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广西银币

论民国时期广西银币

一、试议民国时期广西银币(论文文献综述)

余治国[1](2019)在《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文中研究表明清代前期与中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财税体系,主要以田赋、盐税等为主,其他收入为辅的中央集权化之财政制度。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等工商税收为主的财税体制,初步建成了现代税收制度。近代财税的现代化变迁过程历经八、九十年,其中的过程复杂曲折而漫长。研究近代税制的过程,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在近代税制变迁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过渡税种分别是厘捐与子口税。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就是以多方博弈的视角,通过考察厘捐、子口税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展现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的主要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对近代税收体系变迁做细致的考察,以探讨这一嬗变的过程及特征。具体而言,清代前期与中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财税体系,刚性强,较僵化,财政体系缺乏国债、现代银行等现代融资手段与工具,在实际运作中已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近代在内部战乱与对外战争的财政冲击下,清政府被迫下放财权,来源于传统捐输的厘捐由此产生。作为工商税种,厘捐具有相当的弹性,弥补了传统财税体系弹性不足的缺点。而地方督抚在战时掌控了军政、人事及财政等各种权力,并着力推动厘捐征收的长期化与制度化,清王朝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之间此消彼长。洋务新政时期所创办的各种企业,逐渐脱离了奏销制度的约束,巩固了地方督抚对厘捐等财权的控制,地方财政呈现半独立的状态,清政府的中央财权受到严重的削弱。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承认了地方税权与地方税,并引入西方预算制度替代传统的奏销制度,暂时划分了国地两税。袁世凯政权最终于1914年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地方税制度。与此同时,厘捐的出现刺激了子口税制度的产生,子口税制度反过来又对厘捐征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厘捐是近代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子口税完全归中央所有,地方政府试图采取了各种办法以抵消子口税的影响,如土货三联单限制办法,以传统税种的落地税作为抵制进口子口税的主要厘捐。这些表现出近代税制变迁过程中的诸多特点。而清末民初铁路货捐的演变历程,则充分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中外之间在财政关系上多元博弈的特点。税收在本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其运作基础是政治权力。概而言之,近代税制变迁是在条约制度的夹缝中获取生存的空间。税制需求存在着多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中外、央地、政商之间的利权、财权,因时因地,或存在着一致利益,或存在着冲突及妥协。税收制度的制定与实际执行的税收体系须考虑到各方利益之间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妥协性。税制的有效变革依赖于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具有必要威权性之中央政府。以军事镇服与政治集权为支撑,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裁厘加税政策,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税制。但国民政府的现代税收制度未能避免变相厘捐的继续存在,尤其在县级仍延续着晚清以来无序而混乱的局面。总的来看,近代税制变迁的过程艰难而曲折,“变”与“不变”始终这一论题的焦点所在。多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则对这一焦点的实际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又基于近代各种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从而使得近代税收体系的变迁过程具有若干鲜明的特点与性质。

黄文波[2](2019)在《桂林版《大公报》中的货币资讯(1941—1944)》文中研究说明桂林版《大公报》创办于抗战时期的桂林,其以丰富的资讯反映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豫湘桂战役大溃退这段时间国际、国内和广西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其中金融领域的货币资讯较多,集中反映了国内和广西有关货币发行、流通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伪币、假币的历史事件,这些货币资讯对于抗战时期广西金融史和货币史的研究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陈亮[3](2019)在《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甘青民族走廊地跨甘肃、青海两省,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也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区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明清以来,在甘青民族走廊内生活着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本区域更成为汉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汇之处。鉴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及民族多元格局,受到明清历任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明清政府通过对本区域实施有效控制与管理,使其从“边疆”渐成“腹地”,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持续不断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甘青民族走廊内的人口、农牧业、工商业的发展,并对域内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产生极大影响。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明初,国家从战略地位的高度对甘青民族走廊进行开发与建设,卫所体系的建立不仅为明朝奠定坚实的军事保障,也意味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大批迁入的戍边将士既促进了人口增长,也有力推动了域内的经济开发。明末清初,甘青民族走廊内战事频仍,人口损耗极大,至康熙中后期,随着政局稳定及社会发展,人口迅猛增长,外来人口的涌入以及人口的自然增殖使甘青民族走廊内各地的经济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治之后,本区域爆发多次反抗清朝统治的战争,不仅造成大量人口伤亡,也严重阻滞了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入明以来,出于军事战略的考量,明廷实施以屯田为基础的屯卫制度,向西不断拓展的农业开发不仅巩固了西部疆域,也开启了区域农业一体化的进程。有清一代,各族百姓在明代农业开发的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的垦地运动。此时段内,土地开垦不再集中于平地与川地,山地、坡地皆试种杂植,土地开发程度再创历史新高。在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各少数民族逐渐弃牧业农,这不仅确立了农业经济在本区域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也改变了域内的民族格局。随着屯田的开发,小麦的分布区域日益扩大,最终在甘青民族走廊内形成小麦种植区与青稞种植带,而这条农业种植带往往也是汉族与藏族的分界线。清中后期,高产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引种与推广、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均促进农业不断发展,并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本区域工商业也取得一定发展。首先,在丰富原材料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本区域传统手工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晚清之际,近代机器制造业的萌芽开始出现,域内呈现出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大机器生产并存的场景,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出现对地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次,明清时期本区域的商业逐渐从明代的链条式经贸模式由向清代的区域贸易圈转变。明朝政府主导的“茶马贸易”与“朝贡贸易”构成与内地交往的经济链,其在推动各民族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强化了彼此间的政治、文化交流。入清以来,随着农业化的纵深发展和商业通道的繁荣,甘青民族走廊逐渐成为全国性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在民族贸易的推动下,不仅出现专业化的商品市场,也兴起多个颇具影响的民族贸易市镇,最终在清中期形成以甘青民族走廊为依托的区域贸易圈。持续性的经济开发使地域社会在多个层面产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力量不断渗透,推动了本区域行政建置的发育进程,原本归属土司或寺院管理的土地及人口逐渐处于国家管辖之下。宗族作为基层社会重要的民间组织形态,其形成与地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并成为维护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民族贸易的兴起,部分农业人口开始转移至工商领域,商人与手工业者阶层不断壮大。明代的屯田开发为甘青民族走廊植入新的社区,屯堡、铺舍、营等错落分布于民族交汇区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多民族共处的分布格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衣食内容更为多元,城乡生活日益丰富,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奢侈之风逐步在各地蔓延。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较前代多有建树,中央政府不仅设置大量官学、书院、社学,还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开办义学等,凸显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性及多元性。本文选择甘青民族走廊这一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人文地理区域为研究范围,以明清以来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分析自然、人文及历史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同时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存在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邹福露[4](2018)在《江苏省议会研究(1912-1925)》文中认为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议会政治在中国初步实践。1907年10月,中央发布“各省速设咨议局”谕,江苏省随后成立咨议局,制定议事规则、议事制度等,运作之流畅,颇具近代议会精神。辛亥革命后,临时省议会接承咨议局,稳定了独立后的江苏政局。新的政权需要新的气象,成立正式省议会势所必然。经过一番周折,北京政府颁布《省议会议员选举法》。正式议会成立前先进行选民调查、初选和复选,选举共选出议员160名,当选议员多为具有传统功名的士绅,少部分议员接受过新式教育。议员选举时,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贿选、卖票等行为见诸报道。选举结束后,省议会正式成立。江苏省议会共历经三届。1913年2月第一届省议会开议后,议员们多抱有理想主义之态度,提交议案颇为积极。1914年2月,江苏省议会被迫中止,袁世凯死后省议会得以恢复。恢复后的第一届省议会,以及第二、第三届省议会,受到了党派政治的影响,议会运行效率低下。第二、第三省议会期间,省议会与省长、省议会与各级行政部门之间就权限职责等问题,多有冲突。1925年4月,最后一届临时会结束后,江苏省议会就此终结,议会政治在江苏的实践宣告失败。总体上来看,江苏省议会作为近代中国地方议会民主的政治性实践,其带来的民主因素是难以磨灭的,它在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但江苏省议会在民主实践的同时并未完全体现出地方议会所应有的立法监督与制衡功能,而省议会选举及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也反映了当时江苏省议会实行民主政治的历史困境。

郑云波[5](2012)在《言官与光绪朝政研究》文中提出言官是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官僚群体。他们出身于科甲正途,饱受儒学熏陶,有强烈的卫道意识,而其职司纠举弹劾,又与卫道意识产生强烈互动,从而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光绪朝是晚清政治演化最为激烈时期,洋务、维新、新政、立宪乃至革命,或次第发生,或并驾齐驱,在近代史上,堪称典型的转型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大夫集团表现各有不同,言官则以其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参与到每一个重大的事件当中。本文通过对光绪朝言官思想的载体——奏折进行分析,揭示言官在历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从而深入展现这一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说明巨大的社会变迁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的精英群体。光绪入承大统之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十年,但是,以传统卫道士自居的言官多数站在洋务派的对立面,对洋务新政进行指责、批评,甚至否定。只有少数言官对洋务新政的新兴建设项目进行赞美和支持,打破了传统印象中言官顽固、守旧的形象,标志着经过中国近代化浪潮的洗礼之后,言官群体也开始出现了裂痕。甲午战败,变法兴起,针对变法,言官群体开始分化。其中,热情支持变法者,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表意见,力陈变法维新之道;顽固反对变法者,不惜落井下石,罗织罪名,对维新派人物及其主张进行非议和攻击。双方的论争与新旧两党的交锋相始终。庚子事变后的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迫使统治集团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清末新政,在新政中,言官表现差异巨大,前期相对沉寂,后期趋于活跃,在对新政中各项举措的认识上,虽然也存在着守旧和激进两派争论,但此时的言官已绝少顽固到底、对新政全然否定,而是在宏观上认同新政,却对具体的方案提出各种责难和批评。这种矛盾反映着在浩荡的变革潮流面前言官的犹豫、踟蹰与彷徨。伴随着洋务新政、戊戌新政以及清末新政的进行,晚清的政治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言官附和清流弹劾南派政治势力,还是站在帝党一边攻击后党集团,亦或是丁未政潮中与庆、袁的斗争,言官皆以其纠举弹劾,驳正伪失的使命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虽然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但是又毫无例外地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工具。总之,言官在光绪朝的种种表现,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光绪朝政的发展变化,又使言官本身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整体性特征而言,整个言官队伍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之下缓慢的转变着自身,由守旧向开明、消极监督向积极建言、由仅仅做君主的耳目向敢于驳斥皇皇上谕发展,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的封驳职能;就个体性特征而言,一些言官在政治参与中实现了某种质的变化,成为新社会政治力量的代言人、拥护者。

谢敏荣[6](2011)在《抗战初期救国公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南京国民政府为筹措抗战军费,发行了救国公债。该公债于1937年9月1日以十足票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总额为五亿元,规定从1941年开始还本,偿还期限为30年,从1938年起开始付息,年息四厘,由财政部从国库拨款充作基金,债权人为广大民众,而非以往的承购商银行。为扩大财力来源,现款和有价物品都可以应募。在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国民政府的宣传引导下,救国公债发行得比较顺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赤字,增加了抗战所需的军费。本文立足于全局,主要论述了救国公债的发行、劝募、认购、停募和善后几个方面。具体来讲,国民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严重是其发行的直接原因;而此时国内工业和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民众购买力的增强为其发行提供了现实基础;南京国民政府之前发行一系列公债的成功先例使得救国公债的发行有了丰富的经验。为使救国公债顺利且有序发行,在救国公债的中央管理机构——财政部的号召下,经募机关得以设立,相关的发行制度和奖励办法等也相继出台。救国公债的劝募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使更多的民众了解救国公债,政府领导和民间团体以及爱国人士以不同的方式对其加以宣传,这就提高了救国公债的知名度。救国公债的认购是全文的重点。由于受篇幅和资料的限制,这部分主要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政教机关、实业界和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认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揭示了全国上下踊跃认购救国公债的情形。救国公债的停募和善后是其后续工作,也是维护政府在民间信誉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其偿还时间和付息时间长,资料搜集难度大,所以本文只是对财政部拟定的救国公债发票办法和每年计划的还本付息情况作一简要概述。

蒋立场[7](2009)在《上海银行业与国民政府内债(1927-1937)》文中认为1927—1937年间上海银行业与国民政府内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财政金融史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之一。本论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上海银行业及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充分整理利用相关重要档案文献与报刊资料等,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理论及方法,以上海银行业承借与投资政府内债前后情形,以及应对1932年、1936年两次内债整理案前后经过为考察重点,并结合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支与内债状况以及业内外相关评论等,对1927—1937年期间上海银行业与国民政府内债之间关系做进一步系统研究。以冀把握上海银行业与国民政府内债之间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复杂性、阶段性,深入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金融业特殊的变迁历程及其与政府财政之间复杂的关系。

时广东[8](2005)在《1905-1935: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研究 ——以聚兴诚银行、四川美丰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四川,是中国内陆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四川的发展历史从来都是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但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的现代化。四川要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四川的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要有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充足的资金投放为前提,没有资金的支撑,一切都未免流于空谈。故,“金融之于国家,犹如血液之于人体,须臾不可或缺”。可以这样讲,近代四川的金融银行发展状况如何,是四川现代化过程中所有问题的关键。1905年—1935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四川银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影响不仅对于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现代化,同时也对整个中国金融银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对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的研究考察,这一问题恰恰又是整个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选择这一课题,不仅可以弥补近代四川银行业发展史研究的缺憾与不足,同时也可以为深化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1905—1935三十年四川银行业发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首先对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历史的学术史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客观的评价有关这一学术史研究的学术状态、贡献和影响,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尚可扩展的学术空间;第二、结合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与基本概况;第三、交代三十年四川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演变轨迹;第四、介绍并评述这三十年四川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起点和发展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认识论基础;第五、以聚兴诚和四川美丰两家银行的个案介绍与分析,论证在近代

孟国华[9](2004)在《试议民国时期广西银币》文中提出

本刊编辑部[10](1991)在《一九九○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续)》文中指出

二、试议民国时期广西银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议民国时期广西银币(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文章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文章结构
        (四)制度与体系
第一章 厘捐的产生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的财税制度与特点
        一、财税制度与法外之法
        二、财税体系的刚性化回归
        三、财政制度内含的潜在危机
    第二节 晚清的内外财政冲击与厘捐的肇始
        一、内外冲击对财税体系的动摇
        二、厘捐之缘起
        三、民间自愿捐输的近代变异:厘捐
    第三节 地方财权的兴起过程
        一、战时中央财政集权化制度的削弱
        二、洋务新政对地方督抚厘捐控制权的巩固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央地税权之争及地方税的初步成型
    第一节 清廷清理财政得失及地方税的孕育
        一、中央集权化的财政清理
        二、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厘捐
    第二节 预备立宪与央地税权分配的角逐
        一、各省对地方税权的意见
        二、混乱的税捐及税收支配权的多方竞力
        三、央地税权分配的各方争论与清廷的尝试
    第三节 北洋时期的央地税权胶葛
        一、袁世凯政府的税权分配方案
        二、赣宁之役后袁世凯政权的财税中央集权化
        三、地方税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厘捐盛行背景下子口税制度的形成与演进
    第一节 子口税制度的设立
        一、厘捐兴盛对开办子口税的刺激
        二、子口税制度的初步建立及效果
        三、复进口税制度对地方税权的侵蚀
        四、修约谈判与子口税制度的调整
    第二节 子口税制度引起的央地纠纷
        一、海关的划一管理与子口税的中央控制
        二、地方争夺子口税控制权的失败
    小结
第四章 子口税与厘捐之间的此消彼长
    第一节 三联单制度与厘捐
        一、土货出口三联单制度的不统一
        二、三联单制度之修订及其结果
        三、对三联单制度的整顿及挫败
    第二节 产地税对三联单制度的抵制
        一、土货出口产地税的举办
        二、行商包税形式的产地税
        三、假名落地税的产地税
    第三节 土货三联单限制办法对厘捐的保护
        一、镇江关土货名目限制办法的形成
        二、镇江关《土货限制章程》的局部推广
        三、区域性零星土货的名目限制办法
    第四节 华洋合伙对厘捐与子口税的双重规避:以新泰兴案为例
        一、华洋合伙与新泰兴羊毛贸易网的建立
        二、新泰兴羊毛联单案的起因
        三、新泰兴羊毛联单案的结局
    第五节 满足地方财政之需的区域性厘捐
        一、广东台炮经费引发的中外交涉
        二、吉林省七四厘捐与九厘捐的征收与改办
        三、江西省九九商捐的征收
    小结
第五章 落地税的演变及其与子口税的冲突
    第一节 近代之前传统落地税的构成与特点
        一、州县落地税
        二、税关落地税
        三、边疆落地税
    第二节 清代后期落地税的延续与变动
        一、传统落地税的存续
        二、落地税与厘捐的合流
        三、工业产品的落地税
    第三节 洋货落地税的形成与普遍化
        一、洋货落地税的产生
        二、中外续订商约的影响
        三、清末洋货落地税的中外交涉
    第四节 落地税的分化与裁撤
        一、落地税在北洋时期的变化
        二、北洋时期洋货落地税的中外交涉
        三、落地税之消亡及余波
    小结
第六章 多方之间的财权博弈:以津浦货捐为个案
    第一节 铁路货捐的兴办与多方角力
        一、铁路货捐的起始及中外交涉
        二、铁路路权与货捐税权之内在矛盾
    第二节 财政部直管津浦货捐的制度确立之曲折过程
        一、苏皖直鲁四省津浦货捐局的设而复废
        二、财政部直管津浦货捐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三节 津浦线厘捐征收的外国干涉
        一、津浦货捐的外交纠葛
        二、津浦铁路沿线厘捐征收之中外纷争
    第四节 地方军阀对中央津浦货捐控制权的消解
        一、地方军阀对津浦货捐的截留
        二、中央津浦货捐控制权的消解
    小结
第七章 厘捐与子口税的裁撤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加税的过程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裁厘加税的延滞
        二、中原大战后裁厘加税政策的推行
        三、裁厘加税政策的成效
    第二节 现代税制的初见雏形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税制变革
        二、国地税的划分及地方税的现代化进展
        三、变相厘捐的长期存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桂林版《大公报》中的货币资讯(1941—1944)(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关货币发行的资讯
    (一)纸钞券的发行
    (二)辅币的发行
二、有关货币流通的资讯
    (一)旧币流通问题
    (二)货币收兑问题
        1. 铜元
        2. 港钞
    (三)大小票问题
三、有关伪币、假币的资讯
四、结语

(3)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研究资料和研究现况
    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人口变迁
    第一节 明代人口的变化
        一、明初大规模移民推动人口增长
        二、明中后期人口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 清代的人口起伏
        一、清前期人口的恢复性发展
        二、乾隆四十一年至咸丰三年间人口的滞胀
        三、同治兵燹后的人口骤减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人口
        一、明代的“西番”人口
        二、清代的少数民族人口
    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农牧业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
        一、明代农业的西向拓展
        二、清代农业一体化的完成
        三、传统农作物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作物的引种与推广
    第二节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化与水利设施的兴修
        一、农业技术与生产工具的进步
        二、明代水利工程的创修
        三、清代水利渠网的完善
    第三节 明清时期畜牧业的发展
        一、明代官营养马业的勃兴
        二、清代官营养马(驼)业的延续
        三、明、清民营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小结
第三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传统手工业及近代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
        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
        三、少数民族手工业的延续
    第二节 近代工业的萌芽
        一、洋务运动背景下的近代工业
        二、清末的“新政实业”
    第三节 传统手工业及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色彩
        二、外部因素推动下的发展
    小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商业进展
    第一节 明代链条式的经贸模式
        一、国家掌控下的茶马贸易
        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朝贡贸易
    第二节 清代区域贸易的繁荣发展
        一、流通商品种类的多元化
        二、民族贸易推动商业市场形成
        三、商人群体对商贸交流的促进
        四、商路的开辟与贸易圈的建立
    第三节 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从“重农抑商”向“重农重商”的转变
        二、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对民族贸易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地域社会的变化
        一、行政区域的扩张与编户齐民
        二、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三、商人及手工业阶层的壮大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变革
        一、军民共处与新村寨聚落的形成
        二、由俭入奢的消费观念
        三、丰裕多元的衣食品类
        四、日益丰富的城乡生活
    第三节 族际间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熏染
        一、民族间的互动与交融
        二、土官的“向化”现象
    第四节 文化教育与风气开通
        一、明代文教的兴起
        二、清代文教的继续推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江苏省议会研究(1912-192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创新之处
一、江苏省民意机构的产生及演变
    (一)立宪运动的开展及推动
    (二)江苏省咨议局的筹建与运行
    (三)1911—1913年的江苏临时省议会
二、江苏省议会议员的选举
    (一)选举相关法规的出台
    (二)议会议员选举概况
        1.初选
        2.复选
        3.选举情形
    (三)议员群体分析
三、江苏省议会的成立及运行
    (一)省议会的成立及职责
    (二)江苏省议会三届大会
        1.第一届省议会
        2.第二届省议会
        3.第三届省议会
    (三)大会议案及议决事项
四、分析与评价
    (一)江苏省议会相关法规的执行效应
    (二)江苏省议会运作过程的行为失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言官与光绪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一)民国时期
        (二)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
        (三)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二、 本选题的学术意义
    三、 本文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言官制度之沿革
    第一节 清代言官制度之源流
    第二节 清代言官的选任考核与升转
        一、 言官的选任
        二、 言官的考核与升转
    第三节 清代言官的职权
        一、 参议政事权
        二、 监察行政权
        三、 驳正违失权
        四、 弹劾官吏权
        五、 考核官吏权
        六、 侍班纠仪权
        七、 会谳重案权
        八、 辨明冤枉权
        九、 财政审计权
        十、 监察科举权
    第四节 晚清言官制度的变化
        一、 言官机构存废的论争
        二、 晚清言官制度的改革
        三、 对清末言官制度改革的评价
第二章 言官与洋务新政
    第一节 言官对洋务新政的态度
        一、 言官对洋务新政的冷漠
        二、 言官对洋务新政的批评
        三、 言官的治国之术
    第二节 言官与修建铁路的论争
        一、 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
        二、 言官对建造铁路的态度
        三、 对言官在铁路问题论争中表现的评价
    第三节 言官与其它洋务新政
        一、 筹办海防、各业并举
        二、 整顿同文馆,选拔经世人才
        三、 振兴商务以保利权
        四、 兴办矿务以开财源
第三章 言官奏议与戊戌新政
    第一节 言官倡导的政治变革主张
        一、 诏定国是以正趋向
        二、 改革体制以推行新政
        三、 操权柄、明赏罚、斥顽臣,以行实政
    第二节 言官的经济变法主张
        一、 振兴农工商务以杜外洋之漏卮
        二、 筹办铁路矿务以杜各国觊觎
        三、 裁厘加税以裕国恤商
        四、 借洋款以办实业
    第三节 言官的文化教育变法主张
        一、 改革科举制度
        二、 建立新式学堂
        三、 言官的其它文教主张
    第四节 言官的反变法主张
        一、 攻击维新团体
        二、 攻击支持维新变法的官员
        三、 攻击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
        四、 重惩维新党人
第四章 言官与清末新政
    第一节 言官与清末新政的施行
        一、 言官与清末新政的发动
        二、 言官与教育改革
        三、 言官与内政改革
        四、 言官与经济改革
    第二节 预备立宪的缘起与言官的态度
        一、 日俄战争的结局催生了立宪思潮
        二、 考政大臣对清末预备立宪的推动
        三、 言官对君主立宪的态度
    第三节 言官与官制改革
        一、 对官制改革的态度
        二、 对责任内阁的态度
        三、 对于化除满汉畛域的陈言
        四、 关于设立议院的建议
第五章 言官与光绪朝政争
    第一节 言官与光绪初年的政争
        一、 同、光之交的政局与清流派的产生
        二、 言官与清流
        三、 云南报销案与南北党争
        四、 言官与慈禧、奕之争
    第二节 初期帝后党争中的言官
        一、 言官与李鸿章靠近后党之始
        二、 言官与慈禧太后复出
        三、 言官与帝后两党的对立
    第三节 言官与丁未政潮
        一、 丁未政潮的缘起
        二、 言官在政潮推波助澜
        三、 丁未政潮的余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抗战初期救国公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救国公债的发行
    (一) 救国公债的发行原因
        1. 国民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严重
        2. 民众购买力的增强
        3. 南京国民政府有发行公债的成功先例
    (二) 救国公债的经募机关及发行制度
        1. 经募机关的设立
        2. 救国公债的发行制度
二、救国公债的劝募
    (一) 形式多样的劝募宣传
    (二) 认购办法的补充
        1. 统一公债息票抵缴公债
        2. 各省特产品抵购救国公债
        3. 推行救国储金办法
        4. 存款提成购债
        5. 房租购债
三、政教机关的认购—以规定、训令、分摊为主
    (一) 公务员认购救国公债
    (二) 邮差认购和推销救国公债
    (三) 军界积极认购救国公债
    (四) 教育界积极认购和劝募救国公债
四、实业界的认购—以敦促、分配为主
    (一) 商界积极劝募和认购
    (二) 金融界积极认购救国公债
五、其他社会群体的认购—以号召为主
    (一) 妇女界积极劝募和认购
    (二) 各地旅沪同乡会踊跃劝募和认购
    (三) 爱国华侨踊跃认购救国公债
六、救国公债的停募与善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上海银行业与国民政府内债(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及其界定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资料文献
    六、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上海银行业与政府内债
    第一节 上海银行业与北洋政府内债
        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上海银行业发展概况
        二、上海银行业购买北洋政府债券及对北洋政府垫借情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财政收支与内债发行
    第三节 上海银行业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若干内债
        一、两次承借江海关二五附税库券垫款
        二、认购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
        三、承借盐余库券垫款
        四、认购续发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
        五、认购加募续发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
        六、承借卷烟税库券押款
第二章 上海银行业承借与投资政府内债考察(1928—1931)
    第一节 1928—1931年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支与内债发行
    第二节 上海银行业承受政府押借及购买政府债券情形
        一、上海银行业承受政府债券押款
        二、上海银行业购买政府债券
    第三节 投资政府内债在此时期上海银行业资金营运中地位及作用
    第四节 银行业内外有关政府内债投资问题的认识与评论
        一、一些主要银行关于政府内债投资的自我认知
        二、业内外人士有关政府内债投资问题的评论
第三章 上海银行业与1932年内债风潮及内债整理
    第一节 上海银行业关于整理北洋政府内债的主张与交涉
    第二节 上海银行业反对停付内债本息风潮
        一、政局和金融市场动荡背景下出台的停付公债本息政策
        二、上海银行业等反对停付公债本息风潮的预演及公债危机之缘由
        三、1932年上海银行业等反对停付公债本息风潮的经过
    第三节 上海银行业与1932年内债整理案
        一、南京当局提出内债整理案以及上海银行业的应对
        二、银行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整合与内债整理案的正式出台
    第四节 内债整理案后上海银行业的政府内债投资
        一、1932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及内债状况
        二、1932年间上海银行业对政府内债投资及其损益情形
        三、有关银行业投资政府内债问题评论的持续
第四章 上海银行业承借与投资政府内债考察(1933—1935)
    第一节 1933—1935年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支与内债发行
    第二节 上海银行业继续承受政府借款及增购买卖政府债券情形
        一、上海银行业继续承受政府各种形式借款
        二、上海银行业增购政府债券
        三、上海银行业买卖政府债券及维持债市活动
    第三节 投资政府内债在此时期上海银行业资金营运中地位及作用
        一、此时期经济金融整体形势
        二、一些主要银行资金营运中政府内债投资的地位及作用
    第四节 银行业内外有关政府内债投资问题评论的深入及其影响
        一、业内外人士有关政府内债投资等问题评论的深入
        二、上海银行业资金营运的艰难调整
第五章 上海银行业与1936年统一公债发行及其结果
    第一节 统一公债的发行与上海银行业的应对
        一、1936年统一公债案出台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二、上海银行业应对统一公债的发行及其影响
    第二节 统一公债发行后国民政府财政收支与内债状况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夕上海银行业的政府内债投资
        一、抗战爆发前夕经济金融整体形势
        二、上海银行业此时期承借及投资政府内债情形
        三、有关银行业投资政府内债问题的一些新看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1905-1935: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研究 ——以聚兴诚银行、四川美丰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一 学术:回顾与梳理
    二 目的:探讨与求证
    三 本文的框架结构和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近代中国银行业与中国社会(1897—1935)
    一 近代银行业的产生与第一期发展
    二 近代银行业的第二期发展
    三 近代银行业与中国工业化
第三章 近代四川金融与社会(1905—1935)
    一 近代四川的货币概况
    二 近代四川票号、钱庄等传统银钱业的盛衰互见
    三 近代四川新式银行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章 个案分析之一:重庆聚兴诚银行(1915—1935)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聚兴诚银行
    二 南京政府时期的聚兴诚银行
    三 聚行经营业务的主要特色及思考
第五章 个案分析之二:四川美丰银行(1921—1935)
    一 中美合资时期的四川美丰银行
    二 军阀控制时期的四川美丰银行
    三 四川美丰银行中外合资的特点分析反思
结语 四川近代银行业发展之检讨
附录
    一 论文所涉各种统计表格
    二 参考文献
        (一) 普通文献资料
        (二) 档案资料
        (三) 中文论着
        (四) 外文资料及论着、译着
    三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四、试议民国时期广西银币(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D]. 余治国.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6)
  • [2]桂林版《大公报》中的货币资讯(1941—1944)[J]. 黄文波. 广西地方志, 2019(03)
  • [3]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D]. 陈亮. 兰州大学, 2019(08)
  • [4]江苏省议会研究(1912-1925)[D]. 邹福露. 渤海大学, 2018(12)
  • [5]言官与光绪朝政研究[D]. 郑云波. 吉林大学, 2012(03)
  • [6]抗战初期救国公债研究[D]. 谢敏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7]上海银行业与国民政府内债(1927-1937)[D]. 蒋立场. 复旦大学, 2009(12)
  • [8]1905-1935: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研究 ——以聚兴诚银行、四川美丰银行为例[D]. 时广东. 四川大学, 2005(03)
  • [9]试议民国时期广西银币[J]. 孟国华. 广西金融研究, 2004(S1)
  • [10]一九九○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续)[J]. 本刊编辑部. 民族研究, 1991(04)

标签:;  ;  ;  ;  ;  

论民国时期广西银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