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复合蛋白酸奶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影响复合蛋白酸奶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一、影响复合蛋白酸奶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伟[1](2021)在《蔓越莓酸奶的研制及工业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酸奶市场不断扩大,酸奶逐渐成为了众多乳制品中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类。蔓越莓的生理保健作用逐步被消费者熟知,但是蔓越莓鲜果口感酸涩,不适合直接食用,限制了蔓越莓的推广发展。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一款新的蔓越莓酸奶以提高蔓越莓和酸奶的附加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因素对蔓越莓酸奶品质的影响:分别研究蔓越莓果粉添加量、发酵菌种种类及复配方式、乳清蛋白对酸奶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蔓越莓果粉的添加量为0~0.6%时,能显着降低酸奶的乳清析出率;以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ABY-10复配可作为蔓越莓酸奶的发酵菌种,并且添加3.5%的乳清蛋白粉作为稳定剂可降低酸奶的乳清析出率。2.蔓越莓酸奶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以蔓越莓果粉的添加量、发酵菌种的复配比例、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单因素,研究不同因素水平对蔓越莓酸奶品质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蔓越莓酸奶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蔓越莓果粉添加量为0.4%、嗜热链球菌ABY-10与保加利亚乳杆菌比例为2:1、发酵温度为42℃、发酵时间为10 h,该条件下制得的蔓越莓酸奶具有更好的品质。同时,检测到3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乙醛、双乙酰、乙酸为蔓越莓酸奶中主要的风味物质。3.对蔓越莓酸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及工业化生产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蔓越莓酸奶在4℃贮藏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安全品质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蔓越莓酸奶的品质逐渐降低,并且菌种对酸奶中的蛋白质分解作用逐渐增加,使酸奶中的凝乳强度逐渐降低,从而破坏了蔓越莓酸奶原有的质构特征。蔓越莓酸奶在贮藏0~10 d时有较好的口感,在贮藏10~20 d时,由于味道偏酸导致口感逐渐降低;在贮藏20 d以上时出现异味导致不可食用。在此基础上,明确蔓越莓酸奶的加工流程及检测标准,对日产100吨的酸奶进行物料衡算,确定了蔓越莓酸奶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图,并且按照生产要求进行设备选型,确定了水及蒸汽的估算用量以及所需设备,初步分析蔓越莓酸奶的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总之,本课题研究开发的蔓越莓酸奶切实可行,为蔓越莓的开发利用以及丰富酸奶类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任海东[2](2021)在《商业发酵剂菌株分离以及组合菌在豆奶基中的发酵特性和对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发酵豆奶产品可将大豆与乳酸菌发酵各自的营养及生理功能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乳酸菌是影响发酵豆奶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的商业发酵剂基本上是为乳类酸奶生产开发,直接运用到植物基原料发酵不能获得最佳效果。本课题从酸奶发酵剂中分离出乳酸菌单菌株,在考察单菌发酵特性的基础上将其重新组合,进一步研究其在豆奶基中的发酵特性和产品性质。研究结果将为发酵豆奶生产时如何选择并组合发酵剂提供依据。对比了豆浆和复原乳与乳酸菌发酵相关的性质。结果显示,复原乳的缓冲能力显着高于豆浆(P<0.05),当豆浆中添加0.2%的柠檬酸钠和0.2%的磷酸氢二钾后,豆奶和复原乳的缓冲能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豆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36.00 mg/100 m L)。豆浆中起始碳源较少,蔗糖和葡萄糖的含量仅为15.30 mg/g,远低于复原乳中可发酵糖含量。当豆浆中添加1.5%的葡萄糖时,豆浆体系可达最大产酸速率。从商业发酵剂中分离鉴定得到分属于3个属的25株乳酸菌。考察了不同乳酸菌在M17、MRS-5.4及MRS-6.2培养基上的计数结果,结果显示,当嗜热链球菌分别与乳杆菌或双歧杆菌进行双菌混合发酵时,体系中嗜热链球菌数量的测定以M17培养基最佳;MRS-5.4培养基则对双菌混合发酵体系中乳杆菌或双歧杆菌数量的测定更合适。对于3种菌及以上的多菌发酵体系,平板计数方法不再适用,需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计数,为此以6种有代表性的乳酸菌为例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并优化了发酵豆奶DNA提取方法。结果显示,对于嗜热链球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计数结果高于平板计数结果,而对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两种方法的计数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分离出的乳酸菌在豆奶和复原乳中的发酵特性,以发酵6 h作为发酵终点,测定了终点p H、酸度和游离氨基含量。结果显示多株嗜热链球菌在豆奶中的产酸较快,酸度达到60.68°T~82.52°T,普遍高于复原乳的发酵酸度。产酸最快的是嗜热链球菌CG45-1,显着高于其它嗜热链球菌(P<0.05)。随后以嗜热链球菌CG45-1为基础菌种,分别与其它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组合进行双菌发酵。结果显示,与保加利亚乳杆菌CG90-2组合表现出较高的蛋白质水解活性;与发酵乳杆菌CGF或副干酪乳杆菌CG3K-2、CG31分别组合则产品稠度高;与植物乳杆菌CG47-2或鼠李糖乳杆菌CGS组合有利于风味成分产生。接着从上述研究中选出优势菌种进行多菌组合发酵,并与商业发酵剂的发酵特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优选多菌种发酵豆奶中的游离氨基含量达到0.64 mg/g~0.74 mg/g(以亮氨酸计),高于商业发酵剂发酵的豆奶;发酵豆奶凝胶更加柔软,硬度值低于商业发酵剂发酵豆奶;异味成分己醛和1-辛烯-3-醇含量低于商业发酵剂发酵豆奶,最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接受度更高;乳酸含量为6.56 mg/g~7.77 mg/g,高于商业发酵剂发酵豆奶中的乳酸含量(6.24 mg/g~7.00 mg/g);发酵终点嗜热链球菌数和发酵乳杆菌菌数高达8 lg cfu/g,保加利亚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为6.8 lg cfu/g~7.2 lg cfu/g,植物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为6.0 lg cfu/g~6.9 lg cfu/g。与此相比,商业发酵剂发酵豆奶中90%以上都是嗜热链球菌,并且多数情况下乳杆菌的数量低于最低限值。在上述菌种组合的基础上对商业发酵剂进行组合发酵。结果表明,当3种发酵剂组合后,并在添加鼠李糖乳杆菌以及保加利亚乳杆菌的情况下,所得豆奶发酵产物的感官评分达82分,高于发酵剂单独发酵得分。

毛耀龙[3](2021)在《奇亚籽益生菌羊乳制品的制备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奇亚籽因含有丰富的ω-3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黄酮类、多酚类等多种天然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缓解便秘、抗氧化、改善血脂代谢等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以陕西特色羊乳资源为原料,奇亚籽和益生菌为功能因子,研究添加奇亚籽羊乳的发酵特性、优化酸羊乳发酵工艺;研究添加奇亚籽及产抗氧化肽益生菌羊乳的发酵特性,开发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研究其代谢组学和贮藏稳定性;进而研究筛选抗热保护剂,开发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考察其物性及稳定性;以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为原料,添加全脂羊奶粉及辅料开发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加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奇亚籽酸羊乳最佳发酵条件:直投式发酵剂添加量0.004%、60目奇亚籽1.2%,于42℃发酵4.5h,获得的奇亚籽酸羊奶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分别为65.46%和0.575,较未加奇亚籽的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17.0%和55.0%。表明添加奇亚籽能显着提高乳酸菌的活性和抗氧化性。冷藏28天后总菌数为2.2×108CFU/mL,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分别为51.61%和 0.357。2.以抗氧化性和产肽能力为指标,筛选出植物乳杆菌L60和瑞士乳杆菌K2两种优良菌株。混料试验设计优化了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发酵剂配比:直投式发酵剂26.7%、植物乳杆菌L60 10%、瑞士乳杆菌K2 63.3%,0.01%接种量到奇亚籽羊乳中,42℃下发酵4.5h,测得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1.21%、总还原力0.608,冷藏28天后,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中活菌数为 3.4×108CFU/mL。3.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奇亚籽能改变益生菌的代谢通路,主要有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核黄素的新陈代谢,植物乳杆菌L60和瑞士乳杆菌K2能改变更多的菌种代谢通路,如链霉素生物合成途径、长寿调节路径等。代谢产物分析发现,加入奇亚籽组酸羊乳的脂类和类脂类代谢产物显着上调,代谢产物更丰富;植物乳杆菌L60具有更多的氨基酸类代谢产物,不同菌种间具有协同作用。4.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抗热保护剂配方为:水苏糖添加量0.65%、元牡丹籽油0.39%、脱脂乳粉24.7%。添加其保护剂配方喷雾干燥制备了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活菌数为2.86×109 CFU/g,物性分析表明,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的分散性、流动性、润湿时间、堆积密度、振实密度、卡尔指数等均在合理范围。X-衍射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呈现非晶结构,奶粉颗粒形状相似,呈现大小不一的球状。分光测色计发现添加奇亚籽对羊奶粉的色度无明显的影响。加速试验得到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在4℃和18℃的失活速率常数分别为k4=1.8×10-3、ki8=5.74×10-3,更适合低温保存。5.混料试验优化了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的配方: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22.6%、全脂羊奶粉61.6%、木糖醇9.44%、赤藓糖醇3.02%、甘露醇3.18%、微晶纤维素0.16%,其脆碎度偏高,硬度和感官评价结果较好。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的活菌数为1.63×108CFU/g。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25℃的失活速率常数为k25=6.0× 10-4,预测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的保质期为165天。本研究以新资源食品—奇亚籽、益生菌为功能因子,开发了奇亚籽益生菌系列羊乳制品,考察其贮存稳定性。代谢组学研究了奇亚籽对酸奶发酵菌株、植物乳杆菌L60和瑞士乳杆菌K2代谢通路的影响,比较了代谢差异,为开发奇亚籽益生菌羊乳产品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张瑜[4](2020)在《毛霉联合乳酸菌发酵对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其应用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豆渣是制作豆奶过程中的副产品,由于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豆制品的需求量极大,因此产生的豆渣产量非常丰富。由于新鲜豆渣中的水分含量太高,不容易保存,其中,大豆可溶性膳食纤维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理活性物质。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豆渣膳食纤维且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是以豆渣为主要原料,研究毛霉、乳酸菌单菌发酵及联合分步发酵对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理化及主要营养指标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菌种发酵所制取SDF的物化性能、结构特性及抗氧化活性,并初步研究发酵SDF在酸奶制作中的应用。具体结果如下:(1)研究了毛霉、乳酸菌发酵方式及发酵条件对豆渣SDF的影响。通过优选毛霉、发酵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进行联合分步发酵,并对该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得出第一阶段毛霉适宜发酵条件为:鲜豆渣85%含水量,3%接种量,28℃发酵60h;进一步的第二阶段乳酸菌(发酵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1:1)适宜发酵条件为:含水量60%,4%接种量,37℃发酵48 h;该条件下,发酵产物中SDF含量达到34.27%,相比鲜豆渣提升了 8.5倍。(2)研究了毛霉联合乳酸菌分步发酵过程中的理化及主要营养指标的动态变化。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含水量显着下降,豆渣中pH呈现先缓慢降低后快速升高的趋势,此外,还分析了蛋白含量以及还原性糖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24~36h之间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是显着增加,增加了 4.6 mg/g,整个发酵过程中,水解度从原来的1.897%上升到15.274%;还原性糖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比例从原来的2.315%最终上升至4.072%。研究表明,毛霉及乳酸菌联合分步发酵产生的酶系对豆渣主要成分及结构产生了显着影响。(3)研究了不同菌种发酵所制取SDF的物化性能及结构特性。采用水提法提取毛霉及乳酸菌单菌及联合分步发酵豆渣SDF,并系统分析其物化性质。结果显示,毛+发+副处理组所制取的SDF具有较强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和可溶性指数、阳离子交换能力和胆固醇吸附能力,其中发酵处理后SDF的水溶性指数、持水力、膨胀力分别为未处理组的3.9倍、2.75倍和2.03倍;进一步的粒径、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分析显示,五种处理组SDF都表现出了多糖的红外光谱特征;所有发酵处理组均降低了 SDF粒径;膳食纤维表面形态发生变化,颗粒表面形成了蜂窝状孔洞,其中(毛+发+副)处理组的粒径最小,达到(205.1±14.91)nm;表面结构更加疏松,研究表明,联合分步发酵能有效改善豆渣SDF结构特性。(4)研究了不同菌种发酵所制取的SDF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福林酚法测定不同菌种处理豆渣发酵SDF中总多酚的含量,并且对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鲜豆渣中的多酚含量为0.136mg GAE/g,经过毛霉发酵60h后,检测豆渣中的多酚含量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而在毛霉发酵的基础上再进行乳酸发酵至108 h以后豆渣中的多酚含量是鲜豆渣的1.79倍。经过毛霉和乳酸菌发酵以后的豆渣SDF相比于鲜豆渣有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效果最佳,增加了 1.27-1.71倍。毛霉、发酵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进行复合发酵以后的抗氧化能力是未发酵豆渣的5倍,并且经过发酵后SDF均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5)探究了发酵豆渣SDF在酸奶制作中的初步应用。按不同比例添加毛霉联合乳酸菌发酵豆渣SDF到酸奶后,比较豆渣酸奶的理化性质及感官品质。结果显示,不同SDF添加量对酸奶pH、酸度及活菌数并没有显着影响,当添加量为1.0%时,粘度和持水力达到(256±12)cp和(0.66±0.03),酸奶酸味浓郁适中,与豆渣香气结合自然、不突兀,尝起来有轻微的磨砂感,口感更加丰富。因此,综合考虑产品膳食纤维含量及产品口感,1%添加比例为豆渣SDF酸奶适宜比例。

刁志强[5](2021)在《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发酵豆乳制备条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食品饮料营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大豆不仅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特殊的活性成分,因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大豆为原料,研究了豆乳酶解工艺和发酵条件,并对发酵酶解豆乳的贮藏特性和抗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的发酵酶解豆乳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豆浆的酶解条件研究。大豆洗净后,以1:10的比例加入纯化水,每1L水中加入0.03 g食用柠檬酸,煮沸5 min后,捞出沥水。经预煮的大豆加入纯化水,料液比为1:6,在37℃下浸泡4h后,制备豆浆。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豆浆的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蛋白酶为Novozym 11039中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2%,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h,得到的酶解豆浆的风味良好,感官评分达到90.6分,蛋白水解度为12.43%。2.酶解豆浆的发酵条件研究。以感官评分、抗氧化能力及乳酸菌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豆浆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为:豆浆与牛乳配比1:1(v/v),低聚木糖添加量为5%,接入4%发酵乳杆菌grx08及1.5%乳酸菌发酵剂(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39℃下发酵4h,制得的发酵酶解豆乳颜色均匀,有发酵豆乳特有的香气,口感细腻,质地均匀,酸甜适口,感官评分达到90.2分,其抗氧化能力为2.22 mM,乳酸菌活菌数为8.89 log CFU/mL。3.发酵酶解豆乳抗氧化能力评价。利用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剂盒对豆浆、发酵豆乳及发酵酶解豆乳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发酵酶解豆乳较豆浆及发酵豆乳的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抗氧化能力达到2.23±0.02 mM。4.发酵酶解豆乳贮藏特性研究。根据发酵乳活菌数、抗氧化能力、pH值、酸度、粘度等指标,研究了发酵酶解豆乳的贮藏特性确定了最佳贮藏时间。结果表明,发酵酶解豆乳在4℃最佳贮藏时间为第7 d,此时的感官评价分为92.33分,抗氧化值为2.85 mM,活菌数为9.32 log CFU/mL,酸度为83.01°T,pH为4.6,粘度为1243 cP。5.初步建立发酵酶解豆乳的质量指标。基于3批次产品品质分析结果,从抗氧化能力、感官、理化、微生物、乳酸菌活菌数等方面进行考量,结合国家强制标准指标,建立了发酵酶解豆乳的产品质量标准。

吴小艳[6](2020)在《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酸奶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食品,在国内饮品市场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酸奶的酸涩口味部分人群难以接受,且较为单一的风味也限制了酸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风味酸奶市场几乎被温带水果酸奶占据,水果酸奶的花色仍较少,尤其是具有独特风味和高营养的热带亚热带水果酸奶匮乏,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一步地研究。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芒果、菠萝风味的酸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复配稳定剂改善了芒果、菠萝酸奶的整体品质,同时对酸奶的抑菌作用及乳酸菌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热带亚热带水果酸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以感官分值为指标,确定了芒果酸奶中奶粉的最适脂肪含量为28%,白砂糖的最适添加量为8%,奶粉与水的最佳质量比为1:8。单一风味酸奶中,当芒果的添加量为5%时,酸奶感官分值达到最大值71.5±0.50。当菠萝的添加量为15%时,酸奶的感官分值达到最大值69.2±0.50。复合风味酸奶中,当水果添加量为芒果:菠萝=4%:3%时,酸奶的感官分值达到最高值70.2±0.33。为解决水果酸奶乳清析出和结构不稳定的问题,研究适用于搅拌型芒果酸奶的稳定剂,通过持水力和感官分值筛选出适用于芒果酸奶的稳定剂及最佳添加量:0.1%PGA、1.0%ADA、0.04%瓜尔豆胶。由于三种稳定剂优缺点明显且具有互补性,因而将其复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当PGA、ADA、瓜尔豆胶按0.03%+0.2%+0.008%的比例复配时,能最大程度改善芒果酸奶的品质,其感官分值获得最高值76.3,较空白组高出了9.3%,持水力达到了74.57%,较空白组高出了15.17%。复配稳定剂的添加对酸奶的酸度、p H、内聚性无显着性影响,但能提高酸奶的粘度、硬度,改善酸奶的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从而提高酸奶的整体品质。PGA、ADA和瓜尔豆胶按0.03%+0.2%+0.008%的比例复配时,能最大程度地改善芒果酸奶的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滞后面积较空白组减少了272 Pa·s-1,剪切复原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当剪切速率增大到50 s-1时,粘度降到417.7m Pa·s,较空白组降低了80.8 m Pa·s,更为适口;粘度系数K和流体指数n都有所下降,更利于产品的输送,且结构稳定性得到改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等酸类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指示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添加复配稳定剂对酸奶的抑菌作用没有显着性影响,而添加芒果酱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酸奶的抑菌效果。排除酸和过氧化氢作用后,酸奶仍有抑菌作用,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有抑菌物质乳酸菌素的产生,经蛋白酶验证实验证实了这一结果。即在水果酸奶正常发酵工艺下,经后熟12 h后,有乳酸菌素产生,乳酸菌素对胰蛋白酶敏感度较高,对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乳酸菌素在酸奶中有抑菌效果,但不能抑制酸奶的后酸化。

骆灵静[7](2020)在《树上干杏系列产品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我国杏子的主产区,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伊犁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盛产着名的树上干杏,杏果实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又可加工制成诸多杏产品。然而,新疆当前的树上干杏产业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采摘、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使得采收后的杏子极易腐烂变质,原料加工利用程度低,损失浪费严重,极大的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益和种植积极性。针对目前新疆伊犁地区树上干杏资源丰富、加工利用率低、产品种类少、档次低的现状,进行了树上干杏人工制干、杏仁酸奶开发及低糖杏酱的研制,以期为伊犁当地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杏的热风干燥技术研究。采用热风干燥设备,结合促干剂的使用,提高杏的干燥效率,提升杏干的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经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了鲜杏的热风干燥工艺条件和参数:将鲜杏浸泡于浓度为3%的促干剂中,室温下浸渍43s,捞出后沥干水分,置于55℃热风干燥箱中,干燥32h,此时得到的树上干杏的干燥效果最好,产品色泽均匀,呈黄褐色,口感酸甜,质地稍硬,有弹性,核、肉易分离,产品感官评分达91分,水分含量16%,达到国家对果干制品标准的限定值。(2)杏仁复合酸奶的开发。利用“树上干”杏杏仁与巴旦木进行复配,加入牛奶、糖、发酵剂进行发酵,开发杏仁巴旦木复合酸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感官评分为考核指标,确定了杏仁巴旦木复合酸奶最佳工艺条件:杏仁与巴旦木复配比例为3:1,牛奶添加量80%,糖添加量为8%,发酵剂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7h,此时得到的杏仁巴旦木复合酸奶,产品凝胶紧实,成型性好,质地均一,表面有极少乳清析出,口感细腻,感官评分高达93分,蛋白质含量达到3.6g/100g。酸度为82°T,pH值为6,符合国家标准中对酸奶各项指标的要求。(3)低糖杏酱的研制。利用“树上干”杏果肉部分,添加糖以及木糖醇,采用常压浓缩方法,研制低糖杏酱。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低糖杏的酱加工工艺及相关参数:杏肉与水按1:2比例混合,打浆后进行常压浓缩,糖添加量为35%、木糖醇添加量为10%、果胶与CMC-Na为复合稳定剂,二者复配比例为2:1,其中果胶添加量为0.4%,CMC-Na添加量为0.2%,柠檬酸添加量为0.4%,在此条件下生产出的低糖杏酱口感酸甜细腻,感官评分达92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57%,总糖51%,pH值为3.7,符合国家标准中对杏酱各项指标的要求。

闫志鹏[8](2020)在《藜麦姜汁酸奶的研制及其对砷毒性的缓解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保障供给”向“安全、营养、健康”转变。酸奶作为世界各地居民喜爱的发酵乳制品之一,因其营养成分丰富、保健功效显着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研究选用藜麦、生姜和脱脂乳粉为原料,将藜麦浆和生姜汁添加于复原乳中,经乳酸菌复合发酵剂发酵,研制出一款功能型复合酸奶,对其进行品质分析与安全性评价,并探究了该酸奶对饮水型砷暴露致小鼠毒性效应的干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藜麦姜汁酸奶的配方优化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实验方法,以藜麦姜汁酸奶的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酸奶配方中各成分比例对藜麦姜汁酸奶感官质量的影响,确定藜麦姜汁酸奶的最佳配方为:藜麦浆添加量35.60%、脱脂奶粉添加量11.60%、姜汁添加量8.70%、白砂糖添加量7.00%。(2)藜麦姜汁酸奶的品质分析及安全性评价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GB 19302-2010)中规定方法检测了最优工艺配方所制酸奶的感官、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结果发现,所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检测酸奶产品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发现,相同浓度下,藜麦姜汁酸奶对羟基自由基(·OH)和ABTS自由基(ABTS+·)的清除率均高于普通酸奶,且两种酸奶对·OH和ABTS+·的清除率与酸奶浓度成正比;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方法,对该酸奶进行了小鼠28天经口毒性试验,结果发现,藜麦姜汁酸奶喂养28天后,小鼠的体重、饮水量和行为等无明显异常,血清主要生化指标无显着性改变,主要脏器重量与脏器系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藜麦姜汁酸奶对小鼠无明显的毒性作用。(3)藜麦姜汁酸奶对砷致小鼠毒性效应的干预作用研究以雄性ICR小鼠自由饮用含As 10mg/L水溶液的方式建立小鼠饮水砷暴露整体动物实验模型,同时予以16.65 mL/kg·BW的藜麦姜汁酸奶灌胃(隔天1次),观察藜麦姜汁酸奶干预对饮水砷暴露小鼠脏器损伤的影响,实验周期60 d。结果发现,该酸奶对饮水型砷中毒小鼠的毒性效应具有明显缓解效果,表现为对砷致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升高的抑制,对砷暴露诱发的小鼠肝脏、肺脏、睾丸和小肠组织中的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以及提高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使之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改善了砷暴露引发的小鼠上述组织结构损伤,有效减轻了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结构病变。这些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藜麦姜汁酸奶能减轻饮水砷暴露对小鼠的毒性效应,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具有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实验方法优化了酸奶配方,研制出一款纯天然、风味独特、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功能型酸奶,该酸奶天然、安全、无副作用,而且经初步的动物实验表明,该酸奶具有缓解饮水型砷中毒的作用。总之,藜麦和生姜复配后发酵的酸奶不仅融合了藜麦和生姜的多种营养和功能成分,丰富了酸奶的种类,还提升了藜麦和生姜的深加工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童芳[9](2020)在《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关注的增加,酸奶因富含蛋白质、乳酸菌等作为一种健康食品而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而奶源不足导致目前我国的奶制品需要大量进口,植物蛋白替代牛奶蛋白成为了一种趋势。近年来,“双蛋白工程”成为热点,双蛋白产品提供了更加丰富平衡的营养。大豆蛋白是目前市场主要使用的一种替代蛋白,和大豆蛋白相比,花生蛋白由于低胆固醇、低抗性因子等特点,以及含有特殊的香味,花生酸奶的研制成为一种可能。本文采用脱脂花生蛋白和牛奶蛋白为基料,经乳酸菌发酵,研制出一款新型发酵酸奶,并对其进行基本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析。本文选用了风味浓郁的、产自四川宜宾的小粒花生(本文中简称“小花生”)和颗粒较大的山东鲁花大粒花生(简称“大花生”),分析比较了两种花生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总糖、氨基酸、挥发性物质、多肽物质);开展花生酸奶制备技术研究,探究蛋白比例、糖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粉添加量对酸奶发酵过程中pH和酸度及酸奶成品质构特性的影响并进行正交优化,并筛选出制备花生酸奶适宜的稳定剂;采用最适的酸奶工艺优化条件,用两种花生制备酸奶,对其营养成分做了探讨,并和市售酸奶做对比。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花生基本营养成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大花生蛋白含量低于小花生,脂肪含量高于小花生;总糖含量小花生略高于大花生;氨基酸总含量小花生高于大花生,其中大花生脯氨酸显着高于小花生(p<0.05);挥发性物质和多肽物质小花生含量更加丰富,花生香气的特征物质吡嗪类物质显着高于大花生(p<0.05)。(2)对花生酸奶采用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花生酸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花生蛋白和牛奶蛋白比例为1:2,糖添加量6%,菌粉接种量2%,发酵温度42℃,时间10h,0.02%魔芋粉和0.1%可溶性大豆多糖1:1复配。该工艺下制备的花生酸奶呈乳白色,有光泽,无乳清析出,凝乳均匀,酸甜适中,有酸奶风味及花生香气。(3)对两种花生酸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市售酸奶(MY)比较,发现小花生酸奶(SPY)和大花生酸奶(BPY)的蛋白含量、乳酸菌活力微高于MY,而乳糖含量(SPY:1.18g/100g,BPY:1.13g/100g)、脂肪含量(SPY:0.50g/100g,BPY:0.51g/100g)均低于MY(3.8g/100g,2.8g/100g),表明基本营养成分花生酸奶要优于MY。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花生酸奶和MY进行分析,酯类、内酯类等挥发性物质含量显着低于市售酸奶(p<0.05),花生特征香气物质增加。电泳谱带花生酸奶数量多于MY,即花生酸奶的多肽物质种类多于MY。两种花生酸奶之间进行比较:基本营养成分两者无显着差异,氨基酸总含量小花生酸奶(SPY)高于大花生酸奶(BPY),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赖氨酸含量SPY高于BPY;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SPY显着高于BPY(p<0.05);多肽物质种类两种花生酸奶无显着差异,根据条带深浅判断SPY优于BPY;且两种花生酸奶经花生过敏源测试卡测试皆无过敏反应。从经济、口感、营养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小花生发酵花生酸奶更优。

王馨[10](2020)在《姬松茸多糖生物活性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姬松茸作为重要的食用菌之一,因其营养价值丰富,姬松茸在日常的餐饮生活中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姬松茸主要成分的多糖以及其生物活性、精深加工的产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姬松茸多糖的提取工艺、姬松茸多糖的分离纯化、多糖的生物活性以及以多糖为原料开发产品,提高姬松茸的综合利用价值,丰富姬松茸类的产品,推动产业的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了姬松茸粗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结合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姬松茸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6℃、料液比1:42、超声波处理时间45 min。在此提取条件下,得到姬松茸粗多糖提取率为11.74%。相对于热水提取法,姬松茸粗多糖的提取率提高了42.64%,并且极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2)对姬松茸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首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姬松茸粗多糖的脱蛋白工艺,综合考虑了脱蛋白率与多糖的回收率,最终确定脱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氯仿与正丁醇体积比5:1、试剂与样液体积比2:1、脱蛋白次数为5。在此提取条件下,得到姬松茸多糖蛋白质脱除率为77.82%,多糖回收率为78.13%。然后进行了脱色处理,2次脱色后,溶液呈现淡黄色,脱色效果明显。将旋转浓缩后的多糖进行超滤分离,测定多糖含量,结果为100KD以上分子量的多糖溶液中多糖含量为89.32%,50KD以下的多糖溶液中其多糖含量为75.14%。(3)选取100KD以上分子量的姬松茸多糖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分别进行了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体内免疫与抗疲劳测定。结果为在4mg/mL时的姬松茸多糖,对于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97.92±0.14%、59.23±0.21%、57.94±0.17%。此外姬松茸多糖能够增强实验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巨噬细胞的功能,能够提高免疫能力;并且实验小鼠血清中的SOD含量明显增加,MDA的含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小鼠的耐缺氧时间和其负重游泳时间,因此在对于抗疲劳有一定的作用。(4)对姬松茸多糖的产品进行了研发,分别为姬松茸速溶茶与姬松茸酸奶。姬松茸速溶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粉10.0 g、白砂糖1.5g、柠檬酸0.06g、β-环糊精0.04g、按1:120冲调、得到的茶汤颜色为黄绿色,茶香清新淡雅,有姬松茸与绿茶的双重风味。姬松茸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每100mL鲜奶中加入姬松茸多糖粉0.4g、低聚木糖0.3g、白砂糖7g、接种量5%、发酵温度44℃、发酵时间6h。所得的姬松茸酸奶,组织状态较好,甜酸味适中,没有乳清析出,色泽为淡黄色。2项产品均符合国家食品质量要求。

二、影响复合蛋白酸奶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复合蛋白酸奶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蔓越莓酸奶的研制及工业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蔓越莓概述
        1.1.1 概述
        1.1.2 蔓越莓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
        1.1.3 蔓越莓的保健功效
        1.1.4 蔓越莓的加工现状
    1.2 酸奶研究现状
        1.2.1 酸奶概述
        1.2.2 酸奶发酵过程
        1.2.3 酸奶发酵菌种
        1.2.4 酸奶中的风味物质
        1.2.5 酸奶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
        1.2.6 酸奶市场的主要问题
    1.3 功能性酸奶研究现状
        1.3.1 功能性酸奶概述
        1.3.2 功能性酸奶种类
        1.3.3 蔓越莓酸奶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原料组成对蔓越莓酸奶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检测方法
        2.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蔓越莓果粉对鲜牛奶品质的影响
        2.2.2 蔓越莓果粉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2.2.3 蔓越莓酸奶发酵菌种的筛选
        2.2.4 乳清蛋白粉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蔓越莓酸奶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检测方法
        3.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2.2 正交试验结果
        3.2.3 蔓越莓酸奶发酵工艺优化
        3.2.4 蔓越莓酸奶品质分析
    3.3 蔓越莓酸奶的检测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蔓越莓酸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检测方法
        4.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蔓越莓酸奶理化指标变化
        4.2.2 活菌数变化
        4.2.3 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
        4.2.4 风味品质变化
        4.2.5 感官品质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产100吨蔓越莓酸奶生产车间设计
    5.1 工艺流程设计
        5.1.1 生产基本流程
        5.1.2 设计标准
        5.1.3 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
    5.2 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
        5.2.1 物料衡算
        5.2.2 能量衡算
    5.3 设备选型及流程布置
        5.3.1 设备选型
        5.3.2 辅助设计部分
    5.4 生产车间平面布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商业发酵剂菌株分离以及组合菌在豆奶基中的发酵特性和对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基酸奶
        1.1.1 植物基酸奶定义
        1.1.2 发酵豆奶
    1.2 酸奶发酵剂及乳酸菌发酵
        1.2.1 酸奶发酵剂
        1.2.2 奶基乳酸菌发酵
        1.2.3 植物基乳酸菌发酵
    1.3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和筛选
        1.3.1 乳酸菌的分离
        1.3.2 乳酸菌的鉴定
        1.3.3 乳酸菌筛选的标准
        1.3.4 菌株分离重组与菌种优化
    1.4 乳酸菌计数
        1.4.1 平板计数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计数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设备
    2.3 分析与实验方法
        2.3.1 分析方法
        2.3.2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豆浆和复原乳成分对比及发酵特性研究
        3.1.1 豆浆和复原乳可溶性糖组成及发酵特性
        3.1.2 豆浆和复原乳缓冲能力
        3.1.3 豆浆和复原乳起始游离氨基酸组成
        3.1.4 豆浆和复原乳起始风味成分分析
    3.2 商业发酵剂中菌株分离及乳酸菌数测定
        3.2.1 商业发酵剂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单菌发酵特性
        3.2.2 商业发酵剂中乳酸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计数
        3.2.3 双菌发酵豆奶体系乳酸菌计数
        3.2.4 多菌种发酵豆奶体系乳酸菌计数
    3.3 豆奶基中双菌组合发酵特性及产品品质
        3.3.1 双菌组合发酵的产酸速率
        3.3.2 双菌组合发酵对游离氨基含量的影响
        3.3.3 双菌组合发酵对大豆酸奶质构的影响
        3.3.4 双菌组合发酵对大豆酸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3.3.5 双菌组合发酵对大豆酸奶有机酸组成的影响
        3.3.6 豆奶基双菌组合发酵的乳酸菌数
        3.3.7 豆奶基双菌组合发酵产物的储藏稳定性
    3.4 优选多菌组合对发酵特性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3.4.1 优选多菌组合发酵豆奶产品的p H、酸度及游离氨基含量
        3.4.2 优选多菌组合发酵豆奶产品的质构特性
        3.4.3 优选多菌组合发酵豆奶产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3.4.4 优选多菌组合发酵豆奶产品的有机酸组成
        3.4.5 优选多菌组合发酵豆奶产品的乳酸菌组成
        3.4.6 优选多菌组合发酵豆奶的产品感官评价
    3.5 .发酵剂组合发酵豆奶产品品质分析
        3.5.1 不同发酵剂组合发酵豆奶的蛋白水解情况以及质构特性
        3.5.2 不同发酵剂组合发酵豆奶的有机酸组成
        3.5.3 不同发酵剂组合发酵豆奶的风味物质组成
        3.5.4 不同发酵剂组合发酵豆奶的乳酸菌组成
        3.5.5 不同发酵剂组合发酵豆奶的产品感官评价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奇亚籽益生菌羊乳制品的制备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奇亚籽的功能及应用
        1.1.1 奇亚籽的营养成分及功能
        1.1.2 奇亚籽开发现状
    1.2 益生菌乳制品研究进展
        1.2.1 益生菌及其功能
        1.2.2 益生菌发酵乳研究进展
        1.2.3 益生菌奶粉研究进展
        1.2.4 益生菌羊奶片研究进展
    1.3 羊乳功能及产品研发
        1.3.1 羊乳的功能特性
        1.3.2 羊乳研发现状
    1.4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发酵剂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技术路线及试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奇亚籽粉制备
        2.2.3 奇亚籽酸羊乳
        2.2.4 奇亚籽酸羊乳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2.2.5 益生菌菌株活化
        2.2.6 菌株筛选
        2.2.7 益生菌冻干菌粉制备
        2.2.8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
        2.2.9 代谢组学分析
        2.2.10 乳清样品的制备
        2.2.11 发酵羊乳冷藏品质变化观察
        2.2.12 抗热保护剂配方优化试验
        2.2.13 喷雾干燥制备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
        2.2.14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贮存稳定性测定
        2.2.15 奇亚籽益生菌酸羊奶片制备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活菌数测定
        2.3.2 pH值测定
        2.3.3 酸度测定
        2.3.4 奇亚籽酸羊乳和益生菌发酵羊乳感官评价
        2.3.5 抗氧化性测定
        2.3.6 肽含量测定
        2.3.7 LC-MS检测
        2.3.8 物性分析
        2.3.9 羊奶粉物性表征
        2.3.10 硬度测定
        2.3.11 脆碎度测定
        2.3.12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感官评价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奇亚籽酸羊乳发酵工艺优化及冷藏研究
        3.1.1 奇亚籽酸羊乳发酵的酸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3.1.2 接种量对奇亚籽酸羊乳的酸度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3.1.3 奇亚籽粒径对酸羊乳理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3.1.4 奇亚籽添加量对羊乳发酵性能的影响
        3.1.5 响应面法优化奇亚籽酸羊乳发酵工艺
        3.1.6 奇亚籽酸羊乳的冷藏稳定性
    3.2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制备及冷藏研究
        3.2.1 肽标准曲线的制作
        3.2.2 产抗氧化肽益生菌筛选
        3.2.3 混料试验优化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菌粉配比
        3.2.4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冷藏稳定性考察
    3.3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代谢组学分析
        3.3.1 总离子色谱图
        3.3.2 样本差异代谢物分析
        3.3.3 代谢路径分析
    3.4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抗热保护剂配方优化
        3.4.1 功能性油脂类抗热保护剂的筛选
        3.4.2 益生元类抗热保护剂的筛选
        3.4.3 牡丹籽油浓度对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抗热保护效果分析
        3.4.4 水苏糖浓度对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的抗热保护效果分析
        3.4.5 奇亚籽益生菌发酵羊乳抗热保护剂的响应面优化
    3.5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的制备、理化及稳定性分析
        3.5.1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制备
        3.5.2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理化分析
        3.5.3 色泽比较
        3.5.4 粒径分布
        3.5.5 形态特征
        3.5.6 X衍射图谱
        3.5.7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粉的稳定性分析
    3.6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配方优化及稳定性分析
        3.6.1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配方优化
        3.6.2 奇亚籽益生菌羊奶片稳定性分析
4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毛霉联合乳酸菌发酵对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其应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豆渣概述
    1.2 豆渣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功效
        1.2.1 豆渣中的膳食纤维
        1.2.2 豆渣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1.2.3 豆渣中的脂肪
        1.2.4 豆渣中的其他营养成分
    1.3 豆渣的主要功能
        1.3.1 抗氧化性
        1.3.2 抑制糖尿病功能
        1.3.3 降低胆固醇功能
    1.4 豆渣的深加工
        1.4.1 鲜豆渣的直接利用
        1.4.2 干燥后豆渣粉的利用
        1.4.3 豆渣中活性物质的再利用
    1.5 固态发酵技术在豆渣中的研究进展
        1.5.1 发酵菌种
        1.5.2 发酵改良豆渣的营养成分
        1.5.3 发酵改良豆渣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发酵对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原料
        2.2.2 菌株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2.5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
        2.3.2 菌种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3.3 发酵豆渣的制备
        2.3.4 发酵方式对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2.3.5 毛霉联合乳酸菌分步发酵对豆渣SDF的影响
        2.3.6 豆渣分步发酵过程中理化及营养指标的变化
        2.3.7 豆渣形态观察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发酵方式对豆渣SDF的影响
        2.4.2 毛霉联合乳酸菌发酵条件对豆渣SDF的影响
        2.4.3 毛霉联合乳酸菌发酵对豆渣其他方面的影响
        2.4.4 豆渣发酵前后微观形态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酵豆渣SDF的性能、表征及初步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材料
        3.2.1 菌株
        3.2.2 主要试剂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4 试验方法
        3.4.1 发酵豆渣的制备
        3.4.2 发酵豆渣SDF的提取
        3.4.3 发酵豆渣SDF理化性质分析
        3.4.4 发酵豆渣SDF结构表征
        3.4.5 发酵豆渣SDF抗氧化活性分析
        3.4.6 发酵豆渣SDF在酸奶制作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性质研究
        3.5.2 发酵对豆渣SDF抗氧化性的测定活性的影响
        3.5.3 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构表征
        3.5.4 发酵豆渣SDF对酸奶的品质影响
    3.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发酵豆乳制备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大豆
        1.1.1 大豆概述
        1.1.2 大豆的应用
        1.1.3 大豆的营养价值
        1.1.4 大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1.2 乳酸菌概述
        1.2.1 乳酸菌的分类
        1.2.2 乳酸菌的益生特性
    1.3 发酵豆乳
        1.3.1 发酵豆乳概述
        1.3.2 发酵豆乳的功能特性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豆浆酶解条件的优化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豆浆的制备
        2.3.2 豆浆的酶解工艺优化
        2.3.3 感官评价
        2.3.4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蛋白酶种类对豆浆品质的影响
        2.4.2 蛋白酶添加量对豆浆品质的影响
        2.4.3 酶解时间对豆浆品质的影响
        2.4.4 酶解温度对豆浆品质的影响
        2.4.5 豆浆酶解的响应面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发酵酶解豆乳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活化
        3.3.2 发酵酶解豆乳的制备工艺流程
        3.3.3 发酵酶解豆乳的发酵工艺优化
        3.3.4 发酵酶解豆乳的感官评价方法
        3.3.5 发酵酶解豆乳的理化指标
        3.3.6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发酵酶解豆乳香气物质成分
        3.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复合发酵剂菌种配比优化
        3.4.2 酶解豆乳与牛乳配比优化
        3.4.3 发酵温度对发酵酶解豆乳品质的影响
        3.4.4 发酵时间对发酵酶解豆乳品质的影响
        3.4.5 低聚木糖添加量对发酵酶解豆乳品质的影响
        3.4.6 发酵酶解豆乳响应面的设计和实验
        3.4.7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发酵酶解豆乳香气物质成分
    3.5 小结
第四章 发酵酶解豆乳抗氧化及贮藏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酶解豆乳的制备
        4.3.2 发酵酶解豆乳的制备
        4.3.3 发酵酶解豆乳的感官评价
        4.3.4 抗氧化特性研究
        4.3.5 贮藏特性研究
        4.3.6 产品品质评价
        4.3.7 建立发酵酶解豆乳的产品质量标准
        4.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产品抗氧化特性指标
        4.4.2 贮藏期间酸度和pH的变化
        4.4.3 贮藏期间活菌数的变化
        4.4.4 贮藏期间感官品质的变化
        4.4.5 贮藏期间粘度的变化
        4.4.6 贮藏期间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4.4.7 产品理化指标
        4.4.8 产品微生物指标
        4.4.9 产品质量指标
    4.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酸奶
        1.1.2 酸奶发酵剂
        1.1.3 水果酸奶
        1.1.4 水果酸奶加工工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1.5 食品添加剂
        1.1.6 乳酸菌素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搅拌型芒果、菠萝酸奶配料筛选与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果酸奶的制备
        2.2.2 果酱添加量的确定
        2.2.3 持水力的测定
        2.2.4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2.2.5 感官评价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酸奶配方对酸奶感官品质的影响
        2.3.2 果酱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搅拌型芒果酸奶稳定剂的筛选与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单一稳定剂的筛选
        3.2.2 稳定剂正交优化实验
        3.2.3 持水力的测定
        3.2.4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3.2.5 感官评价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一稳定剂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3.3.2 正交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配稳定剂对搅拌型芒果酸奶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4.2.2 质构分析
        4.2.3 流变特性的测定
        4.2.4 微观结构的观察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和滴定酸度
        4.3.2 质构特性的分析
        4.3.3 流变特性的分析
        4.3.4 微观结构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奶的抑菌作用及芒果酸奶中乳酸菌素的产生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发酵液的制备
        5.2.2 指示菌的培养
        5.2.3 酸奶抑菌作用的测定
        5.2.4 酸抑菌作用排除实验
        5.2.5 过氧化氢抑菌作用排除实验
        5.2.6 蛋白酶验证实验
        5.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酸奶的抑菌效果
        5.3.2 酸对酸奶抑菌效果的影响
        5.3.3 过氧化氢对酸奶抑菌效果的影响
        5.3.4 蛋白酶验证抑菌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树上干杏系列产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树上干杏的概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树上干杏系列产品开发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树上干杏鲜果的热风干燥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杏仁巴旦木复合酸奶的研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糖杏酱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藜麦姜汁酸奶的研制及其对砷毒性的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酸奶概述
        1.1.1 酸奶的保健功能
        1.1.2 功能型酸奶的研究现状
    1.2 功能性原料简介
        1.2.1 藜麦
        1.2.2 生姜
    1.3 砷毒性概述
        1.3.1 砷的毒性效应
        1.3.2 砷毒性缓解研究
    1.4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藜麦姜汁酸奶配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制作工艺
        2.2.3 单因素实验设计
        2.2.4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2.2.5 酸奶的感官评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响应面实验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藜麦姜汁酸奶的品质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2.2 藜麦姜汁酸奶基本品质指标的测定
        3.2.3 藜麦姜汁酸奶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2.4 小鼠28 天经口毒性试验
        3.2.5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藜麦姜汁酸奶基本品质指标测定结果
        3.3.2 藜麦姜汁酸奶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3.3.3 小鼠28 天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藜麦姜汁酸奶对砷毒性的干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动物分组
        4.2.3 实验动物的解剖与取材
        4.2.4 组织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4.2.5 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检测
        4.2.6 氧化胁迫指标的检测
        4.2.7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鼠饮水量和体重变化
        4.3.2 小鼠部分脏器系数
        4.3.3 砷暴露对小鼠肝脏的损伤及藜麦姜汁酸奶的干预作用
        4.3.4 砷暴露对小鼠肺脏的损伤及藜麦姜汁酸奶的干预作用
        4.3.5 砷暴露对小鼠睾丸的损伤及藜麦姜汁酸奶的干预作用
        4.3.6 砷暴露对小鼠小肠的损伤及藜麦姜汁酸奶的干预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花生
        1.1.1 花生概述
        1.1.2 花生分类
        1.1.3 营养及功能
        1.1.4 花生多肽
        1.1.5 花生蛋白致敏性
    1.2 花生酸奶
        1.2.1 概念
        1.2.2 制备工艺
        1.2.3 挥发性风味物质
        1.2.4 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花生营养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2 脂肪含量测定
        2.3.3 总糖含量测定
        2.3.4 氨基酸含量测定
        2.3.5 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2.3.6 多肽物质的测定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花生基本成分
        2.4.2 花生氨基酸含量
        2.4.3 花生挥发性物质
        2.4.4 花生多肽物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生酸奶制备工艺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设计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正交试验设计
        3.3.3 稳定剂复配
    3.4 工艺流程
        3.4.1 操作要点
        3.4.2 花生蛋白乳液的制备
        3.4.3 花生酸奶的制备
    3.5 实验方法
        3.5.1 pH测定
        3.5.2 酸度测定
        3.5.3 质构测定
        3.5.4 感官评价
        3.5.5 数据处理
    3.6 结果与分析
        3.6.1 蛋白比例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2 糖添加量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3 发酵温度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4 发酵时间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5 接种量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6 正交试验
        3.6.7 稳定剂对花生酸奶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生酸奶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花生酸奶的制备
        4.3.2 蛋白质测定
        4.3.3 脂肪含量测定
        4.3.4 非脂乳固体含量测定
        4.3.5 乳酸菌活力测定
        4.3.6 微生物测定
        4.3.7 粘度测定
        4.3.8 氨基酸测定
        4.3.9 挥发性物质测定
        4.3.10 多肽物质测定
        4.3.11 花生蛋白过敏测定
        4.3.12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花生酸奶基本成分
        4.4.2 花生酸奶微生物指标
        4.4.3 花生酸奶的氨基酸成分
        4.4.4 花生酸奶的挥发性物质
        4.4.5 花生酸奶的多肽物质
        4.4.6 花生酸奶过敏原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姬松茸多糖生物活性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姬松茸简介
        1.1.1 姬松茸概述
        1.1.2 姬松茸主要成分
    1.2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
        1.2.1 热水浸提法
        1.2.2 超声提取法
        1.2.3 酶提取法
        1.2.4 微波提取法
        1.2.5 超临界流体萃取
        1.2.6 酸碱浸提法
    1.3 多糖的分离纯化
        1.3.1 除蛋白质
        1.3.2 脱色
        1.3.3 多糖的纯化
    1.4 多糖的生物活性
        1.4.1 抗肿瘤活性
        1.4.2 降血糖活性
        1.4.3 抗氧化活性
        1.4.4 免疫调节活性
        1.4.5 抗疲劳活性
        1.4.6 其他生物活性
    1.5 姬松茸产品开发情况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1.6.3 课题技术路线图
2 响应面法优化姬松茸粗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姬松茸粗多糖测定液
        2.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粗多糖得率的测定
        2.2.4 单因素实验
        2.2.5 姬松茸粗多糖超声波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
    2.4 小结
3 姬松茸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醇沉
        3.2.2 响应面法优化脱蛋白工艺
        3.2.3 脱色
        3.2.4 旋转浓缩
        3.2.5 超滤分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
        3.3.3 超滤分离结果
    3.4 小结
4 姬松茸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体内免疫活性与抗疲劳的测定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姬松茸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2 姬松茸多糖体内免疫活性与抗疲劳的测定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姬松茸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4.3.2 姬松茸多糖的体内免疫活性与抗疲劳活性
    4.4 小结
5 姬松茸速溶茶与姬松茸酸奶的研发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姬松茸速溶茶
        5.2.3 姬松茸酸奶
        5.2.4 产品质量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姬松茸速溶茶实验结果
        5.3.3 姬松茸酸奶实验结果
        5.3.4 产品质量分析结果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影响复合蛋白酸奶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蔓越莓酸奶的研制及工业化应用研究[D]. 王振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商业发酵剂菌株分离以及组合菌在豆奶基中的发酵特性和对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D]. 任海东. 江南大学, 2021(01)
  • [3]奇亚籽益生菌羊乳制品的制备及代谢组学研究[D]. 毛耀龙.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毛霉联合乳酸菌发酵对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其应用特性的影响[D]. 张瑜. 扬州大学, 2020(05)
  • [5]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发酵豆乳制备条件研究[D]. 刁志强. 扬州大学, 2021(04)
  • [6]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D]. 吴小艳. 湘潭大学, 2020(02)
  • [7]树上干杏系列产品的开发[D]. 骆灵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藜麦姜汁酸奶的研制及其对砷毒性的缓解作用[D]. 闫志鹏. 山西大学, 2020
  • [9]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D]. 童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姬松茸多糖生物活性研究与产品开发[D]. 王馨. 西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影响复合蛋白酸奶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