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磁性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磁性复合材料

一、聚合物基磁性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白茹茹[1](2021)在《磁性热塑性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自修复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轻、强、可再生性好、可修复等特点,逐渐取代部分金属和热固性复合材料大量应用于军工、汽车、医疗等领域。聚丙烯(PP)是一种成型性好、无毒的通用型热塑性树脂,PP制品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改善热塑性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其寿命并且降低维护更新成本成为新的突破方向,因而实现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开发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自修复特性为研究目标,从热塑性树脂材料的修复原理出发设计了材料成分和结构,优化了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实现了磁性纳米颗粒在高粘度热塑性树脂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在此基础上对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电磁特性等进行了表征,并且探讨了磁性纳米颗粒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自修复特性及其机理;将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基体材料,探索了该自修复材料在工业应用中的可行性。(1)在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面,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粒径10~100 nm范围可调控的FeNi合金纳米粉体,通过低温液相分散法和高温熔融共混法相结合的多步骤分散工艺,将FeNi磁性纳米粉体分散到了高粘度的热塑性聚丙烯基体中,成功制备了纳米级均匀分散的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2)FeNi磁性纳米粒子的加入不会降低PP基体的熔融温度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基体的导热性能。1 wt%~20 wt%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熔融转变点为166~168℃,与PP基体相当(167℃)。5wt%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导热系数为0.3 W/(mK),较PP基体提高了 36%;其热扩散率为0.21 mm2/s,较PP基体提高了 90%,其体积比热容上升了 0.53 MJ/m3K;2 wt%和5 wt%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σb)分别为38 MPa和36 MPa。与PP基体相比,添加适量金属纳米粒子后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明显改善。(3)在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中,FeNi纳米粒子表面拥有2~10 nm的界面层。该界面结构是由PP分子链进入FeNi纳米粒子表面晶格缺陷处,形成的有机相和无机相交互渗透的过渡相。该界面结构在材料微裂纹修复过程中能够加速高分子链迁移和裂纹界面扩散,为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自修复特性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结构基础。(4)研究了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自修复特性。复合材料的微波损耗tanδ随着FeNi粉体含量的增加而呈现逾渗现象,“逾渗区间”为2~10wt%,微波可实现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磁热转化。采用微波修复技术实现了 PP基复合材料的自修复,经过2.45 GHz频率微波处理后,材料内部空隙率下降、表面裂纹被愈合;微波处理5 wt%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15 min后,裂纹完全愈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40 MPa,恢复到损伤前拉伸强度的90%。(5)研究了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体系的自修复机制。“熵耗尽”作用下的纳米粒子运动是修复程序启动的“导火索”,磁性纳米粒子的磁热效应提供持续的能量来源,而高分子链的扩散运动形成的局部“流动相”是实现修复的根本原因。(6)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基体制备的CGF/(FeNip/PP)复合材料拥有良好的微波自修复效果。44.4 wt%纤维含量的CGF/(FeNip/PP)和CGF/(FeSiAlp/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σb)分别为287.91 MPa和283.94 MPa。定期修复的CGF/(FeNip/PP)复合材料在50%Fmax的循环加载下的拉伸循环次数增加了两倍。受到分层破坏的CGF/(FeNip/PP)复合材料齿轮经微波修复后,其力学性能和静载扭转性能均能恢复到常规齿轮的指标。

郝莉莉[2](2021)在《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降解和生物性能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骨组织工程在临床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兴起。骨组织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及开发新型植入材料用以实现受损骨组织的修复、重建或功能性替代,从而解决临床上大段骨缺损、骨折等疾病的治疗难题。可降解聚酯高分子材料作为典型的组织工程材料已经得到了系统性的研究,然而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缺乏植入后的降解可调控性,其降解速率只能通过高分子基体的分子量、结晶度或共聚物中的单体比例等来预先设定和调节,无法根据骨愈合状态实时调控。2)缺乏环境响应性和与周围组织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能力。近几年来,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中磁性材料优异的磁热效应这一特性已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充分体现。可降解聚酯高分子材料的降解行为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结合磁性生物材料的磁热效应或能实现骨植入物降解的实时调控。因此,开发并研究聚合物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在磁刺激下的降解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有研究表明磁性材料在磁刺激下可以有效调控细胞行为(如促进细胞黏附、迁移和分化)和促进组织再生,但其潜在机制及磁性材料的优化设计仍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磁性纳米粒子,将其与生物降解高分子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复合制备成一系列新颖的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外源性磁场刺激,系统评估其降解性能、生物性能的调控作用和机制,以及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全文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 通过热分解法制备油酸修饰的四氧化三铁(IO-OA)纳米粒子,并采用溶剂浇铸/粒子滤沥法制备PLGA基磁性多孔支架,研究其在交变磁场(AMF)中的降解行为及潜在机制。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颗粒在AMF中产生的磁致热效应可以有效提高支架的降解速率,其中与PLGA基体具有较好界面相容性的IO-OA表现出更高的磁致热效率,从而促进支架降解的效果更为显着。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表面修饰增强了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质之间的运动相关性,进而可以加速能量传递。本研究证明了含IO-OA植入物的磁控降解可行性,并为提高磁性纳米材料的加热效率提供了优化策略。2 采用上述制备的IO-OA纳米粒子与PLGA复合制备均质的磁响应性纳米材料,研究其在静磁场(SMF)下对MC3T3-E1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及潜在机制。体外细胞实验表明,IO-OA/PLGA复合材料结合磁刺激可协同增强细胞黏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外基质钙沉积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此外,原子力原位扫描测试表明磁性基质在SMF下会发生纳米级形变,结合细胞力相关基因Piezol表达水平的明显上调,可以推测磁性材料与磁刺激协同促进成骨分化是由细胞受到磁致纳米尺度的机械刺激所致。3 为明晰磁性纳米材料的表界面性质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获取最优材料,本研究采用计算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材料优化设计与验证。首先,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获知当纳米颗粒表面接枝链的质量分数约为23.3%时,其在恒力牵引下对周围高分子基体动力学的影响最大。然后,采用实验手段进行论证,合成了表面聚(γ-苄基-L-谷氨酸)(PBLG)接枝量不同的四氧化三铁(IO),并与PLGA共混制备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其在SMF下对细胞生长和成骨分化的影响。体外细胞实验表明PBLG-g-IO/PLGA和磁刺激可协同激活Piezol从而提高胞内钙离子水平,进而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其中PBLG的接枝量为21.46和32.34%时促成骨的效果最佳。实验与模拟结果的一致性表明IO表面PBLG的接枝量为20~30%时可使细胞在磁性材料上受到最大机械刺激,从而达到最佳的骨修复效果,验证了采用模拟手段进行材料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结合磁刺激在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实现磁控降解,根据骨愈合状态实时调控植入体降解行为;还可以产生磁驱动纳米机械刺激协同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加速骨修复;磁性纳米粒子的表界面性质与磁热效率、磁致形变量及生物学性能密切相关。此外,实验和模拟手段有机结合的研究策略则可以缩短新材料的研究周期,挖掘生物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康松磊[3](2021)在《轻质高效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元器件逐渐小型化、高功率化和高度集成化的快速发展,由电磁波引起的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需使用高效电磁屏蔽材料对电磁能量进行削弱,以达到维护电子设备正常工作、保护人体健康和保障信息安全的目的。导电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PCs)因其轻质、耐化学腐蚀、易加工成型和高比强度等优势在在电磁屏蔽领域广受关注,但存在电导率低和电磁屏蔽性能比金属材料差等缺点。因此,研究开发兼具轻质、柔性和高电磁屏蔽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航空航天、军事工程、交通和电子等相关领域电磁屏蔽材料的设计和拓展具有迫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通过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构筑双层结构、微孔结构和隔离结构等制备轻质、低填充、高电磁屏蔽性能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系统研究了所得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电磁屏蔽性能和热管理性能等,揭示了不同结构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机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以柔性、高强和高耐热的芳纶纳米纤维(ANFs)为基体,以高长径比和高导电的银纳米线(AgNWs)为导电功能填料,通过两步真空辅助抽滤(TVAF)-热压成型法制得兼具柔性、高强度、高电磁屏蔽性能和优异热管理性能的ANF/AgNW复合薄膜。深入研究了 AgNW面积密度对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导电性能、电磁屏蔽性能和焦耳发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明晰了电磁屏蔽机理和焦耳发热机理。所得复合薄膜(厚度约25μm)的方阻最低为0.12 Ω/sq,EMI SE约60 dB。此外,AgNWs被部分嵌入ANF基体且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粘结作用,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最高分别达到285.7 MPa和6.5 GPa,在低外施电压(0.5~5 V)下,复合薄膜的最高发热温度可高达200℃,达到稳定发热温度的响应时间可低至10 s。(2)基于双层结构和三维导电网络结构设计,采用TVAF-热压成型法制得柔性、高强度且高导电的双层结构ANF-Ti3C2Tx/AgNW电磁屏蔽复合薄膜。系统研究了 Ti3C2Tx/AgNW含量和配比对双层结构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导电性能、力学性能、电磁屏蔽性能和焦耳发热性能的影响。当Ti3C2Tx/AgNW质量分数仅为20 wt%时,双层结构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235.9 MPa和24.8%,EMI SE达到48.1 dB,EMI SE/t达到10688.9dB·cm-1。当Ti3C2Tx/AgNW质量分数为80wt%时,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EMI SE分别达到3725.6 S·cm-1和约80 dB。与相同Ti3C2Tx/AgNW质量分数的均质结构ANF/Ti3C2Tx/AgNW复合薄膜相比,双层结构复合薄膜具有更优异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3)以高回弹尼龙弹性体(Pebax)珠粒为基体,以高导电Ti3C2Tx MXene二维片层为功能填料,通过超临界CO2微孔发泡-浸涂-室温模压成型制得兼具轻质、低反射且高电磁屏蔽效能的隔离结构Ti3C2Tx@Pebax复合微孔材料。深入研究了 Ti3C2Tx MXene的体积分数和Pebax微孔珠粒的膨胀比对复合微孔材料微观结构、导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微孔结构的引入显着降低了 Ti3C2Tx@Pebax复合微孔材料的密度。隔离结构的构筑使Ti3C2Tx MXene选择性分布于Pebax微孔珠粒之间的界面处,从而使隔离结构复合微孔材料在低填充(1.65 vol%)下拥有良好的电导率和电磁屏蔽效能(X波段EMISE为约44dB),且电磁波反射效率低至0.3。所得隔离结构复合微孔材料的电磁屏蔽机理以电磁波的吸收为主,能够有效降低电磁波的二次辐射污染。

杨光耀[4](2021)在《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的发展,为顺应更为苛刻的作业环境,诞生了一批性能表现出色的特种合成弹性体。而作为一种能在高温、强腐蚀性等特种环境下作业的高性能弹性体,氟橡胶满足了普通弹性体无法胜任的特殊需求,因此在国防、工业、生活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智能工业时代的开启,高精尖科学技术与新型智能材料开始向工业普及,严苛的作业环境对传统聚合物基功能材料发起了挑战,大部分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基功能材料无法胜任高温以及强腐蚀性等环境,因此开发一批能在特种环境下高效作业的聚合物基功能材料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解决方式之一。综上,氟橡胶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基体材料。然而,碳链上氟原子的屏蔽作用,使得氟橡胶很难与其它填料实现完美复合,这导致目前60%及以上的氟橡胶仅用于各类密封件、绝缘材料的制备。因此解决氟橡胶与功能填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问题,对于拓宽氟橡胶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本课题首先探究了氟橡胶(FEPM)/碳纳米管(MWCNTs)复合材料在高温、酸碱腐蚀性环境下的应用可能性,为氟橡胶在特种环境下的功能性应用奠定基础;其次基于提升氟橡胶与碳纳米管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从填料的表面修饰入手,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功能材料,进一步揭示了其在柔性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展开如下:(1)首先,以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氟橡胶/酸化碳纳米管(MWCNTs-COOH)复合材料,基于热重分析(TGA)与微商热重分析(DTG)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分解动力学分析。确定了该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降解机理为一级分解反应,并计算得出了其热分解动力学的两个重要参数:活化能E为194.67 k J/mol,指前因子ln A为29.90,同时在227.8℃下的热使用寿命为两年。在对氟橡胶耐酸碱腐蚀性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比复合材料在HCl溶液、Na OH溶液中浸泡不同天数后样品热稳定性、介电性能以及微观形貌的变化,得出结论:该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拥有极其优异的耐酸腐蚀性,在酸液中浸泡后样品的介电性能与微观形貌变化不大;而在碱液中浸泡后基体受到了大幅度的腐蚀,样品的介电性能骤增,且频率稳定性下降。(2)接下来,从MWCNTs表面修饰的方式入手来改善氟橡胶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借鉴氨基修饰碳纳米管与环氧树脂间可以以共价键键合的研究,本文对碳纳米管进行了两种类型的氨基修饰改性,一种以乙二胺(EDA)对MWCNTs-COOH进行化学接枝得MWCNTs-EDA;另一种以带双氨基的硅烷偶联剂A-1120直接包覆MWCNTs得MWCNTs-A1120。对比同掺杂比(0.5 wt%)下FEPM、FEPM/MWCNTs、FEPM/MWCNTs-COOH、FEPM/MWCNTs-EDA、FEPM/MWCNTs-A1120复合材料的力学、介电性能以及样品的微观形貌,确定MWCNTs-A1120与氟橡胶的界面相互作用最强,且基本维持了与原始碳纳米管相当的电性能。继续研究FEPM/MWCNTs-A1120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在10 k Hz下,3 wt%掺杂比的复合材料介电常数较纯胶增长了92.07%,在5 wt%掺杂时复合材料就已经导通。同时,复合材料薄膜的电性能还与样品变形量直接联系,拉伸变形量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样品电性能的下降,在5 wt%掺杂下30%的形变量可以使复合材料从导电材料往介电材料转变。研究结果证明了该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在可拉伸介电材料与柔性导电材料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3)最后,为解决FEPM/MWCNTs-A1120复合材料过早达到了渗流阈值,导致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突增的现象,在MWCNTs-A1120基础上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Fe3O4@MWCNTs杂化材料。通过将氟橡胶与Fe3O4@MWCNTs杂化材料进行复合并研究其复合材料的电以及磁性能发现:即使在7 wt%的掺杂量下,填料依旧在基体中分散均匀,并且在10 k Hz下,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相较于纯胶增长了106.8%,且介电损耗依旧维持在0.06这样的较低范围内。同时由于磁性颗粒Fe3O4的引入,复合材料薄膜的磁饱和强度实现了从零到有的转变,7 wt%的掺杂量下,复合材料的磁饱和强度为2.792 emu/g。

唐滋励,尹航,杨峻一,唐海龙[5](2020)在《聚芳醚腈功能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聚芳醚腈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抗辐射、机械及成型加工性能,可以作为制备先进功能复合材料的优良基体,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电子通讯等特殊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聚芳醚腈荧光、介电和磁性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对聚芳醚腈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肖超[6](2020)在《三维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呈现多功能化,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器件功率密度因此大幅提升。设备内部产生的大量热量不断积累,导致面板翘曲,焊点开裂,器件故障,系统卡顿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如何将积累的热量有效传导出来已经成为制约下一代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发展的瓶颈问题。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比如基板、灌封胶和界面粘合材料等,但是其较低的导热系数对设备的散热情况极为不利。目前,在聚合物基体中直接填充高导热填料是提高其导热系数常用的方法,但是要达到满意的散热效果,往往需要填充大量的导热填料,这势必会带来材料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削弱以及成本的增加。因此,如何在高分子基体中用更少的填料构筑更高效的导热网络,对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从结构设计出发,采用安全、简便、低廉、高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三维导热网络骨架。选用的填料包括一维碳化硅纳米线(SiCw),二维片状六方氮化硼(h-BN),SiCw/氮化硼纳米片(BNNS)复合导热填料以及三维颗粒状α晶型三氧化二铝(α-Al203)。最后通过真空辅助浸渍法将环氧树脂充分浸润到填料骨架中,得到了一系列具有精细填料结构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填料尺寸,界面热阻以及导热网络形貌等因素对复合材料传热效率的影响。预构的三维导热网络为声子的传输提供了快速通道,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良好,表现出极佳的热管理能力。首先,利用聚苯乙烯(PS)微球作为致孔剂制备了具有连续球形孔洞的SiCw气凝胶。硅烷偶联剂作为粘接剂很好地保护了模板碳化后留下孔洞,使得SiCw骨架在保持极高的孔隙率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最后通过环氧树脂的充分浸润得到致密且具有连续导热网络的环氧树脂/碳化硅纳米线复合材料。该三维网络大幅提高了热量传输效率,在极低的填料填充量(3.91 vol%)下,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纯环氧树脂提高了两倍,达到了 0.43 W/m·K。其次,通过盐模板法,利用氯化钠(NaCl)溶液重结晶辅助自组装的过程,将h-BN片组装成微球,然后水洗去除盐模板得到大量中空氮化硼微球。最后采用简单的冷压得到一系列具有高导热系数、高孔隙率的BN三维导热骨架。在h-BN占比为65.6 vol%时,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面内导热系数高达17.61 W/m·K,是纯环氧树脂的88倍;面外也达到5.08W/m·K,显示出巨大的热管理应用前景。再次,为了研究不同形貌的填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影响,采用改进的真空抽滤自组装法调控BNNS在SiCw中的聚集状态得到了具有垂直取向结构的SiCw/BNNS复合填料导热骨架。通过控制填料复配比例来调控骨架孔隙率。该方法显着提高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面外声子传输效率,最大导热系数达到了 4.22 W/m·K。此结构在理论模拟和实际芯片封测中都表现出极好的热管理能力。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也得到大幅提高。最后,为了进一步降低三维骨架中填料之间界面热阻,采用绿色安全的蛋白质发泡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蜂窝状结构的三维氧化铝多孔导热骨架。采用高温烧结的工艺,实现无机颗粒界面晶格融合,大幅降低了填料之间的接触热阻。理论模拟显示,相比随机分散的环氧树脂/氧化铝复合材料,该方法将填料之间的界面热阻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最高导热系数达到了 2.58 W/m·K,是相同填充量下随机混合样品的3.6倍。该项研究为导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曾水萍[7](2020)在《柔性PVDF基聚合物的电磁屏蔽与微孔发泡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通信设备的迅速增加,电磁波污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污染之一,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引起了学术与工程界的极大关注。相比于传统的金属基电磁屏蔽材料,导电聚合物材料具有柔性、轻质、耐腐蚀以及加工成本低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电磁屏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导电聚合物材料的电导率要远低于金属材料的电导率,因此,如何在实现高效的电磁屏蔽性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导电聚合物材料的密度和厚度,提高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损耗占比成为了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的关键研究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碳纳米管(CNTs)和金属镍(Ni)对聚偏氟乙烯(PVDF)材料导电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探讨了PVDF基复合材料超临界CO2的发泡性能,揭示了泡孔结构对PVDF基复合材料的导电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机理,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新型链状碳纳米管包覆镍(Ni@CNTs)磁性粉末,然后通过溶液混合和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了柔性的PVDF/CNTs/Ni@CNTs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纳米管(CNTs)和Ni@CNTs对PVDF/CNTs/Ni@CNTs柔性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程度。通过调节CNTs和Ni@CNTs的配比,获得了具有优良电磁屏蔽性能的柔性材料,其最大屏蔽效能/厚度(d)为102.8 dB·mm-1。此外,采用热处理工艺提升了复合材料结晶度,使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提高了约10%。力学性能测试证明,该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及拉伸性能,平均抗拉强度为70 MPa,平均断裂伸长率为16.9%。2、采用溶液混合和注射成型的方法制备了PVDF/10wt%CNTs柔性复合材料。通过在不同饱和温度下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超临界CO2发泡,获得了具有不同形貌的泡孔结构,研究了泡孔结构对该复合材料泡沫电导率及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由于不同泡孔结构对复合材料中导电填料分布的影响不同,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及电磁屏蔽性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微米开孔结构比微米闭孔及纳米孔结构对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及电磁屏蔽性能影响更大。在最佳泡孔形貌下,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最高可达0.121 S/cm。同时,该复合材料在K频段的电磁屏蔽效能最大值为36.3 dB。3、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海胆状镍磁性颗粒,并加入到PVDF/CNTs复合材料中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了不同饱和温度下PVDF/CNTs/Ni复合材料的发泡性能,获得海胆状镍对PVDF/CNTs复合材料发泡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不同泡孔结构下复合材料导电性能与电磁屏蔽性能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发泡后的PVDF/CNTs/Ni复合材料,其电导率及电磁屏蔽性能得到显着提升。相比于固体复合材料,由发泡后材料的导电性能提升了近一倍,最高可达0.214 S/cm,K频段的电磁屏蔽效能达到43.4 dB,特征屏蔽效能/厚度为402.0 dB/(g/cm2)。此外,该复合材料泡沫表现出较高的抗压性能,其抗压强度高于3.5 MPa。

李元帅[8](2020)在《聚4-乙烯基吡啶基磁性纳米材料对典型有机物的去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污染已经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就显得十分重要。吸附法由于具有吸附剂种类多、简单易行的操作、高效、低成本和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而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技术。同时,氧化/还原技术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在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时,污染物可能会被降解为危害较小的形式,甚至是无机物质。本论文旨在设计合成出一系列新型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以CoFe2O4或Fe3O4为磁性介质核心,以聚4-乙烯基吡啶(P4VP)作为功能性基质,以期获得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合成了GO-Fe3O4@P4VP、Al-MOF-Fe3O4@P4VP和CoFe2O4-P4VP@Ag NPs三种P4VP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元素分析、比表面积测试仪(BET)、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离子体发射光谱(PES)和高分辨率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AAS)等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表征所制备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2.研究显示,GO-Fe3O4@P4VP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粗糙的表面、多孔结构和磁选性能。GO-Fe3O4@P4VP对典型染料甲基蓝(MB)的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吸附量可达152.51 mg/g。GO-Fe3O4@P4VP吸附MB的最佳pH为2.5。离子强度的增加促进了GO-Fe3O4@P4VP对MB的吸附。Freundlich等温线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描述了MB在GO-Fe3O4@P4VP上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过程。五次吸附-解吸循环显示,GO-Fe3O4@P4VP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和稳定性。3.Al-MOF-Fe3O4@P4VP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多孔结构、粗糙的表面和磁性。Al-MOF-Fe3O4@P4VP对典型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萘普生(Npx)的吸附是一种多层吸附,最大吸附量可以达到31.67 mg/g。Npx在Al-MOF-Fe3O4@P4VP上的吸附速率非常快,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且,随着温度升高,Npx在Al-MOF-Fe3O4@P4VP上的吸附也随之增加,是一种自发的、吸热的且随机性增加的过程。离子强度的增加抑制了Npx在Al-MOF-Fe3O4@P4VP上的吸附。经过十次吸附-解吸循环,该吸附剂仍显示出良好的吸附能力。Al-MOF-Fe3O4@P4VP吸附Npx的机理可能涉及π-π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氢键和疏水反应。4.在NaBH4存在下,将CoFe2O4-P4VP@Ag NPs用作去除水中罗丹明B(RhB)和环丙沙星(Cip)的高效催化剂。研究了CoFe2O4-P4VP@Ag NPs对水体中Cip和RhB的催化性能。在0.2 g/L CoFe2O4-P4VP@Ag NPs和10 mM NaBH4的条件下,在20 min内将近99.4%的RhB(20 mg/L)脱色。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在180 min内去除了81.5%的Cip(9 mg/L)。CoFe2O4-P4VP@Ag NPs呈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和稳定性,重复使用六个循环后仍可去除92.5%的RhB。此外,以Cip为目标去除物,对中间产物进行了识别,提出了CoFe2O4-P4VP@Ag NPs降解Cip的可能机理和路径。

胡云平[9](2020)在《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电子时代,高效的电磁屏蔽材料已成为人体健康、设备运行、信息安全的必要保障。现有电磁屏蔽材料或多或少存在质量大、成本高、力学强度低、厚度大、屏蔽效能低等问题。碳纳米管(CNTs)密度低,且具有出众的电性能、机械性能和吸波性能,可满足新一代电磁屏蔽材料质轻、宽频、高吸收的要求。针对环境恶劣、对形状要求复杂的特殊屏蔽领域,本文首先以耐候性、耐热性、机械性能优异且易于加工成型的聚芳醚酮(PPEK)为基体,碳纳米管为填料,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 PPEK/CNT复合膜,并分别采用萃取活化法、水致相分离法制备了 PPEK/CNT多孔复合膜,通过构造多孔结构、多层结构、三明治结构深入探讨了结构与电磁屏蔽性能的关系。进一步地,采用真空抽滤法制备了碳纳米管薄膜,并通过原位共沉淀和化学氧化聚合制备了碳纳米管薄膜/Fe3O4/聚苯胺(BP/Fe3O4/PANI)复合材料。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研究了 PPEK/CNT复合薄膜及多孔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孔隙率、电性能、机械性能及电磁屏蔽性能。溶液共混法可实现高填充量下(15 wt%)碳纳米管在PPEK中的均匀分散。PPEK/CNT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的逾渗阈值为2wt%(1.24 vol%),复合薄膜的电导率、机械强度、电磁屏蔽效能均随碳纳米管填充量的增大而增大。PPEK/CNT多孔薄膜中的孔径随致孔剂含量(萃取活化法)和空气湿度(水致相分离法)的增大而增大,电导率及机械性能与之相反。多孔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及电性能均低于无孔复合薄膜。萃取活化法制备的多孔薄膜在8~18 GHz的平均屏蔽效能为23.5 dB,与PPEK/CNT复合薄膜相比提升了 40%。研究了多层结构和三明治结构对PPEK/CNT复合材料屏蔽性能的影响。不同CNTs含量的PPEK/CNT复合膜构造的多层结构可调节吸收损耗的贡献,但对屏蔽效能影响不大。通过在PPEK/CNT复合膜(屏蔽层)之间引入纯树脂层(透波层)构造了三明治结构。屏蔽层不变时,三明治结构的屏蔽效能随透波层厚度(d)的增大,呈现出下降-上升-持平-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各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取得屏蔽效能最大值和最小值时的d值之差基本相同。增加屏蔽层的屏蔽效能,有利于实现屏蔽材料的轻薄化和屏蔽性能高强化。增加透波层层数,有利于提升三明治结构的屏蔽效能。通过优化d值和屏蔽层,三明治结构在8~18 GHz的屏蔽效能可高达65 dB,与d=0时的屏蔽效能相比增长了144%,且屏蔽效能的提升主要是吸收损耗的贡献。为解决高填充量下碳纳米管分散困难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升填料含量,采用真空抽滤法制备了碳纳米管薄膜。研究了分散介质及碳纳米管长径比对碳纳米管薄膜微观结构、电性能、机械性能及屏蔽性能的影响。首先借助研磨、超声、添加分散剂等方法,分别将三种不同结构的多壁碳纳米管CNT-A、CNT-B、CNT-C在水或乙醇中分散均匀。实验表明,碳纳米管在水中分散稳定性优异,在乙醇中分散稳定性较差。与乙醇体系制备的薄膜(BP-A-E、BP-B-E、BP-C-E)相比,水分散体系制备的薄膜(BP-A-W、BP-B-W、BP-C-W)中碳纳米管分布更均匀,最可几孔径较小,同时具有更优异的机械性能、电性能及电磁屏蔽性能。BP-A-W的电导率和拉伸强度与BP-A-E相比分别提升了 74%和665%。厚度为450μm的BP-A-W在8~18 GHz的屏蔽效能可达到101.7 dB,且以吸收损耗为主,与BP-A-E相比提升了 26%。不同长径比的碳纳米管复配有利于提升薄膜的电导率和屏蔽效能。BP-C-W厚度为45μm时,屏蔽效能可达到48 dB,且具有29300 dB.cm2/g的超高比屏蔽效能。研究并对比了碳纳米管薄膜多层结构与三明治结构对屏蔽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碳纳米管薄膜的层数,可在30~110 dB范围内调控多层结构薄膜的屏蔽效能。但随着薄膜层数的增加,屏蔽效能增长率及比屏蔽效能均快速下降。通过热压成型法制备了碳纳米管薄膜/聚丙烯三明治结构(S-BP)复合材料。S-BP的屏蔽效能随d值的增加单调增加直至达到最佳值,随后进入平台期(X波段:d=0.32~0.42λ,λ=25 mm),之后继续增大d值,由于出现谐振峰,屏蔽效能急剧下降。Ku波段的平台期向较小d值方向移动。多层结构与三明治结构均可实现大于100 dB的屏蔽效能,且以吸收损耗为主。与具有相同屏蔽层组分的多层结构屏蔽材料相比,含有两层透波层的三明治结构屏蔽材料的屏蔽效能可提升90.7%,且屏蔽效能的提升主要是吸收损耗的贡献。为提升碳纳米管薄膜的电磁匹配程度,制备了 BP/Fe3O4和BP/Fe3O4/PANI复合薄膜,研究了 Fe3O4和聚苯胺对薄膜机械性能、电性能、磁性能、屏蔽性能的影响。随着沉积液中铁离子浓度的增大,Fe3O4的形貌由薄片状转变为颗粒状,且负载量逐渐增大。BP/Fe3O4的电导率随之下降,饱和磁化强度则随之增大。铁离子浓度为0.12 mol/L时,BP/Fe3O4的饱和磁化强度为14.3 emu/g。碳纳米管与Fe3O4之间的界面极化,提升了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效能。聚苯胺在Fe3O4之间和Fe3O4与碳纳米管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补偿了 Fe3O4引起的电性能的损失,同时增强了碳纳米管、Fe3O4与聚苯胺之间的相互作用。BP/Fe304/PANI复合薄膜可保留碳纳米管薄膜的机械性能,同时提升其磁性能。由于磁损耗和界面极化衰减,BP/Fe3O4/PANI复合膜在5.85~18GHz的平均屏蔽效能(36.6 dB)与纯碳纳米管薄膜相比增长了 17.3%。

柳扬[10](2019)在《轻质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基电磁屏蔽与吸波材料由于其具有轻质、组分和结构可控以及良好电性能,成为了解决军用和民用领域雷达探测、电磁干扰等关键问题的理想的电磁功能材料之一。然而,单一的碳材料不具有磁性,导致其本身表现出较差的阻抗匹配,很难同时满足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的“薄、轻、宽、强”的综合特性。因此,将轻质导电的碳材料与磁性材料进行复合,有助于在保持较高电磁波损耗强度的同时,改善阻抗匹配特性,实现轻质、宽频吸收和强吸收的特性。本论文以铁氧体和磁性合金为磁性组分,与不同种类碳材料复合,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组分、结构和形貌进行设计,分别制备了生物质衍生四氧化三铁/碳纤维的碳基磁性复合材料(Fe3O4/CF)、MOFs衍生空心钴镍@碳的碳基磁性复合材料(Co Ni@C,CNC)和轻质多孔钴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烯(Co Fe2O4/RGO,CFO/RGO)纳米复合材料,得到了一系列轻质、宽频、强吸收的电磁防护材料。同时,采用石墨烯层间结构构筑,制备了超薄超轻钴铁氧体-碳纳米管/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CFO-CNTs/RGOp),得到一种同时具有高强度和耐紫外老化功能的高效电磁防护材料。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生物质甘蔗纤维为原料,采用溶液浸渍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生物质衍生Fe3O4/CF碳基磁性复合材料。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显示磁性Fe3O4颗粒均匀嵌入和分散在甘蔗纤维碳化的CF表面。氮气吸脱附曲线和室温磁滞回线的结果表明,当Fe3O4含量增大时,Fe3O4/CF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有所减小,而饱和磁环强度明显增大。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提高煅烧温度使Fe3O4/CF复合材料具有更多的缺陷。通过同轴法测试Fe3O4/CF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并研究了其吸波性能。结果表明,Fe3O4的含量以及煅烧温度对Fe3O4/CF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有极大的影响。当碳源和铁源质量比为1:1,煅烧温度为700oC时,所制备的Fe3O4/CF-1-700试样获得了优异的吸波性能。在厚度仅为1.9 mm时,最小反射损耗值为-48.2 d B,同时,有效吸收频率范围为12.9-18.0 GHz,即有效吸收带宽可达5.1 GHz。2、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双金属Co Ni-MOFs复合材料,并以其为前驱体通过在惰性气体氛围高温煅烧得到了具有空心结构和多孔结构的Co Ni@C(CNC)复合材料。SEM和TEM结果表明球形的CNC复合材料具有典型的空心结构和多孔结构。通过简单地调节Co/Ni质量比,可以精确地控制CNC复合材料的尺寸、微观结构、比表面积、孔结构、室温磁性能以及电磁参数。当CNC-1:1复合材料的填充量为30 wt%,试样厚度为2.4 mm时,在10.7 GHz处获得最小反射损耗为-37.5 d B,对电磁波吸收效率超过99.9%,同时有效吸收带宽达到4.0GHz(8.0 GHz-12.4 GHz)。3、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制备了疏松多孔的CFO/RGO纳米复合材料,SEM和TEM分析结果表明直径约为180 nm的疏松多孔的CFO纳米微球均匀地分布在RGO表面,构筑了多级结构的CFO/RGO纳米复合材料。电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CFO含量增大时,CFO/RGO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明显减小,吸波性能有所提升。通过改变CFO/RGO 10:1复合材料在石蜡基体中的添加量,研究了吸波剂含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当CFO/RGO 10:1的添加量为50 wt%,试样厚度在2.8 mm时,在10.2 GHz处具有最小的RL值为-57.7 d B,同时有效吸收的频率范围为8.3 GHz到14.1 GHz,有效吸收带宽高达5.8 GHz。4、以氧化石墨烯为基体材料,CFO-CNTs纳米复合材料为电磁功能材料,可交联小分子为增强体系,采用溶液喷涂法和高温还原法制备了超轻超薄CFO-CNTs/RGOp复合薄膜。SEM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CFO-CNTs/RGOp复合薄膜具有典型的平行层状结构。CFO-CNTs复合材料的引入有助于在RGO层间形成增强的导电网络和磁损耗,提高复合薄膜对电磁波的衰减。同时,CFO-CNTs与RGO之间丰富的界面能够引起更多的界面极化和损耗,进一步提高了复合薄膜的吸收损耗。电磁屏蔽分析结果表明当CFO-CNTs/RGOp复合薄膜的厚度为15μm时,在X波段的屏蔽效能达到约38.0 d B,屏蔽效率超过99.95%。水接触角和拉伸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CFO-CNTs/RGOp复合薄膜具有疏水性和超强的力学强度。紫外老化测试结果表明,在紫外老化后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和电磁屏蔽效能仍能达到测试前的82.4%和86.6%,表明CFO-CNTs/RGOp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耐紫外老化性能。

二、聚合物基磁性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物基磁性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磁性热塑性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自修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名词(Nomenclature)
第1章 绪论
    1.1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概述
        1.1.1 自修复材料的分类
        1.1.2 自修复理论
        1.1.3 实现修复基本条件
        1.1.4 自修复效果的评价体系
    1.2 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
        1.2.1 纳米粒子在自修复系统中的作用
        1.2.2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2.1 自修复型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
    2.2 FeNi纳米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2.2.1 液相还原法制备FeNi合金纳米粉体
        2.2.2 FeNi合金纳米粉体的性能分析
    2.3 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3.1 多步骤分散工艺制备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
        2.3.2 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2.3.3 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析
        2.3.4 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2.4 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2.4.1 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特性
        2.4.2 FeNi_p/PP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5 多步骤分散工艺制备金属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
        2.5.1 金属粒子/聚合物复合纤维
        2.5.2 FeSiAlp/PP磁性复合纤维的制备
        2.5.3 FeSiAlp/PP磁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研究
    3.1 金属粒子/聚合物界面结合理论
    3.2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分析
    3.3 界面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 界面结构对复合材料电磁特性的作用
        3.3.2 界面结构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作用
        3.3.3 界面结构对自修复特性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自修复特性研究
    4.1 自修复实验
        4.1.1 自修复研究方法
        4.1.2 微波修复技术
        4.1.3 实验仪器
    4.2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微波损耗逾渗特性
    4.3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微波修复特性
        4.3.1 微波场作用
        4.3.2 微波修复后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纳米粉体热塑性复合材料自修复机理研究
    5.1 磁性纳米粉体热塑性复合材料自修复系统
    5.2 磁热效应
        5.2.1 磁热效应
        5.2.2 微波磁热机制
        5.2.3 高频感应磁热机制
        5.2.4 微波热源和高频感应热源的对比
    5.3 FeNi合金纳米粉体的磁热效应
        5.3.1 铁磁性纳米粉体的磁热效应
        5.3.2 粉体特性对复合材料磁热效应的影响
    5.4 “熵耗尽”作用
        5.4.1 纳米复合体系中熵和焓的作用
        5.4.2 “熵耗尽”作用
    5.5 分子链的扩散运动
        5.5.1 高分子材料的损伤与愈合
        5.5.2 高分子材料损伤愈合的热力学原理
        5.5.3 分子链的扩散运动
    5.6 FeNip/PP纳米复合材料在熵和焓作用下的自主修复过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玻纤/PP复合材料自修复特性及其应用
    6.1 自修复型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概述
        6.1.1 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
        6.1.2 自修复型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6.1.3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损伤自修复模式
    6.2 自修复型CFRT层合板的设计及制备
        6.2.1 自修复型CGF/PP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设计
        6.2.2 CGF/(MP/PP)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制备工艺
    6.3 CRFT层合板的自修复特性
    6.4 CGF/(FeNip/PP)复合材料齿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与主要结论
    7.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降解和生物性能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骨损伤与骨修复
        1.2.1 骨组织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1.2.2 骨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1.2.3 骨移植物分类
        1.2.4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3 磁性纳米粒子研究概述
        1.3.1 磁性物质分类
        1.3.2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3.3 磁性纳米粒子的修饰改性
        1.3.4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
    1.4 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
        1.4.1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1.4.2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1.4.4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的研究动机、内容和创新点
        1.5.1 论文的研究动机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PLGA基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材料的合成与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材料的基本表征
        2.2.4 体外降解实验
        2.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合成与基本表征
        2.3.2 磁性纳米粒子在有机相中的分散稳定性
        2.3.3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和力学性能
        2.3.4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在交变磁场下的体外降解实验
        2.3.5 磁控降解的机制分析与材料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LGA基磁性复合材料的体外生物学性质研究及机制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材料的合成与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磁性纳米粒子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估
        3.2.4 磁刺激下磁性复合材料的体外生物学研究
        3.2.5 原子力测试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磁性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评估
        3.3.2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3.3.3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估
        3.3.4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细胞粘附与增殖
        3.3.5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
        3.3.6 磁性材料与磁刺激协同促进成骨分化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LGA基磁性复合材料用以诱导体外成骨分化的材料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4.2.3 材料的合成与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材料的基本表征
        4.2.5 体外生物学实验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拟结果分析
        4.3.2 材料的合成与基本表征
        4.3.3 PBLG-g-IO在有机相中的分散稳定性测试
        4.3.4 PBLG-g-IO/PLGA磁性复合材料基本性能测试
        4.3.5 PBLG-g-IO/PLGA磁性复合材料体外生物学性质研究
        4.3.6 磁致机械刺激促成骨分化的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3)轻质高效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电磁屏蔽的概念与电磁屏蔽材料的分类
        1.2.1 电磁屏蔽概念
        1.2.2 金属基电磁屏蔽材料
        1.2.3 本征导电型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
        1.2.4 填充型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
    1.3 电磁波屏蔽机理和测试方法
        1.3.1 电磁屏蔽机理
        1.3.2 电磁屏蔽性能的测试方法
    1.4 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
        1.4.1 均质结构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
        1.4.2 多孔结构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
        1.4.3 层级结构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
        1.4.4 隔离结构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柔性高强ANF/AgNW电磁屏蔽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ANF分散液的制备
        2.2.4 AgNW分散液的制备
        2.2.5 柔性高强ANF/AgNW电磁屏蔽复合薄膜的制备
        2.2.6 ANFs、AgNWs和ANF/AgNW电磁屏蔽复合电薄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NFs和AgNWs微观形貌
        2.3.2 ANF/AgNW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
        2.3.3 ANF/AgNW复合薄膜的化学结构
        2.3.4 ANF/AgNW复合薄膜结晶性能、力学性能、透光性能和导电性能
        2.3.5 ANF/AgNW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2.3.6 ANF/AgNW复合薄膜的焦耳发热性能
        2.3.7 ANF/AgNW复合薄膜在个人热管理领域的应用
    2.4 小结
3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电磁屏蔽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ANF分散液的制备
        3.2.4 AgNW分散液的制备
        3.2.5 Ti_3C_2T_x MXene分散液的制备
        3.2.6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复合薄膜的制备
        3.2.7 ANFs、Ti_3C_2T_x和AgNWs微观结构和化学结构表征
        3.2.8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复合薄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NFs、Ti_3C_2T_x MXene和AgNWs的微观形貌
        3.3.2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
        3.3.3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复合薄膜的化学结构
        3.3.4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
        3.3.5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3.3.6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机理
        3.3.7 双层结构ANF-Ti_3C_2T_x/AgNW复合薄膜的热管理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隔离结构Ti_3C_2T_x@Pebax复合微孔材料的制备与电磁屏蔽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Ti_3C_2T_x MXene分散液的制备
        4.2.4 Pebax微孔珠粒的制备
        4.2.5 Ti_3C_2T_x@Pbax复合微孔材料的制备
        4.2.6 Ti_3C_2T_xMXene、Pebax和隔离结构Ti_3C_2T_x@Pebax复合微孔材料的微观结构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i_3C_2T_xMXene的微观形貌
        4.3.2 Pebax微孔珠粒和Ti_3C_2T_x@Pebax复合微孔珠粒结构
        4.3.3 隔离结构Ti_3C_2T_x@Pebax复合微孔材料的微观形貌
        4.3.4 隔离结构Ti_3C_2T_x@Pebax复合微孔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氟橡胶
        1.2.1 氟橡胶的概述
        1.2.2 氟橡胶的硫化体系
        1.2.3 氟橡胶的应用
    1.3 碳纳米管
        1.3.1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
        1.3.2 碳纳米管的应用
    1.4 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1.4.1 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2 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状况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FEPM/酸化MW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酸化碳纳米管的制备
        2.2.3 FEPM/MWC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WCNTs-COOH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3.2 FEPM/MWC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2.3.3 FEPM/MWC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热使用寿命预测
        2.3.4 FEPM/MWC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耐酸碱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EPM/氨基化MW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氨基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制备
        3.2.3 FEPM/氨基功能化MW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功能化MWCNTs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3.2 氨基功能化MWCNTs对 FEPM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 FEPM/MWCNTs-A1120 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3.3.4 拉伸变形下FEPM/MWCNTs-A1120 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PM/Fe_3O_4@MW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Fe_3O_4@MWCNTs杂化材料的制备
        4.2.3 FEPM/Fe_3O_4@MW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_3O_4@MWCNTs杂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3.2 FEPM/Fe_3O_4@MWCNTs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聚芳醚腈功能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EN荧光功能复合材料
    1.1 稀土掺杂型PEN荧光复合材料
    1.2 稀土配位型PEN荧光复合材料
2 PEN介电功能复合材料
    2.1 PEN低介电复合材料
    2.2 PEN高介电复合材料
3 PEN磁性功能复合材料
4 结语与展望

(6)三维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应用
    1.3 固体传热机理
        1.3.1 聚合物材料导热机理
        1.3.2 填料导热机理
        1.3.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导热机理
    1.4 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1.4.1 本征型导热聚合物研究进展
        1.4.1.1 控制分子链段排列
        1.4.1.2 提高分子间相互作用
        1.4.1.3 调控分子结构
        1.4.2 填充型导热聚合物研究进展
        1.4.2.1 单一填料填充型
        1.4.2.2 复合填料填充型
        1.4.2.3 填料取向填充型
        1.4.2.3.1 水平取向
        1.4.2.3.2 垂直取向
        1.4.3 填料连续型导热聚合物研究进展
        1.4.3.1 粉末混合模压法
        1.4.3.2 预构骨架法
        1.4.3.2.1 非取向导热骨架
        1.4.3.2.2 垂直取向导热骨架
        1.4.3.3 预构孔洞法
        1.4.3.4 三维填料骨架特点
    1.5 导热模型
    1.6 本文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文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2章 三维碳化硅纳米线导热网络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2.1 滤饼制备
        2.2.2.2 多孔骨架制备
        2.2.2.3 复合材料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三维SiC_w骨架制备
        2.3.2 多孔SiC_w骨架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形貌
        2.3.3 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2.3.4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
        2.3.5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2.3.6 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空氮化硼微球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样品制备
        3.2.2.1 中空氮化硼微球制备
        3.2.2.2 多孔骨架制备
        3.2.2.3 复合材料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NMB及复合材料微观形貌
        3.3.2 压力对BNMB骨架孔隙率和取向度的影响
        3.3.3 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及热管理能力
        3.3.4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3.3.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垂直取向SiC_w/BNNS三维骨架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2 样品制备
        4.2.2.1 氮化硼纳米片制备
        4.2.2.2 多孔骨架制备
        4.2.2.3 复合材料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骨架及其环氧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4.3.2 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4.3.3 复合材料热管理能力
        4.3.4 不同取向导热结构传热对比
        4.3.5 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氧化铝多孔骨架制备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5.2.2 样品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f-Al_2O_3及其复合材料微观形貌
        5.3.2 复合材料综合热学性能
        5.3.3 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5.3.4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7)柔性PVDF基聚合物的电磁屏蔽与微孔发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纯金属电磁屏蔽材料
        1.2.2 本征导电型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
        1.2.3 非导电型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
        1.2.4 基体结构增强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性能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理论与方法
    2.1 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机理
    2.2 电磁屏蔽性能测试
    2.3 超临界CO_2发泡过程及机理
        2.3.1 超临界CO_2发泡机理
        2.3.2 间歇发泡工艺
    2.4 实验材料
    2.5 实验设备
第3章 CNTs/Ni协同作用对PVDF柔性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碳纳米管包覆镍(Ni@CNTs)颗粒制备
        3.2.2 PVDF/CNTs/Ni@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试样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i@CNTs的微观形貌及元素分析
        3.3.2 PVDF/CNTs/Ni@CNTs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分析
        3.3.3 PVDF/CNTs/Ni@CNTs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3.4 热处理前PVDF/CNTs/Ni@CNTs的电导率及电磁屏蔽性能
        3.3.5 热处理后PVDF/CNTs/Ni@CNTs的电导率及电磁屏蔽性能
        3.3.6 PVDF/CNTs/Ni@CNT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 小结
第4章 PVDF/CNTs微孔发泡及其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PVDF/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多孔PVDF/CNT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试样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VDF/CNTs泡沫的晶体结构分析
        4.3.2 PVDF/CNTs泡沫的泡孔形貌
        4.3.3 PVDF/CNTs泡沫的电导率及电磁屏蔽性能
        4.3.4 PVDF/CNTs泡沫的抗压缩性能
    4.4 小结
第5章 PVDF/复合填料泡沫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海胆状镍颗粒制备
        5.2.2 PVDF/CNTs/Ni复合材料泡沫制备
        5.2.3 试样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胆状镍的微观形貌及元素分析
        5.3.2 PVDF/CNTs/Ni复合材料泡沫的晶体结构分析
        5.3.3 PVDF/CNTs/Ni复合材料泡沫的泡孔形貌
        5.3.4 PVDF/CNTs/Ni复合材料泡沫的电导率及电磁屏蔽性能
        5.3.5 PVDF/CNTs/Ni复合材料泡沫的抗压缩性能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聚4-乙烯基吡啶基磁性纳米材料对典型有机物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染料与PPCPs的来源、分类、性质及危害
        1.1.1 染料的来源、分类、性质及危害
        1.1.2 PPCPs的来源、分类、性质及危害
    1.2 染料与PPCPs的处理方法
        1.2.1 生物膜法
        1.2.2 活性污泥法
        1.2.3 厌氧生物法
        1.2.4 膜分离技术
        1.2.5 吸附法
        1.2.6 化学沉淀法
        1.2.7 化学混凝法
        1.2.8 氧化/还原技术
    1.3 吸附法和氧化/还原技术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吸附法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3.2 氧化/还原技术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3.3 P4VP的简介
    1.4 研究背景、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GO-Fe_3O_4@P4VP的制备及其吸附水溶液中甲基蓝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GO-Fe_3O_4@P4VP的制备
        2.2.3 GO-Fe_3O_4@P4VP的表征
        2.2.4 GO-Fe_3O_4@P4VP的批处理吸附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GO-Fe_3O_4@P4VP的表征
        2.3.2 所制备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比较分析
        2.3.3 pH的影响
        2.3.4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2.3.5 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影响及吸附等温线
        2.3.6 接触时间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
        2.3.7 温度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
        2.3.8 离子强度的影响
        2.3.9 XPS分析
        2.3.10 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l-MOF-Fe_3O_4@P4VP的制备及其吸附水溶液中萘普生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Al-MOF-Fe_3O_4@P4VP的制备
        3.2.3 Al-MOF-Fe_3O_4@P4VP的表征
        3.2.4 Al-MOF-Fe_3O_4@P4VP的批处理吸附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Al-MOF-Fe_3O_4@P4VP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所制备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比较分析
        3.3.3 pH的影响
        3.3.4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3.3.5 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影响与吸附等温线
        3.3.6 接触时间的影响和吸附动力学
        3.3.7 温度的影响和吸附热力学
        3.3.8 离子强度的影响
        3.3.9 XPS分析
        3.3.10 Al-MOF-Fe_3O_4@P4VP对其他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3.3.11 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Fe_2O_4-P4VP@Ag NPs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CoFe_2O_4-P4VP@Ag NPs的制备
        4.2.3 CoFe_2O_4-P4VP@Ag NPs的表征
        4.2.4 CoFe_2O_4-P4VP@Ag NPs的催化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oFe_2O_4-P4VP@Ag NPs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所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分析
        4.3.3 pH的影响
        4.3.4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4.3.5 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影响
        4.3.6 温度的影响
        4.3.7 离子强度的影响
        4.3.8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3.9 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研究
        4.3.10 CoFe_2O_4-P4VP@Ag NPs降解Cip的可能机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碳纳米管概述
        1.1.1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分类
        1.1.2 碳纳米管的性能
        1.1.3 碳纳米管的制备
        1.1.4 碳纳米管的改性
    1.2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1.2.1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1.2.2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1.3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与改性
        1.3.1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
        1.3.2 碳纳米管薄膜的性能及其改性
    1.4 碳纳米管薄膜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1.4.1 碳纳米管薄膜复合材料的制备
        1.4.2 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电磁屏蔽概述
        1.5.1 电磁波及其危害
        1.5.2 电磁屏蔽的原理
        1.5.3 电磁屏蔽性能的评价
        1.5.4 电磁屏蔽性能的表征方法
        1.5.5 电磁屏蔽材料的分类
    1.6 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
    1.7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电磁屏蔽用PPEK/CN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制备
        2.3.1 PPEK/CNT母料的制备
        2.3.2 PPEK/CNT复合薄膜及多孔复合薄膜的制备
        2.3.3 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结构及性能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PEK/CNT复合薄膜及多孔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
        2.5.2 PPEK/CNT多孔复合薄膜的孔隙率
        2.5.3 PPEK/CNT复合薄膜及多孔复合薄膜的电性能
        2.5.4 PPEK/CNT复合薄膜及多孔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
        2.5.5 PPEK/CNT复合薄膜及多孔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
        2.5.6 PPEK/CNT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2.5.7 多孔结构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2.5.8 多层结构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2.5.9 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2.6 本章小结
3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样品制备
        3.3.1 碳纳米管分散液的制备
        3.3.2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
    3.4 样品表征
        3.4.1 碳纳米管及其分散液表征
        3.4.2 碳纳米管薄膜结构及性能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碳纳米管的形貌表征
        3.5.2 碳纳米管的分散性与超声时间的关系
        3.5.3 碳纳米管分散液的稳定性
        3.5.4 超声处理对碳纳米管结构的影响
        3.5.5 碳纳米管薄膜的形貌
        3.5.6 碳纳米管薄膜的孔径结构
        3.5.7 碳纳米管薄膜的孔隙率及接触角
        3.5.8 碳纳米管薄膜的热稳定性
        3.5.9 碳纳米管薄膜的机械性能
        3.5.10 碳纳米管薄膜的电性能
        3.5.11 碳纳米管薄膜的热导率
        3.5.12 碳纳米管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3.6 本章小结
4 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样品制备
        4.3.1 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多层结构材料的制备
        4.3.2 碳纳米管薄膜/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4.4 样品表征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碳纳米管薄膜/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压力选择
        4.5.2 碳纳米管薄膜/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
        4.5.3 碳纳米管薄膜/聚丙烯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5.4 碳纳米管薄膜/聚丙烯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4.5.5 碳纳米管薄膜多层结构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4.5.6 碳纳米管薄膜/聚丙烯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4.5.7 多层结构与三明治结构电磁屏蔽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电磁屏蔽用磁性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3 样品制备
        5.3.1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
        5.3.2 BP/Fe_3O_4复合薄膜的制备
        5.3.3 BP/Fe_3O_4/PANI复合薄膜的制备
    5.4 样品表征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及元素分析
        5.5.2 复合薄膜的结构表征
        5.5.3 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
        5.5.4 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
        5.5.5 复合薄膜的电性能
        5.5.6 复合薄膜的磁性能
        5.5.7 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二章补充数据
附录B 第三章补充数据
附录C 第四章补充数据
附录D 第五章补充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轻质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屏蔽与吸收材料概述
        1.2.1 电磁屏蔽与吸收的基本理论
        1.2.2 材料的电磁波损耗机制
        1.2.3 电磁屏蔽与吸收材料的分类
        1.2.4 电磁屏蔽与吸收材料的测试方法
    1.3 碳基磁性电磁屏蔽与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一维碳材料/磁性复合材料
        1.3.2 石墨烯/磁性复合材料
        1.3.3 生物质衍生碳/磁性复合材料
        1.3.4 MOFs衍生碳基磁性复合材料
    1.4 电磁屏蔽与吸收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生物质衍生Fe_3O_4/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结果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CF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2.3.2 Fe_3O_4/CF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2.3.3 Fe_3O_4/CF复合材料的电磁特性
        2.3.4 Fe_3O_4/CF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OFs衍生空心CoN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结果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oNi-MOFs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3.3.2 CN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及结构分析
        3.3.3 CNC复合材料的电磁特性
        3.3.4 CN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质多孔CoFe_2O_4/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4 结果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oFe_2O_4纳米微球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4.3.2 CoFe_2O_4纳米微球的吸波性能分析
        4.3.3 氧化石墨烯的微观形貌及结构分析
        4.3.4 CoFe_2O_4/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4.3.5 CoFe_2O_4/RGO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4.3.6 CoFe_2O_4/RGO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
        4.3.7 CoFe_2O_4/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薄超轻CoFe_2O_4-CNTs/RGOp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2.4 结果表征与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FO,CFO-CNTs和 GO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5.3.2 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及结构分析
        5.3.3 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电导率
        5.3.4 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5.3.5 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疏水性分析
        5.3.6 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5.3.7 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紫外老化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聚合物基磁性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磁性热塑性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自修复特性研究[D]. 白茹茹. 南昌大学, 2021(02)
  • [2]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降解和生物性能调控机制研究[D]. 郝莉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轻质高效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 康松磊.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光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聚芳醚腈功能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唐滋励,尹航,杨峻一,唐海龙.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8)
  • [6]三维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肖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柔性PVDF基聚合物的电磁屏蔽与微孔发泡性能研究[D]. 曾水萍.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8]聚4-乙烯基吡啶基磁性纳米材料对典型有机物的去除研究[D]. 李元帅. 兰州大学, 2020(01)
  • [9]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D]. 胡云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10]轻质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D]. 柳扬.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聚合物基磁性复合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