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保温节能复合墙体的研究

新型保温节能复合墙体的研究

一、新型保温节能复合墙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宇杰,吕清芳,刘烨[1](2021)在《正交胶合竹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文中指出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型工程竹产品——正交胶合竹(CLB)。已有试验对CLB墙体在稳态传热过程下的保温性能进行了探究,为进一步研究CLB墙体在室外综合温度周期性变化作用下的传热过程并探究采用CLB墙体的竹结构房屋的能耗情况,通过建立在稳态传热过程下CLB墙体的有限元模型并与已有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建立了受到室外综合温度作用下的5种墙体模型,以此分析CLB墙体在非稳态传热条件下的保温性能以及不同保温方式对于CLB墙体保温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DeST对CLB墙体房屋进行能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建筑墙体受到的温度作用时,太阳辐射引起的当量温度不应忽视;CLB墙体拥有优越的保温性能,采用CLB墙体的建筑室内热环境稳定;无论夏季或冬季,保温层最合理的位置在CLB墙体的外侧;围护墙体采用CLB墙体的竹结构能够达到江苏省居住建筑节能率65%的水平。

王若楠[2](2021)在《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因采用高效的干法施工方法,可有效降低湿作业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对于环境的污染,符合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理念。我国钢材产量较大,产品种类较丰富,材料的消耗速率远不及生产效率,且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优异,安全性能较高,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可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由于外墙体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占比较大,使得外墙体保温性能的提高对建筑节能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相配套的复合墙体构造做法,可有效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文章围绕天津正通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ECP墙板),开展当ECP墙板应用于寒冷地区钢结构住宅建筑中时,ECP外饰面复合墙体构造做法的研究。ECP墙板作为非结构性的装饰板材,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和隔声性能,因墙板在安装过程时采用“Z”型柔性连接,虽然可有效防止地震中墙板发生脱落现象,但通长角钢与钢构件的连接部位存在热桥隐患,降低外墙体保温性能。因此针对我国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外墙体热工规范要求,结合FLUENT模拟软件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应用于钢结构住宅建筑中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进行探究,最终确定出一套较为合理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体系。首先对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产品特性进行简要阐述,并对现有轻质墙板与钢结构连接方式进行总结与分析,确定适合于ECP墙板的“Z”型连接构造做法,绘制Z型连接件详细尺寸及安装工艺。通过比较分析三种不同墙体保温形式的优缺点,提出适合于寒冷地区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保温构造做法,并绘制出适用于钢结构建筑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节点构造详图。其次针对我国寒冷地区,分别采用理论计算和软件模拟方法求出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的传热系数,对比验证该构造做法是否满足规范对于住宅建筑外墙体的传热系数限值要求。结果表明: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满足寒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手工计算值与软件模拟计算结果,验证软件模拟的有效性,为后续热桥模拟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最后通过软件模拟热桥节点部位内表面温度,分析是否会发生表面结露现象,并确定出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中保温材料、保温层厚度和空气间层厚度的最优解。依次从改变间层厚度,从50mm幵始以5mm为间隔递增至80mm,改变保温材料,分别选取岩棉板、玻璃棉板、EPS板、聚氨酯板和XPS板等保温材料;改变保温板厚度,从0mm幵始以10mm为间隔递增至80mm出发,墙体其它组成材料不变,对不同工况下的热桥构造进行模拟分析,并给予经济合理的参考值。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属轻质装饰墙板,防火性能和隔声性能优异,采用干法安装方式,施工效率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开展针对于寒冷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研究,提供一套完整的复合墙体构造做法,可为ECP墙板的推广应用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郁子阳,张士萍,张俊杰,袁红兵,赵海源[3](2021)在《复合墙体功能性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复合墙体由于自身优良的节能效果,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大规模投入使用。从保温、防火、隔声三种主要功能展开,对复合墙体功能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丁小蒙[4](2020)在《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及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建筑技术提出新要求,住宅建筑工业化向绿色装配式节能建筑发展是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基于传统冷成型钢组合墙体提出装配式秸秆板轻钢高强泡沫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简称为FCCSS剪力墙结构。其建筑理念为:在秸秆板与冷成型钢骨架组成的空间内灌注高强泡沫混凝土,基于秸秆板与泡沫混凝土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达到结构保温与承重维护一体化;秸秆板变农作物废弃物为建筑材料,属绿色建材范畴;型钢骨架与部分秸秆板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属预制装配式建筑。FCCSS剪力墙在墙体抗压与抗震性能研究中发现如下问题:1)现场浇筑的内填泡沫混凝土分层、整体性差,浇筑质量的离散性导致其受力产生的裂缝分布不均匀;2)竖向冷成型钢与泡沫混凝土发生明显的粘结滑移,协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3)无法观察内填泡沫混凝土加载过程中的破坏发展,墙体受力机理不明晰;4)工业化生产程度低,预制装配工艺需改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泡沫混凝土材料-墙体局部复合试件-墙体构件层面进行多尺度研究,提出基于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提升与预制装配工艺改进的FCCSS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本文研究的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Cold-formed Steel-Foamed Concrete,CFSFC)复合墙体拟用于多层村镇住宅结构建筑,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内填泡沫混凝土性能提升研究为提升墙体的整体性与受力均匀性及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的界面粘结力,对泡沫混凝土进行性能提升。基于硅烷偶联剂的水解与弱碱特性,制备泡沫混凝土强度提升工艺;结合硅烷偶联剂提升工艺,外掺粉煤灰漂珠、硅灰、纤维等材料,按不同掺量制备A06、A07、A08、A09四个等级的泡沫混凝土,进行抗压试验、劈裂抗拉试验、材料导热系数测定。基于试验结果得到新型轻质高强保温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此配合比制备的A07级泡沫混凝土的强度与导热系数分别相当于标准《泡沫混凝土》JGT 266-2011中A12级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和A06级的导热系数,解决了泡沫混凝土保温与强度不兼顾、易塌模、大面积浇筑易开裂的问题。(2)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研究通过粘结滑移单调推出与循环反复加载试验,研究泡沫混凝土强度、冷成型钢锚固长度、型钢腹板等间距开孔个数、型钢翼缘自攻钉个数、加载方式等因素对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单调推出试验表明:1)单调加载试件的破坏模式因构造不同而不同,粘结滑移工作机理存在差别;2)型钢腹板有卷边冲孔或翼缘有自攻钉的试件,其荷载-滑移试验曲线于极限荷载区存在明显的峰值平台,下降段平缓且无明显残余段;3)极限承载力随等间距开孔锚固长度与翼缘自攻钉个数的增加而提升,提升幅度略有下降,故等间距开孔锚固长度与自攻钉个数需考虑经济性进行配置。循环反复加载试验表明:1)循环反复加载作用下的试件破坏形态较相似,卸载时变形恢复滞后;2)受压极限承载力大于受拉极限承载力;3)同构造试件,循环反复加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比单调加载严重,极限承载力与平均粘结强度均小于单调加载作用。基于单调推出试验提出的四段式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模型可较好地预测试件粘结滑移曲线形状与特征值,循环反复试验基于坡顶退化三线型模型提出的粘结滑移本构预测精度有待提高。(3)CFSFC复合墙受剪性能试验研究改进CFSFC墙体构造和预制装配工艺,对9片CFSFC复合墙体、1片FCCSS剪力墙及1片传统冷成型钢组合墙体进行足尺拟静力试验,考察有无内填泡沫混凝土及其强度等级、冷成型钢腹板开孔与否和截面尺寸与形式及布置间距、覆板情况、轴压比、高宽比、开洞口等因素对墙体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1)CFSFC墙体受剪破坏实质包括竖缝连接片处秸秆板严重撕裂破坏;泡沫混凝土密布交叉斜裂缝、最终被压溃破坏,后浇带处泡沫混凝土与预制部分泡沫混凝土粘结良好,斜向裂缝仍可在两部分延伸发展;多数自攻钉凹陷,少数自攻钉被剪断,秸秆板未脱落;型钢端柱局部屈曲。2)CFSFC墙体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刚度和强度退化、滑移与捏拢特性,无明显屈服点;承载力最大值后出现峰值平台区,使墙体的受力破坏成为具有一定延性的剪切破坏。3)CFSFC墙体受剪承载力较FCCSS剪力墙提升18.2%,型钢-泡沫混凝土界面滑移程度比FCCSS墙体轻,说明卷边冲孔工艺可有效这提升型钢-泡沫混凝土界面粘结锚固性能,进而提升墙体的整体性与抗侧承载力。(4)CFSFC复合墙受剪承载力计算: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与承载力计算公式从CFSFC复合墙体的破坏实质出发,基于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软化拉压杆模型,考虑泡沫混凝土因交叉斜裂缝压溃破坏而与竖向冷成型钢接触面产生滑移破坏,提出结合泡沫混凝土界面直剪杆系模型而建立适用于低矮CFSFC墙体的软化拉压杆-滑移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CFSFC复合墙的受力机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度高。CFSFC复合墙体的破坏形态和受力机理与传统冷成型钢及轻钢轻混凝土墙体不同,秸秆板难以定量分析秸秆纤维分布间距,既有剪力墙承载力计算公式考虑水平钢筋分布间距的数学模型表达式不适用于CFSFC墙体。基于CFSFC墙体的软化拉压杆-滑移理论计算模型提出适于此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在±10%内,可较好地预测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利用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墙体各组成部分对抗剪承载力的贡献,得出结论:当竖向配钢率ρ≤ 0.5%时,型钢抗剪承载力贡献率为4.3%~9.6%,秸秆板抗剪承载力贡献率约22%~29%,进行CFSFC复合墙体工程设计时可忽略型钢抗剪承载力贡献;当竖向配钢率0.5%<ρ<0.86%时,秸秆板与竖向型钢的抗剪贡献率较接近,可将承载力计算值乘以折减系数用以工程设计。从经济性与抗剪承载能力综合考虑,建议竖向型钢配钢率最大限值为0.5%。(5)CFSFC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基于CFSFC墙体试验荷载-位移骨架曲线,采用离散坐标法,建立基于割线刚度退化的骨架曲线函数。割线刚度数学表达式中弹性刚度与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都是基于墙体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推导而来,计算精度高。基于墙体试验滞回曲线,进行墙体滞回规律的分析,得出上升段滞回环形状由历史最大位移控制的结论。结合捏拢点与滑移段起点,将上升段曲线分为刚度单调变化的四段,第一段卸载段与第二段加载段采用Richard-Abbott曲线模型表示,第一、三段加载段采用直线表示,建立能反映墙体刚度退化、滑移捏缩特性的四线段非线性滞回模型。利用Origin2020b软件识别各段数学模型中的参数,得到的模型计算滞回曲线与试验滞回曲线吻合度高。由基于割线刚度退化的骨架曲线模型和四线段非线性滞回模型组成的恢复力模型,其表达式直观、参数易于识别,可为CFSFC复合墙体房屋非线性动力分析提供依据。(6)CFSFC复合墙体抗震设计建议基于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试验与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综合考虑CFSFC复合墙体的构造与受剪性能,提出墙体各组成部分设计建议,并对墙体施工工艺流程、防火与防水设计提出建议,拟为墙体工程应用设计提供参考。

赵西平,王若楠,黄炜[5](2020)在《装配式ECP复合墙体热工性能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装配式中空挤出成型纤维水泥(ECP)墙板的热工性能,以3种钢柱形式和5种墙体保温材料类型为参数,建立了15种ECP复合墙体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各参数对于ECP复合墙体热工性能的影响;同时在模型分析基础上模拟了钢柱热桥处采取外保温措施、外保温层厚度取0~50mm时的墙体内表面温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ECP复合墙体传热系数为0.226~0.319W/(m2·K),低于JGJ 26—2018《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于寒冷地区外墙传热系数的限值0.35W/(m2·K);对钢柱热桥部位采用外保温措施时,ECP复合墙体内表面温度升高,热桥影响范围减小,保温隔热性能显着提高.

杨建明[6](2020)在《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建筑墙体动态热性能与热阻热容分配优化研究是选择或研发合适构造墙体的关键,对推动建筑节能科技进步发展与实现建筑节能意义重大。目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热阻热容密集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不明确,墙体热阻热容分配的优化思路与优化方法面临挑战,实际室外气候热环境下热阻热容优化分配机理亟需解决。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分配优化研究,主要学术创新与贡献包括:(1)建立了墙体简化热网模型来求解动态传热,通过开展绝热盒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基于热电类比原理建立了绝热墙体简化热网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型热阻热容参数的辨识。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常压干燥技术制备了气凝胶绝热板(AIP),搭建了绝热盒动态传热实验平台,开展了绝热盒实验测试。与测试值相比,采用模型计算的盒内、外表面温度偏差最大值分别为1.3和0.8 oC,验证了简化热网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对比了周期性室外边界下不同保温绝热盒的动态绝热性能,并开展了敏感性分析,发现AIP可有效提升动态绝热性能,比传统保温材料能耗减少约35%。(2)首次提出了通过优化热阻热容分配与热阻热容密集来提升墙体动态绝热性能。基于简化热网模型,预测了新型AIP复合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通过与传统保温墙体对比分析了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逐时温度和热流密度、延迟时间和衰减因子、动态热阻和能耗的差异。对比了不同保温墙体(AIP和传统保温材料)与保温方式(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保温)对热阻热容分配和动态绝热特性的影响,得出了新型保温材料更需要优化其在墙体中分布位置的结论。对比了热阻和热容不同密集程度(0.32、0.65和0.97)和密集位置(墙体内侧、中间、外侧和夹心)对墙体热阻热容分配和动态绝热特性的影响,发现了热阻夹心密集和热容中间密集的墙体动态绝热性能较好,证明了密集程度越大墙体越需要优化其热阻热容空间分配位置。明确了墙体热阻热容密集下的动态绝热特性。(3)创建了墙体热阻热容分配优化方法。从传热学反问题优化思路,基于粒子群寻优算法,结合简化热网模型,建立了墙体热阻热容分配的优化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AIP墙体案例,获得了热阻分配最优比为2:1:2,热容分配最优比为1:1。分析了热阻热容粒子寻优过程,对比了与传统保温分配方式的节能效果,以及初步探索了热阻热容的最优分配机理。优化后墙体能耗减少17.3%?44.3%,优化方法的计算耗时仅占传统方法的0.12%,显着提高了计算效率。基于热阻热容最优分配和密集程度规律,指导设计了两组绝热优化墙体,其动态绝热性能分别提升了13.6%和14.9%,与最优分配墙体的相似度分别高达96.5%和99.8%,远大于传统保温墙体相似度42.6%。初步解除了如何分配热阻热容使墙体能耗最少的困境。(4)首次揭示了墙体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化影响机理。基于热阻热容分配优化方法,预测了中国五大气候区城市墙体的热阻热容最优分配,分析了其热阻热容优化过程和优化效果。对比了各气候区墙体的优化后耗热节能率、耗冷节能率和综合节能率,探索了墙体热阻热容优化节能率的区域化影响。引入了气候区墙体热/冷能耗,建立了其与优化后节能率的线性关系式,为快速评价区域墙体优化后节能潜力提供了有效方法。引入了区域墙体热容因子来定量评价墙体热容对优化后能耗的影响,分析了墙体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化影响机理,并开展了基于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墙体绝热设计。低热容因子区域的优化绝热墙体与最优分配墙体的相似度高达99%以上,而高热容因子区域仍需进一步优化热容密集程度来提高相似度。初步实现了针对室外热环境因地制宜地优化外墙热阻热容分配。

刘鹏飞[7](2020)在《现浇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复合填充墙体平面外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墙体材料不断革新以及人们对于建筑节能的不断追求,发明新型墙体用来取代传统砌体填充墙已是大势所趋。在此大背景下,现浇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复合填充墙体应运而生。现浇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复合填充墙体具有自重轻、保温隔热性能好以及环保利废等优势,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作为非结构构件,填充墙体在抗震设计中经常被忽略,但多次震害结果表明,填充墙体经常发生平面外方向破坏,这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填充墙体平面外抗震性能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于现浇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复合填充墙体平面外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首先通过不同加载速率下单轴压缩试验和轴向拉伸试验研究了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Metal tailing porous concrete,以下统称MTPC)的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应变速率下MTPC材料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形状相似,曲线峰值附近存在一定的振荡现象,曲线下降段残余应力较高,其无量纲曲线可采用同一表达式进行描述。不同应变速率下MTPC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形状相似,且曲线形状与普通混凝土相似。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MTPC材料拉压强度和拉压临界应变均随之增大。抗拉力学性能指标相比于抗压力学性能指标对应变率的变化更为敏感。MTPC材料压缩初始切线模量对应变率不敏感,压缩割线模量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MTPC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随应变速率的提高几乎保持不变。根据拉压强度和拉压临界应变的动态增长因子公式和不同应变速率下应力-应变无量纲曲线拟合表达式建立了 MTPC材料率相关单轴拉压本构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应变速率下MTPC材料的单轴拉压应力-应变曲线。(2)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现浇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复合填充墙体(以下统称MTPC复合墙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平面外受力性能,采用气囊充气膨胀的方式对墙体表面进行单调加载以模拟地震作用下由墙体自身惯性引起的平面外方向水平均布荷载。通过试验掌握了水平均布荷载作用下MTPC复合墙体破坏形态、平面外承载力以及变形能力。试验结果表明MTPC复合墙体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对于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受力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破坏过程根据其边界条件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与框架紧密连接的刚性连接阶段、边界产生塑性铰后直至墙体开裂的阶段以及开裂后到墙体倒塌破坏的短暂阶段。由于墙体的构造使得最后阶段拱作用发挥的空间有限,墙体极限荷载与开裂荷载接近,为了安全考虑,建议将开裂荷载作为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承载力。建立了试验中墙体的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墙体长细比的降低或高宽比的增加均会提高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承载力以及平面外初始刚度。通过相关规范条文规定,采用等效侧力法对墙体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无论作为内隔墙还是外围护墙体,MTPC复合墙体即使处于建筑屋顶层,其平面外承载力依然满足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需求。(3)为了进一步研究MTPC复合墙体在实际地震动作用下的平面外抗震性能,对足尺模型墙体试件开展了平面外方向振动台试验。采用代表不同场地类别的地震动作为输入激励。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振动台面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从0.1g不断提高至1.5g的过程中,MTPC复合墙体各部位平面外加速度和相对位移响应均随之近似线性增长。墙体试件的自振频率保持不变,未发生刚度损伤,仍然处于弹性状态。采用与墙体试件自振频率相匹配的正弦波研究了 MTPC复合墙体在受迫振动下平面外方向的破坏形式。基于提出的MTPC单轴动态拉压本构模型建立了试验墙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出的时域和频域内墙体的动力反应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度。有限元分析表明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抗震性能优于传统砌体填充墙。最后基于规范给出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以及本文推导出的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 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抗震设计流程。

罗坤[8](2020)在《一种新型光伏—水/空气复合墙体的季节性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转型的能源需求,太阳能因其可再生、无污染、分布范围广、使用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社会能源消耗比例中,有超过30%的能源被用于建筑上,如何减少建筑能耗成为节能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的结合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同时可以更加深入的利用清洁能源太阳能,为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的结合,一般称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根据太阳能利用方向的不同,该技术又分为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BIPT)、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IPVT)。其中BIPVT技术综合了 BIPV技术和BIPT技术各自的功能特点,可以实现光伏发电与热能收益于一体,在建筑上有着广泛的利用空间。传统的BIPVT系统均为单一集热功能的系统,或是热水集热,或是空气集热。BIPVT热水系统在寒冷季节,其水路循环管道会出现冻结问题,使得系统集热功能无法运行;BIPVT空气系统在炎热季节,因建筑不需要供暖,使得系统集热功能无用武之地,并且其光电性能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传统的BIPVT系统仅在一年中的特定时段才能高效运行,而在其余时段中表现不佳甚至无法使用。为解决传统的BIPVT系统面临的季节性使用限制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式光伏-水/空气太阳能墙系统(简称PVCW系统),该系统将空气冷却流道和水冷却流道组合在一个单独的BIPVT系统中,可以实现光伏发电、建筑采暖、热水制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PVCW系统可以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季节需求运行三种模式:①冬季为PV-空气模式,获取电能和室内热空气;②夏季为PV-热水模式,获取电能和生活热水;③过渡季节为PV-热水/空气混合模式,同时获取电能、热空气和生活热水。这意味着新系统能够在全年任意一个时间段高效运行,可以满足建筑物在全年不同季节的复合需求。用户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而选择运行不同的模式。(2)设计了 PVCW系统的功能结构,制作了两块独立的PVCW系统模块,搭建了可对比热箱实验测试平台。测试平台包括空气采暖系统(一个实验测试房间和一个空白对比房间)、电路测量系统、水路循环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并在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为期一年的时间中,分别对系统在三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综合性能表现进行了实验测试工作。(3)对比分析了系统在全年不同模式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PVCW系统在夏季、过渡季节、冬季进行三种模式实验时的全天平均电效率分别为7.8%、11.6%、15.3%,平均日发电量分别为973.0kJ、3226.4kJ、4460.5kJ。在热性能方面,PV-热水模式在夏季和过渡季节均表现良好,平均热效率分别为55.1%和51.5%;冬季PV-空气模式下,实验房间的平均温升最高可以达到8.1℃。实验结果证明,PVCW系统可以在全年不同季节高效运行,可以满足建筑在不同时间段的集热需求。(4)分析了 PVCW系统的制作成本,并与传统的BIPVT系统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发现PVCW系统在实现更加复合的功能基础上并没有增加太多成本,经济性良好。通过对系统全年综合性能的分析,讨论了系统在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应用空间。

周晓群,刘凡,丁晓燕[9](2020)在《内嵌秸秆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测试及性能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秸秆板装配在由肋梁和肋柱构成框格形式的墙体中,可作为一种新型装配式节能生态复合墙体应用于村镇住宅中。通过标定热箱实验方法直接进行墙体传热系数的测试,再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该墙体进行一维稳态传热数值模拟。对比发现,数值模拟求得的传热系数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仅为8.8%。最后再针对传热系数对复合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进行优化分析。

王和兴[10](2020)在《再生陶瓷保温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宏微观试验与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建筑节能与废弃陶瓷回收利用的问题,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基本战略。因此,加强对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在陶瓷粗骨料混凝土中掺入玻化微珠,对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材料进行基本力学性能、保温性能与微观形貌研究,分析玻化微珠的掺量与再生陶瓷粗骨料替代率对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材料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并与只添加天然粗骨料的普通混凝土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者力学性能、保温性能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细观力学性能,利用Matlab程序建立多边形随机骨料模型,导入ANSYS建立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表观密度、力学性能、保温性能进行了评估,并与普通混凝土材料进行对比。再生陶瓷粗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通过坍落度进行表征;对其力学性能的测定包括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和弹性模量试验;通过对陶瓷粗骨料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测定,体现再生陶瓷粗骨料混凝土材料的保温性能。结果表明由于玻化微珠的掺入,混凝土的和易性得到改善,因而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保温性能都有所改善,优于普通混凝土,但玻化微珠同时具有多孔、孔隙率大、且弹性模量远小于天然细骨料等特点,导致再生陶瓷保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玻化微珠和再生陶瓷的掺量增加而减小。(2)通过SEM微观形貌分析、XRD物相分析、FTIR光谱分析对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中存在较多未水化的水泥颗粒,且孔洞体系较差,这对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有不利影响。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中并没有新的物相生成。陶瓷粗骨料与玻化微珠均对C-S-H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导致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较差。玻化微珠促进了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中托贝莫来石晶体生成,改善了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保温性能。玻化微珠与陶瓷粗骨料均导致水泥石基体中CH含量增加,进而导致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减弱。(3)对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进行细观力学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数值计算结果与宏观试验结果相符,为进一步深入设计配合比较为理想的再生粗骨料保温混凝土材料提供了可能。

二、新型保温节能复合墙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保温节能复合墙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正交胶合竹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CLB稳态试验的有限元模型
    1.1 试验概况
    1.2 稳态传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3 稳态传热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2 非稳态传热分析
    2.1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
    2.2 非稳态传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 非稳态传热模拟结果与分析
        2.3.1 夏季各墙体传热变化
        2.3.2 冬季各墙体传热变化
3 建筑能耗分析
    3.1 建筑模型
    3.2 模型参数设置
    3.3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2)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制墙板研究现状
        1.2.2 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发展现状
        1.2.3 间层应用于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
    2.1 ECP墙板特性
        2.1.1 ECP墙板生产工艺
        2.1.2 ECP墙板产品特性
        2.1.3 ECP墙板尺寸
    2.2 ECP墙板的连接方式
        2.2.1 ECP墙板与墙板间的连接
        2.2.2 ECP墙板与钢结构的连接
        2.2.3 Z型连接件安装工艺
    2.3 本章小结
3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设计
    3.1 空气间层的设置
        3.1.1 间层保温原理
        3.1.2 间层构造类型
    3.2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做法
    3.3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连接构造
        3.3.1 ECP复合墙体与框架梁的连接构造
        3.3.2 ECP复合墙体阴阳角构造设计
        3.3.3 ECP复合墙体窗洞口构造设计
        3.3.4 ECP复合墙体勒脚构造设计
        3.3.5 ECP墙板密封性能设计
    3.4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安装工艺
        3.4.1 工艺流程
        3.4.2 质量控制
    3.5 本章小结
4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计算
    4.1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4.1.1 热能传递形式
    4.2 围护结构理论计算
        4.2.1 围护结构热阻
        4.2.2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
        4.2.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3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计算
    4.4 有限元数值计算及验证
        4.4.1 导热微分方程式
        4.4.2 单值性条件
        4.4.3 导热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4.4.4 计算环境的选取
        4.4.5 空气间层的设定
        4.4.6 材料热工参数及基本假设
        4.4.7 软件模拟结果分析
        4.4.8 模拟数据对比
    4.5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标准
    4.6 本章小节
5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梁热桥数值模拟
    5.1 热桥影响范围
    5.2 热桥传热模型及材料热工参数
        5.2.1 梁热桥物理模型
        5.2.2 热工性能参数
    5.3 梁热桥热工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优化设计
    6.1 空气间层厚度
    6.2 保温材料
    6.3 保温板厚度
    6.4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优化构造做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本人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复合墙体功能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保温性能研究
2 防火性能研究
3 隔声性能研究
4 结语

(4)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及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现有住宅建筑结构体系
        1.1.2 装配整体式秸秆板轻钢高强泡沫混凝土(FCCSS)剪力墙
    1.2 FCCSS剪力墙研究现状
        1.2.1 FCCSS剪力墙的发展与应用
        1.2.2 FCCSS剪力墙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泡沫混凝土、冷成型钢-混凝土粘结与复合墙体研究现状
        1.3.1 泡沫混凝土研究
        1.3.2 型钢-普通混凝土与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
        1.3.3 传统冷成型钢墙体与轻钢轻混凝土墙体抗剪性能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
    2.1 新型泡沫混凝土研发
        2.1.1 泡沫混凝土试验材料
        2.1.2 配合比计算方法
        2.1.3 配合比试验与结果
        2.1.4 泡沫混凝土性能提升机理
    2.2 粘结滑移性能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典型破坏模式
        2.3.2 荷载-滑移试验曲线及粘结作用机理
        2.3.3 荷载-滑移曲线特征值及因素影响分析
    2.4 单调加载试验粘结-滑移关系模型
        2.4.1 平均特征粘结强度回归分析
        2.4.2 特征滑移值回归分析
        2.4.3 (?)-S本构关系模型
    2.5 循环反复加载试验粘结-滑移关系模型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FSFC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件设计
        3.1.2 试件材料及性能
        3.1.3 试件制作及拼装
        3.1.4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
    3.2 试验现象
        3.2.1 墙体试件W80-1~5
        3.2.2 墙体试件W120-1~6
        3.2.3 试件破坏特征汇总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荷载-位移(F-Δ_s)曲线
        3.3.2 骨架曲线特征值
        3.3.3 抗剪承载力对比分析
        3.3.4 延性分析
        3.3.5 刚度退化分析
        3.3.6 耗能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FSFC复合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
    4.1 既有剪力墙体受剪承载力分析模型
    4.2 适用于CFSFC复合墙体的软化拉压杆模型
        4.2.1 传力机制
        4.2.2 力平衡方程
        4.2.3 材料本构方程
        4.2.4 变形协调方程
        4.2.5 求解流程
    4.3 软化拉压杆模型简算法
    4.4 计算混凝土界面直剪力的软化杆系模型
    4.5 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与验证
        4.5.1 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
        4.5.2 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验证
    4.6 CFSFC复合墙体受力机理分析
    4.7 CFSFC复合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7.1 既有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7.2 CFSFC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FSFC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
    5.1 恢复力模型研究
        5.1.1 恢复力模型特性
        5.1.2 基于试验统计法提出的恢复力模型
    5.2 CFSFC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
        5.2.1 CFSFC复合墙体滞回规律分析
        5.2.2 CFSFC复合墙体骨架曲线模型
        5.2.3 CFSFC复合墙体滞回模型
    5.3 CFSFC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验证
        5.3.1 骨架曲线模型验证
        5.3.2 滞回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CFSFC复合墙体抗震设计建议
    6.1 CFSFC复合墙体各组成部分设计建议
        6.1.1 泡沫混凝土制备建议
        6.1.2 竖向冷成型钢设计建议
        6.1.3 自攻钉与连接片设计建议
        6.1.4 墙体门窗洞口加强设计建议
        6.1.5 墙体与地梁、墙体层间抗拔连接键设计建议
        6.1.6 墙体层间位移角限值设计建议
    6.2 基于墙体热工性能的泡沫混凝土设计建议
    6.3 墙体施工流程建议
    6.4 墙体防水、防火设计建议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本文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附录 A 拉压杆-滑移模型应用算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装配式ECP复合墙体热工性能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模型
    1.1 外围护结构基本构造
    1.2 ECP复合墙体传热系数
    1.3 参数设置
    1.4 网格划分
2 二维平壁传热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墙体编号
    3.2 有限元模拟分析
        3.2.1 钢柱无外保温
        3.2.2 钢柱有外保温
    3.3 模拟结果优化建议
4 结论

(6)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墙体动态传热求解方法的发展动态分析
        1.2.2 墙体热阻热容材料的发展动态分析
        1.2.3 墙体热阻热容分配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墙体热阻热容优化的问题与挑战
        1.3.1 热阻热容密集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不明确
        1.3.2 热阻热容分配的优化思路与优化方法面临挑战
        1.3.3 实际室外气候热环境下的热阻热容优化分配机理亟需解决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墙体动态传热求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4.2 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分配
        1.4.3 墙体热阻热容分配的优化方法与绝热设计
        1.4.4 墙体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化影响机理与区域节能设计
第二章 建筑墙体简化热网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简化热网模型的建立
        2.1.1 复合墙体构造和传热问题描述
        2.1.2 简化热网求解模型
        2.1.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2 绝热盒实验与简化热网模型验证
        2.2.1 墙体新型保温材料制备与绝热盒制作
        2.2.2 绝热盒动态性能测试
        2.2.3 测试结果与简化热网模型验证
    2.3 室外周期性对流边界下动态绝热性能分析
        2.3.1 逐时温度分析
        2.3.2 延迟时间和衰减因子
        2.3.3 热流密度与能耗
        2.3.4 动态绝热性能的敏感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分配
    3.1 新型墙体动态绝热特性预测
        3.1.1 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
        3.1.2 逐时温度与热流密度
        3.1.3 综合评价指标
    3.2 保温方式影响下墙体动态绝热特性对比
        3.2.1 墙体保温方式与热阻热容分配
        3.2.2 保温方式对墙体动态绝热性能的影响
    3.3 热阻热容密集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分析
        3.3.1 热阻热容密集定义
        3.3.2 热阻密集墙体的动态绝热特性
        3.3.3 热容密集墙体动态绝热特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建筑墙体热阻热容最优分配与绝热设计
    4.1 基于粒子群寻优算法的热阻热容优化方法
        4.1.1 热阻热容反向优化思路
        4.1.2 基于粒子群寻优的热阻热容反向优化算法
    4.2 热阻热容最优分配案例
        4.2.1 热阻热容优化过程
        4.2.2 热阻热容优化效果评价
    4.3 最优墙体设计
        4.3.1 热阻热容最优分配机理初探
        4.3.2 案例墙体与最优墙体的热阻热容分配差异
        4.3.3 最优墙体设计与节能效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建筑墙体热阻热容区域化影响机理与优化设计
    5.1 墙体热阻热容区域化与优化
        5.1.1 室外参数与传热模型设置
        5.1.2 优化过程和优化结果评价
    5.2 墙体热阻热容区域化影响机理
        5.2.1 热阻热容优化节能率的区域化影响
        5.2.2 热阻热容最优分配的区域化影响机理
    5.3 区域最优墙体与绝热优化设计
        5.3.1 区域最优墙体
        5.3.2 墙体最优绝热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表
附录B 频域热特性与热阻热容参数验证
附录C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现浇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复合填充墙体平面外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MTPC复合墙体构造简介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
        1.3.2 MTPC材料力学性能
        1.3.3 应变率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1.3.4 轻钢龙骨复合墙体平面外受力性能
        1.3.5 填充墙和无筋砌体墙平面外受力性能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MTPC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件制备
    2.3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2.4 试验结果
        2.4.1 破坏形态
        2.4.2 应力-应变曲线
    2.5 试验分析
        2.5.1 强度
        2.5.2 临界应变
        2.5.3 弹性模量
    2.6 单轴动态本构模型
        2.6.1 单轴受压
        2.6.2 单轴受拉
    2.7 本章小结
3 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方向拟静力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介绍
        3.2.1 试件设计
        3.2.2 试验装置及加载设备
        3.2.3 传感器使用与分布
        3.2.4 试验步骤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破坏模式
        3.3.2 荷载验证
        3.3.3 荷载-位移曲线
        3.3.4 应变分析
    3.4 破坏过程分析
    3.5 平面外抗震性能影响因素
        3.5.1 模型建立与结果对比
        3.5.2 平面外抗震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3.6 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抗震性能评价
        3.6.1 内隔墙
        3.6.2 外围护墙
    3.7 本章小结
4 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方向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介绍
        4.2.1 试验加载装置
        4.2.2 试件设计
        4.2.3 测点布置
        4.2.4 地震动选取与加载方案
    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4.3.1 试验现象描述与动态识别
        4.3.2 加速度响应
        4.3.3 位移响应
    4.4 数值模拟验证及对比分析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4.4.2 与砌体填充墙对比分析
    4.5 MTPC复合墙体平面外抗震设计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一种新型光伏—水/空气复合墙体的季节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能源形势
        1.1.1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1.1.2 我国能源利用情况
        1.1.3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
    1.2 太阳能利用技术
        1.2.1 太阳能光电利用
        1.2.2 太阳能光热利用
        1.2.3 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
    1.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
        1.3.1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
        1.3.2 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
        1.3.3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
    1.4 本文研究背景及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光伏-水/空气复合墙体及测试平台介绍
    2.1 系统装置结构介绍
        2.1.1 复合墙体构造
        2.1.2 水路循环系统
    2.2 系统工作原理
        2.2.1 夏季PV-热水模式
        2.2.2 冬季PV-空气模式
        2.2.3 过渡季节PV-混合模式
    2.3 实验测试平台的搭建
        2.3.1 可对比热箱测试平台介绍
        2.3.2 温度测量系统介绍
        2.3.3 光伏测量系统介绍
    2.4 实验仪器介绍
        2.4.1 光伏测量仪器
        2.4.2 水路循环仪器
        2.4.3 数据采集仪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综合性能评估方法及实验设计
    3.1 系统综合性能评估方法
        3.1.1 系统光电性能评估
        3.1.2 系统光热性能评估
        3.1.3 系统综合性能评估
    3.2 全年实验设计
第4章 夏季PV-热水模式实验研究
    4.1 主动循环实验结果
        4.1.1 温度分布情况
        4.1.2 光电性能表现
        4.1.3 光热性能表现
        4.1.4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2 被动循环实验结果
        4.2.1 温度分布情况
        4.2.2 光电光热性能表现
    4.3 主/被动循环对比实验结果
        4.3.1 温度分布对比
        4.3.2 光电光热性能对比
    4.4 纯光伏实验结果
        4.4.1 温度分布情况
        4.4.2 光电性能表现
    4.5 夏季实验结果的综合对比讨论
        4.5.1 光电效率问题分析
        4.5.2 光电光热性能对比分析
第5章 冬季PV-空气模式实验研究
    5.1 系统温度分布情况
        5.1.1 玻璃盖板温度分布
        5.1.2 吸热板温度分布
        5.1.3 保温板温度分布
        5.1.4 空气流道温度分布
    5.2 室内温度分布情况
    5.3 光电光热性能表现
第6章 过渡季节PV-混合模式实验研究
    6.1 PV-热水模式实验
        6.1.1 光电性能表现
        6.1.2 光热性能表现
    6.2 PV-混合模式实验
        6.2.1 光电性能表现
        6.2.2 光热性能表现
第7章 系统全年性能综合分析与讨论
    7.1 热性能对比分析
    7.2 电性能对比分析
    7.3 系统成本分析
第8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工作总结
    8.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内嵌秸秆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测试及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件设计介绍
2 复合墙体的热工性能分析
    2.1 标定热箱法测试墙体传热系数
        2.1.1 实验简述
        2.1.2 测试数据处理
    2.2 复合墙体传热系数有限元分析
        2.2.1 计算方法
        2.2.2 计算结果
3 复合墙体的传热性能优化分析
4 结论

(10)再生陶瓷保温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宏微观试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再生陶瓷粗骨料混凝土发展
        1.1.2 保温体系的发展
    1.2 研究现状
        1.2.1 再生陶瓷粗骨料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2 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2.1 试块制作及设计方案
        2.1.1 原材料
        2.1.2 试验配合比设计
        2.1.3 试件设计方案
        2.1.4 试件制作及其养护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坍落度试验
        2.2.2 混凝土表观密度
        2.2.3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2.2.4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2.2.5 混凝土轴心抗压试验
        2.2.6 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
        2.2.7 混凝土导热系数试验
        2.2.8 混凝土SEM扫描电镜试验
        2.2.9 混凝土X射线物相分析
        2.2.10 混凝土FTIR红外光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
    引言
    3.1 混凝土坍落度试验
        3.1.1 概况
        3.1.2 试验数据分析
    3.2 混凝土表观密度
        3.2.1 概况
        3.2.2 试验数据分析
    3.3 混凝土抗压试验
        3.3.1 试验现象描述
        3.3.2 试验数据分析
        3.3.3 抗压强度与表观密度的关系
    3.4 混凝土劈裂抗拉试验
        3.4.1 概况
        3.4.2 试验数据分析
        3.4.3 劈裂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3.5 混凝土轴心抗压试验
        3.5.1 试验现象描述
        3.5.2 试验数据分析
        3.5.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3.6 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
        3.6.1 概况
        3.6.2 试验数据分析
        3.6.3 混凝土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3.7 混凝土导热系数
        3.7.1 概况
        3.7.2 试验数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微观解析
    引言
    4.1 水泥水化机理
    4.2 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微观形貌分析
    4.3 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XRD物相分析
    4.4 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FTIR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陶瓷粗骨料保温混凝土热-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引言
    5.1 模型建立
        5.1.1 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生成方法
        5.1.2 网格划分
    5.2 数值模拟分析
        5.2.1 弹性模量预测
        5.2.2 导热系数预测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四、新型保温节能复合墙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正交胶合竹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J]. 卢宇杰,吕清芳,刘烨. 世界竹藤通讯, 2021(06)
  • [2]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研究[D]. 王若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复合墙体功能性研究综述[J]. 郁子阳,张士萍,张俊杰,袁红兵,赵海源. 江苏建材, 2021(02)
  • [4]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及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D]. 丁小蒙. 东南大学, 2020
  • [5]装配式ECP复合墙体热工性能有限元分析[J]. 赵西平,王若楠,黄炜. 建筑材料学报, 2020(05)
  • [6]建筑墙体动态绝热特性与热阻热容优化研究[D]. 杨建明. 广州大学, 2020
  • [7]现浇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复合填充墙体平面外抗震性能研究[D]. 刘鹏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8]一种新型光伏—水/空气复合墙体的季节性实验研究[D]. 罗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内嵌秸秆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测试及性能优化[J]. 周晓群,刘凡,丁晓燕. 新型建筑材料, 2020(05)
  • [10]再生陶瓷保温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宏微观试验与模拟研究[D]. 王和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新型保温节能复合墙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