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一、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刘滢泉[1](2020)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充足、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能源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和生产之间的不平衡的矛盾愈加严重。能源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种类,当前,世界能源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石燃料。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燃烧会带来酸雨、雾霾等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危及地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在造成严重环境、气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再生带来的能源枯竭问题。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在造成严重环境、气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再生带来的能源枯竭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国际社会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等问题浮出水面,也让许多国家更清醒地意识到能源供给持续性和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屡次发生的核事故,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引发了人类对核能安全的不信任。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弃核”,并努力实现从核电到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因此,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再生能源低碳、清洁、可持续的优点,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从过去个别国家、部分地区逐步扩展成为全球各国的一致行动。各国都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降低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保障本国能源安全,推进能源转型;保护环境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可再生能源产业具有初始投资成本高、成本受技术创新进步影响大、长期成本有下降空间等显着特点,因此,可再生能源产生经济效益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巨大的投资、研发成本给成立初始阶段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使其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传统能源相竞争。考虑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这一特点,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的环境、生态、经济价值,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法律、政策,用以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作为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之一,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说,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领域占得先机,就将在这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科技革命中获得优势地位。世界各国既是气候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更是经济社会存在竞争的利益个体,在逆全球化浪潮兴起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在争夺可再生能源产品、设备国际市场领域也存在竞争关系。补贴作为一种常用的政府激励措施,成为各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常用手段。随着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补贴措施是否还可以继续使用、应当如何使用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不断涌现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更是对各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的合规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在各国普遍对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给予补贴的背景下,相比环境负面效应更大的化石能源补贴,为何可再生能源补贴屡遭国际争端诉讼?成为本文研究国际层面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出发点。从GATT到WTO,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WTO在国际贸易领域建立了秩序,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维护作出了贡献,其制度的详实程度、争端解决机制的广泛实践,成为全球化时代成员方遵守的“模范国际法”。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WTO既有制度的僵化、新规则的难以达成,都让成员方对WTO“究竟走向何方”产生了怀疑。争端解决机构难以完成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难以开展合规论证,正是WTO既有制度僵化的印证和缩影。与多边经贸规则难以达成相对应,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如火如荼。美国、欧盟、日本主导或参与了TPP、CPTPP、USMCA、EPA谈判,并达成了一系列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具体到可再生能源补贴领域,前述区域贸易协定通过“非商业援助制度”“环境条款”“一般例外条款变通适用”等规则的设计,事实上改变了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体现了先进发达国家抢占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的战略意图。虽然目前而言,这些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定相对原则,且未有争端实践适用,但结合多边经贸规则的形成过程来看,区域贸易协定的相关规定推而广之,也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先进发达国家在推进诸边、双边层面经贸规则发展的同时,也在国内层面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体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手段,设计覆盖研发、投资、生产、销售环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制度保障,并向全球输出了“上网固定电价制度”“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等制度设计,在国内法制度层面实现了领跑。而今,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补贴支持,先进发达国家更多地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核心技术,其中部分类型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具备了参与自由市场竞争的实力。由此不难发现先进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领域的整体设计图谱:第一,在国内法制度层面逐渐将市场因素纳入原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以实现优胜劣汰,提升成熟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第二,把握既有多边经贸规则,发起对其他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措施争端,为本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和发展时间;第三,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实践,制定有利于本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高标准条款,抢占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立法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巨大的能源消费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能源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核能安全性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我国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近年来,中国也成为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最大的投资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然而,近年来,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的当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品、设备在国际上屡遭反补贴诉讼。研究国际法律制度,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在于,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助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补贴、反补贴法律制度对我国来说是“舶来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自2004年后未有新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缺乏系统性,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散见于法律、政策之中,且多以政策形式出现,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法制化程度明显不足,部分制度的合规性也有待论证。制度的局限必然影响实践的效果,实践中“弃风弃光”现象一方面是电力消纳的统筹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合理性的实践质疑。如何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成为本文研究国内层面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本文将在既有多边贸易体系框架内,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寻找制度依据,并结合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探析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路径及制度问题,并将归纳区域贸易协定、典型发达国家内国法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趋势,以推进多边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和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完善,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制度保障。本文从法学视角出发,聚焦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及其补贴的价值、实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分析了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相关制度,结合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及WTO制度,归纳了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所应遵循的逻辑思路;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中可再生能源补贴相关制度,从诸边、双边层面为多边层面制度革新提供参考借鉴依据;讨论了可再生能源补贴专向性、不可诉补贴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关系、可再生能源补贴与GATT1994第20条的关系等几个法律问题,就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发展提出了建议;对标WTO既有规则体系及案例实践,审视了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的合规性,在结合他国立法、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审视国内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的体系性、科学性,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解决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由以下五章组成。第一章通过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补贴概念的界定,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从基础理论层面为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结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分析可以发现,环境、气候、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及环境问题的无国界特征,寻求发展替代能源,大力发展可能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结合“幼稚产业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两种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政府通过“有形的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合理化能源产品的最终成本,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符合自然法的公平价值和理性精神,体现了自然法的核心诉求。在综合政策的支持下,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空间、可实现,国际社会的认可度高,可再生能源补贴作为各国政府常用的政府干预手段和调控措施,其存在必要性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然而,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质疑、可再生能源补贴贸易救济措施、可再生能源补贴贸易争端频发,可再生能源补贴“深陷”国际法律争议,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性备受质疑,成为了本文进一步研究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的动因所在。第二章围绕WTO框架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适用这条主线,在第一节分析了WTO框架下SCM协定、GATT1994、GATS和《农业协定》中的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相关的制度及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适用性,发现除了SCM协定,其他协定中的补贴制度都无法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提供充分依据;除了《农业协定》中的“绿箱”国内支持措施,其他涵盖协定中均无肯定可再生能源补贴环境价值、正外部性的补贴制度,有鉴于《农业协定》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因此当前WTO框架下没有专门适用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特殊补贴制度;从制度层面来看,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论证遵循一般补贴认定、论证规则。在第二节中,结合WTO争端解决实践,以“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案”为例,详细分析了WTO争端解决实践中确定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规则;并结合DSB裁决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肯定了既有合规论证规则的价值,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并结合WTO补贴争端实践发展,发现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呈现“非补贴”化处理和高频度嵌入“国内成分要求”两个显着发展特点。而今,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路径发展呈现“停滞”状态,结合实践发展反思制度本身,发现WTO框架下补贴认定制度和分类制度都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论证,无法在既有补贴制度框架内为可再生能源补贴提供豁免机会。DSB实践中形成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方法,是根据当前WTO框架下补贴制度做出的最无奈,也是最积极的选择,这种合规论证方法虽然暂时为非禁止性可再生能源补贴在事实上构建了暂时的绿色安全网,但从解决问题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依然不是根本之道。第三章围绕“非多边视角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从“诸边、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视角和“单边”内国法视角分别切入,系统梳理了重点区域贸易协定、典型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诸边、双边”维度下,区域贸易协定的制度创新,事实上拓展了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从实体层面将环境因素融入补贴制度、通过非商业援助制度设计改变了国有企业补贴认定方式,从程序层面凸显了对透明度原则的重视。可以肯定的是,多个国家(地区)认识到了既有WTO框架下补贴制度无法适应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需求,并在区域贸易协定中进行了积极的制度发展尝试,这对在多边层面尝试制度革新提供了发展思路。当然,区域贸易协定中许多创新规则的设计还不够完善,相比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相对更为原则,实践中也未有争端案例适用这些创新规则,规则如何加以运用、解释还有待实践的发展。在“单边”维度下,列举国家都对可再生能源给予了形式各样的补贴,都有着自成体系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列举国家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制化程度高,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政策共同构筑了制度体系。列举国家相互之间在制度上也存在相互借鉴,同一补贴制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需要特定国家结合本国能源市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以适用。而今,市场因素逐渐并充分融入列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可以预计,根据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逻辑,无论一国实施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究竟为何,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补贴的规模、数量都呈现递减的趋势,可再生能源产业最终面向的是自由市场,并将在自由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对列举国家可再生能源制度内容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多边层面制度革新及中国相关制度发展都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第四章根据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发展困境和制度适用问题,参考非多边视角下相关制度的发展实践,以WTO法律制度为基础,从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和一般例外条款制度革新两个层面出发,为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第一节聚焦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通过对不可诉补贴制度恢复、修订,为具有环保、科研价值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构建了绿色空间;通过《环境产品协定》谈判视角下为可再生能源产品争取特殊待遇;参照《农业协定》分类模式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设计特殊规则,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创新提供发展思路。第二节根据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特点,结合“具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无法在补贴制度范畴内得到救济”的现状,尝试在补贴制度之外,为含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论证寻找制度依据;效仿EPA吸纳一般例外条款的做法,着力探析WTO框架下GATT1994第20条与SCM协定的适用关系,并在归纳GATT1994第20条实际适用效果的基础上,从适用方法变更、条款修改两种“必要的变通”模式出发,建立了可再生能源补贴援引GATT1994第20条的发展路径。虽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阻力重重,但还是应当有制度革新的愿景和勇气,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合法性论证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指引。结合逆全球化发展浪潮,多边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也无法一蹴而就,应当结合多边、诸边、双边、内国法实践发展,以原则导向的修订为起点,明确制度改革基本方向,以期实现从原则形成到原则接纳,再到规则形成到规则接纳的发展过程,有策略、有方法的实现多边经贸规则渐进式改革的目的。综合第四章的制度设计,本文将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性论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需要多边层面规则的革新,无论是否最终在WTO平台解决,WTO既有制度和实践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在既有多边补贴制度框架内,最紧迫的就是重建不可诉补贴制度,在原则修订的基础上,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创造绿色空间;第三,对于含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可通过在对GATT1994第20条进行“必要的变通”的基础上加以适用,为该类措施在制度层面再提供一次得以豁免的机会。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起步较晚,既有制度体系包括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的内容,且以政策为主。第五章在系统梳理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具体类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内容,归纳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的三个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在向“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并举”的方向转变;积极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融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内容。中国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呈现法制化程度不高、制度内容科学性有待提升两个明显不足,存在发展完善空间。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价值,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可再生能源补贴国际贸易争端的不断涌现,本章第二节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要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在“遵守国际法义务”“借鉴他国有益实践”“坚持因地制宜思路”基本思路的指引下,针对第一节中提出的制度问题,着力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法制化水平和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的科学化水平,并对涉嫌“国内成分要求”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给予了特别关注。第二,要助力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在“坚定多边立场”“坚持国际合作”基本思路的指引下,积极关注并参与多边、区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并对多边、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过程“非商业援助制度”“可再生能源市场基准”等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对“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中欧能源合作平台项目进行了发展展望。中国是WTO的重要成员方,也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实际受益者和坚定拥护者,围绕WTO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改革设计中国方案,既是履行负责任大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的重要举措,也是争取21世纪国际经贸新规则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无论WTO本身最终走向何方,多边经贸组织、多边经贸规则都不可或缺,在多边经贸规则重构的当下和未来,保持关注、持续参与、主动发声,都是避免成为新多边经贸规则“被动接受者”的积极作为。在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中,提交中国方案设计,是贡献中国智慧的有益尝试,也是坚定多边经贸谈判立场的实际行动。中国也应积极关注CPTPP、USMCA、EPA谈判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走向,了解区域贸易协定在可再生能源补贴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发展趋势,未雨绸缪。中国更应在自己主导的RECP谈判、“一带一路”倡议中,将能源合作、可再生能源制度加以融入,为区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进行积极尝试。未来,人类文明必然会进入一个新能源的时代,但前往这条新能源的路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今的新能源,在科技发展后可能会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也会给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带来新的内容。即使在当下,化石能源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消费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壮大仍然有赖于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因此,一要统筹兼顾、遵循能源发展规律,重视传统能源法律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传统能源在步入新能源时代的“桥梁”作用;二要为科技进步后,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业化留有充分的制度发展空间,关注新能源领域的立法需求,展现制度的前瞻性,多面助力国家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三要充分关注可再生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生态税等层面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以期为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构建更为全面的制度体系。

许军珂,孙舒[2](2020)在《论法律技术脱节对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8月以来,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中美贸易争端的产生,除大国权力政治较量的因素外,法律技术脱节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为研究样本,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并根据案件信息分析案件的基本特点,解释WTO框架下中美在实体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

刘倩[3](2020)在《WTO争端解决中专家证据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WTO争端解决提出的现实挑战不容忽视,提交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案件日益显示出科学、技术甚至是经济密集性的特点。为实现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立目标,专家组在裁决国际争端案件时必须首先履行DSU第11条规定的对事实进行客观审查的义务。鉴于专家组在科学、技术甚至经济等专业领域内存在专业知识短板,为履行这一义务,适用专家证据规则来帮助理解和审查争端当事各方提交的专家证据将是十分有利的手段。在专家证据规则方面,DSU第13条赋予专家组“寻求信息的权利”是专家组查明事实并对之进行客观审查的核心内容。然而,在WTO争端解决的裁判实践中,却呈现出一种适用实践与现实需求脱节的异常现象——适用专家证据规则向专家寻求信息帮助本是为了帮助专家组更好地审查和客观评估事实,但专家组在一些涉及复杂科学和技术问题的争端中却很少或者不适用该规则。本文主要研究专家证据规则,通过分析专家证据规则适用实践与现实需求脱节的原因,为专家证据规则的完善和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专家证据规则问题概述,着重介绍了专家证据规则在WTO争端解决中存在必要性、功能性、正当性,介绍了WTO专家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这为之后的专家证据规则的分析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同时,开门见山地提出当前专家证据规则适用实践与现实需求之间脱节的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专家证据规则适用实践与现实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方面,专家证据规则不完善限制了专家组适用专家证据规则的积极性,诸如专家证据规则适用要件不完善、强制性规则阻碍专家组适用专家证据规则、适用专家证据规则可能延长争端的解决时间、“法庭之友”陈述没有被包含在专家证据规则体系内等,这些都限制了专家组适用该规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专家证据规则适用过程中存在正当程序保障缺失的问题,正当程序的缺失让专家组没有适用专家证据规则的规范依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专家组更加积极地适用专家证据规则。经本文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是导致专家组在争端解决中不积极适用专家证据规则的原因。因此,为让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维护世界贸易秩序,在WTO争端解决规则的未来发展中,应当不断完善和发展专家证据规则。第三部分就专家证据规则的发展和完善给出建议。基于本文对三种不同的专家证据基本特点的分析,本文认为适当合理的专家证据规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不同类型的专家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例如,通过更适合的规则制定主体建立统一的专家证据规则,以及将“法庭之友”陈述纳入专家证据规则体系中来健全专家证据规则体系;通过完善更加具体的专家证据规则来增强WTO争端解决中专家证据规则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如明确必要的专家证据规则适用要件、设置合理的专家证据规则适用程序时间表、保留专家组对专家报告适当的自由裁量权、明确专家证据规则相适应的救济机制等。

孙舒[4](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李帅[5](2020)在《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的迹象,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至关重要。国际上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加剧,使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所以,研究如果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减少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目标与创新。第二部分比较了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区别,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限制的区别以及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以此对贸易保护主义与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含义进行界定。分析概括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总结贸易保护主义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分析规律并找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原因。第三部分列举了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为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新型贸易壁垒以及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分析这些具体表现形式所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从WTO协议框架内与框架外对国际社会上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进行总结。WTO协议框架内,分别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政府采购协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以及不足之处。WTO协议框架外,分别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内立法。第五部分借鉴国际社会上应对措施,制定我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在WTO框架下,积极利用WTO规则并提出完善建议,完善国内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WTO框架外,宏观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应完善《对外贸易法》,优化我国贸易预警机制,加强“一带一路”以及自贸区区域性组织建设。应对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情况,我国应该规范出口秩序并积极应诉,完善“两反一保”国内立法。应对新型贸易壁垒,需要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以及劳动保护制度,完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法律体系,企业自身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我国企业应该坚决反对超出国家安全范围的审查并积极采取救济措施,另一方面企业要更加谨慎进行海外投资。

孙既祥[6](2020)在《中国应对美国“301调查”国际贸易法反制措施研究》文中认为自“301条款”诞生以来,美国经常依据“301条款”对他国和贸易伙伴发动“301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采取贸易报复措施。“301条款”极具扩张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般301条款”、“特别301条款”以及“超级301条款”,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在WTO成立后,特别是欧盟将其起诉到专家组裁决后,尽管专家组没有裁决其违法,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适用,此后其不敢轻易对他国发动“301调查”。但是美国在特朗普上台后,不仅重新拾起“301条款”对中国进行“301调查”和制裁,而且用尽各种手段阻扰WTO上诉机构遴选,致使WTO上诉机构停摆。美国的种种做法表明,其希望突破WTO多边体制对它的限制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为了应对美国发起的“301调查”,本文希望从国际贸易法的角度寻找制约美国“301条款”的措施,主要采取了实践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本文第一部分介绍和归纳美国“301调查”法律规范“301条款”的历史源流和主要内容以及它的特点和实质。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此次美国对中国发动的“301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对其进行定性,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特点与对中国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的调查。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从WTO、国际法、美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层及事实层面对美国此次“301调查”进行违法性的分析,为本文第四部分寻找国际贸易法反制措施作铺垫。本文第四部分主要从国际贸易法层面寻找应对美国“301调查”贸易反制措施,比如: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利用国际习惯法;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贸易争端的做法。

孙伟杰[7](2020)在《酝酿中的世贸组织改革 ——关切比较与逻辑剖视》文中研究表明世界贸易组织(WTO,简称: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截止目前,已有164个成员,贸易总额达全球98%,拥有“经济联合国”之称,是当今全球唯一一个能够处理各成员之间贸易关系的多边国际组织,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99年西雅图部长会议以来,对多边贸易体制改革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关乎改革的声音不断涌现,尤其近年来,世贸组织改革几乎成为各成员最集中关注讨论的话题之一,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等世贸成员通过各种方式提交或发布了对世贸组织的设想、立场及系统性方案,表达各自的方向性诉求。此外,还有部分成员采取行动,就世贸组织改革相关工作进行合作,不断协调立场,如美欧日之间、中欧之间等。目前,国际经贸大环境并不宽松,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作为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唯一全球体系,世贸组织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权威性面临重大挑战。本文从国际机制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在世贸组织机制性及改革现实性的基础上,对世贸组织改革的提出及多国的主张进行了细致梳理,从关注议题入手,比较分析了有关世贸组织改革的共识与差异,主要就争端解决机制、监督和透明度、贸易规则现代化,“特殊与差异化”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规则、非市场政策措施和行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反映了目前国际上围绕世贸组织改革的各方关切,而比较各方关切正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发现,世贸组织改革主张有几大特点: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率先倡导;新兴经济体中国与某些议题相关;主张改革的阵营模糊依议题而异。而对世贸组织改革实质的逻辑剖视,不难得出:国际机制建构从来与大国取向相关;WTO改革事关国际贸易体制规则重构;规则涉及利益和权力资源的再分配。然而,世贸组织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可回避,不仅因为多边贸易体系合法性面临挑战,触及主权与国际机制间的界限,而且WTO成员多元众口难调,大国博弈增加改革的难度。因此,世贸组织改革能否成行乃至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谋求合作、力避“囚徒困境”,兼顾各方利益诉求的大致平衡。

王宇鹏[8](2020)在《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初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来发展增速期。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转向寻求区域贸易安排的解决方案。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快了对外商谈自贸区的步伐。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开始商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一些超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欧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在此背景下于2013年启动谈判,于2019年2月生效。欧日EPA是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之间、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区域贸易协定,自由化程度高,内容丰富。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四大经济体,欧日达成EPA对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社会福利和气候环境等都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同时将对其他自贸协定起到示范作用,决定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全球治理模式的调整。中国是欧日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欧日EPA的实施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贸易投资、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全球自贸区战略,当前面临着多边贸易体制深刻调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摩擦尚未完全平息等诸多风险挑战。欧日EPA将对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和开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欧日EPA协定的效应作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欧日EPA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二是欧日EPA对中国在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吸引投资、劳工环保、规则治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是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传统和新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欧日自贸区的贸易投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引力模型、GTAP模型和LMDI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二是运用历史与现实对照分析的方法,理清近二十年来欧日贸易投资的发展历程,来解释当下欧日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态势问题;三是将微观的产业研究与宏观的经济贸易研究统一起来,不但从经济总量、贸易和投资格局等角度探究贸易投资发展潜力,又从微观层面的具体产业和产品入手,探究竞争性和互补性问题;四是综合运用横向与纵向对比方法,既对欧日经贸合作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阐述,也对中国和欧日的贸易投资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首先是引言和文献综述理论探索。接下来主要探讨了欧日签署EPA的背景和基础,对欧日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互补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欧日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GI指数对欧日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展开研究。其次分析了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非关税壁垒、投资自由化四方面介绍了协定的框架内容,从公司治理、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补贴和国企、贸易救济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欧日协定在规则上与以往自贸协定相比的主要特点。再次阐述欧日EPA的经济效应,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着手。理论分析方面,从贸易自由化视角和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了贸易效应,从投资转移效应和投资创造效应两方面探讨投资效应,同时阐述了竞争效应和轮轴-辐条效应。实证分析方面,基于引力模型,对欧日EPA的投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GTAP模型,研究了EPA协定对欧日GDP、贸易条件、要素回报、福利水平、各部门产出以及贸易流向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对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展开分析。一是社会效应,理论层面,从就业创造、保障劳工权利和公民社会参与劳工政策磋商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GTAP模型分析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二是环境效应,理论层面,从环境产品和服务便利化、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量、监管能力和实施多边环境协定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LMDI模型将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规则治理效应,主要分为补贴和国企、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等方面,分析对规则的引领作用。接下来是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在梳理中国与欧日的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基础上,对中国与欧日竞争性和互补性、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展开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是对中国的贸易、投资等经济影响以及国企补贴、可持续发展等规则治理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基于GTAP模型对中国的GDP、出口、要素回报、贸易条件、福利水平、环境等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一方面是欧日EPA的效应。第一,双方的经济效应均是正向而明显的,日本在GDP、贸易、福利等方面获益程度高于欧盟。欧盟收益最大的是纺织服装皮革业,受损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日本产出获益最大的是汽车业,产出降幅最大的是乳制品产业。其他经济体的经济效应均为负面,但降幅较小。第二,贸易促进效应明显,日本的进出口增幅均高于欧盟。其他经济体都遭受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日本的贸易条件改善,而欧盟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第三,双向投资的促进效应比较显着,欧日在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产生投资创造效应,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引起投资转移效应。区外经济体对区内也产生投资转移和创造。第四,社会和环境效应明显。社会效应方面,改善双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提升双方就业水平,实现对劳工权利的更好保护。环境效应方面,促进环境贸易便利化,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加大了欧日对应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第五,对国际经贸规则和治理方式影响深远,加严了补贴和国有企业规则纪律,对未来自贸协定的公司治理内容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全球政府采购规则主导权,为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改革预做铺垫。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影响。第一,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GDP、福利水平、产出都是全球经济体中下降幅度较大的。但是负面效应总体可控。第二,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冲击,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但是,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与欧日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有限。受损最大的是对欧电子设备出口和对日纺织服装皮革出口。第三,对中国吸引投资造成较大压力,可能使部分对华投资转移至欧日。第四,对中国劳工和环保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劳工和环境高标准对中国造成相当压力,挑战中国政策底线。另一方便有助于促使中国更加重视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第五,对中国的规则制定和治理模式兼具机遇和挑战。既企图削弱中国的竞争优势,又可倒逼我深化改革。为此,本文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以大型自贸伙伴为重点,推动尽快结束或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RCEP谈判和中日韩自贸协定。二是抓住一大批中小型经济体,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三是显着提高自贸协定的自由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争取在新规则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四是加强与自贸区相适应和配套的国内政策调整,实现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平衡关系,以实际行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分析欧日EPA的经济影响,还创新性地使用了LMDI模型,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欧日自贸区的环境效应。此外,本文还阐述了协定对于全球规则制定和治理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补贴、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对于中国在学习借鉴全球领先的自贸区模式和规则、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有启示作用。

李颖[9](2020)在《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管辖权冲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作为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自其成立以来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但自多哈回合历经十余年的拉锯仍停滞不前以来,WTO的进一步发展陷入僵局,各国始终未能就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达成一致共识。但国际贸易发展仍呈欣欣向荣之态,并没有因为WTO的谈判僵局而停止推进的步伐,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出现新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贸易协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规则体制不断发展完善,不可避免地对WTO制度产生了影响和冲击。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信号,各国纷纷加入有利于自己国际贸易发展的区域贸易协定,各大国也争相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区域贸易协定。目前,全球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超过600个。截至2016年6月,以蒙古和日本签订自贸协定为标志,WTO的全部成员国都加入了区域贸易协定的建设队伍中。国际贸易领域自此出现多边谈判与区域谈判双轨并行的发展态势。国家间因国际贸易而产生的争端因此可能同时落入两个机制的争端管辖范围,申诉方对争端解决机制的选择增加,争端解决机制间的管辖权冲突由此凸显。实践中,争端方因机制选择导致的平行诉讼、重复诉讼等情况已屡见不鲜,从而带来的诉讼成本增加、裁决结果冲突等问题对国际贸易秩序的协调统一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管辖权冲突由此进入了学术界的关注视野。本文以此为主题,拟对WTO和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之间的管辖权冲突进行研究,围绕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解决方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本文首先将对WTO和区域贸易协定之间争端管辖权冲突的成因进行研究,结合当前国际法律多元化的背景,从制度基础与法律根源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究两种贸易体系之间成员重叠、实体义务相似、程序规则差异等因素对管辖权冲突的影响。然后本文拟选取WTO和区域贸易协定之间发生争端管辖权冲突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研究分析该管辖权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导致的法律后果和危害。进而本文将分别对WTO和区域贸易协定为解决该管辖权冲突所采取的立法措施进行研究,尤其将以区域贸易协定中的管辖权条款为重点,探究不同管辖权条款的特点和优势缺陷,从而分析其各自的可行性以及是否对未来的区域贸易协定构建具有借鉴意义。与此同时,本文也试图从司法角度出发,探索是否能够通过加强司法包容等方式,或是通过借鉴不方便法院、一事不再理等法理性原则的方法解决两个机制之间的争端管辖权冲突。最后本文则将落足于中国实践,对目前中国缔结的区域贸易协定中的管辖权冲突规则进行总结归纳,并试图结合前几个章节的研究分析,为中国构建区域贸易协定的管辖权冲突规则提出建议。

杨欣[10](2020)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球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式微。全球市场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不断整合升级的时代使得货物的跨境流动更加频繁。在此情形下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事项对货物流通造成的阻滞逐渐引起关注。贸易便利化旨在为国际贸易活动创造简便、协调和透明的环境,从而形成贸易程序简化、文件简单化和信息透明化的新型贸易关系。推行贸易便利化、减少进出口和过境的时间成本和规费将带来全球红利几乎成为世界共识。此前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推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存在局限性,《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针对此问题的条款又过于简略。全球贸易环境的改变和现有国际法框架的局限呼唤一部约束力更为广泛的、更有针对性的条约,《贸易便利化协定》应运而生。经过世界贸易组织艰苦谈判与多方角逐,《贸易便利化协定》于2013年通过并最终于2017年2月正式生效。作为多哈回合目前仅有的实质性成果,其拥有不同于此前世界贸易组织其他协定的显着特征,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的“非效率性”问题,旨在克服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障碍。《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理论基础和条款内容值得深入研究,而针对其履行的研究则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条约冲突与协调的角度探究其履行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顺利履行。全文分为五章,首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继而探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缘由、特征,再而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其协调路径,最终从中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关联出发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全文按照此逻辑结构,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展开论证。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界定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根据各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及其侧重点归纳贸易便利化概念及其特征。厘清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贸易便利化脱胎于贸易自由化,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具体内容和国际实践上有与其有诸多不同之处,分析两者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探讨贸易便利化独有特征并进一步探析《贸易便利化协定》独特之处。同时对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与贸易便利化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此外,第一章还对《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作为贸易便利化理论的新发展,其内容体现出贸易便利化理论体系的内容。第二章从条约冲突与协调视角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理论基础。通过条约冲突及协调理论的基础研究,提出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一般方式。同时,从宏观和具体两个角度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从宏观来讲,主要是由于国际法的碎片化导致的。从具体原因来讲,进出口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与贸易安全价值目标之间对立引发的。过境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目标与非贸易目标的分歧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即冲突表现的多样性、冲突原因的复杂性以及协调方式的差异性。第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理论阐述以及比较分析,集中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对应协调路径,根据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主要包含:《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以及《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环节的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其中,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化协定》所标榜的贸易便利的价值目标与其他条约中蕴含的贸易安全价值目标的冲突而引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体系中的《SAFE框架》以及与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中《SPS协议》《TBT协议》之间的冲突。针对前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协调,而对于后者,主要通过冲突条款优先原则、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同时发挥条约解释的作用。在过境环节,主要表现为《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过境自由规定与《海洋法公约》第十部分过境自由以及《反假冒贸易协定》对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之间的冲突。对于前者,应当运用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针对后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条约解释进行协调。本文第五章是中国对策研究部分,论述的是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作为协定的缔约国,负有履行协定的义务,中国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问题,在国内层面,应当促进国内立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协调,在国际层面,应当提高在相关条约修改上的话语权,促使相关条约的修改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衔接。

二、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法律发展困境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及其补贴的概念演进
        一、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演进
        二、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概念演进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法律争议
        一、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二、给予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必要性
        三、可再生能源补贴面临的法律争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适用
    第一节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分析
        一、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依据
        二、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论证
    第二节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实践反思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发展特点
        二、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局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一、欧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二、CPTPP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三、USMCA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四、EPA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五、区域贸易协定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小结
    第二节 内国法视角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一、德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二、美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三、日本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四、内国法视角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多边补贴制度革新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一、不可诉补贴制度革新的发展建议
        二、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创新的发展建议
    第二节 一般例外条款制度革新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对一般例外条款的适用需求
        二、GATT1994第20 条与SCM协定的适用关系
        三、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援引GATT1994第20条的发展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完善
    第一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反思
        一、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依据
        二、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发展趋势
        三、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问题
    第二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渐进式改革
        二、助力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WTO争端解决中专家证据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WTO框架下专家证据规则问题概述
    第一节 专家证据规则概述
        一、专家证据的概念
        二、专家证据的种类
    第二节 专家证据规则的制度设计
        一、专家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专家证据规则的功能
        三、专家证据规则的正当性基础
        四、专家证据规则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专家证据规则需求与实践的脱节
        一、科学技术等专业领域难题与日俱增
        二、专家组极少适用专家证据规则
        三、专家组不主动适用专家证据规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专家证据规则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成因
    第一节 专家证据规则体系不完善
        一、具体适用规则与专家证据规则主要内容的分离
        二、“法庭之友”陈述未包含在专家证据规则体系内
    第二节 专家证据规则之具体规则不完善
        一、专家证据规则适用标准不明
        二、专家职权范围和工作程序等具体规则缺失
        三、强制性规则阻碍专家组适用专家证据规则
        四、适用专家证据规则可能延长争端的解决时间
        五、正当程序保障的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专家证据规则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节 完善专家证据规则的体系内容
        一、健全更完整、统一的专家证据规则
        二、由DSB建立统一的专家证据规则
        三、将“法庭之友”陈述纳入专家证据规则体系
    第二节 完善专家证据规则的具体规则
        一、明确必要的专家证据规则适用要件
        二、设置合理的专家证据规则适用程序时间表
        三、保留专家组对专家证据报告适当的自由裁量权
        四、明确专家证据规则相适应的救济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一、WTO制度发展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三、从案件结果看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四、从案件结果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DSU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中文学位论文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一)英文着作
        (二)英文论文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致谢

(5)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目标及创新
第2章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基本含义界定
        2.1.1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的区别
        2.1.2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限制的区别
        2.1.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2.2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2.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呈波动上升趋势
        2.2.2 发展中国家增加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使用
        2.2.3 政治因素影响力扩大
        2.2.4 措施更加多样
        2.2.5 实施主体区域化
    2.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及成因分析
        2.3.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2.3.2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成因分析
第3章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法律运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
    3.1 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
        3.1.1 反倾销措施的滥用
        3.1.2 反补贴措施的滥用
        3.1.3 保障措施及特殊保障措施的滥用
    3.2 新型贸易壁垒
        3.2.1 技术性贸易壁垒
        3.2.2 蓝色壁垒
        3.2.3 知识产权壁垒
    3.3 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3.3.1 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3.3.2 政府限制采购
第4章 国际社会中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及启示
    4.1 WTO协议框架内制约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规定与不足
        4.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4.1.2 《政府采购协议》
        4.1.3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
    4.2 WTO协议框架外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4.2.1 美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4.2.2 欧盟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4.2.3 日本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4.2.4 印度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第5章 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应采取的措施
    5.1 WTO协议框架内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5.1.1 积极利用WTO规则并提出完善建议
        5.1.2 完善国内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
        5.1.3 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
    5.2 WTO协议框架外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5.2.1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宏观应对措施
        5.2.2 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应对措施
        5.2.3 新型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5.2.4 政府干预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应对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应对美国“301调查”国际贸易法反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美国“301调查”条款的历史源流与文本分析
    (一)历史源流
        1、产生背景
        2、发展过程
    (二)主要内容
        1、“一般301条款”
        2、“特别301条款”
        3、“超级301条款”
    (三)“301条款”的特点和实质探究
        1、特点归纳
        2、实质探究
二、美国此次对中国启动“301调查”的实践分析
    (一)美国启动此次“301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定性分析
        1、主要内容
        2、定性分析
    (二)本次美国“301调查”的主要特点
        1、目标聚焦“高科技领域”
        2、态度特别强硬
        3、政治色彩鲜明
    (三)美国发动此次“301”调查的主要原因
        1、巩固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
        2、扭转美中贸易逆差
        3、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
    (四)此次调查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将减少对美国的出口
        2、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将会恶化中美贸易与伙伴关系
三、此次美国对中国发动“301调查”的违法性分析
    (一)WTO法层面上的违法性
        1、违反GATT1994 关于“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规定
        2、违反GATT1994 关于“关税减让”的规定
        3、违反WTO法关于“原产地的认证”的规定
        4、美国试图摆脱WTO法对其“301调查”的管控
        5、违反DSU第23 条“加强多边体制”的宗旨
    (二)违反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违反国家主权原则
        2、违反了不干涉内政原则
        3、违反公平互利原则
        4、违反条约必须遵守原则
    (三)违背美国对国际社会所作的承诺
        1、违背美国1994 年《行政行动声明》的承诺
        2、没有履行1998 年对WTO争端解决机构所作的承诺
    (四)美国301调查报告部分与事实不符
        1、将企业的行为误认为政府的行为
        2、美国指责中国对其商业造成负担缺乏证据
四、中国可利用的国际贸易法反制措施建议
    (一)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1、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磋商程序
        2、适当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专家组审理程序
        3、充分利用临时上诉仲裁机制
    (二)利用国际习惯法制定反制措施
        1、利用“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的国际习惯
        2、援引“条约中止履行”的规则
    (三)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贸易纠纷的做法
        1、借鉴欧盟与南共市签订自贸协定的做法
        2、借鉴东盟与中国处理贸易纠纷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酝酿中的世贸组织改革 ——关切比较与逻辑剖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重点和难点
        2、创新点
二、WTO的国际机制性及改革的现实性
    (一)WTO的机制性与功能
        1、WTO的建立及其原则
        2、WTO的机制安排和功能
        3、WTO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WTO遭遇的外来挑战
        1、关键国家扬言“退群”削弱WTO向心力
        2、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盛行冲击全球贸易机制
        3、贸易保护主义频发损害WTO贸易规则
    (三)WTO改革的内在动因
        1、WTO争端解决机制“瘫痪”
        2、WTO谈判机制缺乏效率
        3、WTO规则体系需要与时俱进
三、WTO改革的酝酿与多国的主张
    (一)WTO改革问题的提出与回应
        1、发达国家首先发声
        2、多国回应和联合行动
        3、部分发展中国家发表立场
    (二)主要国家关于WTO改革的主张
        1、美国的主张
        2、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的主张
        3、中国的主张
四、对WTO改革的关切比较
    (一)WTO改革的关切议题
        1、争端解决机制
        2、监督功能和透明度的问题
        3、贸易规则现代化问题
    (二)对改革主张的共识和差异比较
        1、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问题
        2、WTO监督和透明度问题
        3、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规则方面
        4、非市场政策措施和行为问题
五、WTO改革的逻辑剖视和前景展望
    (一)WTO改革主张的特点
        1、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率先倡导
        2、新兴经济体中国与某些议题相关
        3、主张改革的阵营模糊依议题而异
    (二)WTO改革实质的逻辑剖视
        1、国际机制建构从来与大国取向相关
        2、WTO改革事关国际贸易体制规则重构
        3、规则涉及利益和权力资源的再分配
    (三)WTO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
        1、多边贸易体系合法性面临挑战
        2、改革触及主权与国际机制间的界限
        3、WTO成员多元众口难调
        4、大国博弈增加改革的难度
    (四)谋求合作改革才有出路
        1、力避“囚徒困境”
        2、兼顾各方利益诉求的大致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与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8)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1.1.2 欧盟和日本的自贸区战略
        1.1.3 中国的自贸区战略
        1.1.4 选题和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3.2 创新点和存在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索
    2.1 文献综述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文献综述
        2.1.2 欧日自贸区效应的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理论
        2.2.1 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2 自贸区相关理论
        2.2.3 理论评述
第3章 欧日签署EPA的背景与基础
    3.1 货物贸易情况
        3.1.1 总体货物贸易情况
        3.1.2 双边贸易情况
        3.1.3 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3.2 服务贸易发展
    3.3 双向投资发展
    3.4 比较优势分析
    3.5 竞争优势分析
    3.6 产业内贸易分析
第4章 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1 主要内容
        4.1.1 货物贸易
        4.1.2 服务贸易
        4.1.3 非关税壁垒
        4.1.4 投资自由化
    4.2 主要特点
第5章 欧日EPA的经济效应
    5.1 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5.1.1 贸易效应
        5.1.2 投资效应
        5.1.3 竞争效应
        5.1.4 轮轴-辐条效应
    5.2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简述
        5.2.2 数据与方法
        5.2.3 结果分析
    5.3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5.3.1 关税削减程度
        5.3.2 模型和模拟方案
        5.3.3 结果分析
第6章 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
    6.1 社会效应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6.2 环境效应
        6.2.1 理论分析
        6.2.2 基于LMDI模型的实证分析
    6.3 规则治理效应
        6.3.1 补贴和国有企业
        6.3.2 公司治理和市场导向
        6.3.3 可持续发展
        6.3.4 政府采购
        6.3.5 投资保护
第7章 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7.1 中国与欧日双边合作情况
        7.1.1 双边贸易
        7.1.2 双向投资
    7.2 中国与欧日贸易分析
        7.2.1 竞争性和互补性
        7.2.2 比较优势
        7.2.3 竞争优势
        7.2.4 产业内贸易
    7.3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7.3.1 理论分析
        7.3.2 实证分析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欧日EPA的综合效应
        8.1.2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重要意义
        8.2.2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管辖权冲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管辖权冲突的产生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管辖权冲突的产生
    第二节 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管辖权冲突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基础
        (一)成员及实体义务的重叠
        (二)程序规则的差异
        (三)WTO的强制管辖规则
        二、法律根源
        (一)GATT第24条对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制规则
        (二)GATT第24条对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制实践
第二章 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管辖权冲突的实践形式与后果解析
    第一节 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管辖权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争端一方向不同争端解决机制重复申诉
        二、争端双方向不同争端解决机制分别申诉
    第二节 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管辖权冲突的法律后果
        一、挑选法院
        二、平行诉讼
第三章 WTO与区域贸易协定应对争端管辖权冲突的立法实践
    第一节 WTO应对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管辖权冲突的立法实践
    第二节 区域贸易协定应对与WTO争端管辖权冲突的立法实践
        一、WTO程序优先模式
        二、特定条件下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优先模式
        三、管辖权条款及实践分析
        (一)专属管辖条款
        (二)管辖权选择条款
第四章 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管辖权冲突的司法协调路径探讨
    第一节 从WTO角度的司法协调路径探索
        一、条约解释规则的运用尝试
        二、WTO承认区域贸易协定中管辖权冲突规则的可行性
        三、加强GATT第24条对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制
    第二节 从区域贸易协定角度的司法协调路径探索
        一、加强区域贸易协定对WTO的司法包容
        (一)NAFTA对 WTO的司法包容实践解析
        (二)欧盟对WTO的司法包容实践解析
    第三节 借鉴国际法及国内法原则的法理性思考
        一、不方便法院
        二、一事不再理
        三、区分可受理性和管辖权
第五章 中国构建区域贸易协定管辖权冲突规则的现状与建议
    第一节 中国参与的贸易协定中管辖权冲突规则的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构建区域贸易协定管辖权冲突规则的完善建议
        一、合理设置管辖权选择条款
        二、加强区域贸易规则对WTO的司法包容
        三、援引国际法及国内法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中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理论基础及新发展
    第一节 贸易便利化基础理论探究
        一、贸易便利化的基本涵义解析
        二、贸易便利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辨识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贸易便利化内在联系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自由化理论的运用
        二、全球价值链下的《贸易便利化协定》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与特征
    第一节 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一、条约冲突的界定
        二、条约冲突协调途径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类型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缘由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宏观原因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原因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表现的多样性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原因的复杂性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协调方式的差异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进出口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关系辨析
        一、贸易安全
        二、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贸易安全与便利是否存在优先问题
        四、妥善处理两者关系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的条款与世界海关组织条约的冲突
        一、世界海关组织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中的参与
        二、《SAFE框架》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产生冲突的原因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SAFE框架》的冲突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检验检疫协定的冲突
        一、“异化”的TBT、SPS措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TBT协议》《SPS协议》具体条款之间的冲突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协调路径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安全规则之间的冲突协调
        二、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安全监管规则冲突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过境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国际法中过境自由制度阐释
        一、过境自由国际习惯法属性分析
        二、过境自由属性辨析
        三、过境自由争议的实证研究
        四、《贸易便利化协定》与过境自由国际条约的承接
        五、过境自由国际法保障的发展趋势评析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的冲突
        一、《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安排及其评析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对《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继承
        三、《海洋法公约》与《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自由制度差异及对其桎梏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冲突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相关国际条约沿革
        二、《反假冒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阻碍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程序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协调路径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规则的冲突协调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规定的冲突协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策略
    第一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必要性
        一、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中国履约必由之路
        二、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发挥大国作用必要举措
    第二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路径
        一、促进中国国内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衔接
        二、增加中国在相关国际条约修订工作的话语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 刘滢泉.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论法律技术脱节对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J]. 许军珂,孙舒. 国际法学刊, 2020(02)
  • [3]WTO争端解决中专家证据规则研究[D]. 刘倩.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5]中国应对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研究[D]. 李帅.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中国应对美国“301调查”国际贸易法反制措施研究[D]. 孙既祥.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7]酝酿中的世贸组织改革 ——关切比较与逻辑剖视[D]. 孙伟杰. 郑州大学, 2020(03)
  • [8]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D]. 王宇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9]WTO与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管辖权冲突的研究[D]. 李颖.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10]《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D]. 杨欣.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