税务常识(一)

税务常识(一)

一、税收小常识(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啸[1](2017)在《济宁市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与对策》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广大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农民的收入也在增长,但受限于城乡二元体制分割,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即使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凭借天然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也分得了城市扩张的红利。城乡结合部以外的农村因为没有地缘优势,依然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与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各项差距越拉越大。进行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又有利于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减轻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阵痛。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居民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与城市一道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论文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概念,重点阐述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结合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了加快济宁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对国内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和日本、韩国、荷兰、法国四个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农业的背景、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在与济宁市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总结出上述国家成功经验对济宁市建设新农村的启示和价值。再次,虽然近五年济宁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不能掩饰当前存在的区域村镇规划水平低、规划指导调控作用不明显;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金融体系落后;经济规模小,人均指标偏低;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人才缺乏、受教育水平低、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不足等六个方面的问题。最后,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济宁市建设新农村的启示,根据国内外先进地区国家农村建设经验,结合济宁实际,提出规划优先、兼顾公平、多元投入、保护环境四项新农村建设原则。对应上述六个方面问题,提出以规划的科学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以项目的现代化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发挥资金导向作用,整合金融机构,创新搭建农村金融平台;加大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等六条对策,以期能为济宁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马婧[2](2016)在《民国商业美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正好处在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上,商业美术肩负起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挽救国家命运于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使命,受到举国上下的重视。即便在当今,商业美术对促进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人们大众的生活福祉,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替代作用。因此对民国商业美术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当今的商业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的作用。对民国时期商业美术的研究不论是在民国时代还是当代都没有停止过,但对民国时期商业美术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的并不多。民国商业美术的传播过程基本符合了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学理论中经典的“5w”模式:“谁”——商品生产者与商业美术家(传播客体);“说什么”——商业美术作品(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承载商业美术作品的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对谁说”——商业美术的受众者(传播对象)以及“得到了怎样的效果”。本课题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商业美术的四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来说就是:第一章,商业美术创作活动的发起者与商业美术的创作主体共同构成了商业美术的传播主体。商业美术的发起者包括商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商业美术的创作主体包括商业美术的个体工作者与商业美术机构。他们有独特地选择商业美术家及作品的原则、推广商业美术作品的方法,并极力地对商业美术及美术家再创造。第二章,商业美术的传播内容包括了所要传播的商业信息与承载商业信息的传播符号。商业美术承载的商业信息有广而告之型的商业信息、注重品质型的商业信息与强化需求型的商业信息。承载商业信息的传播符号呈现出丰富的视觉形态,体现了独特的传播价值。第三章,因受众与商业美术传播媒介观看的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公共性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和独立性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公共性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有路牌广告媒介、电影海报媒介和车身广告媒介。独立性对商业美术传播媒介有商品包装媒介、书籍封面媒介、月份牌媒介与报纸广告媒介。第四章,商业美术传播受众因所处群体不同,具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并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传播受众的这些特点都促进了商业美术的发展。第五章从民国商业美术能够促进商业美术发起者积极地改进商业美术活动、促进商业美术传播符号的发展、促进新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促进商品的销售与品牌的发展四个方面,展开对民国商业美术传播效果的研究,也是大众对商业美术作品的接受问题的研究。通过对民国商业美术四个重要因素深入地分析与系统地研究,对当今商业美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为近现代美术史、中国近代平面设计史中做出有益的补充,以及为设计管理专业提供中国近代设计管理的案例补充。

吴光军,杨学军[3](2007)在《风电场建设小常识(一)》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风能是一种干净的、储量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我国陆地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为2.5亿kW,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为7.5亿kW,共计约10亿kW。每年可供电量约为20000亿kWh。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可供350户的家庭用电(约1000人)。

洪煜[4](2006)在《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文中研究说明关于近代上海报刊的研究,以往学者多从报刊史角度入手,且多倾向于大报大刊研究,甚少注意近代上海小报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本文着力于这一领域的探讨,研究它的社会史意义,并将其作为市民文化公共空间加以诠释。而对于近代上海公共领域的研究,学术界也多从城市物质空间或精英文化空间层面探讨,缺少对于非主流的通俗小报文化空间的研究,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近代上海小报是在上海繁荣的经济、商业及文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同时,也是当时特定历史转型时期的产物。近代租界的存在,人口的高度集中,娱乐业的发展,为上海小报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上海全国文化中心地的确立及近代稿费制度的实施,为大批传统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不得不寻找新的谋生之路,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卖文为生以及编辑报刊成为这群知识分子新的谋生手段。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生存经历和志趣爱好等,构建小报文人群体网络的形成。小报的生存困境及文化定位显示了市民社会中的小报价值趋向。小报文人在市民社会生存实践中,从传统知识分子的自矜姿态逐步回落到追逐实利的市民生活之中,其文化活动也完全商业化,以滑稽消遣文体迎合市民审美阅读趣味,以市民本位和文化市场趋向为准绳,小报遂成为市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品。小报文人立足市民本位,建构市民日常生活空间,以其平民化视角和风趣话语,肯定并认同市民大众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使大众世俗生活、娱乐消费及物质消费具备独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诠释市民日常生活物化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显示了小报的平民性。同时,小报文人也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模式构建一个有别于城市主流文化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这种文体风格形成,是小报这一传播媒介在政治权威之下边缘化的选择,是以边缘化为中心对抗社会权威的调侃,几乎创立了“言者无罪”的传统。这一文化空间的建构,一方面激发了市民大众的都市文化想象,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在不经意中促进了市民文化现代性的转变。尽管小报是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话语叙事,从表面上看是迎合市民所谓低级趣味的世俗、消遣和娱乐的文字,但如果从社会深层意义上来看,小报这种话语系统,则反映了市民文化对于政治权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和解构。

西城区税务局[5](2001)在《税收小常识(一)》文中提出

二、税收小常识(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收小常识(一)(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外关于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农村建设的国际实践研究
        1.2.3 国内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
        1.2.4 国内关于农村发展的实践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
        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
    2.2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和论述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
        2.2.2 美国经济学家托德罗的农村发展理论
        2.2.3 邓小平关于工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论述
3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3.1 国内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3.2 国内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的启示
    3.3 国外新农村建设成功案例
        3.3.1 日本农村建设经验
        3.3.2 韩国农村建设经验
        3.3.3 荷兰农村建设经验
        3.3.4 法国农村建设经验
    3.4 国外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3.4.1 日本农村建设的启示
        3.4.2 韩国新村建设的启示
        3.4.3 荷兰农村建设的启示
        3.4.4 法国农村建设的启示
    3.5 国外农村建设经验对济宁市新农村建设的对比思考
4 济宁市新农村建设概况
    4.1 济宁市概况
    4.2 济宁市经济发展概况
    4.3 济宁市新农村建设概况
        4.3.1 基本情况
        4.3.2 具体做法
        4.3.3 济宁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4.4 济宁市新农村建设调查访谈
        4.4.1 访谈设计
        4.4.2 访谈结果分析
5 济宁市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济宁市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5.1.1 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弱
        5.1.2 村镇规划指导调控作用差
        5.1.3 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力小
        5.1.4 金融体系落后资金投入少
        5.1.5 保障体系不健全
        5.1.6 农民受教育水平低
    5.2 济宁市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思想观念落后
        5.2.2 财政投入不足
        5.2.3 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发挥不足
        5.2.4 建设投入机制单一
6 济宁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6.1 推进济宁市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6.1.1 规划优先
        6.1.2 兼顾公平
        6.1.3 多元投入
        6.1.4 保护环境
    6.2 推进济宁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6.2.1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6.2.2 以科学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
        6.2.3 以增加有效供给消除无效供给
        6.2.4 以项目现代化构建新农村建设新支撑
        6.2.5 以农村金融新平台发挥资金导向作用
        6.2.6 以加大教育培训打造新型农民
7.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民国商业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创造与生产——民国商业美术传播主体研究
    第一节 商业美术创作活动的发起者
        一、发起者的成分构成
        二、发起者推广运用商业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发起者对商业美术及美术家的再创造
    第二节 商业美术的创作主体
        一、商业美术个体工作者
        二、商业美术机构
    小结
第二章 承载与呈现——民国商业美术传播内容研究
    第一节 商业美术承载的“传播信息”
        一、广而告之型的商业信息
        二、注重品质型的商业信息
        三、强化需求型的商业信息
    第二节 商业美术呈现的“传播符号”
        一、商业美术作为传播符号的形态
        二、商业美术作为传播符号的价值
    小结
第三章 纽带与桥梁——民国商业美术传播媒介的研究
    第一节 公共性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
        一、路牌广告媒介
        二、电影海报媒介
        三、车身广告媒介
    第二节 独立性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
        一、商品包装媒介
        二、书籍封面媒介
        三、月份牌媒介
        四、报纸广告媒介
    小结
第四章 促进与发展——民国商业美术传播受众的研究
    第一节 受众群体特点
        一、下层阶级
        二、中层阶级
    第二节 受众的消费观念
        一、崇俭黜奢
        二、崇奢黜俭
        三、追求洋货
        四、使用国货
    第三节 受众的审美趣味
        一、对传统的眷念
        二、对世俗化的喜爱
        三、对西式生活的追求
        四、对爱国主义的执着
    小结
第五章 反应与反馈——民国商业美术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商业美术发起者积极地改进商业美术活动
        一、主动性地促进发起者积极改进传播内容
        二、被动性地促进发起者积极改进传播方式
    第二节 商业美术传播符号的发展
        一、迎合受众旧有喜好的西画技法
        二、唤醒麻木愚民的木刻技法
        三、引导受众追求潮流的擦笔水彩
        四、根植于平民的漫画
    第三节 新商业美术传播媒介的发展
        一、促进未被利用的媒介发展
        二、促进新媒介的形成、发展
        三、借鉴国外已有的传播媒介
    第四节 商品的销售与品牌的发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民国资料
    二、当代资料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4)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概述
    三 几个概念的界定
    四 思路与方法
    五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近代上海小报的生成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上海小报生成的社会背景
        一 上海开埠后城市近代化的发展
        二 租界的特殊环境
        三 人口的集中及问题
    第二节 近代上海繁荣的文化环境
        一 娱乐业的发达
        二 近代报刊在上海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上海小报的发展流变
        一 小报初创时期(1897-1919年)
        二 小报鼎盛期(1919-1930年)
        三 小报转型期(1930-1937年)
        四 小报衍变期(1937-1952年)
    第四节 小报繁荣原因及创办动机分析
第二章 近代上海小报生存状况和文化定位
    第一节 小报产权及规模
        一 小报的产权
        二 小报的规模
    第二节 近代上海小报的生存困境
        一 外部环境:发行、租报制度、同业公会、小报审查等
        二 内部因素:小报广告、售价、小报编撰等
    第三节 小报经营策略的应对
        一 发行策略
        二 文化定位
    第四节 近代上海小报受众分析
        一 政界阶层
        二 文人阶层
        三 学生阶层
        四 职员阶层
第三章 近代上海小报文人群体网络的建构
    第一节 近代上海小报文人群体的形成
        一 上海文化市场的集聚效应
        二 稿费制度的确立
        三 报人社会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上海小报文人群体分析
        一 小报文人身份分析
        二 市民社会中小报文人生存状况
        三 小报文人政治观念和游冶生涯
    第三节 小报文人群体网络的建构
        (一) 小报文人私人交往网络
        (二) 社团与文人交往
        (三) 文人交往与城市空间
第四章 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生活
    第一节 小报中日常市民生活叙事
        一 上海住大不易
        二 只重衣衫不重人
        三 吃的门槛
    第二节 关注民生社会问题
    第三节 对上海市民性格的评价
        (一) 上海人的虚荣(奢侈)
        (二) 上海人的势利
        (三) 矛盾的上海人
        (四) 麻木的上海人
        (五) 智慧的上海人
        (六) 时尚的上海人
第五章 上海小报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现代性
    第一节 小报边缘化的批判模式
        一 晚清时期对政治的隐寓劝惩
        二 民国以来对政府的讽刺调侃
        三 二十年代以后对社会政治的嬉笑怒骂
    第二节 小报传媒的舆论监督和引导
        一 关于社会阴暗面的曝光
        二 对社会公德等的监督和引导
    第三节 市民文化想象空间
        一 小报中的摩登世界
        二 小报中的黑幕上海
    第四节 小报与市民文化的现代性
        一 小报对于市民意识的整合
        二 小报与市民文化的现代性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税收小常识(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与对策[D]. 张啸. 新疆大学, 2017(09)
  • [2]民国商业美术研究[D]. 马婧.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3]风电场建设小常识(一)[J]. 吴光军,杨学军. 太阳能, 2007(11)
  • [4]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D]. 洪煜. 上海师范大学, 2006(05)
  • [5]税收小常识(一)[J]. 西城区税务局. 北京成人教育, 2001(01)

标签:;  ;  

税务常识(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