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中的“以悲为美”

论古诗中的“以悲为美”

一、论古代诗歌的“以悲为美”(论文文献综述)

杨陆海[1](2021)在《宋代《诉衷情》词审美特征探析》文中指出《诉衷情》词调是在宋代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通过对宋代《诉衷情》词作的定量、定性地统计分析,总结出《诉衷情》词多以抒发爱情主题和家国情怀为主,这与其三、四字句的集中分布的句法结构、灵动多样的过片形式,以及尾句多用情和景结章法特点密不可分。《诉衷情》词调的句法和章法特点以及此词的抒情主题令其在抒"怨"和抒"愤"的基础上具有了"典雅悲情"的审美感受。

马抱抱,孔楠[2](2021)在《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感哀传统》文中研究说明为分析总结中国文论中存在着的感哀传统,将感哀分为创作者的感哀和接受者的感哀。感哀是创作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心理诉求、价值标准和审美目标,创作者敏于、频于、易于感哀,接受者善于、乐于、好于感哀,在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合力下,感哀传统才得以形成。因此,感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感物而哀和感心而哀,最后提炼出感哀在文学中的三个作用。

周子靖[3](2020)在《《诗经》的忧患意识与文学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经》是一部多角度记述周代社会生活的诗集。因为受到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各种各样因素的共同作用,周人思想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并且这种忧患意识也随之贯穿在《诗经》的绝大多数篇目中。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忧患”与《诗经》中的忧患意识。“忧患”作为一种心理感受,是忧患意识形成的基础。滥觞于原始社会的忧患意识发展至周代,其体系已日臻完备。且《诗经》成熟的忧患意识不仅与周代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还形成了自省性、民本性、生活性、大局性、责任性等鲜明的周人特色。第二章《诗经》忧患意识相关语词书写。《诗经》全书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忧患意识的语料。这些书写忧患意识的相关语词形式有:单字、双字、成语和俗语,以及其它形式的艺术表达。可以说,它们的存在大大丰富了诗篇的文学和情感书写范围、扩宽了古汉语的词汇表达空间,使得《诗经》中忧患意识的呈现更加具有文化韵味。第三章《诗经》忧患意识的比兴意象。“比兴”手法是《诗经》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比兴时常用的动物、植物和物象暗含特定的忧患情感内蕴,得以辅助诗篇表达出忧患意识。例如,相传芣苢宜子嗣,故而成为先秦妇女竞相采集的植物。从侧面来说,芣苢正是当时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子嗣之忧的一种象征。因此,除较为直接的含有忧患意识语词表述形式外,借助各类比兴意象以抒忧义也是不失为一种重要方式。第四章《诗经》各阶层人物忧患意识的表现。在当时社会,忧患意识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群体中,而是广泛发生存在的。然而,不同阶层人群忧患意识的表现风格各具特色。例如:表现天子诸侯夙夜忧勤、敬天法祖的忧患意识诗篇,往往带有谨慎和肃穆的风格;公卿大臣们忧国忧民、忧君伤时之作方显正直与热诚的人格担当;底层士人忧谗畏讥、忧己伤时表现出了不屈的抗争和呼唤;黎民百姓忧亲念友、忧惧流离则突显出周人普遍重视宗族亲情的人伦纽带、渴望固守乡土的安定生活。

陈梦瑶[4](2020)在《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意识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以及对自我存在状态的理解与看法。对生命意识的探索即是对人自身的探索,它既伴随着个体的生命历程,同时又成为哲学与文学的终极问题与普遍动机。汉代,士人们虽大都有强烈出仕为官的渴望,但建功立业并不是他们生存的唯一理由,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除了社会价值的衡量,还有个体生命存在的内在意义,由此,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开始从外部的生命感受转向内部生命意识的觉醒,而汉乐府作为最能反映汉代社会风貌的诗歌形式,特别重视人类生命存在状态,本文以两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研究汉乐府诗中包含的生命意识与个体价值。第一部分为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及其表现,主要从汉乐府诗人对现世的认知和对死亡的认知及超越两个层面展开讨论。笔者将汉乐府生命意识进行了题材的划分,归纳出生活苦难、不幸爱情、乡关之思、战争离乱、及时享乐、访药长生、飞升成仙等几个部分,述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第二部分是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的艺术显现,主要从还原质朴生活面貌、刻画鲜明人物形象两个角度对汉乐府诗歌进行阐释,探求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及其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三部分探讨了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的生成机制,主要从时代因由、政治经济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由于汉乐府诗歌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充分挖掘诗歌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笔者试还原汉乐府诗歌产生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思想因由。

陆晨琛[5](2019)在《汉代动物赋的悲感现象考察——兼论汉代自然美的情感维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代动物赋是汉代咏物赋的一种,指以动物题材为表现对象的汉代赋作。与植物、器物题材相比,汉代动物赋更倾向于悲感的情绪表达。首先,先秦两汉素有"以悲为美"的文化传统,以此为背景,汉赋文学流露出"悲美"的创作倾向,为汉代动物赋中悲感情绪的发生奠定文化基础。其次,动物与人的生命形态一致,更容易与赋作者的现实命运形成情感同构。这些被高度情感化的动物意象成为赋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发形式,令汉代动物赋呈现出与同一时期植物、器物题材赋作完全不同的悲感基调。此外,汉代的自然美呈多元发展态势,一方面,自然物象以其自身的形色情态进一步唤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另一方面,自然物象的伦常化、情感化特征进一步得到强化。汉代动物赋的悲感基调彰显出的正是汉代自然美的情感维度。研究汉代动物赋中的情、物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汉代"咏物"精神,也为理解汉代自然美问题提供独特视角。

牛甜丽[6](2016)在《魏晋南北朝哀伤赋研究 ——以悼亡、闺怨、伤别赋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绽放奇异的花朵,亦诗亦文,既可如散文般行云流水地叙事,又可如诗歌抒情般写得含蓄蕴藉,“哀伤赋”更是如此。梁朝萧统的《文选》将自宋玉至汉魏晋梁的赋作按题材分为十五类,其中明确有“哀伤”一类,自此,“哀伤赋”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哀伤赋主要是着眼于哀伤的感情,举凡表达哀伤、悲情的赋都可以归入其中,因此门类杂多。而魏晋南北朝的悼亡、闺怨、伤别三类抒情小赋是最能反映大多数普通人的情感的三类题材,具有深刻的影响。本篇论文以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底本,统计出魏晋南北朝的悼亡、闺怨、伤别赋共有81篇,本文共分四部分展开分析与论述。具体而言,第一部分是对悼亡赋的分析,阐述了悼亡赋题材的源头与发展脉络,归纳总结悼亡赋的主要抒情方式,包括:直抒哀情、触景伤情、幻想寄情、对比显情、景因情变、追叙抒情,分析了悼亡赋的情感内涵,包括:生命易逝——忧生之思、矢志不渝——忠贞爱情、传达一定的哲思——看破生死,寻求解脱。第二部分是对闺怨赋的分析,追溯闺怨赋题材的源头,对闺怨赋进行分类并阐述角色内涵,概括闺怨赋的艺术特色,包括:今昔对比、形象刻画鲜明生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总结闺怨赋的形成原因,包括:女性弱势的社会地位、男性作家寄托情志的手段。第三部分是对伤别赋的分析,溯源伤别赋,总结伤别赋创作兴衰的成因,整理伤别赋的类型,包括:离愁别绪类、怀亲念土类、人生感慨类。最后以“以悲为美”作结,这既是一种审美接受心理,亦是一种创作心理,对此三类赋的“以悲为美”的诗学特征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古人之情感,理解古人之状态。

王怀义[7](2016)在《音声与世变——汉代俗乐中的“新声”》文中研究说明"新声"是汉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代俗乐的统称,演奏手法多样、音声多变,适合表现曲折深婉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情感穿透力和感染力。与"新声"一同指称俗乐的还有"郑卫之音"、"楚声"等。这些音乐多为"悲声",体现出两汉时期"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悲"带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既指音乐类型和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也包括审美痛感与快感等。《淮南子》《论衡》等对此进行了理论总结,将"悲"定义为音乐美的本质。两汉"新声"的繁荣代表一种新的审美原则的兴起。这是一种以感官体验为基础的感性美学,重视主体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带有人性解放的性质。这一新的审美原则与此前儒家音乐美学设立的审美原则互动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世变。

向茜[8](2016)在《古典诗论“以悲为美”审美倾向的演进》文中认为"以悲为美"是自诗骚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美学风尚,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反映,其形成过程是长期的,也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代,而成熟于魏晋六朝,并且对唐以后的诗词创作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滕祥辉[9](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

滕祥辉[10](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

二、论古代诗歌的“以悲为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古代诗歌的“以悲为美”(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诉衷情》词审美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句法的特色
    (一)《诉衷情》句式类句法
    (二)《诉衷情》艺术类句法
二、章法的特点
    (一)起句
    (二)过片
        1. 递进式过片:承上启下
        2. 承接式过片:笔断意续
        3. 转折式过片:另开新境
    (三)结句
三、典雅悲情的审美感受

(2)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感哀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创作者的感哀和接受者的感哀
    (一)创作者的感哀
    (二)接受者的感哀
二、感物而哀和感心而哀
    (一)感物而哀
    (二)感心而哀
三、哀的真与哀的适度
    (一)哀的真
    (二)哀的适度
结语

(3)《诗经》的忧患意识与文学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诗经》中的忧患意识及生成原因
    第一节 “忧患”与《诗经》中的忧患意识
    第二节 《诗经》中忧患意识的特点及生成
第二章 《诗经》忧患意识相关语词研究
    第一节 《诗经》中的忧患语词
    第二节 《诗经》忧患语词的书写特点
第三章 《诗经》忧患意识的比兴意象
    第一节 以植物比兴书写忧患意识
    第二节 以动物比兴书写忧患意识
    第三节 其它含有忧患意识的比兴物象
第四章 《诗经》各阶层人物忧患意识的表现
    第一节 天子诸侯:夙夜忧勤、敬天法祖的谨慎和敬穆
    第二节 公卿大臣:忧国忧民、忧君伤时的正直与热诚
    第三节 底层士人:忧谗畏讥、忧己伤时的呻吟和呼唤
    第四节 黎民百姓:忧亲念友、忧惧流离的牵挂与求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及其表现
    (一)汉乐府诗人对现世的认知
        1.对生活苦难的深刻揭示
        2.对战争离乱的悲愤控诉
        3.对不幸爱情的反复咏叹
        4.对乡关之思的浓郁抒写
        5.对及时享乐的向往追寻
    (二)汉乐府诗人对死亡的认知及超越
        1.对死亡的认知
        2.对死亡的超越
二、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的艺术显现
    (一)还原真实生活面貌
        1.社会现实的关注
        2.生活镜头的选取
    (二)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1.矛盾冲突塑造人物性格
        2.个性化的行动与心理活动
三、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的形成因素
    (一)政治因素
        1.最高统治者的影响
        2.政局动荡
    (二)社会因素
        1.贫富差距的加大
        2.军事战争的频发
        3.社会心理的变化
    (三)思想文化因素
        1.文化传统的影响
        2.文学传统的继承
        3.谶纬神学与方术之士的兴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汉代动物赋的悲感现象考察——兼论汉代自然美的情感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赋的悲感表达及动物赋在其中的位置
二、汉代动物赋“以悲为美”的文化源流
三、动物与人的情感同构
四、从汉代动物赋看汉代自然美问题

(6)魏晋南北朝哀伤赋研究 ——以悼亡、闺怨、伤别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哀伤赋述论
    (一)哀伤赋界定
    (二)魏晋南北朝哀伤赋述论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闺怨、伤别赋作品概况
二、魏晋南北朝悼亡赋
    (一)悼亡赋题材溯源
    (二)魏晋南北朝悼亡赋的发展演变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赋的抒情方式
    (四)魏晋南北朝悼亡赋的情感内涵
三、魏晋南北朝闺怨赋
    (一)闺怨赋题材溯源
    (二)闺怨赋的分类及角色内涵
    (三)闺怨赋的艺术特色
    (四)闺怨赋的形成原因
四、魏晋南北朝伤别赋
    (一)伤别赋溯源
    (二)伤别赋创作盛衰的原因
    (三)伤别赋的类型
    (四)伤别赋的翘楚——《别赋》
五、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以悲为美”诗学特征探析
    (一)以悲为美
    (二)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以悲为美”的表现
    (三)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以悲为美”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魏晋南北朝悼亡赋、闺怨赋、伤别赋列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音声与世变——汉代俗乐中的“新声”(论文提纲范文)

(8)古典诗论“以悲为美”审美倾向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秦:“诗可以怨”和楚文化
    1、忧患意识与“诗可以怨”
    2、楚文化:屈原、宋玉辞赋
二、汉代:文人自伤
三、魏晋六朝:悲怨成为主旋律
四、唐以后:以悲为美之风盛行

四、论古代诗歌的“以悲为美”(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诉衷情》词审美特征探析[J]. 杨陆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12)
  • [2]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感哀传统[J]. 马抱抱,孔楠.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3]《诗经》的忧患意识与文学书写[D]. 周子靖.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汉乐府诗歌生命意识研究[D]. 陈梦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汉代动物赋的悲感现象考察——兼论汉代自然美的情感维度[J]. 陆晨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6]魏晋南北朝哀伤赋研究 ——以悼亡、闺怨、伤别赋为中心[D]. 牛甜丽. 延安大学, 2016(02)
  • [7]音声与世变——汉代俗乐中的“新声”[J]. 王怀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 [8]古典诗论“以悲为美”审美倾向的演进[J]. 向茜. 青春岁月, 2016(09)
  • [9]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10]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标签:;  ;  ;  ;  ;  

论古诗中的“以悲为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