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亚类——阈下抑郁症的探讨

抑郁症亚类——阈下抑郁症的探讨

一、对抑郁症的亚范畴—阈下抑郁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覃涛[1](2021)在《行为激活疗法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研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究行为激活疗法对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抑郁情绪和行为特征的应用效果,为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有效干预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方法:1.现况调查。选取江西省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61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第二版(BDI-II)进行测评,研究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现况和相关影响因素。2.行为激活疗法干预。从现况调查的参与者中筛选出CES-D≥16分,且14≤BDI-II≤28分的参与者60名作为实验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开展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6周、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的行为激活疗法干预。干预前后采用CES-D、BDI-II、抑郁行为激活量表简版(BADS-SF)评估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抑郁情绪、行为激活的情况,探究干预的效果,同时干预结束1个月后,进行追踪调查,分析行为激活疗法干预的持续性效果。结果:1.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现况本次调查研究对象614人,CES-D得分为(12.30±8.08)分,BDI-II得分(8.65±6.87)分,将得分在CES-D≥16分,且14≤BDI-II≤28分作为阈下抑郁的筛选标准,阈下抑郁98人,占16.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学习成绩、与同学关系、学习压力是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2.行为激活疗法干预的研究结果2.1两组护理专业阈下抑郁的学生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两组学生一般人口学资料、CES-D、BDI-II、BADS-SF及其AC维度和AV维度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护理专业阈下抑郁的学生干预后抑郁、行为激活比较(1)干预后两组学生抑郁评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CES-D和BDI-II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学生干预后的CES-D和BDI-II得分与干预前得分比较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学生的CES-D、BDI-II在前后测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两组学生行为激活评分比较:干预组BADS-SF总分和AC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AV维度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学生干预后的BADS-SF总分和AC维度得分与干预前得分比较均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学生AV维度前后测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学生的CES-D、BDI-II、BADS-SF总分、AC维度、AV维度在前后测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追踪数据比较对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后1个月两组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1)两组学生抑郁得分比较:CES-D和BDI-II的时间效应与组别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CES-D和BDI-II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学生行为激活得分比较:BADS-SF总分和行为激活AC维度时间效应与组别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BADS-SF总分和行为激活AC维度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P<0.05);AV维度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AV维度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不存在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调查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检出率为16.0%。父母关系、学习成绩、与同学关系、学习压力是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因素。2.行为激活疗法能有效改善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抑郁症状,提高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行为激活水平,且具有持续性影响。

潘登[2](2020)在《阈下抑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倾向及其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阈下抑郁是指具有一定抑郁症状但不满足重症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种情绪状态,被认为是重症抑郁障碍的前期过程,对重症抑郁障碍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阈下抑郁虽未达到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但与重症抑郁障碍一样会给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心理功能带来严重影响,且具有比重症抑郁障碍更高的发生率。阈下抑郁者表现出对负性情绪的偏向,对正性情绪的缺乏与不敏感。前人指出,抑郁患者经常使用不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较少使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导致情绪失调,加重了抑郁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将从外显与内隐情绪调节两个层面切入,探究阈下抑郁大学生情绪调节倾向的特点以及对正、负性情绪调节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拓展阈下抑郁的相关内容,丰富抑郁理论,还可以为抑郁的干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包括:研究一、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情绪调节问卷,探究阈下抑郁与正常大学生外显情绪调节策略倾向。研究二、采用2(人群:阈下抑郁、正常)×3(调节策略:简单观看组、认知重评组、表达抑制组)的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探究阈下抑郁大学生外显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对正、负性情绪调节的有效性。研究三、参考内隐联想测验范式,采用2(人群:阈下抑郁、正常)×2(任务类型:相容、不相容)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究阈下抑郁大学生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内隐倾向。研究四、采用2(人群:阈下抑郁、正常)×3(调节策略:简单观看组、认知重评组、表达抑制组)的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使用句子整理任务启动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探究阈下抑郁大学生内隐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对正、负性情绪调节有效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发现:(1)在外显情绪调节策略倾向上,阈下抑郁被试表达抑制得分显着高于正常被试,认知重评得分显着低于正常被试。表明阈下抑郁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较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而正常个体则相反。(2)在外显情绪调节上,阈下抑郁与正常个体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对正、负性情绪的调节效果是一致的。即认知重评能有效降低对正性、负性情绪的主观体验以及生理唤醒水平;表达抑制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对正性、负性情绪的主观体验,但不能降低生理唤醒水平。(3)在内隐情绪调节策略倾向上,阈下抑郁被试D值显着大于正常被试,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倾向于表达抑制,正常个体倾向于认知重评。(4)在内隐情绪调节上,对阈下抑郁个体而言,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不能降低其对负性情绪的主观体验,但能降低其生理唤醒水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能降低其对正性情绪的主观体验与生理唤醒水平。对正常个体而言,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能降低对负性情绪的主观体验与生理唤醒水平;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能降低其对正性情绪的主观体验,但不能降低其生理唤醒水平。

张佳媛,周郁秋,樊伊楠,秦仕达[3](2019)在《大庆市初高中青少年阈下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大庆市青少年阈下抑郁时点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御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按初、高中生构成比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大庆市1578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流调中心应用量表CES-D和贝克抑郁量表BDⅠ-Ⅱ进行初步筛查后,由心理学专家结合DSM-Ⅳ临床结构式访谈和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访谈手册K-SADS再次进行筛查青少年阈下抑郁人群;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及反刍思维量表(RRS)对青少年阈下抑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收回有效问卷1578份,确诊为阈下抑郁者233名,时点发生率为14.7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阈下抑郁的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居住地、正念水平和反刍思维;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判断、强迫思考、是否为独生子女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分别是-0.102,0.263,0.285。结论:大庆市青少年阈下抑郁时点发生率14.77%,其影响因素包括是否为独生子女、正念水平和反刍思维水平。

谢敏[4](2018)在《颐神调气针刺法治疗气郁体质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颐神调气针刺法治疗气郁体质阈下抑郁的临床疗效,为诊治本病提供疗效可靠、操作安全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受试对象主要为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其中符合气郁体质阈下抑郁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人群经知情同意后入选课题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气郁体质阈下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颐神调气针刺法进行针刺干预,选取印堂、百会、内关、三阴交、太冲为主穴,并结合气郁体质特点进行配穴,选取膻中、期门、合谷。操作方法:常规针刺深度,印堂、百会、内关采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行补法,太冲、膻中、期门、合谷行泻法。接通电针仪,选择频率为2Hz的连续波30min/次,每周治疗2次,持续治疗6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仅保持联系并密切观察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中医体质量表进行量表评分与数据收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与判定。结果:1.一般性资料可比性比较: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60例气郁体质阈下抑郁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HAMD减分率比较:根据HAMD减分率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经非参数检验分析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3.33%。3.HAMD-17项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阈下抑郁患者HAMD-17项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观察前与6周末HAMD-17量表评分自身组内比较,治疗组HAMD-17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HAMD-17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HAMD-17量表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组间HAMD-17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ES-D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阈下抑郁患者CES-D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观察前与6周末CES-D量表评分自身组内比较,治疗组CES-D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CES-D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CES-D量表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组间CES-D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气郁体质评分比:治疗前,两组阈下抑郁患者气郁体质评分比较,经非参数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阈下抑郁患者治疗/观察前与6周末气郁体质评分自身组内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气郁体质评分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组间气郁体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颐神调气针刺法可改善阈下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颐神调气针刺法可降低阈下抑郁患者的气郁体质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改善气郁体质的临床表现。

王丹[5](2017)在《阈下抑郁大学生的自我表征及自我差异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阈下抑郁是指持续两周以上的每天大多数时候存在2种以上的抑郁症的症状,并伴随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失调,但是却达不到DSM-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基于自我参照加工范式,研究阈下抑郁大学生和健康大学生现实-理想自我表征的加工偏向和自我差异;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分析相关ERP成分,以期探索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心理病理机制。方法:首先,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广东省某高校1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筛查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和无抑郁的大学生;然后,在1-2周内运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临床定式访谈(SCID)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进一步筛查出符合标准的阈下抑郁(SD)组大学生和健康对照(HC)组大学生;最后,邀请符合标准的阈下抑郁组32人,健康对照组30人,一共62名大学生参加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基于自我参照加工范式,选用正性形容词和负性形容词两种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在不同的自我条件(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下分别判断这些词语是否符合对应的自我并尽快做出按键反应。采用2(自我类型:现实自我,理想自我)×2(词语效价:正性词,负性词)×2(组别:阈下抑郁组,健康对照组)的混合设计,实验结束后,分别对行为学数据和脑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所有被试的行为数据都被纳入分析,对其各条件下的反应时和反应偏向(即:认可偏向/自我表征偏向)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被试各条件下的认知加工情况以及自我表征和现实-理想自我差异。(2)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纳入脑电数据分析的有效被试为51人,其中阈下抑郁组25人,健康对照组26人,统计分析了两组被试在词语刺激呈现阶段的P2和LPC脑电成分,以及判断反应阶段(自我条件呈现时)的N1和LPC成分。结果:(1)对行为学数据的分析发现:(1)在反应时上,健康对照组被试,对正性词的反应时长于对负性词的反应时;阈下抑郁组被试,在现实自我条件下,对正性词的反应时显着长于对负性词的反应时,但在理想自我条件下,对正、负性词的反应时没有显着差异。(2)在反应偏向上,在现实自我条件下,阈下抑郁组被试的反应负偏向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理想自我条件下,阈下抑郁组被试的反应负偏向也高于健康对照组,阈下抑郁组被试的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差异显着大于健康对照组。(2)对脑电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在词语呈现阶段:对P2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负性词引起的P2波幅显着大于正性词引起的P2波幅,组别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对LPC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健康对照组被试,词语效价并没有引起LPC波幅的显着差异;而对于阈下抑郁组被试,负性词引起的LPC波幅显着大于正性词引起的LPC波幅。(2)在判断反应阶段(自我条件呈现后):对N1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理想自我条件下引起两组更大的N1波幅,对于健康对照组被试,N1波幅不受前面呈现词语的效价的影响,而对于阈下抑郁组被试,前面呈现负性词会比正性词在自我条件呈现时引起更大的N1波幅。对LPC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正性词反应时,此阶段的LPC波幅大于对负性词的反应所引发的LPC波幅。理想自我条件呈现时引发的LPC波幅显着大于现实自我条件呈现时。此阶段,阈下抑郁组被试产生的LPC波幅显着大于健康对照组被试。结论:(1)阈下抑郁大学生存在自我参照偏差。较之健康大学生,阈下抑郁大学生的现实自我概念更为负性,且其往往具有更高的理想自我。(2)阈下抑郁大学生的现实-理想自我差异较健康大学生更大,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和抑郁情绪相关。(3)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会引起更大的早期注意和晚期评价加工。(4)阈下抑郁大学生存在晚期自动加工的负偏向,健康大学生存在晚期评价加工的正偏向。(5)阈下抑郁大学生过度自我关注,较之健康大学生,阈下抑郁大学生对情绪刺激(正、负性词)的晚期加工过程分配更多资源。

卜繁龙[6](2017)在《补益心脾法及安神定志法干预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SD)是指存在部分抑郁症状,但未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是一种介于健康和抑郁症之间的中间状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阈下抑郁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其与抑郁症会造成同样严重的职业功能下降、社会功能损害、医疗负荷增加,以及高比例的患病率、自杀率及致残率,因此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思想,利用中医药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辨证治疗,有利于阻止阈下抑郁向抑郁症下滑,并促进抑郁症向阈下抑郁及健康方向转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国家、社会经济负担。目的本研究结合导师唐启盛教授的临床经验,选择阈下抑郁的常见证型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证型进行随机、对照、双盲的观察,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中医证候评定表进行疗效评定,目的在于验证补益心脾法及安神定志法治疗阈下抑郁的疗效,加深对阈下抑郁的认识。观察阈下抑郁向抑郁症的转化率及自愈率,从而推断中医辨证治疗是否阻碍了阈下抑郁向抑郁症的发展。方法及结果方法:本课题所选对象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3个附属医院及其所属6个社区的门诊患者,观察阈下抑郁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原则,观察病例总数120例:心脾两虚型试验组及其对照组各30例,心胆气虚型试验组及其对照组各30例。心脾两虚型试验组给予归脾汤颗粒剂,心胆气虚型试验组给予安神定志丸颗粒剂,两对照组均给予淀粉糊精安慰剂颗粒。疗程均为6周,观察1周、2周、4周、6周的疗效,6周时停药。分析治疗前后各组指标的变化,对调查结果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分析。结果:以HAMD减分率及中医疗效指数评估临床疗效:心脾两虚型归脾汤组与心胆气虚型安神定志丸组两试验组的HAMD减分疗效均优于其对照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抑郁症转化率及阈下抑郁自愈率:两试验组与其对照组在6周时构成比均有明显差异,用χ2检验,P均小于0.05,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治疗,第6周时归脾汤试验组阈下抑郁患者中有25%的人回到无抑郁状态;仅有1例转化为抑郁症,考虑不排除有其他原因如日常生活压力改变等所导致;有71.43%的人停留在阈下抑郁状态。其对照组在6周时有79.31%的人停留在阈下抑郁的状态,有13.79%的人进展为抑郁症,有6.90%的人可自愈。第6周时安神定志丸组阈下抑郁患者中有43.33%的人回到无抑郁状态,且无一例转化为抑郁症,尚有56.67%的人停留在阈下抑郁状态;而对照组中有71.43%的人仍停留在阈下抑郁状态,有14.29%的人进展为抑郁症,有14.29%的人发生自愈。结论1.补益心脾法及安神定志法治疗阈下抑郁(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2.两试验组的抑郁症转化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愈率,说明归脾汤及安神定志丸在阈下抑郁向抑郁症下滑的进程中起到了有效的阻断作用;3.6周时,对照组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阈下抑郁分别有6.90%、14.29%的人恢复到无抑郁状态,说明心脾两虚型及心胆气虚型阈下抑郁具有自愈倾向。

勾圣乐,朱晨军,许芳,唐启盛[7](2017)在《益肾调气法干预阈下抑郁肾虚肝郁型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验证益肾调气法对阈下抑郁的疗效及阈下抑郁中医证候发展规律。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原则,选取符合阈下抑郁肾虚肝郁型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颐脑解郁方颗粒,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疗程均为6周,观察1、2、4、6周的疗效,6周时停药,3个月时随访,使用制定的《中医证候评定表》和《HAMD量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6周时,治疗组HAMD减分率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36.67%;治疗组中医疗效指数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3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随访抑郁症HAMD≥18分所占百分比对照组比治疗组高(P<0.01),HAMD<8分所占百分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肾调气法治疗阈下抑郁具有良好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张娟娟[8](2017)在《团体箱庭疗法对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阈下抑郁是指具有抑郁的部分症状,但尚未达到抑郁症患者的相关诊断标准,介于正常人与抑郁症群体之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临床表现。本研究共包括三部分的内容:本研究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被试进行初步筛选,并根据《精神障碍的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V)中抑郁发作的症状指标对被试进行访谈,最终确定30名被试,其中10名为正常大学生,20名实验组1接受有主题的团体箱庭干预,实验组2接受无主题的团体箱庭干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干预。研究一:实验组10名被试的初始箱庭作品与正常组的初始箱庭作品进行比较,总结阈下抑郁大学生初始箱庭作品的特点。研究二:运用团体箱庭疗法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干预,探究团体箱庭疗法对阈下抑郁大学生的治疗效果。研究三:如果团体箱庭疗法对于阈下抑郁大学生有积极的干预效果,进一步比较实验组1与实验组2在实验干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探究团体箱庭疗法中有主题与无主题对于干预效果是否有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阈下抑郁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的初始箱庭作品在沙具的使用、箱庭主题特征、场面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在箱庭主题场景、动沙情况、自我像及制作时间上差异不显着。(2)团体箱庭疗法对于阈下抑郁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可以有效的缓解阈下抑郁大学生的抑郁情绪。(3)有主题的团体箱庭疗法与无主题的团体箱庭疗法对于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不存在差异。

王汇成[9](2015)在《基于五脏阴阳整体论思想运用逍遥丸与归脾丸对阈下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家庭以及社会压力随之增加,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明显,以阈下抑郁为代表的心理障碍人群愈发增多。临床流调显示约1/5的人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些人群的抑郁症状尚未达到DSM-IV对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可归属于阈下抑郁。阈下抑郁可造成与抑郁症相似的严重损害,对抑郁症有一定预测作用且将来有发展为临床抑郁的高风险性。目前对抑郁症的诊治已由单纯治疗向防治结合发展,因此对阈下抑郁的认识与干预,也成为防治抑郁症的关键。由于阈下抑郁未达到临床抑郁症诊断标准,故存在是否应用药物干预、药物怎样选择、疗效如何评价以及副作用取舍等方面的争论。研究显示,抑郁症早期阶段是中医药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期,此期以中医药进行积极干预,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与西药相比具有其特定优势。以往研究证实肝郁脾虚证与心脾两虚证在抑郁症中最为常见。回顾以往的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本研究以五脏藏神为主要理论依据,认为阈下抑郁的发生主要涉及的脏腑是心、肝、脾,病机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为主,与整体脏腑阴阳失调密切联系;初病以气机郁滞为主,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故防治抑郁当以心、肝、脾论治为重,治法以调和肝脾、健脾养心为大法。因此,本研究以中药逍遥丸与归脾丸为主要干预手段,观察阈下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中医药合理干预阈下抑郁提供科学证据。目的:1.通过文献回顾全面分析现代医学以及中医学对阈下抑郁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及文献基础。2.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中药逍遥丸与归脾丸为主要干预手段,观察阈下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1.文献研究从阈下抑郁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分类与表现、病因病机、测量工具、预后与现代治疗等方面阐明现代医学对闽下抑郁的认识;从阈下抑郁的中医病名、历代医家认识、五脏藏神和心、肝、脾调治大法等方面阐明中医学对阈下抑郁的认识。2.临床研究研究纳入150例合格的受试者,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逍遥丸组(N=50):以中成药逍遥丸为干预措施。归脾丸组(N=50):以中成药归脾丸为干预措施。空白组(N=50):不采取任何治疗,空白对照。观察12周。结局指标为抑郁自评量表(CES-D)、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以及阈下抑郁逍遥丸方证诊断表与阈下抑郁归脾丸方证诊断表。结果:1.基线资料三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各项评分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2. CES-D评分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CES-D评分为20.50±3.31,干预4周末CES-D评分降至17.09±2.78,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CES-D评分降至16.36±2.5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CES-D评分降至16.14±2.7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CES-D评分为19.85±3.16,干预4周末CES-D评分降17.21±2.6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CES-D评分降至16.40±2.47,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CES-D评分降至16.20±2.61,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干预4周末CES-D评分为18.80±2.91,均显着高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8周末CES-D评分为18.78±2.65,均显着高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12周末CES-D评分为18.82±2.75,均显着高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在各个测量时点均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这说明,采用逍遥丸或归脾丸均能有效改善受试者的抑郁状态,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也不断增加。3. HAMD-17评分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HAMD-17评分为13.36±2.50,干预4周末HAMD-17评分降至11.21±2.33,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HAMD-17评分降至10.02±2.26,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HAMD-17评分降至8.13±2.4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HAMD-17评分为13.58±2.38,干预4周末HAMD-17评分降至12.15±2.4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HAMD-17评分降至10.60±2.3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HAMD-17评分降至8.35±2.19,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干预4周末HAMD-17评分为14.15±2.45,均显着高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8周末HAMD-17评分为14.13±2.40,均显着高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12周末HAMD-17评分为14.18±2.37,均显着高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在各个测量时点均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这说明,采用逍遥丸或归脾丸均能有效改善受试者的抑郁状态,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也不断增加。4.WHOQOL-100评分(1)躯体性维度(PHYS)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PHYS评分为45.39±9.26,干预4周末PHYS评分升至55.48±9.17,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PHYS评分升至59.26±9.2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PHYS评分升至63.78±9.37,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PHYS评分为44.20±9.38,干预4周末PHYS评分升58.37±9.26,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PHYS评分升至64.18±9.11,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PHYS评分升至68.27±9.25,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干预4周末PHYS评分为44.60±9.35,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8周末PHYS评分为44.63±9.28,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12周末PHYS评分为45.16±9.27,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在各个测量时点均有统计学差义(P>0.05)。这说明采用逍遥丸或归脾丸均能有效改善受试者的抑郁状态,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也不断增加。而且归脾丸对躯体维度的改善优于逍遥丸。(2)心理维度(PSYCH)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PSYCH评分为41.20±8.70,干预4周末PSYCH评分升至52.31±8.5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PSYCH评分升至58.42±8.36,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PSYCH评分升至60.59±8.6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PSYCH评分为42.09±8.18,干预4周末PSYCH评分升49.18±8.47,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PSYCH评分升至54.37±8.24,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PSYCH评分升至57.37±8.48,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干预4周末PSYCH评分为42.11±8.20,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8周末PSYCH评分为42.18±8.26,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12周末PSYCH评分为42.29±6.19,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在各个测量时点均有统计学差义(P>0.05)。这说明,采用逍遥丸或归脾丸均能有效改善受试者的抑郁状态,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也不断增加。而且逍遥丸对心理维度的改善优于归脾丸(3)独立性维度(IND)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IND评分为47.50±6.68,干预4周末IND评分升至52.15±6.36,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IND评分升至58.33±6.19,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IND评分升至62.39±6.4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IND评分为46.29±6.36,干预4周末IND评分升至51.27±6.28,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IND评分升至58.19±6.24,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IND评分升至61.70±6.33,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干预4周末IND评分为46.90±6.22,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8周末IND评分为46.92±6.30,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12周末IND评分为46.97±6.21,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在各个测量时点均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这说明,采用逍遥丸或归脾丸均能有效改善受试者的独立状态,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也不断增加。(4)社会关系维度(SOCIL)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SOCIL评分为54.29±7.70,干预4周末SOCIL评分升至56.35±7.24,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干预8周末SOCIL评分升至58.21±7.37,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SOCIL评分升至59.14±7.22,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SOCIL评分为53.70±7.29,干预4周末SOCIL评分升55.50±7.33,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干预8周末SOCIL评分升至57.46±7.28,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SOCIL评分升至58.58±7.36,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干预4周末SOCIL评分为53.50±7.39,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在干预8周末SOCIL评分为54.10±7.40,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12周末SOCIL评分为54.09±7.38,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在各个测量时点均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这说明,采用逍遥丸或归脾丸均能有效改善受试者的社会关系,但需要较长的疗程,在8周后显现。(5)环境领域维度(ENVIR)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ENVIR评分为56.48±7.38,干预4周末ENVIR评分升至57.19±7.26,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干预8周末ENVIR评分升至58.38±7.38,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干预12周末ENVIR评分升至59.20±7.16,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ENVIR评分为54.39±7.19,干预4周末ENVIR评分升56.39±7.30,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干预8周末ENVIR评分升至57.69±7.28,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干预12周末ENVIR评分升至58.77±7.21,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干预4周末ENVIR评分为55.52±7.18,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在干预8周末ENVIR评分为55.60±7.21,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在干预12周末ENVIR评分为55.65±±7.30,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在各个测量时点均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这说明,采用逍遥丸或归脾丸均能有效改善受试者的环境维度,但需要较长的疗程,在12周后显现。(6)精神信仰(DOM6)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DOM6评分为46.77±6.69,干预4周末DOM6评分升至48.38±6.37,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干预8周末DOM6评分升至50.18±6.28,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干预12周末DOM6评分升至51.19±6.19,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DOM6评分为45.80±6.38,干预4周末DOM6评分升47.49±6.29,与干预前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DOM6评分升至49.20±6.34,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DOM6评分升至50.27±6.26,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在干预4周末DOM6评分为45.60±6.30,显着低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8周末DOM6评分为45.70±6.22,均显着低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在干预12周末DOM6评分为45.72±6.39,均显着低于同期的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P<0.05)。逍遥丸组和归脾丸组在各个测量时点均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这说明采用逍遥丸或归脾丸均能有效改善受试者的精神信仰,但需要较长的疗程,在12周后显现。5.逍遥丸方证量化评分逍遥丸组受试者干预前为58.80±9.20,干预4周末降至49.32±9.17,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降至34.21±8.7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降至28.16±6.22,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逍遥丸方证对应良好,能有效干预。6.归脾丸方证量化评分归脾丸组受试者干预前为60.33±8.17,干预4周末降至48.30±8.22,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降至36.20±8.35,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降至26.10±7.3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归脾丸方证对应良好,能有效干预。7.临床疗效经过4周治疗后,逍遥丸组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0%;归脾丸组治愈15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0%。采用Ridit分析显示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经过8周治疗后,逍遥丸组治愈22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0%;归脾丸组治愈20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0%。采用Ridit分析显示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经过12周治疗后,逍遥丸组治愈25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0%;归脾丸治愈22例,显效2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00%。采用Ridit分析显示没有统计学差义(P>0.05)。结论:1.逍遥丸与归脾丸均可以有效干预阈下抑郁人群,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4周开始起效,需要长期服药以增强临床疗效。2.逍遥丸与归脾丸比较,逍遥丸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优于归脾丸。归脾丸对患者躯体症状改善优于逍遥丸。在社会关系、独立程度、精神信仰等方面两者没有差异。

李扬,李莉,谭曦,张靖,孔军辉[10](2014)在《阈下抑郁的临床干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由于阈下抑郁没有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所以无法用药,目前尚无对于治疗阈下抑郁的专门药物的开发与研究。而其常用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团体心理疗法,家庭治疗,中医心理疗法等。

二、对抑郁症的亚范畴—阈下抑郁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抑郁症的亚范畴—阈下抑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为激活疗法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行为激活疗法国外研究现状
        1.2.3 行为激活疗法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现况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量的计算
        2.1.3 研究工具
        2.1.4 质量控制
        2.1.5 统计学分析
        2.1.6 伦理审查
    2.2 研究结果
        2.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2 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现况
        2.2.3 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2.2.4 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第3章 行为激活疗法对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干预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确定
        3.1.3 分组方法
        3.1.4 研究工具
        3.1.5 干预方法
        3.1.6 效果评价
        3.1.7 质量控制
        3.1.8 统计学分析
        3.1.9 伦理审查
    3.2 研究结果
        3.2.1 两组护理专业阈下抑郁的学生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3.2.2 两组护理专业阈下抑郁的学生干预后抑郁、行为激活比较
        3.2.3 追踪测量结果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现况
    4.2 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1 父母关系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
        4.2.2 学习成绩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
        4.2.3 与同学关系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
        4.2.4 学习压力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
        4.2.5 不同性别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
        4.2.6 不同家庭所在地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
        4.2.7 是否独生子女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影响
    4.3 行为激活疗法对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影响
        4.3.1 行为激活疗法能改善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抑郁情绪
        4.3.2 行为激活疗法能提升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的行为激活水平
    4.4 干预后随访效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综述 行为激活疗法对大学生阈下抑郁影响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2)阈下抑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倾向及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阈下抑郁
        1.1.1 阈下抑郁的概念
        1.1.2 阈下抑郁的辨别与诊断标准
    1.2 情绪调节
        1.2.1 情绪调节的概念
        1.2.2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1.2.3 情绪调节的类型
    1.3 关于抑郁与情绪调节的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框架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一:阈下抑郁大学生外显情绪调节倾向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结果
        3.1.5 讨论
    3.2 研究二:阈下抑郁大学生外显情绪调节的有效性检验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讨论
    3.3 研究三:阈下抑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内隐倾向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假设
        3.3.3 研究方法
        3.3.4 研究结果
        3.3.5 讨论
    3.4 研究四:阈下抑郁大学生内隐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检验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假设
        3.4.3 研究方法
        3.4.4 研究结果
        3.4.5 讨论
4 总讨论
    4.1 阈下抑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内隐、外显倾向
    4.2 阈下抑郁大学生外显情绪调节的有效性
    4.3 阈下抑郁大学生内隐情绪调节的有效性
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1 创新
    5.2 不足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大庆市初高中青少年阈下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通过问卷筛查和访谈对青少年阈下抑郁人群进行诊断
        1.2.2 采用量表对青少年阈下抑郁人群的正念水平和反刍思维进行调查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大庆青少年阈下抑郁时点发生率
    2.2 反刍思维和正念水平对青少年阈下抑郁水平的影响
3 讨 论

(4)颐神调气针刺法治疗气郁体质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阈下抑郁的研究进展
        1 阈下抑郁的概述
        2 阈下抑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3 阈下抑郁的临床分类与评定量表
        4 阈下抑郁的治疗方法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阈下抑郁的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对阈下抑郁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
        3 中医体质与阈下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随机
        3 对照
        4 盲法
        5 调查量表
        6 治疗方法
        7 观察和疗效指标
        8 不良事件
        9 质量控制
        10 统计分析
        11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基线资料可比性检测
        2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比较
    讨论
        1 针灸治疗阈下抑郁的理论基础
        2 颐神调气针刺法的选穴释义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阈下抑郁大学生的自我表征及自我差异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阈下抑郁
        1.1.1 抑郁的相关概念和诊断标准
        1.1.2 阈下抑郁的相关概念和诊断标准
        1.1.3 有关抑郁和阈下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
        1.1.4 认知相关理论
        1.1.5 评定抑郁的常用量表
    1.2 自我概念和自我差异
        1.2.1 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发展
        1.2.2 自我差异理论
        1.2.3 自我表征及自我差异相关的测量
        1.2.4 相关的研究
    1.3 相关的ERP成分
第2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2.1 行为研究假设
        3.2.2 脑电研究假设
    3.3 实验设计
    3.4 被试
    3.5 实验材料和程序
    3.6 数据采集和处理
    3.7 数据分析
        3.7.1 行为研究数据分析
        3.7.2 脑电研究数据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4.1 行为学数据及相关量表结果
        4.1.1 反应时
        4.1.2 反应偏向及自我差异
        4.1.3 完美主义人格
    4.2 行为学研究结果讨论
        4.2.1 对反应时结果的讨论
        4.2.2 对反应偏向及其自我差异等结果的讨论
    4.3 脑电研究数据结果
        4.3.1 词语刺激呈现阶段结果
        4.3.2 判断反应阶段结果
    4.4 基于ERP数据结果的讨论
        4.4.1 基于词语刺激呈现阶段ERP结果的讨论
        4.4.2 基于判断反应阶段及综合两阶段ERP结果的讨论
    4.5 总讨论
第5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补益心脾法及安神定志法干预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阈下抑郁的西医研究进展
        1、定义及历史
        2、流行病学
        2.1 国外研究
        2.2 国内研究
        3、诊断
        3.1 诊断标准
        3.2 辨识量表
        4、临床表现
        4.1 SSD的临床表现
        4.2 RBD的临床表现
        4.3 MinD的临床表现
        5、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研究
        5.1 遗传因素研究
        5.2 相关生物学研究
        5.3 电生理学研究
        5.4 脑影像学研究
        5.5 认知心理学研究
        6、治疗
        6.1 心理行为治疗
        6.2 药物治疗
        6.3 其他
        7、转归
        8、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阈下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1、概述
        2、沿革
        3、病因病机
        3.1 古代医家观点
        3.2 现代医家观点
        4、诊断标准
        4.1 行业标准
        4.2 辨识量表
        5、辨证论治
        5.1 古代医家观点
        5.2 现代中医对阈下抑郁的研究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 样本量计算
        3、分组及治疗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试验组
        3.3 对照组
        3.4 禁用心理治疗
    诊疗标准
        1、西医学诊断标准
        2、中医学证候标准
        3、入选标准
        4、排除标准
        5、观察标准
        6、评定方法
        7、统计学处理
        8、技术路线图
    结果
        1、基线资料可比性检测
        1.1 一般性资料可比性检测
        1.2 治疗前HAMD总分比较
        1.3 治疗前中医证候总分比较
        2、治疗结果
        2.1 阈下抑郁心脾两虚型与心胆气虚型的HAMD减分疗效分析
        2.2 阈下抑郁心脾两虚型与心胆气虚型的中医证候减分疗效分析
    讨论
        1、一般资料的分析
        2、阈下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3、阈下抑郁的转化率分析
        4、阈下抑郁的自愈率分析
        5、心脾两虚型阈下抑郁的疗效分析
        6、心胆气虚型阈下抑郁的疗效分析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1 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
附表2
    阈下抑郁中医证候评定表(心脾两虚型)
    阈下抑郁中医证候评定表(心胆气虚型)

(7)益肾调气法干预阈下抑郁肾虚肝郁型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1.2.2 中医证候诊断: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4]
    3.2 结果
4 讨论

(8)团体箱庭疗法对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抑郁的研究综述
        1.1.1 抑郁的概念
        1.1.2 抑郁症的分类
    1.2 阈下抑郁的研究综述
        1.2.1 阈下抑郁的概念
        1.2.2 阈下抑郁的分类
        1.2.3 阈下抑郁的研究现状
        1.2.4 阈下抑郁的诊断
    1.3 箱庭疗法的研究综述
        1.3.1 箱庭疗法的概念
        1.3.2 箱庭疗法的理论基础
        1.3.3 箱庭疗法的发展历程
        1.3.4 箱庭疗法的研究现状
        1.3.5 箱庭疗法的治疗假设
        1.3.6 箱庭疗法的基本要素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1.1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2.1.2 在实践中的思考
        2.1.3 研究的意义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假设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方法
        2.2.4 研究工具
        2.2.5 研究过程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初始箱庭作品特征的分析
        3.1.1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沙具使用情况上的差异比较
        3.1.2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主题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3.1.3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主题场景上的差异比较
        3.1.4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场面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3.1.5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制作中动沙情况上的差异比较
        3.1.6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中自我像上的差异比较
        3.1.7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制作时间上的差异比较
    3.2 团体箱庭作品干预过程分析
        3.2.1 有主题的团体箱庭疗法作品的分析
        3.2.2 无主题的团体箱庭疗法作品的分析
        3.2.3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分析
        3.2.4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访谈与评估
第四章 研究讨论
    4.1 初始箱庭作品的特征讨论
        4.1.1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沙具使用情况上的特征讨论
        4.1.2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主题特征上的特征讨论
        4.1.3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主题场景上的特征讨论
        4.1.4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场面特征上的特征讨论
        4.1.5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中动沙情况上的特征讨论
        4.1.6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中自我像上的特征讨论
        4.1.7 实验组与正常组在箱庭制作时间上的特征讨论
    4.2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的研究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五脏阴阳整体论思想运用逍遥丸与归脾丸对阈下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阈下抑郁的认识
        一、阈下抑郁的基本概念
        二、阈下抑郁的流行病学
        三、阈下抑郁的分类与表现
        四、阈下抑郁的病因病机
        五、阈下抑郁的测量工具
        六、阈下抑郁的预后与现代治疗
        七、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与抑郁症不同症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中医学对阈下抑郁的认识
        一、阈下抑郁的中医病名
        二、情志抑郁的历代医家认识
        三、精神与心理活动的中医理论基础—五脏藏神
        四、理论依据与五脏相关,以心、肝、脾为主
        五、阈下抑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受试者来源
        二、筛选标准
        三、分组设计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指标
        六、不良反应
        七、质量控制
        八、统计分析
        九、创新点
        十、技术路线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
        二、干预后结局
        三、临床疗效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阈下抑郁的临床干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阈下抑郁的药物治疗
2 阈下抑郁的心理行为治疗
    2.1 认知行为疗法(CBT)
    2.2 人际关系疗法(interpersonal therapy,IPT)
    2.3 团体心理治疗(group therapy)
    2.4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2.5 中医心理疗法
3 小结

四、对抑郁症的亚范畴—阈下抑郁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为激活疗法对护理专业学生阈下抑郁的应用效果研究[D]. 覃涛. 南昌大学, 2021(01)
  • [2]阈下抑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倾向及其有效性研究[D]. 潘登.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大庆市初高中青少年阈下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J]. 张佳媛,周郁秋,樊伊楠,秦仕达.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11)
  • [4]颐神调气针刺法治疗气郁体质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D]. 谢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阈下抑郁大学生的自我表征及自我差异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D]. 王丹. 深圳大学, 2017(07)
  • [6]补益心脾法及安神定志法干预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D]. 卜繁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益肾调气法干预阈下抑郁肾虚肝郁型患者的临床观察[J]. 勾圣乐,朱晨军,许芳,唐启盛. 北京中医药, 2017(03)
  • [8]团体箱庭疗法对阈下抑郁大学生的干预研究[D]. 张娟娟. 温州大学, 2017(03)
  • [9]基于五脏阴阳整体论思想运用逍遥丸与归脾丸对阈下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D]. 王汇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0)
  • [10]阈下抑郁的临床干预方法研究[J]. 李扬,李莉,谭曦,张靖,孔军辉. 中医学报, 2014(06)

标签:;  ;  ;  ;  ;  

抑郁症亚类——阈下抑郁症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