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模型导入ANSYS的研究

Pro/E模型导入ANSYS的研究

一、Pro/E模型导入ANSYS问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1](2020)在《稀有金属及合金备制工艺自动化装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解法是目前稀土金属及合金备制最普及的工艺方法,受长期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制约,现役设备多为单机人工操作,等级在10KA以下。由于市场对稀土产品需求的增长,亟待开发自动化、大型化同类设备;借助计算机联合仿真技术,能有效缩短新设备研发周期,降低试制成本。依据企业标准,以稀土镨钕系列产品12KA大型圆柱形电解槽系统开发为对象,研究多领域相关理论及实用技术,制定自动化新装备设计方案。按12KA圆柱形电解槽系统初设计结构参数,在Pro/E环境建立三维模型,经数据处理导入有限元ANSYS workbench分析软件;考虑工艺环境、原料、介质、阴阳电极等因素,运用Workbench功能模块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评估其划分质量。在ANSYS workbench流场环境建立温度场、电流场、电流-温度耦合场数学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根据镨铷合金电解还原工艺实际状况确定边界条件,进行电解还原过程联合仿真试验。通过数据处理,确定电解槽熔池内温度和电流密度平均值、峰值、变化率等关键参数;利用电流-温度耦合场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电解过程熔池温度、电流密度的相关性。综合仿真试验成果,完成12KA圆形电解槽系统结构优化;综合分析装备技术经济性,制定温度控制策略,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设计基于虹吸原理的成品自动出料装置,进一步提高生产线自动化和节能水平。试验表明,具备自动出料功能的12k A圆柱形电解槽系统,镨钕合金平均生产能力约15.4kg/h;平均温度控制精度1050℃±1%;阴极、阳极表面平均电流密度分别为15.50A/cm2、5.56A/cm2,满足企业标准,设备投入运行预期电能消耗低于8500度/吨。

陈金虎[2](2020)在《基于机电耦合的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服役载荷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认为有源相控阵雷达(Active Phased Array Radar,APAR)具有扫描速度快、功能多、可靠性高、隐身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众多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作为车载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APAR的电性能参数直接影响着战车在战场上对目标的搜索与制导,进而影响整车的作战能力。近年来,APAR朝着高频段、高增益、高功率、高密度、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这也使得APAR的机电耦合愈加紧密。对于车载APAR而言,其在服役环境中会受到风载、热冲击、路面随机振动、过载、炮振等载荷影响,导致雷达天线阵面变形从而影响天线的电性能,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天线结构遭到破坏。针对结构复杂、机电热耦合问题紧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性能车载APAR,传统的脱离于电性能的机电分离设计思路既难以准确满足当下设计要求,又延长了车载APAR的研制周期。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车载APAR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实现了面向电性能的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分析与校核。为保障车载APAR在服役环境下精确可靠的工作,首先利用ANSYS软件对某车载APAR在典型载荷下(稳态风载、过载、路面随机振动和半正弦加速度冲击)的结构力学性能进行了校核,然后基于APAR机电耦合理论进行了电性能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不同载荷作用下的雷达结构强度及电性能均满足要求。其中,冲击振动载荷对雷达的影响最为显着,导致雷达增益下降了0.7 d B,最远探测距离缩短了6.7 km。(2)研究了ANSYS二次开发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为降低面向电性能的APAR结构分析与校核的操作难度,实现雷达结构仿真分析的自动化、智能化,基于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APDL)及批处理技术,实现了车载APAR在典型载荷环境下建模和仿真的建模参数化、载荷施加动态化、分析过程自动化以及结果提取自动化。该研究为开发基于机电耦合的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的参数化建模与自动分析模块奠定了技术基础。(3)探索了基于试验设计的雷达结构耦合优化设计方法。为实现雷达的轻量化设计以提高战车的机动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首先基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变形与雷达探测性能参数的耦合模型,建立了基于机电耦合理论的车载APAR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然后将试验设计方法(Design Of Experiments,DOE)应用到了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当中,最终实现了某车载APAR减重10%的优化目标,同时满足了其电性能恶化程度不高于25%的约束条件。通过此部分研究,为后文软件开发的优化设计模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建立了面向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电性能的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平台。为加快车载APAR研制进程,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利用C++Builder工具,并基于机电耦合理论,开发了面向车载APAR电性能的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平台。该软件可实现车载APAR在不同载荷环境下的结构性能分析、电性能计算以及优化设计。最后以某型车载APAR为例,进行了雷达结构校核与电性能耦合计算,并通过优化使该车载APAR减重440 kg,达到了减重10%的优化目标且电性能满足要求,从而验证了该仿真设计软件实用性及有效性,为其它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程建军[3](2019)在《振动压路机激振器虚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压路机作为主要的道路施工设备在各类压实作业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振动轮作为振动压路机的工作装置,其性能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激振器犹如振动轮的心脏,振动轮通过其高速的旋转获得激振力以实现压实效果,因此保证激振器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而在市场上振动轮常见的故障之一是激振器中偏心块的撕裂,因此需要对激振器的工作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查找偏心块失效的潜在原因为设计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本文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并结合振动轮中激振器的实际工作情况,对激振器的偏心块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模态分析,同时运用动力学仿真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偏心块碰撞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次研究中考虑到装配过程的合理性,运用智能算法对激振器的装配序列进行了最优方案求解,通过对比两种智能算法的求解速度获得了更为适用的智能算法。本文中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对激振器设计理论的学习完成了固定偏心块和活动偏心块的主要参数的设计,并对其强度进行了校核。(2)运用Creo软件完成了偏心块的实体和激振器总成的装配体建模。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偏心块进行了结构力学的仿真分析,深入地研究了不同网格划分方法的应用及对网格质量的影响,并完成了偏心块的静力学仿真分析和模态仿真分析,排除了因偏心块结构设计缺陷带来失效的可能。(3)在运用Creo对激振器进行装配时没有考虑零部件间的干涉关系和实际装配中因改变方向和工具增加的成本。因此,本文运用了智能算法和MATLAB对激振器的装配过程进行了最优序列的求解,获得了最优的装配序列。(4)考虑到偏心块的撕裂原因可能来自于固定偏心块与活动偏心块的频繁的高速的碰撞,运用赫兹接触理论将偏心块的碰撞用小球之间的碰撞进行模拟,并分别建立了碰撞的运动学仿真模型和有限元碰撞模型,运用ADAMS和ANSYS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优化调整参数使仿真结构与理论数值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该论文有图72幅,表14个,参考文献96篇。

高峰[4](2019)在《多功能护理床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设计了一款多功能护理床,此护理床能够有效规避现有护理床功能不够完善、人机融合性差、功能单一、价格昂贵等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参照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标准,根据预先设定的功能要求,分析了多种支背机构、侧翻机构、曲腿机构的优缺点,并设计了一种移臀机构,病人可以根据自身舒适程度主动调节腰部体态。同时,本文通过合理的结构方案实现了护理床的主要功能,并建立了相应的运动学模型,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并用ADAMS定义虚拟样机,通过协同的运动学分析,共同验证其运动学特性。对比分析由这两种方法得出的主要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运动曲线,发现其运动过程皆较为平缓,且趋势相似。之后,对多功能护理床的主要机构进行动力学与静力学分析。先对各个机构的关键部件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应用HYPERMESH对关键部件进行网格划分,定义部件的材料属性,实现其柔性化,利用HYPERMESH和ANSYS的接口,将柔性化后的部件导入ANSYS中,采用Mass21节点定义刚性区域,生成mnf中间文件,用其替换掉ADAMS中已被约束的刚性部件,从而实现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再用ANSYS中的WORKBENCH模块进行静力学分析,证明各个机构的强度符合要求。最后,本文对支背连杆进行了拓扑优化,应用HYPERMESH软件,以结构单元密度为设计变量、体积响应为约束、最小柔度为设计目标,经22次迭代达到最优解。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支背连杆整体柔度降低了61.9%,质量减少了22.4%。根据所生成的单元密度分布云图,用PRO/E将优化后的支背连杆进行改善,再将其导入ANSYS中,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从而验证了优化的有效性。该论文有图96幅,表6个,参考文献59篇。

来洪春[5](2019)在《综采面超前液压支架支护特性及其强度研究》文中指出采用超前液压支架代替传统的超前支护方式对于实现我国高产高效矿井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工作面智能化超前支护装备及辅助作业平台(2017YFC0804305)”为依托,采用大型岩土工程FLAC3D、专业三维建模Pro/E、有限元分析ANSYS Workbench软件以阳煤集团新元煤矿3405工作面回风巷为具体研究对象,围绕超前液压支架在等强支护、不同埋深、不同支护强度、非等强支护等不同工况条件下对顶板的支护特性以及超前液压支架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等方面对综采面超前液压支架支护特性及其强度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超前液压支架合理的支护强度可以给围岩提供一定的抗力,有效的控制围岩的稳定性,分段非等强支护方式可以更好的适应围岩应力分布及变形规律,综采工作面超前液压支架受“指数函数”非均匀载荷工况条件下,超前液压支架结构设计合理,可以满足超前液压支架强度的设计要求。论文对超前液压支架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支护特性研究改善了超前支护效果,提高了超前液压支架支护系统的适应性,对超前液压支架的强度研究为液压支架的结构进一步改进与优化,提高液压支架的质量与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论文研究成果为3405工作面回风巷超前液压支架支护设计及参数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为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保障,并为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打下了基础。该论文有图63幅,表10个,参考文献78篇。

姚文涛[6](2019)在《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设计与动静态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核电迅速发展,核电领域所用的小口径、表面光洁度极高的薄壁金属管材用量快速增加,对应的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需求也日益增长。作为管材超声水浸自动检测系统的关键部件,高速主轴的结构和动态性能直接影响着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开展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的设计与性能分析,对于加快管材超声检测系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明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高速主轴的技术指标,设计出了完整的高速主轴结构,并在Pro/E软件的基础上绘制出完整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和ADAMS软件对主轴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模拟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设计的主轴满足使用要求。最后,实际工程验证表明,设计的高速主轴能满足使用要求。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明确高速主轴的结构性能和功能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计算得出高速主轴各结构尺寸并选择了相应的零部件,设计形成完整的高速主轴。(2)在Pro/E软件的基础上绘制出了完整的三维模型,建立相应的的装配关系,为接下来的性能模拟分析奠定模型基础。(3)基于ANSYS软件对主轴开展了静力学和模态分析,研究了高速主轴的静刚度、固有频率、振型和临界转速,仿真结果表明高速主轴设计能满足静力学要求。(4)运用ADAMS软件对高速主轴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并分析讨论了仿真结果,探讨了平衡性可能引起的问题,为后续整体设备调试提供了依据。

杨波[7](2018)在《高速平面钻床(GZC2020)CAD系统开发及关键零部件分析》文中提出当前,数控机床作为国家制造业的龙头,越来越受到国内各行各业的重视。其高智能、高自动化的加工方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的低效机械加工方式。然而,现有的数控机床产品多属于车、铣、镗、磨等通用加工类型和数控加工中心,对于大型、高速的专用数控钻床,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基于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新方式的孔加工设备来取代旧的传统的钻孔设备。本课题所研究的大型龙门移动式数控平面钻床正是一种采用全新孔加工方式的设备,它结合了 NC(Numerical Control)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识别CAD图纸中加工孔的类型和大小,自动读取,自动定位,数控加工。能大大提高加工孔效率和精度的要求。其能够进行钻孔、攻丝、扩孔加工,也能实现阶梯孔、孔端倒角、丝孔、长槽等的加工。基于高速平面钻床(GZC2020),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产品功能分析及虚拟模型库的构建。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是相互依存的。本章主要针对设备功能,分析了产品结构组成;通过Rhino快速造型,快速表达概念方案;以及Rhino虚拟零件库的快速构建和Pro/e参数化零件库的构建、相关CAD图纸的设计,并详细阐述了虚拟零件库在新产品研发中的重要性。同时本章的工作也是为优化设计和装配动画设计做基础。(2)主要承力构件——溜板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主要通过ANSYS对溜板做强度分析,证明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文中详细介绍了有限元分析的关键技术,针对分析结果做了相对应的结构优化设计即轻量化设计,并详述了整个分析和优化过程。(3)装配仿真动画设计。借用之前Rhino所建立的虚拟零件库,完成了整机装配的仿真动画制作,详细叙述了整个动画的制作流程,为装配工人进行产品装配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培训手段。(4)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应用。针对应用程序的开发做了程序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以此对程序的功能模块进行框架搭建和数据库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文中详细叙述了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原则、界面设计方法和实现功能的代码编写。(5)软件系统的实例应用。以本文研究的GZC2020为例,对每个功能模块的运行操作过程,进行实例讲解。

秦鹏[8](2017)在《基于ANSYS的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仿真与临床验证》文中指出乳腺癌作为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成为女性各类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如何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是相关学者一直关注的焦点。科学研究发现,在乳腺癌早期对其进行确诊和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其死亡率。温度是衡量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参数。当人体内产生病灶时,病灶局部新陈代谢产生异常,首先将会影响到病灶局部的温度场,病灶局部的热量最终传递到皮肤表面,使得皮表温度场发生变化。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热层析成像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探测到人体皮表的温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因此能对相关疾病进行早期的诊断。有限元方法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提出,自其诞生之后,依靠通用性和有效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程领域,并且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和高效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更是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佼佼者。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和热层析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体内异常热源对体表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乳腺温度场仿真研究主要是研究乳腺内部异常热源如肿瘤、炎症等对乳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女性乳腺组织的传热模型和模拟仿真等领域,相关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经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文献中已有的乳腺传热模型与乳腺的真实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加准确的仿真体内异常热源对乳腺组织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本文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展开了研究。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生物传热理论,研究了乳腺温度场仿真的背景、发展概况和意义,总结出常用的几种乳腺有限元模型。2.在乳腺解剖学结构、生理学特征和常用乳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三维乳腺有限元模型等一系列模型。3.对各种类型的乳腺有限元模型做了温度场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和总结。4.将各类乳腺有限元模型的温度场仿真结果与临床数据以及实验数据对比,结果十分吻合,研究所得成果为乳腺癌的热成像检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杨莉[9](2017)在《ProE模型导入ANSYS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ProE模型导入ANSYS的意义,对其导入方法进行了分析,在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变流器柜体的力学性能,证实了ProE模型导入ANSYS的价值。

吴泓娴[10](2016)在《基于ANSYS Workbench的行波管动力学仿真分析及二次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行波管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波真空电子元器件之一,在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手机通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减少因环境振动和工作时产生的高温导致的行波管失效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由于行波管结构复杂,三维软件建模和通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操作难度大,设计和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过程中影响其抗振性能的因素太多,考察各因素的影响导致设计过程复杂,因此计算机模拟优化行波管动力学特性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但在行波管仿真研究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接口平台给CAD和通用有限元软件的使用带来了操作不便、界面不友好等问题,阻碍了研究设计工作的进展。本文在原有通用有限元软件开发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行波管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运用Pro/E和ANSYS Workbench进行对行波管的设计仿真优化工作,着重开展对行波管整管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开发出模型兼容性好、仿真工况多样化的专业设计仿真软件,完善对通用有限元二次开发平台的研究。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行波管各结构尺寸对抗振性能的影响,研究了Pro/E参数化设计技术,使用统一装配基准的方式和参数传递技术,得到行波管参数化三维模型,完成了行波管零部件三维建模中的参数化工作;其次,完成了行波管有限元仿真计算,通过模块化的手段简化了仿真过程的参数设置过程,该过程可根据行波管各零件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置,提高了行波管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布局准确性和效率;接着,根据上述行波管设计仿真工作的需要,运用C#设计完成了基于ANSYS Workbench的行波管专用设计仿真平台的二次开发工作,并将三维模型设计功能和有限元仿真设置功能打包在二次开发平台内;最后,通过配置数据库中的行波管仿真数据,对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全面调试和运行,成功地在该软件平台上进行行波管优化设计并调用ANSYS Workbench求解计算,得到了行波管振型图和温度分布图,为模拟仿真设计过程提供优化依据,验证了本文建立的二次开发平台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行波管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计,得到了可利用Pro/E数据库辅助计算的参数化模型,对行波管有限元仿真计算工作的优化和专用设计仿真平台的二次开发,为行波管仿真优化设计和可靠性研究奠定了工程应用基础。

二、Pro/E模型导入ANSYS问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E模型导入ANSYS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稀有金属及合金备制工艺自动化装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稀土电解还原工艺装备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自动化装备应用发展趋势
    §1.3 稀土金属还原工艺原理及关键技术
        §1.3.1 稀土熔盐电解工艺原理
        §1.3.2 影响稀土熔盐电解的因素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路径规划
第二章 基于流体场的有限元仿真技术研究
    §2.1 温度场热力学理论分析
        §2.1.1 传热学基本理论
        §2.1.2 电解过程热能规律
    §2.2 恒定电流场理论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 电解电流
        §2.2.2 恒定电流场
        §2.2.3 熔池恒定电流场边界条件分析
        §2.2.4 导电介质热损耗
    §2.3 Pro/E三维建模应用技术
        §2.3.1 Pro/E功能模块
        §2.3.2 Pro/E建模实用技术
    §2.4 ANSYS Workbench应用相关技术
        §2.4.1 Workbench功能分析及应用
        §2.4.2 Workbench几何模型创建
        §2.4.3 Workbench网格划分
        §2.4.4 基于Workbench的多物理耦合场仿真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联合仿真的12KA圆形电解槽建模
    §3.1 基于PRO/E的三维模型
        §3.1.1 新型12KA电解槽系统参数
        §3.1.2 三维模型建立
    §3.2 有限元网格划分
        §3.2.1 网格划分初分析
        §3.2.2 网格划分实施及结果
    §3.3 Meshing网格评估统计
        §3.3.1 网格划分质量评估
        §3.3.2 网格质量对仿真的影响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合仿真实验及数据处理
    §4.1 电解还原过程温度场模拟
        §4.1.1 温度场仿真环境分析
        §4.1.2 控制方程及数学模型
        §4.1.3 电解槽温度场仿真试验及分析
    §4.2 电解还原过程电流场模拟
        §4.2.1 电流场仿真环境分析
        §4.2.2 控制方程及数学模型
        §4.2.3 电流场仿真及数据处理
    §4.3 电流-温度耦合场仿真实验及数据处理
        §4.3.1 电流场-温度场耦合仿真分析试验
        §4.3.2 温度场-电流场电流密度相关性分析
    §4.4 12KA圆柱形电解槽优化设计
        §4.4.1 结构参数优化
        §4.4.2 温度控制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熔融成品自动化提取系统
    §5.1 基于虹吸原理的在线取料装置
        §5.1.1 装置运行条件分析
        §5.1.2 自动取料装置设计
    §5.2 辅助系统设计
        §5.2.1 二维驱动伺服系统
        §5.2.2 自动控制策略
        §5.2.3 防热辐射措施
    §5.3 技术经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机电耦合的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服役载荷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1 车载雷达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1.3.2 有源相控阵雷达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服役载荷下的结构分析与电性能耦合计算
    2.1 引言
    2.2 有限元结构分析理论及ANSYS二次开发技术
        2.2.1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2.2.2 有限元法求解基本原理
        2.2.3 有限元法分析流程
        2.2.4 ANSYS结构仿真分析基本步骤
        2.2.5 ANSYS二次开发技术
    2.3 有源相控阵雷达机电耦合模型
        2.3.1 有源相控阵雷达理想情况下的电性能
        2.3.2 有源相控阵雷达服役环境下的电性能
    2.4 静态载荷下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分析与电性能计算
        2.4.1 有源相控阵雷达风载载荷下的机电耦合分析
        2.4.2 有源相控阵雷达过载载荷下的机电耦合分析
    2.5 动态载荷下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分析与电性能计算
        2.5.1 有源相控阵雷达模态分析
        2.5.2 有源相控阵雷达路面随机振动载荷下的机电耦合分析
        2.5.3 有源相控阵雷达冲击载荷下的机电耦合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电性能的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集成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面向电性能的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集成优化设计模型数学建模
        3.2.1 确定优化目标
        3.2.2 确定优化变量
        3.2.3 确定约束条件
    3.3 基于DOE正交试验设计的多因素多水平优化问题的求解
        3.3.1 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与基本术语
        3.3.2 正交试验设计基本流程
    3.4 某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优化设计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电耦合的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
    4.1 引言
    4.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界面搭建
        4.2.1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4.2.2 软件界面搭建
    4.3 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突破的关键技术
        4.3.1 多学科异构软件接口技术
        4.3.2 基于批处理的ANSYS多文本文件调用技术
        4.3.3 基于OLE的报告自动化生成技术
    4.4 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应用案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A
附录B

(3)振动压路机激振器虚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振动轮的结构与设计
    2.1 振动轮的结构
    2.2 振动轮的振动参数与工作参数
    2.3 激振器激振力的产生原理
    2.4 激振器的设计与校核
    2.5 本章小结
3 激振器的建模与有限元仿真分析
    3.1 激振器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3.2 激振器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激振器装配序列规划研究
    4.1 装配序列规划理论基础
    4.2 智能算法的介绍
    4.3 基于智能算法的装配序列规划
    4.4 本章小结
5 激振器碰撞分析
    5.1 碰撞过程理论计算
    5.2 碰撞仿真分析
    5.3 碰撞参数优化
    5.4 疲劳分析
    5.5 激振器失效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多功能护理床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多功能护理床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多功能护理床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2.1 多功能护理床功能与参数设计
    2.2 支背机构的设计
    2.3 侧翻机构的设计
    2.4 曲腿机构和移臀机构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多功能护理床的运动学分析
    3.1 支背机构运动学分析
    3.2 侧翻机构运动学分析
    3.3 曲腿机构运动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多功能护理床的动力学与静力学分析
    4.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4.2 动力学运动曲线的建立
    4.3 支背机构的动力学与静力学分析
    4.4 侧翻机构的动力学与静力学分析
    4.5 曲腿机构的动力学与静力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支背连杆拓扑优化
    5.1 拓扑优化理论基础
    5.2 支背连杆整体结构拓扑优化
    5.3 拓扑优化结果改进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综采面超前液压支架支护特性及其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综采面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围岩参数确定
    2.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2 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研究
    2.3 围岩初始地应力和围岩压力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超前液压支架支护特性研究
    3.1 支架与围岩耦合关系
    3.2 超前支架和顶板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3.3 不同支护强度扰动下超前支架支护特性
    3.4 不同埋深工况下超前支架支护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超前液压支架非等强支护策略研究
    4.1 现有超前支护强度支护问题
    4.2 超前支架非等强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4.3 超前支架非等强支护相似模拟试验验证
    4.4 超前支架非等强支护控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综采面超前液压支架强度特性研究
    5.1 超前液压支架Pro/E模型建立
    5.2 超前液压支架强度特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设计与动静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研究和发展现状
        1.2.1 高速主轴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情况
        1.2.2 国内外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技术指标的确定
    2.1 管材超声波检测的相关知识
        2.1.1 超声波检测的基本原理
        2.1.2 超声波检测方法分类
        2.1.3 管材水浸超声波检测方法
    2.2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主轴的功能要求和基本结构
    2.3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的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设计
    3.1 主轴具体结构尺寸的选择
    3.2 主轴主要零件的设计
        3.2.1 带轮
        3.2.2 主轴轴承
        3.2.3 电容组
        3.2.4 探头调节器
        3.2.5 主轴的整体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材超声检测系统高速主轴三维模型的建立
    4.1 高速主轴三维模型的建立
        4.1.1 Pro/ENGINEER软件介绍
        4.1.2 主轴主要零件三维模型的建立
        4.1.3 主轴三维实体模型装配体的建立
    4.2 分析各零部件的质量属性
    4.3 MECH/Pro模块简介
    4.4 导入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有限元分析
    5.1 高速主轴有限元分析方法
    5.2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有限元分析
        5.2.1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静力分析
        5.2.2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模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动力学仿真分析
    6.1 软件简介
    6.2 建立约束
    6.3 柔性体转化
        6.3.1 柔性体简介
        6.3.2 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柔性体的建立
        6.3.3 导入柔性体
    6.4 仿真分析
    6.5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速平面钻床(GZC2020)CAD系统开发及关键零部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主要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GZC2020数控平面钻虚拟零件库的建立
    2.1 虚拟零件库的概念
    2.2 零件库构建的必要性
    2.3 数控平面钻 GZC2020 结构分析
    2.4 Rhino快速造型及外观设计
        2.4.1 形态分析
        2.4.2 功能分析
        2.4.3 人机分析
    2.5 Rhino造型及虚拟零件库的建立
    2.6 Pro/e虚拟零件库的建立
    2.7 本章小结
3 ANSYS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3.1 有限元分析相关理论
        3.1.1 有限元分析基本概念概述
        3.1.2 ANSYS软件概述
        3.1.3 ANSYS有限元分析一般分析过程
    3.2 主要结构件的有限元分析
        3.2.1 静力学分析构件的选择
        3.2.2 静力学分析相关理论
        3.2.3 ANSYS静力学分析关键技术
        3.2.4 龙门溜板静力学分析
        3.2.5 分析结果查看
    3.3 关键构件的结构优化设计
        3.3.1 结构优化设计基本原理
        3.3.2 溜板结构轻量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装配仿真动画的设计
    4.1 装配仿真动画设计的关键技术
        4.1.1 关键技术之CINEMA4D
        4.1.2 关键技术之装配原理
    4.2 装配仿真动画的制作
        4.2.1 模型的选择
        4.2.2 模型导入
        4.2.3 动画制作
        4.2.4 摄像机关键帧
        4.2.5 后期编辑
    4.3 本章小结
5 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实现
    5.1 实现程序的技术介绍
        5.1.1 Visual Basic
        5.1.2 数据库Excel
        5.1.3 PhotoShop
    5.2 程序的框架介绍与设计
        5.2.1 程序的需求分析
        5.2.2 程序的可行性分析
        5.2.3 程序的功能结构分析
        5.2.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5.2.5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5.3 系统的界面设计
        5.3.1 界面设计基本原则
        5.3.2 界面布局的设计
    5.4 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与实现
        5.4.1 主界面的构建
        5.4.2 现有产品模块的构建
        5.4.3 产品筛选模块的构建
        5.4.4 图纸调用模块的构建
        5.4.5 客户管理模块的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软件平台实例应用(以主要研究对象GZC2020为例)
    6.1 现有产品GZC2020的信息查询
    6.2 筛选适合客户需求的现有产品
    6.3 图纸调用
    6.4 客户信息录入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机床规格参数
附录2 实习证明
在校学习期间所研究的成果

(8)基于ANSYS的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仿真与临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ANSYS人体热传导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乳腺温度场仿真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生物传热理论
    2.1 生物传热学的学科背景
    2.2 生物传热特点
    2.3 生物传热机制
        2.3.1 导热
        2.3.2 对流
        2.3.3 辐射
    2.4 生物传热模型
        2.4.1 三维稳态热传导方程
        2.4.2 Pennes生物传热模型
        2.4.3 Weinbaum-Jiji模型
        2.4.4 多孔体模型
第三章 乳腺三维有限元模型建模
    3.1 ANSYS建模简介
        3.1.1 利用菜单建立有限元模型
        3.1.2 通过ANSYS和CAD的接口导入模型
        3.1.3 利用命令流的方式建模
        3.1.4 APDL语言参数化建模
    3.2 Pro/Engineer建模简介
        3.2.1 PTC公司简介
        3.2.2 Pro/Engineer主要特性
        3.2.3 Pro/E的主要模块介绍
    3.3 乳腺三维导热模型建模
        3.3.1 乳腺解剖生理
        3.3.2 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建模
        3.3.3 传统均匀结构乳腺有限元模型建模
        3.3.4 嵌合肿瘤的乳腺有限元模型建模
第四章 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仿真
    4.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4.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
        4.1.2 有限元分析基本步骤
    4.2 ANSYS热分析
    4.3 乳腺三维温度场仿真研究
        4.3.1 乳腺组织导热系数
        4.3.2 乳腺三维温度场求解边界条件
        4.3.3 正常乳腺模型温度场仿真
        4.3.4 嵌合肿瘤精细乳腺模型温度场仿真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临床和实验验证
    5.1 热成像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简史
    5.2 红外热成像简介
        5.2.1 红外热成像原理
        5.2.2 红外热成像的医学应用
    5.3 热层析成像原理简介
    5.4 仿真结果实验验证
    5.5 仿真结果临床验证
        5.5.1 浸润性导管癌仿真对比
        5.5.2 导管原位癌仿真对比
        5.5.3 良性肿瘤仿真对比
        5.5.4 炎症乳腺仿真对比
        5.5.5 不同类型病例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9)ProE模型导入ANSYS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Pro E模型导入ANSYS的意义
2 Pro E模型导入ANSYS问题的思考
    2.1 Pro E模型导入ANSYS的方法
        2.1.1 文件导入
        2.1.2 接口转换
        2.1.3 AWE
        2.1.4 有限元分析模块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简化模型
        2.2.2 焊缝与螺栓
        2.2.3 有限元建模方法
    2.3 变流器柜体力学性能的测定
3 讨论
4 结论

(10)基于ANSYS Workbench的行波管动力学仿真分析及二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微波真空元器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2 行波管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行波管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通用有限元软件二次开发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2.1 参数化设计简介
    2.2 确定参数化对象
    2.3 优化形状约束基准
    2.4 建立尺寸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波管的有限元仿真计算
    3.1 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
        3.1.1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3.1.2 稳态热分析的基本理论
        3.1.3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3.2 有限元仿真分析
        3.2.1 前处理模块优化
        3.2.2 求解计算
    3.3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3.3.1 稳态热分析
        3.3.2 模态分析
        3.3.3 随机振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二次开发
    4.1 软件功能设计
        4.1.1 仿真计算模块
        4.1.2 模型扩展模块
        4.1.3 仿真材料库
        4.1.4 重新获取图片模块
        4.1.5 报告生成模块
        4.1.6 接口/数据模块
        4.1.7 授权控制模块
    4.2 软件开发
        4.2.1 开发基础
        4.2.2 开发总体技术路线
        4.2.3 用户界面的开发
        4.2.4 主程序开发
        4.2.5 接口开发
        4.2.6 结果数据的提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的配置与调试
    5.1 运行流程
    5.2 基础数据的配置
        5.2.1 Pro/E基础模型
        5.2.2 Workbench仿真模板
        5.2.3 参数配置文件
        5.2.4 材料数据文件
        5.2.5 材料配置文件
    5.3 软件功能测试
        5.3.1 仿真计算模块
        5.3.2 模型扩展模块
        5.3.3 仿真材料库
        5.3.4 重新获取图片模块
        5.3.5 报告生成模块
        5.3.6 授权控制模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Pro/E模型导入ANSYS问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稀有金属及合金备制工艺自动化装备技术研究[D]. 刘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基于机电耦合的车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服役载荷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D]. 陈金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振动压路机激振器虚拟设计[D]. 程建军.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多功能护理床的设计与研究[D]. 高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5]综采面超前液压支架支护特性及其强度研究[D]. 来洪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管材超声水浸检测系统高速主轴设计与动静态特性分析[D]. 姚文涛. 湖南大学, 2019(07)
  • [7]高速平面钻床(GZC2020)CAD系统开发及关键零部件分析[D]. 杨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8]基于ANSYS的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仿真与临床验证[D]. 秦鹏. 武汉大学, 2017(06)
  • [9]ProE模型导入ANSYS问题的思考[J]. 杨莉. 科技传播, 2017(05)
  • [10]基于ANSYS Workbench的行波管动力学仿真分析及二次开发研究[D]. 吴泓娴.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Pro/E模型导入ANSYS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