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 GPS 最新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CA GPS 最新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一、CA GPS最新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1](2021)在《多测站多系统GNSS/INS精密定位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7月31日,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定位进入到全球服务的新时代。北斗三号自开通以来,系统运行稳定,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位置、导航和授时(Positioning,Navigation and Timing,PNT)服务。随着GPS、GLONASS、Galileo以及QZSS和NAVIC等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朝着多系统多频率的方向不断发展,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多系统多频率GNSS必然带来更多的有效观测值,有利于增强卫星空间几何结构,提升模糊度的固定率,提高GNSS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但是由于GNSS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在一些特殊场景下造成信号失锁和信号中断,严重影响GNSS精密定位的可用性。同时传统GNSS数据处理模型仍然存在不断优化和提升的空间,比如多个测站接收机的多基线解算方法还不够完善,不同卫星定位系统的兼容互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及GNSS与多源传感器的组合导航定位仍然需要深入研究等。因此,为应对当前不断增长的导航定位需求,研究高精度GNSS处理算法以及GNSS/INS组合定位算法成为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领域的迫切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以上定位需求和问题,本论文旨在:(1)GNSS精密定位方面,深入研究多测站多系统GNSS精密定位方法,在分析传统单基线定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等价变换模型,建立了两种严密的多测站联合数据处理模型,拓展了传统GNSS数据处理方法。(2)多系统GNSS互操作方面,针对重叠频率的不同卫星系统观测值,研究了多基线GNSS紧组合定位模型,实时估计并分析了系统间偏差DISB参数。通过对DISB参数的校正,实现了重叠频率的多测站多系统GNSS紧组合定位。(3)GNSS/INS组合定位方面,采用惯性导航INS增强了 GNSS动态定位的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多测站多系统RTK/INS紧组合定位模型,并分析了组合定位系统的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在传统GNSS相对定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等价变换理论,详细推导了基于非差观测值的等价变换模型,通过实施两次等价变换消除卫星钟差和接收机钟差参数,实现多系统GNSS非差观测方程和双差观测方程的等价变换,为同时段多个测站联合解算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模型。采用静态观测数据对该算法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显示,多基线解算模型具有更高的解算精度,观测时间越短,性能提升越显着,针对30分钟的静态基线,多基线解在北、东和高三个方向上的精度提升分别约为11%,10%和14%。同时多基线解具有更高的内符合精度,针对30分钟的静态基线,多基线解的重复基线闭合差在三个方向上的精度提升分别约为48%,59%和12%,三角形闭合差在三个方向上的精度提升约为54%,65%和 10%。2、采用相互独立的站间单差观测值,通过实施一次等价变换消除接收机钟差之差参数,实现GNSS单差观测方程和双差观测方程的等价变换,为同时段多测站联合解算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模型,进一步丰富并扩展了传统GNSS相对定位理论。以上两种多基线解算模型,理论上与传统单基线双差定位模型完全等价,如果考虑多个测站之间形成最小二乘生成树的最优结构以及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在多个测站联合观测的情况下,采用单差观测值的多基线解算模型为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多个基准站的动态定位模型,给出了多基线定位状态参数的约束方程和压缩模型,极大地增强了多基线定位的模型强度,提高了模糊度的固定率,进一步提升动态定位的精度和可用性。零基线和超短基线的解算结果表明,多基线动态定位在北、东和高三个方向上的性能提升约为8-21%,0-40%和3-40%。车载动态实验的结果表明,多基线多系统GNSS动态定位相比多基线单系统和单基线多系统GNSS动态定位,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模糊度固定率,增加的有效基准站必然提升动态定位的模型强度,提高模糊度的固定率,定位精度和可用性。3、在基于单差观测值的等价观测模型基础上,详细推导了等价变换矩阵的实现过程,结合单位矩阵和块对角矩阵的计算性质,从矩阵层面实现了等价变换矩阵的快速构建算法,结合多个测站单差观测值权矩阵的构建方法,形成了一种单差观测值等价观测方程的快速构建方法。同时考虑到多系统GNSS单差观测值权矩阵的块对角特性,研究采用序贯处理的卡尔曼滤波对未知参数进行估计。由此形成一套多基线相对定位的简化处理算法。采用6个站点的静态观测数据对上述方法的计算效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等价观测方程构建方面的平均计算时间可以提升约74.7%,滤波估计方面的平均计算时间可以提升约49.6%。另外采用2个基准站的动态定位结果表明,单个历元传统等价观测方程构建需要耗时0.298 ms,而简化构建方法只需要耗时0.117 ms,后者效率提升约为60.6%;滤波估计方面,经典卡尔曼滤波需要耗时25.2 ms,而序贯处理的滤波方法只需要耗时10.6 ms,效率提升约为58.0%。考虑到单历元实时定位需求,简化的单差等价观测模型在多基线动态定位方面具有更好的实用性。4、针对多系统GNSS现代化的互操作问题,根据GPS/BDS/Galileo的频率特点,推导了重叠频率的多基线GNSS紧组合定位模型,获得了混合星座的等价观测方程,实现了对系统间偏差DISB参数的实时估计。通过校正DISB参数,增强了多基线GNSS紧组合定位的模型强度,进一步提升了多基线GNSS紧组合定位性能。静态观测数据的解算结果表明,校正DISB参数的GNSS紧组合定位在北、东和高三个方向上均存在10%-20%的性能提升。动态观测数据的解算结果表明,GPS/BDS-3/Galileo紧组合定位在北、东和高三个方向上的平均性能提升约为4.8%、0.0%和9.7%,紧组合定位的模糊度固定率约为91.2%,较传统松组合定位提升约10%。5、联合单差等价观测模型和惯性导航定位模型,推导了 GPS/BDS/Galileo三系统RTK/INS紧组合定位模型,包括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的建立,通过惯导IMU递推短时间内高精度的位置和姿态信息,增强了动态定位的动力学模型,同时通过GNSS高精度定位反馈校正了惯性导航定位的系统误差,从而实现了一种多测站多系统RTK/INS紧组合定位模型,并给出了紧组合算法的实现流程。动态观测数据的组合定位结果表明,惯性导航定位能够提供更高精度的状态参数预测值,RTK/INS组合定位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模糊度固定率。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国家综合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建设,而多测站多系统GNSS精密定位、多测站多系统GNSS紧组合定位以及多测站多系统GNSS/INS紧组合定位及其应用正是国家综合PNT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上述定位模型的进一步研究、精化和应用必将推动我国综合PNT体系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尤伟伟[2](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进入市场流通的水产品总量逐年增加。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未在水产交易中使用,对于水产交易中计量数据的采集,还处在手动录入的阶段。为保障水产交易中计量数据的可靠性,维护水产养殖户和收购商的经济利益,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数据采集平台、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传输安全以及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存储安全。数据采集平台采集称重数据及相关信息,随后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数据直接上传到区块链网络,利用区块链网络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数据进行数据追溯。为完成上述模型,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如下:(1)对水产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安全模型,实现了水产交易计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传输,将计量数据存储到区块链中,防止数据篡改,为用户提供可信的数据。(2)针对传统水产交易中称重数据手工录入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树莓派的数据采集平台。完整的数据采集平台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将便携电子秤与树莓派相连实现称重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上传,硬件的组成包括树莓派控制主板、便携电子秤、GPS定位模块、NB-IOT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3)针对传统物联网数据传输中数据易泄露、易篡改的问题和区块链技术无法保证上链前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将区块链节点部署在树莓派平台上,收集的数据直接上链,减少数据流通环节的人工干预,从源头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利用Fabric成员管理服务组件,确认网络成员的真实身份,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利用Fabric加密服务保证数据传输中不易泄露、不易篡改;加密服务主要包括哈希算法、椭圆曲线算法、椭圆曲线数字签名。此外,针对传统物联网中数据集中存储的问题,利用区块链网络实现数据分布式存储,将数据存储到区块结构中,当数据发生改变时,默克尔树根节点哈希值发生改变,以此保证数据不被篡改。通过PBFT共识机制保证分布式账本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针对目前水产交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出了一种水产交易计量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模型。搭建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区块链网络,并设计编写完成数据上传和数据查询等智能合约,通过相关实验测试发现,系统性能满足设计需求,可以实现计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并保证数据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为用户提供可信任的计量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的结合可以有效保障数据的安全。

杨昕雨[3](2020)在《移动应用隐私数据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智能终端及运行其上的应用程序会采集大量的个人信息,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功能和服务。用户在享受移动终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隐私泄露的风险。为防止用户隐私数据被泄露,目前主流平台(包括Android和iOS)采用基于权限的访问控制系统,应用只有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但是,该访问控制机制是静态、粗粒度的。而且,用户也很难了解应用隐私数据的使用意图,缺乏决策能力,无法提供有效的数据管控。因此,隐私数据保护技术的研究仍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人员提出很多移动应用隐私数据保护技术。但是,由于恶意攻击者隐私泄露行为越来越隐蔽,移动应用生态系统各环节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现有措施难以应对新的隐私泄露挑战。目前的研究认为移动应用隐私泄露主要是由于应用中存在不符合用户期望甚至是有害的行为。例如,应用秘密访问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发送到远程服务器;应用向用户请求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除完成声明功能外,还在未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在后台持续收集个人信息。实现基于用户期望的隐私数据使用行为,能够提高数据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性,它是减少隐私泄露的有效手段。本文的目标是在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之上,全面分析移动应用生态系统各层次存在的隐私泄露问题,从用户层、应用层和系统层提出符合用户期望的隐私数据保护工作。在用户层,针对普通用户对应用权限理解不足、导致决策能力弱的问题,从截图和应用市场选择两个常见的场景入手,提出移动用户截图隐私认知和使用行为研究方法,分析隐私信息对用户应用市场选择的影响,最终给出移动用户隐私认知、态度和使用行为的分析结果。在应用层,针对开发者权限过度申请、应用隐私数据使用行为不透明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隐私安全的移动应用情景感知框架,帮助开发者实现情景感知功能的同时,揭示隐私数据使用粒度、目的和场景信息,降低用户和审计人员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在系统层,针对基于权限的访问控制系统无法提供动态、细粒度数据管控的问题,提出一套基于用户意图的实时访问控制系统,对应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符合用户意图的行为弹出权限请求,同时实现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方面的优化策略,弥补现有方法的不足。具体来说,本文工作和贡献主要包括:1.移动用户隐私保护意图分析方法本文围绕移动用户的隐私保护意图分析,从截图和应用市场选择两个具体场景入手开展研究,提出移动用户截图隐私认知和使用行为研究方法,也分析了隐私信息对用户应用市场选择的影响,最终给出移动用户隐私认知结论。其中,移动用户截图隐私认知和使用行为研究针对当前粗粒度的权限访问控制机制下截图隐私过度暴露的问题,提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用户截图隐私认知分析方法,首次给出用户对手机截图隐私观点、态度和使用行为方面的研究结论。具体来说,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研究发现以前从未被发现的定性结论,包括截图上下文、截图中隐私信息类型、分享行为、保护措施等。在此基础之上,精炼调查问卷,开发一款定制化应用用于问卷发放,以获得大规模定量分析结论,同时在应用后台统计用户在真实手机上的截图使用行为。研究发现,用户手机截图中包含丰富多样的隐私信息,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权限访问控制机制下截图隐私泄露的可能性,并且大部分人轻视截图泄露的危险性。隐私信息对用户应用市场选择的影响研究针对中国手机用户应用市场可选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通过设计和收集调查问卷,给出中国用户应用市场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隐私相关信息的存在是否会对用户决策起到决定作用。研究发现,中国用户更倾向于易用且应用种类多的市场。虽然他们表现出对隐私泄露不同程度的担忧,但隐私认知与实际采纳行为之间存在差距。2.面向隐私安全的移动应用情景感知框架部分移动应用存在未通知用户的情况下收集隐私信息的行为。为平衡隐私数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本文从移动应用情景获取入手,针对目前情景感知工作中用户数据量暴露过多、使用场景和目的不透明等问题,提出一套面向隐私安全的移动应用情景感知框架。框架通过数据预处理,仅提供给开发者用于情景获取的粗粒度数据,尽可能地隔离原始数据和开发者,并将情景发生与否的状态返回给开发者。该框架提供统一查询接口,开发者只需要根据框架内置函数构建查询语句,就能实现情景感知功能,降低了编程难度。同时,统一查询接口形式有助于对使用该框架编程的应用生成隐私描述语句,向用户揭示隐私数据使用的粒度、场景和目的,提高数据透明度和用户管控能力。目前,我们研制的框架已经实现一套面向安卓(Android)平台的开源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或者在其基础上对移动应用情景进行扩充改进。并且,实现了对应的静态分析器生成隐私描述语句,降低用户和审计人员对于应用情景感知功能泄露隐私的担忧。3.基于用户意图的实时访问控制系统基于权限的访问控制系统要求应用在安装或初次使用敏感数据时向用户请求对应的权限,但是普通用户很难理解应用意图,甚至很多用户为使用应用功能直接授权所有权限请求。一旦授权,应用在任何上下文场景下都可以访问敏感资源,用户对于应用异常权限行为没有进一步的访问控制,数据管控缺乏有效性。本文提出并实现一套基于用户意图的实时访问控制系统,首先获得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组件权限使用的用户意图(即允许和拒绝的权限),然后通过动态分析方法将用户意图传播到UI处理程序内的敏感权限调用处,以此建立用户意图和实际调用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聚合同一UI组件内的多个异常权限,去除重复和不必要的权限警告,减少对用户的干扰。最后,如果不符合用户意图的UI组件权限实际被调用,则弹出权限警告对话框交由用户进行访问控制,允许或者拒绝该UI组件访问用户敏感信息。通过实验验证,研制的系统能够在应用运行时对组件异常权限使用行为进行有效的访问控制,弹框次数不会打扰到用户的正常应用使用行为,且系统对应用启动、运行和函数跳转的性能开销均在合理范围内。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余家敏[5](2020)在《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振动摩擦焊接是一种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的高效环保的绿色加工技术。针对本课题“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阅读和综述了本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与基本内容。通过阅读文献,撰述了目前振动摩擦焊接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并对文献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见、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论文章节进行了阐述。二,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工艺标准。引进了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设计的M836H振动摩擦焊接机设备。根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要求,简单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机的组成部分。利用数学微积分、电磁学理论、机械振动学理论,详细分析和计算静态进程模式与动态进程模式下的单线程和多线程导电的电磁力理论。同时利用Matlab建立了电磁振动头的数学模型,确立的电磁振动系统的最大振幅为1.8mm,频率范围为210-260Hz,调频点为227Hz。三,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总体方案的设计,其中总体方案设计包括逻辑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系统的控制方式。系统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自动、周期模式。硬件系统的设计阐述了硬件设计原理,分析了PLC的I/O,设计了电气控制原理图。根据硬件设计原理和I/O分析,选择了控制系统所需的电气元件。按照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要求,对系统的接线和电路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四,根据硬件设计和控制要求,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包括PLC控制程序与HMI画面逻辑控制的设计。针对PLC控制程序设计,主要对系统压力整定程序、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程序以及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进行了设计。针对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主要对主菜单、频率振幅调整、参数设置、系统监控画面等进行设计。五,针对系统的PLC通信功能设计,完成了CC-LINK系统配置、参数设置、站点设置。随后对PLC通信控制的软元件进行了分配,设计了CC-LINK配置程序、FX3U-4AD通信程序与FX3U-4DA通信程序并完成了系统调试。

伍廷良[6](2019)在《CORS及PDA技术在重庆涪陵滨江大道管线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的测量工作,也成为工程测量专业探讨的热点之一。城市地下管线的测量方法技术中,单纯使用GNSS RTK方法及全站仪方法,有着其自身的不足之处。而新兴的CORS技术及PDA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不足。本论文通过对常规测量技术的简要介绍,有侧重的介绍了CORS、All Station及PDA发展历史及现状,并描述了其应用于城市地下管线测量的技术方法,从理论上阐述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可行性及相对于常规的其它方法的优势。并以重庆涪陵滨江大道管线普查项目为例,对该项目进行简介,详细介绍CORS及All Station+PDA方法在该项目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在实际应用时的效果及其对项目成果的精度等分析,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该方式在城市地下管线测量应用的可行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从测绘工程角度出发,本论文主要研究讨论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效果及优缺点。经过实例讨论,该方法使用CORS技术进行控制测量,使用All Station加PDA内外业一体化技术进行管线点测量,可以规避常规测量方法的缺点和不足,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城市地下管线的测量工作。在现阶段,这是地下管线测量项目最良好的测量技术方法。

王莉[7](2019)在《基于GPS的爆破器材运输车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爆炸物运输途中的爆炸事故时有发生,而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爆炸物运输途中缺少实时监控手段。目前市场上,针对于爆破器材运输车的远程监控手段很少,仅有的也只是利用位置信息等单一数据进行宽泛的监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PS的爆破器材运输车远程监控系统,针对爆炸物的特性,对爆破器材运输车车辆的各种状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旨在提供一种针对爆炸物运输的低成本、专一化的远程监控系统。爆破器材运输车远程监控系统分为两个部分:车载终端和监控服务器端。车载终端由主控单元、电源单元、GPS定位单元、通信单元和各检测单元组成。实现了将获取的定位数据和各状态信息,利用GPRS的通信方式,按照自定义的通信协议上传至监控服务器端。利用无线通信传输方式,完成车载终端与服务器端的通信,并且在服务器接收到有效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滤波、分析处理,并存入数据库。监控平台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设计,利用Web前端技术和Java技术完成系统前后端的搭建,并利用高德地图API实现了车辆位置信息在电子地图上的实时显示,最终实现了通过浏览器完成爆炸物信息管理、爆炸物运输异常报警、爆炸物存放环境监控、车辆轨迹监控、车辆实时定位等监控功能。为了提高爆破器材运输车的定位精度,基于爆破器材运输车的特殊运动状态,对GPS动态滤波算法进行研究。根据爆破器材运输车的正常运动状态较为平稳的特性,基于“当前”统计运动模型和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应用改进的自适应滤波算法,提高传统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对于弱机动运动物体的定位精度,使其更适用于爆破器材运输车的定位数据滤波。最后在监控服务器端应用改进的自适应滤波算法来计算爆破器材运输车经纬度信息的最优估计,以此降低车辆运输过程中GPS信号在传输时由于受到多种干扰而造成的误差。为了保证算法的有效性,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实验仿真,并对滤波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应用的改进自适应滤波算法更好的提高了爆破器材运输车的GPS定位精度。在实际环境中,模拟爆破器材运输车的运输环境,并故意制造触发报警的条件,完成车辆各项功能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谢鑫[8](2019)在《大规模RFID标签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推进下,制造业领域掀起了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潮流。潮流之下,作为物联网感知层核心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与现在主流的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具有识别速度快、识别距离远、非视距识别等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和零售商用来对物料和商品进行实时的追踪。为了更好的支撑上层的应用,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阅读器需要在短时间与大量的标签进行通信,采集标签存储的数据。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部署,RFID标签的规模与日俱增,从而给RFID系统中的信息采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大规模的标签之间的信号冲突严重,导致信息采集的效率低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大规模RFID标签信息采集技术进行研究。一方面旨在协调标签之间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标签之间的信号冲突,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旨在提高信道利用率的同时实现按需采集,通过静默无关标签来降低阅读器采集目标的规模,从而加快信息采集的过程。本文主要贡献总结如下:针对标签的快速识别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如何避免对已知标签的重复识别。首先,本文提出通过静默已知标签来避免它们对信道的占用,从而降低标签之间的信号冲突。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哈希的复合型指导向量机制来快速检测新增标签和丢失标签,从而加速标签识别的过程。通过静默已知标签和动态标签识别,标签之间的信号冲突显着下降,从而使得识别的时间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针对标签信息高效轮询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如何降低轮询目标集合的广播开销。首先,本文提出了通过构建目标标签和时隙之间的一一映射来确保每个目标集合中的标签被分配到一个独占的时隙,从而避免目标标签之间的信号冲突。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签名的无关标签过滤机制来静默目标集合外的其他标签,从而避免其他标签干扰目标标签的信息采集。通过分配目标标签对应的时隙以及根据签名过滤无关标签,标签询开销显着减小,从而使得阅读器能够更快的向特定目标标签采集信息。针对多类别标签管理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标签的差异化抽样及其应用。首先,本文提出了利用标准化的C1G2命令来为各类标签分配不同的采样概率,从而令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标签的重要程度实现差异化的抽样。其次,本文提出了利用差异化抽样方法来实现标签的个性化管理,基于差异化抽样设计了两种高时效标签监控方法。通过利用差异化抽样方法为每个标签设定独立的采样概率,可以实现对信道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显着提升大规模标签监控的效率。

钱涵佳[9](2019)在《基于NB-IoT通信的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精准而及时的气象信息是实现天气预测与气象共享服务的基础,也是应对各种突发性天气灾害事件的前提条件。一段时间以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气象数据采集的研究,一直是信息领域与气象领域融合研究的热点。窄带物联网NB-IoT的大规模布网,给社会发展需求的多要素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NB-IoT通信的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将得到充分关注。基于NB-IoT通信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系统涉及到传感器应用设计、微控制器编程、NB-IoT通信及安全性等问题。本文重点研究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系统IMDAS的技术架构、主要实现方法、安全性问题及可维护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以硬件打通为基础,遵循嵌入式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基于构件方法的气象传感器硬件构件设计及底层驱动软件构件设计,为IMDAS提供底层基础。硬件上给出了多种传感器的对外接口统一,增强了硬件的可扩充性。在底层软件上,遵循构件化封装原则,增强了可维护性与可移植性。(2)依托NB-IoT共性技术应用架构,对IMDAS进行建模,提出了基于NB-IoT通信的IMDAS的应用框架,利用实验室开发的NB-IoT终端通信构件uecom与人机交互系统HCI通信构件类HCIcom,实现了 IMDAS的数据上行与下行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 IMDAS的软硬件设计与基本测试。(3)针对基于云平台的气象数据存储、共享访问的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到终端气象节点极易受到攻击、资源不足、功耗受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的安全且高效的加密方案。提高加解密算法效率的同时最小化用户的计算开销,很适合计算能力弱且资源受限的终端设备。并进一步通过验证算法确保外包计算的正确性,保证资源共享过程中,灵活可扩展的访问控制策略以及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保护。(4)针对大规模的气象数据采集节点的维护更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存储优化的远程更新方案。可克服现场烧录程序与调试更新带来的高成本系统维护问题,实现系统的动态可更新配置,适应待测区域的多种气象信息数据源的采集监测。本文给出的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以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构件化设计思想为基础,构建了性能稳定且可移植、可扩展的采集终端设备,实践表明其可行性与有效性。文中给出基于属性安全且高效的加密方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论证了在IMDAS中有效性;文中给出的远程更新方案是IMDAS系统维护升级的一种有效方式。

刘宝玉[10](2019)在《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及其完好性监测》文中研究指明诸多现代高科技产品与应用,如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都需要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具有很强互补特性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和惯性导航系统(IN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的深度组合有助于满足此类需求。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导航设备基于MEMS 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来实现INS。GNSS与基于MEMS IMU的INS(MEMS INS)的深组合导航在军用和民用导航系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组合导航涉及用数据融合算法对多源导航数据进行融合,以得到比单一系统更优的导航结果。对于包含多种导航数据源的组合导航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减小系统的计算量等,可以采用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对多源导航数据进行融合。精度和保守性是数据融合算法的两个重要性能指标。本文分析了CI(Covariance Intersection)、CC(Convex Combination)、LE(Largest Ellipsoid)、EI(Ellipsoidal Intersection)数据融合算法在原理上的关联性,对CC、LE和EI算法的保守性进行了证明,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融合结构的PLE(Parallel Largest Ellipsoid)数据融合算法。与CI算法和基于串行结构的SLE(Sequential Largest Ellipsoid)数据融合算法相比,PLE算法在精度和保守性上有更好的综合性能,且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得益于跟踪通道间的相互辅助,矢量跟踪(Vector Tracking)相比于标量跟踪(Scalar Tracking)具有更优越的性能。在GNSS/INS深组合导航系统中,接收机基带和INS深度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矢量闭环跟踪系统。对GNSS信号的稳定跟踪和对导航误差的精确估计是GNSS/INS深组合导航实现的关键。本文通过将短时间内的矢量跟踪码环近似成定常线性系统,在复数域中建立了包含接收机基带和导航滤波器在内的矢量跟踪码环误差状态空间模型,并分析了其对伪码相位阶跃输入的跟踪能力。基于GNSS信号跟踪误差与导航信息对GNSS信号跟踪的辅助误差的不等性建立了四种双矢量跟踪环路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在复数域中建立的误差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基于鉴相器的集中式双矢量跟踪环路对典型载波相位输入的跟踪性能。结合基于加性四元数和鉴相器联邦式双矢量跟踪环路的GNSS/INS深组合导航数学模型,针对GNSS/INS深组合导航系统计算负担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GNSS信号非连续跟踪的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方案。该深组合导航方案间歇地采集和跟踪GNSS信号,便于在运算能力差、电池容量小的微型导航设备上实现长时间的导航定位。在生命安全领域中,导航系统的完好性尤为重要。目前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算法主要建立在最小二乘法(LS,Least Squares)或解分离法(SS,Solution Separation)之上。为了提高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WLS,Weighted Least Squares)的RAIM算法的保护水平计算精度,本文把完好性风险转化为两个卡方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乘积,并在可行域中搜索和运用给出的二次项限制下的极值问题求解方法计算保护水平,可适用于多星故障情形。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系统中存在多种误差源。在分析了基于鉴相器联邦式双矢量跟踪环路的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系统导航误差传播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算法,给出了基于通道预滤波器伪码相位误差的故障检测方法和基于二次项限制下极值问题求解方法的保护水平计算方法。该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算法能监测多星故障、MEMS INS故障和组合故障。为了验证上述所设计的GNSS/INS深组合导航相关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开发了基于Matlab的GPS/INS深组合导航系统软件。给出了一种GNSS中频(IF,Intermediate Frequency)数据与IMU数据的对齐方法。基于该GPS/INS深组合导航系统软件,分别采用半物理仿真生成的导航数据和车载导航实验采集的真实导航数据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验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GNSS/INS深组合导航算法在高动态场景中能稳定地跟踪GNSS信号并得到精确的导航解;基于GNSS信号非连续跟踪的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方案在低动态场景中能持续、稳定地导航;提出的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算法能有效地检测卫星故障和组合故障,且在未检测到故障时系统位置误差保持在计算得到的保护水平内。

二、CA GPS最新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 GPS最新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多测站多系统GNSS/INS精密定位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格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NSS精密定位研究现状
        1.2.2 GNSS/INS定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GNSS定位理论与方法
    2.1 GNSS时空基准统一
        2.1.1 时间基准的统一
        2.1.2 空间基准的统一
    2.2 GNSS定位函数模型
        2.2.1 非差观测模型
        2.2.2 单差观测模型
        2.2.3 双差观测模型
    2.3 GNSS定位随机模型
        2.3.1 非差观测值的随机模型
        2.3.2 单差观测值的随机模型
        2.3.3 双差观测值的随机模型
    2.4 GNSS数据预处理方法
    2.5 GNSS参数估计方法
        2.5.1 最小二乘估计
        2.5.2 卡尔曼滤波估计
        2.5.3 附约束方程的卡尔曼滤波
        2.5.4 序贯处理的卡尔曼滤波
    2.6 模糊度固定及检验
        2.6.1 模糊度AEVZ搜索方法
        2.6.2 模糊度检验方法
        2.6.3 部分模糊度固定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惯性导航INS定位方法
    3.1 惯性导航坐标系与姿态角定义
        3.1.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3.1.2 姿态角的定义
        3.1.3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3.2 惯性导航定位模型
        3.2.1 惯性导航微分方程
        3.2.2 惯性导航机械编排
        3.2.3 惯性导航误差方程
        3.2.4 惯性器件误差方程
        3.2.5 误差方程的离散化
        3.2.6 正常重力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基线GNSS定位方法研究
    4.1 等价变换理论
    4.2 等价变换的GNSS多基线定位模型
        4.2.1 非差观测值的等价观测模型
        4.2.2 单差观测值的等价观测模型
        4.2.3 单差观测值的简化等价模型
        4.2.4 多卫星系统的模型整合
    4.3 多基线模型状态参数的约束方程
    4.4 多基线模型状态参数的压缩方法
    4.5 多基线模型的冗余度分析
    4.6 多基线定位算例分析
        4.6.1 静态定位性能分析
        4.6.2 动态定位性能分析
        4.6.3 简化模型的计算效率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基线GNSS紧组合定位方法研究
    5.1 GNSS兼容与互操作
    5.2 GNSS多基线紧组合定位模型
        5.2.1 估计ISB参数的紧组合模型
        5.2.2 校正ISB参数的紧组合模型
    5.3 GNSS多基线紧组合的冗余度分析
    5.4 GNSS多基线紧组合定位算例分析
        5.4.1 多基线静态L1/E1紧组合性能分析
        5.4.2 单基线静态L1/B1C/E1紧组合性能分析
        5.4.3 单基线动态L1/B1C/E1紧组合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RTK/INS紧组合定位方法研究
    6.1 惯性导航初始对准
        6.1.1 解析粗对准
        6.1.2 辅助动态对准
    6.2 组合系统的时空同步
        6.2.1 时间同步
        6.2.2 空间同步
    6.3 RTK/INS紧组合定位模型
        6.3.1 RTK/INS紧组合定位模型
        6.3.2 RTK/INS紧组合处理流程
    6.4 RTK/INS紧组合定位算例分析
        6.4.1 单基线RTK/INS性能分析
        6.4.2 多基线RTK/INS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完成论文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区块链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区块链技术
        2.1.1 区块链技术
        2.1.2 区块链特点
        2.1.3 区块链分类
        2.1.4 关键技术
    2.2 Hyperledger Fabric
        2.2.1 Hyperledger Fabric
        2.2.2 主要组件
        2.2.3 交易流程
    2.3 物联网技术
        2.3.1 物联网概述
        2.3.2 嵌入式设备(树莓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
    3.1 水产交易关键信息研究
        3.1.1 水产交易流程研究
        3.1.2 用户需求研究
    3.2 计量数据安全模型及架构设计
        3.2.1 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安全模型
        3.2.2 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系统架构
    3.3 基于树莓派的数据采集平台
        3.3.1 数据采集平台硬件架构
        3.3.2 控制主板模块
        3.3.3 NB-IOT模块
        3.3.4 数据采集平台电路设计
        3.3.5 数据采集平台工作流程
    3.4 基于Fabric区块链的数据传输安全
        3.4.1 数据传输的面临的安全问题
        3.4.2 Fabric成员管理服务
        3.4.3 Fabric加密服务
        3.4.4 加密算法性能分析
    3.5 基于Fabric区块链的数据存储安全
        3.5.1 数据存储区块结构
        3.5.2 基于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存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实现
    4.1 Hyperledger Fabric环境搭建
    4.2 链码实现
        4.2.1 链码基本结构
        4.2.2 数据模型设计
        4.2.3 链码函数设计
    4.3 系统实现
        4.3.1 系统可视化实现
        4.3.2 数据采集平台实现
    4.4 系统测试
        4.4.1 数据传输测试
        4.4.2 系统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移动应用隐私数据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4 论文贡献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 移动应用隐私泄露原因
        2.1.1 用户决策能力弱
        2.1.2 恶意应用窃取隐私
        2.1.3 应用程序漏洞
        2.1.4 开发者权限过度申请
        2.1.5 第三方库收集用户信息
        2.1.6 操作系统缺陷
    2.2 移动应用隐私保护研究现状
        2.2.1 权限理解
        2.2.2 控制隐私数据外泄
        2.2.3 位置保护
        2.2.4 权限与行为一致性分析
        2.2.5 第三方库权限分离
        2.2.6 基础安全架构
        2.2.7 细粒度的访问控制
    2.3 隐私保护关键技术
        2.3.1 污点分析
        2.3.2 静态分析
        2.3.3 动态分析
        2.3.4 机器学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用户隐私保护意图分析方法
    3.1 引言
        3.1.1 相关工作
        3.1.2 本章研究内容
    3.2 移动用户截图隐私认知和使用行为研究
        3.2.1 实验设计
        3.2.2 方法描述
        3.2.3 定性研究发现
        3.2.4 定量研究发现
    3.3 隐私信息对用户应用市场选择的影响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结论
    3.4 移动用户隐私认知
        3.4.1 截图已成为用户隐私的主要载体
        3.4.2 截图隐私过度暴露尚未引起用户重视
        3.4.3 隐私认知与实际采纳行为差距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隐私保护的移动应用情景感知框架
    4.1 引言
        4.1.1 相关工作
        4.1.2 本章研究内容
    4.2 移动应用情景分类
    4.3 方法描述
        4.3.1 运行示例
        4.3.2 系统架构
        4.3.3 实现原理
    4.4 应用编程接口与静态分析器
        4.4.1 应用编程接口
        4.4.2 静态分析器
    4.5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1 调查问卷
        4.5.2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用户意图的实时访问控制系统
    5.1 引言
        5.1.1 相关工作
        5.1.2 本章研究内容
    5.2 动机示例
    5.3 方法描述
        5.3.1 方法概述
        5.3.2 静态分析
        5.3.3 代码插桩和动态意图传播
        5.3.4 运行时访问控制
    5.4 实验评估
        5.4.1 实验设置
        5.4.2 实验结果
    5.5 系统实际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成果应用
    6.2 论文工作总结
    6.3 下一步工作
附录
    附录1 移动用户截图隐私认知和使用行为定性研究问卷
    附录2 移动用户截图隐私认知和使用行为定量研究问卷
    附录3 中国用户应用市场选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 关于PCAF学习代价和隐私优势的调查问卷
    附录5 关于编程工具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6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学术背景
    1.2 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1 课题的理论意义
        1.2.2 课题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课题文献综述
        1.3.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及意义
        1.3.1.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
        1.3.1.2 课题文献综述的意义
        1.3.2 课题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提要
        1.3.3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1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3.2 课题的发展趋势
        1.3.4 文献综述小结
        1.3.4.1 文献研究的结论
        1.3.4.2 课题的研究意见
        1.3.4.3 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课题的来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章节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及设备介绍
    2.1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
        2.1.1 固体振动摩擦阶段
        2.1.2 振动摩擦临界阶段
        2.1.3 振动平衡阶段
    2.2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优势
    2.3 振动摩擦焊接的工艺标准
    2.4 振动摩擦焊接设备介绍
        2.4.1 机架
        2.4.2 隔音罩
        2.4.3 液压系统
        2.4.4 气动和真空系统
        2.4.5 升降台
        2.4.6 振动头
        2.4.7 电控柜
        2.4.8 安全光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振动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1 电磁力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2 电磁力能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3 静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3.1 单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3.3.2 多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3.4 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4.1 无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4.2 有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5 电磁振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3.5.1 电磁振动系统的原理分析
        3.5.2 电磁振动系统的模型简化与建立分析
        3.5.3 电磁振动系统仿真分析
        3.5.3.1 静态阶段仿真分析
        3.5.3.2 共振临界阶段仿真分析
        3.5.3.3 阻尼衰减阶段仿真分析
        3.5.4 电磁振动实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4.1 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
    4.2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4.2.1 逻辑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4.2.2 系统的控制方式
    4.3 硬件系统的设计
        4.3.1 硬件设计原理
        4.3.2 PLC的I/O分析
        4.3.3 电气元部件选择
        4.3.4 系统接线设计
        4.3.5 系统电路设计
    4.4 软件系统的设计
        4.4.1 软件设计的简述
        4.4.2 PLC控制程序设计
        4.4.2.1 系统压力整定程序设计
        4.4.2.2 数据采集控制程序设计
        4.4.2.3 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设计
        4.4.3 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PLC通信功能设计
    5.1 PLC通信设计简述
    5.2 PLC通信参数设置
        5.2.1 CC-LINK系统配置
        5.2.2 站点设置
        5.2.3 参数设置
    5.3 PLC通信控制程序设计
        5.3.1 软元件分配
        5.3.2 CC-LINK配置程序
        5.3.3 FX3U-4AD通信程序
        5.3.4 FX3U-4DA通信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系统调试
    6.1 实验调试设备
    6.2 振动频率与振幅调整
    6.3 参数设定调试
    6.4 自动模式调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成果总结
    7.2 本课题创造性成果
    7.3 应用前景预测与评价
    7.4 课题研究展望与设想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CORS及PDA技术在重庆涪陵滨江大道管线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已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管线测绘技术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2.1 卫星定位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2.2 全站仪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2.3 PDA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2.4 测图方法历史及发展现状
第三章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简述
    3.1 城市地下管线综述
    3.2 城市地下管线探查
    3.3 城市地下管线测量
    3.4 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处理及成果提交
第四章 CORS及 All Station+PDA技术原理
    4.1 卫星定位原理
    4.2 All Station+PDA技术
第五章 CORS和 PDA在重庆涪陵滨江大道管线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2 测区地理地形条件分析及研究区选定
    5.3 研究区测量技术选定分析
    5.4 研究区测量方案设计
    5.5 研究区测量实施及其问题分析
    5.6 研究区测量成果及分析研究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GPS的爆破器材运输车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发展与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总体设计及方案选择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 系统设计分析
        2.1.2 系统设计目标
        2.1.3 系统总体架构
    2.2 系统方案选择
        2.2.1 无线通信方案选择
        2.2.2 定位方式方案选择
        2.2.3 定位算法方案选择
        2.2.4 电子地图方案选择
        2.2.5 模式架构方案选择
        2.2.6 数据库方案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GPS动态滤波算法研究
    3.1 GPS伪距定位原理及坐标转换
        3.1.1 GPS伪距定位原理
        3.1.2 坐标转换
    3.2 卡尔曼滤波算法
        3.2.1 标准卡尔曼滤波
        3.2.2 扩展卡尔曼滤波
    3.3 基于CS模型的自适应算法
        3.3.1 “当前”统计模型
        3.3.2 加速度均值的自适应算法
        3.3.3 改进的自适应滤波算法
    3.4 车载自适应滤波模型
        3.4.1 车载终端状态方程建立
        3.4.2 车载终端观测方程建立
        3.4.3 车载改进自适应滤波方程
    3.5 仿真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终端设计
    4.1 硬件总体设计
    4.2 硬件部分设计
        4.2.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2.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4.2.3 定位模块电路设计
        4.2.4 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4.2.5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3 软件部分设计
        4.3.1 通信功能设计
        4.3.2 定位功能设计
        4.3.3 检测功能设计
        4.3.4 短信警报功能设计
    4.4 PCB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控服务器端设计
    5.1 通信功能设计
    5.2 数据处理功能设计
    5.3 数据库设计
    5.4 电子地图的实现
        5.4.1 高德地图坐标系转换
        5.4.2 轨迹纠偏
    5.5 监控网页平台的功能设计
    5.6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5.6.1 系统登录模块
        5.6.2 定位监控模块
        5.6.3 历史轨迹回放模块
        5.6.4 信息管理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环境的搭建
    6.2 测试步骤
    6.3 测试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大规模RFID标签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RFID概述
        1.1.2 RFID系统组成
        1.1.3 RFID技术类型
        1.1.4 RFID发展历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标签ID信息采集协议
        1.2.2 动态标签ID信息采集协议
        1.2.3 目标标签信息采集协议
        1.2.4 样本信息采集协议
        1.2.5 其他研究工作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3.1 主要技术挑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组织结构
2 基于复合型指导向量的动态标签识别
    2.1 引言
    2.2 问题定义
    2.3 现有方案及其不足
        2.3.1 相关工作
        2.3.2 主要挑战
    2.4 动态标签识别协议设计
        2.4.1 动态标签识别协议概述
        2.4.2 基于复合型指导向量的新增标签检测
        2.4.3 基于时隙监控的标签分类
        2.4.4 新增标签识别
    2.5 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
        2.5.1 标签分类阶段的参数优化
        2.5.2 新增标签识别阶段的参数优化
        2.5.3 新增标签数量估计算法
        2.5.4 识别精度分析
    2.6 协议性能评估
        2.6.1 实验设置
        2.6.2 参数c对FCS协议性能的影响
        2.6.3 动态标签数量对分类准确度的影响
        2.6.4 时间效率对比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一一映射哈希的目标标签轮询
    3.1 引言
    3.2 问题定义
    3.3 现有方案及其不足
        3.3.1 相关工作
        3.3.2 主要挑战
    3.4 目标标签数据收集协议设计
        3.4.1 分配阶段
        3.4.2 过滤阶段
        3.4.3 轮询阶段
        3.4.4 数据收集阶段
        3.4.5 PIC协议执行样例
    3.5 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
        3.5.1 分配阶段的传输开销优化
        3.5.2 过滤和轮询阶段的传输开销优化
        3.5.3 PIC与现有协议理论执行时间比较
        3.5.4 目标标签信息收集的理论下界
    3.6 关于PIC协议中几个实际问题的讨论
        3.6.1 签名生成函数
        3.6.2 电子商品编码
        3.6.3 标签全集未知时如何进行目标数据采集
    3.7 协议性能评估
        3.7.1 实验设置
        3.7.2 分配阶段的传输开销
        3.7.3 签名长度d对执行时间的影响
        3.7.4 各阶段开销所占比例
        3.7.5 与相关工作比较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选择性读取的多类别标签抽样
    4.1 引言
    4.2 问题定义
    4.3 现有方案及其不足
        4.3.1 相关工作
        4.3.2 主要挑战
    4.4 多类别标签采样方法的设计
        4.4.1 CIG2标准
        4.4.2 DTS方法详细设计
        4.4.3 DTS实现细节
    4.5 DTS方法的实际应用
        4.5.1 多类别标签数量估计
        4.5.2 基于价值的丢失标签检查
    4.6 协议性能评估
        4.6.1 原型实现
        4.6.2 DTS有效性验证
        4.6.3 环境因素的影响
        4.6.4 多类别标签数量估计协议评估
        4.6.5 基于价值的丢失标签检测协议评估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NB-IoT通信的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技术在气象采集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属性的加密技术研究现状
        1.2.3 远程更新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IMDAS关键技术分析
    2.1 气象数据采集的基本技术需求
    2.2 构件化终端UE软硬件设计技术
        2.2.1 嵌入式硬件构件化思想
        2.2.2 嵌入式软件构件化思想
    2.3 基于NB-IoT的IMDAS应用架构
        2.3.1 IMDAS涉及的无线通信技术
        2.3.2 NB-IoT应用架构
    2.4 处理IMDAS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基于属性的加密技术
        2.4.1 双线性配对
        2.4.2 线性秘密分享方案
        2.4.3 l-BDHI困难问题
    2.5 处理IMDAS更新维护问题的技术基础: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2.5.1 在线编程技术
        2.5.2 远程更新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象传感器硬件构件与软件构件设计
    3.1 气象传感器选型及硬件构件设计
    3.2 气象传感器基本打通方法
        3.2.1 气压传感器打通流程
        3.2.2 其他传感器打通流程
    3.3 气象传感器应用构件设计
        3.3.1 测风传感器构件封装的基本方法
        3.3.2 其他气象传感器软件构件
    3.4 气象传感器综合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MDAS方案的提出、设计与实践
    4.1 IMDAS结构
        4.1.1 体系结构
        4.1.2 融合NB-IoT和WSNs的组网方式
        4.1.3 气象终端硬件平台搭建
        4.1.4 部署环境
    4.2 气象数据采集终端的软件框架
    4.3 人机交互软件界面
        4.3.1 PC机界面举例
        4.3.2 移动端界面举例
    4.4 系统综合性能测试
        4.4.1 系统稳定性测试
        4.4.2 数据准确性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MDAS安全性研究
    5.1 IMDAS安全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5.2 IMDAS安全性模型
        5.2.1 系统模型
        5.2.2 方案形式化定义
        5.2.3 安全模型
    5.3 方案构建
        5.3.1 NB-IoT应用架构
        5.3.2 NB-IoT加密方案
    5.4 IMDAS安全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NB-IoT实验环境
        5.4.2 正确性分析
        5.4.3 安全性分析
        5.4.4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MDAS可维护性研究
    6.1 IMDAS可维护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6.2 程序远程更新技术的融入方法
    6.3 程序远程更新设计与实现
        6.3.1 服务器端更新脚本生成
        6.3.2 终端分段存储机制
        6.3.3 网关转发机制
        6.3.4 丢帧重传机制
    6.4 程序远程更新实验验证与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及其完好性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状态估计
        1.2.2 状态融合
    1.3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GNSS信号跟踪
        1.3.2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
    1.4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RAIM算法
        1.4.2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分布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2.1 集中式数据融合算法
    2.2 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
        2.2.1 最优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
        2.2.2 加权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
    2.3 CI、CC、LE、EI融合算法分析
        2.3.1 原理关联性分析
        2.3.2 保守性证明
        2.3.3 性能比较
    2.4 PLE数据融合算法
        2.4.1 算法介绍
        2.4.2 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
    3.1 GNSS常用跟踪结构
        3.1.1 标量跟踪通道结构
        3.1.2 标量跟踪环路特性
        3.1.3 矢量跟踪码环
    3.2 GNSS矢量跟踪设计
        3.2.1 基于相干积分的集中式跟踪环路
        3.2.2 基于相干积分的联邦式跟踪环路
        3.2.3 基于鉴相器的集中式跟踪环路
        3.2.4 基于鉴相器的联邦式跟踪环路
    3.3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
        3.3.1 INS导航
        3.3.2 GNSS/INS深组合导航
        3.3.3 基于卫星信号非连续跟踪的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
    4.1 基于WLS的 GNSS定位完好性监测
        4.1.1 故障检测
        4.1.2 保护水平计算
    4.2 基于双卡方分布的保护水平计算方法
        4.2.1 单星故障情形
        4.2.2 多星故障情形
    4.3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
        4.3.1 故障检测
        4.3.2 保护水平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及其完好性监测的验证与分析
    5.1 基于软件接收机的GNSS/INS深组合导航系统设计
        5.1.1 GNSS/INS深组合导航系统结构
        5.1.2 GNSS数据与IMU数据的对齐方法
    5.2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及其完好性监测的仿真分析
        5.2.1 高动态场景下的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
        5.2.2 基于卫星信号非连续跟踪的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
        5.2.3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
    5.3 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的车载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A 二次项限制下的极值问题求解方法
附录B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国际交流
致谢

四、CA GPS最新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测站多系统GNSS/INS精密定位方法与应用研究[D]. 王建. 山东大学, 2021(10)
  • [2]基于区块链的水产交易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D]. 尤伟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移动应用隐私数据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杨昕雨.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余家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6]CORS及PDA技术在重庆涪陵滨江大道管线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伍廷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7]基于GPS的爆破器材运输车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王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大规模RFID标签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D]. 谢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NB-IoT通信的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D]. 钱涵佳. 苏州大学, 2019(04)
  • [10]GNSS/MEMS INS深组合导航及其完好性监测[D]. 刘宝玉.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CA GPS 最新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