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诗人的迷失

诗意与诗人的迷失

一、诗的自觉与诗人的迷失(论文文献综述)

董秀丽[1](2021)在《“在非诗的时代展开”——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的新质》文中研究表明年代的印记是诗歌的标签,这就意味着特定时代的诗歌难免会受那一时代的影响,注定会打上那一时代的胎记。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诗歌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个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非诗时代,女性诗人却以自己美丽的坚守使女性以诗歌的方式得以展开,为我们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具有鲜明异质性特征的诗歌文本。很多90年代女性诗人都意识到,处于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女性诗歌,受制于大众消费文化的支配与宰制,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她们主动地适应大众消费文化的语境,

熊焕颖[2](2021)在《罪恶与救赎——《拯救》中的两种诗学观》文中研究指明米沃什是一位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诗人,其诗与圣经存在诸多或隐或现的互文关系。《拯救》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其诗学观形成的标志性作品。文章尝试从文化诗学的视角切入,结合诗集中的圣经文化意象,对其中的"罪恶"与"救赎"、"地狱"与"天堂"等观念进行探讨,考察其背后的批判价值和诗学观。

于东新,张晋芳[3](2021)在《论金中期诗话的三种理论取向》文中研究指明金代中期,随着"国朝文派"的崛起,金代诗话逐渐走出金初北宋诗话的藩篱,"至大正气,思虑深邃"的周昂诗话,"温厚平易,冲和清雅"的党怀英诗话,以及"诗画相通,清新闲逸"的王庭筠诗话,在继承"自然"精神基础上,它们分别对"奇""雅""闲"三种理论取向做了深入探索。这些诗话不仅包含了此期诗评家们关于诗歌创作、审美境界、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并且这些思考丰富了金代诗话的内容,增加了金代诗学理论的深度。众人合力,金源本土特色的诗话体系终于建构起来了。

张凯成[4](2021)在《21世纪诗歌中乡土写作的表意困境》文中指出21世纪诗歌中的乡土写作存在表意的困境,这种困境隐含在其所构建的主体语象之内。"村庄"语象尽管诠释了诗人们充满噬痛感的表达,但它本身嵌构在城乡悖论的单维空间之内,并未跳出原有的表意维度;"火车"语象则在鲜明的现实感中生成,这使其更多地成为一种工具性的载体,来连接空间意义上的乡村与城市,由此限制了其表意体系的拓展。

汤文华,王东艳[5](2021)在《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与审美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决定了诗人的歌吟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关。清楚地把握时代特征,才能写出反映时代变化、顺应时代呼唤、张扬时代精神的作品,才能成为杰出的诗人。诗人处在诗意地活着的"文学态",具备智慧的潜质、悟性,通过想象创造性地创设意象,并借助象征、隐喻、移情等多种途径提升诗歌的意境,达到审美的表达,带给人美的享受。

李海鹏[6](2021)在《空间感的戏剧——张尔诗歌中的空间形态与观念构造》文中提出极富戏剧性的空间感,是居于深圳的诗人张尔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重要的是,在解读的可能性上,张尔诗歌的这一特点并不局限于新批评式的内在文本欢愉,而是折射着区域史、思想史的启示。本文聚焦于张尔诗歌中的"空间感的戏剧",并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打量。首先探究张尔笔下的岭海空间因为对岭海区域史的纳入而呈现的戏剧性;其次分析张尔的北京书写与岭南文学传统中"岭南/京城"书写机制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空间感的戏剧;最后对其《美剧:神学聚会》一诗进行以思想史为方法的文本细读,从而揭示张尔对异国空间所进行的戏剧性营构中暗含的当代新诗观念构造的变迁。

马启代[7](2021)在《关于当下诗学批评困境的思考》文中认为社会思潮与诗潮交相伴生的百年实践,创作层面成就与问题相随,诗学批评特别是新汉诗批评遭遇了精神困境、审美困境和语言困境三大危机,愈演愈烈的媚化、僵化和固化批评三大流弊的存在和漫延严重扰乱着诗学批评的正常生态,对应新诗百年的得失,诗学批评需要回归生命本体、艺术本位和审美本质,从诗歌现场和人本立场出发寻找批评的持论点。

白洋本[8](2021)在《奥登之思的诗与真——从“言说”到“告诫”》文中研究指明奥登的诗歌态度在1939年前后发生转变,前期表现出诗人的社会关怀和诗歌对社会的介入态度,而在后期则变为:"诗歌不能使任何事情发生"。奥登在后期认为诗人的任务是"告诫",告诫人越自以为接近真理就越可能背离真理。从"言说"到"告诫",奥登不仅提醒我们警惕法西斯极权主义,更提醒诗人不要沉溺于修辞和幻想而沦为极权主义的工具,所以他提出:"真理之路是一条静默之路"。"静默"不是逃避"真",而是为了防止诗人因信誓旦旦地言说却最终远离"真",诗凭借着"告诫"和"静默",才得以在言说者与"真"的内在关系中将"真"得以保存。

熊文佳[9](2021)在《论林泠的离散诗学》文中指出

高原[10](2021)在《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文中提出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1956)是一位曾被长期忽略和低估的瑞士现代主义作家。在瓦尔泽的作家生涯中,尤其是在伯尔尼时期(1921-1933),他遭遇了出版危机、生存危机、言说/叙述危机和手写危机等一系列的危机。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题材、语言风格、叙述方式、手写习惯等较此前均有明显转变。在他留存的“密码卷帙”中,他的文学书写越来越指向自我,文本中的主人公常常以失败作家的形象出现,试图以隐晦的自我辩解重构作家身份。诸如此类的应对策略和他迂回的叙述方式均与以掩饰为主要特征的“羞”的诗学手段相关。本研究从“羞”这一文化人类学现象出发阐释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书写方式,并选取《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瓦尔泽文学书写中的“羞”及作品主人公遮掩“羞”的诗学策略问题,讨论瓦尔泽如何以“羞”的叙述方式作为化解叙述困境的诗学手段,以及瓦尔泽为何采用“密码卷帙”这种以隐匿文字符号为目的的手写形式。本研究第一章介绍了论题缘起、瓦尔泽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羞”这一概念做出差异性理论梳理,分析“羞”在不同语境下生成的前提、诱因、反应机制和典型的处理方式。第三章讨论文化人类学及社会伦理语境下“羞”的作用机制,重点剖析了《强盗》小说主人公面对各种危机和羞辱时通过藏匿自我身份以消解“羞”的策略。此外,由失败作家而引发的“羞”还体现在“强盗”与叙述主体之间疏离/紧密的共生关系上。第四章诠释了掩饰“羞”的情感面具和诗学面具。《强盗》主人公通过夸张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来转移“羞”,以故作顺从对权力关系进行颠覆和反讽,还以故作无耻的态度忽略并否认“羞”的在场。瓦尔泽用自己的一幅肖像画编织“强盗”的外形着装,将本人掩盖在这个失败作家的形象之中。而瓦尔泽的手稿本身也是一种遮掩,本研究结合瓦尔泽的书信和文本解读了“密码卷帙”的独特手写形式,这种掩饰性极强的手写方式也是瓦尔泽化解手写危机的诗学策略。第五章从《〈日记〉逸稿》出发阐明了小说中叙述主体“我”通过日记体文学书写,对既定的文学规约表示反讽和质疑的意图,小说呈现的元叙述、自我反思、悖论对话性等特征均为掩饰叙述危机的文学手段,而小说中主题的偏离与推延、意义的消解以及内容指涉义的变换也都是瓦尔泽用来掩饰并克服言说失败的诗学手段。第六章对掩饰“羞”的诗学策略和瓦尔泽的“羞感”诗学实践进行了总结。总而言之,瓦尔泽的“密码卷帙”从文本层面展示了“羞”的情感诱发机制和文学个体对“羞”的处理方式。瓦尔泽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建构文本是为了掩饰作为失败作家的“羞”,他的微型铅笔手稿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抗手写危机的文化技术,也是一种遮掩和消解“羞”的诗学策略。从文本层面的回避到叙事层面的遮掩、再到书写行为中的隐藏,瓦尔泽在内容、叙述和语言符号的三重掩饰中,将“羞”作为一种创作理念融入他的文学书写。本研究发现,瓦尔泽作品中“羞”的美学价值就蕴含在掩饰性的本质之中,他对“羞”的表现和处理方式可以视为一种掩饰性的诗学手法。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从“羞”现象出发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两部小说及其文学叙述和文学书写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发现瓦尔泽无论在叙述层面上的遮掩,还是独特的手写形态,其中所藏匿的都是“羞”的应对策略以及“羞感”诗学实践。对“羞”的文学应对策略既是瓦尔泽对作家身份认同的核心,也是他书写方式的诗学本质。本研究将“羞”这一文化人类学现象拓展为瓦尔泽的特殊诗学手段,他的这种极具掩饰倾向、又在掩饰中展露深层意图的独特书写可以被视为是一次对“羞感”诗学的书写实践。

二、诗的自觉与诗人的迷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的自觉与诗人的迷失(论文提纲范文)

(1)“在非诗的时代展开”——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的新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 、 女性诗歌与新媒体的互动
二、 女性写作的个人化选择
三、 女性诗学理论的探索与构建

(2)罪恶与救赎——《拯救》中的两种诗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3)论金中期诗话的三种理论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奇”于自然
二、蕴“雅”于自然
三、求“闲”于自然

(4)21世纪诗歌中乡土写作的表意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研究视域的乡土语象
二、村庄:城乡悖论的单维嵌构
三、火车:乡土意识的工具性载体

(5)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与审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
    (一)诗人总是时代的号角,是时代风气的先知
    (二)诗人又是对自己时代总是不满意的人,他们是精神的“超人”
二、把握诗意通向诗性的枢机
三、寻找从意象到意境的提升途径

(7)关于当下诗学批评困境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下诗学批评的三大困境
    (一)精神困境
    (二)审美困境
    (三)语言困境
二、当下诗学批评的三大流弊
    (一)主体人格的媚化
    (二)艺术观念的僵化
    (三)批评思想的固化
三、关于当下诗学批评的三点倡议
    (一)诗学批评需要回归生命本体
    (二)诗学批评需要回归艺术本位
    (三)诗学批评需要回归审美本质

(8)奥登之思的诗与真——从“言说”到“告诫”(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歌不能使任何事情发生”
二、“告诫”:越接近真理就越背离
三、“真理之路是一条静默之路”
四、结语

(10)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论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2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羞”的探究
    2.1 羞的前提:自我意识
    2.2 羞的诱因:他者目光
    2.3 羞的反应机制:隐藏回避
    2.4 羞的处理方式:面具
    2.5 小结
3 “羞”与身份的遮掩——《强盗》小说中的生存危机
    3.1 “强盗”的身份藏匿
        3.1.1 作家?强盗?——社会身份与美学身份的反叛
        3.1.2 孤立与孤例——社会隔离与主体救赎
        3.1.3 无名与命名——隐而不表的模糊化身份
    3.2 “强盗”的身份伪装
        3.2.1 教化与规训——对规约的应对
        3.2.2 性别演绎——女性化倾向的掩饰与文学
        3.2.3 孩童的天性和任性——身份逃避与文学活力
    3.3 “我”和“强盗”——理想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分裂与弥合
    3.4 小结
4 “羞”的隐匿面具——“强盗”的藏与“密码卷帙”的隐
    4.1 以情感掩饰“羞”感
        4.1.1 目光的审视——闪躲或对峙
        4.1.2 伪装的顺从——权力关系的颠覆
        4.1.3 对嘲讽者的嘲讽——对“羞”的忽略与否认
    4.2 文学形态面具
        4.2.1 衣饰与掩饰——现实与虚构身份的文学编织
        4.2.2 在手稿中逃遁——“密码卷帙”中的手写危机
    4.3 小结
5 “羞”与叙述的掩饰——《1926 年〈日记〉逸稿》中的言说危机
    5.1 叙述主体的自我审视
        5.1.1 日记的写作练习——对“展示的危机”的展示
        5.1.2 元叙述与自白——对书写过程的观照和自省
        5.1.3 想象的对话者——面对审视和评判的自辩
    5.2 叙述内容的消解
        5.2.1 主题的推延——欲盖弥彰的遮掩
        5.2.2 “谈”情“说”爱——语义的偏移
    5.3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诗的自觉与诗人的迷失(论文参考文献)

  • [1]“在非诗的时代展开”——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的新质[J]. 董秀丽. 新文学评论, 2021(04)
  • [2]罪恶与救赎——《拯救》中的两种诗学观[J]. 熊焕颖. 贺州学院学报, 2021(03)
  • [3]论金中期诗话的三种理论取向[J]. 于东新,张晋芳.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09)
  • [4]21世纪诗歌中乡土写作的表意困境[J]. 张凯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5]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与审美表达[J]. 汤文华,王东艳.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6]空间感的戏剧——张尔诗歌中的空间形态与观念构造[J]. 李海鹏.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1(01)
  • [7]关于当下诗学批评困境的思考[J]. 马启代. 泰山学院学报, 2021(04)
  • [8]奥登之思的诗与真——从“言说”到“告诫”[J]. 白洋本. 人文杂志, 2021(07)
  • [9]论林泠的离散诗学[D]. 熊文佳. 西南大学, 2021
  • [10]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D]. 高原. 浙江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诗意与诗人的迷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