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学习管理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学习管理

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学习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高思芃[1](2020)在《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全球化,科技发展呈现迅猛态势,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过去十五年中,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中国目前在多数情况下仍被动执行国际或他国标准,标准竞争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逐渐开始模仿国外创新联盟的成功经验,并逐渐认识到跨越组织边界,协调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可获得“1+1>2”的协同效应。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关于企业标准创新、联盟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结论莫衷一是,并且在实践中企业联盟的成功率始终难以提高,标准竞争也常处于劣势。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及现实问题,基于SSP(战略-结构-绩效)研究范式,从高管团队层面切入,探究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揭示标准联盟网络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及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间的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在填补理论空白的同时,以期对中国企业创新联盟战略管理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对战略选择、资源依赖、社会网络和高层梯队等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对现有关于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和高管团队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为了深入了解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和技术创新绩效的真实情况,本研究从长春、哈尔滨、苏州和深圳四地各选取一家制造业企业的高管团队进行调研访谈,展开案例研究分析。经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交互验证,确定核心构念,并进行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及理论模型构建。基于此通过相关文献支撑,进一步提出具体研究假设35个。随后,通过预调研对所设计量表进行修正,并主要对北京、深圳、上海、杭州、重庆、长春和哈尔滨这七个城市的制造业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最终共获得465份有效问卷。而后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了样本特征分析、共同方法偏差、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再利用通过检验的有效数据,采用分层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SPSS的Process等方法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35条假设中有34条得到了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联盟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将联盟能力划分为5个维度进行具体验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间协调、协调联盟间、组织间学习、企业联盟主动性和企业联盟变革均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2)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具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将标准联盟网络划分为2个维度进行具体验证分析,企业间协调、协调联盟间、组织间学习、企业联盟主动性和企业联盟变革分别对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均具有正向影响。(3)标准联盟网络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在结论(1)和(2)的基础上,验证出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对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验证出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在企业间协调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协调联盟间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组织间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企业联盟主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的假设均得到支持,且均为部分中介效应;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在企业联盟变革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的假设也得到支持,且为完全中介效应。(4)高管团队的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高管团队注意力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结构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成立,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关系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不成立。高管团队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成立,并且高管团队政治技能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成立。本文旨在探索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与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之间的作用机理,创新点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1)丰富了社会网络与高层梯队理论的相关研究。依据战略选择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本研究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企业内部的发展需要,进而并结合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标准联盟内与标准联盟间产生的直接或间接联结关系,促进各类资源进行共享与整合,基于此探讨标准联盟网络相关问题,发现在标准联盟中“强关系”的观点更加适用;并结合高层梯队理论,考虑高管团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探究其具备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构念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联盟战略中的影响。(2)明晰了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三者关系。基于SSP研究范式,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并结合现有文献及案例分析对各研究构念进行界定与划分维度,通过解析联盟的全过程,详细探讨联盟能力各维度对标准联盟网络结构与关系的影响路径,以及明确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显着关系,以上内容在补充标准联盟网络相关领域理论空白的同时,打开了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三者关系的黑箱,也为企业在构建标准联盟网络、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方面提供依据。(3)采用文献、案例与大样本调查的多样性研究方法。本文既有详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且有案例研究作为佐证材料支撑,并结合了大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验证,研究方法在标准联盟网络及高管团队注意力等相关研究中比较具有创新性,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准确可靠。

梁瑞华[2](2020)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已有研究显示战略联盟信任度是影响联盟关系重要因素,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信任度其对联盟稳定性、联盟绩效等方面的影响,却忽视了联盟信任度会影响经营者在战略联盟中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联盟战略行动是指当联盟成立后,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就联盟的活动程序与联盟的资源配置整体等所采取与执行的战略选择,目前联盟信任度与经营者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关系仍然没有被揭示。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分销、信息等众多活动,这些众多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环环相扣,并且由于其区别于工业产品的独特性(品种繁多、流通量大、流通范围广、流通增值大、易损坏、时间性强等),决定了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物流运输与技术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而,供应链参与者与联盟之间的信任度尤其重要,也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交易效率。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以上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与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项流动的松散组织。在战略联盟研究领域,联盟关系是研究的重要焦点,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主要形态之一。相较于工业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有其自身独特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是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的统称。其中,流通组织是指农产品从生产结束后到消费者享用之前,介乎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类组织;流通渠道是指各个流通组织之间的结构和关系。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之间有着多方关系,对于改善和提升供应链体系,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会根据自身情况产生不同的联盟,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参与者之间大多时候是凭借多年稳固的合作关系以保持产品的供应稳定性与竞争力。国内的参与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与自降成本来追求利润,导致供应链的发展停滞不前。联盟研究表明,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供应链联盟最大的差异在于农产品保存期较短、产品易腐坏,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品的时间性更为重要,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与反应度要求更高。所以在成立供应链联盟时,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被看作为农产品联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高度的联盟信任度下,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交易效率会实现倍数提升。另一方面,在与不同的企业保持联盟关系时,需要对联盟之间的战略行动作出选择,而该选择会受到联盟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投入影响。在建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共同体时,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如何帮助联盟战略形成的,同样是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目前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作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投入影响战略行动的机制尚不清楚;第三,农产品供应链的战略行动的具体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联盟理论为基础,在中国具体情境下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是否会影响联盟战略行动;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不同维度的信任度与战略行动的关系如何;第三,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经营者的稳定联盟关系为背景,针对我国1045家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发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检验,回答了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建设中,经营者在联盟关系中投入的信任度,会如何影响经营者在联盟战略中的行动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分成七章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提出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研究问题、研究路线与方法及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五个部分:供应链理论文献、联盟组合文献、联盟管理文献、联盟信任度理论、联盟战略行动文献,联盟战略是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各部分文献综述中讨论最新的理论发展;第三章: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对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与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论述;第四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本文中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战略模型和基本概念的定义做准确界定,参考国内外前沿文献对研究变量进行详细论述和理论支撑,为研究模型中变量关系作出定义;第五章: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在进行实证研究前对问卷样本修订、数据的收集方法、小样测试和相关参数界定评价;第六章:实证分析。对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修正,验证各项研究假设和所有中介变量;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主要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善意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适应性战略行动;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能力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形成性战略行动。其中,适应性战略是指运用低成本开发,该战略是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尝试扩大和利用资源基础的一种战略。形成性战略是指运用新资源开发新的机会,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业务机会;第二,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即联盟组织制度设计在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选择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研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战略联盟理论视角,构建并验证了联盟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理论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战略联盟的现有理论。在已有研究中,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关系还未得到深度研究,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指出当联盟信任度投入后与联盟战略行动产生二元关系效果,本文认为联盟善意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适应性联盟战略;当联盟能力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形成性联盟战略;第二,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联盟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与途径: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第三,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特殊性,为了增加联盟的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应更多采用适应性战略或形成性战略;第四,本文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农产品供应链作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民生工程与菜篮子工程,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周杰[3](2019)在《竞合关系视角下的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竞争日趋全球化,技术革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必须快速地开发新产品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基于知识和速度的竞争使得企业考虑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采用合作创新的方式提升产品开发的速度。战略联盟合作创新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模式之一,成为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合作创新模式、影响因素、绩效等因而成为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的重点,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联盟理论的发展和战略联盟合作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要从参与联盟的企业层次来解释企业通过联盟获得的绩效差异,联盟能力的研究已被认为是战略联盟研究领域非常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之一,从联盟能力视角对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的机理进行解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为企业层次的一种重要的组织能力,联盟能力对于联盟成功、联盟绩效等方面的显着影响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但其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考虑到战略联盟中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从竞合视角考虑联盟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本研究从竞合关系视角出发,针对联盟运行阶段的联盟管理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机理进行研究,构建了“联盟管理能力—企业间竞合关系—知识转移—合作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对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包括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理论,对战略联盟研究视角、竞合关系、合作创新、联盟能力和知识转移等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联盟企业间的竞合关系视角出发,构建了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共收集调查问卷169份,采用SPSS17.0和AMOS21.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研究要求,进而采用多元层次回归、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等方法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联盟管理能力由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联系能力三个维度构成,企业间竞合关系包括合作、竞争两个维度。(2)联盟管理能力与合作显着正相关,与竞争显着负相关,即联盟管理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越有利于缓解企业间的竞争。(3)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与知识转移都显着相关,合作与知识转移显着正相关,竞争与知识转移显着负相关,即企业间合作有助于知识转移的实现,而企业间竞争会对知识转移产生阻碍作用。(4)联盟管理能力通过影响企业间竞合关系影响知识转移,进而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竞争、合作在联盟管理能力和知识转移中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联盟管理能力通过企业间竞合关系(竞争、合作)和知识转移的连续中介作用影响合作创新绩效。与其他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着力构建“联盟管理能力—企业间竞合关系—知识转移—合作创新绩效”整合模型,借助连续中介模型挖掘出联盟管理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真实体现了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活动中企业间关系本质,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联盟管理能力对于联盟企业间竞合关系、联盟创新活动的影响,为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为战略联盟合作创新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2)本研究探讨联盟管理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机理,期望从联盟管理能力层面解释竞合关系所导致的合作创新绩效的差异,以破解基于竞合的创新困境。相较以往关于联盟能力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对联盟能力的解析以及对能力如何用于管理联盟的前端研究,且围绕联盟管理能力的实证性研究偏少的局限,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联盟管理的后端,剖析了联盟管理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深层次原因,研究有助于增强对联盟管理能力效用论的理论解释,基于联盟管理层面丰富战略联盟理论的内涵。(3)突破以往基于合作视角探讨联盟管理及其绩效作用的传统研究观点,以及少数基于竞争视角的联盟管理分析,整合上述两个视角引入竞合关系视角以深入解析联盟合作中潜藏竞争的动态关系本质,充分考虑竞争、合作关系对联盟活动产生的不同影响,探究联盟管理能力经由竞合关系影响合作创新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整合微观(企业)、中观(关系)层面挖掘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体现了企业与联盟之间的互动、共生。本文推进了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的进一步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战略联盟合作创新、联盟能力、竞合关系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深度,对今后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也能够为企业的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吴国杰[4](2017)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创新驱动研究 ——基于产品质量与生产率的视角》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创造了"中国增长奇迹",但是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能否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从国内外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体制、资源等要素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与要素约束的矛盾愈加凸显,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要素驱动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国亟需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为突破经济发展困境,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世界各国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加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与受益者,改革开放政策深化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也将面临更加开放的经济条件。在此背景下,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有哪些理论依据?又有何现实路径可循?这些问题亟待研究。为寻求中国创新驱动的有效路径,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本文根据参与国际生产与分工的不同方式,将创新驱动分为国际贸易创新驱动、对外直接投资创新驱动和外商直接投资创新驱动,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进一步阐述了三种创新驱动可能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动态仿真系统,对创新驱动作用机制进行了动态模拟,详细刻画了以知识为载体,以组织学习为途径的创新驱动作用过程。同时,在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框架下,从出口产品质量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切入,进一步对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经验检验:首先,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模型对是否进口中间品及不同贸易类型中间品进口对二者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检验,并利用分位数回归给出了相关解释变量的边际效应演化轨迹;其次,利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对中国工业企业中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进行了界定,然后利用PSM-DID方法对不同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处理效应进行了检验;最后,同样利用PSM-DID方法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处理效应,同时,利用互补性检验模型对外商研发投资与国内研发投资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了检验。本文研究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技术知识的获取与学习,一国或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知识附着机制、规模效应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进行定向的技术知识学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研发收益机制、模仿学习机制和人才吸收机制进行主动的技术知识获取;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示范竞争机制、产业关联机制和人才培训机制被动获取技术知识溢出。而在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因素、关联企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均会对企业技术知识学习产生影响,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战略联盟选择、内部技术管理和人才引进等措施来促进技术知识的学习。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间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全要素生产率更多的体现"选择效应",也就意味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其选择进口中间品、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可能性越大;而从产品质量视角来看,中间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参与全球生产与分工,有效扩大了资源要素与产品信息的获取范围,对于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正向的反馈作用。为有效促进中间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在中间品进口的选择方面,应该有效控制来料加工中间品的进口,支持进料加工中间品进口以获取更高的技术溢出。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应注重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寻求性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为促进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溢出的吸收作用,应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缩小技术差距,增强技术吸收能力;在研发投资方面,应调整研发投资结构,加大对应用研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在外资的引进方面,应当控制低技术密度外商研发投资,加大高技术密度研发投资的引入。

杨震宁,李东红,赵红[5](2016)在《跨国技术战略联盟“跨边界”立体学习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技术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形成跨国技术战略联盟,进行技术学习、知识转移和创新。以往的研究仅关注联盟的平面学习过程,本研究则聚焦于先前的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学习过程是否与当前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学习质量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创新过程。我们利用跨国技术战略联盟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跨国技术战略联盟企业的"跨边界"立体学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先前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学习过程包括了探索、甄别、吸收、应用和创造过程,并且对当前跨国联盟学习质量(学习效果和学习速度)产生影响;第二,当前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学习质量在先前联盟学习过程和创新绩效之间产生中介作用;第三,具有不同文化距离、国际化经验和战略资源互补性的联盟企业,其创新效果有差异。本研究对我国高技术企业组建跨国技术战略联盟、进行联盟技术学习和知识转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杨伟栋[6](2016)在《企业跨国战略联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战略联盟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热崇。根据安达信咨询公司(Accenture)发布的全球联盟调查,北美、欧洲、亚洲企业高层中有82%的人认为战略联盟是未来企业主要的成长动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即使企业不出国门也同样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竞争,面临如此严峻的外部经营环境,中国企业只能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面向世界,走跨国经营的道路。而学习是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甚至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结盟对象,以及在与外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过程中如何向外方学习?中国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从战略联盟这种学习方式中提升自己并获得益处?又如何锻炼提高自己在联盟中的思考和学习能力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探求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了现代管理科学常用的其他研究方法,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和战略学习理论分析战略联盟一些简单知识,进行分析论述。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战略联盟的含义、特征、类型、发展趋势及其学习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企业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一般动因;第三部分介绍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转移、转换、收获及创新;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现阶段企业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特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通过对宝钢和日本新日铁公司的战略联盟案例,从中找到一些联盟成功的经验;第六部分是针对我国企业在跨国联盟中遇到的困难分析,以及通过成功案例的经验分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策,为我国企业学习战略联盟提供帮助和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了加快国际化进程,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盟是一种基于全球视角的竞争战略,是有意义的,更是必要的。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也要进一步明确自己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动机,即企业实施跨国联盟的根本动因所在。主要在于交易成本、战略行为、学习知识这三个方面驱动,因此,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联盟,要充分掌握自主权。(2)战略联盟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着、发展着、调整的动态过程,通过把握知识的转移、转换、收获和创新几个环节,及时克服来自于心理、文化、企业自身等方面的障碍,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研究实现跨国经营的方式方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企业战略。(3)我国企业要具备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能力。面对跨国公司在联盟中管理控制的现实,我国企业想要与跨国公司进行“竞合”,实现双赢,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其次要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放下姿态,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吸收对方的资源,卧薪尝胆力求后来居上。文章旨在为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战略联盟中实现共赢提供清晰的思路和理论借鉴。

王方[7](2015)在《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学习机制与网络治理目标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于企业自身知识、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完全意义上的不依赖于合作而完成的技术创新是不存在的。技术创新网络作为实施这些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世界知名公司均已大量通过技术创新网络来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通过这种合作创新形式,这些公司在技术创新中取得了战略、技术、经济收益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显着成效,但是其不稳定性和高失败率是阻碍技术创新网络取得更大成功的顽症。因此,针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治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技术创新网络这种高度松散的合作创新组织的有效治理,应建立在对其网络运行内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在创新活动当中,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在网络层面上存在相对稳定的组织惯例,网络惯例被认为是维持并协调网络运行的核心要素,且创新网络的各主体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利用这些惯例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合作行为。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网络惯例对网络中企业之间交流、学习和合作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网络惯例可以通过促进组织间学习进而对网络运行效率起作用,有助于降低技术创新网络的高失败率,维持网络稳定。但是现有研究针对网络惯例对网络治理的影响关系及作用机理仍然揭示不足。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就是学习活动,创新网络为网络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知识资源密集且易于溢出与共享的学习平台。因此,迫切需要结合技术创新网络组织间学习活动,从机制层面探索网络惯例对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目标的作用机理,从而有利于保障网络合作创新活动的有效实现。本文首先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网络惯例和学习机制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网络惯例对学习机制的影响、学习机制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影响以及网络惯例对网络治理目标影响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学习机制——网络治理目标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本文的研究假设。本文的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首先,厘清了网络惯例不同维度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影响作用。学者们已经关注到网络惯例对联盟绩效、网络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但相关研究并未从网络惯例不同维度对网络治理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且缺乏网络惯例在网络治理中的作用机理的针对性研究成果。本文在以往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网络惯例划分为合作创新行为默契与创新网络规范共识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网络惯例不同维度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网络成员间合作创新行为默契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不显着,也不利于创新独占,成员间适度的合作创新行为默契对网络稳定是有益的,过度的合作创新行为默契不利于网络稳定。网络成员间创新网络规范共识有利于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独占,但是成员间适度的创新网络规范共识有利于网络稳定,过度的创新网络规范共识不利于维护网络稳定。其次,分析了网络惯例不同维度对学习机制的影响作用。现有研究已经认识到网络惯例可以有效促进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等组织间学习活动,但当前的相关研究还未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且缺乏从机制层面对组织间学习进行分析,尚未能将网络惯例不同维度对学习机制的影响进行清晰阐述。本文结合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间学习活动特征,将学习机制划分为学习规划和共同求解两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惯例对学习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成员间合作创新行为默契有利于成员间学习规划,但是与成员间共同求解之间的关系不显着。网络成员间创新网络规范共识对成员间学习规划和共同求解都是有益的。接着,分析了学习机制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影响作用。技术创新网络中最为核心的资源就是知识,学习机制不仅是对知识资源在网络中有效利用的制度保障,而且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的有效治理。基于此,本文从学习规划和共同求解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学习机制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网络成员间学习规划有利于网络稳定和创新独占,但是成员间学习规划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关系不显着。成员间共同求解对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和网络稳定都是有益的,但是成员间共同求解不利于创新独占。最后,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学习机制——网络治理目标的关系模型并实证检验。通过分析发现,学习机制在网络惯例与网络治理目标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也就是网络惯例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影响可以通过学习机制的中介作用来实现,揭示了网络惯例对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目标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总体而言,本论文弥补了已有研究的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现有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上对技术创新网络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也具有借鉴意义。

曾庆洪[8](2009)在《范围联盟和规模联盟非对称绩效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环境和竞争方式的改变,战略联盟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成为跨国企业实施全球战略的一个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基于资源基础观,战略联盟可以分为规模联盟和范围联盟。本研究从组织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认为规模联盟和范围联盟中的潜在学习机会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战略联盟中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从而会导致规模联盟和战略联盟之间以及同一类型战略联盟之中会出现非对称绩效,即联盟企业出现改组、接管、维持和解散的可能性存在差异。此外,战略联盟自身的特征以及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即联盟企业的母公司特征也会对战略联盟的非对称绩效产生影响。以我国汽车行业中的战略联盟为研究样本,通过对104家汽车行业的联盟进行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范围联盟与规模联盟维持、改组、接管或解散的可能性不存在显着区别;2)范围联盟中,联盟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和母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越强,联盟企业越趋于保持稳定;3)规模联盟中,联盟企业的知识可得性越强,其稳定性越高,越有可能保持维持状态;4)联盟成立时间越长,联盟被改组、接管或解散的可能性越高;两企业合作组建的联盟比多企业联盟的稳定性更低,更有可能出现改组、接管或解散;联盟合作伙伴对等持股的联盟企业比非对等持股的联盟更可能出现改组、接管或解散;5)联盟企业的母公司之间的地理位置远近、之前的联盟经验以及母公司之间的相对竞争地位,对联盟的维持、改组、接管或解散等绩效结果没有显着影响;6)我国汽车行业中,联盟企业的中方母公司和外方母公司组建联盟的目的存在明显区别,但在组建联盟之后的绩效改变上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差异。通过对中外企业组建联盟的目的和联盟后绩效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外企业的显着差异在于中方企业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研发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上,而外方企业则基本是重心放在中国的市场,同时会基于战略目的积极地防止中方学习到其核心技术。研究发现,某种程度上,在获取市场和利润的战略目的上,中外企业在联盟合作中能够达成较一致的战略目标,从而获得“双赢”。而在谋取对市场竞争的各种层面或各个渠道的控制上,合作伙伴之间会存在较强的相互牵制和防范。此时组织学习能力和知识风险防范机制就会起到关键作用。由于现有战略联盟的研究大多针对发达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中,特别是我国国内的战略联盟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是对我国本土战略联盟实证研究的有益补充,并从范围联盟和规模联盟非对称绩效的角度填补了该项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集中针对汽车行业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汽车行业,特别是本土企业在组建战略联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董芹芹[9](2009)在《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研发联盟,促进企业技术学习和进步,是世界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研发联盟这种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也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在中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对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意义。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介绍研究背景、明确研究问题、阐释研究意义、概括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拟定全文分析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综合运用战略联盟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博弈理论等知识对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原理展开探讨,为全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是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机理研究。阐明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内涵、特征、原则,分析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对象、内容、层次,探讨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动力机制、影响机制、制约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第四章是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竞合博弈分析。从交易成本、资源基础、博弈理论的视角阐述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中的竞合效应,分析联盟伙伴竞合关系的类型和决定因素,以双边联盟为例建立技术共享与技术保护的博弈模型来分析不同信任程度下的策略选择,并分析技术合作与学习的联盟整体效应。第五章是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模式分析。提出基于研发平台、基于研发项目和基于人才培养的三种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模式,分析不同模式下的具体操作方式,并配以相应的案例分析。第六章提出并探讨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M-SECI模型。在野中郁次郎知识转移SECI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研发联盟跨组织技术学习的M-SECI模型。对M-SECI模型的四要素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知识创造、知识集成与创新进行解析;建立M-SECI粗集过程模型,并作实例分析。第七章是中国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实证分析。全面搜集中国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数据,进行宏观归纳分析和统计分析;构建中国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案例库,展开群体案例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展开多元统计分析,挖掘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各影响要素间的相互关联。第八章为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总结全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全文创新点、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建议。

吉丹俊[10](2009)在《在华合资企业组织:学习不对称及其解决途径》文中指出大量涌现的中外战略联盟为联盟各方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尤其是联盟中的弱势企业(大都为中方企业)。通过合资企业方式建立的中外战略联盟形式给双方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然而很多实证研究却显示在"以市场换技术"的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学习外方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能力非常有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出现独资、控股的趋势,跨国公司通过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专利保护和研发人员管理等措施,控制或防范其技术外溢,这加大了中方企业的学习难度。本文将主要从组织学习不对称的角度来分析限制和促进组织学习的因素,并结合相关案例,研究怎样提高中方企业在联盟中的学习能力。

二、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学习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学习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战略选择理论
        2.1.2 社会网络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
        2.1.4 高层梯队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企业联盟能力相关文献回顾
        2.2.2 标准联盟网络相关文献回顾
        2.2.3 技术创新绩效相关文献回顾
        2.2.4 高管团队相关文献回顾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3.1.2 研究方法选择
        3.1.3 案例选择
        3.1.4 数据收集
    3.2 案例分析
        3.2.1 信度与效度
        3.2.2 数据处理与呈现
    3.3 结果分析
        3.3.1 基于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核心概念界定
        3.3.2 基于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理论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4.1 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
    4.2 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
    4.3 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
    4.4 标准联盟网络的中介效应
    4.5 高管团队注意力的调节效应与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4.6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的调节效应与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步骤
    5.2 调研样本选择
    5.3 变量测量
        5.3.1 企业联盟能力变量测量
        5.3.2 企业标准联盟网络变量测量
        5.3.3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变量测量
        5.3.4 高管团队注意力变量测量
        5.3.5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变量测量
    5.4 控制变量的选取
    5.5 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
    6.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6.1.1 数据收集
        6.1.2 样本特征
    6.2 共同方法偏差
    6.3 信度和效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
        6.3.2 效度检验
    6.4 假设检验
        6.4.1 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检验
        6.4.2 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的关系检验
        6.4.3 标准联盟网络中介效应的检验
        6.4.4 高管团队注意力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的检验
        6.4.5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的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7.1 实证结果讨论
        7.1.1 企业联盟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7.1.2 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的影响分析
        7.1.3 标准联盟网络的中介效应分析
        7.1.4 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的调节及被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7.2 管理启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性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2)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选题背景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供应链战略理论研究
        一、供应链战略理论综述
        二、供应链战略理论评价
    第二节 联盟组合与联盟信任度文献回顾
        一、联盟组合理论
        二、联盟管理理论
        三、联盟信任度理论
        四、联盟战略行动理论
        五、联盟战略理论评述
第三章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
    第一节 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
        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特点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
    第二节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状
        一、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方向
    第三节 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理念
        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模式创新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创新发展策略与联盟战略
第四章 模型概念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概念
        一、联盟理论概念
        二、联盟组织间信任度分类维度
        三、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维度
    第二节 本文研究假设
        一、基本模型(路径分析)
        二、相关变量的符号、名称、指标来源或定义
第五章 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
    第一节 问卷样本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
    第三节 相关参数界定
第六章 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基本资料与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
        三、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问卷信度分析
        一、信度量的信度分析
        二、各变量信度项总计统计
    第三节 效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效度的解释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结构方程式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结构方程式简介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基本模型验证
    第五节 中介变量效应分析
        一、中介变量与Bookstrap中介检验判断说明
        二、中心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三、专门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四、制度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第六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一、假设检验结果
        二、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研究变量的测量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竞合关系视角下的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知识基础理论
        2.1.3 动态能力理论
        2.1.4 社会交换理论
    2.2 战略联盟研究视角
    2.3 竞合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2.3.1 竞合的概念内涵
        2.3.2 竞合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2.3.3 竞合关系管理研究
        2.3.4 竞合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4 合作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2.4.1 合作创新概念
        2.4.2 合作创新模式
        2.4.3 合作创新影响因素
        2.4.4 合作创新绩效效应
    2.5 联盟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2.5.1 联盟能力的内涵
        2.5.2 联盟能力的组成
        2.5.3 联盟能力的构建
        2.5.4 联盟能力的绩效效应
    2.6 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相关研究综述
        2.6.1 知识属性与知识转移
        2.6.2 组织特征与知识转移
        2.6.3 伙伴间关系与知识转移
        2.6.4 知识转移的维度
        2.6.5 知识转移的绩效效应
    2.7 研究述评
    2.8 本章小结
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模型
    3.2 研究假设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的原则
    4.2 问卷设计的过程
        4.2.1 指标选取
        4.2.2 量表翻译
        4.2.3 征求专家意见
        4.2.4 小样本测试
    4.3 问卷指标
        4.3.1 联盟管理能力的测量题项
        4.3.2 企业间竞合关系的测量题项
        4.3.3 知识转移的测量题项
        4.3.4 合作创新绩效的测量题项
    4.4 本章小结
5 问卷大样本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描述
        5.1.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5.1.2 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5.2 大样本数据分析
        5.2.1 样本的效度检验
        5.2.2 样本的信度检验
        5.2.3 同源误差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假设检验
    6.1 联盟管理能力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
        6.1.1 多元层次回归分析
        6.1.2 整体关系模型及中介效应检验
    6.2 联盟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6.2.1 多元层次回归分析
        6.2.2 整体关系模型及中介效应检验
    6.3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4 本章小结
7 结果讨论
    7.1 战略联盟企业间竞合关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
    7.2 联盟管理能力对战略联盟企业间竞合关系的作用
    7.3 联盟管理能力对知识转移的作用
    7.4 联盟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管理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战略联盟合作创新调查问卷
    B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C 主持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创新驱动研究 ——基于产品质量与生产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可能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创新
        1.3.2 可能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与创新驱动相关的研究
        2.1.1 创新的定义、类型与演变进程
        2.1.2 创新驱动基本内涵与作用机制
    2.2 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研究
        2.2.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2.2.2 技术引致的国际贸易
        2.2.3 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
    2.3 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的研究
        2.3.1 国际投资的理论发展
        2.3.2 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
        2.3.3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
    2.4 与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
        2.4.1 人力资本因素
        2.4.2 研发资本因素
        2.4.3 技术差距因素
        2.4.4 经济开放程度
3 开放经济条件下创新驱动的分析框架
    3.1 开放经济条件下创新驱动理论基础
        3.1.1 国际贸易的创新驱动理论
        3.1.2 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驱动理论
        3.1.3 外商直接投资的创新驱动理论
    3.2 开放经济条件下创新驱动作用途径
        3.2.1 开放经济条件下全球价值链发展趋势
        3.2.2 知识学习视角下创新驱动的作用途径
    3.3 开放经济条件下创新驱动机制模拟
        3.3.1 动态仿真系统模型构建
        3.3.2 动态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产品质量与生产率的国际贸易创新驱动研究
    4.1 引言
    4.2 检验模型
    4.3 数据整理与变量设定
        4.3.1 数据整理
        4.3.2 变量设定
    4.4 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
        4.4.1 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分析
        4.4.2 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产品质量与生产率的对外直接投资创新驱动研究
    5.1 引言
    5.2 检验模型
    5.3 数据整理与变量设定
        5.3.1 数据整理
        5.3.2 变量设定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1 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基本回归检验
        5.4.2 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处理效应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产品质量与生产率的外商直接投资创新驱动研究
    6.1 引言
    6.2 检验模型
        6.2.1 PSM-DID模型
        6.2.2 互补性检验模型
    6.3 数据整理与变量设定
        6.3.1 处理效应检验数据整理与变量设定
        6.3.2 互补性检验数据整理与变量设定
    6.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4.1 外商直接投资处理效应检验
        6.4.2 外商研发投资的互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经济全球化发展现状
    附录B: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现状
    附录C: 中国主要要素禀赋变化
    附录D: 封闭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的均衡配置与经济增长模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跨国技术战略联盟“跨边界”立体学习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先前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学习过程的影响
    (二)当前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学习质量的影响
    (三)高技术企业形成跨国技术战略联盟的创新绩效
    (四)控制变量的设定
三、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二)样本的统计特征描述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1. 先前跨国技术联盟学习过程
        2. 当前跨国技术联盟学习质量与创新绩效
        3. 联盟情景因素
四、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潜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多重共线性诊断
    (二)结构方程模型(SEM)的研究发现
        1. 模型设置与充足模型
        2. 限制路径模型与发现
        3. 控制变量的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6)企业跨国战略联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对联盟形成动因及竞争影响的研究
        2.1.2 对联盟稳定性的研究
        2.1.3 对联盟利润分配的研究
    2.2 新见解
第3章 企业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一般动因
    3.1 跨国战略联盟的概述
    3.2 跨国战略联盟的类型
        3.2.1 联盟的方式
        3.2.2 联盟的内容
        3.2.3 从企业在联盟中所贡献的资源角度划分
    3.3 企业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动因
        3.3.1 交易成本
        3.3.2 战略行为
        3.3.3 学习知识
第4章 企业在跨国战略联盟中的学习过程
    4.1 联盟知识的转移
        4.1.1 联盟知识的共享阶段
        4.1.2 联盟知识的吸收阶段
    4.2 联盟知识的转换
        4.2.1 联盟知识的筛选与整理
        4.2.2 联盟知识内化阶段
    4.3 联盟知识的收获和创新
        4.3.1 联盟知识的收获阶段
        4.3.2 联盟知识的持续创新
    4.4 联盟学习的要素
    4.5 分阶段的合作动机与调整
第5章 我国企业跨国战略联盟的概况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5.1 中国企业跨国战略联盟概况
    5.2 中国企业跨国战略联盟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5.2.1 跨国联盟质量不高,手段单一
        5.2.2 学习能力不强
        5.2.3 对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5.2.4 文化融合的困难
    5.3 学习过程中断
    5.4 学习心理障碍与文化障碍
    5.5 知识方面蕴含的学习障碍
    5.6 企业自身蕴含的学习障碍
    5.7 联盟对象方面蕴含的学习障碍
        5.7.1 容易形成知识垄断
        5.7.2 难以传授与学习
        5.7.3 难以收集与储存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联盟各方的基本情况
    6.2 跨国战略联盟的成立
    6.3 战略联盟的结果
    6.4 战略联盟的启示
第7章 对策
    7.1 战略联盟进入的决策
        7.1.1 成立跨国战略联盟的原则
    7.2 提高跨国战略联盟整合效应的措施
        7.2.1 控制联盟整合中的各种成本
        7.2.2 消除联盟伙伴间的歧视
        7.2.3 追求成员间的协调
    7.3 对中国企业跨国战略联盟的建议
        7.3.1 慎重地选择合作伙伴
        7.3.2 建立合理的跨国联盟治理结构
        7.3.3 联盟内部创建有效的学习机制
        7.3.4 注重联盟内的文化融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学习机制与网络治理目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惯例与组织间学习相关研究
        2.1.1 网络惯例研究方面
        2.1.2 组织间学习研究方面
        2.1.3 网络惯例在组织间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2.2 组织间学习与网络治理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创新网络治理及治理目标
        2.2.2 组织间学习与网络治理目标
    2.3 网络惯例与网络治理相关研究
        2.3.1 网络惯例在网络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2.3.2 组织间学习在网络惯例与网络治理关系中的作用
    2.4 述评
    2.5 小结
3 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技术创新网络惯例
        3.1.2 技术创新网络学习机制
        3.1.3 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目标
    3.2 概念模型的构建
        3.2.1 案例分析
        3.2.2 理论分析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1 网络惯例对学习机制的影响
        3.3.2 学习机制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影响
        3.3.3 网络惯例对网络治理目标的影响
    3.4 小结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问卷编制
        4.1.1 问卷编制方法
        4.1.2 变量测量
    4.2 样本选择
        4.2.1 样本选择过程
        4.2.2 样本描述
    4.3 小结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变量测度量表质量检验
        5.1.1 合作创新行为默契量表质量检验
        5.1.2 创新网络规范共识量表质量检验
        5.1.3 学习规划量表质量检验
        5.1.4 共同求解量表质量检验
        5.1.5 知识共享量表质量检验
        5.1.6 创新独占量表质量检验
        5.1.7 网络稳定量表质量检验
    5.2 变量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5.3 小结
6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实证方法选择
        6.1.1 多元回归分析
        6.1.2 结构方程模型
        6.1.3 中介效应和倒U型关系的检验方法
    6.2 实证分析结果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回归分析结果
        6.2.3 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6.3 稳健性检验
    6.4 假设验证结果
    6.5 结果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7.1.1 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7.1.2 实践启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在校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

(8)范围联盟和规模联盟非对称绩效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流程和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战略联盟研究综述
        2.1.1 战略联盟的界定和类型
        2.1.2 组织学习视角的战略联盟研究
        2.1.3 资源基础观的联盟研究与联盟学习
        2.1.4 战略联盟绩效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
        2.2.1 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因
        2.2.2 战略联盟的稳定性
        2.2.3 战略联盟的类型
        2.2.4 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
    2.3 本文研究空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汽车行业战略联盟发展历程
    3.1 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3.2 我国汽车行业战略联盟的发展
        3.2.1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概况
        3.2.2 我国汽车行业战略联盟的发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
    4.1 概念定义
    4.2 研究假设推导
        4.2.1 规模联盟与范围联盟的非对称绩效
        4.2.2 联盟特征与联盟绩效
        4.2.3 联盟企业的母公司特征与联盟绩效
    4.3 关系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
    5.1 研究对象的说明
    5.2 变量的测量
    5.3 问卷设计与调查
    5.4 研究方法上的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统计分析与结果
    6.1 基本描述性统计
        6.1.1 总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6.1.2 样本的分类描述统计
    6.2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6.2.1 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6.2.2 总体样本的Logistics 回归分析
        6.2.3 范围联盟和规模联盟内部企业非对称绩效的检验
    6.3 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中外比较
        6.3.1 中外母公司组建联盟的目的比较
        6.3.2 中外母公司组建联盟后的企业绩效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
    7.1 假设检验结果总览
    7.2 主要研究结果的讨论
        7.2.1 样本的总体特征
        7.2.2 范围联盟和规模联盟之间的非对称绩效
        7.2.3 组织学习因素对联盟非对称绩效的影响
        7.2.4 联盟特征和母公司特征对联盟非对称绩效的影响
        7.2.5 中外母公司联盟目的和联盟后绩效的比较
    7.3 研究启示及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企业研发联盟的研究
        1.2.2 关于企业技术学习的研究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理论基础
    2.1 战略联盟理论
    2.2 组织学习理论
    2.3 资源基础理论
    2.4 交易成本理论
    2.5 社会网络理论
    2.6 知识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机理
    3.1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内涵与原则
        3.1.1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3.1.2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原则
    3.2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基本维度
        3.2.1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对象
        3.2.2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内容
        3.2.3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层次
    3.3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动力机制
    3.4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影响机制
        3.4.1 技术本身特性
        3.4.2 学习对象的配合程度
        3.4.3 技术需求方的学习能力
        3.4.4 伙伴关系与联盟治理
    3.5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制约机制
        3.5.1 技术属性障碍
        3.5.2 技术保护障碍
        3.5.3 传授能力障碍
        3.5.4 吸收能力障碍
        3.5.5 伙伴关系障碍
    3.6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运行机制
    3.7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管理机制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竞合博弈分析
    4.1 博弈的基础——联盟中的竞合关系
        4.1.1 联盟竞合关系的多角度分析
        4.1.2 联盟竞合效应的内涵以及竞合强度的决定因素
        4.1.3 联盟中的竞合强度与类型
        4.1.4 联盟竞合效应对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
    4.2 技术共享与技术保护的博弈
        4.2.1 基本假设
        4.2.2 模型讨论
        4.2.3 不同情况下的策略选择
    4.3 技术合作与学习的正和效应分析
        4.3.1 问题假设及模型描述
        4.3.2 模型分析-创新动力和学习动力产生的条件
        4.3.3 技术学习的联盟整体正和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模式
    5.1 "3P"基础与"双E"学习
        5.1.1 "3P"基础
        5.1.2 "双E"学习
    5.2 基于研发平台的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模式
        5.2.1 基于研发平台的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基本概念
        5.2.2 技术学习导向下的研发平台建设方案
        5.2.3 基于研发平台的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载体
        5.2.4 案例分析: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微小型汽车研发战略联盟平台
    5.3 基于研发项目的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模式
        5.3.1 研发项目的表征
        5.3.2 项目基础型联盟技术学习的表现形式
    5.4 基于人才培养的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模式
        5.4.1 研发人员特征
        5.4.2 面向技术学习的研发人才合作培养形式
        5.4.3 人才培养型技术学习的关键问题
        5.4.4 案例分析:宝钢依托产学研联盟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M-SECI模型
    6.1 企业内知识学习的SECI模型简介
    6.2 联盟技术学习M-SECI模型的提出
    6.3 M-SECI模型的要素解析
        6.3.1 联盟知识共享平台
        6.3.2 联盟知识交流机制
        6.3.3 联盟知识创造过程
        6.3.4 联盟知识创新
    6.4 M-SECI粗集过程模型
        6.4.1 M-SECI粗集过程理论
        6.4.2 M-SECI粗集过程模型实例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实证分析
    7.1 宏观概况
        7.1.1 研发联盟重要地位凸显
        7.1.2 研发联盟成为我国企业研发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7.1.3 合作伙伴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技术信息来源
        7.1.4 可靠的合作伙伴成为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7.1.5 我国企业技术战略定位及技术学习投入
    7.2 群体案例分析
        7.2.1 案例库构建
        7.2.2 案例库分析
        7.2.3 典型企业典型模式
    7.3 问卷调查分析
        7.3.1 背景介绍
        7.3.2 基本统计分析
        7.3.3 技术学习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7.3.4 关联规则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案例库
附录2: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在华合资企业组织:学习不对称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联盟学习不对称概述
    (一) 文化差异
    (二) 信息不对称
    (三) 知识的不对称
    (四) 学习的不对称
三、提高中方企业学习能力的途径
    (一) 建立学习文化
    (二) 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
    (三) 整合知识转移渠道
四、提高学习能力

四、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学习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高思芃. 吉林大学, 2020(03)
  • [2]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D]. 梁瑞华.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3]竞合关系视角下的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D]. 周杰. 重庆大学, 2019(01)
  • [4]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创新驱动研究 ——基于产品质量与生产率的视角[D]. 吴国杰. 浙江大学, 2017(08)
  • [5]跨国技术战略联盟“跨边界”立体学习模型研究[J]. 杨震宁,李东红,赵红.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11)
  • [6]企业跨国战略联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杨伟栋. 大连海事大学, 2016(10)
  • [7]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学习机制与网络治理目标关系研究[D]. 王方. 西安理工大学, 2015
  • [8]范围联盟和规模联盟非对称绩效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理论的视角[D]. 曾庆洪. 华南理工大学, 2009(10)
  • [9]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董芹芹.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10]在华合资企业组织:学习不对称及其解决途径[J]. 吉丹俊.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9(02)

标签:;  ;  ;  ;  ;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学习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