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害虫——蜂巢甲虫

蜜蜂的害虫——蜂巢甲虫

一、蜜蜂的害虫—蜂巢小甲虫(论文文献综述)

贾文茜[1](2021)在《黑尾叶蝉感染水稻矮缩病毒后唾液腺转录组变化分析及其两种RNA病毒基因组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病毒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极具生态和基因组多样性。昆虫作为地球上已知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的生物类群,是多种病毒的寄主,也是虫媒病毒的重要介体。而相较于已知昆虫和潜在的病毒数量,目前对昆虫病毒的了解还远远不足。近些年来,测序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昆虫病毒的发现与鉴定,使越来越多的病毒从无症状感染的昆虫宿主中被鉴定出来。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是亚洲地区常见的水稻害虫,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如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为探究黑尾叶蝉与RDV的关系,本研究在黑尾叶蝉RDV感毒与未感毒唾液腺转录组分析基础上,选择了差异表达的ML(MD-2-related lipid-recognition)基因,并在载量变化较大的病毒中各选取了一种正链和负链RNA病毒进行了系列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尾叶蝉RDV感毒与未感染唾液腺转录组比较分析通过对RDV感毒与未感毒的黑尾叶蝉唾液腺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在感染RDV后共有62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342个基因表达上调,280个基因下调,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选择82个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其中52个昆虫基因和10个病毒相关序列通过定量PCR得到确认。相关病毒序列c12476g1、c13775g1、c31720g1和c84382g1在感染RDV后表达水平上升,c31757g1、c44831g1、c53292g1、c57866g1、c57866g2和c18405g1表达下降。2.黑尾叶蝉ML基因鉴定及ML蛋白与RDV互作检验对黑尾叶蝉的ML基因进行鉴定,共发现6个ML基因。选择NcML1、NcML2和NcML6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并对其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三级结构建模。使用q PCR对3个NcML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发现在脑中NcML最为丰富,尤其是NcML6基因。使用酵母双杂交、Pull-Down分别验证NcML1、NcML2和NcML6蛋白是否与RDV病毒蛋白互作,结果显示NcML6蛋白与RDV的Pns6、P8和Pns12蛋白互作结果呈阳性。为了解NcML6基因潜在的功能,对黑尾叶蝉进行RNA干扰。NcML6基因干扰效果良好,但并未引发任何症状。3.一种新型黑尾叶蝉iflavirus病毒基因组结构与传播模式研究对Nephotettix cincticeps positive-stranded RNA virus-1(NcPSRV-1)病毒基因组序列做进一步确认和分析。该病毒基因组长10,524核苷酸(nucleotide,nt),不计入poly(A)尾,包含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该ORF编码一个含3,192个氨基酸(amino acid,aa)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在ORF两侧为5’和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病毒NcPSRV-1具有典型的iflavirus基因组结构,在进化树分析中与Iflaviridae病毒科成员聚类在一起。NcPSRV-1在黑尾叶蝉种群中可进行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在实验室种群中NcPSRV-1的感染率和病毒载量(viral load)随时间不断增加,维持在较高水平。NcPSRV-1可以侵染黑尾叶近缘种二条黑尾叶蝉N.apicalis,以及黑尾叶蝉的寄生蝇黄足头蝇Pipunculus multillatus,目前尚未有证据显示可以侵染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和水稻Oryza sativa variety TN1。持续RDV感染可改变实验室种群NcPSRV-1的感染率和病毒载量,对NcPSRV-1的增殖抑或传播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而高NcPSRV-1带毒量的黑尾叶蝉其RDV感毒和传毒的能力逊于NcPSRV-1阴性叶蝉。4.一种新型黑尾叶蝉rhabdovirus病毒基因组结构与进化分析对病毒Nephotettix cincticeps negative-stranded RNA virus-1(NcNSRV-1)基因组序列做进一步确认,获得全长12,361 nt,两端为非编码的3’leader和5’trailer。病毒反义正链的基因组包含5个主要的结构蛋白基因,依次为N、P、M、G和L,是典型的Rhabdoviridae病毒科基因组结构。在G和L基因间,有一个additional gene,命名为P6,该基因具有独立的转录单元,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蛋白。系统进化上,NcNSRV-1与昆虫中发现的未分类rhabdovirus病毒聚集在一起,且与其他rhabdovirus病毒在蛋白序列一致性上并不高。转录调节序列一般较为保守,而NcNSRV-1病毒中发现的转录起始序列不同于已分类的rhabdovirus病毒。考虑到进化关系、序列一致性和基因组结构,NcNSRV-1较有可能是昆虫rhabdovirus病毒。目前NcNSRV-1病毒未能在实验室种群中长期维持,可能与宿主或传播途径的缺失有关。

韩文素,王泽如,刘宇,高景林,赵冬香,钟义海,赵珊[2](2021)在《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的致病力研究》文中提出为明确市售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对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幼虫和蛹的致病力,为该害虫的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措施,室内采用浸渍法、土壤法测定了5种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末龄老熟幼虫和蛹的致病力,采用土壤法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不同施用时间、不同施用剂量对蜂巢小甲虫幼虫致病力的影响。浸渍法生物测定结果表明,5种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致病力差异很大,其中小卷蛾斯氏线虫All侵染4 d、12 d后,蜂巢小甲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50%±0.05%和72.36%±3.14%,均显着高于其他品系。土壤法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幼虫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其中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侵染效果达100%,显着高于其他线虫品系。蜂巢小甲虫幼虫入土后,按不同时间顺序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结果表明14 d前施用均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侵染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All与蜂巢小甲虫幼虫数量之比大于213∶1时,防治效果最佳。因此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具有防治蜂巢小甲虫的潜力,可在发生蜂巢小甲虫危害的蜂场推荐使用。

李健,韩文素,高景林,钟义海,刘俊峰,王释婕,赵珊[3](2021)在《蜂巢小甲虫幼虫龄期的划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 Murray是寄生蜜蜂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入侵我国并呈严峻的扩散蔓延态势。幼虫龄期的确定是进行发育生物学研究和害虫预测预报防治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蜂巢小甲虫龄期的划分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测量蜂巢小甲虫幼虫头壳宽、体长、体宽和触角间距4个指标,并根据所测数据的频次分布图以及Dyar法则推断蜂巢小甲虫幼虫龄期数为3龄。1、2、3龄幼虫头壳宽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65.37±1.621、441.41±3.672和709.74±4.633μm,触角间距的平均值分别为173.78±0.935、298.61±2.340和441.88±2.226μm。经Crosby法则、线性回归、二次多项式回归和指数回归的方法验证,结果均表明该幼虫分为3龄是合理的。

张广硕,丁桂玲,安建东[4](2021)在《熊蜂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熊蜂以其独有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在植物授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然而受寄生虫、真菌等多种病原体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多个地区熊蜂多样性急剧下降。欧洲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在全球商业化推广应用,加剧了相关熊蜂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已在多地造成生物入侵危害,导致当地传粉蜂多样性下降。本文综述了熊蜂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和传播情况,以期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提出对进口商业化熊蜂的管理措施,为我国本土熊蜂资源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张明明,李志刚,赵红霞,李军[5](2021)在《警惕外来入侵物种——蜂巢奇露尾甲对我国蜂产业的威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巢奇露尾甲Aethina tumida Murray是危害蜜蜂种群的入侵害虫,其入侵地已遍布世界各地,对蜜蜂养殖业造成巨大冲击,该虫已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分布并造成危害。本文综述蜂巢奇露尾甲的分类学地位、生物学习性、分布地与扩散路径、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和展望了该入侵种在我国的危害情况以及急需开展的研究工作,以避免或减少该虫对我国养蜂业的影响,促进我国蜜蜂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朱黎,JAY[6](2020)在《澳大利亚养蜂见闻》文中提出澳大利亚是全球唯一没有螨害的国家,也是10大蜂蜜生产国之一;目前澳大利亚商业养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并没有特定区域。欧洲蜜蜂是澳大利亚最常见的蜂种,养蜂主要用于生产蜂蜜、蜂蜡和为农作物等提供商业授粉服务。澳大利亚的蜂蜜品质比较好,蜂蜜产品多以散装和预包装的形式出口到38个国家和地区。

金涛,钟义海,林玉英,彭正强,韩文素,高景林[7](2020)在《防治新入侵害虫蜂巢小甲虫杀虫剂的室内筛选》文中提出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是一种新入侵为害蜜蜂蜂巢的危险性害虫,筛选出具有较高毒力水平的化学药剂防治该虫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0种杀虫剂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0 mg/L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和功夫菊酯在24 h内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致死率达到36.67%、33.33%和29.39%,而10 mg/L高效氯氰菊酯和功夫菊酯在48 h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致死率均达到100%。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和功夫菊酯在24 h的LC50分别为10.47 mg/L、16.94 mg/L和19.1 mg/L。其它受试的杀虫剂如多杀菌素、氟虫腈、氟啶脲、虫酰肼、敌百虫、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触杀致死率相对较低。筛选结果显示,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和功夫菊酯可作为目前防治蜂巢小甲虫的的重要参考防治药剂。

钟义海,韩文素,赵冬香,赵珊,王释婕,刘俊峰,高景林[8](2020)在《蜂巢小甲虫传入中国的风险评估》文中提出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 Murray)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蜜蜂六大重要病原体之一,已在广东、海南相继被发现,并对当地养蜂业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利用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PRA),从国内外的发生现状、传播途径及扩散可能性、生物学特性、潜在危害性、寄主经济重要性,以及风险管理难度等方面对蜂巢小甲虫的入侵风险进行了定性及半定量评估,其在中国的综合风险值(R)为2.09,是对我国养蜂业,进而对农业和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有害生物。该结果明确了蜂箱小甲虫在我国的传入、传播风险,对其早期监测、预警及检疫具有重要意义。

郭亚惠,杨华,叶军[9](2019)在《蜂巢小甲虫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养蜂业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综述蜂巢小甲虫的来源、种属类别、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以及前期预防。在此将蜂巢小甲虫生物学特性及发展现状概括如下,并分析未来对我国养蜂业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以此帮助养蜂人士更好地了解蜂巢小甲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现有的健康蜂群。

刁青云,周军[10](2019)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养蜂业》文中研究指明墨西哥地处北美洲,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第五大蜂蜜生产国和第六大蜂蜜出口国,近年来其在国际上蜂蜜出口的位置有所下降,1995年墨西哥曾是世界第三大蜂蜜出口国。尽管尤卡坦半岛面积只有墨西哥国土面积的8%,但它包括墨西哥的坎佩切州(Campeche)、金塔纳罗奥州(Quintana Roo)和尤卡坦州(Yucatan)三个州,蜂蜜产量

二、蜜蜂的害虫—蜂巢小甲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蜜蜂的害虫—蜂巢小甲虫(论文提纲范文)

(1)黑尾叶蝉感染水稻矮缩病毒后唾液腺转录组变化分析及其两种RNA病毒基因组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病毒组研究现状
        1.1 病毒组发展简介
        1.2 病毒组研究内容简介
        1.3 病毒基础分类
    2 Iflaviridae病毒科研究现状
        2.1 Iflaviridae病毒科简介与分类
        2.2 Iflaviridae病毒科病毒基因组结构
        2.3 Iflaviridae病毒科病毒粒子结构
        2.4 Iflaviridae病毒科病毒感染症状
        2.5 Iflaviridae病毒科病毒传播途径
        2.6 Iflaviridae病毒科病毒宿主范围
        2.7 Iflaviridae病毒科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共感染与互作
        2.8 Iflaviridae病毒科病毒与寄生节肢动物
    3 Rhabdoviridae病毒科研究现状
        3.1 Rhabdoviridae病毒科病毒简介与分类
        3.2 Rhabdoviridae病毒科病毒基因组结构
        3.3 Rhabdoviridae病毒科病毒的转录与表达
        3.4 Rhabdoviridae病毒科病毒基因组的扩张与收缩
    4 水稻矮缩病毒研究概述
        4.1 水稻矮缩病毒简介
        4.2 水稻矮缩病毒的传播
    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路线
第二章 黑尾叶蝉RDV感染与未感染唾液腺转录组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黑尾叶蝉唾液腺解剖
        1.3 黑尾叶蝉唾液腺总RNA提取
        1.4 黑尾叶蝉唾液腺c DNA合成
        1.5 荧光定量PCR检测
        1.6 黑尾叶蝉唾液腺中RDV病毒增殖情况检测
        1.7 黑尾叶蝉唾液腺中RDV病毒透射电镜观察
        1.8 黑尾叶蝉唾液腺转录组样品制备
        1.9 黑尾叶蝉唾液腺cDNA文库制备与库检
        1.10 文库测序、拼接注释与CDS预测
        1.11 黑尾叶蝉唾液腺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与筛选
        1.12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1.13 差异基因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尾叶蝉唾液腺RDV病毒检测
        2.2 黑尾叶蝉唾液腺转录组数据概况
        2.3 基因GO、KOG和 KEGG功能分析
        2.4 差异基因的筛选与统计
        2.5 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2.6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7 昆虫相关差异基因验证
        2.8 病毒相关差异基因及验证
    3 讨论
第三章 黑尾叶蝉ML基因鉴定及ML蛋白与RDV互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黑尾叶蝉总RNA提取与c DNA合成
        1.3 黑尾叶蝉NcML基因鉴定与生物学分析
        1.4 黑尾叶蝉NcML基因序列扩增
        1.5 黑尾叶蝉NcML基因表达分布检测
        1.6 黑尾叶蝉NcML蛋白与RDV病毒蛋白酵母双杂交互作验证
        1.7 蛋白SDS-PAGE和 Western blot检测
        1.8 蛋白表达纯化与Pull-Down互作验证
        1.9 黑尾叶蝉NcML基因ds RNA合成与RNA干扰
        1.10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尾叶蝉NcML基因鉴定与生物学分析
        2.2 黑尾叶蝉NcML蛋白结构预测
        2.3 黑尾叶蝉NcML基因组织和发育动态分布
        2.4 黑尾叶蝉NcML与 RDV病毒蛋白互作
        2.5 黑尾叶蝉NcML蛋白与Lipid A分子对接预测
        2.6 黑尾叶蝉NcML基因RNAi
    3 讨论
第四章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基因组结构与传播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黑尾叶蝉总RNA提取与c DNA合成
        1.3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基因组序列克隆与测序
        1.4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生物信息学与系统进化分析
        1.5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检测与定量分析
        1.6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与RDV田间共感染调查
        1.7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实验室种群带毒率检测
        1.8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水平传播检测
        1.9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垂直传播检测
        1.10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宿主范围检测
        1.11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与RDV实验室种群共感染检测
        1.12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基因组序列分析
        2.2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基因组结构分析
        2.3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系统进化分析
        2.4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成虫带毒检测
        2.5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与RDV田间共感染调查
        2.6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实验室种群丰度变化
        2.7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水平传播检测
        2.8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垂直传播检测
        2.9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宿主检测
        2.10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PSRV-1与RDV的共感染
    3 讨论
第五章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基因组结构与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黑尾叶蝉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1.3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基因组序列克隆与测序
        1.4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生物信息学与系统进化分析
        1.5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检测
        1.6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与RDV田间共感染调查
        1.7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实验室种群带毒率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基因组序列分析
        2.2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系统进化分析
        2.3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基因组结构横向比较分析
        2.4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基因连接区序列分析
        2.5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与RDV田间共感染调查
        2.6 黑尾叶蝉(-)ssRNA病毒NcNSRV-1实验室种群带毒率检测
    3 讨论
总结
    1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3 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Ⅰ 黑尾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黑尾叶蝉唾液收集
        1.3 黑尾叶蝉唾液蛋白样品处理及SDS-PAGE电泳
        1.4 黑尾叶蝉唾液蛋白FASP酶解、ESI质谱鉴定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尾叶蝉唾液蛋白SDS-PAGE电泳与质谱鉴定
        2.2 黑尾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组数据统计
        2.3 黑尾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组成分析
        2.4 黑尾叶蝉水状唾液蛋白差异表达基因
        2.5 黑尾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组病毒相关序列
    3 讨论
附录Ⅱ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的致病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昆虫病原线虫直接暴露和间接暴露对蜂巢小甲虫的致病力测定
        1.2.2 昆虫病原线虫不同施用时间对土壤内蜂巢小甲虫的致病力测定
        1.2.3 线虫不同剂量对土壤内蜂巢小甲虫致病力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致病力的影响
    2.2 小卷蛾斯氏线虫All不同施用时间对蜂巢小甲虫致病力的影响
    2.3 小卷蛾斯氏线虫All不同剂量对蜂巢小甲虫致病力的影响
3 讨论

(4)熊蜂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寄生虫
    1.1 熊蜂孢子虫
        1.1.1 主要危害
        1.1.2 传播情况
    1.2 熊蜂短膜虫
        1.2.1 主要危害
    1.3 布赫纳蝗螨
        1.3.1 主要危害
        1.3.2 传播情况
    1.4 蜂巢小甲虫
        1.4.1 主要危害
        1.4.2 传播情况
2 真菌、病毒、蜜蜂螺原体等其它病原物
    2.1 真菌
        2.1.1 熊蜂微孢子虫
        2.1.2 白僵菌
    2.2 病毒
    2.3 蜜蜂螺原体
3 研究展望

(5)警惕外来入侵物种——蜂巢奇露尾甲对我国蜂产业的威胁(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学地位
2 生物学习性
3 主要危害
4 扩散与分布
5 主要防控措施
6 展望

(6)澳大利亚养蜂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1 养蜂群体及养蜂模式
2 蜜蜂种类及病害
3 职业养蜂人收入来源
4 职业养蜂人
5 蜂产品与市场
6 感受与分享

(7)防治新入侵害虫蜂巢小甲虫杀虫剂的室内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和药剂
    1.2 杀虫剂预筛选和生物测定
    1.3 毒力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蜂巢小甲虫幼虫的高活性杀虫剂筛选
    2.2 杀虫剂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毒力
3 结论与讨论

(8)蜂巢小甲虫传入中国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蜂巢小甲虫入侵我国的定性风险评估
        2.1.1 分布
        2.1.2 传播途径和扩散风险
        2.1.3 生物学特性
        2.1.4 对养蜂业的危害性
        2.1.5 对其他经济植物的危害
        2.1.6 管理难度
        2.1.7 评估结果
    2.2 蜂巢小甲虫入侵我国的半定量分析
3 管理建议
    3.1 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
    3.2 建立监测网络
    3.3 加强对相关人员培训及宣传工作
    3.4 加强饲养管理
    3.5 物理防治
    3.6 化学防治

(9)蜂巢小甲虫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养蜂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蜂巢小甲虫的种属与起源
2 蜂巢小甲虫的主要特征与生物习性
    2.1 卵期
    2.2 幼虫期
    2.3 蛹期
    2.4 成虫期
3 蜂巢小甲虫的传播历程与危害程度
4 蜂巢小甲虫对蜂群的危害形式
5 蜂巢小甲虫对我国养蜂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6 预防措施
7 小结

(10)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养蜂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植被与蜂群管理
二、养蜂员情况
三、蜂蜜的生产和出口
四、蜜蜂病虫害情况
    1. 蜂盾螨
    2. 微孢子虫
    3. 十月病
    4. 幼虫病
    5. 害虫和捕食者
    6. 瓦螨
五、面临的问题
    1. 尤卡坦半岛欧洲蜜蜂种群密度高
    2. 养蜂员在蜂巢小甲虫到达前所采取的措施
六、未来展望
    1. 蜂螨控制
    2. 未来的蜂蜜市场
    3. 授粉
    4. 无刺蜂饲养
七、结论

四、蜜蜂的害虫—蜂巢小甲虫(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尾叶蝉感染水稻矮缩病毒后唾液腺转录组变化分析及其两种RNA病毒基因组结构分析[D]. 贾文茜. 浙江大学, 2021(01)
  • [2]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的致病力研究[J]. 韩文素,王泽如,刘宇,高景林,赵冬香,钟义海,赵珊.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5)
  • [3]蜂巢小甲虫幼虫龄期的划分[A]. 李健,韩文素,高景林,钟义海,刘俊峰,王释婕,赵珊. 2021年中国(广西梧州)蜂业博览会暨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2021
  • [4]熊蜂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现状[J]. 张广硕,丁桂玲,安建东. 应用昆虫学报, 2021(02)
  • [5]警惕外来入侵物种——蜂巢奇露尾甲对我国蜂产业的威胁[J]. 张明明,李志刚,赵红霞,李军. 环境昆虫学报, 2021(02)
  • [6]澳大利亚养蜂见闻[J]. 朱黎,JAY. 蜜蜂杂志, 2020(08)
  • [7]防治新入侵害虫蜂巢小甲虫杀虫剂的室内筛选[J]. 金涛,钟义海,林玉英,彭正强,韩文素,高景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3)
  • [8]蜂巢小甲虫传入中国的风险评估[J]. 钟义海,韩文素,赵冬香,赵珊,王释婕,刘俊峰,高景林. 植物检疫, 2020(02)
  • [9]蜂巢小甲虫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养蜂业的影响[J]. 郭亚惠,杨华,叶军. 蜜蜂杂志, 2019(07)
  • [10]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养蜂业[J]. 刁青云,周军. 中国蜂业, 2019(03)

标签:;  ;  ;  ;  ;  

蜜蜂的害虫——蜂巢甲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