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一、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士臣,陈小草,柯志刚,张琦,丁玉庭,周绪霞[1](2021)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产品具有水分含量高,内源酶活性强,易受微生物作用而腐败变质等特点,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对其加工和贮藏期间的品质保持尤为重要。低温等离子体技术(NT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热食品杀菌技术,具有对食品组分破坏性小,杀菌效率高,作用时间短等优点。与传统食品加工技术相比,NTP可降低水产品的致敏性,减少亚硝酸盐用量,增强水产品的安全品质,在水产制品的绿色加工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然而,NTP的过度处理会产生自由基,进而诱导蛋白质与脂质的氧化反应,对水产品的加工品质存在不利影响,因此需合理控制NTP的作用条件。本文在阐述NTP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综述其在水产品杀菌及改善产品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该技术对水产品组分的影响及相应控制手段,以期为其在水产品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张达,叶凯,唐政刚,梁风,马文会,杨斌,戴永年[2](2021)在《等离子体冶金的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常见的冶炼技术有火法、湿法、电渣重熔、电子束熔炼和等离子体冶炼。等离子体具有热性能高、能量集中、化学活性高、冷却速度快和反应气氛可控等特点,已广泛的应用于熔炼、精炼和表面冶金。本文综述等离子技术在熔炼、精炼和表面冶金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等离子体技术在熔炼和精炼中具有产品纯度高、功率可调、气氛可控、转化率与热利用率高和环境友好等优势;等离子体技术在表面冶金中具有涂层微观组织稳定、可获得传统工艺难以制备的合金层等特点。针对当下等离子体冶金技术存在设备寿命短、工艺参数难控制、成本高及国内冶金工业应用较少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分析。并指出优化等离子体设备的设计,提高自动化水平;结合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等手段找到最佳工艺参数,在提高生产过程稳定性和产物品质的同时降低能耗和维护成本以及开发更大功率的大型等离子体炬,实现等离子体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大规模应用为未来的研究重点。最后,对等离子体冶金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李俊楠[3](2021)在《低温等离子体对蓝藻抑制效应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不仅会引发鱼类死亡、生物多样性下降、湖泊生态结构和功能退化等相关生态灾变问题,还会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等环境安全问题,如何高效地控制蓝藻水华已成为全球性重要课题。低温等离子体集光、电、化学氧化等作用于一体,同时具有电场力作用、带电粒子作用、冲击波作用、紫外辐射、自由基和活性物质的强氧化等作用,具有高效的除藻效果,有望克服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除藻技术的局限,为低温等离子体除藻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经过各种参数的筛选,本研究设计研发了同轴型三电极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通过液相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开展蓝藻水华优势藻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与机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灭活铜绿微囊藻的反应体系理化指标的变化,探究反应系统条件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应的影响;通过对灭活后藻液理化性质的分析,藻毒素和藻类有机物的降解情况的分析,结合观察藻细胞形态,研究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的抑藻效应,阐释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除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处理时间与铜绿微囊藻灭活率呈正相关,单次处理时间越长灭活率越高;藻初始浓度过高时,灭活率稍有下降,但整体呈现出良好的灭活效果;低p H(p H=3)和短时间升温(30 min内温度维持在35℃)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导致铜绿微囊藻细胞失活的主要影响因素。(2)液相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的过程,会产生过氧化氢、臭氧等强氧化活性物质,经过3次处理后,过氧化氢和臭氧浓度分别为270.71μmol·L-1和5.57μmol·L-1,不同初始的藻浓度的灭活分别达到98%、92%、87%、84%,表明低温等离子体对藻细胞有高效杀灭作用。(3)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破坏藻细胞结构后,藻液中藻毒素浓度最终为0,藻类有机物释放至水体后,初始吸光度为0.1时,各组分荧光强度总和由1257降至173,初始吸光度为0.2时,各组分荧光强度总和由3100降至209,初始吸光度为0.3时,各组分荧光强度总和由4472降至478,初始吸光度为0.4时,各组分荧光强度总和由6206降至434,说明藻毒素和藻类有机物都被低温等离子体分解,无显着毒性。(4)综上,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灭活后,叶绿素的降解率达到90%以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藻细胞大量萎缩和破裂,藻细胞结构显着受损,微囊藻毒素浓度低于检测限,藻类胞内有机物被分解较彻底。表明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藻细胞的灭活机制表现为等离子体的强氧化作用、机械破碎和低p H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光照[4](2021)在《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化工行业使用的导电涂料不仅需要耐蚀性好、结合强度高,而且要求耐磨损。而现有的导电涂料添加的导电介质多为金属粒子或石墨,采用涂刷法制备导电防腐涂层,由于导电粒子添加量大,分散性差,导电粒子大量沉淀,造成涂层呈现出由底部至表面导电粒子含量不断降低的分布;底层的导电粒子含量过高,导致底层成膜物质少,使涂层与基体的粘结性降低,涂层耐磨性差、容易鼓泡和起皮;表层导电粒子含量过低使涂层表层导电性低于涂层设计值,造成整个涂层使用寿命短、防腐和导电效果差,很难达到石化行业对导电涂料的要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有优良的导电性,用作导电填料可以大大降低导电粒子的添加量,但涂刷法制备导电涂层仍有导电粒子分布不均的问题,静电喷涂有电场力和粒子二次雾化作用,必将对导电粒子产生很好的分散作用。但具有大长径比一维线性结构的碳纳米管和具有二维层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作为填料对导电涂料导电性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静电喷涂过程的分散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散机理不清楚。本研究以化工行业常用的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石墨烯为导电介质,利用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涂层,探索静电喷涂过程中导电介质在涂层中的分散性机理及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剥离法测定了所制备涂层的粘结强度,采用蓝点法测试了涂层的孔隙率,采用HT-10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分析,采用RTS-9双电测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涂层的表面电阻率,以电化学法研究了涂层的耐蚀性,以电阻率间接分析静电喷涂过程导电粒子的分散性和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Merlin Compact蔡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表征了不同含量的MWCNTs和石墨烯在涂层中的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静电喷涂法的电场力有利于导电介质沿电场方向分布,使得MWCNTs沿厚度方向分布,石墨烯沿涂层的厚度方向形成层状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这一特点降低了涂层中导电粒子的添加量,同时避免环氧树脂固化时导电粒子沉降引起导电介质分散不均和涂层表面电阻提高,有效降低了导电涂层的渗流阈值。(2)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电涂层,涂层的电阻率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涂层的孔隙率、耐磨性及耐腐蚀性等性能存在石墨烯添加量的最佳值。添加0.5 wt.%的石墨烯,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已降至3397 Ω·m,添加量达到3 wt.%时,涂层内部的导电网络初步形成,达到渗流阈值;添加2 wt.%石墨烯的涂层孔隙率最低,耐蚀性最好;石墨烯可以有效地起到润滑作用,添加6 wt.%石墨烯的涂层耐磨性最佳;石墨烯的含量大于6 wt.%时在涂层中分散性降低,极易发生团聚,会降低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蚀性。(3)静电粉末喷涂的MWCNTs/环氧树脂涂层中,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较石墨烯更容易相互交联形成导电网络,相同添加量情况下MWCNTs涂层的电阻率小于石墨烯涂层,在MWCNTs添加量为1.5 wt.%时,导电涂层已达到渗流阈值;但涂层的结合强度、耐蚀性及摩擦磨损性能较相同含量石墨烯涂层差。(4)MWCNTs进行酸化处理,有利于提高MWCNTs分散性,但破坏了 MWCNTs的结构,相同添加量的MWCNTs,酸化后MWCNTs制备的涂层电阻率高于未酸化MWCNTs制备的涂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表面处理有效提高了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使涂层电阻率降低;添加SDS表面处理的MWCNTs 1 wt.%时制备的涂层就可达到渗流阈值。碳纳米管磁化处理后加入涂层并在磁场下固化制得的涂层导电性最佳。(5)采用液体静电喷涂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MWCNTs/环氧树脂涂层,石墨烯受到向上的静电作用力有效抵消了其自由沉降,使石墨烯的分散性大幅提高;后喷涂到基体上的石墨烯粒子与先前喷涂到基体表面涂层中的石墨烯粒子之间发生碰撞,减薄包覆在石墨烯表面的环氧树脂层,从而使导电粒子间的接触电阻减小。石墨烯、MWCNTs在静电力作用下沿涂层厚度方向排列,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降低涂层电阻率,实现在更低的导电粒子添加量下达到渗流阈值的目的,MWCNTs添加量仅为0.5 wt.%时,环氧涂层即可达到渗流阈值,此时电阻率仅为26.1 Ω·m。含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涂层界面多,但容易形成网络结构,涂层导电性好于同样含量的石墨烯涂层。片层状石墨烯有效的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通道,故石墨烯的导电涂层耐蚀性和耐磨性较添加MWCNTs的导电涂层性能较好。(6)钢基体经空气、氮气和氧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明显增强。结合强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氧气气氛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最好。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Q 235钢表面处理可以清洁基体表面,同时使钢表面发生等离子体氧化生成Fe2O3和FeOOH,当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较短时,氧化产物以FeOOH为主,其在钢表面堆积使表面的粗糙度大幅增加,羟基有效提高了钢表面的极性和表面自由能,与环氧涂层中的极性基团间产生氢键,可以进一步提高环氧树脂与金属基体间的结合强度;随着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氧化层中的FeOOH由于高温分解成Fe2O3,使钢表面的自由能和极性降低,生成的氧化层较为疏松不利于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会使基体与涂层间的结合强度降低。

马晗博[5](2021)在《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文中提出我国废活性炭产生量逐年增加。废活性炭如处置不当,极易形成二次固(危)废,产生环境污染,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工艺流程简单等特点,但仍存在能耗高、处理能效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立足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再生处理废活性炭存在的不足,将Mn3O4涂敷应用于自制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电极,开展介质阻挡协同Mn3O4催化技术再生处理废活性炭的研究,为废活性炭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为探究Mn3O4涂敷对等离子体放电性能的影响,比较分析Mn3O4涂敷前后等离子体放电模式、放电功率以及能量密度等电气性能参数变化,分析放电过程中Mn3O4对反应体系O3、·OH等活性粒子产生的影响。为研究Mn3O4涂敷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废活性炭能效,考察获得不同放电电压、放电时间及空气流量等适宜放电参数;结合活性炭再生损耗率,分析废活性炭再生次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探明放电电压、背景气对放电体系中VOCs转化及CO2、O3等物质变化情况。为实现Mn3O4涂敷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对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推广,开展再生处理有机废气、有机废水的废活性炭的应用研究,借助GCMS分析废活性炭吸附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产物,分析废活性炭再生过程能耗,探明工业应用中有机废活性炭再生能效。结果表明:(1)Mn3O4涂敷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电极的电气性能分析发现,Mn3O4涂覆放电波形为正弦波形且有毛刺现象,说明Mn3O4涂敷不会影响介质阻挡放电模式;当电压为12kV时,Mn3O4涂敷模式放电功率为88.05W,比空载降低11.44%;能量密度为10566.16J/L,比空载降低1364.56J/L,说明Mn3O4涂敷可降低等离子体放电能耗。分析Mn3O4涂敷辅助放电过程中活性粒子发现,放电电压为13kV时,O3浓度最大为826.13mg/m3;空气流速为0.5L/min时,O3浓度减少量最大,下降105.42mg/m3;放电电压为12kV时,空气流速为0.5L/min,·OH浓度为2.54mg/L,是空载的3.10倍,表明Mn3O4涂敷有助于提升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再生处理废活性炭。(2)再生处理吸附甲苯废活性炭发现,在放电电压为12kV,放电时间为30min,空气流速为0.5L/min时,Mn3O4涂敷对废活性炭吸附的甲苯降解效率为99.78%,比空载高21.07%;VOCs浓度、CO2浓度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放电电压越大,浓度上升越快,电压为13kV时VOCs浓度最大为182.25mg/m3,CO2浓度为9034.28mg/m3。在空气流速为0.5L/min是,VOCs下降速率及CO2增长速率最快,在28.43min时浓度降为0mg/m3;再生5次,活性炭损耗率由为12.45%增至18.30%,再生吸附效率由95.44%下降为83.64%,表明活性炭损耗影响吸附效果,甲苯降解率由99.74%下降至99.24%,降解效果较好,表明Mn3O4涂敷有助于废活性炭再生利用。(3)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工业废活性炭发现,当放电电压12kV,放电时间30min,空气流速为0.5L/min,工业废气活性炭中正壬烷降解率为88.02%、甲苯降解率为97.21%、联苯降解率为72.84%、己内酰胺降解率为67.26%;放电电压12kV,放电时间30min,空气流速为0.3L/min,工业有机废水中十二烷降解率为99.42%、己内酰胺降解率为99.23%。(4)对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前后产物比较,天源VOCs、晋丰VOCs、天源污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未见二次中间产物产生,过程能量效率分别为6.13g/k Wh、5.36g/k Wh、3.44g/k Wh,表明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对处理废气、废水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能实现废活性炭再生处理。

王松[6](2021)在《Mn3O4涂覆强化介质阻挡放电降解苯系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苯系物作为环境污染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因其具有降解产物清洁、操作简单、降解效率高等特点常应用于有机废气治理研究中,但仍存在能耗高、O3有残留等问题。本文采用Mn3O4涂覆自组装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电极,以甲苯、二甲苯、苯胺、油漆废气等为探针,开展Mn3O4涂覆强化介质阻挡放电(简称DBD-M)降解苯系物研究,揭示高电压反应场物质转化及苯系物降解过程,以期提升介质阻挡放电的电气性能,实现等离子体技术在苯系物废气治理的应用推广。为揭示Mn3O4对介质阻挡放电降解苯系物的强化作用,比较研究Mn3O4涂覆电极和Mn3O4/Al2O3负载填充等方式对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性能的影响,分析获得放电模式、放电功率、能量密度等电气性能参数,检测分析放电空间·OH、O3产生含量;利用甲苯为降解目标物,获得不同放电功率、放电时间、空气流速等适应电气参数。为揭示DBD-M对甲苯降解规律,考察并探究放电功率、初始浓度、环境湿度等条件对甲苯降解影响;利用经典动力学,揭示放电体系中不同功率与初始浓度条件下甲苯降解的动力学特征;借助GCMS,分析放电体系中甲苯降解产物,进而探明甲苯降解机理。为进一步摸清DBD-M对其苯系物的降解能效,考察放电功率、初始浓度、环境湿度等条件对二甲苯、苯胺以及油漆源废气降解,并借助在线检测仪和GCMS,探明放电体系中CO2、NOX、O3等物质变化转化以及苯系物降解产物。研究结果表明:(1)电气性能分析发现,Mn3O4涂覆、Mn3O4/Al2O3填充与介质阻挡放电波形均为正弦波形且有毛刺现象,说明Mn3O4涂覆与Mn3O4/Al2O3填充不会影响介质阻挡放电模式;放电电压13KV时,其放电功率大小为Mn3O4涂敷(231.9w)>Mn3O4/Al2O3填充(215.5w)>介质阻挡放电(184.8w),能量密度大小为Mn3O4涂覆(9176J/L)>Mn3O4/Al2O3填充模式(8620J/L)>介质阻挡放电(7392J/L),体系·OH产生量依次为Mn3O4涂敷(2.64mg/L)>Mn3O4/Al2O3填充(1.11mg/L)>介质阻挡放电(0.61mg/L),O3产生量依次为介质阻挡(220.31mg/m3)>Mn3O4/Al2O3填充(151.43mg/m3)>Mn3O4涂敷(90.33mg/m3),表明Mn3O4涂覆能强化提升介质阻挡放电电气性能,可增加活性粒子·OH产生量,降低尾气中O3残留,有辅助提升有机废气治理能力。(2)对比Mn3O4涂覆、Mn3O4/Al2O3填充与介质阻挡放电对甲苯降解能效,优化获得DBD-M适宜电气参数为:放电电压13KV、背景气流速1.5L/min,放电处理3min;在此条件下,Mn3O4涂敷方式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000mg/m3的甲苯降解率为92.72%,比介质阻挡放电提升10.26%,说明具有表面高氧空位数量的Mn3O4,有助于O3催化转化,促进甲苯降解;Mn3O4涂敷降解甲苯降解能效研究发现,当放电功率231.9w、初始质量浓度为710mg/m3、环境湿度为40%时,甲苯降解率最高可达92.73%。DBD-M降解甲苯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动力学模型为y=0.49882x-0.73041(R2=0.997)。(3)对DBD-M放电降解苯系物的研究发现,在输入功率为231.9w、初始浓度为710mg/m3、环境湿度为40%时,二甲苯、甲苯、苯胺、油漆源废气降解率分别为93.45%、92.37%、91.37%、90.53%;二甲苯、甲苯、苯胺、油漆源废气降解速率常数k大小依次为二甲苯(0.17899)>甲苯(0.14163)>苯胺(0.13987)>油漆源废气(0.11671),表明二甲苯降解优势优于甲苯及苯胺。(4)采用在线监测仪分析苯系物降解过程中CO2、NOx、O3浓度变化发现,二甲苯、甲苯、苯胺、油漆源废气的CO2、NOx、O3浓度均呈先上升再平稳的趋势,且NOx、O3浓度远低于介质阻挡放电,说明Mn3O4涂敷在提升有机废气降解的同时,能有效减少O3残留。尾气分析发现,二甲苯、甲苯与苯胺尾气未见其他二次产物生成,油漆源废气处理尾气仅残留部分烷烃类物质,说明DBD-M处理废气可清洁实现污染物的高效降解。

杨帅[7](2021)在《基于柔性材料的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不同材料展开在光学上的相关研究,并指出提高光学器件核心部件的材料或结构的光吸收能力是关键问题所在。近几十年来,光吸收材料如半导体材料、碳基材料以及贵金属纳米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为了使这些常用光吸收材料实现光的高吸收,相关的研究学者在其材料表层设计了微纳光学结构。在近年,随着柔性光学的蓬勃发展,以聚合物为代表的柔性材料由于轻薄、具有良好的柔性、粘弹性和光学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相比于其他光吸收材料,这种材料的光吸收率低,吸收带宽窄,因此需要在柔性材料层上制备光吸收结构,来提高材料层的光吸收能力。此外,现有的柔性材料光吸收结构制备工艺过程复杂,大多还需要借助结构模板,如果要实现柔性性能的超材料的广泛应用,还迫切需要能够量产大面积纳米结构的制备工艺。本文基于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并行加工了一种柔性材料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并深入研究了纳米森林结构的形成机理,从理论和实验测试结果分析了复合纳米森林结构的光吸收特性,最后对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在生物学光隔离装置和SERS检测中的应用深入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复合纳米森林结构的制备。采用等离子体刻蚀和磁控溅射工艺的方法制备了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并对纳米森林结构的高度、倾斜角度以及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等参数进行了调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纤维森林结构进行了材料分析并深入探讨了形成机理。(2)复合纳米森林结构的光学特性研究。从理论及仿真分析了复合纳米森林结构的等离激元多重杂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柔性材料、不同结构的复合纳米森林光吸收结构层进行了宽谱光吸收特性及光吸收稳定性测试。(3)基于柔性材料的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实现了在生物学光隔离装置和SERS检测中的应用。

姚静锋[8](2021)在《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非局域模型及其应用》文中认为自上世纪初在实验室实现气体放电等离子体以来,历经百年发展,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理论及其应用硕果累累。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在国民生活以及国防军事领域都实现了重要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加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指导。动理论是描述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常用的一种理论工具。基于动理论发展了局域近似理论和非局域近似理论。局域近似理论在描述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时忽略了空间梯度项,在低气压等条件下不能与实验吻合。非局域近似理论用于解决和空间梯度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在低气压下等离子体中的空间梯度对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对于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实际应用方面,特别是在航空航天中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领域,还存在一些物理问题需要解决。本论文以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了非局域理论模型、探针诊断、等离子体绝对负电导率及其与电磁波相互作用。(1)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非局域动理论模型的研究。首先基于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动理论,利用空间平均的Holstein-Tsendin非局域近似玻尔兹曼方程,研究了气体放电等离子体中亚稳态原子对等离子体电子分布函数及等离子体相关反应特性的影响;电子与亚稳态原子的超弹性碰撞会强烈影响电子分布函数的形式和反应速率常数,而且电子分布函数的复制现象会随着激发阈值周期出现;探究了非局域等离子体中双极性电场对等离子体电子分布函数的影响,并与局域近似进行了比较,当等离子体中的双极性电场超过加热电场时,都不能忽略双极性电场对电子分布函数形成的影响,阐明了非局域双极性电场对等离子体的重要影响。(2)研究了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及诊断。研究了实验室中空心阴极的放电特性,实验上得到了空心阴极无正常辉光或短正常辉光的特性;基于非局域等离子体探针诊断理论和时间同步电路等,改进了朗缪尔探针诊断方法;解决了对等离子体进行探针诊断时,等离子体电势的振荡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实现了对交流放电等离子体的准确诊断,并利用微波法诊断等离子体作为辅助测量方法进行验证。(3)利用非局域理论对气体放电等离子体进行理论分析及电导率研究。通过引入非局域电离源,较为完整地复现了典型直流辉光放电结构;准确估计了近阴极区以及正柱区的等离子体参数;该模型具有能够快速进行直流辉光放电仿真的能力,给出直流辉光放电的纵向结构并将其与实验中观测到的现象进行比较,对等离子体的产生和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研究了等离子体绝对负电导率的形成,通过相应的理论建模和分析,研究中利用非局域等离子体的空间梯度,使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在一定气压范围内实现两次电场反转,进而在大于第二电场反转点形成电子能量分布函数的反转;利用氩气动量转移截面具有的Ramsauer最小值的特点产生了稳定的等离子体绝对负电导率。(4)研究了电磁波与局域及非局域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利用数值优化方法,研究了均匀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衰减作用与等离子体参数的依赖关系;考虑鞘层存在下,研究非均匀等离子体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基于势阱的思想,提出了“Tick”分布可用于调控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输;实验上利用网络分析仪和同轴空心阴极放电装置,在特定气压强下,实现了非局域等离子体的绝对负电导率及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放大作用。

潘迪[9](2021)在《粮仓熏蒸残留磷化氢的等离子体降解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化氢具有高效、快速、低残留的特点,成为我国储粮行业中长期使用的熏蒸剂。然而,磷化氢毒性较大,通常在熏蒸结束后将其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不仅污染周边空气,还危害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急需寻找一种高效的方法对磷化氢熏蒸气体进行降解。作为新型的降解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non-thermal plasma,NTP)具有设备简单、能耗低、效率高、无残留等特点而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同轴圆筒式单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考察了单一低温等离子体(single non-thermal plasma,Single NTP)、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耦合对磷化氢的降解效果,探讨了降解机理,并分析了降解产物对燕麦品质影响。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单一低温等离子体降解磷化氢的结果表明,随着放电时间延长,放电状态局部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侧放电,但放电电压、放电电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磷化氢降解过程中,随放电时间延长,磷化氢降解率逐渐降低之后趋于稳定,这是因降解产物逐渐积累引起单侧放电所致。O3浓度随放电时间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零的趋势,这是由于反应器温度升高引起O3分解。输入功率越大,气体流量越低,放电间隙越大,磷化氢降解率越高。2.单一低温等离子体降解磷化氢的产物主要为磷酸,没有明显的含磷气态产物。其降解过程主要是等离子体产生的高能电子与磷化氢分子直接发生碰撞,引起其化学键的断裂;高能电子还可以与背景气体碰撞产生活性自由基,然后作用于磷化氢,最后使其氧化成磷酸。3.通过低温等离子体与载体耦合降解磷化氢结果表明,加入载体后放电电流脉冲强度降低、脉冲次数增加,说明放电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丝状放电变为了丝状放电和表面放电的混合放电形式。低温等离子体与不同载体耦合对磷化氢降解效果为:ZSM-5型分子筛>Zr O2>Si O2>Ti O2>Al2O3>Single NTP;载体负载Fe2O3后,低温等离子体与Fe2O3催化剂耦合对磷化氢降解效果为:Fe2O3/Al2O3>Fe2O3/ZSM-5>Fe2O3/Ti O2>Fe2O3/Si O2>Fe2O3/Zr O2>Single NTP。说明Al2O3作为载体具有较好的等离子体耦合降解效果。4.降解磷化氢后ZSM-5载体、Fe2O3/Al2O3和Fe2O3/ZSM-5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均有所降低,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催化剂表面Fe、P、O的元素组成和价态均发生了一定变化,Fe2O3/Al2O3变化较小。低温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剂降解磷化氢的机理主要是:等离子体气相反应和催化剂表面反应。其中,等离子体产生的高能电子和活性粒子可与磷化氢反应,使其氧化分解为磷酸;催化剂可吸附磷化氢及其中间产物,并与其表面活性氧反应,最终生产磷酸。5.低温等离子体降解磷化氢后对燕麦中的可溶性蛋白、淀粉、丙二醛的含量和脂肪氧合酶活性产生不利影响,显着影响燕麦品质。

周鑫[10](2021)在《低温低压和常压等离子体设备的搭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物质的第四态,人工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含有大量的电子和活性粒子,因此广泛应用于微电子、材料、汽车以及医疗等行业。低温等离子体按其工作气压可分为低压和常压等离子体。目前市场化的人工低温低压等离子体技术(无论是电容耦合还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由于等离子体密度较高,而且等离子体电场不可控,因此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其正离子都不可避免地会轰击材料表面从而对材料造成一定的损伤。二维半导体材料非常薄,如石墨烯和二硫化钼等二维半导体材料,其厚度仅为一个或数个原子层而已,采用等离子体对这类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例如掺杂、相位调控的过程中,等离子体轰击效应会非常明显且致命。因此,开发一种等离子体密度较低、等离子体电场可控、对材料表面损伤较小的温和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低温常压等离子体在生物医疗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研究意义。三阴型乳腺癌是当前唯一没有可靠治疗方法的乳腺癌,其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预后效果差,因此找到新的治疗方案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低温常压等离子体则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治疗方案。本论文针对以上需求设计并搭建了一套低温低压等离子体装置即非平行板式电容耦合等离子体(CCEP)和一套低温常压等离子体(CAP)装置,分别应用于二维半导体的逐层减薄以及三阴型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技术自主开发了CCEP技术,设计并搭建了平面盘香形电感线圈,基于该线圈已知的电感、电容和电阻等数值,通过射频匹配原理确定了CCEP模式下射频电源的频率,并搭建了相应的调谐电容(1-10 nF)和匹配电容(20-56 nF),实现了CCEP容性放电和ICP感性放电模式下的稳定放电。使用朗缪尔探针法对CCEP的特性进行检测,分别测量了该系统在容性放电模式、感性放电模式以及介于容性和感性过渡区间下的电子浓度和温度并进行了系统比较。CCEP在低输入功率下实现容性放电,等离子密度极低(~109 cm-3),平均电子温度较低(0.4~0.5 eV),而且等离子体电场与衬底表面平行,使得正离子的运动被约束在与衬底平行的方向,因此等离子体轰击极弱,从而对二维半导体材料如二硒化钨(WSe2)实现了温和、可控和低损伤的刻蚀,实验结果证明CCEP不仅能实现对WSe2的逐层刻蚀,而且能大大减少等离子体轰击造成的损伤。2、搭建了类介质阻挡放电(DBD)的放电结构,能满足日常实验室细胞实验的需求,但随着实验需求的增加,该设备无法满足动物实验的要求。因此本文继续在类DBD放电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成DBD放电结构搭建了CAP射流设备,并优化了电极和石英管结构,降低了设备的起辉电压并使得放电更加稳定,将优化后的CAP射流接入人体阻抗模拟电路后,检测到的电压、电流以及射流温度都能满足动物实验的安全要求,使设备满足日常实验室细胞实验和活体动物实验的需求;并测量了该射流的成分为后续研究其杀伤癌细胞机理打下基础。3、通过研究SUM149细胞在CAP介入前后的增殖变化,确定CAP对SUM149细胞有抑制作用;通过对细胞内含物的检测以及透射电镜的表征,发现CAP处理过的细胞形态不完全符合细胞凋亡的早期特征;本文检测了铁死亡特征蛋白、发现使用铁死亡抑制剂孵育细胞后能抵抗CAP对细胞的杀伤,确定CAP杀伤SUM149细胞的形式是诱导细胞铁死亡。

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1 低温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1.2 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方式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灭菌机制
        1.3.1氧化损伤杀菌机制
        1.3.2 紫外线辐射杀菌机制
        1.3.3 细胞表面刻蚀机制
        1.3.4 细胞膜电穿孔机制
        1.3.5 静电破坏机制
2 NTP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2.1 NTP用于水产品杀菌
        2.1.1 NTP直接作用杀菌
        2.1.2 NTP间接作用杀菌
        2.1.3 NTP活化水杀菌
    2.2 改善水产品理化特性
    2.3 降低水产品致敏性
    2.4 减少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用量
3 NTP技术对水产品组分的影响及其机制
    3.1 对脂质氧化的影响
    3.2 对蛋白质氧化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2)等离子体冶金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等离子体在熔炼中的应用
2 等离子体在精炼中的应用
    2.1 金属精炼
    2.2 重熔精炼
        2.2.1 等离子电弧重熔提纯
        2.2.2 等离子电弧重熔制备高氮钢
        2.2.3 工业硅提纯
3 等离子体在表面冶金中的应用
    3.1 双层辉光放电
    3.2 等离子束
4 结论与展望

(3)低温等离子体对蓝藻抑制效应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温等离子体特性
        1.2.1 低温等离子及其分类
        1.2.2 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液电效应
        1.2.3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藻细胞的灭活效应
    1.3 低温等离子体除藻研究进展
        1.3.1 低温等离子体除藻反应器研究进展
        1.3.2 低温等离子体除藻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3 低温等离子体除藻机理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反应系统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反应系统
    2.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分析方法
第3章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反应体系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灭活的影响
    3.1 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藻光密度的影响
    3.2 初始藻密度对铜绿微囊藻灭活的影响
    3.3 藻液在反应器内的处理时间对铜绿微囊藻灭活的影响
    3.4 藻液pH对铜绿微囊藻灭活的影响
    3.5 藻液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灭活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灭活效应的研究
    4.1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产生活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灭活的影响
        4.1.1 液相放电产生过氧化氢
        4.1.2 液相放电产生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灭活的影响
        4.1.3 液相放电产生臭氧
        4.1.4 低温等离子体产生臭氧对铜绿微囊藻灭活的影响
    4.2 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的影响
    4.3 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4.3.1 藻细胞的形态变化
        4.3.2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4.4 活性物质浓度、叶绿素浓度、藻细胞形态变化对灭活效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的效能与机制
    5.1 MCs结构特性及其危害
    5.2 MC-LR、MC-RR标线
    5.3 MC-LR降解情况
    5.4 MC-RR降解情况
    5.5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MCs的降解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内含物降解效能
    6.1 藻类有机物及其对水质产生的影响
    6.2 铜绿微囊藻胞内有机物种类及特性研究
    6.3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胞内有机物降解情况
    6.4 铜绿微囊藻胞外有机物种类及特性研究
    6.5 液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胞外有机物降解情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导电涂料简介
    1.2 导电涂料成膜物质
        1.2.1 环氧树脂成膜物质
        1.2.2 环氧树脂的固化
        1.2.3 环氧树脂的稀释剂
    1.3 导电介质
        1.3.1 碳纳米管
        1.3.2 石墨烯
    1.4 环氧导电涂层的制备及导电原理
        1.4.1 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工艺
        1.4.2 导电涂层的导电原理
    1.5 导电复合涂层导电性改善方法
        1.5.1 分散性提升方法
        1.5.2 定向排列
    1.6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6.1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
        1.6.2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7 静电喷涂法
        1.7.1 静电喷涂简介
        1.7.2 静电喷涂制备涂层的生产工艺流程
        1.7.3 静电喷涂影响因素
        1.7.4 静电喷涂的优势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及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样的制备
        2.2.1 导电涂层的制备
        2.2.2 MWCNTs的表面处理
        2.2.3 MWCNTs的磁化处理及涂层制备
    2.3 性能检测方法
        2.3.1 涂层的结合强度测试
        2.3.2 涂层的孔隙率测试
        2.3.3 涂层的摩擦磨损测试
        2.3.4 涂层的耐蚀性测试
        2.3.5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2.3.6 表面能测试方法
        2.3.7 红外光谱测试
        2.3.8 组织形貌分析
3 粉末静电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3.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3.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3.1.2 涂层的导电性
        3.1.3 导电机理分析
    3.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3.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3.2.2 涂层的导电性
        3.2.3 MWCNTs分散性对导电性影响
    3.3 表面改性的MWCNTs对环氧粉末涂层性能影响
        3.3.1 MWCNTs的分散性
        3.3.2 红外光谱
        3.3.3 XRD测试
        3.3.4 改性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3.4 MWCNTs的磁化处理对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3.4.1 MWCNTs的磁化效果
        3.4.2 红外光谱
        3.4.3 XRD测试
        3.4.4 磁化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3.5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3.5.1 静电喷涂电压对涂层厚度的影响
        3.5.2 喷涂电压对涂层粗糙度的影响
        3.5.3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静电液体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4.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4.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4.1.2 涂层的导电性
        4.1.3 导电机理分析
    4.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4.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4.2.2 MWCNTs分布对涂层导电性影响分析
        4.2.3 导电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体前处理对静电法制备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5.1 表面前处理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5.2 前处理对涂层基体表面化学结构的影响
    5.3 前处理对基体表面粗糙度影响分析
    5.4 涂层基体表面能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5)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废活性炭再生
        1.1.1 我国废活性炭来源及产量
        1.1.2 废活性炭再生意义与价值
        1.1.3 废活性炭处置及再生利用政策
    1.2 废活性炭再生技术
        1.2.1 物理再生处理废活性炭法
        1.2.2 化学再生处理废活性炭法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1.3.1 等离子体概述
        1.3.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再生废活性炭应用现状
        1.3.3 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废活性炭技术现有的不足
    1.4 催化辅助强化等离子体再生废活性炭
        1.4.1 无机催化剂催化性能及应用
        1.4.2 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的催化剂应用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Mn_3O_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性能评价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步骤
    2.2 Mn_3O_4涂覆制备及表征
        2.2.1 涂敷法制备Mn_3O_4等离子体阳极
        2.2.2 Mn_3O_4的XRD表征
    2.3 Mn_3O_4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系统构建
    2.4 Mn_3O_4涂覆对等离子体反应器电气特性的影响分析
        2.4.1 放电模式分析
        2.4.2 放电功率分析
        2.4.3 能量密度分析
    2.5 活性粒子产生分析
        2.5.1 反应场中臭氧浓度分析
        2.5.2 反应场中羟基自由基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甲苯模拟废活性炭再生处理及其过程解析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原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步骤
    3.2 不同放电参数对吸附型甲苯降解的影响
        3.2.1 不同放电电压对Mn_3O_4辅助强化降解废活性炭甲苯影响
        3.2.2 不同放电时间对废活性炭甲苯降解影响
        3.2.3 不同空气流量对Mn_3O_4辅助强化降解废活性炭甲苯影响
        3.2.4 Mn_3O_4涂敷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验证
        3.2.5 废活性炭再生前后形貌分析
    3.3 反应体系物质在线变化趋势
        3.3.1 不同放电电压下反应体系物质变化
        3.3.2 不同空气流速下反应体系物质变化
    3.4 再生次数对废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 废活性炭再生处理过程解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n_3O_4涂敷强化再生工业废活性炭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工业废活性炭原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步骤
    4.2 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的再生处理
        4.2.1 不同放电电压对处理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2.2 不同放电时间对处理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2.3 不同空气流速对处理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2.4 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的适宜参数
    4.3 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的再生处理
        4.3.1 不同放电电压对处理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3.2 不同放电时间对处理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3.3 不同空气流速对处理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3.4 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的适宜参数
    4.4 三种工业废活性炭再生产物分析
        4.4.1 天源VOCs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4.4.2 晋丰VOCs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4.4.3 天源污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4.5 放电能耗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6)Mn3O4涂覆强化介质阻挡放电降解苯系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苯系物概述
        1.1.1 苯系物来源
        1.1.2 苯系物危害
        1.1.3 苯系物治理国家政策
    1.2 常用苯系物治理技术
        1.2.1 物理技术
        1.2.2 化学技术
        1.2.3 生物技术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1.3.1 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方式及原理
        1.3.2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
        1.3.3 低温等离子体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4 锰系催化剂及其应用
        1.4.1 锰系催化剂性能
        1.4.2 Mn_3O_4在低温等离子体中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Mn_3O_4不同赋存方式对放电性能及甲苯降解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原理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步骤
    2.2 低温等离子体反应系统构建
    2.3 放电体系电气性能评价
        2.3.1 放电模式比较分析
        2.3.2 放电功率比较分析
        2.3.3 能量密度比较分析
    2.4 放电体系活性粒子分析
        2.4.1 不同电气性能参数对·OH产生量的影响
        2.4.2 放电过程中O_3浓度变化
        2.4.3 催化剂形态表征分析
    2.5 不同放电条件影响甲苯降解的改性方式优势比较
        2.5.1 不同放电电压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2.5.2 不同背景气流速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2.5.3 不同放电时间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2.5.4 电气参数优化验证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Mn_3O_4涂敷强化降解甲苯过程解析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步骤
    3.2 Mn_3O_4涂敷强化降解甲苯的因素探讨
        3.2.1 不同放电功率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3.2.2 不同初始浓度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3.2.3 不同环境湿度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3.3 Mn_3O_4涂敷降解甲苯的动力学研究
        3.3.1 不同放电功率下甲苯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3.3.2 不同初始浓度下甲苯降解动力学分析
    3.4 Mn_3O_4涂覆等离子体强化甲苯降解机理解析
        3.4.1 Mn_3O_4表面产物分析
        3.4.2 甲苯降解过程解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n_3O_4涂敷强化等离子体降解苯系物的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步骤
    4.2 Mn_3O_4涂敷降解苯系物的条件比较
        4.2.1 不同输入功率对苯系物降解的影响
        4.2.2 不同初始浓度对苯系物降解的影响
        4.2.3 不同环境湿度对苯系物降解的影响
    4.3 苯系物放电产物分析
        4.3.1 放电过程中CO_2浓度变化
        4.3.2 放电过程中NO_X浓度变化
        4.3.3 放电过程中O_3浓度变化
    4.4 不同苯系物降解优势解析
    4.5 苯系物降解产物分析
        4.5.1 尾气产物分析
        4.5.2 焦化物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7)基于柔性材料的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柔性材料的微纳光学结构研究现状
    1.3 等离子体对柔性材料的表面处理
        1.3.1 等离子体概述
        1.3.2 柔性材料的低温等离子体刻蚀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柔性材料的复合纳米森林结构的制备
    2.1 基于等离子体刻蚀的纳米纤维森林结构制备及表征
    2.2 复合纳米森林结构的制备及表征
    2.3 纳米纤维森林结构的制备机理研究
        2.3.1 材料分析
        2.3.2 形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柔性材料的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光吸收特性研究
    3.1 复合纳米森林结构的光吸收特性理论及仿真研究
        3.1.1 光吸收特性理论
        3.1.2 光吸收理论仿真分析
    3.2 基于柔性材料的光吸收结构吸收特性测试
        3.2.1 实验系统及测试
        3.2.2 不同PI光吸收结构的吸收特性测试
        3.2.3 不同柔性材料的光吸收结构吸收特性测试
        3.2.4 基于柔性材料的光吸收结构吸收稳定性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柔性材料的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应用研究
    4.1 在生物学光隔离装置中的应用
    4.2 在SERS检测中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非局域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非局域动理论研究进展
        1.2.1 局域及非局域动理论的发展需求
        1.2.2 基于玻尔兹曼动理论方程的局域和非局域理论
    1.3 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3.1 等离子体光谱诊断和微波诊断
        1.3.2 等离子体探针诊断的发展
    1.4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4.1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早期发展
        1.4.2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快速发展阶段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非局域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动理论简介
        2.2.1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动理论基础
        2.2.2 局域近似
        2.2.3 非局域近似
        2.2.4 适用范围的判定标准
    2.3 非局域双极性电场对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
        2.3.1 非局域双极性电场对等离子体影响的分析理论基础
        2.3.2 非局域双极性电场影响的分析模型及方法
        2.3.3 非局域双极性电场对等离子体EDF的影响
        2.3.4 非局域双极性电场被总场或加热场替代的差异性分析
    2.4 亚稳态原子对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
        2.4.1 亚稳态原子对等离子体的影响简介
        2.4.2 非局域空间平均玻尔兹曼方程
        2.4.3 非局域空间平均玻尔兹曼方程模型的验证
        2.4.4 均匀分布的亚稳态原子对等离子体的影响
        2.4.5 非均匀分布的亚稳态原子对等离子体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的基于非局域理论探针诊断技术
    3.1 引言
    3.2 空心阴极辉光放电产生及其特性
        3.2.1 直流辉光放电的典型电压-电流特征
        3.2.2 同轴网格空心阴极辉光放电装置
        3.2.3 空心阴极辉光放电特性测量
        3.2.4 空心阴极辉光放电特性分析
    3.3 改进的Langmuir探针用于诊断交流放电等离子体
        3.3.1 基于非局域EEDF的 Langmuir探针诊断理论
        3.3.2 Langmuir探针诊断理论—经典法
        3.3.3 改进的Langmuir探针诊断空心阴极交流辉光放电
        3.3.4 空心电极AC氦气放电的电子密度空间非局域性分布
        3.3.5 等离子体密度随功率的变化
        3.3.6 不同氦气气压对等离子体参数的影响
    3.4 微波法诊断等离子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离子体非局域动理论应用
    4.1 引言
    4.2 典型辉光放电的非局域动理学描述
        4.2.1 直流辉光放电结构
        4.2.2 非局域电离源及激发源
        4.2.3 直流辉光放电结果和讨论
    4.3 非局域等离子体电导率调控分析
        4.3.1 调控等离子体电导率的理论基础及分析
        4.3.2 调控等离子体电导率的结果与讨论
    4.4 非局域等离子体绝对负电导率的理论预测
        4.4.1 等离子体绝对负电导率
        4.4.2 非局域等离子体绝对负电导率理论基础
        4.4.3 非局域等离子体负电导率形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磁波与局域及非局域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电磁波在均匀局域等离子体中的传输优化
        5.2.1 均匀局域等离子体阻抗
        5.2.2 阻抗法模拟电磁波在均匀等离子体中传输的可行性验证
        5.2.3 单频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金属模型的反射优化
        5.2.4 宽频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金属模型的反射优化
    5.3 不同密度分布的局域等离子体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
        5.3.1 局域非均匀等离子体数值模拟论基础
        5.3.2 局域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对电磁波反射的模拟
    5.4 非局域等离子体实现绝对负电导率的实验测量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粮仓熏蒸残留磷化氢的等离子体降解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磷化氢气体的危害
    1.3 磷化氢气体常用的降解方法
        1.3.1 吸附法
        1.3.2 吸收法
        1.3.3 微生物降解法
        1.3.4 光降解法
    1.4 等离子体降解磷化氢
        1.4.1 等离子体的概念
        1.4.2 等离子体产生方式与作用机理
        1.4.3 等离子体在气体净化中的研究进展
        1.4.4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磷化氢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单一低温等离子体对磷化氢降解效果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3 气体的检测及评价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一低温等离子体的放电特性
        2.3.2 单一低温等离子体降解磷化氢的影响因素研究
        2.3.3 单一低温等离子体降解磷化氢的产物及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耦合对磷化氢降解效果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催化剂的制备
        3.2.4 催化剂的表征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气体流量对低温等离子体与ZSM-5 耦合降解磷化氢的影响
        3.3.2 低温等离子体与载体耦合降解磷化氢
        3.3.3 低温等离子体与不同Fe_2O_3催化剂耦合降解磷化氢
    3.4 本章小结
4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磷化氢后对燕麦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燕麦含水率变化
        4.3.2 燕麦电导率变化
        4.3.3 燕麦可溶性蛋白变化
        4.3.4 燕麦淀粉含量变化
        4.3.5 燕麦MDA含量变化
        4.3.6 燕麦脂肪酸含量变化
        4.3.7 燕麦脂肪氧合酶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低温低压和常压等离子体设备的搭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等离子体概述
        1.2.1 等离子体的概念
        1.2.2 等离子体的分类和应用
    1.3 等离子体设备技术发展进程
        1.3.1 低压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
        1.3.2 常压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
    1.4 等离子体的诊断方法
        1.4.1 Langmuir静电探针法
        1.4.2 原子发射光谱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低温低压等离子体设备的搭建和改进
    2.1 典型低压气体放电结构
        2.1.1 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2.1.2 平行板式电容耦合等离子体(CCP)
        2.1.3 微波等离子体(MP)
        2.1.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2.2 CCEP的搭建
        2.2.1 射频电路和工作原理
        2.2.2 射频天线
        2.2.3 射频电源的选择和外控电源
        2.2.4 匹配和调谐电容
    2.3 CCEP和 ICP的比较
        2.3.1 放电亮度和稳定性
        2.3.2 电子浓度和温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常压等离子体设备的搭建和改进
    3.1 典型CAP产生的原理和结构
        3.1.1 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气体放电方式
        3.1.2 产生CAP射流的典型构造
    3.2 CAP射流的搭建和改进
    3.3 结构改进CAP的表征
        3.3.1 伏安特性、温度特性
        3.3.2 CAP射流的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等离子体的医学应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细胞培养
        4.1.3 PAM制作方法和细胞增殖实验的检测方法
        4.1.4 生物电镜样本制备
        4.1.5 动物实验流程和CAP处理肿瘤的方式
    4.2 等离子体处理乳腺癌的效果
        4.2.1 细胞实验效果
        4.2.2 动物实验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J]. 朱士臣,陈小草,柯志刚,张琦,丁玉庭,周绪霞. 中国食品学报, 2021(10)
  • [2]等离子体冶金的现状与发展[J]. 张达,叶凯,唐政刚,梁风,马文会,杨斌,戴永年.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07)
  • [3]低温等离子体对蓝藻抑制效应与机理研究[D]. 李俊楠.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02)
  • [4]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D]. 李光照.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D]. 马晗博.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6]Mn3O4涂覆强化介质阻挡放电降解苯系物研究[D]. 王松.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7]基于柔性材料的复合纳米森林结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杨帅. 中北大学, 2021(09)
  • [8]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非局域模型及其应用[D]. 姚静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9]粮仓熏蒸残留磷化氢的等离子体降解过程研究[D]. 潘迪.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10]低温低压和常压等离子体设备的搭建及其应用研究[D]. 周鑫.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