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孔雀石生产硫酸铜的研究

利用孔雀石生产硫酸铜的研究

一、利用孔雀石制硫酸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艳[1](2021)在《以史为境复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文中认为深入挖掘"金属和金属材料"背后的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科学属性和实践属性,对本章知识进行解构与重组。以楚国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楚字"解义入境,以"楚铜"探秘穿线,以"楚人"精神激志,将金属材料、金属化学性质、金属冶炼等内容有机融合,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化、任务驱动化、活动多样化、知识结构化、教学素养化,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董浩[2](2021)在《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的交互作用对其浮选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磁黄铁矿由于其晶体结构的不确定性与氧化溶解特性,磁黄铁矿的存在会对其他金属硫化矿的浮选产生干扰,影响铜铅锌硫化矿与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的分离,制约着铜硫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开展对磁黄铁矿与硫化铜矿之间的浮选交互影响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两种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的单矿物浮选试验、相互作用后的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的浮选试验,研究了丁基黄药体系和Z-200体系下,活化剂硫酸铜、抑制剂石灰对两种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利用吸附量的测定、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磁黄铁矿与黄铜矿之间的交互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单斜磁黄铁矿和六方磁黄铁矿在强酸条件下的浮选回收率都很低,在矿浆pH为6~10的范围内回收率最高,单斜磁黄铁矿的回收率在pH为4~10的范围内均比六方磁黄铁矿高;黄铜矿的回收率在pH<4时相对较低,在pH为8~10时回收率最高。经硫酸铜活化后的两种磁黄铁矿可浮性增强,可浮pH区间变大,抑制难度增大。石灰对单斜磁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可浮性无明显的影响,对六方磁黄铁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丁基黄药体系下,与黄铜矿作用后的单斜、六方磁黄铁矿在pH为4~12的范围内的浮选回收率分别提高了6%~10%和5%~20%,受单斜、六方磁黄铁矿影响后的黄铜矿回收率分别下降了10%~16%和4%~11%。Z-200体系下,受黄铜矿影响后的单斜、六方磁黄铁矿在pH为4~12的范围内回收率分别提高了4%~12%和2%~7%,受单斜、六方磁黄铁矿影响后的黄铜矿回收率分别下降了6%~11%和2%~5%。在两种捕收剂体系下,对于与黄铜矿作用后的单斜磁黄铁矿和与磁黄铁矿作用后的黄铜矿,两者可浮性基本不受石灰用量的影响,在石灰用量为2.5×10-3mol/L时,未受黄铜矿影响的六方磁黄铁矿回收率为27%,受黄铜矿影响后的六方磁黄铁矿回收率升高为59%。通过黄铜矿表面Cu溶出量与丁基黄药吸附量的测定结果可知,与单斜、六方磁黄铁矿作用后的黄铜矿在pH为4~12范围内的Cu溶出量均有所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0mg/L~29mg/L和11mg/L~22mg/L;Cu2+用量由0增加至2.5×10-4mol/L时,与单斜、六方磁黄铁矿作用后的黄铜矿对丁基黄药的吸附量分别由0.31mg/L、0.27mg/L增加至0.38mg/L、0.37mg/L。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受黄铜矿影响后的单斜与六方磁黄铁矿再与丁基黄药作用得到的IR光谱中,在—CH3和—CH2—处的吸收峰有明显的增强。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相互作用前后的XPS分析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与黄铜矿作用后的单斜、六方磁黄铁矿表面溶蚀现象加剧,表面变得粗糙不平整,S2p结合能降低,S元素浓度升高,其表面可能生成疏水性物质S0等,与磁黄铁矿作用后的黄铜矿表面吸附的细微颗粒增加,Fe2p结合能升高,Fe元素浓度升高,其表面可能生成亲水性的Fe的氢氧化物等。综合可知,受黄铜矿影响后的磁黄铁矿可浮性增强一方面是由于其表面吸附的Cu2+使其对丁基黄药的吸附量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表面形成疏水性物质S0;受磁黄铁矿影响后的黄铜矿可浮性下降可能是由于其表面形成亲水性的Fe的氢氧化物造成的。

周宁[3](2021)在《无机盐固定化漆酶的制备及其降解和脱色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漆酶是一种底物丰富的氧化酶,应用于废水处理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游离漆酶缺乏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限制了它的应用领域。通过固定化酶技术,可以提升酶的稳定性,使游离酶能回收重复利用。本文利用仿生矿化法,制备单/双金属无机盐固定化漆酶,并通过海藻酸钙水凝胶包覆双金属无机盐固定化漆酶,并将其应用于降解双酚A及多种染料废水的脱色。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选用曲霉属漆酶作为研究目标,以ABTS作为底物测定游离酶的酶活。确定了漆酶酶活的定义,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并考察游离酶的基本酶学性质。游离酶的最适反应pH为2.5,最适反应温度为50℃,它在碱性和高温下稳定性较差,于室温下保存8天酶活剩余12.8%。2.利用仿生矿化法和超声波辅助制备单金属无机盐固定化漆酶(MM-Lac)。经金属离子的筛选,结果为磷酸铜固定化漆酶(Cu-Lac)酶活最高;在30 mL 0.2mg/mL的漆酶PBS缓冲液体系中,制备Cu-Lac的最优工艺参数为:Cu2+0.06mmol,PBS的pH为7.5,超声功率43kHz,超声时间16min,静置培育时间24h。通过SEM和FT-IR表征证实,漆酶被成功固定于晶体中。Cu-Lac的基本酶学性质与游离漆酶相比:最适pH和温度区间变宽,储存稳定性明显增强,保存8天剩余酶活57.4%,Cu-Lac和底物之间的亲和程度和反应速度大于游离酶。3.制备铜/锌双金属无机盐固定化漆酶(Cu/Zn-Lac)。Cu/Zn-Lac的最优工艺参数:铜锌盐溶液添加体积比为1:1、静置培育时间为48 h,通过SEM、EDX、FT-IR对其进行表征,与Cu-Lac相比Cu/Zn-Lac的稳定性更强,室温下储存8天依然剩余77.2%的酶活,Cu/Zn-Lac与底物之间的亲和程度和反应速度略小于Cu-Lac。将Cu/Zn-Lac应用于双酚A的降解,最优条件为:双酚A初始浓度50 mg/L,pH为7.5,温度为50℃。对比固定化漆酶和游离酶的降解效果和重复利用性,结果为Cu/Zn-Lac>Cu-Lac>游离酶;Cu-Lac、Cu/Zn-Lac的6次循环后降解率分别为35.5%、62.7%。4.利用海藻酸钙凝胶包覆Cu/Zn-Lac,制备Alg@Cu/Zn-Lac,最优工艺参数为:缓冲液和海藻酸钠的体积比为2:1,Cu/Zn-Lac添加量为3 mg/m L,交联剂CaCl2溶液浓度为0.02 g/m L。Alg@Cu/Zn-Lac和Cu/Zn-Lac相比,它的最适pH区间较宽,抗酸碱变化的适应性更好,热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储存8天剩余酶活87.9%,与底物之间的亲和程度与反应速度略有减小。将Alg@Cu/Zn-Lac应用于刚果红、孔雀石绿和考马斯亮蓝R的脱色,最优降解条件为:染料初始浓度分别为60 mg/L、60 mg/L和40 mg/L,pH分别为7、9和8,温度均为50℃。对比Alg@Cu/Zn-Lac和游离酶的脱色效果,结果为Alg@Cu/Zn-Lac>海藻酸钙>游离酶;经过4次重复后,Alg@Cu/Zn-Lac对三种染料的脱色率分别为53.6%、61.9%和13.1%。

李江丽[4](2021)在《蓝铜矿铵盐强化硫化浮选的机理初探》文中提出蓝铜矿是重要的氧化铜矿物之一,其与孔雀石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但由于它的分布不如孔雀石广泛,对它的研究不如孔雀石的多。本文以蓝铜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铵盐强化硫化蓝铜矿的微观机制,必将成为氧化铜矿浮选理论的重要补充,更好地指导工业实践。文中系统的研究了蓝铜矿的浮选行为及铵盐作用下蓝铜矿的强化硫化机制,并借助现代分析检测手段证实了铵盐强化硫化作用,同时通过溶液化学计算明确了铵根离子的迁移路径。浮选试验表明,采用黄药直接浮选蓝铜矿,尽管将将黄药用量从1×10-5mol/L扩大20倍至2×10-4mol/L,上浮率也仅能达到9.36%,天然可浮性较差,虽添加Na2S能显着提高蓝铜矿的浮游性能,但易受到硫化钠用量的限制,硫化钠用量过量时,会产生抑制作用。但使用硫酸铵预先处理的矿浆体系,同等黄药用量下,硫化钠用量为1×10-4mol/L时,蓝铜矿在硫酸铵-硫化钠-黄药浮选体系中的上浮率为81%,较硫化钠-黄药体系中的上浮率62.9%高出近10个百分点,活化效果显着。蓝铜矿浮选中的硫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硫化钠在蓝铜矿和铜蓝溶解度差异的驱动力下,通过S2-与蓝铜矿表面发生固液多相反应,生成Cu S晶体来达到硫化的目的。相关的分析检测和溶液化学计算的结果表明,直接硫化的矿物表面生成的硫化产物为铜蓝晶体(syn-Cu S),该晶体未经铵离子预先处理时,结晶较差,稳定性不高,易脱落于矿浆当中,这是蓝铜矿直接硫化浮选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直接原因。添加铵根离子后,在蓝铜矿硫化过程中,铵根离子在矿浆中将矿物表面溶解的Cu2+络合至[Cu(NH3)n]2+中,随后与HS-反应释放出S2-和Cu2+,并在矿物表面范德华力的吸引力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向蓝铜矿表面聚集形成铜蓝晶体,相比直接硫化,经铵根离子预处理的矿浆体系能减缓S2-的直接冲击,创造更适宜Cu S晶体的生长环境,使硫化产物的覆盖层更大、更稳定、结晶更好,从而减少了残余液体中胶体硫化铜的形成。

胡波,刘梦飞,李茂林,陈代雄[5](2021)在《铜铵络合物强化硫化钠硫化作用的机理及应用》文中指出针对孔雀石矿物亲水性强,常规硫化剂硫化作用后表面硫化膜不稳定的现状,开发出铜铵络合物作为强化硫化钠硫化作用的活化剂。试验结果表明:铜铵络合物在碱性条件下的主要作用成分为Cu(NH3)42+,该成分可起到与硫酸铵相似的活化效果,促使孔雀石表面覆盖的硫化物更均匀更致密,进而达到促进孔雀石表面疏水的效果。铜铵络合物应用于西藏玉龙氧化铜矿浮选过程时,在原矿含Cu 4.47%的条件下,经2粗2精2扫闭路浮选试验获得了氧化铜浮选精矿含铜24.14%、铜回收率82.15%的较好指标。

陈章鸿[6](2021)在《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铅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直接影响国防、经济、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目前我国铜金属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0%,随着铜铅锌矿资源不断开采、加工、利用,铜矿资源无法满足国内铜消费的最低需求。老挝丰沙里省铜铅锌矿石属典型的“易浮难分”矿石,开展该资源的高效分离与利用研究,对增加外部供给及解决同类矿石资源难分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先进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手段对矿石性质进行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浮选探索试验、混合浮选试验、部分混合浮选及分离试验、优先浮选试验研究,最终确定可行的浮选工艺流程与药剂制度,获得了满意的分离指标。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以硫化物为主,原矿含铜、铅、锌较高,银不同程度地与硫化物伴生,各有用矿物之间嵌布关系复杂。矿石中原生硫化铜黄铜矿占82.1%、次生硫化铜占9.21%、其它铜占8.69%;矿石中铅赋存形式较为复杂,方铅矿占88.05%,但碳酸铅、硫酸铅和铅铁矾等形式存在的氧化铅合计11.95%,后者很难通过选矿充分富集回收;矿石中的锌呈闪锌矿产出占93.38%,而呈其他形式存在的氧化锌分布率相对较低。混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及分离试验表明:该复杂铜铅锌矿石属典型的易浮难分离矿石。采用简单的硫化矿浮选药剂,即可得到高回收率的铜铅锌混合精矿,但混合精矿难以实现高效分离。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体系中,在弱酸性介质中进行铜粗选,是实现该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开路试验采用极具特色的硫酸作为调整剂,亚硫酸钠和硫酸锌作为组合抑制剂,丁铵黑药和Z-200作为选择性捕收剂,经过一次粗选、一次精选快速浮铜;选铜尾矿采用石灰及硫酸锌作为调整剂,乙硫氮作为选择性捕收剂,通过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一次扫选的流程选铅;选铅尾矿经过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一次扫选的流程选锌。在原矿含Cu 2.05%、Pb 5.76%、Zn 3.24%时,获得铜精矿品位为23.03%,回收率为76.51%,铜精矿含Pb 27.28%,含Zn2.92%;铅精矿品位39.60%,回收率47.99%,铅精矿含Cu 4.29%,含Zn7.05%;锌精矿品位49.29%,回收率为51.05%,锌精矿含Cu0.18%,含Pb 3.05%。通过实施弱酸性介质中快速优先浮铜、选铜中矿返回选铅的新工艺闭路试验,达到了有用矿物“能收早收、分类回收”的目的。在原矿含Cu 2.06%、Pb 5.79%、Zn 2.92%、Ag 443g/t的情况下,获得铜精矿含Cu 20.18%、Pb 10.32%、Zn 1.52%,Cu回收率达到82.39%,且伴生银在铜精矿中含量高达2738g/t,回收率为52.00%;铅精矿含Pb 45.35%、Cu 2.43%、Zn 3.34%,Pb回收率达到71.51%,Ag的品位达728g/t,回收率为15%;锌精矿含Zn 42.21%、Cu 0.07%、Pb 2.55%,Zn回收率达到70.11%,Ag的品位达1643g/t,回收率为18%。本试验研究成功地实现了铜、铅、锌的高效分选及伴生银的综合回收,解决了该企过去只能廉价出售铜铅锌混合精矿的困境,为该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参考。

孟茹,刘云华,庄晓,刘淑文,刘方杰,邓楠,范媛媛[7](2020)在《新疆土根曼苏砂岩型铜矿矿物组合及富集规律》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土根曼苏铜矿床赋存于早石炭世库山河群上组岩层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地层、构造的控制。笔者主要利用岩矿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查明了本区金属矿物从早到晚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自然铜、黑铜矿、孔雀石等,且相互交代关系明显。同时,根据该区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在垂向上空间分布的差异,大致可将矿床分为氧化带、次生硫化物带和原生硫化物带,其中氧化带以孔雀石为标志性矿物,次生硫化物带以辉铜矿、斑铜矿、铜蓝、蓝铜矿为主,原生硫化物带则主要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研究发现,矿体主要赋存在次生硫化物带中,古陆的风化剥蚀为矿床提供了基本的成矿物质,库山河群上组的巨厚石膏层被认为是S2-的主要来源,盆地为矿体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赋存条件。在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含矿地层不断地被挤压抬升至潜水面以上,在表生氧化、淋滤等作用下使铜硫化物不断发生叠加交代,从而使铜元素不断富集,形成了铜矿体。

李涤非[8](2020)在《康定高泥高砷氧化铜金矿选矿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氧化铜金矿是回收铜和金的重要资源,受成矿作用影响,矿床中常伴生有褐铁矿、黏土矿物,在碎矿和磨矿作业中容易生成大量次生矿泥,同时,砷是氧化铜金矿中常见的有害元素,砷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精矿产品的冶金作业,并带来诸多环境问题。随着赋存状态简单、易选冶矿石的日益消耗,高泥、高砷氧化铜金矿的高效回收利用已引起大家的重视。论文以康定氧化铜金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石高泥、高砷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选矿试验研究。矿石中主要有价元素为铜、金和银,其中Cu品位为0.46%、Au品位为1.40g/t、Ag品位为55.20g/t,铜主要以自由氧化铜的形式产出,金主要是以自然金和包裹金的形式存在,银主要是以独立矿物的形式产出,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绢)白云母、白云石、长石和易泥化矿物褐铁矿、绿泥石和高岭石等,有害元素As的含量高达0.48%。磨矿后矿石泥化严重,-0.02mm粒级中金的占有率达到54.04%。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原则流程探索试验,确定了“不脱泥-金铜依次优先浮选”流程,采用水玻璃作分散剂,实现了金和铜的全泥浮选;采用自主研发的有机砷抑制剂LTS,实现了金精矿和铜精矿产品的高效脱砷;采用硫化钠+硫酸铵为活化剂,实现了氧化铜矿的高效富集;同时,基于条件试验,确定了浮选过程其他各工艺参数及药剂制度。经闭路流程选别后,获得Au品位84.86g/t,回收率74.57%,Ag品位3114.07g/t,回收率52.92%,含铜6.03%的金精矿,获得Cu品位35.49%,回收率51.76%,含金12.31g/t的铜精矿,金精矿和铜精矿中有害元素As的含量均降至0.1%以下,实现了有价元素的高效富集和回收。

刘柳[9](2020)在《球形芽孢杆菌漆酶酶学特性和染料脱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漆酶(Laccase,EC1.10.3.2)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多酚含铜氧化酶,在催化O2将底物氧化的同时生成水,具有催化氧化活性高、底物范围广的特点,特别是能很好的催化降解纺织印染废水中的芳香族染料和造纸漂白废水中的有机氯化物等,在绿色环保领域备受关注。与应用最广的真菌漆酶相比,细菌漆酶、尤其是芽孢杆菌漆酶因具有耐高温、耐碱性、资源丰富且易于在工业宿主生物中表达等优点而在近些年备受关注。本研究前期发现球形芽孢杆菌C3-41菌株具有广谱染料脱色能力,经鉴定,该菌株可产生三种具有漆酶活性的蛋白,分别命名为Cot A、Cue O、Mcue O,现将其编码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异源表达,对其表达产物进行了酶学性质及染料脱色研究。异源表达菌株细胞破碎液经盐析、组氨酸标签蛋白亲和层析、透析浓缩后可获得纯化后酶活较高的三种漆酶。纯化的Mcue O蛋白酶活为198.81U/mg,纯化的Cue O蛋白酶活为260.97U/mg,而纯化的Cot A蛋白酶活为329.72U/mg。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显示三种漆酶蛋白的分子量分别是Mcue O为约32KDa,Cue O为约65KDa,Cot A为约100KDa。对酶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添加的金属离子浓度为0.2m M时,Cu2+和Zn2+对三种漆酶的酶活具有促进作用,Ba2+对三种漆酶酶活影响不大,Fe3+对三种漆酶的酶活具有抑制作用。球形芽孢杆菌漆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80℃水浴处理30分钟后,酶活可维持在初始酶活的50%以上;同时具有很强的碱度稳定性,在p H10条件下处理5h后,酶活均有较大提升。对纯化后的三种漆酶的染料脱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单一漆酶对三苯甲烷类染料和蒽醌染料具有一定脱色效果,其中,在p H10时漆酶Cot A和Cue O对孔雀石绿的脱色率可以达到95%以上;0.2m MCu2+的引入促进了漆酶Mcue O、Cue O和Cot A对大部分染料的脱色。对促进漆酶染料脱色的介体进行了初步筛选。在添加的介体浓度为40μM时,AS(乙酰丁香酮)促进了漆酶Cot A、Cue O、Mcue O对结晶紫的脱色,脱色率分别由由单一漆酶时的30.4%、38.0%和26.0%增至57.3%、60.8%和47.0%;ABTS[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促进了三种漆酶对亚甲基蓝的脱色,脱色率分别由由单一漆酶时的10.0%、2.0%和12.0%增至86.5%、85.0%和65.0%。三种漆酶对不同染料表现出不同的脱色特性,说明球形芽孢杆菌漆酶在印染废水脱色方面具有不错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田昕[10](2020)在《生物油基功能性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质来源广、无污染、可再生,是优质液体碳氢化合物资源。以生物质热解油(生物油)为原料,利用其富含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含氧化合物如醛、酸、酮等物质的特性,制备出不同功能性吸附材料,提高了生物油的利用价值和附加值。利用红外光谱、热重、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衍射分析(XPS)等分析方法对吸附材料的结构与形态进行表征;探究了吸附剂对典型的重金属代表Cu2+与有机染料(孔雀石绿)废液的吸附特性,并对其吸附过程和可能的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探究。该研究为生物质油的利用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利用途径。(1)以生物油重组分为原料通过改性-交联-聚合可制备出一种对重金属离子有优良吸附性的高分子微球,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N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元素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和形态等特征。首先对生物油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的生物油与苯酚,甲醛交联成聚合物;然后通过海藻酸钠溶胶-凝胶法将聚合物包封到微球中。通过平行对比实验发现(相同方法下,未添加生物油所制备的微球,及生物油未经预处理所制备的微球),由预处理后生物油所制备的微球对典型的重金属Cu2+有良好的吸附性,最大吸附容量为194.54 mg/g(293 K),优于一般文献所报道的吸附量。吸附过程遵循拟二级动力学,并且与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得很好。吸附过程属于吸热和自发进行的过程。(2)以生物油重组分为碳源,通过改性、炭化两步法制备出生物油基活性炭(BO-AC),探究了制备BO-AC的最佳条件,对其组成和外观形貌采用FT-IR、N2吸附-脱附分析仪、SEM、XPS等方法进行了表征。首先将生物油重组分与尿素以5:6的质量比在160°C的油浴中反应4 h,然后将得到的产物与KOH以质量比为1:2的比例混合、研磨,并置于管式炭化炉中进行炭化,可制备出比表面积达1891.65 m2/g的活性炭。将所制备的生物油基活性炭用于吸附孔雀石绿,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出的活性炭对孔雀石绿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是一个自发放热的反应。吸附量达1291 mg/g(293 K),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是一个物理吸附为主的单层吸附。其使用五次之后的重复使用率降低33%。本研究利用了生物油含氧多的特性,将其制成不同种类的功能性吸附剂,并应用于污染物的吸附,为废弃生物油的升值和应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

二、利用孔雀石制硫酸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孔雀石制硫酸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以史为境复习“金属和金属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目标
二、设计思路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2.任务一:炼粗铜
    3.任务二:观青铜
    4.任务三:析铜渣
四、教学反思
    1.讲好化学故事
    2.凝练化学问题
    3.建构化学观念
    4.培育化学情感

(2)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的交互作用对其浮选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黄铁矿的地质成因、晶体结构与交生
        1.1.1 磁黄铁矿的地质成因
        1.1.2 磁黄铁矿的晶体结构
        1.1.3 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的交生
    1.2 铜硫资源概况
        1.2.1 铜资源概述
        1.2.2 铜矿石种类及主要矿床
        1.2.3 硫铁矿资源概况
    1.3 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矿物性质
        1.3.1 黄铜矿的性质
        1.3.2 磁黄铁矿的性质
    1.4 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浮选研究现状
        1.4.1 黄铜矿的浮选研究现状
        1.4.2 磁黄铁矿的浮选研究现状
    1.5 硫化矿体系中矿物的交互作用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矿样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仪器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浮选试验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2.3.4 吸附量的测定
        2.3.5 红外光谱分析
        2.3.6 扫描电镜分析
第三章 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单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3.1 自诱导浮选行为
    3.2 丁基黄药体系下的浮选行为研究
        3.2.1 丁基黄药用量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3.2.2 矿浆pH值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3.2.3 硫酸铜用量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3.2.4 矿浆pH值对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3.2.5 石灰用量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3.2.6 石灰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的可浮性的影响
    3.3 Z-200体系下的浮选行为研究
        3.3.1 Z-200用量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3.3.2 矿浆pH值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3.3.3 硫酸铜用量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3.3.4 矿浆pH值对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3.3.5 石灰用量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的可浮性的影响
        3.3.6 石灰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互作用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相互作用后无捕收剂浮选行为
    4.2 不同配比的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相互作用后的浮选行为
    4.3 丁基黄药体系下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相互作用后的浮选行为
        4.3.1 丁基黄药用量对相互作用后的磁黄铁矿与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3.2 矿浆pH值对相互作用后的磁黄铁矿与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3.3 石灰用量对相互作用后的磁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4 Z-200体系下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相互作用后的浮选行为
        4.4.1 Z-200用量对相互作用后的磁黄铁矿与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4.2 矿浆pH值对相互作用后的磁黄铁矿与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4.3 石灰用量对相互作用后的磁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5.1 黄铜矿表面Cu的溶出
        5.1.1 不同pH条件下黄铜矿Cu的溶出量
        5.1.2 不同pH条件下磁黄铁矿对黄铜矿Cu溶出量的影响
        5.1.3 混合矿比例对黄铜矿Cu溶出量的影响
    5.2 丁基黄药吸附量的测定
        5.2.1 不同pH对黄铜矿与磁黄铁矿吸附丁基黄药的影响
        5.2.2 硫酸铜与石灰对磁黄铁矿吸附丁基黄药的影响
        5.2.3 相互作用对磁黄铁矿与黄铜矿吸附丁基黄药的影响
    5.3 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相互作用机理的XPS分析
        5.3.1 与黄铜矿相互作用后的磁黄铁矿的XPS分析
        5.3.2 与磁黄铁矿作用后的黄铜矿的XPS分析
    5.4 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与丁基黄药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5.4.1 磁黄铁矿、黄铜矿与丁基黄药作用红外光谱
        5.4.2 磁黄铁矿和黄铜矿相互作用后再与丁基黄药作用红外光谱
    5.5 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相互作用后的扫描电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无机盐固定化漆酶的制备及其降解和脱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双酚A和人工合成染料
        1.1.1 双酚A的性质、应用和危害
        1.1.2 偶氮类染料和三苯甲烷类染料的性质、应用和危害
    1.2 废水处理方法
        1.2.1 物理工艺废水处理法
        1.2.2 化学工艺废水处理法
        1.2.3 生物处理工艺
        1.2.4 三种处理法的优缺点分析
    1.3 漆酶
        1.3.1 漆酶的来源和种类
        1.3.2 漆酶的结构和性质
        1.3.3 漆酶的应用
    1.4 固定化漆酶的方法
        1.4.1 吸附固定化技术
        1.4.2 包埋固定化技术
        1.4.3 结合固定化技术
        1.4.4 交联固定化技术
        1.4.5 仿生物矿化固定化技术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曲霉属漆酶基本酶学性质的探索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缓冲溶液的配制
        2.3.2 漆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2.3.3 反应体系的pH对漆酶酶活测定的影响
        2.3.4 反应体系的温度对漆酶酶活测定的影响
        2.3.5 漆酶的酸碱稳定性实验
        2.3.6 漆酶的热稳定性
        2.3.7 漆酶的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应体系的pH对漆酶酶活测定的影响
        2.4.2 反应体系的温度对漆酶酶活测定的影响
        2.4.3 漆酶的酸碱稳定性
        2.4.4 漆酶的热稳定性
        2.4.5 漆酶的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2.5 小结
第3章 铜单金属无机盐固定化漆酶的制备、表征及酶学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理
        3.2.1 MM-Lac制备原理
        3.2.2 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
    3.3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1 实验试剂
        3.3.2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蛋白质负载率的测定
        3.4.2 酶活负载率的测定
        3.4.3 固定化酶酶活测定方法
        3.4.4 MM-Lac的制备方法
        3.4.5 MM-Lac的工艺优化
        3.4.6 Cu-Lac的结构表征
        3.4.7 MM-Lac的基本酶学性质的研究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MM-Lac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3.5.2 Cu-Lac的结构表征
        3.5.3 Cu-Lac的酶学性质
    3.6 小结
第4章 铜/锌双金属无机盐固定化漆酶的制备及其降解双酚A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原理
        4.2.1 Cu/Zn-Lac制备原理
    4.3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1 实验试剂
        4.3.2 实验仪器
    4.4 实验方法
        4.4.1 蛋白质负载率的测定
        4.4.2 酶活负载率的测定
    4.5 Cu/Zn-Lac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4.5.1 Cu/Zn-Lac的制备方法
        4.5.2 Cu/Zn-Lac的工艺优化
        4.5.3 Cu/Zn-Lac的材料表征
        4.5.4 Cu/Zn-Lac的基本酶学性质探索
        4.5.5 Cu/Zn-Lac降解BPA的研究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1 Cu/Zn-Lac的工艺优化
        4.6.2 Cu/Zn-Lac的结构表征
        4.6.3 Cu/Zn-Lac的基础酶学性质
        4.6.4 Cu/Zn-Lac降解双酚A的探索
    4.7 小结
第5章 海藻酸钙凝胶包覆Cu/Zn-Lac及其对染料脱色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试剂和仪器
    5.4 实验方法
        5.4.1 Alg@Cu/Zn-Lac的制备方法
        5.4.2 Alg@Cu/Zn-Lac的工艺优化
        5.4.3 Alg@Cu/Zn-Lac的材料表征
        5.4.4 Alg@Cu/Zn-Lac的酶学性质和稳定性探索
        5.4.5 Alg@Cu/Zn-Lac的染料脱色应用研究
    5.5 结果与讨论
        5.5.1 Alg@Cu/Zn-Lac的工艺优化
        5.5.2 Alg@Cu/Zn-Lac的材料表征
        5.5.3 Alg@Cu/Zn-Lac的酶学性质研究
        5.5.4 Alg@Cu/Zn-Lac的染料脱色应用研究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蓝铜矿铵盐强化硫化浮选的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铜矿概述
        1.1.1 铜的性质及用途
        1.1.2 铜矿资源及分布特点
        1.1.3 氧化铜矿物的特点
    1.2 氧化铜矿物浮选研究进展
        1.2.1 直接浮选法
        1.2.1.1 常规捕收剂
        1.2.1.2 螯合捕收剂
        1.2.2 硫化浮选法
        1.2.2.1 表面硫化研究进展
        1.2.2.2 氧化铜矿表面强化硫化进展
    1.3 氧化矿与捕收剂作用机理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意义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设备、药剂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浮选试验
        2.2.2 FESEM-EDS分析
        2.2.3 电子探针EPMA测试
        2.2.4 XRD分析
        2.2.5 XPS分析
        2.2.6 吸附量测试
第三章 蓝铜矿浮选试验研究
    3.1 黄药用量对蓝铜矿浮选的影响
    3.2 硫化时间对蓝铜矿浮选的影响
    3.3 硫化钠用量对蓝铜矿浮选的影响
    3.4 pH对蓝铜矿浮选的影响
    3.5 脱落的硫化膜对蓝铜矿浮选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铜矿浮选中的硫化机制探究
    4.1 FESEM-EDS
    4.2 EPMA测试
    4.3 XRD分析
    4.4 XPS分析
    4.5 黄药吸附量测定
    4.6 蓝铜矿硫化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铵盐强化蓝铜矿硫化机理探究
    5.1 铵盐作用下蓝铜矿硫化浮选行为
    5.2 铵盐强化硫化的蓝铜矿表征
        5.2.1 FESEM测试
        5.2.2 XPS分析
        5.2.3 XRD分析
    5.3 溶液化学计算
    5.4 铵盐强化硫化机理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铜铵络合物强化硫化钠硫化作用的机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矿样及试剂
2 试验方法及样品表征
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1 铜铵络合物在孔雀石浮选过程中的组分分析
    3.2 孔雀石单矿物浮选行为试验
    3.3 铜铵络合物对孔雀石表面的影响
    3.4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4 结论

(6)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铅锌矿资源概况
        1.1.1 铜铅锌金属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1.1.2 铜铅锌资源概述
    1.2 铜铅锌矿床分类及铜铅锌的主要矿物
        1.2.1 铜铅锌矿床类型
        1.2.2 铜铅锌的主要矿物
    1.3 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现状
        1.3.1 常规浮选工艺
        1.3.2 其他浮选工艺
        1.3.3 矿浆调控浮选新工艺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的采集制备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化学组成研究
        3.1.1 原矿X荧光光谱分析
        3.1.2 原矿化学成分分析
        3.1.3 矿石中铜、铅、锌、银物相分析
    3.2 矿物特性研究
        3.2.1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3.2.2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
        3.2.3 矿石中重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3.3 矿石中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组成及分布特征
    3.4 不同磨矿细度下主要矿物的解离度
    3.5 影响浮选的工艺矿物学因素探讨
    3.6 工艺矿物学研究小结
第四章 混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及精矿分离试验研究初探
    4.1 混合浮选探索试验
    4.2 铜铅锌混合浮选条件试验
        4.2.1 磨矿细度试验
        4.2.2 石灰用量试验
    4.3 铜铅部分混合浮选及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4.3.1 亚硫酸钠与硫酸锌用量试验
        4.3.2 粗选捕收剂用量试验
        4.3.3 铜铅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4.4 小结
第五章 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试验研究
    5.1 铜铅锌优先浮选探索试验
    5.2 优先浮选条件试验
        5.2.1 磨矿细度试验
        5.2.2 浮铜时间的确立
        5.2.3 不同组合抑制剂用量条件下优先浮铜条件试验
        5.2.4 不同组合捕收剂用量条件下优先浮铜条件试验
        5.2.5 石灰用量试验
        5.2.6 乙硫氮用量试验
        5.2.7 硫酸铜用量试验
        5.2.8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5.3 小结
第六章 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流程优化研究
    6.1 优先浮选开路试验
    6.2 优先浮选闭路试验
    6.3 产品多元素分析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8)康定高泥高砷氧化铜金矿选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铜、金矿概述
        1.1.1 氧化铜矿概况
        1.1.2 金矿概况
    1.2 氧化铜矿浮选研究现状
        1.2.1 直接浮选法
        1.2.2 硫化-黄药浮选法
        1.2.3 螯合剂-中性油浮选法
        1.2.4 胺类浮选法
    1.3 金矿浮选研究现状
        1.3.1 金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3.2 金浮选活化剂研究现状
        1.3.3 金浮选抑制剂研究现状
        1.3.4 浮选工艺参数对金矿物可浮性影响
    1.4 矿泥和砷对氧化铜金矿选别的影响
        1.4.1 矿泥对氧化铜金矿浮选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1.4.2 砷对氧化铜金矿浮选的影响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药剂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矿石的化学成分
        3.1.1 原矿光谱分析
        3.1.2 原矿多元素分析
        3.1.3 原矿铜物相分析
    3.2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3.2.1 矿石的构造
        3.2.2 岩石的结构
    3.3 矿石的矿物成分
    3.4 矿石中铜、金、银的赋存状态
        3.4.1 矿石中铜的赋存状态
        3.4.2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
        3.4.3 矿石中银的赋存状态
    3.5 原矿粒度组成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则流程探索性试验研究
    4.1 高泥处理原则流程探索试验
        4.1.1 不脱泥直接浮选试验研究
        4.1.2 强磁脱泥分选试验研究
        4.1.3 泥砂分选试验研究
    4.2 氧化铜金矿浮选原则流程探索试验
        4.2.1 混合浮选探索试验
        4.2.2 重选-浮选联合流程探索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浮选试验研究
    5.1 磨矿细度试验
    5.2 pH调整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5.2.1 碳酸钠用量试验
        5.2.2 石灰用量试验
    5.3 分散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5.3.1 水玻璃用量试验
        5.3.2 羧甲基纤维素用量试验
        5.3.3 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
    5.4 砷抑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5.4.1 氧化型抑制剂用量试验
        5.4.2 无机抑制剂用量试验
        5.4.3 有机抑制剂用量试验
    5.5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5.5.1 丁铵黑药用量试验
        5.5.2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氧化铜浮选试验研究
    6.1 硫化钠用量试验
    6.2 活化剂的选择及用量试验
        6.2.1 硫酸铵用量试验
        6.2.2 磷酸乙二胺用量试验
    6.3 砷抑制剂用量试验
    6.4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6.4.1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6.4.2 异戊基黄药用量试验
    6.5 硫化钠及硫酸铵作用时间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开闭路流程试验研究
    7.1 开路流程试验
    7.2 闭路流程试验
    7.3 精矿产品质量考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球形芽孢杆菌漆酶酶学特性和染料脱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漆酶的来源
    1.2 漆酶的结构与氧化机制
    1.3 漆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1.4 漆酶-介体体系(laccase-mediator system,LMS)
    1.5 漆酶的应用
        1.5.1 造纸废水处理
        1.5.2 木质素的资源利用与处理
        1.5.3 染料脱色
        1.5.4 食品工业应用
    1.6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球形芽孢杆菌漆酶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和质粒
        2.1.2 药品及试剂
        2.1.3 仪器及耗材
    2.2 漆酶的异源表达
        2.2.1 球形芽孢杆菌C3-41菌株DNA的提取
        2.2.2 球形芽孢杆菌3种漆酶基因的PCR扩增
        2.2.3 质粒的钙转化
        2.2.4 球形芽孢杆菌3种漆酶基因的克隆
        2.2.5 用于球形芽孢杆菌3种漆酶基因原核表达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2.2.6 球形芽孢杆菌漆酶的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
        2.2.7 蛋白的SDS-PAGE以及Western-blot检测
        2.2.8 球形芽孢杆菌3种漆酶酶活鉴定
        2.2.9 蛋白浓度测定
    2.3 漆酶酶学特性研究
        2.3.1 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2.3.2 温度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pH条件下漆酶的活性
        2.3.4 漆酶的温度稳定性
        2.3.5 漆酶的碱度稳定性
        2.3.6 蛋白酶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2.4.1 球形芽孢杆菌漆酶基因序列分析
        2.4.2 重组表达菌株的鉴定
        2.4.3 球形芽孢杆菌3 种漆酶异源表达产物SDS-PAGE和 Western-Blot
        2.4.4 蛋白纯化结果分析
        2.4.5 蛋白浓度测定及漆酶活性鉴定
        2.4.6 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2.4.7 温度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2.4.8 环境pH对漆酶酶活的影响
        2.4.9 漆酶的碱度和温度稳定性
        2.4.10 蛋白酶抑制剂对漆酶酶活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球形芽孢杆菌漆酶染料脱色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与耗材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三种漆酶单独对染料脱色
        3.2.2 在铜离子作用下漆酶对染料脱色
        3.2.3 三种介体单独对染料脱色
        3.2.4 漆酶-介体体系对染料脱色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不同pH时漆酶单独对染料脱色
        3.3.2 铜离子存在时漆酶单独对染料脱色
        3.3.3 不同pH时介体单独对染料脱色
        3.3.4 漆酶-介体体系对染料脱色
    3.4 本章小结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生物油基功能性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质能的发展与利用
    1.2 生物质的转化方式
        1.2.1 生物质的物理转化
        1.2.2 生物质的生物转化
        1.2.3 生物质的化学转化
    1.3 生物质油的性质和利用
        1.3.1 催化加氢
        1.3.2 催化裂解
        1.3.3 催化酯化
        1.3.4 其他
    1.4 吸附剂
        1.4.1 吸附树脂
        1.4.2 炭材料
        1.4.3 生物质及其改性材料
        1.4.4 沸石分子筛、粘土
        1.4.5 金属—有机结构框架
    1.5 吸附机制
        1.5.1 吸附动力学
        1.5.2 吸附等温线
        1.5.3 吸附热力学
    1.6 选题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实验与仪器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 实验表征方法
        2.2.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
        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3 热重分析(TG)
        2.2.4 氮吸附及孔结构分析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SEM)
        2.2.6 有机元素分析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第3章 生物油基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对Cu2+的吸附
    3.1 实验部分
        3.1.1 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3.1.2 吸附实验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生物油预处理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
        3.2.2 聚合时间对微球形态的影响
        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4 热重分析
        3.2.5 氮吸附与孔结构分析
        3.2.6 扫描电镜分析
        3.2.7 X-射线光电子衍射分析与有机元素分析
        3.2.8 吸附动力学
        3.2.9 吸附热力学
        3.2.10 吸附机理
    3.3 小结
第4章 生物油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孔雀石绿的吸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生物油基活性炭的制备
        4.1.2 孔雀石绿的吸附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物油与尿素的比例对吸附量影响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3 氮吸附及孔结构分析
        4.2.4 扫描电镜分析(SEM)
        4.2.5 X-射线光电子衍射分析(XPS)
        4.2.6 吸附动力学
        4.2.7 吸附热力学
        4.2.8 重复使用率研究
        4.2.9 机理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利用孔雀石制硫酸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史为境复习“金属和金属材料”[J]. 蒋艳.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1(21)
  • [2]磁黄铁矿与黄铜矿的交互作用对其浮选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D]. 董浩.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无机盐固定化漆酶的制备及其降解和脱色性能研究[D]. 周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蓝铜矿铵盐强化硫化浮选的机理初探[D]. 李江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铜铵络合物强化硫化钠硫化作用的机理及应用[J]. 胡波,刘梦飞,李茂林,陈代雄. 金属矿山, 2021(04)
  • [6]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D]. 陈章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新疆土根曼苏砂岩型铜矿矿物组合及富集规律[J]. 孟茹,刘云华,庄晓,刘淑文,刘方杰,邓楠,范媛媛. 西北地质, 2020(04)
  • [8]康定高泥高砷氧化铜金矿选矿试验研究[D]. 李涤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球形芽孢杆菌漆酶酶学特性和染料脱色研究[D]. 刘柳.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10]生物油基功能性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研究[D]. 田昕.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利用孔雀石生产硫酸铜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