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环境问题与能源配置

云南环境问题与能源配置

一、云南环境问题与能源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王钰[1](2021)在《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和市场是经济社会治理活动中的两个重要主体,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政府则多依靠行政强制力参与到经济社会治理活动中。环境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治理领域的“政府论”和“市场论”之争已存在良久,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是政府和市场发挥环境治理作用的重要依托。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市场化机制的建立激发了经济活力,经济总量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中国经济一直是以资本和劳动为主要驱动力,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低层次发展模式导致资源与环境的短板效应日益严重。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成为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促使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又一重要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的现代化发展体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所以环境治理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选择。政府和市场是环境治理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二者分别通过命令控制和市场激励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为了探究不同环境政策在环境治理活动中的作用,本文系统性地分析了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对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创新性地应用超效率共同前沿DEA方法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改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方式,分别基于要素贡献和结构贡献两种方法进行分解,从多个角度寻找经济绿色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1)2016年之后,全国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出现由负转正的变化,即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有所提高。(2)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异质性,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的年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正,其他经济区域的年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负。(3)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贡献分解结果来看,对于全国和大多数经济区域而言,产出不足和能源过度消耗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改善是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因素。从结构贡献的分解结果来看,创新效应是促进绿色全要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二,本文将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分为中央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地方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并以中央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约谈和地方环境监管为几种典型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进行研究。利用断点回归模型识别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寻找中央环保约谈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变量,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环境监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1)中央环保督察和中央环保约谈都会显着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中央环保督察仅是通过产出增长效应和环境改善效应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中央环保督察并未促进能源节约。地方环境监管作为中央环保约谈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变量,仅在环保约谈发生的后一年发挥中介作用,当年并不具有中介效应,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将环境治理压力转换为治理对策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2)地方政府环境监管的作用效果存在地区异质性和门槛效应,对于北部沿海、大西南、东北和南部沿海四个经济区域而言,提高环境监管力度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对于其他经济区域而言,环境监管的作用并不明显。环境监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作用时,存在以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研发水平和环境监管力度为调节因子的门槛效应。第三,本文对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以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两种环境规制工具为代表,将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作为研究的起点,在确定初始分配方案后,模拟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交易行为,对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进行政策组合,从绿色发展视角下评价不同市场化程度的政策组合的经济红利效应。研究发现:(1)零和DEA方法虽然提高了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公平性,但并没有提高初始分配的效率水平。(2)初始分配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市场机制的成熟度,当市场机制完善时,选择零和DEA方法进行初始分配,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行为促进技术进步;但当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基于零和DEA方法的初始分配方式可能会阻碍技术进步,此时选择历史法进行初始分配可以在短期内保存生产力。(3)随着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市场化水平提高,其产出效应、节能减排效应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均会提高。在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同时可交易的市场交易型政策组合下,潜在产出增量、节能量、CO2减排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都会显着提高。市场交易型环境政策组合体现出最佳的经济红利效应,混合型环境政策组合居中,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组合的经济红利效应最差。(4)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分解结果表明,与追求产出(GDP)增加相比,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节能和CO2减排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四,本文在单独分析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作用机制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协同作用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考虑到不同层级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所以本文分别研究了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的协同作用、地方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1)较之不实施中央环保约谈和排放权交易,或只实施其中一种,同时实施中央环保约谈和排放权交易可以显着地提高经济绿色发展水平。(2)地方环境监管的政策效果会受到排放权交易政策的调节影响,对于不实施排放权交易的城市而言,地方环境监管的绿色增长效应并不显着,而对于实施排放权交易的城市而言,地方环境监管会显着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来看,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即具有协同作用,也具有掣肘影响,其中协同作用体现为排放权交易会降低环境监管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掣肘影响为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同时实施会降低环境政策效果。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启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异质性,所以无论是效率评价,还是环境政策的实施,都应将地区异质性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是提高环境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中央政府应继续坚持以环保督察和环保约谈为主要形式的环境治理行为,充分发挥它们对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实施市场化的环境政策,提高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作用程度,最大化释放出政策的经济红利效应,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环境治理应发挥多主体的协同作用,既要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又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在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下,使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实现优势互补。

刘佩[2](2021)在《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使得中国制造业发展难以突破“高产出、低效益、低附加值”的困境。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环境规制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抑制制造业污染物排放来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与此同时,其实施成本增加可能会挤占研发投入,影响能源产出,从而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因此,环境规制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亟需明确,其具体作用路径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与相关理论阐述,深入分析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其次运用中国2005—2017年30个省、市(西藏与港澳台地区数据严重缺失,在此予以剔除)面板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熵权法分别对环境规制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基于测度结果对中国环境规制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最后通过HDI分区比较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发现:(1)2005—2017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不断扩大,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均值,中部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接近全国均值,而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均值;(2)从直接影响来看,环境规制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影响关系;(3)从间接影响来看,技术创新、能源效率、FDI与产业结构都在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了显着的中介效应,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与能源效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效应,而通过FDI与产业结构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负效应;(4)分地区而言,高于全国平均HDI地区,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体现;低于全国平均HDI地区,环境规制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严格的环境规制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成本效应,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环境规制实施过程中,需加大规制力度,发挥技术创新、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与FDI的正效应,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目标。

韩菲[3](2021)在《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我国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由颗粒物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显着增加了居民的致病和致死风险。因此,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2018年起,环保税法开始实施,其能否在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和大气环境风险递增的压力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出发,在详细考察了当前全球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环保税法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围绕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环保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提出了完善建议和优化路径。本文首先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讲:(1)分别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区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数据,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我国环保税法的PM2.5减排效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对全国和31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均产生了减排效应。第二,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减排效应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且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的PM2.5年均浓度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保税法对各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第三,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的减排效应与各省PM2.5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环保税法的减排效应也较好;反之,则较差。(2)采用了贝叶斯LASSO回归模型对环保税法PM2.5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大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选择的10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PM2.5年均浓度的减排效应,即地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TOV-GDP)是负相关影响因素,城镇化率(UR)、大气污染的环保税税率(TRAP)、地方环保税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和地形起伏度(RA)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而有6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工业PM2.5排放总量的减排效应,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是负相关影响因素,第二产业比例(PSI)、环保税税率(TRAP)、环保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地形起伏度(RA)和植被覆盖度(VC)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量化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率。(3)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所以本地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是各个地区排放出的PM2.5污染物经过区域空气流通后导致的最终观测结果,因而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测度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程度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计算了2018-2019年我国省级区域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数,结果显示: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的减排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不同省份空间溢出的程度和方向不同。其次,本文从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对工业污染企业外迁的影响效应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1)本文以2013—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熵值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程度综合指标,并在控制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等五个经济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岭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并比较了这两种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影响效应的强弱。结果显示:第一,在考虑并控制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基础上,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第二,通过比较排污费率和环保税率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回归系数大小可知,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强于排污费制度的影响效应。(2)本文以2018—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根据本地区环保税税率与周边地区环保税税率的关系,将31个省区分为“税率高地”和“税率洼地”两类区域,并在剔除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污染工业外迁混杂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带有空间滞后项的贝叶斯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对“税率高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出效应,对“税率洼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入效应。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的实施对于本地污染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本地环保税率与周边省区环保税税率的不同确实会促使污染工业企业向环保税率低的地区迁移,即“税率高地”向周边迁出,周边向“税率洼地”迁入;第三,“税率洼地”环保税税率的提高,会对其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高污染工业企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第四,“税率高地”地区的环保税率对本地高污染工业还未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效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环保税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存在税率设置不够清晰明确、缺乏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监测机制、环保税收益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因而,本文建议(1)在设计环保税的计算规则时,需综合考虑污染的社会成本、治理成本,特别是不同主体的污染治理或防范成本,区分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计税办法。(2)在征管体制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税务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以加强污染排放量监测工作,并加强对监测主体的资源支持和责任约束。(3)在收益分配和使用方面,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权分配收益并专门用于环保支出。此外,应当将环保税的征管裁量权主要赋予地方政府,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适当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乔竹[4](2021)在《低碳经济下我国“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效率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物流业连接着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国民经济的“第三方利润源”,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物流业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互联互通”的支柱力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物流业存在运作效率低、能源消耗量大和碳排放严重等产业弊端。在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一带一路”省域如何才能在低碳发展的同时改善并提高物流业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专门研究我国“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效率问题,旨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各省份物流业的低碳高效发展。本文在系统梳理现有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低碳经济的背景,以我国“一带一路”17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首先,引入物流业低碳指标: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并分析单位GDP与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其次,选取2013-2019年相关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三阶段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我国“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下,我国“一带一路”地区17个省份中,只有7个省份物流业效率达到DEA有效,其余地区物流业效率不高,而且不同省份效率差异较大,究其原因,这些省份物流业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规模不合理的现象,同时,易受到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将其剔除是必要的;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绝大部分地区物流业效率在不断提升,已逐步走上低碳化道路。最后,根据静态和动态评价结果,从地区和总体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低碳发展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杨蕙嘉[5](2021)在《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文中指出随着能源发展变革的不断推进,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电力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及市场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重开发轻消纳、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发展。电网输电项目,尤其是特高压项目,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优化配置中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2020年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面对新形势要求,加快能源变革,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转变能源生产方式,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以大电网互联转变能源配置方式,将有力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切实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面对新形势下的问题与目标,探索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发展特征及区域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网输电项目建设时序模型为基础,以2015-2019年中国31个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机理-模拟”的研究,定量刻画研究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演化趋势,探讨省域的空间作用与驱动机制,并进行省域演化模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中国跨省跨区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研究系统梳理中国区域电网与特高压项目的建设发展历程及电力输送特点,基于2015-2019年跨省跨区输电网项目建设投运时序数据,建立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研究其连通性时空演化特征,为后续省域电力经济分析提供基础工具。(2)分析了中国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及时空演化特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工具,识别分析中国3 1个省域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装机出力、电力消纳的时空分布与匹配特征;研究表明,开发利用格局均分布向东南方向偏移,开发指标呈扩散均衡特征,利用消纳指标呈集聚趋势。基于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研究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异质性与依赖性的时序发展特征;空间总体消纳格局由单核极化集聚向多极扩散演化,集聚地区由北部地区向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局部省份扩散。针对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在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的四类特征,探讨各类型省域动态演化规律及转移路径;不同消纳类型的省域间存在6种转化关系,8条转化路径,各类型转化概率有显着差异,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溢出效应依赖电网项目关系在类型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3)建立了基于输电项目联通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驱动分析模型。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本文从消纳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和市场政策因素4个维度,识别分析用电增长率、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等8个影响因素及其时空特征。基于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以2015-2019年31个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从全国总样本、地区样本、阶段样本三个角度构建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分析模型,定量测度各影响因素对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省域内、外生动力作用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省域经济水平、用电增长潜力、市场化交易因素在省域间具有良好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逐步发挥溢出驱动作用拉动消纳水平。(4)开展了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动态演化模拟研究。基于电网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格局特征、空间作用规律、省域消纳特征及其转移概率,设定自然发展与碳达峰政策两类发展情景,运用CLUE-S模型研究不同政策情景下到2025年、2030年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特征的演化特征。两情景下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类型转移均表现为高值类型演化为主向低值类型演化为主,但在碳达峰情景设定下省域类型转化更为活跃,且低值类型演化起步较早。综合来看,沿“内蒙-华北”“西北-华中”方向继续向华中、华东地区延伸优化电网输电项目的规划布局,畅通并优化现有高消纳地区的拉动作用,培育并激活潜在增长极发展将促进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提升。所建立的模型为合理规划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提供可靠理论方法和决策工具。本文基于省域电网输电项目关系建模,以系统性、时序性的空间经济思维围绕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格局-机制-模拟”研究,是对能源电力领域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领域的创新与补充。研究成果从电网项目和省域规划视角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建议和研究工具,为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战略政策与电网输电项目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顾典[6](2021)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作用在逐渐弱化。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明确。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较难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再难对经济发展形成先前那么显着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他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的动力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研究,同时选择某个产业对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分别存在什么影响,并且比较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时有什么异同。本文探寻产业结构与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针对这两组对象之间的间接影响进行专门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的重要创新点;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的绿色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绿色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本文共分八个章节,按逻辑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按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对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从而引出了生态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有关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与我们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里的协调发展是统一的,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经历的过程;第二部分陈述了选题意义,选题正确是文章有价值的前提;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说明了该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导论这一章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本论文存在的价值,以及主体部分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以下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或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或生态效率之间的间接影响。在通常的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概念。生态效率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西方最早开始对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生态福利绩效源于福利的概念,诸大建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见仁见智,总体来讲趋于更加科学与全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原本是不同的研究范畴,对它们的研究看似诞生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发展方向。为此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间接影响并加以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在综述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研究方向。第三章是经典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章分两大部分,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经典理论,然后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有关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克拉克、库茨涅兹、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效率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鲍尔丁、科斯坦萨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福利绩效理论部分介绍了Daly、诸大建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这些经典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闪光点,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学者,为相关的经济学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以这些经典理论为基础,计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指标就有了理论依据。而且本章后面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这些经典理论一脉相承。这些理论分析针对的是解决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的对应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乃至他们之间的间接影响的剖析。本章为全文的理论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文章的出发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第四章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并且对生态经济的两个指标视角下的脱钩和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干春晖[1]倡导的泰尔指数是计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好的方法,而刘伟[2]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也是较好的计算方式。本文利用DEA多阶段方法对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本人借鉴诸大建[3]的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梯度现象,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生态效率、生态福利视角下的脱钩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脱钩的衡量方法。虽然我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通过收敛性分析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生态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是可以实现的。第五章内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效率对应关系的实证分析[4],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排除了内生性。为了提高生态效率,在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比较显着的差异。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一阶滞后效应,不同的地区控制变量影响的显着性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影响。同时本章还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生态化的内在需要和导向,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生态福利绩效就不难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生态福利绩效也相应地处于不同的趋势。一般来讲,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生态福利绩效还没有跨过拐点,那么生态福利绩效还将继续下行。当生态福利绩效跨过了这个拐点,生态福利绩效就将重拾升势,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生态福利绩效的良性循环。在此章处于第五章和第七章之间,是本文主干承上启下的部分。通过stata分析,本章发现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有显着的对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当的调整,为生态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本文还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本章内容也为第七章探索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间接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第六章是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子信息技术、金融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相比较这些产业,在国内清洁能源相关的经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是空白。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借鉴与分析了他人选取的控制变量,发现虽然个别指标也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够宏观与全面。所以本文尽量挑选最权威、最能涵盖清洁能源整体效果的数据,在实证后得出结论:清洁能源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清洁能源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来提升影响机制的作用。本章还利用倍差法对清洁能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前文分析结论一致。此外本章另外一部分是验证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来讲促进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比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而这些间接影响效应的提升进而又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进一步改善[5]。同时,本章还针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这两种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和、DID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二者可以互不干扰、因地施策。第七章是国际经验分析。本章旨在从他国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本文还对美国休斯顿和德国鲁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两个案例对中国来讲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中西部等地区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过程。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地区的成功转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第八章是本文结论的总结。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二是计算了生态福利绩效、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状态指标(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是定量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四是对前人没有专门研究的领域清洁能源进行了定量分析。作为政策咨询,本文认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养。在东部地区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本文还呼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更加协调快速的优化发展。

钟小娟[7](2021)在《基于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偏远的无电地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而能源储存是独立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独立光伏发电技术采用较多的是蓄电池存储电能,而蓄电池的技术存在局限性,使用寿命短,需要频繁更换,大大增加了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全周期运行的成本,抽水蓄能具有长期大容量储存的特性,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可行的储能系统选择。由于单一的储能技术不能满足负荷所有的需求,抽水蓄能和蓄电池的集成是一种更好的技术方案,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响应时间,同时显着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成本,所以对于混合储能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光伏阵列、蓄电池、抽水蓄能)进行建模。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研究不同充放电条件下蓄电池模型的端电压、荷电状态和放电深度的参数变化;抽水蓄能模型包括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和蓄水池,并将系统管道损耗加入其中,形成一个动态等效的抽水蓄能模型。其次,本文以云南昆明的一个村庄(100户人家)为例,进行混合储能(抽水蓄能+蓄电池)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首次将完善的光伏提水应用于抽水蓄能中。在冬季日负荷539.975k Wh、春秋季日负荷381.975k Wh、夏季日负荷387.775k Wh和系统自给天数为4天的前提下,根据储能容量分配原则,抽水蓄能占总储能需求的75%,蓄电池占25%。抽水蓄能系统由3台125k W的水泵、1台125k W的水轮机和6000m3容量的蓄水池组成;蓄电池组是采用270块2V1000Ah的单体蓄电池串联而成;最后得到光伏阵列总容量为556.8k W。本文给出的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系统设计选型的原则和流程,这对于其他区域的系统应用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再次,针对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提出了一种充放电能量管理控制策略,是通过系统净功率的正负值来决定系统的充放电。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以一年的四种典型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进行仿真分析,利用负荷缺电率(LOSP)、存储总体性能(SOP)和能量利用率(EUR)作为评价指标,得出该控制策略下的负荷缺电率为零,系统存储总体性能和能量利用率较好,验证了该混合储能系统的可行性。最后,本文建立了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四种储能方案的经济性。分析表明,混合储能方案相比单一蓄电池储能的储能方案更具竞争力。在混合储能方案中,模式三(铅酸蓄电池+抽水蓄能)的度电成本为1.091元/k Wh,模式四(锂电池+抽水蓄能)的度电成本是1.121元/k Wh。从实际工程角度考虑,应该模式四,蓄电池更换次数少;如果在初期建设时资金不足,则选择模式三。本文提出的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选型原则与方法和充放电能量管理策略对偏远无电地区的全天候供电具有更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仅适用于建设地有水源,特别具有一定高度差和建设蓄水池的场地。

王晨[8](2021)在《拥塞效应与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需求日益扩大,供需矛盾愈加严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率低下并存,成为中国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明显问题。因此,研究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为中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借鉴。目前,针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发生在经济区域的生产活动,事先假设增加水资源投入不会减少经济产出,或者减少水资源投入不会增加经济产出,这种假设的限制是,排除了进一步增加水资源投入会导致经济产出下降,处于“非经济”区域的现象,即“拥塞效应”。鉴于此,本文基于2000-2018年水资源利用情况的19年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香港、澳门)的面板数据,将发生在非经济区域的“拥塞效应”引入到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中,以“拥塞效应”为研究视角,来探讨我国是否存在水资源投入拥塞现象,分析水资源投入拥塞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对全局水资源利用无效率进行分解,明确水资源利用无效率的来源,同时分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拥塞效应驱动因素,最后将要素市场扭曲考虑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实证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存在水资源投入拥塞效应,31个省市拥塞程度有明显差异。从时序演变来看,2000-2018年全国平均拥塞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省市水资源投入拥塞经历由集聚到分散的演化过程。在空间格局方面,投入要素结构非均衡的中、西部地区较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更易发生拥塞。(2)从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来看,研究期间水资源投入拥塞整体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稳定性。从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来看,全国各省市的移动路径非直线,水资源投入拥塞经历由较为稳定转变较为波动的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增长过程。从移动方向来看,水资源投入拥塞空间格局变化的空间整合性呈减弱的趋势,协同与竞争并存的格局日益凸显。从LISA时空迁跃来看,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的转移惰性、路径依赖和锁定特征明显。(3)中国全局水资源利用无效率现象严重,并呈现不同变化态势,大部分省市全局水资源利用无效率由拥塞无效率与纯技术无效率共同驱动,但从省际和区域来看,纯技术无效率对全局无效率贡献较大,拥塞无效率也是水资源利用无效率的一个重要来源。在纯技术无效率主导型中,浙江与广东在考察期间全局无效率全部由纯技术无效率导致,而内蒙古在考察期间长期由拥塞无效率主导全局无效率。(4)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整体较低,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时间维度来看,研究初期东、中与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较小,而中后期这种差距增加。在空间上,效率较高省市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在消除拥塞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最为明显。从三大区域来说,消除拥塞后对中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影响最大。(5)水资源投入拥塞效应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总样本分析中,人均水资源量、工业用水比重、农业用水比重对水资源投入拥塞为显着正向影响,而COD排放总量也为正向影响,但不显着。外商直接投资与R&D经费投资总额为负影响。在分地区的样本中,东、中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比重、农业用水比量等因素与水资源投入拥塞效应成正向相关,而外商直接投资、R&D经费投资总额呈现负效应。而西部地区在对水资源投入拥塞成正相关的因素中只有工业用水比重和农业用水比重通过显着性检验。(6)要素市场扭曲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表明,在全国总样本分析中,要素市场总扭曲与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呈现正效应。在分地区分析中,东、中部地区的要素市场总扭曲与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则相反。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要素市场总扭曲为负效应,而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为正效应。

赵亚威[9](2021)在《多电源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站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电源结构多元化发展进程。然而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和过快的开发速度,导致一些区域电网水风光电能消纳受阻问题严重。“西电东送”等输电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风光电站弃电问题,但如何协调多个互联电网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亟待解决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因此,开展多电源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研究,寻求最优的规划与调度方案,对于优化电源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多电源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电源规划、调度方案优化与决策等工作展开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电力系统中长期电源规划模型研究。针对传统电源规划模型仅能考虑单一类型补充电站的不足,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多种类型补充电站的中长期电源规划模型。该模型以补充电站投资成本与运行期内系统总化石能源消耗成本之和最小作为追求的目标,在系统缺电情况下可同时考虑补充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四种类型电站,扩大了模型的适用范围;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一种嵌套POA-DPSA算法,缓解了维数灾问题,降低了求解难度。实例应用结果表明,传统电源规划模型仅为所提模型的一种特殊情况,所提模型能够获得多种类型补充电站最优组合方案。(2)考虑水风光就地消纳的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研究。提出了弃水电量的计算方法;考虑水风光电能消纳问题,将水风光弃电量转换为弃电惩罚成本加入到传统模型总成本目标中,改进了含水风光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两种典型非线性表达式的线性化方法,运用该方法将模型做了线性化处理,使其转换为标准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便采用专业线性求解器获得最优结果。云南区域电网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模型结果,改进模型能够在保证总成本最小前提下,大幅提升水风光电能消纳程度。(3)考虑水风光外送消纳的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考虑多电网互联系统中各电网利益主体不同,以各电网最小化运行成本为优化准则,构建了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针对NMOPSO在求解含复杂约束模型时会遇到收敛结果不可行的问题,设计了滚动修正策略(RCS),对迭代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行解进行修正,使算法始终在可行域内搜索优化解,从而提出了 RCS-NMOPSO。运用RCS-NMOPSO进行实例分析,并根据与其他算法的对比结果说明了改进算法获得的Pareto最优解集能够兼顾可行性与优越性。(4)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研究。针对基于马氏距离TOPSIS在评价矩阵的协方差矩阵不可逆情况下决策失效问题,采用正则化方法对协方差矩阵进行修正,证明了修正后的协方差矩阵必定可逆,进而提出了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构建了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以三个区域电网互联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为例,运用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对待评价方案进行优劣排序,获得了最佳方案,并参照对比分析结果阐明了改进方法的普适性。

闫晓燕[10](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二、云南环境问题与能源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环境问题与能源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绿色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1.1.2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环境治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增长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产权理论
        2.1.4 公共物品理论
        2.1.5 环境规制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相关文献
        2.2.2 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相关文献
        2.2.3 环境政策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和分析
    3.1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
        3.1.1 超效率共同前沿DEA模型
        3.1.2 Luenberger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与分解
        3.1.3 投入产出数据说明
    3.2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3.2.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初步分析
        3.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实施背景
        4.1.2 中央环保督察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建模
        4.1.3 中央环保督察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实证结果
        4.1.4 稳健性检验
    4.2 中央环保约谈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2.1 中央环保约谈与经济绿色发展的中介效应模型
        4.2.2 中央环保约谈与经济绿色发展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
    4.3 地方环境监管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3.1 地方环境监管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4.3.2 地方环境监管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的门槛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两类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5.1 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现状
    5.2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机制研究
        5.2.1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模拟
        5.2.2 初始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分析
        5.2.3 初始分配方式的效率分析
    5.3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模拟
        5.3.1 环境生产技术与数据说明
        5.3.2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组合的建模
    5.4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绿色增长效应分析
        5.4.1 产出效应分析
        5.4.2 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5.4.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命令控制和市场激励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分析
    6.1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
        6.1.1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协同机制模拟
        6.1.2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协同机制的实证结果
    6.2 地方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
        6.2.1 不同市场激励下环境监管与经济绿色发展的关系
        6.2.2 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2)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环境规制的相关研究
        1.3.2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
        1.3.3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环境规制
        2.1.2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波特假说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
        2.3.1 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3.2 环境规制通过能源效率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3.3 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3.4 环境规制通过FDI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环境规制的测算与现状分析
    3.1 环境规制的测算
        3.1.1 环境规制的指标体系
        3.1.2 环境规制的测算方法
    3.2 环境规制的现状分析
        3.2.1 环境规制的实施现状
        3.2.2 环境规制的测算结果
        3.2.3 我国环境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算与现状分析
    4.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算
        4.1.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4.1.2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算方法
    4.2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4.2.1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4.2.2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算结果
        4.2.3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5.1.2 模型的构建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1 直接影响结果分析
        5.2.2 间接影响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环境税的产生
        1.2.2 环境税的发展历程
        1.2.3 环境税的效应研究
        1.2.4 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1.2.5 我国环保税法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1.5 创新点
第2章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大气污染规制
        2.1.2 环保税
        2.1.3 环保税法的效应
    2.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
        2.2.1 大气污染产生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大气污染导致外部性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
        2.2.3 大气污染外部性问题的矫正——庇古税与科斯定理
        2.2.4 庇古税规制大气污染的目的——基于社会成本理论
    2.3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作用机理
        2.3.1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
        2.3.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问题
    3.1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3.1.1 全球大气污染的趋势和现状
        3.1.2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3.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3.2 大气污染规制的现状
        3.2.1 大气污染规制的国际现状
        3.2.2 大气污染规制的中国现状
    3.3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困境
        3.3.1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
        3.3.2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困境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
    4.1 环保税法对PM_(2.5)的减排效应——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估计结果
        4.1.3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结果与讨论
    4.2 环保税法的PM_(2.5)减排效应—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
        4.2.1 研究方法
        4.2.2 2018、2019 年省级工业类PM_(2.5)排放清单数据估计结果
        4.2.3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估计结果
        4.2.4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结果与讨论
    4.3 环保税法对PM_(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研究
        4.3.1 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标构建
        4.3.2 中国省区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研究
    5.1 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1.2 计量模型及变量说明
        5.1.3 基准回归结果
        5.1.4 稳健性检验
        5.1.5 机制检验
        5.1.6 结果与讨论
    5.2 环保税法对企业迁移的影响效应
        5.2.1 理论假设
        5.2.2 实证过程
        5.2.3 贝叶斯回归结果
        5.2.4 安慰剂检验
        5.2.5 机制检验
        5.2.6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环保税法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
        6.1.2 环保税法经济效应的研究结果
    6.2 对策建议
        6.2.1 计税方法合理化设置
        6.2.2 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机制的完善建议
        6.2.3 收益分配和使用机制的优化路径
        6.2.4 环保税法与其他大气污染规制的配合机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致谢

(4)低碳经济下我国“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碳经济与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一带一路”与物流业的相关研究
        1.2.3 物流业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图
2 低碳经济与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概念界定
        2.1.1 低碳经济
        2.1.2 低碳物流
    2.2 物流业与物流业效率概念界定
        2.2.1 物流业
        2.2.2 物流业效率
    2.3 低碳经济与物流业效率相互关系分析
        2.3.1 低碳经济对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2.3.2 物流业效率提升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 “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3.1 “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能源消耗
        3.1.1 物流业能源消耗计算
        3.1.2 物流业能源强度
    3.2 “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碳排放
        3.2.1 物流业碳排放计算
        3.2.2 物流业碳强度
4 低碳经济下我国“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效率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DEA方法概述
        4.1.2 三阶段DEA方法
        4.1.3 Malmquist指数法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数据获取及处理
    4.4 静态评价结果分析
        4.4.1 第一阶段效率值分析
        4.4.2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4.4.3 第三阶段效率值分析
        4.4.4 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对比分析
    4.5 动态评价结果分析
        4.5.1 分时期动态效率分析
        4.5.2 总体动态效率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和建议
        5.2.1 地区建议
        5.2.2 总体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
        1.2.2 区域可再生能源影响机制研究
        1.2.3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优化研究
        1.2.4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能源资源流动与空间结构理论
        2.1.1 能源资源流动
        2.1.2 区域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2.1.3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2.2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2.2.1 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理论
        2.2.2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原理
        2.2.3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2.3 区域规划理论
        2.3.1 区域规划的属性与特点
        2.3.2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2.3.3 区域规划模拟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输电项目格局时空演进特征及空间建模
    3.1 中国输电项目发展历程
        3.1.1 区域电网项目建设发展历程
        3.1.2 特高压项目建设发展历程
    3.2 输电项目建设运行情况
        3.2.1 输电项目电压等级及输电特点
        3.2.2 输电项目输送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
        3.2.3 我国跨区跨省输电布局情况
    3.3 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建模及特征
        3.3.1 电网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
        3.3.2 电网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时空演进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
    4.1 空间统计研究数据及方法
        4.1.1 研究数据
        4.1.2 研究方法
    4.2 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1 水力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2 风力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3 光伏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3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空间匹配特征
        4.3.1 发电量与消纳量空间匹配特征
        4.3.2 发电量占比与消纳量占比空间匹配特征
        4.3.3 消纳量与消纳量占比空间匹配特征
    4.4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演化格局分析
        4.4.1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特征检验
        4.4.2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异质性演化分析
        4.4.3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依赖性演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输电项目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驱动模型
    5.1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识别
        5.1.1 消纳环境因素
        5.1.2 基础设施因素
        5.1.3 电源结构因素
        5.1.4 政策环境因素
    5.2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驱动模型构建
        5.2.1 空间驱动模型设定
        5.2.2 数据处理与变量检验
    5.3 全国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3.1 全国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3.2 全国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4 地区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4.1 地区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4.2 地区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5 分阶段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5.1 阶段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5.2 阶段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6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驱动机制总结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CLUE-S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演化模拟模型
    6.1 模拟模型构建方法
        6.1.1 模拟模型概念结构
        6.1.2 模拟模型步骤方法
    6.2 模拟模型参数设定
        6.2.1 消纳类型转移规则
        6.2.2 驱动因子回归分析
        6.2.3 发展情景目标设定
    6.3 模拟模型结果分析
        6.3.1 模拟消纳结果精度验证
        6.3.2 消纳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6.4 模拟模型结论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第二节 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一、生态效率
        二、生态福利绩效
        三、其他生态有关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经济耦合机制的研究综述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公式模型构建
    第一节 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二、生态效率的发展规律
        三、生态福利绩效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四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心变量测度及生态经济指标的脱钩收敛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产业结构测度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生态效率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测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生态福利绩效
        一、方法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脱钩分析
        一、生态效率脱钩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脱钩分析
    第五节 收敛性分析
        一、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收敛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耦合及解耦分析
        一、耦合分析
        二、解耦分析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的设立
    第三节 基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变量处理及实证分析
    第四节 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第二产业比重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互联网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循环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城镇化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三节 生态效率视角清洁能源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清洁能源生态效率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四节 生态福利绩效视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优劣
    第二节 某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一、美国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二、德法英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三、日本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第三节 国际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基于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2.1 光伏发电系统
        2.1.1 太阳电池数学模型
        2.1.2 光伏组件模型及输出特性
    2.2 蓄电池
        2.2.1 蓄电池充电方式
        2.2.2 蓄电池等效模型
        2.2.3 蓄电池仿真模型
    2.3 抽水蓄能模型
        2.3.1 水泵提水模型
        2.3.2 蓄水池模型
        2.3.3 水轮机发电模型
        2.3.4 抽水蓄能仿真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3.1 系统概况
    3.2 电力负荷分析
        3.2.1 农村用户用电影响因素分析
        3.2.2 农村电力负荷分类
    3.3 农村用户日负荷曲线仿真
        3.3.1 单户日负荷曲线仿真结果分析
        3.3.2 多户日负荷曲线仿真结果分析
    3.4 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3.4.1 系统损耗分析
        3.4.1.1 光伏阵列损耗
        3.4.1.2 交流侧损耗
        3.4.2 太阳能资源分析
        3.4.3 光伏阵列最佳倾角的确定
        3.4.4 储能容量配置优化
        3.4.4.1 系统总储能容量
        3.4.4.2 抽水蓄能与蓄电池的容量配比
        3.4.4.3 水轮机选型
        3.4.4.4 抽水蓄能上蓄水池容积
        3.4.4.5 水泵选型
        3.4.4.6 蓄电池选型
        3.4.4.7 蓄电池容量
        3.4.5 光伏阵列的容量配置
        3.4.6 光伏阵列间距
    3.5 传统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第四章 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
    4.1 混合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4.2 光伏水泵扬水阈值确定
        4.2.1 实验平台描述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混合储能系统充电控制管理策略
        4.3.1 模式一(扬水阈值≤P_(net))
    4.4 混合储能系统放电控制管理策略
        4.4.1 模式一(|P_(net)|≥0.3P_t)
    4.5 约束条件
        4.5.1 设备运行约束条件
    4.6 仿真结果
        4.6.1 春分日系统仿真结果
        4.6.2 夏至日系统仿真结果
        4.6.3 秋分日系统仿真结果
        4.6.4 冬至日系统仿真结果
    4.7 系统评价指标
        4.7.1 负荷缺电率
        4.7.2 能量利用率
        4.7.3 存储整体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性分析
    5.1 不同储能方式对比分析
    5.2 分析方法
        5.2.1 发电量计算
        5.2.2 环境效益
        5.2.3 全生命周期成本
        5.2.4 度电成本
    5.3 敏感性分析
        5.3.1 系统自给天数
        5.3.2 贴现率
        5.3.3 峰值日照时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拥塞效应与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2.2 拥塞效应研究进展
        1.2.3 要素市场扭曲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方法
    2.1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方法及评价指标选取
        2.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1.2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方法
        2.1.3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2.1.4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指标处理和数据来源
    2.2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测度方法
    2.3 中国水资源利用无效率分解方法
    2.4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方法
        2.4.1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4.2 变量处理
    2.5 探索性时空数据(ESTDA)分析方法
        2.5.1 LISA时间路径
        2.5.2 LISA时空迁跃
3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测度结果及时空演变特征
    3.1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结果
    3.2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特征分析
        3.2.1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的时序演变特征
        3.2.2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的空间特征
    3.3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3.3.1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格局总体变化
        3.3.2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LISA时间路径几何特征
        3.3.3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LISA时间路径移动方向
        3.3.4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LISA时空迁跃分析
4 拥塞效应背景下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4.1 基于拥塞效应的中国水资源利用无效率分解分析
        4.1.1 中国水资源利用无效率分解结果
        4.1.2 各分解结果对水资源利用无效率的影响分析
    4.2 基于拥塞效应的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4.2.1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4.2.2 重新配置后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4.3 中国水资源投入拥塞效应驱动因素分析
        4.3.1 驱动因素的选取
        4.3.2 回归模型的构建
        4.3.3 全样本回归
        4.3.4 分地区回归
5 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要素市场扭曲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途径
    5.2 变量选取
    5.3 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总样本估计结果
        5.3.3 分地区估计结果
        5.3.4 内生性问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建议
        6.2.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多电源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电源规划研究
        1.2.2 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研究
        1.2.3 水风光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研究
        1.2.4 多电网互联互通研究
        1.2.5 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研究
        1.2.6 多属性决策理论研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力系统中长期电源规划
    2.1 引言
    2.2 中期长期电源规划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约束条件
    2.3 基于嵌套POA-DPSA的中长期电源规划模型求解
        2.3.1 模型求解思路
        2.3.2 TSPOA-DPSA算法
        2.3.3 基于嵌套POA-DPSA的模型求解步骤
    2.4 实例应用
        2.4.1 实例背景资料
        2.4.2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水风光就地消纳的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
    3.1 引言
    3.2 水风光弃电量计算方法
    3.3 含水风光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4 模型线性化
        3.4.1 含0-1变量非线性表达式线性化方法
        3.4.2 基于B-B和B-C非线性表达式的模型线性化
    3.5 实例应用
        3.5.1 实例背景资料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水风光外送消纳的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
    4.1 引言
    4.2 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基于RCS-NMOPSO的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4.3.1 不等式约束被破坏时的处理方法
        4.3.2 等式约束被破坏时的处理方法
        4.3.3 滚动修正策略(RCS)
        4.3.4 基于RCS-NMOPSO的模型求解步骤
        4.3.5 计算复杂度分析
    4.4 实例应用
        4.4.1 实例背景资料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
        5.2.1 基于马氏距离TOPSIS及其不足
        5.2.2 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
        5.2.3 决策效果测试
    5.3 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5.4 实例应用
        5.4.1 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的多电网联合调度方案决策流程
        5.4.2 云南—广东—广西区域电网三网联合调度方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四、云南环境问题与能源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钰. 吉林大学, 2021(01)
  • [2]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刘佩.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2)
  • [3]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D]. 韩菲.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低碳经济下我国“一带一路”省域物流业效率评价[D]. 乔竹. 中北大学, 2021(09)
  • [5]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D]. 杨蕙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D]. 顾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7]基于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与优化研究[D]. 钟小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拥塞效应与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D]. 王晨.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9]多电源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研究[D]. 赵亚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云南环境问题与能源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