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比较研究

家庭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比较研究

一、家庭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岩[1](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徐振连[2](2020)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家庭病床模式下,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为将来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性康复治疗工作提供借鉴与支持。方法将82例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是家庭病床普通服务组[1](对病情稳定后居家继续治疗的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我院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定期到患者家中免费提供药物,询问患者病情有无波动及有无口干、便秘、流涎、体位性低血压等各种药物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观察组是在对照组家庭病床普通服务基础上的综合性康复治疗组,康复医师在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SDS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42.974,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SDSS评分逐渐降低;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SDS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074,P=0.027),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ADL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2.574,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ADL评分逐渐降低;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ADL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138,P=0.045),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PSP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75.986,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PSP评分逐渐升高;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PSP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466,P=0.022),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PS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S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综合性康复治疗可以较明显的改善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衰退状态如自理能力差、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2、综合性康复治疗有效的提高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信心。3、综合性康复治疗增强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职业能力和家庭职能。使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到明显改善。4、综合性康复治疗改善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为他们更好的重返社会创造了条件,此研究也可以为社会病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提供借鉴。

徐静[3](2020)在《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偏见,患者及家属受外界影响易产生认知融合等负性认知,影响其日常生活。本研究旨在探讨接纳承诺疗法干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心理灵活性水平及其家庭功能的效果,以期提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方法选取64名来自南昌市某三甲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加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家属进行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持续的时间均为8周。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AAQ-Ⅱ)、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F)、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Second Edition,FACES-Ⅱ)、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The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分别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测量。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组患者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和生活质量三维度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者在AAQ水平、心理社会因子和症状和副反应因子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动力与精力因子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家属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发现干预组患者的AAQ水平、CFQ水平和生活质量三维度水平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除自我效能感外,在其他因子的差异比较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干预后的AA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维度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在CFQ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相较于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家庭功能比更不协调。2、接纳承诺疗法可以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心理灵活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3、接纳承诺疗法可以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心理灵活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

葛丽文[4](2020)在《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神疾病负担已排在我国疾病负担的首位,而精神分裂症治愈率较低,又排在精神疾病负担的首位。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中国“家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居家康复。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生理、心理、康复等多重负担,也为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照顾压力。这些问题,均需要被重视与解决。目前,我国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仍然限于服药治疗、入院治疗。对于居家康复的患者来说,医生是他们生活中的权威,服药是生活中的日常。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居家生活的封闭性,造成很多患者出现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包括自卑、情感淡漠,个人管理较差、不愿接触他人、社会交往缺失等。而医生关注的更多是患者的疾病治疗,并没有对患者进行全人的康复,也没有考虑如何让患者更好的居家康复,减轻家属的照顾负担。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以黑龙江省H市P区XJ社区的六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三名患者家属共九名案主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将服务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运用深度访谈法分别对患者、家属、社区精防医生等人进行多次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深度分析。明确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所遇到的困难等,并为患者和家庭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根据每一阶段的服务,分别从服务对象的需求、专业关系的发展、服务对象认知与行为的改变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为促进患者更好的居家康复,减轻患者家属照顾的负担提供实务性策略,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干预背后蕴藏的含义。

朱红霞[5](2020)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患者精神症状、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康复作用,多维度评价主动式社区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效果的持久性,为在我国建立、推广主动式社区干预服务模式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采用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进行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主动式社区干预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持续干预12个月,共随访24个月,分别在患者入组时、入组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自编问卷、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疗效评估观察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1)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期的人口学资料、起病形式、住院次数及总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和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5.120;4.952,P<0.05),总评分和各分量表评分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0.642;7.752;7.517;39.783,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7.679;15.605;10.874;6.432,P<0.01)。(3)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21.948,P<0.01),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9.049,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45.600,P<0.01)。(4)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F=11.796,4.781,P<0.01),但不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F=2.457,P>0.05)。(5)自尊量表(SES)评分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0.128,P<0.01)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6.228,P<0.01)。(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中客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以及总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4.293;34.549;10.963,P<0.05)。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以及总评分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749;21.814;6.097;18.267,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及总评分存在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0.737;4.554,P<0.05)。(7)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5.250,P<0.05),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12.984,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2.709,P<0.05)。(8)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心理/社会分量表存在组别主效应(F=7.687,P<0.01)。心理/社会、动力/精力、症状/副反应三个分量表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6.714;13.256;11.399,P<0.01)。心理/社会、动力/精力分量表存在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3.049;16.257,P<0.05)。结论 (1)主动式社区干预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2)主动式社区干预能够对患者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方面,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中的心理/社会和动力/精力维度产生康复效果且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孙波[6](2019)在《汉字书法治疗理论探究及应用研究 ——以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文中提出在西方的精神康复治疗中,艺术治疗是重要的康复治疗方式。在国内艺术治疗发展的也相对迅速,如绘画(西画)治疗、音乐治疗、园艺治疗等,但书法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治疗方式却发展缓慢,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不够深入。目前书法治疗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书法治疗的理论和现状的分析,列举出目前书法治疗存在的不足:理论方面,缺少利用中国自身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和构建。实践方面,对书法治疗和书法培训教育的理解不够,缺少针对性的书法治疗疗程设计。人才方面,缺少专业的书法治疗师,也缺少专门的艺术治疗教育体系和艺术治疗师认证机构。本研究目的在于:尝试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对书法治疗进行理论构建,尝试以精神康复的角度,对传统书法精神系统进行归类,并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研究书法治疗疗程方案设计,通过团体治疗案例进一步研究书法治疗的效用。本研究的主要成果:1、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和理论,同时吸收其他艺术治疗理论成果,对书法治疗的理论进行构建,提出书法治疗心理干预三部曲。2、以精神康复的角度对书体及书法作品的精神系统进行梳理归类和例举。3、规范书法治疗疗程设计原则,强调“以患者为本”和“以改善症状为目的”书法治疗观念,纠正目前把书法教育和培训当做书法治疗的理念。书法是中国普及率最高的艺术形式,包含丰富的精神情感和心理认知信息,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巨大的精神康复价值。而且中国是一个各类精神疾病高发的国家,因此探索和研究书法治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梅真[7](2019)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医务社工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患者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本文从人口健康视角出发,关注精神障碍患者人群健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干预精神障碍患者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效果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促进医务社工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还为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成果贡献绵薄之力。首先,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对微观系统中的患者进行效果研究发现,干预组自身前后比较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均具备显着差异(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具备非常显着的差异(P<0.05);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具备非常显着的差异(P<0.001),而对照组在三个量表中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次,采用了自身对照法对中观系统中的家属进行效果研究发现,家属的后测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在前测基础上基本均呈下降趋势,评分优于服务前。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宏观系统的社区环境进行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自身精神健康的关注度、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得到了提升,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消除。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从患者的社会生态系统出发,不仅有利于患者稳定病情、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提升社会功能,而且有助于缓解家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区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营造一个利于患者居家康复的和谐社区环境,使得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本文提出了关于促进精神健康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精神卫生问题纳入国家健康政策,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体系,二是加强精神健康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这类特殊弱势群体的偏见与歧视。三是鼓励医务社工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政府增加购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财政投入,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杜彬[8](2019)在《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安定医院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53例,采用氨磺必利药物系统治疗联合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45例,单纯采取氨磺必利药物治疗。收集各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认知功能,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量表(MCCB);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社会支持水平,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对疗法前后患者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对焦虑与抑郁情绪影响等。结果:(1)治疗前,两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总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2)治疗后研究组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MCCB)量表各项指标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3)治疗前,两组ITAQ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ITAQ评分均增高,但研究组增高程度更显着,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4)治疗前,两组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支持评分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显着,两组改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5)研究组总有效率(92.45%)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6)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6.2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7)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8)治疗前,两组HAMD、HAMA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HAMA评分有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最显着,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阴性症状,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临床可行性较高,值得使用。

郑微[9](2019)在《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月,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合并统计分析,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和漏斗图,采用Stata软件Begger法定量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有11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均为随机对照研究,年龄不限,共计1772名患者。根据Jadad量表评分标准,低质量文章2篇,其余9篇均为高质量文章。主要结局指标:经过12-96周干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相比于传统社区治疗模式,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有较好效果。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亚组分析提示随干预时间延长,阴性症状分改善愈加明显,且我国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效果优势明显。定量评估发表偏倚,未发现本项研究存在明显发表偏倚。次要结局指标:生活和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疾病负担、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方面,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均较传统社区治疗模式效果优势明显。结论: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在改善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减少复发住院率,恢复社会功能、增加服药依从性、改善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家庭疾病负担方面疗效可靠。

王会秋,李群,徐桂娟,魏迎东,刘会英,文丽兰,严天虹[10](2018)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现状》文中指出在精神科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是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肇事肇祸率高,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家庭和谐,具有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此类患者患病后,缺乏自知力,因此很少主动就医,首次发病后家人常四处找些"偏方治疗"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到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院或者专科门诊治疗,即便治疗也只是重视急性期的药物治疗,而忽略全程的康复治疗,出院后不能坚持服药等,病情反复波动,反复住院治疗,因此与家庭及社会脱离,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受到严重影响。研究显示,首次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全程治疗同步给予系列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减轻症状,使住院时间缩短,还能够明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促使其社会功能恢复,尤其是对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意义重大。

二、家庭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1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流程图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3.5 有效性分析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致谢信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2)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脱落标准
        1.4 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评定
        2.2 研究工具
        2.3 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
        2.4 家庭病床服务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观察组与对照组 SDSS 量表比较
    3.观察组与对照组 ADL 量表比较
    4.观察组与对照组 PSP 量表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3)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功能
        2.1.1 相关概念
        2.1.2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评估
        2.1.3 家庭功能的测量工具
        2.1.4 家庭功能的干预技术
        2.1.5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干预研究现状
    2.2 接纳承诺疗法综述
        2.2.1 接纳承诺疗法的概念
        2.2.2 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基础
        2.2.3 接纳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与治疗模型
        2.2.4 接纳承诺疗法的研究现状
    2.3 接纳承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工具
        3.2.3 治疗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质量控制
    3.4 技术路线图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和正常健康人群比较
    4.2 两组患者及家属的对照性研究
        4.2.1 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对照
        4.2.2 AAQ、CF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对比
    4.3 干预效果
        4.3.1 干预前后AAQ和CFQ水平的差异分析
        4.3.2 干预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水平的差异分析
        4.3.3 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异分析
        4.3.4 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分析
    4.4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属家庭功能的回归分析
        4.4.1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社会因子的回归分析
        4.4.2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动力和精力因子的回归分析
        4.4.3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副反应因子的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现状分析
        5.1.1 一般人口学资料特征
        5.1.2 AAQ、CF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水平
    5.2 干预效果分析
        5.2.1 AAQ和CFQ水平
        5.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
        5.2.3 自我效能感水平
        5.2.4 生活质量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概念界定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干预过程
    2.4 研究过程
    2.5 研究伦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康复需求及社会支持
    3.1 精神分裂症家庭的生活局限
        3.1.1 患者居家康复的生活局限
        3.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照顾负担
    3.2 居家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有支持
        3.2.1 宏观层面的政策的支持
        3.2.2 中观层面的社区的支持
        3.2.3 微观层面的亲缘支持
    3.3 精神分裂症家庭的需求评估
        3.3.1 患者的需求评估
        3.3.2 家属的需求评估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多元困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工作者干预患者及家属的重要过程
    4.1 建立专业关系及相互了解阶段
        4.1.1 专业关系的建立
        4.1.2 了解服务对象认知与行为
    4.2 认知行为改变及强化阶段
        4.2.1 专业关系的发展
        4.2.2 干预组服务对象初步尝试改变
        4.2.3 对照组服务对象的改变
    4.3 认知行为巩固与提高阶段
        4.3.1 专业关系稳固成熟
        4.3.2 干预组服务对象改变内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对患者与家庭赋权的实践探讨
    5.1 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多元需求的有效回应
        5.1.1 患者康复需求的回应
        5.1.2 家属多元需求的回应
    5.2 赋权视角下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与角色定位
        5.2.1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5.2.2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
    5.3 家属全程参与的患者改变
        5.3.1 家属的鼓励与监督
        5.3.2 家属对患者的认可与理解
    5.4 赋权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
        5.4.1 尊重案主自决,给予话语权
        5.4.2 平等对待,疾病正常化
        5.4.3 共同协商,消除“失权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神分裂症特点及患者康复
        1.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1.1.3 主动式社区干预
        1.1.4 精神分裂症主动式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入组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处理
        2.1.5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流程
        2.2.2 干预模式及内容
        2.2.3 疗效评价
        2.2.4 质量控制
        2.2.5 研究伦理
        2.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线特征比较
        3.1.1 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比较
        3.1.2 疾病基本特征比较
    3.2 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
        3.2.1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
        3.2.2 个人与社会表现(PSP)量表评分比较
        3.2.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比较
        3.2.4 自尊量表(SES)评分比较
        3.2.5 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分比较
        3.2.6 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量表评分比较
        3.2.7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精神症状改善中的作用
    4.2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改善中的作用
    4.3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自尊水平改善中的作用
    4.4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社会功能改善中的作用
    4.5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社会支持改善中的作用
    4.6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生活满意度改善中的作用
    4.7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生活质量改善中的作用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性
    5.3 本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启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6)汉字书法治疗理论探究及应用研究 ——以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思路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思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精神康复与艺术治疗
        二、书法治疗
        三、目前书法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书法治疗理论探究
    第一节 书法治疗及其理论依据
        一、书法治疗含义分析
        二、艺术治疗中普遍的理论依据
        三、书法特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书法治疗心理干预三部曲
        一、书法治疗中的表达与宣泄
        二、书法治疗中作品的分享与分析
        三、书法治疗中的心理重建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书法治疗方案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简述
        一、精神分裂症定义
        二、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
        三、临床分型
        四、发病原因
        五、治疗原则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
        一、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治疗需求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需求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书法治疗干预疗程设计
        一、疗程设计目的
        二、书法疗程设计考虑的因素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书法治疗实施要求
        四、书法治疗过程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书法治疗案例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一、总体目的
        二、本次干预的目标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方案设计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四、干预方案
        五、测评工具
    第三节 测评结果
        一、书法治疗干预前测评结果
        二、书法治疗干预过程中其他康复治疗情况介绍
        三、书法治疗干预后测评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阴性症状的改善
        二、阳性症状的影响
        三、社会功能的改善
        四、精神、行为、能力方面的改善
        五、此次干预治疗的不足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在艺术治疗中书法治疗的优势和局限
        一、书法治疗的优势
        二、书法治疗的局限性
    第二节 书法治疗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7)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1.1.2 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1.1.3 医务社会工作更好地弥补现有精神健康服务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精神障碍患者
        1.3.2 居家康复
        1.3.3 医务社会工作
    1.4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述
        1.4.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1.4.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5 相关文献综述
        1.5.1 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研究
        1.5.2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服务研究
        1.5.3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服务研究
        1.5.4 简要评述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医务社工介入精障患者居家康复服务的实践
    2.1 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困境
        2.1.1 经济贫困
        2.1.2 家属照顾负担大
        2.1.3 社会歧视
    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的医务社工服务架构
        2.2.1 服务原则
        2.2.2 服务对象
        2.2.3 服务手段
    2.3 实践概况
        2.3.1 个案服务的实践情况
        2.3.2 小组活动的实践情况
        2.3.3 社区工作的实践情况
第3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
    3.1 实验设计
    3.2 正态分布检验
    3.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
        3.3.1 精神障碍患者的生理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3.3.2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3.3.3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3.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患者的个案效果分析
第4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研究
    4.1 家属服务效果研究设计
    4.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总体评分分析
        4.2.1 正态分布检验
        4.2.2 总体评分比较
    4.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具体评分分析
        4.3.1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
        4.3.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家属抑郁情绪的影响
    4.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患者家属的案例效果分析
第5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效果研究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1.1 前测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1.2 后测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居民的精神卫生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5.2.1 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情况
        5.2.2 对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
    5.3 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态度的调查结果
    5.4 居民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调查结果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结论
        6.1.1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促进精障患者康复效果
        6.1.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缓解精障患者家属的负面情绪
        6.1.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消除社会歧视
    6.2 建议
        6.2.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体系
        6.2.2 加强精神健康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2.3 鼓励医务社工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8)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2.4 统计方法
        1.2.5 质量控制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结果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的对比结果
    2.3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对比结果
    2.4 两组治疗前后ITAQ评分的对比结果
    2.5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支持评分的对比结果
    2.6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
    2.7 两组治疗满意度的对比结果
    2.8 两组治前后疗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对比结果
    2.9 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情况的对比结果
    2.10 两组治疗后服药依从性的对比结果
三、讨论
    3.1 氨磺必利的临床应用
    3.2 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应用
    3.3 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结果
        3.3.1 临床症状
        3.3.2 认知功能
        3.3.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
        3.3.4 社会支持
        3.3.5 治疗效果
        3.3.6 治疗满意度
        3.3.7 生活质量
        3.3.8 焦虑、抑郁情绪
        3.3.9 服药依从性
    3.4 小结
四、结论
    4.1 研究创新性
    4.2 研究可行性
    4.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3.4 Meta分析结果
        3.4.1 PANS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3.4.2 PSP和SDS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3.4.3 ITAQ和MAQ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3.4.4 FI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3.4.5 SAS和SD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3.4.6 复发住院率的META分析结果
    3.5 敏感性分析
    3.6 亚组分析
        3.6.1 PANSS总分
        3.6.2 PANSS阳性症状分
        3.6.3 PANSS阴性症状分
        3.6.4 PANSS一般精神病理分
    3.7 发表性偏倚(Publications bias,PB)
第四章 讨论
    4.1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meta分析结果
    4.2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meta分析结果
    4.3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meta分析结果
    4.4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家庭负担的meta分析结果
    4.5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
    4.6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住院率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
    4.7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放式管理
2 家庭病床与家庭干预
3 社区康复治疗
4 艺术心理治疗
5 森田疗法
6 认知行为治疗
7 综合干预
8 全病程管理
9 小结

四、家庭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D]. 徐振连. 青岛大学, 2020(01)
  • [3]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D]. 徐静. 南昌大学, 2020(01)
  • [4]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D]. 葛丽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D]. 朱红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汉字书法治疗理论探究及应用研究 ——以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D]. 孙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7]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D]. 梅真.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8]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D]. 杜彬.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D]. 郑微. 厦门大学, 2019(12)
  • [10]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现状[J]. 王会秋,李群,徐桂娟,魏迎东,刘会英,文丽兰,严天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11)

标签:;  ;  ;  ;  ;  

家庭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