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佛殿到白马寺文物转运流程

故宫大佛殿到白马寺文物转运流程

一、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给白马寺的经过(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初[1](2022)在《洛阳博物馆藏六世班禅造像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的银鎏金六世班禅造像是国宝级文物,由清乾隆皇帝为悼念六世班禅命内务府造办处所作,代表了清代宫廷藏式造像的最高工艺水准,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清代边疆治理和班禅世系爱国传统的生动写照,因此弥足珍贵。河南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在洛阳博物馆二楼珍宝馆,陈列着从洛阳市40余万件馆藏文物精选出的20件国宝级文物,其中一件银鎏金六世班禅造像尤为特别。它是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所作,通高72.5厘米,重32.6千克,通体纯银质地,头冠、袈裟及莲座等处鎏金,莲座底部正中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识,六世班禅头戴鎏金尖顶通人冠,眉间白毫处原嵌物缺,弯眼,嘴角内收,

杨瑞瑞[2](2020)在《元大都水系营造与园林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大都水系网络发达,通惠河、坝河、金口河、金水河、高粱河都曾在这片土地光辉流淌,在大都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元初为漕西山木石,助力宫苑建设,郭守敬重开金口河,在金王朝屡试屡败的基础上,成功运营29年,满足了都城建设高潮期的需要;之后又引玉泉水进城,流经10余民坊,成为大都宫苑用水的主要来源,也是早期城市生态廊道的伟大实践。为解决大都日益增长的漕运之需,郭守敬在金漕河的基础上整修坝河,充分开发利用北京西郊的水源,远引昌平白浮瓮山之水,开通通惠河,实现了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与坝河形成南北两路并行的漕运体系。可以说大都水系规划是我国古代治水手册上波澜壮阔的一页,虽然千百年来水利一直不断兴修,但是完备的水利体系成形于元代,其水利成就之辉煌堪为一代典章。完备的水系条件,形成了都城内外,池泉密布的景象,为大都园林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园林引水提供了方便。皇室在皇城之内以万岁山——太液池一带为中心,建设大内御苑,在皇城之外向西开发西郊地区,敕建皇家佛寺,引高粱河之水灌渠,修建西山航道。在私家园林方面,贵族官绅多选址于城郊之地,绕水建园,四时游宴雅集频繁。在寺观园林方面,元代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助推了寺庙园林的兴盛,加之有众多前代遗迹散布南城之中,逐渐形成南北城并立,寺观罗布的景象,都城内外遍布大大小小的集市,形成围绕着水系分布商业,园林,佛刹,民居的城市水系景观格局。所以纵览城市全貌,园林的建设与城市水系的开发息息相关。本研究以元大都城市水系规划为背景,以大都城市、水系、园林三者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元大都水系与城市、园林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首先通过对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的挖掘,梳理城市建设与水系规划的相关内容。其中,城市建设从城市选址、城市布局、街道坊制、空间片区三个方面作出概述,水系方面则系统地梳理了金口、金水、通惠、坝河四条河流和积水潭、太液池、瓮山泊三座池沼的空间流向以及规划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大都水系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得出大都水系规划一直是围绕城市建设展开的,为城市服务,城市因水而生的特点。其次,将大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寺观、坛庙四类进行分布区域及数量的统计,运用平面定位及三维复原的方法将园林落位于城市水系空间之中,绘制大都园林区域分布图。总结出各类园林的分布特征:皇家园林“太液贯大内,离宫苑两郊”;私家园林“城郊东南西,沿河多聚集”;寺观园林“最是风景处,罗布两城中”。坛庙园林“城内外皆有、对称分布匀”。随后,结合水系在城市中的流线,总结园林与水系的分布关系:皇家园林分布在皇城之中和城外西郊、南郊,多沿高粱河、金水河分布;私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城外,凉水河、通惠河附近。寺观园林两城之中皆有,多沿高粱河、通惠河、金水河呈带状分布;坛庙园林的分布与水系的关系并不密切。接着论文选取大都城内外三段典型水域进行园水关系探讨,分析园水环境及空间关系、视线关系等问题。最终主要从园林与水系的互相影响两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水系对园林在水利工程、园林活动、园林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由于水系变迁对园林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水系也因园林的建造而更加多姿多彩,体现了大都水系与园林分布之间的良性互动。今天谈论城市与水系,水系与园林的关系,上溯百年前的城市历史,看似迂远,但捧读古书,所得不只一二,探究水系规划与城市建设,水系与园林分布之间的关系,形成较为完备的金元时期北京水系规划,城市建设和园林营建的知识体系,对园水关系的理解大有裨益。

黄志明[3](2020)在《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造像记是集史学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宗教价值等多重价值於一体的一类石刻文献。“像”即造像者所信仰的对象,造像记就是记录造像活动的文字,一般包括题记和题名。中国古代造像记可以追溯到两汉之际,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国内佛教造像活动随之产生,後又与本土宗教结合,出现道教造像。纵观造像记发展历史,北朝时期最为兴盛,上至天潢贵胄,下至黎民众生,造像之风,长盛不衰。然而,造像记的整理长期不被重视。在清代乾嘉时期之前,金石学家对造像记的关注集中在书法艺术价值。与儒家经义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不同的是佛教注重修行与轮回,且造像多为民间信仰活动,因此,为儒生所不齿。即便乾嘉之後,造像记的整理与研究热度也不及金文、墓志等金石材料,至今依然如此。诸家对北朝尤其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的造像记整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收录的造像记数量不全面,未能全部收录;二是所着录的书目不系统,未能全部标注造像记研究的相关信息。有鉴於此,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造像记,着力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范畴和选题意义,着重分析目前造像记整理存在的问题。论文主体则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阐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着录源流述略。分别从目录着录、图版着录、释文着录及题跋着录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下编则是前人的基础上,对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所见的造像记进行全面整理,并编撰成造像记目录索引,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北朝无纪年造像记五个部分。

杨冰华[4](2019)在《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西夏统治时期敦煌洞窟营建及所涉佛事活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这一问题的原因与西夏史籍的失载以及藏经洞封闭造成相关营建文书缺失有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历史文献考据、艺术史图像证史等理论与方法,充分利用敦煌西夏洞窟中保留的壁画、题记以及黑水城等地出土文书等材料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本文结构主要包括绪论、七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首先,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学术史回顾、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等问题做必要说明与限定。正文按照研究材料将内容分为莫高窟和榆林窟两部分。作为崇信佛教的国度,西夏统治时期在敦煌进行了大量洞窟营建及寺院建设活动。皇庆寺是莫高窟的一座重要寺院,就其命名缘由学界均认为其因营建于元皇庆年间而得名。通过对黑水城等地出土佛经等材料以及西夏史籍的梳理,认为该寺是西夏乾佑二十年(1189)仁宗皇帝嵬名仁孝登基五十周年之际,敦煌以嵬名智海、翟嵬名九等人为代表的佛教领袖为其庆贺所建。除寺院之外,西夏在敦煌也重修了很多洞窟,不过由于与前期艺术题材存在很大相似性,目前具体洞窟分期还存在较大争议。莫高窟第38窟新发现一则题记,文章就其时代、作者及题记在洞窟断代问题上的价值做了解读。该题记由金元之际东夏僧人道洪书写,他极有可能是一名工匠,按照当时流行的印度波罗样式造像风格,在该窟建造一身降魔触地印菩提像。另外,莫高窟第61窟是曹氏归义军时期营建的洞窟,西夏乾佑十五年(1184)、乾佑二十年(1189)、天庆二年(1195)仁宗及皇后罗氏三次大规模举行法事活动,借此殊胜时机,敦煌佛教领袖巧妙地重修了该窟甬道壁画。西夏之所以选择此窟是因为主室西壁大幅五台山图契合了其五台山文殊信仰需求;榆林窟第29窟图像题材与蒙元时期西夏遗僧一行慧觉编撰的《华严忏仪》可以较好地对应起来。因而,该窟可能是西夏时期的一座华严道场。国师、禅定高僧、净土变、文殊变与普贤变以及密教金刚手菩萨、不动明王在法会中扮演不同角色,信众在往生净土、密教护持等资荐下,最终到达莲华藏世界。敦煌石窟群是西夏佛教活动中心之一,信众往往前往那里巡礼圣迹,礼佛修行。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阿育王寺惠聪巡礼僧团一行七人在榆林窟修行四十余日,并在第15窟、第16窟题写了珍贵的发愿文题记。对此题记在前人释读基础上重新做了录文,并就其内容从惠聪僧团成员的民族成分、多样化身份、僧团修行活动等方面做了解读。西夏时期瓜州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惠聪一行中的弗兴、安住等人可能是中古遗留的粟特人后裔;僧团成员身份包括赐紫僧、出家弟子、在家弟子以及白衣行者、行婆等多种身份。另外,西夏作为偏居西北内陆的割据势力,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使其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文章以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与普贤变为研究材料,对西夏时期瓜沙地区祈雨活动做了解读。该窟窟门两侧绘制的文殊变与普贤变上书写清代嘉庆年间祈雨活动题记,其原因可能与文殊变中出现五身龙王像有关。西夏之所以接收宋地传播而来具有龙王像的图像样式是因为恰好契合了其祈雨需求。总之,西夏统治时期敦煌洞窟营建所涉佛事活动研究还存在很多盲区。由于史料缺失等诸多主客观条件限制使这一成果未能很好地系统化,采用专题式的讨论模式则避免了面面俱到而无法深入的弊端。

杨全[5](2018)在《河南洛阳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考辨——兼谈历史建筑博物馆的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洛阳的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分别位于当时城的南郭与东郭,始建时间都在清代的中前期。同为晋商会馆,它们在建筑布局、关帝信仰和会馆性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却代表了晋商内部由地域而塑造出的相异的"同乡"利益集团。二者在历史洪流中的筹建与兴修、结社与祭祀、修葺与衰落等也各有自身脉络,故将其视为"生命史"的一部分。同时,会馆建筑在使用方式的改变和物的去留中也重新塑造了二者的差异。当前以会馆为依托而造就的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又重新界定了二者的内涵,延展了其阐释空间。

齐磊[6](2017)在《洛阳博物馆新馆巡礼》文中认为洛阳,一座享誉海内外的文化之城。5000年前,河洛文化由此肇始,4000年前,夏都斟鄂崛起于洛水之阳,"千年帝都"由此发轫;3000年前,传说周公营建洛邑,迁九鼎于洛阳,洛阳由此成为天下的中心……三代之后,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余个朝代建都于此,"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一句诗已道尽洛阳的厚重历史!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如何在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中留住城市的记忆?如何让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了解她的辉煌历史?如何向世人展示她的无

王莉萍,冯建[7](2016)在《故宫慈宁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调查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往事如烟,1973年3月至5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大佛堂及其廊房内藏存的佛教文物和一批故宫所藏的明清宫廷家具调拨至洛阳,至今已四十余年。当年,洛阳方面参与文物搬迁的老同志均逾耄耋之年,另有几位重要的亲历者已经作古。为追忆历史,留存更为全面、详实的搬迁史料,笔者走访了几位当年参加文物调拨的老同志,将他们口述或笔述的史料加以综合,形成如下文字,以志纪念。1973年年初,洛阳方面接到上

乐黎[8](2016)在《存世中国古代夹纻佛教造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夹纻造像工艺历史悠久,因材料特性轻便,符合时代需求,夹纻佛教造像开始盛行,并在某些历史时期达到高峰,也因灭佛运动等历史文化影响,遗留下的大件(大于或等于等身)的夹纻佛像寥寥无几,古代夹纻造像的研究出现大片空白。本文以现存于各国博物馆和寺院的中国古代大件夹纻佛教造像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诉夹纻工艺特点和其历史发展变化,然后整理各国博物馆或寺院现存的中国古代大件(大于或等于等身)和部分中等件(高40-50cm)夹纻佛教造像入手,分析各个造像的夹纻工艺,造型上用同时期的其他材质佛造像类比和比较,进行个案分析,了解每个造像的风格特点,和相对于同类的其他材质佛像,夹纻佛像造型艺术审美,最后,得出夹纻工艺对于夹纻佛教造像的保存以及造型艺术上的影响结果。

沈军[9](2015)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鉴赏与收藏评鉴——基于故宫雕塑馆与古代夹纻塑像的审美鉴藏》文中指出中国古代雕塑对中华文明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0月10日,在故宫博物院90周年大庆之际,作为院庆重头戏之一的位于慈宁宫的雕塑馆即将正式对外全面开放,为迎接这一盛世庆典,慈宁宫正殿展厅——雕塑荟萃馆先期对外开放,此时,雕塑馆内人头攒动,观众为精美绝伦的雕塑展品所折服……

谷新春[10](2015)在《慈宁宫大佛堂内的三座佛塔》文中认为洛阳博物馆中矗立着三座木质佛塔,它们原本放置于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大佛堂内。慈宁宫大佛堂中的三座佛塔最初都是金丝楠木三层佛塔,由于尺寸上的原因,其中两座与承德殊像寺会乘殿内的两座紫檀木九级佛塔进行了调换。今天,三座佛塔陈列于洛阳博物馆内,营造了一个新的中国佛教美术空间,每天吸引着无数瞻仰者和欣赏者。

二、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给白马寺的经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给白马寺的经过(论文提纲范文)

(2)元大都水系营造与园林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重要研究材料
        1.5.1 文献研究材料
        1.5.2 图像资料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大都城市与水系
    2.1 元大都以前北京城市及水系的发展概况
    2.2 元大都城市概况
        2.2.0 城市选址
        2.2.1 城市布局
        2.2.2 街道坊制
        2.2.3 空间片区
    2.3 元大都水系网络
        2.3.1 河道
        2.3.2 池沼
        2.3.3 水系连通
    2.4 水系营造对城市的影响
        2.4.1 城市规划
        2.4.2 宫苑建设
        2.4.3 漕运民生
        2.4.4 商业繁荣
        2.4.5 生态基底
3.元大都水系与园林
    3.1 园林类型
        3.1.1 皇家园林
        3.1.2 私家园林
        3.1.3 坛庙园林
        3.1.4 寺观园林
    3.2 水系与园林的空间分布关系
        3.2.1 皇家园林——太液贯大内,离宫苑两郊
        3.2.2 私家园林——城郊东南西,沿河多聚集
        3.2.3 坛庙园林——城内外皆有、对称分布匀
        3.2.4 寺观园林——最是风景处,罗布两城中
        3.2.5 水系与园林分布特征总结
4 水系整治与园林构建的关系
    4.1 典型空间的园水互动分析
        4.1.1 皇城之中金水河流线探析
        4.1.2 城北积水潭段园水关系探析
        4.1.3 城东通惠河段园水关系探析
    4.2 以水为魂、因水而生——水系对园林的影响
        4.2.1 水系与园林工程
        4.2.2 水系与园林活动
        4.2.4 水系与园林交通
        4.2.5 水系变迁与园林类型
    4.3 以园为体,因园生色——园林对水系的影响
        4.3.1 以园为体
        4.3.2 因园生色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相关史料

(3)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畴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基本概况
    二、选题意义
        (一)研究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的迫切性
        (二)研究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的重要性
        (三)索引的价值
上编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着录源流述略
    第一章 目录着录
        第一节 宋代目录着录
        第二节 元明两代目录着录
        第三节 清代目录着录
        第四节 民国目录着录
        第五节 建国後目录着录
        第六节 海外目录着录
    第二章 图版着录
        第一节 建国前图版着录
        第二节 建国後图版着录
    第三章 释文着录
        第一节 乾嘉以前释文着录
        第二节 乾嘉至建国前释文着录
        第三节 建国後释文着录
    第四章 题跋着录
        第一节 宋代题跋着录
        (一)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二)曾巩《元丰题跋》
        (三)赵明诚《金石录》
        第二节 元至清初题跋着录
        第三节 清末至民国题跋着录
        (一)清末至民国初年题跋着录概况
        (二)关於《鲁迅辑校石刻手稿》
        第四节 建国後题跋着录
下编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目录索引
    凡例
    第一章 东魏造像记目录索引
        第一节 东魏有纪年造像记
        第二节 东魏无纪年造像记
    第二章 西魏造像记目录索引
        第一节 西魏有纪年造像记
        第二节 西魏无纪年造像记
    第三章 北齐造像记目录索引
        第一节 北齐有纪年造像记
        第二节 北齐无纪年造像记
    第四章 北周造像记目录索引
        第一节 北周有纪年造像记
        第二节 北周无纪年造像记
    第五章 北朝无纪年造像记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後记

(4)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概念限定
        (一) 敦煌石窟
        (二) 西夏洞窟
        (三) 瓜沙二州
        (四) 佛事活动
    三 研究史回顾与展望
        (一) 供养人画像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二) 物质生活图像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三) 瓜沙佛教信仰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四) 瓜沙佛事与西夏洞窟题记研究
    四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目的及构想
第一章 敦煌西夏石窟概述
    第一节 敦煌西夏石窟分期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主要窟形
        一 莫高窟、榆林窟
        二 东千佛洞石窟
        三 五个庙石窟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主要题材
        一 显教图像
        二 密教图像
    第四节 敦煌西夏石窟与多元民族文化交流
        一 宋
        二 辽
        三 回鹘
        四 吐蕃
第二章 西夏统治瓜沙时期的寺院营建——以莫高窟皇庆寺为例
    第一节 莫高窟皇庆寺简述
    第二节 速来蛮西宁王之前的元代敦煌
    第三节 莫高窟第61窟与皇庆寺的营建
    第四节 西夏仁宗时期佛教活动与皇庆寺营建
    第五节 皇庆寺位置管窥
    小结
第三章 莫高窟第38窟道洪题记所见夏末元初敦煌石窟营建
    第一节 道洪题记的时代
    第二节 沙门道洪的身份
    第三节 道洪建菩提像复原
        一 唐代的菩提像
        二 印度波罗样式的降魔触地印佛像
    第四节 道洪题记与洞窟营建时代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莫高窟第61窟与西夏皇室
    第一节 甬道北壁供养人像两个问题
        一 供养人身份诸说献疑
        二 供养人重绘现象
    第二节 甬道南壁炽盛光佛变与夏仁宗转轮王塑造
    第三节 甬道壁画与夏仁宗、罗太后关系探析
    第四节 莫高窟第61窟与西夏五台山文殊信仰
    第五节 甬道北壁供养人重绘原因蠡探
    小结
第五章 西夏时期瓜沙地区佛教圣迹巡礼活动研究——以阿育王寺惠聪巡礼僧团为例
    第一节 惠聪巡礼僧团发愿文题记释录
    第二节 惠聪巡礼僧团成员身份探析
        一 民族成分
        二 惠聪巡礼僧团的多样身份
    第三节 惠聪巡礼僧团的修行活动
    第四节 惠聪巡礼僧团修行活动的赞助来源
    小结
第六章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与西夏祈雨习俗
    第一节 文殊变、普贤变清代题记探析
    第二节 追寻龙王庙
    第三节 “踏郡众姓”解析
    第四节 文殊变龙王像出现原因试探
        一 宋西夏之前的祈雨活动
        二 宋代的祈雨活动
        三 西夏的祈雨活动
    补论
        一 水月观音的大幅水面
        二 水月观音的两种构图
        三 水月观音中的唐僧取经图
第七章 榆林窟第29窟与西夏华严道场
    第一节 榆林窟第29窟营建年代补论
        一 研究史回顾
        二 赵麻玉家族供养人画像的武官身份
        三 西夏文供养人题记中的沙州监军司
        四 榆林窟第25窟西夏文题记探析
    第二节 一行慧觉与《华严忏仪》
    第三节 榆林窟第29窟与《华严忏仪》
        一 真义国师鲜卑智海
        二 禅定高僧
        三 文殊变与普贤变
        四 药师经变、阿弥陀经变、水月观音
        五 金刚手菩萨、不动明王和六字真言
        六 中心佛坛
    小结
结语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敦煌西夏石窟分期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河南洛阳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考辨——兼谈历史建筑博物馆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潞泽会馆与山陕会馆的回溯式与渐进性考察
    1. 两座会馆之名与始建年代
    2. 东西会馆的管理模式
二、从会馆到博物馆——历史语境下身份的变迁
三、结语

(6)洛阳博物馆新馆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馆概况
二、基本陈列
三、专题陈列

(8)存世中国古代夹纻佛教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夹纻造像工艺历史简述
    1.1 夹纻造像史事
    1.2 夹纻造像工艺简要分析
第二章 各国馆藏和寺院藏大件和部分中等件中国古代夹纻佛造像
    2.1 中国博物馆和寺院藏品
    2.2 日本博物馆和寺院藏品
    2.3 美国博物馆和艺术馆藏品
第三章 中国古代夹纻与其他材质佛教造像造型对比研究
    3.1 正定隆兴寺四尊夹纻与隋唐时期石雕、泥塑造像对比研究
    3.2 克里夫唐代菩萨夹纻菩萨像造型研究
    3.3 日本藏唐代(或奈良)力士形象夹纻造型研究
    3.4 日本唐招提寺卢舍那佛造型研究
    3.5 国家博物馆宋代夹纻佛像造型研究
    3.6 摩沃尔特斯元代夹纻菩萨像与元代金铜像对比研究
    3.7 宾西法尼亚大学元代夹纻苦行像造型研究
    3.8 元代夹纻十八罗汉像造型研究
        3.8.1 洛阳白马寺大雄宝殿十八罗汉像
        3.8.2 北京八大处第四处大悲寺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像
    3.9 洛阳博物馆明代夹纻贴金三世佛像造型研究
    3.10 摩沃尔特斯艺术馆藏晚明水月观音像造型研究
    3.11 北京雍和宫的十八罗汉造型研究
第四章 夹纻工艺对佛教造像的影响
    4.1 古代夹纻工艺佛像的特点
        4.1.1 古代夹纻佛像的兴盛与衰败
        4.1.2 古代夹纻工艺对佛像造型的影响
    4.2 现代夹纻工艺对夹纻佛像的影响
        4.2.1 现代的夹纻工艺
        4.2.2 现代夹纻工艺技术对夹纻佛像造型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鉴赏与收藏评鉴——基于故宫雕塑馆与古代夹纻塑像的审美鉴藏(论文提纲范文)

1.弥勒像
2.三世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
3.韦陀
4.托塔天王
5.金漆夹纻十八罗汉像
    (1)迦叶尊者
    (2)阿氏多尊者
    (3)因揭陀尊者
    (4)罗怙罗尊者
    (5)戍博迦尊者
    (6)迦理迦尊者
    (7)诺矩罗尊者
    (8)迦诺迦跋厘惰者尊者
    (9)宾度罗跋罗惰者尊者
    (1)军徒钵叹尊者
    (2)注茶半托迦尊者
    (3)那伽犀那尊者
    (4)伐那婆斯尊者
    (5)半托迦尊者
    (6)伐者罗弗多罗尊者
    (7)苏频陀尊者
    (8)跋陀罗尊者
    (9)迦诺迦伐磋尊者

四、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给白马寺的经过(论文参考文献)

  • [1]洛阳博物馆藏六世班禅造像考[J]. 李文初. 中国宗教, 2022(01)
  • [2]元大都水系营造与园林关系研究[D]. 杨瑞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整理与研究[D]. 黄志明. 吉林大学, 2020(08)
  • [4]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D]. 杨冰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河南洛阳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考辨——兼谈历史建筑博物馆的利用[J]. 杨全. 博物院, 2018(04)
  • [6]洛阳博物馆新馆巡礼[J]. 齐磊. 文物天地, 2017(08)
  • [7]故宫慈宁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调查记[J]. 王莉萍,冯建. 文物天地, 2016(03)
  • [8]存世中国古代夹纻佛教造像研究[D]. 乐黎.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4)
  • [9]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鉴赏与收藏评鉴——基于故宫雕塑馆与古代夹纻塑像的审美鉴藏[J]. 沈军. 中国美术, 2015(06)
  • [10]慈宁宫大佛堂内的三座佛塔[J]. 谷新春. 紫禁城, 2015(07)

标签:;  ;  ;  ;  ;  

故宫大佛殿到白马寺文物转运流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