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热点——谈坚持“三贴”增强可读性

聚焦热点——谈坚持“三贴”增强可读性

一、关注热点——一谈坚持“三贴近”增强可读性(论文文献综述)

袁昊[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认为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刘清华[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中国史,不能不提及《人民日报》社论。学习国史、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必修课不仅要修,而且要修得好。《人民日报》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发声,为人民立言,是了解中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自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风雨历程。这40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社论1844篇,用文字记录着中国的繁荣辉煌,谱写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维愈加活跃,民意表达空间愈加广阔。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中,不乏的是各类信息,但“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好的”与“不好的”信息交织,很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缺少在复杂信息环境中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指引并引领正确价值观的“探照灯”。社论,被人们称之为是最具指导性作用的“评论”,恰能满足这种需求,其能够有效地搭载党报这一公平性、权威性平台,很好地进行舆论引导。《人民日报》创刊70多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党和国家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人民日报》社论反映着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代表媒体编辑部对当前时事和重大问题有所解释、评论及主张,其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实现引导广大受众。在进行引导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社论的重要性地位得以凸显,较强的政策性也得以体现出来。本文选取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从1978年12月18日到2018年12月18日,40年里共计1844篇文章,通过分层抽样和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有效样本466篇。通过内容分析、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以舆论、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引导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人民日报》社论概况进行介绍;然后分析社论的内容,分别从社论形式与社论内容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在社论形式分析方面主要对社论的“社标”以及社论所在版面分析;社论的内容分析方面主要是从社论的论题、社论结构、社论文本特征以及社论编辑作者群等角度进行分析。整个分析过程,笔者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引导理论,探究并得出《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导方式:依托《人民日报》平台,提高舆论引导力;构筑社会认同,政策方针“通俗化”表达;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发挥舆论领袖作用,观点集束式传达;以及社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思想的特色。《人民日报》社论始终以正面的积极宣传为主,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最后,基于上述沿着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理论和思想对《人民日报》社论分析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之进一步与我国先进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情况结合进行分析,分别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把握好舆论工作的“时度效”三方面进行分析,使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加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以推动我国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的形成,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周吉林[3](2019)在《移动互联环境下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研究》文中认为政务信息的传播与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务信息传播的主战场也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从传统媒体往新媒体延伸。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得民众对政务信息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政务信息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却遭遇了种种问题,其中不乏只建不管、态度高高在上、信息公开不及时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提升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入手。由于目前学术对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还没有做出明确概念界定的情况下,笔者的研究将分为两个部分展开。首先,在绪论中对政务信息的概念、政务信息的传播、新闻传播的亲和力和移动互联环境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因素等相关研究做出梳理,以寻找出移动互联环境下政务信息传播与亲和力之间的关系。第一章在绪论的基础上从信息传播的四个阶段:接触,接受,保持,提升来分析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产生过程。然后,通过对产生过程的解析对政务信息的广度、强度、深度、效度做出分析。然后再分析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相关影响因素。此为本文研究的第一个方面。第二部分落实到实践层面,通过案例分析法对近年来经典的政务信息传播案例做出分析。对目前政务信息传播的现状做出总结,分析成功的案例背后有哪些亲和力相关的因素,而反面的案例中又有哪些没有做到位。并在最后一章,结合之前的分析给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阴亚茹[4](2019)在《新闻App的人物报道研究 ——以“澎湃人物”为例》文中提出所有的新闻报道都离不开“人”这一元素,人物报道也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在移动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的前提下,相较于新闻PC端,关注新闻App中的人物报道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澎湃新闻”App的人物报道栏目“澎湃人物”以小见大,通过书写渺小个体的人物故事进一步展现我们所处的大背景、大时代、大中国,是一种为时代存档的工作。本文以“澎湃人物”栏目为例,对“澎湃新闻”App中的人物报道进行探究。从“澎湃人物”的选材、叙事特征和“澎湃人物”栏目运营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其报道和运营方面的规律,力图促进新闻App人物类报道的健康发展。

袁卓喜[5](2014)在《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尝试在外宣翻译研究中引入西方修辞学的核心思想——劝说理论,在外宣翻译和修辞劝说理论之间开展跨学科应用研究。本研究基于这样的外宣翻译实践现状与对对外宣翻译的认识:一是外宣翻译的实效与国家对外宣翻译投入还不成正比,外宣翻译质量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二是目前外宣翻译研究偏重于翻译的共性研究,缺乏对外宣翻译的个性(即作为外宣工作的一部分的特点)的关注。三是外宣工作实质是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劝服工作,是面对西方受众的对外宣传与说服,因而将西方的修辞劝说理论引入外宣翻译实践将能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外宣预期目标。基于上述对外宣翻译现状的总结与认识,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问题:第一,外宣翻译与修辞(劝说)是否具有契合之处?在外宣翻译中引入修辞劝说理论进行研究是否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行性?第二,在修辞学诸多理论着述中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劝说理论?这些有关劝说的修辞理论对外宣翻译实践有何启示意义?第三,在修辞劝说理论观照下,如何重新认识外宣翻译行为?提高外宣翻译的外宣效果有何因应之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首先在厘清外宣翻译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总结目前外宣翻译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深入解析外宣翻译与修辞劝说的契合之处的基础上,论证在外宣翻译研究中引入修辞劝说理论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论文着重梳理了修辞学,尤其是西方修辞学中有关劝说的理论,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外宣翻译实践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这些问题包括对翻译行为、翻译过程以及译者的再认识,外宣翻译的目的与任务等。基于对外宣翻译的目的与任务的新认识,论文尝试提出了外宣翻译应当遵循的原则,并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外宣文本的翻译分析来进一步阐述、验证修辞劝说理论对外宣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以及基于这一视角下提出的翻译原则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分四个部分、共七章对上述研究问题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本研究启动的背景和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本课题选题的源起、研究问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为外宣翻译相关概念的厘清以及对外宣翻译研究视角的概述。本章主要对外宣翻译研究中所采用的视角进行综述,包括基于实践经验所进行的理论总结、以及基于跨文化传播学理论、语言学相关理论、功能学派理论、认知学派理论、建构主要学派理论以及生态翻译学理论等进行研究,并总结了这些理论模式对外宣翻译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第三章则在第二章的综述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这些理论视角的不足之处,以及论证了外宣翻译与修辞劝说的契合之处,进而提出有必要从修辞劝说理论视角出发,探究外宣翻译的目的、任务、原则及译策选择等问题的设想。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之一,论述的内容大致分为理论溯源和策略构想两部分,分别通过两个独立章节来展开论述。第四章对修辞学,特别是西方修辞学研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劝说理论进行梳理,为外宣翻译研究构建一个新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及修辞思想包括:亚里士多德修辞诉诸三模式——诉诸修辞者的人格(ethos)、诉诸受众的情感(pathos)及诉诸论证的理性(logos);佩雷尔曼的受众中心论——所有的论辩都必须适应受众,以受众所能接受的信念为基础;佩雷尔曼的选择、在场与交流理论——论辩中应选择论辩出发点来创造“在场”,由此,“选择”便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创造“在场”本身就是选择强调、凸显事实或观点的某一方面,从而引导听众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方面上来,这是修辞论辩中一个重要的运作机制;肯尼斯·伯克“认同”理论——“劝说”等同于“同质性”或“同一性”,修辞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修辞者能否获得受众的认同,即“劝说”是“同一性”的结果;比彻尔的修辞情境理论——修辞性的情境或环境触发修辞性话语的产生,规定了话语必须对之作出适当的回应,即话语应当适应于目的和场合;谭学纯教授的广义修辞学中的修辞互动论——“完整的修辞活动是交际双方互动的结果”,其中预设是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一种修辞表达可能暗含了某种预设,而一种修辞接受也可能认同了某种预设。上述有关修辞论辩与劝说理论精辟地解析了实现话语交际有效性的策略问题,成为现代交际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来源。第五章以第四章所梳理出来的修辞劝说理论为框架,深入探讨了修辞劝说理论对外宣翻译的启示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外宣翻译的策略构想。本章分三部分展开论述。一是对外宣翻译的再认识。由于修辞劝说理论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与外宣翻译研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修辞劝说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对外宣翻译进行新的认识,从新的角度再审视外宣翻译活动的本质、外宣翻译参与者及其之间的关系、翻译过程等问题。论文认为,外宣翻译是国家外宣工作的一部分,本质上也实践国家修辞的活动,有着明确的对外传播与劝服的目的。而译者在这一过程中既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修辞者,肩负着实现外宣目的任务。对外宣翻译的新认识有助于我们厘清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其他参与要素的关系,如与委托人,原语文本、译文文本、译文受众等关系。二是论述了修辞劝说理论对外宣翻译的实践指导意义。首先是要提高外宣译者的修辞意识,这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加强“受众中心”意识和把握好翻译话语构建的修辞情境因素。而在翻译策略上,要善于借鉴修辞劝说策略进行外宣译文话语构建。这些具体方法包含三个修辞诉诸手段的运用,外宣译材选择上根据“内外有别”原则“选择”和“呈现”外宣信息,以及翻译中建立“认同”,实现外宣翻译的有效劝服目的等。三是尝试提出提高外宣翻译效果的因应策略。论文在对外宣翻译的重新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任务和目的:知之、好之、同之。作为对外宣传的信息传递者,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和外宣委托人的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国外受众。另外,翻译要实现外宣目的就必须努力使外宣文本抓住读者,使受众愿意读、乐意听,确保外宣翻译交际信道的畅通,只有这样才有实现翻译的外宣预期目的的可能。而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译文信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阐释中国立场,并得到国外受众的理解、接受和认同。基于上述对外宣翻译过程、目标与任务的再认识,本文进而尝试提出了外宣翻译的原则:忠诚、求效、适切。外宣翻译的“忠诚”原则指译者在翻译中应忠诚于委托人的外宣目的。“求效”原则则要求译者的翻译活动要为实现外宣目的服务。这是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而“适切”原则要求外宣翻译适切外宣目的,适切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此外,本章还就外宣翻译过程中的修辞运作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论证外宣翻译过程中修辞策略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第六章选取对外新闻,对外推介资料以及典籍外宣三种不同的外宣文本类型的翻译进行译例分析。本章尝试论述修辞劝说相关理论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更契合外宣翻译的“忠诚、求效、适切”原则,因而能更有效实现外宣翻译的外宣预期目的。第四部分为总结论述。第七章分为研究总结和研究展望两部分。总结部分回顾了全文内容,总结论文的基本结论,主要贡献等。而展望部分则在对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局限性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本研究的基本结论认为,外宣翻译是国家外宣工作的一部分,而对外宣传工作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对外传播与劝服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有必要视外宣翻译为一种修辞行为,而译者在翻译中既是外宣信息的传递者又是践行国家对外宣传活动的修辞者。作为对外宣传的信息传递者,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和外宣委托人的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国外受众。同时,翻译要实现外宣目的就必须使外宣文本抓住读者,使受众愿意读、乐意听,确保外宣翻译交际信道的畅通,只有这样才有实现翻译的外宣预期目的的可能。而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译文信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阐释中国立场,并得到国外受众的理解、接受和认同。基于上述外宣翻译过程、目标与任务的新认识,本文认为外宣翻译应该遵循“忠诚”、“求效”和“适切”三原则。简言之,外宣译者在翻译中应忠诚于委托人的外宣目的。同时,能否实现外宣目的是衡量外宣翻译质量和效果的最重要标准。具体在翻译实践上则要求外宣翻译在适切外宣目的,贴近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基础上进行适切的译策略选择。本文引入修辞劝说理论视角对外宣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为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视域,有助于形成多途径、跨学科的外宣翻译研究格局。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观点不是要否定、取代前辈外宣翻译学者所总结和探索的理论成果,而是旨在补充和促进我国外宣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为探索有助于提高我国外宣翻译的外宣效果提供一个的新视角。

张佳佳[6](2012)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党报公信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无信不立,办报亦如此。公信力是报纸的灵魂,也是报纸生存的第一要素。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看,和中国共产党一起成长壮大的党报宣传媒体,具有良好的公信力传统,这主要是源于共产党的权威和公信力、党报的信源优势和党报一以贯之的正确行为三个方面。但是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亦不是一成不变的。昨天有优势不代表现在仍有优势,现在有优势也不代表永远都有优势。在我们构建党报公信力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党报公信力的源头优势不放松,才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建立和巩固长久以来得之不易的党报公信力。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之上,党报公信力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党性原则和群众路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方法,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党报公信力的出现的问题不仅不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时,相反它恰恰反映了党报公信力构建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逐步失位,不能一如既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过往优秀传统不能继承并发扬才是问题所在。国内外学界对于媒体公信力的研究已经日臻成熟,但由于党报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党报公信力的构建自然不同于普通的媒体公信力,而国内对于党报公信力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有必要把党报公信力的构建纳入一个宏观的准则框架之内,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好为党报公信力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框架和路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经验总结,这对于党报公信力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党报现状,分析其在公信力建设方面的优缺点,就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域下继承和发展地提高党报的公信力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前,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党报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主动、发挥优势,出色地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才能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充分发挥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增进共识的功能。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求党报进一步提升党报公信力,要求党报工作者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导向,努力做到党报宣传中的“三贴近”,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党报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共同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孙洪霞[7](2012)在《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报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不仅为人们提供权威的消息报道,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思想、观点和观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承载思想和观点的载体主要是党报新闻评论。党报评论是依据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阐明观点、释疑解惑;具有权威性、思辨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等优势,并始终承载着引领社会主流舆论,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反映民生民意。随之互联网、手机3G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媒介多元化的时代,在这种新传播格局下,传统党报评论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对党报提升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党报评论的创新策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舆论,启迪读者;关注民生,贴近群众;强化评论专栏,加强品牌营造;改进写作手法,增加灵活性;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新闻评论队伍建设;强化纸质媒体加网络媒体的传播格局。在创新党报新闻评论的同时,应该注意以党的路线方针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充分认识党报评论的功能,并对其准确定位,正确处理好与新媒体的关系。

殷晓锐[8](2012)在《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抽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日报》改版进行研究,在时代变迁的视角下考察报纸改版的变化与趋向。文章主要从内容、形式、版面三个方面探讨《人民日报》的革新与变化。其一,在内容上,不断扩版增加信息量、遵循新闻规律提高新闻质量,报道题材更为贴近群众实际生活,焦点难点、网络热点等也成为报道的重要方面。其二,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文体更为多样,交叉融合的新文体成为报纸与新媒介形式竞争的特色;新闻语言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一改往日僵硬面孔,呈现出清新活泼的文风;逐渐脱离“假大空”的陈述方式,而是注重在平时说理、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注重刻画细节、突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采用多元化的叙事手段。其三,报纸版面形成了庄重大气的风格,版式设计更为精致,版面编排更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气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中的核心媒体,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各个历史阶段,《人民日报》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服务于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随着时代变迁不断革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发挥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重任,为社会建设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媒介格局剧烈变革的互联网时代,《人民日报》还将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时代在不断变迁,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也在不断调整,《人民日报》还需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提出的新需求。

韩章训[9](2009)在《论志书内容创新》文中提出内容创新是修志创新的核心所在,也是修志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时至当下,内容创新已经成新一轮修志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在论及如何"推进文化创新"问题时即把内容创新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他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

王凌[10](2008)在《浅谈地市报如何坚持“三贴近”》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传媒竞争十分激烈,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首当其冲的是提高报纸质量,增强可读性,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地市级党报作为当地主流媒体,要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除了坚

二、关注热点——一谈坚持“三贴近”增强可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热点——一谈坚持“三贴近”增强可读性(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舆论引导研究现状
        (二)《人民日报》社论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舆论及舆论引导
        一、舆论及舆论引导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理论
    第二节 党报与社论
        一、党报
        二、社论
第二章 《人民日报》社论概况
    第一节 《人民日报》社论简述
        一、《人民日报》社论的创办
        二、《人民日报》社论的制度性特征
        三、《人民日报》社论是媒体舆论功能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各时期之社论
        一、1978.12.18-1991:改革开放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
        二、1992-2002:改革开放加速发展阶段
        三、2003-2011: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
        四、2012-2018.12.18: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
第三章 《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的内容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概况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分析
        一、《人民日报》社论“社标”分析
        二、《人民日报》社论版面分析
    第三节 《人民日报》社论论题分析
        一、社论论题来源:广泛而有集中
        二、社论论题类型:重阐释与评论,党的政治宣传
        三、社论论题选择具有层次性:不均衡、不规律的特点
    第四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结构分析
        一、《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二、《人民日报》社论开头
        三、《人民日报》社论论证方法
        四、《人民日报》社论结尾的艺术
    第五节 《人民日报》社论文本特征分析
        一、社论语言风格:大气公正,鼓舞人心
        二、社论价值倾向:正面宣传与反面批评
    第六节 《人民日报》社论内容作者群分析
        一、社论作者群:非一人一“笔”定稿
        二、社论作者群有政治家素养:目光四射,勇担重任
        三、社论作者群有理论家头脑: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四、社论作者群贯通杂家之技巧:视野开阔,知识渊博
第四章 《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方法与方式研究
    第一节 依托《人民日报》平台,提高社论舆论引导力
    第二节 贴近群众,政策方针“通俗化”表达
    第三节 主动设置“议程”,引领正确导向
    第四节 发挥舆论领袖作用,观点集束式传达
    第五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导特色
        一、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好的”、“不好的”都要“上榜”
        三、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真实、客观、全面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思想在我国主流媒体中的践行
    第一节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流媒体扛大旗
        一、打造主流媒体“公信力”与“权威性”
        二、始终为了人民,落实“三贴近”原则
        三、主流媒体起引导性作用
    第二节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与时俱进跟形式
        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讲究时机与方法
    第三节 坚持“时度效”原则,严把舆论引导工作
        一、“时”,把握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二、“度”,综合把握好舆论引导力度
        三、“效”,最终达成有效的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移动互联环境下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政务信息传播与亲和力的关系
    第一节 政务信息传播亲和力的发生机制
        一、接触环节:权威性是政务信息的亲和力发生保障
        二、接受环节:受众需求,政务信息与受众的关系定位
        三、保持环节:提高内容“必读性”,降低受众媒介接触成本
        四、提升环节:聚焦自身特色,提升政务信息亲和力
    第二节 移动互联环境下传播方式和受众的变化
        一、移动互联环境下的传播方式改变
        二、用户的草根属性
        三、基于“熟人”属性的社交化传播
    第三节 移动互联环境下政务信息传播亲和力的要求
        一、广度:打造媒介品牌,扩大政务信息的亲和力范围
        二、深度:深入挖掘政务信息与民众的联系
        三、强度:多样化传播手段,丰富政务信息的亲和力
        四、效度:多向互动传播,提升政府信息的亲和力
第二章 移动互联环境下的亲和力成果探究
    第一节 提升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的发展需求
        一、提升政务信息传播亲和力是我国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政务信息传播中亲和力提升的现实需求
        三、技术发展促进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第二节 保证内容:确保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一、思维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思维
        二、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
        三、细分受众: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和必读性
        四、高效运营:政务信息与民众生活结合
    第三节 形式创新:提高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一、打通生活服务,拉近政务信息与民众的关系
        二、脱下严肃外衣,展现政务信息的亲和力
        三、读图与短视频:丰富政务信息的传播亲和力形式
    第四节 促进转发:扩散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一、设计活动,让用户感受到亲和力
        二、受众参与,搭建“政府—民众”沟通桥梁
第三章 移动互联环境下政务信息传播亲和力的困境
    第一节 平台:缺乏顶层设计,传播通道受阻
        一、管理机制缺失,损害政府形象
        二、传播思维模式缺陷,沟通渠道受阻
    第二节 内容:缺少深度挖掘,原创内容不足
        一、内容挖掘不深,态度随意敷衍
        二、原创内容不足,缺少自己的特色
        三、形式大于内容,传播效度低
    第三节 运营:专业机制不足,保障缺失
        一、自身定位偏移,亲和力无效提升
        二、专业程度不足,影响发展后劲
        三、缺乏制度保障,限制发展
第四章 政务新媒体政务信息的亲和力提升策略
    第一节 明确定位,完善机制:保证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一、明确自身定位,发展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二、设立机制保证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三、用户思维,增进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第二节 重视内容,创新形式:提升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一、发掘特色内容,确保政务信息的强度和深度
        二、形式创新,提升政务信息的广度和效度
    第三节 专业运营、制度建设:保障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
        一、转变理念,充分发挥服务功能
        二、形成对话互动机制,确保“政府—民众”沟通顺畅
        三、多方联动,充分扩大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庐阳发布微矩阵”的公众号分析
附录二 政务微信公众号数据分析
附录三 政务微信运营人员访谈记录
致谢

(4)新闻App的人物报道研究 ——以“澎湃人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澎湃新闻”App与“澎湃人物”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澎湃新闻”App
        二、“澎湃人物”
    第二节 “澎湃人物”产生的意义
        一、填补了App中没有人物报道栏目的空白
        二、构筑了人物故事主角和社会沟通的桥梁
        三、提供了世人了解不同时代特征的窗口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澎湃人物”的特征
    第一节 选材特征
        一、关注热点更注重真相
        二、报道典型更侧重“民间”
    第二节 叙事特征
        一、“澎湃人物”特稿
        二、“澎湃人物”口述
        三、“澎湃人物”对话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澎湃人物”的运营
    第一节 内容运营
        一、内容形式运营
        二、内容渠道运营
    第二节 用户运营
        一、用户拉新策略
        二、用户促活策略
        三、用户留存策略
        四、用户转化策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澎湃人物”报道的启示
    第一节 文本制作的启示
        一、选材遵循“三贴近”
        二、叙事文体要恰当
    第二节 新媒体运营的启示
        一、注重内容运营的全面维护
        二、紧抓用户运营的四个核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源起
1.2 研究问题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构成 第二章 外宣翻译研究概述
2.1 外宣相关术语的概述与厘定
    2.1.1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
    2.1.2 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
    2.1.3 翻译与外宣翻译
2.2 外宣翻译的研究视角概述
    2.2.1 实践经验总结研究路径
    2.2.2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视角
    2.2.3 语用学理论的研究视角
    2.2.4 功能—目的论研究视角
    2.2.5 其它外宣翻译研究视角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宣翻译研究的局限与修辞劝说理论引入外宣翻译研究的理据
3.1 外宣翻译研究尚存在的缺失与局限
    3.1.1 外宣翻译的效果评估
    3.1.2 外宣翻译的“宣”与“译”的定位
    3.1.3 外宣翻译的受众接受心理研究
    3.1.4 译者主体性的能动发挥
3.2 外宣翻译与修辞劝说的主要契合点
    3.2.1 外宣翻译和话语修辞均以沟通与劝服为目的
    3.2.2 外宣翻译与话语修辞均凸显受众的中心地位
    3.2.3 外宣翻译与修辞研究均具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3.2.4 外宣翻译与话语修辞均关注语境的因素
    3.2.5 外宣翻译与话语修辞均属言语交际行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宣翻译研究的修辞劝说视角——修辞劝说理论溯源
4.1 修辞劝说的经典理论:亚里士多德修辞诉诸三模式
    4.1.1 诉诸修辞者人格(ethos)
    4.1.2 诉诸受众的情感(pathos)
    4.1.3 诉诸论证理性(logos)
4.2 修辞劝服的核心因素:受众
4.3 修辞论辩的运作机制:选择、在场与交流
4.4 修辞劝服的中心概念:“劝说”与“认同”
4.5 修辞话语产生的基础:修辞情境
4.6 广义修辞学之“双向交流”与“预设”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启示意义与策略构想
5.1 修辞劝说理论视角下对外宣翻译的再认识
    5.1.1 对外宣翻译的再认识
    5.1.2 对外宣译者的再认识
    5.1.3 对外宣翻译过程的再认识
5.2 修辞劝说理论对外宣翻译实践的启示
    5.2.1 运用修辞诉诸手段,增强外宣译文的劝服效果
    5.2.2 以目标受众为中心,提高外宣译文的可接受性
    5.2.3 因应外宣翻译情势,适切地选材、择语与谋篇
    5.2.4 在翻译中建立“认同”,实现外宣译文的有效劝服
    5.2.5 选择性地构建“在场”,塑造真实正面的国家形象
5.3 基于修辞劝说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构想
    5.3.1 外宣翻译的任务与目的:知之、好之、同之
    5.3.2 外宣翻译的原则:忠诚、求效、适切
    5.3.3 外宣译文话语建构中的修辞运作:觅材/择语/谋篇/创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外宣翻译译例分析
6.1 新闻外宣翻译——以地方政府政务英文网新闻翻译为例
    6.1.1 新闻翻译与地方政府政务新闻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6.1.2 修辞劝说视角下地方政务新闻翻译的目的与原则
    6.1.3 地方政府政务网站对外新闻翻译的译材选择
    6.1.4 修辞劝说视角下地方对外新闻翻译译策选择
6.2 外宣资料翻译——以对外推介性文本英译为例
    6.2.1 对外推介性文本的特点与功能
    6.2.2 推介性文本外宣翻译中修辞风格的适应与调整
    6.2.3 推介性文本外宣翻译中诉诸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6.3 典籍外宣翻译——辜鸿铭儒经翻译的修辞劝说视角解读
    6.3.1 文化外宣翻译背景下的典籍翻译
    6.3.2 辜鸿铭儒经翻译动机的修辞情景理论视角解读
    6.3.3 辜鸿铭儒经翻译译策选择的修辞劝服视角解读
    
6.3.3.1 凸显儒学道德力量,构建译本修辞人格
    
6.3.3.2 采用“归化译法”,适应受众期待
    
6.3.3.3 以西释中,建立“认同”
    6.3.4 辜鸿铭儒经翻译的修辞解读对典籍外译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回顾与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党报公信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
    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2.2.2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2.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者和丰富者
    2.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2.3.1 宣传观
        2.3.2 喉舌观
        2.3.3 党性观
        2.3.4 群众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党报公信力的关系
    3.1 党报公信力的概念和要素
        3.1.1 党报的概念
        3.1.2 公信力的概念
        3.1.3 党报公信力的要素
    3.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党报公信力的指导作用
        3.2.1 喉舌观和党性观是党报公信力建设的基础
        3.2.2 群众观是党报公信力建设的宗旨
        3.2.3 宣传观是党报公信力建设的方向
    3.3 党报公信力的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
        3.3.1 党报公信力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新要求
        3.3.2 党报公信力为马克思主义党性观注入新活力
        3.3.3 党报公信力为马克思主义宣传观增添新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建设党报公信力的优势分析
    4.1 源自党的权威和公信力
    4.2 源自党报的信源优势
    4.3 源自党报的正确行为
第五章 影响党报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5.1 党报公信力正逐渐消退
    5.2 虚假报道损害党报公信力
        5.2.1 虚假报道的概念与危害
        5.2.2 虚假报道在党报中的表现
    5.3 有偿新闻损害党报公信力
        5.3.1 有偿新闻的定义和危害
        5.3.2 有偿新闻在党报中的表现
    5.4 低俗之风损害党报公信力
        5.4.1 低俗之风的定义及危害
        5.4.2 低俗之风在党报中的具体表现
    5.5 不良发行损害党报公信力
        5.5.1 不良发行在党报中的具体表现
        5.5.2 不良发行对党报公信力的危害
第六章 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党报公信力
    6.1 党报公信力建设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6.1.1 坚持社会效益的必要性
        6.1.2 社会效益优先在党报公信力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6.2 党报公信力建设需要坚持党性原则
        6.2.1 坚持党性原则的必要性
        6.2.2 党性原则在党报公信力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6.3 党报公信力建设需要坚持群众路线
        6.3.1 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6.3.2 群众路线在党报公信力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6.4 党报公信力建设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6.4.1 坚持舆论导向的必要性
        6.4.2 舆论导向在党报公信力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6.5 党报公信力建设需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6.5.1 坚持三贴近原则的必要性
        6.5.2 三贴近原则在党报公信力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党报评论存在问题的研究概况
        2. 关于党报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概况
        3. 关于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概况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党报新闻评论的优势和作用
    (一) 党报评论的优势
        1. 权威性
        2. 思辩性
        3. 公信力
        4. 影响力
    (二) 党报新闻评论的作用
        1. 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正确引导舆论
        2. 针对重点、热点问题,强化评论的议题设置功能
        3. 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 为受众提供讲坛,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二、 新传播格局下党报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一) 新传播格局的特征
        1. 传播形式多元化
        2. 技术合作立体化
        3. 受众选择多样化
    (二) 党报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1. 党报评论所处的舆论环境由一元化到多元化
        2. 党报评论面临新的新闻评论竞争格局
        3. 党报评论角色由政治属性向新闻属性转变
        4. 党报评论在“解读新闻时代”面临的机遇
三、 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策略
    (一)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 着力提高评论的思想力
        2. 更新观念,体现三贴近
        3. 回归新闻属性,强调时效性
    (二) 引导舆论,启迪读者
        1. 高端发言,引导有力
        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 强化责任,突出主题
    (三) 关注民生,贴近群众
        1. 视角平民化
        2. 选题本地化
        3. 形式平民化
    (四) 强化评论专栏,加强品牌营造
        1. 扩大评论规模
        2. 呈现立体化评论形式
        3. 强化评论专栏
        4. 整合资源,打造评论品牌专栏
    (五) 改进写作手法,增加灵活性
        1. 鲜活的文字与新颖的形式相结合
        2. 实行跨文体写作策略
        3. 努力做到立意高远,见解独到
    (六)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新闻评论队伍建设
        1. 创新新闻评论员机制
        2. 加强评论队伍建设
    (七) 强化纸质媒体加网络媒体的传播格局
        1. 明确党报评论和网络评论各自的优势
        2. 实现与网络评论的共生互补
        3. 设立言论库,增强网站党报评论板块建设
四、 创新党报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 党报时评要体现党性原则
    (二) 充分认识党报评论的功能,准确定位
    (三) 正确处理和新媒体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抽样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第一章 1978-1991《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一、改革开放为传媒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方针政策的调整为新闻改革提供了保障
        三、相关探讨促使新闻改革不断深化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的改版进程
    第二节 报道内容有所丰富
        一、信息量增加
        二、报道面逐步拓展
    第三节 报道形式逐渐丰富
        一、报道文体多样化
        二、新闻语言艰难的蜕变
        三、陈述方式尚为空泛
    第四节 版面趋向庄重简洁
第二章 1992-2002《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传媒发展获得新契机
        二、传媒大众化浪潮的兴起对党报带来严峻挑战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成为新闻工作的主要导向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进程
    第二节 报道题材更注重贴近实际
        一、注重服务性
        二、注重趣味性
        三、注重调查分析
        四、新闻价值提炼有所不足
    第三节 报道形式不断创新
        一、报道文体新变化
        二、新闻用语趋向简洁准确
        三、陈述方式更为客观平衡
    第四节 版面大方美观
第三章 2003-2012《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一、社会转型为党报改革带来契机
        二、相关政策为传媒发展提供保障
        三、多元竞争为党报发展带来挑战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进程
    第二节 报道题材不断拓展
        一、增加国际新闻
        二、增设新媒体版
        三、突出民生题材
        四、拓展评议话题
    第三节 报道形式丰富灵活
        一、交叉融合的新文体出现
        二、新闻语言更富表现力
        三、平等互动的陈述方式
    第四节 版面清新大气
结语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传媒改革相互作用
        一、社会变迁决定传媒的变革
        二、传媒不断革新推动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党报改革之路仍艰
        一、舆论监督亟需加强
        二、国际传播能力仍显不足
        三、“三贴近”仍需“走转改”
结束的话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志书内容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目标
    1. 增强可读性
    2. 增强可信性
    3. 增强可用性
二、创新任务
    1. 编撰思想创新
    2. 入志资料创新
三、创新途径
    1. 践行“三贴近”原则
    2. 下移和外移记载重心
四、创新态势
    1. 变多记长官、少记群众为少记长官、多记群众
    2. 变多记概貌、少记典型为少记概貌、多记典型
    3. 变多记部门常事、少记社会问题为少记部门常事、多记社会问题
    4. 变只为亡者立传为既为亡者立传, 又为生者树碑
    5. 变只用文本材料为既用文本材料又用音像材料

四、关注热点——一谈坚持“三贴近”增强可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D]. 刘清华.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3]移动互联环境下政务信息传播的亲和力研究[D]. 周吉林.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闻App的人物报道研究 ——以“澎湃人物”为例[D]. 阴亚茹.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 袁卓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党报公信力研究[D]. 张佳佳.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7]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D]. 孙洪霞. 渤海大学, 2012(10)
  • [8]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D]. 殷晓锐. 南京大学, 2012(10)
  • [9]论志书内容创新[J]. 韩章训. 黑龙江史志, 2009(03)
  • [10]浅谈地市报如何坚持“三贴近”[J]. 王凌. 城市党报研究, 2008(02)

标签:;  ;  ;  ;  ;  

聚焦热点——谈坚持“三贴”增强可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