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某大型企业清洁生产调研

洛阳市某大型企业清洁生产调研

一、关于洛阳市某大企业清洁生产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年世宇[1](2020)在《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推进,城市布局不断调整,老城区的许多工厂与企业陆续迁出城区或做出经营变更,遗留下大量的废弃工业场地。这些废弃生产场地的污染调查与再利用问题,己成为环保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领域的重点方向。废弃场地存在着大量的“三废”物质,这些物质在进入土壤时会带入大量污染物。土壤中的污染物在蓄积、泄露等活动影响下,其含量在超过国家标准时,会对场地周边的动植物等产生毒害。场地二次利用时对人体健康同样可以形成较大的危害。基于此,本文以医用橡胶场地(橡胶场地)、汽配件制造场地(汽配件场地)和化学品加工场地(酸加工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初步踏勘、布点取样、实验分析,揭示了工业场地的土壤及地下水中可检出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特征,对场地污染状况和场地关注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开展了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重金属在3个场地均可检出,3个场地的重金属分布均呈生产区与处理区含量相当,储存区含量低于其他各功能区的共同特征。有机物中仅总石油烃(TPH)可被2种场地检出,TPH分布呈生产区高出其他功能区的共同特征,汽配件场地中该特征更为明显。氟化物仅在酸加工场地进行检测,分布呈办公区(1315.00mg·kg-1)>生产区(1148.57 mg·kg-1)>储存区(959.80 mg·kg-1)>处理区(772.00mg·kg-1)特征。除氟化物外,3个场地中各检出污染物的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筛选值,氟化物存在点位(2170.00 mg·kg-1)超过土壤筛选值(2000.00 mg·kg-1),超标率为5.89%,其超标原因为酸加工过程的操作不当导致。(2)场地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显示,针对汽配件场地和酸加工场地的不同工业活动进行了不同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2个场地中检出的重金属和其他指标中,仅汽配件场地的TPH存在1个点位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Ⅳ类水质限值标,超标率为25%,其他指标均未超过标准中的Ⅳ类水质限值。(3)场地污染评价上,3个场地在重金属指标上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呈清洁水平。重金属As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值(Pi值)在橡胶场地除办公区(0.25)外的功能区上均超过0.7水平线,在场地未来利用时应当重视。有机物指标中,3个场地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呈清洁水平。氟化物在酸加工场地上呈清洁水平,酸加工场地的生产区、办公区的Pi值(0.574、0.658)高于场地整体单因子值(0.553),氟化物污染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4)通过对场地土壤氟化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得出了酸加工场地的土壤氟化物通过吸入土壤颗粒物及经口摄入土壤的暴露途径产生人体健康风险。通过风险评估计算模型,计算出土壤氟化物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为0.135,低于人体可接受风险临界值1,表现为风险可接受。风险存在原因是点位历史区域为生产区,因操作不当等方式导致氟化物泄漏迁移至土壤,造成土壤氟化物形成健康风险。(5)风险不确定性分析中,风险贡献占比率显示,经口摄入途径、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的贡献率分别为89.08%、10.92%,经口摄入途径为主要的氟化物暴露途径。参数敏感性上,暴露周期、体重、暴露频率、每日摄入土壤量等参数与非致癌风险结果呈较高的相关性。风险控制值会随着上述4类敏感参数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建议在风险管控研究中加大敏感参数的研究力度与关注度,同时根据目标场地的实地污染情况来选取合理参数值。(6)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从污染来源、接触途径和保护受体三方面对3个场地提出针对土壤及地下水的风险控制建议。对酸加工场地土壤氟化物的风险控制建议进行土壤氟化物修复,对橡胶场地和汽配厂场地提出定期检测土壤指标的防控建议。对汽配件场地和酸加工场地的地下水,提出定期检测地下水指标和加强人群保护地下水意识的建议。图 12 表 36 参 114

杨角[2](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焦明美[3](2019)在《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路径及绩效评价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能源需求量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增加,城市居民生活能耗的激增,固有的大气污染从局部单一城市型空气污染发展为跨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且主要污染特征为臭氧、扬尘、灰霾等。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的“2+26”城市中,河南省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因此河南省在进行雾霾预防和控制的过程中,考虑到地方的治理和综合整治,发布节能减排工作安排、《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以及在秸秆燃烧、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等方面攻坚战系列方案,形成一个多类型、多方面的政策体系,包括部门法规、监管文件、标准等。虽然整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局部污染情况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污染的区域和季节性特征明显。在秋冬季节河南省重点污染城市烟雾频繁,仅有少数城市整体空气质量达标。目前河南省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考核是一种宏观性、综合性、结果性的评估,重点落脚于空气污染控制绩效,关于空气污染控制及治理政策评估较少。近年来,河南通过实施大气污染治理系列政策对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整治方面进行综合性改善,政策绩效逐年提升。这反映了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对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集体价值取向、经济绩效、公共政策目标,政策影响与政策效益之间关系等内容。因此本文探索建立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估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公共政策绩效评价、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中央与河南省发布的政策文本,结合河南大气污染特征、大气治污政策性质、目标及作用,以公共政策理论与经济绩效理论为基础,建立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影响”、“政策收益”三个准则、四个评估指标和八个指标要素,评估河南省2012年至2016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绩效,以此作为判断政策是否可以延续或调整的依据。通过计算,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绩效逐年上升,2016年为8.06,相较于2012年政策绩效翻了近三番,治污政策绩效较好,表明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符合当地污染实际,政策作用发挥充分。通过计算指标评估,2016年,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在“政策目标”、“政策影响”、“政策收益”三个方面的实际分值为7.52、5.55、11.11,表明河南省在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目标实现度完成较好,较好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政策影响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产出与重点污染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其效果良好,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与煤炭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因此河南何时能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影响绩效相对较弱;由于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实施而带来的政策收益绩效显着,说明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良好。

刘静[4](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孙建杰[5](2018)在《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变革与演剧生态为考察对象,结合丰富的史料,探讨了1840—1949年间河南地方戏发展与蜕变的时代背景、剧坛概况、发展态势与总体走向,并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的班社、艺人、剧场、作家(作品)等做了考察。晚清民国(1840—1949)是河南地方戏取得大发展与大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期,更是河南地方戏自内而外,实现全面革新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既回荡着传统文化的流波,又在时代风气的渲染之下孕育着诸多新变。总的看来,这一百余年间河南地方戏的发展历程以1914年“时李之争”事件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1840—1914年间,河南地方戏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是在乡间,与乡间生活、民俗文化结合极为紧密,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乡村时代;1914年之后,河南地方戏由农村逐步迁徙至城市,从只能游走于乡村陋野、搬演于庙会高台之上的杂伎游艺之作逐步演进为在商业化、专业剧场演出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在城市之中发展、演进的河南地方戏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城市时代。自1840年以来社会形态、经济体制与时代思潮的变迁,构成了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与演进的时代背景,晚清以来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在其影响下诞生的河南戏曲改良思潮与实践则成为河南地方戏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戏曲被赋予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河南地方戏也由下里巴人一跃而为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救国治民的利器,得到河南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崇。自1907年以来出现的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樊粹庭引领的河南梆子革新实践这三次大的戏曲变革实践,扭转了时人对河南地方戏的偏见,形成了以观剧为时尚的社会思潮,重塑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社会的戏曲观念,在剧目、舞台、声腔等方面对河南地方戏做出了根本性的革新,全面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文化品格,并建立一种契合时代背景,符合城市民众审美需求的新的戏曲形式,为后世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与创新树立了典范。剧种的繁多与民俗演剧的兴盛则构成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剧坛的两大特点。基于河南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地处天下之中、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人情地理的丰富,这一时期在河南剧坛生存、繁衍了的各类剧种多达40余个,其中河南本土剧种30个,外来剧种至少有15个。它们在中州大地上争奇斗艳、碰撞融合、竞相斗胜,形成了河南剧坛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盛景。1949年前,河南居民十九业农,大多数地区仍笼罩于农耕文明的余晖之中,强大的农业基因、庞大的农村人口为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的兴盛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确切地说,这一时期河南绝大多数演剧活动是发生在乡村之中的,而民俗演剧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演剧类型上看,都是这一时期演剧活动的绝对主体。一年四季,乡民或聚街头巷尾,或汇宗庙祠堂,或于场院村头,邀班做戏,吹拉弹唱,演唱歌舞和村坊小戏,娱神娱人兼而有之。春祈秋报、庙会演剧、节令演剧、崇圣演剧、集市演剧、行会演剧、喜丧演剧构成这一时期河南民俗演剧的主要内容。班社、剧场、艺人、作家(作品)作为河南地方戏的组成要素,是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演进与变革的主体与直接体现者。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班社在组织、运营上与全国其它地市、剧种的戏曲班社类似,大同小异,分科班(窝班)、江湖班、玩会班、龙虎班四种。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两次督豫,在河南建立了由官方直接组织、管理的艺人培训机构,开启了河南官方培养戏曲艺人的先河。在它的影响下,一大批民间新式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于戏曲教育事业,出现一批以“学社”“剧社”“学校”“剧团”命名的新式戏曲人才培养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未能完全抛弃旧式班社的陈规旧俗,但在培养模式、规章制度、训练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更加合理与科学,而且它们不拘泥于门户之见,积极吸纳京剧及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精髓,融汇于河南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与革新之中,为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培养了大批人才。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剧场新旧兼收、中西并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极其丰富。既有经济便利,可就地搬演的临时性演剧场所,也有规模宏大、形制精美的专业剧场;既有模仿上海“新舞台”兴建的新式剧场,也有延续千年、遍布河南全境的古老戏楼。茶园剧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三十余年间迎来了自己最后的辉煌,它见证了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城市的崛起。1909年落成的“丰乐园”剧场,标志着河南新式剧场的开端。1927年,冯玉祥主导兴建的“人民会场”,兼具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义,它催生了河南大规模修建剧场的浪潮。由永安、永乐、国民等七家剧院形成的“相国寺梆戏文化圈”第一次使梆戏剧场在河南剧坛站住了脚,并获得长久而稳固的发展,为河南地方戏的深度变革创造了条件。樊粹庭主导的“豫声剧院”则成为河南新式剧场的集大成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49年,河南各地共有新式剧场有225所、茶园剧场26所,遍及河南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更存在数目众多、难以统计的简易戏院。艺人始终是河南地方戏最为活跃的要素,它既是河南地方戏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又是河南地方戏的创造者,在饱受社会歧视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保存了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火种,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艺术水平,更创造了曲剧、四平调等新的剧种。晚清民国是河南地方戏艺人大量涌现、名家辈出的一个历史时代,以“开封五云”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吹响了河南地方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号角,并为它在城市中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坤伶的复兴与崛起,则成为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最为值得关注的戏曲史现象之一,她们促进了河南地方戏唱腔风格的革新和审美范式的转变,加速了河南地方戏流派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河南地方戏的行当体制。对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研究,向来是河南地方戏研究的难点,在樊粹庭之外,少有河南地方戏作家被提及。宽泛地说,河南地方戏现存传统剧目,都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再创作,以此而论,它们都属于艺人创作的范围。在民间艺人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从事于河南地方戏创作的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或刻意隐藏行踪、或名声不显,所做剧本也大多散佚,极难对他们作出较为细致的描绘与综述。民国年间,又有樊粹庭、王镇南、蒋心惠等人相继投身于河南地方戏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的最高成就,彰显了河南地方戏的高度与深度。本文挖掘、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36位河南地方戏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中19位有较为详细资料者做了简单的考证和阐述,以补今日研究的缺憾。

冯志峰[6](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苏曼[7](2013)在《洛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对国内外宜居性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一方面通过从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对洛阳市区五个区(洛龙区、西工区、涧西区、老城区、瀍河区)的宜居性进行分析,分别得到了这五个区宜居性的综合评价,把五个区分为三类: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其中洛龙区和西工区的宜居性属于比较满意的一类,涧西区和老城区属于一般的一类,瀍河区属于不太满意的一类。接着又通过对比各区具体的宜居性指标找出各区宜居性主要存在的问题。洛龙区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比如公共交通和医疗机构还不是很完善;西工区位于洛阳市市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流、车流过于密集,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等;涧西区是闻名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也是交通拥堵;老城区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经济发展较慢、道路较窄,绿化较差,基础设施较不完备;瀍河区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集聚区,本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居民团结,社区之间很和谐。存在的问题和老城区比较相似,因为瀍河区产业较少,经济发展慢、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绿化较差,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首先要加强自身经济的发展,再带动其他相关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宜居性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也从经济发展度、生活适宜度、环境怡人度、社会保障度和资源承载度五个方面选取了24个具体指标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包括济源市)的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每个市城市宜居性的综合得分和排名。通过洛阳市与河南省其他17个省辖市(包括济源市)的宜居性对比,找出洛阳市宜居性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构建资源节约的社会五个方面提出提升洛阳市宜居性的建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也对国内外宜居性研究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并通过简单的述评找到本文的切入点。第二部分宜居性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主要分析了宜居性的理论基础、介绍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洛阳市城市宜居性分区评价。根据分区发放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首先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所研究的五个区进行整体评价,然后又对各个区的具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各区宜居性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总结提出各区提高宜居性具体建议。第四部分洛阳市城市宜居性整体评价。首先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18个省辖市(包括济源市)的宜居性,得出各市宜居性综合得分和排名。通过与其他17个市的横向对比,找出洛阳市宜居性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洛阳市城市宜居性提升措施。主要是从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资源节约五个方面提出提升洛阳市宜居性的建议。第六部分结语。主要对本篇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指出了创新点以及展望。

王战营[8](2013)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讨论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此后有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尤其是波特把产业集群与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联系起来后(波特,1990),产业集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也己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大量的发展实践,都向我们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乃至一国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许多政府把区域经济的重点转向依靠发展地方性的产业集群上来,而且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主导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理论与现实同样表明,产业集群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如过度拥挤、产品的“柠檬市场”、技术锁定以及外部不经济等。因此,政府干预便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它同市场一样,也存在着效率缺失,使得政府干预非但未能有效的弥补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反而限制了产业集群自我运行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要保证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和科学的评价,从而为区域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重要参考。为此,本文以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理,对政府角色进行明确定位,并通过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全文内容包括十章:第1章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概述;第2章主要论述了政府干预市场发展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阐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机理,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主要论述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依据(市场失灵)和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失灵,明确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范围及其路径选择;第4章进一步在对产业集群基本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原则,明确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第5章主要构建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第6章以河南省新乡市、洛阳市、商丘市为例,对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第7章结合针对新乡市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重点对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第8章总结了包括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为后续的政策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第9章主要分析了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经验、政策缺位与政策错位,为新乡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政策思路;论文的第10章对全文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综合全文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认为:政府干预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属性,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它同市场一样,也存在着失灵现象。因此,政府在干预产业集群发展时,必须对自身的作用范围进行明确界定,秉持干预的基本原则、采用合理的干预手段,才能从理论上保证其干预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中,本文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新乡市、洛阳市和商丘市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介入的程度也不同,新乡市的产业集群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成长阶段。总体而言,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得分较高,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干预有力促进了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然而,从动态变化上来看,这种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持续,不同年度的波动性较大:从结构上看,新乡市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领域的干预并不均衡,其在市场支持、资本要素和技术投入方面的绩效得分相对较低。通过针对新乡市电池产业集群和制冷产业集群的问卷调查分析,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为此,我们对新乡市政府已有的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要改善目前的状况,新乡市政府在继续坚持相关有效政策之外,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如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增强既有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内的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建立与产业链发展图谱相配套的职业培育模式、提高政策执行力、建立政策和项目回馈与评价机制,等等。

周玉林[9](2013)在《“十二五”时期洛阳市农业经济循环问题的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的号召。该课题正是从这样的背景出发,结合洛阳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洛阳市在循环农业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发展洛阳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宏观方面,主要从营造发展氛,推进制度完善,提高科技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创新发展模式,强化载体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阐述;微观方面,主要从节能降耗,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加强农村龙头企业建设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强面污染整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洛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刘芳[10](2012)在《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并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环境资源,生态能源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加快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是缓解环境资源,生态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农作物秸秆作为洛阳市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产量十分丰富,全市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量高达360万吨。近年来,尽管洛阳市加快了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焚烧情况明显好转,但洛阳市秸秆在综合利用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农民思想认识问题有待提高,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秸秆在实际应用中的资金落实、秸秆收储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还不成熟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全面剖析了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内容涵盖了秸秆直接还田、秸秆青贮、秸秆生产沼气、秸秆发电、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作为造纸,建材等工业原料,以及成立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之上,探索了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并深入分析了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为洛阳市有效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与对策。为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全国卫生城市提供支撑。

二、关于洛阳市某大企业清洁生产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洛阳市某大企业清洁生产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研究
        1.2.2 工业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2.1 研究场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地质条件
        2.1.4 研究场地现状
    2.2 样品采集与检测
    2.3 质量控制
        2.3.1 样品质量控制
        2.3.2 实验室质量控制
3 场地污染物分布特征及污染物评价
    3.1 污染物评价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3.2.2 土壤有机物含量分布特征
        3.2.3 土壤氟化物含量分布特征
        3.2.4 地下水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
        3.2.5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评价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4.1 健康风险评估
        4.1.1 评估模型
        4.1.2 危害识别
        4.1.3 暴露评估
        4.1.4 毒性评估
        4.1.5 风险表征
    4.2 风险不确定性分析
        4.2.1 模型参数敏感性计算模型
        4.2.2 结果与分析
    4.3 风险控制建议
        4.3.1 控制目标
        4.3.2 场地土壤风险控制建议
        4.3.3 场地地下水风险控制建议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路径及绩效评价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和本文的研究空间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大气污染
        (二)大气污染物
        (三)地方政府职能
        (四)大气污染政策绩效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二)公共政策评价理论
        (三)经济绩效理论
        (四)治理理论
    三、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章 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布状况
    二、河南省大气污染污染现状及特征
    三、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梳理
第三章 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实施路径
    一、治理污染减排:蓝天工程
    二、改善工业企业能源消耗与排污:节能减排
    三、系统性全面治理:大气治理
        (一)综合治理
        (二)专项治理
第四章 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大气污染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二、数据来源及计算
    三、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启示与展望
    一、研究启示
        (一)政策目标集中反映政策效果利益取向
        (二)政策影响体现政策绩效满足环境需要的有效程度
        (三)政策收益是政策绩效经济性判断的价值依据
    二、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缘起与现状
    二、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三、本课题的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概述
    第一节 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的分期
        一、乡村时代:1840—1914
        二、城市时代:1914—149
    第三节 河南戏曲改良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一、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
        二、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
        三、河南梆子的革新实践
    第四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剧种考论
        一、地方史志所载剧种考
        二、报纸刊物所载剧种考
        三、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数量
第二章 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
    第一节 民俗演剧的类型与名目
    第二节 酬神演剧
        一、春祈秋报
        二、庙会演剧
        三、节令演剧
        四、崇圣演剧
    第三节 日常事务演剧
        一、集市演剧
        二、行会演剧
        三、喜丧演剧
第三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班社
    第一节 地方戏班社的历史与演进
        一、河南地方戏班社的发展历程
        二、民国以来河南地方戏班社的演变
    第二节 班社的类型
        一、科班
        二、江湖班
        三、玩会班
        四、龙虎班
    第三节 班社的成员与分工
    第四节 班社的经济
        一、戏班的经济收入
        二、戏班的分配方式
第四章 晚清民国河南乡村剧场
    第一节 画地做场
        一、画地做场的历史与现状
        二、画地做场与河南地方戏的关系
    第二节 高台剧场
        一、高台剧场的历史与发展
        二、高台剧场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第三节 戏楼
        一、河南戏楼的历史与类型
        二、戏楼的变迁与发展
第五章 晚清民国河南城市剧场
    第一节 河南地方戏与城市剧场
    第二节 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27
        一、传统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14年
        二、席棚茶园:1914——1927
        三、河南茶园剧场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节 新式剧场:1927——1949
        一、“丰乐园”:新式剧场的发端
        二、“相国寺梆戏文化圈”与河南新式剧场的发展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河南其它地区的城市剧场
    第五节 官方意志与民间诉求:河南新式剧场兴盛之原因
第六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
    第一节 艺人与河南地方戏
        一、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数量蠡测
        二、名伶涌现的河南地方戏
        三、河南地方戏艺人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开封五云”与河南地方戏的演进
        一、“开封五云”辨析
        二、河南地方戏城市化的先驱
    第三节 坤伶与河南地方戏的新发展
        一、坤伶的复兴
        二、民国时期坤伶的崛起与发展
        三、坤伶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第七章 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钩沉
    第一节 民间艺人作家及其作品
    第二节 传统文人作家及其作品
    第三节 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及其作品
    第四节 河南地方戏存目作家、作品简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本土剧种表
    附录二 晚清民国时期流入河南剧种表
    附录三 晚清民国河南民间常见演剧名目表
    附录四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统计表
    附录五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科班(窝班)统计表
    附录六 晚清民国河南新式剧场数量简论
    附录七 19 世纪末——1949 年河南剧场一览表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7)洛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域
        1.2.1 自然地理概况
        1.2.2 经济概况
        1.2.3 行政区概况
    1.3 相关研究的进展
        1.3.1 宜居性内涵研究进展
        1.3.2 宜居性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宜居性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3 生态城市理论
        2.1.4 安全城市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方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4 主成分分析方法
3 洛阳市城市宜居性分区评价
    3.1 洛阳市宜居性调查问卷设计
        3.1.1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3.1.2 具体评价指标选取
        3.1.3 问卷数据整理说明
    3.2 洛阳市各区宜居性模糊总体评价分析
        3.2.1 洛龙区宜居性模糊总体评价
        3.2.2 西工区宜居性模糊总体评价
        3.2.3 涧西区宜居性模糊总体评价
        3.2.4 老城区宜居性模糊总体评价
        3.2.5 瀍河区宜居性模糊总体评价
    3.3 洛阳市各区宜居性具体指标对比分析
        3.3.1 经济发展度
        3.3.2 生活适宜度
        3.3.3 环境怡人度
        3.3.4 社会安全度
        3.3.5 资源承载度
    3.4 洛阳市各区宜居性模糊评价总结
4 洛阳市城市宜居性整体评价
    4.1 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内容
    4.2 评价结果分析
        4.2.1 横向主成分分析计算结果
        4.2.2 横向主成分比较分析
5 洛阳市城市宜居性提升措施
    5.1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5.1.1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5.1.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1.3 大力发展服务业
        5.1.4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5.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居住舒适度
        5.2.1 优化城市道路系统
        5.2.2 加强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建设
    5.3 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环境怡人度
        5.3.1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管理措施,依法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5.3.2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众生态意识
        5.3.3 多元投入资金,完善投入机制,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建设
    5.4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5.4.1 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5.4.2 推进制度创新
    5.5 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资源节约性社会
        5.5.1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5.5.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5.5.3 发动全社会力量
6 结语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演变
        1.2.2 产业集群的理论演变
        1.2.3 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评估概述
        1.2.4 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概述
        1.2.5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方法
第2章 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机理
    2.1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
        2.1.1 市场失灵理论
        2.1.2 公共利益理论
    2.2 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政府失灵
        2.2.1 政府干预行为的低效率
        2.2.2 政府干预结果的不确定
        2.2.3 寻租与腐败
        2.2.4 政府行政能力的有限性
    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作用边界
        2.3.1 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
        2.3.2 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
        2.3.3 政府与市场相互排斥
        2.3.4 政府与市场共同失灵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
    3.1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市场失灵
        3.1.1 产业集群的拥挤效应
        3.1.2 产业集群中的“柠檬市场”
        3.1.3 产业集群的路径依赖与技术锁定
        3.1.4 产业集群的外部不经济
    3.2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失灵
        3.2.1 集群政策与集群现实相背离
        3.2.2 政府干预缺位与错位
    3.3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范围
        3.3.1 培育动态的、内生性的比较优势
        3.3.2 制定完善的制度安排
        3.3.3 保证要素的充足供给
        3.3.4 开发强大的市场需求
    3.4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路径选择
        3.4.1 产业引导
        3.4.2 产业支持
        3.4.3 产业监管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4.1 产业集群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4.1.1 产业集群结构
        4.1.2 产业发展路径
        4.1.3 产业性质
        4.1.4 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来源
    4.2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原则
        4.2.1 具有针对性的政府干预
        4.2.2 符合集群发展的内生要求
        4.2.3 整体协调、统筹兼顾
        4.2.4 长期与短期行为相协调
        4.2.5 政府干预行为的系统性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评价模型
    5.1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5.1.1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评价政府行为绩效典型方法的比较研究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即DEA法
        5.2.3 本文实证分析的方法论:主成分分析法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三地市为例
    6.1 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数据分析
        6.1.1 要素支持系统比较分析
        6.1.2 政策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6.1.3 市场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6.1.4 环境维护系统数据分析
    6.2 洛阳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数据分析
        6.2.1 要素支持系统比较分析
        6.2.2 政策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6.2.3 市场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6.2.4 环境维护系统数据分析
    6.3 商丘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数据分析
        6.3.1 要素支持系统比较分析
        6.3.2 政策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6.3.3 市场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6.3.4 环境维护系统数据分析
    6.4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
        6.4.1 子系统客观权重的确定
        6.4.2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总因子得分
        6.4.3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变化
        6.4.4 分系统与各指标重要性比较
        6.4.5 各项指标评价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方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研究——以新乡市为例
    7.1 新乡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以制冷产业集群和电池产业集群为例
        7.1.1 新乡市制冷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相关政策措施
        7.1.2 新乡市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相关政策措施
    7.2 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绩效调查研究
        7.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2.2 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调查研究
        7.2.3 调查对象关于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8.1 日本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1.1 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
        8.1.2 日本产业集群政策实施的组织架构
        8.1.3 日本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与启示
    8.2 美国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2.1 美国的产业集群政策
        8.2.2 美国产业集群政策实施的组织架构
        8.2.3 美国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8.3 意大利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8.3.1 意大利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8.3.2 意大利产业集群政策实施的组织架构
        8.3.3 意大利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9章 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分析——以新乡市为例
    9.1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总结
        9.1.1 科学、合理的产业引导
        9.1.2 完善、持续的产业支持
        9.1.3 规范、有序的产业监管
    9.2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经验
        9.2.1 完善的要素政策
        9.2.2 品牌驱动的市场开拓政策
        9.2.3 强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9.3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短缺与错位
        9.3.1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短缺
        9.3.2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错位
    9.4 新乡市政府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选择
        9.4.1 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
        9.4.2 针对既有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增强配套设施建设
        9.4.3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9.4.4 完善高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改善职业培育模式
        9.4.5 建立政策和项目的回馈与评价机制,提高政策执行力
        9.4.6 引导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投资体系
        9.4.7 积极引导、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9.4.8 改革政策导向,提升重点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9.4.9 强化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促进集群内的竞争与合作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创新、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10.2.1 创新之处
        10.2.2 不足之处
        10.2.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9)“十二五”时期洛阳市农业经济循环问题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洛阳市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2.2 措施得力, 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得到推广
        2.2.1 加强组织领导。
        2.2.2 搞好规划布局。
        2.2.3 加大财政扶持。
        2.2.4 加强质量监督。
    2.3 秸秆综合利用初见成效
    2.4 清洁生产工作扎实开展
    2.5 乡村物业服务快速发展
    2.6 宣传培训卓有成效
        2.6.1 搞好沼气培训。
        2.6.2 加大对沼气服务人员的培训。
        2.6.3 加大农资减施宣传力度。
        2.6.4 加大循环农业培训宣传。
    2.7 示范推广了一批循环农业模式和试点
        2.7.1 “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
        2.7.2 “猪—沼—棚—菜”四位一体模式。
        2.7.3 “粮食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生态循环模式。
        2.7.4 “养猪—沼气—莲菜种植”三结合模式。
        2.7.5 “集水—青贮—养—粮—沼”五配套模式。
        2.7.6 建成了一批农业循环经济基地。
3 洛阳发展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
    3.1 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3.2 有效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浪费并存
    3.3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3.4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循环不经济问题
4 制约洛阳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分析
    4.1 发展循环经济的愿望不强
    4.2 农业资源产权不清
    4.3 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性的认识
        4.3.1 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4.3.2 农业经营行为短视化。
        4.3.3 环境意识淡泊。
        4.3.4 缺乏公共服务支持导致施肥施药操作违规。
    4.4 缺乏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体系
    4.5 农产品质检体系仍不健全
    4.6 农业技术推广仍受到多方制约
        4.6.1 农民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不足。
        4.6.2 农民对农业适用技术的需求有差异性。
        4.6.3 土地承包的长期性与新技术的推广产生矛盾。
        4.6.4 基础设施薄弱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带来阻力。
        4.6.5 青壮年外出务工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
        4.6.6 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下, 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4.6.7 指导农业技术推广的业务人员不足。
    4.7 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
    4.8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5 抓住重点, 科学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宏观方面
        5.1.1 着力营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氛围。
        5.1.2 着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制度完善。
        5.1.3 着力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
        5.1.4 着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经营。
        5.1.5 着力创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5.1.6 着力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载体培植。
        5.1.7 着力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5.2 微观方面
        5.2.1 以发展节约型农业为龙头, 加大农业节能降耗的力度。
        5.2.2 以农村新型能源建设为抓手, 探索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5.2.3 以林业生态市建设为支撑, 营造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
        5.2.4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 着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发展水平。
        5.2.5 以农业新技术推广为手段, 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5.2.6 以面源污染治理为依托, 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10)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利用途径
    2.1 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2.2 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
    2.3 国外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趋势
        2.3.1 国外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2.3.2 国外秸秆综合利用趋势
第3章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途径
    3.1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3.2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3.2.1 基本情况
        3.2.2 主要农作物情况
        3.2.3 年产农作物秸秆情况
        3.2.4 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3.3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
        3.3.1 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条件
        3.3.2 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3.3.3 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3.4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3.4.1 积极推进秸秆青贮
        3.4.2 秸秆生产沼气
        3.4.3 秸秆发电
        3.4.4 秸秆栽培食用菌
        3.4.5 秸秆做为工业原料
        3.4.6 成立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第4章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取得的成效
    4.1 社会效益
    4.2 经济效益
    4.3 生态效益
第5章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1 思想认识问题,焚烧隐患仍然存在
    5.2 秸秆利用在现实操作中的问题
    5.3 秸秆还田机械少,秸秆收储困难
    5.4 资金问题
    5.5 技术培训不够
    5.6 秸秆产业化结构不完善
第6章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与对策
    6.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强化职责,建立责任考核体系
    6.2 以政策和资金投入为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6.3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6.4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
    6.5 示范推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6.6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秸秆综合利用氛围
    6.7 以打造洛阳农业旅游为契机,大力发展秸秆编制业
    6.8 实现产业化经营,推行企业化管理
    6.9 建立秸秆收集服务体系
    6.10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洛阳市某大企业清洁生产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D]. 年世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3]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路径及绩效评价 ——以河南省为例[D]. 焦明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5]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D]. 孙建杰. 河南大学, 2018(12)
  •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洛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苏曼. 河南大学, 2013(02)
  • [8]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D]. 王战营.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9]“十二五”时期洛阳市农业经济循环问题的战略研究[J]. 周玉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7)
  • [10]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D]. 刘芳. 河南科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洛阳市某大型企业清洁生产调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