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使用抽水马桶

火车使用抽水马桶

一、列车使用免水冲厕所(论文文献综述)

孙红远[1](2021)在《客改式智能生态卫生间设计》文中研究表明

裴超[2](2021)在《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适用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厕所革命”是改善民生福祉、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我国城镇以外区域尚不具备完善的排水设施,推广应用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是实现厕所粪污治理的必然要求。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技术类型多,受环境制约影响大,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差异明显。现阶段,各地开展“厕所革命”时,缺乏对各类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适应性的科学判断,导致卫生系统在应用中普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场。科学辨别各类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适用条件,是确保各类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用之有效的基础,本论文构建了一种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适用性评价方法,以期为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选用提供技术指导。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本论文对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定义进行了定义,分析了现阶段各类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技术类型及其特征,阐述了其选用原则。建立了基于组合权重+TOPSOS的适用性评价方法,构建了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以青海省旅游厕所为例,采用“组合权重+TOPSOS”的适用性评价方法,对各类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其综合性能排序为:粪尿分集源分离厕所、生物发酵式厕所、无水打包式厕所、以尿冲粪循环冲洗厕所、泡沫封堵式厕所、真空气冲式厕所、深度处理-中水循环冲洗厕所。

田英[3](2020)在《“厕所革命”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2015-2019)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厕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媒体对其关注度日益提升。这一行动是国家在环境领域的重要部署,“厕所革命”能够反映国家形象的三大维度:区域维度、国民维度和政府维度。“厕所革命”报道全面建构了国家形象。2015年开始,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厕所革命”,这一行动覆盖和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代表了国家对内传播的主阵地,《中国日报》代表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主阵地,通过对这三份报纸“厕所革命”报道的分析,总结其报道特点并探讨媒体建构国家形象的内容特点和话语特点,总结中国主流媒体从哪些方面建构国家形象。选择2015年至2019年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日报》中共490篇新闻报道为样本,分别采用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三份报纸中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深入剖析,通过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分析“厕所革命”报道与国家形象建构的问题。内容分析来看,三份报纸通过正面积极的厕所革命报道建构国家形象;话语分析来看,三份报纸通过多元建构的方式全面建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三份报纸从以下方面建构了国家形象:生态宜居的乡村形象、开放环保的城市形象、服务型政府形象和负责任大国形象。报道的不足表现在:缺乏国际对话和交流,报道来源单一、宏大叙事较多缺乏细节描述、报道性质单一等。最后,针对不足提出建议:精准定位,强化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注重环境外交理念,增强国际对话话语;丰富报道来源,多渠道全面报道;适当增加图片报道,提高视觉传播力。

胡超[4](2020)在《“001”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文中提出卫生间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状况。近年来,随着卫生间行业的发展,卫生间设计在材料、移动方式、粪污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卫生间的生态性、移动性成为了卫生间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本论文依托“001”生态卫生间团队项目,“001”团队的愿景是追求卫生间的“零生态、零污染、回收利用一体化”。旨在研究云南农村、山地景区、商业区等三种不同场景下的用户对卫生间的切实需求,探寻生态移动卫生间的粪污处理模式,进而设计出面向农村、山地景区、商业区的生态移动卫生间。本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设计理论和方法,以生态移动卫生间为对象进行研究和设计。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生态移动卫生间的材料、结构、工作方式、粪污处理方式、产品移动方式等,归纳出生态移动卫生间的发展方向和设计趋势,得出了生态设计在生态卫生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其次,对生态设计的要素和生态设计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了生态设计要素所包含的成本、性能、环境影响等内容,得到了生态设计策略评估表,将生态设计策略评估表与生态移动卫生间外观的整体性、结构的多样化、内饰的人性化等结合,得出了生态移动卫生间外观、结构、内饰的设计原则。然后,对生态移动卫生间的通风、光元素、标识、人机等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最后在前期的理论研究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山地景区和商业区等三种不同场景,创建用户角色模型,勾画用户的旅程图,设计出面向农村、山地景区、商业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移动卫生间。将生态设计的理念应用到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中,实现移动卫生间的生态化,可满足不同使用场景需求,改善当地环境。

冯传禄[5](2019)在《混凝-超声电化学-MAP联合工艺处理列车粪便污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卫生要求的提高,普通列车开始加装集便器,而动车组列车由于其严格的条件要求均采用密闭式厕所,这种封闭式厕所减少了对铁路沿线环境的污染,但也产生了大量高浓度粪便污水。列车粪便污水依靠生物处理工艺可以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但是存在水力停留时间过长,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寻求快速有效的列车粪便污水处理工艺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混凝-超声电化学-鸟粪石沉淀法(MAP)联合工艺处理列车粪便污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混凝法、MAP法和超声电化学对COD、氨氮、总磷和SS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响应面优化超声电化学的参数。通过SBR处理联合工艺出水,考察联合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选用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氯化铁、壳聚糖四种混凝剂进行列车粪便污水的预处理。结果表明传统无机混凝剂对粪便污水的COD、TP和SS去除率均高于壳聚糖,其中聚合硫酸铁效果最好,四种絮凝剂对废水的氨氮处理效果都很差。但是壳聚糖受pH影响较小,产生的污泥可用作优质的堆肥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壳聚糖最佳条件为pH=8,投加量为600mg/L。超声电化学处理粪便污水的过程中,超声对电化学处理粪便污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OD和氨氮的去除主要受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和pH值得影响。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升高;酸性条件下,利于有机物和COD的去除,碱性条件则利于氨氮的去除;在电化学过程中,氯离子是优良电解质,在提升电导率的同时,在电化学作用下转化为多种活性氯,通过间接氧化的方式去除氨氮和有机物。采用响应面优化超声电化学,变量为超声功率、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和pH值,以氨氮和COD去除率作为响应值,得出最佳优化条件:极板间距为2 cm,电流密度为0.09 A/cm2,起始pH值为7,氯离子浓度为4.51 g/L,超声功率为30 W/L,反应时间180 min,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6.86%和85.72%。通过比较原水、混凝出水和氧化出水的磷回收效果,发现氧化出水磷回收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污水。在最优条件pH=10,搅拌时间8 min,镁磷摩尔比为1.4下,氧化出水磷回收率达到98.86%。因此使用MAP法回收粪便污水中高浓度磷是可行的。经过组合工艺系统的处理,COD、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9.7%、99%和97.4%;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

蒋善庆[6](2017)在《尿液中营养物回收的蒸发-结晶及土壤基肥料制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源头分离收集尿液并回收其所含氮(N)、磷(P)和钾(K)等营养元素被认为是当前改善废水资源管理可持续性的最具潜力方式。不仅可减小城市污水厂投资规模和运行费用,节约清洁水资源,还能改善水体富营养化和促进资源循环,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以尿液中营养物完全回收为目标,研究其储存过程N、P的转化规律和蒸发浓缩过程的N保持特性,重点分析蒸发-结晶过程的晶体析出特性、路径和产物(Urine derived solid product,UDSP)组成,进一步考察土壤基肥料(Soil derived fertilizer,SDF)制备的影响因素并优化制备策略,初步评价并比较UDSP和SDF的肥料价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比较了清洁容器收集尿液(Urine collected by clean container,Urine-C)和小便器系统收集尿液(Urine collected by urinal systems,Urine-S)分别在4℃、25℃和37℃下封闭储存过程中pH、电导率(EC)和N、P形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其转化原理。结果表明,相同尿液在37℃较25℃和4℃时或相同温度下Urine-S较Urine-C中pH、EC、NH4+-N升高和Urea-N、PO43–-P下降更快。尿液中pH和EC的升高及N的形态转化是尿素水解的直接结果,而PO43–-P浓度的下降是尿液pH升高导致沉淀的一个间接过程。收集方式从源头上影响尿液中产生脲酶的微生物数量,而储存温度影响着脲酶和产生脲酶的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最终影响尿液中N、P的转化。(2)研究了初始pH(p Hinit.)、pH调节酸和温度等因素对水解尿液(Hydrolysis urine,HU)蒸发浓缩过程N保持的影响,基于N转化和水蒸发理论建立了该过程NH3挥发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pHinit.是影响其蒸发浓缩过程中N保持的最关键因素,且基于三种常用pH调节酸(HCl、H2SO4和H3PO4)的N保持效率分析确定的最经济pHinit.均为4。所建NH3挥发动力学模型经pH校正后可准确预测尿液蒸发浓缩过程Vr、[TAN]、pH和R’N-loss的变化,其与相应测量值之间误差分别在1%、4%、6%和7%之内。另外,通过对多个输入参数的全局敏感性和相对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该过程的四个主要参数依次为pH、Tliq、v和[TAN]。(3)考察了HCl、H2SO4和H3PO4调节至pHinit.=4的HU蒸发浓缩过程结晶析出特性及结晶产物组成,并结合PHREEQC对该过程的化学模拟分析了三者的结晶路径。结果表明,三者分别在体积浓缩倍数(Volume concentration factor,CFV)=19.61、CFV=9.90/19.84和CFV=9.90/32.89/47.62时会先后析出晶体,且结晶产物UDSP-Cl、UDSP-S与UDSP-P中主要组成分别为80%NH4Cl,41%(K,NH4)NaSO4·2H2O和30%(NH4)5(NO3)3SO4与84%NH4H2PO4。另外,基于PHREEQC模拟的三者结晶路径分别为NH4Cl(CFV=10.25100)→NaCl(CFV=71.43100)、NH4NaSO4(CFV=10.2555.56)→NH4Cl(CFV=20100)→(NH4)2SO4(CFV=40.45100)和NH4H2PO4(CFV=10.25100)→NaH2PO4(CFV=38.4655.5)→NaCl(CFV=45.46100)。(4)分析了黄土颗粒对尿液中营养物结晶的促进作用并研究了其对NH4+-N和PO43–-P的表观吸附过程,考察了干燥温度、pH调节酸和CFV对SDF制备过程影响,提出了SDF的最优制备策略并评估了制备的SDF肥性。结果表明,黄土颗粒表观吸附尿液中NH4+-N和PO43–-P的主要机制分别为离子交换反应/分子间力吸附作用和≡M─OH与PO43–-P的配位交换/羟基磷酸钙沉淀反应,同时黄土颗粒表面水解的Ca2+和Mg2+与NH4+间离子交换也会进一步促进其对PO43–-P的表观吸附。干燥温度和pH调节酸对SDF制备过程黄土颗粒的吸收尿液能力和N保持能力均无显着性影响,而CFV的影响较大且CFV越高黄土颗粒的标准吸收尿液量和N保持能力均越强。另外,以浓缩尿液作为营养源,可同时提高SDF的制备效率和N保持性能。采取黄土颗粒交替重复吸收CFV为8的H2SO4-4-HU和H3PO4-4-HU的方式制备的SDF营养元素均衡、总营养元素含量高、Cl含量低且pH符合肥料使用要求,较UDSP更适合作为农用肥料。

兰海军[7](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刘彤[8](2013)在《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笔者通过对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实地调研,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对比、整理和研究,得出有关指标数据和尺寸。本文从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角度出发,对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内部环境设计、无障碍设计和私密性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设计师在进行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设计提供参考借鉴作用和指导依据。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是对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指标性数据的研究统计,如厕位的数量、洗手盆数量与使用人数的关系。笔者通过借鉴《大型展会公共厕所厕位数需求计算方法及参数研究》推导出侧位数量“N=L/P”,其中N为各类厕位数(个),包括男小便位、男大便位和女用厕位;L为每小时最高用厕人数(人);P为每个厕位每小时服务人次(人次/(h·个))。同理,也可度量盥洗室的洗手盆数量,等候区的座位数量等。其中,最高聚集人数的确定方式十分复杂,不同的建筑类型下“最高聚集人数”的确定方法不同。本文在明确研究背景之下,确定研究目标、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得出研究结构框架。其次,进入初步调研——文献理论研究阶段。在调研的深入阶段,笔者根据初步调研情况和需要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提出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设计中的不足。根据调研数据,提出设计策略研究。深入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设计研究,包括总平面布局、空间构成、流线设计、尺度界定、无障碍设计、隐私保护、室内卫生环境和安全防护要求、高效性设计以及应对人流剧增的流动卫生间设计。最后,笔者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论证前面章节的结论,并对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发展进行了展望。

白恩宇[9](2013)在《北京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的研究》文中指出厕所通俗的说法是茅房,文雅一点称之为“方便之地”,古往今来被人们谈论。近百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厕所问题已被列入城市基础建设与运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是衡量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尺度之一,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公共厕所、加快公厕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公厕管理水平既是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强烈要求,又是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为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和水平是目前北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2010年作为民主党派代表,我参与了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公厕项目课题组,展开了大量的调研和理论研究,与此同时我还参加了天津大学高级工商管理(EMBA)的学习,通过研究和调研我们发现,随着市容改革力度的加大,北京市打破公益性事业由政府一家包办的整体格局,引进竞争机制和多渠道融资的机制,使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公厕事业这一举动十分必要。在公厕建设和管理方面,政府责任重大,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搭建一个能够公平竞争的有关行政、法律、经济等政策平台,是北京市公厕建设和管理重要课题。在介绍厕所发展历史的前提下,本文首先,介绍了厕所的基本概念和特许经营的基本理论。其次,回顾了北京厕所的历史,分析了厕所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再次,分析了北京厕所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对部分地区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建设管理厕所进行了利弊分析。最后,论述了引入市场机制解决厕所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北京厕所建设和管理具体的对策,并做出了结论。

陈润东[10](2012)在《智能型生态厕所的绿色研究和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历史上各大流行病大多与人类粪便处理不当及公共卫生系统不够完善息息相关,粪便的错误处理方式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鉴于传统水冲厕所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而且公众对公共厕所环境也存在很大的不满,所以对厕所的改造及新的研发势在必行。本文作为“环保智能型免水冲厕所的研究与开发”的子课题,在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市共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开发的“GF系列免水冲生态厕所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科研项目研究基础中,对厕所主要设备的机械部分进行了研究与优化分析。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厕所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市场上其它厕所商品的性能进行对比后,突出了本智能型生态厕所的环保节能特点,阐述了系统的微生物配料、机械、机电三部分,对本智能型生态厕所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说明。接着,本文在智能型生态厕所的研发理论与市场调研分析、智能型生态厕所研发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智能型生态厕所研发产品的鉴定与售后服务等方面对整个智能型生态厕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后,通过对环保厕所的箱体、传动系统、搅拌系统的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绿色设计与制造研究,从工作原理、零件材料筛选、加工制造技术方面对智能型生态厕所的主要部件螺旋滚筒和传动装置进行了重点分析,绿色制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针对智能型生态厕所机械系统发生的最基本故障机理断裂、磨损、疲劳、振动、热影响等情况,建立了机构故障维修策略及模型,得出了“在智能型生态厕所机械系统的故障机理分析中不仅要注意到零部件本身,还要综合考虑机械系统的结构,才能了解和预测机械零部件及机械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及其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最大限度地预防故障的发生”的结论。在阐述智能生态型厕所环保节能方面的作用后,通过实践调查,对其小批量试产、使用现状分析,得出了智能生态型厕所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的结论。图31表1参55

二、列车使用免水冲厕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车使用免水冲厕所(论文提纲范文)

(2)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适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下水道卫生系统研究综述
    2.1 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定义
    2.2 无下水道卫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标准规范研究现状
        2.2.2 技术研究现状
    2.3 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及其特征分析
        2.3.1 深度处理-中水循环冲洗技术
        2.3.2 以尿冲粪循环冲洗技术
        2.3.3 泡沫封堵式厕所
        2.3.4 真空气冲式厕所
        2.3.5 粪尿分集源分离厕所
        2.3.6 生物发酵厕所
        2.3.7 无水打包厕所
    2.4 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选用原则
第三章 评价方法研究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3.1.1 选择原则
        3.1.2 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3.1.3 适用性对比分析
        3.1.4 评价方法的确定
    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2.1 主观权重
        3.2.2 客观权重
        3.2.3 综合权重
    3.3 TOPSIS决策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选择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3 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章 评价实例——以青海省旅游景区公共厕所为例
    5.1 区域条件
        5.1.1 经济承载能力
        5.1.2 气候环境条件
        5.1.3 厕所使用特点
        5.1.4 厕所环境要求
    5.2 评价指标数值的确定
        5.2.1 经济评价指标分析
        5.2.2 技术评价指标分析
        5.2.3 评价指标结果
    5.3 熵权法确定组合权重
        5.3.1 主观权重的计算
        5.3.2 客观权重的计算
        5.3.3 组合权重的计算
    5.4 TOPSIS综合评价计算
    5.5 评价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3)“厕所革命”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2015-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梳理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 创新之处
2 “厕所革命”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分析
    2.1 溯源:厕所的定义及特点
    2.2 演进:“厕所革命”的产生
    2.3 “厕所革命”体现国家形象的三大维度
    2.4 通过议程设置建构国家形象
    2.5 建构主义下“厕所革命”报道与国家形象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
    3.4 类目建构
    3.5 信度检测
4 正面建构:“厕所革命”报道的内容分析
    4.1 《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关于“厕所革命”报道的内容分析
    4.2 《中国日报》关于“厕所革命”报道的内容分析
    4.3 存在三大共同主题:“厕所革命”报道的内容对比分析
    4.4 “厕所革命”报道关键词统计及分析
5 多元建构:“厕所革命”报道的话语分析
    5.1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厕所革命”报道话语分析
    5.2 《中国日报》“厕所革命”报道话语分析
    5.3 个案比较:《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厕所革命”报道对比
    5.4 多元化建构国家形象:“厕所革命”报道话语特点总结
6 “厕所革命”报道中建构的国家形象分析
    6.1 生态宜居的乡村形象
    6.2 开放环保的城市形象
    6.3 高素质的国民形象
    6.4 服务型政府形象
    6.5 负责任大国形象
    6.6 不足与建议
7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001”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2.3 国内外生态设计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项目依托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移动卫生间的设计现状研究
    2.1 国内外移动卫生间设计现状及分析
        2.1.1 移动卫生间的概述
        2.1.2 国外移动卫生间的设计现状研究
        2.1.3 国内移动卫生间的设计现状研究
        2.1.4 生态设计在移动卫生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2 国内外生态卫生间设计现状及分析
        2.2.1 生态卫生间的概述
        2.2.2 国外生态卫生间设计现状及分析
        2.2.3 国内生态卫生间设计现状及分析
        2.2.4 生态设计在生态卫生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3 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趋势
        2.3.1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节能性
        2.3.2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多元性
        2.3.3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效益性
第三章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设计要素研究
    3.1 生态设计的基本理论
        3.1.1 生态设计的概述
        3.1.2 生态设计的要素和策略
        3.1.3 生态设计产品的评估
    3.2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房体设计分析
        3.2.1 生态移动卫生间结构的多样性分析
        3.2.2 生态移动卫生间外饰设计的整体性分析
        3.2.3 生态移动卫生间内饰设计的人性化分析
    3.3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内部设计分析
        3.3.1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内部设施设计分析
        3.3.2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通风设计分析
        3.3.3 生态移动卫生间光元素设计分析
    3.4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标识及人机分析
        3.4.1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标识设计分析
        3.4.2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人机分析
第四章 基于云南市场的卫生间调研与设计定位
    4.1 云南农村的卫生间调研
        4.1.1 调研与分析
        4.1.2 农村用户分析
    4.2 云南山地景区的卫生间调研
        4.2.1 调研与分析
        4.2.2 用户分析
    4.3 商业区的移动卫生间调研
        4.3.1 调研与分析
        4.3.2 用户分析
    4.4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市场定位
    4.5 生态移动卫生间的产品定位
第五章 “001”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方案
    5.1 总体设计要求
        5.1.1 设计要求
        5.1.2 空间尺寸要求
    5.2 面向农村的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
        5.2.1 农村用户角色模型创建和目标市场定位
        5.2.2 生态设计理念分析
        5.2.3 方案展示
    5.3 面向山地景区的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
        5.3.1 山地景区用户角色模型创建和目标市场定位
        5.3.2 生态设计理念分析
        5.3.3 方案展示
    5.4 面向商业区的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
        5.4.1 商业区用户角色模型创建和目标市场定位
        5.4.2 生态设计理念分析
        5.4.3 方案展示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个人简历、读研期间个人成果

(5)混凝-超声电化学-MAP联合工艺处理列车粪便污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列车集便器污水简介
        1.1.1 列车粪便污水来源
        1.1.2 列车粪便污水水质特点
    1.2 粪便污水技术研究进展
        1.2.1 物化处理
        1.2.2 生物处理
        1.2.3 新型粪便处理工艺
    1.3 超声电化学处理污水研究进展
        1.3.1 超声处理技术
        1.3.2 电化学处理技术
        1.3.3 超声电化学氧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混凝法处理列车粪便污水试验研究
    2.1 试验方案
        2.1.1 试验水样
        2.1.2 试验方法
        2.1.3 主要试剂
        2.1.4 测试方法及使用仪器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混凝剂对列车粪便污水COD处理效果分析
        2.2.2 不同混凝剂对列车粪便污水氨氮处理效果分析
        2.2.3 不同混凝剂对列车粪便污水总磷处理效果分析
        2.2.4 不同混凝剂对列车粪便污水处理SS效果分析
        2.2.5 不同pH对CTS处理粪便污水混凝效果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电化学协同处理列车粪便污水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水样
        3.1.2 试验装置
        3.1.3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超声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电解时间的确定
        3.2.3 初始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4 氯离子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5 电流密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6 响应面优化
        3.2.7 最优条件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合工艺运行试验
    4.1 工艺选择
    4.2 超声电化学氧化法参数确定
    4.3 鸟粪石回收磷元素
        4.3.1 试验水样
        4.3.2 试验方案
    4.4 生物处理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MAP法回收磷试验结果
        4.5.2 MAP法条件的选取
        4.5.3 生物处理结果分析
        4.5.4 联合运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6)尿液中营养物回收的蒸发-结晶及土壤基肥料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排水模式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
        1.1.2 城市排水中的资源回收需求
        1.1.3 有利于资源回收的源分离生态排水技术
    1.2 尿液处置及营养物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尿液的组成及基本性质
        1.2.2 尿液的处置技术
        1.2.3 尿液中营养物的回收技术
    1.3 溶解质蒸发-结晶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1.3.1 蒸发-结晶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蒸发-结晶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土壤颗粒基本性质及其对溶液结晶的促进作用
        1.4.1 土壤颗粒的基本性质
        1.4.2 土壤颗粒对溶液结晶的促进作用
        1.4.3 土壤基肥料的制备
    1.5 学位论文研究概要
        1.5.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2.1 尿液储存过程中营养元素的转化试验
        2.1.1 尿液的收集
        2.1.2 试验方法
        2.1.3 尿素水解率
    2.2 尿液蒸发浓缩过程的氨挥发控制试验
        2.2.1 蒸发浓缩试验方法
        2.2.2 蒸发浓缩过程氨挥发的数学模拟
        2.2.3 氨挥发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2.3 尿液中营养物回收的蒸发-结晶试验
        2.3.1 蒸发-结晶试验方法
        2.3.2 蒸发-结晶过程的固液相平衡热力学特性分析
        2.3.3 蒸发-结晶过程的化学模拟
    2.4 黄土颗粒的营养物吸附-吸收试验
        2.4.1 静态表观吸附试验方法
        2.4.2 黄土颗粒多次吸收尿液制备土壤基肥料试验方法
    2.5 检测与分析方法
3.尿液储存过程中营养元素的转化规律研究
    3.1 尿液基本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3.1.1 尿液pH的变化规律
        3.1.2 尿液电导率的变化规律
        3.1.3 尿液pH和电导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
    3.2 尿液中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
        3.2.1 氮含量的变化及形态转化规律
        3.2.2 磷含量的变化及形态转化规律
        3.2.3 营养元素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
    3.3 尿液中营养元素保持的条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尿液蒸发浓缩过程的氨挥发控制研究
    4.1 尿液蒸发浓缩过程氮保持的影响因素
        4.1.1 初始pH值的影响
        4.1.2 试验条件下最经济初始pH分析
        4.1.3 pH调节酸的影响
        4.1.4 蒸发温度的影响
    4.2 尿液蒸发浓缩过程中氨挥发的动力学理论分析
        4.2.1 氨挥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的计算与校正
        4.2.3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4.2.4 基于动力学分析的蒸发条件优化
    4.3 本章小结
5.尿液中营养物回收的蒸发-结晶技术研究
    5.1 尿液蒸发浓缩过程的结晶析出特性
        5.1.1 结晶析出过程
        5.1.2 结晶析出的化学条件和热力学特性分析
    5.2 尿液蒸发-结晶过程的化学模拟及结晶路径分析
        5.2.1 模拟结果验证
        5.2.2 结晶路径分析
    5.3 结晶产物分析
        5.3.1 结晶产物的化学组分及晶型结构特征
        5.3.2 结晶产物的营养成分分析
        5.3.3 结晶产物的肥分评价
    5.4 本章小结
6.黄土颗粒强化结晶及土壤基肥料制备技术研究
    6.1 黄土颗粒强化浓缩尿液结晶原理
        6.1.1 黄土颗粒的水分吸收作用
        6.1.2 黄土颗粒表面的溶质吸附作用
        6.1.3 固液界面的溶质过饱和条件形成原理
    6.2 黄土颗粒对营养元素的表观吸附过程研究
        6.2.1 表观吸附前后表征
        6.2.2 表观吸附动力学
        6.2.3 表观吸附等温线
        6.2.4 影响表观吸附的主要因素
        6.2.5 表观吸附过程机制
    6.3 土壤基肥料制备技术研究
        6.3.1 土壤基肥料制备过程氮损失变化
        6.3.2 黄土颗粒饱和持水性能和孔隙度变化
        6.3.3 平衡分析及土壤基肥料制备策略
    6.4 土壤基肥料的性能评价
        6.4.1 土壤基肥料表面的营养元素结晶状态评价
        6.4.2 土壤基肥料的肥分评价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立题旨意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一、公共服务
        二、旅游公共服务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二、调查对象特征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二、分项目标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一、优化顶层设计
        二、优化技术支撑
        三、优化应用体系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一、强化质量导向
        二、强化质量提升
        三、强化质量奖励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存在不足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8)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选题的研究对象
    1.4 选题的研究范围
    1.5 选题的研究内容
    1.6 选题的研究方法
    1.7 选题的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发展历程
    2.1 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定义
        2.1.1 定义
    2.2 国外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发展历程和概况
    2.3 国内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发展历程和概况
    2.4 前人所做的相关理论研究
        2.4.1 学位论文
        2.4.2 专着
        2.4.3 学术期刊
        2.4.4 资料集、标准和规范法规
        2.4.5 网页资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现状问题及理论分析
    3.1 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分类及横向对比
        3.1.1 各类型建筑卫生间的特点分析及现状问题
        3.1.2 各类型建筑卫生间的对比
    3.2 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现状和问题
        3.2.1 管理混乱
        3.2.2 卫生间的布局、流线、面积问题
        3.2.3 效率问题
        3.2.4 人性化缺失问题
        3.2.5 内部环境问题
        3.2.6 资源能源问题
    3.3 对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现状和问题的理论分析
        3.3.1 客体分析(对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本身的原因)
        3.3.2 主体分析(卫生间使用者本身的原因)
    3.4 改善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意义
        3.4.1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3.4.2 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缩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流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整体设计策略研究
    4.1 厕位数需求计算
    4.2 管理规范化
        4.2.1 清晰明确的标志设计
        4.2.2 运作经营的改善
    4.3 平面设计和空间构成
        4.3.1 总平面布局
        4.3.2 空间构成
        4.3.3 流线设计
    4.4 尺度界定
    4.5 人性化设计
        4.5.1 洁具的选择
        4.5.2 无障碍设计
        4.5.3 隐私保护
        4.5.4 辅助设施设计
    4.6 室内环境
        4.6.1 卫生环境
        4.6.2 安全性
        4.6.3 室内光线设计
        4.6.4 室内装饰
        4.6.5 室内绿化
    4.7 高效性设计
        4.7.1 厕位数满足使用要求
        4.7.2 设施比例的确定
        4.7.3 合理的前区设计
        4.7.4 无性别卫生间、男女通用卫生间和比例可调节卫生间
        4.7.5 针对瞬时人流高峰的应对措施
    4.8 构造设备、材料
        4.8.1 构造设备
        4.8.2 节能节水
    4.9 流动卫生间的设计
        4.9.1 概况
        4.9.2 数量及尺度设计
        4.9.3 内部设计
        4.9.4 无障碍设计
        4.9.5 排污处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各类型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的设计策略研究
    5.1 会展中心卫生间设计策略研究
        5.1.1 布置原则
        5.1.2 会展中心卫生间厕位数的需求
        5.1.3 会展中心流动式卫生间的设置
        5.1.4 会展中心卫生间男、女比例的设置
        5.1.5 行李的存放
        5.1.6 案例分析
    5.2 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卫生间策略研究
        5.2.1 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厕位数的需求
        5.2.2 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文体活动场所移动式卫生间的设置
        5.2.3 非赛时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卫生间的利用
        5.2.4 案例分析
    5.3 交通客运站卫生间设计策略研究
        5.3.1 交通客运站卫生间的布置原则
        5.3.2 交通客运站厕位数的需求
        5.3.3 交通客运站流动卫生间的设置
        5.3.4 行李的存放(同会展中心)
        5.3.5 完善客运站内部卫生间建设
        5.3.6 案例分析
    5.4 商业中心卫生间设计策略研究
        5.4.1 商业中心卫生间的布置原则
        5.4.2 商业中心厕位数的需求及男、女比例设置
        5.4.3 “舒适型”商业中心卫生间的设置
        5.4.4 商业中心卫生间舒适度与经济效益的权衡
        5.4.5 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北京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公厕管理模式
        1.3.2 国内公厕管理模式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厕所概念的提出
    2.2 公共厕所的功能和作用
        2.2.1 厕所的功能
        2.2.2 城市公厕的重要作用
    2.3 特许经营理论
        2.3.1 特许经营概念
        2.3.2 特许经营的主要模式
        2.3.3 特许经营制度运用
第三章 北京公厕建设和管理现状
    3.1 北京公厕发展历史
    3.2 北京公厕建设现状
        3.2.1 北京公厕的供给现状
        3.2.2 北京公厕的需求现状
    3.3 北京公厕管理现状
        3.3.1 现有的管理模式分析
        3.3.2 北京公厕的政策法规现状
    3.4 北京公厕问题分析
第四章 北京公厕建设和管理对策研究
    4.1 北京公厕建设和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的必要性
    4.2 北京公厕建设和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的可行性
    4.3 北京市公厕发展的规划目标
        4.3.1 整体规划目标
        4.3.2 专项规划目标
    4.4 公厕引入市场机制的政策平台及具体措施
        4.4.1 行政职能方面的具体措施
        4.4.2 经济政策方面的具体措施
    4.5 实施效果评估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智能型生态厕所的绿色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智能型生态型厕所产品综述
    1.1 课题来源及可行性研究
        1.1.1 课题来源
        1.1.2 必要性研究
    1.2 国内外环保新型厕所研究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环保新型厕所研究现状与前景
        1.2.2 普遍存在的问题
    1.3 本智能生态型厕所机构的综述
        1.3.1 智能型生态厕所机构的微生物物料部分研究
        1.3.2 智能型生态厕所结构的机械部分研究
        1.3.3 智能型生态厕所结构的机电部分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在企业内部研发的流程
    2.1 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的研发理论
    2.2 市场调研分析
        2.2.1 市场调研的涵义
        2.2.2 本产品研发目的
        2.2.3 本产品适用范围
        2.2.4 研发过程中职责划分
        2.2.5 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研发控制主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研发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3.1 探索性研究方法在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研发过程的主要应用
        3.1.1 探索性调研研究方法的定义与作用
        3.1.2 探索性调研方法的主要采用的形式
        3.1.3 探索性调研方法的缺陷
    3.2 描述性调研方法在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研发过程的主要应用
        3.2.1 描述性调研方法的定义与作用
        3.2.2 描述性调研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3.3 因果性调研方法在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研发过程的主要应用
        3.3.1 因果性调研方法的定义与思路
        3.3.2 因果性调研方法在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调研过程中的作用
        3.3.3 因果性调研方法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型生态厕所研发产品的鉴定与售后服务
    4.1 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与其他厕所产品的主要差异
    4.2 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的外观类型
        4.2.1 景区的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外观类型
        4.2.2 医院、轮船和广场上旳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外观类型
    4.3 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的专家鉴定
        4.3.1 环境工程专家对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的鉴定意见
        4.3.2 机械设计专家对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的鉴定意见
        4.3.3 机械控制专家对智能型生态厕所产品的鉴定意见
        4.3.4 有关智能型生态厕所的专利鉴定
    4.4 智能型生态厕所研发产品的售后服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型生态厕所研发产品机械部分的绿色设计与研究
    5.1 绿色设计及制造基本理论
        5.1.1 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情况
        5.1.2 绿色设计与制造研究的主要内容
    5.2 环保生态厕所机构的绿色材料选择
    5.3 环保生态厕所机构的绿色设计与制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型生态厕所机构故障维修策略
    6.1 智能型生态厕所机械系统的故障维修性
    6.2 智能型生态厕所机械系统的维修性评价指标
        6.2.1 维修度(MAINTAINABILITY)
        6.2.2 修复率(REPAIR RATE)
        6.2.3 平均维修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 MTTR)
        6.2.4 最大维修时间和中位维修时间
        6.2.5 最大维修度
        6.2.6 重要度(IMPORTANCE)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智能型生态厕所经济实用性分析与市场前景
    7.1 环保智能厕所各部分设备价格分析
    7.2 各电控部分消耗电量计算
    7.3 小批量试产、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列车使用免水冲厕所(论文参考文献)

  • [1]客改式智能生态卫生间设计[D]. 孙红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无下水道公共厕所卫生系统的适用性评价研究[D]. 裴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3]“厕所革命”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2015-2019)为例[D]. 田英. 暨南大学, 2020(04)
  • [4]“001”生态移动卫生间设计[D]. 胡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混凝-超声电化学-MAP联合工艺处理列车粪便污水研究[D]. 冯传禄.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6]尿液中营养物回收的蒸发-结晶及土壤基肥料制备技术研究[D]. 蒋善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1)
  • [7]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8]人员密集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卫生间设计研究[D]. 刘彤.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3)
  • [9]北京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的研究[D]. 白恩宇. 天津大学, 2013(01)
  • [10]智能型生态厕所的绿色研究和开发[D]. 陈润东. 安徽理工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火车使用抽水马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