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空肠吻合术重建的改进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空肠吻合术重建的改进

一、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重建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周峥,潘光栋,刘振,覃创,韦敏,黄科团,蔡敬铭,褚光平,欧阳国庆,谭盛强[1](2021)在《P襻消化道重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P襻消化道重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4—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壶腹部疾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3例, 女8例;中位年龄为60岁, 年龄范围为35~76岁。21例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中在Child重建方式基础上, 行P襻消化道重建。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 了解病人生存和不适症状。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21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时间为(317±74)min、P襻吻合时间为(14±3)min、术中出血量为375 mL(100~800 mL)。21例病人中, 17例胰腺质地软、4例胰腺质地硬;3例胰腺直径≤3 mm, 18例胰腺直径>3 mm;14例病人放置胰管支架, 7例未放置胰管支架。(2)术后情况:21例病人中, 2例发生A级胰瘘, 无B、C级胰瘘;1例发生胆肠吻合口漏;2例(非胰瘘病人)发生胃排空延迟;术后无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病人。21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6±5)d;无术后30 d死亡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1例病人中, 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 胆管下段癌4例, 胰头导管腺癌3例, 十二指肠间质瘤、胃窦癌、IgG4胰头肿块型、胆总管囊肿3型各1例。(3)随访情况:21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为1.0~7.0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无死亡病人;术后5个月发现肝转移1例;无腹痛、腹胀及消化不良。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襻消化道重建安全、有效, 近期疗效较好。

余畅[2](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发生临床胰瘘(CR-POPF)的危险因素,通过早期预防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减少CR-POPF的发生,同时早期预测胰瘘的发生,能及时治疗并减少住院时间。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病例资料。根据国际胰腺研究组(ISGPS)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CR-POPF组(B/C级胰瘘)和无胰瘘组,分别比较两组间的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术前检查:是否行胆道引流减黄、上腹部CT检查(胆总管有无扩张、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前检验指标(HB、WBC、ALT、AST、ALP、血糖、CA19-9、甲胎蛋白);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分段、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情况、是否放置胰管支撑管、术中出血量;术后指标:术后3天内WBC计数、TBil、白蛋白指标,术后拔除胃管时间。根据所列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对入院不同时间段WBC、TBil、白蛋水平行中位数分析,有意义者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评价其对CR-POPF预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对125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其中男性65例(52.0%),女性60例(48.0%),年龄介于16-75岁,平均年龄54.83±12.86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14例,糖尿病5例,有吸烟史34例,饮酒史26例。行LPD手术51例(40.8%),手术时间为186~744min(430.45±121.50min),出血量为50~1500ml(297.06±259.89ml)。OPD手术68例(54.4%),中转开腹6例(4.8%),手术时间204~615min(363.21±101.06min),出血量为100~3000ml(330.14±371.60ml)。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结果诊断为恶性或疑似恶性111例,良性肿物14例。术后发生CR-POPF 19例(15.1%),其中B级胰瘘15例(11.9%),C级胰瘘4例(3.2%),无胰瘘106例(84.8%),BL 9例(7.1%)。术后发生其他并发症有电解质紊乱9例,肺炎9例,贫血6例,胆漏3例,肠漏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但胰瘘合并其它并发症概率高,预后差。根据所列指标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得出:术前CT胰管直径(7)OR(28)0.265,95%CI:0.075-0.935,P(28)0.039(8),术中胰腺质地软(OR(28)0.098,95%CI:0.019-0.489,P(28)0.005),术后3天内的WBC(OR(28)1.187,95%CI:1.036-1.359,P(28)0.013),术后3天内的白蛋白(OR(28)9.054,95%CI:2.345-34.964,P(28)0.001)是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胰管直径及胰腺质地对于胰瘘的发生呈负相关。在对围手术期WBC计数、TBil、白蛋白检验指标进行水平分析,术后3天内的WBC计数及白蛋白P值分别为0.008、0.043,P<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联合判断AUC值为0.723(7)95%CI:0.636-0.800(8),敏感度为89.47(4),特异度为51.89(4)。能有效预测术后胰瘘的发生。结论:本次研究125个病例中,发生CR-POPF 19例,发生率15.1%。POPF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CT提示胰管直径小于3mm、手术中胰腺质软、术后3天内的WBC计数、术后3天内的白蛋白<25g/L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在对术后不同时间段WBC计数、TBil、白蛋白的水平比较中,术后3天内的WBC计数和白蛋白联合可较好的预测POPF的发生,早期发现胰瘘可以避免向B级或C级胰瘘转变,减少死亡率。

温森林[3](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同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并发症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同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知网、万方、维普及CBM等数据库,检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相关中英文文献,按照既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估,提取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的相关数据,最后采用ADDIS 16.6软件对本研究提取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数据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为POPF,次要的分析指标有DGE、PPH、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最后纳入20篇相关RCT的文章,共计2814名患者,直接及间接比较8种PD中不同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其中PJ E-S Inv组有613名患者,PJ E-S DTM组955名患者,PJ E-S SL组有218名患者,PJ E-E Inv组有156名患者,BPJ组有159名患者,PG E-S Inv组有577名患者,PG E-S DTM组有53名患者及BPG组有83名患者。通过ADDIS 16.6软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NMA结果显示:1、BPG为POPF发生率最低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76%,BPG是手术时间最短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58%;2、PG E-S DTM是PPH发生率最低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36%,PG E-S DTM是DGE发生率最低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67%,PG E-S DTM是术后住院时间最短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93%;3、在PJ中,BPJ是POPF发生率最低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75%;PJ E-E Inv是手术时间最短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32%;PJ E-S DTM是PPH发生率最低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29%;PJ E-S SL是DGE发生率最低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37%;PJ E-S DTM是术后住院时间最短的重建方式的结果排序概率为70%。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1、BPG是POPF发生率最低、手术时间最短的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2、PG E-S DTM是PPH发生率最低、DGE发生率最低及术后住院时间最短的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3、各PJ中,POPF发生率最低的重建方式是BPJ,手术时间最短的重建方式是PJ E-E Inv,PPH发生率最低及术后住院时间最短的是PJ E-S DTM,DGE发生率最低的是PJ E-S SL。

翁宇颂[4](2021)在《早期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回顾性分析我科早期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更深入地证实TLP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为临床规范化推广应用总结实践经验。[方 法]将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二科行TLPD的23例患者与行OPD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包括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各项恢复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病理学结果等情况。经统计学方法研究两组数据有无差异性并得出结论。两组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结 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中情况来说,TLPD 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 OPD 组[(523.7±106.1)min vs.(282.9±37.6)min,P=0.000],但术中出血量更少[(293.5±127.3)mlvs.(413.9±172.6)ml,P=0.003],术中输血率也更低[8.7%vs.13.9%,p=0.026];就术后恢复指标而言,TLPD组术后使用镇痛药次数较OPD组减少[(4.3±1.4)次vs.(6.9±3.7)次,P=0.001],且肛门排气时间较 OPD 组更早[(5.3±1.4)d vs.(6.8±2.8)d,P=0.032];而TLPD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发热次数、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二次手术发生率及术后30天死亡率与OP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术后各并发症而言,术后胃排空延迟、术后出血、术后胰瘘、术后胆瘘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与OP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术后病理学结果而言,TLPD组肿瘤类型、肿瘤性质、病灶直径、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清扫情况与OP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虽然早期开展TLPD的手术时间较长且手术难度增加,但术中出血及输血率降低,术后止痛次数减少,肠蠕动恢复较早,且其余术后各项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不亚于OPD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可适当在具备技术条件及丰富经验的大型诊疗中心进行规范化开展。2、在TLPD的学习曲线初期,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认真筛选适合TLPD的患者,并结合ERAS理念做好完善的围术期管理,加强手术团队的腔镜技能训练和配合默契程度,从而缩短术中操作及术后恢复时间,充分发挥腹腔镜的微创优势。

王浩[5](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贯穿式胰空肠吻合对降低胰瘘发生率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采用贯穿式胰管空肠吻合方式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既往实施PD手术的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者术中采用贯穿式胰管空肠吻合方式(研究组)、另外35例患者术中采用传统的套入胰肠吻合术式(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总时间、胰管空肠吻合时间、手术出血量、胃肠减压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各类并发症、预后、手术前后患者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结论:PD中采用贯穿式胰管空肠吻合方式有利于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减少手术创伤及引起的应激反应程度,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但是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尚不明显,可能需要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

王丽丽[6](2021)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实现个体化风险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20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18例LPD手术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信息,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出血分成出血组、无出血组两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联合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应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级胰瘘、腹腔感染是LP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选择这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LPD术后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AUC为0.99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987-1,P<0.001。C统计量为0.994。列线图模型的实际曲线与理想曲线非常接近,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经1000次有放回的重复抽样,平均绝对误差为1.2%。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实现了个体化的风险预测,提高临床医师对术后出血的警惕性,具有患者-临床医师沟通方面的价值。

张旭东[7](2021)在《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改进式胰肠吻合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探讨一种更好的胰肠吻合方式,从而更好地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以期让患者受益。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9例,该研究需收集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术前肝功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术前合并症(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胰腺情况(质地、胰管直径)、上腹部手术史、病理类型、术中出血量、胰肠吻合时间、合并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胃瘫。根据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改进式胰肠吻合组(39例),B组: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30例)。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情况,结合统计学方法对所观察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A组平均胰肠吻合时间(35.59±4.60)min,B组平均胰肠吻合时间(43.63±4.4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中无C级瘘患者,A组:生化瘘发生率20.51%(8/39),B组生化瘘发生率10%(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级瘘发生率为5.13%(2/39),B组B级瘘发生率为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术后出血、胆瘘、腹腔感染、胃瘫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吻合方式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改进式胰肠吻合能显着降低胰瘘的等级,安全性更高。3.改进式胰肠吻合方式能缩短胰肠吻合时间,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周万邦[8](2021)在《陈氏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陈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效果,并利用现有临床数据分析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共63例行P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陈氏胰肠吻合29例,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34例。对比分析术前、围术期及短期随访资料,比较两种吻合方式的优缺点,并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共有3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参与手术,围术期按常规胰腺术后流程执行。结果陈氏组糖尿病患者较多,两组患者其他基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陈氏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黏膜对黏膜组(368.1±108.8min VS 427.4±121.1min,P=0.047)。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2级(41.4%VS 67.6%P=0.037)、胰周引流管拔管天数(15.3±8.7 VS 20.6±9.5 P=0.026)、B/C级胰瘘率(10.3%VS 32.3%P=0.036)以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10.3%VS 32.3%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胰瘘(POPF)的单因素分析表明BMI(P=0.013)、胰腺质地(P=0.025)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P=0.022)则与POPF高度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证明BMI>21 kg/m2(OR,7.979;P=0.022)、胰腺质地软(OR,5.249;P=0.025)、术中出血>750ml(OR,10.722;P=0.006)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陈氏贯穿胰腺纵向“U”形缝合法相较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法在小胰管的PD术中有着更好地适用性,且PD术后严重胰瘘发生率更低,是一种可靠的胰肠吻合选择。BMI>21 kg/m2、胰腺质地软、术中出血>750ml是POPF的独立预后因素,术者应根据患者术前术中情况灵活个体化选择吻合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刘丰豪[9](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是胰腺手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ISGPF)的定义,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术后胰瘘(POPF)被分级为A级到C级,其中A级胰瘘又被称为生化漏。本研究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56例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泄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6例患者性别分为男性104例,女性52例,年龄为(62±7)岁(37~77岁)。在156例患者中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生化漏,60例生化漏中有24例进展为术后B级胰瘘。将60例生化泄漏患者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进展组(术后胰瘘进展组)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未进展组(术后胰瘘未进展组)。收集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存在生化漏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前及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术前及术后第3天谷丙转氨酶(ALT)、术前胰腺体CT值、主胰管直径(MP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因为已收集的60例生化漏患者中不存在进展为C级胰瘘的患者,故本次未分析生化漏进展为C级胰瘘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可能导致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潜在因素,再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P<0.05),然后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用术前胰腺体CT替代胰腺质地,确定该指标与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胰管直径(MPD),术后并发症(除了POPF),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和术前胰腺体CT值是术后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3天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胰腺体CT值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较低的术后白蛋白、较低的胰腺CT值和较长的PT与较高的进展风险相关,且越容易进展为B级胰瘘。术前CT值ROC曲线下最大面积(AUC)为0.808。当CT值切割点界定为42.5 HU和41.5 HU时,约登指数最大且均为0.486,性能预测最高。灵敏度分别为79%和71%;特异性分别为69%和78%。结论:实验室指标中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术后白蛋白是术后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术的相关因素,所以对于术后存在凝血、血清白蛋白差的患者应更加重视,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一旦发生生化瘘,要注意其进展为B级胰瘘。此外,通过分析胰腺体的CT值,利用胰腺CT值代替个体对胰腺质地的主观判断,胰腺CT值可以预测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进展,而不是对胰腺结构的主观判断。

余佩和[10](2021)在《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影响的对照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在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中需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采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简称粘膜对粘膜吻合)、彭氏双层缝合+捆扎法吻合(简称彭氏吻合)以及贯穿胰腺连续缝合法行肠壁内翻套入式胰肠吻合术(简称陈氏吻合)的安全性,探索胰肠吻合最优方式,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纳入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共153名,所有患者均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照胰肠吻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胰管空肠粘膜对粘膜吻合组,彭氏双层缝合+捆扎法吻合组以及陈氏吻合组。其中使用粘膜吻合的患者有60名,使用彭氏吻合的患者有63名,使用陈氏吻合的患者有30名。2、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胃排空延迟;手术时间、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采用频数(f)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检验,三组定量资料组内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检验(LSD检验),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构成比的差异性检验使用卡方检验(χ2),三组比较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三组构成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进行组内两两比较,三组构成比的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两两比较显着性检验水准为Bonferroni校正值即α=0.0167,P<0.016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有17名患者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为28.3%,彭氏吻合组有7名患者发生胰瘘,发生率为11.1%,陈氏吻合组3名患者发生胰瘘,发生率为10%,三组比较P值为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彭氏吻合组与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比较P值为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有10名患者术后发生胆瘘,发生率为16.7%,彭氏吻合组有2名患者发生胆瘘,发生率为3.2%,陈氏吻合组2名患者发生胆瘘,发生率为6.7%,三组比较P值为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彭氏吻合组与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比较P值为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彭氏吻合组为42.9%,陈氏吻合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3.3%,三组比较P值为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彭氏吻合组与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比较P值为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粘膜对粘膜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70.72±104.58(min),彭氏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66.67±73.86(min),陈氏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95.00±88.00(min),三组间P值为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粘膜对粘膜吻合组与陈氏吻合组比较P值为0.000,有统计学意义,彭氏吻合组与陈氏吻合组比较P值为0.000,有统计学意义。5、粘膜对粘膜吻合组平均术中失血量为649.19±174.79(ml),彭氏吻合组平均术中失血量为463.65±181.13(ml),陈氏吻合组平均术中失血量为385.67±136.53(ml),三组间P值为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内两两比较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粘膜对粘膜吻合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7.85±9.30(天),彭氏吻合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7.37±8.90(天),陈氏吻合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3.70±5.10(天),三组间P值为0.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粘膜对粘膜吻合组与陈氏吻合组比较P值为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三组患者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出血、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切口感染、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使用彭氏吻合法行胰肠吻合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胰瘘、胆瘘以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使用陈氏吻合法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

二、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重建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重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切除术后胰瘘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同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并发症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2.5 文献质量评估
    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检索文献流程图及结果
        3.1.1 检索流程、检索结果
        3.1.2 文献基本特点
    3.2 文献质量评价
    3.3 统计学分析结果
        3.3.1 术后胰瘘
        3.3.2 手术时间
        3.3.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
        3.3.4 术后胃排空障碍
        3.3.5 术后住院时间
第4章 讨论
    4.1 术后胰瘘
    4.2 手术时间
    4.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
    4.4 术后胃排空障碍
    4.5 术后住院时间
    4.6 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处理
    参考文献

(4)早期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残端重建方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贯穿式胰空肠吻合对降低胰瘘发生率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引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三、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
附录B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C 综述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陈氏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写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准备
    2.3 .术前营养状况评估
    2.4 .胰腺质地界定
    2.5 .手术方法
        2.5.1 常规手术准备
        2.5.2 剖腹探查
        2.5.3 探查下腔静脉
        2.5.4 探查肠系膜上静脉
        2.5.5 探查门静脉
        2.5.6 切除病灶
        2.5.7 胰肠吻合
        2.5.8 胆管-空肠吻合
        2.5.9 胃-空肠吻合
        2.5.10 引流管放置
    2.6 .术后管理
    2.7 .定义与诊断
    2.8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征比较
    3.2 .围手术期两组指标对比
    3.3 .胰瘘单因素分析
    3.4 .胰瘘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吻合手术方式的进展与选择
    参考文献

(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患者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影响的对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各类胰肠吻合术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重建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P襻消化道重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 周峥,潘光栋,刘振,覃创,韦敏,黄科团,蔡敬铭,褚光平,欧阳国庆,谭盛强.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10)
  •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D]. 余畅.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同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并发症的网状meta分析[D]. 温森林. 南昌大学, 2021(01)
  • [4]早期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D]. 翁宇颂.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贯穿式胰空肠吻合对降低胰瘘发生率的价值[D]. 王浩.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D]. 王丽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D]. 张旭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陈氏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D]. 周万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丰豪.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10]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影响的对照性研究[D]. 余佩和.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空肠吻合术重建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