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创伤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的变化

重度创伤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的变化

一、严重创伤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指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梅[1](2020)在《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复方绿柳颗粒(LvLiuKeLi,LLKL)由绿萝花(Edgewortahi gardneri(Wall.)Meisn.)、柳茶(Sibiraea angustata)、藏红花(CrocussativusL.(saffron))组成,本研究观察LLKL改善2型糖尿病ZDF(Zucker Diabetic Fatty)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效果,并与其组方单味药的作用效果比较,探究LLKL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为LLKL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雄性ZDF(fa/fa)大鼠,pumina#5008饲料诱导喂养4周,非同日两次测得尾尖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大于7.8mmol/L为糖尿病模型大鼠。筛选符合条件的大鼠64只,根据体重(Body Weight,BW)和FBG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Model,MOD)、绿柳颗粒高剂量组(LLKLH)、绿柳颗粒中剂量组(LLKLM)、绿柳颗粒低剂量组(LLKLL)、绿萝花组(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柳茶组(Sibiraea angustata)、藏红花组(Crocus sativus L.(saffron))及二甲双胍组(Metformin,MET)。以8只同周龄的瘦型雄性 Zucker(Zucker Lean Normoglycemic,+/fa)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按照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折算法确定各组给药剂量,分别为:LLKLH:4.68g/kg/d、LLKLM:2.34 g/kg/d、LLKLL:1.17 g/kg/d、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1.35 g/kg/d、Sibiraea angustata:0.9 g/kg/d、Crocus sativus L.(saffron):0.09 g/kg/d。以0.135 g/kg/d的MET作为评价药效的阳性对照。NC组和MOD组均给予同等剂量体积的去离子水(1 mL/100g),连续灌胃给药6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各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等情况,记录BW、FBG,并于给药6周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并记录进食量(Food intake)。给药6周实验结束后大鼠过夜禁食12 h,戊巴比妥钠(45 mg/kg)麻醉下进行腹主动脉取血,3000 g,15 min,4℃条件下离心分离血清、分装后冻存备用;分离完整肝脏并称量肝重(Liverweight),计算肝湿重指数(Liverweight/BW);快速收集并冻存粪便及肝脏、小肠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或冻存备用。检测血清中胰岛素水平(Fasting insulin,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及炎症相关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水平;对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aematoxylinand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肝糖原染色(PAS)以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含量检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及糖脂代谢变化;对小肠组织进行HE染色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变化;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肝脏进行全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LLKL对ZDF大鼠肝脏的作用机制。对粪便进行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并分析,探究LLKL对ZDF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1 对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①LLKL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给药6周后,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BW,Food intake、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 均显着升高(P<0.001)。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LLKLL及MET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P<0.01 或 P<0.001),且 LLKLH 组降低最显着;给药6周后,各给药组BW及Food intake与MOD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LLK可以降低ZDF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LLKLH组效果最佳,且优于 0.135 g/kg/d 的 MET。②LLKL与单味药物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比较:给药6周后,与MOD组相比,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 angustata 及Crocus sativus L.(saffron)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 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P<0.05,P<0.01或P<0.001),但三组降低程度均没LLKLM组显着;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angustata及CrocussativusL.(saffron)组BW和Food intake均无显着变化(P>0.05)。说明单味药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 angustata及Crocus sativusL.(saffron)也有降低ZDF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LLKLM组比单味药组效果好。2 对ZDF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代谢及转录组的影响给药6周后,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肝脏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及脂肪空泡,肝细胞排列紊乱,PAS染色可见肝糖原含量显着降低,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广泛分布的橘红色脂肪颗粒,肝湿重指数、肝TC、TG含量、血清FFA水平均显着增高(P<0.001);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组肝脏有显着改善,可见肝细胞排列趋于整齐,无明显脂肪空泡,肝糖原分布显着增多,且脂肪样变减轻,橘红色脂肪颗粒显着减少,肝湿重指数、肝TC、TG含量、血清FF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1或P<0.001),说明复方LLKL具有改善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作用。肝脏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OD组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有1459条;与MOD组相比,LLKLH组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有740条。差异mRNA功能和通路富集结果显示,MOD vs.NC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显着与氧化还原(GO:0055114~Oxidation-reduction process)、蛋白质磷酸化(GO:0006468~Protein phosphorylation)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参与代谢通路(rno01100:Metabolic pathways)、氧化磷酸化(rno00190: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等 KEGG 信号通路;同时,LLKLH vs.MOD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蛋白质翻译(GO:0006412~Translation)、细胞对DNA损伤的应答(GO:0006974~Cellularresponseto DNA damage stimulus)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参与代谢通路(rno01 100:Metabolic pathways)、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rno04620: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 KEGG 信号通路;RT-qPCR 验证了 Toll 样受体 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及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上的显着差异基因组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和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在MOD组高表达,而在LLKLH组表达量降低,说明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可能是LLKL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信号通路之一。3绿柳颗粒对ZDF糖尿病大鼠小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给药6周后,NC组大鼠小肠结构完整,小肠绒毛排列整齐,与NC组相比,MOD组小肠表现为肠绒毛排列紊乱、塌陷、隐窝变深;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给药组小肠形态有明显改善。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小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量降低(P<0.05),血清LPS、TNF-α及IL-6表达量升高(P<0.05);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组大鼠小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量升高(P<0.001),血清LPS、TNF-α及IL-6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01)。说明LLKL治疗能降低ZDF糖尿病大鼠小肠通透性,增加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OD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显着降低;与MOD组相比,LLKLH及LLKLM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显着升高。在门水平,丰度最高的5种微生物分别是Firmicutes,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Verrucomicrobia;与 NC 组相比,MOD 组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Firmicutes丰度升高,Bacteroidetes/Firmicutes显着降低;与MOD组相比,LLKLH 及 LLKLM 给药组 Bacteroidetes丰度升高,Firmicutes丰度降低,Bacteroidetes/Firmicutes 显着升高。GSEA分析发现:MyD88高表达与甘油脂质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NES=1.347158,P=0.05814,FDR q=1)正相关,与胰岛素信号通路(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NES=-1.0536,P=0.388614,FDRq=1)负相关;CTSK 高表达与脂肪酸代谢(Fatty acid metabolism)(NES=1.626464,P=0.008032,FDR q=0.469346)及甘油脂质代谢(Glycerolipidmetabolism)(NES=1.515651,P=0.071567,FDRq=0.602147)正相关,与胰岛素信号通路(Insulinsignalingpathway)(ES=-1.3491,P=0.044922,FDRq=1)负相关。因此LLKL可能通过抑制MyD88、CTSK的表达,显着上调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下调 Glycerolipid metabolism 和 Fatty acid metabolism 信号通路。结论1 LLKL可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效果优于单味药,且高剂量组效果最显着,优于 0.135 g/kg/d 的 MET。2LLKL可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代谢,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蛋白质翻译、细胞对DNA损伤的应答,代谢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有关;RT-qPCR验证了 TLR4及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上的差异基因CTSK和MyD88在MOD组高表达,在LLKLH组表达降低,说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是LLKL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信号通路之一。3 LLKL可调节ZDF糖尿病大鼠肠道微生物,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Bacteroidetes,降低Firmicutes,使V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例显着升高;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肠道结构,增加肠道屏障功能,减少LPS及炎症反应,影响“肠-肝轴”调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降低TLR4、CTSK和MyD88表达,从而抑制脂肪酸代谢及甘油脂代谢、促进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糖尿病。

杜立娟[2](2020)在《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辛开苦降、补泻同施、化痰行瘀功效。前期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体外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本实验结合体内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半夏泻心汤对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小鼠)与体外实验(MIN6细胞)相结合,观察半夏泻心汤(Banxia Xiexin Decoction,BX)对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DM小鼠胰岛细胞以及过氧叔丁醇(t-butylhydroperoxide,TBHP)诱导的MIN6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半夏泻心汤对DM小鼠胰岛细胞以及MIN6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高脂饲料饲喂8周后腹腔注射STZ 55mg/kg,持续注射3天进行造模。实验共分为6组:正常组(Con)、模型组(Mod)、二甲双胍组(MET)、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BXL)、半夏泻心汤中剂量组(BXM)、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BXH)。连续灌胃7周,每2周监测体重,于给药第0周、3周、7周测量小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 周后取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及血脂四项(TC、TG、HDL-C、LDL-C),并取胰腺置于-80℃保存备用。各组小鼠干预7周末测定FBG后,予2g/kg葡萄糖溶液灌胃,分别于糖负荷后30min、60min、120min测定血糖值,根据各时间点血糖值绘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曲线,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胰腺HE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胰岛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胰腺组织匀浆MDA、SOD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2.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MIN6细胞,0.25%胰酶消化后加入高糖DMEM培养液,PBS吹打并制成单细胞悬液并接种于96孔板,每孔加入100μL单细胞悬液后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贴壁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半夏泻心汤(0.1、0.5、1、1.5、2.5、5、10mg/ml)孵育12h后进行MTT实验,酶标仪检测OD值,并计算细胞活力以确定半夏泻心汤的浓度范围。细胞贴壁生长后加入半夏泻心汤(0.25、0.5、1mg/ml)预处理细胞12h,药物孵育结束后加入100μM的TBHP孵育2h。TBHP处理结束后弃去孔内液体进行MTT实验,用酶标仪检测OD值,以筛选半夏泻心汤的最终孵育浓度。实验分为以下5组:对照组(Con,DMEM高糖培养液)、模型组(Mod,DMEM高糖培养液+TBHP)、半夏泻心汤组(BX,DMEM高糖培养液+TBHP+0.5mg/ml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抑制剂组(BX+LY,DMEM 高糖培养液+TBHP+0.5mg/ml 的半夏泻心汤+LY294002(100μM))、抑制剂组(LY,DMEM 高糖培养液+TBHP+LY294002(100μM))。Hoechst 33342法与TUNEL法检测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GSIS实验),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胰岛素水平。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ROS含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MDA、SOD、GSH-Px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动物实验:(1)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体重的影响:小鼠自造模成功始,模型组小鼠体重低于其他各组。对照组小鼠体重逐渐增加。至第7周灌胃结束后,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和各药物干预组(P>0.05);模型组小鼠与各药物干预组小鼠之间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血糖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灌胃第3周及第7周后,模型组血糖显着高于对照组血糖(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血糖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含量、TC、TG、LDL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HDL含量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TC、TG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HDL含量显着增加(P<0.05)。(4)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胰岛素分泌及HOMA-β指数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β指数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β指数均有明显提高。(5)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葡萄糖耐量及AUCOGTT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灌胃葡萄糖前后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OGTT Omin时,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狐组、半夏泻心汤组小鼠血糖水平均有显着下降(P<0.05)。OGTT 30min时,各组小鼠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OGTT 60min时,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小鼠血糖水平开始显着下降(P<0.05)。OGTT 120min时,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小鼠血糖水平均有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UCOGTT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小鼠AUCOGTT均有显着下降(P<0.05)。(6)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胰腺形态的影响(HE染色法):正常小鼠胰腺组织的胰岛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团,胞团大小不一,结构完整、规则、边缘清晰,散布于胰腺腺泡之间,细胞团数量较多,胰岛内β细胞丰富、大小均匀、饱满充盈、排列紧密;而模型组小鼠胰岛细胞团数量减少,胰岛面积萎缩、形态各异不规整、胰岛边缘不清、结构紊乱,胰岛内β细胞肿胀、变形,细胞质染色变浅或呈空泡化现象,核固缩或核缺失现象明显,且部分胰腺外分泌腺腺泡深入胰岛内部;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小鼠胰岛及胰岛内细胞数目增加,形态结构有所改善。(7)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胰岛B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细胞凋亡率均有明显下降(P<0.05)。(8)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MDA含量显着增加(P<0.05),SOD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SOD含量明显提高(P<0.05)。(9)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p-AKT/AKT、p-FOXO1/FOXO1、Pdx-1/β-actin、MafA/β-actin 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Caspase-3/β-actin、Bax/β-actin、P27/β-actin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剂量组 p-AKT/AKT、p-FOXO1/FOXO1、Pdx-1/β-actin、MafA/β-actin 比值均显着提高(P<0.05);Caspase-3/β-actin、Bax/β-actin、P27/β-actin 比值显着下降(P<0.05)。2.细胞实验:(1)半夏泻心汤对MIN6细胞毒性的影响:当半夏泻心汤浓度≥2.5 mg/ml时,MIN6细胞活力显着下降。因此,后续实验选择0.25、0.5、1.0 mg/ml 3个浓度进行。(2)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的MIN6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力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BX0.5剂量组和BX1.0剂量组细胞活力显着增加(P<0.05),BX0.5剂量组和BX1.0剂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BX0.5剂量组细胞活力略高,故最终选择半夏泻心汤0.5 mg/ml剂量组为半夏泻心汤药物干预组。(3)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的MIN6细胞凋亡的影响: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完整,其细胞核均匀染色。在TBHP刺激后,细胞不规则地固缩并聚集,显示出致密的浓染,细胞核分裂成碎片。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核固缩、致密浓染和细胞碎片减少,细胞形态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预处理12h可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4)半夏泻心汤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的分泌的影响:模型组MIN6细胞的功能受损,与2.8mM模型组相比,16.7mM模型组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未见明显增加(P>0.05)。而半夏泻心汤预处理12h后16.7mM半夏泻心汤组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改善了胰岛细胞的功能(P<0.05)。(5)半夏泻心汤对各组细胞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ROS及MDA含量显着增加(P<0.05);SOD及GSH-Px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细胞内ROS及MDA含量显着减少(P<0.05);SOD 及 GSH-Px 含量显着增加(P<0.05)。(6)半夏泻心汤对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KT/AKT、p-FOXO1/FOXO1、Pdx-1/β-actin 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Caspase-3/β-actin、Bax/β-actin、P27/β-actin 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p-AKT/AKT、p-FOXO1/FOXO1、Pdx-1/β-actin 比值显着提高(P<0.05);Caspase-3/β-actin、Bax/β-actin、P27/β-actin 比值显着下降(P<0.05)。而加入PI3K抑制剂后半夏泻心汤提高p-AKT/AKT 比值表达的作用被抵消。结论:1.半夏泻心汤具有显着改善DM小鼠糖脂代谢、胰岛功能、胰腺组织结构损害的作用,可明显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2.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MIN6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MIN6细胞的作用。3.半夏泻心汤对DM小鼠胰岛细胞和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激活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并产生级联反应,影响下游Caspase-3、Bax、P27、MafA和Pdx-1蛋白的表达有关。创新点:1.本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可改善DM小鼠和MIN6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细胞,为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2.通过体内与体外实验相结合,证实半夏泻心汤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激活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并产生级联反应,影响下游Caspase-3、Bax、P27、MafA和Pdx-1蛋白的表达发挥保护胰岛细胞的作用。

宁丽萍[3](2020)在《丙酮酸钠改善严重烫伤MODS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全身性综合征,住院重症患者发生MODS后死亡率高。严重烫伤、烧烫伤MODS时,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现象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症反应,胰岛β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炎症细胞因子可以使胰岛β细胞凋亡,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血糖应激过度,也会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展,稳定血糖浓度在适当范围对MODS的预后十分重要。丙酮酸是一种活性氧(ROS)清除剂也是体内糖酵解的中间产物,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核心纽带,丙酮酸钠是最常见的丙酮酸盐,在临床上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丙酮酸钠可通过腹腔注射防治器官功能障碍和(或)衰竭,丙酮酸钠直接腹腔复苏(IR)可使受损胰腺组织血流量增加57%。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在诱导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用抗氧化剂可以显着改善症状。研究表明丙酮酸钠具有改善休克细胞糖代谢,增强机体抗氧化和碱化的特性,可在无氧或严重缺氧下保护组织和器官。与氯化钠相比,丙酮酸钠可以更好地作为复苏溶液,临床上在抗休克及大手术后最常使用的0.9%氯化钠在单一使用过量时易导致高氯性酸中毒,加剧酸碱平衡紊乱,新配制的丙酮酸钠水溶液具有接近生理水平的钠含量,并且渗透压也非常稳定。大量研究表明丙酮酸钠具有保护器官的功能,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丙酮酸钠对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等组织细胞功能的保护上,鲜有针对丙酮酸钠保护严重烫伤MODS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成功建立严重烫伤MODS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实验组以丙酮酸钠作为干预措施,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在伤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EA)、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糖(GLU)和胰岛素(Insulin)指标,依据HOMA-β公式和病理形态学来评价小鼠的胰岛β细胞功能情况,探讨丙酮酸钠对胰腺胰岛β细胞的保护功能,为临床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调控糖代谢防治MODS提供实验参考依据和新思路。研究方法1.取6-8周龄无特殊病原体昆明小鼠140只。取其中120只小鼠随机分组,制作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严重烫伤MODS小鼠模型:固定小鼠四肢,腹腔注射3.3%水合氯醛(10mL/kg)麻醉后背部30%体表面积剪毛置于90℃电恒温水箱中烫10秒,2小时后腹腔注射内毒素(1.0mg/mL,5.0mL/kg),生理盐水抗休克,分为MODS生理盐水对照组60只(伤后1d、3d、5d各个时间段每组20只)和MODS丙酮酸钠治疗组60只(伤后1d、3d、5d各个时间段每组20只),20只健康组小鼠不做烫伤处理。2.MODS生理盐水对照组方案:60只小鼠使用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mL,再于烫伤后8小时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mL。3.MODS丙酮酸钠治疗组方案:60只小鼠使用2.5%丙酮酸钠液腹腔注射1mL,再于烫伤后8小时腹腔注射2.5%丙酮酸钠液1mL。4.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丙酮酸钠治疗组分别于伤后1d、3d和5d各时间点禁食12小时后心脏取血;健康组小鼠适应性喂养三天禁食12小时后心脏取血,各组离心取出血清放置在超低温冰箱内-80℃保存,统一冻融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CREA、CK-MB、GLU和SOD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IL-6和胰岛素水平;使用公式计算HOMA-β细胞功能指数=20×FINS/(FBG-3.5)。5.生理盐水对照组、丙酮酸钠治疗组和健康组小鼠心脏采血后于各时间点取腹部胰腺组织做HE染色病理切片分析。研究结果1.120只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严重烫伤MODS小鼠伤后两组的死亡情况:6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1d、3d和5d的死亡率分别是35%、45%、50%;60只丙酮酸钠治疗组小鼠各时间点1d、3d和5d的死亡率分别是25%、30%、35%;20只健康组小鼠无意外死亡,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制作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严重烫伤MODS小鼠模型后,无论是丙酮酸钠治疗组还是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都出现了颤栗,活动减少,萎靡不振,精神不佳等表现,与健康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存活率明显下降,尤其是生理盐水对照组,丙酮酸钠治疗组比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了严重烫伤MODS小鼠的死亡率。3.丙酮酸钠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指标相比,丙酮酸钠治疗组小鼠伤后1d、3d、5d的血清ALT、Cr、CK-MB水平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P<0.01)。4.丙酮酸钠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的炎症因子IL-6水平相比,丙酮酸钠治疗组伤后1d、3d、5d的IL-6水平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P<0.01)。5.丙酮酸钠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SOD指标相比,丙酮酸钠治疗组1d的SOD水平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P>0.05),丙酮酸钠治疗组小鼠伤后3d、5d血SOD水平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P<0.01)。6.丙酮酸钠治疗组伤后1d、3d、5d的HOMA-β细胞功能指数水平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时间点(P<0.01),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时间点有改善。7.各组小鼠胰腺组织的HE染色结果:健康组小鼠的胰岛组织排列致密规则,细胞大小一致,细胞边界清晰;严重烫伤MODS小鼠生理盐水对照组1d、3d、5d的小鼠胰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细胞轮廓不清晰且伴浸润炎症细胞,3d组比1d和5d组更严重;严重烫伤MODS丙酮酸钠治疗组各时间点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胰腺组织形态均稍有改善。结论严重烫伤后MODS常会发生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出现创(烫)伤后高血糖及炎症反应,作为抗氧化和抗炎剂的丙酮酸钠,可能有助于对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王文炎[4](2020)在《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肥胖是由于机体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平衡失常,导致脂肪沉积而影响健康的一种病理状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在胃肠道中进行与完成,胃肠动力功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而肠道炎症是导致胃肠动力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干预肠道炎症是改善胃肠动力功能,治疗胰岛素抵抗(IR)性肥胖的关键。因此,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为研究对象,从小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调控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抗炎通路入手,研究电针通过调控肠道炎症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胃肠动力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8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120只,随机挑选15只大鼠喂养普通饲料,其余105只大鼠均喂养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随机挑选普通饲料喂养的大鼠13只作为正常组,随机挑选造模成功的大鼠65只分别纳入模型组、电针组、电针联合抑制剂组(针加抑组),抑制剂组、激动剂组,每组13只。每组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检测全身胰岛素敏感性以判断是否造模成功。然后给予每组不同的干预措施。(1)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不给予其他干预。(2)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不给予其他干预。(3)电针组:选取足(后)三里、丰隆、中脘、关元穴,接韩氏电针仪,2Hz,1mA,连续波。10分钟/次,3次/周,共8周。(4)针加抑组:电针和SIRT1抑制剂联合干预。电针干预方案同电针组;SIRT1抑制剂干预方案:根据大鼠体重,通过尾静脉注射Sirtinol抑制剂溶液(剂量为1mg/kg)给药。3次/周,共8周。(5)SIRT1抑制剂组:根据大鼠体重,通过尾静脉注射Sirtinol抑制剂溶液(剂量为1mg/kg)给药。3次/周,共8周。(6)SIRT1激动剂组:根据大鼠体重,给予大鼠白藜芦醇溶液(剂量为200mg/kg)灌胃治疗。3次/周,共8周。干预过程中,在第0、2、4、6、8周等各时间点测量大鼠的体重、24小时进食量、肛鼻长。同时,计算Lee’s指数。第6周检测每组大鼠的腹腔胰岛素耐量(IPITT)和腹腔糖耐量(IPGTT)。干预8周后,行钳夹术评估大鼠全身胰岛素敏感性。取材前,各组大鼠选取1只检测其胃和小肠肌生物电慢波,各组挑选2只进行胃排空、小肠推进率检测。取血清检测胰岛素和CRP含量;取新鲜小肠组织,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TNF-α、IL-6、乙酰化NF-κB(Ac-NF-κB)的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法检测SIRT1、TNF-α、IL-6的基因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SIRT1/Ac-NF-κB在小肠细胞中共表达的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的体重、进食量、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CRP的影响(1)体重结果:整个干预过程中,除激动剂组和电针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的体重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升高(P<0.01),且大于正常组的20%以上。与模型组相比,第4周开始激动剂组体重开始下降(P<0.05),第6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体重显着下降(P<0.01);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从第6周开始显着高于电针组的体重(P<0.01)。(2)Lee’s指数结果: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高脂饲料喂养的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Lee’s指数开始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的Lee’s指数与模型组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从第6周开始,抑制剂组在第8周显着升高(P<0.05,P<0.01)。(3)进食量结果:整个干预过程中,模型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4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进食量开始下降,且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电针和SIRT1激动剂能够降低肥胖大鼠的进食量,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的进食量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从第2周开始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的进食量显着升高(P<0.05,P<0.01)。(4)血清胰岛素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肥胖大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降低(P<0.01),激动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5)IPGTT实验结果: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糖无显着差异。腹腔注射葡萄糖15分钟后,大鼠血糖快速升高,30分钟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与正常组相比,从30分钟开始直到120分钟结束,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血糖始终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激动剂组从第15分钟开始、电针组从30分钟开始直到第120分钟结束血糖始终较低(P<0.05),从第15分钟到第120分钟之内,针加抑组大鼠的血糖指均低于模型组,但在第120分钟时有统计学意义;抑制剂组大鼠血糖从第30分钟开始直到结束均高于模型组,在第120分钟时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电针组相比,从第15分钟开始直到结束,激动剂组血糖一直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从第30分钟开始抑制剂组大鼠血糖一直较高(P<0.01);针加抑组从第15分钟开始,血糖高于电针组和激动剂组,但低于模型组和抑制剂组。(6)IPITT实验结果: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糖无显着差异。腹腔注射胰岛素15分钟后,所有大鼠血糖快速下降,60分钟后下降到最低,然后逐步上升。其中,激动剂组、电针组、正常组下降最快,而模型组、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血糖下降较慢。与正常组相比,从15分钟开始直到120分钟结束,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血糖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15分钟开始激动剂组和电针组大鼠的血糖始终较低(P<0.05);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第15分钟开始血糖值高于电针组低于模型组。与电针组相比,从第30分钟开始,激动剂组血糖稍低(P<0.05);抑制剂组血糖显着高于电针组(P<0.01),针加抑组从第60分钟开始明显高于电针组(P<0.01)。(7)GIR结果:在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GIR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正常组的20%以上。干预8周后,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GIR相比干预前显着升高(P<0.01);正常组大鼠相比干预前GIR无显着变化(P>0.05)。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GIR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激动剂组的GIR非常显着升高(P<0.01);针加抑组较模型组有所升高(P<0.05)。(8)血清CRP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RP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SIRT1激动剂和针加抑剂组血清CRP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针加抑组大鼠血清CRP水平介于电针组和模型组之间。2.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及小肠肌生物电波、胃排空、小肠推进率的影响(1)胃肌生物电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肌电慢波的振幅与频率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胃肌电慢波振幅与频率均下降(P<0.05,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的胃肌电慢波振幅与频率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SIRT1抑制剂反转了电针的效应,说明电针对胃电的影响是通过激活SIRT1发挥作用。(2)小肠肌生物电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小肠肌电慢波的振幅升高,频率下降,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肌电慢波振幅下降,而频率增快(P<0.05,P<0.01),说明电针对大鼠小肠肌电的效应与SIRT1激动剂一致;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小肠肌慢波振幅与频率无显着变化(P>0.05),提示抑制剂反转了电针对小肠肌电的调节效应,进而说明电针对小肠电的影响是通过激活SIRT1实现的。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小肠肌电慢波振幅高,频率较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排空率上升,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的胃排空率下降,而小肠推进率上升(P<0.05),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针加抑组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变化介于电针组与模型组之间,提示SIRT1抑制剂反转了电针对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的调节效应,说明电针通过激活SIRT1发挥对胃和小肠的这种效应。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大鼠的胃排空率明显上升,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P<0.01)。3.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的影响(1)TNF-α、IL-6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针加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降低,其中TNF-α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降低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蛋白表达的作用,进而反证电针通过激活SIRT1发挥降低炎症因子的效应。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针加抑组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与电针组相比无差异(P>0.05)。(2)Ac-NF-κB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的Ac-NFκB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的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SIRT1特异性抑制剂阻断了电针降低NF-κB乙酰化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3)TNF-α、IL-6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下调TNF-α和IL-6基因表达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P<0.01);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4.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表达及在细胞核中SIRT1/Ac-NF-κB共表达的影响(1)SIRT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显着上升(P<0.05,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上调SIRT1蛋白表达的作用,进而说明电针能够上调SIRT1的蛋白表达。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SIRT1的基因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针加抑组SIRT1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但低于电针组,提示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上调SIRT1基因表达的作用,进而说明电针具有上调SIRT1基因表达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3)SIRT1/Ac-NF-κB共表达:从每组400X倍镜中可见,SIRT1与Ac-NF-κB在小肠细胞核中共表达。由SIRT1/Ac-NF-κB的比值(以下简称比值)可知,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的比值明显升高(P<0.05),抑制剂组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针加抑组的比值较模型升高,但低于电针组。结论1.电针能够降低IR性肥胖大鼠的体重,减少其进食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电针的这种作用与其上调SIRT1蛋白的表达有关。2.电针能够降低IR性肥胖大鼠血清CRP水平,提示电针具有系统性抗炎作用。3.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进而改善其胃肠动力紊乱。即电针可抑制胃运动,减慢胃排空,又可降低小肠的蠕动强度,加快小肠推进率。4.电针能够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去乙酰化作用于NF-κB,下调其通路下游的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降低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小肠炎症。5.电针与SIRT1激动剂具有相当的生物效应,同时电针的这种效应能够被SIRT1特异性抑制剂阻断,说明电针调控的靶点是SIRT1。综上所述,电针能够特异性的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去乙酰化作用于NF-κB,抑制其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缓解小肠炎症,进而改善胃肠动力紊乱,为临床针灸治疗IR性胃肠动力异常及肥胖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茂生[5](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稳态和胰岛素抵抗探讨活血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肠道菌群稳态的调控作用及具体机制;通过对活血降糖饮主要活性化学成分的检测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此外,通过“HPLC-MS及药效验证”建立活血降糖饮(冻干粉)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多次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肠道菌群稳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和活血降糖饮质量控制标准研究。1、SPF级雄性的Wistar大鼠52只,7周龄,体重150±20g,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大鼠10只,其余造模组,正常组大鼠给予普通标准饲料喂养,造模组给予高脂饲料(D12492,60%脂肪)喂养。在4周末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给予造模组大鼠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5mg/kg)(溶解于PH=4.4的无菌柠檬酸钠缓冲液),正常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的0.1mol/L柠檬酸缓冲液。分别在注射STZ 3d、7d、14d采用血糖仪测定大鼠的空腹血糖(大鼠禁食12小时)。造模组大鼠空腹血糖在11.1--33.3mmol/L之间,且在14d后相对稳定的大鼠被认为造模成功,纳入研究;将造模组大鼠按体重和空腹血糖随机分为5组(n=10):模型对照组(Mod)、二甲双胍组(Met)、活血降糖饮低剂量组(HXJTL)、活血降糖饮高剂量组(HXJTH)。另设正常对照组(Norn=10只)。正常和模型对照组的大鼠给予双蒸水灌胃,剂量为5ml/kg b.w;二甲双胍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90mg/kg);活血降糖饮低剂量组给予活血降糖饮冻干粉1.25g/kg,活血降糖饮高剂量组给予活血降糖饮冻干粉5g/kg。每日灌胃给药一次,连续给药8周。2、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的状态和更换垫料,每周记录大鼠体重一次,每3天记录一次摄水摄食量。每周采用经割尾法采集大鼠尾部静脉血,用罗氏血糖仪测量空腹血糖(禁食12小时)并记录;在给药8周末,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给予2g/kg葡萄糖溶液灌胃,分别在0、30、60、120分用血糖仪用血糖仪测尾静脉血糖。3、分别在给STZ造模前时间点(-4w)、STZ造模后给药干预治疗前(0w)、给药治疗8周结束前(8w)采集大鼠肠道粪便,采用TIANamp Stool DNAKit试剂盒提取肠道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基因组DNA,使用Illumina Miseq基因测序平台对肠道粪便中所有微生物的16S rRNA的V4区域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相关分析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度和多样性。4、药物干预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和摘取大鼠胰腺、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酶标法检测大鼠的血脂谱(TG、TC、LDL-c、HDL-c)水平、血清肌酐、尿素氮、SOD、MDA,以及糖原合成酶、己糖激酶等活性酶水平;ELISA发检测大鼠的空腹胰岛素、血清瘦素、脂联素、TNF-α等;采用蒽酮法检测肝脏的肝糖原、骨骼肌的肌糖原、血清游离脂肪酸等;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胰腺组织胰岛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P-ACC、P-AKT蛋白和骨骼肌PI3K、AKT、P-ACC、GLUT4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组织相关凋亡蛋白。5、通过HPLC-MS方法测定活血降糖饮中主要活性成分,将含量最高的两个活性成分(梓醇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也通过对2型糖尿病大鼠进行验证实验,具体方法同前。6、此外,采用2015年版的《中药药典》规定作为中药成分质量检测标准,以HPLC法检测不同加工提取工艺制备的活血降糖饮药液成分,优化活血降糖的提取工艺。在优化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中药成分数据库挖掘出活血降糖饮中所具有的已知活性成分,然后结合现有数据库中存在的最可能具有代谢调控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筛选出22种主要活性成分;采用HPLC-MS的方法对这22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作质量控制,并将这一标准制备成的活血降糖饮(冻干粉)在T2DM模型大鼠上进行药效预验证,最后将这一验证显效的中药复方一系列制备工艺标准作为活血降糖饮研究用药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结果1、高脂饲料喂养4周加小剂量(3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与人类2型糖尿病类似,都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多饮多尿和血脂代谢紊乱等;造模成功率超过90%,且模型组的大鼠全程空腹血糖趋于平稳;活血降糖饮可以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能量和水的摄入,尽管没有对体重产生过大的影响;在干预8周后,低剂量和高剂量的活血降糖饮组的空腹血糖分别下降54.83%和56.16%,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给药组的OGTT曲线下面积也显着低于模型组(P<O.01),但是高剂量组没有明显优于低剂量组。2、在给药治疗8周后,活血降糖饮给药组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降糖饮组的血脂水平(TG、TC、LDL-c)均有显着下降(P<0.05),血清肌酐水平也有明显下降(P<001),而对HDL-c、AST、ALT、BUN等没有明显影响。3、活血降糖饮能改善T2DM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降糖饮组的血清SOD活性水平明显提高,MDA水平、TNF-α、游离脂肪酸水平等显着下降(P<0.05)。活血降糖饮可以改善T2DM大鼠的瘦素抵抗,血清瘦素水平显着下降,脂联素明显上升(P<0.05);同时,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降糖饮还可以升高肝糖原、肌糖原、糖原合成酶和己糖激酶等的含量(P<0.05)。4、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显示,活血降糖饮对胰腺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它能维持骄傲的β细胞形态,增加胰岛细胞数量,上调insulin的表达,抑制β细胞凋亡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活血降糖饮能上调肝脏和骨骼肌组织的P-ACC、AKT(P-akt)蛋白表达(P<0.05),上调骨骼肌PI3K和GLUT4蛋白的表达(P<0.05)此外,与模型组比较,经过活血降糖饮或二甲双胍治疗后,胰腺组织的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下调(P<0.001),而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则明显上调(P<0.001)。5、肠道菌群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致病菌种类和数目增加,表现为明显的肠道稳态失衡;活血降糖饮可以显着增加Lactobacillaceae、Lachnospiraceae等有益菌的种类和数目,而降低如Prevotellaceae和Porphyromonadaceae等致病菌种类;相关性分析显示,活血降糖饮调控的肠道菌群与空腹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显着相关,KEGG分析也显示,这些被调控的肠道菌群主要涉及的是糖脂代谢通路。6、活血降糖饮中两个主要活性成分也具有明显改善2型糖尿的大鼠的糖脂代谢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梓醇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均可以明显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7、此外,优化了活血降糖饮药液的提取制备工艺,通过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筛选出活血降糖饮可能具有代谢性调控作用的22个主要活性成分,制备的活血降糖饮冻干粉具有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调节作用,该制备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可以作为活血降糖饮质量控制标准,可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结论:1、通过HFD喂养加STZ注射的方法可以建立与人类疾病相似且稳定的T2DM大鼠模型;活血降糖饮能够明显改善T2DM大鼠的摄食摄水及多饮多尿症状,降低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和瘦素抵抗;同时,还可以改善内毒素血症所致的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维持胰岛细胞形态,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2、活血降糖饮治疗T2DM的潜在机制可能是升高肝糖原、肌糖原、糖原合酶和己糖激酶的含量,改善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与PI3K/AKT信号通路和提高骨骼肌GLUT4表达,调控胰腺组织相关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BCL-2)。3、通过HFD喂养加STZ注射的方法建立的T2DM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稳态明显失衡,活血降糖饮可以显着改善T2DM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减少了如Prevotellaceae等致病菌的数量,增加如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等有益菌的数量,整体调节肠道菌群构成;药物菌群Marker与糖脂代谢的生化指标等疾病特征呈负相关,这些有益杆菌与丁酸盐产生密切相关,其可能是通过提高的SCFAs等代谢产物,可能参与T2DM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来发挥T2DM的治疗作用。4、活血降糖饮主要有效活性成分梓醇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T2DM大鼠干预实验也证实均具有明显改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是中药活性单体的作用是否与复方一样在人体身上取得类似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这也为中药复方的整体和拆方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5、通过对活血降糖饮主要的活性成分控制来建立活血降糖饮的质量控制标准是可行的,通过不同的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几乎一致的药效作用。这也为中药复方的可重复研究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王巧玲[6](2019)在《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占全球主要死因的第二位,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应激性高血糖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血糖的控制水平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本实验旨在探讨脑卒中应激性高血糖控制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和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7.0‐9.0 mmol/L;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4.4‐6.1mmol/L。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入时间、人工气道建立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血清白蛋白代谢、住院时间和临床预后的差异。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月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总计收治符合入组条件脑卒中患者843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422例,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421例。总计783例患者数据纳入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础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显着降低低血糖发生率,降低静脉胰岛素用量及使用时间。治疗期间783例患者共记录低血糖发生115例,占14.69%。其中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31例,占26.96%;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84例,占73.04%。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低血糖发生例数明显高于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83例患者胰岛素泵入时间7.75±2.73天,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6.36±2.44天,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8.17±2.91天,改良组胰岛素泵入时间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83例患者胰岛素泵入量为867.87±113.28U,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784.92±105.69U,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921.63±146.77U,改良组胰岛素泵入总量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脑卒中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可以显着降低人工气道建立率,降低临床病死率。治疗期间783例患者共记录建立人工气道93例,其中经口气管插管79例,气管切开14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6例,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发生医院感染57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建立人工气道低于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83例患者住院期间总计死亡82例,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32例,占39.02%,短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50例,占60.98%,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死亡例数少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住院第7天,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P<0.01)。出院随访3月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GOS评分优于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3.47±1.22 VS 3.31±1.13,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水平是治疗应激性高血糖的首选,相对于4.4‐6.1mmol/L,将血糖控制在7.0‐9.0mmol/L可以显着降低血糖发生率,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病程及临床预后。将血糖控制在7.0‐9.0mmol/L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机制除避免低血糖外,允许性高血糖是否存在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有待于进一步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

黄琪[7](2019)在《电针调控SIRT1/NF-κB炎性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脂肪组织不仅能沉积脂肪,也能分泌许多炎性细胞因子激活的炎症信号通路,加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因此,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为模型,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介导的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入手,观察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挖掘SIRT1的去乙酰化作用引起的组蛋白(Histone,H)乙酰化修饰的改变对NF-κB信号通路转录的影响,探讨电针通过控制脂肪组织炎症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8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120只,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进行造模。8周后,抽取65只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分为模型组、电针组、非经非穴组、电针联合抑制剂组(针加抑组)、激动剂组,每组13只。从各组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检测造模是否成功。随后分别给予各组相应的干预治疗。(1)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无其他干预;(2)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无其他干预;(3)电针组:选取足(后)三里、丰隆、中脘、关元穴,接韩氏电针治疗仪,2Hz,1m A,连续波。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共治疗8周。(4)非经非穴组:取电针组穴位旁约5mm处浅刺并夹持电极,不予通电,其余同电针组。(5)激动剂组:根据大鼠体重,按照每200mg/kg给予白藜芦醇溶液灌胃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6)电针联合抑制剂组(针加抑组):电针治疗方案同电针组,另外根据大鼠体重,按1mg/kg于尾静脉注射Sirtinol抑制剂溶液。每周3次,共干预8周。干预期间,于干预第0、2、4、6、8周分别测量大鼠的体重、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于干预的第6周,检测各组大鼠的腹腔糖耐量(IPGTT)水平和腹腔胰岛素耐量(IPITT)水平。干预结束后,再次行钳夹术以检测全身胰岛素敏感性。然后分别进行新鲜脂肪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进行指标检测。(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大鼠处死前,取心尖血检测血清CRP、IL-6、TNF-α和胰岛素水平。(2)采用免疫印迹法(WB):先后分别检测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IL-6、TNF-α、乙酰化NF-κB(Ac-NFκB)、NF-κB、乙酰化H3K9(Ac-H3K9)、H3的蛋白表达量。(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脂肪组织中SIRT1、IL-6、TNF-α的基因表达水平。(4)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情况,以及M1型巨噬细胞(CD11c)和M2型巨噬细胞(CD206)极化状态的浸润情况。(5)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脂肪组织中SIRT1/Ac-NFκB、SIRT1/Ac-H3K9在脂肪细胞中共表达的情况。(6)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CHIP):验证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中NF-κB基因启动子区H3K9的乙酰化程度。检测完成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电针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体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体重结果显示:干预前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体重明显增高(P<0.01),且超过正常组体重均值20%以上,提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从干预的第4周开始,激动剂组的体重开始下降(P<0.05),这提示了SIRT1的激活能够降低肥胖大鼠的体重。从干预第6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的体重均出现了显着的下降(P<0.01),这说明电针具有和激动剂相同的效应。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这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体重没有改善作用。针加抑组与模型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的作用,电针对体重的下调作用与激活SIRT1有关。到干预的第8周,电针组、非经非穴组、针加抑组、激动剂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趋势与第6周趋势一致,说明电针、激动剂具有稳定的降低体重的效应。(2)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前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Lee’s指数显着增高(P<0.01),提示高脂饮食组的大鼠为肥胖状态。与模型组比较,从干预的第6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的Lee’s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P<0.05,P<0.01),说明SIRT1的升高能够降低大鼠的肥胖状态,而电针具有和激动剂相同的效应。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这肯定了电针穴位而不是非经非穴的针刺能够降低大鼠的肥胖状态。针加抑组与模型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的作用,电针降低Lee’s指数的作用与SIRT1有关。干预的第8周,电针组、非经非穴组、针加抑组、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比较的趋势,和第6周趋势一致,再次肯定了电针和激动剂能稳定的降低肥胖的状态。(3)IPGTT实验显示:空腹状态下,各组大鼠基础血糖未见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从第30分钟开始直至第120分钟,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这提示模型组大鼠的腹腔葡萄糖耐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经过电针干预的电针组大鼠在第30分钟至第120分钟时血糖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这提示电针能够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腹腔糖耐量水平。而非经非穴则没有这种效应,非经非穴组整个测量过程中的血糖值与模型组未见显着差异,这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腹腔糖耐量没有改善作用。针加抑组在第30分钟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从第60分钟开始到第120分钟,血糖值比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但又明显高于电针组(P<0.05),说明SIRT1抑制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针的作用,电针对腹腔糖耐量的提高作用与SIRT1有关。激动剂组大鼠从第15分钟开始直到第120分钟,血糖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这提示SIRT1的上调能明显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腹腔糖耐量水平。(4)IPITT结果显示:空腹状态下,各组大鼠基础血糖未见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从第15分钟开始直至第120分钟,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说明模型组大鼠的腹腔胰岛素耐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从第15分钟直至第120分钟血糖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这提示电针能够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腹腔胰岛素耐量水平。而非经非穴组整个测量过程中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这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治疗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腹腔胰岛素耐量。针加抑组在整个测量时间段内,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但是针加抑组从第15分钟开始直到第120分钟,血糖值均低于模型组但高于电针组,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的作用,电针对腹腔胰岛素耐量的提高作用与SIRT1有关。激动剂组大鼠从第15分钟开始直到第120分钟,血糖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这提示SIRT1的激活能显着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腹腔胰岛素耐量水平。(5)GIR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即造模8周后),进行高脂饲料喂养的各组大鼠与给予普通饲料喂养的正常组大鼠比较,GIR水平显着降低(P<0.01),而高脂饲料喂养的各组大鼠之间未见显着差异,这说明给予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的全身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提示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造模成功。电针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GIR有了显着升高(P<0.01),提示电针能够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全身胰岛素敏感性。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这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针加抑组的GIR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但数值低于电针组,说明SIRT1抑制剂可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针的作用,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全身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作用可能与激活了SIRT1相关。激动剂组的GIR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说明SIRT1的激活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全身胰岛素敏感性。(6)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说明高脂饮食提高了肥胖大鼠的血浆胰岛素水平。经过电针干预后,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可见非经非穴的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浆内的高胰岛素水平没有缓解作用。针加抑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但数值低于模型组而高于电针组(P<0.05),说明SIRT1抑制剂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电针的作用,可见电针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浆内的高胰岛素水平与电针激活SIRT1相关。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SIRT1的激活能显着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浆内的高胰岛素水平。(6)血清CRP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CRP明显升高(P<0.01),说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机体处于炎症状态。经过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清CRP显着下降(P<0.01),提示电针能有效的缓解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液中炎性CRP水平。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没有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液炎性CRP的作用。针加抑组的血清CR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而高于电针组(P<0.05),说明SIRT1抑制剂能够阻断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液中炎性CRP的调节作用,并且电针的这种调节作用与SIRT1相关。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CRP显着降低(P<0.01),说明激活SIRT1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液中较高的CRP水平。(7)血清IL-6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说明高脂饮食喂养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IL-6增高。经过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血清IL-6显着下降(P<0.01),提示电针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IL-6的水平。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没有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IL-6的作用。针加抑组的血清IL-6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但数值低于模型组而高于电针组(P<0.05),说明SIRT1抑制剂能够明显阻断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并且电针降低血清IL-6的作用与电针激活SIRT1相关。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IL-6显着降低(P<0.01),提示激活SIRT1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较高的血清炎症因子IL-6的水平。(8)血清TNF-α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说明高脂饮食喂养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TNF-α升高。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TNF-α显着下降(P<0.01),提示电针能显着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血液中升高的炎症因子TNF-α的水平。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不能降低血液炎症因子的作用。针加抑组的血清TNF-α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但数值仍高于电针组,提示SIRT1抑制剂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电针的调节作用,并且电针这种调节作用可能与电针激活SIRT1相关。激动剂组血清TNF-α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提示激活SIRT1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较高的血清炎症因子TNF-α的水平。2.电针能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SIRT1的表达,降低IL-6、TNF-α和巨噬细胞浸润的表达(1)SIRT1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脂肪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经过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SIRT1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显着上升(P<0.05),这说明了电针能激活SIRT1的表达。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对SIRT1的表达没有影响作用。激动剂组SIRT1的蛋白和m RNA表达比模型组显着增高(P<0.01),说明白藜芦醇能有效的激活脂肪组织中SIRT1的表达。针加抑组SIRT1的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m RNA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但是低于电针组(P<0.05),这说明SIRT1抑制剂部分阻断了电针激活SIRT1的效应。(2)IL-6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脂肪组织中IL-6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说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处于炎症状态。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IL-6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说明电针能够控制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IL-6的表达。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没有减轻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IL-6的作用。激动剂组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IL-6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说明脂肪组织炎症的控制与SIRT1激活相关。针加抑组脂肪组织中IL-6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而高于电针组(P<0.05),说明SIRT1抑制剂部分阻断了电针抗炎的作用,这可能与抑制剂阻断了电针激活SIRT1有关。(4)TNF-α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脂肪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说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处于炎症状态。在给予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TNF-α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这说明电针能够降低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没有减轻脂肪组织炎症的作用。激动剂组TNF-α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说明激活SIRT1能有效的控制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印证了SIRT1的抗炎作用。针加抑组与模型组比较,脂肪组织中TNF-α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但是与电针组比较TNF-α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这说明SIRT1抑制剂能一定程度上阻断电针抗炎的作用。(5)巨噬细胞CD68浸润结果:各组大鼠脂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巨噬细胞浸润。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和针加抑组脂肪细胞周围巨噬细胞浸润相对增多,正常组、电针组、激动剂组浸润则相对较少。半定量的结果可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浸润表达量有了显着下降(P<0.05),说明电针能够控制脂肪组织炎症状态。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不能改善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的情况。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显着降低(P<0.01),这说明SIRT1的激活能够有效减轻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针加抑组与模型组、电针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说明SIRT1抑制剂能部分阻断电针的作用,可见电针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的控制可能与电针激活SIRT1有关。(6)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结果显示:以CD11c标记M1型巨噬细胞,CD206标记M2型巨噬细胞。肉眼可见模型组、非经非穴组脂肪组织中CD11c巨噬细胞浸润相对增多,电针组与激动剂组相对减少。电针组、激动剂组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CD206浸润相对增多,模型组与非经非穴组相对减少。由M1/M2比值可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比值明显增大(P<0.01),这提示模型大鼠脂肪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经过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M1/M2比值显着降低(P<0.01),说明电针组脂肪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浸润减少,M2型巨噬细胞增多。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组大鼠脂肪组织中以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为主,非经非穴的针刺没有改变M1和M2型巨噬细胞的相对含量。激动剂组比模型组的比值显着降低(P<0.01),说明激动剂能降低模型大鼠脂肪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浸润,提高M2型巨噬细胞的含量,这提示SIRT1的激活能有效促进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变。针加抑组的比值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但是与电针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说明SIRT1抑制剂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电针的作用,降低了电针对M2型巨噬细胞含量的促进作用。3.电针通过激活SIRT1降低脂肪组织中乙酰化NF-κB的表达并在细胞核中存在SIRT1/Ac-NFκB共定位(1)Ac-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脂肪组织中Ac-NFκB在NF-κB蛋白总量中的比例显着增高(P<0.05),这直接证明了胰岛素抵抗性肥胖的慢性炎症状态会提高脂肪组织中NF-κB蛋白乙酰化的概率。经过电针干预后,脂肪组织中Ac-NFκB在NF-κB蛋白总量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可见电针能够有效的减少脂肪组织中NF-κB发生乙酰化。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说明非经非穴的针刺干预对脂肪组织中已经发生乙酰化的NF-κB蛋白没有改变的作用,这也进一步肯定了电针的作用。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比较,脂肪组织中Ac-NFκB在NF-κB蛋白总量中的比例显着下降(P<0.01),说明SIRT1的激活能够显着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NF-κB的乙酰化状态。针加抑组脂肪组织中Ac-NFκB在NF-κB蛋白总量中的比例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明显高于电针组(P<0.05),说明SIRT1抑制剂能够明显的阻断电针的作用,使电针降低NF-κB乙酰化的作用显着减弱,这肯定了电针通过激活SIRT1达到对脂肪组织中NF-κB乙酰化的比例的调控作用。(2)SIRT1/Ac-NFκB共表达结果显示:从各组400X倍镜中清晰可见,SIRT1与Ac-NFκB在脂肪细胞中存在共表达,且共表达部位主要在细胞核中。由SIRT1/Ac-NFκB的比值可知,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SIRT1/Ac-NFκB比值显着降低(P<0.01),说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SIRT1的含量偏低,而Ac-NFκB的比例偏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比值明显增高(P<0.01),可见电针能够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SIRT1的含量,并降低Ac-NFκB的含量。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可见非经非穴的针刺对细胞核中SIRT1和Ac-NFκB的含量没有调节作用,这也印证了电针的作用。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比较,SIRT1/Ac-NFκB比值显着增高(P<0.01),可见SIRT1的激活能够提高脂肪组织细胞核中SIRT1的相对表达并降低Ac-NFκB的比例。针加抑组与模型组比较,SIRT1/Ac-NFκB比值未见显着差异,但是显着低于电针组(P<0.01),提示针加抑组脂肪组织细胞核中SIRT1含量偏低,而Ac-NFκB的比例偏高,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对SIRT1和Ac-NFκB的调节作用,电针组比值的升高与电针激活SIRT1的表达有关。由于免疫荧光双标的结果只属于半定量,以上特定蛋白的表达量还是以WB的蛋白定量结果为准。4.电针降低脂肪组织中乙酰化H3K9的表达及NF-κB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程度(1)Ac-H3K9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脂肪组织细胞核中Ac-H3K9的表达显着增高(P<0.05),说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程度增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Ac-H3K9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说明电针的干预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程度。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可见非经非穴的针刺没有降低组蛋白乙酰化程度的作用。激动剂组细胞核中Ac-H3K9的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这肯定了SIRT1的激活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程度密切相关。针加抑组脂肪组织细胞核中Ac-H3K9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说明SIRT1抑制剂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电针激活SIRT1的作用,导致H3K9乙酰化程度的升高。(2)SIRT1/Ac-H3K9共表达结果显示:从各组400X倍镜中清晰可见,SIRT1与Ac-H3K9在脂肪细胞核中存在共表达。由SIRT1/Ac-H3K9的比值可知,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比值显着降低(P<0.05),说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SIRT1的比例降低,而H3K9的乙酰化程度升高。给予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SIRT1/Ac-H3K9的比值显着升高(P<0.01),提示电针干预能够提高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SIRT1的表达,并降低H3K9的乙酰化程度。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可见非经非穴的针刺对脂肪组织细胞核中的SIRT1和H3K9的乙酰化程度没有作用。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比较,SIRT1/Ac-H3K9比值显着升高,这肯定了SIRT1激动剂能够激活脂肪组织细胞核中SIRT1,并降低同在细胞核中H3K9的乙酰化程度。针加抑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说明SIRT1抑制剂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电针激活SIRT1的作用,造成细胞核中H3K9的乙酰化程度增高。(3)NF-κB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F-κB基因启动子区Ac-H3K9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说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NF-κB基因启动子区H3K9的乙酰化程度升高。经过电针干预后,NF-κB基因启动子区的H3K9乙酰化的程度显着下降(P<0.05)。正常组与电针组之间未见显着差异,可见电针的干预能够将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细胞核中NF-κB基因启动子区H3K9的乙酰化程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1.电针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显着降低外周血中胰岛素水平、CRP和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2.电针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状态,促进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且这种作用可能与电针上调SIRT1有关。3.电针能够促进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的表达,再去乙酰化作用于Ac-NFκB,减少下游炎症因子的转录,降低脂肪组织中IL-6和TNF-α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4.电针能够提高脂肪组织SIRT1的表达,去乙酰化作用于组蛋白Ac-H3K9,降低NF-κB基因启动子区的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程度,促使染色质状态致密,降低NF-κB与启动子的结合,从而控制其下游炎症因子转录。5.白藜芦醇灌胃能够有效的激活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的表达,去乙酰化作用于NF-κB和组蛋白H3K9,抑制NF-κB的转录,进而控制大鼠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非经非穴的针刺治疗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机体的炎症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没有改善作用。SIRT1抑制剂sirtinol能够部分阻断电针激活SIRT1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针的抗炎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综上所述,电针通过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是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慢性炎症状态,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这为电针防治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谭清武,唐静怡,李志颖,范艳平[8](2017)在《糖代谢障碍对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影响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是对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命名的修订和完善。MOFE这一概念由王士雯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随后通过进一步研究,将其更名为MODSE。MODSE和成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有着许多相似的特点,但其发病基础、致病原因等方面有着

胡路明[9](2017)在《血糖变化与MODS的关系及黄连解毒汤对两者影响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血糖变化指标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the Insulin Resistance)、稳态模式评估法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指数)、血糖不稳定指数(GLI,Glycemic Instability Index)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Multiple 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的关系,观察黄连解毒汤对MODS患者HOMA-IR、HOMA-β、GLI等血糖变化指标的干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内在机制。方法:纳入自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重症医学科二区符合MODS入选标准的患者47例,均在确诊24小时内被纳入研究;随机选入同一时期符合SIRS诊断的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根据随机原则对MODS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22例予以黄连解毒汤并设为中药组,另外25例未予黄连解毒汤并设为非中药组;对入选的患者,在诊断MODS后24小时内及治疗第3天、第5天进行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5天的早晨7点采集外周静脉血送我院检验科,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PCT(血清降钙素原)、CRP(血清C反应蛋白);于纳入第1-5天,每隔2小时用微电脑血糖仪测定一次随机血糖值。对以上数据运用HOMA-IR、HOMA-β公式计算,分析MOD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的情况,比较MODS患者的中西医与纯西医的治疗效果。结合现有文献研究及本次临床研究初步探讨HOMA-IR、HOMA-β、GLI等指标与MODS的关系,评价黄连解毒汤对MODS患者血糖变化的干预效果。运用HOMA2软件对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β细胞分泌指数进行计算,并与相同对象的HOMA1法计算结果比较,以探寻更佳的评估软件;运用MedCalc软件对血糖变化指标预测MODS进行ROC曲线分析,探寻更佳预测MODS的血糖变化指标。结果:1.对比中药组、非中药组、对照组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入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中药组与中药组之间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MODS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患者之间具备可比性;2.MODS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达到51.60%,明显高于非MODS患者,中药组及非中药组MODS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MODS患者中普遍存在高血糖症。3.经检验,HOMA-IR指数、HOMA-β指数、GLI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有明显相关性;将HOMA-IR指数、HOMA-β指数、GLI与MODS整体病情、器官功能指标、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HOMA-IR指数、HOMA-β指数、GLI与MODS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对数化的HOMA-IR指数、HOMA-β指数、GLI与MODS患者的肺、肾、肝功能指标以及PCT、CRP有线性相关性。4.通过对5天内的治疗及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组患者的SOFA评分、HOMA-IR指数、HOMA-β指数、GLI以及PCT与非黄连解毒汤组比较,组间效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但这两组比较,CRP的减低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5.回归分析显示HOMA2与HOMA1两种方法计算的IR指数及β细胞分泌指数有高度相关性,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HOMA-IR、HOMA-β、GLI、AG预测MODS结果AUC均>0.7,其中以HOMA-β最佳(>0.9),而FBG、FINS对应的 AUC<0.7。结论:1.MODS患者的普遍存在IR,应激性高血糖对MODS具有预测意义。2.HOMA-IR指数、HOMA-β指数、GLI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也与MODS患者的器官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密切关联,说明HOMA-IR指数、HOMA-β指数、GLI可以作为评估MO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3.以HOMA-IR指数、HOMA-β指数、GLI等作为评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黄连解毒汤联合西医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能够明显改善MODS患者的整体病情,改善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稳定,保护胰岛分泌功能,还能够明显降低炎症因子PCT指标。4.通过回归分析可知,HOMA1及HOMA2均为评估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良好方法;而两者比较提示:HOMA1在评估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方面更有优势,HOMA2在评估胰岛素抵抗方面更有优势。5.通过ROC曲线分析,HOMA-IR、HOMA-β、GLI、AG在预测MODS方面均有一定价值,可作为MODS诊断/预警指标,尤其是HOMA-β对MODS的预测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而单独的FBG、FINS预测MODS方面可能没有价值。

江卫东[10](2009)在《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HOMA-IR指数和HOMA-β指数在诊断和判断创伤失血MODS患者转归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以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在MODS能量代谢紊乱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MODS提供依据。方法60例创伤性MODS患者及30名健康成人参与研究,分别测定并比较其空腹血糖、胰岛素、乳酸及丙酮酸、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水平,计算HOMA-IR、HOMA-β,并对MODS患者肺、肝、肾、胰腺β细胞等主要器官功能指标及细胞氧化水平指标与HOMA-IR指数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MODS各组HOMA-IR指数、空腹血浆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MODS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而HOMA-β指数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MODS死亡组明显低于生存组(P<0.01)。MODS各组空腹血糖、胰岛素、LA、PA、LA/PA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MODS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结论创伤失血MODS患者胰腺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或障碍,可能与胰岛素抵抗进行性加重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创伤时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等直接对胰岛造成损伤所致。减少创伤机体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的大量分泌,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在防治MODS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亚低温治疗脑外伤患者能够降低血浆应激升糖激素的含量,可能在防治胰岛素抵抗失代偿中发挥作用。

二、严重创伤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指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创伤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指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胰岛抵抗与2型糖尿病
        2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3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基础实验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概述
        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3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绿柳颗粒组方药物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1 绿萝花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2 柳茶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3 藏红花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复方绿柳颗粒对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复方绿柳颗粒对2型糖尿病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及转录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基于肠道菌群探究绿柳颗粒剂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创新点与特色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糖尿病胰岛细胞保护的干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糖尿病胰岛细胞损伤的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药对糖尿病胰岛细胞损伤治疗的认识
        3. 半夏泻心汤保护糖尿病胰岛细胞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综述二 糖尿病胰岛细胞保护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糖尿病的病因
        3.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糖尿病胰岛细胞保护的药物干预
        5. 糖尿病胰岛细胞损伤模型构建
        6. PI3K/AKT/FOXO1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胰岛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二 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三 半夏泻心汤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四 半夏泻心汤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丙酮酸钠改善严重烫伤MODS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高血糖
    1.2 主要实验室指标
    1.3 胰岛β细胞功能
    1.4 丙酮酸钠主要作用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严重烫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
        2.2.2 小鼠的处置
        2.2.3 实验样本收集
        2.2.4 主要指标检测
        2.2.5 病理切片制备和染色
        2.2.6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
    3.2 小鼠主要脏器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3.3 小鼠血清肝、肾及心功能水平变化
    3.4 小鼠血清IL-6和SOD水平变化
    3.5 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
    3.6 小鼠胰腺组织病理改变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综述
    参考文献

(4)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体重、进食量、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CRP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干预前后体重、Lee's指数、进食量变化
        2.2 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标
        2.3 各组大鼠血清CRP水平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针刺减少能量摄入改善IR性肥胖的作用机制
实验二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肠动力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设备
        1.4 半固体糊的制备
        1.5 检测方法
        1.6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及小肠肌电生理的影响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调节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机制
实验三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 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 TNF-α、IL-6 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小肠组织中TNF-α、IL-6 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 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 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改善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状态的机制
实验四 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抑制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小肠组织中SIR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小肠组织中SIRT1 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小肠组织中SIRT1和Ac-NF-κB的共表达
        1.8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能够提高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2.2 电针能够提高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SIRT1的m RNA表达水平
        2.3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SIRT1/Ac-NF-κB共表达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通过激活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 降低NF-κB乙酰化水平
讨论
    1.IR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干预方法及电针参数的选择
        2.1 干预方法的选择
        2.2 电针干预参数及时间的选择
    3.腧穴的选择
        3.1 中医对IR性肥胖的认识
        3.2 针灸治疗IR性肥胖的选穴依据
    4.肠道炎症、胃肠动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肥胖的关系
        4.1 肠道屏障功能异常,激活炎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4.2 肠道炎症引起胃肠动力功能紊乱
        4.3 胃肠动力功能异常引起能量代谢失衡,导致胰岛素抵抗性肥胖
    5.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改善IR性肥胖胃肠动力的机制
        5.1 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在IR性肥胖大鼠肠道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5.2 电针通过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SIRT1 的表达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5.3 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IR性肥胖大鼠的胃肠动力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5)基于肠道菌群稳态和胰岛素抵抗探讨活血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
        1.1.1 中医病名认识
        1.1.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1.3 中医药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
        1.2.1 2型糖尿病概述
        1.2.2 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
        1.2.3 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1.3 中西医对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的认识
        1.3.1 肠道菌群概述
        1.3.2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1.3.3 肠道菌群紊乱诱发2型糖尿病机制
    1.4 活血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1.4.1 活血降糖饮组方来源
        1.4.2 活血降糖饮的运用与优化
    1.5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建立的探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动物与饲料
        1.1.3 2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1.1.4 分组给药
        1.1.5 体重和摄食摄水记录
        1.1.6 空腹血糖(FBG)监测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
        1.1.7 血液标本和组织标本制备
        1.1.8 生化指标检测
        1.1.9 组织样品病理分析
        1.1.10 原位末端核苷酸标记法(TUNEL)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
        1.1.11 组织样品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
        1.2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2型糖尿病大鼠实验状态
        1.3.2 体重、摄食和饮水结果
        1.3.3 空腹血糖检测
        1.3.4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1.3.5 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评估结果
        1.3.6 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1.3.7 对肝酶指标(AST、ALT)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1.3.8 对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影响
        1.3.9 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
        1.3.10 对血清SOD和MDA的影响
        1.3.11 对血清己糖激酶和NADP-MDH活性的影响
        1.3.12 对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1.3.13 对肝糖原、肌糖原和糖原合酶的影响
        1.3.14 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1.3.15 活血降糖饮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3.16 活血降糖饮对T2DM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1.3.17 活血降糖饮对T2DM大鼠影响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1.4 讨论
    第二节 活血降糖饮中主要有效成分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调节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同前。
        2.1.2 实验动物与造模方法
        2.1.3 分组给药
        2.1.4 体重、摄食摄水、空腹血糖监测及终末OGTT试验
        2.1.5 标本制备、取材及生化指标检测
        2.2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糖尿病大鼠实验状态
        2.3.2 对T2DM大鼠体重、摄食和摄水的影响
        2.3.3 对T2DM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2.3.4 对T2DM大鼠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的影响
        2.3.5 对T2DM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影响
        2.3.6 对T2DM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2.3.7 对T2DM大鼠肝酶指标(AST、ALT)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节 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动物饲养和实验方案
        3.1.3 大鼠粪便采集
        3.1.4 肠道菌群测序方法与流程
        3.1.5 肠道菌群测序数据处理
        3.1.6 肠道菌群测试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基因组测序结果一般资料
        3.2.2 PTU分析结果
        3.3.3 OTU PCA分析结果
        3.3.4 物种注释分析
        3.3.5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3.3.6 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3.3.7 样本间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
        3.3.8 肠道菌群对生化指标影响的回归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附录研究(活血降糖饮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1.1 中药质量控制概述
        1.1.1 基原和种质
        1.1.2 中药产地生态
        1.1.3 中药种植及采收加工
    1.2 活血降糖饮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1.2.1 HPLC法检测不同加工工艺制备的活血降糖饮药液结果
        1.2.2 活血降糖饮提取工艺优化的方法及结果
    1.3 HPLC-MS法同时测定活血降糖冻干粉中22个成分的含量
        1.3.1 仪器与材料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结果
    1.4 活血降糖饮初步药效学研究
        1.4.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及给药处理
        1.4.2 统计分析
        1.4.3 方法与结果: 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6)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定义及诊断标准
        1.3 入组及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仪器及药品
        1.6 营养治疗
        1.7 评价指标及随访
        1.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电针调控SIRT1/NF-κB炎性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和炎性状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的体重和Lee’s指数变化
        2.2 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检测
        2.3 各组大鼠血清炎性指标检测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
实验二 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及炎性状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脂肪组织SIRT1、IL-6、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脂肪组织中SIRT1、IL-6、TNF-α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
        1.8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 及炎症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 及炎症因子基因水平的影响
        2.3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和极化状态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控制脂肪组织炎症状态的机制
实验三 电针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炎症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脂肪组织中Ac-NFκB和 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脂肪组织SIRT1和Ac-NFκB的共表达
        1.7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能够降低IR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Ac-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SIRT1/Ac-NFκB共表达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通过激活SIRT1 降低NF-κB乙酰化水平
        3.3 电针通过NF-κB通路控制脂肪组织炎症机制中的问题
实验四 电针控制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炎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脂肪组织Ac-H3K9和H3 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脂肪组织SIRT1和Ac-H3K9 的共表达
        1.7 脂肪组织NF-κB基因启动子区的乙酰化水平
        1.8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能够降低脂肪组织细胞核中Ac-H3K9 的蛋白表达水平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SIRT1/Ac-H3K9 共表达的影响
        2.3 电针降低NF-κB基因启动子区H3K9 的乙酰化水平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组蛋白3 赖氨酸9 位点乙酰化的意义
讨论
    1.中医对胰岛素抵抗性肥胖的认识
        1.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1.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2.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性肥胖的选穴依据
    3.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模型的评价
    4.电针干预参数及时间的选择
    5.电针通过调控SIRT1/NF-κB通路控制脂肪组织炎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5.1 炎症是联系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关键
        5.2 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5.3 表观遗传修饰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性肥胖的新机制
        5.4 电针控制胰岛素抵抗肥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6.本研究的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附件2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8)糖代谢障碍对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影响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胰岛素抵抗对MODSE的影响
2 糖尿病对MODSE的影响
3 血糖控制水平对MODSE的影响
4 结语

(9)血糖变化与MODS的关系及黄连解毒汤对两者影响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MODS概述
        一、MODS概念及其变迁
        二、MODS的病因病机
    第二节 MODS防治进展
        一、MODS当前治疗进展
        二、黄连解毒汤治疗MODS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MODS患者血糖变化研究进展
        一、低血糖、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炎症因子、MODS的相互联系
        二、HOMA-IR及HOMA-β指数对MODS的临床评估价值
        三、血糖变异对MODS患者预后的影响及GLI临床评估价值
    第四节 立题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研究方案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资料的可比性
        二、研究对象血糖测定结果及比较
        三、各组患者HOMA-IR指数、HOMA-β指数与血糖指标的相关性
        四、HOMA-IR指数、HOMA-β指数等指标与MODS的相关性
        五、黄连解毒汤对MODS患者血糖变化等指标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一、MODS患者血糖变化的特点
        二、血糖变化与MODS发病关系的分析结果
        三、血糖变化与MODS发病机理探讨
        四、黄连解毒汤干预MODS患者血糖变化的效果评价及探讨
        (一) 黄连解毒汤对MODS患者总体病情的影响
        (二) 黄连解毒汤对MODS患者血糖变化指标的影响
        (三) 黄连解毒汤对MOD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第三章 新的HOMA评估方法以及血糖变化指标预测MODS的ROC曲线分析
    第一节 新的HOMA评估方法
        一、背景
        二、HOMA与HOMA2两种方法评估结果比较
    第二节 血糖变化指标预测MODS的ROC曲线分析
        一、概述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三、结果及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病例:
    2.测定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HOMA-IR指数、HOMA-β指数、血浆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水平的比较 (表1) :
    2.空腹血糖、LA、PA、LA/PA比值、胰岛素水平的比较 (表2) :
    3.各组患者器官功能、细胞氧化指标与HOMA-IR指数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讨 论

四、严重创伤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指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杜立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丙酮酸钠改善严重烫伤MODS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实验研究[D]. 宁丽萍. 南昌大学, 2020(08)
  • [4]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D]. 王文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肠道菌群稳态和胰岛素抵抗探讨活血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D]. 李茂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D]. 王巧玲. 青岛大学, 2019(03)
  • [7]电针调控SIRT1/NF-κB炎性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黄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糖代谢障碍对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影响的研究现状[J]. 谭清武,唐静怡,李志颖,范艳平. 实用老年医学, 2017(06)
  • [9]血糖变化与MODS的关系及黄连解毒汤对两者影响的初步探讨[D]. 胡路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变化[J]. 江卫东. 医学研究杂志, 2009(05)

标签:;  ;  ;  ;  ;  

重度创伤MODS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