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文物小考察

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文物小考察

一、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留存事物小考(论文文献综述)

曹雨杨[1](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许可[2](2019)在《琉球王国赴华留学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琉球地处朝鲜半岛、东南亚以及中国和日本所在的东亚交汇之地,自公元1372年向明王朝奉表入贡后,琉球即成为中华帝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中的一员。在中琉封贡关系存续的五百年间,尽管两国关系曾先后遭遇日本、西方势力的冲击,但琉球始终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自汉唐盛世以来,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就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东亚各国几乎都被纳入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内,琉球也不例外。明、清两代,琉球曾大量派遣留学生赴华学习,不论是入学南、北国子监的官生或是于民间延师受业的“勤学”,从琉球方面的申请、派遣、渡华、请归,到明清政府的接收、教育或福建地方的安置、培养,凡此种种,无不置于中琉之间的册封——朝贡体制之下。在华接受教育的琉球留学生学成后归国报效,官居要职者亦不在少数,或办理入贡、辅佐政事,或传授汉学、兴办教育,或推广技术、发展经济。在琉球从“商贾不通”、“俗无文字”之国一跃成为“万国津梁”、“守礼之邦”的历史进程中,留学生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强化中琉两国间的宗藩关系,增进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两国民众的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沟通东亚诸国之间的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琉球王国时期的琉球赴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琉宗藩关系发展以及东亚国际秩序变迁的视域下,主要从琉球留学生派遣制度的成因与嬗变、明清政府对其接待政策与培养模式的完善、琉球官生与勤学在华学习与生活的面貌、留学生为琉球社会变革与进步做出的贡献、留学生在琉球与中国以及东亚各国之间的交往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考察。事实上,琉球留学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离不开中方的重视关切和悉心栽培,因此本文也将进一步探讨传统“华夷”观框架下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藩留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政策,从而揭示明清政府如何通过官办与民间两种教育模式,以琉球留学生为载体,使中华文明得以远播东亚。

张沁兰[3](2019)在《琉球久米村研究》文中提出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自明代初期被纳入东亚宗藩体系,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后,作为最初“闽人三十六姓”移民的聚居地久米村,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琉球王国给予了种种的免税、官职与教育特权。久米村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生产技术向琉球传播的中心,而久米村人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传播琉球的最主要使者之一。因此,琉球久米村在中琉之间的友好往来,以及为琉球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方面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不同于以往研究中多将“闽人三十六姓”或久米村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或仅局限于某一历史时期加以讨论,第一次立足于久米村的形成及其发展的整个历程,全面涉及到与久米村紧密相关的: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与久米村的形成、久米村人与中琉关系、“萨摩入侵”与久米村的“补籍”、琉球对外关系中的久米村人、久米村的行政管理与文化传统、琉球复国运动与久米村的衰亡、久米“崇圣会”与“门中会”等内容。叙事的时限,始自明初的“闽人三十六姓”移居,迄于当今的久米村各宗亲“门中会”赴福建寻根访祖。旨在对琉球久米村作出多维度、整体性的探讨,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久米村的发展脉络,还原其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和完整面貌,重新阐述其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同时还在结合个别专题的研究上,力争能为弥补解决琉球王国及中琉关系中的一些长期以来被忽略的、或原本以为文献无徵的史实问题,作些必要的辨析与考证。本文立足于学术界的前期成果,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与研究,认为明清时期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基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通过较大规模的东海海域移民——久米村人,东被琉球王国,成为当时琉球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由于琉球久米村的宗亲组织,至今依然活跃在冲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成了冲绳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且明显保留着带有福建区域特色的习俗文化传统,从而对在海外、尤其是东亚地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与琉球久米村宗亲组织的联系,福建与冲绳的友好往来,使之能在改善中日关系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成为本文在认真客观阐释琉球久米村人功绩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作用与影响,以彰显中国人的和平理念,使之能够成为在改善中日关系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促进力量。

裘兆远[4](2018)在《苏州宝卷研究 ——以中国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宝卷是民间文学和曲艺的一个综合体,它与雅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它是生根在民间群众中的文艺形式,是民间宗教和信仰的一个良好载体,是底层群众文化、娱乐、艺术、信仰的结合体。关于宝卷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开辟了宝卷研究一番新的天地。其中关于宝卷的版本、收藏、编目、刊刻是一个重要内容,其次是对宝卷的源流考证、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关系研究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涌现了一批国外的学者也参与其中。在国内外开始风风火火研究宝卷的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浮出水面,宝卷资料收藏分散,各地保存、整理、研究进度不一。中国昆曲博物馆(以下简称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是中国馆藏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民间信仰特点,是苏州地方曲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论文以苏州宝卷为研究对象,在认真整理中国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基础上,通过对各阶段宝卷的版本、主题、创作、仪轨、民俗等方面的分析,勾勒苏州宝卷的发展曲线与脉络,揭示近代苏州宝卷消亡的原因。结合各个时期历史文化、宗教、价值观念的转变对宝卷出版刊刻、文本选择、创新创作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在综合分析研究中国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基础上,对苏州地区宝卷的版本、宝卷与会的关系、宝卷中的民间信仰、宝卷的民间艺术特色、宝卷的典型主题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就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的版本内容做提要。文章绪论部分就文章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第一章介绍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的概况。通过对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的版本,从木刻本、手抄本到石印本的宝卷发展脉络,厘清苏州地区宝卷刊刻、抄写、印刷的年代分布,挖掘其发展兴衰的多种因素。第二章以家庭为单位的宝卷研究。通过两种以家庭为场域的宣卷活动来考察宝卷在江南民俗生活中的功用。通过庚申会与禳星拜斗,探索江南的民间信仰和星斗崇拜,也挖掘出早期宝卷艺人是以禳星拜斗为主业而宣卷为副业的行业特色。第三章主要讨论猛将会。就苏州地区的猛将信仰与猛将人物的真实历史身份做一考述,结合灵岩山寺敕封猛将碑,理清刘猛将的信仰源流。再者以苏州善人桥乡的一项猛将老会,来考察清末民初苏州地区的出会例况,最后结合《天朝猛将宝卷》的版本年代和内容来梳理猛将信仰的历史脉络。第四章以宝卷的民间艺术特色为例来展开论述。通过宝卷口语化的偈子、模式化的五更调、生活元素的运用、时调的穿插来探索宝卷的民间艺术特色。第五章以宝卷中的观音信仰为中心,考察《香山宝卷》中国观音形象的演变,挖掘《香山宝卷》在研究观音形象中的重要地位。围绕宝卷中的观音女性形象的确立、民间信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观音慈悲救苦形象的塑造、度化众生的不遗余力、观音忏法的广泛流传和观音信仰衍生出来的送子民俗,考察的观音信仰和观音形象。附件昆曲博物馆藏宝卷版本目录,就昆曲博物馆藏的宝卷做版本简介,摘录宝卷名称、抄写者信息、版本信息、开卷偈、回向偈,做简要梳理,以便后来者之需。

周郢[5](2018)在《新见元延佑“泰山石敢当”碑铭考》文中研究指明泰山石敢当博物馆新近征集到一方泰山石敢当碑石,系年为"元延佑五年岁次戊午",经考此碑实为现存最早的"泰山石敢当"碑。这一发现,不仅可证实"泰山石敢当"风俗出现时间在宋元之际,同时也可据以推知其发祥地应在泰山附近。

张俊红[6](2017)在《明清时期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南部地区的民俗、建筑、语言等文化因子,早已深深融入琉球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成为琉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首此,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任伟[7](2017)在《敦煌傩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驱鬼逐疫”为核心的驱傩活动,在晚唐五代宋初的敦煌地区成为一种“嘉年华”式的娱人娱神的喜乐活动。现有的敦煌文献中存留有不少的傩文化资料,为探讨其时的傩事活动提供了条件。已有对敦煌傩文化的研究基本限于单篇论文的探讨,专题性的研究尚付阙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唐宋时期的地方傩事活动,并对后世傩文化出现的“泛化”现象的探讨有所助益。文章由七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探讨了唐前傩制的演变和唐宋傩制的变化,指出秦代是傩礼的成型期,汉代傩礼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隋代时期的傩礼由对前代傩制的继承发展而来,有沿革也有新变。唐代傩礼进一步成熟完善,尤其开元傩制基本上达到极致。宋代开始傩礼发生从“庙堂之高”向“江湖之远”的过渡。这些构成了敦煌傩文化的背景。第二章对现有的敦煌傩文化资料进行分期,结合敦煌墓葬考古资料勾稽分析了魏晋南北朝隋代敦煌傩的发展状况,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傩做了分期。第三章结合敦煌傩的表现形态和仪式要素的分析,尝试还原敦煌傩仪式活动。通过分析指出敦煌傩作为古代傩文化体系的一个地方范本,既有对传统傩文化的继承,也体现出对传统傩文化的突破,总结其鲜明的地方性、独特的宗教性和突出的现实性等特征。第四章选择代表性的神灵和鬼怪,结合现有的敦煌文献,勾画了敦煌傩中的傩神谱系和鬼怪内容。敦煌傩神有传统的钟馗、白泽、九尾狐、怪禽异兽、蓬莱七贤,还有佛教的诸佛菩萨、四大天王,道教的泰山府君、五道大神,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危大圣、金鞍毒龙,以及祆教的神灵,此外,民众还把归义军领袖“神格化”,成为现实的傩神。相应地,敦煌傩中被驱逐的鬼怪有虚拟假想的,也有现实的。敦煌民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种鬼怪,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把侵袭敦煌、破坏民众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少数部族作为现实的鬼怪加以驱逐。第五章分析探讨了由西域传入敦煌的“踏悉磨遮”活动。指出敦煌地区的“悉磨遮”活动来自于西域而又加以变通,并结合龟兹等地的考古发现,探讨敦煌地区“悉磨遮”活动和佛俗结合、和民俗结合的特点。第六章结合佛教经典中的饿鬼、地狱书写从纵向的角度对敦煌目连故事和后世目连傩戏进行探讨,指出敦煌目连故事成为后世目连傩戏的先声。特别是其中的饿鬼地狱要素和后世傩戏关系密切,并分析指出敦煌目连故事进入后世傩戏的机制,以及和后世傩系在情节化及伦理化发展上的相关联系。第七章以敦煌斋愿文献为例,探讨“傩的泛化”这一课题。后世的傩事活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泛化”现象,由岁末年终的礼仪行为一变而为不限时间、不限空间、范围广大的禳灾祛邪、祈福求吉的民生活动,几乎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内容。这种“泛化”表现自然并不是突如其来、一夜促成的,其发生、发展必然有一定的轨迹可寻,而由于古籍文献中相关的记述很少,这一课题遂成难题,学界鲜有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敦煌写卷中为数众多的斋愿文献则提供了探讨这个难题的契机,成为沟通古今的一个中介。文章最后对此作了尝试,以斋愿文献为中心探讨了今日傩活动发生“泛化”的机制。

陈璐[8](2015)在《《急就篇》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急就篇》,又名《急就章》,西汉史游撰,为当时识字课本,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教材。《急就篇》把两千多个单字编成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原有三十一章,经过后人增补,今本为三十四章,其内容可分为"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学法理"三大部分,内容几乎涵盖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将从《急就篇》的文献方面、内容、书法、考古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

姜乃菡[9](2014)在《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文中提出钟馗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捉鬼大神,他脱胎于中国道教信仰,最初在原始道教和上层统治阶层受到推崇,在经历了与民间信仰的融合后,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最受欢迎的捉鬼大神。钟馗信仰诞生以后,随着道教徒和文人对钟馗的不断神化,逐渐形成了以钟馗捉鬼为基本框架的钟馗故事。唐五代时期的钟馗故事以钟馗捉鬼为主要内容,同时兼及钟馗赶考、钟馗报恩等多个故事情节,涉及虚耗、唐玄宗等人物,这一时期的钟馗故事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在结构上与道教授经故事和神女降真故事异曲同工。宋元以后钟馗信仰与钟馗故事分流,钟馗故事的宗教色彩淡化,在前代钟馗故事的基础上形成钟馗嫁妹故事。明清时期钟馗故事完成文学化的转变,在文学作品中,钟馗从最初的道教信仰神变成典型的文学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被逐渐放大,家庭亲属关系变得复杂,在由神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与明清公案故事和爱情故事融合,故事情节变得更加多样化。通过对钟馗故事文本演变轨迹的梳理,可以看出钟馗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侧重不同的情节单元,在不同的时代文本形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将钟馗故事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考察,就会发现不同的情节单元和文本形态表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演变轨迹。本文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最大限度地搜集钟馗故事的相关文本,按照时代的先后和文本形态的不同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钟馗故事相关的文化内涵和演变轨迹的分析,考察钟馗信仰的文学化历程和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探讨钟馗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互动关系。论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总结。首先对二十世纪以来的钟馗故事研究做一个整体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的优缺点,针对钟馗故事研究的不足,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介绍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特点、优势及其对本文的指导作用。第一章是钟馗故事演变轨迹的综述,以魏晋至唐五代、宋元和明清三个阶段为基点,从人物、情节、文本形态三个方面对钟馗故事的演变进行分析,从文学文本的角度对钟馗故事进行整体把握,为钟馗故事文化内涵的分析,提供一个全局性的文本演变概观。第二章以钟馗捉鬼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钟馗故事最重要的情节单元,与钟馗的起源和钟馗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钟馗捉鬼故事相关文本的分析,揭示钟馗信仰在历代的演变,探讨钟馗信仰背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对一些涉及钟馗的具体问题,诸如钟馗之缘起、钟馗与道教、钟馗与佛教、钟馗与民间信仰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对《太上洞渊神咒经》在唐五代传播的考察,得出钟馗可能为道教所造之神的结论。第三章以钟馗嫁妹故事为切入点,梳理钟馗嫁妹故事相关的文本,探讨钟馗嫁妹故事背后隐藏的中国古代婚嫁文化,以及婚嫁文化内涵对钟馗嫁妹故事在情节、人物、文本形态上的影响。运用敦煌愿文《儿郎伟》中的《障车文》,对钟馗嫁妹故事的起源进行探讨,是这一章的主要创新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婚嫁文化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礼法制度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轨迹。第四章分析钟馗赶考故事的文本演变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尤其科举制度的演变轨迹,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与选官制度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在历朝历代的变化。通过对钟馗进士身份、钟馗应举不捷等情节的考察,揭示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在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及其对士人生活的影响。另外从中国古代科举选官文化中“相人术”的角度,对钟馗貌丑和钟馗貌丑落第进行了分析,展现了相人术在选官制度中的重要性以及科举制度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衰落的景象。第五章是钟馗报恩故事与中国古代王权主义。钟馗报恩故事以《唐逸史》为发端,与钟馗之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章以报恩对象和报恩原因在不同时代的转变为切入点,梳理了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礼法制度背后中国古代王权主义历代的变迁。中国古代王权主义最初以王权即皇权的形态出现,周以后随着礼法制度的完善,封建王权分化为皇权与相权两个部分。在南北朝以前,贵族势力强大,以皇权为中心的贵族王权是王权主义的基本模式。隋唐以后,寒族势力上升,至宋完成士人阶层对政权的掌控,王权主义在这一时期转变为以皇权为中心的士大夫王权的模式,明清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开始衰落,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因皇权的过度集中而变得无法调和,最终导致清末封建制度的崩溃。附录为文献综述,采用文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按照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期梳理与钟馗信仰和钟馗故事相关的文献材料,每一个时代分段则按照文本形态再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

林瀚,吴榕青[10](2010)在《潮汕民间石敢当信仰之调查研究——以潮州老城区及汕头鮀浦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石敢当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俗事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侧面。该文通过对潮汕地区现存石敢当的调查,发现潮汕地区作为石敢当信仰的典型区域,其种类多样,尺寸及置立时间亦与文献记载有别,而且从石敢当的规格、凿制、仪式等角度考察都有其特殊性。同时,它与符箓信仰、风水观念及泰山信仰之间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留存事物小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留存事物小考(论文提纲范文)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2)琉球王国赴华留学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与核心资料来源
第一章 明代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明代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建立
        一、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
        二、“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
        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官生派遣的肇始
    第二节 明代琉球官生的派遣
        一、洪武—永乐年间的官生派遣
        二、成化—万历年间的官生派遣
    第三节 明代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官生的出身背景
        二、官生的管理规定
        三、官生派遣中的特例
第二章 清代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恢复与完善
    第一节 清代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恢复
        一、清代中琉宗藩关系的恢复
        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官生派遣的重启
    第二节 清代琉球官生的派遣
        一、康熙—乾隆年间的官生派遣
        二、嘉庆—同治年间的官生派遣
    第三节 清代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官生的出身背景及官生派遣制度的改革
        二、官生赴华前的选拔与培养
        三、官生的管理规定
        四、官生归国后的遣使谢恩
第三章 琉球官生在国子监的学习与生活
    第一节 琉球官生的教育培养
        一、琉球官生的学风纪律
        二、琉球官生的学习内容
        三、琉球官生的中国教习
    第二节 琉球官生的生活待遇
        一、官生在监期间的生活优待
        二、官生归国前的赏赐与护送
        三、在华身故官生的丧葬抚恤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琉球勤学生
    第一节 琉球勤学生派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明代赴华的琉球勤学生
        二、清代琉球勤学生派遣制度的完善
        三、琉球勤学生的派遣特点
    第二节 琉球勤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勤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特点
        二、勤学生的福州先生
        三、客死异乡的勤学生
第五章 琉球赴华留学生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对琉球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参与国家政权建设
        二、弘扬儒家文教礼制
        三、促进文化艺术繁荣
        四、推动科技生产进步
    第二节 对琉球对外关系的贡献
        一、促进中琉两国官方与民间关系的发展
        二、协助东北亚海上漂风难民的救助与遣返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琉球赴华官生统计表
    附录二 :琉球赴华勤学生统计表
    附录三 :琉球留学生归国职务升迁一览表
    附录四 :17—19世纪赴华留学生参与琉球对外交往活动简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琉球久米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本选题的学术史回顾与梳理
    三、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核心资料
    四、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与久米村的形成
    第一节 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
        一、明太祖谕遣特使杨载赍诏入琉与泰期奉表入贡
        二、琉球三山王入贡与明琉宗藩关系的确立
    第二节 “闽人三十六姓”移居久米村
        一、明初“赐闽人三十六姓”
        二、久米村的地理位置及其得名缘由
        三、琉球国对久米村的优待政策
第二章 久米村人与中琉关系
    第一节 久米村人与琉球王国的请封、迎封、谢恩
        一、久米村人参与的请封前期活动
        二、请封与迎封使团中的久米村人
    第二节 久米村人与朝贡贸易
        一、明清与琉球的朝贡贸易
        二、入贡使团中的久米村人
    第三节 久米村的来华留学生与精英学子
        一、“官生”的派遣
        二、来闽的“勤学生”
        三、精英学子
第三章 萨摩入侵与久米村的“补籍”
    第一节 萨摩藩入侵琉球与久米村人的抗争
        一、萨摩岛津氏的入侵
        二、三司官郑迵与久米村的顽强抵抗
        三、郑迵密信明朝的最后抗争
        四、萨摩藩的掌控与“隐蔽政策”
    第二节 久米村的衰落与“补籍”政策的实施
        一、久米村的凋敝
        二、琉球的“补籍”政策与久米村人口的增加
第四章 琉球对外关系中的久米村人
    第一节 琉球与东南亚中介贸易中的久米村人
        一、琉球与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
        二、“大航海时代”的久米村人
    第二节 琉球与朝鲜关系中的久米村人
        一、出使朝鲜的久米村人
        二、琉朝使节北京交往中的久米村人
    第三节 萨、琉、日关系与久米村人
        一、久米村人出使萨摩藩
        二、“上江户”使团中的久米村人
    第四节 久米村人与“异国船”来访交涉
        一、欧美“异国船”的强行入琉
        二、久米村人参与“异国船”的交涉
第五章 久米村的行政管理与文化传统
    第一节 久米村的行政与文教
        一、久米村人的官职
        二、孔庙的建立与明伦堂的设置
    第二节 久米村系家谱的编纂及其特色
        一、久米村家谱编纂的源流
        二、久米村系家谱的特色
    第三节 久米村的宗教信仰
        一、佛教寺庙林立
        二、天妃信仰盛行
        三、祖先祭祀崇拜
        四、琉球与日本本土宗教信仰对久米村的影响
    第四节 久米村人的生活习俗
        一、年节习俗
        二、婚葬习俗
        三、饮食习俗
        四、茶道与饮酒
第六章 琉球复国运动与久米村的衰亡
    第一节 日本册封琉球藩王与强行阻贡
        一、明治政府蓄谋吞并琉球
        二、牡丹社事件与日本册封琉球藩王
        三、日本明治政府吞并琉球
    第二节 久米村人在华的救亡复国运动及其失败
        一、琉球密使赴华请愿与久米村人在华救亡活动
        二、林世功的大义殉国与复国运动的失败
        三、琉球亡国后的久米村衰败
第七章 久米崇圣会与门中会
    第一节 久米崇圣会的建立及其活动
        一、久米崇圣会的建立与发展
        二、至圣庙的兴建
        三、至圣庙的祭孔活动
        四、“久米孔子塾”讲座
        五、人才培育与崇圣会文库的设立
    第二节 门中会的建立与发展
        一、阮氏我华会
        二、毛氏国鼎会
        三、陈氏华源会
        四、王氏槐王会
        五、梁氏吴江会
        六、久米林氏会
    第三节 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后裔赴福建寻根访祖
        一、阮氏我华会的寻访
        二、毛氏国鼎会的寻访
        三、陈氏华源会的寻访
        四、王氏槐王会的寻访
        五、梁氏吴江会的寻访
结语
附录1 久米村主要姓氏一览表
附录2 历代久米村总役(总理唐荣司)一览表
附录3 近世久米村的位阶及官位
附录4 久米村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苏州宝卷研究 ——以中国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和研究范围
        一、选题的价值
        二、选题的研究范围和思路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和方法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概况
    第一节 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宝卷
    第二节 馆藏宝卷的版本
        一、零散分布的木刻宝卷
        二、占主流地位的手抄本宝卷
        三、后来居上的石印本
第二章 家庭场域内的宝卷
    第一节 庚申会——家庭场域内的宣卷典型
        一、庚申的仪式
        二、佛道教内容的融合
        三、庚申宝卷与庚申偈
    第二节 禳星与拜斗
        一、宝卷艺人的星斗崇拜和斗姆信仰
        二、禳星的科仪——以《朝真玉斗》为例
第三章 庙会场域内的宝卷
    第一节 猛将宝卷与猛将会
        一、猛将宝卷的考述
        二、猛将会——江南出会的典型
    第二节 关于猛将会的场景重现
        一、会的例况
        二、发动与劝阻
        三、会的终结
    第三节 周边诸镇的猛将会
第四章 宝卷的民间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口语化的偈子
        一、偈子的源流
        二、程式化的开卷偈与回向偈
        三、形式多样的小偈
    第二节 模式化的五更调
        一、五更调之缘起
        二、宝卷中五更调之句式
        三、宝卷中五更调之内容
    第三节 生活元素的广泛运用
        一、生活场景的演绎
        二、景、物描摹
        三、人物刻画
    第四节 时调的大量穿插
第五章 宝卷主题——以观音信仰为中心
    第一节 《香山宝卷》在观音信仰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宝卷中生活化的观音信仰
        一、观音女性形象的确立
        二、观音在民间信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三、慈悲救苦形象的塑造
        四、度化众生不遗余力
        五、观音忏法的广泛流传
        六、由观音信仰衍生的送子民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明清时期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俗
二、建筑
三、语言

(7)敦煌傩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二、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简析
    三、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唐前傩制的演变与唐宋傩制
    第一节 唐前傩制的演变
        一、先秦至秦:傩礼的成型
        二、两汉傩礼:程式化的定型
        三、魏晋南北朝傩礼:沿袭和创造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傩制
        一、隋代傩礼的复古意识
        二、唐傩四制:由“礼”而“戏”的松动
        三、北宋傩礼: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转折
        四、南宋傩礼的阴柔之气
第二章 敦煌傩的分期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的敦煌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傩状况的勾稽
        二、隋代的敦煌傩
    第二节 归义军时期敦煌傩的分期
        一、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傩
        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傩
    第三节 后世的敦煌傩
第三章 敦煌傩的仪式还原
    第一节 敦煌傩的表现形态
        一、宫廷傩
        二、官府傩
        三、百姓傩
        四、坊巷傩
    第二节 敦煌傩的仪式程序及相关要素
        一、唐代的诸州县傩规定
        二、敦煌傩的仪式要素
    第三节 敦煌驱傩风俗和密教坛场
        一、唐及五代宋初的密教传播与流布
        二、敦煌民众的密教信仰
        三、敦煌驱傩和密教仪轨
    第四节 敦煌傩仪式的继承和新变
        一、对传统傩文化的继承
        二、敦煌傩文化的新变
第四章 敦煌傩中的神只和被驱逐的鬼疫
    第一节 傩神钟馗
        一、钟馗起源诸观点的简单概述
        二、敦煌文献中的钟馗资料
        三、钟馗作为傩神的追溯和辨析
        四、敦煌傩中的“钟馗舞”
    第二节 傩神白泽和敦煌本《白泽精怪图》
        一、傩神白泽的起源和形象系统
        二、敦煌留存的白泽图像考析
        三、白泽形象在日本的流变
        四、白泽和“驱鬼逐疫”的驱傩活动
        五、《白泽图》和敦煌本《白泽精怪图》
    第三节 敦煌民众心目中的其他傩神
        一、传统神怪
        二、宗教神怪
        三、地方神怪
        四、现实的傩神:归义军领袖
    第四节 敦煌驱傩活动中的鬼怪
        一、虚幻的鬼怪
        二、现实化的鬼怪
第五章 踏悉磨遮:来自西域的假面戏
    第一节“泼寒胡戏”的起源诸说辨析
        一、“泼寒胡戏”的来历
        二、起源诸说辨析
    第二节“泼寒胡戏”在中原的流变
        一、“泼寒胡戏”传入中原
        二、“泼寒胡戏”在唐王朝的扬弃
    第三节 敦煌地区的“踏悉磨遮”活动
        一、敦煌地区的“踏悉磨遮”活动
        二、龟兹地区的“苏幕遮”乐舞
        三、“苏幕遮”活动在宋代的遗存:《大傩图》
第六章 敦煌目连故事:后世目连傩戏的先声
    第一节 敦煌目连故事的构成体系
        一、与目连有关的佛教经、疏
        二、变文、讲经文、缘起、押座文
        三、斋愿文献
        四、石窟壁画中的目连故事
        五、其他文献
    第二节 敦煌目连故事中的饿鬼及地狱要素
        一、佛教经典中的饿鬼书写
        二、佛教经典中的地狱书写
        三、敦煌目连故事中的饿鬼形象和地狱书写
    第三节 敦煌目连故事和后世目连傩戏的发展
        一、目连故事进入后世傩戏的机制
        二、敦煌目连故事中的“破地狱”情节和后世目连傩戏的演绎
        三、敦煌目连故事和后世目连傩戏的伦理化
第七章 从敦煌斋愿文献看傩活动的“泛化”
    第一节 傩仪与节气
    第二节 傩仪和蝗灾
        一、现有的记录蝗灾的敦煌文献
        二、敦煌民众对蝗灾的认识
        三、敦煌文献反映出的民众对蝗灾的应对
        四、后世的“驱蝗傩”
    第三节 傩仪与愿求
        一、营建斋文
        二、傩巷斋文
        三、病患斋文
        四、其他斋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敦煌傩文化资料辑录
本文所用图版来源说明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8)《急就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急就篇》的文献方面
    (一) 关于注释的研究情况
    (二) 关于版本校勘的研究情况
二、研究《急就篇》的内容方面
三、研究《急就篇》的书法方面
四、研究《急就篇》的考古资料

(9)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二十世纪钟馗故事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及写作目的
第一章 钟馗故事形态演变综述
    第一节 魏晋至唐五代时期:钟馗信仰的时代
    第二节 宋元时期:钟馗信仰与文学并存的时代
    第三节 明清时期:钟馗故事的多样化时代
第二章 钟馗捉鬼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第一节 钟馗缘起概述
    第二节 魏晋至唐五代:钟馗的道教时代
        一、钟馗与洞渊派:钟馗可能为道教所造之神
        二、钟馗与五道将军:敦煌佛道融于民间信仰
    第三节 宋元时期:钟馗的民间信仰时代
        一、宋代政教关系与宗教政策
        二、钟馗与门神
    第四节 明清时期:钟馗的文学时代
        一、钟馗信仰完成民间信仰的转变
        二、钟馗故事宗教性衰落与文学性增强
第三章 钟馗嫁妹与中国古代婚嫁文化
    第一节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概述
        一、唐宋以前之婚嫁:婚嫁习俗的原始渐变期
        二、唐宋及其以后之婚嫁:婚嫁习俗的礼法完善期
第二节 唐五代时期:障车风俗与钟馗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一、驱傩词与障车文
    二、障车文与障车风俗
    三、障车风俗与钟馗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宋元时期:配偶神、兄妹婚禁忌的融合与钟馗小妹
        一、配偶神与钟馗
        二、上古兄妹婚禁忌与钟馗小妹
        三、理学观念下的婚姻观与兄妹婚情节的缺失
    第四节 明清时期:伦理、世俗并存的婚俗与钟馗嫁妹
        一、从明清婚俗看礼、俗之变的三种模式
        二、伦理化与世俗化融合的钟馗嫁妹故事
第四章 钟馗赶考与中国古代科举文化
    第一节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一、隋以前的选官制度:选才以贵的前科举时代
        二、隋及隋以后的选官制度:士庶无别的科举时代
    第二节 唐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礼法化与进士钟馗
        一、唐代科举初兴与钟馗应举不捷
        二、唐代制举与终南山进士
    第三节 北宋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科举政策与钟馗武举不捷
        一、武举制度之缘起
        二、重文抑武的统治理念与钟馗武举不捷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异化与钟馗落第
        一、科举中的相人术与钟馗貌丑落第
        二、明清科场官场腐败与钟馗落第
第五章 钟馗报恩与中国古代王权主义
    第一节 中国古代王权主义概述
        一、周至南北朝的王权主义:以皇权为中心的贵族王权时代
        二、隋至清的王权主义:以皇权为中心的士大夫王权时代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报帝王之恩与皇权的集中
    第三节 明清时期:久丧不葬与封建王权的衰落
        一、帝王之恩淡化与明清王权衰落
        二、钟馗报朋友之恩与清代丧葬习俗
结语
附录:钟馗故事文献综述
    第一节 魏晋至唐五代相关文献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相关文献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0)潮汕民间石敢当信仰之调查研究——以潮州老城区及汕头鮀浦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思路
二、调查区域现存石敢当的分析
三、关于石敢当的制作、立碑仪式与祭祀方式
四、有关“石敢当”的史志记载及民间传说
五、关于石敢当信仰的几个问题
    1.潮汕石敢当与符箓信仰
    2.潮汕石敢当与风水观念中的镇宅民俗
    3.石敢当与泰山信仰
结 语

四、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留存事物小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2]琉球王国赴华留学生研究[D]. 许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3]琉球久米村研究[D]. 张沁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苏州宝卷研究 ——以中国昆曲博物馆馆藏宝卷为中心[D]. 裘兆远. 苏州大学, 2018(12)
  • [5]新见元延佑“泰山石敢当”碑铭考[J]. 周郢. 民俗研究, 2018(01)
  • [6]明清时期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影响[J]. 张俊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03)
  • [7]敦煌傩文化研究[D]. 任伟. 兰州大学, 2017(01)
  • [8]《急就篇》研究综述[J]. 陈璐. 世纪桥, 2015(10)
  • [9]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D]. 姜乃菡. 南开大学, 2014(04)
  • [10]潮汕民间石敢当信仰之调查研究——以潮州老城区及汕头鮀浦地区为例[J]. 林瀚,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标签:;  ;  ;  ;  ;  

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文物小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