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20例临床分析

嗜铬细胞瘤20例临床分析

一、嗜铬细胞瘤2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李名浩,汪次奎,肖桥,庞颖贤,刘龙飞[1](2021)在《保留皮质的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双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保留皮质的肾上腺切除术(CSA)治疗双侧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0例双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10例。平均发病年龄32.5(8~51)岁。3例有嗜铬细胞瘤家族史。双侧同步发病、异时发病患者分别为14例、6例。20例术前尿香草扁桃酸(VMA)平均值为(106.4±60.0)μmol/24h。术前增强CT检查示肾上腺区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内部呈低密度坏死灶,考虑嗜铬细胞瘤。20例均全麻下行CSA。14例双侧同步发病者中,9例行同期手术,5例行分期手术;6例异时发病者均先后切除双侧肿瘤。腹腔镜手术18例,开放手术2例。经腹或腹膜后途径,打开肾上极周围脂肪囊,游离肾上极内侧缘,显露肾上腺及肿瘤,完整切除肿瘤及包膜,保证肾上腺组织距肿瘤切缘3~5 mm,保留的皮质大小至少为同侧肾上腺的1/3。术中尽量保留肾上腺中央静脉,减少对肾上腺血管床的破坏。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中监护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组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肿瘤破裂。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2.3±61.0)min和(137.9±60.3)min,术后入住ICU例数分别为7例和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28.6±355.7)ml和(277.8±264.7)ml,输血例数分别为5例和2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4±2.0)d和(7.8±3.3)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5 mg,每12小时1次),无明显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表现及艾迪生病危象,于术后2周至1个月逐步停用激素。平均随访5.4(1.0~16.0)年,3例复发,无转移病例。术后对10例进行基因检测,7例携带嗜铬细胞瘤RET、VHL致病基因突变(RET 2例,VHL 5例)。结论 CSA治疗双侧嗜铬细胞瘤尽管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但避免了激素替代且不会增加转移与死亡风险,可在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尤其是双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中探索应用。

危志远[2](2021)在《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亦称异位嗜铬细胞瘤,将所有非来源于肾上腺组织的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节瘤是发自于副神经节的肿瘤,分为分布在肾上腺髓质的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和主要分布在脊柱旁和和主动脉旁轴心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正因为副神经节分布广泛,所以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从颅底到盆底的广泛区域,而副神经节瘤的命名方式也是依据其发生部位。神经鞘瘤(Neurilemmoma,NL)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Schwann细胞瘤,主要发生于上肢的颅神经和周围神经,发生于腹膜后的情况少见,但是神经鞘瘤却是腹膜后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同属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副神经节瘤因其特殊的内分泌功能,早期临床症状与儿茶酚胺类分泌过多有关,但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却为数不多,大多数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同样的,因神经鞘瘤发展缓慢且腹膜后为疏松组织组成的间隙,若肿瘤并非发自脊柱神经根等能在早期产生压迫症状的位置时,早期肿瘤体积小不产生疼痛、里急后重等压迫症状时多无就诊意识,在有明显临床表现时肿瘤体积多已很大。目前对于此两种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是在术前无法确定肿瘤性质却会使手术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甚至产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或再次手术。所以对于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与术中处理方式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与生存特征,讨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差异与治疗预后特征。以求对两种疾病的术前鉴别诊断与治疗方式的选择作出指导。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与32例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现有文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及预后情况。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定性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共纳入40例患者,男女患者各20例(20/40,50%),男女患者比例1:1,患者年龄为6-77岁,平均年龄46.83±15.69岁。患者于各科室就诊比例为肝胆外科(10/40,25%),胃肠外科(5/40,12.5%),普通外科(9/40,22.5%),泌尿外科(13/40,32.5%),心内科(2/40,5%),内分泌科(1/40,2.5%),多数患者就诊于肝胆胃肠等普外科科室。术前误诊率高,本组患者术前误诊16例,误诊率高达40%。其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占比最大。首发症状多样,腹痛14例(14/40,35%),血压改变7例(7/40,17.5%)腰痛6例(6/40,15%),血尿2例(2/40,5%),下肢疼痛或麻木2例(2/40,5%),血糖异常2例(2/40,5%),晕厥1例(1/40,2.5%),餐后胸闷1例(1/40,2.5%),发热1例(1/40,2.5%)。虽然症状多样,但体检入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共7例(7/40,17.5%)。治疗方式及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腹治疗25例(25/40,62.5%),腹腔镜手术15例(15/40,37.5%),其中中转开腹1例。2例开腹手术患者及1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肿瘤大于7cm时有更大的可能性联合脏器切除(P=0.040)。随访40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75个月,其中有5例患者于3-35个月因肿瘤转移导致死亡,3例患者因突发心脑血管卒中死亡,2例患者术后肿瘤转移二次手术,1例因手术后因手术并发症死亡,1例于手术后10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功能组肿瘤与非功能组肿瘤比较:两组患者无性别与年龄的统计学差异(P>0.05)。以7cm为界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非功能组患者肿瘤多超过7cm(P=0.047)。功能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多(P=0.045)。开腹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不会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差异(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开腹手术组(P=0.041)。腹膜后神经鞘瘤:共纳入32例患者,男性患者12例(12/32,37.5%),女性患者20例(20/32,62.5%),男女患者比例3:5,患者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45.19±14.30岁。患者于各科室就诊比例为肝胆外科(5/32,15.6%),胃肠外科(15/32,46.9%),普通外科(2/32,6.25%),泌尿外科(4/32,12.5%),骨科(4/32,12.5%),妇产科科(2/32,6.25%),多数患者就诊于肝胆胃肠等普外科科室。术前诊断困难,本组患者术前误诊7例,仅有10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为神经鞘瘤。首发症状多样,腹痛12例(12/40,37.5%),腰背痛伴下肢疼痛或麻木6例(6/32,18.75%),排便困难1例(1/32,3.13%),虽然症状多样,但体检入院或外伤入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共13例(13/32,40.6%)。治疗方式及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放治疗22例(22/32,68.75%),腹腔镜手术10例(10/32,31.25%),其中中转开腹1例。2例患者术中请脊柱外科行椎旁肿物切除术。1例患者出现术后左腿活动不能,对症治疗后无好转。随访32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88个月,其中有3例患者于3-6个月因肿瘤转移导致死亡,2例患者术后肿瘤转移二次手术,分别于术后9个月与15个月后因肿瘤转移死亡。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两组患者无性别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年龄要大于良性肿瘤组(P=0.003)。恶性肿瘤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P<0.05)。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综合比较两种肿瘤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前影像学表现方面,副神经节瘤的囊变/坏死分布位置以周边为主,而神经鞘瘤则更靠近中心位置,副神经节瘤实质的平扫CT值高于神经鞘瘤(P<0.05)。两种肿瘤的3年生存率也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一:CT可作为术前鉴别两种肿瘤的有效手段。二:直径>7cm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更易发生联合脏器切除,需在术前做好准备。三:腹膜后神经鞘瘤相较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更加重视多学科合作诊疗。尤其脊柱外科会诊,共同治疗。四:建议将腹腔镜手术作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钟睿[3](2021)在《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如何利用CT表现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无症状肾上腺皮质腺瘤进行鉴别诊断,辅助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7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共56例,皮质醇腺瘤组32例,醛固酮腺瘤组44例,无功能腺瘤组45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术前准备情况及术中血压波动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和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侧别、平扫CT值、各期增强CT值等影像学资料,比较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和各皮质腺瘤组之间的差异,并计算有助于影像学鉴别诊断的最佳切点。结果: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与三组皮质腺瘤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1,2,3>0.05);56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40例行腹腔镜下肾上腺或肿瘤切除术,16例行开放手术;9例术中血压平稳,占16%;另外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波动(140/90mm Hg~230/110mm Hg),占84%。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在肿瘤最大直径、平扫CT值、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CT值上均显着大于三组皮质腺瘤组(P1,2,3<0.01)。以肿瘤直径≥2.95cm诊断隐匿型嗜铬细胞瘤,AUC为0.872,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6.0%;当平扫CT值≥24.5HU时,AUC为0.929,敏感度为94.0%,特异性为82.5%;当动脉期增强CT值≥89.5HU时,AUC为0.886,敏感度为72.7%,特异性为90.6%;当延迟期增强CT值≥82.5HU时,AUC为0.937,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95.3%;联合以上四个指标时,AUC为0.981,阈值为≥0.118,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90.6%。结论:以肿瘤直径2.95cm、平扫CT值24.5HU、动脉期增强CT值89.5HU和延迟期增强CT值82.5HU为阈值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吕宁[4](2020)在《Orem自理理论在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变化规律,以Orem自理理论为依据制订护理措施,评估患者血压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和血压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和降压效果。2.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自护能力及血压的影响,探讨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方法及预防术后低血压和并发症。方法1.研究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河南省驻马店市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根据患者的入院治疗顺序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患者按照干预时间点分为四组:术前对照组(入院~2天)、术前干预组(第3天起~手术日)、术后对照组(手术当天~术1天)和术后干预组(术后第2天起~出院)。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高血压患者自护能力评估表(HCP-SCP)及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TASHP)评价干预效果。2.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收集患者血压客观指标数据MAP、SBP、DBP、日间和夜间血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晨峰血压、平滑指数和T/P,分析对照组和干预组的血压指标变化,评价Orem自理理论制订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有效性。3.使用SPSS 24.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的分析采用标准差比、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定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配对卡方检验。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29±12.96岁;肾上腺腺瘤25例,肾上腺皮质瘤16例,肾上腺转移瘤1例,嗜铬细胞瘤8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0例;平均高血压史为:5.27±4.91年,高血压家族史45例,无15例;所有病例均有服用降压药物史;2.自护能力评估表-行为分量表(HCP-SCP)评分结果如下:与术前对照组评分(47.15±0.55)相比,术前干预组评分(51.37±0.5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后对照组评分(50.53±0.51)相比,术后干预组评分(54.00±0.5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TASHP)评分如下:与术前和术后对照组总评分相比,术前和术后干预组总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量表评分对比分析如下:与术前和术后对照组的遵医服药行为、不良服药行为和日常行为管理评分相比,术前和术后干预组的遵医服药行为、不良服药行为和日常行为管理的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术前对照组的烟酒嗜好行为评分相比,术前干预组的烟酒嗜好行为评分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对照组的烟酒嗜好行为评分相比,术后干预组的烟酒嗜好行为评分没有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术前干预组相比,术前对照组的24小时SBP、24小时MAP、日间SBP、日间MAP、夜间SBP、夜间MAP、夜间DBP、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24小时DBP、日间DBP、血压晨峰SBP没有变化(P>0.05);与术后干预组相比,与术后对照组相比,24小时SBP、DBP和MAP、日间SBP、日间MAP、夜间血压明显降低(P<0.001)。日间DBP、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血压晨峰SBP没有变化。干预结束后,60例患者的术前的平滑指数为2.22±0.75,T/P为7.90±17.11;术后平滑指数为1.29±0.81,T/P为-15.04±59.68。结论1.Orem自理理论适用于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管理。2.Orem自理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方案能提高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血压管理依从性,降低血压指标。3.Orem自理理论为基础制订的护理干预方案能改善患者血压相关客观指标,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的SBP、DBP、MAP、日间和夜间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平滑指数和T/P值可以作为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术前降压效果评价指标,晨峰血压不适合作为评价参数;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的SBP、DBP、MAP、日间和夜间血压可以作为术后血压评价指标,而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晨峰血压、平滑指数和T/P值不可作为术后血压评价指标。

连朋超[5](2020)在《肾上腺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24例肾上腺淋巴管瘤(ALs)的临床资料并查阅肾上腺淋巴管瘤相关文献,分析肾上腺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探讨肾上腺淋巴管瘤的诊疗过程以及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淋巴管瘤的适应症,为临床诊治肾上腺淋巴管瘤提供一些诊疗思路,以求优化肾上腺罕见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改善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的预后,并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肾上腺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经验基础。方法:回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01月至2020年01月收治入院的24例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术前准备、手术治疗的方法、术后病理以及预后情况。以“肾上腺淋巴管瘤”为检索词在中文检索工具CNKI上检索1978年01月~2020年02月的肾上腺淋巴管瘤相关文献,以“adrenal lymphangiomas”为检索词在英文检索工具Pubmed上检索1959年10月~2020年02月的肾上腺淋巴管瘤相关文献,共筛选出合格英文文献93篇,中文文献48篇,多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案例报道。对临床资料完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病理分型特点以及随访情况。并尝试将肾囊肿的Bosniak分级应用于肾上腺淋巴管瘤,探讨肾上腺淋巴管瘤的治疗原则及手术适应症。结果: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计24例病理确诊为肾上腺淋巴管瘤病例。所有病例均US、CT或MRI证实肾上腺区域囊性占位,行肾上腺内分泌检验评估内分泌功能状态。充分术前准备后12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肾上腺及占位切除术,5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及占位切除术,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肾上腺部分切除术,1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部分切除术,1例年龄22月患儿行开放肾上腺及占位切除术。24名患者均手术顺利,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血压平稳,平均手术时间70min(30~18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ml(10~50ml),术后1~3天胃肠道功能恢复,3~5天拔除腹腔引流管,5~8天出院,未发生任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24例患者均病理证实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随访1年,复查彩超及肾上腺增强CT均未提示肿瘤复发。3例高血压患者1例高血压症状得到缓解,无需继续应用药物控制血压,余2例高血压症状未减轻。10例腰部疼痛患者6例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4例疼痛未见明显减轻。选出合格英文文献93篇,中文文献48篇,结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共总结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91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121例,左侧87例,右侧101例,双侧3例。共54例以腹部或腰背部疼痛就诊,27例以高血压就诊,109例以体检时发现肾上腺占位就诊,1例以肠梗阻为首诊症状就诊后发现肾上腺占位。所有病例均有完善的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以增强CT为主,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生化检查以及肾上腺内分泌激素检查。肾上腺内分泌功能检查共计8例提示功能性占位,余183例无内分泌功能异常。191例均在充分术前准备下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学检测进一步确诊。根据淋巴管瘤的常规分类,结合肾上腺淋巴管瘤的组织特点,将肾上腺淋巴管瘤分为囊性淋巴管瘤(135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1例)、血管淋巴管瘤(2例)以及未分类(43例)。结合肾囊肿的Bosniak分级,将肾上腺淋巴管瘤分为Ⅰ型(31例)、Ⅱ型(38例)、ⅡF型(117例)、Ⅲ型(5例)以及Ⅳ型(0例)。文献报道病例经随访3个月~2年,平均随访1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肾上腺淋巴管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肾上腺良性病变,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多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肾上腺淋巴管瘤需要增强CT或MRI进行初步诊断,最终的确诊依赖临床病理。肾上腺淋巴管瘤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及治疗标准,对比肾囊肿的Bosniak分级,肾上腺淋巴管瘤分型多在Ⅱ级及以上,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在残余正常肾上腺组织较多时值得应用。微创腹腔镜技术拥有易操作、对毗邻器官损伤小、易于完整切除占位的优势。肾上腺淋巴管瘤的预后较好,本研究随访过程中未见复发案例,但因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预后仍需进一步观察。

王娇[6](2020)在《141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术中血压及术后随访情况,探究PPGL诊断及治疗的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PPGL的认识水平,降低该病漏诊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病房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诊断为PPGL的14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PPGL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相关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和随访情况,对比小直径组与大直径组、典型症状组及非典型症状组患者术前检查、术前用药及术中血压差异。结果本研究141例患者中男性62例(44%),女性79例(56%),男∶女=1:1.27。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为6个月,就诊年龄为(50±15)岁,119例患者首诊于泌尿外科,7例首诊于血管外科,5例首诊于内分泌科,4例首诊于肝胆胰外科,3例首诊于心脏内科,其余3例首诊神经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其他科室。67例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46例患者发病时出现头疼、心悸、大汗中至少一项症状,其余症状多样复杂。PPGL患者伴高血压者比例最高,其次为糖尿病。患者肿瘤位于肾上腺最常见,肾上腺外最常见位于腹腔。PPGL患者肿瘤直径范围从0.8cm25cm,平均直径5.35±3.33cm,肿瘤直径≤3cm者34例,3cm<直径≤6cm者为70例,肿瘤直径>6cm者37例。行尿香草扁桃酸检查106例患者中,50例高于正常值上限;128例患者完善血钾检查,14例患者血钾低于正常下限;87例患者完善醛固酮及肾素检查,19例醛固酮高于正常上限,31例肾素高于正常上限;90例患者行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查,45例皮质醇高于正常值上限,26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高于正常上限,其中10例患者尿皮质醇高于正常值上限;32例患者行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检查,19例高于正常值上限。4例患者行血尿MNs检查,均阳性。141例患者中,96例行肾上腺CT检查,检出占位阳性率为100%,45例行腹部CT检查,检出占位阳性率为97.8%;38例行MRI检查,检出占位阳性率为100%;88例行腹部超声检查,检出占位阳性率为93.2%;13例行PET-CT检查,检出占位阳性率为100%。141例患者均有病理结果,在100例描述了Ki-67阳性率的病例中,96例阳性率≤10%。115例Syn及128例Cg A均显示阳性,57例Melan A、42例Calretinin、35例EMA及33例CD56均显示阴性;在97例S-100中,92例阳性表达;38例CK中,35例阴性表达。141例患者中,92例患者术前使用α受体阻滞剂,其中71例使用特拉唑嗪或多沙唑嗪,10例使用酚苄明,11例酚苄明及多沙唑嗪都使用。42例患者出现术中高血压,术中收缩血压平均值215±35mm Hg。术后随访138例患者,7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转移,再次返院治疗,1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死亡,3例患者失访。将患者分组,典型组较不典型组更容易伴发并发症(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P<0.05);典型组较不典型组术前使用α受体阻滞剂比例高(P<0.01)。大直径组较小直径组更容易出现术中血压波动,且波动值、术前使用α受体阻滞剂比例也高于小直径组(P<0.05)。结论PPGL患者最多首诊于泌尿外科,最常见就诊原因为肾上腺及其他部位占位。因患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除高血压、头疼、心悸、大汗,还有诸多不典型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腹痛、恶心、乏力等,对上述症状患者同时伴有肾上腺意外瘤,应该警惕PPGL的发生。肿瘤直径小PPGL患者症状不典型,生化检查阳性率低,就诊时辨别困难,需要临床医师更加注意。建议PPGL患者行基因筛查,对遗传综合征患者,应针对患者制定随访方案,减少患者复发及转移几率。建议泌尿外科加强与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合作医疗,针对PPGL患者实施更加精准的医疗决策。

陈桂香,崔会分,任娜[7](2020)在《继发性高血压误诊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 SH)的误诊原因,提高SH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例SH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18.87%,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就诊,血压160~210/90~120 mmHg,并伴有心悸、胸闷、头痛、多汗、恶心头晕、多饮多尿、发作性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腰痛、轻度下肢水肿等症状。病初均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后经详细问诊,进一步的医技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5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皮质醇增多症各4例,多囊肾3例,肾动脉狭窄及多发性大动脉炎各2例。误诊时间0.5~3.0年。20例确诊后给予手术治疗16例和药物保守治疗4例,随访1年血压控制平稳。结论 SH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由于部分临床医生对SH缺乏认识,诊断经验欠缺,极易导致误诊。

张诗婷,田勍,高洪伟,王海宁,洪天配[8](2019)在《单、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单、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术后转归。方法 1994~2017年我院手术病理证实双侧和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02例,双侧13例,单侧89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结果与单侧组相比,双侧组确诊时年轻[中位数30(6,69)岁vs. 46(16,83)岁,Z=-2. 560,P=0. 010],出现头痛、大汗症状的比例高[61. 5%(8/13) vs. 21. 3%(19/89),χ2=7. 462,P=0. 006; 38. 5%(5/13) vs. 9. 0%(8/89),χ2=6. 408,P=0. 011],有肾上腺肿物家族史的比例高[30. 8%(4/13) vs. 0%(0/89),Fisher检验,P=0. 000],至少一侧为多个肿瘤的比例高[30. 8%(4/13) vs. 1. 1%(1/89),Fisher检验,P=0. 001]。结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单侧发病年龄轻,肾上腺肿物家族史多见,临床表现更重,一侧多发肿瘤发生率高。

张丽娜[9](2019)在《均相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肾上腺的组织学特性和解剖学结构较为特殊,且肾上腺病变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因此,肾上腺疾病很容易被漏诊或者误诊。当前,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中一大难点,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可反映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及性腺激素分泌的情况,可用于评价肾上腺分泌激素的功能,对肾上腺疾病的鉴别具有较大的价值。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17-酮类固醇(17-ketosteroids,17-KS)、17-羟皮质类固醇(17-hydroxycorticosteroids,17-OHCS)、香草扁桃酸(vanillymandelic acid,VMA)等肾上腺相关指标进行均相酶免疫方法试剂盒性能验证和分析这几个指标在肾上腺疾病中的改变。来探讨①17-KS、17-OHCS、VMA这几项指标是否对肾上腺疾病具有鉴别诊断价值。②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各项指标在不同类型肾上腺疾病中表达的一般规律及辅助诊断价值。③尿香草扁桃酸和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在嗜铬细胞瘤患者尿液中代谢的一般规律及评估其作为嗜铬细胞瘤辅助诊断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1)方法溯源:依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对17-KS、17-OHCS、VMA的均相酶免疫检测试剂盒做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和参考区间等实验室性能验证。(2)入选标本和和分组: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肾上腺相关疾病患者的24小时尿液样本共2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3例,女性121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年龄48岁。按具体疾病种类将肾上腺疾病患者分为嗜铬细胞瘤组35例、库欣综合征组3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组58例、无功能腺瘤组37例、其它疾病组48例(其中包括肾上腺皮质腺瘤20例、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5例、肾上腺囊肿9例、肾上腺神经鞘瘤3例等)。检测尿液样本的17-KS、17-OHCS、VMA等指标,按照肾上腺不同疾病进行统计分析。(3)214例研究对象分为嗜铬细胞瘤组和其它肾上腺疾病两组,收集尿液样本检测的E、NE、DA指标的含量,联合VMA指标,分析这四个指标在嗜铬细胞瘤中的联合诊断效能。结果:(1)性能验证实验结果:正确度实验显示:不同于本次实验校准所用批号的17-KS和VMA的5个水平校准品,偏倚均小于1/2Tea,符合验证标准。精密度实验显示:17-KS、17-OHCS和VMA低值和高值样本的批内和总精密度值小于厂家声称的值,符合精密度的验证标准;线性实验显示:17-KS、17-OHCS、VMA试剂的线性均为临床可接受的一阶线性,提示线性范围可靠;参考区间验证实验显示:20例表观正常人尿液中17-KS、17-OHCS和VMA的水平均在厂家制定的正常参考区间范围内。试剂盒性能验证符合各项要求。(2)17-KS、17-OHCS、VMA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酸性尿和中性尿中17-KS、17-OHCS和VMA的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17-KS水平在原发醛固酮增多症组的中位数为6.52mg/24h,17-KS在肾上腺各个疾病组的水平差异显着(P<0.01);17-OHCS水平在库欣综合症的中位数为5.36mg/24h,17-OHCS在肾上腺疾病的各个组的水平差异显着(P<0.01);VMA水平在嗜铬细胞瘤组的中位数水平为21.05mg/24h,在肾上腺疾病的各个组的水平差异显着(P<0.01)。(3)24小时尿VMA、E、NE、DA含量检测在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比较研究:嗜铬细胞瘤组尿VMA和尿E、NE、DA水平显着高于其它肾上腺疾病组(P<0.05)。VMA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灵敏度为78.9%,特异性为92.6%,显着优于E、NE、DA这三个指标的诊断效能,与E+DA+VMA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国内自主研发的均相酶免疫法17-KS、17-OHCS、VMA检测试剂盒,正确度、精密度和线性验证结果符合文件规定,参考区间验证都在厂家制定的参考区间范围内,验证通过,可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2)均相酶免疫检测17-KS、17-OHCS、VMA在肾上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3)24h尿VMA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潜在指标。

莫小凤[10](2019)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相关儿茶酚胺心肌病3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为少见神经内分泌肿瘤,现已知肿瘤分泌的儿茶酚胺可导致各种心血管损害,包括心肌病变,即儿茶酚胺心肌病。目前国内外针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相关儿茶酚胺导致的心肌病变的临床研究较少,认识不足。研究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相关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例库中所有确诊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合并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研究结果:共31例明确诊断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并儿茶酚胺心肌病最终入组。所有入组患者均出现血压升高,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130mmHg)比例高达71%。出现阵发性头痛、大汗、心悸三联症表现9例(29.0%),胸痛症状8例(26%),急性心功能不全表现11例(36%)。52%患者出现肌钙蛋白Ⅰ升高,但冠状动脉检查通常阴性。心电图主要异常表现为ST-T改变(71%)、左室肥厚(29%)和QTc延长(61%)。所有患者均有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室壁运动异常(74%)、左室肥厚(61%)、左室射血分数下降(45%)、心肌回声增强(35%)、左室扩大(23%)。22例患者于第1次完善超声心动图后8~210天复查,18例(82%)异常改变完全/部分恢复(其中15例于术前恢复,3例于术后恢复),4例(18%)无明显变化(其中2例未手术治疗)。7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室壁运动减低和/或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短期内恢复,平均27士 11(10~42)天,符合应激性心肌病改变。5例心脏磁共振检查可见斑片状延迟强化。71%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前均使用酚苄明控制血压。随访19例患者,18例行手术切除肿瘤/MIBG治疗;16例症状控制良好,无再发心血管事件;1例因未行手术自行停用酚苄明仍有高血压发作;1例术后偶有心慌、胸闷,血压、心率控制良好;1例死亡。研究结论:儿茶酚胺心肌病可出现多种心肌病表型,出现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异常。急性儿茶酚胺心肌病多在术前心室功能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另一部分患者在切除肿瘤后经神经内分泌药物治疗后心肌功能可恢复正常或部分恢复。

二、嗜铬细胞瘤2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铬细胞瘤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的诊疗进展
    2.1 发病机制及病因
    2.2 分类
        2.2.1 副神经节瘤
        2.2.2 按照肿瘤的生物特性分类
    2.3 诊断
        2.3.1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2.3.2 实验室检查
        2.3.3 影像学检查
        2.3.4 基因检测
        2.3.5 病理学检查
    2.4 手术治疗
        2.4.1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2.4.2 腹膜后神经鞘瘤
    2.5 预后及其他治疗方法
第3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分组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资料分析
        4.1.1 一般资料分析
        4.1.2 初诊情况
        4.1.3 治疗情况
    4.2 副神经节瘤组与神经鞘瘤组
        4.2.1 副神经节瘤功能组与非功能组比较
7cm组与直径<7cm组比较'>4.2.2 副神经节瘤直径>7cm组与直径<7cm组比较
        4.2.3 副神经节瘤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比较
    4.3 神经鞘瘤组
        4.3.1 神经鞘瘤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
        4.3.2 神经鞘瘤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及分型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手术指征
    2.2 方法
        2.2.1 一般临床资料
        2.2.2 影像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比较
    3.2 CT表现比较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Orem自理理论在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及其特点
        1.1.2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护理、血压监测及24小时动态临床应用
        1.1.3 Orem自理理论在肾上腺疾病血压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1.3.1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
        1.3.2 围手术期
        1.3.3 自我管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退出标准
        2.1.5 样本量计算
        2.1.6 研究路线图
    2.2 干预方案的形成及构建
        2.2.1 术前对照组
        2.2.2 术前干预组
        2.2.3 术后对照组
        2.2.4 术后干预组
    2.3 研究工具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3.2 高血压自护能力评估表(Hypertension Self-Care Profile,HCP)
        2.3.3 高血压治疗依从性评价量表(Therapeutic adherence scale for hypertensionpatients,TASHP)
        2.3.4 血压监测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6.1 课题设计阶段
        2.6.2 课题实施阶段
        2.6.3 统计分析阶段
    2.7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自护能力量表得分比较
    3.3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治疗依从性得分比较
    3.4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术前降压效果对比
    3.5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管理效果
    3.6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平滑指数、T/P均值
4 讨论
    4.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4.1.1 人口学特征
        4.1.2 疾病相关特征
    4.2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分析
    4.3 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管理的影响
    4.4 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管理的影响
    4.5 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的影响
5 结论
6 局限之处及研究展望
    6.1 研究局限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新进展
    参考文献(综述)
附录
    附表A
    附表B
    附表C
    附表D
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主要经历
    科研成果
    所获荣誉
致谢

(5)肾上腺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上腺囊肿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致谢

(6)141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分组方法及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首诊科室
    2.3 就诊原因及发病症状
    2.4 伴随疾病
    2.5 肿瘤发生部位及肿瘤直径
    2.6 生化检查
    2.7 影像学检查
    2.8 病理结果
    2.9 术前准备及术中血压波动
    2.10 随访
    2.11 分组比较
        2.11.1 典型组与不典型组
        2.11.2 小直径组与大直径组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
    3.2 PPGL的临床表现
    3.3 PPGL的伴随疾病
    3.4 PPGL的生化检查
    3.5 PPGL的影像学检查
    3.6 PPGL的基因诊断
    3.7 PPGL的病理诊断
    3.8 PPGL的治疗
    3.9 PPGL的术后随访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继发性高血压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误诊及确诊疾病
2 结果
    2.1 诊断经过
        2.1.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5例:
        2.1.2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例:
        2.1.3 皮质醇增多症4例:
        2.1.4 多囊肾3例:
        2.1.5 肾动脉狭窄2例:
        2.1.6 多发性大动脉炎2例:
    2.2 治疗与预后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SH病因
    4.2 疾病诊断分析
        4.2.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2.2 嗜铬细胞瘤:
        4.2.3 皮质醇增多症:
        4.2.4 多囊肾:
        4.2.5 肾动脉狭窄:
        4.2.6 多发性大动脉炎:
    4.3 误诊原因分析
        4.3.1 缺少原发病典型临床表现,表现缺乏特异性:
        4.3.2 SH诊断经验欠缺:
        4.3.3 对SH缺乏认识,对少见病因警惕性不高:
        4.3.4 影像学检查因素:
    4.4 诊断线索分析
    4.5 典型病例分析
    4.6 防范误诊措施
        4.6.1 提高对SH的认识:
        4.6.2 重视鉴别诊断:
        4.6.3 选择针对性医技检查:
        4.6.4 重视随访:

(8)单、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和合并症
    2.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2.4 手术病理结果
    2.5 临床转归
3 讨论

(9)均相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17-KS、17-OHCS、VMA试剂性能验证及参考范围的验证
    1.背景
    2.材料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二部分 17-KS、17-OHCS、VMA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1.背景
    2.材料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三部分 24小时尿VMA、E、NE、DA含量检测在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1.背景
    2.材料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相关儿茶酚胺心肌病3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方法
    1. 病例选择
    2. 儿茶酚胺心肌病入选标准
    3. 资料收集
    4. 经胸声心动图检查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表现
    3. 血压情况及用药
    4. 肿瘤情况
    5. 实验室检查
    6. 心电图表现
    7. 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
    8. 冠状动脉情况
    9. 其他检查
    10. 心肌活检
    11. 治疗情况
    12. 随访情况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嗜铬细胞瘤2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保留皮质的肾上腺切除术治疗双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疗效[J]. 张亮,李名浩,汪次奎,肖桥,庞颖贤,刘龙飞.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1(08)
  • [2]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D]. 危志远. 吉林大学, 2021(01)
  • [3]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D]. 钟睿.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Orem自理理论在肾上腺源性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中的应用[D]. 吕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5]肾上腺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D]. 连朋超. 郑州大学, 2020(02)
  • [6]141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D]. 王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继发性高血压误诊原因分析[J]. 陈桂香,崔会分,任娜. 临床误诊误治, 2020(04)
  • [8]单、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J]. 张诗婷,田勍,高洪伟,王海宁,洪天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12)
  • [9]均相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皮髓质尿代谢物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D]. 张丽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10]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相关儿茶酚胺心肌病31例临床分析[D]. 莫小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嗜铬细胞瘤2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