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伴咳嗽96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伴咳嗽96例临床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伴咳嗽96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嘉宇[1](2021)在《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痹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评价运用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联合消肿散结利咽饮治疗血瘀痰凝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机制进行初探。为中医经验穴位外治法治疗慢性咽炎增添一种有临床实践价值的新手段,并为该疗法提供一个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便于此项经验穴位在临床上的推广及应用。方法:选取江西省中医院耳鼻喉门诊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门诊慢喉痹患者(辨证属血瘀痰凝)60例,按照拆信封方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内服中药组)30例、治疗组(内服中药联合穴位注射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内服消肿散结利咽饮治疗;治疗组:内服消肿散结利咽饮并联合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外治。两组内服中药均由(江西省中医院煎药室代煎提供)煎煮至200ml中药水饮后分2小包100ml装,早晚两次温服,每次100ml;服用14天。治疗组,在内服中药的同时联合进行咽安2号穴(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隔天一次,每次1ml,疗程期间总共注射7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运用SPSS分析对比,评估两组疗效。结果:1.研究脱落患者0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干预前在性别、年龄及各研究指标上无明显差异。2.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其中显效15人,有效11人,无效4人;单纯内服中药组有效率66.67%,其中显效8人,有效12人,无效10人,数据检验结果,P=0.024(<0.05)此次试验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内服中药组的有效率。疗效方面,表明消肿散结饮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优于单纯内服中药。3.对两组试验组进行组间比较,根据患者各症状、体征、总积分,两组改善患者体征和症状上均有裨益。表明两组疗法均有效。治疗组疗效更优,尤其在咽异物感、咽痛、咽干、咽痒伴咳嗽。但在咽粘膜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4.根据两组随访1-3个月疗效回访期情况比较结果可知,单纯内服消肿散结利咽饮组对血液痰凝型慢性咽炎的复发率要远远高于联合治疗组,这说明联合治疗组对病情的稳定性要远高于单纯中药组。5.本文试验2组期间,不良反应事件未发生,所有病例安全性评价均为Ⅰ级,可见不论是联合治疗法治疗慢喉痹还是单纯中药组治疗慢喉痹均为安全的治疗方法。结论:谢氏咽安2号穴的穴位注射联合谢氏消肿散结利咽饮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痹是在中医外治疗法的基础上,是对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穴位的创新运用,可知疗效确切且该法治疗慢性咽炎较单纯采纳中药内服治疗慢喉痹更具有优势。

邬超辰[2](2021)在《刺烙结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咽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咽部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情况,评价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为慢性咽炎的治疗提供中医外治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慢性咽炎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将其纳入刺烙组、刺营组、灼烙组,每组各40例。刺烙组先采用旴江谢氏针刀刺营法治疗,后采用灼烙法治疗;刺营组采用旴江谢氏针刀刺营法治疗;灼烙组采用灼烙法治疗。三组患者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记录三组患者在初诊当日及治疗第7、14、21、28天的各项咽部症状、体征积分及总积分,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参考数据分析结果评价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有效纳入病例总数为120例。刺烙结合疗法、刺营法、灼烙法均可有效治疗慢性咽炎,刺烙结合疗法的疗效优于刺营法和灼烙法,刺营法与灼烙法疗效相当。对于改善咽部症状及体征的总体状态,刺烙结合疗法优于刺营法和灼烙法;对于改善咽痛、咽部异物感、咽部紧束感、咽黏膜充血,刺烙结合疗法优于刺营法和灼烙法;对于改善咽干、咽部灼热感,刺烙结合疗法优于灼烙法,与刺营法相当;对于改善咽痒,刺烙结合疗法优于刺营法,与灼烙法相当;对于改善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三种疗法无显着性差异。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为I级。结论:刺烙结合疗法是治疗慢性咽炎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咽部症状及体征。此项技术安全性高,简便易行,费用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吴天琪[3](2021)在《疏风清热汤结合旴江谢氏针法治疗风热型喉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疏风清热汤结合旴江谢氏针法治疗风热型喉痹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方法:我们选取了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90例符合条件的风热型喉痹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1:1:1比例随机分成针药组、中药组和针刺组,三组试验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及治疗前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针药组采用针药结合疗法:服用疏风清热汤颗粒剂(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花粉,玄参,浙贝),每日早晚各温服一次。针刺治疗:依次针刺合谷穴、咽安2号穴、咽安1号穴、咽安3号穴、开音1号穴、廉泉穴、风池穴,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针刺方法同针药组。中药组采用单纯服用疏风清热汤治疗:服用方法同针药组。疗程:三组受试者连续治疗7天。对每组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总积分进行观察。结果:对三组试验组进行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三组受试者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小于0.05),说明三种疗法对风热型喉痹均有疗效。对三组试验组治疗3天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和总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疗效进行组间比较,发现针药组临床疗效最佳(总有效率为86.67%),并且在黏膜充血、总体积分改善,均优于其他两组。对三组试验组治疗7天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和总积分及临床疗效进行组间比较,发现针药组临床疗效最佳(总有效率为100.00%),并在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和总体积分改善上优于其他两组。此外,治疗3天时,针刺组对咽痛积分、总积分的改善和临床疗效均优于中药组,但在7天后两组间无差异,表明短期内单纯针刺治疗改善咽痛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但远期疗效两者一致;中药组在治疗7天时咽部充血积分改善强于针刺组,表明单纯汤剂治疗在改善咽部充血远期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三组试验组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证明针药结合治疗、单纯汤剂治疗、单纯针刺治疗均具有较高安全性。结论:通过本项研究可得出:1.针药结合治疗较单纯汤剂治疗和针刺治疗,在短期(3天)和远期(7天)的症状改善和临床疗效上均更具优势;2.针药结合治疗、单纯中药治疗、单纯针刺治疗均为治疗风热型喉痹的有效疗法;3.单纯针刺治疗短期内缓解咽痛效果强于单纯汤剂治疗,这可能和针刺的镇痛作用有关;中药治疗远期改善咽部充血强于针刺治疗,这可能和中药汤剂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有关;4.针药结合治疗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5.针药结合治疗为传统中医内治与外治的结合疗法,针刺治标,从外部调气血,扶正气;汤剂治本,从内部调和脏腑功能,祛邪气。两者结合,内外并重,标本兼顾,为治疗风热型喉痹提供了纯中医药新方案。

周中浩[4](2021)在《金嗓利咽胶囊对慢性咽炎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1)通过慢性咽炎动物模型探讨金嗓利咽胶囊的疗效及作用机理;(2)分析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与慢性咽炎的关系,进一步明确金嗓利咽胶囊治疗慢性咽炎的作用机制。2.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慰剂组、丹参酮组,金嗓利咽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配置浓度为2.5%的氨水,用咽喉喷雾器给实验大鼠喷咽进行造模,每日上、下午各喷1次,每次3揿,连续4周;空白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予以同样方法喷咽部,制作慢性咽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同样方法对其余5组实验大鼠进行造模。四周后开始用低、中、高剂量金嗓利咽胶囊和丹参酮胶囊进行灌胃治疗,安慰剂组用等量蒸馏水,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4周。疗程满后,用ELISA法检测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3结果通过观察大鼠行为以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合病理,表明慢性咽炎大鼠造模成功。CP大鼠安慰剂组、金嗓利咽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丹参酮组中IL-1β的含量分别是143.69±5.71、99.11±4.15、89.39±4.01、75.54±2.68、80.67±4.52。表明金嗓利咽胶囊对CP大鼠机体IL-1β的含量有降低作用。CP大鼠安慰剂组、金嗓利咽胶囊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丹参酮组中IL-6的含量分别是97.37±6.92、69.90±4.85、37.19±4.11、75.54±2.68、42.84±3.46,表明金嗓利咽胶囊对CP大鼠机体IL-6的含量有降低作用,中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接近丹参酮组,效果相当。TNF-α组的值分别是161.04±3.03、125.09±6.89、105.92±3.26、84.56±5.65、98.13±1.92,说明金嗓利咽胶囊可以降低血清中TNF-α水平。4.结论4.1金嗓利咽胶囊可以有效降低慢性性咽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4.2金嗓利咽胶囊治疗慢性咽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

陈嘉平,李培勇,曾崎冈,段晨霞,戴勇,老昌辉[5](2020)在《慢咽膏对慢性咽炎的疗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慢咽膏对慢性咽炎的疗效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评价慢咽膏的抗炎作用;采用氨水诱导小鼠咳喘,记录小鼠咳喘潜伏期及咳喘次数,评价慢咽膏的止咳作用;用氨水制备慢性咽炎大鼠模型,取咽喉部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染色,镜下观察慢咽膏对慢性咽炎大鼠咽喉部病变组织的治疗保护作用。结果: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显示,慢咽膏高剂量组腹腔灌洗液OD值相对于低、中剂量组显着性降低(P <0.05);咳嗽抑制实验结果显示,慢咽膏中剂量组的咳喘潜伏期及抑制程度相对于低、高剂量组明显较长(P <0.05),咳喘次数显着性减少(P <0.05);棉球肉芽肿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组、慢咽膏高、中、低剂量组的肉芽肿干重及肉芽肿重与100 g体质量的比值均显着性下降(P <0.01);慢性咽炎模型大鼠咽部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慢咽膏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着改善慢性咽炎模型大鼠咽喉壁炎症病变。结论:慢咽膏具有一定的消炎镇咳作用,对慢性咽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袁莉蓉[6](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雷纯海[7](2020)在《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评价针刀刺营疗法及烙治疗法结合的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机制进行初探。以期为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增添一种有临床实践价值的新技术,并为该疗法提供一个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便于此项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及应用。方法:本试验研究将72例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按1:1:1比例,随机分成针刀刺营组、单纯烙治组及刺烙结合组,每组各24例受试者。其中刺烙结合组采用刺烙结合疗法:先采用针刀刺营法:先采用针刀刺营疗法再使用烙治疗法。具体操作:施术时,患者取坐位,头稍向前倾,头部固定,医者先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定其舌部,暴露口咽部然后持1ml注射器,以注射器针头对准患者咽后壁充血肿胀处以及淋巴滤泡处,以丛刺法轻浅点刺咽后壁粘膜5下左右,点刺咽后壁淋巴滤泡各一下(每次选3到5个淋巴滤泡),点刺双侧的咽侧索各2下,每次点刺深度约1mm,疾入疾出,微出血为度。再使用烙治法,先将烙铁在酒精灯上加热,将烙铁烧至通红,迅速将烙铁蘸上香油,并轻轻抖动烙铁抖落残余的香油(以免残余在烙器上的香油滴落烫伤正常组织),对准咽后壁增生滤泡及咽侧索肥厚组织施行烧烙,烙至施烙点发白即可,每次烙治的时间约为1s,烙治时不可对同一部位进行重复烙治,每个增生的淋巴滤泡烙治1下(每次选取3-5个淋巴滤泡),每侧咽侧索各烙治一下,烙治范围不得超出病损边缘,在烙治过程中烙治范围不应过大,避免影响术后愈合,治疗完后,用锡类散喷于治疗后的咽后壁表面。针刀刺营组采用单纯针刀刺营疗法治疗;单纯烙治组采用传统烙治法治疗。疗程:三组患者均每3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次为一个疗程。观察指标:三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变及三组试验组的临床总疗效,术后2-4月随访复发情况及不良事件。数据分析:本项试验采用spss20.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三组试验组进行组内前后比较,发现治疗后三组受试者的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显示三种疗法对慢性肥厚性咽炎均有疗效。对三组试验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刺烙结合疗法在治疗1疗程后症状、体征积分比针刀刺营疗法、单纯烙治疗法下降更明显;同时显愈率较针刀刺营疗法、单纯烙治疗法更明显,表明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刀刺营法与单纯烙治疗法;对三组试验组术后2-4个月后的随访调查显示,刺烙结合疗法复发率低于针刀刺营组及单纯烙治组。在本次试验研究中三组试验组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所有病例安全性评价均为Ⅰ级,表明刺烙结合疗法、针刀刺营疗法、单纯烙治疗法均是安全性高的治疗技术。结论:通过本试验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临床疗效确切;2、刺烙结合疗法相较于单纯针刀刺营疗法及单纯烙治法更具优势;3、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其术后2-4个月的复发率低;4、刺烙结合疗法治疗肥厚性咽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5、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咽炎的机制是:快速消除咽部增生的病理组织同时调畅咽部气血经络;该疗法在制定操作规范后可成为慢性肥厚性咽炎的常规治疗法,值得在全国推广应用。

段笑娇[8](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和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排名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对全球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疗效已被众多学者通过循证医学理念,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证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且缺乏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直接对比的临床研究来证明中药注射剂间疗效的优劣,这就使得临床医务人员无法快速甄选出疗效更好、更适合的优势中药注射剂品种。鉴于此,探索新的方法来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证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干预措施成为最佳方案的概率,从而得到各干预措施的疗效排序。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小儿支原体肺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疱疹性咽峡炎为切入点,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网状Meta分析方法。根据国际公认的PICOS原则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来收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纳入分析的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用Stata软件调用WinBUGS结果得出曲线下面积概率值,并绘制网状关系图、比较-校正漏斗图、不一致性检验图、聚类分析图,以预测干预措施的优劣排序,甄别最优干预措施。研究结果(1)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结果纳入了 155个RCTs,涉及12种中药注射剂(川芎嗪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丹红注射剂、黄芪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以及9个不同的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所有的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都比仅用西医常规疗法效果好,且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比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效果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方面,与仅用西医常规相比,参麦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FVC,此外,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较喜炎平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FEV1%;对于血气分析指标来说,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降低患者PaCO2的效果更明显,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提高患者Pa02的能力更好。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在FEV1/FVC、酸碱度、白细胞总数方面疗效最好;参麦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分别是FEV1%、Pa02、PaC02、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考虑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FEV1%、临床总有效率和C反应蛋白,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更好:针对临床总有效率和Pa02,细辛脑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更好。(2)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7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以及8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除细辛脑注射剂之外的4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均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较仅用阿奇霉素,可以减少患者X线体征恢复时间;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TNF-α、IL-6水平;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喜炎平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咳嗽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其余四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减少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痰热清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成为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减短退热时间、改善TNF-α、IL-6水平方面效果最好;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为减少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X线体征恢复时间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退热时间、住院时间、TNF-α水平综合分析时,疗效较为明显。(3)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8个RCTs,涉及6种中药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7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结局指标中,大部分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优于仅用西医常规。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此外,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也是最好的;而在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炎琥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为最优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其余结局指标综合分析,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均为最优干预措施。(4)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2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3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和炎琥宁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并且在临床总有效率中,双黄连注射剂和痰热清注射剂的疗效较利巴韦林好。从曲线下面积排序结果可知,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可能性均排第一,且所有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在聚类分析中,不论临床总有效率与退热时间还是疱疹消失时间综合分析,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均最好。研究结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在西医常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中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丹红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值得关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时,痰热清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相对突出;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时,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相对较好;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时,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优于其他干预措施。但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结局指标方面疗效各有侧重,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需求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蔡传羽[9](2019)在《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1)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机体的疗效及作用机理;(2)结合对病理的观察和评估,进一步分析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T细胞亚群、CD4+/CD8+值的表达量与急性咽炎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疏风解毒胶囊对治疗急性咽炎的作用机制。2.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慰剂组、克拉霉素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模型组10只采用喉头喷雾器给动物咽部喷15%的氨水,每次喷雾3揿,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连续3d;空白对照组使用同样方法予以生理盐水喷咽,制备大鼠急性咽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采取同样方法对其余5组大鼠造模。第4天开始给大鼠进行及克拉霉素灌胃治疗。安慰剂组给与等量的蒸馏水。给药时间:每日灌胃2次,连续给药5天。治疗后取大鼠血清,用流式细胞术对大鼠血清中CD3+、CD4+、CD8+、含量进行检测。3.结果通过观察大鼠行为的变化,对照评分标准予以评分,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性咽炎大鼠造模成功。AP大鼠安慰剂组、疏风解毒胶囊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克拉霉素组中CD3+的含量分别是12.3±2.67、18.5±3.46、14.7±2.57、13.8±3.42、14.3±3.61。表明疏风解毒胶囊对AP大鼠机体CD3+的含量有升高作用。AP大鼠安慰剂组、疏风解毒胶囊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克拉霉素组中CD4+的含量分别是52.7±7.82、57.4±9.77、47.9±6.84、43.3±7.41、62.1±7.02,高剂量组的治接近克拉霉素组,效果相当。CD4+/CD8+的值分别是1.33±0.37、1.52±0.45、1.04±0.19、0.88±0.29、2.00±0.39,说明疏风解毒胶囊确实能够提升机体CD4+/CD8+水平,影响机体免疫能力。4.结论能够明显改善AP大鼠的咽部症状和体征,并且可以改变AP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的相对表达量,并使外周血中CD4+/CD8+值的表达量升高。由此可知,能有效提升急性咽炎大鼠机体免疫能力。

钱雅琴[10](2019)在《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PGE2、IL-1β和TNF-α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1)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大鼠血清中PGE2、IL-1β与TNF-α水平变化,探究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的可能作用机制;(2)通过临床观察急性咽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变,探究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的的疗效。2.方法2.1动物实验(1)将健康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安慰剂组10只、疏风解毒胶囊高剂量组10只、疏风解毒胶囊中剂量组10只、疏风解毒胶囊低剂量组10只、克拉霉素组10只,雌雄各半,雌雄分笼饲养;(2)采用喉头喷雾器把15%的氨水,喷入模型组10只大鼠咽部,于每日10:00、16:00,定时各喷1次,3揿/次,连续3d,正常组喷等量生理盐水,制作急性咽炎大鼠模型;(3)3d后取出正常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后处死正常组10只大鼠、模型组10只大鼠,并取出2组大鼠咽部黏膜,通过大鼠咽部病理学的改变,评判造模成功后,使用同样方法对剩下5组大鼠进行造模,后予以治疗;(4)治疗后取剩余5组大鼠腹主动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PGE2、IL-1β和TNF-α的含量。2.2临床研究基于患者自愿原则,按照就诊时间排序标号,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急性咽炎患者60例,按标号分为疏风解毒胶囊组(试验组)30例和克拉霉素组(观察组)30例,各组患者均为首次治疗,未曾使用其它药物,对比两组治疗前,治5d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改变,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3.结果3.1动物实验结果六组中正常组血清中PGE2、IL-1β、TNF-a浓度最低,其他五组中三项指标较正常组显着上升,其中安慰剂组指标最高。3.2临床实验结果3.2.1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及治疗前积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具有可行性;3.2.2治疗5d后,试验组有效率90%,观察组93%,但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疗效相当。4.结论4.1疏风解毒胶囊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PGE2、IL-1β与TNF-α水平;4.2疏风解毒胶囊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效果显着;4.3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血清中PGE2、IL-1β与TNF-α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伴咳嗽96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伴咳嗽96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痹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学对慢喉痹的认识
        1.病名溯源
        2.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3.慢喉痹的中医治法
    二、西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1.流行病学研究
        2.病因研究
        3. 慢性咽炎的发病机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试验材料
        2.3 治疗方案
        2.4 研究流程示意图
        2.5 观察指标
        2.6 观察时间点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数据分析处理
        2.9 安全性的评价标准
    3.研究结果分析
        3.1 试验病例情况
        3.2 两组基本情况分析
        3.3 两组症状体征治疗前比较
        3.4 基本情况与临床疗效关系结果
        3.5 两组在治疗 1 周后治疗比较
        3.6 两组治疗(1 个疗程)14 天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8 两组治疗(1 个疗程)14 天后临床疗效的对比
        3.9 两组 1-3 月后随访复发情况
        3.10 两组试验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穴位注射疗法概述
        4.2 药效穴位分析
        4.3 穴位选择---咽安 2 号穴
        4.4 谢氏经验方消肿散结利咽饮
        4.5 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
        4.6 存在的不足
        4.7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1 主要症状体征积分累计表
作者简介

(2)刺烙结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研究
临床研究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试验材料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节点
        2.5 疗效判定及安全性评价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资料
        4.2 初诊资料对比
        4.3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对比
        4.4 治疗前后总积分对比
        4.5 临床疗效对比
        4.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刺烙结合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探讨
        1.1 旴江谢氏针刀刺营法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探讨
        1.2 灼烙法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探讨
        1.3 刺烙结合治疗慢性咽炎的优势
    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总积分分析
        2.4 咽部症状、体征积分分析
        2.5 安全性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3)疏风清热汤结合旴江谢氏针法治疗风热型喉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急喉痹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内治法
        1.3 中医外治法
    2 急性咽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理
        2.2 现代医学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病例概况
    1.3 病例收集概况
    1.4 疗效判评标准
    1.5 安全性的评价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点界定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三组治疗前各项积分情况及比较(见表 3-1)
    3.2 三组治疗第3 天各观察项目积分数据比较
    3.3 三组治疗第7 天各观察项目积分数据分析
    3.4 三组治疗前、治疗第3 天症状体征积分组内比较分析
    3.5 三组治疗第3 天症状、体征积分组间比较分析
    3.6 三组治疗前、治疗第7 天症状体征积分组内比较分析
    3.7 三组治疗第7 天症状、体征积分组间比较分析
    3.8 三组试验方案安全性情况比较
4 典型案例
5 讨论
    5.1 中医对风热型喉痹的认识和研究
    5.2 现代医学对急性咽炎的认识和研究
    5.3 疏风清热汤方组及药理探讨
    5.4 旴江谢氏特色喉针治疗机理探究
    5.5 针药结合机理初探
6 试验思考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金嗓利咽胶囊对慢性咽炎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序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1 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
        1.1 肺肾阴虚
        1.2 脾胃虚弱
        1.3 脾肾阳虚
        1.4 痰瘀互结
        2 传统祖国医学对慢性咽炎的治疗
        2.1 内治法
        3 外治法
        3.1 针灸及咽部刺营法对喉痹的治疗
        3.2 灼烙法
        3.3 吹药法
        4 当代中医医家对慢性咽炎的认识与治疗
    二、慢性咽炎的现代研究
        1 慢性咽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2 慢性咽炎的病因学研究现状
        2.1 慢性感染性因素
        2.2 非感染性因素
        3.慢性咽炎的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目的
    2 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实验用品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动物分组
        3.2 造模
        3.3 造模成功后用药
        3.4 留取标本及血清IL-1β、IL-6、TNF-α检测
    4 实验结果
        4.1 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
第三部分 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讨论
    1.金嗓利咽胶囊组方及主要功效
    2.方中药物的药理作用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成药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慢咽膏对慢性咽炎的疗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药品
    1.2 设备
    1.3 试剂和药品
    1.4 动物
2 方法
    2.1 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2.2 肉芽肿抑制试验
    2.3 对氨水引起小鼠咳嗽的影响
    2.4 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咽部组织的病理改变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3.2 肉芽肿抑制试验
    3.3 对氨水引起小鼠咳嗽的影响
    3.4 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咽部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4 讨论

(6)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头病类
    2 牙病类
    3 耳病类
    4 鼻病类
    5 眼病类
    6 咽喉病类
    7 口病类
    8 面病类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11 不足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1.1 李梴其人
    1.2 李梴着作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2.2 手阳明大肠经
    2.3 足太阳膀胱经
    2.4 足少阳胆经
    2.5 手太阴肺经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3.5 崇尚“易精简”
    3.6 重视针灸禁忌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6 讨论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原始数据
个人简介

(7)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学对慢性肥厚性咽炎的认识
        1.病名溯源
        2.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3.慢咽痹的中医治法
    二、西医学关于慢性肥厚性咽炎的认识
        1.流行病学研究
        2.病因研究
        3.慢性咽炎的机制
        4.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概况
        1.3 诊疗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安全性的评价标准
    2.临床试验
        2.1 试验方法
        2.2 试验材料
        2.3 治疗方案
        2.4 研究流程示意图
        2.5 观察指标
        2.6 观察时间点
        2.7 数据分析处理
        2.8 病例的剔除与处理
    3.试验结果
        3.1 三组试验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2 三组受试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三组受试者治疗后2-4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的比较
        3.4 三组试验组安全性分析
    4.脱落病例及处理
    5.试验结果分析
        5.1 三组试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组内比较
        5.2 三组试验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组间比较
        5.3 三组试验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5.4 三组试验组术后2-4个月随访复发情况比较结果
        5.5 三组试验组安全性情况比较结果
    6.相关性说明
        6.1 对于慢性肥厚性咽炎增生淋巴组织消除的必要性说明
        6.2 关于旴江谢氏针刀刺营疗法及烙治法的认识
    7.讨论
    8.论文相关思考
        8.1 存在的不足
        8.2 未来展望
        8.3 应用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相关中药注射剂概述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序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急性咽炎的认识
        1.病因病机
        2.传统中医对急性咽炎的治疗
    二、中医药治疗急性咽炎的现代研究
        1.现代医家对喉痹的辨证论治
        2.经验方治疗喉痹
        3.外治法的研究
    三、现代医学对急性咽炎的认识
        1.急性单纯性咽炎
        2.急性坏死性咽炎
        3.急性水肿性咽炎
        4.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在AP领域的相关研究
        5.急性咽炎伴随疾病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图
    三、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疏风解毒胶囊的组方
    2.方中药物的药理作用
    3.疏风解毒胶囊的临床研究
    4.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CD3+、CD4+、CD8+含量及CD4+/CD8+的影响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PGE2、IL-1β和TNF-α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序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1.研究目的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研究目的
    2.病例资料
    3.研究方法
    4.统计分析
    5.研究结果
    6.结果分析
    7.总结
第三部分 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急性咽炎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急性咽炎的认识
    三、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伴咳嗽96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痹疗效研究[D]. 赵嘉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刺烙结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评价[D]. 邬超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疏风清热汤结合旴江谢氏针法治疗风热型喉痹的临床研究[D]. 吴天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金嗓利咽胶囊对慢性咽炎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的研究[D]. 周中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慢咽膏对慢性咽炎的疗效机制研究[J]. 陈嘉平,李培勇,曾崎冈,段晨霞,戴勇,老昌辉.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3)
  • [6]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刺烙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评价[D]. 雷纯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段笑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的研究[D]. 蔡传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疏风解毒胶囊对急性咽炎大鼠血清中PGE2、IL-1β和TNF-α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 钱雅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伴咳嗽96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