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物热衷于“婚外情”

为什么动物热衷于“婚外情”

一、动物为何热衷“婚外恋”(论文文献综述)

曹忠[1](2020)在《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视觉文化滥觞的当下时代,文学改编电影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去关注并富有探讨意义的话题。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始终与时代文化紧密相连,捕捉时代的变化,记录社会的变迁,展现生活的万千气象,在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从文化语境层面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研究,就找到了这四十余年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发展的文化根脉与灵魂。同时,对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审视,也对我们梳理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规律和问题,廓清文化语境在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论文除了绪论、参考文献、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致谢和附录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从精英文化语境出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论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凸显着鲜明的精英文化意识。不仅精英群体取代革命英雄和“工农兵”群体成为荧幕展现的主体,而且精英文化语境下人性的复归使爱情与青春题材成为改编热门。而文化寻根思潮下的乡土地域也成为导演们热衷表达的影像空间,这一时期的电影人还在启蒙思潮召唤下将“五四”时期的经典文学文本改编为影像。而这时期政治语境从未在影视领域离去,它的力量通过一大批“主旋律”改编电影或明或暗的显现出来。第二章主要论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商业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改编电影。论文指出,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这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审美与边缘群体展示;在90年代乡土文化转向都市文化后,都市少男少女的青春迷惘与小市民的都市空间焦虑成为电影表达的重点;在市场倒逼之下,这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都打上了深刻的商业文化烙印。第三章从多元文化语境角度来论述文学改编电影。21世纪以来,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文学改编电影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态:一是基于后现代文化的文学改编电影呈现出颠覆权威、远离崇高和戏仿历史的影像风格。二是文学改编电影中出现了大批仿制“好莱坞”大片风格的华语改编大片。三是网络文化的勃兴促使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四是消费文化的流行,使这一时期电影导演在改编过程中,不断迎合观众审美需求。第四章主要是立足理论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电影改编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再审视。这一章共有两节,第一节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文字与影像两种不同媒介的媒介偏重。第二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的地域空间美学流变进行分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从文化语境视角全方位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从文化的宏观层面系统连贯地对这四十余年文学改编电影的历史架构和改编过程进行把握。而且还从微观文化层面针对每一时期改编中体现出的文化美学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解读与分析,并在总结改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为中国内地当前和未来的文学改编电影提供改编参考与借鉴。

黄心颖[2](2020)在《乡村社会语境中的平南牛歌戏研究》文中提出平南牛歌戏是一种唱春牛和采茶调相结合发展而来的传统地方戏,其唱腔念白、服化舞美、剧目、展演都建立在两广地方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平南地方文化基础上,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本文以平南牛歌戏为例,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从平南牛歌戏的艺术特征、平南牛歌戏的演员和观众、平南牛歌戏的艺术展演空间去探讨平南牛歌戏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平南牛歌戏创自乡村社会,其演员和观众也来自乡村社会,他们既是村民,也是传承者和观赏者,在牛歌戏的传唱过程中投射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认知。平南牛歌戏创作和表演中的生活情境是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映照,展现出乡村社会的多个面相。在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牛歌戏已成为乡村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符号,与乡村社会之间有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内在文化模式。乡村社会作为牛歌戏生存的重要生态环境,其传统与地方文化的良性互动一直推动着牛歌戏的传承和发展,而在此过程中牛歌戏又对乡村社会的传统和地方文化产生影响。在现代乡村社会,非遗保护和现代传媒则给牛歌戏的传承发展增添更多动力和可能。成为非遗的平南牛歌戏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不仅要在时代潮流下保持自己的特色,还要善用自媒体等途径实现自我的传承,更好地发展平南牛歌戏戏曲艺术。

骆雪[3](2019)在《山歌传播与族群文化实践 ——黔中百宜乡布依村寨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一个无文字民族来说,社会经验的延续主要靠文化的口头传承,山歌也因此成为布依族社会记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沟通媒介。作为本土文明的产物,布依山歌是布依本土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文化符号和概念,它自布依族群的口中唱出,反映出族群过去以及现在的人情道德、生活形态、风俗习惯和制度文化等,并在乡村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然内化为村民的生活方式、情感结构以及观念意识,为民众制造出在生活中所依赖的意义世界。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主义的话语下,这一分析无文字落后民族的犀利工具、代表着中国软实力的乡土民间文化却被认为是愚昧与落后的。在早期发展传播学的强势影响下,在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的研究中往往只见外来文化及力量不见本土文化及其活动主体。于是在这样的研究语境中,许多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及其活动,即所谓的传统媒介及其活动,没有被纳入中国乡村传播学的主流视野中。这在布依山歌的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成果的数量相比较少,显示出布依山歌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就现有的成果来看,研究的学术视野较为狭窄,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分析上,在这样的分析中,“人”的视角是完全缺乏的,即完全把歌谣与创造和实践它的本土社会以及广大民众及其生活现实脱离开来的。随着现代化的渗透,农民得以“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和意义系统被不断改变和重构,乡村社会也相应开始出现价值荒漠化,而这一切的根本在于乡土社会中文化的解体,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内蕴的意义和价值随现代性的加深而逐渐消失殆尽。但是在广大布依族地区,作为族群传统之一的布依山歌依旧活跃于布依族群的生活世界里,并发展成为布依社会在如今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传统文化代表形式,那么布依山歌为何能够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得以持存?本文通过对黔中地区布依族村寨进行的为期八个月的田野考察,顺着当今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趋势,透过回到布依山歌这一布依族群传统文化的本体,在文化持有者、历史以及社会的互动中考察布依族群是如何阐释和实践自己的文化,以期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维系并发展乡土社会原生态的文化表达,形成“吾土吾民”在民族文化传播与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一些解决路径上的思考。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两章,主要是针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意义、文献回顾、方法、结构安排,以及布依山歌传播的文化生态系统作一番背景性的交代。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由第三、四、五三章组成。该部分从文化的内生性出发,围绕布依社区文化持有者的具体实践与日常生活、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动态、立体地把握布依山歌的本质。第三章引用“叠写传统”这一分析概念来探究布依族群在本土的“生活世界”中是如何通过山歌来言说历史,以构建其在不同特定时段所依赖的意义世界,将布依山歌“置身历史情境”来看其传播历程以把握当地社会与文化在稳定性与变迁性方面的全貌。第四章遵循格尔兹研究宗教象征符号的分析范式,从世界观和精神气质两方面来解码当地社会的传播文本――布依山歌所包含的“意义模式”。第五章借助互动与关系视角,采用“主体——实践”的情景、过程式研究范式,通过关注当地村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声音实践,即布依山歌的传播活动,从“流动的歌声”中看到“流动的社会关系”进而看到村庄的社会网络以及蕴藏在其中的社会结构和秩序。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一方面是对前面分析过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总结,从“实践范式”出发对布依山歌作一番“实践化理解”。这一番“实践化理解”遵循以“物化”来理解媒介的思路来探讨布依山歌这一传统媒介,将布依山歌看作是布依族群文化实践的“行动场城”,其中所含的人,技术,权力,资本,记忆等传播要素在这一“行动场城”中彼此汇集和互嵌,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和建构。同时,由于乡土中国是在自身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循环中不断发展,因而社会、人以及文化在其中得以再生产,并且由于有人的参与及实践,这样的再生产就不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地改变和创新。因此,布依山歌在现代社会的持存与转变也就映射出了布依族群在社会发展中对自身文化实践的主体性:首先,他们总是在自身社会文化体系中体会和理解时代、社会的发展。其次,他们又利用传统创造新的实践来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糅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实践,布依社会的“主体”得以始终“在场”,少数民族社会的逻辑与机制也在新形式下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对布依族群的传统文化——布依山歌在当代发展话语下如何传播进行了思考,从突出族群的主体性、形成价值维度的“复合表达”以及发扬容纳多元的文化传统三方面提出布依山歌传播的策略建议。本文遵循以乡村作为研究中国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布依山歌传播的研究来体现国家对“三农”问题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观照;另一方面,从传播学的角度严密考察布依族群对山歌的文化实践,既能深入细致地窥见族群成员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理解当地社会及其文化的运行结构和整体机制,又能丰富和扩展布依山歌的研究,进而看到传播学本土化的一种有效实现途径。

刘秋妍[4](2019)在《论叶兆言家庭小说中的婚恋伦理叙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谱系里,叶兆言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多样而特别的存在,从先锋小说到新历史小说、新写实小说再到神话重述,均可见叶兆言的身影。叶兆言的小说创作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可能性的同时,由于研究者们难以将他的诸多小说创作笼统提之,也使其小说创作陷入难以捉摸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一定程度造成了叶兆言小说研究的片面化。以往研究者通常将叶兆言的小说进行分类研究,但是笔者通过对叶兆言小说作品的整体把握,发现其多样化创作之中拥有着一份坚持,即其小说大都以家庭为点,辐射出作者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而婚恋关系又是其家庭叙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叙事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叶兆言家庭小说中的婚恋行为、婚恋关系及婚恋伦理进行深度剖析。整篇论文共四个部分。首先,在对叶兆言家庭小说进行总体把握后,分析出叶兆言家庭小说的两大基本特征:在众多家庭关系之中,其家庭小说对婚恋关系尤为关注;叶兆言在其家庭小说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大量婚恋悲剧,不论是婚恋悲剧的表现形式,还是引发婚恋悲剧的原因,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次,重点分析造成叶兆言家庭小说婚恋悲剧的伦理冲突,主要有:婚恋行为与道德的冲突;婚恋行为与利益的冲突;以及由婚恋行为引发的人际冲突。再次,从展现伦理嬗变过程、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特征、审视人性的劣根性等角度,揭示叶兆言在其家庭小说中展现大量婚恋伦理叙事的内涵所在。最后,则透过叶兆言对婚恋伦理的书写,探讨其家庭小说在叙事层面的特点:即在叙事观念上,表现出民间叙事史观与市民叙事立场的融合;在叙事策略上,表现出传统叙事情节与先锋叙事节奏的统一。通过对叶兆言家庭小说中婚恋伦理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叶兆言的小说创作对家庭伦理尤其是婚恋伦理的关注。从中不仅展现出叶兆言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对现实社会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未来人伦趋势的思考,也体现出叶兆言作为一名学者型作家,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并重的写作追求。

高仁薇[5](2019)在《情爱与责任-渡边淳一作品研究》文中认为被冠以“情爱文学大师”称号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逝世已有五年,但是他留下的大量作品为人们阅读。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既包含着他早年的从医经历,也不乏笔锋转型之后的婚恋体验(作品中的情爱观、婚姻观等)。其中,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作品中大胆的情爱描写,加之日本传统的哀婉格调和唯美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在给人们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引发广大读者的热烈争议。介于大众文学与正统文学之间,对如何正确评价渡边的作品,也呈现出两极化态势。伴随着渡边逝世,如今再去解读他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情爱意识背后包含着渡边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对于个体勇于追求内在真实的自我的鼓励,并且也折射出人之所以为人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以及这一社会属性下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于个人、于家庭、于社会。通过对渡边淳一作品的解读,不仅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渡边淳一,也让我们对于自身在当下社会的角色定位有着更好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除了引言和结语,全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第一章探讨渡边作品中的情爱意识,包括渡边个人情爱意识形成的渊源、情爱意识在他的创作中造成的影响,以及他的情爱意识之下包含的现实世界的一些映射。个体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深受周围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渡边本人对于情爱的观念和看法也与他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有着密切的联系。渡边将自己的情爱意识贯彻在他的作品中,通过文字书写出了颇具艺术价值的作品,但是受到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和唯美思想的作用,他书写出的关于情爱的描述更多的流露出唯美色彩。本章在重点阐述渡边本人情爱意识的同时,旨在让人们更加深刻地去感受渡边的作品。第二章主要探讨渡边作品的责任意识,包括他个体的责任意识,以及他的作品中的责任意识对当下人们的影响。渡边极力主张人们去追求自我,号召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现实世界中更多地去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他对人的自然属性绝对肯定,却将人的社会属性剖离开,在极力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内在的同时忽略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一想法显然是过于偏激不可取的,却让现代社会处在巨大精神压力之下的人们对如何正确处理好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满足于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第三章主要探讨渡边作品中情爱意识与责任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渡边笔下的众多人物中,个体对于自我的满足是一个典型特征。在追求自我的同时也面对着来自不同社会角色需要承担的责任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点,是向一方妥协还是争取双方的共存成了不同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本章通过对渡边作品中情爱意识与责任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解读,旨在对渡边作品做深层探究。

乔媛[6](2019)在《穿越时空的爱恋 ——论唐颖小说》文中指出唐颖是一位善写都市爱情故事的能手,其小说无一不关涉爱情,吊诡的是,学界对其小说爱情书写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基于此,对唐颖小说爱情书写的探索就有了必要和意义。究其本质,爱情是唐颖小说的叙事动力,也是贯穿唐颖小说的主题。爱情是索解唐颖小说艺术价值与文学史意义的关键词。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明确选题意义,对唐颖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发现学界目前对唐颖小说的爱情书写研究尚存在较大的解读空间,点明选题原因,概述唐颖小说反爱情的爱情美学。论文正文部分为三章:第一章总结唐颖小说爱情书写的三种呈现方式与爱情结果,试图通过伴有青春阵痛的爱情、男女婚外恋、男性同性恋三类爱情故事的结果来探究唐颖的爱情观与爱情美学。第二章解析唐颖小说爱情书写的三大策略。在时间的横坐标上,唐颖一方面打乱时间顺序,通过“闪回”与定点场景的叙事手段使故事“碎片化”,追溯人物爱情命运不可逆转性与宿命性的根由;另一方面选择关键时间节点书写爱情,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加重主题的深刻性。在空间的纵坐标轴上,唐颖以定点空间与移动空间作为叙事计谋,勾勒出上海的文学想象与异域空间的想象,直指女性在都市空间与消费语境双重压力下的爱情困境;唐颖以时空并置中的身体为钥匙,描绘“文革”期间身体的“受难”与“文革”之后身体的“狂欢”两幅图景,试图通过“身体”这把钥匙打通时空的隧道,呈现后现代语境中都市男女面对爱情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揭露人性的复杂与幽深。第三章探讨唐颖小说爱情书写的内核与价值。“爱而不得”的爱情宿命悲剧是唐颖小说爱情书写的内核,反爱情是其爱情书写的独特文学价值。唐颖以婚外恋的爱情故事为侧重点来体现反爱情,她笔下的男女经历婚外恋后均选择回归中国传统伦理家庭,由此可见唐颖反对过于激烈的生存方式,主张温和、中庸的生活之道。论文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点出唐颖小说反爱情的独特文学价值并指出其些许不足之处。

刘明菊[7](2019)在《论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物质书写》文中指出在90年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文坛的“新生代”作家们,他们关注90年代中国变动的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大众真实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症候,在创作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个人化都市生活经验直接书写当下都市男女在情感、婚姻、工作等方面所遇见的困境与焦虑,突显当下消费社会中都市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寄予作家个人的精神关怀。邱华栋是“新生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都市小说以都市北京作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思潮下都市社会底层与中产阶层的日常生活,抓住了都市人在消费社会中生存艰难、情感坎坷、人性异化、道德沦丧、精神焦虑的社会特质,并以此批判消费社会对于人性的物化与挤压,透露出个人对于都市与人的深切忧虑。本论文以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物质书写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都市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被物化的人物群像、作家精神关怀等层面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探讨现代化特征明显、繁华奢侈的都市外部、内部景观中所蕴藏的潜在话语,分析被物化的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精神境地、情感状态,进一步探索邱华栋在物质书写中所具有的审美趣味,挖掘审美趣味的生成因素,解读作家个人对都市发展的反思与担忧,希冀对于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研究进行一点补充。本论文除绪论与结语外,正文共分为三章,具体内容如下所述:绪论阐释都市的定义、都市小说的概念、都市小说的发展情况、概述邱华栋研究现状以及其物质书写的研究价值。第一章主要探讨邱华栋物质书写下都市景观所蕴藏的潜在话语。将都市景观分为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的两部分,通过对外部景观中的摩天大楼、立交桥等物质符号进行梳理,分析出现代化技术对于都市与都市人精神的影响,商品化都市本身是人类消费欲望膨胀的诱因;通过对内部景观中具有消费意义的场所与物质的梳理,剖析酒吧、汽车、服饰等承载的符号意义,折射出都市人以炫耀性消费追寻身份认同的社会现实,从而进一步挖掘出消费主义文化已深入渗透到都市内在肌理,是都市人产生西方物质文明的崇拜心理,形成社会攀比风气的根源。第二章梳理邱华栋物质书写下被物化的人物形象类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阶层作为划分依据,将人物放置在社会底层、中产阶层中进行探讨,着重以新美人、浪荡者、普通白领、都市精英这四类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彰显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生存处境、精神焦虑、情感状态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从中剖析出都市男女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畸形的婚姻观念与生育观念,以此揭示都市人受物质奴役的现实,暴露出都市人病态化的精神症候。第三章剖析作家进行物质书写时的创作姿态与反思。主要以作家的审美趣味、作家个人隐忧、作家的精神关怀作为研究框架,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突出邱华栋物恋化的审美趣味,探究其审美趣味的生成因素,具体放置在社会背景、文学生产机制、作家个人身份等层面中进行;探索邱华栋物质书写中隐藏着个人对人的精神缺席、城市发展同质化、阶层分化等问题的担忧与反思;最后,结合小说文本的形式对作家精神关怀进行探讨,归纳出作家试图以逃离或死亡的反抗道路、精神家园的探寻、精神救赎等方式,帮助都市人寻找出路与心灵解脱。结语部分提出邱华栋都市小说的局限性,提出个人关于邱华栋小说尚待开发的研究角度与空间的建议。

孙卫[8](2014)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家庭伦理剧透视的历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婚姻伦理是婚姻生活的凝结,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探讨婚姻伦理的演变,是探讨社会伦理变迁的重要视角。1990年电视剧《渴望》播出之后,家庭伦理题材的电视剧成为中国影视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婚姻家庭伦理道德为内容的家庭伦理剧,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和大众性,由伦理道德问题构成的故事,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大众普遍的关注和认同,从而可以一定程度地传递出社会提倡的伦理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的婚姻伦理观念。对家庭伦理剧视野下的婚姻伦理进行学术审视,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20世纪

孙卫[9](2013)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 ——家庭伦理剧透视的历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20世纪90年代家庭伦理剧的视野下,探寻婚姻伦理的演变,通过伦理剧中显现的婚姻文化及婚姻伦理取向,与历史事实和社会调查资料进行联系和对比,把握90年代婚姻伦理演变的特征,透视转型时期所折射的经济、社会、道德观念对人们婚姻伦理观念的影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婚姻伦理的内涵,论述婚姻伦理的功能;对家庭伦理剧的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概括家庭伦理剧所体现出独特的史学价值及伦理学价值。第二部分:家庭伦理剧视野下20世纪90年代婚姻伦理的演变。将婚姻伦理的演变分为择偶观、婚姻观、离婚观的演变。择偶观的演变主要体现出择偶途径的多样化和择偶标准的现实性;婚姻观的演变主要表现为重视婚姻质量和生育观念的两极分化;离婚观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家庭暴力及婚外恋为主的离婚原因。第三部分:概括20世纪90年代婚姻伦理特征以及分析演变成因。此时期婚姻伦理演变的特征主要集中在:自主化的择偶观,多元化的婚姻观,逐渐自由化的离婚观。从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婚姻伦理观念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婚姻伦理演变的成因。第四部分:婚姻伦理演变的当代启示。婚姻伦理的演变促使婚姻法调整的同时,也需要婚姻伦理自身的调整,家庭伦理剧合乎婚姻伦理规范的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婚姻伦理具有深刻意义。

李春燕[10](2012)在《论新时期婚外恋题材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说明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中国漫长的父权制社会里,女性一直是被边缘化的性别群体,是一群处于无语状态的、没有自我意识的男性附属品。直到五四时期,女性才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到了新时期,女性意识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处于婚外恋的漩涡中的女性逐渐认识到男权社会伦理道德的专制与虚伪,试图冲破父权制的封锁,摆脱内心深处的重负,重建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本文将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微观的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立足女性主义视角,对新时期婚外恋题材小说中纷繁复杂的女性意识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研究。婚姻与爱情是女性生活的两大重心,作为两者独特融合的婚外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主要包括女性的自我意识、性别角色意识、围城意识、性意识、分裂意识、自审意识以及救赎意识等等。本文据此结构为四章:第一章女性意识的基本维度,介绍婚外恋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失落与重构,展现了女性三个角色意识即女儿性、妻性和母性;第二章围城内外的女性意识,主要写了女性的家园意识、围城的空间感对于女性的禁锢和对围城的突围;第三章女性欲望及表达,表现了女性爱情意识的发展、性意识的觉醒和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第四章女性的困惑与呐喊,包括女性分裂意识的产生、自审意识的成长和救赎意识的彰显。其间穿插了女性意识的三个主要层面:一、女性意识的多维呈现;二、女性意识的发展;三、女性意识的反思与觉醒。新时期以来婚外恋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由沉睡到觉醒的过程,女性在此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曾经被视为终生避风港的婚姻成为了一座随时可能被攻陷的围城。女性唯有从自身的觉醒开始,更加独立、自强,努力使自己的女性意识走向成熟,才能拥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二、动物为何热衷“婚外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为何热衷“婚外恋”(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和时间范围划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阐释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精英文化语境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精英文化意识复归与电影观念革新
    第二节 走向荧幕前台的知识和政治精英群体
    第三节 人性复归思潮下的“精英式”爱情与青春
    第四节 文化重建大旗下的“文化寻根”与“启蒙思潮”改编
第二章 大众与商业文化语境下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审美与边缘群体展示
    第二节 青春迷惘与空间焦虑:转向都市的大众文化
    第三节 娱乐猎奇、欲望爱情与商业艺术:商业文化下的迎合改编
第三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21世纪以来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后现代文化下的文学改编电影新特征
    第二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华语大片改编
    第三节 网络文化视野下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文化表征
    第四节 传媒经济视野下《流浪地球》的改编新策略
    第五节 《哪吒之魔童降世》折射的语境化改编理念
第四章 对文学改编影视的再审视
    第一节 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文字与影像关系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的空间叙事流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作品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乡村社会语境中的平南牛歌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 牛歌戏的相关研究
        (二) 民间戏曲与乡村民众关系的研究
        (三) 民间戏曲与乡村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一章 平南牛歌戏生发的地理文化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人文背景
        一、建制沿革
        二、社会文化传统
第二章 由歌而戏的平南牛歌戏
    第一节 舞春牛与平南牛歌戏
    第二节 平南牛歌戏的艺术特征
        一、平南牛歌戏的曲式结构
        二、平南牛歌戏的唱与说
        三、平南牛歌戏的化妆与服装
        四、平南牛歌戏的乐队与舞美
    第三节 牛歌戏的剧目构成
第三章 平南牛歌戏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平南牛歌戏的演职人员
    第二节 平南牛歌戏的观众
    第三节 演出剧目与乡村社会
        一、情感戏
        二、家庭戏
        三、世情戏
        四、时政戏
    第四节 艺术展演与乡村社会
        一、平南牛歌戏与乡村经济
        二、平南牛歌戏与乡村生活
第四章 平南牛歌戏与乡村社会的传统与现代
    第一节 乡村传统视域中的平南牛歌戏
    第二节 乡村社会现代语境中的平南牛歌戏
        一、非遗保护与平南牛歌戏
        二、现代传媒与平南牛歌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山歌传播与族群文化实践 ——黔中百宜乡布依村寨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语境及缘由
        1.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布依族研究综述
        1.2.2 布依山歌的研究
        1.2.3 现有布依山歌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1.3.1 乡村传播学:乡村文化传播的本土化
        1.3.2 研究方法:民族志调查
    1.4 研究路径
第二章 布依山歌传播的文化生态系统
    2.1 布依族传统历史与文化
        2.1.1 布依族的族源与族称
        2.1.2 布依族的历史发展
        2.1.3 布依族的民间文化
    2.2 布依山歌传播的民间现实形态:拐吉村与拐吉村的山歌
        2.2.1 拐吉村概述
        2.2.2 拐吉村的山歌
第三章 叠写的传统:布依山歌的地方传播史
    3.1 1953年以前:“传统”的想象
        3.1.1 定位身份:家谱的追溯
        3.1.2 族群传统的“在地化”:布依山歌的学唱
        3.1.3 “拟制”的族群文化实践:传统的想象与再造
    3.2 1958—1990:政治话语与社区记忆
        3.2.1 国家的力量:自然村落到社会主义集体社会
        3.2.2 布依山歌的社会主义表达
        3.2.3 歌声串起的社区记忆
    3.3 1990——至今:现代化与山歌听觉的现代性
        3.3.1 布依山歌传播的式微
        3.3.2 自制山歌录像碟:信息社会中村民听觉经验的变革
    小结
第四章 可供解读的文本:布依山歌传播的意义模式
    4.1 地方性知识与地方的世界:布依山歌描绘的“乡村图景”
        4.1.1 《砍牛经》与“老祖公”:宗教经典中的大宇宙与小世界
        4.1.2 情歌对唱文本中的“阴阳相合”
        4.1.3 村庄山歌文本中的“生态整体性”表达
    4.2 地方的语言与地方的人群:山歌所散发的族群精神气质
        4.2.1 山歌中的地方语言与族群的道德隐喻
        4.2.2 山歌中地方语言的审美特征与村民的审美意识
        4.2.3 村庄山歌中地方语言所折射的族群文化性格
    小结
第五章 歌声的流动:声音实践中的社会网络
    5.1 “声临其境”:村庄山歌传播的仪式化场景
        5.1.1 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场景
        5.1.2 生命过渡的仪式化场景
        5.1.3 历法/节庆的仪式化场景
    5.2 声音实践中家庭系统的互动
        5.2.1 从自由到个人主义:布依山歌与村庄青年的恋爱和择偶
        5.2.2 微信里的对歌:布依山歌传播中的夫妻互动
        5.2.3 走下神坛:布依山歌传播中的亲子关系
    5.3 声音实践中的社群互动
        5.3.1 身份的交融:“声音共同体”的时代
        5.3.2 关系的区隔:山歌演唱队与社群边界
        5.3.3 “礼物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社群关系的变与不变
    5.4 声音实践中的“国家—社会”
        5.4.1 传统节庆歌会:乡野自生的文化空间
        5.4.2 “被发明的传统”:舞台节日的国家发明
第六章 结论:族群传统·文化实践·发展
    6.1 布依山歌:族群文化实践的“行动场域”
    6.2 发展话语下布依山歌该如何传播
附录
    附录一:田野笔记摘选
    附录二:田野调查图片选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论叶兆言家庭小说中的婚恋伦理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叶兆言小说创作概况及研究现状
        1.1.1 叶兆言小说创作概况
        1.1.2 叶兆言小说研究现状
        1.1.3 研究不足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家庭小说与婚恋伦理相关定义
        1.4.1 家族小说与家庭小说
        1.4.2 家庭伦理与婚恋伦理
2 叶兆言家庭小说的基本特征
    2.1 家庭小说对婚恋关系的关注
    2.2 家庭小说中婚恋悲剧的多元化特征
        2.2.1 婚恋悲剧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2.2.2 引发婚恋悲剧原因的多元化
3 叶兆言家庭小说中的婚恋伦理冲突
    3.1 围城里的道德叙事
        3.1.1 婚外恋的两种走向:忏悔下回归与合理化表达
        3.1.2 乱伦的双重谴责:社会道德与个人良知
    3.2 婚恋关系的物化倾向
        3.2.1 婚恋关系在利益前的畸变
        3.2.2 经济实力决定夫妻地位
    3.3 由婚恋关系引发的人际冲突
        3.3.1 强权与舆论对婚恋关系的干扰
        3.3.2 婚恋关系中的代际冲突
4 叶兆言家庭小说婚恋伦理叙事的内涵透视
    4.1 展现婚恋伦理嬗变历程
    4.2 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特征
    4.3 审视永恒之物——人性
5 叶兆言家庭小说婚恋书写中的叙事伦理
    5.1 叙事观念:民间叙事史观与市民叙事立场的融合
        5.1.1 民间叙事史观——历史事件背景化与家史化
        5.1.2 市民叙事立场——贴近市民真实与市民形象“系列化”
    5.2 叙事策略:传统叙事样式与先锋叙事节奏的统一
        5.2.1 传统叙事情节——殉情、复仇与断案
        5.2.2 先锋叙事节奏——“海明威”式节制、“布莱希特”式间离与反“欧?亨利”式结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情爱与责任-渡边淳一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渡边淳一情爱意识解读
    第一节 渡边淳一情爱意识的形成
        一、日本情爱文学传统的影响
        二、西方固有情爱观念的辐射
    第二节 渡边淳一情爱意识的文本建构
        一、对传统婚姻模式的思考
        二、对事业选择的影响
        三、对探索新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 渡边淳一责任意识的形成与意义
    第一节 渡边淳一责任意识的形成
        一、自我的生活经历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节 渡边淳一责任意识的意义
        一、转变了渡边淳一的文学创作
        二、更新了青年人的价值观
        三、影响了中老年人的思想意识
第三章 对立与统一的情爱与责任
    第一节 情爱与责任的对立
        一、婚外恋的男性形象
        二、婚外恋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情爱与责任的统一
        一、对婚姻与爱情的权衡
        二、对个体和社会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渡边淳一作品中译本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穿越时空的爱恋 ——论唐颖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爱情书写的呈现方式及爱情结果
    第一节 爱情书写的呈现方式
        一、青春爱恋的“乌托邦”
        二、成年情起的“失乐园”
        三、同男觉醒的“断背山”
    第二节 爱情书写的结果
        一、道是“有情”却“无情”
        二、你别无选择
第二章 爱情书写的策略
    第一节 爱情与时间
        一、“闪回”与“场景”
        二、选取关键时间节点
    第二节 爱情与空间
        一、定点空间与爱情
        二、移动空间与爱情
    第三节 爱情与身体
        一、身体的“受难”
        二、身体的“狂欢”
第三章 爱情书写的内核与文学价值
    第一节 爱情书写的内核
        一、人与城市同构
        二、人与时代交织
    第二节 爱情书写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论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物质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邱华栋作品中的都市景观
    1.1 都市外部景观
        1.1.1 技术理性下的迷宫
        1.1.2 催发欲望的容器
    1.2 都市内部景观
        1.2.1 精神消遣的“欢乐场”
        1.2.2 身份识别的生活秀场
        1.2.3 私人生活空间:家
2.物质书写下被物化的人物群像
    2.1 底层人物——被金钱物化的外来者
        2.1.1 新美人——满足男性性欲的消费品
        2.1.2 都市浪荡者——追逐物质堆砌的符号人
    2.2 中产阶层——走不出“物质牢笼”的囚徒
        2.2.1 普通白领——为物质打工的文化人
        2.2.2 精英级别能力者——被金钱吞噬的空心人
3.对物质书写的迷恋与反叛
    3.1 物恋化审美趣味
        3.1.1 物恋化表征
        3.1.2 审美趣味的生成
    3.2 作家的隐忧
        3.2.1 人的精神缺席
        3.2.2 城市发展的无名同质
        3.2.3 消费时代下的阶层排斥
    3.3 反叛与救赎
        3.3.1 反叛之路——逃离或死亡
        3.3.2 “爱达荷”家园的探寻
        3.3.3 救赎之路——亲情救赎与宗教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20世纪9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 ——家庭伦理剧透视的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婚姻伦理与家庭伦理剧概述
    (一)婚姻伦理
        1. 婚姻伦理的内涵
        2. 婚姻伦理的功能
    (二)家庭伦理剧
        1. 家庭伦理剧的界定
        2. 家庭伦理剧的史学价值与伦理价值
二、家庭伦理剧视野下婚姻伦理的演变
    (一)择偶观的演变
        1. 择偶途径的多样性
        2. 择偶标准的现实性
    (二)婚姻观的演变
        1. 重视婚姻质量
        2. 生育观念的城乡差别
    (三)离婚观的演变
        1. 家庭暴力
        2. 婚外恋
        3. 离婚调节方式的转变
三、婚姻伦理演变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一)婚姻伦理观念演变的特征
        1. 自主化的择偶观
        2. 多元化的婚姻观
        3. 逐渐自由的离婚观
    (二)婚姻伦理演变的成因分析
        1. 经济发展是婚姻伦理演变的基础
        2.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为婚姻伦理演变提供可能
        3. 婚姻伦理观念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
四、婚姻伦理演变的当代启示
    (一)婚姻法的调整
        1. 婚姻伦理演变促使婚姻法的调整
        2. 婚姻法应该做出的调整
    (二)道德建设的调整
        1. 个人本位与家庭本位的调谐
        2. 自由与责任的统一
    (三)发挥家庭伦理剧的教化作用
        1. 家庭伦理剧中善与美的结合
        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家庭伦理剧的选择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10)论新时期婚外恋题材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女性意识的基本维度
    1.1 女性自我意识
        1.1.1 女性自我意识的失落
        1.1.2 女性自我意识的重构
    1.2 女性的角色意识
        1.2.1 女儿性
        1.2.2 妻性
        1.2.3 母性
第二章 围城内外的女性意识
    2.1 家园意识:保卫家园
        2.1.1 《奔跑的火光》:构筑家园的渺茫之路
        2.1.2 《中国式离婚》:回归家庭——走进婚姻的死胡同
        2.1.3 《逐鹿中街》:守城与破城的攻防游戏
    2.2 空间感的禁锢与突围
        2.2.1 《离婚指南》:空间对女性的囚禁
        2.2.2 《锦绣谷之恋》:空间突围的失败
    2.3 围城的突围:婚外恋的得与失
        2.3.1 《倾斜的“三角架”》爱情与家庭的角逐
        2.3.2 《岗上的世纪》:枯木再逢春
        2.3.3 《比如女人》:凤凰涅盘
第三章 女性欲望及表达
    3.1 追求爱情
        3.1.1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1.2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1.3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2 性意识
        3.2.1 《岗上的世纪》与《问题太太》:女性欲望的高扬与践踏
        3.2.2 《寻找外遇》:女性性欲的多元化
    3.3 事业—金钱—权力
        3.3.1 《口红》:事业撑起女性的天空
        3.3.2 《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对“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颠覆
        3.3.3 《如梦如烟》:权力的迷蒙
第四章 女性的困惑与呐喊
    4.1 分裂意识:进退维谷的女人
        4.1.1 爱情自由与婚姻伦理
        4.1.2 事业与家庭
    4.2 自审意识:走出桎梏的女人
        4.2.1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4.2.2 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4.2.3 婚姻对于女性的遮蔽
        4.2.4 女性自身的局限性
    4.3 救赎意识:不断前行着的女人
        4.3.1 男人救赎——“寻找男子汉”
        4.3.2 同性间的救赎——“女性大联盟”
        4.3.3 自我救赎——“一个人的战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动物为何热衷“婚外恋”(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D]. 曹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乡村社会语境中的平南牛歌戏研究[D]. 黄心颖.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6)
  • [3]山歌传播与族群文化实践 ——黔中百宜乡布依村寨的个案研究[D]. 骆雪. 上海大学, 2019(02)
  • [4]论叶兆言家庭小说中的婚恋伦理叙事[D]. 刘秋妍.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情爱与责任-渡边淳一作品研究[D]. 高仁薇. 扬州大学, 2019(02)
  • [6]穿越时空的爱恋 ——论唐颖小说[D]. 乔媛. 安徽大学, 2019(07)
  • [7]论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物质书写[D]. 刘明菊.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20世纪9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家庭伦理剧透视的历史[J]. 孙卫.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 2014(00)
  • [9]20世纪9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 ——家庭伦理剧透视的历史[D]. 孙卫.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 [10]论新时期婚外恋题材小说中的女性意识[D]. 李春燕. 兰州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为什么动物热衷于“婚外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