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看发展——国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评析

从制度看发展——国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评析

一、从体制看发展——国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芷寻[1](2020)在《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目前全世界最重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全人类全世界发展的客观的趋势之一,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促使了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新的方式与方向,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有了空前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但不可避免的是,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经济发展速度变快的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文化和社会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和风险。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政治讨论范围很广的领域,关注度一直较高,甚至有些讨论非常激烈,例如:“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定义”、“经济全球化会给各个国家带来什么正负面影响”甚至“经济全球化将来的走向于前景”都是一些关注度极高的热点问题。任何国家在发展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必须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参与程度,甚至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一项衡量标准。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要不断改进本国的发展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本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处于正确的方向并且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暴露了一些短板和问题,世界也爆发了一些国际经济的突出矛盾,中国始终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即SSA理论,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中国对经济全球化所做出的贡献均做出了科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回顾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从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入手,提出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困境,建立国际SSA分析框架,结合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并且突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背后的制度原因,重点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制度支持,突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根据这些优越性,中国提出全新的经济全球化新主张。第二部分首先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界定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经济全球化的部分进行梳理。马克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全球化理论,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出发,提出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的条件下,世界历史开始逐渐形成这一基本理论,也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和SSA理论,对SSA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早期的SSA理论一方面在制度分析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因缺乏统一标准而精确性不足。对21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SSA理论最新发展研究发现,该理论的整体框架发生了具有明显马克思主义观念的自我完善,新自由主义SSA的全面分析以及对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亦突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键作用,说明SSA理论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并且SSA理论在中国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原本单单由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发展成了一个逐渐成熟的中国SSA理论体系。CSSA理论之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对新时代新矛盾,构建中国的积累社会结构框架方向以不断探索和发展。第三部分结合对SSA理论的研究,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及其困境进行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特征研究,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SSA,并试图研究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动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际SSA理论框架,并应用该理论分析国际SSA的内部矛盾以及演变规律,以及国内SSA与国际SSA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的扩张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也将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余地走向极端,资本主义未来面临的矛盾和危机会越来越多,旧的SSA体系会逐渐瓦解,进一步形成新的国际SSA格局,并将进一步影响世界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第四部分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显着的投资和贸易利益。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了负面的影响,本文结合前文构建的国际SSA框架,系统的分析了国际贸易SSA带来的经济安全威胁;国际金融SSA促使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国际生态SSA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生态危机,从而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结合前文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本文分别从中国的制度优势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进行和研究和解释。首先是制度方面,核心优势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坚实制度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助于防范经济危机发生,最后,重点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工作采用集中统一领导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集聚全民的思想,团结一心,有利于各方的能力集中在一起,形成合力,具有防止和应对国际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中国经济增长在中国的制度优势体现之下,得到了更加稳定的进步,更进一步说明了在国际SSA的框架之下,中国政府虽然受到些许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克服了不利影响,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发展本国经济,并建立新型国际话语体系。强调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国际SSA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第五部分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分析时,提到了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美国为了维持霸权主义,试图通过重建更加狭隘保守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来转嫁危机,恢复曾经的繁荣强盛,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会加速内部危机的全面爆发。本章结合SSA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分析了美国自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矛盾不断积累,一系列制度都发生的变化,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造成本国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国内矛盾不断激化造成了美国国内SSA出现问题。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美国开始将矛盾转向国际,以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为代表,利用贸易战用金融霸权获取福利,破坏了国际政治经济的秩序,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在未来世界格局的博弈中,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将会影响国际SSA的发展方向,这必然会影响新全球化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文章还对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和主张进行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一带一路战略旨在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潮流,带动本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和再繁荣,是带领全球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战略。中国不仅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这些从研究SSA理论和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经验、建议,可能为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发展史中的客观存在,我们在强调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历史带来的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不确定的隐患。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和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促使了人类社会向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共产主义的发展,为全人类解放为目标去共同进步。目前,在世界和人类发展处于全新阶段的时期。理性科学地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隐患和挑战,可以让经济全球化未来的发展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前进。

刘永平[2](2016)在《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随之,产业安全问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越来越突出,我国连续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对外投资频招安全审查,给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亦对外贸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影响超越了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媒体、外交、政治领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影响到全球利益的再平衡,中国希望和平崛起,就必须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发酵。当前,维护产业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任务。相对于现实的需求,产业安全理论中关于政府监管的部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落后于国家在安全领域的监管实践和需要。因此,本文的选题目的,就是尝试填补在我国产业安全领域,政府监管体系理论研究的空白。产业安全作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受到经济安全因素的覆盖;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分支又受到国家安全因素的覆盖,导致产业安全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系统。所以,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相应地涉及广泛的理论范畴和社会活动领域。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参阅产业安全基础理论、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产业安全的特点,以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广泛融入管理学、经济学、贸易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理论成果中的观点和思想,引用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援引大量案例和事实,尝试以新的视角,搭建对产业安全成因、演化轨迹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采取了实证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性地解析了产业安全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并借鉴各主要国家产业安全监管实践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根据查新结果,国内外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尚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涉及多个方面。首先,以系统论的方法确立了产业安全系统,认定国内产业的存在是因国家的存在所至,将政府作为产业安全主体之一纳入系统,确立了以产业和政府共同作为系统主体的“双主体”结构。揭示了产业竞争的内生性,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源于产业的对外竞争,产业竞争也会通过国家竞争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竞争关系作为产业安全的监管对象,监管范围覆盖了贸易竞争、投资竞争、要素竞争、环境竞争和危机竞争,明确了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研究揭示了产业竞争以国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竞争中国民利益发生减损即构成了产业安全问题;揭示了对国民利益的保全,即构成了产业安全系统的基本特征之目的性。依据系统论的开放性、目的性、多维度、突现性、反直觉行为原理,发现了与之对应的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国民性、多元性、整体性和逆转性特征。根据产业安全系统特征的内在关系,深入解析了产业安全监管体系面临的各种竞争关系。其次,分析了产业安全问题的演变规律。以“双比较”模式解析了贸易摩擦的成因;以“产业微笑曲线”归纳了产业纵向要素竞争与产业转型的关系,揭示了横向要素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关系;以“要素流动性结构”分析了各种要素流动性的不均衡,是造成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根源,并揭示了要素流动结构的演变规律。阐释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参与国际分工为前提,实施全产业链产业安全监管的意义;分析了内外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将危机竞争作为常态化的存在纳入了产业安全监管的范畴。根据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竞争和合作将相互依存的原因,说明“竞合”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基本趋势;自贸区的建设是全球化趋势的应有过程。第三,总结各国实践,分析了全球化的影响,研究了反直觉行为对竞争关系的调节作用,并用以完善产业安全监管体系。以促进创新作为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宏观的配套措施;以推动法治经济为出发点,系统地提出了“嵌入式”改良现有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给出了敏感度评估模型用以评估产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为监管措施的改进提供了方向;依托云计算新技术、大数据管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监管体系进行信息化、数据化改造以提升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议;对监管主体决策模式,提出了开放性、聚能式改革的建议,以全面提升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是产业安全系统的构成部分,为了给监管体系定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其与产业安全系统的关系;并介绍了美欧印和我国产业安全监管的做法,明示其现实存在的可能状态。政府在产业安全系统的监管地位一经确定,同时也就定位了各具体产业等分系统在产业安全监管领域的位置。全系统定位对各分系统的超越,提供了解决产业安全问题的广阔视野,更有利于产业安全隐患的早期预警;也为管控危机、捕获危机和提供机遇,展现了更多的选择性。本文共使用图12幅,表5个,参考文献227篇。

张丽虹[3](2015)在《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标准在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统计,80%的国际贸易受技术标准的影响。由于各国技术水平差异等原因,在当前贸易保护日益盛行的背景下,国际间技术标准竞争乃至产业竞争、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技术标准战略,技术标准已成为影响和决定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和重要手段。但当前中国虽然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贸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产业中,80%以上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全世界约1.6万项国际标准中,我国主导制定的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那么,技术标准究竟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碍?影响的机制怎样?影响的程度如何?有什么样的机制可以保障技术标准成为贸易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如何依照我国具体国情制定技术标准政策、发挥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抑制其阻碍作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提高技术标准对我国外贸的贡献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未能将技术标准、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二是关注发达国家的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少;三是关注发达国家借助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关注发达国家将技术创新成果、专利纳入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标准垄断的少;四是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少,已有的定量研究未能展开不同类型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对比研究;五是未将技术标准上升至政策层面研究,事实上,技术标准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乃至竞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产业发展、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前述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从理论层面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制;二是从实证层面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程度;三是从政策层面分析国外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及我国的差异,以我国自由贸易区为切入点,提出相关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其中: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第二章开展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理论分析,包括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技术标准的形成与经济特性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等。第三章开展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提出:(一)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相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技术标准(技术公开、推广)——再创新、再推广”技术发展链,及“技术标准——产品生产——产业化发展——新技术标准”产业发展链,产生贸易竞争优势;(二)由于技术水平差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以技术标准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以“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垄断化”为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垄断或技术标准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竞争劣势。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从理论上分析证明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即具有积极影响、会产生贸易竞争优势,也具有消极影响、会造成贸易竞争劣势;并提出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与商品结构等影响的一些假设。在实证分析层面,主要针对理论部分提出的几个核心假说,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标准入手展开实证检验。其中,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分析不同类型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及不同商品类别的影响。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是:(一)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中美日德等国贸易的进出口,及国际贸易中不同商品的进出口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标准每增加1%,可带动商品12%的进出口增长;标准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比对初级农产品的影响更大。(二)中国国家标准,从长期来看,与技术创新同样对中国对外贸易具有正向影响,标准、专利每增加1%,中美对外贸易额分别增加4.114185%,0.913544%;从短期来看,标准、专利与外贸存在负相关关系,标准、专利每增加1%,中美、中日对外贸易分别减少1.993008%,0.058131%;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技术标准都较专利对贸易的影响更大。标准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农产品的影响不显着。(三)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对与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及对双边贸易中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影响都要大于中国标准的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发达国家标准较中国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中国标准无论是标准的国际化,还是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仍存在大力拓展的空间。在政策分析层面,第七章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及我国的差异;第八章在之前理论、实证、政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盟、北美、东盟等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经验及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践,研究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定位,研究提出:(一)要发挥技术标准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强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质量的紧密联系,提高技术标准水平,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形成我国贸易竞争优势;(二)要抑制技术标准对贸易的消极阻碍作用,研究、突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完善标准实施监督,加强相关竞争政策制定,规制技术标准垄断,加强标准信息传递,改变我国贸易竞争劣势;(三)要着重加强技术标准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制定技术保障政策、建立综合保障机制、统筹协调保障组织、支持企业成为主体等,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一体现在研究论题和角度的创新。本文基于新贸易理论视角研究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技术对贸易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同时,开展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技术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对比研究,对制定技术标准政策、发挥不同类型标准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将技术标准上升到政策层面,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切入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本文主要创新之二体现在研究内容的创新。在理论分析方面,将“技术创新、质量”纳入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框架,从技术标准链、产业发展链产生贸易竞争优势,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垄断造成贸易竞争劣势二个方面深入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丰富了技术标准和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系统开展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商品结构影响的分析,并着重对比分析了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差异,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在政策分析方面,对比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及我国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与差异,尤其分析了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提出了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丰富了技术标准与贸易方面的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创新之三体现在方法的创新。技术、经济、法律有关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贸易发展,将技术创新、质量纳入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分析了技术标准对贸易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技术标准,结合技术标准的经济特性分析技术标准对贸易竞争优势与贸易竞争劣势的影响机制,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从法律的角度研究国内外及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提出我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建议,体现了以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本文主要创新之四体现在结论创新。一是技术标准对贸易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具有消极阻碍作用;其中,与技术创新、质量相结合,促进贸易竞争优势;与专利相结合,使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二是技术标准比技术创新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一国应重视技术创新,但也更应重视技术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三是国际标准比一国国家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一国应充分重视国际标准的作用,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保持与国际贸易规则的衔接,促进本国贸易的增长;四是发达国家发展技术、制定标准的过程就是其垄断的过程,要规制技术标准垄断,维护国际贸易的平衡;五是充分重视与加强技术标准政策的制定,发挥技术标准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抑制其对贸易的消极阻碍作用,促进贸易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本文理论层面分析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制,实证层面分析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程度,政策层面分析了国际、发达国家、我国及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与差异,提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希望此研究能为我国尤其是自贸区建设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张猛[4](2013)在《《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解析:标准之变与体制之争》文中研究说明知识产权既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收益,又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频发,特别是假冒与盗版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泛滥,日益减损着国内立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效能。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各知识产权输出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建立,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制定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建立,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缔结到为数众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出现,都可以看到发达国家活跃的身影。《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的制定是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立法的最新进展。本文对ACTA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题目为“《反假冒贸易协定》解析:标准之变与体制之争”,分为六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以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发展进程为线索,将ACTA所蕴含与引发的学术问题呈现在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上。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综述,发现其在此问题上研究的不足,从而指出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第二章阐述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变迁过程。知识产权以一国领土为限的地域性以及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催生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发达国家意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动机推动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转变。从知识产权国际联合局(BIRPI)到WIPO的过渡,标志着知识产权多边保护体制的正式建立;从WIPO到WTO/TRIPS的转变,代表着知识产权保护与多边贸易体制的联合。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在多边贸易体制中遭遇发展瓶颈,发达国家在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代表的双边体制中推行TRIPS-plus标准,表明其试图消解知识产权多边保护体制的困局,导致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开始由多边向双边转向。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以美国“特别301”条款为代表的单边主义趋向。在多边体制与双边体制的分分合合中,复边体制以其独具的优势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开辟出了“第三条道路”。ACTA即是“第三条道路”上的先遣队,它的出现使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体制之争更为复杂。第三章对ACTA的制定程序进行了深度透视。ACTA的制定程序明显受到其选择的复边体制的影响,“秘密”与“封闭”构成了ACTA制定程序的主要特点。为了将社会公众排除在外,ACTA采取了秘密谈判的方式。这一作法遭到了社会公众的强烈质疑,最终导致ACTA在欧盟的批准进程被否决。虽然谈判方强调了秘密谈判的必要性,但这些理由显然不能成立,其不过是谈判方为了逃避国内民主程序的审查而采取的“政策洗白”策略。此外,为了摆脱发展中国家的牵制,ACTA在谈判成员组成上采取了封闭的“大国俱乐部”作法。ACTA秘密与封闭的立法过程损害了协议本身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影响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侵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破坏了多边体制的平衡。第四章对ACTA的规范内容进行了解析。ACTA共六章四十五条,主要规定了知识产权执法框架、执法实践、国际合作及机构安排等问题。从具体条文上看,ACTA在民事执法、边境执法以及刑事执法等领域,全面发展了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ACTA数字环境执法措施继承和突破了《国际互联网公约》的相关规定。ACTA在TRIPS协议下的合法性虽然可以得到基本确认,但ACTA对TRIPS-plus标准的追求却与其反假冒与反盗版的初衷相悖,发展中国家执法能力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密切合作,才是有效阻止假冒与盗版的必由之路。ACTA背后隐藏的是将立法问题与执法问题人为割裂的“议题分离”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破坏了知识产品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加重了ACTA成员国的执法负担,甚至威胁到一国的立法自主权。第五章是ACTA的“复活”与“升级”。ACTA在欧盟的否决可能导致ACTA最终无法生效,但并不意味着ACTA不能够通过间接方式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立法进程产生影响。正在谈判中的《加拿大——欧盟全面经济贸易协议》(CETA)复制并发展了ACTA的知识产权执法规范,使ACTA在CETA中被全面“复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继承并超越了ACTA的主要规范,使TPP以“ACTA2.0”的形式实现了对ACTA的“升级”。ACTA对CETA与TPP的辐射与渗透,表明其对未来国际知识产权立法的潜在影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第六章探讨了ACTA的本质、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应对策略。ACTA立法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转换”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内的利益集团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的积极推动,是“体制转换”的政治动因。“体制转换”的结果是多边体制、双边体制、复边体制等的互相叠加,最终形成“体制交错”的格局,使发达国家可能借助于ACTA实现“连横合纵”的效果。ACTA的“连横合纵”损害了发展中国家民众的公共健康权利,抑制了TRIPS协议赋予发展中成员国的“弹性”,造成了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进一步“碎片化”。在后ACTA时代,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坚持多边主义、注重能力建设、强调促进竞争及维护公有领域。

娄万锁[5](2012)在《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学分析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海关是国家的经济大门,也是国家的政治大门。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中国海关自1970年代末以来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内部重建了“自主的”管理体制,重塑了“理性化”的海关官僚队伍;外部重构了海关与地方政府、海关与对外贸易市场、海关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海关税收连续增长,汲取能力不断增强。国家自主性是现代国家的根本特征。维护国家意志的独立性、公共性(中性)并提升国家能力,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任务。本文运用国家自主性理论,对中国海关历时三十多年的改革进行宏观透视,探究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尝试回答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根源,具体改革内容,海关税收增长有没有限度等问题。本文运用制度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从海关内部改革和外部改革两个领域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内涵,国家意志与国家能力关系以及研究思路等;第二章分析海关体制变革。改革前国家实行全能主义体制,海关实行地方管理体制,国家意志被极左分子及地方政府俘获了,国家能力低下,国家自主性低。改革后海关调整了内部机构及其职能,重建“自主”的垂直领导体制;确立了海关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及比较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国家意志逐渐回归公共性;第三章分析海关官僚队伍建设。按照“理性化”标准打造一支唯国家利益至上的海关官僚队伍,既预防被俘获,又预防成为掠夺者,使海关关员成为“自主而自净”的公务员;第四章分析海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地方分权化改革,中国地方政府自主性被激活,成为了地方政府利益集团,产生了走私动机。在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架构下,海关通过特殊监管区等制度,发挥地方政府开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同时坚持中央集权,打击走私,取得海关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平衡;第五章,分析海关与进出口市场的关系。通过渐进改革模式,中国海关首先找回市场;同时转变海关管理方式,从管理到治理,借助减免关税,保护知识产权、简化通关手续等手段对市场加以干预和引领,使进出口市场不断繁荣,形成强海关-强市场的双强模式;第六章,分析海关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中国海关改变以往躲避全球化、孤立于国际社会的做法,先后加入世界海关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全球化,维护国家主权,并从国际制度的接受者演进为制订者,逐步提升在国际层面的国家自主性。最后一部分回答本文的问题,得出本文的结论。本文认为,国家自主性是中国海关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变量。第一,集中型海关决策机制有利于隔离利益集团的俘获压力,避免出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分散型决策机制下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的结果;改革干部制度,按照“理性化”标准进行海关官僚队伍建设,逐步塑造“自主而自净”的海关公务员,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意志的超然性和公共性;第二,抛弃零和思维,中国海关重构了与地方政府以及对外贸易市场的共生共荣关系。转变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发挥国家比较优势,确立出口导向战略,优化治理,国家意志逐步回归中性,国家能力不断提升;第三,中国海关融入全球化,维护国家主权,免蹈东亚模式国家的覆辙;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提升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增强在国际上的自主性。中国海关改革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前景取决于三个要素:第一,海关官员能否防止被俘获,能否避免论为掠夺者,即能否让国家意志一直保持独立、中性;第二,海关能否优化治理体制,提高执法效能,增强行政能力;第三,海关能否维护好地方政府、对外贸易市场及国际社会的自主性,不断优化与它们的关系,与它们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持续地提升国家能力。中国海关改革的实践表明,自主性高的强国家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强国家。被俘获国家、掠夺型国家以及能力低下国家都属于自主性弱的“失败国家”,对经济增长有害无利,无法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任务。

尹莹莹[6](2011)在《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05年1月1日,ATC终止后,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理应像其他货物贸易一样全面纳入WTO规则的管辖,进入到一个开放公平的贸易环境。而实际上,《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结束,以WTO规则允许的贸易补救措施,主要为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以及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使得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纺织服装贸易历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比不同学者的研究,这篇文章更加深刻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了WTO相关协议的内容,并结合实际发生的贸易争端,分析贸易壁垒层出不穷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性较强、有针对性的意见。论文第2章主要阐述了纺织品服装的贸易规则的演变,分析研究了在现阶段我国纺织品服装整体的贸易环境。第3章通过相关数据的查询,分析了在不同贸易规则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特点。并结合WTO相关文件以及贸易争端的数据,对现阶段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第4章主要分析了后配额时期贸易争端不断的动因以及其影响。第5章针对不同的贸易争端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实施性较强的建议。这篇文章认为,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不到位,产能无序的扩张,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产业升级的方向,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从源头上创立起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品牌方向。同时,通过自愿出口配额、差别的出口退税率等措施,来规范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缓解对世界市场的冲击,保障我国纺织服装长期健康的成长。

王启东[7](2010)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天灾频传,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于是联合国在1992年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在1997年于日本签署《京都议定书》,订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规范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2012年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1990年的5.2%。该议定书为具有温室气体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并于2005年2月6日正式生效,开启进入全球合作抗暖化的实践阶段。随着中国的“增长”、“崛起”和“发展”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是国际焦点,不仅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关注,而且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讨论。全球问题必须以宏观面来检视,本文从全球治理出发,以国际关系及国际法的视角考察,从历次主要国际环境会议和多方立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依议定书的规定有共同的责任,但不承当减量的义务。美国曾以中国没有承当义务为由退出公约,后虽然签下巴里岛路径图,但在哥本哈根会议依然掣肘中国。欧盟也软硬兼施,加上原本和中国同盟的小岛国联盟,因国土即将淹没,面临生存问题,与中国也渐生芥蒂。且中国的环境生态脆弱,近年来天灾不断,面临国内外的压力,必须严肃正视。中国高经济成长带来高污染,污染排放量跃登世界第一。然而国内还有很多人的生活落后,脱离贫穷必须经济发展。在环保与经济成长冲突下,本文检视国际合作及法律规范,国内对环境治理全面检视实践面,以及未来的走向。考察中国目前成就,展望未来以达成可持续发展成为目的。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生活的大革命,势必无可回避。

李天生[8](2010)在《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研究》文中指出平衡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产业利益以及由此所涉的国家利益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基础理论,研究这一理论对位居世界第二贸易大国、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法经济学分析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力图实现建立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理论体系并用以指导中国如何回应的目的。论文包括引言、5章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阐释了选题意义、立论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有关术语。第1章通过研究法律原则的有关理论、分析贸易与航运产业利益互动发展和国家利益博弈,论证了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存在及其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了船货利益平衡与一般民商事法律利益平衡的区别。第2章对不同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船货利益平衡进行历时性分析,对英美这两个船货利益的典型代表国家的船货利益平衡立场差异及其立法和司法中的相应不同进行共时性分析,论证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是适应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国家利益的动态平衡原则,这一原则具有变动不居的时空性。第3章阐述了优势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下船货利益国际失衡的必然性,以及因全球化下社会生产总过程、合作博弈的发展、国家内部产业平衡与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的需要,船货利益国际冲突存在协调的必要性,论述了船货利益国际平衡的实践,最后总结了船货利益国际平衡的基本原理。第4章将有关制度分为船方利益、货方利益、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反垄断调整等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揭示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互动平衡的特点和调节功能。第5章运用国民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国家利益理论论证了中国货方利益重于船方利益的船货利益格局,根据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时空性、国际性和多维性对中国海商立法进行了评析,结合司法能动主义理论论证了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对中国海事司法的指导意义。

胡维[9](2007)在《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研究 ——中国纺织品出口关税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近年来针对我国纺织品贸易摩擦频发的现状,利用博弈原理,以中美两国为例,建立并完善了一个纺织品贸易的博弈模型。以中国2005年征收纺织品出口关税为切入点,通过博弈推理的数理结论分析了在这前后,中美两国的相关纺织品贸易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及其内在的原因;在严格假定的理想化条件下,推导出了关于纺织品进出口关税税率的表达式和两国政府的最优策略;也得到了影响纺织品出口量的主要因素和两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最优策略。然后通过实际的数据分析,得到了几个关键变量的标准化协整方程,验证了数理模型的解释力。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纺织品出口关税政策的建议和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纺织品国际贸易博弈中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纺织品出口关税政策如果不在贸易博弈达成的合作均衡中实现,那么其目的基本上不可能达到,这种主动设限的政策要慎之又慎;提升综合国力,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本文中,无论是推导出的关税税率(我们可以将一切的贸易政策都等价于关税政策)还是出口量,最后都可以归结于两国纺织品生产成本,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另外,通过对数据的协整研究,得到纺织品出口量与两国生产成本存在一个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出口量与出口国的生产成本反向变动,与进口国的生产成本正向变动。

黄贺[10](2007)在《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与解决途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历史与现实出发,运用国际机制理论剖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背后的深层原因,认为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由于受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使得美国等发达的纺织品进口国有机可乘,利用机制规则用语的“模糊性”,为其贸易保护行为提供“合法性”依据。运用GATT/WTO规则,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遭受的反倾销、原产地规则、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限制措施进行法律分析,最终揭开“法律的面纱”,透视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经济因素,是美国将其国内制造业的失业问题、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与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捆绑在一起,试图借纺织品摩擦向中国政府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以此削弱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达到压缩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空间的目的。同时,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隐性违规行为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国际经济政治化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文章进一步阐述了纺织品贸易摩擦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由于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动机日趋复杂,使得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笔者在分析比较之后,提出以外交谈判与协商为主、法律手段为辅,是近期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最佳解决途径。文章的最后,指出我国政府和企业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应采取的应对之策。

二、从体制看发展——国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体制看发展——国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实用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实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起源
        (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变
        (三)经济全球化含义的深入研究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作用分析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研究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国外文献综述
        二、关于经济增长的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内外研究
第三章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第一节 积累的社会结构的文献综述
        一、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定义
        二、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结构整体性和完整周期
        三、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时空应用
        四、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与其他经济周期理论比较
    第二节 积累的社会结构最新理论研究
        一、SSA理论框架的重构与发展
        二、新自由主义SSA及其危机研究
        三、SSA理论的扩展应用
        四、CSSA的探索发展
        五、结论和展望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分析——基于SSA理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一、全球化的启动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三、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四、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阶段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从中心到外围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国家积累
        二、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的体系扩张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SSA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SSA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SSA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SSA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投资SSA
        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生态SSA
        六、总结
第五章 基于国际SSA视角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国际贸易SSA变化使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二、国际金融SSA促使国际资本加速流动
        三、国际生态SSA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生态危机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
第六章 基于SSA视角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第一节 美国试图发动贸易战转移国内SSA矛盾
    第二节 美国国内SSA的转变
        一、美国国内矛盾复杂
        二、美国金融业过度膨胀
        三、美国企图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和平发展
        四、美国试图主导新一轮全球化
    第三节 美国发动贸易战对经济全球化的危害
        一、美国利用贸易战维持霸权主义
        二、美国利用贸易战破坏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三、美国利用贸易战制造全球经济新失衡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产业安全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产业安全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1.2.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研究综述
        1.2.3 对前期产业安全研究的思考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2 产业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解析
    2.1 关于产业安全主体的辨析
        2.1.1 产业的定义及其特征
        2.1.2 产业安全系统的定义
    2.2 产业安全系统特征辨析
        2.2.1 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
        2.2.2 产业安全系统的国民性
        2.2.3 产业安全系统的多维度
        2.2.4 产业安全系统的突现性
        2.2.5 产业安全系统的反直觉行为
        2.2.6 产业安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2.3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及政府监管体系
        2.3.1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描述
        2.3.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描述
    2.4 小结
3 产业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 贸易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1 贸易竞争中的国民利益
        3.1.2 贸易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2 投资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2.1 内生的资本外溢
        3.2.2 投资竞争的贡献
        3.2.3 投资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3 要素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3.1 纵向要素竞争
        3.3.2 横向要素竞争
        3.3.3 要素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4 解析要素流动结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3.4.1 关于要素流动结构分类的探讨
        3.4.2 流动结构与产业活动的组织
        3.4.3 优化流动结构的方向性解析
    3.5 小结
4 国家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4.1 管窥国家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4.2 应运而生的国家竞争环境评估
    4.3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优劣概论
        4.3.1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优势
        4.3.2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隐患
    4.4 国家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4.5 小结
5 危机竞争状态下的产业安全问题
    5.1 危机的存在及其特征
    5.2 危机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5.3 危机投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5.3.1 市场危机
        5.3.2 产业危机
    5.4 小结
6 全球化对产业安全系统和环境的影响
    6.1 全球化对系统环境的影响
        6.1.1 全球化重塑世界格局
        6.1.2 全球化重塑世界之痛
        6.1.3 全球化更追求自由化
    6.2 全球化经济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6.3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归宿探析
    6.4 小结
7 主要国家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1 产业安全视角的政府监管分类
    7.2 美欧印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2.1 美国监管的突出领域
        7.2.2 欧盟监管的突出领域
        7.2.3 印度政府的监管实践
        7.2.4 借鉴美欧印的监管实践
    7.3 我国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3.1 政府监管体系的嬗变
        7.3.2 监管进化的突出领域
        7.3.3 嵌入式改良监管体系
    7.4 小结
8 系统完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8.1 完善对贸易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1.1 贸易竞争监管的内容
        8.1.2 维护合理的贸易结构
        8.1.3 统一内外贸监管法规
    8.2 完善对投资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2.1 投资竞争监管的内容
        8.2.2 放开汇率优化投资环境
        8.2.3 完善金融体系保持货币政策稳健
    8.3 完善对要素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3.1 要素竞争监管的内容
        8.3.2 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
        8.3.3 推行支持创新的积极财政
    8.4 完善产业安全依存的国家竞争环境
        8.4.1 优化基本制度环境
        8.4.2 经略国际社会环境
    8.5 完善对危机竞争的管控机制
        8.5.1 危机竞争和危机预警的本质
        8.5.2 危机竞争下反直觉行为的实现
    8.6 小结
9 提高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
    9.1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效能评价
        9.1.1 监管体系理想状态与设计标准
        9.1.2 监管体系行为有效性评估模型
    9.2 升级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组织体系
        9.2.1 当前政府监管职能的分布
        9.2.2 集成各部门政府监管职能
    9.3 大数据化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9.3.1 我国产业安全数据库分布
        9.3.2 建立国家产业安全数据库
    9.5 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主题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内容
        二、研究思路、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技术标准的概念
        二、技术标准的分类
        三、国际贸易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技术差距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
        三、内生增长贸易理论
        四、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技术标准的由来、演变及动因
        一、技术标准的由来及演变
        二、技术标准的形成与动因
        三、技术标准的经济性质
        四、技术标准的经济影响
    第四节 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标准
        二、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三、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第一节 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链,及其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技术是贸易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链
        三、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实现实用的关键环节
        四、案例分析:华为崛起与其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之发展
    第二节 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链,及其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贸易竞争优势和生产力优势的关系
        二、质量是实现技术与生产力转化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技术标准、产品质量阶梯与产业发展
        四、案例分析:德国制造,质量为本、创新为基、标准为先
    第三节 技术标准与专利,及其对贸易竞争劣势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成因、危害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技术性贸易垄断的关系
        三、技术性贸易垄断及其成因、危害
        四、案例分析:高通公司的专利、标准、产业垄断之路
    第四节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四章 技术标准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地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对中美、中日、中德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美、日、德国家标准对中美、中日、中德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基于美、日、德国家标准的分析
        二、基于美、日、德技术创新的分析
        三、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影响的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美、日、德国家标准对中国不同商品结构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外技术标准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减少和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采用国际标准
        三、政府有限干预
        四、非歧视
        五、WTO第一案——委内瑞拉和巴西诉美国汽油标准案评析
    第二节 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技术标准是一种公共政策工具
        二、标准战略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标准体制适应贸易发展需要
        四、标准、创新、质量同步推进
        五、技术标准实施保障体系完善
    第三节 中国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法制为“计划经济型”
        二、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
        三、积极推行采用国际标准
        四、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型”
    第四节 中外技术标准政策差异
        一、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与市场关联弱
        二、重采用国际标准、轻国际标准制定
        三、技术创新、技术标准未有效衔接
        四、技术标准保障体系不完备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中国自贸区技术标准政策之构建
        一、自贸区技术标准政策特点
        二、世界三大自贸区政策特征及启示
        三、中国自贸区现有政策之不足
        四、政策构建之目标、架构、原则
    第二节 发挥技术标准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相结合
        三、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四、推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第三节 抑制技术标准的消极阻碍作用
        一、完善标准实施监督
        二、加快竞争政策制定
        三、规制技术标准垄断
        四、加强标准信息传递
    第四节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一、制定技术保障政策
        二、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三、统筹协调保障组织
        四、支持企业成为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解析:标准之变与体制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
    1.2 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贡献与主要创新
第2章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体制变迁与 ACTA 的产生
    2.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多边体制的演进与发展瓶颈
        2.1.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向多边体制迈进
        2.1.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多边贸易体制的联合
        2.1.3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瓶颈
        2.1.4 多边体制中其他国际组织的尴尬与无力
    2.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双边转向与单边主义杂音
        2.2.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双边转向
        2.2.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双边体制的困局
        2.2.3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单边主义趋向
    2.3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复边体制与 ACTA 的产生
        2.3.1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复边体制的兴起
        2.3.2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复边之路上的 ACTA
第3章 ACTA 的立法程序透视
    3.1 ACTA 制定过程概述
        3.1.1 ACTA 的筹划与谈判进程
        3.1.2 ACTA 的签署与批准进程
    3.2 ACTA 立法程序检讨
        3.2.1 揭开 ACTA 立法的“秘密”面纱
        3.2.2 解锁 ACTA 立法的“封闭”之门
第4章 ACTA 的规范内容解析
    4.1 ACTA 的框架与条文概览
        4.1.1 ACTA 序言
        4.1.2 初始条款和定义
        4.1.3 知识产权执法的法律框架
        4.1.4 执法实践
        4.1.5 国际合作
        4.1.6 机构安排
        4.1.7 最后条款
    4.2 ACTA 对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协议的发展
        4.2.1 ACTA 民事执法措施对 TRIPS 协议的发展
        4.2.2 ACTA 边境执法措施对 TRIPS 协议的发展
        4.2.3 ACTA 刑事执法措施对 TRIPS 协议的发展
        4.2.4 ACTA 数字环境执法措施对互联网公约的发展
    4.3 ACTA 实体制度反思
        4.3.1 破除 ACTA 的“TRIPS-PLUS”盲从
        4.3.2 明辨 ACTA 的“议题分离”策略
第5章 ACTA 的“复活”与“升级”
    5.1 CETA 与 ACTA 的“复活”
        5.1.1 CETA 的产生、发展及其知识产权议题
        5.1.2 CETA 草案的内容及其对 ACTA 的发展
    5.2 TPP 与 ACTA 的“升级”
        5.2.1 TPP 的产生、发展及其知识产权议题
        5.2.2 TPP 美国建议稿对 ACTA 的继承与超越
第6章 ACTA 的本质、影响与应对
    6.1 ACTA 与“体制转换”
        6.1.1 “体制转换”概念的确立
        6.1.2 “体制转换”背后的政治动因
        6.1.3 从“体制转换”到“体制交错”
    6.2 ACTA 的“连横合纵”
        6.2.1 ACTA“连横合纵”的内涵与表现
        6.2.2 ACTA“连横合纵”对消极影响
    6.3 后 ACTA 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6.3.1 坚持“多边主义”
        6.3.2 注重“能力建设”
        6.3.3 强调“促进竞争”
        6.3.4 维护“公有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学分析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中国海关的产生
        二、中国近代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1859-1949)
        三、新中国海关(1949-1979)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有关中国海关相关研究
        二、国外有关中国海关的研究文献
        三、本文的研究空间
    第四节 国家自主性理论
        一、现代民族国家与国家自主性
        二、国家自主性的涵义
        三、现代国家建设与国家自主性
        四、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框架安排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框架安排
第二章 国家回归:重构自主海关体制
    第一节 海关的国家性与国家自主性的弱化
        一、海关政策的国家统一性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关管理体制的变化
        三、地方政府对中国海关的挑战
        四、中国海关改革前国家自主性分析
    第二节 重建自主性海关体制
        一、确立垂直管理体制
        二、从副部级升格到正部级
        三、组建缉私警察部队
    第三节 中国海关事务决策机制与海关现代化发展战略
        一、重建中国海关事务的决策机制
        二、美国海关事务决策模式比较分析
        三、制定中国海关现代化发展战略
    第四节 海关职能调整与机构改革
        一、国家职能与国家能力关系分析
        二、调整海关职能
        三、优化机构设置
第三章 自主而自净:重塑海关官僚队伍
    第一节 从干部到公务员:海关人事制度改革
        一、现代国家与官僚制
        二、中国海关公务员制度改革
        三、确立海关政治象征
        四、官僚制的内在困境:海关腐败与反腐败
    第二节 内外并举:反击被俘获腐败
        一、特殊法人走私与执法自主性的挑战
        二、内外并进:重振海关执法官员自主性
        三、严管“一把手”
    第三节 从严治关:惩治掠夺式腐败
        一、制度设计:不断夯实反腐败的基石
        二、加强教育:五年回顾
        三、强化监督机制
第四章 从角力到平衡:重建海关与地方政府关系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自主性的产生
        一、地方立法权:地方政府利益主体的确立
        二、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动力
        三、经济管理权: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助推器
        四、地方政府与海关
    第二节 关地角力:地方政府支持走私的制度分析
        一、分利本性:地方政府的内在冲动
        二、政绩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
        三、用脚投票:地方政府的外在竞争压力
        四、俘获与反俘获:地方政府与海关的角力
    第三节 财政联邦主义:海关与地方关系从角力到平衡
        一、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与对外贸易增长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与竞争机制
        四、中央集权与打击走私
第五章 从管理到治理:重构海关与市场关系
    第一节 找回市场
        一、培育市场主体
        二、逐步还原市场行为
        三、降低关税税率
    第二节 从海关管理走向海关治理
        一、海关管理与海关治理
        二、管理理念:从保卫到服务
        三、管理结构:从橄榄形走向哑铃形
        四、管理方式:引入市场手段
    第三节 海关对市场的引领
        一、海关减免税
        二、加工贸易海关保税制度
        三、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监管与快速的平衡
        一、快速通关与有效监管
        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三、海关对市场的引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第六章 融入与自主:国际化与中国海关
    第一节 国家自主性与全球化
        一、国家自主性与国家主权
        二、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三、全球化与中国海关
    第二节 融入全球化
        一、加入世界海关组织(WCO)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三、东亚国家海关国家自主性比较分析
    第三节 提升国家能力
        一、海关能力建设战略
        二、提升对国际组织的影响力
        三、提升对国际规则的影响力:以贸易便利化为例
        四、派送人员到国际海关机构任职
结论
    一、国家自主性与中国海关改革
    二、中国海关改革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中国海关改革的前景及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6)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2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2章 纺织品服装贸易制度演变
    2.1 世界纺织品相关协议的演变
        2.1.1 配额时期的纺织品贸易制度
        2.1.2 后配额时期纺织品服装贸易规则
    2.2 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环境
        2.2.1 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环境
        2.2.2 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环境
第3章 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服装贸易与涉案壁垒
    3.1 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
        3.1.1 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
        3.1.2 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贸易
    3.2 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涉案壁垒
        3.2.1 反倾销制度及我国纺织服装贸易涉案
        3.2.2 特殊保障制度及我国纺织服装贸易涉案
        3.2.3 反补贴制度及我国纺织服装贸易涉案
        3.2.4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我国纺织服装贸易涉案
        3.2.5 社会责任机制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
第4章 后配额时期纺织服装贸易壁垒的动因及影响
    4.1 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涉案调查的动因分析
        4.1.1 我国纺织品服装涉案调查的一般性动因
        4.1.2 我国纺织服装贸易涉案各贸易壁垒的具体原因
    4.2 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影响
第5章 结论及应对策略
    5.1 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5.2 应对反补贴的策略
    5.3 应对特殊保障机制的策略
    5.4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5.5 应对社会责任壁垒的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7)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范围
    第三节、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架构
    注释
第一章 全球化治理理论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一节、全球化之概述
    第二节、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三节、全球环境治理的各种组织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四节、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五节、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规范分析
    第一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第二节、中国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现立场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节、《京都议定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第四节、《京都议定书》项下中国承担的减排义务及展望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关于减排国际义务的国际法理论和现实根据分析
    第二节、中国履行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基本立场
    第三节、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发展趋势:从巴里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会议
    第四节、欧盟地区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第五节、美国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第六节、小岛国联盟对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制度建构、成就与展望
    第一节、理论与实践之政策工具
    第二节、环境税收制度
    第三节、碳排放交易制度
    第四节、清洁发展机制
    第五节、可再生能源制度及其它代表性制度
    注释
结论
    第一节、潮流与变迁
    第二节、理论反思与研究发现
    第三节、前瞻评估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历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意义
    2.立论范围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现状
    6.本文有关用语的解释
第1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总论:存在论
    1.1 概念及界定
        1.1.1 本文关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界定
        1.1.2 本文关于"船货利益"的界定
        1.1.3 本文关于"平衡"的界定
        1.1.4 本文关于"外贸产业"的界定
    1.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理论来由
        1.2.1 法律原则界说
        1.2.2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外贸与国际航运的产业互动
        1.2.3 利益法学理论与产业互动:船货利益平衡原则
    1.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基本原则地位和功能
        1.3.1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基本原则地位
        1.3.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功能
        1.3.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辐射功能
        1.3.4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定义总结
    1.4 船货利益平衡与其他民商事法律利益平衡的区别
        1.4.1 其他民商事法律中平衡利益的基本原则
        1.4.2 船货利益平衡区别于其他民商事法律利益平衡的特殊性
第2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时空性:特性论之一
    2.1 历史变迁下的船货利益平衡
        2.1.1 海上冒险至《海牙规则》前的船货利益平衡
        2.1.2 《哈特法》、《海牙规则》及《海牙-维斯比规则》的船货利益平衡
        2.1.3 《汉堡规则》的船货利益平衡
        2.1.4 《鹿特丹规则》的船货利益平衡
    2.2 英美两国船货利益平衡立场比较分析
        2.2.1 英国船货利益平衡立场分析
        2.2.2 美国船货利益平衡立场分析
        2.2.3 英美船货利益平衡立场的法律例证
    2.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时空性的解释及其与法律诸价值的关系
        2.3.1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时空性的解释
        2.3.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时空性与效率、公平和正义的关系
第3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国际性:特性论之二
    3.1 船货利益国际失衡的必然性
        3.1.1 优势理论下的船货利益国际失衡
        3.1.2 国家产业政策下的船货利益差异:基于凯恩斯主义干预理论
    3.2 船货利益国际冲突协调的必要性
        3.2.1 全球化下社会生产总过程的需要
        3.2.2 合作博弈发展的需要
        3.2.3 国家内部产业平衡与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的需要
    3.3 船货利益国际平衡的实践
        3.3.1 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制定中的国际平衡
        3.3.2 国内法中的平衡
    3.4 船货利益国际平衡原理总结
        3.4.1 国家利益妥协
        3.4.2 回归与升华:一般海商法
第4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多维性:特性论之三
    4.1 船方利益维度
        4.1.1 承运人责任基础
        4.1.2 承运人单位责任限制
        4.1.3 托运人义务
        4.1.4 喜马拉雅条款
    4.2 货方利益维度
        4.2.1 提单贸易保护:提单流通机制
        4.2.2 货方控制权
        4.2.3 实际承运人及海运履约方制度
        4.2.4 承运人最低责任和最大权利制度
    4.3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反垄断维度
        4.3.1 国际海运业垄断概述
        4.3.2 班轮公会反垄断豁免对船货利益的影响:基于科斯定理
        4.3.3 协议联盟反垄断豁免对船货利益的影响:基于博弈论
        4.3.4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豁免对船货利益的影响:基于产业组织理论
第5章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的中国回应:应用论
    5.1 中国船货利益格局考量
        5.1.1 国民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下的中国外贸业和国际航运业
        5.1.2 国家利益理论下的中国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5.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下对中国立法的评析与完善思考
        5.2.1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时空性下的评析与完善思考
        5.2.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国际性下的评析与完善思考
        5.2.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多维性下的评析与完善思考
    5.3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对中国海事司法的指导意义
        5.3.1 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及海事司法中的存在和意义
        5.3.2 船货利益平衡原则对中国海事司法中司法能动主义的指导意义例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研究 ——中国纺织品出口关税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2 纺织品的贸易博弈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2.1 中国与美国纺织品贸易的基本模型及其拓展
    2.2 关于纺织品贸易博弈模型的一些补充问题
    2.3 中国纺织品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
3 对纺织品贸易博弈模型的实证研究
    3.1 对关税税率相关推论的实证研究
    3.2 关于中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和两国生产成本的实证研究
    3.3 小结
4 相关政策建议
    4.1 对纺织品出口关税政策的建议
    4.2 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与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 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机制理论概述
    第二节 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机制理论分析
第二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种类及其法理分析
    第一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反倾销摩擦的法理分析
    第二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原产地规则摩擦的法理分析
    第三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特别保障措施摩擦的法理分析
    第四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的法理分析
第三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相关经济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际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经济原因
    第三节 中国纺织品招致美国设限的经济原因
第四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相关政治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际政治因素
    第二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内政治因素
    第三节 经济政治化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
第五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途径
    第一节 中美在纺织品贸易中的非对称性相互依赖
    第二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途径
    第三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对我们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从体制看发展——国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D]. 张芷寻.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5)
  • [2]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D]. 刘永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3]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D]. 张丽虹.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12)
  • [4]《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解析:标准之变与体制之争[D]. 张猛. 吉林大学, 2013(08)
  • [5]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学分析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视角[D]. 娄万锁. 复旦大学, 2012(02)
  • [6]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问题研究[D]. 尹莹莹.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1)
  • [7]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D]. 王启东. 暨南大学, 2010(09)
  • [8]船货利益平衡原则研究[D]. 李天生. 大连海事大学, 2010(12)
  • [9]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研究 ——中国纺织品出口关税政策分析[D]. 胡维.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10]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与解决途径[D]. 黄贺. 暨南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从制度看发展——国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