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敏[1](2021)在《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与学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方式以死记硬背和无意识的模仿为主,造成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容易遗忘。自然拼读法通过建立字母或字母组合与词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词能写”的能力。自然拼读法已经成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必修课,很多研究者证实了自然拼读法对英语国家孩子学习英语具有实效,我国学者和教师也越来越意识到自然拼读法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师自然拼读教学的观察,探讨了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教师的拼读教学方法,运用拼读测验和数理分析来检验自然拼读对学生词汇拼读的有效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教学建议。具体而言,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自然拼读法作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一种方式,以及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自然拼读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介绍了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词汇拼读教学中的概述,界定了自然拼读法和词汇拼读的概念,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究了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对案例中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进行分析,介绍了自然拼读教学材料和教具的开发;第三部分运用拼读测验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自然拼读法对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拼读的有效性,以山东省青岛市C区S街道A、B两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青岛市C区两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词汇拼读能力测验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自然拼读法的学生英语词汇拼读能力、学习兴趣显着高于未学习自然拼读的学生;学习自然拼读法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拼读记忆词汇,而未学习自然拼读的学生更倾向于重复记忆和死记硬背。第四部分是对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中的教学建议和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教学建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如何进行自然拼读教学,二是如何增加自然拼读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自然拼读教学的建议:增加输入,形成听力储备;运用TPR,增加词义理解;巧用绘本,形成语篇意识;制作工具,巩固拼读知识。增加自然拼读在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的建议主要有加强对元音发音的教学,增强词汇拼读的准确性;转变词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张凌蔚[2](2021)在《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改进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项目教学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主流,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小学信息技术项目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项目开启环节,更强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为解决而解决,忽视了问题本身的价值;项目分析环节,更强调问题的提出,忽视对问题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思;问题解决环节,更强调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忽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作品制作环节,更强调作品的制作,忽视了作品的需求性、延续性和可行性;小组展示环节,更强调学生的自由发挥,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而设计思维成为一套以人为本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论,为项目教学的问题解决提供了理念、方法和工具的支持。因此,如何将设计思维融入到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中,提高项目教学效果,成为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本研究在分析设计思维融入项目教学可行性的前提下,整合设计思维和项目教学特征提出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指导原则为:以真实情景为导向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线上线下混合原则、深入问题共情原则、作品可视化展示原则、过程迭代知识强化原则。其次,厘定了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要素,并在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对项目教学活动目标、内容、工具和评价进行了设计。再次,依据设计思维和项目教学流程,初步设计了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流程。最后基于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了案例,并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方法在S小学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第一轮实践以《讲述家乡的故事》为主题,选取四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班采用传统的项目教学进行教学,实验班则采用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第一轮实践初步验证了教学活动流程设计的有效性,教学成果显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但同时出现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知识无法得到延伸的问题。第二轮实践以《元旦主题电子画报》为主题,选取第一轮中实验班的学生采用完善后的流程进行教学,第二轮的实践侧重解决如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知识如何延伸的问题,第二轮实践完成后,实践结果显示完善后的流程能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效果。研究结论表明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能够弥补项目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项目教学的教学效果。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能够为项目教学的开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项目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共情能力、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

仇淼[3](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梁冠华[4](2021)在《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文中认为在国家话语体系内,探索行为体如何用语言来建构国家身份的相关热度正日渐升温。此外,国家身份的建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人文学科研究日益呈现出注重交叉与应用研究的大趋势下,国内外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以理论联系实际来解读社会现象及参与社会管理的巨大热情。尤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情势,对国家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其研究亦愈发呈现出增长之势。目前,从整体来看,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硕,主要涵盖了在已有理论框架内对身份进行整体述评以及对其建构过程的分析。具体可细分为功能类、策略类和关系类。所用理论视角主要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框架内展开,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同时,现有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思路受限,惯用一种理论阐释问题而较少涉及跨学科性的交叉研究;也有研究方式尚待破执,传统的定性研究无法完全满足科研需要,适当运用各种语料库处理方法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度。针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选取国家话语范畴内的国家领导人话语,具体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演讲话语为研究对象,一则尝试结合语料库研究方式解析语篇所构建的中国多重国家身份;二则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拓展思维域度,以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的新修辞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并辅以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筑了国家身份建构及其话语修辞策略的语篇分析范式。国家话语的国家身份相关研究视角广阔,论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的是伯克戏剧主义修辞的动机理论和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式,从整体上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发现,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语篇具体构建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四种国家身份。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根本动机一方面在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安全和主权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另一方面亦兼具世界情怀,着力兼顾全球以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直接动机是使国际社会各方在达成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以行动共同体为驱动力,切实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微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戏剧主义修辞的同一理论和抽象理论,详细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怎么样”的问题。换言之,在结构安排上,论文顺次从内容同一、形式同一和辞格同一这三个层面探究国家身份建构的内部话语机制,即修辞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内容同一策略分别包含了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无意识同一三种实现路径。相应地,与内容同一相辅相成的形式同一策略则从规约形式、重复形式和递进形式三个方面展开。此外,在辞格同一策略内,我们发现了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三大主体隐喻辞格,即建筑隐喻、拟人隐喻和旅程隐喻。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身份的建构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一言堂”,而是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共同建构的结果。其中,内在结构可视为身份的“自我”构建,相应地,外在结构即为身份的“他者”构建。因此,论文虽以西方修辞学为基石探究中国国家领导人由内在自建国家身份的话语策略机制,但并未忽略外在的他建效果。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中国国家形象同论文所探讨的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的结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充分说明中国国家身份的自建效果已经得到了他者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为该研究提供了合法性的现实理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理论上,将西方修辞学与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建立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颖分析模式,有利于丰富政治话语研究的学术资源;(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以一种模式进行研究的单一方法,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话语研究过于主观的诘难,为政治话语的阐释增加具体的实证支撑,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在研究视角上,将研究的焦点从传统侧重对受众的单向劝说转为开展与受众的双向认同。在语篇的分析中,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演讲者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是如何合理调度相关的修辞资源来实现国家身份的有效建构;(4)在研究价值上,面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局面,我们突破性地选用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的外交演讲,使本项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这既有助于增强内部的民族凝聚力,又有助于增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国际话语新秩序的建构。

向丽[5](2020)在《语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词汇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词汇量大小会直接影响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发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的词汇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明确指出高中生需掌握3500个左右的单词和500个左右的固定搭配,并能运用词汇表达不同态度及功能[1]。然而,缺乏好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词汇学习的效果。目前,国内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忽视了词汇的特定语言环境,往往孤立地教授词汇,容易使学生对词汇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影响词汇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将语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以语境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设计基于语境的词汇教学活动,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语境教学法对高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态度有何影响?(2)语境教学法对高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效果有何影响?本研究以岳阳市某重点高中高二年级两个自然班7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6周的词汇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实验班采用基于语境的英语词汇教学,对照班则接受常规词汇教学。实验后,对通过词汇测试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工具,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回答了上述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研究发现,基于语境的词汇教学对高、中等水平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态度影响显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的认可度变高。(2)高、中等水平的学习者在实验后表现出了对词汇学习较为浓厚的兴趣,并且会主动制定词汇学习计划。(3)实验班大部分学生摈弃了死记硬背的词汇记忆方式,选择联系上下文语境、句式语境和篇章语境猜测词汇的学生人数呈增长趋势。同时,随着学生对词汇学习态度的转变,其词汇学习效果也发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实验后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明显增强,大部分学生会主动把所学单词运用于英语对话和写作中,更有部分学生会通过阅读文章以达到检测词汇的目的。(2)实验班的后测词汇成绩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班,说明基于语境的词汇教学能有效提升词汇学习效果。因此,语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当前的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崔艳英[7](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认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王申[8](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业水平的持续提高,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充分发挥学科在学生能力提升,兴趣发展方面的优势。《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建议通过项目教学整合学科知识,由教师单一的知识讲授向学生自主探究的综合学习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项目教学法在过去几十年内,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基础教育研究相对不足。如何更好使项目教学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应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是为了探究项目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项目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掌握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基础。其次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针对学校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结合项目教学法和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析得出项目教学课题的设计原则及教学模式并据此设计教学案例,开展教学实验。在和田地区某高级中学选取两个班级,在控制变量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组学生采用新课标中强调的项目教学,对照组学生则接受传统的讲-练模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结束之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对应章节的测试,对比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对参与项目教学的学生进行课堂满意度调查,收集学生对于项目教学的看法。根据两个班级学生章节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及实验组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项目教学对比传统教学在提升学习水平、增加学习兴趣、加强课堂互动,促进学生协作学习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建议为了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转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看法,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当地教学资源及课程内容设计项目教学案例,通过项目教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增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肖珊珊[9](2020)在《《教育游戏设计基础—内在激励学习体验之旅》(第三章)的汉译及其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源语文本、中文译文以及基于此次翻译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本次翻译实践的源语文本摘自着名游戏设计师乔治·卡姆波茨所着之《教育游戏设计基础——内在激励学习体验之旅》。该书主要讲述教育游戏设计及其带来的影响。作者在第三章中阐释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分析了教育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产生的影响,即设如何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游戏。作者在这一章节中先是提出相关概念,再分析其对教育游戏设计产生的影响,最后给游戏设计师提出建议,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笔者选择这一章作为翻译对象。该源语文本不仅体现了抒发型文本的语言特征,也表现出信息型文本的语言特征。纽马克翻译理论认为,语言具有平等性和可译性,针对不同的的文本类型,译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最终达到译入语文本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等同于源语文本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的目的。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对此类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了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上的分析,论证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此类文本翻译的适用性,以便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在翻译报告中,笔者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翻译过程;之后阐释纽马克翻译理论,并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描述译者本人如何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翻译实践。

龚颖青[10](2020)在《基于档案袋评价的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三年多的时间里,它在课标修订、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连接了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与目标愈发明晰: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信息意识进行强化、对计算思维进行启迪、对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孵化。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信息技术面临着大面积整齐划一、学生基础水平差异大、评价体系单一且固定等现状与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渐渐突出的难题。本研究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初中信息技术课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在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增强基于个人兴趣的学习动机,往“最近发展区”无限靠近,由此提出基于档案袋评价的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在分析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个人特质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材施教”,档案袋评价是对学生的课堂记录、学习成果、个人作品等的评价集合,并以此来反馈、调控教学过程,从而改进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绩、学习获得感。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育观察法、访谈法、教育实验法等方法,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从而提出基于档案袋评价的分层教学模式,并在实验班级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在分层教学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班级的学生特点后,在第一阶段分层采取Soloman学习风格量表进行分层,把学生分为主动层与反思层,组合成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4组而进行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堂作业、评价标准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分层策略,在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验后发现该分层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存在着帮助学生取得最佳成绩的瓶颈情况,因此根据第一阶段的分层情况和教学数据开展了第二阶段的分层教学,在第二阶段采取了对学生档案袋进行数据挖掘,产生了三维指标分类模型,将学生分为基础层、发展层、拓展层3层,继续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4组进行教学实践。从实验结果来看该分层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并发挥个人特点,提交具有创造性的课堂作业,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从档案袋评价中选取了学生“最具成就感”的作品进行线上成果展示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评价。

二、建构主义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构主义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自然拼读法是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重要途径
        2.自然拼读法是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研究框架
一、自然拼读法的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自然拼读法
        2.词汇拼读能力
        3.有效性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语言迁移理论
二、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一)自然拼读教学教师选择
        1.选择学校情况
        2.自然拼读法授课教师情况介绍及课例选取
        3.自然拼读法教学分析维度
    (二)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教学中的内容
        1.通过26 个字母拼读音促进拼读意识
        2.学习字母组合拼读音形成拼读能力
        3.掌握拼读规律形成拼写能力
    (三)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中的应用课例分析
        1.字母A的课例分析
        2.字母组合igh的课例分析
    (四)自然拼读教学材料及教具的开发
        1.自然拼读教学材料的开发
        2.自然拼读教具的设计
    (五)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
        1.运用拼读歌曲和chant,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选取合适的绘本,促进拼读教学
        3.加强团队合作,开发拼读教学材料
三、自然拼读法对学生词汇拼读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一)自然拼读教学法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拼读测验
        2.问卷调查
    (三)研究过程
        1.测验过程
        2.问卷调查过程
    (四)词汇拼读能力测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1.词汇拼读测验结果评定
        2.词汇拼读测验成绩结果分析
        3.词汇拼读测验内容分析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英语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2.小学生词汇学习方式的影响
    (六)自然拼读法对提高学生词汇拼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发现
四、自然拼读法教学建议
    (一)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建议
        1.增加输入,形成听力储备
        2.运用TPR,增加词义理解
        3.制作工具,巩固拼读知识
        4.巧用绘本,形成语篇意识
        5.巧用绘本,培养语篇意识
    (二)自然拼读法有效性的教学建议
        1.加强对元音发音的教学,增强词汇拼读的准确性
        2.转变词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字母A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附录2 拼读测试
附录3 小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4 自然拼读测试指导
附录5 自然拼读测试答卷评判
致谢

(2)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设计思维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项目教学现状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设计思维
        2.1.2 项目教学
        2.1.3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做中学”理论
        2.2.2 活动理论
        2.2.3 基于行为反思理论
        2.2.4 基于问题解决理论
第3章 设计思维融入项目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设计思维与项目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分析
    3.2 设计思维融入项目教学的价值分析
    3.3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特征分析
第4章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
    4.1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4.1.1 真实情景为导向原则
        4.1.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4.1.3 线上线下混合原则
        4.1.4 深入问题共情原则
        4.1.5 作品可视化展示原则
        4.1.6 过程迭代知识强化原则
    4.2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要素厘定
        4.2.1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元素分析
        4.2.2 活动理论要素分析
        4.2.3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要素确定
    4.3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要素设计
        4.3.1 学习者特征分析
        4.3.2 活动目标设计
        4.3.3 活动内容设计
        4.3.4 活动工具设计
        4.3.5 活动评价设计
    4.4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4.4.1 设计依据
        4.4.2 初步设计
        4.4.3 流程解析
第5章 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应用研究
    5.1 应用研究总体规划
        5.1.1 总体实施计划
        5.1.2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5.2 第一轮设计研究
        5.2.1 设计前期分析
        5.2.2 教学设计
        5.2.3 教学实施
        5.2.4 教学效果分析
        5.2.5 反思与修正
    5.3 第二轮设计研究
        5.3.1 设计前期分析
        5.3.2 教学设计
        5.3.3 教学实施
        5.3.4 教学效果分析
        5.3.5 本轮总结
    5.4 两轮应用研究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A: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
附录B: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C:PowerPoint操作基础知识测试
附录D:Word操作基础知识测试
附录E:学生访谈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二、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二)在线培训
        (三)在线培训模式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成人教育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结束语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话语研究综述
        2.1.1 政治话语的界定
        2.1.2 政治话语研究述评
    2.2 国家话语研究综述
        2.2.1 国家话语相关概念
        2.2.2 国家话语研究述评
    2.3 身份研究综述
        2.3.1 身份认知初探
        2.3.2 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4 国家身份研究综述
        2.4.1 国家及国家身份认知初探
        2.4.2 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5 小结
第三章 戏剧主义修辞
    3.1 引言
    3.2 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研究概述
        3.2.1 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传承与创新
        3.2.2 肯尼斯·伯克修辞学理论研究成果
        3.2.3 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对国家话语研究的意义
    3.3 修辞动机
        3.3.1 动机与行为
        3.3.2 动机与否定
        3.3.3 戏剧五位一体
    3.4 辞屏
        3.4.1 “辞屏”的概念
        3.4.2 “辞屏”的特点
    3.5 同一
        3.5.1 同一与分离
        3.5.2 同一与实质
        3.5.3 同一的方式
    3.6 国家话语、国家身份与修辞认同三元合一的研究合法性探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多重国家身份的建构
    4.1 引言
    4.2 中国声音
    4.3 中国身份
        4.3.1 新兴大国
        4.3.2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3.3 负责任大国
        4.3.4 东方文明大国
    4.4 国家身份建构动机
        4.4.1 根本动机:利益共同体
        4.4.2 直接动机:行动共同体
    4.5 小结
第五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内容同一策略
    5.1 引言
    5.2 同情同一
        5.2.1 以构建“家族质”实现身份认同
        5.2.2 以构建“几何质”系紧合作纽带
        5.2.3 以构建“方向质”付诸共同实践
    5.3 对立同一
        5.3.1 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5.3.2 地缘政治危机频现
        5.3.3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4 无意识同一
        5.4.1 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5.4.2 表达美好人格的词语
    5.5 小结
第六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形式同—策略
    6.1 引言
    6.2 规约形式同一:文体结构
        6.2.1 绪言:称呼与问候语
        6.2.2 关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3 基于共同利益的行动倡议叙述
        6.2.4 关于中国形势、中国道路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5 中国方案、中国举措叙述
        6.2.6 结尾:致谢与祝福语
    6.3 重复形式同一:叙事
        6.3.1 叙事对主题的导引
        6.3.2 叙事构筑情感认同
    6.4 递进形式同一:修辞推论
        6.4.1 完整修辞推论
        6.4.2 省略大前提的修辞推论
        6.4.3 省略小前提的修辞推论
        6.4.4 省略结论的修辞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辞格策略
    7.1 引言
    7.2 建筑类隐喻
        7.2.1 建筑隐喻描述
        7.2.2 建筑隐喻说明
    7.3 拟人类隐喻
        7.3.1 拟人隐喻描述
        7.3.2 拟人隐喻说明
    7.4 旅程类隐喻
        7.4.1 旅程隐喻描述
        7.4.2 旅程隐喻说明
    7.5 其他隐喻
        7.5.1 疾病类隐喻
        7.5.2 文化类隐喻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研究发现
        8.1.1 主要观点:话语、互动、同一三位一体
        8.1.2 研究发现:回答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三问”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语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境教学法
    2.2 英语词汇教学
    2.3 语境与词汇教学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语境理论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4章 实验方法
    4.1 实验设计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工具
        4.1.4 教学案例分析
    4.2 实验过程
        4.2.1 数据采集
        4.2.2 数据分析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语境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态度的影响
        5.1.1 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的认可度变化
        5.1.2 高中低等水平学习者词汇学习兴趣变化
    5.2 语境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词汇前测成绩结果与讨论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词汇后测成绩结果与讨论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词汇前后测成绩讨论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调查问卷描述统计分析
    附录3 前后测词汇测试卷
    附录4 实验班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5 实验班访谈实录
    附录6 以完形填空为载体的语境词汇教学设计
致谢

(7)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项目教学法研究综述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项目教学法概述
    2.1 核心概念
        2.1.1 项目教学法
        2.1.2 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的联系与区别
        2.1.3 项目教学法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勒温团体动力学理论
        2.2.4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和田地区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
    3.1 教师教学情况访谈
        3.1.1 访谈对象
        3.1.2 访谈主要内容
        3.1.3 访谈信息整理
    3.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3.2.1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3.2.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3.3 调查结果与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4.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4.1.1 高中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4.1.2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构分析
        4.1.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分析
    4.2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项目教学分析
        4.2.2 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的组织形式
        4.2.3 项目教学中选择主题内容的原则
    4.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教学模式设计
        4.3.1 基础知识储备
        4.3.2 确定项目主题
        4.3.3 成立项目小组制定项目计划
        4.3.4 组织项目实施完成项目作品
        4.3.5 展示项目成果,开展项目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5.1 实验内容
        5.1.1 实验条件
        5.1.2 选取实验对象
        5.1.3 做出实验假设
        5.1.4 选择实验材料
        5.1.5 控制实验变量
    5.2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案例
    5.3 实验效果调查及分析
        5.3.1 学生学习结果数据分析
        5.3.2 学生学习行为分析总结
        5.3.3 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
        5.3.4 学生对项目教学的评价访谈
    5.4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项目教学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教育游戏设计基础—内在激励学习体验之旅》(第三章)的汉译及其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1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er
        2.2 Why Chapter3?
        2.3 Benefits for Readers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2 Translation Processing
        3.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of Post-processing
    Chapter Fou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4.1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4.2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Practices
    Chapter Five Translation Analysis
        5.1 Translation at the Word Level
        5.1.1 Polysemy
        5.1.2 Transforming Parts of Speech
        5.2 Translation at the Sentence Level
        5.2.1 Clauses
        5.2.2 Passive Sentences
        5.2.3 Word Order
    Chapter Six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10)基于档案袋评价的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分层教学是发展需要
        二、档案袋评价是有效手段
        三、整合应用是实践创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档案袋评价
        二、分层教学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教育观察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实验法
    第六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档案袋评价
        二、分层教学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力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章 基于档案袋评价的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实验
    第一节 实验背景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假设
        四、实验流程
    第二节 实验第一阶段
        一、分层依据
        二、教学案例
        三、评价与档案袋记录
    第三节 实验第二阶段
        一、分层依据
        二、教学案例
        三、评价与档案袋记录
第四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实验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档案袋作品线上展示成果
    第二节 结论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反思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初中生学习风格小测试
    第二节 Word知识测验
    第三节 PowerPoint课堂问卷
致谢

四、建构主义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D]. 王敏敏. 临沂大学, 2021(11)
  • [2]设计思维融入的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 张凌蔚.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4]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D]. 梁冠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语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向丽.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8]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教育游戏设计基础—内在激励学习体验之旅》(第三章)的汉译及其翻译实践报告[D]. 肖珊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基于档案袋评价的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 龚颖青.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建构主义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