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尔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应用

蒙代尔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应用

一、芒德尔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幸瑶[1](2021)在《Q市中小企业减税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

张瑞志[2](202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认为为应对全球经济疲软和贸易保护主义扩张等动荡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依靠要素驱动的低效粗放发展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适时推出“中国制造业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战略和改革举措。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开展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排头兵、经济第一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广东省制造业更是中国面向全球产业竞争的前沿力量,其发展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将广东省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兼具聚焦性和一般性。本文首先对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并对供给结构性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全要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之后介绍广东省制造业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2006年—2017年的数据,利用Hicks-Moorsteen指数法对广东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进一步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基于行业异质性对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1)2006年—2017年间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提高态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效率的降低则起到了阻碍作用,效率降低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和组合效率的持续恶化;(2)低、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路径及变动情况不同,中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最大,高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最小;(3)资本深化、行业集中度对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显着为负,行业国有率、行业私营率、企业平均规模和外商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着为正,能源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着性影响;(4)各因素对广东省低、中、高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基于检验结果和广东省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郭奕明[3](2019)在《湿热条件下红层泥岩的崩解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红层泥岩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等地区,包括红色砾岩、砂砾岩、泥质岩、砂质页岩和粉砂岩等,且绝大多数具有崩解特性,即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导致开裂破碎,尤其在湖南等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丰富的降雨量和各种温度影响下的干湿交替等恶劣环境,给路基填筑处理、隧道围岩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考虑红层泥岩在湿热条件下的崩解试验研究,可为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对泥岩的矿物组分和化学组分及微观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分析泥岩崩解性与矿物组成的关系。XRD试验表明红层泥岩含有蒙脱石和绿泥石,亲水性强。SEM试验可观察到红层泥岩矿物成分的分布构造和胶结程度,其构造上的微裂纹、微孔洞及微裂隙,矿物颗粒和矿物集合体等共同决定着泥岩的初始强度和力学性质。(2)对红层泥岩的参数指标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土工试验,揭示了红层泥岩的物理水理性质,得出红层泥岩是一种极低耐久性的泥质软岩,若处于诸如干湿交替的湿热条件下,其崩解破碎的能力非常强。(3)对不同地区红层泥岩进行不同湿热条件下的室内浸水试验与干湿循环崩解试验,探讨红层泥岩在水与温度的共同作用下的崩解机理及干湿循环崩解的最佳湿热条件,分析各粒径在不同湿热条件下的变化情况,通过SEM试验来分析崩解前中后期的微观结构,解释各因素影响下的红层泥岩崩解机理,提出崩解速度与崩解稳定的评价标准。(4)引入分形理论,探讨红层泥岩在不同湿热条件下干湿循环崩解过程中崩解物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得出崩解稳定时,分形维数也逐渐趋于稳定于2.38~2.53。25℃崩解稳定时分维数可达2.53,15℃和45℃的湿热条件,崩解现象趋于稳定后的分形维数可达到2.50,35℃湿热条件崩解趋稳定后的分形维数为2.38。

王鑫[4](2018)在《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对我国动力煤市场及价格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2012年开始,受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等因素影响,煤炭供过于求,库存急剧增加,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大面积陷入亏损。在此背景下,我国煤炭行业作为试点行业,先行开始了以去产能为核心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出台了哪些政策文件,实施了哪些政策手段,这些政策对煤炭行业有着怎样的影响和效果,后续政策的制定如何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首先,本文在介绍政府职能、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公共政策执行及评估等理论及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基础上,对煤炭市场和定价机制、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一是近年来学术界对煤炭行业的研究焦点转向煤炭供给侧改革问题。2012年之前国内对煤炭行业的关注重点主要是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市场定价机制和煤电产业联动发展等问题;从2013年尤其是2016年开始,在我国煤炭库存快速增加,价格暴跌,企业大面积陷入亏损等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致力于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的问题研究。二是在理论层面,各经济学流派也一直比较关注供给侧问题。目前新凯恩斯主义等主流观点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宏观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供求的均衡,在特定时期针对某一侧的失衡问题,需要政策的刺激加以调适。就供给侧政策手段来看,既包括财税、金融、产业、土地等宏观调控政策,又包括许可证规制、产量规制、质量规制、环保规制、技术规制等微观规制手段。三是虽然相关国外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但是我国的供给侧改革道路还需要基于中国国情,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工具要对症下药。四是目前一些学者围绕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政策目标、政策重心、实施措施等进行了研究,但总体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对供给侧改革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梳理不系统、不清晰,另一方面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但针对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效果尤其是对动力煤市场发展的影响效果的综合性评价较少,不利于政策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其次,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煤炭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供给侧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和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本文运用图表对国内外动力煤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煤炭在一次能源中仍是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燃料,我国煤炭储量世界第二,占全球储量的21%,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口国,因此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对全球煤炭市场的供需和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第三,本文对2013-2017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的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梳理,分别是政策提出阶段、政策全面推进阶段和政策攻坚阶段。廓清了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目标,即去产能、确保产需平衡,推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妥善人员安置,确保和谐稳定。对煤炭供给侧改革各项政策措施中涉及的政策工具进行了归并,分为三大类,即宏观调控政策、微观规制政策和社会服务政策,其中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微观规制政策主要包括用地规制、生产许可制度、质量规制、安全规制、价格规制、环保规制、创新驱动规制等政策,社会服务政策包括职工安置服 1务、土地修复服务等。就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各地方基本上都能够按照国务院相关部委颁布的政策文件,并结合地方煤炭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完善政策实施细则和执行机制,做好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做好职工安置等主要工作,尤其是山西、河南、内蒙等主要产煤大省都比较严格地贯彻了中央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政策。第四,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决策-投入-管理-产出-效果”的作用机制,遵循“目标-结果导向”的评价原则,应用标杆评价原理,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有用性”原则构建了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市场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上,采用了特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在赋分方式上,主要采用线性赋分法和等级赋分法相结合的评分原则。围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搜集了 2012-2017年的相关数据,并以2012-2015年的数据为绩效基准、2016-2017年的数据为实际值,对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市场的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总体来看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分73.5分,评价级别为基本满意。就分类评价结果来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结合相关支撑数据,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和不足。成效主要包括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效、产需趋于平衡,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行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人员安置等社会问题得到高度重视,职工待遇有所改善。我国动力煤供给侧改革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挑战主要包括仍面临繁重的去产能任务,煤炭企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煤炭企业债务风险大,煤矿安全事故仍不容忽视,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不高等问题。第五,由于通过指标体系方法对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的评价可能存在准确性不够高等问题,鉴于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效果会直接影响动力煤价格的波动,本文对动力煤价格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估计,检验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市场效果评价的稳健性。该部分首先对动力煤的定价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动力煤定价机制逐步与国际接轨,动力煤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政府在特殊时期对煤炭价格进行适当规制,具体来讲,动力煤价格主要受价值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三大类因素影响。其次,分析并建立了动力煤价格影响因素指标(46个)的数据库,根据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领先滞后关系以及相关性程度对相关影响因素指标进行优选。最后,使用筛选出的指标,基于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的月份数据,构建了动力煤现货价格的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对动力煤价格进行短期预测,采用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方法以及模型回测、预测结果拟合,就相关因素对动力煤现货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动力煤价格变动与供需、运输、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际煤价高度相关,其中,煤炭供给因素比煤炭需求等其他因素对动力煤价格产生的影响更大,说明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相关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本文对未来煤炭市场发展趋势、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优化建议,即加快煤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注重“供给”、“需求”两侧并进,多渠道处置去产能煤炭企业债务、降低企业“非正常成本”,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配套保障机制,加快煤炭行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发展理念、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契机,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罗玉辉[5](2017)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读与政策建议——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形成的,为我国经济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阶段性目标指明了方向。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只要能正确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西方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盛行其道,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质量,过度推崇私有化和自由竞争,其负面结果不言而喻。政治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经济学科指导我国经济科学发展,还是一门政治理论课,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指导我国经济朝向服务全体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劳动人民。因此,我们应加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利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和谐发展。

刘益彤[6](2017)在《基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正发生着阶段性和系统性的改变,2012年,我国GDP增速开始回落,到2015年GDP增速已从当年的7.8%下降为6.9%,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仅为6.7%,我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的高速增长模式,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效益整体下滑,社会债务持续上升,国内消费者满意指数拾级而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问题急剧恶化……总而言之,我国经济增速在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的同时,转型分化特征更加明显,结构调整面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尚未消化完全,国内深层次矛盾日愈凸出。这不仅是受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更是我国经济自身多年高速增长掩盖下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所致。我国政府已经深深感受到在这样的情况下需求侧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正逐步递减,不仅不能解决当前问题,而且继续单纯从需求侧出发必然引致未来更长期的经济问题。站在经济的十字路口,我国政府选择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从供给侧着手的宏观经济管理思路,成为了当前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举措。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引发了不同角度出发的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包括思想理论层面、实战操作层面,资源层面、资本层面、科技创新层面,货币金融层面、财税制度层面、产业管理层面等等。财政作为庶政之母、邦国之本,为每一层面、每一领域的改革都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与保障,其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对经济运行施以高效、精准、有利的政策牵引与调控,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具,同时供给体系的质效提升与结构优化,也是实现我国财政现代化治理的重中之重。本文选择从财税政策角度出发,着重研究其如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选择何种角度切入,如何发力,如何做,最终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由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政策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因而本文首先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再梳理,逻辑推导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着力点及财税政策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制。在详细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财税政策现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财税政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着力点的影响效果,分析探讨财税政策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借鉴国外已有供给管理经验,最后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财税政策何去何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为绪论和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理论分析主要基于全文内容与安排,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作用着力点,并分析了财税政策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财税政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作用着力点的政策效应。现状分析,主要分析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财税政策现状,主要是从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技术供给以及人力资本供给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每一方面的分析中均选择了对该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财税政策手段。实证检验,主要是运用计量模型考察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供给和人力资本供给的政策效应。第三部分是问题与原因分析。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探讨了包括财政支出、政府采购、税收政策在内的各项财税政策手段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供给、人力资本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第四部分为国外借鉴。通过分析美国、英国和韩国的供给管理实践以及实践中所运用的财税政策,在归纳分析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财税政策特点后,提出我国应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部分。在前文的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结论以及国外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具体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政策建议。

孙博文[7](2017)在《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究其原因,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与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改善,为地区专业化分工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随着我国进入到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尤其是在当前“逆全球化”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对外贸易环境,通过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对于提高市场整合和促进规模红利的发挥,以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的战略构思。未来一段时期,依托“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通过深化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对于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都有极强的引擎作用和示范意义。本研究遵循“市场一体化测度(第3章)——市场一体化的增长理论机制(第4章)——市场一体化的增长机制实证(第5章和第6章)——推进市场一体化对策(第7章)”的逻辑,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综合考虑商品与要素层面之后,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维度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有何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特点?其次,从增长的源泉来看,在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市场一体化是否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而且在不同城市群有何差异?再次,如果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本地市场一体化是否存在影响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且市场一体化是否强化了空间经济联系程度,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有直接影响?考虑城市的空间异质性之后,市场一体化对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影响弹性有何差别?最后,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与破解对策。问题的解决对实现市场一体化条件下经济增长“效率”与“均衡”的统一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地,本研究核心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研究对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与比较分析:(1)商品市场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东中西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均有所提升,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则最低。(2)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东中西各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均呈波动中上升趋势,但金融危机之后有所下降。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存在“东低西高”的空间格局,而且西部地区劳动市场一体化的改善速度要快于中东部地区。(3)资本市场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东中西各地区资本市场一体化指数均呈波动中上升趋势,但2009年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本市场分割。东中西地区市场分割存在“东低西高”的特征,东部地区的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区。(4)长江经济带综合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比较。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上升,而且在2003年和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东中西部地区综合市场一体化程度均有提高,但不同年份各地区相对市场一体化水平有所变化,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时间节点,市场一体化经历了从“东低西高”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演变,表明各区域的市场一体化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其次,理论上,研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两种理论路径:(1)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市场一体化促进本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内生增长。市场一体化对于本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规模效应、要素匹配效应、地区合作效应以及竞争效应的发挥,但也存在不利于效率提升的拥挤效应,综合结果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对比。本部分探讨了市场一体化是否存在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做大蛋糕”的逻辑。(2)引入“空间”的因素,构建了一个内生运输成本的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空间均衡模型。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下,经济增长模型的核心是本地市场潜力的增长溢出效应发挥,研究将市场一体化作为广义运输成本的代理变量内生于市场潜力指标之中,阐释了其对本地经济、毗邻地区经济以及经济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本部分探讨了市场一体化是否存在影响增长空间溢出的“分配蛋糕”的逻辑。再次,实证上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1)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综合市场一体化显着改善了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弹性为0.0233;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滇中黔中城市群之中,只有长三角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能显着改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2)市场一体化与增长溢出的空间计量研究,对不同时间阶段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首先,市场一体化存在影响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金融危机之前,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在金融危机之后以及总体样本中,市场一体化显着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增长;其次,本地市场一体化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影响显着。金融危机之前,本地市场一体化指标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正,而金融之后样本中系数为负,总体样本的系数为0.00286,说明长期来看,本地市场一体化对其他地区的人均GDP的改善作用也比较显着,有助于实现本地经济增长与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携手并进”;再次,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溢出有显着促进作用。研究通过构建了一个反映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联系强度和增长溢出效应的交互项指标,指标由市场一体化指数、空间权重矩阵以及人均GDP三个指标的乘积合成,结果发现系数在不同时间阶段均为正;最后,市场一体化对不同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层面,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弹性在长江经济带全流域中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层面,市场一体化扩大了东中西地区内部非均衡发展态势;城市层面,研究发现中西部大量城市的市场一体化增长弹性高于东部地区,为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均衡增长提供了证据。最后,研究提出了当前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一组制度安排。进一步,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向娜[8](2017)在《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局面。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钢铁消费能力最强的几大行业都面临投资饱和或需求衰退的趋势。靠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的钢铁产业发展伴随的是重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问题,其实质是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和高端产能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模式的高端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原有发展模式已经严重拖累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地区政治局势紧张等因素也使中国钢铁出口雪上加霜。因此,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倒逼中国钢铁产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寻求更为合理的发展道路,这也就帮助本文确定了研究对象—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前人对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经济改革的研究思路和实践经验,研究认为,中国只有改变过去的需求侧经济管理模式,在关注有效需求的同时,立足供给侧改革,深度调整钢铁产业结构,促使其优化升级,才能扭转钢铁产业的困局。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优化升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世界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各国统计局、世界银行、联合国数据库等公开数据为基础,运用人均矿产资源消费和人均GDP之间的“S”形规律、部门需求预测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钢铁产业的产能规模、产品结构、产业布局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建模评估,并给出了中长期的预测结果。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运用矿产资源需求的“S”形规律对全球、中国钢铁中长期需求量和合理产能规模进行预测。根据人均GDP和人均钢消费关系的“S”形规律,对五类国家的钢消费历史进行分析并预测了五类国家未来的钢铁总需求量。研究结论认为,亚洲尤其是东亚,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继续保持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中心的地位。此外,对参考经济情景下中国的粗钢和铁矿石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并得出了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合理产能规模。2.运用部门需求预测法预测中国未来合理钢铁产品结构。本文对中国主要用钢部门的钢铁消费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对各部门中长期的钢铁需求进行了预测。通过构建钢铁消费部门和钢铁品种之间的相关性矩阵,对钢铁产品的品种结构变化趋势做了分析,认为热轧钢、中厚板、线棒材、管钢是去产能的重点,而中厚板和型钢是需要重点发展的优势钢种。3.在系统分析中国各省、区钢铁需求趋势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未来粗钢产能布局评价模型,对各省粗钢产能布局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华北、华东、东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个区域的未来产能布局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认为,到2030年之前,东部沿海仍然是中国粗钢消费的核心区域,中部、西南和西北三个区域消费峰值时的人均消费量都远低于东部,反映出经济转型对资源消费的影响。4.综上研究,本文提出了钢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和建议:(1)严格产业准入限制,设置合理的产能上限;加快清理过剩产能和违规企业的退出障碍,积极推动优质产能和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2)钢铁产业调整的重心还应该放在新型品种和稀缺产品的研发上,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促进原始创新和吸收创新。(3)把生态科技融入产业转型中,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4)建议“北钢南移”,加快南方钢铁产业园区建设,以便对东盟国家进行出口。(5)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推动钢铁产能的对外输出。

李刚[9](2017)在《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医疗资源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表现为优质医疗资源紧张,住院服务利用低效、过度,同时医保基金的支出增速超出筹资速度,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不可持续风险剧增,如何通过评价住院服务适宜性促进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成为亟待解决问题。本研究旨在借鉴国内外医院住院日适宜性评价方法及经验,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制定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对涵盖医院全部医疗流程、医疗费用相对较高的手术科室患者不合理住院时间进行识别,分析国内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的现状,并从医方、患方、社会方分析影响无效住院日的因素;进而基于精益管理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理论相关思想,构建无效住院日管理策略概念模型,针对医方、患方和社会方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为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卫生行政部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及医保部门加强基金监管等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有关住院适宜性评价方面的文献及我国关于住院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构建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建立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集及制定无效住院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专家咨询: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抽25名具有丰富的临床及医疗管理工作的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焦点小组访谈,初步建立我国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集。(3)问卷调查:依据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集,采用Likert 5级标度方法编制调查问卷,了解手术科室的临床医生、护士及医院医疗管理人员对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态度。为保证样本医院的同质性和抽样的科学性,本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各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和医疗技术水平差异,根据2014年度东、中、西部地区三级综合医院出院病人总数比例(东:中:西=1.5:1.25:1),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地区选取5家三级综合医院,东、中、西部地区各家医院随机选取手术科室临床医生、护士及医院医疗管理人员各60人、50人、40人,合计750人参与调查。(4)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的内在结构,对影响因素重新进行归类。并依据研究结果,制定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原因分析表。(5)病例实证研究:采用典型抽样和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3个典型手术共408份病历作为样本病例,合计4986个住院日,组织临床、护理专家运用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和原因分析表对每一个住院日进行评价,分析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现况;结合样本病历病案首页信息和原因分析结果,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建立了符合中国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识别指标体系包括医疗服务、护理/生命支持服务及病人状况三大方面,共19项标准。(2)构建了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集,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医方因素、患方因素及社会因素三大方面,共21个因素;编制了《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调查表》和《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原因分析表》。(3)病例实证研究结果显小,我国三级综合医院中78.43%的手术患者存在无效住院日,无效住院日比例达21.13%。总无效住院日平均为2.58天,其中术前无效住院日平均为1.19天,术后无效住院日平均为1.39天。(4)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因子分析提取医方、患方及社会方3个公因子,其中医方公因子贡献率46.27%,患方公因子贡献率8.96%,社会方公因子贡献率5.33%,累计贡献率达到60.56%。(5)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为医方因素和患方因素,不包括社会因素。其中医生保守的病人管理理念,检验检查延误,手术或操作延误及患者或家属要求延长住院时间占比超过90%。(6)患者年龄、入院途径、是或含多个疾病诊断、手术切口等级、术后是否使用呼吸机等均与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显着相关。[结论](1)国内尚未建立住院日适宜性评价指标,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建立的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广泛适用于所有手术科室,且容易操作,可有效进行无效住院日识别和原因分析。(2)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情况总体不容乐观,无效住院患者比例高,无效住院日占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就医负担,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且增加了院内感染等医疗安全隐患。(3)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医方、患方和社会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医方因素,其次为患方因素,再次为社会因素。医方因素主要集中在医疗流程不完善、资源配置不足及医生保守的病人管理理念等方面;患方因素主要为要求延长住院时间和拒绝回家或出院;社会方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包括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差异等。(4)针对造成无效住院日的影响因素,借鉴精益管理和博弈理论等相关思想,构建无效住院日管理概念模型,针对医方、患方和社会方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减少无效住院日,对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利用和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5)从医方层面减少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的管理策略主要有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思维,规范诊疗过程;合理配置并利用医疗资源;以患者为核心,重组医疗服务流程。(6)从患方层面减少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的管理策略主要有重视患者教育,加强医患沟通;及时识别特殊身份患者,采取应对措施。(7)从社会层面减少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的管理策略主要有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创新与不足](1)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上,通过借鉴审核评价(UR)、入院及住院日适当性评价方案(AEP)等国际评价方法和理念,结合国内医疗工作实际,构建了适合国情的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集,并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填补了国内住院日有效性评价研究的空白,为医疗机构评价住院服务适宜性和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视角上,本研究从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及社会方的角度,分析无效住院日的影响闵素,借鉴精益管理和博弈理论等相关思想,构建了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管理概念模型,并针对性的提出管理措施。研究视角新颖、切合实际,研究结果对卫生行政部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保机构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及医院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提供决策和支持依据。(2)不足之处由于病例实证研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故抽样对象仅限于湖北省,其研究结论的全国推广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魏勇[10](2017)在《煤电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它们为国家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但随着能源的开发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实现绿色开采,保障人类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通过对淮南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以及对土、水等样品的采集和其中环境指标的测试,结合淮南公众环境态度和环境意识调查数据,运用环境科学、公共管理等交叉学科理论,系统深入研究了淮南市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评价了生态风险,提出了环境治理对策,为全国类似煤电资源型城市的安全、绿色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对淮南矿区水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和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发现:水体中部分微量元素含量水平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级;各区域水样中微量元素所致健康危害的总风险均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标准。对淮南矿区土壤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土壤中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高于淮南土壤背景值,造成矿区土壤中度到非常高程度的污染,具有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对淮南公众环境态度和环境意识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公众对当地的环境问题关注度很高,对环境污染程度评价较高,认为环境污染问题与当地煤电主导产业紧密相关;公众表达了强烈的环境治理意愿,认为政府和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责任,倾向于使用经济手段调控企业(或个人)参与保护环境。淮南公众的环境意识现状是:环境问题认知率高、环保知识水平低、环境污染程度评价高、环保工作满意度低、环保行动水平低、环境污染危害评价高、环境贡献意愿低。本文从环境治理政策分析、污染治理措施及淮南公众环境意识改进策略三个方面提出环境治理对策。认为当前环境治理政策中急需改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部门的管理体制问题、能源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建议建立矿区水、土地资源的监测、利用和协调机制;公众环境认知和环保知识水平的提升应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议程设置"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度;以支持民间环境保护团体发展等形式拓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

二、芒德尔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芒德尔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制造业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高质量发展理论
        三、产业经济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研究文献
        二、全要生产率相关研究文献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联系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体现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第四章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概况及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第一节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概况
        一、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历程
        二、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二、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三、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描述分析
第五章 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与数据
        一、变量设定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湿热条件下红层泥岩的崩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主要思路
第二章 泥岩的工程地质特性
    2.1 概述
    2.2 泥岩的物质组成
        2.2.1 矿物成分
        2.2.2 化学成分
    2.3 微观结构
    2.4 泥岩的物理水理性质
        2.4.1 岩石密度
        2.4.2 含水率
        2.4.3 吸水性
        2.4.4 软化性
        2.4.5 膨胀性
        2.4.6 耐崩解性
    2.5 泥岩的其他工程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层泥岩湿热崩解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的确定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方案
        3.2.4 试验步骤
    3.3 室内浸水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新鲜样在不同湿热条件下的浸水试验
        3.3.2 风干样在不同湿热条件下的浸水试验
        3.3.3 烘干样在不同湿热条件下的浸水试验
        3.3.4 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3.4 干湿循环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不同湿热条件下的干湿循环试验
        3.4.2 干湿循环试验的结果分析
        3.4.3 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3.4.4 干湿循环崩解试验验证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红层泥岩的崩解分形与机理应用
    4.1 概述
    4.2 分形理论
        4.2.1 分形理论简介
        4.2.2 分形的几个概念
        4.2.3 分形的定义
        4.2.4 分形的应用
    4.3 分形维数的计算
        4.3.1 分维数计算方法
        4.3.2 红层泥岩的分形维数计算
    4.4 红层泥岩的崩解机制
        4.4.1 水与红层泥岩崩解作用
        4.4.2 成岩作用与红层泥岩崩解作用
        4.4.3 微观结构与红层泥岩崩解作用
        4.4.4 干湿循环次数与红层泥岩崩解特性的关系
        4.4.5 温度与红层泥岩崩解特性的关系
    4.5 红层泥岩填料的工程应用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

(4)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对我国动力煤市场及价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设计
        1.2.1 研究目的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主要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煤炭市场和定价机制的研究综述
        1.3.2 国外供给侧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1.3.3 我国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文献梳理
        1.3.4 简要评述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
        2.1.2 政府职能和政府规制
        2.1.3 需求侧与供给侧
        2.1.4 公共政策、执行与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规制理论
        2.2.2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
        2.2.3 政策执行理论
        2.2.4 政策评估理论
        2.2.5 其他相关理论原理
3 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3.1 国际动力煤市场的基本情况
        3.1.1 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
        3.1.2 全球煤炭储量情况
        3.1.3 全球煤炭生产情况
        3.1.4 全球煤炭消费情况
        3.1.5 全球煤炭贸易情况
    3.2 我国动力煤市场的基本情况
        3.2.1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3.2.2 我国煤炭储量与分布情况
        3.2.3 我国动力煤生产情况
        3.2.4 我国动力煤消费情况
        3.2.5 我国动力煤贸易情况
    3.3 我国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3.3.1 动力煤消费需求下降
        3.3.2 动力煤市场产能过剩严重
        3.3.3 动力煤价格大幅下跌,行业亏损严重
        3.3.4 动力煤市场供给侧改革是必由之路
4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与实践
    4.1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
        4.1.1 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提出
        4.1.2 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全面推进
        4.1.3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攻坚阶段
    4.2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目标
        4.2.1 去产能、确保产需平衡
        4.2.2 推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4.2.3 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4.2.4 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
        4.2.5 妥善人员安置,确保和谐稳定
    4.3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工具
        4.3.1 宏观调控政策
        4.3.2 微观规制政策
        4.3.3 社会服务政策
    4.4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施
        4.4.1 各地落实去产能及减量化生产实施方案
        4.4.2 煤炭产能减量置换实施细则出台
        4.4.3 政策实施的调整:从去产能控产量到保供应稳价格
5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市场的效果评价
    5.1 评价思路
        5.1.1 总体思路
        5.1.2 评价目的
        5.1.3 评价内容
        5.1.4 评价方法
        5.1.5 评价依据
    5.2 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2.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5.2.4 基础数据来源
        5.2.5 评分标准
    5.3 基本评价结果
        5.3.1 总体评价结果
        5.3.2 分项评价结果
    5.4 主要成效
        5.4.1 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效,产需趋于平衡
        5.4.2 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5.4.3 行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
        5.4.4 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5.4.5 人员安置等社会问题得到高度重视,职工待遇有所改善
    5.5 问题与挑战
        5.5.1 仍面临繁重的去产能任务
        5.5.2 煤炭企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
        5.5.3 煤炭企业债务风险大
        5.5.4 煤矿安全事故仍不容忽视
        5.5.5 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不高
6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动力煤价格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动力煤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
        6.1.1 动力煤价格走势
        6.1.2 我国动力煤价格决定机制
    6.2 动力煤现货价格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2.1 动力煤现货价格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6.2.2 煤价及其影响指标的数据处理及准备
    6.3 动力煤现货价格与影响因素的领先滞后关系及相关性分析
        6.3.1 格兰杰因果检验
        6.3.2 领先滞后关系
        6.3.3 相关性分析度量方法
        6.3.4 相关性计算
        6.3.5 小结
    6.4 动力煤现货价格预测模型
        6.4.1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6.4.2 动力煤现货价格预测模型(VAR模型)
        6.4.3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6.5 VAR模型分析
        6.5.1 脉冲响应分析
        6.5.2 方差分解
    6.6 VAR模型回测拟合效果分析
    6.7 VAR模型预测效果检验分析
    6.8 简要评述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我国煤炭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优化思路
        7.2.1 加快煤炭管理体制改革
        7.2.2 注重“供给”、“需求”两侧并进
        7.2.3 多渠道处置去产能煤炭企业债务,降低企业“非正常成本”
        7.2.4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配套保障机制
        7.2.5 加快煤炭行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
        7.2.6 创新人才发展理念,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7.2.7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7.3 展望
        7.3.1 我国动力煤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读与政策建议——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供给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1. 关于“萨伊定律”的解读
    2. 关于凯恩斯“需求管理”模式的解读
    3. 关于美国“供给学派”的解读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2. 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经济宗义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1. 对产品部门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科学调整, 加减法并重
    2. 通过改革, 进一步提高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及其配置的全要素生产率
    3. 合理调整劳动和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比例
    4. 政府加强改革以优化制度供给, 全面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

(6)基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1.1 供给侧相关理论研究
        1.2.1.2 供给侧财税政策相关研究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2.1 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研究
        1.2.2.2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税政策相关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财税作用机理分析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及其作用着力点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2.1.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着力点
        2.1.2.1 优化经济结构调整
        2.1.2.2 实施创新驱动
        2.1.2.3 提高要素质量
    2.2 财税政策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制
        2.2.1 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2.2.2 财税政策对技术供给的作用机制
        2.2.3 财税政策对人力资本供给的作用机制
第3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财税政策现状分析
    3.1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财税政策
        3.1.1 三次产业财政支出政策
        3.1.2 三次产业税收政策
    3.2 技术创新相关财税政策
        3.2.1 财政科技支出政策
        3.2.2 支持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3.2.3 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3.3 人力资本供给相关财税政策
        3.3.1 促进人力资本供给的财政支出政策
        3.3.2 财政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
        3.3.3 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
第4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财税政策效果的计量分析
    4.1 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检验
        4.1.1 模型构建
        4.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3 实证分析
        4.1.4 结论
    4.2 财税政策对技术供给的计量检验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3 实证分析
        4.2.4 结论
    4.3 财税政策对人力资本供给的计量检验
        4.3.1 模型构建
        4.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3 实证分析
        4.3.4 结论
第5章 财税政策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财税政策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5.1.1 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不利影响
        5.1.1.1 三次产业财政支出领域杂乱且与产业发展要求契合度不足
        5.1.1.2 结构性减税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未能充分发挥调控作用
        5.1.1.3 房产税改革滞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5.1.2 财税政策对技术供给的支持不完善
        5.1.2.1 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偏低
        5.1.2.2 “模仿创新”下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尚未作出改变
        5.1.2.3 政府采购激励科技创新的功能性作用较弱
        5.1.2.4 税收优惠政策偏重事后激励且支持重点分割严重
        5.1.3 财税政策对人力资本供给的促进作用不到位
        5.1.3.1 促进人力资本供给的财政教育支出不足
        5.1.3.2 财政政策并未向急需人才倾斜
        5.1.3.3 教育费附加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5.1.3.4 企业税感重且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标准设置不合理
    5.2 影响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政策效果的原因分析
        5.2.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5.2.1.1 政府治理模式不完善
        5.2.1.2 政策制定缺乏顶层设计
        5.2.1.3 缺乏完备的税种和健全的税制
        5.2.2 支持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5.2.2.1 政府科技投入管理体制不健全
        5.2.2.2 支持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导向不明确
        5.2.2.3 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碎片化问题突出
        5.2.3 促进人力资本供给的财税政策存在不利于稳定投入的体制机制
        5.2.3.1 分税制改革不完善导致教育财政体制中财权事权不匹配
        5.2.3.2 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模式笼统且职业教育财政政策扶持难度大
        5.2.3.3 促进人力资本供给的税收制度性保障缺失
第6章 国际典型国家促进供给管理的财税政策借鉴
    6.1 国际典型国家的供给管理实践及其主要财税政策
        6.1.1 美国里根时期的供给管理实践及其主要财税政策
        6.1.2 英国撒切尔时期的供给管理实践及其主要财税政策
        6.1.3 韩国金大中时期的供给管理实践及其主要财税政策
    6.2 国际经验对我国运用财税政策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6.2.1 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
        6.2.2 促进财税政策在激活微观主体能动性和提升经济体系产出有效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6.2.3 财税政策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
第7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政策建议
    7.1 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财税政策方向调整
        7.1.1 财税政策要从支持经济总量扩增为主转变为以结构优化为主
        7.1.2 财税政策要与市场激励相容
        7.1.3 财税政策在注重供给侧调控的同时也要做好需求侧的调控
    7.2 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
        7.2.1 实施与产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财政支出政策
        7.2.2 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7.2.3 进一步健全并优化税制结构
    7.3 优化支持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7.3.1 完善财政科技支出政策
        7.3.2 增强政府采购创新支持功能
        7.3.3 优化税收政策以发挥税收激励机制的合力效应
    7.4 加大财税政策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扶持力度
        7.4.1 加强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7.4.2 增强税收对人力资本投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市场一体化概念研究
        1.2.2 市场一体化水平的量化研究
        1.2.3 市场一体化影响机制研究
        1.2.4 市场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一体化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经济一体化理论沿革
        2.2.1 关税同盟与经济一体化理论
        2.2.2 自由贸易区理论
        2.2.3 共同市场与要素市场一体化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2.3 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2.3.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4 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2.4.1 区域关联乘数理论
        2.4.2 新经济地理学经济一体化的增长理论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分析
    3.1 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测度设计
        3.1.1 研究对象选择
        3.1.2 数据来源
        3.1.3 市场一体化指数计算方法
    3.2 商品市场分割指数测度与分析
        3.2.1 测算方法
        3.2.2 城市层面
        3.2.3 长江经济带总体及流域层面
        3.2.4 省域层面
        3.2.5 城市群层面
    3.3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测度与分析
        3.3.1 测算方法
        3.3.2 城市层面
        3.3.3 长江经济带总体及流域层面
        3.3.4 省域层面
        3.3.5 城市群层面
    3.4 资本市场分割指数测度与分析
        3.4.1 测算方法
        3.4.2 城市层面
        3.4.3 长江经济带总体与流域层面
        3.4.4 省域层面
        3.4.5 城市群层面
    3.5 长江经济带综合市场一体化指数演进与区域差异分析
        3.5.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市场一体化指数计算
        3.5.2 城市层面
        3.5.3 长江经济带总体及流域层面
        3.5.4 省级层面
        3.5.5 城市群层面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市场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
    4.1 市场一体化、效率提升与内生增长机制
        4.1.1 规模效应
        4.1.2 要素匹配效应
        4.1.3 地区合作效应
        4.1.4 竞争效应
        4.1.5 拥挤效应
        4.1.6 模型设定
    4.2 运输成本、市场一体化与增长溢出机制
        4.2.1 消费行为
        4.2.2 厂商行为
        4.2.3 一般均衡分析
        4.2.4 运输成本、市场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模型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市场一体化、全要素生产率与内生增长实证
    5.1 研究设计
        5.1.1 计量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取
        5.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5.1.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实证结果
        5.2.1 估计模型选择及内生问题处理
        5.2.2 市场一体化对TFP的影响与区域异质性
        5.2.3 稳健性检验
    5.3 本章总结
第6章 市场一体化影响增长溢出的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及模型
        6.1.2 变量选取
        6.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6.1.4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核心指标空间相关性检验
        6.2.1 全局墨兰指数检验
        6.2.2 局部墨兰指数检验
    6.3 实证结果
        6.3.1 空间杜宾模型回归
        6.3.2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6.3.3 基于地理加权模型的城市异质性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总结
第7章 推动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问题、制度创新与对策
    7.1 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7.1.1 市场一体化加剧地区短期不均衡发展
        7.1.2 政府短期激励较强,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7.1.3 跨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7.1.4 要素市场一体化面临制度障碍
        7.1.5 交通设施建设面临供给与功能的双重保障压力
    7.2 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制度创新
        7.2.1 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7.2.2 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7.2.3 改革当前绩效考核制度,弱化地方政府短期激励
        7.2.4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7.2.5 破除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制度障碍
    7.3 推进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对策
        7.3.1 因时因地实施不同的一体化政策,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7.3.2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适度政府干预对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7.3.3 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城市群发展战略定位
        7.3.4 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
        7.3.5 深化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互动合作,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
        7.3.6 加强长江经济带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学者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1.2.2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1.2.3 钢铁产业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中国钢铁未来15年需求趋势
        1.3.2 中国钢铁产业未来15年合理产能规模
        1.3.3 中国钢铁产业未来15年合理产品结构
        1.3.4 中国钢铁产业未来15年合理产能布局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产业转型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2.1.2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2 产业布局理论
        2.2.1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2.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2.3 产业布局的原则
        2.2.4 产业布局模式
    2.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
        2.3.1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2.3.2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4.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
    2.5 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
        2.5.1 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理论:“S”型规律预测法
        2.5.2 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理论:部门需求预测法
        2.5.3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与要求
    3.1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3.2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
    3.3 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3.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钢铁产业合理产能规模研究
    4.1 全球钢铁需求趋势
        4.1.1 全球钢铁需求的历史与现状
        4.1.2 全球及主要国家钢铁总量需求趋势
        4.1.3 全球主要区域钢铁需求趋势
    4.2 中国钢铁需求趋势
        4.2.1 中国钢铁需求的历史与现状
        4.2.2 中国钢铁总量需求趋势
    4.3 中国合理粗钢产能规模研究
        4.3.1 中国钢铁产能现状
        4.3.2 粗钢产能的影响因素
        4.3.3 合理粗钢产能的测算模型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5.1 中国钢铁行业需求趋势
        5.1.1 建筑与基础设施(A1+A2)
        5.1.2 机械制造业(A3)
        5.1.3 汽车制造业(A4)
        5.1.4 船舶业(A5)
        5.1.5 家电业(A6)
        5.1.6 其它行业(A7)
        5.1.7 钢铁消费部门需求预测
    5.2 中国钢铁品种需求趋势
        5.2.1 钢铁产品的分类
        5.2.2 钢铁产品与消费结构的关系
        5.2.3 钢铁产品结构分析
第六章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研究
    6.1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经济发展趋势
        6.1.1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发展趋势
        6.1.2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趋势
    6.2 中国各省及各区域粗钢需求趋势
        6.2.1 中国粗钢需求历史
        6.2.2 中国各省粗钢需求历史
        6.2.3 中国各省粗钢需求趋势
        6.2.4 中国各地区的钢铁需求
    6.3 中国粗钢合理产能布局
        6.3.1 评价指标体系厘定
        6.3.2 评价方法与步骤
        6.3.3 未来合理粗钢产能布局评价模型
        6.3.4 评估结果分析
        6.3.5 未来合理粗钢产能布局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成果和认识
    7.2 创新点
    7.3 对策与建议
    7.4 下一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历
    2. 已发表论文
    3. 参与科研项目

(9)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关键问题分析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平均住院日
        2.1.2 适当住院
        2.1.3 无效住院日
        2.1.4 有效住院日
    2.2 住院日评价
        2.2.1 住院日适宜性评价标准
        2.2.2 住院延迟评价工具
    2.3 理论基础
        2.3.1 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理论
        2.3.2 供给诱导需求理论
        2.3.3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
3 患者住院日管理比较分析及关键问题研究
    3.1 患者住院日管理研究国际现状
        3.1.1 国际住院日研究基本情况
        3.1.2 国际住院日管理实例分析
    3.2 患者住院日管理研究国内现状
        3.2.1 我国住院日研究发展历史
        3.2.2 国内住院日管理研究情况
    3.3 公立医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管理的SWOT分析
        3.3.1 优势(Strengths)
        3.3.2 劣势(Weaknesses)
        3.3.3 机会(Opportunities)
        3.3.4 威胁(Threats)
        3.3.5 平均住院日管理SWOT分析战略选择
    3.4 无效住院日管理的关键问题分析
        3.4.1 无效住院日评价标准的制定
        3.4.2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
        3.4.3 无效住院日的管理策略
    3.5 小结
4 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研究
    4.1 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1 指标与指标体系
        4.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4.3 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要素筛选
    4.4 无效住院日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4.4.1 Delphi专家咨询法的实施总体情况
        4.4.2 专家咨询结果
    4.5 小结
5 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集构建
    5.1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的遴选
    5.2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的论证
        5.2.1 Delphi专家咨询总体情况
        5.2.2 专家咨询结果
    5.3 小结
6 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
    6.1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6.1.1 质量控制
        6.1.2 调查对象与分析方法
        6.1.3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6.1.4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6.1.5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评分差异分析
        6.1.6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结果讨论
    6.2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6.2.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6.2.2 基本情况分析
        6.2.3 无效住院日及影响因素分析
        6.2.4 术前无效住院日及影响因素分析
        6.2.5 术后无效住院日及影响因素分析
        6.2.6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果讨论
    6.3 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6.3.1 定性分析结果小结
        6.3.2 定量分析结果小结
        6.3.3 定性分析结果与定量分析结果综合分析
    6.4 小结
7 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患者无效住院日管理策略研究
    7.1 无效住院日管理概念模型
    7.2 医方管理策略
        7.2.1 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思维,规范诊疗过程
        7.2.2 合理配置并利用医疗资源
        7.2.3 以患者为核心,重组医疗服务流程
    7.3 患方管理策略
        7.3.1 重视患者教育,加强医患沟通
        7.3.2 及时识别特殊身份患者,采取应对措施
    7.4 社会方管理策略
        7.4.1 改革医保支付制度
        7.4.2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7.5 小结
8 研究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果
    8.2 研究创新与价值
    8.3 研究局限与不足
    8.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国内外无效住院日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专家咨询表(第一轮咨询)
附件3 “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专家咨询评议(第二轮咨询)
附件4 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件5 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分析表

(10)煤电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供给侧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压力
        1.1.2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1.1.3 遏制环境持续污染恶化的迫切需要
        1.1.4 人民大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殷切期望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淮南市环境评价要素数据的获取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1 淮南市自然环境概况
        2.1.2 淮南市社会经济概况
    2.2 实验数据的获取
    2.3 社会调查数据的获取
        2.3.1 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
        2.3.2 样本抽取过程的设计
    2.4 小结
第三章 淮南矿区水资源与土壤的环境评价指标特征
    3.1 煤电产业引起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3.1.1 煤矿开采作用下土壤面临的主要污染
        3.1.2 煤矿开采作用下水资源面临的主要污染
        3.1.3 煤矿开采与燃煤发电作用下大气面临的主要污染
        3.1.4 淮南面临多方面的复合环境问题
    3.2 淮南矿区表生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
        3.2.1 矿区塌陷塘水及矿区排污废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3.2.2 矿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3.2.3 矸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3.3 微量元素在环境介质中的生态风险评价
        3.3.1 污染水平评价模型与风险评价模型
        3.3.2 水体中微量元素的健康风险评价
        3.3.3 土壤的污染水平及生态风险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淮南公众的环境态度与环境意识现状分析
    4.1 社会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与变量的赋值计算
    4.2 淮南公众的环境态度现状分析
    4.3 淮南公众的环境意识现状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淮南公众环境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5.1 公众环境意识影响因素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5.1.1 环境意识变量数据的信度检验
        5.1.2 中国环境关心改进量表各测量项分辨力检验
        5.1.3 中国环境关心改进量表的一维性检验
        5.1.4 中国环境关心改进量表的测量精确性分析
    5.2 公众环境意识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5.2.1 性别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
        5.2.2 年龄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
        5.2.3 受教育程度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
        5.2.4 经济收入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
        5.2.5 政治面貌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
        5.2.6 城乡差别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
    5.3 淮南公众环境意识影响因素的假设检验
        5.3.1 公众环境意识的性别间差异检验
        5.3.2 公众环境意识的年龄间差异检验
        5.3.3 公众环境意识的受教育程度间差异检验
        5.3.4 公众环境意识的收入程度间差异检验
        5.3.5 公众环境意识的职业属性间差异检验
        5.3.6 公众环境意识的政治面貌间差异检验
        5.3.7 公众环境意识的城乡居民间差异检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煤电资源型城市环境的治理对策
    6.1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政策分析
        6.1.1 煤电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分析
        6.1.2 煤电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6.2 淮南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6.2.1 沉陷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
        6.2.2 矿区土壤修复的对策与建议
    6.3 淮南公众环境意识的改进策略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附图目录
    英文附图目录
    中文附表目录
    英文附表目录
环境现状和公众环境意识社会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芒德尔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Q市中小企业减税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D]. 李幸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张瑞志.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0(02)
  • [3]湿热条件下红层泥岩的崩解特性研究[D]. 郭奕明.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4]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对我国动力煤市场及价格影响研究[D]. 王鑫. 武汉大学, 2018(06)
  •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读与政策建议——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 罗玉辉. 社会科学动态, 2017(07)
  • [6]基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政策研究[D]. 刘益彤. 辽宁大学, 2017(04)
  • [7]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 孙博文. 武汉大学, 2017(07)
  • [8]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 李向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9]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D]. 李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10]煤电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D]. 魏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蒙代尔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