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联合治疗下肢屈曲挛缩

针灸推拿联合治疗下肢屈曲挛缩

一、针药推拿综合治疗下肢屈曲挛缩(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秦二丽[2](2021)在《埋线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提供更多临床思路。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针灸医院康复二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将资料完整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巴氯芬组)和治疗组(埋线治疗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对症治疗及基础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口服巴氯芬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如下:患侧上肢合谷、外关、曲池、肩髃。分别连续治疗2个月,于治疗前、治疗结束(2个月)后,应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的分级,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定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观察两组在治疗结束后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情况,运用SPSS26.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并进行差异比较,分析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肌痉挛评级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认为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状态。治疗后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90.3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疗效更优。(3)总有效率:治疗后,治疗组中显效8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中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2%。经秩和检验,P=0.348>0.05,可以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肌痉挛评级方面差异不大,且均疗效肯定。结论(1)本课题研究表明在上肢拮抗肌群处腧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与口服巴氯芬相比,在改善患侧上肢痉挛评级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在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穴位埋线疗法明显优于口服巴氯芬。(2)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总体疗效优于口服巴氯芬。

何婷[3](2021)在《核心肌群针刺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功能及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核心肌群针刺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功能及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本课题收集确诊为痉挛型脑瘫并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儿共51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综合康复组25例与核心针刺组26例。综合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核心针刺组在综合康复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针刺。其中针刺治疗为隔日1次,3次/周,3个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常规康复训练为每天1次,每次30分钟,5次/周,3个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两组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中D区和E区评分、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信号(i EMG)、协同收缩率(CR)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核心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8.46%,综合康复组的总有效率为84.00%,核心针刺组的疗效优于综合康复组(P<0.05)。(2)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评分:两组治疗后,GMFM-88量表中D区、E区评分及两者测评总分均较前提高(P<0.01),组间比较,核心针刺组优于综合康复组(P<0.01)。(3)表面肌电分析:两组治疗后,在主动活动状态下,腓肠肌i EMG、CR,胫骨前肌i EMG、CR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核心针刺组优于综合康复组(P<0.01)。被动活动状态下,腓肠肌i EMG、胫骨前肌i EMG均较前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核心针刺组优于综合康复组(P<0.05)。结论:(1)核心肌群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站立平衡、行走运动功能的能力。(2)核心肌群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通过增加核心稳定能进一步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肌力,降低其肌张力,及提高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收缩性。

谢学敏[4](2021)在《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放血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患者在治疗前后相关症状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情况以评价其临床疗效,为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重建寻求一种更为高效、简易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共收集7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软件生成随机序列,按患者就诊先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常规内科治疗、康复治疗),其中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进行针刺治疗,每次治疗30分钟,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进行放血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以及表面肌电图采集患侧腕屈肌被动活动下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 EMG)与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 value,RMS)的变化情况,最后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量表:两组治疗后MAS评级均较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痉挛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被动关节活动度测量:两组治疗后PROM均较前增大(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腕部被动背伸活动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上肢部分):两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均较前提升(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患侧腕屈肌积分肌电值检测:两组治疗后i EMG数值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i EMG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患侧腕屈肌均方根值检测:两组治疗后RMS数值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RMS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放血疗法和常规针刺均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患者的腕部屈肌痉挛状态,减少肌肉的异常收缩,提高腕关节被动活动度和肢体运动功能。2.放血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唐安琪[5](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探索针灸治疗本病的合理方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本课题纳入标准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选入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基础神经内科临床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的方法,均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2周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3、观察指标:以简易Fugl-Meyer评分(Fug1-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进行效果评价,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由一名独立受过训练的针灸科医师进行客观评价。4、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认为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试验期间,最终60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1、患者基本资料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疾病类型进行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评分量表对比: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在治疗前的FMA、CSI、MBI、MAS量表评分的数据数据对比,两组之间的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两组评分量表对比: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FMA、CSI、MAS以及MBI量表评分均显着提高,且治疗组的各项评分提高程度均优于对照组。4、以MAS痉挛分级评分作为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与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均能够显着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肢体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要优于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且能显着提高患肢的活动能力,降低痉挛程度以及肌张力,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本病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易于推广,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提出新的治疗方案。

谢斌彬[6](2021)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验组(恢刺法)33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法)33例,总脱落率5.71%。操作时试验组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以恢刺治疗,恢刺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除环跳穴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其余配穴均选用0.30x40mm规格针刺,予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主穴、配穴均留针20分钟,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医者协助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腰部,对照组选用0.30x75mm的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针刺治疗,针刺行针时采用常规直刺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穴位、针具、操作及留针时长均同试验组,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协助患者活动腰部。1周治疗3次,2周1疗程,治疗4周,共2疗程。研究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用VAS、JOA及ODI量表进行主观疼痛、客观体征及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进行评分,统计各项量表评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总体疗效评价参照JOA下腰痛评分表。结果:1.治疗前将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及VAS、JOA及ODI量表评分值进行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JOA及ODI量表评分依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3.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VAS、JOA、ODI评分,出现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4周时,采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在疼痛改善及活动受限等情况方面均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4.选取两组受试者在第2周、第4周治疗时间节点的的VAS、JOA、ODI评分,与各自治疗前的分值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两组在第4周时VAS、JOA、ODI评分相比各自第2周的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5.试验组(恢刺法)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21.21%,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常规针刺)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9.09%,有效率为84.84%,两组进行比较有显着差异,z=2.20,P=0.02(P<0.05),选择恢刺法的试验组明显优于选择常规针刺的对照组。结论:两组在治疗第2周或第4周时,相比各自治疗前而言,无论是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还是选择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均有显着疗效,且第4周时两组的VAS、JOA及ODI评分均较各自第2周时的分值进一步改善。而在治疗2周时,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和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在对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并无统计差异,两组疗效相当,当治疗到第4周时,试验组选用恢刺法在治疗上对于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均显着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推测随着治疗时间周期的延长,选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无论是从改善患者的主观疼痛、客观体征还是日常活动受限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张琼帅[7](2021)在《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临床试验通过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评价头穴丛刺在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动物实验主要以头穴丛刺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探析头穴丛刺对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受体GABAA、GABAB的表达,及对BDNF/Trkb-KCC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72例确诊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单独运动疗法治疗,头针组在对照组运动疗法基础上在顶区和顶前区选取5条穴线加用丛刺治疗,每次留针6小时,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干预4周后,使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两组患者肌张力分别进行评定,使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别进行评价,通过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前(-3~0天)、治疗后(第4周±3天)各评价一次。研究人员采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所得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所得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各组组间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组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动物实验: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10只和头针组10只。对照组常规喂养,不做任何处置,而对模型组和头针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MACO)进行脑缺血模型造模。头针组大鼠造模24h后对其采用头穴丛刺法在大鼠百会及左右侧各旁开2mm处针刺,快速捻转1min后留针2h,每日1次,共14d;模型组大鼠造模后正常饲养,每日给予头针组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抓摸刺激;对照组每日仅给予同头针组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抓摸刺激。造模24h后对各组大鼠采用Zealonga评分对其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价,造模24h及干预14d后对各组大鼠分别采用Narrow ally test进行行为学评价,并采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肌张力。干预14d后,采用TTC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应用石蜡切片及免疫荧光双标测定大鼠梗死区脑皮质内GABA及其受体GABAA和GABAB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大鼠梗死部分脑皮质中Trkb及KCC2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梗死区脑皮质中BDNF含量及Trkb含量表达。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9.0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结果1.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头穴丛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明显降低患者患侧上肢和下肢的痉挛程度,且疗效优于单独运用运动疗法(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明显提升,头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头针组评分均值仍略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明显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头穴丛刺联合运动疗法明显优于单独运用运动疗法(P<0.05)。2.动物实验:脑梗死模型造模成功24h后,应用Zealong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价。对照组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模型组与头针组相较于对照组均表现明显神经功能损伤情况(P<0.05),而模型组与头针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24h后对大鼠进行Narrow ally test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头针组大鼠站立向脑梗死侧转身几率明显增多(P<0.05),而模型组与头针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治疗14天后,相较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头针组向脑梗死侧转身几率仍明显偏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治疗显着降低了Narrow ally test行为学评分。在大鼠造模24h及干预14d后三组进行肌张力检测结果显示:造模24h后,对照组大鼠肌张力未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头针组均出现肌张力明显增高(P<0.05);经14d治疗后,对照组及模型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未明显改变,头针组治疗后较其治疗前及模型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明显减低(P<0.05)。干预14d后,对大鼠脑组织切片并进行TTC染色后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未出现梗死区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头针组可见明显梗死区域(P<0.05)。而头穴丛刺治疗后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梗死体积显着降低(P<0.05)。干预14d后,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GABA、GABAA、GABAB中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A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A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B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中GABAB表达有所提高(P<0.05),但其水平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4d后,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中KCC2及Trkb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侧皮质中KCC2表达明显减低(P<0.05),而头针组大鼠经头穴丛刺治疗后KCC2表达有所提升,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皮质中Trkb表达明显减低(P<0.05).而经头穴丛刺治疗,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Trkb表达进一步减低,头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4d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组大鼠梗死区脑皮质中BDNF及Trkb含量,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侧皮质中BDNF表达减低,头针组大鼠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BDNF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皮质中Trkb表达明显减低(P<0.05),经头穴丛刺治疗,与模型组对比头针组Trkb表达进一步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头穴丛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明显减低患者患侧上肢及下肢的痉挛程度,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临床有效性。2.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减低大鼠的痉挛程度,使大鼠行动能力得到提升,对损伤神经具有保护作用。3.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上调损伤侧皮质抑制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含量表达,减低痉挛程度。4.头穴丛刺疗法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可调节损伤侧皮质BDNF/Trkb-KCC2信号通路表达,BDNF/Trkb-KCC2信号通路可能是头穴丛刺疗法降低大鼠痉挛状态的作用机制。结合临床与基础两方面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明确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损伤侧脑组织内神经递质有关。头穴丛刺疗法基于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依据“治神调形”法则,本研究为其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提供临床及实验证据。

吕致君[8](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4例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第十三病区。将入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试验实施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顺利完成试验者,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受试者均在常规治疗及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观察组结合经筋刺法治疗,即选取髋部、膝部、踝部经筋结点进行针刺同时配合阳明经筋排刺;对照组结合传统针刺法治疗。每日治疗1次,治疗周期为2周。分别于针刺治疗前、首次治疗即刻、每疗程末(针刺第7天和第14天)根据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评价指标:采用MAS量表对下肢肌张力进行评价,同时根据治疗前后评级改善情况,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选用CSI量表对下肢痉挛程度改善情况进行评价;FMA量表用以评估治疗前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MBI量表用于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1.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卒中类型、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一致,对治疗前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痉挛程度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前后MAS评级变化情况,对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经筋刺法组总有效率为83.87%,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为56.67%,由此可见,经筋刺法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针刺组,且组间差异显着(P<0.05)。3.下肢痉挛程度变化:组内各观察时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CSI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改善下肢痉挛状况,针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评分差异显着,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在降低下肢痉挛指数方面,观察组在第1疗程末即出现显着疗效,对照组在第2疗程末出现显着疗效,说明观察组起效更快。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即刻CSI评分未见显着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CS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在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时,观察组评分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组间差异显着(P<0.05),说明在针刺第1、2疗程末,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组内各观察时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F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FMA评分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即刻均未出现显着差异(P>0.05);针刺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时,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提升显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且观察组的疗效更显着。5.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组内各观察时点比较:两组患者针刺治疗结束时,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治疗前两组间MBI评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针刺治疗即刻组间差异不显着;针刺第7天及第14天时,观察组MBI评分较对照组提升明显,组间差异显着(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与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传统针刺法均能改善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状况,且在短期治疗内,经筋刺法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2.经筋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均能改善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且与传统针刺法相比,经筋刺法疗效更显着;3.经筋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均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经筋刺法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4.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具有可行性。

马亚平[9](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刺络拔罐疗法相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效果。(2)评价本治疗方案在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疼痛及水肿、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从2019年6月-2020年12月时间段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针灸临床部13病区病房就诊的患者,且其临床诊断满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中挑选符合严格的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人。入组患者均在进行西医内科常规疾病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再予以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则予以石学敏院士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疗法。两组患者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刺络拔罐隔日进行治疗一次,每周3次,周末休息。两组均连续接受相关治疗4周后,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及手掌肿胀程度进行对比,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及其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组与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及手掌水肿程度均明显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治疗4周后,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组与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对照组的VAS评分、FMA评分、BI指数评分、手掌水肿程度进行组间比较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两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试验过程中无入组患者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无病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脱落。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以及常规针刺配合刺络拔罐两种方案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均有效,且安全性均较高。2、与常规针刺组相比,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组可更有效的缓解患肢疼痛、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水肿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郭晓芬[10](2021)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最大伸展活动范围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为患者提供成效显着,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于2020年07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的患者当中按照本课题的标准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68名,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一个观察周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测定、WOMAC量表评分、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及其最大伸展活动范围测定,并根据WOMAC评分疗效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差异,观察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此探究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疼痛程度: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疼痛感;两组疼痛程度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WOMAC评分: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两组的WOMAC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伸肌肌群峰值力矩:当角速度为60°/s、180°/s时,治疗后两组伸肌肌群峰值力矩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膝关节伸肌肌群的肌力;两组伸肌肌群峰值力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当角速度为60°/s、180°/s时,治疗后两组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膝关节伸展的活动范围;两组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评定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可以缓解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提高伸肌肌群肌力,扩大膝关节伸展活动范围,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2.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优化了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二、针药推拿综合治疗下肢屈曲挛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药推拿综合治疗下肢屈曲挛缩(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3.3 中医隐性知识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2.3 采集内容
        2.4 伦理学审查
    3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来源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4.4 诊疗规则构建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5.1 数据批量导入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6 讨论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1.3 数据规范化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2 结果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埋线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附录 B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附录 C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核心肌群针刺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功能及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5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临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评价
    4 观察指标结果
        4.1 两组治疗后GMFM-88 量表D区、E区及总分比较
        4.2 两组治疗后下肢表面肌电参数的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痉挛型脑瘫概述
        1.1 祖国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2 痉挛型脑瘫步行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
    3 痉挛型脑瘫步行功能障碍的治疗现状
        3.1 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3.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4 提高核心稳定的意义
    5 选穴依据
    6 表面肌电图选择依据
    7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7.1 GMFM-88 量表D区、E区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7.2 表面肌电图检测积分肌电值(i EMG)、协同收缩率(CR)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痉挛型脑瘫步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学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痉挛评定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中止标准
        2.7 剔除标准
        2.8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盲法
        3.3 研究对象的分组
        3.4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基线指标
        4.2 主要结局指标
        4.3 次要结局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数据的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比较
        3.2 被动关节活动度测量比较
        3.3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上肢部分)比较
        3.4 患侧腕屈肌积分肌电值检测比较
        3.5 患侧腕屈肌均方根值检测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中医认为本病位在筋,属于“拘挛”、“经筋病”等范畴
        1.2 “邪气恶血”阻于筋脉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2 西医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的认识
        2.1 反射机制
        2.2 非反射机制
    3 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的治疗现状
        3.1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研究
        3.2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研究
    4 放血疗法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
        4.1 放血疗法具有逐邪祛瘀之功,且即时效应显着
        4.2 放血疗法对微循环及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4.3 选穴依据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基线情况分析
        5.2 放血疗法对患侧腕部MAS、PROM的影响
        5.3 放血疗法对患侧上肢FMA的影响
        5.4 放血疗法对患侧腕屈肌iEMG、RMS的影响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痉挛性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材料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的评估、处理和记录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西医学对脑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机制的研究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3 立题理论依据
    4 临床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1.6 针刺异常情况及其处理、预防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指标
        2.7 统计处理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完成情况分析统计
        3.2 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4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JOA评分比较
        3.6 治疗后两组ODI评分比较
        3.7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病名和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疗
    2 研究方案选择依据
        2.1 研究方案选择
        2.2 恢刺法的选择
        2.3 夹脊穴选择
    3 研究统计结果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综述一.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及效应机制研究概述
第一章 试验研究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案
    3.研究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章 实验一头穴丛刺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模型大鼠GABA受体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实验二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对BDNF/Trk B-KCC2 信号通路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盲法及试验设计
        2.3 治疗方案
    3 疗效评价
        3.1 评价时间
        3.2 评价量表
    4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
    7 数据分析
        7.1 完成情况分析
        7.2 基线数据分析
        7.3 疗效指标
    8 针刺意外情况记录及说明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3 针刺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4 评价方法的理论依据
    5 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
        2.4 拔罐的异常情况处理方法
        2.5 安全性评价
        2.6 退出研究者处理办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评价标准
        3.2 肩手综合征症状改善疗效评价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2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机理
    3 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机理
    4 取穴的理论依据
    5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中药治疗
        1.1 中药内服
        1.2 中药外用
    2.针刺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前评估
        3.3 治疗方法
    4 疗效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疼痛程度
        4.2 WOMAC评分量表(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 ritis Index,WOMAC)
        4.3 伸肌肌群峰值力矩及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6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7 统计方法
    8 质量控制措施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10 伦理审查批件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2.1 性别构成比较
        2.2 年龄构成比较
        2.3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构成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疼痛程度情况比较
        3.2 WOMAC评分情况比较
        3.3 伸肌肌群峰值力矩及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的情况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不良事件统计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3 治疗机理探讨
        3.1 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
        3.2 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
        3.3 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4.1 疼痛程度
        4.2 WOMAC评分量表
        4.3 伸肌肌群峰值力矩及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
        5.2 疼痛程度的比较
        5.3 WOMAC评分的比较
        5.4 伸肌肌群峰值力矩的比较
        5.5 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的比较
        5.6 疗效评价比较
    6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针药推拿综合治疗下肢屈曲挛缩(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埋线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D]. 秦二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核心肌群针刺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功能及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D]. 何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腕背伸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谢学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D]. 唐安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谢斌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其抗痉挛效应机理研究[D]. 张琼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D]. 吕致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D]. 马亚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晓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针灸推拿联合治疗下肢屈曲挛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