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事业部钢铁产量突破400万吨

攀钢事业部钢铁产量突破400万吨

一、攀钢本部产钢突破400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文炜烽[1](2017)在《基于物流一体化的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8.04亿吨,占全球比重为49.6%,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钢铁行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它决定着建筑业、汽车业、家电业、相关国防业等下游产业领域的发展,同时推动着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铁矿石作为钢铁行业的工业原材料,虽然我国铁矿资源储备较为丰富,但由于我国铁矿资源存在品位质量较低、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导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较高,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铁矿石以满足国内生产需求。201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9.53亿吨,占全球海运进口量的三分之二。处于同一港口腹地的钢铁企业以我国沿海铁矿石接卸港为节点,每年从澳洲、巴西、南非等铁矿石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进口大量的铁矿石,但由于这些下游钢铁企业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铁矿石贸易和物流模式,即单一的原材料采购、运输、库存、配送等铁矿石物流过程,导致我国进口铁矿石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港口铁矿石压港、疏运不及时问题时常发生。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港口为核心节点,基于港口物流一体化的理论,从整体铁矿石物流系统成本优化的角度,充分考虑多铁矿石供应商、多港口腹地钢铁下游客户等因素,在满足各供需关系和各物流环节约束的前提下,构建以港口为节点的物流一体化(即港口集合多方需求集中采购、集中库存、及时分拨配送)的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优化模型。并以湛江港进口铁矿石物流为例进行实例验证,得到湛江港铁矿石物流系统成本最小的情况下,各时间段下的采购、运输、配送疏运方式选择等物流环节的最优方案。并通过定性分析大宗散货市场严重震荡,钢铁需求疲软,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和钢铁去产能步伐加快的新常态背景,对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阳勇[2](2014)在《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前,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将鞍钢作为恢复钢铁工业的重点,决策、指导了鞍钢的恢复和改建。为改变钢铁工业布局,毛泽东还作出了新建武钢、包钢的重要决策。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毛泽东决策重点建设钢铁工业,极大地加快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中国钢铁工业作出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战略布局。这一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钢铁工业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强调钢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提出了过高的发展目标和不切实际的钢产量高指标,钢铁工业战线出现“三年大起”的局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挤了农业和轻工业,是引起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钢铁工业的过度发展是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为后来钢铁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支持钢铁工业进行调整、整顿,初步展开了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钢铁工业生产建设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十分关心、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年徘徊时期,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国家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大量投人,钢铁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并为后来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强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高度重视、积极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他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尽管在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其的功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他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27年间新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27年间钢铁工业取得的成果,也为之后中国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这27年间建立起来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至今仍在并将继续在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如下几点: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韩珍堂[3](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朱艳[4](2012)在《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的研究》文中认为国际钢材市场是一个日益开放的一体化市场,本土市场容量日趋饱和,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为充分发挥自身产能、实现经营资源的有效配置,纷纷将经营视野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大市场,国际化是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出路。面对全球市场,攀钢将面临如何保持竞争力、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在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竞争趋向于垄断的压力下,钢铁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得到迅猛发展。国际上重点钢材用户采取了全球化战略。如汽车工业,他们已经改变了过去依据工厂所处地理位置选择钢材供应商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这为那些跨国经营的钢铁公司提供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对我国的钢铁企业来说,要具备追随供货能力,拥有同大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必须在海外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络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攀钢也面临着生产原料瓶颈的制约,需要在全球配置资源。随着世界钢铁需求和产能的不断扩大,攀钢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矿石、煤、合金等原材料,在本国资源稀缺,矿产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攀钢需要在全球范围开发更多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体系。本研究希望能够以我国着名钢铁企业攀钢(集团)公司开拓海外特定市场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世界和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钢铁贸易和市场形势客观的分析,并考虑到我国钢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明确提出了攀钢钢铁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攀钢钢铁企业应该通过探讨产品出口的关系竞争战略,出口营销策略,品牌竞争战略和出口渠道的增值管理策略,提高钢铁产品的出口量及海外市场占有率。并以此对中国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下国际化经营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伟芬[5](2011)在《昆钢控股公司国内营销渠道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趋于同质化,国内钢铁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用户对产品质量、销售价格、过程控制、售后服务等方面要求更高,营销渠道作为供应链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承担着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重任。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后竞争重心将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昆钢控股公司是西南地区的大型钢铁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然而与国内大型钢铁公司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西南地区,与攀钢、柳钢、水钢等企业的竞争也处于不利的地位。昆钢在营销渠道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过于依赖经销商、渠道冲突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顺利实现昆钢“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完成销售任务,同时提高昆钢在西南钢铁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改进营销渠道。本文在对营销渠道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的营销渠道模式,总结了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然后重点围绕昆钢营销渠道的现状进行研究,利用SWOT工具对昆钢的营销渠道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昆钢营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对昆钢主要竞争对手的营销渠道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针对昆钢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营销渠道的设计思路,提出了营销渠道管理的具体对策。

王国桥[6](2011)在《攀枝花市钛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钛及其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和无毒等独有的性能,在国防、军事、航天、航空、航海和国民经济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钛的氧化物(TiO2),即钛白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钛白的产量和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先进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近年来,尽管我国加快了海洋、汽车的开发,钛在这些领域有独特的性能,增长的潜力很大。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取消钛白粉出口退税政策后,中国钛白粉企业生产成本激增,同时面对国际大型钛白粉生产商在高端产品及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现状,国内钛白粉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与国外先进钛产业相比,我国钛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品种单一,生产成本高,钛深加工业还未起步,环保压力大,产业力量分散,缺乏适应钛产业发展的企业体制。本文论述了作为我国最大的钛资源集聚地的攀枝花市,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其资源优势,推进攀枝花市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论文提出对钛资源的开发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要求,优化工艺技术,合理布局,应尽快改变目前分散、各自为阵的企业分布格局,按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整合各企业,引进先进企业,逐步培育出几个核心优势企业,构建中国的钒钛产业集群。

虞海燕[7](2011)在《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较少,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属于欠发达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发展。我国西北地区的钢铁工业虽然起步晚,但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有效利用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西北地区钢铁工业的科学发展,是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基于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西北地区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酒钢)为重点对象开展研究,以期为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咨询依据。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综合评述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现代钢铁工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从矿山资源利用、选矿、冶炼以及轧钢等工艺设备情况、生产现状、综合能耗水平、环保和清洁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总结提出了酒钢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挑战。(2)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论证了酒钢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通过物质流、能量流、水资源流的减量化和再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产品档次质量提高、污染物以及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增强,使企业步入“资源效率提高—能耗降低—环境改善—成本降低—竞争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3)基于剖析酒钢生产设备、产品、能源、资源等的现状,结合酒钢“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以低成本、高效益、全方位、综合发展的思路来提升酒钢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酒钢铁前、炼钢、轧钢等主要工序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实施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策略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论证了酒钢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并对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4)基于西北地区的特点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对酒钢钢材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目前产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酒钢在经历了由棒线材到扁平材、由普碳钢到不锈钢的二次重大产品结构调整后,今后必须由注重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移到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轨道上。逐步形成普碳钢的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扩大不锈钢的品种、产能和产量,是酒钢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5)西北地区钢铁工业下一步发展,要贯彻“依靠科技,重视创新,人才为本”的思想;通过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研开发平台,汇聚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使酒钢等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的科技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为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本文完成之时,适逢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启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希望本文对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梁南山[8](2010)在《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创新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在钢铁企业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条件下的竞争危机及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下,钢铁企业将会步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对比研究,综合运用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华菱涟钢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如何提升华菱涟钢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看法与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明确钢铁企业技术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对技术创新一些常见的评价指标,通过与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对比研究,主要从专利、论文、科技进步奖等技术创新成果以及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机构与设施等几个方面,分析与研究了华菱涟钢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2)通过实证分析及对比研究,分析了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在技术创新的体制制度方面缺乏长期共赢共享的制度设计;在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上重产品轻工艺、重模仿轻独创、重短期轻长期;在技术创新的资金方面投入强度不够、投入方向欠佳;在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方面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科技人才激励不足、培训不足、对外部人力资源的重视和利用不够.(3)针对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升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包括:在制度方面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绩效体系、构建技术成果的利益长效机制;在技术创新战略方面以低成本与高效益为导向、短期创新与中长期创新合理布局、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并重、自主研发与模仿引进并举;在技术创新的渠道与方式方面积极推动与其它单位的合作创新、实行合同式研究课题招标、在计划创新之外积极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在技术创新的投入方面适度提高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优化技术开发资金的组成与流向;在技术创新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建立合理的技术人才绩效与薪酬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加强技术开发项目的团队管理;在科技信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深化内部生产技术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加强对外部信息的采集、加工与利用.(4)对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以下一些保障措施:在生产及营销领域完善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在研究开发领域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在产品领域建立研究联盟.

楚序平[9](2009)在《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共分六章。研究紧紧围绕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问题展开。通过与美国、日本、韩国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钢铁产业强国的对比研究分析,研究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产业组织学“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合绩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e EnvelopmentAnmysis)分析了44家钢铁企业样本,运用MALM模型对36家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性进行了测试。运用博弈论方法对首钢搬迁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中国钢铁产业在产量规模和市场规模急剧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多数企业没有实现相应的规模经济,钢铁产业没有达到“有效竞争”(克拉克,J.M.Clark,1940)。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环境和参与主体激励不相容。中央政府由于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制度设计与实现规模经济激励不相容,产业规制与钢铁规模经济具有正负双向作用;地方政府在收入激励、政治激励下,与钢铁产业发展速度正相关,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负相关;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缺乏内在发展激励和动力,实现了工厂规模生产,而更庞大的组织规模部分抵消了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率;非公有制钢铁企业在多方作用的柠檬市场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较高的效率,但是发展的外部性严重,对实现规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负面的作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的个体理性选择和行为,在总体上形成了合成谬误,导致了我国钢铁产业整体的规模不经济。不改善制度环境和规制政策,钢铁产业实现整体上的规模经济不可能;不改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钢铁产业实现整体上的规模经济不可能:不进行国有钢铁企业产权、治理、管理改革,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不可能;不改善非公有制钢铁企业的产权、治理、行为改革,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不可能。改革的政策选择方向是,按照激励相容原则,配套推进政府规制、财税体制、企业改革,才能推动、改善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本文六章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文献综述,包括国外有关产业经济学研究和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学术界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核心观点、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了规模经济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观点,介绍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有关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观点。对钢铁工业最优规模进行了理论度量,初步提出了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指标。对我国钢铁产业的最优规模问题,对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第三章,发达国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的经验研究。分别研究了美国、日本和韩国钢铁TAk规模经济特征、钢铁工业的市场结构、钢铁工业的制度环境,对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钢铁产业最佳规模的市场基准、行为基准和绩效基准。第四章,对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历史发展与规模特征,对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测量和评价,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新的评估。第五章,实证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绩效。运用DEA模型选择44家钢铁企业2004-2007年数据,进行了测试分析。运用MALM模型,并选择有代表性的3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MALM模型测试分析,检验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有效性,进而检验不同钢铁企业的规模有效性问题,得出了新的结论。对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问题,选择劳动生产率、用工、薪酬、福利等系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验证,得出了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第六章,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了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对钢铁产业的规制政策,验证了规制政策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分析了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投资的激励诱因,验证了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实证分析了国有钢铁企业的行为特征,并选择首钢搬迁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论证了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制度原因。并在博弈中通过给出制度变量,提出了帕累托改进路径。结束语。总结概述全文的基本结论。本文力求使每一个结论有所创新,主要是:对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新的研究,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的特殊现象——单体大规模企业的数量和产量比例持续上升与整体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并存;提出“产业集中度弹性系数”的指标并进行了计算分析,较好地说明了集中度下降的原因,解释了中国钢铁产业的特殊现象,改进了原有市场集中度指标,对于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理性、客观、全面认识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钢材产品集中度”的概念,对中国钢材产品集中度进行了计算,发现存在“高端产品集中度高却消耗量小、低端产品集中度低却消耗量大”的特点;对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市场绩效进行了新的研究评估,对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5年和2007年的经营数据,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效率测算分析。发现、总结、归纳出中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是规模有效或接近于规模有效、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在与中小钢铁企业比较中没有显示出显着的效率优势、重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非常大等8项结论;运用MALM模型对有代表性的3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MALM模型测试分析,得出影响M指标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因素,钢铁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钢铁产业总体竞争力的关键;进而对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劳动生产率、用工、薪酬、福利等系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验证,得出了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内部存在X-非效率问题;对影响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首钢搬迁典型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证明: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的不经济,是局中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钢铁企业博弈的均衡结果,局中人的个体理性选择,产生了集体谬误,导致了整个钢铁产业的规模不经济;在博弈分析中加入制度变量,分析了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帕累托改善路径。

余辉[10](2008)在《马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钢铁市场需求强劲。笔者认为,未来几年是马钢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马钢做强做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情况下,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司发展战略,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分析模型,对马钢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马钢内部主要业务能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做强钢铁主业、发展非钢产业”的公司发展战略。首先,在做强钢铁主业上,采取扩张战略、低成本战略和产品差别化战略,不断提高马钢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其次,在非钢产业上,实施中心多角化战略,重点发展与钢铁主业相关联的、市场前景较好的非钢项目,形成非钢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马钢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本文认为,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并保证付诸实施,马钢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二、攀钢本部产钢突破400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钢本部产钢突破400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流一体化的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物流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1.2.2 物流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1.2.3 铁矿石物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物流一体化
    2.2 开展物流一体化的必要性
        2.2.1 开展物流一体化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2 开展物流一体化有助于企业赢得规模经济效益
        2.2.3 开展物流一体化有助于企业提高物流效益
        2.2.4 开展物流一体化有助于港口拓展其节点功能
    2.3 物流系统分析
        2.3.1 物流系统分析概念与目的
        2.3.2 物流系统分析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以港口为核心节点的物流一体化的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
    3.1 铁矿石物流系统
        3.1.1 铁矿石特性
        3.1.2 铁矿石物流及其特点
        3.1.3 铁矿石物流系统特征
    3.2 我国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分析
        3.2.1 我国进口铁矿石来源供给分析
        3.2.2 我国进口铁矿石需求主体及接卸港口布局分析
        3.2.3 我国进口铁矿石流程分析
        3.2.4 我国进口铁矿石疏运方式分析
        3.2.5 我国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存在问题
    3.3 港口在物流系统中的节点功能
        3.3.1 传统综合物流服务功能
        3.3.2 航运商业服务功能
        3.3.3 新兴增值服务功能
    3.4 以港口为节点的物流一体化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优化模型构建
    4.1 模型问题描述
    4.2 模型假设
    4.3 模型参数说明
    4.4 模型变量说明
    4.5 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湛江港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优化实例
    5.1 湛江港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现状分析
        5.1.1 湛江港港口概况
        5.1.2 湛江港腹地下游钢铁企业分析
    5.2 模型参数确定
    5.3 模型求解和结果分析
        5.3.1 模型求解结果
        5.3.2 结果分析
    5.4 物流一体化与非物流一体化模型对比分析
    5.5 新常态背景对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影响分析
        5.5.1 新常态背景
        5.5.2 对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国前毛泽东与中国钢铁工业
    第一节 号召争取“铁的自给”
    第二节 要求做好企业中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留用工作
    第三节 电令鞍钢迅速恢复生产
第二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和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一节 决策、指导鞍钢的恢复和改扩建
        一、将鞍钢作为钢铁工业建设的重点
        二、指示鞍钢培养钢铁人才
        三、集中全国力量支援鞍钢建设“三大工程”
    第二节 决策新建武钢、包钢
        一、决策新建武钢
        二、决策新建包钢
    第三节 指导制订“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钢铁工业
        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制订“一五”计划
        二、要求重点加强冶金工业,打好基础
    第四节 启发、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二、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第五节 提出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
        一、提出赶超美国
        二、决策十五年赶超英国
第三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
    第一节 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十五年赶上美国
        一、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
        二、肯定冶金工业部关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设想
        三、提出十五年赶上美国
    第二节 决策钢产量翻一番,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一、决策钢产量翻一番,“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
        二、召开北戴河会议,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第三节 发动全民大炼钢铁
        一、提出七年超过美国,强调必须首先抓紧钢铁工业
        二、亲临各地视察钢铁生产
        三、各地大放高产“卫星”
    第四节 指导钢铁工业局部纠“左”
        一、提出压缩空气,降低1959年钢产量指标
        二、号召鼓足干劲,完成1800万吨钢
        三、提出要波浪式前进,确定钢产量指标降为1650万吨
        四、委托陈云研究钢产量指标,将钢产量指标降到1300万吨
    第五节 争取钢铁更大的“跃进”
        一、庐山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倾,鼓干劲”
        二、提出争取二千二百万吨钢
        三、支持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出“鞍钢宪法”
        四、慎重提指标,注重降指标,全力保钢产
第四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两年大落”和第二个“黄金时期”
    第一节 降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
        一、接受钢产量指标大幅度再降
        二、赞成将1962年钢产量指标降至600万吨
        三、开展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运动
    第二节 提出再搞三年调整,控制钢产量指标
        一、提出再搞三年调整
        二、控制钢产量指标
    第三节 初步展开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
        一、提出重建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
        二、督促、指导攀枝花和酒泉钢铁基地建设
        三、支持小三线搞小钢铁厂
第五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十年徘徊
    第一节 钢铁工业战线遭到严重破坏
        一、把“文化大革命”扩展到工矿企业
        二、支持、号召夺权
        三、清理阶级队伍
        四、制止武斗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一、提出、推动落实政策,引导“文化大革命”向结束的方向发展
        二、掀起备战高潮,反对翻番
        三、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政策
    第三节 钢铁工业战线再遭破坏
        一、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二、支持全面整顿
        三、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第六章 评价与总结
    第一节 对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评价
    第二节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
        一、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三、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
        四、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
        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六、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
        七、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中的难点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四、 产业集群学说
        五、 其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一、 规模经济
        二、 运营效率
        三、 成本控制
        四、 质量管理
        五、 技术创新
        六、 外部性约束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一、 粗钢产量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五、 1970 年后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第六节 启示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一、 生产和消费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三、 技术装备水平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五、 进入/退出壁垒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一、 国外企业概述
        二、 国内企业概述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生产经营分析
        二、 财务分析
三、 启示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二、 建议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一、 环境保护能力
        二、 建议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 建议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一、 产能过剩
        二、 产业集中度
        三、 建议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一、 资源控制能力
        二、 建议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二、 建议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三、 建议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一、 供应链成本
        二、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意义和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 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 世界钢铁市场环境分析
    (二) 行业竞争分析
    (三) 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 攀钢基本情况介绍
    (二) 攀钢内部环境分析
    (三) 国际化经营的SWOT矩阵分析
四、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的战略措施
    (一) 钢铁出口和铁矿石进口
    (二) 从贸易为主到实业并重的路径
    (三) 营销组合
    (四) 经营活动一体化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昆钢控股公司国内营销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
    2.1 营销渠道的概念和功能
        2.1.1 营销渠道的定义
        2.1.2 营销渠道与分销渠道
        2.1.3 营销渠道的功能和重要性
    2.2 营销渠道的流程
        2.2.1 物流
        2.2.2 所有权流
        2.2.3 资金流
        2.2.4 信息流
        2.2.5 促销流
    2.3 营销渠道的结构及演变
        2.3.1 营销渠道的结构
        2.3.2 营销渠道结构的演变
    2.4 营销渠道设计
3 国内外钢铁公司营销渠道的先进经验借鉴
    3.1 钢铁公司的营销渠道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3.1.1 我国钢铁公司的营销渠道发展历程及国内钢铁市场情况
        3.1.2 我国钢铁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3.1.3 钢铁企业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3.2 国外钢铁公司营销渠道的先进经验
        3.2.1 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营销渠道
        3.2.2 日本新日铁钢铁公司的营销渠道
        3.2.3 韩国浦项钢铁公司的营销渠道
        3.2.4 国外钢铁公司营销渠道模式的启示
    3.3 国内钢铁公司营销渠道的先进经验
        3.3.1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营销渠道
        3.3.2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营销渠道
        3.3.3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营销渠道
        3.3.4 国内钢铁公司营销渠道模式的启示
4 昆钢控股公司营销渠道现状及竞争态势分析
    4.1 公司基本情况
    4.2 昆钢营销渠道现状和存在问题
        4.2.1 昆钢市场发展态势
        4.2.2 昆钢营销渠道的现状
        4.2.3 昆钢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昆钢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分析
        4.3.1 云南省内产钢和用钢分析
        4.3.2 水钢、攀钢、柳钢营销渠道策略分析
    4.4 昆钢营销渠道SWOT分析
        4.4.1 优势(S)分析
        4.4.2 劣势(W)分析
        4.4.3 机会(O)分析
        4.4.4 威胁(T)分析
5 昆钢控股公司营销渠道模式的调整与管理
    5.1 营销渠道的调整思路
        5.1.1 分析昆钢的营销目标
        5.1.2 分析产品特性和消费者需求
        5.1.3 合理选择中间商
        5.1.4 分析竞争者情况
    5.2 营销渠道的管理对策
        5.2.1 选择和培训渠道成员
        5.2.2 激励渠道成员
        5.2.3 及时评价渠道成员的业绩
        5.2.4 管理窜货和渠道冲突
        5.2.5 昆钢新型营销渠道模式的实现路径
    5.3 昆钢营销渠道调整的配合条件
        5.3.1 决策层对昆钢渠道建设的重视
        5.3.2 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迅速,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增强
        5.3.3 经销商管理能力的提高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攀枝花市钛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钛产品市场供给和需求现状
        2.1.1 钛白粉
        2.1.2 海绵钛
        2.1.3 高钛渣
        2.1.4 钛材市场
    2.2 攀枝花钛资源开发现状
        2.2.1 资源储量
        2.2.2 开采利用状况
    2.3 我国钛矿资源概况
        2.3.1 资源储量
        2.3.2 开采利用状况
        2.3.3 国内开采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国家对发展钛资源的产业政策
        2.4.1 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
        2.4.2 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2.4.3 鼓励引进国外资源和技术
    2.5 小结
第三章 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3.1 攀枝花钛资源概况
        3.1.1 钛资源状况
        3.1.2 钛制品生产消费及市场预测
    3.2 攀枝花市钛产业发展的优势
    3.3 攀枝花市钛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3.3.1 钛原料紧缺是制约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的瓶颈
        3.3.2 钛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3.3 钛资源开发中矿产资源计税不合理
        3.3.4 环保压力是制约钛产业发展的根本
第四章 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4.1 攀枝花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4.2 攀枝花市优先发展钛产业的战略规划
    4.3 攀枝花市钛产业发展的工业布局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钢铁工业的特点
    1.2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及现状
        1.2.1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2.2 世界钢铁工业现状
    1.3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及现状
        1.3.1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3.2 国内钢铁工业现状
    1.4 国内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5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1.6 我国西北地区钢铁工业概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现状分析
    2.1 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现状分析
        2.1.1 矿山资源及开采现状
        2.1.2 选矿设备及生产能力
        2.1.3 铁前设备及生产能力
        2.1.4 炼铁设备及生产能力
        2.1.5 炼钢设备及生产能力
        2.1.6 热轧设备及生产能力
        2.1.7 冷轧设备及生产能力
        2.1.8 能耗、环保、资源水平
    2.2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2.3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西北地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3.1 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禀赋特点
        3.1.1 资源分布总体情况
        3.1.2 铁矿资源分布及特点
    3.2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3.2.1 煤资源梯度利用
        3.2.2 铁矿资源开发利用
        3.2.3 钢铁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3.3 钢铁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3.3.1 物质流
        3.3.2 能源流
        3.3.3 水资源流
    3.4 小结
第4章 酒钢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
    4.1 低成本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4.2 钢铁主业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
        4.2.1 铁前发展战略
        4.2.2 炼钢发展战略
        4.2.3 轧钢发展战略
    4.3 关联产业整合优化发展战略
        4.3.1 铬、镍、钨、钼资源开发
        4.3.2 伴生铜矿资源开发
        4.3.3 电解铝及铝合金产业发展
    4.4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4.5 小结
第5章 酒钢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策略
    5.1 产品结构现状分析
        5.1.1 碳钢产品结构
        5.1.2 不锈钢产品结构
    5.2 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产品发展方向
    5.3 产品结构调整内容
        5.3.1 不锈钢产品
        5.3.2 棒线材产品
        5.3.3 板材产品
    5.4 小结
第6章 酒钢科技与人才发展战略
    6.1 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6.1.1 科技工作体系
        6.1.2 科技工作现状
        6.1.3 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6.2 科技发展外部环境
        6.2.1 钢铁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6.2.2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导向
    6.3 科技发展战略
        6.3.1 基本思路
        6.3.2 科技发展目标
        6.3.3 科技发展着力点
    6.4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6.4.1 人力资源现状
        6.4.2 人力资源开发指导思想
        6.4.3 科技队伍建设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作者简介

(8)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2.1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
        1.2.2 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
        1.2.3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本文结构
第2章 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2.1 华菱涟钢的概况
    2.2 华菱涟钢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2.2.1 华菱涟钢的技术创新成果现状
        2.2.2 华菱涟钢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现状
    2.3 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3.1 技术创新的体制制度
        2.3.2 技术创新的资金条件
        2.3.3 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
        2.3.4 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
第3章 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3.1 完善技术创新制度
        3.1.1 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绩效体系
        3.1.2 构建技术创新成果的利益长效机制
    3.2 改变技术创新战略
        3.2.1 以低成本与高效益为导向
        3.2.2 短期创新与中长期创新合理布局
        3.2.3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并重
        3.2.4 自主研发与模仿引进并举
    3.3 拓宽技术创新的渠道与方式
        3.3.1 积极推动与其它单位的合作创新
        3.3.2 对部分研究开发项目可采取招投标形式实行契约式管理
        3.3.3 在计划性创新之外积极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3.4 强化技术创新投入
        3.4.1 适度提高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
        3.4.2 优化技术开发资金的组成与流向
    3.5 强化技术创新人才的开发与利用
        3.5.1 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人才绩效与薪酬机制
        3.5.2 加强技术人才的培训与培养
        3.5.3 加强技术开发项目的团队管理
    3.6 加强科技信息的研究与开发
        3.6.1 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3.6.2 深化企业内部生产技术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3.6.3 加强对企业外部信息的采集、加工与利用
第4章 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4.1 在生产及营销领域完善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
        4.1.1 在生产领域完善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
        4.1.2 在营销领域完善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
    4.2 在研究开发领域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4.2.1 产学研结合的优点
        4.2.2 产学研结合的方式
    4.3 在产品领域建立广泛联盟
        4.3.1 与同行企业建立联盟
        4.3.2 与重点用户建立联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研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中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研究综述
        1.2.2 国内产业经济学有关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
        1.2.3 国内对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
        1.2.4 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观点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规模经济的经济学观点
        2.1.1 古典经济学观点
        2.1.2 新古典经济学观点
        2.1.3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
        2.1.4 其它观点
    第二节 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度量
        2.2.1 规模经济的内涵及分类
        2.2.2 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度量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第一节 美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1.1 美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
        3.1.2 美国钢铁企业绩效分析
        3.1.3 美国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二节 日本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2.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3.2.2 日本钢铁产业的演进和市场结构
        3.2.3 日本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绩效分析
        3.2.4 日本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三节 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3.1 韩国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3.3.2 韩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特征
        3.3.3 韩国钢铁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3.3.4 韩国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四节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基准
        3.4.1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
        3.4.2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基准
第四章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4.2.1 市场集中度分析理论
        4.2.2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和H指数分析
    第三节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弹性系数研究
        4.3.1 概念界定
        4.3.2 数据选取和计算
        4.3.3 结果分析
    第四节 中国钢材产品集中度研究
        4.4.1 钢材产品集中度的计算
        4.4.2 钢材产品集中度的变化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实证分析
    第一节 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DEA指标分析
        5.1.1 DEA用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的可行性
        5.1.2 DEA模型介绍
        5.1.3 基于DEA对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步骤
        5.1.4 中国44家钢铁企业2005年DEA指标分析
        5.1.5 中国46家钢铁企业2007年DEA指标分析
    第二节 MALM指标分析
        5.2.1 MALM模型介绍
        5.2.2 运用MALM模型对36家样本企业测试结果分析
    第三节 对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指标的分析
        5.3.1 对DEA分析和MALM指数分析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5.3.2 对典型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X-非效率"的分析
第六章 影响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诱因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在钢铁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6.1.1 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钢铁产业规制
        6.1.2 对中央政府主管部门1995-2005年钢铁企业调控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6.2.1 地方政府参与钢铁产业的诱因
        6.2.2 地方政府1995-2005年在钢铁产业投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国有钢铁企业行为实证分析
        6.3.1 国有钢铁企业策略行为
    第四节 首钢搬迁的博弈分析
        6.4.1 首钢搬迁背景介绍
        6.4.2 博弈分析
        6.4.3 博弈的理想合作结果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马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战略与战略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1.3.1 战略与战略管理的涵义
        1.3.2 战略管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3 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及分析模型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及经济环境
        2.1.2 技术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2.1.4 自然地理环境
        2.1.5 结论
    2.2 产业环境分析
        2.2.1 中国钢铁工业的基本现状及分析
        2.2.2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2.2.3 中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强度分析
        2.2.4 结论
第三章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1 马钢简介
        3.1.1 概要
        3.1.2 组织结构
    3.2 钢铁主业能力分析
        3.2.1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3.2.2 财务能力分析
        3.2.3 研发能力分析
        3.2.4 生产能力分析
        3.2.5 人力资源分析
        3.2.6 推进信息化建设情况
    3.3 非钢产业能力分析
        3.3.1 建筑业及房地产业
        3.3.2 钢结构
        3.3.3 矿山
        3.3.4 环保
        3.3.5 服务业等其他产业
    3.4 结论
第四章 马钢集团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
    4.1 马钢集团发展战略因素SWOT分析
    4.2 马钢集团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4.3 马钢集团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
        4.3.1 公司战略
        4.3.2 经营战略
    4.4 马钢集团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4.4.1 钢铁主业发展战略策略
        4.4.2 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策略
第五章 马钢集团战略实施的保证条件
    5.1 改革管理体制
        5.1.1 重组整合管理机构
        5.1.2 建立三个管理层次
        5.1.3 分立子公司
        5.1.4 推进管理创新
    5.2 转换运行机制
        5.2.1 以市场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5.2.2 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5.3 建立有效的评估与控制体系
        5.3.1 基本原则
        5.3.2 基本模型
        5.3.3 主要评价内容
        5.3.4 绩效评价与分配制度
    5.4 发展公共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攀钢本部产钢突破400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流一体化的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 文炜烽.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2]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D]. 阳勇. 湘潭大学, 2014(08)
  • [3]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4]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的研究[D]. 朱艳. 云南大学, 2012(12)
  • [5]昆钢控股公司国内营销渠道策略研究[D]. 吴伟芬. 云南大学, 2011(08)
  • [6]攀枝花市钛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国桥.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7]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虞海燕. 东北大学, 2011(07)
  • [8]华菱涟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 梁南山. 湖南大学, 2010(07)
  • [9]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D]. 楚序平. 南开大学, 2009(07)
  • [10]马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余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攀钢事业部钢铁产量突破400万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