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灌、树结合在甘肃省植草植树发展畜牧业的前景

草、灌、树结合在甘肃省植草植树发展畜牧业的前景

一、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池永宽[1](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杨伟坤[2](2006)在《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北省畜牧业发展迅速,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然而作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的饲草产业才刚刚起步,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明显滞后于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畜牧业的巨大需求,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优质饲草的短缺日益成为河北省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高效饲草产业体系的建立成为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河北省饲草产业的顺利发展则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本文采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学层面对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河北省饲草的供给和需求,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饲草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布局,草业产业化经营及支撑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研究对于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全文按照背景分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逻辑顺序展开。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作为背景分析。其中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内容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是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分析。首先阐述国内外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其次分析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最后总结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作为基础研究。第三章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草业系统工程理论,上述理论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给予了具体的技术支持。第四章是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分析。首先对饲草供给与需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次对河北省饲草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同时指出优质饲草的严重短缺日益成为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地是饲草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最后,对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这些因素共同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和饲草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发展。第五章是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指出生产推动和需求拉动是河北省饲草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优化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草业势在必行。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作为应用研究。第六章是河北省饲草业的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研究。首先对四个主要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对饲草产业进行了

吴仁润[3](2003)在《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文中研究指明

寇全安[4](2001)在《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对该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非农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各省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以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黄土高原农村非农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论文由六章组成,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导论。 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和评价。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 农村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发展趋势。首先对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其次,分析和归纳了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即:农业份额下降;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农村生产专业化;农工商一体化。本章为全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 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 一、简要分析了国民经济进入了“买方市场”的表现、特征及原因;二、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特征。三、分析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进入新阶段的原因。四、介绍黄土高原地区农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归纳出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① 以二元结构强度衡量,黄土高原具有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②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增长过度波动;③农业产业结构的低层次性;④非农产业十分落后。第四章 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优势的衡量与选择。 一、对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简要述评。二、论述了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了衡量。三、对黄土高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四、运用单产优势指数、成本收益指标、成本收益相对值等指标对黄土高原主要省区(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菜籽、棉花、烤烟、甜菜、苹果)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衡量,并对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进行排序。第五章 黄土高原农村工业结构调整。 一、对黄土高原农村工业落后的现实与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对其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同时指出了现阶段黄土高原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困难。二、从机遇、供给、需求、以及与农业的关联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黄土高原农村工业发展的适宜选择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结合黄土高原农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针:①区域农产品加工业选择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倾斜发展;②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适宜的联结机制;③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④政府支持。第六章 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 一、指出建立统一市场体系是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对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的缺陷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建立完善农民自组织;以及建立省际间稳定的粮食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二、依靠技术进步,提升比较优势。分析农业科学技术的特殊性,并结合黄土高原农村经济落后的现实,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并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农业推广模式。三、针对农产品优质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四、黄土高原生态对于黄土高原本身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治理中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并对生态治理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将比较优势理论引入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并运用农产品单产优势指数、农产品成本收益指标、成本收益相对值等指标对黄土高原主要省区十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指明黄土高原各省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为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方向。二、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乡镇企业的特征及其现阶段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的基础上,研究了<WP=4>农产品加工业的供给、需求、与农业关联度的特性,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是黄土高原农村非农产业调整的适宜选择。三、指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是发挥黄土高原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

吴仁润,张志学[5](1988)在《黄土高原苜蓿科研工作的回顾与前景(续)》文中研究说明 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生产、利用的第一展光明前景展望未来,对黄土高原的治理与改造充满信心。其建议如下:关于政策指导与财力支援,这方面“三西”是我国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上级组织。“三西”为定西农业建设指挥部、西海固农业建设指挥部和河西农业建设指挥部(后者不在黄土高原区域内)。学术协商单位为中国草原学会与现成立不久的西北草业协会,属国家以及跨省(区)层次,七省(区)的草原学会则属人民团体层次。

朱懋顺[6](1986)在《种草种树 新的启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种草种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疆和全国一样,种草种树有了新的认识和起色.新的起点是在八十年代开始的五月三十一日.邓小平同志为种草问题向中央负责工作同志作了一次《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政策放宽以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象西北地区的不少地方,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发展畜牧业”.同年底,在西北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与会的中央和西北各省、区的有关领导同志以及科技工作者,对中央提出的建设大西北林业、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致拥护,并认为:这不仅是扭转西北地区当前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突破口,也是建设西北地区合理的、高效的生态系统的长远战略;还认为,西北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种草种树的速度.这是一次综合学术讨论会,也是一次科技界思想大解放的盛会.

朱显谟,孙林夫,杨文治,周佩华,曹振东,陈国良,张淑光,王玉,邹厚远,王德轩,刘万铨,巨仁,杨小寅,蒋定生[7](1985)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分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与建设成就之后,详细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文中还着重分析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农林牧副各业生产潜力,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与综合经营的具体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5个地带25个区域的分区综合治理方案.为了保证这个方案的实施,本文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了10条必需的保证措施.

冬翔[8](1984)在《实现农业方针战略转变要正确处理十方面关系》文中研究说明 要顺利实现和完成以种草种树、治穷致富为突破口的农业方针的战略转变,有十个方面的关系亟须引起注意,并认真处理好。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种草种树的关系粮食生产与种草种树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农林牧的生产结构问题。对此,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林牧在国民经济中各居特殊地位,但农业

二、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饲草产业发展研究
        1.2.2 关于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研究
        1.2.3 草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研究
        1.2.4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3 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1.3.1 饲草、草地和草原
        1.3.2 产业
        1.3.3 饲草产业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基本思路、框架结构与内容布局
        1.4.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1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2 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饲草产业发展概况与特征
        2.1.3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2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2.1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2.2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3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3.1 河北省饲草资源概况
        2.3.2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3.3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3 饲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新增长理论
    3.2 新制度经济学
    3.3 产业布局理论
    3.4 博弈理论
    3.5 草业系统工程理论
    3.6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分析
    4.1 饲草供给分析
        4.1.1 饲草供给总量及其区域布局
        4.1.2 不同饲草产品的品质结构及比较
        4.1.3 饲草的投入产出分析
    4.2 饲草需求分析
        4.2.1 国内外饲草市场需求的基本概况
        4.2.2 河北省畜牧业发展概况
        4.2.3 河北省饲草需求的定量分析
        4.2.4 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对比分析
        4.2.5 河北省饲草市场需求预测
    4.3 影响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分析
        4.3.1 自然环境因素
        4.3.2 经济发展因素
        4.3.3 畜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
        4.3.4 消费因素
        4.3.5 市场效益因素
        4.3.6 制度因素
        4.3.7 技术因素
        4.3.8 资本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
    5.1 发展饲草产业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
    5.2 发展饲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5.3 发展饲草产业,可确保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
        5.3.1 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
        5.3.2 实施草地农业系统,确保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
    5.4 发展草业综合效益显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4.1 发展草业可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4.2 发展饲草产业可提高大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5.4.3 发展草业社会效益巨大,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5.5 发展草业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
    5.6 草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7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饲草业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
    6.1 饲草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其类型
        6.1.1 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6.1.2 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6.2 河北省饲草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分析评价
        6.2.1 天然草地改良利用模式
        6.2.2 林(果)草间作模式
        6.2.3 人工饲草地建设模式
        6.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6.3 河北省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配置
        6.3.1 河北省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6.3.2 河北省饲草产业的区域布局与模式选择
        6.3.3 典型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饲草产业化经营分析
    7.1 草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探讨
        7.1.1 草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7.1.2 草业产业化内涵和要素构成
    7.2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7.2.1 草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7.2.2 草业产业化是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7.3 草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运行模式
        7.3.1 主要组织运行模式
        7.3.2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绩效评价
    7.4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7.4.1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4.2 典型案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8.1 政府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1.1 进行该博弈分析的前提条件
        8.1.2 河北省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2 基于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草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深入分析
        8.2.1 基本面的深入分析
        8.2.2 博弈模型中重要环节的分析
    8.3 博弈模型分析中假设前提条件的释放
        8.3.1 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是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8.3.2 实现草业产业化的金融制度创新探讨
        8.3.3 技术进步(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
    8.4 构建合理机制化解饲草种植过程中的意外风险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9.2.2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发表文章

(3)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草灌乔三结合
2 甘肃自然分区与种草种树
3 草灌乔三结合的具体作法

(4)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I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实践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发展趋势
    一、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概念
        (一) 农村
        (二) 农村产业结构
        (三)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二、 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和规律
        (一) 农业份额下降
        (二) 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
        (三) 农村生产专业化
        (四) 农工商一体化
第三章 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背景分析
    一、 国民经济进入“买方市场”
        (一) 国民经济进入“买方市场”所面临的挑战
        (二) 我国现阶段“买方市场”的特征——低水平脆弱的买方市场
        (三) 对国民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原因的简单分析
    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阶段性变化以及特征分析
        (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概况
        (二)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分阶段考察
    三、 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 农村经济的新阶段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
        (二) 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原因
        (三) 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压力增大
    四、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特征
        (一) 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
        (二)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状况
        (三) 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条件
        (四)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特征
第四章 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的衡量与选择
    一、 比较优势理论及计量方法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比较优势分析方法与评价
    二、 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的必要性及现阶段的机遇
        (一) 区域农业比较优势
        (二) 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必要性
        (三) 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模型说明
        (四) 我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五) 现阶段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的有利机遇
    三、 黄土高原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方法说明
        (一) 农产品成本
        (二) 单产优势指数
        (三) 收益指标
        (四) 价格调整
        (五) 评价范围
        (六) 说明
    四、 黄土高原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衡量
        (一) 水稻的比较优势衡量
        (二) 小麦的比较优势衡量
        (三) 玉米的比较优势衡量
        (四) 谷子的比较优势衡量
        (五) 大豆的比较优势衡量
        (六) 油菜籽的比较优势衡量
        (七) 棉花的比较优势衡量
        (八) 烤烟的比较优势衡量
        (九) 甜菜的比较优势衡量
        (十) 苹果的比较优势衡量
    五、 黄土高原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评价与排序
        (一)黄土高原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评价
        (二) 黄土高原主要农产品优势排序
第五章 黄土高原农村工业结构调整
    一、 黄土高原农村工业发展的现实及面临
        (一) 黄土高原农村工业落后的现实与差距—实证比较
        (二) 落后原因分析
        (三) 现阶段发展的主要困难
    二、 农产品加工业是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工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
        (一) 农产品相对过剩为黄土高原农产品加工业带来良好的机遇
        (二)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大的关联效应
        (四)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黄土高原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
    三、 黄土高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 黄土高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二) 黄土高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
    四、 黄土高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针
        (一) 区域农产品加工业选择:突出重点、倾斜发展
        (二) 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适宜的组织联接机制
        (三) 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业
        (四) 政府支持
第六章 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
    一、 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发挥的基础
        (一) 建立统一市场的必要性
        (二) 农业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分析
        (三) 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
    二、 依靠技术进步,提升比较优势
        (一) 技术进步与比较优势
        (二) 科学技术对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贡献
        (三) 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三、 农产品优质化
        (一) 农产品优质化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二) 农产品优质化的制约因素
        (三) 农产品优质化的思路
    四、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
        (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中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三)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四)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2]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 杨伟坤.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1)
  • [3]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J]. 吴仁润.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3(S1)
  • [4]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D]. 寇全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5]黄土高原苜蓿科研工作的回顾与前景(续)[J]. 吴仁润,张志学. 中国草业科学, 1988(03)
  • [6]种草种树 新的启迪[J]. 朱懋顺. 新疆畜牧业, 1986(S1)
  • [7]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分区[J]. 朱显谟,孙林夫,杨文治,周佩华,曹振东,陈国良,张淑光,王玉,邹厚远,王德轩,刘万铨,巨仁,杨小寅,蒋定生.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专集), 1985(01)
  • [8]实现农业方针战略转变要正确处理十方面关系[J]. 冬翔. 社会科学, 1984(02)

标签:;  ;  ;  ;  ;  

草、灌、树结合在甘肃省植草植树发展畜牧业的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