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赛中接触对抗的合理运用

篮球比赛中接触对抗的合理运用

一、篮球比赛中接触性对抗的合理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江龙[1](2021)在《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前四名小组赛与淘汰赛对抗性犯规鸣哨分析》文中认为男篮世界杯在中国的举行意味着:我们将能看到世界上最顶级的篮球赛事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强大。在世界经济体第二的中国,篮球受欢迎程度在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中当高居第一位,但篮球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道路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中国便是最大的主战场。通过对前四名在小组赛中的12场比赛和淘汰赛中的8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从时间段、分差、赛程性质以及区域上对对抗性犯规次数进行研究,并针对篮球赛事中临场裁判员判罚对抗性犯规的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本人经查阅大量相关期刊,截止目前还未有人在大赛中对对抗性犯规鸣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2019年男篮世界杯作为当今国际篮联主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国家级篮球赛事在中国举行,对对抗性犯规鸣哨、裁判临场执裁的判罚尺度、对比赛的流畅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比赛过程中为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及精彩程度将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本研究以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前四名中小组赛与淘汰赛的比赛为研究对象,对裁判员针对对抗性犯规鸣哨次数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在世界级水平的大赛中对抗性犯规鸣哨所在区域上、时间段上、赛程性质下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做出相应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对抗性犯规鸣哨次数上,小组赛的对抗性犯规均值是39.08,标准差为5.78,淘汰赛的均值为42.13,标准差为7.45,均值存在较显着的差异,对抗性犯规鸣哨淘汰赛整体水平高于积分赛,且对抗更为激烈。在总对抗性犯规次数上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t=-1.028,P>0.05)。因此,对抗性犯规鸣哨次数的统计表明小组赛与淘汰赛相比较而言,小组赛明显低于淘汰赛。2、在分差上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t=1.407,P>0.05)。在均值上和分差上小组赛与淘汰赛有较明显的差距,小组赛整体实力落差相对较大,实力差距较悬殊,而淘汰赛相对集中、落差较小,且两者分差差异显着,随着分差的增加对抗性犯规鸣哨次数也在增加。3、在时间段上对抗性犯规鸣哨,小组赛和淘汰赛的犯规次数高峰都出现在第三节和第四节。小组赛第一节、第二节犯规次数平均值均低于淘汰赛第一节平均值,对抗性犯规次数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但平均值每一节都存在明显差异性。不同赛程性质的比赛上半场和下半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4、在区域上对抗性犯规鸣哨,小组赛中一区的犯规次数最多占56.2%,四区犯规次数最少,二区、三区次之;淘汰赛中一区犯规次数同样最多占46.1%,四区最少,三区、二区次之。说明小组赛与淘汰赛对抗性犯规次数在一区、二区和四区上均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P>0.05),在三区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P<0.05)。

李超[2](2021)在《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国际篮联的助力下三人篮球项目迅速崛起,如今已跻身于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行列,由此该项目的国际关注度空前提高,国际赛场上各国对冠军的角逐势在必行。综观我国参加国际三人篮球赛事的情况发现,我国男、女队在亚洲范围内取得的运动成绩较为突出,FIBA3x3积分排名升至前列,并都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但在世界赛场上对阵世界强队,我国三人篮球并未取得明显的竞技优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亟待提高。而想要提高该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结合其竞技特点,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明晰各要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而实现竞技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三人篮球与五人篮球之间既有相同又有差异,但受五人篮球的影响,人们对三人篮球的竞技特点、竞技能力构成及训练等方面所存在的特性缺乏更深入的认知。因此,本文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借鉴五人篮球相关研究,以明确三人篮球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和特点,认清各要素间的关系及探析其训练理论与方法为主要研究问题。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拟定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提供素材支持;运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在所选专家组的帮助下对拟定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筛选,最终明确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运用变异系数法、数理统计法,计算各级各项构成要素的权重值,检验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和拟定要素的合理性,以保证专家评分结果的有效性、合理性;运用逻辑分析法,探究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各要素间的关系及其训练理论与方法。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时间、空间、犯规罚则等规则的改变,使比赛呈现出快节奏、高速度、强对抗、短间歇、不间断及可持续的竞技特点。这些竞技特点对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各项要素的重要性起着重要的影响。第二,运用德尔菲法、变异系数法,明确了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并确定了各项要素的权重值。其中一级构成要素5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运动技能、专项体能、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能。二级构成要素11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进攻技术、防守技术、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进攻战术、身体形态、防守战术、运动意志、运动感知、运动观察和运动思维。三级构成要素23项,按权重值大小可分为关键要素和重要要素。其中关键要素有投篮技术、突破技术、进攻篮板技术、防守脚步移动、防守篮板技术、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速度素质等15项。重要要素有克托莱指数、观察对手能力、观察局势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8项。第三,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专项特点为进攻、防守技术的基础性、高效性;进攻、防守战术的简单性、针对性;无氧供能的主导性;运动素质的全面性;身体形态的均衡性;运动意志的坚定性;运动感知的清晰性;运动观察的广泛性;运动思维的敏捷性等。第四,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第五,结合竞技特点选择训练方法,突出竞技能力关键要素,其中提高无氧、有氧混合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及反应灵敏等素质训练方法较多,运用时注重突出其专项性特点。而专项技术和战术训练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可采用程序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专项心理能力训练可采用模拟训练法、表象训练法等;专项运动智能训练可采用从理论到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的训练方法。

麻忠宁[3](2020)在《对篮球比赛中身体对抗性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运动员每场比赛都是必须在较高强度的对抗中进行的。运动员无论是持球突破,或者是防守,都必须在身体对抗的情况下完成。现这使得身体对抗更加激烈、更加全面。身体对抗已成为掌控比赛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能对抗,不会对抗已经不能适应篮球比赛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现代篮球比赛中身体对抗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对篮球比赛中身体对抗有关问题做简单的探讨,以供参考。

李树佳[4](2020)在《领会式教学模式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遵循不同水平的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法与学法创新,为了更好促进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全国体育工作者掀起了一场教学改革思潮。新时代下,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本研究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领会式教学模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究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学生经过12周篮球学习后,在篮球技能学习、学习态度与健康行为、篮球认知能力、比赛表现四个方面的学习效果差异情况,目的是让领会式教学在理论意义上更清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选取郑州高新区朗悦慧外国语中学学生为教学实验对象,从七年级随机抽取两个教学班,其中七年级十班为实验班,采用领会式教学模式教学。七年级十二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每班48人。教学实验后,采用SPSS21.0软件分别对实验收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下:一经过12周的篮球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一分钟罚球线投篮指标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对于运球绕杆指标,实验班学生较对照班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说明采用领会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学生运球绕杆技术提升效果更明显。二经过12周的篮球教学实验,发现实验班学生篮球认知能力水平要显着高于对照班篮球认知能力水平(P<0.05)。三经过12周的篮球教学实验,在篮球学习态度与健康行为指标,采用领会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效果更为显着(P<0.05)。四经过12周的篮球教学,采用领会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篮球比赛表现成绩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对照班篮球比赛表现成绩(P<0.01)。建议广大体育工作者能继续梳理领会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将领会式教学模式深入实践,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及对所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完善篮球校本课程教材,更好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

王晓玲[5](2019)在《WNBA优秀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对抗特征研究》文中指出WNBA联赛是美国女子篮球的顶级赛事,也是世界女子篮球的顶级赛事。它于1997年6月开始举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21年,在其不断发展与壮大的21年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球员,也让美国女篮逐渐成为世界女篮的霸主,成为当今世界女子篮球最高水平的代表。其中出现了以丽萨·莱利斯、劳伦杰克逊等为主要代表的优秀内线球员,她们在职业生涯期间都各自为自己效力的球队和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们的身高优势明显,视野开阔,并且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全面的技术,对抗性强。内线球员是一支球队的“中心”,内线在比赛中的发挥对整支球队的胜负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8—2019WNBA联赛季后赛八支球队八位内线球员在身体接触下的进攻对抗技术结合各项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其各类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找出其共同特征,试图找出其与中国女篮内线所共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女篮内线球员在对抗技术方面的训练及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一点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WNBA优秀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对抗特征表现在:对抗的表现形式、对抗的身体接触类型、对抗的身体接触部位、对抗的身体形态、对抗的场上位置、对抗的强度及对抗的效果。2.2018-2019赛季WNBA优秀内线球员的年龄以26—30岁为主,处于最佳竞技水平保持阶段,体重数据和克托莱指数数据显示她们的身体强壮且充实。3.有球进攻对抗时,整体对抗特征为:主要接触类型为地面,主要身体接触部位是上肢,禁区和近区的对抗分布较为均匀,强对抗下进攻效率高,基础扎实,能力全面,发挥稳定。4.无球进攻对抗时,整体主要对抗特征为:主要接触类型为地面,主要身体接触部位是躯干,主要对抗的场上位置为近区,对抗强且效果好,抢位积极,主动进攻,对抗能力强,高效率,善于利用身体优势“因地制宜”。5.在进攻篮板球对抗整体数据不多,整体对抗特征为:主要接触类型为地面对抗,起跳对抗和空中对抗较均衡,主要身体接触部位为上肢,主要对抗场上位置为禁区,对抗且整体效果较好,一方面说明她们冲抢篮板较积极,勇于对抗,但总体进攻篮板球对抗次数不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有球进攻的成功率较高。

马小乔[6](2019)在《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男篮前八强掩护配合的运用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三对三篮球比赛中防守队员一般采用攻击性的人盯人防守策略,在三对三篮球比赛中要凭借个人能力取得比分并获得比赛的胜利变得愈来愈困难,需要借助2到3人之间的进攻基础配合来发动进攻,因此本研究以掩护配合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三届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赛华侨大学与男子前八强其他球队掩护配合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赛掩护配合的整体情况来看,华侨大学掩护配合运用次数、成功率以及得分率方面均不如八强其他球队,其中华侨大学的掩护配合主要以突破为主,直接获得投篮机会较少,与八强其他球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从掩护配合的区域特征上看,高位区域是所有球队进行掩护配合的主要区域,但各队的配合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华侨大学习惯在高位两侧发生掩护配合,而八强其他球队习惯在中路高位发生掩护配合,且左右两侧的高位大多以投篮为主,而中路以突破为主;失误、犯规、被抢断等失败掩护大多集中在左右两侧的低位区域。由于华侨大学中路投篮次数不如八强其他球队,高位突破次数低于八强其他球队,而高位的无效掩护次数多于八强其他球队,导致掩护整体效果不如八强其他球队;3、从掩护配合的时间特征上看,华侨大学的掩护配合发生时间相对较短,掩护配合形成的投篮、突破等进攻数据大多集中在10秒之前,而八强其他球队则主要集中在10-12秒段内;另外,华侨大学的无效掩护次数多于八强其他球队,0-3秒的过渡性掩护较多,无效掩护次数过多导致整体掩护效果下降;4、从掩护配合方式上看,无球队员为有球队员的掩护配合是所有球队常用的配合。但华侨大学在无球队员之间的掩护配合上运用次数较少、形成的投篮与突破机会不如八强其他球队,凸显出华侨大学掩护配合方式单一的缺点。对第三届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赛华侨大学与男子前八强其他球队掩护配合运用情况进行剖析基础上,研究围绕提高有效运用掩护配合的频次、增加高位区域的掩护次数、保证掩护配合的所需时间、增加无球队员之间的掩护配合以及提高掩护配合的多样性等方面,为提高华侨大学掩护配合运用能力进行建言献策。

张恒声[7](2019)在《2018年FIBA3X3男篮世界杯四强队进攻战术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三人制篮球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正轨,随着大型赛事的举办,人们的目光开始更多的关注到了三人制篮球上。研究世界三人制篮球进攻战术特点,有助于促进我国这项运动教学和训练,提高我国三人制篮球队伍的竞技水平。本文通过对2018年FIBA举办的3x3男篮世界杯四强球队在比赛中进攻战术的运用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在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视频分析法等总结世界三人制篮球进攻战术特点,结果表明:1.三人制篮球在比赛中由于规则的限制,进攻仅发生在一个相当于五人制篮球半场的活动区域内,快攻不适用于三人制篮球进攻,每次进攻只能利用个人技术和基础配合来进行,这也就要求队员拥有更强的个人进攻能力。三人制篮球场上比赛队员少,替补人数少,这样每个队员就需要担负更多的任务,有时候甚至会忽略进攻位置,要求队员能够完成非本职工作,使得进攻队员进攻位置模糊化。特殊的攻守转换原则以及时间限制使得推进的距离在空间得到了缩减,组织发起进攻在时间上被规则缩减,进攻节奏更快,变化更多。三人制篮球赛所采用的篮球为六号球,对于进攻投篮方更为有利。2.三人制篮球比赛个人进攻时,最主要的得分组成是1分球,2分球投篮比重较多,占得分构成比例相对较高,占了得分构成的1/4。接传球直接出手投射2分球是比赛中应用最多,命中率最高的进攻技术。同时,进攻中非常重视进攻篮板的争抢以及二次进攻的效率。3.三人制篮球比赛当中,战术配合的应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突分配合发生后,接应队员接到传球直接出手投篮成功率最高,在突分配合中应用次数最多;掩护配合在三人制篮球比赛当中是使用频率最高、制造得分最多的战术配合,队员之间利用掩护配合,创造进攻空间;策应配合中,高位策应使用频率要高于低位策应使用频率;传切配合是使用频率最少的战术配合,但成功率高。4.三人制篮球比赛当中,各种战术组合配合使用次数少,难度大,需要较高的团队默契,整个组合式配合经常发生在短短几秒钟之内,会增加防守方的防守难度,获得较好的进攻效果。5.三人制篮球比赛中,没有场上教练的指导,在场上出现被动情况下需要场上队员自行处理并快速解决,这样就更能体现场上队员在平时训练及比赛中积累的经验,更好的处理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三人制篮球近几年得以快速的发展,从而在比赛中反应出许多问题,各队水平的提高及球员身体素质的增长也加快了比赛的节奏与对抗性,从而使比赛更具观赏性。2.随着3x3比赛的增多,各国球队在国际篮联组织的3x3各类国际赛事中进行比拼,从而得到提高与进步,通过比赛与积分模式也涌现出一些强队与优秀的球员,比如塞尔维亚国家队和塞尔维亚球员Dusan Bulut。3.在三人制篮球特殊的竞赛规则下,各支球队运用的技战术变得多样化,从而对球员们的身体条件及战术素养要求更高。

董卫亚[8](2019)在《篮球掩护战术分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现代篮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篮球攻防对抗特征下,掩护战术作为基础战术配合在现代篮球战术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掩护战术的理论研究相比与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掩护战术的分类研究,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指的是根据对象的基本属性或其他显着特征将事物组合成类的过程。掩护配合战术体系的分类研究,对于提高人们对掩护战术的理论认识,增强教学、训练的效果,进而提高比赛的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以及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在继承前人对篮球掩护战术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掩护战术的特征,然后根据其固有的各种属性,提出并重新构建篮球掩护战术分类体系。本文研究结论如下:一、掩护战术的分类体系的结构掩护战术分类体系的结构是按照三个层面的内容来建立的。在体系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掩护战术的人员特征;在这个层面上包含了掩护人数、掩护位置、身体方向、战术位置以及人球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掩护战术的时空特征;在这个层面上包含了时间特征、动态特征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的内容。三是掩护战术的战术策略;包含了战术应变、战术行动组合与战术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二、掩护战术“人员特征”的分类依据队员在实施掩护过程中,参与队员所包含的不同属性特征来展开分类,掩护战术可分为:(1)按照掩护战术中,设置掩护的队员的数量变化,掩护战术可分为有单人掩护战术、双人掩护战术和多人掩护战术三大类型。双人掩护在实践中有多种变化,常见的双人掩护战术双向掩护、并列掩护、错位掩护等。(2)按照掩护战术中,设置掩护队员相对于防守人的掩护位置不同,掩护战术可以分为侧掩护、前掩护、后掩护三种类型。(3)按照掩护战术中,设置掩护队员相对于防守人身体方向不同,掩护战术可分为面向掩护、背向掩护、侧向掩护三种形式。(4)按照掩护战术中,实施掩护队员的场上战术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外线队员之间的掩护、内线队员之间的掩护以及外线与内线队员之间的掩护三大类;外线队员之间的掩护组合有三种,内线队员之间的掩护组合有一种,外线与内线之间的掩护组合有21种。(5)按照掩护战术中,实施掩护战术队员的人球关系,可分为有球掩护战术和无球掩护战术两种类型。三、掩护战术“时空特征”的分类依据掩护战术实施过程中包含的时空属性特征来展开分类,掩护战术可分为:(1)掩护战术按照实施过程中时间的延续性,可分为单次掩护和连续掩护两类,其中连续掩护的形式千变万化,体现了掩护战术在运用中的多样性。(2)掩护战术按照设置掩护队员的动态特征,可分为定位掩护和行进间掩护两种类型。(3)掩护战术按照空间属性,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掩护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后场掩护和前场掩护;前场掩护按照上下结构,可分为高位掩护和低位掩护,按照左右结构,可分为侧翼掩护和中区掩护。二是按照掩护队员的掩护路线不同,可分为横向掩护和纵向掩护;纵向掩护根据上下方向的不同又可分为上掩护和下掩护。四、掩护战术“战术策略”的分类依据掩护战术实施过程中包含的策略属性特征来展开分类,掩护战术可分为:(1)掩护战术按照战术的应变可划分为真掩护和假掩护两种类型。(2)掩护战术按照战术行动组成结构可以划分为主动掩护和被动掩护两种类型。(3)掩护战术按照战术目的的不同可划分为传接球掩护、投篮掩护、运球掩护、抢篮板球掩护四种类型。

姜先勇[9](2019)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移情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探讨移情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研究采用中文版身体自尊量表(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national Reactivity Index)、竞争攻击性和愤怒量表(The 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 and Anger Scale)对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340名高水平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1)性别对攻击性(F=26.49,p<0.01)、身体自尊(F=11.32,p<0.01)和移情(F=5.35,p<0.05)的主效应显着,男性运动员攻击性和身体自尊显着高于女性,女性运动员移情水平则显着高于男性;运动等级对移情(F=4.13,p<0.05)的主效应显着,二级运动员移情水平显着高于一级;在场上位置方面,身体自尊(F=7.68,p<0.01)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二号位(得分后卫)的身体自尊显着高于除四号位(大前锋)外的其他位置,五号位(中锋)的身体自尊显着低于其他位置,攻击性(F=2.21,p>0.05)和移情(F=0.63,p>0.05)在场上位置的差异不显着;身体自尊(F=0.16,p>0.05)、移情(F=0.80,p>0.05)和攻击性(F=0.62,p>0.05)均不存在年级上的显着差异。(2)身体自尊对攻击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γ=0.15,p<0.05),移情对攻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γ=-0.36,p<0.01),身体自尊对移情有负向预测作用(γ=-0.58,p<0.01)。(3)移情在身体自尊与攻击性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其调节效应不显着;性别在移情、身体自尊和攻击性三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不显着。结论:(1)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移情水平和攻击性均存在性别差异,移情存在运动等级上的显着性差异,身体自尊在场上位置中存在显着性差异。(2)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对攻击性有正向预测作用,移情对攻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身体自尊对移情有负向预测作用。(3)移情在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4)性别无法调节移情在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关系里的中介效应。

胡飞[10](2017)在《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文中提出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基础,青少年时期则是向成年运动员过渡的关键阶段。以往对青少年体能的研究面比较广,但针对一个项目、一个位置、一项身体素质的追踪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以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为切入点,进行两年多的追踪,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测试法、个案法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的力量构成要素进行探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诊断,并在实践中对力量训练手段、力量训练内容的阶段安排、个体化力量训练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身体形态、能量代谢特点、训练经验、运动伤病、技术运用特征5个方面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进行分析,为制定运动员的力量评价指标及训练计划提供重要依据;(2)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包括:稳定性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快速力量耐力;各种力量要素对篮球内线队员的贡献率为:稳定性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耐力>快速力量;(3)通过专家问卷、相关性分析、层次分析、力量水平测试等方法筛选出4项一级指标及11项二级指标,构建了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4)设计整理出针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手段体系,注重与内线队员专项动作模式结合,强调内线队员易伤关节稳定性力量的训练;(5)备战U17女篮世青赛,根据比赛任务将8个月的备战期划分为积累期、转换期、实现期、再生期进行力量训练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地发展女篮内线队员的力量素质;(6)选取4名国家青少年女篮主力内线队员,通过对运动员个体进行力量评价和薄弱环节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力量训练计划,提升运动员技术表现和促进运动员伤后恢复。

二、篮球比赛中接触性对抗的合理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篮球比赛中接触性对抗的合理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前四名小组赛与淘汰赛对抗性犯规鸣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篮球对抗性犯规问题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篮球犯规区域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篮球裁判判罚的相关研究
        2.3.1 影响裁判员判罚的因素
        2.3.2 临场裁判员如何提高判罚的准确性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数理统计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录像观察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20 场比赛对抗性犯规鸣哨统计分析
        4.1.1 小组赛12 场比赛在时间段上对抗性犯规鸣哨
        4.1.2 小组赛C组、B组、G组、H组对抗性犯规鸣哨
        4.1.3 淘汰赛8 场比赛在时间段上对抗性犯规鸣哨
    4.2 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小组赛与淘汰赛对抗性犯规鸣哨对比分析
        4.2.1 小组赛中对抗性犯规鸣哨分析
        4.2.2 淘汰赛对抗性犯规鸣哨分析
        4.2.3 小组赛与淘汰赛对抗性犯规鸣哨对比分析
    4.3 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对抗性犯规鸣哨在分差上对比分析
    4.4 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对抗性犯规鸣哨在时间段上对比分析
        4.4.1 小组赛与淘汰赛在时间段上对抗性犯规鸣哨
        4.4.2 在上、下半场阶段对抗性犯规鸣哨次数对比
        4.4.3 相持阶段、垃圾时间段对抗性犯规鸣哨
    4.5 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对抗性犯规鸣哨在区域上对比分析
        4.5.1 小组赛中对抗性犯规在区域的分析
        4.5.2 淘汰赛中对抗性犯规在区域的分析
        4.5.3 小组赛与淘汰赛对抗性犯规鸣哨区域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不同性质的比赛在时间段上对抗性犯规鸣哨具有差异性
        5.1.2 不同性质的比赛分差变化较明显
        5.1.3 不同性质的比赛对抗性犯规区域分布差异较明显
    5.2 建议
        5.2.1 .提高裁判员针对对抗性犯规鸣哨区域的把控
        5.2.2 加强运动员、教练员对对抗性方面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科研成果

(2)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1.1 竞技能力概念及理论运用研究概况
        2.1.2 竞技能力内部结构构成的研究概况
        2.1.3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1.4 三人篮球运动项目的研究概况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1 关于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2.2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2.3 三人篮球运动研究概况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变异系数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1 时空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2 犯规罚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3 其他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4 小结
    4.2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
        4.2.1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初步拟定
        4.2.2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过程
        4.2.3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合理性检验
        4.2.4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值计算结果
        4.2.5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重要性专家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3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1 运动员竞技能力一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2 运动员竞技能力二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3 运动员竞技能力三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4 小结
    4.4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关联性分析
        4.4.1 专项技术与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2 专项体能与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3 心理能力与专项体能、技术及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4 运动智能与专项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5 小结
    4.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与方法探析
        4.5.1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探析
        4.5.2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探析
        4.5.3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战术训练探析
        4.5.4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探析
        4.5.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智能训练探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对篮球比赛中身体对抗性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代篮球运动中对抗的特点分析
        2.1.1 对抗的激烈性
        2.1.2 对抗的瞬间性
        2.1.3 对抗的全面性
    2.2 身体对抗的表现形式分析
    2.3 身体对抗的重要性分析
    2.4 身体对抗在比赛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分析
    2.5 身体对抗的方法分析
        2.5.1 利用力量对抗
        2.5.2 利用规则和技术对抗
        (1)节奏技巧对抗。
        (2)合理性。
        (3)造犯规。
3 结语

(4)领会式教学模式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教学模式
        二 领会式教学模式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流程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专家访谈法
        四 数理统计法
        五 教学实验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领会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 领会式教学的课堂呈现流程
        二 领会式教学的比赛表现评定工具(GPAI)
    第二节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情况差异
        一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能水平差异
        二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认知差异
        三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态度与健康行为差异
        四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赛表现差异
    第三节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情况差异
        一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能水平差异
        二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认知差异
        三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态度与健康行为差异
        四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赛表现差异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5)WNBA优秀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对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本研究有关概念的操作定义和说明
        1.3.1 操作定义
        1.3.2 基本概念的说明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对抗观测内容
        3.1.1 分类
    3.2 WNBA季后赛球队及内线球员基本情况
        3.2.1 WNBA季后赛赛制及球队球员基本信息
        3.2.2 球员年龄数据
        3.2.3 球员身高数据
        3.2.4 球员体重数据及克托莱指数
        3.2.5 WNBA内线进攻对抗时双方基本信息
        3.2.6 内线球员进攻对抗时与防守方身体形态对比
    3.3 具体指标分类
        3.3.1 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对抗特征类型及指标分类
    3.4 WNBA优秀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有球进攻对抗特征
        3.4.1 WNBA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有球进攻对抗整体数据分析
        3.4.2 WNBA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有球进攻对抗个人数据分析
    3.5 WNBA优秀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无球进攻对抗特征
        3.5.1 WNBA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无球进攻对抗整体数据分析
        3.5.2 WNBA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无球进攻对抗个人数据分析
    3.6 WNBA优秀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篮板球对抗特征
        3.6.1 WNBA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篮板球对抗整体数据分析
        3.6.2 WNBA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篮板球对抗个人数据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男篮前八强掩护配合的运用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三对三篮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掩护配合的概念、方式和时间以及区域划分等相关研究
        1.3.3 关于掩护配合运用方面的研究
    1.4 理论基础
        1.4.1 三对三篮球赛概述
        1.4.2 研究相关指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观察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赛男子前八强球员基本情况
    3.2 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赛华侨大学与男子前八强其他球队进攻总体情况
        3.2.1 华侨大学与男子八强其他球队总体进攻情况对比分析
        3.2.2 华侨大学与八强其他球队掩护配合总体情况对比分析
    3.3 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赛华侨大学与前八强其他球队掩护配合运用区域特征对比分析
        3.3.1 各区域掩护配合运用次数情况对比分析
        3.3.2 各区域掩护配合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3.4 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赛华侨大学与前八强其他球队掩护配合运用时间特征对比分析
        3.4.1 不同时间段内掩护配合完成的次数情况
        3.4.2 不同时间段内掩护配合的效果分析
    3.5 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赛华侨大学与前八强其他球队掩护配合运用方式对比分析
        3.5.1 掩护配合方式运用总体情况分析
        3.5.2 各种掩护配合方式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2018年FIBA3X3男篮世界杯四强队进攻战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三对三篮球起源的研究
    2.2 关于篮球战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2.3 关于三对三篮球战术发展变化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录像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4.1 新规则下的三人制篮球
    4.2 四强队伍球员构成、构成得分构成、得分占比和得分命中率分析
        4.2.1 四强队伍球员信息
        4.2.2 四强队伍的得分构成
        4.2.3 四强队伍得分占比
        4.2.4 四强队伍得分命中率
    4.3 四强队伍进攻战术构成和得分效果分析
        4.3.1 四强队伍运用战术的构成
        4.3.2 四强队伍一分球和二分球运用进攻战术分析
        4.3.3 四强队伍运用进攻战术效果分析
    4.4 四强队伍运用进攻战术区域特点和效果分析
        4.4.1 四强队伍运用突分配合的区域特点和效果
        4.4.2 四强队伍运用传切配合的区域特点和效果
        4.4.3 四强队伍运用掩护配合的区域特点和效果
        4.4.4 四强队伍运用策应配合的区域特点和效果
        4.4.5 四强队运用个人进攻战术的区域特点和效果
    4.5 四强队伍运用进攻战术阶段特点分析
        4.5.1 四强队伍运用进攻战术在快速进攻阶段的特点
        4.5.2 四强队伍运用进攻战术在阵地进攻阶段的特点
        4.5.3 四强队伍运用进攻战术在进攻结束阶段的特点
    4.6 三人制篮球未来发展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篮球掩护战术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掩护战术概念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掩护战术分类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掩护战术在篮球阵地进攻及基础配合运用中的相关研究
        2.1.4 关于掩护战术训练与评价方面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状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录像观察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篮球掩护战术的理论探析
        4.1.1 篮球掩护战术的概念
        4.1.2 篮球掩护战术的运用原则与技术要求
        4.1.3 篮球掩护战术的组成要素
        4.1.4 篮球掩护战术的特点
        4.1.5 篮球掩护战术的功能
    4.2 篮球掩护战术分类体系的构建
        4.2.1 现有掩护战术分类体系的不足
        4.2.2 篮球掩护战术体系构建的基础
        4.2.3 篮球掩护战术分类体系的组成
        4.2.4 篮球掩护战术的综合分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掩护战术的分类体系的结构
        5.1.2 掩护战术“人员特征”的分类
        5.1.3 掩护战术“时空特征”的分类
        5.1.4 掩护战术“战术策略”的分类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移情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运动员攻击性
        1.1.1 运动员攻击性的概念界定与理论
        1.1.2 运动员攻击性的测量
        1.1.3 运动员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1.2 自尊与攻击性
    1.3 移情、身体自尊与攻击性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的提出
    2.2 理论推导与假设
第三章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被试
    4.2 调查工具
        4.2.1 攻击性量表
        4.2.2 身体自尊量表
        4.2.3 移情量表
    4.3 调查方法
    4.4 统计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人口统计学特征
    5.2 场上位置差异
    5.3 各变量的相关性
    5.4 移情在身体自尊和攻击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5.5 移情在身体自尊与攻击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检验
第六章 讨论
    6.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6.1.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
        6.1.2 各变量的运动等级差异
        6.1.3 各变量的年级变化
    6.2 各变量的场上位置差异
    6.3 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6.3.1 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6.3.2 移情与攻击性的关系
        6.3.3 身体自尊与移情的关系
    6.4 移情在身体自尊和攻击性关系中的效应分析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研究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力量素质是篮球内线队员技术发挥的保障
        1.2.2 力量训练能够预防内线伤病
        1.2.3 敏感期进行系统的力量训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
        1.2.4 我国青少年女子内线队员力量训练尚无系统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名词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篮球比赛及场上位置特征研究
        2.1.2 篮球队员核心(躯干)力量训练研究
        2.1.3 Plyometrics训练(超等长训练)研究
        2.1.4 篮球运动员力量评价与测试的研究
        2.1.5 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研究
    2.2 研究贡献和不足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追踪法
        3.2.4 测试法
        3.2.5 个案分析法
        3.2.6 层次分析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基本特征
        4.1.1 身体形态
        4.1.2 能量代谢
        4.1.3 训练经验
        4.1.4 运动伤病
        4.1.5 技术运用
    4.2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
        4.2.1 力量分类研究
        4.2.2 所需力量类型
    4.3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评价与诊断
        4.3.1 评价目的
        4.3.2 指标体系建立
        4.3.3 评价与诊断
    4.4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实践
        4.4.1 力量训练的科学依据
        4.4.2 力量训练手段
        4.4.3 力量训练内容阶段安排
        4.4.4 个体化力量训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篮球比赛中接触性对抗的合理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前四名小组赛与淘汰赛对抗性犯规鸣哨分析[D]. 汤江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D]. 李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对篮球比赛中身体对抗性问题的探讨[J]. 麻忠宁. 当代体育科技, 2020(23)
  • [4]领会式教学模式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李树佳. 郑州大学, 2020(02)
  • [5]WNBA优秀内线球员身体接触下进攻对抗特征研究[D]. 王晓玲.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第三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男篮前八强掩护配合的运用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D]. 马小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2018年FIBA3X3男篮世界杯四强队进攻战术特征研究[D]. 张恒声.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8]篮球掩护战术分类研究[D]. 董卫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9]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移情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D]. 姜先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D]. 胡飞.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篮球比赛中接触对抗的合理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