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人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

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人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

一、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作人员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章益飞[1](2020)在《盐城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及辐射防护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盐城市核技术应用机构辐射防护现状、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识别放射防护薄弱环节,降低职业性放射相关疾病和健康损害的发生风险。为探讨长期低剂量辐射的健康损害、改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盐城市选取33家放射诊疗机构和10家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为研究现场,机构内全部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医疗及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的140个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对医疗机构的126台射线装置开展质量控制监测。对放射工作人员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法开展外照射个人监测,收集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工龄、职业类别、机构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和体检指标异常情况,评价职业放射暴露的健康效应。结果1.个人剂量监测共监测691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5m Sv,96.96%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m Sv,未发现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水平超过标准规定的限值。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间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74,P<0.001),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工业探伤作业人员,其次为介入放射学。从事工业探伤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1m Sv的比例最高,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及其他工业应用等工种的年剂量均低于1m Sv。从单位类别分布看,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人员年有效剂量最高,三级医院最低,不同级别机构间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13,P<0.001)。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1m Sv的比例高于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中,一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1m Sv的比例最大,随着医院等级的升高,年有效剂量大于1m Sv的人数构成比有降低的趋势。2.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共监测140个各类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水平,合格率97.9%。X射线行李包检查仪工作场所防护合格率最低,其次为工业X射线探伤、常规X射线摄影及医用X射线透视等设备工作场所,防护合格率在不同设备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62,P=0.341)。常规X射线摄影设备放射工作场所外周围剂量当量率平均值最高,乳腺摄影机房最低,不同设备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3,P=0.914)。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合格率低于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超标的医疗机构均为一级医院,不同级别机构间防护检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76,P=0.103)。一级医院放射工作场所外周围剂量当量率平均值最高,其次为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二级医院最低,不同级别机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2,P=0.247)。对126台医用射线装置开展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86.51%。CT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最低,其次为常规X射线摄影设备。乳腺摄影机、牙科摄影设备及DSA均未检出不合格指标。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在不同设备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679,P=0.083)。一级医院射线装置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低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6,P=0.026)。3.辐射效应监测(1)不同性别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女性工作人员外周血WBC(χ2=3.997,P=0.046)、RDW-CV(χ2=19.929,P<0.001)、PLT(χ2=8.712,P=0.005)、Hbg(χ2=13.548,P<0.001)、MCH(χ2=14.575,P<0.001)、MCHC(χ2=70.420,P<0.001)等血常规指标异常检出率,AST(χ2=4.648,P=0.031)、STB(χ2=6.771,P=0.010)、GGT(χ2=37.833,P<0.001)及Cr(χ2=5.505,P=0.023)等肝肾功能指标异常检出率,尿白细胞(χ2=66.469,P<0.001)、尿维生素C(χ2=21.692,P<0.001)、尿隐血(χ2=23.599,P<0.001)、尿蛋白(χ2=9.577,P=0.003)等尿常规指标异常检出率,以及眼晶状体(χ2=5.214,P=0.027)异常检出率均显着高于男性;男性放射工作人员血压(χ2=16.533,P<0.001)、空腹血糖(χ2=8.583,P=0.003)及腹部彩超(χ2=5.722,P=0.017)异常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女性。(2)不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加,MCV(χ2=13.047,P=0.005)、Hbg(χ2=10.470,P=0.015)、STB(χ2=8.858,P=0.031)、血压(χ2=48.462,P<0.001)、血糖(χ2=55.298,P<0.001)、腹部彩超(χ2=38.966,P<0.001)、眼晶状体(χ2=63.744,P<0.001)等指标异常检出率有增高的趋势,ALT(χ2=37.646,P<0.001)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随着工龄的增加,MCV(P=0.010)、空腹血糖(χ2=14.286,P=0.001)、腹部彩超(χ2=16.918,P<0.001)、眼晶体(χ2=21.103,P<0.001)异常检出率呈升高的趋势,不同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NEUT%(χ2=14.258,P=0.012)、RDW-CV(χ2=13.899,P=0.017)、MCHC(χ2=55.780,P<0.001)等血常规指标,以及尿维生素C(χ2=62.452,P<0.001)、尿隐血(χ2=16.947,P=0.006)等尿常规指标异常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从事放射治疗学的工作人员尿蛋白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工种(χ2=22.480,P=0.001),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检出率高于其他职业类别(χ2=51.077,P<0.001),工业探伤作业人员血压(χ2=27.222,P<0.001)、腹部彩超(χ2=14.865,P=0.010)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工业其他应用人员β2-MG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χ2=11.452,P=0.027),胸片检查异常人员的工种均为工业其他应用,从事诊断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尿白细胞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工种的工作人员(χ2=43.773,P<0.001)。(5)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RDW-CV(χ2=18.089,P=0.001)、MCHC(χ2=77.365,P<0.001)、尿白细胞(χ2=33.962,P<0.001)、尿维生素C(χ2=48.549,P<0.001)、尿隐血(χ2=13.555,P=0.004)、尿蛋白(χ2=14.645,P=0.002)、眼晶体(χ2=34.921,P<0.001)等指标异常率显着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二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β2-MG(P=0.028)、甲状腺彩超(P=0.017)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一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Cr(P=0.048)、腹部彩超(χ2=12.268,P=0.006)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工作人员NEUT%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χ2=10.345,P=0.016),胸片异常均发现在从事工业核技术应用的人员。结论1.本次调查发现,盐城市核技术应用机构的放射防护措施执行较好,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较为安全。未发现个人剂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的水平,无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报告。2.从事工业探伤、介入放射学等工种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及高剂量检出率均高于其他职业类别。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水平高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一级、二级医院辐射暴露水平高于三级医院。研究结果提示应重点关注工业辐射及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水平和职业健康状态。3.防护检测不合格的放射工作场所均集中于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和一级医院,一级医院射线装置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低于二级和三级医院。4.被调查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指标存在异常,提示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会对健康产生损害效应,健康检测指标异常率与性别、年龄、工龄、职业类别、机构级别等有关。

王焱[2](2013)在《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与白内障危险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与白内障危险关系。方法:以放射工作人员和接受外照射剂量可比的广东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和对照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白内障危险因素信息,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对白内障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广东阳江居民为研究对象,对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因素调整后,与对照组(<50mSv)相比,累积受照剂量50~100mSv组、100~200mSv组、200mSv以上组患眼晶状体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58(95%CI:0.98~2.56)、1.06(95%CI:0.72~1.56)和2.31(95%CI:1.21~4.42),其中200mSv以上组有统计学意义;患皮质性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40(95%CI:0.74~2.63)、1.66(95%CI:0.96~2.90)和1.99(95%CI:1.03~3.85),其中200mSv以上组有统计学意义;患核性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76(95%CI:1.10~2.84)、0.91(95%CI:0.62~1.34)和2.04(95%CI:1.11~3.73),其中50~100mSv组和200mSv以上组均有统计学意义;患后囊下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3.93(95%CI:0.42~36.76),11.89(95%CI:1.49~95.03)和9.63(95%CI:1.06~87.17),其中100~200mSv组、200mSv以上组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累积受照剂量与核性混浊无显着性关联(P>0.05),与皮质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均有显着性关联且呈线性趋势关系(P<0.05),受照剂量每增加l00mSv,患皮质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风险分别增加30%和80%。四川、河南、江苏、广东、山东等五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对省份、性别、年龄、放射工龄因素进行调整后,与从事放射诊断和治疗的工作人员相比,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的人员患眼晶状体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1(95%CI:1.01~3.26),1.49(95%CI:1.01~2.18),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事工业应用、测井工作人员患眼晶状体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07(95%CI:0.80~1.44),1.54(95%CI:0.42~5.63),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相比,三级以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患眼艮晶状体混浊的风险增高,OR值为2.21(95%CI:1.50~3.26)。根据更为规范和完整的河南省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检查资料,对混浊的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对性别、年龄、工龄进行调整之后,与从事放射诊断和治疗人员相比,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应用的人员患眼晶状体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9(95%CI:0.97~3.71),0.82(95%CI:0.42~1.59),0.90(95%CI:0.45~1.82);患皮质性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99(95%CI:0.72~5.48)、0.64(95%CI:0.21~1.93)、0.65(95%CI:0.18~2.36);患核性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0.76(95%CI:0.17~3.31)、0.79(95%CI:0.26~2.38)、0.75(95%CI:0.24~2.40);患后囊下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2.66(95%CI:1.08~6.56)、.88(95%CI:0.79~4.44)、1.51(95%CI:0.56~4.08).从事核医学工作人员患后囊下混浊的风险显着高于从事放射诊断和治疗的人员(P<0.05),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患后囊下混浊的风险同样增高,但是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受照可能会增加受照人员患皮质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风险。依据长期接受小剂量照射的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估计,受照剂量每增加l00mSv,患皮质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风险分别增加30%和80%。长期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可能会增加患眼晶状体混浊特别是被认为放射性典型相关的后囊下混浊的风险,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医院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防护。

刘智慧[3](2010)在《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借助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影像图像,利用穿刺技术,把各种特殊的导管,顺着血管及其它各种管腔送入人体各个器官,在不进行开放性手术的情况下,诊断和治疗多种疑难疾病的诊疗办法。一方面介入诊疗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治疗、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低和较好的疗效已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目前介入放射学能诊断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几乎渗入到临床与影像学的各个专业。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生物工程新材料的发展,介入诊疗技术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介入诊疗的防护却不尽人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直接暴露在射线下、且暴露时间较长;患者也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特别是有时非诊治部位也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由于介入诊疗工作人员是临床医务人员,非传统放射科系,防护意识较淡薄,防护知识有待提高,而放射防护人员对诊疗技术理解领会较有限;造成辐射防护管理和培训相对滞后,辐射防护意识和装备满足不了介入放射学迅猛发展的需要。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职业性受照剂量及受照时间在医学领域是最高的,以牺牲医护人员的健康来诊治病人;考虑到代价-利益分析,最终X射线超标问题将制约介入诊疗工作。因此本课题针对目前介入放射学防护比较差,工作人员及病人受照剂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病人也被超剂量照射的现状,以及介入诊疗临床使用面广,防护实施工作难度大等事实;为了获取新疆地区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的现状第一手资料,为研制切实可行的系列化防护装置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1.对新疆地区介入放射学的辐射场的辐射剂量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其次,针对目前已有的一些防护装置,影响工作人员操作或影响影像质量,不能适用于复杂的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实际情况,不便在临床上推广;同时放射防护领域还不能给放射装置提供系列化、经济、有效并适用于临床的防护装置,来满足介入放射学飞速发展的需要的现状。2.本研究通过介入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究、研制来达到这一需求。首先在乌鲁木齐地区试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辐射超标的三大类介入诊疗X线机进行防护改造,使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大幅度降低,患者的非检查、非治疗部位尽量减少受照剂量。本着经济、实用,便于推广的宗旨,研制出三大类防护装置。3.对三大类防护装置效果进行评价,以提供能够广泛推广的理论依据。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对新疆片区开展介入诊疗的射线装置,采用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法,采集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现场检测工作人员操作位的辐射剂量、热释光测量方法测量累积剂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测试布点:在三位介入工作人员手术操作位布点,选择术者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膝部这四个部位,用①X、γ射线巡测仪现场测量;②热释光测量方法布点取回实验室测量;③数学模型公式推算-用现场辐射剂量采集数据及工作量来推算;三方面数据符合的办法,推算出工作人员的年吸收剂量。患者的测量:①有用线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测量;②用热释光元件放置在患者皮肤表面,术后取回实验室测量。2)屏蔽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的研制:①通过“半价层”(半价层是把原来射线的照射量率减少一半的物质层的厚度,主要阻挡能量高的射线)、“半值层”(使在X射线束某一点的照射量率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标准吸收片的厚度,主要吸收能量低的射线。对于X射线机的半值层,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以保证机器的正常工作)的计算,初步估算出用毫米铝或铅的厚度。根据各种机型的电压大小,用相对保守的方法,用“半价层”计算出铅、用“半值层”计算出铝mm厚度;再根据铅、铝材料中铅、铝的实际含量计算出大概厚度范围。依据推算出的铅、铝mm厚度,进行反复实验、测试、优化,选择出能达到防护标准要求的最小防护厚度;从工艺上完成了跨越,解决了目前已有的防护装置的弊端:影响操作、或影响影像质量的难题;针对不同的机型、不同的介入操作类型,研制三大类防护装置;在此基础上,依据机房情况、球管形状、球管运动状态,再做相应的细化调整:①利用“限、集、屏,,的理念,以消化内科介入射线机为样机-屏风、吊帘方式防护;②以下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下球管介入防护装置;③以上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上、下球管都通用的介入防护装置;④加防护装置后,用流行病调查时现场采集辐射剂量相同的方法、相同的部位布点,用计量检定部门校准过的相同仪器进行测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⑤上述两种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自身对照、组间比较。⑥采集改装前后的介入X线机的操作者的血象进行比较;通过上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防护罩的成功研制,在解决工艺上的难题的同时,结合不同的机型进行相应的工艺研制,使介入诊疗防护装置成为系列化防护装置,以便推广应用。结果:1)流行病调查工作人员与患者的辐射剂量:①患者的皮肤入射剂量ESD:2.171μGy/h-205 mGy/min;DAP:13.2cGy·cm2-164000Gy·cm2;CD为1.36mSv-4100mSv;给定的测试条件从0.3mA,43kV-363.9mA,66kV。对心血管介入放射学诊疗的患者的剂量进行检测,剂量-面积乘积、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累积剂量的中位数值分别为1233.4 mGy·cm2、637mGy、20.27mSy;②工作人员辐射剂量:3.37mSv/a-82.56mSv/a,第一术者站立位:范围值(1.0-17500)μSv·h-1,不合格率63.35%;第二术者站立位:范围值(0.19-8830)μSv·h-1,不合格率51.65%;第三术者站立位:范围值(0.5-2200)μSv-h-1,不合格率30.4%。床上机第一术者站立位:(807.4±42.5)μSv/a,床下机术者站立位:(527.4±102.4)μSv/a。2)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用“半价层”计算出铅的厚度为2mm-6mm,用“半值层”计算出铝的厚度为2mm~4mm。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电压、结合机型、结合手术方式,确定了三大类防护装置的研制:屏蔽的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装置;设计好防治装置的方案、绘制出装置的图纸;对制作的样机在介入诊疗机上反复测试,达到防护目的的同时,调整防护装置的工艺,最关键达到不影响工作人员操作,达到美观、密合性好、轻巧。最后联系厂家制作。3)三类防护装置效果评价:①屏蔽的防护装置:在无防护装置前,床边工作人员立位防护平面13个测试点的吸收剂量为(382±113)μSv·h-1;范围值为(160-567)μSv·h-1;按保守估计年工作量80个病人计算,每个病人20分钟,防护前预计平均吸收剂量可达127.3mSv/a;在加防护装置后,床边工作人员立位防护平面各部位的吸收剂量为(49.7±32.2)μSv·h"1;范围值为(40-156.7)μSv·h-1。加综合防护措施后,预计平均吸收剂量为12.05mSv/a。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防护前,从13个测试点13个点都大于43μSv..h-1,检测不合格率的100%;加综合防护措施后,1个点大于43μSv·h-1,检测不合格率的7.7%。防护效率为92.3%。②下球管防护装置:安装防护装置之前,立、卧位防护平面23个测试点(卧位10+立位13点)的辐射剂量(3.32±3.93)mGy/h,范围在(0.56-12.78)mGy/h,特别在工作人员操作位,下身部位—性腺、膝部、腿部剂量严重超标,累计年吸收剂量约为102.88mSv;安装防护罩后,23个点的辐射剂量(0.67±1.56)mGy/h,范围为(0.0006-5.22)mGy/h,特别是工作人员站立位测试点腹部以下部位降低到探测下限,年吸收剂量降到约20.76mSv;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从业人员吸收剂量下降到原来的1/5,单纯考虑放射工作人员操作的站立位,安装防护罩之前:照射剂量为(1.78±2.07)mGy/h,范围值在(0.21-6.27)mGy/h;安装防护罩后,(0.00021±0.00035)mGy/h,范围值在(0-0.008)mGy/h;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也降低了受检者的吸收剂量,防护了非受检部位和非治疗部位。③上球管防护装置:直接安装在球管上的防护罩:第—术者站立位:防护前:(5825±1755)μSv·h-1,范围值(3580-7580)μSv·h-1,防护后:(112±56)μtSv·h-1,范围值(56-129)μSv·h-1;第二术者站立位:防护前:(250±34)μSv·h-1,范围值(216-282)μSv·h-1,防护后:(62±5)μSv·h-1,范围值(56-67)μSv·h-1;对面第一术者站立位:防护前:(3270±1243)μSv·h-1,范围值(123-8730)μSv·h-1,防护后:(202.5±37.5)μSv·h-1,范围值(112-278)μSv·h-1;床头眼晶体防护前:4.57mSv/h,防护后:0.418mSv/h;甲状腺防护前:11mSv/h,防护后:0.427mSv/h;腹部防护前:0.527m Sv/h,防护后:0.052mSv/h。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辐射剂量的流行病调查:对患者的ESD、DAP、CD的测量推算;与文献报道的相似。工作人员辐射剂量:大部分介入工作人员吸收剂量远远超过了20mSv的国家标准,60%以上测点值都超过了立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率0.05mGy/h的标准;介入诊疗辐射场辐射剂量,大部分:第一术者站立位>第二术者站立位>第三术者站立位,床上球管术者站立位>床下球管术者站立位。第一术者操作位63.3%超标(最高17.5mSv/h),第二术者操作位51.6%超标(最高8.84mSv/h),第三术者操作位30.4%超标(最高2.2mSv/h)。有用限束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高的介入机器,工作人员手术站立位的照射剂量也较高,但是它们没有成完全正相关关系,因为患者受到的是X线机的原发射线,而工作人员主要受到的散射线,其次才是原发射线;2)防护装置的研制:通过“半值层”、“半价层”的计算,用反复预试验,根据不同的电压、结合机型、结合手术方式,决定了三大类防护装置的研制:屏蔽的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罩;设计好防治装置的方案、绘制出装置的图纸,联系厂家制作。并通过反复的预试验,结合仪器的球管形状、工作状态,反复工艺上的摸索,解决了工艺上的难题。使防护装置解决了影响操作的难题。3)防护装置的效果:①屏蔽防护装置:适用于普通X线机做下球管操作的介入诊疗X线机,或下球管基本不动(如消化内科、骨科、碎石机等)的X线机,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后,能有效降低手术操作者和助手吸收剂量,安装防护装置后,吸收剂量降到国家标准20mSv/a以内。保证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②下球管防护装置:适用于下球管机型,安装防护装置之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是严重超标的,安装防护装置后,达到了个人剂量限值(≤20mSv/a)的要求,而且在X线机立位透视防护区平面达到了《医用诊断X线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限值内(≤43μSv/h)的指标。同时降低了患者的非治疗、非诊断的部位的剂量-面积乘积、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累积剂量;③下球管防护罩:上球管和下球管通用。直接安装在球管上,安装防护罩后,有效的降低了放射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和患者非检查治疗部位的吸收剂量,防护效果明显,工作人员吸收剂量降到了国家标准20mSv/a以内。这一防护罩最大的优点,在达到了个人防护效果的同时,解决了影响工作人员操作的瓶颈问题,有更大的实用性,便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孔凡女[4](2008)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病因病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相关因素,探讨其当代发病的病因病机分型及其特点。方法:对76例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全身证候进行调查,参照国家标准归纳证候,并结合文献进行统计分类,总结规律,找出其病因病机特点。结果:76例患者的统计资料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皮质与核的混浊程度与年龄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后囊膜下的混浊程度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关系;使用电脑及观看电视时间长短与晶状体混浊程度有正相关关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病因分型以肝肾亏虚型最为常见(40.79%),其次是脾胃虚弱型(35.53%)和肝热上扰型(23.68%);在三种证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占全部病例的26.32%。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病因病机仍然符合现代中医对于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即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而导致。并且本研究发现血瘀证候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故考虑瘀血内阻可能成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致病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孙旦,孙正宇[5](2002)在《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作人员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保障医用诊断X线机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防止白内障的发生。[方法]对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作人员白内障患病率与X线机工作人员专业工龄、放射防护方式、透视频次的关系作了专题调查分析。[结果]在放射防护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下X线机工作人员白内障患病率与个人防护有关、与透视频次关系不大、与放射工龄成正相关。[结论]加强从业前体检,杜绝职业禁忌症者从业,加强个人防护,加强介入治疗与钼靶X线机的放射防护。

武惠[6](2020)在《辽宁省某地区新农合DRGs医疗付费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天数、再入院及报销补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开展基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作用下心脑血管疾病的描述性研究,探讨住院天数、是否再入院以及报销补偿比等在两种医疗付费方式下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辽宁省某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管理数据库,按照北京临床版ICD-10v6.01版疾病编码筛选出所有心脑血管疾病并进行分类。整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住院费用信息。比较不同付费方式下,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天数、是否再入院及报销补偿比的差异;了解住院费用及报销费用的情况。结果:非DRGs付费方式有15,546例患者(6891名男性,8655名女性),其中女性患者构成比为55.67%。DRGs付费方式有17,040例患者(7774名男性,9266名女性),其中女性患者构成比为54.38%。非DRGs付费方式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91±11.40岁。DRGs付费方式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69±11.12岁。在引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后,参合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心病、脑梗死、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扩张型心肌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和其他脑血管疾病在引入DRGs医疗付费方式后住院天数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引入DRGs付费方式后,参合患者的再入院率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再入院率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扩张型心肌病外,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再入院率升高;其中,冠心病、脑梗死及心力衰竭的再入院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合患者再入院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医疗付费分组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其中,与非DRGs付费方式相比,DRGs付费方式的再入院风险(OR=1.188,95%CI=1.060,1.330;P=0.002)。在引入DRGs付费方式后,参合患者的报销补偿比有所上升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2);心血管疾病的报销补偿比升高,脑血管疾病的报销补偿比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报销补偿比有所提高,脑梗死、脑出血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报销补偿比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辽宁省某地区县级医院强制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住院天数缩短的同时伴随着再入院率的升高。2.辽宁省某地区县级医院强制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后,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报销费用及报销补偿比未见明显改变。3.目前,尚不能清楚在强制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济负担所产生的影响,医疗卫生改革涉及面广泛,研究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评估DRGs付费方式对医疗保健效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确定。

刘显胜[7](2017)在《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与研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军正处在军事后勤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以往的成建制、区域化卫勤保障转变为现代全局性一体化综合卫勤保障,是卫勤技术装备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期。尤其是特殊局部环境卫勤保障,如高原、寒区、热区、戈壁、坑道、海洋、太空等。本研究主要围绕高原特殊环境下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卫生装备展开研究。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殊,具有低压、低氧、低温和低湿的特点,严重威胁高原官兵健康、降低进驻高原官兵作业能力和作战能力。高原卫勤保障需要面对的自然条件恶劣、受领的任务较重、保障的面积大、机动的距离远、区域道路崎岖,地方卫生资源差等特殊情况,对卫勤部队自身保障要求高,对高原卫生装备的依赖性大。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归纳法、头脑风暴、专利研究、专家咨询、现场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立足高原特殊环境和我军高原部队卫生装备现况,致力满足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局部战争卫勤保障需求,并实施相关需求、问题与研发战略研究。当前军队卫生装备体系中尚无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的卫生装备体系。高原部队当前所用卫生装备仍以平原卫生装备为主,结合高原相关用氧装备以及进行部分性能改造、组件加装或组合融合的方式使用。这些装备在研发之初未考虑到高原环境的针对性,装配高原部队使用后往往容易引发适应性、稳定性、机动性、维护保养维修以及撤收展开等问题,影响高原卫勤训练和平战时卫勤保障效能的发挥。本课题组提出HASDHE概念后又以高原部队需求为牵引,拟从装备的研发设计源头着手研究专门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的系列卫生装备。研究以“需求”为出发点,进行HASDHE相关理论分析,探讨HASDHE研发可能涉及的问题,探索未来HASDHE研发的影响因素和方向,并以此提出未来HASDHE短期和长期研发战略,主要内容详述如下:1.概述。阐述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2.军队HASDHE需求研究。(1)从Y理论因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装备勤务职能因素、未来战争因素五个方面进行HASDHE需求影响理论分析。(2)进行专家深度访谈。探索高原卫生装备现有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专家对HASDHE研发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军队HASDHE研发影响因素和研发方向,整理归纳汇总制定出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问题与研发战略研究专家咨询表。(3)需求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头脑风暴、专家访谈、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式开展HASDHE需求研究工作。筛选调研对象为高原卫生装备相关的管理、科研和医疗岗位的现役军官或文职干部,部分专家还兼任各单位野战医疗所所长或副所长,对野战卫生装备很熟悉。具体单位涉及武汉联勤保障基地、西宁联勤保障中心、西藏军区卫生处、新疆军区卫生处和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西藏总医院、成都总医院、兰州总医院、解放军第4医院、解放军第5医院、解放军第8医院、解放军第42医院等多家单位。从整体和分类两个方面调查专家对HASDHE需求的认同程度,并进行赋值和统计分析。3.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研究。本研究通过专家调查分析探讨我军军队卫生装备现况,包括专家对军队卫生装备现状的整体满意度、对保障官兵健康满意度以及分类调查卫生装备保障效能满意度,并预见性探索卫生装备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局部战争卫勤保障满意度。4.军队HASDHE问题研究。本研究从重要性、环境适应性、技术、战争适应性以及研发难度和迫切性五个方面探索军队HASDHE研发之问题。研究发现HASDHE科技含量高,对高原特殊环境和高原战争特殊卫勤保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强,其研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专家充分认同。但是专家普遍认为未来HASDHE研发的难度大,受影响的因素多,HASDHE研发之路尚远。5.军队HASDHE研发因素研究。(1)HASDHE研发影响因素多,专家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高原卫勤需求、高原官兵健康需求、技术、人才、政策、经济、理论、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2)未来HASDHE研发方向专家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微型化、模块化、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集约化和无人化。(3)案例研究。根据高原凝血特点和现有止血带功能,我们提出高原医用止血带初步研制构想。根据高原环境及伤病员转运、后送特点,我们初步提出高原型担架初步研制构想。6.军队HASDHE研发战略方案研究。通过前期问题、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研究,结合高原卫勤保障特点及HASDHE研发的军事意义,研究认为军队HASDHE研发战略须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战略方案准备。(1)军队HASDHE研发短期战略方案。一是改善高原装备通用性,缩短HASDHE研发周期;二是掌握高原官兵疾病谱,提高HASDHE研发准度;三是突出高原环境针对性,明确HASDHE研发方向。(2)军队HASDHE研发长期战略方案。一是军队HASDHE研发平台创建战略;二是军队HASDHE研发人才培养战略;三是军队HASDHE四级防控装备体系构建战略。

董黎明[8](2011)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如制度覆盖面、参保的强制性、筹资方式和标准、待遇水平、管理体制等城乡二元特征。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出现就是最好的印证之一。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在揭示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特征与原因,以及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理论框架方面虽然做出了一些很好的尝试,但总体而言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定标准和指标体系?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运行机理是什么?阻碍全民医保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因素有哪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卫生财政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如何推动和促进全民医保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进程?而这些关键问题的解答显然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健康消费公平理论和标准的指数分解方法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完善有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理论框架,并对我国全民医保、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全文共七章,除第一章导论以外,第二至第三章是本文分析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是有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机理分析。第四至第五章具体考察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二元结构的制度沿革,并从制度比较和经验分析两个层次来分析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公平效应,提出统领全文的核心观点,即健康消费公平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理论的前提和归宿。第四章从制度变迁、制度比较、根源考察及制度创新和实践等视角全面考察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和现状;第五章以健康消费公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指数分解方法综合考量城乡健康消费差距,量化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效应。第六章至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借鉴典型国家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总体构想与具体的政策建议。第六章总结了北欧、欧洲大陆、东亚和拉美四种全民医保模式,并从全民医保影响因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和政府责任等视角提炼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七章为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从基本原则、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总体构想、制度整合与衔接、完善卫生财政、整合城乡医疗救助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政策体系。本文试图逐步通过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首先,运用经济学理论构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福利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归纳和总结,为本文的主题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保险学、健康经济学相关理论,明确指出全民医保是中国新医改的精髓和基本方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是全民医保进程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次,分析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变迁,探讨二元医保格局在参保对象、筹资方式及标准、待遇水平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差距,从经济、制度、财政体制和思想等角度分析城乡二元医保格局的形成原因,此外,对各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再次,运用健康消费公平理念对城乡二元医保格局进行了规范分析,并结合多种分解指数方法对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健康消费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总结和借鉴典型国家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从财政视角提出完善卫生财政的政策建议。本文综合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历史沿革、城乡二元医保格局的成因等分析以定性为主;而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差异等分析以定量为主。二是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在理论上,以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作为基础;在具体政策建议中,综合统计学、管理学和保险学相关知识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框架的基本构想。三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评价,尤其是选取我国东、中和西部三地区典型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模式作为实证研究的例子来进行考察,以期描述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真实现状。从公平理论进行合理的过渡到健康公平理论,强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平取向,针对当前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特征和城乡差距等现实问题,提出以健康公平为目标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策略和政策建议。四是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外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制度架构、全民医保进程、城乡一体化整合和衔接等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全民医保发展运行的一般规律,吸取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教训,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尤其是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管理方法等,同时对国内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试点创新和改革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从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本文的创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医疗卫生市场的特殊性引起的市场失灵和政府介入医疗卫生市场活动产生的政府失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详细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一般规律,指出全民医保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大方向和基本策略,城乡一体化是全民医保进程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打破当前的城乡二元医保格局对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全民医保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运行机理分析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可以分成三大系统,公平系统、效率系统和政府责任系统。三是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阿特金森指数对城乡居民健康消费不平等进行了分解分析,指出城乡二元医保悬殊的缴费水平、支付水平、管理体制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健康消费不平等有着显着的影响。而最近几年以来,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健康消费不平等逐渐缩小,这与得益于城乡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实施。本文的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本文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定量分析方面,运用相关分解指数方法考察了健康的消费公平效用,未深入的运用计量经济学中更多的方法进行建模和检验,这些都是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方法也有待于结合中国的现实数据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检验和修正。二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无疑会跟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密切相关,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级政府的财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等多部门的协调联动,因此,在对策部分的政策建议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作人员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作人员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盐城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及辐射防护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辐射防护监测
    2 个人剂量监测
    3 辐射效应监测
讨论
    1 辐射防护监测
    2 个人剂量监测
    3 辐射效应监测
    4 研究不足之处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现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发表论文
致谢

(2)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与白内障危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篇 广东阳江地区居民白内障危险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二篇 放射工作人员白内障危险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发表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介入诊疗辐射场辐射剂量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试对象
        1.3 方法
        1.4 调查内容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
    第一节 辐射防护装置材料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评价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项目与方法
        1.3 评价依据
        1.4 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介入放射学诊疗中患者和工作人员辐射剂量及健康现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国内外介入放射学目前已提出的放射防护措施及防护装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介入诊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
附件二 附图
附件三 幅射防护装置应用证明
附件四 放射科暗室传片箱门互锁装置
附件五"限、集、屏"防护措施的改进办法
附件六 遮光器的合理使用
附件七 移动式立位X射线摄影防护屏
附件八 带影像增强器X射线机的立卧位两用防护吊帘
附件九 移动式X射线防护隔室
附件十 X射线机隔室的改造
附件十一 下球管介入诊断治疗防护装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病因病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诊断及分级标准
        (一)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标准
        (二)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分级标准
        (三)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病因分类标准
        (四) 血瘀证候的提出及诊断标准
    二、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一) 病例纳入标准
        (二) 病例排除标准
    三、一般资料
        (一) 性别与年龄分布
        (二) 职业分布
        (三) 居住地分布
        (四) 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
        (一) 年龄与晶状体混浊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
        (二) 观看电视及使用电脑时间与晶状体混浊程度关系分析结果
        (三) 无明显倾向性的因素分析
        (四) 病因分型统计结果
        (五) 各种病因所导致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致病特点
        (六) 瘀血内阻致病因素的提出及分析结果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的认识
        (一) 辐射损伤
        (二) 糖代谢异常
        (三) 营养或化学物质缺乏
        (四) 个体因素
    二、祖国医学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的认识
        (一) 古代中医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的认识
        (二) 现代中医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本研究结果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因素的关系
        (一) 研究结果讨论
        (二) 中医病因病机讨论
        (三)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四、本研究的意义、欠缺及展望
        (一) 本研究的意义
        (二)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6)辽宁省某地区新农合DRGs医疗付费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天数、再入院及报销补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资料收集
    2.3 疾病的分类
    2.4 数据的处理和资料分析
        2.4.1 资料整理
        2.4.2 统计分析
        2.4.3 质量控制
    2.5 主要研究因素赋值说明
3 结果
    3.1 人口学情况
        3.1.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1.2 参合患者心脑血管疾病2013-2018年性别变化情况
        3.1.3 参合患者心脑血管疾病2013-2018年人均住院费用变化情况
    3.2 两类医疗付费方式的住院天数
        3.2.1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下参合患者的住院天数
        3.2.2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的参合患者中两类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天数
        3.2.3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的参合患者中各类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天数
    3.3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的参合患者再入院率
        3.3.1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下参合患者的再入院率
        3.3.2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的参合患者中两类心脑血管疾病再入院率
        3.3.3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的参合患者中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再入院率
        3.3.4 再入院的多因素分析
    3.4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下参合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报销补偿比
        3.4.1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的参合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报销补偿比
        3.4.2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的参合患者两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报销补偿比
        3.4.3 两种医疗付费方式的参合患者两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报销补偿比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实施DRGs付费方式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住院天数下降
    4.3 实施DRGs付费方式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再入院率上升
    4.4 实施DRGs付费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报销费用及报销补偿比的影响
    4.5 患者自身特征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
    4.6 本研究的优缺点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与研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来源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背景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军队HASDHE需求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军队HASDHE需求理论分析
    2.3 军队HASDHE需求专家访谈
    2.4 军队HASDHE需求调查研究
第三章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研究
    3.1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满意度调查
    3.2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分析
    3.3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特点分析
第四章 军队HASDHE问题研究
    4.1 军队HASDHE研发重要性问题研究
    4.2 军队HASDHE研发可行性问题研究
    4.3 军队HASDHE环境适应性问题研究
    4.4 军队HASDHE研发技术问题研究
    4.5 军队HASDHE战争适应性问题研究
    4.6 军队HASDHE研发难度和迫切性研究
第五章 军队HASDHE研发因素研究
    5.1 军队HASDHE研发影响因素研究
    5.2 军队HASDHE研发方向研究
    5.3 军队HASDHE涉略学科门类分析
    5.4 军队HASDHE案例研究
第六章 军队HASDHE研发战略方案研究
    6.1 军队HASDHE研发卫勤基础分析
    6.2 军队HASDHE研发军事意义分析
    6.3 军队HASDHE研发短期战略方案
    6.4 军队HASDHE研发长期战略方案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军队卫生装备及高原卫生装备历史和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医疗卫生服务公平的研究
        1.2.2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的研究
        1.2.3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第三方—医疗保险制度
        1.2.4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差异分析
        1.2.5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理论探源
    2.1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内涵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实质
    2.2 福利经济学与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
        2.2.1 旧福利经济学与基本医疗保险
        2.2.2 新福利经济学与基本医疗保险
        2.2.3 福利经济学为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2.3 公共产品理论与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
        2.3.1 基本医疗卫生的公共产品属性
        2.3.2 基本医疗保险产品的提供与定价
    2.4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
        2.4.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2.4.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启示
3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运行机理与指标体系
    3.1 疾病风险与医疗保险
        3.1.1 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是对疾病风险的响应
        3.1.2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轨迹
    3.2 医疗卫生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2.1 医疗卫生服务的分类及其属性
        3.2.2 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的根源及表现
        3.2.3 政府介入医疗卫生领域的理由及政府的主要职责
    3.3 社会医疗保险系统运行机理及其特征
        3.3.1 社会医疗保险系统的构成
        3.3.2 社会医疗保险系统的主要特征
    3.4 全民医保是医疗保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3.4.1 医疗保险的内在属性决定全民医保是其改革完善的大方向
        3.4.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要求建立和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3.4.3 国家政治意愿和国家能力影响着全民医保的发展
    3.5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指标体系
        3.5.1 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
        3.5.2 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指标体系
        3.5.3 评价方法
4 中国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4.1 我国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演变
        4.1.1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演进过程
        4.1.2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演进过程
    4.2 中国城乡三大主体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比较
        4.2.1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比较
        4.2.2 筹资方式及标准比较
        4.2.3 报销支付方式及标准的比较
        4.2.4 组织管理的比较
    4.3 我国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形成原因
        4.3.1 经济根源
        4.3.2 制度原因
        4.3.3 财政诱因
        4.3.4 思想根源
    4.4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实践及评价
        4.4.1 嘉兴模式
        4.4.2 成都模式
        4.4.3 重庆模式
        4.4.4 基本评价与启示
5 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经验分析
    5.1 健康公平与全民医保
        5.1.1 健康公平的内涵
        5.1.2 健康公平的实现机制
        5.1.3 健康公平的运行机理
        5.1.4 健康公平的核心战略——全民医保
    5.2 城乡间健康消费公平的统计描述
        5.2.1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
        5.2.2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健康结果的比较
    5.3 城乡居民健康消费不平等的分解分析
        5.3.1 城乡间收入差距与健康消费差距的关系
        5.3.2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5.3.3 健康消费差距分析
6 典型国家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6.1 以英国和瑞典为代表的北欧模式
        6.1.1 英国全民医保模式的选择与特征
        6.1.2 瑞典的完全福利型医保制度与全民医保进程
    6.2 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
        6.2.1 法国的多元医保制度体系与特征
        6.2.2 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与全民医保进程
    6.3 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6.3.1 日本的多元医保制度体系与全民医保进程
        6.3.2 韩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与全民医保进程
    6.4 以巴西和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模式
        6.4.1 巴西的统一医疗保险制度与全民医保实践
        6.4.2 墨西哥的医疗保险制度与全民医保实践
    6.5 典型国家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6.5.1 全民医保的影响因素分析
        6.5.2 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
        6.5.3 政府在全民医保进程中的责任分析
7 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发展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
    7.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7.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路线图与发展模式选择
        7.2.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路线图
        7.2.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发展模式选择
    7.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与统一
        7.3.1 医疗保险管理和监督体制的整合与统一
        7.3.2 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整合与统一
    7.4 城乡医疗保险整合与卫生财政建设
        7.4.1 合理界定政府职责
        7.4.2 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7.4.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7.5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7.5.1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设计中的矛盾与问题
        7.5.2 对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基本评价
        7.5.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作人员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城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及辐射防护状况调查[D]. 章益飞.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2]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与白内障危险关系研究[D]. 王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12)
  • [3]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D]. 刘智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
  • [4]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病因病机研究[D]. 孔凡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5]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作人员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J]. 孙旦,孙正宇. 职业与健康, 2002(01)
  • [6]辽宁省某地区新农合DRGs医疗付费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天数、再入院及报销补偿的影响[D]. 武惠.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与研发战略研究[D]. 刘显胜.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2)
  • [8]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D]. 董黎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标签:;  ;  

江阴市医用诊断X线机工人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