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课堂交际障碍现象分析

基础英语课堂交际障碍现象分析

一、交际法在基础英语课堂受阻现象的透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景珍[1](2021)在《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文中认为英语是迄今为止人类语言史上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的语言,它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相互交织,已经成为塑造世界的力量之一。鉴于语言传播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行为,目前语言传播领域的研究尚未能对此提供有力的解释和指导。但研究者们仍在不断地探索,结合不同的对象国/地区进行挖掘,旨在找到英语传播背后的动因机制。本研究在完善Cooper(1979,1982)的语言传播研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政策与规划学、传播学、语言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和伊拉克这7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传播以历时与共时、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剖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经铺垫期、兴盛期和矛盾期。英保护国体制并不是影响英语传播的主要因素。石油经济的兴起才真正促发了英语传播,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为英语传播接力,而海湾阿拉伯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本土语言文化的重视和回归成为英语进一步传播的阻力;(2)各对象国个案研究的结果印证了经济和文化是影响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传播的主导因素,但在人口、历史、政治和地缘因素的调节和制约下,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又表现出各自的特色;(3)综合历时与共时、整体与个案的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英语传播的“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不但验证了 Quirk(1988)语言传播“经济文化模式”的宏观传播思想,还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出具体的英语传播机制。“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提出不仅为语言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而且给国际中文传播实践也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楚慧杰[2](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赵炜[3](2020)在《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英语应用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高校英语课程在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化人才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高校英语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高校英语课程的价值,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既满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业需要,又关切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由此,高校英语课程的导向是实际运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语域)的基础之上。学术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这种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科知识增长,最终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提高高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缺乏真正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探索。因此,学术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有效性是本研究探讨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借鉴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语言课程教学理论,解析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尤其对医学类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课堂观察,进而从反映和影响本科生的学术需求分析、学术英语能力发展以及学术英语课堂教学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如何构建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英语课程中为本科生提供发展研究专业机会知识的可能性,探讨鼓励发展研究相关属性的潜在方法,以及如何在课程中教授和评估学术研究技能的一些建议。面对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普遍性的同时,着力探究重视英语教学中特殊性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和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二章为本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英语教学概念术语进行了界定,并就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学术英语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做了全面系统的综述,并且对已有研究的侧重点以及与本研究的关系进行了评述;第三章运用理论图式剖析了课程设计、课程地图要素,并从社会建构主义、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和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等理论框架进一步阐释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原则;第四章主要对本研究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第五章为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和课程设计案例解析;第六章描述并分析了医学类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情况;第七章为本研究的结论及其启示。考虑到本研究问题涉及的范围,以及课程设计这一研究变量的属性和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分析的个案研究方法。在分析课程文本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设计课堂观察维度,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高校学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真实事件,通过接近、体验和理解研究对象并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本研究确定了面向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术期刊论文阅读”为课程实例,运用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地图和课程设计情境模式以及语言课程设计相关理论对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加以分析。参考典型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基本结构、医学学术英语标准,讨论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结合具体案例加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对学术英语阅读课程的需求度和满意度均较高,对专业交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对学术论文阅读的策略和学术领域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有助于本科生更好地进入学术研究准备和赋权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学术英语课堂和教学实例,探讨了学术英语课程的评价标准与具体实施过程,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这一自然环境中的特定情境,讨论了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课堂教学,并对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和模式建构提出一些建议。在阐述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研究视域扩展到了外语课堂环境(情境)下的医学学术英语阅读研究。针对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基于高校本科生外语学习课堂教学环境,提出了构建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环境的构想。本文从微观角度剖析了我国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与教学中的真实事件,探讨了问题视角下的自然状态分析方法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质化和量化分析,并在附录部分对原始研究数据逐一示例呈现。因此,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拓展。同时,尝试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剖析我国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采用语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民族志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解构研究设计中提出的“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巩固”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本研究在分析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学术英语以及学术英语课程的概念,完善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理论,通过相关实证研究从课程、教学、评估与评价等不同层面,剖析了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问题和现状。但是,本研究在样本的多样性和数量的规模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拓展,对国内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对比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此外,本文试图将实践问题纳入广泛的理论视角,这与课堂实践者参与课程理论构建过程的倡导基本一致。然而,提出的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模式和原则仍然是一种尝试。进一步探讨问题视角下的自然状态分析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发展和学术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良性发展。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多维度的任务。对于本文讨论的每一项原则,也是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关于这些主题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整个过程,本文试图涵盖过程中的突出要素,包含在与本研究内容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学及其评估和评价等方面。同时,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材料、课程评估和评价等围绕本研究的一系列研究内容及其发现做出总结,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并建议进一步扩大研究层面,提升研究层次,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质量,最终促进本科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发展。

于萍萍[4](2020)在《苏州大学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医学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围绕着对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教学问题也接踵而来。面对来华医学留学生的人数激增,国内各所高校针对其汉语教学问题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了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教学问题,旨在为此类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教学提供改进建议,切实提高医学留学生汉语课堂的学习效果。论文首先介绍了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留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汉语课堂教学概况,接着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方面分析其汉语课堂教学现状,再结合授课的实际经验和对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发现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方法的欠妥以及师资培养的不足已成为影响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论文最后提出了对印度医学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包括调整教学安排、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倡导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储备等。

周丽[5](2020)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呈现及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语用学研究领域,语言能力理论的发展告诉我们,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两部分。在语言教学中两者不可或缺,前者事关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后者关系到语言使用的恰当与习惯。学习者既要学习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又要注意学习目的语的语用知识。语法知识涉及单词发音、拼写、组词造句等语法规则,语用知识涉及语言使用中交际双方如何选词造句,如何得体恰当地使用话语,或者说如何按照目的语的语用规则使用语言。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既要注意学生的词汇语法教学,更要重视他们的语用教学,即语言表达习惯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自然地道的英语。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和语法为中心,教师主要侧重语言结构本身,关注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对词汇语法知识的理解上,他们很少注意,甚至基本忽略学生语用知识的教学,致使中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高分低能。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发布,对高中英语教学明确提出了语用知识教学的要求,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语用教学成为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教材是外语语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材料,是高中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语言输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教材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五册的教学内容与组织设计和呈现分布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呈现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教学案例研究的方式,调查分析高中课堂教学的语用教学现状,研究发现:1.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强调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教材全书共11册,每册书有五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语境开展教学,全书共55个主题语境,囊括了文化习俗、异国风情、文学艺术、自然环保、社会生活、现代科技、未来世界等各个方面。该教材不仅重视语言的学习,还重视语言的运用,强调语言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用呈现很明显。教材每个单元由主题、功能项目、(语法)结构、阅读、写作、学生用书6部分组成,外加最后的附录部分。主题明确了每个单元语篇类型以及语篇产生的场景;功能项目直接表明了每个单元不同的言语行为以及语用功能;写作部分则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能力;附录中的课文注释和单元词汇也部分地体现了语用知识。3.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用知识的教学有所忽视。在课例观察中,笔者发现高中英语教师仍没有结合教材呈现的语用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很少在热身(Warming up)、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理解(Comprehending)、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小结(Summing up)、学习建议(Learning Tip)、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等九个教学步骤中融入语用知识的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用知识点明显,但关键在于教师的在教学中语用意识以及语用教学。多年来形成的重语言、语法、词汇知识讲解,忽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习惯或传统想一下改正过来,这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研究从教材入手,从教材内容设计、组织与编排的角度,展现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五册的语用知识内容。这一方面给予一线教师一种从语用教学的角度分析教材的案例,另一方面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如何在教学中实践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对语用教学的注意,并在备课过程中从语用知识的角度出发实现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刘微[6](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陈华颖[7](2020)在《引导发现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法作为语言系统的核心,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法教学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准确使用语言,提升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法教学。但纵观初中语法教学现状,仍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教师以讲授语法规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语法枯燥无味,进而对语法学习失去兴趣。其次,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仅关注语法结构的形式而忽视语法的意义和运用,使学生的语法能力得不到发展,无法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在众多的语法教学法中,引导发现法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语法形式、意义与使用的结合,强调语法的实际运用。这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语法教学理念一致。基于此,笔者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1)引导发现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能否提高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2)引导发现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3)学生语法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法能力的提高?本研究选取海口市某中学两个平行班的80名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作为研究工具,开展了为期19周的教学干预。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检验学生英语语法学习兴趣的变化,测试用于检验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后语法能力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收集到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 16.0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导发现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法能力,并且学生语法学习兴趣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语法能力的提高。该方法对将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但该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样本研究数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测试卷难度系数难以保持一致,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有进一步改进。

解国阳[8](2019)在《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海安县M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其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作为学习者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其开展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实效性,一线英语教师要积极地树立小组合作学习理念,掌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并不乐观,其中大班额背景下小学生参与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任务完成情况也不好,这其中虽然有学生自身的种种原因,但众多研究均表明,英语教师组织大班额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不足则是主要原因,这严重阻碍了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虽然目前学界已在英语合作学习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基于大班额背景的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却少有学者问津,该领域的诸多规律性认识亟待探讨。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以“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为题,以群体动力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及目标结构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课堂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大班额英语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编制了《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以海安县M小学全体641名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六年级任教的5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针对性访谈。在揭示出了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成因,并就如何优化小学英语小组运行情况、合作学习时间规划、合作学习任务设置、合作学习态度以及合作学习结果的顺利实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现状处于一般水平,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及小组的运行情况存在着较多问题;(2)小组运行问题主要表现为组内分工不明确、成员合作能力不充足及成员关系不融洽;(3)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规划问题主要表现为小组讨论时间不合理及小组汇报机会不均等;(4)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置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务难度不合理、任务程序缺乏及任务形式不全面;(5)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观参与积极性偏低、讨论问题兴趣缺乏及对英语合作学习作用认识不足;(6)小组合作学习结果产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交际技巧、合作技巧、创造技巧及自学技巧等渗透不够;(7)英语教师的小组构建理论知识匮乏及小组管理能力不足致使大班额背景下小组运行情况一般;(8)英语教师对于时间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时间支配的指导能力及成果汇报组织形式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对合作学习时间的规划;(9)英语教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误判、任务布置方法欠缺及合理选择任务能力不足导致了合作学习任务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10)英语教师合作学习理念的理解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及理念认同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态度;(11)英语教师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认识不足及指导能力欠缺是导致合作学习结果产出情况一般的相关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首先,在全面提升大班额背景下小组运行效率方面,教师不仅应科学构建合理的英语合作学习小组,而且应着力强化小组的内部管理能力,并积极开展小组的评价活动。其次,在全面优化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时间方面,教师不仅应重点提高英语合作学习小组的时间规划能力,而且应根据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科学设定合作学习时间,并丰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形式,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小组汇报的效率。再次,在科学布置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方面,教师不仅应确保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布置的科学性,而且要尽可能丰富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并根据不同的小组能力综合设置合作学习任务。然后,在积极调整大班额小组合作学习态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培训,而且应为小组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并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在主动强化大班额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方面,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巧,而且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多种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客观看待自己及他人英语合作学习的表现。

陈刚[9](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张利蕊[10](2019)在《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标复句运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其句法语义的复杂性、句型句式的多样性以及内部成员的繁复性,使其成为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极易产生偏误的难点,也使得学界对有标复句的习得研究相当薄弱。复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规句式与关联标记的使用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给欧美留学生习得汉语有标复句带来了很大的干扰。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前人对汉语有标复句和英语关联标记研究的基础上,以欧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做了系统的调查与深入的分析。重点讨论了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书面语偏误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大纲的不足与有标复句的教学方法问题。文章全面勾勒出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高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习得顺序的研究基于60万字的欧美留学生的自然语料和诱发语料,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和蕴含量表法分析欧美留学生对12类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依次是:因果句、转折句、假设句、条件句、递进句、并列句、目的句、推断句、让步句、选择句、假转复和连贯句。但从具体句式的习得顺序来看,欧美留学生对52个汉语有标复句句式的习得顺序为:Y1>Z1>Y2>Z2>T3>M1>X1>JZ2>D1>B4>T5>Z3>Z4>Z6>B2>J2>T2>TD2>T1>Y4>Y3>TD1>B1>M4>B3>R2>R1>JZ1>J1>L5>L1>M2>Z5>M3>X4>X2>T4>T6>L2>J5>X3>J3>J4>R3>D4>L3>X6>L4>D2>M5>D3>X5。从研究结果来看,句类和具体句式的习得顺序没有必然联系;有标复句的习得是一种渐进、动态的过程,具体的句式习得没有清晰的界线,而是多个句式同步进行、相互交叉、互相渗透;随着语言水平和等级的提高,对句式的理解和掌握也随之提升;对比其它国别留学生的习得顺序研究结果,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对某一语法点的习得情况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书面语中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与偏误情况。我们首先将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使用关联标记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分析。统计的样本为433847字的欧美留学生作文和433467字的中国中小学作文。对两种语料中97个较为常见的关联标记进行统计显示,欧美留学生共计使用关联标记9163次,中国中小学生共计使用关联标记4847次,前者为后者的1.89倍。这一结果和对外汉语一线教师对留学生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预估有较大的出入。基于真实、自然语料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确保表达准确性和逻辑性,使自己的话语更容易被理解,欧美留学生比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使用有标复句。这一结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可以给面向对外汉语的复句教学一些启示。然后我们调查了书面语料的偏误情况。我们借助欧美留学生的书面语语料所做的定量分析。通过对近43万余字语料进行调查,共收集到有标复句的偏误用例1868例。并将这些偏误细分为关联词错搭、关联词错用、关联词缺失、关联词误加、关联项失当、关联词错位和标点不当等7种类型。最后基于这7种偏误类型,我们对43万多字语料样本的12类复句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对每一类有标复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联标记进行了逐一调查,分析高频复句的偏误情况。口语中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基于对10名欧美留学生开展的中英文访谈,和对5名汉语母语者的访谈。从访谈语料中识别出13个有标复句中的17个关联标记,统计出欧美留学生在口语中最常使用的5个关联标记依次是:“但是”、“所以”、“因为”、“然后”和“如果”。还有一些关联标记如“再说”、“比如”、“还有”、“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未被收录,但在欧美留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却很常用,其原因是真实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关联标记自身的语言功能所造成的。与习得顺序的研究结果相比,常用的关联标记Y1、Z1处于习得顺序的第1和第2位,D1处于第9位,J2和B1分别位于第16和23位,而L1、X2和X3分别位于第31、36和41位,这说明欧美留学生口语和书面语中对有标复句的掌握情况是有差异的。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欧美留学生对于“所以”、“或者”、“而且”、“虽然”、“那(么)”这5个关联标记的使用呈现出显着性差异性。差异分析显示,母语迁移、学习年限和学习者个人语言使用习惯是欧美留学生使用关联标记的显着的影响因素。在偏误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汉语自身语法结构的影响和母语干扰因素以及学习者因素三个方面对欧美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教学大纲的建议和对汉语教师的建议两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我们将偏误分析中所有高频关联标记的使用频率进行汇总,然后对照五部常用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发现有些高频词存在未被录入或出现顺序与我们的考察结果不一致的现象,通过比对分析,我们对大纲编写提出了合适的修改建议。综合对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书面语中的偏误情况、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偏误原因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我们针对教师提出四点建议:丰富自身的复句语法知识、科学安排复句教学的顺序、合理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大力强化课堂内外的实践练习。在综合分析了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偏误情况和偏误原因之后,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本研究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对外汉语课堂中有标复句的教学。实验教学持续了两周8个课时,共有22名留学生参与,在严格按照“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后,笔者对实验组和对比组在前测、即时后测、延时后测中所有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两个组别所使用的关联标记的复杂度和准确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产出导向法”在有标复句的教学效果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在促进留学生有标复句的使用复杂度和准确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表现出远超传统教学的优势。

二、交际法在基础英语课堂受阻现象的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际法在基础英语课堂受阻现象的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语言传播研究中英语的凸显
        1.1.2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语言传播的理论研究
        1.2.2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传播研究
        1.2.3 本节小结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言传播研究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语言传播
        2.1.2 英语传播
        2.1.3 海湾阿拉伯国家
        2.1.4 地租经济
        2.1.5 知识经济
        2.1.6 文化互化
    2.2 语言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
        2.2.1 传播背景
        2.2.2 传播主体
        2.2.3 传播内容
        2.2.4 传播模式
        2.2.5 传播成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现状
    3.1 海湾阿拉伯地区复杂的语言环境
        3.1.1 多元文化汇集下的多语共存
        3.1.2 阿拉伯语的双言及式微现象
    3.2 英语的多面角色
        3.2.1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2.2 外籍人口的沟通桥梁
        3.2.3 国民就业的制约筹码
        3.2.4 教育改革的焦点
        3.2.5 外宣和外交的工具
        3.2.6 西方文化的象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程
    4.1 英语传播的铺垫期(1820s~1910s)
        4.1.1 奥斯曼帝国时期英语传播的萌芽
        4.1.2 英国保护国体制下英语的缺席
        4.1.3 阿英双语者的出现
    4.2 英语传播的兴盛期(1920s~1990s)
        4.2.1 促发英语传播的石油经济
        4.2.2 现代化建设中兴起的英语传播
        4.2.3 西方文化助推英语传播
    4.3 英语传播的矛盾期(2000s~现在)
        4.3.1 “9.11”事件后英语的强势传播
        4.3.2 经济转型对英语传播的影响
        4.3.3 本土语言民族主义的觉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湾阿拉伯各国的英语传播
    5.1 阿联酋
        5.1.1 语言社区概述
        5.1.2 缺乏语言接触的英保护体制
        5.1.3 经济驱动的英语传播
        5.1.4 助推英语传播的四次教育改革
        5.1.5 本土文化回归与英语传播的制衡
    5.2 阿曼
        5.2.1 语言社区概述
        5.2.2 契约关系下有限的英语输入
        5.2.3 石油催生的英语传播
        5.2.4 强调英语交际的教育改革
        5.2.5 英语传播带来的社会与文化冲击
    5.3 巴林
        5.3.1 语言社区概述
        5.3.2 保护体制对巴林行政英语的影响
        5.3.3 石油和外籍劳工共助英语传播
        5.3.4 通过教育改革提升英语能力
        5.3.5 国家发展战略中英语的淡化
    5.4 卡塔尔
        5.4.1 语言社区概述
        5.4.2 保护国时期英语外来词的传播
        5.4.3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对英语的矛盾需求
        5.4.4 以英语为中心的教育转向
        5.4.5 阿拉伯语回归中的语言平衡
    5.5 科威特
        5.5.1 语言社区概述
        5.5.2 保护国时期的行政和外交语言
        5.5.3 随着石油经济兴起的英语
        5.5.4 助推英语传播的教育体制
        5.5.5 亲美文化下英语的流行
    5.6 沙特
        5.6.1 语言社区概述
        5.6.2 英国与英语的到来
        5.6.3 石油业带动的英语传播
        5.6.4 从自发到被迫的英语教育
        5.6.5 西方文化与瓦哈比思想的悖逆
    5.7 伊拉克
        5.7.1 语言社区概述
        5.7.2 委任统治下英语教育的推广
        5.7.3 英语从二语到外语的变迁
        5.7.4 伊拉克战争后英语的流行
        5.7.5 牵制英语传播的多方因素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传播模式
    6.1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构成
        6.1.1 五大传播要素的特征
        6.1.2 传播机制的多维双重结构
    6.2 经济驱动与文化互化在语言传播中的互动
        6.2.1 经济驱动是语言传播的源动力
        6.2.2 文化互化是语言传播的博弈场
        6.2.3 经济驱动与文化互化的辩证统一
    6.3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意义
        6.3.1 对语言传播理论研究的推进
        6.3.2 对中文国际传播实践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
参引文献

(2)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一、写作的概念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三、发展学生思维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一、语言逻辑概述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过程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四节 归因分析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一、情境性
        二、开放性
        三、创造性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3)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及术语界定
    2.2 学术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2.4 学术研究论文相关研究
    2.5 国内学术英语相关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课程理论基础
        3.1.1 课程的定义和层次
        3.1.2 课程设计模式
        3.1.2.1 规定性模式
        3.1.2.2 描述性模式
    3.2 教育理论基础
        3.2.1 社会建构主义
        3.2.2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
    3.3 教学理论基础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2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策略
        3.3.3 基于问题的学习
        3.3.4 体验式学习
        3.3.5 翻转学习
    3.4 语言课程教学理论
        3.4.1 学术英语教学理论
        3.4.2 需求分析理论
        3.4.3 语言课程设计模型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目标
    4.4 研究思路
    4.5 研究方法
第5章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5.1 课程背景与情境分析
    5.2 课程需求设计
    5.3 课程内容设计
        5.3.1 学术期刊论文基本结构初识
        5.3.2 医学学术期刊论文词汇认知
        5.3.3 课程内容情况分析
        5.3.4 课程内容设计分析
    5.4 课程材料设计
        5.4.1 开发材料
        5.4.1.1 微课程资源开发
        5.4.1.2 医学期刊学术论文数据库
        5.4.2 真实文本与非真实文本
        5.4.3 材料设计情况分析
    5.5 课程大纲设计
        5.5.1 准备和建构阶段分析
        5.5.2 实施阶段分析
        5.5.3 评估阶段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与评价
    6.1 学术英语课堂教学需求分析
    6.2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
        6.2.1 教学情境分析
        6.2.2 课堂学习分析
        6.2.3 课堂教学分析
    6.3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评估
    6.4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6.5 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环境构建
        6.5.1 学术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分析
        6.5.2 学术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1.1 课程层面
        7.1.2 教学层面
        7.1.3 评估和评价层面
    7.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A Time-Efficient Way to Read Academic Articles”微视频字幕转录
附录2 “微视频”课程思维导图示例
附录3 医学学术论文中常用的各种研究术语、方法和工具
附录4 医学学术词汇翻译材料列表
附录5 课程报告文本分析材料示例
致谢

(4)苏州大学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印度医学生基本情况
    四、关于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情况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苏大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节 教学安排
        一、教学概况
        二、课时设置
        三、教材选用
        四、教学语言
    第二节 教学内容
        一、语言要素
        二、言语技能
        三、文化知识
    第三节 教学方法
        一、语音教学方法
        二、词汇教学方法
        三、语法教学方法
    第四节 汉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汉语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
        二、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大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无法满足语言要素的学习需要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之间存在偏差
        四、文化教学内容过于单薄
    第二节 关于教学对象的问题
        一、缺少学习汉语的动机
        二、缺乏目的语的交际环境
        三、缺乏严谨的课堂秩序
        四、印度文化造成的负迁移
    第三节 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游离,脱离教学目的
    第四节 关于教学师资的问题
        一、教师技能的综合性不强
        二、教师任教的稳定性不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关于教学安排的应对策略
        一、适当调整汉语课的课型
        二、丰富中华文化教学内容
        三、选择恰当合适的教材
    第二节 关于教学内容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二、增加文化内容的趣味性
    第三节 关于教学对象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
        二、改善目的语的交际环境
        三、加强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
        四、适当采用鼓励与奖励措施
    第四节 关于教学方法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二、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 关于教学师资的应对策略
        一、注重复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储备
        二、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呈现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
        二、课堂观察
        三、研究步骤
    第五节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不同层次英语教材研究概览
        一、初中层次英语教材
        二、高中层次英语教材
        三、大学层次英语教材
    第三节 高中英语教材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高中英语教材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英语教材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第四节 高中英语教材研究的语用思考
        一、高中英语教材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高中英语教材语用研究的必要性
        (一)学生语用能力培养问题
        (二)语用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目标
        一、新课程标准中语言交际能力的解读
        二、语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
    第二节 国内外学者的语用能力观
        一、国外学者的语用能力观
        二、国内学者的语用能力观
    第三节 本研究采用的语用知识分析框架
        一、言语行为知识
        二、社会文化知识
        三、语境知识
        四、语篇知识
第四章 高中英语教材的语用知识呈现
    第一节 教材组成结构
    第二节 高中英语教材的语用知识呈现
        一、教材单元凸显的语用元素
        二、单元主题的语用知识
        三、功能项目的语用意义
        四、写作部分的语用能力培养
        五、课文注释的语用知识
        六、单词和词块的语用训练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高中英语语用教学课例分析
    第一节 阅读教学案例
        一、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二、阅读教学案例的语用分析
        三、语用教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二节 以读促写教学案例
        一、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二、以读促写教学案例的语用分析
        三、语用教学视野下的写作教学设计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 4 的目录
    附录 2: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的第一单元阅读部分(参见第2和3页)
    附录 3: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的第三单元读写课程(参见第17、18、19 页)

(6)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界定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三)英语学科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二)学年制度
        (三)课程设置
        (四)英语教学
        (五)实践教学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一)教习与学员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特色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一)教育目标
        (二)教材使用
        (三)教育研究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二)非外语类学堂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引导发现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语法
        2.1.2 语法能力
    2.2 语法教学
        2.2.1 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2.2.2 语法教学的原则
    2.3 引导发现法
        2.3.1 引导发现法的提出和定义
        2.3.2 引导发现法的理论基础
        2.3.3 引导发现法的教学模式
    2.4 国内外关于引导发现法的相关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4.3 研究的不足和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计划和教学材料
    3.4 研究工具
        3.4.1 问卷调查
        3.4.2 测试
        3.4.3 访谈
    3.5 研究过程
        3.5.1 实验前
        3.5.2 教学实验
        3.5.3 实验后
    3.6 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4.2 测试的结果与讨论
    4.3 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第5章 结语
    5.1 主要发现
    5.2 教学建议
    5.3 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初中生英语语法学习兴趣的调查
附录2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法测试题
附录3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法测试题
致谢

(8)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海安县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群体动力理论
    2.2 认知发展理论
    2.3 动机理论
    2.4 目标结构理论
第三章 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现状的调查结果
    3.1 研究设计
    3.2 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情况
    3.3 小组运行情况的调查结果
    3.4 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调查结果
    3.5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调查结果
    3.6 小组合作学习态度的调查结果
    3.7 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调查结果
第四章 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1 小组运行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2 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3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4 小组合作学习态度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5 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用)
附录三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四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课堂观察表

(9)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1.2 研究价值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2.4.2 文化融合理论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方法的选择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3.3 数据采集
    3.3.1 叙事探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课堂观察
    3.3.4 集体访谈
    3.3.5 个别访谈
    3.3.6 原型法
3.4 数据分析
3.5 信度和效度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4.1 导言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4.2.1 目的
    4.2.2 态度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4.3.1 方式
    4.3.2 方法
    4.3.3 管理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4.4.1 师德
    4.4.2 专业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4.5.1 特征
    4.5.2 表现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4.6.1 看法
    4.6.2 使用
    4.6.3 经典“新概念”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4.7.1 师生关系
    4.7.2 课堂礼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5.1 导言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5.2.1 同一个声音
    5.2.2 不同的声音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5.4.1 课堂
    5.4.2 课后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6.1 导言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小结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创新之处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10)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主体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 主体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假设与研究思路
        1.4.1 基本假设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句类与句式
        1.5.1 研究句类
        1.5.2 研究句式
    1.6 语料来源与语料加工
        1.6.1 语料来源
        1.6.2 语料加工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国内复句的研究现状
        2.1.1 第一阶段: 滥觞期
        2.1.2 第二阶段: 奠基期
        2.1.3 第三阶段: 探索期
        2.1.4 第四阶段: 创新期
        2.1.5 第五阶段: 拓展期
    2.2 海外研究现状
        2.2.1 海外关于汉语复句的研究
        2.2.2 海外对英语关联标记和衔接词的研究
        2.2.3 海外对非母语者习得英语关联标记的研究
        2.2.4 海外对儿童习得连词的研究
    2.3 研究评价
        2.3.1 取得的成绩
        2.3.2 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有标复句句式选定及习得顺序
    3.1 句式选定
        3.1.1 考察对象
        3.1.2 考察结果
        3.1.3 结果分析
        3.1.4 大纲中句式的选定
    3.2 研究方法
        3.2.1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
        3.2.2 蕴含量表法
    3.3 研究结果
        3.3.1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研究结果
        3.3.2 蕴含量表法研究结果
        3.3.3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复句类型习得顺序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面语中有标复句的偏误分析
    4.1 关联标记连接小句的基本模式
        4.1.1 单用
        4.1.2 对用
        4.1.3 连用
        4.1.4 复用
        4.1.5 套用
    4.2 有标复句的偏误类型
    4.3 各类有标复句的偏误情况
        4.3.1 因果复句的偏误分析
        4.3.2 推断复句的偏误分析
        4.3.3 假设复句的偏误分析
        4.3.4 条件复句的偏误分析
        4.3.5 目的复句的偏误分析
        4.3.6 并列复句的偏误分析
        4.3.7 连贯复句的偏误分析
        4.3.8 递进复句的偏误分析
        4.3.9 选择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0 转折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1 让步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2 假转复句的偏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调查
    5.1 调查对象
    5.2 数据收集
        5.2.1 汉语访谈及结果
        5.2.2 英语访谈及结果
    5.3 结果和讨论
        5.3.1 与习得顺序的关系
        5.3.2 与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
    5.4 差异显着关联标记分析
        5.4.1 “所以”的使用情况
        5.4.2 “那么”的使用情况
        5.4.3 “虽然”和“而且”的使用情况
        5.4.4 “然后”的使用情况
        5.4.5 “因为”的使用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偏误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6.1 汉语自身的影响
        6.1.1 关联标记多义现象多
        6.1.2 易混淆词多
        6.1.3 有标复句句型多变
    6.2 母语的干扰
        6.2.1 母语对关联词错搭的影响
        6.2.2 母语对关联词错用的影响
        6.2.3 母语对关联词缺失的影响
        6.2.4 母语对关联词误加的影响
        6.2.5 母语对关联项失当的影响
        6.2.6 母语对关联词错位的影响
        6.2.7 母语对标点不当的影响
    6.3 学习者因素的影响
        6.3.1 基本描述统计
        6.3.2 出错原因与个体关联性卡方分析
        6.3.3 小结
    6.4 应对策略
        6.4.1 对五部大纲的审视与建议
        6.4.2 针对教师的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汉语有标复句教学实践研究
    7.1 研究设计
        7.1.1 实验目的
        7.1.2 实验对象
        7.1.3 实验过程
        7.1.4 数据收集与分析
    7.2 讨论
        7.2.1 POA对有标复句教学情况的影响
        7.2.2 POA对学生有标复句使用情况的影响
        7.2.3 学生对POA的评价
        7.2.4 实验组和对比组的教学差异
        7.2.5 POA模式下汉语教学思考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习得顺序
        8.1.1 句类和句式的习得顺序
        8.1.2 不同级别的习得顺序差异
        8.1.3 不同国别的习得顺序差异
    8.2 书面语偏误分析
        8.2.1 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使用关联标记情况对比
        8.2.2 对书面语料的偏误分析
    8.3 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
        8.3.1 总体情况
        8.3.2 口语和书面语中有标复句的习得情况对比
        8.3.3 和汉语母语者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对比
    8.4 偏误原因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8.4.1 偏误原因的分析
        8.4.2 应对策略
    8.5 针对有标复句的教学实验
        8.5.1 “产出导向法”对有标复句教学情况的影响
        8.5.2 “产出导向法”对学生有标复句使用情况的影响
    8.6 本文的创新
        8.6.1 实证研究
        8.6.2 从母语角度深度分析偏误原因
        8.6.3 把标点符号纳入复句的偏误
        8.6.4 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复句教学
    8.7 本研究的不足
        8.7.1 语料样本的不足
        8.7.2 教学实验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交际法在基础英语课堂受阻现象的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D]. 刘景珍.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D]. 赵炜. 西南大学, 2020(05)
  • [4]苏州大学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生为例[D]. 于萍萍. 苏州大学, 2020(03)
  • [5]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呈现及教学案例研究[D]. 周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7]引导发现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 陈华颖. 西南大学, 2020(01)
  • [8]大班额背景下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海安县M小学为例[D]. 解国阳. 延边大学, 2019(01)
  • [9]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D]. 张利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础英语课堂交际障碍现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