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

我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

一、我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论文文献综述)

徐畅[1](2020)在《岳阳清代文庙书院园林分析》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以文庙和书院为主导。文庙和书院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文庙和书院非常重视外部环境选择和内部景观营造,呈现出园林化的特征,以环境陶冶人的品格,达到教化的目的。湖湘地区历来重教,清代官学和书院在各府县均有分布,且数量众多,达到空前的繁盛。岳阳地处湖南东北部,具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岳阳现存的清代文庙和书院价值较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研究着眼于特定时期和地域,从园林视角探索文庙书院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岳阳清代的文庙和书院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园林特征和文化内涵。论文主要包含五个章节,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说明,并对文庙园林、书院园林的概念阐述,明确了主要研究范围及内容。同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明确主要的研究切入角度、研究方法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的组织框架。第二部分:第二章为背景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时间、地理范围背景进行说明。从地理、建制、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岳阳的基本情况。从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清代相关政策背景。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文庙和书院及其园林的产生与发展,并着重阐述了两者在岳阳清代的发展情况。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四章为岳阳清代文庙和书院园林的分项分析,结合现存文庙实例,与文献研究相印证,以空间功能和氛围入手,从建筑、山水、植物和小品等要素角度,对文庙和书院各功能空间的典型园林营造手法进行分析。初步分析了这两种园林化的教育场所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第五章为岳阳清代文庙书院园林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从三个角度展开:1.本地域的两种园林(文庙园林与书院园林)比较;2.与不同文化区的同种园林比较;1.与同文化区的同种园林比较。从分布发展、选址、空间布局和园林要素等方面比较,以更好地体现岳阳的文庙和书院园林的共性与特征。

钟伟春[2](2020)在《基于综合大学视野的唐代国子监性质及其办学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子监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绵延千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唐代国子监不仅是唐代具有综合大学性质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更是中国古代高等学校办学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唐代国子监综合大学性质的考辨、办学状况的分析以及办学特色的凝练,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提供办学之传统教育智慧借鉴。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在对相关史料进行翔实爬梳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高等教育学和现代课程论等理论,对唐代国子监的建立与发展情况、办学历史、办学性质、办学状况以及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首先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文教政策等几个方面对唐代国子监的建立与发展背景进行分析,并从筹备规划、选址建校、组织建设等方面探讨其建立与发展情况。之后分“前世”、“今生”、“未来”三个时间段对国子监的发展变迁史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其次通过回溯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得出如下理论认识:(一)综合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学科(知识)分化的产物,也是科学研究深化的产物;(二)高级性、高深性、专业性、研究性以及文理综合性是综合大学的本质属性。之后以此为标准和分析框架,对唐代国子监的性质进行详尽考辨,发现它完全具备了综合大学的五个基本特性,是我国唐代国家中央综合大学。接着重点对唐代国子监的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学生毕业出路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深入、全面、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再现唐代国子监当年的办学盛况。此后为了更好地把握唐代国子监综合大学的性质,将其与欧洲中世纪巴黎大学从学科、课程以及办学层次三个方面细致地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最后在清晰、客观地把握唐代国子监办学历史、办学性质和办学状况的基础上发现:国家举办、分“科”授业、教学周详以及恢弘开放是唐代国子监的办学特色。

杨晶[3](2019)在《传统文化类主题巡展活动探索与实践——以“悠悠太学 莘莘学子”主题巡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悠悠太学莘莘学子"巡展是以孔庙和国子监文化为主题的巡展,于2018年7月19日在安徽名人馆开幕。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巍巍学府,源远流长";"莘莘学子,奋发图强";"学以致用,国家栋梁";"进士题名,安徽贤达"。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打造传统文化类主题巡展,促进博物馆工作的全面提升,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做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工作,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更好地为当今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王永丽[4](2019)在《明代官学学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规是我国古代学校规章制度的总称,它的内容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日常行为的规定,从本质上来说,学规是一种规则意识教育,特别是对学生来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借助学规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传统。到了明代,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明代官学更加强化了学规在约束和管控学生方面的功能。基于此,明代官学学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都有着全面具体的规定。明代官学在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不仅使得明代人才辈出,也促进了明代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本文借助当前学者对我国明代学规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分别以明代国子监学规、卧碑文和吕坤拟定的《社学要略》为蓝本,对明代官学学规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期对现代社会的学生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基本介绍。第二部分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三方面分析了明代官学学规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三部分是明代中央官学学规的研究,梳理了明代中央官学的概况,并以国子监学规为蓝本,从学规宗旨、学规内容、学规特点、学规影响和学规评价五方面对明代中央官学学规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是明代地方官学学规研究,梳理了明代地方官学的概况,并以明代嘉靖时期漳平县卧碑文和吕坤制定的《社学要略》为蓝本,从学规宗旨、学规内容、学规特点、学规影响和学规评价五方面对明代地方官学学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明代官学学规旨在教化民众、培养统治者需要的人才。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学规要求生员具备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大事,一心为国家社稷着想。此外,学规对生员的学业有很高的要求,规定他们须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要求教师对他们进行综合性评价。明代官学学规继承了我国注重规范意识教育的传统,无论是听课、升堂,还是就餐、住宿和请假,生员的行为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些规范对当今的学生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刘厚萍[5](2019)在《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学校空间为带有耦合特征的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学校空间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教育者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和开发,所以加强对学校空间的研究既有意义,也有必要。在社会经济急速变化、科学技术快速迭代、教育自身快速发展背景下,必须对旧有的学校空间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梳理了学校空间的研究文献,按建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化等视角进行分析,界定了学校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将学校内人造物——建筑以及包含建筑的容器——空间一起命名为“学校建筑空间”。学校中图书所包含的信息、计算机网络产生的或所能获取的信息,学校建筑物本身所蕴含的属性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所组成的空间,本文将之命名为“学校信息空间”。无论是建筑空间还是信息空间都要围绕提升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辅以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进行设计与建造。本文还通过中外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和信息空间发展脉络的介绍,把握学校空间演化趋势;通过学校空间设计规范和要点论述,研判当下学校空间建设的规范的不足;为学校空间的变革理论和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背景和基础。如同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和重构一样,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或透过育人性要求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教育自身也是学校空间变革最重要的推手,教育公平要求发挥学生的天然禀赋,也就是个性化育人,这对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和信息空间的共享性提出要求;效率要求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学习的灵活性,也就是智慧育人,这就对学校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提出要求。反过来,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也会推动个性育人、智慧育人,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校使用者的访谈调查、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概念的逻辑推演,确定学校空间变革的四个主要方向:安全性、生态性、开放性和智能性。安全性是学校空间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性是强调学校空间中的自然和生命的元素,安全、生态的校园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学校空间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智能性体现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上述“学校空间变革理论”是否有效还需要实践论证。笔者对所在的华漕学校变革前的状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空间变革方向、思路、原则、策略,并由此展开变革实践,通过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和生态性,提升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提高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和智能性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合作,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前后的变化说明了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最后,作者探讨了学校空间变革与“未来学校”建设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把学校信息空间纳入到学校空间进行讨论,将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从公平与效率的标准,演绎出个性育人、智慧育人,再推演到学校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并回溯论证了建筑空间、信息空间与个性育人、智慧育人之间的关系。以育人性为出发点,从学校空间变革动力分析入手,确定学校空间变革方向,构建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并通过实践进一步论证理论的有效性,由此展望未来学校建设,具有一定创新性。

杨晶[6](2017)在《社教活动探索与实践——以“走进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 体验小小太学生”暑期主题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各家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职能,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地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围绕着"提高博物馆教育水平"这一核心理念开展一系列社教活动,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文以"走进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体验小小太学生"暑期主题活动为例,分析得失,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出更具特色的社教活动,完善社教功能,提升博物馆教育水平。

刘守柔[7](2014)在《清末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与演进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代意义的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事业在清末民国兴起及发展。这是一个对遗产的认识从传统转向近现代的过程。论文着力探讨这一历程,希望藉此获取对当下相应保护思想与实际工作的理解,有助于遗产保护理论建设与保护实践。概念是已成形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积淀。论文从分析近现代中国常用的文化遗产概念入手。清末民国主要运用如“古物”、“文物”、“名胜古迹”等概念,内容包括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当时的遗产保护范围已从传统收藏的可移动人工制品扩展至历史建筑和古迹,并结合自然遗产,如古代植物、历史园林等。同时,对遗产的价值判断从艺术、历史与科学等方面综合考虑,已包括近现代文物。民国时期还缺乏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整体性的保护,但已在实践中将城市规划与历史古迹保护相联系。同时,已逐步研究了民俗、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概念所指内容如何转变为公共保护对象,涉及到学科发展、艺术观念、文化象征意义、社会心理等因素。清末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现象因时代背景而特别显现出象征意义。文物以其独特性与珍贵性,及其所附加的寓意,被视为国家历史文化延续的象征。人们通过博物馆等文化遗产保存形式,建设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博物馆与历史古迹体现了为未来而保存文化遗产的意义。遗产保护观念形成后,能发挥相应的社会功能。通过分析可知,此时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表现出在当代社会的三项主要功能:教育、科研和促进经济发展,清末民国社会利用文化遗产作为审美体验、科学普及、学术研究内容,体现教育功能;从传统发展出实用性,有助于工业技术进步;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此时的遗产保护也面临着如何与社会发展建设相协调的问题,建筑遗产尤其如此。专业人士希望能借鉴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为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政府、地方团体和机构、个人等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是政府颁布保护法律、建立管理实施机构,明确文化遗产的所有权观念;另一方面是社会公共力量的投入,从清末的“自治”保护地方史迹,到民国时期研究与保护机构的专业工作,开展遗产保护宣传与活动等。它们综合发挥作用,体现了现代遗产保护思想与方法。如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例,其工作反映出了系统研究保护、传承技艺等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面对遗产保护的社会现象,论文试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探讨哪些因素促成了遗产观念的发展。清末民初出现的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经历了收藏从私有到共享的转变。公共意识是中国社会自身促成遗产保护工作的因素。来自外部的影响更为明显,人们通过不同途径了解相近历史时期的国外遗产保护方式;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历史古迹、民间技艺等的研究也拓宽了人们理解遗产的范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受到西方影响,且在自身发展中与西方主要国家的遗产事业有着呼应之处,比如立法保护、文物调查、修复技术和理念等。这一方面是由于交流往来的借鉴学习;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文化遗产的“普世意义”。遗产保护思想最终呈现的结果是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得到了保存,即需要讨论以怎样的方式保存历史遗产。20世纪早期开始,文化遗产现代保护政策逐步产生影响,博物馆的藏品与建筑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修复研究。论文以中央公园(社稷坛)的建设为例,探讨“探古迹访名胜”的传统如何影响着古迹遗址保护。人们在维护历史古迹的同时整体保护自然景观、周围环境;通过开放名胜古迹进行社会教育。论文又以孔庙等纪念类建筑的保存与维护为例,探讨历史遗产保护所受的社会思想影响:以物质遗产为精神象征而有目的进行保护,保存相应的地方文化记忆。具体到保护材料与技术方法的选择,反映出社会对历史和艺术意义的理解。技术随着科学进步而发展,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不改变原状”原则在20世纪30年代已运用于修复实例;保存“固有面目”体现出社会对于维护历史风貌的要求。综上,阐释这一段历史,可以归纳出遗产保护思想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所体现的特点:遗产保护内容的多样性、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公共性、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以及与国际遗产保护理念之间的共通性。遗产保护观念的演变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其中的特点延续至今,并不断完善。

周益斌[8](2014)在《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文中研究指明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罗明[9](2014)在《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湖南文教建筑(学宫和书院)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数量上达到四百多所,处于全国前列,而且类型齐全,极具地方特色,成为湖南清代教育和湖湘文化的历史见证,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空间。但遗憾的是,多年来对它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并不多,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多达400多所的文教建筑至今仅剩下残缺不全的35所(17所学宫和18所书院),因此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力图为传承和发展文教建筑艺术形象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及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而敬献绵薄之力。本文基于对现存35处清代文教建筑的实地测绘图、摄录像和139张相关方志图,结合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四个方面,从官学和私学的角度,就发展历程、选址环境、功能布局、建筑形制和建筑装饰五个方面,研究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独有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在发展历程方面,分析出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雍正末年(1735年)为湖南清代文教建筑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阶段;在选址环境方面,比较分析了湖南清代学宫选址与全国其它15省的相异之处,提出了以居于城市正中心为多的见解,书院选址则与全国书院大同小异;在功能布局方面,对全国学宫普遍以左庙右学为主和湖南学宫普遍以右庙左学的主因进行了剖析,对书院建筑则通过对各功能区及其庭院空间的量化分析,得出其以教学功能区为中心,对祭祀区的重视程度超过藏书区的结论;在建筑形制方面,则不局限于常见基本建筑类型,而增设较多祭孔乐舞仪式建筑,形成了丰富的建筑类型和形制;在建筑装饰方面,既反映出具有一定程式化的官式作法特点,又充分利用了湖南当地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以上五个方面就其本质而言,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建筑营造本身,而蕴含着更悠远的士文化精神和美学趣味,表达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体现了湖湘文化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35份现状评估表和部分数字化信息管理档案,弥补了目前湖南清代文教建筑评估和数字化保护的不足。本文成果分六章阐述:第一、二章,探讨湖南清代特有的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文教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三、四章,从发展历程、选址环境、功能布局、建筑形制和建筑装饰五个方面分别研究湖南清代学宫和书院建筑;第五章综合比较学宫和书院建筑的异同;第六章,提出科学保护和利用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的思路和方法。全文正文约23万字,自绘自摄图片456幅,自绘图表51张。

周益斌[10](2014)在《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从太学、大学和书院的关系说起》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3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共同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本文试图全面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二、我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论文提纲范文)

(1)岳阳清代文庙书院园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现状
        1.4.1 关于文庙和文庙园林的研究
        1.4.2 关于书院和书院园林的研究
        1.4.3 对文庙和书院的共同研究
    1.5 研究资料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整合
        1.6.2 实地调研
        1.6.3 统计分析
        1.6.4 比较分析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岳阳清代文庙书院概况
    2.1 岳阳地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建制沿革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候水系
        2.1.5 地域文化
    2.2 清代教育科举制度
    2.3 文庙及其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2.3.1 文庙的起源——孔庙与官学
        2.3.2 文庙的发展——庙学制度构建
        2.3.3 岳阳地区文庙发展过程
    2.4 书院及其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2.4.1 书院的起源——官方与民间
        2.4.2 书院的发展——官学化与城市化
        2.4.3 岳阳地区书院发展过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岳阳清代文庙园林分析
    3.1 岳阳清代文庙的设置
    3.2 文庙的择址
        3.2.1 择址位置和环境
        3.2.2 影响择址的因素
    3.3 文庙的功能和空间布局
        3.3.1 古代文庙的基本布局
        3.3.2 岳阳清代文庙布局
        3.3.3 岳阳清代文庙园林分析重点
    3.4 文庙前导空间庭院
        3.4.1 空间功能和氛围
        3.4.2 建筑和构筑
        3.4.3 理水
        3.4.4 植物
        3.4.5 小品和细部
        3.4.6 题名与典故
    3.5文庙祭祀空间庭院
        3.5.1 空间功能和氛围
        3.5.2 建筑和庭院
        3.5.3 山石
        3.5.4 植物
        3.5.5 小品和细部
        3.5.6 楹联匾额
    3.6 文庙教学空间庭院
        3.6.1 空间功能和氛围
        3.6.2 建筑
        3.6.3 植物
    3.7 文庙园林的文化内涵
        3.7.1 空间格局——道德合一
        3.7.2 祭祀教育——礼乐相成
        3.7.3 园林营造——形意联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岳阳清代书院园林分析
    4.1 岳阳清代书院的分布
    4.2 书院的择址
        4.2.1 择址环境
        4.2.2 影响择址的因素
    4.3 书院的功能和空间布局
        4.3.1 书院的基本布局
        4.3.2 岳阳清代书院布局
        4.3.3 岳阳清代书院园林分析重点
    4.4 书院前导空间庭院
        4.4.1 空间功能和氛围
        4.4.2 建筑
        4.4.3 楹联匾额和小品
    4.5 书院讲学空间庭院
        4.5.1 空间功能和氛围
        4.5.2 建筑和庭院
        4.5.3 植物
        4.5.4 小品和铺装
    4.6 书院祭祀和藏书空间庭院
        4.6.1 空间功能和氛围
        4.6.2 建筑和庭院
        4.6.3 植物和小品
    4.7 书院附属空间庭院
        4.7.1 空间功能和氛围
        4.7.2 建筑
        4.7.3 山水
        4.7.4 植物
    4.8 书院园林的文化内涵
        4.8.1 环境选择——和谐自然
        4.8.2 场所内涵——理学精神
        4.8.3 园林营造——雅俗共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庙与书院园林的比较分析
    5.1 岳阳清代文庙园林与书院园林比较
        5.1.1 择址环境
        5.1.2 空间布局
        5.1.3 各功能空间的园林营造
        5.1.4 园林要素总体特征
        5.1.5 园林化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
    5.2 岳阳文庙园林的地域特征
        5.2.1 与湘江流域文庙园林的比较
        5.2.2 与其他省份的文庙园林比较
    5.3 岳阳书院园林的地域特征
        5.3.1 与湘江流域书院园林的比较
        5.3.2 与其他省份书院园林的比较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综合大学视野的唐代国子监性质及其办学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综合大学的研究
        二、关于唐代国子监的研究
        三、关于唐代国子监与欧洲中世纪巴黎大学的比较研究
        四、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唐代国子监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唐代国子监的建立与发展背景
        一、战乱平息,政治局势稳定
        二、经济复苏,科学文化繁荣
        三、守成以文,文教政策既定
    第二节 唐代国子监的建立情况
        一、唐代国子监的筹备规划
        二、唐代国子监的选址建校
        三、唐代国子监的组织建设
    第三节 唐代国子监的变迁史
        一、唐代国子监的“前世”
        二、唐代国子监的“今生”
        三、唐代国子监的“未来”
第三章 唐代国子监的综合大学性质分析
    第一节 高级性
        一、政治地位显赫
        二、学术地位尊崇
        三、法律制度保障
    第二节 高深性
        一、课程内容艰深
        二、修业期限漫长
    第三节 专业性
        一、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教育的实施
        三、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四节 研究性
        一、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二、研习学问为己任
    第五节 文理综合性
        一、文科
        二、理科
        三、文理综合性
第四章 唐代国子监的办学状况
    第一节 唐代国子监的招生制度
        一、招生方针与招生原则
        二、招生计划
        三、入学程序及具体实施办法
        四、学生待遇
    第二节 唐代国子监的课程设置
        一、通识课程
        二、专业课程
        三、基础课程
        四、实践课程
    第三节 唐代国子监的教学活动
        一、释奠讲学
        二、教学方法
        三、学生修业年限
    第四节 唐代国子监的教学管理
        一、考试管理
        二、假期管理
        三、学业管理
    第五节 唐代国子监的教师管理
        一、学官的种类、编制及职责
        二、学官的选任
        三、学官的考核与评价
    第六节 唐代国子监的学生出路
        一、入仕为官
        二、继续求学
        三、另谋他路
第五章 唐代国子监的办学特色
    第一节 国家举办,发展稳定
    第二节 分科授业,精准教学
    第三节 教学周详,主辅兼习
    第四节 恢弘开放,国际特色
第六章 附论:唐代国子监与中世纪巴黎大学办学比较
    第一节 学科、课程的比较
        一、儒学教育与神学教育比较分析
        二、律学教育与法学教育比较分析
        三、文学教育比较分析
        四、算学教育比较分析
        五、医学教育比较分析
    第二节 办学层次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传统文化类主题巡展活动探索与实践——以“悠悠太学 莘莘学子”主题巡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巡展活动背景和意义
二整合资源确定主题
    1.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文物文化资源
    2. 安徽名人馆文物文化资源
三结构脉络
四展示重点打造亮点
五巡展活动效果
六关于传统文化类巡展的思考
七结束语

(4)明代官学学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研究法
    1.4 概念界定
        1.4.1 学规
        1.4.2 官学
        1.4.3 国子监
        1.4.4 卧碑文
        1.4.5 社学要略
    1.5 文献综述
        1.5.1 我国明代学规宗旨的研究
        1.5.2 我国明代学规内容的研究
        1.5.3 我国明代学规特点的研究
2 明代官学学规产生的社会背景
    2.1 政治背景:高度君主专制
    2.2 经济背景:从“安养生息”到“经济危机”
    2.3 文化背景:程朱理学面临挑战
3 明代中央官学学规研究
    3.1 明代中央官学概况
    3.2 国子监学规分析
        3.2.1 学规宗旨
        3.2.2 学规内容
        3.2.3 学规特点
        3.2.4 学规影响及评价
4 明代地方官学学规研究
    4.1 明代地方官学概况
        4.1.1 明代府州县学概况
        4.1.2 明代社学概况
    4.2 地方官学学规分析
        4.2.1 学规宗旨
        4.2.2 学规内容
        4.2.3 学规特点
        4.2.4 学规影响及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学校生存性拷问
        二、理论研究的缺口
        三、实践存在的问题
        四、个人思考及感悟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学校空间的分类
        二、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学校空间
        三、学校空间的理念与实践
        四、对文献综述的再评述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二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空间及其衍生概念
        二、建筑空间
        三、信息空间
        四、学校空间
        五、育人性
    第二节 学校空间的育人解析
        一、学校空间的直接育人价值
        二、学校空间的间接育人价值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步骤与研究过程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三章 学校空间历史与演变
    第一节 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一、西方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二、我国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学校建筑空间的分类
        一、学习空间
        二、公共空间
        三、生活空间
        四、不同类型空间的协同
    第三节 信息空间发展脉络
        一、农耕时代
        二、工业时代
        三、信息时代
        四、智能时代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四章 中小学学校空间设计及建造要点解析
    第一节 中小学学校空间的发展趋势
        一、当下中小学学校空间的状态
        二、未来中小学学校空间的趋势
    第二节 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与建造
        一、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三、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当代中国学校建筑空间实践
    第三节 中小学学校网络空间规范与要点
        一、网络空间实体部分的设计规范与建设要点
        二、网络空间虚拟部分的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五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体系构建
    第一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动力
        一、经济发展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二、科技进步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三、育人要求推动学校空间变革
    第二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一、安全性学校空间
        二、生态性学校空间
        三、开放性学校空间
        四、智能性学校空间
    第三节 学校空间变革与育人的关系
        一、学校空间变革促进个性育人
        二、学校空间变革促进智慧育人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六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实践论证
    第一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总述
    第二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策划
        一、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二、学校空间变革的思路
        三、学校空间变革的原则
        四、学校空间变革的策略
    第三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实践
        一、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
        二、提升学校空间的生态性
        三、提升学校空间的开放性
        四、提升学校空间的智能性
    第四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促进学校改进
        一、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与学校改进
        二、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的初步成效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七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未来学校的基本认识
        一、未来学校的理念内涵
        二、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和特质
        一、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
        二、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特质
    第三节 未来学校的再认识
结语:学校空间的再思考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7)清末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回顾
        1、文化遗产理论、文物学方面的研究
        2、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领域
        3、对博物馆、考古学等文化机构与背景的历史研究
    二、研究目的: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与演进的意义
        1、时间范围·时代意义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1、国际公约中的文化遗产概念
        2、侧重建筑物和遗址等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意义
        3、本文与之相关思考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如何去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现象
        2、研究内容与思路
        3、论文研究框架
第一章 通过概念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一、清末民国“文化遗产”相关概念
        1、古物、文物
        2、名胜古迹
        3、古迹
        4、美术品、艺术品
        5、古建筑、历史建筑、文物建筑
        6、营造
        7、文化遗产
    二、与当代常用文化遗产概念比较
        1、不同时期的古物、文物概念
        2、关于古物、文物的年代界定
    三、小结
第二章 形成社会共同保护的文化遗产理念
    一、对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认知
        1、文化遗产与美术事业的发展
        2、1935年“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表现之精神
        3、建筑遗产与艺术观念
    二、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
        1、文化遗产的开启智识作用
        2、促进技术发展的作用
        3、遗产的文化纪念与象征意义
    三、城市遗产的保存与社会发展
        1、建筑文化遗产之借鉴与传承
        2、兼顾文化遗产保存与社会生活需求
        3、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留历史见证
        4、延续历史建筑的生命力
        5、历史古迹的经济价值
    四、小结
第三章 保护遗产的社会各方力量
    一、地方的遗产保护传统
        1、清末之“自治”古迹保护
        2、民国时期的地方古迹维护
        3、对私有重要古物的管理
    二、“政府与国民共负责任者也”——遗产保护法规与政府保护项目
        1、法律规章
        2、机构设置
        3、建筑遗产保护项目
    三、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团体
        1、中国营造学社体现的遗产保护思想
        2、学术团体对建筑遗产的理解与传承
    四、社会团体和机构促进遗产保护工作
        1、民间团体活动与政府管理的结合
        2、社会团体的作用
    五、遗产事业发展整体中的个人角色
        1、朱启钤
        2、张謇与朱启钤的比较
    六、小结
        1、群体与个体的形象
        2、观察法规保护遗产内容的变化
第四章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讨遗产保护影响因素
    一、文化遗产与公共意识
        1、遗产保护体现的公共性意义
        2、公共文化设施的影响
        3、公共空间与社会文化生活
    二、外界的影响力
        1、西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2、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
    三、在外界影响下加深对自身文化遗产的理解
        1、西人拓宽的中国建筑遗产研究视野
        2、博物馆文化活动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关注
        3、对于民间技艺的研究
        4、世界博览会表现的中国文化遗产观念
    四、小结
第五章 社会思想与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一、怀古情怀与现代意义的研究保护
        1、访古、怀古与考古
        2、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历史建筑
    二、名胜古迹的开放与保护
        1、园林旧迹的功能转变
        2、古迹开放的象征寓意
        3、随社会发展而转变的文化见证意义
    三、开放与保护古迹的社会文化意义
        1、作为社会教育事业的公园建设
        2、名胜古迹开放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四、以孔庙为例观察民国时期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
        1、纪念性建筑遗产的保护
        2、为坛庙类历史建筑制定的保护措施
        3、社会思想变化对建筑保护的影响
        4、孔庙建筑保护与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5、孔庙历史建筑保护所蕴含的社会精神
    五、曲阜孔庙修葺计划体现的历史建筑修复理念
        1、《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的遗产保护观点
        2、对《修葺计划》观点的探讨
        3、20世纪30年代的“力求保存固有面目”理念
    六、小结
第六章 文化遗产保护兴起与演进过程体现的特点
    一、遗产保护兴起与演进过程的特点
        1、清末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与演进
        2、遗产保护内容的多样性
        3、文化遗产事业的公共性
        4、保护工作的科学性
        5、国际间的共通性
    二、遗产价值观与保护观点的延续
        1、社会教育促进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
        2、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
        3、在城市发展珍惜遗产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8)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我国大学源头的争议
    1.1 我国现代大学起源之争
    1.2 起源于 “太学” 说
    1.3 起源于西方 “大学” 说
    1.4 “双重起源” 说
2 大学与太学之间的关系
    2.1 太学的演变
    2.2 太学与大学的区别
3 太学与书院之间的关系
    3.1 对太学的基本共识
    3.2 书院与太学的关系
        3.2.1 书院简述
        3.2.2 书院与太学的关系
4 大学与书院之间的瓜葛
    4.1 西方大学简介
        4.1.1 中世纪大学起源
        4.1.2 西方大学的 “形” 与 “神”
        4.1.3 传承与光大的西方大学
    4.2 我国现代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关系
        4.2.1 师法欧美与日本, 初创大学阶段 (19 世纪末 ~1949 年)
        4.2.2 照搬苏联, 改造大学阶段 (1950 ~1978 年)
        4.2.3 复转借鉴欧美, 改革大学阶段 (1978 年至今)
    4.3 大学与书院的关系
        4.3.1 时代促成大学与书院有交点
        4.3.2 书院或消亡、或转为大学
5 我国大学的源头

(9)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的定义
        1.2.2 研究对象的时间限定——关于“清代”
        1.2.3 研究对象的空间限定——关于“湖南”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3.1 文献综述
        1.3.2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影响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的主要因素
    2.1 历史因素
        2.1.1 古代教育机制的发展概况
        2.1.2 湖南古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2.2 自然因素
        2.2.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2.2 地形与地貌
        2.2.3 地质与地方材料
    2.3 社会因素
        2.3.1 社会制度——选士制度
        2.3.2 社会经济——学田制
        2.3.3 社会心理——宗族情结
        2.3.4 社会文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南清代官学文教建筑——学宫
    3.1 历史沿革
        3.1.1 兴盛时期——顺治时期(1644年——1661年)
        3.1.2 普及时期——康熙到雍正时期(1662年——1735年)
        3.1.3 衰落时期——乾隆到光绪二十八年(1736年——1902年)
    3.2 遗存现状
    3.3 学宫选址
        3.3.1 选址来源
        3.3.2 选址方位
    3.4 学宫基址规模与布局
        3.4.1 基址规模
        3.4.2 庙学布局
    3.5 学庙的功能分区与建筑形制
        3.5.1 前导功能区
        3.5.2 主体功能区
        3.5.3 附属功能区
    3.6 学署的功能分区与建筑形制
        3.6.1 前导空间
        3.6.2 教学用房
        3.6.3 教学管理用房
        3.6.4 其他用房
    3.7 建筑装饰艺术
        3.7.1 装饰题材与内容
        3.7.2 装饰材料与工艺
        3.7.3 装饰色彩
    3.8 建筑实例分析
        3.8.1 府学——岳州府学
        3.8.2 直隶州学——澧州州学
        3.8.3 直隶厅学——乾州厅学
        3.8.4 县学——浏阳县学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清代私学文教建筑——书院
    4.1 历史沿革
        4.1.1 萧条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
        4.1.2 繁荣时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乾隆末年(1736年)
        4.1.3 动荡时期:嘉庆至咸丰年问
        4.1.4 改造时期:同治光绪年间
    4.2 遗存现状
        4.2.1 遗存实物及资料
        4.2.2 规模及分类
    4.3 书院选址
        4.3.1 选址主因
        4.3.2 选址类型及界面处理
    4.4 书院的功能布局
        4.4.1 布局原则——礼乐相成
        4.4.2 原型建筑的影响
        4.4.3 功能分区
        4.4.4 布局类型
    4.5 书院建筑的庭园空间
        4.5.1 构景要素
        4.5.2 庭园与建筑的主要结合方式
        4.5.3 主要构成形态
        4.5.4 主要围合方式
        4.5.5 量化分析
    4.6 建筑形制
        4.6.1 院门
        4.6.2 讲堂
        4.6.3 藏书楼
        4.6.4 大成殿
        4.6.5 专祠
        4.6.6 考棚
        4.6.7 斋舍
    4.7 书院建筑的装饰艺术
        4.7.1 装饰内容
        4.7.2 装饰色彩
        4.7.3 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
    4.8 建筑实例分析
        4.8.1 省会书院——长沙岳麓书院
        4.8.2 县级书院——醴陵渌江书院
        4.8.3 乡村书院——溆浦崇实书院
        4.8.4 祭祀书院——汝城濂溪书院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清代官学和私学文教建筑比较
    5.1 发展历程
    5.2 选址环境
        5.2.1 主要选址观
        5.2.2 选址位置
    5.3 功能布局
        5.3.1 共同原则
        5.3.2 功能分区
        5.3.3 布局模式
    5.4 建筑形制
        5.4.1 教学建筑
        5.4.2 祭祀建筑
        5.4.3 藏书建筑
        5.4.4 泮池
    5.5 建筑装饰
        5.5.1 装饰内容与题材
        5.5.2 装饰材料与工艺
        5.5.3 装饰色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南清代文教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6.1 建筑现状调查及评估分析
        6.1.1 评估标准
        6.1.2 现状评述
    6.2 保护与利用方法
        6.2.1 基本理念
        6.2.2 数字化信息记录
        6.2.3 动态化保护利用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B 清代湖南各级官学生员名额统计表
附录C 清代湖南官学办学情况简表
附录D 清代湖南书院办学情况简表
附录E 清代湖南书院地区分布表
附录F 35所现存清代文教建筑现状调查评估表

(10)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从太学、大学和书院的关系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大学源头的争议在哪?
    (一)我国现代大学起源之争
    ( 二) “太学”说
    ( 三) 西方 “大学”说
    ( 四) “双重起源”说
二、大学与太学两者有何关系?
    ( 一) 太学的演变
    ( 二) 太学与大学的区别
三、太学与书院之间有何关系?
    ( 一) 对太学的基本共识
    ( 二) 书院与太学的关系
        1. 书院简述
        2. 书院与太学的关系
四、大学与书院之间有何瓜葛?
    ( 一) 西方大学简介
        1.中世纪大学起源
        2. 西方大学的 “形” 与 “神”
        3. 传承与光大的西方大学
    ( 二) 我国现代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关系
    ( 三) 大学与书院关系
五、我国大学的源头在哪?

四、我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论文参考文献)

  • [1]岳阳清代文庙书院园林分析[D]. 徐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综合大学视野的唐代国子监性质及其办学状况研究[D]. 钟伟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3]传统文化类主题巡展活动探索与实践——以“悠悠太学 莘莘学子”主题巡展为例[J]. 杨晶. 孔庙国子监论丛, 2019(00)
  • [4]明代官学学规研究[D]. 王永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5]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D]. 刘厚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社教活动探索与实践——以“走进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 体验小小太学生”暑期主题活动为例[J]. 杨晶. 孔庙国子监论丛, 2017(00)
  • [7]清末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与演进研究[D]. 刘守柔. 复旦大学, 2014(12)
  • [8]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J]. 周益斌.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4(01)
  • [9]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D]. 罗明. 湖南大学, 2014(12)
  • [10]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从太学、大学和书院的关系说起[J]. 周益斌. 高等理科教育, 2014(01)

标签:;  ;  ;  ;  ;  

我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