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礼和他的《本草》

李忠礼和他的《本草》

一、李中立及其《本草原始》(论文文献综述)

曾毅[1](2021)在《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文中指出医书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明代编着的医书的数量空前,达一千余种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医学史上也绝无仅有。除了像《本草纲目》这样享誉世界的巨着,明代的许多医书至今仍是中医学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因此,因此对明代医书进行多方位深入研究,无论对于认识明代医学的历史,还是对现代中医的传承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多关注个体医家及其着作的研究,对于医书整体尤其是对其作者群体的研究缺如。本文试图对明代医书作者的地域、学力、社会身份进行分类,并将作者划分出群体与着作类型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期通过数据挖掘,勾勒出明代医书作者群体的概貌。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重要目录文献调研、考证,甄选出812种明代医书,建立《现存明代医书信息数据库》,从中提取442位医书作者信息,逐一考察其籍贯、科考、社会身份等信息,建立《现存明代医书作者信息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开展了下述研究。1.对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年代分布进行了考察;2.对作者的里籍、功名、职务、社会身份等进行考察,并将作者初步划分为职业医家、兼业医家、和非医家三类群体;3.对不同群体作者的着书数量、着书动机、着作种类与撰着方式、着作影响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1.现存有作者可考的明代医书种类涵盖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列所有类目,其数量以临证各科、方书、养生修真导引、本草、医案医话为多。2.医书的产出年代以前期少,中期缓慢增长,后期快速增长的势态,政治动荡等因素对医书的产出数量没有太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商业出版和医学内部的因素是促进医书产出的主要动力。3.医书作者的地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浙、苏、皖、赣为多,其数量依现今区划排序依次为:浙(127)、苏(95)、皖(60)、赣(37)、沪(17)、豫(17)、鄂(16)、闽(15)、鲁(13)、冀(7)、川(7)、陕(5)、湘(5)、晋(4)、粤(3)、桂、贵、滇、辽、琼各1。提示,相比金元时期,冀、豫、鲁名家辈出的景象,明代中国的医学中心南移,北方逐渐衰落。4.可以考察到科考背景,即获取到功名的的医书作者有131位,其中进士 68位,举人16位,武举人4位,生员43位。获取功名者占作者总数的30%。5.医书作者的身份多元,其中,职业医家(包括官医、民间医)215位,占总数的48.6%,接近半数;兼业医家(有其他职业,如官,同时行医者)40人,约占9%;非医家187人,约占总人数42.4%,这其中官员112、儒生26、文人10、僧道25、书商6、藩王2。医书作者中非医家数量庞大,值得关注。6.就医书编撰数量而言,职业医家人均1.96部,兼业医家人均2.5部,非医家群体人均1.6部;编撰有6部以上医书的高产作者18位,其中职业医家11位,兼业医家3位,非医家4位。其中前三位有2位为兼业医家。7.职业医家趋向于撰着综合性着作、伤寒与金匮、诊法、临证各科、针灸推拿、基础理论类书籍;其创作方式以撰着为主,偏向原创,是医学知识的创造者。兼业医家倾向于创作医论、基础理论、医经、伤寒与金匮,撰着方式上倾向于加工、阐释。非医家群体倾向于创作养生修真导引类书籍,文献整理是其撰着特征。8.高影响力的医书主要由职业医家撰着,是医学文本知识的绝对主导者。9.通过对高产出作者、着有高、极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调研发现,高产出作者在科考方面,以经过科举考试教育、有一定科考的作者为主。着有高、极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亦是相近,也以拥有生员及以上科考者为主。结合这些作者都是职业医家,可以得出着述数量多、能产出高影响力着作的人物是既有文化(科考)又有医家身份(临床实践经历)的人物。

李晶晶,王洪军,孟德玉,陈风雷[2](2020)在《黄精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文中提出黄精为临床常用中药,其炮制方法源远流长。历代医方、本草、炮制专着对黄精的炮制均有记载,有传统炮制方法,也有各地用药习惯,致使全国各地炮制方法不够统一,累计达到20多种。分别以黄精炮制历史年代、炮制方法衍变、炮制方法分类和炮制机理等加以整理,以期为黄精的系统炮制方法提供依据。

郑文杰[3](2020)在《地黄本草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本草以及其他文献中地黄相关知识的梳理,总结地黄在本草中的应用演变,以及地黄作为中药以外的存在形式及特色。为现代地黄药性的实验研究、地黄临床应用、地黄栽培以及地黄的文化研究等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地黄的本草文献知识,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地黄理论及医疗实践的变化,总结演变规律。对于地黄的文化知识,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梳理该阶段的文化背景,总结地黄不同的存在形式和变化,分析地黄文化出现的缘由。通过研究得出,地黄的炮制品名的古今叫法有差异,同时存在多个异名。地黄药性理论的嬗变能体现整个药性理论的构建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系统。地黄的临床应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为了降低地黄的寒性,出现了生地黄到熟地黄的转变。地黄的道地产区随着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更,最终怀地黄成为道地药材。明清时期,在怀商们的推动下,地黄的贸易日渐繁盛。地黄作为贡品的研究能为地黄道地性以及地黄贸易提供借鉴。地黄并非只作为药材出现,还能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被历代诗人写入诗歌中。作为植物的地黄,可以作为食材,可以作为染料;可以化作饰品出现在服饰中;可以用作祛毒除疫的工具。时至今日,以“六味地黄丸”的存在形式被大众所熟知。

胡子贤(BENCHERIF JORDAN)[4](2019)在《细辛临床用量历史及其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确定历代医家在第一部关于细辛用量限制的文献完成前后对细辛产地、不良产地、相近品种、炮制方法、有无毒性等方面的理解以及使用细辛的剂量差异,并结合服法的异同,探索其原因。总结出应用细辛的毒性剂量以及安全剂量。方法1数据来源通过《中华医典》检索本草书籍相关文献,并纸质相对照。经过筛选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本草书籍93本。另外,通过《中华医典》检索方剂书籍相关文献,并纸质相对照。经过筛选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47本包括方剂2395首。2文献研究方法首先考察第一部关于细辛用量限制的文献。其次检索分析自汉代至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本草”书籍中细辛产地、不良产地、品种、炮制方法、有无毒性的记载。最后,检索分析自汉代至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方剂文献中用细辛为汤剂的剂量规律,包括不同时期的常用剂量范围、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及平均剂量。3数据统计方法在Windowsl0平台上,使用Excel,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产地、不良产地、品种、炮制方法、有毒、无毒、无提毒性及使用注意进行数据库录入,再将数据导出,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另外,在Windowsl0平台上,使用Excel,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药进行数据库录入,再将数据导出,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古代文献中细辛的产地地区有:山谷、华阴、华山、华州,浮戏,五沃,高丽、辽、辽东、冀、北,东阳临海、南阳临海,处处。山谷、华阴、华山、华州为多见,出现频次最多。山谷、华阴、华山、华州、浮戏、五沃诸为现代所说的“华细辛”地区。高丽、辽、辽东、冀、北为次见,为现代所说的“北细辛”(辽细辛和汉城细辛)。东阳临海、南阳临海以及处处极少见,为现代中国东南各地(江西,浙江,云南等),为现代所说的“土细辛”。古代文献中细辛的不良产地地区有:东阳临海、南阳临海、江淮、江西、湘、滇、南方和处处。诸为现代中国东南各地(江西,浙江,云南等),为现代所说的“土细辛”。古代文献中对细辛的原植物形状状况有比较详细和一致的记载。对细辛的不同相近品种叫做“伪细辛”或“土细辛”也有比较详细和一致的记载。细辛相近品种有:杜衡,马蹄香,鬼督邮,白前,徐长卿,白薇和及已,共7种。古代文献中细辛的炮制方法不多,也随着历史沿革下降。有:阴干,暴干(暴干、晒干、日干、曝干、晒、曝)、切去(切去头子、切去头土了、切去头上子、切去土芦头、须去头土了、切去头)、浸一宿(用流水浸一宿、用瓜水浸一宿、田瓜水浸一宿、土田瓜水浸一宿、醋浸一宿)、拣去双叶(须拣去双叶、拣去双叶、去双叶)、至明漉出、洗净(洗净去泥沙、水净、水净去土、洗去尘土、洗净泥沙)、锉碎。古代文献中对细辛的毒性,“无毒”出现为最多,出现频率为50.6%;未涉及到细辛的毒性次见,出现频率为46.6%;“有小毒”为最少见,出现频率为2.6%。1092年的《本草别说》为第一本提出细辛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有毒的说法。后来历代医家对细辛的不良反应说法比较多。存在讹谬,讹误及讹字的问题。从汉代至清代本草文献中细辛的不良反应记载出现频率为60%。对细辛的不良反应要注意:细辛如“单用”,即只用一味药物,无臣药佐使控制其毒性;“末用”即使用散剂剂型,无煎煮则不可过“半钱匕”、“半钱”、“一钱”、“五分”、“三四分”、“七八分”、“数分”等。《本草别说》以前,细辛的常用量范围为13.8-41.6g,变化幅度并不大,而单次服量远大于“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纵观各个时期细辛用量变化,其在用治咳嗽、咳逆肺寒痰饮病证时用量较大,用于风湿痹痛证时用量亦较大,而治疗其他病证时则根据病因、病性等主次关系用量或大或小,随症变化。由于煮散剂的广泛应用,药物的单次用量大幅下降。可见《本草别说》完成之前就已经有剂型和用量变化的现象,而该变化很有可能有利于发现生用(无煎煮过程)有毒性的药物及其不良反应。陈承在《本草别说》中提出对细辛的慎用只是针对“生用”、“单用”和“用末”。本研究通过对东汉至北宋约800年时间中含细辛汤剂中细辛用量的分析,得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范围超过医家所说的“细辛不过钱”和中国《药典》的 l-3g。《本草别说》以后,除继承前期方剂使用剂量的南宋时期,金元至明清时期细辛的常用量范围为0.8-3.7g,比前期变化幅度特大,而单次服量相同于“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纵观各个时期细辛用量变化,其在用治咳嗽、咳逆、肺痿肺痈、肺寒痰饮、风湿痹痛、腰背痛、腹满寒疝病证时用量一般较小,但在经方中该用量较大,用于头痛,妇人等病证时用量小。由于明清时期煮散剂的广泛应用,汤剂使用量减少及药物的单次用量下降。亦由于本草文献中对细辛使用注意记载增多和不统一,细辛的单次用量下降。本研究通过对南宋至清末约800年时间中含细辛汤剂中细辛用量的分析,得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范围符合李时珍所说的“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的后半部,而忽略他所说的前半部。亦符合陈承和李时珍以后历代医家所说的“不过钱”、“不过五分”、“止数分”等和中国《药典》的1-3g。结论《本草别说》完成时,该记载并无直接影响医家对细辛在汤剂的应用剂量。事实上,汉代至南宋细辛的汤剂最常用量范围区间为13.8-41.6g。金元至明清时期细辛的汤剂最常用量范围区间为0.8-3.7g。细辛的临床汤剂用量易受乱品种、剂型变化、医家讹误等不同因素影响,使细辛的汤剂用量逐渐下降。

汪燕平,余新忠[5](2018)在《宋元以降本草书写与地道药材建构探论——以肉苁蓉和锁阳的入药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早在《神农本草经》时代,肉苁蓉已作为常用药物见诸记载,而产地、药效几乎相同的代用药物锁阳则要晚至元代。锁阳最初纳入本草书写时,药物知识的早期约简化书写已经开始,药理之外的内容不再纳入当时的本草叙写。直至明末和清代,锁阳的地道药材知识才主要由医家之外的群体补充到比较完备。地道药材名录虽然仍旧由医家主笔的本草来记录,但地道药材的形成并非由医家来拟定。环境变化、药物贸易、医药分业等因素之外,疆域变动和药物知识撰述主题的更新同样也会作用其中。直至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之前,药物知识的不断增加仍旧是当时本草书写的主题,此后以医理契领已有本草知识的约简化书写逐渐占据优势。同时,随着医、药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非医理类的药物知识不再是医家着力叙写的内容。

汪海涛,田红林,李玲,张继[6](2016)在《《本草原始》刍考》文中提出《本草原始》书中多提出中药材质量概念和较鲜明的质量意识。是一本强调中药质量、被广泛引用的本草书籍。通过研究黄芪、柴胡等药物对《本草原始》得出以下的几个研究结论:①编着者懂医懂药,收载中药470种,369个附方。②编着者能写能绘,附图420幅,亲绘画其中360余幅图片。③全书具有较强的商品学意识和质量意识。④字里行间强调药材的特征与鉴别,形象生动描述。⑤亲绘药材或饮片性状简图,注明性状特点优劣,图解药材真伪。

张钫[7](2015)在《《本草原始》的生物图像流变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本草原始》是晚明一部绘图精良的本草着作。其图绘中的局部图、剖面图、图注方式以及构图视角颇有新意,但绘图思想未有变革。该书流传较广,明清时期的私人刻书坊,尤其是周氏家族,对图像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图像在广为流传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形变,导致图像中的有效信息不断丢失。另有其他本草着作图像受其影响,但多是仿绘,未能跳出李中立的绘图模式。这种图像流传中的形变在当时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由学术风气、书商利益等诸多因素造成。

孙清伟[8](2013)在《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左图右史”之说,“图”“书”并称,文不足者补之以图,图不尽者说之以文,强调书籍图文互补之关系。图文并茂是中国古代书籍传统的范式。中医古籍中的图像是中医文献的重要内容,与中医学术传承密切相关。中医古籍中插入最多的图像便是本草图,这是由本草学的学术内容特点所决定的。本草学的主要学术内容是鉴定辨别药物的真实性、积累甄别药物的有效性、建立完善药学理论的系统性。具体而言,正是由于药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加之地域因素,药物基原(即原动物、植物、矿物的整体)和生药材(仅药用部位)各自具备形态,且形态变化差异较大,在药物认识、采集、鉴别、运用方面,单纯依靠文字描述有很大的局限性。正是因为图像具有直观、形象、易明的特点,弥补了文字不足之处,因此在中医本草古籍中出现了大量本草图,以图释文,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药物的具体形态,确保药物使用的真实有效。且药物的使用多经过加工炮制,其炮制流程及炮制器具复杂多样,通过图像表达的无限张力也可以更加生动细腻地展现。本文将研究的视角集中于中医本草古籍中的图像,拓展了中医本草文献研究的思路和领域,丰富了中医本草学术传承的内涵,揭示了中医本草古籍图像对中医本草学知识的传播、本草学术传承及发展的作用,展示了精彩的中医本草学术成就,弘扬了传统的中华文化,这也是本文研究选题的意义所在。调查研究的中医本草古籍的书籍范围,依据的是《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本草”类所收录的1911年(包含1911年)以前成书的古籍着作,但不包括“国外本草”内容。研究内容并不仅仅包括本草图像,而是涵盖中医本草古籍中的除却单纯文字记载外的以绘图形式或者文字构图形式出现的所有图像。其研究方法遵循传统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原则,明晰中医本草学科体系、类目内容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目录、版本等基本方法,确定调研收集范围、具体书目及版本,辨析具体图像内涵及分类。利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中医本草古籍文献目录,对1911年以前(含1911年)成书的中医本草古籍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查阅、部分图像复制,收集可靠的一手图像资料,加以分类整理研究;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图书馆资源,提高了图像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研究文件的管理水平,使研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古籍调研、图像收集、整理、分类研究的工作。《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载1911年以前(含1911年)符合研究范围的中医本草古籍共计449种。本研究共调研中医本草古籍279种,约占62.14%。其中有图像的着作56种,约占调研中医本草古籍的20.07%。调研查阅中医本草古籍图像15048幅,迄今已经收集8022幅,共分为药物图、诊断图、经络穴位图、内景脏腑图、基础图、理论图、养生练功图、符咒图、人物图、星象图等10类,内容十分丰富。初步考略了自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的历代情况,发现图像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其中以药物图中的药物形态图为主要图像内容,主要存在于综合本草,自宋至明清,且以明清数量为多。除此之外,在食疗本草(食疗、救荒、饮馔)、本草谱录中药物形态图数量次之。至于药物炮制图则主要集中出现在《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其他综合性本草中偶有零星散见。其他诸如诊断图、经络穴位图、内景脏腑图、基础图、理论图、养生练功图、符咒图、人物图、星象图等种类的图像虽然总量较小,但散在分布在历代本草经(本经辑本、本经注释)、综合本草、歌括便读、食疗本草(食疗)、本草谱录、杂着等中医本草古籍中。在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的分类中,具体介绍了10类图像的基本概念、数量及所出现的古籍等内容并进一步归纳分类。中医本草古籍中的图像,以药物形态图为主体,主要用来认识辨别药物、采集药物、运用药物。多为版刻墨线图,也有手绘墨线图,更不乏精美的手工彩绘图。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图像。中医本草古籍中的图像,药物图是数量最多、最具本草学专业特色的图像,对于本草学术传承有着重要作用。结合时代的发展,由于造纸术、印刷术的普及,使得占药物图主体的药物形态图得以广泛流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草学知识的普及和本草学的发展。此外,中医本草古籍中存在其它非本草图的图像,这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以及本草学与其它各个专业学科的相互交叉关联性。借助于其他中医专业学科的理论所绘制的图像如脏腑图、经络图,来形象阐发诸如药物性味、归经等本草学理论,只有立足于本草学科自身固有之特点,充分借鉴其他专业学科的相关理论,才能更好地和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药物图是指用来描绘药物形态、药物炮制过程和器具,以及除此之外与药物相关其它内容(如生态环境、产地、运用、民俗、神话传说、对外交流、文学作品等)的一大类图像的总称。中医本草古籍中药物图是鉴定药物种类、表现制药器具流程、反映本草相关文化等内容的重要手段。这类图像是中医本草古籍中的特色图像,数量最多、实用性最强、学科特点最突出。在中医本草古籍特色图像研究中,根据图像内容侧重点不同,例如反映药物的形态、加工炮制过程或其它与药物相关的内容,将药物图分为药物形态图、药物炮制图和药物关联图3类。药物形态图是运用图像直接描绘药物整体或者入药部位的形态,给读者以直观认识,便于辨识药物。此类图像不但是药物图中最多的,也是中医本草古籍中最多的,因其直观形象、容易理解,故被广泛应用。根据药物形态图所反映的药物具体形态特点的不同,又将药物形态图分为药物基原图和药材图2类。绝大多数药物形态图尽力全面表现药物基原(原动物、植物、矿物整体)的形态,且多为根据实物写生得来,可称为药物基原图;只表现药用部位的形态特点,而不涉及植物全株或动物全体形态特点,称为药材图。药物形态图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文字描述抽象、表现力不足的缺点,人们通过药物形态图可以更有效、准确地认识分辨药物、采集药物、运用药物,以确保药效、治病救人。药物炮制图,是通过图像描绘药物的加工炮制方法,以及与该炮制过程相关的器具等内容。在调查过程中,这部分的图像数量虽远少于药物形态图,但却是极具本草学特色的图像类型。就其图像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药物炮制过程图和药物炮制器具图2类。药物炮制过程图自然包括参与炮制过程的人物及所持的相关炮制器具,生动地展现了炮制的全过程或者主要流程。药物炮制器具图是指绘制出的在药物炮制过程中出现和使用的各种器具。而繁冗复杂的炮制操作流程和种类丰富的炮制器具只是依靠文字描述是十分抽象并难以理解的,正是由于药物炮制图的出现,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药物炮制的实际操作、以及应用的器具的具体样式,有利于正确炮制药物、提高药效。同时,无论是药物形态图还是药物炮制图,都担负了本草学术传承的重要使命。药物关联图,是以药物为中心,通过图像拓展,更多地表达相关中医药文化内容的图像。其特点是想象力丰富,侧重表意而非写实,虽然不直接描绘药物形态或者药物炮制过程,却能展示与药物相关的诸多内容(如生态环境、产地、运用、民俗、神话传说、对外交流、文学作品等)。这类图像丰富了本草图表现内容的范围,更多地展现和弘扬了中医药文化。结合中医本草古籍图像,论述了其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时代特征明显、线条简洁、艺术表现生动等6大特点,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应用价值、创新价值、艺术价值等5大价值。最后分别探讨了图像与本草学术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本草学术传承内容及变化在中医本草古籍图像中得以体现,透过图像内容的侧重点变化,人们可以发现相应的中医本草学术内容也是在变化的。图像不仅传承了相应的学术内容,弥补了文字描述的不足之处,同样也在整体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本草着作中本草学术内容的变化,使学术传承的表达更加完整。同时,透过图像这一视角,无论是从形而上的思维角度,还是具体的道教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中医本草古籍中的图像在振兴中医药事业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遗产中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张卫,张瑞贤[9](2010)在《《本草原始》版本考察》文中认为本文简单介绍了《本草原始》的各种版本。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两种永怀堂本《本草原始》进行了研究,并对《本草原始》的初刊本与永怀堂本之间的不同之处从体例、药物文字及药图上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分析,为《本草原始》版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张子龙,王文全[10](2010)在《三七本草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三七的历代文献记载及本草考证进行了概述,一是三七的发现,二是名称由来,三是原植物的来源情况,四是原产地分析,五是主要功效及应用。

二、李中立及其《本草原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中立及其《本草原始》(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明代医书的搜集与整理研究
    2 关于医书作者的研究
    3 有关医家群体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究范围的界定
        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 分类标准
    第三节 内容、结构、创新性
        1 内容与结构
        2 创新性
第二章 明代医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 明代的医学的成就与特色
    第二节 明代医事制度
    第三节 明代刻书业与医书刊刻
    第四节 明代医药学家与医药学着作
    小结
第三章 现存明代医书调研与数据库建立
    第一节 相关医书目录及所录明代医书
        1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及其所录明代医书
        2 《宋以后医籍年表》及其所收明代医书
    第二节 现存明代医书及作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1 医书的甄选
        2 数据库的建设
    第三节 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与年代分布
        1 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
        2 现存明代医书的年代分布
    小结
第四章 作者信息调研的与群体的划分
    第一节 作者的地域调查与分布
        1 浙江
        2 江苏与上海
        3 安徽
        4 江西、河南、湖北、福建、山东等地
        5 作者地域分布图
    第二节 作者科考情况调查与分布
        1 进士、举人、生员作者
        2 无功名作者
        3 科考情况不明的作者
        4 作者的科考分布
    第三节 作者的身份考察与群体划分
        1 身份界定与群体划分的标准
        2 职业医家群体
        3 兼业医家群体
        4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
    小结
第五章 作者群体与其着述关系
    第一节 作者群体与着书数量
        1 高产作者
        2 职业医家着述数量
        3 兼业医家的着述数量
        4 官员、乡绅、书商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数量
    第二节 作者群体与着述种类
        1 职业医家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2 兼业医家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3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第三节 作者身份与着述动机
        1 职业医家的着述动机
        2 兼业医家的着述动机
        3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动机
    第四节 作者群体与其着作的影响力
        1 关于医书影响力的判断与划分问题
        2 职业医家着述的影响力
        3 兼业医家着作的影响力
        4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着作的影响力
        5 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现存明代医书表
    2. 现存明代医书作者信息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黄精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历代文献收载的炮制方法
    1.1 汉晋南北朝时代
    1.2 隋唐时代
    1.3 宋元时代
    1.4 明清时代
2 历代炮制方法的衍变
3 历代炮制方法的分类
    3.1 净制
    3.2 切制
    3.3 炮炙
        3.3.1 蒸制
        3.3.2 煮制
        3.3.3 黑豆制
4 炮制的机理探究

(3)地黄本草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一、相关概念
        (一) 地黄
        (二) 本草和本草史
        (三) 文化和社会文化史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地黄名义考
    一、地黄品名溯源
        (一) 干地黄
        (二) 生地黄
        (三) 熟地黄
        (四) 鲜地黄
        (五) 小结
    二、古籍文献中的地黄异名
        (一) 芑
        (二) 苄
        (三) 地髓
        (四) 还元大品
        (五) 牛奶子、狗奶子
        (六) 婆婆奶
        (七) 地锦、神锦
        (八) 土地黄、酒布袋
        (九) 山芥菜
        (十) 其他名称
        (十一) 小结
第三章 地黄药性嬗变考
    一、秦汉时期对地黄药性的认识
    二、魏晋隋唐时期对地黄药性认识的发展
    三、宋金元时期对地黄药性认识的深化
        (一) 地黄性味
        (二) 地黄归经
        (三) 地黄气味厚薄阴阳及升降浮沉
    四、明清时期对地黄药性认识的系统化
        (一) 生地黄性味
        (二) 熟地黄性味
        (三) 地黄归经
        (四) 地黄升降浮沉
    五、近现代对地黄药性认识的新方向
    六、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 生地黄
        (二) 熟地黄
    七、小结
第四章 地黄功效的梳理及临床应用
    一、秦汉时期
        (一) 功效梳理
        (二) 名方应用
    二、魏晋隋唐时期
        (一) 功效梳理
        (二) 名方应用
    三、宋金元时期
        (一) 功效梳理
        (二) 名方应用
        (三) 金元四大家对地黄的应用
    四、明清时期
        (一) 功效梳理
        (二) 明代温补派对地黄的应用
        (三) 明末清初温病学派对地黄的应用
    五、小结
第五章 地黄地道药材产区的变迁与地黄贸易
    一、地道地黄的本草史
        (一)明代以前地黄地道产区的变迁
        (二) 明以降怀庆演变为地黄地道产区
        (三) 变迁分析
    二、地黄的种植
        (一) 良田肥壤
        (二) 时令节气
        (三) 种植方法
    三、地黄的贸易与流通
        (一) 商品之地黄
        (二) 贡品之地黄
第六章 生活文化之地黄
    一、诗词中的地黄
        (一) 阐述地黄功效
        (二) 盛赞地黄味美
        (三) 借地黄悲悯生活
        (四) 田园生活之地黄
        (五) 诗词文化背景下的地黄解读
    二、生活中的地黄
        (一) 食物中的地黄
        (二) 染料中的地黄
        (三) 宫廷用度中的地黄
        (四) 地黄的民俗与神话
        (五) 地黄的对联与字帖
        (六) 地黄之“六味地黄丸”现象
第七章 讨论
    一、地黄之药性理论演变
    二、生熟地黄之功效发挥
    三、地黄之九蒸九晒
    四、地黄作为文化元素的存在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历代本草文献中关于地黄四气五味的记载
    二、中国方志库中涉及地黄的相关内容(宋元明清民国时期)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细辛临床用量历史及其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细辛植物学概况
        (一) 原植物
        (二) 细辛的品种
        (三) 细辛的产销
        (四) 细辛的别名
    二、细辛的历史记载
        (一) 本草考证
        (二) 细辛的炮制
    三、细辛的药理作用
        (一) 细辛主要成分分析
        (二) 细辛现代药理研究
    四、细辛用量研究概况
        (一) 古代细辛的剂量
        (二) 现代细辛的剂量
        (三) 使用注意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本草》文献中关于细辛的特点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数据来源
        (二) 文献纳入标准
        (三) 文献排除标准
        (四) 结果
    二、研究方法
        (一) 数据处理
        (二) 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细辛的不同产地数据分析
        (二) 细辛的不良产地数据分析
        (三) 细辛原植物状况与细辛相近品种数据分析
        (四) 细辛的不同炮制方法数据分析
        (五) 细辛有无毒性和使用注意数据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文献中细辛的用量及使用特点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数据来源
        (二) 方剂纳入标准
        (三) 方剂排除标准
        (四) 结果
    二、研究方法
        (一) 数据处理
        (二) 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本草别说》之前
        (二) 《本草别说》之后
    四、讨论
    五、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宋元以降本草书写与地道药材建构探论——以肉苁蓉和锁阳的入药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宋间肉苁蓉药物知识的流变
二、肉苁蓉代用药物锁阳从元至清的入药史
三、本草知识更新与新地道药材名录的形成
四、结语

(6)《本草原始》刍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被广泛引用
2 图被引用或模仿
3《本草原始》的几个特点
4 强调质量优劣
    4.2 柴胡, 生北地者, 根状如前胡而强硬如柴。
5 重视真伪鉴别

(7)《本草原始》的生物图像流变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草原始》图像的诞生及特点
    1. 1 植物器官局部图的绘制
    1. 2 植物剖面图的绘制
    1. 3 生物图像中的组合视图及不同视角的选择
    1. 4 图文结合
2 版本流传中图像的形变
    2. 1 版本流传过程中的图像演变
    2. 2 周氏家族在图像流变中的作用
3 其他着作对图像的转绘与传播
    3. 1 《本草原始》与《本草蒙筌》的图像关系
    3. 2 《本草汇言》与《本草原始》的图像关系
    3. 3 《本草汇》、《本草纲目类纂必读》与《本草原始》的图像关系
    3. 4 《本草原始》在日本的影响
4 版刻图像流传中形变的普遍性及原因分析
5 结语

(8)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1 概念、范围及方法
    1.1 概念界定
        1.1.1 古籍
        1.1.2 本草
        1.1.3 图像
    1.2 研究范围
        1.2.1 研究的书籍范围
        1.2.2 研究的内容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条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条件
2 中医本草古籍图像概述
    2.1 中医本草古籍概况
        2.1.1 现存中医本草古籍概况
        2.1.2 亡佚中医本草古籍概况
    2.2 中医本草古籍图像调查与收集
    2.3 中医本草古籍图像考略
    2.4 小结
3 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的分类
    3.1 药物图
        3.1.1 药物形态图
        3.1.2 药物炮制图
        3.1.3 药物关联图
    3.2 诊断图
        3.2.1 脉诊图
        3.2.2 望诊图
    3.3 经络穴位图
        3.3.1 经络图
        3.3.2 穴位图
    3.4 内景脏腑图
        3.4.1 内景图
        3.4.2 脏腑图
    3.5 基础图
        3.5.1 同身尺寸图
        3.5.2 体表部位图
    3.6 理论图
        3.6.1 五运六气图
        3.6.2 文字图
    3.7 养生练功图
    3.8 符咒图
    3.9 人物图
        3.9.1 作者肖像图
        3.9.2 历代名医源流图
        3.9.3 历史人物图
        3.9.4 人物风景版画图
        3.9.5 众多人物画像图
    3.10 星象图
4 中医本草古籍特色图像研究
    4.1 药物形态图
        4.1.1 药物基原图
        4.1.2 药材图
        4.1.3 药物形态图的意义和价值
    4.2 药物炮制图
        4.2.1 药物炮制过程图
        4.2.2 药物炮制器具图
        4.2.3 药物炮制图的意义和价值
    4.3 药物关联图
        4.3.1 药物关联图
        4.3.2 药物关联图的意义和价值
    4.4 小结
5 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的特点和价值
    5.1 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的特点
    5.2 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的价值
6 讨论
    6.1 图像与本草学术传承的关系
    6.2 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本草古籍书目及图像调查情况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三七本草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七的发现
二、名称考证
三、原植物考证
四、原产地考证
五、功效考证
六、小结

四、李中立及其《本草原始》(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D]. 曾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黄精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J]. 李晶晶,王洪军,孟德玉,陈风雷. 湖北农业科学, 2020(S1)
  • [3]地黄本草文化研究[D]. 郑文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细辛临床用量历史及其毒性研究[D]. 胡子贤(BENCHERIF JORDAN).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宋元以降本草书写与地道药材建构探论——以肉苁蓉和锁阳的入药史为例[J]. 汪燕平,余新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6]《本草原始》刍考[J]. 汪海涛,田红林,李玲,张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2)
  • [7]《本草原始》的生物图像流变及其启示[J]. 张钫.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5(03)
  • [8]中医本草古籍图像研究[D]. 孙清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9]《本草原始》版本考察[A]. 张卫,张瑞贤.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10]三七本草研究概述[J]. 张子龙,王文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02)

标签:;  ;  ;  ;  ;  

李忠礼和他的《本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