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施工噪声的影响

填充施工噪声的影响

一、填土施工噪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洪路[1](2021)在《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反应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文中提出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是一种新型加筋土挡墙,是由返包式加筋土挡墙发展而来,通过预留在返包式挡墙内的连接杆件将混凝土面板与柔性挡墙连接为一个整体,由于增加了刚性墙面和预制连接件,其传力机制与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相比较复杂。且此类面板形式挡墙在我国铁路工程已有实际工程应用,使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通过振动台试验对比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与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特性,并在振动台试验和理论计算基础之上,发展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数值分析模型,对其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根据相似关系对实际工程进行缩尺设计,对试验所用加速度计、土压力计、顶杆位移计和应变片进行灵敏度标定;按照实际工程施工流程及施工标准对模型进行搭建;确定输入地震动时程及加载方案。(2)开展返包式加筋土挡墙振动台模型试验,描述试验模型震害现象;分析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处加速度响应情况;分析了挡墙不同位置处变形规律;研究了挡墙水平静土压力和地震总土压力大小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并与规范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土工格栅应变分布规律。(3)开展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振动台模型试验,描述试验模型震害现象;分析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处加速度响应情况;分析了挡墙不同位置处变形规律;研究了挡墙水平静土压力和地震总土压力大小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并与规范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土工格栅应变分布规律。通过对比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与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特性来分析两种面板形式挡墙抗震性能差异性。(4)运用FLAC3D数值分析方法对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柔性面板位移情况和刚性面板后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邱明兵[2](2021)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分离模型,分别考虑桩的运动相互作用和惯性相互作用,用试验获得的相位差求二者矢量和。对运动相互作用,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研发双弹簧反应位移法,计算桩侧土压力增量和桩身位移、弯矩、剪力。对惯性相互作用,采用成熟的m值法。试验方面,配合振动台10t的载荷量,设计和制作了粘弹性边界,可较好消除模型箱的边界效应,实现无限地基的震动模拟。设计和制作了高位和低位弹性质点体系,研究了不同频率结构的上部质点和场地位移的相位差规律。在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拟合试验位移值,以实测桩身弯矩为基准,利用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反演获得土弹簧刚度值;并且进行了多工况验证,分析和试验数据的规律吻合度较高。主要结论有:1、叠层剪切箱增加粘弹性边界后,可明显调整试验土层位移幅值和曲线形态,以及加速度幅值。2、桩两侧土压力增量时程呈现反相,一侧达到正向峰值时,另一侧达到负向峰值。正向峰值大于负向峰值。3、压力盒测量的压力值是增量值,是与位移相关的物理量。正动土压力值是由土颗粒压缩产生的接触力增量。负压力值是桩主动侧卸载所致,是压力负增量,具有明确物理含义。应用到双弹簧反应位移法中,主动侧弹簧表现为负刚度。4、通过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反演的试验桩侧土弹簧刚度,被动侧为12MPa/m,落在相关规范取值(3~15MPa/m)范围内。振动台试验土层平均剪应变2.7x10-3,与对应的实际场地平均应变8.2x10-3在同一数量级,达到实际场地平均应变的33%,较为接近。因此,振动台试验反演的土弹簧刚度具有工程实际意义。5、实测相位分析表明,长周期结构质点振动相位与场地土相位的差值均大于90°;短周期结构质点振动相位与场地土相位的差值大部分小于90°,小部分大于90°。偏于保守的,长周期结构的两个相互作用矢量和可以用SRSS法代替,短周期结构矢量和用代数和代替。6、实测相位分析表明,桩身应变与场地位移保持同步。双弹簧反应位移法符合基桩动力响应机理,可用于地震作用下桩土运动相互作用的接触力和桩身效应增量计算分析。

张荣华[3](2020)在《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技术在粉质土路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实作业是保证公路施工质量、影响公路使用寿命的关键工序,采用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是保证压实质量的重要手段。与传统路基压实度检测方法相比,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技术具有快速、时效和无损等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在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减少了人为干预,降低了检测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对保证公路路基压实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验证该技术在粉质土路基压实度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依托密涿高速廊坊至北三县段连接线工程,展开对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技术在粉质路基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粉土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分析了粉土路基难以压实的原因,研究了粉土路基压实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良方法。通过研究粉土路基振动压实机理,在“振动轮—扰动土”二自由度数学模型基础上,根据动力学平衡方程,得到了压路机垂直振动加速度与路基土刚度和阻尼直接关联的结论,表现为垂直振动加速度与刚度成正比,与阻尼成反比,这种规律可以用于反映路基土体压实过程中的压实状况,从而为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2)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对建立的“振动轮-扰动土”二自由度数学模型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到了压路机振动加速度与路基土刚度(阻尼)随振动时间变化的三维仿真模拟图。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验证了二自由度数学模型的可行性及动力学平衡方程推导结论的正确性,即用压路机垂直振动加速度表示路基土压实度是可行的,进一步夯实了本文理论基础。3)针对密涿高速工程采用的大厂粉土、香河粉土以及三河南粉土分别进行了路基土室内试验、加速度信号现场采集试验以及灌砂法关联检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压路机垂直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与三种粉土路基压实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别建立了模型关系式。结合三种粉土细颗粒含量分析结果,得到了细颗粒含量对粉质土压实度和振动轮垂直加速度有效值模型公式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针对粉土路基的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模型关系式,为该技术在粉土路基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现场试验采集的压路机垂直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与灌砂法检测的粉土路基压实度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因此,自动连续压实检测技术在粉土路基中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

李松皓[4](2020)在《佛山地铁盾构隧道掘进参数及地表隆沉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多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机掘进参数的选取是盾构机在地层中掘进的首要问题。盾构机工作中的各项掘进参数处在动态变化中,一旦工程人员未选取合理的掘进参数导致变化超限,就会造成地表过大的隆起或沉降,甚至影响盾构机掘进安全。因此,盾构机掘进参数的取值及地表隆沉的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佛山地铁三号线东乐路站~大良站区间隧道为研究背景,整理分析了东大区间隧道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盾构隧道施工中各项掘进参数的合理取值及地表隆沉的规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佛山地铁东乐路站~大良站区间隧道工程进行施工监测,整理了区间左线盾构隧道的地表监测数据,分析得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地表横断面随盾构机掘进的变形规律。(2)研究了盾构机掘进参数的作用机理,整理了盾构机掘进全过程的各项掘进参数,分析了盾构机掘进过程中掘进参数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地表隆沉的影响。(3)对掘进参数进行去噪处理,研究曲线特征并分析其与掘进地质条件之间的规律。通过对总推力、刀盘扭矩的归一化处理以及计算参数的求解,分析了盾构机掘进参数与土层参数的相关性,为盾构机掘进过程中的掘进参数控制做出了参考。(4)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了盾构隧道掘进施工过程,对东大区间中四种不同地质条件和不同附加压力条件下的盾构掘进施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盾构掘进过程中地层的变形规律,得到了开挖面附加压力的相关规律,验证了工程实测中掘进参数数据的合理性。

潘文彬[5](2020)在《独立式石箍窑洞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窑洞建筑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它集中体现了该地区人民生存智慧、建造技艺、社会伦理和审美意识,合理保护和传承这种典型传统民居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也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同时,它的合理应用对于解决我国当前能源、环境问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独立式石箍窑洞作为窑洞建筑的一种典型代表应用较为广泛,由于缺乏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且材料强度较低,致使其抗震能力较差。当前,国内外对独立式石箍窑洞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建筑历史、生态节能及结构损伤调查、数值模拟等层次,在独立式石箍窑洞的地震响应方面尚未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本文研究项目在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在全国上下开展“精准扶贫”和“高烈度区农房抗震改造”的背景下,采用1/4缩尺三跨独立式石箍窑洞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对其地震响应进行研究,为该类传统民居的抗震安全评估及加固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研究如下:(1)通过大量调研,总结出独立式石箍窑洞的典型构造尺寸,以山西省静乐县某典型石箍窑洞为原型,根据相似定律设计并制作了欠人工质量缩尺(1/4)试验模型。(2)通过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观察了独立式石箍窑洞在地震波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规律,分析了模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结构破坏以砂浆灰缝开裂为主,模型结构边洞洞口拱顶处与中窑腿处破坏最为严重,边窑腿、侧墙、背墙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各部位裂缝相互连通,模型结构边洞洞口拱顶处与中窑腿处为独立式石箍窑洞的薄弱部位;模型结构自振频率随加载级数的增加而减小,X向与Y向的最终自振频率分别下降为初始状态的49.5%与70.1%,阻尼比随加载级数的增加而增大,X向与Y向最终阻尼比增大为初始状态的4.7倍与1.9倍,X向刚度退化程度较Y向更大;X向与Y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均随着加载级数的增加而减小;对比X向的加速度响应可知,窑洞洞口处比近掌子面处反应更强烈,中间拱洞加速度与位移响应相较于边拱洞更强烈;窑洞各部位水平位移按照基础激励反馈的时程曲线做线性相似的振动;输入加速度峰值小于440gal(大震)时结构最大侧移均出现在拱顶,输入加速度峰值大于600gal时,结构进入塑性阶段,最大侧移部位发生变化,最大侧移部位出现在窑顶;结构存在刚度偏心,在单向地震波作用下模型结构的扭转角随着加载级数的增加而增大,最大扭转角达到0.0037rad,结构扭转效应较为明显;结构耗能随着输入地震波加载级数的递增而增大。(3)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独立式石箍窑洞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对模型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动力破坏全过程分析,研究了结构塑性区出现时间顺序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模型结构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研究了窑洞拱跨数、拱矢跨比以及覆土厚度对独立式石箍窑洞的地震响应影响规律。

朱克勤[6](2019)在《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大基建和天津1001工程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的输变电工程数量增多,其中110kV输变电工程占1001工程总数的一半。而110kV输变电工程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较大,给电力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可忽视。目前采取的环境评价方法,是对工程及设备的环境影响进行专项分析,而对整个工程的全面综合评价和管理缺少科学化和系统化。本文研究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在理论层面和管理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目前的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主要工艺和主要污染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施工期污染物与生态以及运行期环境与生态的15项三级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开发了输变电工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对110KV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理论与实践,建立了输变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机制,为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闭环管理与监控奠定了基础。本文构建的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模型,为同类型工程的环境评价工作提供了评价模型的参考,大大降低了环境评价的成本,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评价规范。本文提出的环境管理和整改措施,在进行相关的措施之后,确实降低了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大气和废水的环境影响,有了较大的环境提升。本文的环境评价研究,为输变电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了评价理论和管理实践依据,为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谢卫红[7](2019)在《乐海围垦区道路网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道路建设进入高峰期,保障道路建成后的安全高效运营是重中之重。但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分布区域十分广泛,软土因为其压缩性高、变形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抗剪强度低等缺点,可能会引起路面开裂、桥头跳车、路堤严重变形甚至失稳等工程灾害,是道路的安全和稳定的重大隐患。因此,为了解决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带来的沉降或者差异沉降等问题,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软土的定义及其工程特点,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等。以浙江省温州市乐海围垦道路网工程为工程实例,首先对该工程的地质特征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项目存在特殊的周边环境和复杂的软土地质条件,从施工成本、工程进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选择了低能量强夯法作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方法。低能量强夯法在处理地基过程中可适当的降低夯击能量,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性能,处理的成本低,同时操作也很简单,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低能量强夯法在地基处理过程中被经常采用,该工法是近年来经10多年开发研究、渐趋成熟的加固软土新技术。该工法和强夯处理法之间有着显着的差异,根据强夯法的基本原理,在处理过程中,首先要将土体的结构进行破坏,然后再重新施加力,达到重新固结的目的;但是强夯法在软粘土的处理过程中,由于软粘土本身的性质不同,所以导致在强度恢复过程中非常缓慢,因此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粘性土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的情况。而采用低能量强夯法,可以在确保土体的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或不发生显着的破坏情况下,采用合适的工艺方法对土体进行夯实。通过对低能强夯法加固机理及关键指标分析,为数值模拟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基本假定和基本理论,使用Midas GTS NX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对不同夯击能加固深度的计算,得出了1500kN·m为项目最佳的夯击能选择,所以选择落距为7.5m。通过对现场进行了低能强夯法试验段,来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通过现场监控数据和监测数据的分析,采用低能量强夯法对地基的处理效果能够满足规范和工程需要,且其经济性较好,是所有地基处理方法中最适合本工程的地基处理方法。根据低能量强夯法的特点,制定了地基处理加固的方案,拟定了地基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低能量强夯法的验收标准等。最后,利用监测工作从而对软土地基的操作结果展开了研究,根据结果我们观察到,此次项目中围绕软土地所运用的低能量强夯法可以实现加固的效果。在进行针对性处理后,后续形成的软土地可以符合设计标准,为同类型软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童爱霞[8](2019)在《复杂工况下GBSAR高边坡形变监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地下硐室的开挖,可能会给周边环境带来沉陷与滑动等地质灾害,尤其是附近高边坡的稳定受到严重威胁。实现对地下硐室旁高边坡长时间、高精度、实时和连续的变形监测,在灾害发生前提供精确的监测数据与预警信息,制定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变得十分重要。地基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新型的变形监测技术,其调频连续波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实现非接触式区域性大面积变形监测,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连续监测、重复周期短等特点,监测精度可达到mm量级甚至亚mm量级。本文以地基合成孔径雷达Fast GBSAR系统为实验平台,针对地基雷达系统在地下硐室开挖威胁下高边坡监测数据处理方法与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Fast GBSAR系统测量精度进行检验。利用地基SAR系统与测量机器人对月湖桥进行变形监测,检测期间在桥柱上布设五个固定角反射器与一个可调节角反射器。将地基SAR监测到的可调节角反射器形变量与千分尺调节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地基SAR系统监测精度可以达到0.1mm;对比地基SAR系统与测量机器人监测到的固定角反射器形变曲线,其结果基本一致。2、利用Fast GBSAR系统对硐室开挖前的高边坡进行连续变形监测。监测期间工地处于正常施工状态,工况复杂,为了减弱施工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仪器与人为因素可能对监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根据永久散射体原理在高边坡表面焊接了9个角反射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永久散射体形变曲线图,并对观测平台的不稳定性、外界环境的干扰及干涉相位误差进行分析。3、硐室高边坡地基SAR数据粗差探测方法比较。施工对地基SAR监测带来的干扰,使得监测结果产生不正常跳变,为了去除这些不正常跳变值,引入抗差最小二乘,并分别采用绝对和极小法与Tukey双权法对地基SAR测量数据进行粗差探测。对粗差剔除后的高边坡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Tukey双权法更适用于地基SAR数据粗差探测,其优点是在有效抗差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观测信息,达到抗差和效率的一种平衡。4、提出基于半参数样条的地基SAR数据噪声去除。针对PS点选择合适的样条参数,获得形变信息的最优估计值。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地基SAR数据进行去噪,在噪声与信号数量级相差较大时,能够实现二者的正确分离。5、基于地基SAR的硐室开挖高边坡稳定性评估及建议。利用地基SAR对坡脚打桩时的高边坡进行连续变形监测。对数据进行平差处理,得出高边坡整体形变在-3mm1mm范围内。并结合全站仪、水准仪、裂缝数据进行高边坡形变分析,各数据形变趋势吻合,且均小于施工设计限定的±3 mm/d。相较于传统仪器一天两次的监测次数,地基SAR采样频率更高,这样能够更好的对高边坡实际变形进行反演,并为高边坡稳定与硐室开挖提供合理依据与保护建议。

安文强[9](2019)在《沈阳市桩基础选型的统计对比研究 ——以沈阳市ZHC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在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前提下,桩基工程在设计软件、作业方法、桩基检测、生态影响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推进。目前在我市市场上静压管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及旋挖钻孔灌注桩已成为主要趋势,相对来说,施工工艺成熟,应用广泛。本课题结合沈阳地区工程实际,从施工工艺、适用条件、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基于此背景,选取沈阳地区使用桩基础的工程实例,详细研究了静压管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和旋挖钻孔灌注桩的优缺点及分类,分析了桩基础设计进行各个方面比选的关键问题,并分析了比选的主要步骤。特别是从工程地质条件、桩基础承载力、工程造价、施工因素及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桩基检测结果等各个方面,来分析进行基础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重要性和一般程序、桩型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施工工艺,能够明确在选择桩基础类型时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本文特别通过使用三种桩型的工程实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在施工过程中静压管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及旋挖钻孔灌注桩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对沈阳地区三种桩型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冯美硕[10](2019)在《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强夯追密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展的不断深入,高速公路越来越多的向山区发展,特别是针对沟壑纵横、谷坡陡峻、地质复杂多变的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是山区公路的主要路基形式,为了保证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和工后沉降满足要求,除采用分层碾压施工外,强夯追密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路基压实度的技术措施。本文将以贵州紫望高速公路以及石家庄平赞高速公路的山区高填方路基工程为依托,对高填方路基的沉降机理和强夯追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⑴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山区高填方路基沉降的问题及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对强夯追密法的加固机理、有效加固深度及数值模拟研究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过分析得出,强夯追密法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提高高填方路基的压实度及承载力,从而达到减小工后沉降的目的。⑵对高填方路基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引起高填方路基沉降的原因及其沉降机理,得出了高填方路基与一般路基的沉降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原因包括高度高、自重大、压实度不足、填料差异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⑶现场进行强夯追密试验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动应力沿着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的变化规律,不同夯击能下夯锤周围土体产生隆起的差异,现场试验夯击次数与夯沉量之间的关系。⑷对平赞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现场实测的数据运用ABAQUS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工后沉降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强夯追密加固效果显着的结论。通过对不同夯击能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有效加固深度的大小以及确定了强夯施工时的分层填筑高度。

二、填土施工噪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填土施工噪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反应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加筋土挡墙振动台试验设计
    2.1 概述
    2.2 振动台概况
    2.3 相似比设计
    2.4 加筋土挡墙试验设计
    2.5 传感器介绍及标定
    2.6 模型制作
    2.7 试验工况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返包式加筋土挡墙振动台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震害现象
    3.3 加速度响应分析
    3.4 墙体侧向位移
    3.5 顶部沉降分析
    3.6 土压力分析
    3.7 筋材应变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振动台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震害现象
    4.3 加速度响应分析
    4.4 墙体侧向位移
    4.5 顶部沉降分析
    4.6 土压力分析
    4.7 应变分析
    4.8 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抗震性能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作用下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模型建立
    5.3 数值模拟准确性验证
    5.4 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响应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桩基础地震响应的惯性相互作用与运动相互作用
        1.1.2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概述
        1.1.3 桩-土运动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概述
        1.1.4 张建民等任意侧向位移下挡土墙地震土压力理论
        1.1.5 地震动土压力沿深度分布的测试规律既有资料整理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3 台桩基振动台试验
        1.2.1 成层土中桩基与复合地基地震作用下振动台试验研究
        1.2.2 桩端嵌固效应对桩基础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1.2.3 高承台桩基础的抗震性能研究
        1.2.4 目前测试动土压力遇到的几个问题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制粘弹性边界剪切箱
        1.3.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
        1.3.3 动土压力
        1.3.4 土弹簧刚度系数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2章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
    2.1 反应位移法
        2.1.1 反应位移法的研究概况
        2.1.2 反应位移法建模
        2.1.3 地基弹簧刚度的确定
        2.1.4 地表峰值水平位移的选用
        2.1.5 惯性力计算
    2.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模型
        2.2.1 反应位移法的建模假定
        2.2.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数学模型
        2.2.3 不同边界条件下的位移求解
        2.2.4 与传统反应位移法比较
        2.2.5 弹簧刚度沿深度线性增长的解
    2.3 均匀场地桩身效应的算例
        2.3.1 桩顶自由,桩端自由
        2.3.2 桩顶自由,桩端嵌岩
        2.3.3 桩顶水平滑动,桩端自由
        2.3.4 桩顶水平滑动,桩端嵌岩
        2.3.5 下硬上软渐变土层反应位移法算例
    2.4 成层土的反应位移法
        2.4.1 线性粘弹性成层土的稳态地震反应
        2.4.2 成层土的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数学模型
        2.4.3 成层土场地桩身效应的算例
        2.4.4 流滑土中反应位移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尺寸原型桩振动台试验设计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和几个试验重点
    3.3 试验设备
    3.4 粘弹性边界剪切箱设计
        3.4.1 叠层剪切试验箱粘弹性边界改进
        3.4.2 粘弹性边界的参数确定
        3.4.3 叠层框架与刚架设计与制作
    3.5 试验方案设计
        3.5.1 小尺寸原型桩基结构设计
        3.5.2 质量块与弹性质点
        3.5.3 模型土性质
        3.5.4 传感器的选用与布置
    3.6 地震波的选择与加载工况
        3.6.1 地震波种类
        3.6.2 加载工况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概述
        4.1.1 拟合反演与验证的思路
        4.1.2 场地位移测量和分析要点
        4.1.3 场地加速度测量和分析要点
        4.1.4 桩侧动力土压力增量测量和分析要点
        4.1.5 应变测量重点
        4.1.6 相位测量和分析要点
        4.1.7 两个相互作用的矢量和
        4.1.8 位移形态管
        4.1.9 桩顶嵌固与绑扎SAA影响
    4.2 模型试验体系振动特征
        4.2.1 空土模型试验体系振动特征
        4.2.2 模型地基振动特征
        4.2.3 剪切波速
        4.2.4 轻型动力触探
    4.3 有边界数据规律与分析
        4.3.1 场地加速度特征
        4.3.2 场地位移特征
        4.3.3 桩侧压力增量
        4.3.4 有边界小震孔隙气体压力增量
        4.3.5 峰值和相位值
        4.3.6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4.3.7 桩身应变特征
    4.4 无边界数据规律与分析
        4.4.1 场地加速度特征
        4.4.2 场地位移特征
        4.4.3 桩侧压力增量
        4.4.4 孔隙气体压力增量
        4.4.5 峰值和相位值
        4.4.6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4.4.7 桩身应变
    4.5 边界条件和加速度的影响对比
        4.5.1 剪切箱位移
        4.5.2 场地加速度
        4.5.3 桩两侧增量压力增量差
        4.5.4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4.6 补充试验及分析
        4.6.1 补充试验说明
        4.6.2 压力增量时程分析
        4.6.3 位移分析
    4.7 桩侧土弹簧刚度反演与验证
        4.7.1 拟合与反演
        4.7.2 小直径桩验证
        4.7.3 群桩验证
        4.7.4 反演及验证总结
    4.8 成层土弹簧刚度反演
        4.8.1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概况
        4.8.2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场地位移
        4.8.3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桩身应变特征
        4.8.4 成层土弹簧刚度反演
    4.9 叠层质量块体系试验分析
        4.9.1 工况5 应变规律
        4.9.2 工况17-1应变规律
        4.9.3 工况19-1应变规律
        4.9.4 两个相互作用的相位分析
        4.9.5 拟合与验证
    4.10 高低位弹性质点体系
        4.10.1 位移规律
        4.10.2 加速度规律
        4.10.3 工况28-1应变规律
        4.10.4 工况30-1应变规律
        4.10.5 惯性相互作用与运动相互作用的相位分析
        4.10.6 高低质量块试验验证
    4.11 EL-C波作用下桩身应变规律
    4.12 本章总结
        4.12.1 位移规律
        4.12.2 加速度规律
        4.12.3 土压力增量规律
        4.12.4 两个相互作用相位差
        4.12.5 基桩变形机理与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刚度取值
        4.12.6 试验安装经验
第5章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工程应用示例
    5.1 前言
    5.2 项目条件
        5.2.1 工程概况
        5.2.2 勘察条件
        5.2.3 结构条件
    5.3 桩基础抗震设计
        5.3.1 抗震设计基本规定和参数
        5.3.2 惯性相互作用计算
        5.3.3 运动相互作用计算
        5.3.4 两个作用效应最大值组合及评价
        5.3.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图1
附录图2
附录图3
附录图4
附录图5
精彩瞬间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致谢

(3)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技术在粉质土路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连续压实检测技术评价指标研究
        1.2.2 自动连续压实检测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1.2.3 振动轮加速度与路基压实度关系研究
        1.2.4 自动连续压实检测技术设备开发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粉土路基振动压实技术理论研究
    2.1 粉土的特性
        2.1.1 粉土的定义
        2.1.2 粉土的物理特性
        2.1.3 粉土的力学特性
    2.2 粉土路基压实作业研究
        2.2.1 影响粉土路基压实的主要因素
        2.2.2 粉土路基的改良方式
    2.3 粉土路基振动压实理论研究
        2.3.1 振动压实机理
        2.3.2 振动压实系统二自由度模型建立
        2.3.3 振动压实动力学方程建立
    2.4 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atlab的振动压实过程仿真模拟及分析
    3.1 仿真的目的与方法
        3.1.1 仿真的目的
        3.1.2 仿真的方法
    3.2 仿真过程
        3.2.1 仿真假设条件
        3.2.2 仿真参数取值
        3.2.3 仿真程序设计
    3.3 仿真结果
        3.3.1 振动加速度—路基土刚度仿真结果
        3.3.2 振动加速度—路基土阻尼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连续检测的粉质路基土压实度试验研究
    4.1 试验项目简介
    4.2 路基土室内试验
        4.2.1 击实试验
        4.2.2 颗粒筛分试验
    4.3 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现场试验
        4.3.1 试验设备
        4.3.2 试验路段
        4.3.3 试验参数
        4.3.4 试验准备
        4.3.5 试验步骤
        4.3.6 试验结果
    4.4 灌砂法测压实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自动连续检测技术的粉质土压实度模型研究
    5.1 数据处理
        5.1.1 有效值法初步处理
        5.1.2 滑动平均滤波法二次处理
    5.2 数据分析
        5.2.1 加速度有效值和压实度随压实遍数变化关系分析
        5.2.2 试验粉土路基的振动压实模型公式建立
    5.3 粉土路基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模型公式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4)佛山地铁盾构隧道掘进参数及地表隆沉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软土地层盾构法施工的研究现状
        1.2.2 盾构机掘进参数研究现状
        1.2.3 盾构施工引起地表隆沉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地铁区间隧道现场监测及数据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东大区间隧道及周边环境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水文地质条件
    2.2 东乐路站~大良站区间隧道监测
        2.2.1 监测目的
        2.2.2 监测内容
        2.2.3 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数据采集
    2.3 东乐路站~大良站区间隧道地表隆沉监测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地层条件下盾构机掘进参数分析
    3.1 盾构机构造
    3.2 盾构机施工机理
        3.2.1 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机理
        3.2.2 盾构机掘进参数作用机理
    3.3 盾构机掘进参数与地表隆沉规律分析
        3.3.1 隧道全长掘进参数整理与分析
        3.3.2 区部区段地表隆沉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盾构机掘进参数与土层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4.1 盾构机掘进参数去噪处理
        4.1.1 盾构机掘进参数的噪声分析
        4.1.2 小波分析原理
        4.1.3 掘进参数的小波分析去噪
    4.2 不同地段掘进参数的统计与归一化相关分析
    4.3 不同地段掘进参数与土层参数相关性分析
        4.3.1 土层参数的求解
        4.3.2 掘进参数与土层参数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盾构机掘进参数对地表隆沉的影响研究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1.1 计算假定
        5.1.2 模型尺寸确定及网格划分
        5.1.3 土体本构模型及参数选取
        5.1.4 盾构施工模拟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四组模型结果及分析
        5.2.2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5.3 地表隆沉控制措施
        5.3.1 隧道线路和盾构类型的选择
        5.3.2 总推力与土舱压力的相互调节
        5.3.3 开挖土体改良
        5.3.4 地层加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独立式石箍窑洞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模型设计制作与试验方案
    2.1 模型设计
        2.1.1 调研情况
        2.1.2 试验模型介绍
        2.1.3 模型相似比设计
        2.1.4 模型材料及尺寸的确定
    2.2 模型制作
        2.2.1 钢筋混凝土基础制作
        2.2.2 石砌体砌筑
        2.2.3 覆土填筑
        2.2.4 混凝土配重块与钢架制作
    2.3 试验材料性能
    2.4 试验方案
        2.4.1 试验所用振动台参数
        2.4.2 位移与加速度传感器的布置
        2.4.3 加载制度
    2.5 本章小结
3 模型振动台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3.1 试验过程与现象
    3.2 动力特性分析
    3.3 加速度响应分析
        3.3.1 加速度时程曲线分析
        3.3.2 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
    3.4 位移响应分析
        3.4.1 位移时程曲线分析
        3.4.2 相对位移分析
        3.4.3 侧移角分析
    3.5 扭转效应分析
        3.5.1 结构刚度简化计算
        3.5.2 扭转分量时程曲线
        3.5.3 扭转角分析
    3.6 底部剪力分析
    3.7 滞回曲线与耗能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石箍窑洞振动台试验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取
        4.1.1 有限元模拟软件现状
        4.1.2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4.2 材料的本构关系
        4.2.1 覆土的本构关系
        4.2.2 石砌体的本构关系
    4.3 参数确定与模型的建立
        4.3.1 材料参数的确定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有限元模拟可行性验证
        4.4.1 自振频率分析
        4.4.2 动力时程分析
        4.4.3 损伤情况分析
    4.5 不同参数对石箍窑洞地震响应的影响
        4.5.1 不同覆土厚度对石箍窑洞地震响应的影响
        4.5.2 不同拱跨数对石箍窑洞地震响应的影响
        4.5.3 不同拱矢跨比对石箍窑洞地震响应的影响
    4.6 石箍窑洞结构加固建议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方法
    2.1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
        2.1.1 施工期的环境污染
        2.1.2 运行期的环境污染
    2.2 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主要内容及评价标准
        2.2.1 输变电工程主要工作内容
        2.2.2 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主要内容
        2.2.3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与技术
    2.3 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3.1 图形叠加法和矩阵法简介
        2.3.2 动态系统分析模拟法
第三章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3.1.1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层次
        3.1.2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
        3.1.3 运行期的环境影响
    3.2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4.1 基于AHP-FCA的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4.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
        4.1.2 基于AHP-FCA的综合评价步骤
    4.2 评价数据的采集方案
    4.3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五章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5.11 10千伏输变电工程概况
        5.1.1 变电站工程
        5.1.2 输电线路工程
        5.1.3 工程占地及土石方量
        5.1.4 生态环境调查概况
    5.2 A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5.2.1 模糊评价矩阵确定
        5.2.2 综合评价计算
    5.3 A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管理机制构建
        5.3.1 施工运行期环境管理机制
        5.3.2 施工期与运行期生态保护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7)乐海围垦区道路网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软土与软土地基处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软土特征及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1 软土特征
        2.1.1 软土地基的鉴别
        2.1.2 软土的工程性质
    2.2 处理目的
    2.3 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3.1 化学加固法
        2.3.2 减轻荷载法
        2.3.3 换填法
        2.3.4 排水固结法
        2.3.5 注浆加固法
        2.3.6 高压旋喷桩
        2.3.7 复合地基法
        2.3.8 水泥搅拌桩法
        2.3.9 CFG桩法
        2.3.10 强夯法及低能量强夯法
    2.4 本章小结
3 温州市乐海围垦区道路网工程项目概况
    3.1 项目背景及地理位置
    3.2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3.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2 工程意义
    3.3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3.4 沿线环境敏感区分布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3.5 项目区域内其他运输方式对项目的影响
    3.6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6.1 气象条件
        3.6.2 水文地质条件
    3.7 工程地质条件
    3.8 地基土分析与评价
    3.9 道路技术标准
        3.9.1 道路设计标准
        3.9.2 桥涵设计标准
    3.10 本章小结
4 温州市乐海围垦区道路网项目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4.1 地基处理方法适用性分析
    4.2 地基分区域处理方案
    4.3 吹砂区域地基处理要点
        4.3.1 水泥土搅拌桩处理要点
        4.3.2 高压旋喷桩处理要点
        4.3.3 泡沫混凝土处理要点
    4.4 主次要区域低能强夯法施工要点
        4.4.1 低能量强夯施工要点
        4.4.2 低能量强夯检测验收
        4.4.3 乐海围垦区道路网低能量强夯注意事项
    4.5 路基处理施工要求
        4.5.1 路基填筑与压实度要求
        4.5.2 雨天施工措施
        4.5.3 保质保量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低能量强夯法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研究
    5.1 强夯法加固机理及关键指标分析
        5.1.1 强夯法加固机理
        5.1.2 强夯法关键指标分析
    5.2 有限元数值模拟
        5.2.1 模型建立理论基础
        5.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夯击能对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
    5.4 低能强夯法现场处理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复杂工况下GBSAR高边坡形变监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变形监测现状
        1.2.2 地基SAR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FastGBSAR系统精度测试与硐室高边坡变形影响因子分析
    2.1 FastGBSAR系统测量原理
        2.1.1 调频连续波技术(FMCW)
        2.1.2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2.1.3 干涉测量技术
        2.1.4 聚焦
    2.2 FastGBSAR系统精度检验
        2.2.1 Fast GBSAR系统月湖桥监测实验
        2.2.2 FastGBSAR系统与测量机器人精度对比
    2.3 硐室开挖对高边坡的影响因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硐室开挖前地基SAR高边坡变形监测与误差探测
    3.1 地下硐室高边坡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3.1.2 测站选址及角反射器安放
    3.2 硐室开挖前边坡变形监测
        3.2.1 数据处理
        3.2.2 误差来源分析
    3.3 地基SAR数据粗差探测对比实验
        3.3.1 抗差最小二乘原理
        3.3.2 基于绝对和极小法的地基SAR数据粗差探测
        3.3.3 基于Tukey双权法的地基SAR数据粗差探测
        3.3.4 对比分析
    3.4 基于半参数样条的地基SAR数据去噪处理与分析
        3.4.1 半参数样条原理
        3.4.2 基于半参数样条的地基SAR数据去噪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硐室开挖高边坡稳定性评估与支护建议
    4.1 高边坡坡脚打桩变形监测
        4.1.1 数据处理
        4.1.2 高边坡数据平差处理
        4.1.3 高边坡数据分析
    4.2 高边坡稳定性评估
        4.2.1 地基SAR数据与全站仪数据对比分析
        4.2.2 水准仪数据分析
        4.2.3 裂缝数据分析
    4.3 硐室开挖安全支护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沈阳市桩基础选型的统计对比研究 ——以沈阳市ZHC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各类桩基概述
    2.1 桩基础的分类及选型的基本原则
        2.1.1 沈阳市常用桩型现状
        2.1.2 桩基础的分类及选型的基本原则
    2.2 各种桩基础类型的概念及施工工艺研究
        2.2.1 各种桩基础类型的概念及分类
        2.2.2 各类型桩基础的施工工艺研究
        2.2.3 各类型桩基础的优缺点研究
    2.3 桩基选型步骤及管理要求分析
        2.3.1 桩基选型步骤
        2.3.2 桩基选型管理要求分析
3 各类型桩基础实际应用的差异性对比研究
    3.1 土层适用性的对比研究
    3.2 桩身承载力对比分析
    3.3 经济性对比分析
    3.4 桩体质量控制对比分析
    3.5 施工设备对比分析
    3.6 施工效率比分析
    3.7 对施工环境的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3.8 各类型桩基础的的施工难点
        3.8.1 静压管桩的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3.8.2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3.8.3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4 沈阳地区ZHC项目桩基础选型分析
    4.1 ZHC项目工程概况
        4.1.1 工程概况
        4.1.2 桩基础概况
        4.1.3 桩基检测
    4.2 各类型桩基础的对比分析
        4.2.1 工程地质条件
        4.2.2 荷载设计要求的条件
        4.2.3 对比分析
        4.2.4 分析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强夯追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夯追密法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强夯追密法有效加固深度的研究现状
        1.2.3 强夯追密法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填方路基沉降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2.1 高填方路基的定义及特点
        2.1.1 高填方路基的定义
        2.1.2 高填方路基的特点
    2.2 高填方路基沉降机理
        2.2.1 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2.2.2 路基沉降机理分析
    2.3 影响高填方路基沉降的因素
    2.4 高填方路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2.4.1 分层总和法
        2.4.2 应力路径法
        2.4.3 数值计算方法
    2.5 高填方路基沉降的控制方法
        2.5.1 路基基底处理
        2.5.2 路基填筑材料选取
        2.5.3 压实厚度
        2.5.4 压实机械设备与压实质量检测
        2.5.5 路基防排水和边坡防护
        2.5.6 冲击压实追密技术
        2.5.7 强夯追密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夯追密法的加固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有效加固深度的计算方法
    3.2 强夯追密法的加固机理分析
        3.2.1 动力固结理论
        3.2.2 强夯冲击波压密理论
        3.2.3 动力置换理论
    3.3 强夯追密法加固路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强夯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3.3.2 土体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填方路基强夯追密现场试验研究
    4.1 工程概况
        4.1.1 紫望高速
        4.1.2 平赞高速
    4.2 工程地质条件
        4.2.1 紫望高速
        4.2.2 平赞高速
    4.3 试验设计
        4.3.1 场地选择
        4.3.2 强夯过程的监测方案
        4.3.3 动应力测试布置
        4.3.4 试验设备
        4.3.5 试验过程
    4.4 强夯监测试验结果分析
        4.4.1 表面夯沉量与夯击次数的关系
        4.4.2 周围土体隆起与夯击次数的关系
        4.4.3 强夯动应力沿纵向的变化结果
        4.4.4 强夯动应力沿横向的变化结果
        4.4.5 强夯动应力的横纵方向分布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填方路基强夯追密试验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ABAQUS软件的简介
    5.2 强夯追密分析模型的建立
        5.2.1 本构模型的选择
        5.2.2 单元类型
        5.2.3 模型的网格划分
        5.2.4 冲击荷载的施加
        5.2.5 参数的设置
    5.3 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
        5.3.1 初始地应力
        5.3.2 强夯加固效果模拟
        5.3.3 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
        5.3.4 竖向位移云图
        5.3.5 最大主应力云图
        5.3.6 塑性变形区
        5.3.7 不同夯击能下的等效塑性变形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填土施工噪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动力反应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D]. 徐洪路. 防灾科技学院, 2021
  • [2]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研究[D]. 邱明兵.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01)
  • [3]自动连续压实度检测技术在粉质土路基中的应用研究[D]. 张荣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佛山地铁盾构隧道掘进参数及地表隆沉控制研究[D]. 李松皓. 长安大学, 2020(06)
  • [5]独立式石箍窑洞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D]. 潘文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6]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研究[D]. 朱克勤.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1)
  • [7]乐海围垦区道路网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D]. 谢卫红.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8]复杂工况下GBSAR高边坡形变监测研究与应用[D]. 童爱霞.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9]沈阳市桩基础选型的统计对比研究 ——以沈阳市ZHC项目为例[D]. 安文强.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强夯追密试验研究[D]. 冯美硕.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填充施工噪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