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注血治疗手部湿疹216例

耳穴注血治疗手部湿疹216例

一、耳血穴位注射治疗手部湿疹216例(论文文献综述)

贺凌宇[1](2019)在《自制乌灵祛湿膏治疗慢性手部湿疹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慢性手部湿疹是指发生于手部、常由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或起病即为慢性的一类超敏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慢性手部湿疹是以局部皮损浸润肥厚,其上可见鳞屑、抓痕、血痂等为主要特点,可伴剧烈瘙痒,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慢性手部湿疹作为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患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不仅使患者饱受病痛的折磨,影响美观,妨碍社交,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社会心理负担。但由于本病的病因很难确定,很多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减轻直至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尤为重要。研究目的多中心下观察自制乌灵祛湿膏治疗慢性手部湿疹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试验组给予自制乌灵祛湿膏治疗,对照组给予青鹏软膏治疗,早晚各外用一次,4周为一疗程。通过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周的研究者总体评价IGA评分、瘙痒和疼痛VAS评分、改良后手部湿疹严重指数HECSI评分和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评分,来评估两种外用药膏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4例慢性手部湿疹患者,包括A医院38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18例)、B医院34例(试验组18例、对照组16例)、C医院22例(试验组12例、对照组10例)。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IGA评分、瘙痒和疼痛VAS评分、DLQI评分、HECSI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一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IGA评分、瘙痒和疼痛VAS评分、DLQI评分和HE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说明自制乌灵祛湿膏和青鹏软膏对于慢性手部湿疹的治疗均有效。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一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IGA评分、瘙痒和疼痛VAS评分、HECSI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DLQ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自制乌灵祛湿膏在治疗慢性手部湿疹、缓解皮损瘙痒和疼痛方面疗效显着优于青鹏软膏。最终,试验组50例中,临床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84.00%,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44例中,临床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70.45%,也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试验结束后1月,通过随访来计算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最终,试验组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9.52%;对照组有9例复发,复发率为29.03%。结论自制乌灵祛湿膏治疗慢性手部湿疹的疗效显着优于青鹏软膏,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李彩彩,李思婷,尹业辉,王少军[2](2018)在《湿疹的发生及针灸治疗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伴有明显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湿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根据部位可分为耳部湿疹、乳房湿疹、手部湿疹、小腿湿疹、女阴或阴囊湿疹、肛门湿疹、头部湿疹、面部湿疹、脐部湿疹、钱币状湿疹。本病男女老少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足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冬季常发。该文就针灸治疗湿疹不同发病阶段及部位做综述。

吴妍静[3](2016)在《加味苦参汤治疗手部湿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加味苦参汤治疗手部湿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加味苦参汤对于缓解手部湿疹急性期的皮损、瘙痒等方面的作用,探讨其治疗手部湿疹急性期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湿疹开拓新思路、新方法。方法对手部湿疹急性期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以加味苦参汤湿敷作为中药治疗组,并设立氢化可的松溶液湿敷作为西药对照组,其中中药治疗组30例,西药对照组30例。在研究过程中保存病人的相关资料(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照片)治疗1周为1疗程,分别在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经分析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样本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皮疹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一周和两周后皮损皆有好转,其中中药治疗组治疗一周后和治疗两周后疗效皆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3)瘙痒程度改善比较:两组患者在经过一周治疗后瘙痒均有减轻,但其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两周后,瘙痒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且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相应治疗,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其中基本治愈4例,显效25例,有效0例,无效1例;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其中基本治愈1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中药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部湿疹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加味苦参汤湿敷,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虽然其起效时间较激素湿敷长,但远期治疗效果优于激素湿敷,可以作为手部湿疹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的一种新的选择方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贺露璐[4](2016)在《湿疹溻渍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液EOS及ECP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湿疹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病情易反复发作。本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本研究以48例亚急性湿疹湿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中医外治法一溻渍法为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以皮肤康洗液为对照药,对“湿疹溻渍方”外用溻渍治疗湿热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具体如下:1.对比观察治疗组(“湿疹溻渍方”)及对照组(皮肤康洗液)治疗湿热证亚急性湿疹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观察溻渍治疗前后亚急性湿疹湿热证患者血常规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及血清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病例来源于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的亚急性湿疹湿热证患者。共收集病例48例,随机分为“湿疹溻渍方”治疗组和“皮肤康洗液”对照组。治疗组用药为“湿疹溻渍方” (此方为导师临床经验方,药物组成包括苦参、黄柏、荆芥、生地榆、白鲜皮、马齿苋等);对照组用药为皮肤康洗液。治疗周期均为14天。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相关病情资料,实验者根据患者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填写EASI及瘙痒程度评分表,受试者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患者总体症状评分表。同时检测外周血EOS(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ECP(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按时复诊,完成试验后统计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EASI及瘙痒程度评定积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评分疗后均比疗前有所降低,且两者降低幅度的对比,湿疹溻渍方治疗组患者降低幅度较皮肤康洗液对照组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自身症状总体评分方面,湿疹溻渍方治疗组和皮肤康洗液对照组的疗后评分均比疗前有所降低,且两者降低幅度的对比,湿疹溻渍方组患者降低幅度相对较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的比较方面,湿疹溻渍方组疗后比疗前有所降低,皮肤康洗液组疗后比疗前有所升高,证明湿疹溻渍方能降低湿疹患者体内EOS值,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比较方面,二者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但是湿疹溻渍方组及皮肤康洗液组在均值的比较方面,湿疹溻渍方组疗后ECP有所降低,皮肤康洗液组疗后ECP有所升高。研究结论“湿疹溻渍方”组和“皮肤康”洗液组均能减轻湿热证亚急性湿疹患者皮肤瘙痒程度及改善湿疹患者局部皮损症状,且“湿疹溻渍方”组降低幅度较“皮肤康”洗液组大,说明湿疹溻渍方较皮肤康洗液更能减轻湿疹患者局部皮损症状及瘙痒程度,效果优于皮肤康洗液。患者总体症状评分方面比较,疗后湿疹溻渍方组及皮肤康洗液组均有所降低,且湿疹溻渍方组降低幅度较皮肤康洗液组大,说明湿疹溻渍方治疗亚急性湿疹效果明显,病人对湿疹溻渍方的疗效评价较高。湿疹溻渍方可降低湿热证亚急性湿疹患者体内的EOS水平和ECP水平,皮肤康洗液无此作用,可能由于样本量较少,ECP的改变未能形成统计学差异。但是,我们从改变趋势上可以看出,湿疹溻渍方治疗后,患者体内的ECP水平变化与外周血EOS数量呈正相关。湿疹溻渍方可能是通过改变体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或者分布,并且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治疗湿疹。EOS和ECP可以作为湿疹治疗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且EOS具有检测简单快捷的优点。可在以后的研究中增加样本量,继续进行ECP相关研究。湿疹溻渍方溻渍治疗湿疹疗效显着,制作简单,用药方便,可作为湿疹治疗的常用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汪敏[5](2014)在《小儿湿疹净软膏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讨小儿湿疹净软膏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符合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诊断的患儿,按随机、双盲的原则以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对照组分别给予小儿湿疹净软膏和小儿湿疹净软膏安慰剂外用,涂敷患处,一日3次。连续用药4周后,进行治疗前后试验组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在靶皮损形态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对小儿湿疹净软膏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靶皮损形态疗效:试验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试验组在靶皮损形态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本试验共出现2例不良事件,2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试验药物的关系为可能无关。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小儿湿疹净软膏对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临床应用比较安全。

董雪松[6](2012)在《耳穴割治法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耳穴割治法治疗急性湿疹临床疗效的观察,证实本方法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临床诊断符合急性湿疹的,并且自愿参加本实验的患者共90例,将参加受试的患者随机的分成3个实验小组,每组人数需为30例。治疗组:给予清热除湿汤加减加耳穴割治法(选取我科常用反射区胸椎和肾上腺)。对照组1:给予清热除湿汤加减。对照组2:给予清热除湿汤加减加耳穴割治法(选取程爵棠耳穴疗法治百病反射区肺和内分泌)。三组参加实验的患者都需每天口服中药2次,每次服用100ml,分别在早饭前和晚饭后服用。耳穴割治每周需做一次,连续割治两周为一个治疗周期。每个实验组的疗效观察时间都是四周(即两个治疗周期)。通过治疗前后皮损变化和瘙痒症状的比较,来观察和判定三个实验组的各自的临床有效率。结果:研究数据表明,治疗组在实验中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6.67%,对照组1总有效率可以达到63.33%,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76.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着性差异。在经过四周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皮损范围明显缩小,瘙痒等症状也明显减轻。结论:耳穴割治法治疗急性湿疹是安全有效的。

高阳[7](2012)在《甘草油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观察甘草油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慢性湿疹入选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口服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疗组给予甘草油外用,每日两次: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每日两次。疗程4周。3、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总显效率为43.3%,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30例,总显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0%,两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2例皮肤色素沉着、4例过敏反应、5例萎缩性变化、7例毛细血管扩张;治疗组无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在治疗后半年内,治疗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4.3%;对照组有5例,复发率为50.0%,两组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显着差异,但两组间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有显着差异。说明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及复发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体现了中药甘草油治疗慢性湿疹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可作为较理想的治疗慢性湿疹的药物。

曹玥[8](2011)在《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使用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探讨该法治疗慢性湿疹,缓解瘙痒症状的有效性。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口服止痒汤煎剂,100ml,每日三次;对照组32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每日一次。两组均局部外用丹皮酚软膏,每日两次。每周记录两组患者自觉症状及皮损的变化情况,于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31例完成试验,痊愈8例(25.8%),显效17例(54.8%),有效5例(16.1%),无效1例(3.2%),总有效率96.8%;对照组31例完成试验,痊愈2例(6.4%),显效9例(29.0%),有效15例(48.4%),无效5例(16.1%),总有效率83.9%。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Z=-3.601,p=0.000,p<0.0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疗效优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同时止痒汤对延长慢性湿疹复发时间有效。

陆俊龙[9](2011)在《从心胆论治针灸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从心胆论治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生存质量的评价,探讨其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设立的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80例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西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各40例,对二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中西医诊断标准做卡方检验或T检验,要求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方面无差异,然后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口服zyrtec 10mg每次1粒,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至疗程结束;急性期加用dexamethasone 0.75mg每次1粒,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外用clobetasol cream(每公克含clobetasol propionate 0.5mg)每日早晚涂抹2次,以4周为1疗程。治疗组除上述西药外,另加针刺加刺络治疗。针刺穴位:百会,印堂,内关,血海,阳陵泉。湿热浸淫加大肠经合穴曲池;血虚风燥,加肝俞;以毫针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针刺结束后给予刺络放血,取心俞、胆俞、委中均双侧。两组都经过2疗程8周的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试验前后的症状与体征情况,运用设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各组的试验效果。对所纳入的对象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结合中医学理论,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和非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 form-36 health survey, SF-36)对符合设立的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80例受试者进行生活质量行为等进行量化评估,并比较两种方法评价差异性。数据处理方法: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采用Ridi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采用Epi Data3.0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Graph Pad Prism4.03软件进行统计图形绘制。对生存质量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对DLQI指数、SF-36结果进行t检验,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进一步分析生活质量影响因素,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有合格受试者例80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与治疗组(西药治疗+针灸治疗)各40例,对照组年龄为:29.7±12.0岁,治疗组年龄为:30.4±12.8岁,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0.252(p=0.802),两组年龄比较没有显着性区别。对照组,男性有16人,女性有24人。治疗组,男性有21人,女性有19人。经过卡方检验,X2=6;p=0.112。两组比较性别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病期均数为:1.3500±0.48305;治疗组病期均数为:1.2750±0.45220。通过独立T检验,p=0.476,p>0.05。两组在治疗前病期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属于湿热证有21人,脾虚证8人,血虚证11人;治疗组属于湿热证有18人,脾虚证9人,血虚证13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0.456,p=0.796,两组试验前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中属于急性湿疹的有16人,亚急性6人,慢性18人;治疗组中属于急性湿疹的有19人,亚急性10人,慢性11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2.9467,p=0.2291,两组试验前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对照组体征总积分为:10.3500±4.64399;治疗组体征总积分为:10.4250±4.36118;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O.074(p=0.941),由于p>0.05,因此两组比较,体征总积分没有显着性区别。因此在试验前两组排除了年龄、性别、病程、中西医诊断类型以及体征总积分的差异,两组在试验前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结果比较如下:试验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方面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着减少皮疹面积(p<0.05);在改善皮疹形态方面,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两者总体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使患者进入缓解期的作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试验过程中对照组与治疗组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试验对象的生存质量评价,以80例湿疹患者的生活指数DLQI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家族史、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病程(<8月=1,≥8月=2)、湿疹面积(<20% =1,≥20% =2)、复发情况(初次发病=1,复发=2)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生活指数DLQI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性别(男=1,女=2)、年龄(<45岁=1,t>45岁=2)、家族史(阴性=1,阳性=2)则未进入回归方程。经检验,建立的回归模型有意义(F=14.068,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的t值对应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为影响生活指数DLQI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因为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的标准回归系数均大于0,说明各因素与DLQI为正相关关系,即病程越长,湿疹面积越大,复发的患者其生活指数DLQI越高,即生活质量越差。SF-36量表评分评价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评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家族史、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6可知,病程(<8=1,>8月=2)、湿疹面积(<20%=1,≥20%=2)、复发情况(初次发病=1,复发=2)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生活指数DLQI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性别、年龄、家族史则未进入回归方程。经检验,建立的回归模型有意义(F=8.067,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的t值对应的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为影响SF-36分值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因为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的标准回归系数均<0,说明各因素与SF-36分值为负相关关系,即病程越长,湿疹面积越大,复发的患者其SF-36分值越低,生活质量也越差。结论1.在改善瘙痒程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2.在减少皮疹面积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着减少皮疹面积。3.在改善皮疹形态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4.对照组与试验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两者总体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5.在使患者进入缓解期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6.湿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应积极治疗;DLQI量表和SF-36量表适用于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病程越长,湿疹面积越大,复发的患者DLQI越高、SF-36越低,生活质量越差。通过针灸加刺络放血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出现改善,生活质量出现提高。

刘奉彬[10](2010)在《复方白芨膏联合派瑞松治疗手部角化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手部湿疹(HE)作为一种常见的局限性湿疹类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人群、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特殊性,皮损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使其治疗相当困难。目前,正在被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疾病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外用皮质类固醇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并且需要长期的良好的皮肤护理措施。然而,类固醇长期应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并可能导致激素依赖,停药后易复发,因此无论病人和医生都非常期待新的治疗手部湿疹的措施。近年来中医治疗手部湿疹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更是出现了很多剂型,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复方白芨膏联合派瑞松治疗前后手部角化性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评价外用派瑞松联合复方白芨膏对手部角化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改进中药配方提供依据,为减轻手部湿疹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索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这是一个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试验,收集2009年6月2010年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皮肤科就诊的轻、中度手部角化性湿疹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治疗组每日清洁手部后,皮损处先后外搽派瑞松软膏、复方白芨膏,之后揉按1分钟,2次/天。对照组每日清洁手部后,皮损处外搽派瑞松软膏后揉按1分钟,2次/天。两组均嘱咐患者注意手部皮肤护理,避免接触碱性洗涤剂及化工产品等其他易致敏物品,并且每周复诊一次。于初诊及四周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评定其手部湿疹严重性指数及瘙痒程度评分,并以此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38例完成临床试验,对照组39例完成临床试验。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为44.7%,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愈率为17.9%,总有效率为79.5%。统计学分析,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皮损面积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为21.1%,总有效率为78.9%;对照组治愈率为7.7%,总有效率为46.2%。统计学分析,两组面积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p<0.05)。瘙痒程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瘙痒程度均有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p=0.007,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皮损面积,HESC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统计学检验,认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临床症状、皮损面积、HESCI评分评分下降程度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认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患者局部出现轻度灼热感,继续用药后,灼热感消失,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白芨膏联合派瑞松治疗组明显降低了手部角化性湿疹患者的HESCI评分,并且明显缓解瘙痒程度、减少皮损面积,复方白芨膏联合派瑞松治疗组的临床综合疗效和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单用派瑞松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二、耳血穴位注射治疗手部湿疹2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血穴位注射治疗手部湿疹2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自制乌灵祛湿膏治疗慢性手部湿疹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手部湿疹的治疗概况
        1. 中医治疗慢性手部湿疹的概况
        2. 西医治疗慢性手部湿疹的概况
        3. 其他疗法
        4. 预防与调护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软膏治疗皮肤病的概况
        1. 中药软膏剂型的形成和发展
        2. 中药软膏的作用机理
        3. 中药软膏的使用原则
        4. 中药软膏的制备
        5. 中药软膏治疗各类皮肤病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诊断标准
        5. 病例选择
        6. 治疗方案与调护
        7. 观察指标
        8. 疗效判定标准
        9. 统计方法
        10. 不良反应的判定与处理
        11. 随访
        12. 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
        3. 治疗前评分比较
        4. 治疗后评分比较
        5. 不良反应
        6. 复发率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分析
        3. 试验组用药分析
        4. 对照组用药分析
        5.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湿疹的发生及针灸治疗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 湿疹的分类
3 湿疹的治疗
    3.1 关于湿疹的不同发病阶段针灸治疗初探
        3.1.1 急性期湿疹
        3.1.2 亚急性期湿疹
        3.1.3 慢性期湿疹
    3.2 关于湿疹的不同发生部位针灸治疗初探
        3.2.1 耳部湿疹
        3.2.2 乳房湿疹
        3.2.3 手足湿疹
        3.2.4 小腿湿疹
        3.2.5 女阴或阴囊湿疹
        3.2.6 肛门湿疹
        3.2.7 头部面部湿疹
        3.2.8 脐部湿疹
        3.2.9 钱币状湿疹
4 结语

(3)加味苦参汤治疗手部湿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3. 分组方法
    (二) 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组
        2. 西药治疗组
        3. 疗程
        4. 材料来源
        5. 观察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皮疹积分、瘙痒积分方面的比较
    (二) 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一周、治疗后两周的皮损变化比较
    (三) 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一周、治疗后两周的瘙痒程度比较
    (四) 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有效率的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一) 立题依据
        1. 手部湿疹病因病机的探讨
        2. 中医对瘙痒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经验
        3. 湿敷治疗法在皮肤病外治中的意义
    (二) 方药分析
        1. 中药试验组方药分析
        2. 西药对照组方药分析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湿疹溻渍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液EOS及ECP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
        1. 内治疗法
        2. 外治疗法
        3. 其他疗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湿疹发病机制的西医研究进展
        1. 遗传方面
        2. 局部微生物环境
        3. 免疫反应相关细胞因子
        4. 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
        5. 白细胞产物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及小结
    1 一般情况统计
    2 E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定结果比较
    3 患者总体症状评分比较
    4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比较
    5. 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比较
讨论
    1. 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的优势
    2. “湿疹溻渍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可行性
    3. 溻渍法治疗的优势
    4. 观察指标的选择
    5. 观察项目的研究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小儿湿疹净软膏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小儿湿疹中、西医研究概况
    1 湿疹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1.1 湿疹病名沿革
        1.2 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古代医家对湿疹的治疗
    2 近现代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
        2.1 内治法
        2.2 外治法
    3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3.1 概述
        3.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3 临床表现
        3.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1.1 方案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试验药物与用法
        1.4 合并用药
    2 临床观察
        2.1 观测指标
        2.2 病证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线分析
        4.2 治疗前后主症及中医证候计分情况
        4.3 疗效分析
        4.4 不良事件
        4.5 脱落及剔除病例
    5 讨论
        5.1 小儿湿疹净软膏对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的疗效比较
        5.2 小儿湿疹净软膏的立法、组方依据
        5.3 现代药理学研究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试验流程图
附件2:研究病历
附录

(6)耳穴割治法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中医学医家对湿疹的见解
    2 近现代中医专家对湿疹的见解
    3 当前中西医治疗湿疹的研究和进展
    4 总结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1 中医理论依据
    2 耳穴割治法在治疗湿疹中的作用及原理
    3 清热除湿汤方中的临床配伍意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甘草油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汉缩略对照表
引言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脱失标准
    1.5 观察指标及随访
2 疗效标准
    2.1. 参照标准
    2.2. 疗效判定标准
3 治疗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病例入组情况
    5.2 可比性分析
    5.3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5.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5.3.2 两组瘙痒程度比较
        5.3.3 两组皮损面积比较
        5.3.4 两组皮损表现总积分比较
        5.3.5 两组临床观察总积分比较
        5.3.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5.3.7 两组复发率比较
6 讨论
    6.1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6.2 、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6.3 甘草油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理
7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中医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2、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医对湿疹治法的认识
        3.1 内治法
        3.1.1 辨证论治
        3.1.2 自拟经验方治疗湿疹
        3.1.3 经典方剂治疗湿疹
        3.2 外治法
        3.3 针灸治疗湿疹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附表2

(8)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及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分组方法
        3.3 单盲法的实施
        3.4 紧急揭盲规定
        3.5 治疗方法
        3.6 观察内容和方法
    4.疗效评价
        4.1 疗效评价标准
        4.2 随访
    5.数据分析
        5.1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统计方法
    6.医学伦理问题
        6.1 病例的选择
        6.2 治疗安全性
        6.3 患者知情同意
        6.4 患者权益
    7.研究结果与分析
        7.1 一般资料
        7.2 治疗结果比较
        7.3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估
第二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湿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内因
        2.2 外因
        2.3 发病机制
    3.方药分析
        3.1 止痒汤方药组成
        3.2 中药药理分析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结论
    5.问题与展望
        5.1 三盲的实施
        5.2 多中心原则
        5.3 对照组的设置
        5.4 随访
        5.5 实验研究
        5.6 心理疗法干预
        5.7 遗传与基因
第三部分 综述
    1.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1 内治
        1.2 外治
        1.3 穴位治疗
    2.西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1 内治
        2.2 外治
        2.3 物理治疗
        2.4 其他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4.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9)从心胆论治针灸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治疗湿疹的文献综述
        1.1 中医学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湿疹的中医治疗
    2 湿疹证治用药规律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文献调研的步骤
        2.3 结果
        2.4 讨论
    3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湿疹的现代医学诊断要点
        3.3 现代医学治疗湿疹概况
        3.4 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试验对象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病例资料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确定
        2.4 安全性、疗效指标和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试验记录
        2.7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病例治疗前差异检验
        3.2 不良反应
        3.3 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比较
    4 试验结论
    5 讨论
第三章 生存质量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可比性分析
        2.2 DLQI研究结果
        2.3 影响湿疹患者DLQI指数的多因素分析
        2.4 SF-36量表评分
        2.5 影响湿疹患者SF-36分值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针灸方方解
结语
    1 理论依据
    2 处方与对照原则
    3 评价指标
    4 结果与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10)复方白芨膏联合派瑞松治疗手部角化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研究进展
        1.1 西医病因
        1.2 西医分型
        1.3 西医治疗
    2. 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手部湿疹分类
        2.3 中医临床辨证治疗
        2.4 中医外治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其他疗法
    5.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受试对象选择
        1.3 病例资料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法
    4 疗效评定标准
    5 观察项目
    6 统计学方法
    7 临床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附录
致谢

四、耳血穴位注射治疗手部湿疹2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制乌灵祛湿膏治疗慢性手部湿疹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疗效观察[D]. 贺凌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湿疹的发生及针灸治疗概述[J]. 李彩彩,李思婷,尹业辉,王少军. 辽宁中医杂志, 2018(12)
  • [3]加味苦参汤治疗手部湿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妍静.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10)
  • [4]湿疹溻渍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液EOS及ECP水平的影响[D]. 贺露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小儿湿疹净软膏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 汪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6]耳穴割治法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观察[D]. 董雪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12)
  • [7]甘草油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 高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8]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D]. 曹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2)
  • [9]从心胆论治针灸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D]. 陆俊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复方白芨膏联合派瑞松治疗手部角化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 刘奉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耳穴注血治疗手部湿疹21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