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Kessler法吻合屈肌腱后早期主动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改良Kessler法吻合屈肌腱后早期主动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一、改良Kessler法吻合屈趾肌腱术后早期主动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峰[1](2020)在《周期性机械牵伸调节CREB/TGF-β3信号通路影响肌腱愈合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前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运动的推广,肌腱损伤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问题。近些年来,肌腱损伤的综合治疗方式已十分成熟,但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仍难以解决,肌腱粘连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屈指肌腱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和重要功能作用,损伤发生后愈合效果缓慢。因此,如何促进肌腱的愈合,减少瘢痕粘连的形成,是临床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常用的方法包括改进手缝合方式、使用生物物理学屏障、局部应用药物和术后物理治疗等。这其中早期机械牵伸活动作为主要的物理治疗方式已获得临床认可,但具体的机制不明确。有相关研究报道其机制与TGF-β信号通路有关。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组织愈合密切相关,其在肌腱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募集,增殖和胶原纤维分泌,改建等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是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动物胚胎的无瘢痕愈合过程中,TGF-β1的表达含量远低于其同分异构体TGF-β3,表明TGF-β3可能发挥对抗组织修复过程中粘连形成的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另一方面,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作为转录因子TGF-β3的调节,在组织纤维化调控和瘢痕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TGF-β/CREB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其与力学刺激的关系也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1.验证周期性机械牵伸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效果及对TGF-β1,TGF-β3和CREB的分布影响;2.初步探明周期性机械牵伸调节CREB/TGF-β的具体机制。方法1.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为牵伸组,组内大鼠双侧后趾建立屈趾肌腱损伤修复模型,72小时后予以持续1周的被动机械牵伸;B组为损伤组,按上述方式建立模型后不予干预;C组为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而不损伤肌腱,不做干预。2.术后第1、2、4、8周分别在肌腱愈合处取材,通过解剖学观察,HE染色,生物力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肌腱愈合情况和TGF-β1、TGF-β3与CREB等目的基因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组织学观察显示牵伸组肌腱组织术后早期胶原纤维排布更加规则,炎症反应降低;损伤组肌腱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广泛,分离暴露困难;统计分析表明愈合过程中各时间点牵伸组相较于损伤组成纤维细胞数目减少,粘连程度减轻,肌腱具有更好的滑动性(P<0.05)。2.生物力学检测显示牵伸组与损伤组肌腱各项生物力学指标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肌腱生物力学指标逐渐升高;牵伸组肌腱的生物力学指标稍低于损伤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3.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牵伸组早期出现TGF-β1,TGF-β3和CREB的差异性表达,其中以TGF-β3的高表达出现、长时间持续为主要特点;损伤组肌腱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高于同时期牵伸组,TGF-β3和CREB表达水平低于同时期牵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牵伸组三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存在时间差异,其中CREB表达的变化早于TGF-β1和TGF-β3表达的变化。结论1.早期施加的周期性被动机械牵伸可以促进肌腱愈合,并减少愈合过程中的瘢痕形成。2.早期施加的周期性被动机械牵伸可能通过TGF-β3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3.可能存在CREB调控的TGF-β信号通路,以影响肌腱愈合过程。4.适当的早期活动在促进肌腱愈合的过程中不会降低肌腱的愈合强度。

黄敬文[2](2020)在《跖肌腱编织与传统缝线缝合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目前治疗跟腱断裂的方法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编织材料的对比却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利用跖肌腱编织缝合法与传统缝线缝合法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术后的恢复情况,从而对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结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的分析2013年10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病科的46例跟腱断裂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为传统缝线缝合法切开缝合组,共18例;B组为传统缝线缝合法闭合缝合组,共13例;C组为跖肌腱编织缝合法缝合组,共15例。对比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前3个月患足的ROM、最大单足提踵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异物感、麻木感、再断裂的结果,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4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7个月。C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0.46±0.56)min,前三个月患足跖屈和背伸的角度分别为:一个月:跖屈(31.63±0.69)°背伸(-5.68±0.72)°、两个月:跖屈(35.46±0.59)°背伸(11.45±0.56)°、三个月:跖屈(32.31±9.26)°背伸(25.22±9.29)°,患足最大提踵次数为(12.25±0.55)次,术后AOFAS评分为(98.31±9.26)、术后无再断裂及感染患者,无异物感患者,有麻木感患者1例。与A组及B组患者相比,术后前三个月踝关节背伸及跖屈的角度、术后最大提踵次数及术后踝关节AOF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虽较A、B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的感染患者及术后跟腱附近的异物感与麻木的患者个数较A、B两组低,A、B、C三组均无再断裂情况。结论:(1)跖肌腱编织缝合法治疗跟腱断裂疗效确切,术后前三个月患足跟腱活动度较传统缝线缝合组大,恢复正常功能较快,更符合现代紧凑的社会生活,也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2)跖肌腱编织缝合法在术后并发症上较传统缝线缝合法少,尤其是术后异物感及麻木感,患者的体验更满意;(3)跖肌腱编织缝合法的手术难度并不高,手术时间与传统缝线缝合法相比差距不大,更适合大部分基层医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刘敬尹[3](2019)在《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指屈肌腱Ⅱ区肌腱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诊断为指屈肌腱Ⅱ区损伤并收入住院的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符合诊断、纳入、排除等标准的患者44例51指,均因为切割伤导致肌腱断裂,根据指深屈肌腱的缝合方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23例27指,B组: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21例24指。两组患者均在受伤后8小时内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相同的早期保护性功能锻炼,手术后将手固定于同一位置。比较两组术中肌腱的缝合时间,两组术后第4、8和第12周根据TAM(Total Active Movement)评定法,评定手指功能恢复等级;同时记录患者术后手指的并发症(肌腱是否再断裂、伤口是否感染)。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统计(年龄、性别、部位、伤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种缝合方法缝合肌腱时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缝合肌腱时间更短。A组术后未发生肌腱再断裂;B组出现1例肌腱再断裂病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B组术后出现2例伤口浅表感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TAM评定标准,评定患指术后第4、8、12周的功能活动,两组患指活动度均有好转,而A组在第4、第8周时的患指恢复情况明显优于B组,且两组具有差异性,P<0.05;在术后第12周时,两组患指恢复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指屈肌腱Ⅱ区肌腱损伤时,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配合功能锻炼均能取得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但前者早期临床疗能更好。且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方法缝合肌腱操作更简单,所用时间更短,对肌腱的血运和周围软组织破坏更轻。津下套圈联合kessler缝合法是一种抗张力较强,缝合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的缝合方法,但其需要特殊的套圈缝合线,在没有套圈缝线时,选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亦能收获较好的疗效。

王建[4](2018)在《错位修复Ⅱ区指屈肌腱防治粘连的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设计错位缝合手指屈肌腱Ⅱ区的方法,用上肢解剖标本进行实验,证明错位修复手指屈肌腱,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手指屈肌腱Ⅱ区损伤中的指位固定和损伤手指屈肌腱的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临床上手指屈肌腱Ⅱ区错位缝合法的治疗效果。方法1采用解剖标本进行错位修复屈肌腱模拟实验,证明该方法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结合解剖实验中所获取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为临床工作进行指导。实验选用正常成人手标本15个,从标本中取示、中、环、小指各15根,共60指,将其分为3组,每组20指。显露屈肌腱Ⅱ区,固定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MPJ)、近侧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J)、远侧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于三组不同指位,解剖刀横形切断屈肌腱Ⅱ区指深、浅屈肌腱,制作屈肌腱断裂模型。A组:手指MP关节,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伸直位时,于屈肌腱Ⅱ区用解剖刀横形切断指深、浅屈肌腱。B组:手指MP关节屈60°,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安全位时,于屈肌腱Ⅱ区用解剖刀横形切断指深、浅屈肌腱。C组:手指MP关节屈80°,PIP关节屈90°和DIP关节屈10°握拳位时,于屈肌腱Ⅱ区用解剖刀横形切断指深、浅屈肌腱。三组均用记号笔在屈肌腱断端处做标记,采用M-Tang缝合法修复指深、浅屈肌腱,缝合后固定于手指MP关节屈60°,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安全位,计算指深、浅屈肌腱两个吻合口在安全位时需要切除的长度。2临床实践运用: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手指屈肌腱Ⅱ区新鲜断裂急诊患者33例41指,全部采用埋头式改良汤氏缝合法错位修复手指屈肌腱,即切除指深屈肌腱或指浅屈肌腱远端0.6cm1.0cm,使鞘管裂口、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缝合断端呈阶梯式错位分布,从而减轻术后粘连程度。术后将腕关节置于屈曲20°30°位,并将其用石膏固定。同时用石膏将掌指关节于屈曲60°位固定,远、近指间关节均屈曲0°安全位固定。在手术医师的指导下,术后第45天即进行支具内伤指主动屈曲、被动伸直功能锻炼,每天要求早晨、晚上2组,每组主动屈曲3次,被动伸直3次。3周后进行复查,去除石膏逐渐增加锻炼幅度,直至完全主动屈曲手指。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需根据总主动活动度的评分系统。结果1解剖实验:实验共60指结果显示,通过切除远端0.6cm1.0cm指深屈肌腱或指浅屈肌腱,石膏固定手指MP关节屈60°,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安全位,保持指深屈肌腱吻合口和指浅屈肌腱吻合口在不同矢状面上,水平距离为1cm,可以达到预防肌腱术后粘连目的。2临床实践运用:该组病例伤口愈合情况为:33例患者中伤口Ⅰ期愈合的共39指,为31例患者。Ⅱ期愈合共2指,为2例患者。33例患者获得517个月随访记录,平均8.3个月。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依据手总主动活动度的评分系统,评定结果如下:22根手指为正常,17根手指为良好,2根手指为一般,算得优良率为95.1%。结论1不同指位下屈肌腱Ⅱ区断裂时,通过术中短缩0.6cm1.0cm指深屈肌腱或指浅屈肌腱,使两个吻合口在安全位时水平距离为1cm,采用M-Tang缝合法错位修复指深、浅屈肌腱,术后石膏固定于手指MP关节屈60°位、PIP关节和DIP关节屈0°安全位,为临床中手指屈肌腱Ⅱ区应用错位修复提供解剖依据。2在临床实践运用中,错位缝合屈肌腱Ⅱ区断裂具有较强抗拉强度,外露线头少,可早期功能锻炼,两个屈肌腱断端吻合口呈阶梯状错位分布,有效预防肌腱粘连,是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断裂较好方法。

黄晓楠,李美莲,范猛,沈明杰[5](2018)在《不同缝合方法修复屈指肌腱损伤的疗效及对手功能和术后粘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缝合方法修复屈指肌腱损伤的疗效及对手功能和术后粘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屈指肌腱损伤患者116例(134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修复方法不同分为TSUGE组(津下氏双套圈法)60例(69指)和改良Kessler组(Kessler缝合法)56例(65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功能、腕关节主动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SUGE组治疗优良率(91.67%)稍高于改良Kessler组(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05);TSUGE组拇指、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关节活动度显着高于改良Kess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SUGE组腕关节在尺偏、掌屈、桡偏、背伸状态下关节活动度显着高于改良Kess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SUGE组并发症发生率(1.67%)显着低于改良Kessler组(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P<0.05)。结论 TSUGE缝合法和改良Kessler缝合法均可用于修复屈指肌腱损伤患者,但前者有利于手功能恢复,且术后粘连等并发症较少。

安彪[6](2017)在《改良肌腱缝合技术预防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屈肌腱损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修复术后的肌腱粘连是肌腱损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屈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更是手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血液供应、淋巴液参与是营养肌腱的两种主要形式。内源性愈合机制和外源性愈合机制是肌腱愈合的两种主要形式,肌腱愈合中这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内源性愈合占主导时粘连发生较少,外源性愈合占主导时粘连发生较多。因此,促进内源性愈合机制是预防粘连的关键。现在普遍认为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内源性愈合机制从而预防肌腱粘连,这就要求缝合方法需不断改进以期拥有足够高的生物力学强度能够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按照缝线对肌腱的作用方式不同,肌腱缝合方法可以分为锁式缝合方法和抓握式缝合方法。相较于抓握式缝合方法,锁式缝合方法的抗拉力强度更大,可以满足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锁式肌腱缝合方法。经过生物力学实验已经得出结论,其抗拉力强度和抗间隙形成能力大于手指在无阻力主动屈曲时的最大张力,能够满足早期主动功能锻炼的需要。本研究组将ZM缝合法结合3-0TICRON聚酯缝合线运用于临床,术后辅助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旨在观察评估ZM缝合法通过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在预防肌腱粘连中的临床效果,以期指导临床,为解决预防肌腱粘连这一难题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研究者筛选出就诊于我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41指Ⅰ、Ⅱ、Ⅲ区指屈肌腱损伤患者,其中伴有神经血管损伤者9例。致伤原因:切割伤22例,电锯伤11例。其中拇指为6指,示指为10指,中指为9指,环指为9指,小指为7指。指深指浅屈肌腱全部断裂指数为28指,指深屈肌腱断裂为6指,指浅屈肌腱断裂为7指。所有患者均为急诊病人,全部一期缝合修复,指深浅屈肌腱均断裂时全部缝合修复。从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4小时左右。手术中修整肌腱断端后,应用美国泰龙泰科聚酯缝合线(3-0TICRON聚酯缝合线)行ZM肌腱中心缝合法修复,修复过程严格按照ZM中心缝合法的要求进行缝合。中心缝合完毕后以5-0PROLENE缝合线在肌腱吻合口处进行连续周边缝合。术后均给予腕关节中立位,掌指关节屈曲60度,指间关节伸直位(图7-8),石膏均固定4周。术后均常规给予对症治疗,术后24-48h时即拆除绷带,放开指间关节,只固定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方法为:早中晚各2-3组,每组被动屈曲主动伸直活动3-5次,减少因关节僵硬带来的阻力,主动屈曲2次。主动屈曲应缓慢适度,以感到有阻力时为止,被动屈曲则应充分,以手指掌侧面接触手掌为止。术后2周左右,适当减少早期功能锻炼的次数,避免主动屈伸手指活动。术后12-14天拆线,于术后2周、4周、8周、12周时随访病人,记录患指活动度,并使用国际通用的TAM评价系统标准评价优良率,并计算优良率。结果:32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仅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渗液,红肿现象等炎症反应,后经过伤口换药、抗炎治疗,伤口愈合。但并未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达到100%。术后1月优良率为42.3%,术后2月优良率97.0%,术后3月优良率100%,且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无一例肌腱再次断裂患者。结论:33例肌腱损伤患者术后无一例肌腱二次断裂证明了临床应用ZM肌腱缝合法结合3-0TICRON聚酯缝合线可以满足早期主动功能锻炼的需要。且术后3个月优良率达到100%。证实了ZM缝合法结合3-0TICRON聚酯缝合线修复断裂指屈肌腱安全可靠,可以满足早期主动功能锻炼的需求,是修复断裂屈肌腱的优选方法之一。

江涛[7](2016)在《PDS加强缝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离体屈指肌腱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肌腱损伤在手外科临床中越来越常见,也越来越被重视。据文献数据分析显示手部肌腱损伤的发生约占手外伤的30%,肌腱损伤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致残率也随之增高。对肌腱损伤治疗和预防肌腱粘连研究成为手显微外科的重点和难点。肌腱修复和术后功能锻炼对于患指基本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很多专家学者从肌腱的解剖结构、生理特性、病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实验研究,探索出多种肌腱缝合方法,力求恢复肌腱损伤处的强度,从而能够保证早期可以进行功能锻炼,以期达到防止术后肌腱粘连的目的,但目前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仍不容乐观。目的:比较Kessler+PDS加强缝合方法和改良Kessler缝合方法的抗拉强度。方法:从中点处将所取的离体屈指肌腱(共24条)锐性切断。然后完全随机分为两组:A组:Kessler+PDS加强缝合组;B组:改良Kessler缝合组。每组肌腱各12条。行肌腱缝合进行组别标识并置于材料力学测定仪(Instron5544型美国)的夹具上。随后利用仪器分别记录出2mm间隙形成负荷、断裂最大负荷。将所记录下来的数据输入电脑,结果用(x±s)表示,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操作时间观察两组肌腱缝合均由一人完成,A组共用时30min,B组共用时42min。2.生物力学观察2.1缝合肌腱的2mm间隙形成负荷将缝合后的肌腱置于材料力学测定仪,以25mm/min的速度开始负荷测试。在肌腱逐步被仪器的拉伸过程当中,当肌腱缝合后的断端出现2mm间隙时,由Instron测定仪上读取计数并记录此时的拉力负荷,即为2mm间隙形成负荷。统计学分析结果为:A组与B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2.2缝合肌腱的断裂最大负荷将缝合后的肌腱置于材料力学测定仪,以25mm/min的速度开始负荷测试。当仪器对被测肌腱的牵拉力逐渐增强,其拉力计数的变化趋势通过同步描记曲线计算出来(为同步测试肌腱的实时抗拉力负荷)。而在滑动曲线上所描记的曲线大幅度下降处的负荷峰值即为断裂最大负荷。统计学分析结果为:A组与B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屈指肌腱采用Kessler+PDS加强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指标优于改良Kessler缝合方法。2.Kessler+PDS加强缝合可以提供更大的抗张强度,能够明显抵抗肌腱缝合后间隙的形成,为患者能够在术后早期行主被动功能锻炼提供更强力的生物力学支持,从而有效的减少肌腱粘连的发生。

林志浩[8](2016)在《多组套圈吻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组套圈吻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骨伤科的82例指深屈肌腱断裂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标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采用多组套圈吻合法修复,对照组采用改良Kessler法修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人数、术后肌腱粘连致手指活动受限人数及术后患指再次断裂人数(37例、3例、1例)均优于对照组(21例、12例、8例)(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的总优良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组套圈吻合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效果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张思平,黄希勤,文娟玲,邹书文,吕慧仪[9](2015)在《多组套圈吻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对比应用多组套圈吻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指深屈肌腱断裂致手指屈曲活动受限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多组套圈吻合法修复,B组采用改良Kessler法修复,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A组肌腱再次断裂2例,肌腱粘连致手指屈、伸活动受限3例,肌腱粘连不明显、无疼痛、屈、伸活动恢复良好55例;B组肌腱再次断裂14例,肌腱粘连致手指屈、伸活动受限25例,肌腱粘连不明显、无疼痛、屈、伸活动恢复良好21例,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组套圈吻合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综合疗效优于改良Kessler法。

张喆[10](2015)在《屈肌腱中心缝合与周边缝合顺序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肌腱缝合方法一般分为中心缝合和周边缝合两种,现认为中心缝合联合周边缝合是行之有效的肌腱修复方式,而两种方式的先后缝合顺序所提供的强度是否有差异,国内外报道甚少。现采用体外模拟实验进行中心缝合和周边缝合顺序强度差异的生物力学研究,明确在同等条件及缝合方法时可提供更大抗张强度的缝合方式顺序,减少术后肌腱断裂的发生,有利于术后的早期主动功能锻炼,为临床屈肌腱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将48只新鲜成年猪前蹄第2趾趾深屈肌腱造成切割伤,每个样本均采用中心缝合与周边缝合2种缝合方式,中心缝合选用改良Kessler法和Cruciate法,周边缝合选用Running法和Cross-stitch法,交叉组合成4组,每组按先中心缝合和先周边缝合分为2小组,每小组6个样本。记录缝合时间,术后即刻应用力学测定仪测定修复肌腱的2mm间隙力,最大负荷,根据位移-负荷曲线计算刚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Kessler+Running组、改良Kessler+Cross-stitch组和Cruciate+Cross-stitch组中先周边缝合组的2mm间隙力明显高于先中心缝合组(P<0.05)。周边缝合选用Cross-stitch法时先周边缝合组最大负荷高于先中心缝合组,而在周边缝合选用Running法时最大负荷无显着性差异。无论选择何种周边缝合时2mm间隙力及最大负荷皆为Cruciate法大于改良Kessler法。先中心缝合组与先周边缝合组刚度相近。先周边缝合耗时较先中心缝合增加5%~15%。结论1.在相同条件及缝合方法修复屈肌腱时选择先周边缝合可比先中心缝合提供更大的抗张强度,为修复肌腱的早期功能锻炼提供更安全的强度保障。2.肌腱缝合后强度与通过吻合口缝线股数正相关,在肌腱修复的方法中,尽量采用四股以上的中心缝合方法。

二、改良Kessler法吻合屈趾肌腱术后早期主动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Kessler法吻合屈趾肌腱术后早期主动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周期性机械牵伸调节CREB/TGF-β3信号通路影响肌腱愈合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周期性机械牵伸调节CREB/TGF-β3 信号通路影响肌腱愈合的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肌腱损伤的愈合及其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跖肌腱编织与传统缝线缝合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病历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手术方法及要点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3 随访及观察指标
        2.3.1 AOFAS评分表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的对比
    3.2 踝关节ROM的对比
    3.3 AOFAS评分的对比
    3.4 术后最大单足提踵次数的对比
    3.5 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3.6 三种手术方法术后踝关节背伸及跖屈程度示例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跟腱断裂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1 、解剖及流行病学特点
    2 、病因及损伤机制
    3 、分型及诊断方法
    4 、跟腱断裂的治疗
        4.1 保守治疗
        4.2 手术治疗
        4.2.1 开放手术
        4.2.2 微创治疗
        4.2.3 人工材料/生物材料
    5 、康复及功能锻炼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指屈肌腱Ⅱ区损伤的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收集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评定标准
    2.2.4 材料和设备
    2.2.5 治疗方法
    2.2.6 术后处理
    2.2.7 统计学软件处理
2.3 结果
    2.3.1 两组患者的基本基线情况比较
    2.3.2 两组各项指标评定结果
    2.3.3 相关并发症
2.4 讨论
    2.4.1 指屈肌腱的解剖特点
    2.4.2 肌腱的愈合机制与修复要求
    2.4.3 指屈肌腱的营养来源
    2.4.4 祖国医学对肌腱损伤的认识
    2.4.5 指屈肌腱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
    2.4.6 指屈肌腱修复中的显微技术的应用
    2.4.7 指屈肌腱缝合方法
    2.4.8 肌腱愈合的过程
    2.4.9 术后固定方式的选择
    2.4.10 选题依据
    2.4.11 本次研究结果相关问题
    2.4.12 结论
    2.4.1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二 正文插图
附件三 典型病例
附件四 功能评定表
附件五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4)错位修复Ⅱ区指屈肌腱防治粘连的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屈肌腱Ⅱ区错位修复的解剖学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器材
    1.2 研究方法
        1.2.1 解剖前准备
        1.2.2 解剖分组
        1.2.3 解剖实验
        1.2.4 实验数据测量
        1.2.5 检验实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1.2.6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屈肌腱Ⅱ区错位修复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手术方法
        2.1.3 术后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3.1 手指屈肌腱及各区解剖特点
    3.2 手指屈肌腱粘连的原因
    3.3 手指屈肌腱粘连的治疗
    3.4 指屈肌腱粘连的预防
        3.4.1 改良手术方法,避免副损伤
        3.4.2 药物治疗
        3.4.3 物理治疗,促进肌腱修复部位的血运
        3.4.4 积极行手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
        3.4.5 细胞种植及基因转移治疗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不同缝合方法修复屈指肌腱损伤的疗效及对手功能和术后粘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手功能比较
    2.3 两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6)改良肌腱缝合技术预防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屈肌腱缝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PDS加强缝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离体屈指肌腱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标本断裂方式及缝合时间
    2.2 缝合肌腱的 2mm间隙形成负荷
    2.3 缝合肌腱的断裂最大负荷
    2.4 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多组套圈吻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预后效果的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9)多组套圈吻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多组套圈吻合法
        1.2.2 改良Kessler法
    1.3 术后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屈肌腱中心缝合与周边缝合顺序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模型建立与方法
    2.3 分组
    2.4 生物力学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2mm 间隙力形成负荷
    3.2 最大负荷
    3.3 刚度
    3.4 缝合时间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改良Kessler法吻合屈趾肌腱术后早期主动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周期性机械牵伸调节CREB/TGF-β3信号通路影响肌腱愈合的作用研究[D]. 李帅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2]跖肌腱编织与传统缝线缝合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对比研究[D]. 黄敬文. 青海大学, 2020(02)
  • [3]津下套圈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与双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D]. 刘敬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错位修复Ⅱ区指屈肌腱防治粘连的解剖研究[D]. 王建.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5]不同缝合方法修复屈指肌腱损伤的疗效及对手功能和术后粘连的影响[J]. 黄晓楠,李美莲,范猛,沈明杰. 中国临床研究, 2018(02)
  • [6]改良肌腱缝合技术预防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D]. 安彪.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7]PDS加强缝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离体屈指肌腱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D]. 江涛. 山西医科大学, 2016(11)
  • [8]多组套圈吻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观察[J]. 林志浩. 中国当代医药, 2016(04)
  • [9]多组套圈吻合法与改良Kessler法修复指深屈肌腱断裂的疗效比较[J]. 张思平,黄希勤,文娟玲,邹书文,吕慧仪.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07)
  • [10]屈肌腱中心缝合与周边缝合顺序的生物力学研究[D]. 张喆.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改良Kessler法吻合屈肌腱后早期主动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