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机车段如何适应大提速要求

货运机车段如何适应大提速要求

一、货运机务段如何适应大提速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韩富强[1](2021)在《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铁路技术规章是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设备运用维护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中国铁路已经建成世界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为管好经营好世界一流的铁路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必须加强对铁路技术规章的高质量管理。国铁集团作为一家超大规模网络型企业,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需要管理的技术规章数量多、规模大、体系结构复杂。同时,中国铁路实行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管理机制,不同层级的主体对技术规章的管理目标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冲突,而且铁路运营管理涉及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不同专业,各专业在规章管理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管理超大规模网络型、多层级、动态化、复杂系统特征明显的中国铁路技术规章,在世界上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在理论层面也属于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论文在深入分析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全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论、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系统理论引入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研究,研究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和监管机制,分析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的优化,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为推动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改革,落实技术规章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优化。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等内容,结合调研,归纳总结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分别是制订、监管、宣贯和综合评价。(2)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过程优化。归纳总结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及模式,阐述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中的“囚徒困境”窘境,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和有专业部门牵头两种不同条件下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行动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科学设置专业部门“不合作”策略的惩罚金额,及时向“合作”专业部门通告“不合作”专业部门信息;充分利用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站段议事协调机构;鼓励专业部门树立长远和大局意识,摆脱短期利益思维等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协同策略。(3)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模式改进。构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模型,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这三个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技术规章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探讨了各因素对监管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国铁集团在加大技术规章监管力度时,站段落实技术规章就趋于认真,但带来了监管成本的增加;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为降低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时,站段倾向于简单执行;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加大对站段的奖励力度时,站段也倾向于认真执行。并据此提出技术规章监管优化措施。(4)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以优化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采用Petri网方法计算出宣贯平台对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的成效,即国铁集团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66.7%,铁路局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46.2%。(5)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优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AHP方法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在内的不同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规章管理办法是提升技术规章管理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是否合规直接影响国铁集团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技术规章起草管理是否合规是影响铁路局集团公司及站段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的重要因素;(4)技术规章宣贯常态化是保证技术规章宣贯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技术规章监管评价常态化是实现技术规章监管评价有效的重要手段;铁路应建立从上至下、相互补充的技术规章管理评价机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基于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动态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采用针锋相对战略或者冷酷战略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重复博弈和有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的完全信息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动态博弈进行求解,验证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铁路技术规章能够协同制定的前提条件。(2)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的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铁路站段间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得出铁路技术规章有效监管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对技术规章监管的影响程度,有效地破解了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站段间的三方监管的博弈难题。(3)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的差异化评价,为各级管理主体精准评估自身技术规章管理能力和科学考核下级单位技术规章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

曲成举[2](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张小星[4](2019)在《“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原因要归结于铁路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方式之一,一直深刻地影响、改变、重塑着世界的版图、空间、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铁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尤其在新世纪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来,中国已经引领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而火车站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也是城市与区域经由铁路相互连接的重要节点和界面,对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周边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更显突出,这正构成了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新时期以来中国高铁客站地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凸显了这一命题的战略性意义。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的主要线索,本文首先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车站地区”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车站关联地区”与“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三站”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从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广州“三站”的选址是铁路与城市双方协调、博弈的结果,以及“三站”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支点及重要引导因素。第三章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在界定“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了“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四章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与第三章的分析方法类似,本章亦在界定“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其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五章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在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以及国内外高铁客站地区案例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南站新城”及“广州南站关联地区”空间发展的机遇、挑战分析,以此展望地区未来的发展。第六章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在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了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及其机制,即车站角色的演变、空间的演变、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及“站-城”关系的本质。本文是基于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的个案研究,在实证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关研究的分析框架。同时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案例尤其是与相关经典理论模型的比较分析,从而探讨车站地区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分析结果显示“车站关联地区”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相关结论也将为“车站地区”的城市更新以及空间开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更好地审视“车站”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王龙[5](2016)在《胶济通道机车运用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胶济通道作为路网运输的重要干线之一,研究其机车运用模式如何适应满足运输生产需要,将对目前我国铁路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机车运用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对今后胶济通道改建过程中的机车运用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从机车运用模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开始论述,对国内现状做了概括性的分析,提出机车运用模式的发展方向。在研究胶济通道运输环境发展、现状以及运输能力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胶济通道运输能力饱和的原因和运输环境对机车运用模式的影响变化,围绕机务生产布局优化、机车动力资源调整和机车乘务员配置三个方面,对运输条件变化下的机车运用模式优化调整原则进行了研究论述。通过分析胶济通道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实施原因和特点、意义,重点研究了单班单司机相关管理制度及其乘务模式。在概括总结胶济通道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由来的基础上,结合运输环境变化实际分析了该种新型机车交路的特点及意义;通过分析胶济通道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对生产实际过程中以及制定机车周转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问题转换为指派问题,提出一个区段内两个机务段配属机车同时担当列车牵引任务时的机车周转图编制方法,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今后机车运用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最后对胶济通道机车运用模式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展望。

贾婷婷[6](2014)在《客货列车共线运行铁路旅客列车年货运量折算值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铁道部提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在既有线路上大范围进行扩能及提速改造并修建客运专线铁路,并改善现有的行车组织模式,提高装备水平,进而影响到旅客列车年货运量折算值。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旅客列车年货运量的折算值进行研究,为线规的修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通过对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及货物列车的牵引质量两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计算旅客列车年货运量折算值。首先,通过对货物列车牵引质量的分析与研究,得到了在不同限坡条件下不同类型的货物列车的牵引质量。通过对“和谐”型货运机车的实际牵引质量与理论牵引质量的对比,提出了用计算粘着牵引力计算牵引质量的方法。其次,通过对影响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图解法,得出了不同行车组织模式下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取值,并提出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变化规律,为行车组织的合理安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最后,应用MATLAB软件中的randsample函数对货物列车牵引净载及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得到旅客列车年货量折算值,并建议纳规值为1.5Mt,可为铁路等级的划分和正线数目的确定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货物列车牵引质量的分析与研究,得到了在不同限坡条件下不同类型的货物列车的牵引质量,分析了总结了不同行车组织模式下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应用randsample函数计算一列旅客列车年货量的折算值。

李成兵[7](2011)在《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研究》文中认为机务生产力布局是整个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在铁路运输布局理论的指导下,机车、机车维修设备、机务段、机车折返段、人力资源等在空间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布局机务生产力关系到机车运用效率的提高,关系到铁路资源优化配置,关系到铁路运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近年来,铁路面临运输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铁路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铁路改革虽取得重要进展,但任务仍然很艰巨。这就要求作为铁路运输的“火车头”的机务系统也应该肩负起铁路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责任。我国机务生产力布局是在计划经济和铁路装备技术水平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为实现机务系统跨越式发展,机务生产力布局经过几次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离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仍然严重制约着铁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本论文在我国机务生产力布局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策略,使机务生产力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机务生产力布局概论。论述在我国机务生产力布局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对该理论做整体介绍,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机务生产力布局的内涵、依据、研究思路、目标及原则。2.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和基本原则。在分析机务生产力布局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我国机务生产力布局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着重研究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调整思路和基本原则,为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提供支持条件。3.机车交路布局优化调整。机车交路改革是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突破口。如果没有长交路、轮乘制来支撑,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毫无意义。首先,根据一定原则生成机车交路改革方案备选集,得到最有可能实现机车长交路方案优化的解空间。其次,建立基于粗糙集的可拓多目标决策模型,对备选集进行优化比选,得到最优机车交路布局调整方案。这项研究不仅为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打开突破口,还填补了机车长交路实施的理论体系与框架空白。长交路普遍实行以后,乘务员出乘方式也应作出调整,在乘务员出乘方式调整过程中应遵守避免乘务员超劳的原则。基于此,论文以熵和相对熵理论建立了衡量机车乘务员是否超劳的准则。4.机务段整合优化策略。机车交路延长之后,应重新定位机务段功能,撤并一些机务段、机务分段和机车折返段,把重点机务段做大做强,提升机务段技术装备整体水平,实现机务段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利用集成、协同思想将机务段布局优化调整问题转化为一个多主体多目标群决策问题,利用熵原理、相对熵集结原理、聚类分析原理和动态多值背景原理,构建了机务段布局多主体多目标的二级决策模型。同时,论文提出机务段调整原则,采用上述机务段布局优化调整方法使全路机务段总数缩减至最优数量。在此基础之上,并进行了机务段内部整合对策分析。5.机车检修布局优化调整。机车检修布局优化调整是机务段内部整合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机务段布局优化调整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问题所在。改变机务段设置后,应对机车检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现代化机车检修基地。本论文将问题转化为一个选址的双层规划问题,建立机车检修布局优化调整模型,并利用迭代思想,设计双层迭代优化算法求解该双层规划模型。6.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效果评价。首先,针对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现状后评价特点,构建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应用动态多值背景原理进行动态指标静态化处理,并引入熵权法赋予评价指标权重。最后,应用可拓理论,通过物元变换建立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效果的物元可拓评价模型。通过对调整效果进行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不断改进调整策略,有利于进一步科学规划调整机务生产力布局。上述研究不仅对我国铁路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对我国进一步挖掘铁路运输生产力也具有参考价值。

牟从凯[8](2011)在《加速机车周转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机车是铁路运输企业的主要生产性资产,其费用也是铁路运输成本的重要支出项目。机车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营成本和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铁路运输大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速机车周转、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已经越来越提到重要的位置。针对目前铁路机务系统对机车的运用管理模式,本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充分借鉴和参考前人经验及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运用最优化理论以及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影响机车周转的因素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机车周转时间的影响因素、机车运转制、机车交路及机车乘务组织等方面入手对其研究,力求找到加速机车周转、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本论文主要对以下五个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1.介绍了机车周转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归纳、分析了机车周转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起机车周转时间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2.介绍了我国的机车运转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不同运转制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推行机车循环运转制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3.针对我国目前最为普遍采用的肩回运转制,首先从理论上比较了机车不固定牵引方式与固定牵引方式在周转时间上的长短;其次设计了一种求解不成对列车运行图机车最佳周转方案的简单算法;最后建立了求解不成对列车运行图不固定牵引方式下机车最佳周转方案的网络模型,同时给出了检验的算例。4.详细介绍了机车交路、乘务制度以及乘务员换班方式;简要分析了传统方式下确定长交路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对长交路、轮乘制模式下的乘务员换班方式以及合理机车交路长度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推行长交路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5.分析了铁路机务传统机车运用管理模式的弊端,提出加速机车周转的战略途径和具体措施。

冯芬玲[9](2009)在《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动因及组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货物的产地和消耗地存在地域空间的分割,使得大宗货物的运输成为铁路货物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又使铁路货物运输面临新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铁路为解决日趋紧张的运量与运能的矛盾,已把发展重载运输作为加速提高输送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与组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发展重载运输,须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总结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对策及组织技术,以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铁路竞争力,促进铁路运输的发展,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本论文在铁道部重点项目《重载能力技术研究——大秦线货运组织运力配置辅助决策技术研究》的资助下,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运输组织等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了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动因、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决策问题和相关运输组织问题,以期为我国发展铁路重载运输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重点为解决铁路重载运输组织问题提供方法和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铁路货运量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截止到2017年的铁路货物发送量、周转量等进行了预测分析,模型的最大误差仅为0.7%。预测结果为截止到2017年的铁路货物发送量、周转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8%、7.9%,铁路运量的品类结构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煤等大宗货物仍是主要品类。(2)从宏观环境、社会福利效应、主要内因三个方面探究重载运输的发展动因。认为宏观环境决定了铁路必须发展重载运输,铁路发展重载运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铁路发展重载运输的主要内因是当前铁路货物运输供需特征的内在要求与铁路运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3)研究了铁路重载运输列车开行决策和运价决策问题。基于经济学理论构建了铁路重载运输规模经济度量模型,认为铁路重载列车开行条件由重载列车和普通列车的规模经济度决定;构建了基于随机货流条件下铁路货物重载列车最优比重模型,得出随机货流条件下重载列车最优比重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取决于重载列车和普通列车开行的收益率差和铁路对收益与风险的敏感值;建立了基于Pareto的铁路重载与公路货运最优比价模型,得出我国铁路重载与公路货运最优比价主要由消费者的偏好决定的。(4)提出了铁路重载运输货流和车流组织策略。主要包括铁路重载运输组织思路、集疏运一体化组织的动因、面向重载运输的货运集中化运作策略、基于SERVQUAL的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认为铁路重载运输组织思路应采用市场化导向、引入电子商务技术、实现集疏运一体化组织、有利于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铁路重载运输实施集疏运一体化是铁路重载运输集疏运一体化系统协同的结果。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集中受理,优化装车”;以站点优化为基础;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条件;以改进集疏运系统为配套措施;以提高企业产品价值为目的。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可采用分枢纽及区段、区域、铁路货运企业集中化三阶段运作策略。铁路货物重载运输车流组织应适时根据市场车流特征及需要,组织灵活多样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列车形式。基于SERVQUAL的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可靠。(5)基于元胞自动机建立了铁路重载列车运行组织模拟模型,并对某区间铁路重载运输列车的有关特性和不同列车比例、平均速度、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可靠,为当前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6)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秦铁路年运量4亿t重载运输货流和车流组织策略。认为大秦铁路4亿t运输组织采用集疏运一体化的组织,货流、车流组织策略为大力深化货运集中化,建立战略装车点,科学规划货流来源等策略;采用多种形式的货流与车流组织,整列回空组织,合理运用机车车辆。

邱奋捷[10](2009)在《某铁路局机车运用效率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其中铁路以占全世界6%的铁路运营线路,担负着25%的运输量,各大铁路干线的利用率已经超饱和,每天货运装车能力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1/3左右。而我国内陆深广,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均衡,当前正处在重化工发展阶段,必须依靠大运力、低成本、长距离的铁路运输,这是其他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因此,通过对货运机车的走行效率研究,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扩展运力,就显得十分必要。论文以提高货运机车运用效率为目标,主要运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南昌局机车运用情况,同时辅以一定的定性说明,对国内货运机车使用情况、机车运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在对机车走行效率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改进途径与方法。文章主要从机车走行指标体系的研究入手,首先建立了层次分析框架。之后,逐个分析南昌局货机走行的主要指标,在对该局的情况初步了解之后,采用聚类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对该局的总体走行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层次分析法还将给出影响货机走行因素的轻重缓急的评价结果,最终,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

二、货运机务段如何适应大提速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货运机务段如何适应大提速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博弈论
        2.1.3 系统动力学
        2.1.4 系统评价
    2.2 铁路技术规章研究现状
        2.2.1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优化研究
        2.2.2 铁路技术规章特性和内容研究
    2.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现状
        2.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2.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博弈分析现状
        2.3.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状
        2.3.4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评价研究现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述
        3.1.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念
        3.1.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框架
    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分析
        3.2.1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主体
        3.2.2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流程
        3.2.3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
    3.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分析
        3.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特征
        3.3.2 跨专业的铁路技术规章协调机制
        3.3.3 跨层级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机制
    3.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3.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不协同
        3.4.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不到位
        3.4.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不及时
        3.4.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关键环节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研究
    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及其困境
        4.1.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
        4.1.2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模式
        4.1.3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困境
    4.2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博弈分析
        4.2.1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构建
        4.2.2 无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3 有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策略
    4.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案例分析
        4.3.1 案例来源
        4.3.2 案例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监管机制研究
    5.1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关系分析
    5.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分析
        5.2.1 纯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2.2 混合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3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5.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3.2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应用
        5.4.1 监管措施的改进
        5.4.2 监管效果的提升
    5.5 本章小结
6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研究
    6.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分析
    6.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的分析与实现
        6.2.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需求分析
        6.2.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设计
        6.2.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6.3 基于宣贯平台的流程优化分析
        6.3.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
        6.3.2 基于Petri网的宣贯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6.4 小结
7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7.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指标体系构建
    7.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
        7.2.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7.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2.3 综合评价分析
    7.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7.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7.3.2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3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4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5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B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结果
    附录C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D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E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F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附录G AHP 及最终得分计算核心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2 选题的创新性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5.4.2 铁路运营管理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6.1.1 党组织的建立
        6.1.2 青年团的建立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6.2.3 发动政治运动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6.3.2 改造经济制度
        6.3.3 改革行车制度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的意义
        1.1.2 案例的比较分析是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1.3 问题的提出: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典型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1.3.2 相关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主要问题与不足
        1.3.4 研究将聚焦的基本理论命题
    1.4 研究视角
        1.4.1 “车站关联地区”的提出及其与“车站地区”的辨析
        1.4.2 案例比较分析方法之于“车站地区”命题的综合应用
        1.4.3 “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
        1.4.4 “车站关联地区”、“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
    2.1 导言
        2.1.1 广州中心城区之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主要历程
        2.1.2 广州“三站”之客运量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检验分析
        2.1.3 广州“三站”是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的主要焦点
    2.2 广州“三站”的选址过程及其决策机制
        2.2.1 “铁路主导”:广州站的选址、建设
        2.2.2 “城市主导”:广州东站的选址、建设
        2.2.3 “铁路与城市合谋”:广州南站的选址、建设
    2.3 广州“三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1 广州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2 广州东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3 广州南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4 广州“三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
        2.4.1 广州站是现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因素
        2.4.2 广州东站是天河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支点
        2.4.3 广州南站是城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1 导言
    3.2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主导作用
        3.2.1 “前广州站时代”:城市郊区演变为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景观格局
        3.2.2 “一站时代”:单向分布、公服设施用地的圈层布局与旅馆用地的扩展
        3.2.3 “两站及三站时代”:双向分布、批发市场用地主导及其成片发展
        3.2.4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3.3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客流经济为主体走向车站诱导经济为主体
        3.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3.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3.3.3 小结
    3.4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3.4.1 空间形态:级差地租导向
        3.4.2 交通体系:单向平面放射体系走向双向立体网格体系
    3.5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3.5.2 内在机制
        3.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贸批发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1 导言
    4.2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辅配作用
        4.2.1 “前广州东站时代”
        4.2.2 “两站及三站时代”
        4.2.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4.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诱导经济成为主体
        4.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4.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4.3.3 小结
    4.4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4.4.1 空间形态:城市轴线导向为主
        4.4.2 交通体系:双向立体枢纽体系的形成
    4.5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4.5.2 内在机制
        4.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务服务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5.1 导言
    5.2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
    5.3 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的总结
    5.4 “广州南站新城”与广州“两站”关联地区的差异及其挑战
    5.5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主要策略
    5.6 “广州南站新城”的愿景展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三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
    6.1 导言
    6.2 广州“三站”地区演绎了三种空间发展模式
    6.3 广州“三站”规划思想演变:车站作为城市发展的“工具”属性不断增强
    6.4 “车站关联地区”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类型
    6.5 车站地区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
    6.6 “站-城”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胶济通道机车运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机车运用模式的发展与现状
        1.2.1 国内发展与现状
        1.2.2 国外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节
2 胶济通道机车运用模式发展
    2.1 胶济通道的发展历程
        2.1.1 胶济通道的发展
        2.1.2 胶济通道的现状
        2.1.3 胶济通道关联线路的发展
        2.1.4 胶济通道运输能力变化比较
        2.1.5 胶济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展望
    2.2 胶济通道机车运用的变化
        2.2.1 机务生产布局的变化
        2.2.2 机车配属的变化
        2.2.3 机车乘务员队伍的变化
        2.2.4 机车乘务交路设置的变化
    2.3 胶济通道运输环境的变化对机车运用模式的影响
    2.4 本章小节
3 机车运用模式优化方法
    3.1 机务生产布局的优化原则
    3.2 动力资源配置原则
    3.3 机车乘务员配置原则
    3.4 本章小节
4 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
    4.1 胶济通道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产生的原因
    4.2 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4.3 实行单班单司机乘务模式的条件
    4.4 单班单司机的选拔、培训管理
        4.4.1 单班单司机选拔任用标准
        4.4.2 单班单司机的培训管理
    4.5 单班单司机作业标准及流程模式
        4.5.1 人身安全要求
        4.5.2 出勤作业流程模式
        4.5.3 接车检查试验作业流程模式
        4.5.4 出段挂车作业流程模式
        4.5.5 发车作业流程模式
        4.5.6 列车运行作业流程模式
        4.5.7 机车单机运行作业
        4.5.8 到达终点站及入段作业
        4.5.9 退勤作业
    4.6 单班单司机作业安全制度
        4.6.1 出入段及段内作业
        4.6.2 途中运行
        4.6.3 站内作业
    4.7 单班单司机非正常行车办法
        4.7.1 途中运行
        4.7.2 站内作业
        4.7.3 区间停车
    4.8 本章小节
5 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
    5.1 胶济通道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的由来
    5.2 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的特点及意义
    5.3 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的定义与模型
    5.4 实行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的运用原则
    5.5 胶济通道固定支点多区段循环机车交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1 上下行车流开行不均衡造成机车空头或积压
        5.5.2 日常实际生产组织过程中的优化调整方法及措施
        5.5.3 制定机车周转图过程中的优化算法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细摘要

(6)客货列车共线运行铁路旅客列车年货运量折算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货物列车牵引质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工作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货物列车牵引质量的计算
    2.1 牵引质量的计算
        2.1.1 牵引质量的计算方法
        2.1.2 单位基本阻力的计算
        2.1.3 牵引净载的计算
    2.2 传统货运机车的牵引质量
        2.2.1 传统货运机车的现状
        2.2.2 传统货运机车的牵引质量的计算
    2.3 和谐型货运机车的牵引质量
        2.3.1 和谐型货运机车类型
        2.3.2 和谐型货运机车的现状
        2.3.3 和谐型电力机车粘着牵引力计算与分析
        2.3.4 和谐型货运电力机车牵引质量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分析计算
    3.1 扣除系数概念
    3.2 扣除系数的计算方法
        3.2.1 分析法
        3.2.2 表格计算法
        3.2.3 图解法
        3.2.4 计算机模拟法
    3.3 运行图周期的概念
    3.4 单线半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
        3.4.1 单线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3.4.2 限制区间铺画旅客列车后的货物列车铺画数量
        3.4.3 旅客列车扣除系数
    3.5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
        3.5.1 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3.5.2 铺画满表运行图
        3.5.3 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确定
        3.5.4 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变化规律
    3.6 高速铁路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
        3.6.1 高速铁路旅客列车的概念
        3.6.2 “全高速”模式下扣除系数的计算
        3.6.3 “高中速混跑”模式下扣除系数的计算
    3.7 “客货混跑”模式下扣除系数的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客列车年货运量折算值的计算
    4.1 旅客列车年货运量折算值的概念
    4.2 扣除系数的数据处理
        4.2.1 路网规划
        4.2.2 扣除系数的数据处理
    4.3 牵引净载的数据处理
        4.3.1 路网的坡度情况
        4.3.2 牵引净载的数据处理
    4.4 旅客列车年货运量折算值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附页

(7)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机务生产力布局概论
    2.1 机务生产力布局的内涵及依据
        2.1.1 机务生产力布局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1.2 机务生产力布局的研究思路
        2.1.3 机务生产力布局的依据
    2.2 机务生产力布局的目标和原则
第3章 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3.1 机务生产力布局影响因素
        3.1.1 铁路网改造与建设
        3.1.2 机务设备技术水平
        3.1.3 机车交路与机车运转制
        3.1.4 乘务制度及乘务员换班方式
        3.1.5 机车检修制度
        3.1.6 牵引定数
    3.2 机务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3.3 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总体目标与原则
        3.3.1 总体目标
        3.3.2 指导思想
        3.3.3 调整思路
        3.3.4 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车交路布局优化调整
    4.1 机车交路布局的影响因素
    4.2 研究思路
    4.3 备选集的确定方法
    4.4 机车交路改革方案比选
        4.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2 调整方案优选模型的建立
        4.4.3 算例分析
    4.5 机车乘务员运用计划的均衡性研究
        4.5.1 熵的基本理论
        4.5.2 乘务员运用计划的均衡性指标
        4.5.3 乘务员运用计划的均衡度
        4.5.4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务段整合优化策略
    5.1 影响机务段设置的因素分析
    5.2 研究思路
    5.3 基于熵理论的机务段布局优化多目标决策模型
        5.3.1 多值背景基础理论
        5.3.2 在动态多值背景下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5.3.3 在动态多值背景下基于相对熵的群决策的集结优化模型
    5.4 建议调整对策分析
        5.4.1 机务段布局调整原则
        5.4.2 机务段内部整合
    5.5 应用实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车检修布局优化调整
    6.1 机车检修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机车检修布局优化调整模型
        6.2.1 研究思路
        6.2.2 参数说明
        6.2.3 目标函数的设置
    6.3 机车检修布局优化调整算法设计
        6.3.1 求解双层规划问题的主要方法介绍
        6.3.2 蚁群优化算法
        6.3.3 模型对应算法
    6.4 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效果评价研究
    7.1 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效果指标体系的研究
        7.1.1 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7.1.2 效果评价特点
        7.1.3 效果评价内容
        7.1.4 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2 评价方法的分析与选择
    7.3 铁路机务生产力布局调整效果评价模型
    7.4 应用实例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加速机车周转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发展状况分析
        1.2.2 国内发展状况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机车周转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2.1 机车周转时间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1.1 机车周转时间的基本概念
        2.1.2 机车周转时间的计算公式
        2.1.3 影响机车周转时间的因素
    2.2 机车周转时间解释结构模型的建模及分析
        2.2.1 结构模型概述
        2.2.2 解释结构模型
        2.2.3 机车周转时间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第3章 机车运转制的比较研究
    3.1 机车运转制
    3.2 肩回运转制同循环/半循环运转制的比较分析
        3.2.1 不同运转制的机车周转时间比较分析
        3.2.2 不同运转制在机车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3.2.3 循环/半循环运转制在机车运用中的优点
        3.2.4 推行循环运转制要解决的问题
第4章 肩回运转制下机车周转方案研究
    4.1 机车不固定牵引方式的有利性分析
        4.1.1 不固定方式与固定方式的比较分析
        4.1.2 算例检验
        4.1.3 小结
    4.2 不成对列车运行图机车周转方案研究
        4.2.1 不成对列车运行图机车最佳周转方案的求解算法
        4.2.2 算例检验
        4.2.3 小结
    4.3 不成对运行图不固定牵引方式下机车最佳周转方案的网络模型
        4.3.1 参数假定
        4.3.2 模型建立
        4.3.3 算例检验
        4.3.4 小结
第5章 机车交路及乘务方式的研究
    5.1 机车交路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机车交路在铁路运输组织中的作用
        5.1.2 确定机车交路的原则
        5.1.3 机车交路长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机车乘务组织分析
        5.2.1 机车乘务组
        5.2.2 机车乘务员乘务制度
        5.2.3 乘务员换班方式
    5.3 机车交路合理长度的探讨
        5.3.1 传统机车交路长度的确定方法
        5.3.2 传统方法下长交路存在的问题
        5.3.3 机车交路合理长度的研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动因及组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路货运量预测与分析
    2.1 铁路货运量现状
    2.2 铁路货运量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
        2.2.1 铁路货运量系统分析
        2.2.2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2.2.3 模型的构建
    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动因分析
    3.1 铁路重载运输宏观环境PEST分析
        3.1.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1.2 PEST战略目标
    3.2 发展铁路重载运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3.2.1 铁路重载运输的货运需求与供给分析
        3.2.2 铁路重载运输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3.2.3 结论
    3.3 重载运输发展的内在动因
        3.3.1 重载运输是铁路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
        3.3.2 重载运输是当前铁路供需特征的内在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重载运输列车开行决策和运价决策问题分析
    4.1 货运专线和客货共线重载运输共同发展模式
    4.2 基于规模经济的铁路重载列车开行条件分析
        4.2.1 分析理论基础
        4.2.2 重载运输组织的规模经济性分析模型
        4.2.3 重载列车开行条件
    4.3 随机货流条件下铁路货运重载列车最优比重
        4.3.1 随机货流条件下货物列车开行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4.3.2 风险最小化状态下模型与求解
        4.3.3 效用最大化状态下模型与求解
        4.3.4 结论
    4.4 基于PARETO的我国铁路重载与公路货运最优比价
        4.4.1 公路、铁路合理比价模型
        4.4.2 当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动时的最优比价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重载运输货流和车流组织策略
    5.1 铁路重载运输组织思路
        5.1.1 市场化导向
        5.1.2 引入电子商务技术
        5.1.3 集疏运一体化组织
        5.1.4 有利于运输服务质量的改善
    5.2 面向重载运输的货运集中化策略
        5.2.1 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目标
        5.2.2 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运作原则与思路
        5.2.3 面向重载运输的铁路货运集中化运作步骤
        5.2.4 结论
    5.3 铁路重载运输车流组织基本方法
        5.3.1 "固定车底"的循环运输组织
        5.3.2 "重来重去"运输组织
        5.3.3 装车地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组织
        5.3.4 重载班列运输组织
    5.4 基于SERVQUAL的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5.4.1 铁路货运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模型
        5.4.2 案例
        5.4.3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重载列车运行过程模拟与分析
    6.1 元胞自动机模型
        6.1.1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6.1.2 NaSch元胞自动机模型
    6.2 铁路重载运输元胞自动机模型
        6.2.1 四显示固定闭塞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6.2.2 某区间铁路重载运输元胞自动机模型
    6.3 某区间铁路重载列车运行模拟
        6.3.1 不同发车方式列车运行时空图及线路运行时间
        6.3.2 发车时间间隔与列车平均延误时间的关系
        6.3.3 列车速度—时间图的分析
        6.3.4 不同列车混跑比例与列车运行时间关系
        6.3.5 到发线数量及停站时间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6.4 某区间铁路重载列车比例、速度、密度模拟
        6.4.1 停站时间间隔与密度关系
        6.4.2 停站时间间隔与列车平均运行速度关系
        6.4.3 1万t列车比例与平均运行速度、密度之间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大秦铁路4亿t重载运输组织策略
    7.1 案例背景
    7.2 大秦重载运输SWOT分析及4亿t重载运输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7.2.1 大秦重载运输SWOT分析
        7.2.2 大秦货物运输战略选择
        7.2.3 大秦铁路4亿t重载运输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7.3 重载运输列车组织方案
        7.3.1 列车开行对数及通过能力利用
        7.3.2 多种形式的货流与车流组织模式和货流来源规划
        7.3.3 重车流组织及去向
        7.3.4 空车组织模式和方案
        7.3.5 小结
    7.4 机车车辆运用组织
        7.4.1 机车运用组织
        7.4.2 车辆运用组织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某铁路局机车运用效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机车运用情况
        1.2.2 国内外机车交路现状
        1.2.3 国内外机车运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主旨、内容、思路
第二章 机车运用指标体系的研究
    2.1 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的途径及考核指标
        2.1.1 数量指标
        2.1.2 时间利用指标
        2.1.3 牵引力利用指标
        2.1.4 综合指标
        2.1.5 检修指标
    2.2 构建指标层次分析框图
        2.2.1 构建思路
        2.2.2 层次框架构造过程
第三章 南昌铁路局货机运用指标分析
    3.1 主要指标分析
        3.1.1 数量指标
        3.1.2 时间利用率指标
        3.1.3 牵引力利用率
        3.1.4 机车综合利用
        3.1.5 机车检修
    3.2 机车日产量变动结构模型
        3.2.1 模型简介
        3.2.2 计算与分析
    3.3 典型年度分析
第四章 南昌局货机运用效率综合评价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简介
        4.1.1 多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简介
        4.1.2 层次分析法介绍
    4.2 聚类分析过程
        4.2.1 数据的来源
        4.2.2 指标的选择
        4.2.3 分析过程
    4.3 层次分析过程
        4.3.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4.3.2 准则层结果分析
        4.3.3 因素层结果分析
    4.4 聚类结果与层次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机车运用效率提高的建议与对策
    5.1 本务走行
    5.2 辅助走行
    5.3 站段组织-停留时间
    5.4 机车交路与值乘
    5.5 线路条件
    5.6 机车保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结论
    6.2 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附表
附录Ⅱ程序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货运机务段如何适应大提速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D]. 张小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胶济通道机车运用模式研究[D]. 王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5)
  • [6]客货列车共线运行铁路旅客列车年货运量折算值的研究[D]. 贾婷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3)
  • [7]机务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研究[D]. 李成兵.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8]加速机车周转相关问题的研究[D]. 牟从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9]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动因及组织策略研究[D]. 冯芬玲. 中南大学, 2009(04)
  • [10]某铁路局机车运用效率统计分析[D]. 邱奋捷.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货运机车段如何适应大提速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