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担忧的信用状况

令人担忧的信用状况

一、令人堪忧的信用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马芮芮[1](2021)在《珍宝岛药业盈利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以及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医药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国家重视以及国民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医药工作摆在更加显着的地位,医药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医药制造业作为重点扶持的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外部企业的争相涌入以及内部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导致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严重影响着现有企业的盈利水平。珍宝岛药业是黑龙江省内较大型的医药制造企业,近年来其盈利能力并不乐观。盈利能力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关乎着其能否做大做强以及在此行业中长远地发展下去,所以客观、准确的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明确企业自身盈利水平,查找管理上存在的疏漏,从而提升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财务分析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珍宝岛药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杜邦分析体系,对该企业2014-2019年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层层分解,找出珍宝岛药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分析发现,当前珍宝岛药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如销售费用使用效率低下、存货管理水平较差、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产品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等问题。根据以上问题,本文提出若干改进措施,如加强销售费用控制管理、加强对存货的控制力度、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积极应对国家医保政策变化等,以期能够为珍宝岛药业以及同类企业提升盈利能力水平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启发。

孙英杰[2](2020)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的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上正式提出的,其后,二十国集团(G20)、经合组织(OECD)、普惠金融联盟(AFI)和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等国际组织相继出台了推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框架、行动和发展规划。之后,在2010年的首尔峰会、2012年的墨西哥峰会、2013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年会和圣彼得堡峰会、2014年的布里斯班峰会以及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等国际重要会议上均将其作为突出议题来进行广泛的讨论。可见,普惠金融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对象。诚然,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也不例外,将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将“发展普惠金融”正式写入决议,并相继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发展普惠金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农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2016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普惠金融发展战略。2017年,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2018年10月,财政部下达百亿专项资金来扶持普惠金融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再次明确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性、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由此可见,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基于此背景,如何客观准确评价当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着力挖掘其地区差异原因、精准捕捉地区差异的演变规律和变化趋势以及全面厘清调整方向将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于此,本文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综合评价来明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现状和程度,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收敛性检验来把握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进特征及变化趋势,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来厘清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化发展的机理,以此来为弱化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以及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言献策。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通过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来说明本文撰写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的阐述,来进一步明确本文的总体规划。最后,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相关文献回顾部分。该部分首先对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具体包括普惠金融发展重要性、普惠金融内涵、普惠金融发展测度以及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其次,针对上述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得出非常有必要对我国当前普惠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以期为普惠金融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谋取一剂良药。第三章是普惠金融发展范畴及理论基础部分。首先,通过对普惠金融的概念、特征及体系框架的介绍来深入阐释普惠金融的内涵。其次,通过对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原则、意义以及沿革的介绍来厘清普惠金融发展的脉络。最后,通过对金融功能论、金融抑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论、金融排斥论以及区域金融论等相关理论的详细阐述,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度部分。首先,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这里从金融服务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以及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选择19个指标来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其次,是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度方法的选择,这里采用标准欧式距离法进行测度,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各维度以及子指标的相关权重。最后,对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地区差异的结论。第五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综合评价部分。首先,采用加权平均离差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但差异程度有所下降的结论。其次,采用基尼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对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大小,以及这些差异的存在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且各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组间和组内的差异程度均趋于减弱的结论。第六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收敛性检验部分。首先,通过对收敛假说的理论阐述来诠释普惠金融发展也应符合收敛特征,即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会逐渐弱化。其次,采用β收敛检验从静态的角度检验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趋势。最后,采用核密度收敛检验以及马尔可夫链收敛检验从动态的角度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特征、变化趋势以及转移情况进行深入探析。第七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探讨部分。在前述已挖掘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但差异具有减弱趋势的基础上,本部分将继续以三大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样本,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平面与立体的融合分析,以此来捕捉各影响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影响,为后续的政策建议埋下伏笔。第八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首先,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测度、区域差异的综合评价、收敛性检验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其次,根据得出的结论给予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为普惠金融高效提升金融供给侧服务能力开出政策药方。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及需要未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指标的创新。对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传统的指标主要从渗透性、接触性和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来进行,且指标选择大多集中于银行类指标,而普惠金融发展的主体,不仅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应包括保险类等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传统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构建指标的选择上不仅包含了银行类相关指标,还包含了保险类相关指标,并对相应指标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与延伸,以期更为全面的从金融服务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以及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其测算结果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际状况更为真实和贴切。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在传统的研究范式分析中,更多局限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探讨。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特征表现出更为细致的诉求,单纯以依据地理位置划分的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分析显得有所局限,鉴于上述考虑,本文在进行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时,不仅对其进行了传统的东中西三大地区分析,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探讨,以期为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予以精准把脉。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收敛假说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用以研究经济系统中不同经济个体间以及不同经济个体与经济整体间的变化趋势的。文中尝试将收敛假说运用到普惠金融发展当中,探讨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以挖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受到资本投入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其增速逐渐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增速是否相趋同,各地区普惠金融增速与整体普惠金融增速是否存在趋同趋势,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动态演进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地区间以和地区内部的各个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转移情况,以此来深入探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协调性和均衡性。

姚阳[3](2020)在《H文化旅游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文化旅游产业迈入综合发展新时代,作为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模式,在国民幸福感不断提升、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旅游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此种环境下,大多文化旅游公司片面重视资产规模、轻视企业效益而采用负债运营、多元开发的运营模式,使得行业整体的财务杠杆系数较高,以营运风险风险为代表的财务风险日渐体现。为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营运资金风险,在制定、执行和评价中关注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风险评估、不相容职务分离和内部监督等问题,以充分发挥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的作用,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本文以国资委直管的大型央企的全资子公司H文化旅游公司的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时结合COSO内部控制理论、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理论为本文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选取H文化旅游公司近年财务数据,通过多指标多维度分析,深入其营运资金情况及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现状,并找出其营运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结合H文化旅游公司实际,以COSO框架五要素为出发点,对其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优化建设并提出相应的适用保障措施,从而完善其体系。通过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个方面对H文化旅游公司营运资金指标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经营状况令人堪忧;在其营运资金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领导层营运资金管理防范意识不足、营运资金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营运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部门间信息与沟通缺失、缺乏有效切合的营运资金监管措施等;针对H文化旅游公司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根据相应优化原则及目标,为其设计适用且较为全面的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以COSO框架为出发点,提出具体的补充措施,针对营运资金管理具体内容及重点环节不断细化及加强规范。旨在通过本文提出的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及适用措施,为H文化旅游公司提升营运资金内控效能提供可行性参考。

蹇治奕[4](2020)在《郑州银行经营绩效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金融体系当中,城市商业银行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这个群体更是以快速的发展势头影响着中国银行业。郑州银行作为城商行的一员,为了应对当下银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也为了补充资本、扩大规模、提升知名度,上市融资成为其必然选择。2018年9月,郑州银行顺利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首开国内城商行―A+H‖股上市先河。在郑州银行上市前,尚未有1家―A+H‖地方银行。然而,郑州银行的经营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头顶全国唯一一家―A+H‖股上市的城商行的光环在逐渐消退,尤其是该行的盈利现状与资产质量令人堪忧。因此,本文以郑州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2018年间的财务数据,结合杜邦分析法与EVA法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详细研究。首先,本文从行业环境与自身资产负债与利润状况出发,对郑州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其次,结合杜邦分析法与EVA及衍生指标对该行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再对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与探讨;再次,提出该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对其经营绩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运用的是财务分析方法:EVA及其衍生指标法与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重视对盈利能力的衡量,并且对会计信息过于依赖,反映的是会计利润,忽视企业价值创造;而EVA在计算时对数据进行调整正好弥补这一点。对于EVA的计算,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够成熟且郑州银行上市较晚,市场上并没有完成的数据支撑对其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准确计算;而杜邦分析法所需数据出自郑州银行财务报表,数据完整且方便易得,能够较直观的反映郑州银行的经营成果。因此,笔者认为二者结合可优势互补。分析结果表明:郑州银行经营绩效不佳,该行的经营没能为股东创造真实利润,盈利能力、信用风险防控与资本充足情况均存在问题。其经营绩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盈利能力减弱主要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与河南省当地公司客户经营困难、利差收入缩水、营业支出的增加;第二,信用风险加速暴露的主要诱因在于新资监管规定的影响、制造行业形成不良贷款重灾区、贷款业务风险集中度高与拨备覆盖率的直线下滑;第三,偿付能力堪忧的原因在于对资本金的补充跟不上经营扩张节奏、净利润的大幅下滑无法形成内源性资本补充与不良贷款蚕食资本。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改善经营绩效的对策建议:第一,提升盈利要特色化发展、打造利润增长点与成本控制。第二,改善资产质量要加大历史不良贷款的清收、加强贷款业务的管理与配置良好贷款组合。第三,增强偿付能力要改善内源性资本补充、创新资本补充工具与调整风险资产规模与结构。

黄乾峰[5](2019)在《广西边境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某市D县冷冻肉品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边境地区的双边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给边境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边境地区走私冷冻肉品的活动日益猖獗,大批未经过检验检疫的冷冻肉品从边境走私进入国内市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从近年来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的案值和数量来看,从边境地区走私入境的冷冻肉品造成的食品安全危机在不断蔓延,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守好边境地区的食品安全防线,如何提升边境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效能,让走私冷冻肉品远离百姓餐桌,成为了监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和协同治理等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自身监管工作经验,以广西D县冷冻肉品的食品安全监管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D县冷冻肉品的现状、存在的监管问题和原因进行详尽梳理和分析,从构建完善打击冷冻肉品走私入境的监管机制、严把市场流通领域冷冻肉品监管关,净化市场环境、贯彻社会共治理念,构建社会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改善走私冷冻肉品屡禁不止的现状,提升冷冻肉品的食品安全监管治理水平,促进边境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提升,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边境监管防线,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郭强[6](2019)在《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部控制对于银行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这几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银行机构由于内部控制问题而导致的重大案件屡见不鲜,这引起了金融监管机构以及银行业的广泛关注。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取得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数的案例证明,内控制度从多个方面影响银行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就必须进行改革。农商银行比农信社在很多地方有比较明显的优点,只有改制成农商银行才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更多活力。现在经过改制之后,农商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许多缺点,所以需要通过改进、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让其保持高速稳定发展。此文以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山西X农商行的控制现状、发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重点研究,结合内部控制理论基础,重点研究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详细收集银行的经营情况、组织机构、职能分工、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等资料,同时利用SWOT进一步分析了银行所处境遇。整体进行了数据分析后发现X农村商业银行有员工普遍看低内控文化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作用、法人治理机制有待完善,内控文化还没有形成、忽视了预算制度对银行内控的影响、信息与沟通状况令人堪忧等问题,为了说明调查结果的可信性,还开展了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表明数据真实可信。针对一系列研究反应出的银行内控状况,提出了具体完善山西X农商行内控制度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完善内部治理机构,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运营业务的制度管理,加强银行系统开发,强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完善内部监督体制等多条详细有效的建议。总之,本文以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方法,围绕内部控制理论的相关要素,对山西X农商行的控制现状、发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完善山西X农商行内控制度的方法和措施。

何纯洁[7](2019)在《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税信用是指纳税人依法足额纳税,自觉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一种践约能力。纳税信用法律制度是指各种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总称。我国目前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由纳税信用评价制度、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制度、纳税信用动态调整制度三项子制度构成。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建设具有优化我国税收征收管理体制、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三重功能,对于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我国颁布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信息公布办法》等对纳税人信用状况进行管理的法律规范,但结合我国目前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运行效果来看,实践中关于纳税信用的管理状况令人堪忧,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不高,税收违法失信行为仍然十分普遍,直接影响到纳税信用法律制度功能的实现。因此,对纳税信用法律制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迫切性。具体而言,从纳税信用评价制度来看,存在纳税信用评价对象范围狭窄、评价主体单一、信息采集错误和评价标准不科学等问题;从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制度来看,存在纳税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程度不足、联合惩戒标准不明和信用信息沟通不流畅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制度的运用效果;从纳税信用动态调整制度来看,其作为纳税信用评价的后续环节,其目前还处于尚不成熟的阶段,无论是纳税信用修复申请条件、纳税信用修复公示度,还是纳税信用降级管理方式都存在不完善之处;从纳税信用法律制度救济机制方面来看,救济机制的缺失导致纳税人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救济。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平衡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边界冲突。应当在税收公平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税收效率原则的指导下,完善纳税信用评价制度、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制度、健全纳税信用动态调整制度以及建立纳税信用法律制度救济机制,从而促进纳税信用法律制度功能的实现,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冯碧楠[8](2019)在《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以G省X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层政府在整个组织体系中处于最基层政权组织机构,是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最直接的主体,而公众是接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直接对象,可以说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政府公信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然而,纵观当前基层政府的现状,发现基层政府的公信力状况不容乐观,依然存在普遍的弱化的现象。同时,随着公民意识的提高,也加大了对政府工作的要求。因此,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立足于本文的选题,笔者主要用社会契约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分析以及借鉴学者对政府公信力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选取政府的动员能力、政策渗透性以及危机处置能力三个评判政府公信力维度。选取G省X县作为研究对象,在通过案例和实地访谈法获取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基层政府公信力状况令人堪忧,主要弱化表现在政府动员能力下降、政府执行能力差以及群体性事件频发。咎其原因,本文主要从压力型体制的影响、基层政府自身工作不到位以及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具体体现在压力型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经济发展滞后加重基层政府财政困难、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思想的影响、行政监督“虚置化”、政府诚信观念淡薄、基层社会信用文化发育不成熟、群众文化素质制约了公民意识的觉醒。最后,针对弱化表现和原因剖析,探讨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应该从改变压力型体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及改善特殊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从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坚持民意导向型施政、完善行政监督问责制度、构建失信问责机制、培育基层信用文化、培养群众公民意识的对策来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这将对其他地区的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冯媛媛[9](2019)在《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推广PPP模式的初衷是为了实现物有所值,但其“值不值”需要一个科学且可量化的工具进行分析,而不是“拍脑门”去判断,物有所值评价就是决定哪些项目可以采用PPP模式的重要标准。随着PPP模式的推广,我国建立了自己的物有所值评价体系,由于存在很多缺陷,并未使PPP发挥真正的物有所值。现阶段,我国物有所值评价偏重定性方面,但其往往流于形式;有些项目虽进行了定量评价,也只是形式化,缺乏数据基础,常常凭借经验取值。现行物有所值评价体系不利于PPP模式的科学决策,更没有起到现实指导的作用。本文以物有所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找出了我国物有所值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自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依次提出改进措施。为解决定性评价在指标选取、指标赋权和评价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本文首先从可行性、有益性、可实现性3个方面完善了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将直觉模糊集理论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确定了指标的具体权重并解决了以往评价方法中专家主观性强、存在犹豫和对决策信息不确定的问题,最后用具体案例加以演示,证明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对于定量评价,主要对折现率、运营补贴公式、风险的合理分配与成本量化这些影响定量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展开论述。对折现率选取提出了新看法,即PSC值与PPP值计算过程中采用一致的社会时间偏好利率,既考虑了时间的影响因素,又避免了折现率取值过大;运营补贴公式中的折现率采用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β进行调整后的折现率,提高了定量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为解决“21号文公式”补贴支出前低后高的问题,在“年金公式”的基础上将项目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大修费用均摊在运营期间。为实现风险成本的合理分配,将概率法融合到情景分析法中,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风险成本进行量化,结论建议将全部风险所占的比例相对下调,政府自留风险比例相对上调。本文针对改进后的相关理论和模型都会在算例中加以运用,通过与原有体系所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其有效性及优越之处,将研究价值体现于实践。

肖蓉[10](2019)在《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研究 ——以南京新街口为例》文中认为人造空间既是集体合作的产物,也是集体合作的工具。分工作为集体合作的内生属性,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中心-边缘结构是分工的基本空间组织方式,所有分工主体对节省成本的需求最早引发人造空间的中心-边缘分化。分工也是一个组织结构,需要对剩余权的分配做出有效率的安排,而剩余权的分配方式反过来又会改变组织结构。连接、集聚、生产性组织的兼并拆分、共同体组织的第三方实施是降低空间交易成本的四种主要方法。城市作为最复杂的人造空间,上述四种方法与中心-边缘结构的相结合是提高城市分工效率的主要路径。论文从分工角度,以空间交易成本为关键变量,通过历史归溯,对中国次大陆上城、市的概念形成、关系演变提出新的解释性研究框架,从中考察南京空间组织中心变迁的脉络;然后采用量化分析工具,着重研究1998-2016年间南京城市在空间交易成本、劳动力分工、连接网络、商业集聚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据此考察新街口研究范围内共同体组织、生产性组织在空间利用上的主要特点。在历史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次大陆的土地资源禀赋塑造了在集体内部、人际关系化交换为主的初始分工方式,剩余权的不对称分配是集体合作的核心问题,并为此发展出最早的组织工具和空间工具。对剩余权不对称分配的控制从一开始就与对定居空间组织中心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分工的规模、范围扩大需要改进组织工具和空间工具,剩余积累的主要来源也从土地逐渐转向商业,它们与中心-边缘结构相结合,衍生出中国次大陆特有的空间组织方式:城郭结构和行政等级化的城体系。工业化之前,城始终是集体合作的空间组织中心;城郭结构则是控制商业剩余权的空间工具,并在南京地区发展出规模最大的城郭空间。但是,商业财政分工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阻碍了集体合作的分工深化。工业化在中国次大陆上的扩散意味着分工的范式转换,需要围绕工业分工进行空间重组,建立新的空间组织中心。作为工业后发国家,国内的集体合作不得不将全球化作为加入国际生产分工的时间窗口,路径选择“租界贸易-国有工业-进口替代+出口加工-离岸生产-互联网商业”。国内城市作为发展工业分工的主要空间载体,新空间组织中心的构建需要首先处理好与历史形成的城郭结构的关系。南京的新空间组织中心不仅未能跳出历史城郭,还因之与产业新区的空间联系松散,多中心结构发展缓慢表现为城市租金相对偏高。其次,新空间组织中心的形成是多元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国内土地相对价格偏高的约束下,中央、城市两级政府对生产要素流动实行渐进式放松,并提供连接供给;国内外商人、城市有产者据此调整空间利用方式,塑造了当下南京新街口的空间组织特征。

二、令人堪忧的信用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令人堪忧的信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珍宝岛药业盈利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财务分析方法
        一、财务分析相关方法
        二、财务综合分析方法
    第二节 盈利能力概述
        一、盈利能力的界定
        二、盈利能力的分析指标
        三、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杜邦分析体系
        一、杜邦分析体系的结构
        二、杜邦分析体系的分解指标
第三章 珍宝岛药业概况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医药行业概况
        一、医药行业特征
        二、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珍宝岛药业的基本情况
        一、公司发展战略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第三节 珍宝岛药业盈利能力现状分析
        一、盈利能力稳定性分析
        二、盈利能力持久性分析
        三、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第四章 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珍宝岛药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 净资产收益率驱动因素分析
    第二节 销售净利率分析
        一、销售净利率驱动因素分析
        二、销售净利率行业对比分析
    第三节 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一、总资产周转率驱动因素分析
        二、总资产周转率行业对比分析
    第四节 权益乘数分析
        一、权益乘数分析
        二、权益乘数行业对比分析
    第五节 指标评价结果
第五章 珍宝岛药业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销售费用使用效率低下
        一、销售人员的薪酬方案存在漏洞
        二、广告投放未精准定位
    第二节 存货管理水平较差
        一、对市场预判不够准确
        二、营销策略不够全面
    第三节 应收账款管理不善
        一、信用管理机制不到位
        二、对销售合同管理不严格
    第四节 受国家医保政策影响较大
第六章 珍宝岛药业盈利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销售费用的控制
        一、设计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二、产品广告精准投放
    第二节 加强对存货的控制力度
        一、完善企业的存货相关制度
        二、加强市场调研力度,准确预测供需情况
        三、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第三节 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
        一、完善企业赊销政策和信用管理机制
        二、加强合同管理
        三、拓宽催收过程中与客户的沟通方式
    第四节 积极应对国家医保政策变化
        一、认真研究国家医保政策方向
        二、顺应国家形式变化研发新产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2.1.1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重要性
        2.1.2 关于普惠金融内涵
        2.1.3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测度
        2.1.4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
    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2.2.1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重要性
        2.2.2 关于普惠金融内涵
        2.2.3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测度
        2.2.4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普惠金融发展范畴及理论基础
    3.1 普惠金融内涵
        3.1.1 普惠金融概念
        3.1.2 普惠金融特征
        3.1.3 普惠金融体系框架
    3.2 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原则及意义
        3.2.1 普惠金融发展目标
        3.2.2 普惠金融发展基本原则
        3.2.3 普惠金融发展意义
    3.3 普惠金融发展沿革
        3.3.1 国外发展沿革
        3.3.2 国内发展沿革
    3.4 普惠金融发展理论基础
        3.4.1 金融功能论
        3.4.2 金融抑制论
        3.4.3 金融可持续发展论
        3.4.4 金融排斥论
        3.4.5 区域金融论
第4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度
    4.1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
        4.1.2 数据来源说明
    4.2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算方法选择
        4.2.1 测算方法介绍
        4.2.2 测算方法确立
    4.3 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算结果分析
        4.3.1 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测算结果分析
        4.3.2 八大综合经济区普惠金融发展测算结果分析
        4.3.3 省域普惠金融发展测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综合评价
    5.1 加权平均离差法
        5.1.1 方法介绍
        5.1.2 结果分析
    5.2 变异系数法
        5.2.1 方法介绍
        5.2.2 结果分析
    5.3 基尼系数法
        5.3.1 方法介绍
        5.3.2 结果分析
    5.4 泰尔指数法
        5.4.1 方法介绍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收敛性检验
    6.1 收敛假说
        6.1.1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敛假说
        6.1.2 普惠金融发展的收敛假说
    6.2 β收敛检验
        6.2.1 模型介绍
        6.2.2 检验结果
    6.3 核密度收敛检验
        6.3.1 模型介绍
        6.3.2 检验结果
    6.4 马尔可夫链收敛检验
        6.4.1 模型介绍
        6.4.2 检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7.1 影响因素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机理分析
        7.1.2 研究假设
    7.2 模型构建
        7.2.1 普通面板模型的构建
        7.2.2 空间面板模型的构建
    7.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3.1 变量选取
        7.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7.4 实证检验
        7.4.1 基于普通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7.4.2 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
        8.2.2 制定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化协调战略
        8.2.3 拓宽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
        8.2.4 优化普惠金融需求主体的生态环境
        8.2.5 推进普惠金融运作模式的市场化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H文化旅游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相关概念
        2.1.1 营运资金的内涵及管理内容
        2.1.2 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及影响因素
    2.2 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2.1 COSO内部控制理论
        2.2.2 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理论
第3章 H文化旅游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H公司概况
        3.1.1 H公司简介
        3.1.2 H公司组织结构
        3.1.3 H公司经营情况与收入结构
    3.2 H公司营运资金情况
        3.2.1 H公司营运资金的组成
        3.2.2 H公司营运资金的关键要素
        3.2.3 H公司营运资金指标情况
    3.3 H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3.1 营运资金控制环境方面
        3.3.2 营运资金风险评估方面
        3.3.3 营运资金控制活动方面
        3.3.4 营运资金信息与沟通方面
        3.3.5 营运资金监督方面
    3.4 H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第4章 H文化旅游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优化
    4.1 优化原则与目标
        4.1.1 优化原则
        4.1.2 优化目标
    4.2 H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内容
        4.2.1 营运资金控制环境优化建设
        4.2.2 营运资金风险评估体系优化建设
        4.2.3 营运资金控制活动优化建设
        4.2.4 营运资金信息与沟通优化建设
        4.2.5 营运资金监督活动优化建设
第5章 H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环境
    5.2 风险评估体系流程化
    5.3 控制活动紧抓关键环节
    5.4 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5.5 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郑州银行经营绩效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商业银行
        2.1.2 经营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权变理论
        2.2.2 资本结构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方法基础
        2.3.1 常用的分析方法
        2.3.2 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
第3章 郑州银行简介与经营现状分析
    3.1 郑州银行简介
        3.1.1 地理位置与经营理念
        3.1.2 上市历程
        3.1.3 主营业务
    3.2 行业环境与经营现状分析
        3.2.1 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3.2.2 郑州银行经营状况分析
第4章 郑州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4.1 基于杜邦分析的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4.1.1 杜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1.2 纵向对比分析
        4.1.3 横向对比分析
    4.2 基于EVA的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4.2.1 EVA计算公式与会计项目调整说明
        4.2.2 纵向对比分析
        4.2.3 横向对比分析
    4.3 两种分析方法的对比与分析结果的探讨
        4.3.1 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4.3.2 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总结与对比
第5章 郑州银行经营绩效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郑州银行经营绩效问题的提出
        5.1.1 企业价值创造负增长
        5.1.2 盈利能力减弱
        5.1.3 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5.1.4 偿付能力堪忧
    5.2 郑州银行经营绩效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企业价值负增长成因分析
        5.2.2 盈利能力减弱成因分析
        5.2.3 信用风险加速暴露成因分析
        5.2.4 偿付能力堪忧成因分析
第6章 郑州银行经营绩效改进策略
    6.1 提升盈利能力
        6.1.1 特色化发展
        6.1.2 打造利润增长点
        6.1.3 成本控制
    6.2 防控信用风险
        6.2.1 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
        6.2.2 加强贷款业务的管理
        6.2.3 配置良好贷款组合
    6.3 持续“补血”
        6.3.1 改善内源性资本补充
        6.3.2 创新资本补充工具。
        6.3.3 调整风险资产规模与结构。
第7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广西边境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某市D县冷冻肉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整体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边境地区
        2.1.2 走私冷冻肉品
        2.1.3 食品安全监管
        2.1.4 边境地区食品安全监管行政主体
    2.2 边境地区冷冻肉品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依据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政府监管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D县冷冻肉品的现状及监管存在的问题
    3.1 D县基本情况及走私冷冻肉品生态圈现状
        3.1.1 D县基本情况
        3.1.2 D县走私冷冻肉品的生态圈特点
    3.2 D县走私冷冻肉品带来的食品安全危害
        3.2.1 走私冷冻肉品质量无法保证,危及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3.2.2 走私冷冻肉品扰乱国内的肉类食品市场秩序
    3.3 D县成为走私冷冻肉品重灾区的原因
        3.3.1 地理因素
        3.3.2 市场因素
        3.3.3 经济因素
        3.3.4 政策因素
    3.4 D县走私冷冻肉品的打击和监管存在问题
        3.4.1 边境口岸存在“物防”、“技防”、“人防”漏洞
        3.4.2 市场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行业自律缺失,监管流于形式
        3.4.3 走私冷冻肉品的网络销售和物流监管存在短板
第四章 冷冻肉品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思想意识上存在误区
        4.1.1 部分边境地区地方政府监管意识淡薄
        4.1.2 部分边民走私致富的思想根深蒂固
    4.2 监管失灵,监管阻力大
        4.2.1 监管力量薄弱
        4.2.2 监管方式滞后
        4.2.3 职务犯罪让监管形同虚设
    4.3 查处难度大,监管模式单一
        4.3.1 违法成本低,监管难以形成强大威慑力
        4.3.2 执法成本高,缺乏政策保障
        4.3.3 未彻底转变单一的政府监管模式
第五章 提升冷冻肉品的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对策
    5.1 构建完善打击冷冻肉品走私入境的监管机制
        5.1.1 严查监管领域职务犯罪,利剑高悬正风肃纪
        5.1.2 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边境管控和预警能力
        5.1.3 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监管协作,发挥监管合力
        5.1.4 加强跨境监管交流合作,堵住走私源头
    5.2 严把市场流通领域冷冻肉品监管关,净化市场环境
        5.2.1 全面深入排查,增强市场监管的靶向性和查处力度
        5.2.2 完善政策保障,增加财政投入
        5.2.3 扩大国内市场供给,完善市场秩序
        5.2.4 完善网络销售平台和物流运输企业信用评级体制建设
        5.2.5 提升消费者识别正规进口肉品的能力
    5.3 贯彻社会共治理念,构建社会监督体系
        5.3.1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社会主体参与冷冻肉品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3.2 完善冷冻肉品的食品安全有奖投诉举报机制
        5.3.3 发挥行业协会约束,强化行业自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关于冷冻肉品食品安全现状调查问卷(边民、消费者)
附录2 关于冷冻肉品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调查问卷(执法人员)

(6)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内部控制一般理论
    2.1 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2.2.1 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原则
        2.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2.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目标
        2.2.4 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
        2.2.5 巴塞尔协议III
        2.2.6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素
第3章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3.1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3.1.1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情况
        3.1.2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组织机构
        3.1.3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的职能与分工
        3.1.4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状况
        3.1.5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流程
    3.2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3.2.1 对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开展的调查问题情况分析
        3.2.2 控制环境现状
        3.2.3 风险评估现状
        3.2.4 控制活动现状
        3.2.5 信息与沟通现状
        3.2.6 内部监督现状
        3.2.7 对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开展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分析
第4章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员工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4.1.2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4.1.3 内部控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4.1.4 人才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4.1.5 内部控制对外部环境适应力不强
    4.2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体系
        4.2.2 未能建立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
        4.2.3 风险管理责任制贯彻落实不到位
        4.2.4 风险预警系统不够完备
    4.3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在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制度制定空白领域以及制度规定不够细化情况
        4.3.2 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繁杂或疏漏的现象
        4.3.3 制度执行方面存在较多不规范现象
    4.4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信息系统建设较为滞后
        4.4.2 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
        4.4.3 信息交互能力较差
    4.5 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4.5.1 内部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4.5.2 专业审计人员力量缺乏,监督方式不够先进
        4.5.3 处罚力度不够
        4.5.4 缺乏足够的外部监督
第5章 完善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5.1 加强控制环境方面的建设
        5.1.1 注重培养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5.1.2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5.1.3 努力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
        5.1.4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5.1.5 改善内部控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
    5.2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5.2.1 提升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
        5.2.2 制定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5.2.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5.3 完善业务控制活动
        5.3.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5.3.2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5.3.3 加强运营业务的制度管理
    5.4 增强信息与沟通
        5.4.1 加强系统开发,强化信息系统的运用
        5.4.2 定期发布风险管理信息报告
        5.4.3 定期展开风险管理协调会
        5.4.4 提升业务信息时效性处理能力
    5.5 完善内部监督的反馈机制
        5.5.1 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5.5.2 引进专业审计人才队伍
        5.5.3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问责制
        5.5.4 加强外部监督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要素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7)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信用
        2.1.2 税收信用
        2.1.3 纳税信用
        2.1.4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界定
    2.2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2.2.3 诚实信用原则
    2.3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功能
        2.3.1 优化税收征管体制
        2.3.2 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2.3.3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第3章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3.1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现状
        3.1.1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体系的发展
        3.1.2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规范体系
        3.1.3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实施效果
    3.2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问题
        3.2.1 纳税信用评价制度有失合理
        3.2.2 纳税信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制度不完善
        3.2.3 纳税信用动态调整制度不健全
        3.2.4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救济机制缺失
第4章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的完善
    4.1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完善的指导原则
        4.1.1 坚持税收公平原则
        4.1.2 坚持正当程序原则
        4.1.3 兼顾税收效率原则
    4.2 完善纳税信用评价制度
        4.2.1 纳税信用评价对象多元化
        4.2.2 纳税信用评价主体多元化
        4.2.3 完善纳税信用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
        4.2.4 提高纳税信用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4.3 完善纳税信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制度
        4.3.1 增强纳税信用守信激励强度
        4.3.2 明确联合惩戒标准与强度
        4.3.3 完善联合惩戒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4.4 健全纳税信用动态调整制度
        4.4.1 明确纳税信用修复申请程序条件
        4.4.2 提升纳税信用修复公示力度
        4.4.3 优化纳税信用降级管理方式
    4.5 建立纳税信用法律制度救济机制
        4.5.1 明确纳税信用评价的救济手段
        4.5.2 落实纳税人信息保护的救济途径
        4.5.3 设置税收违法黑名单听证程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以G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基层政府
        2.1.2 政府公信力
    2.2 政府公信力的相关理论
        2.2.1 社会契约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大众传播理论
3 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主要价值及衡量依据
    3.1 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主要价值
        3.1.1 基层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根源
        3.1.2 基层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
        3.1.3 基层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
    3.2 基层政府公信力衡量依据
        3.2.1 政府动员能力
        3.2.2 政府政策执行力
        3.2.3 政府的危机处置能力
    3.3 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作用机制
4 G省X县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选取样本G省 X县的缘由
        4.1.1 G省 X县的基本情况
        4.1.2 选取G省 X县的缘由
    4.2 G省 X县政府公信力现状
        4.2.1 X县政府动员能力下降
        4.2.2 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
        4.2.3 政府危机处置能力弱化
    4.3 X县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4.3.1 客观行政环境的制约
        4.3.2 政府自身工作不到位
        4.3.3 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
5 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5.1 应对客观行政环境的制约
        5.1.1 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5.1.2 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
    5.2 加强基层政府自身建设
        5.2.1 坚持民意导向型施政
        5.2.2 完善行政监督问责制度
        5.2.3 构建失信问责机制
    5.3 改善社会环境因素
        5.3.1 培育基层信用文化
        5.3.2 培养公民意识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物有所值评价原理
    2.1 物有所值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流程
        2.1.1 物有所值的基本概念
        2.1.2 物有所值评价流程
    2.2 我国现行物有所值评价体系
        2.2.1 物有所值定性评价基本原理
        2.2.2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涉及的核心要素
    2.3 物有所值评价的国外经验借鉴
        2.3.1 物有所值定性评价经验
        2.3.2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经验
第三章 物有所值评价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物有所值评价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3.1.1 物有所值评价可操作性强,PPP项目落地率低
        3.1.2 物有所值评价形同虚设,财政支出超过10%的红线
        3.1.3 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复制粘贴,照搬照抄
    3.2 物有所值定性评价存在问题
        3.2.1 评价指标设置有待完善
        3.2.2 专家打分过程中,“模糊”因素众多
        3.2.3 评价指标权重设置太笼统
    3.3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存在问题
        3.3.1 折现率的取值不明确,变动空间大
        3.3.2 财政运营补贴支出的结果“前低后高”
        3.3.3 风险分配和风险成本量化过于粗略
第四章 PPP项目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改进
    4.1 定性评价指标的建立
        4.1.1 设置定性指标的原则
        4.1.2 定性指标的确定
    4.2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定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直觉模糊集理论在定性评价中的适用性
        4.2.2 直觉模糊集基本理论与算法
        4.2.3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流程
        4.2.4 直觉模糊集在定性评价过程中应用
    4.3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定性评价算例演示
        4.3.1 算例简介
        4.3.2 算例演示过程
        4.3.3 定性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优化
    5.1 折现率取值上的完善
        5.1.1 折现率的典型计算模型
        5.1.2 几种折现率取值模型的优劣分析
        5.1.3 测算PSC值与PPP值的折现率选择
        5.1.4 PPP中运营补贴折现率的选择
        5.1.5 折现率改进后分析
    5.2 运营补贴支出公式的改进
        5.2.1 “21 号文公式”改进的必要性
        5.2.2 基于“年金法”补贴方式的改进
        5.2.3 改进前后运营补贴支出公式的比较
    5.3 风险成本量化
        5.3.1 风险成本合理分配方法
        5.3.2 风险成本量化过程
        5.3.3 风险成本量化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研究 ——以南京新街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城市分工深化
        1.1.2 交易成本攀升已成为城市中心地区发展的共性问题
        1.1.3 互联网商业正在成为城市中心地区分工演进的新动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和时间段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城市体系研究
        1.5.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1.5.3 城市中心地区空间结构研究
        1.5.4 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章 空间交易成本与中心-边缘结构
    2.1 空间上的并存,时间上的继起
    2.2 从分工角度研究中心-边缘结构
        2.2.1 分工是人类集体合作的内生属性
        2.2.2 分工的关键问题是降低成本
        2.2.3 空间交易成本
        2.2.4 组织的关键问题是剩余权的不对称分配
        2.2.5 中心-边缘结构是分工的基本空间组织方式
    2.3 降低空间交易成本的四种方法
        2.3.1 连接
        2.3.2 集聚
        2.3.3 生产性组织的兼并拆分
        2.3.4 共同体组织的第三方实施
    2.4 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中心-边缘结构
        2.4.1 自组织分工与有计划分工
        2.4.2 自组织分工的中心-边缘结构
        2.4.3 有计划分工的中心-边缘结构
第三章 土地财政的分工与集聚的萌芽
    3.1 定居的出现
    3.2 初始要素禀赋决定初始分工方式
        3.2.1 美索不达米亚的初始分工方式
        3.2.2 中国次大陆的初始分工方式
    3.3 礼器的组织试验
        3.3.1 组织试验一:辽河流域
        3.3.2 组织试验二:长江下游
        3.3.3 组织试验三:黄河中游
        3.3.4 组织试验四:江汉平原、黄河上游、黄河下游
    3.4 青铜礼器的分工
        3.4.1 青铜礼器的发明(二里头)
        3.4.2 青铜礼器应用于单一集体内部的分工(二里岗)
        3.4.3 邑、国、市的概念出现(殷墟)
        3.4.4 青铜礼器作为大空间尺度下维系集体合作的组织工具(西周)
    3.5 新组织工具的试验
        3.5.1 组织试验一:管仲+城郭结构的出现
        3.5.2 组织试验二:孔子+中轴对称
        3.5.3 组织试验三:商鞅+行政官僚+郡县制
    3.6 土地财政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构建
        3.6.1 新组织工具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实施成本偏高(秦)
        3.6.2 土地财政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建立(两汉)
    小结
第四章 商业财政的分工和集聚的兴衰
    4.1 商业财政的组织试验
        4.1.1 从土地财政向商业财政的转型(东吴)
        4.1.2 北方生产要素与组织工具的移植(东晋)
        4.1.3 商业财政在中等空间尺度下的建立(南朝)
    4.2 商业财政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构建
        4.2.1 基于国家安全的商业财政设计(隋)
        4.2.2 商业财政在超大空间尺度下的建立(唐)
        4.2.3 商业财政的内在不稳定性
    4.3 商业财政的结构调整
        4.3.1 商业财政结构调整的组织试验(五代十国)
        4.3.2 海外贸易作为商业财政主要来源的制度化(两宋)
        4.3.3 商业财政对欧亚贸易的高度依赖(元)
        4.3.4 元集庆路与平江路的空间对比分析
    4.4 商业财政的分工扭曲
        4.4.1 商业财政的分工扭曲与古典全球化(明)
        4.4.2 明应天府与苏州府的空间对比分析
        4.4.3 商业财政的内在不稳定性与城市化停滞(清)
    小结
第五章 初始工业化与新集聚区位的出现
    5.1 初始工业化的路径探索和新集聚区位的第一次选择(1864-1911 年)
        5.1.1 国内外商人共同推动的私营工业化
        5.1.2 洋务官僚主导的官营工业化
    5.2 私营工业化和新老集聚区位的并存(1911-1927 年)
        5.2.1 私营工业在不同空间的际遇
        5.2.2 新老产业交替与新老集聚区位的并存
    5.3 国有工业化的萌芽和新集聚区位的第二次选择(1927-1949 年)
        5.3.1 第一次全球化波动与国有工业化
        5.3.2 新集聚区位的第二次选择
    5.4 国有工业化的全面建立和集聚的消解(1949-1978 年)
        5.4.1 第一次全球化逆转
        5.4.2 计划分工的构建及其对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转型与集聚的强化
    6.1 工业化转型的路径探索与市场主体重现(1978-1988 年)
        6.1.1 国际生产分工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
        6.1.2 城市改革从放松商业管制开始
        6.1.3 城市工业转型路径的自下而上探索
    6.2 两种工业化转型路径的应用和市场重建(1988-1998 年)
        6.2.1 两种工业化转型路径对城市的不同影响
        6.2.2 进口替代对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的影响
    6.3 离岸生产和市场扩大(1998-2008 年)
        6.3.1 离岸生产与外部市场扩大
        6.3.2 快速城市化和内部市场扩大
    6.4 全球化波动和互联网商业的兴起(2008-2016 年)
        6.4.1 第二次全球化波动
        6.4.2 实体市场与互联网商业的此消彼长
    小结
第七章 南京城市空间交易成本特性分析
    7.1 长三角区域的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概况
    7.2 城市租金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的量化计算
        7.2.1 指标体系的构架
        7.2.2 研究数据
        7.2.3 计算公式
        7.2.4 计算结果
    7.3 租金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分析
        7.3.1 用波士顿矩阵对19 个城市进行类型划分
        7.3.2 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城市租金水平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的关系
        7.3.3 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城市租金水平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的关系
    7.4 租金峰值的位置判断
    小结
第八章 南京城市劳动力分工特性分析
    8.1 区位熵指标设计
        8.1.1 区位熵指标设计
        8.1.2 研究数据
    8.2 长三角19 个城市工业、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8.2.1 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水平分析
        8.2.2 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分析
    8.3 南京工业、第三产业结构演变
        8.3.1 南京工业结构变化分析
        8.3.2 南京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小结
第九章 南京城市连接网络特性分析
    9.1 基于道路交通的南京城市网络演变
    9.2 中外四个城市连接网络的对比分析
        9.2.1 芝加哥与巴塞罗那:用轨道交通改善初始集聚区位的缺陷
        9.2.2 南京与苏州:用轨道交通强化新老集聚区位之间的连接
    9.3 新街口研究范围的路径结构分析
    小结
第十章 南京新街口的集聚特性分析
    10.1 商业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变化
        10.1.1 初始工业化阶段的商业服务业空间分布(1864-1949 年)
        10.1.2 国有工业化阶段的商业服务业空间分布(1949-1978 年)
        10.1.3 工业化转型以来的商业服务业空间分布(1978-2016 年)
        10.1.4 消费需求的空间分析
    10.2 新街口土地交易成本分析
        10.2.1 老城土地利用变化
        10.2.2 新街口研究范围的土地交易成本分析
    10.3 新街口街区尺度分析
    10.4 新街口商业零售设施的空间发展
        10.4.1 空间分布特征
        10.4.2 开发规模变化
    10.5 新街口商务办公设施的空间发展
        10.5.1 空间分布特征
        10.5.2 开发规模变化
    10.6 南京新街口研究范围与芝加哥中心地区(The Central Area of Chicago)的对比分析
    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
    11.1 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机制
    11.2 主要创新点
    11.3 建议
    11.4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论文和成果清单)

四、令人堪忧的信用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珍宝岛药业盈利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 马芮芮.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D]. 孙英杰. 辽宁大学, 2020(01)
  • [3]H文化旅游公司营运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姚阳. 南华大学, 2020(01)
  • [4]郑州银行经营绩效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D]. 蹇治奕. 西南大学, 2020(01)
  • [5]广西边境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某市D县冷冻肉品为例[D]. 黄乾峰. 广西大学, 2019(06)
  • [6]山西X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 郭强.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7]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研究[D]. 何纯洁. 湘潭大学, 2019(02)
  • [8]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以G省X县为例[D]. 冯碧楠.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9]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体系改进研究[D]. 冯媛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10]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城市中心结构演化研究 ——以南京新街口为例[D]. 肖蓉. 东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令人担忧的信用状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