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军人,造福人民——南疆军区第十二医院建设剪影

服务军人,造福人民——南疆军区第十二医院建设剪影

一、为兵服务 为民造福——南疆军区第12医院建设剪影(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艳[1](2021)在《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5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数十万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等组成的热血团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北大荒这块千里亘古的荒原上,拉开了大面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为了丰富单调的垦荒生活,协助文化宣传工作,多才多艺的青年们就地取材,创作了质朴的版画。晁楣是最早一批以北大荒为题材创作版画的北大荒艺术工作者。本文把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发展和完成三个时期,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即1958年之前的艺术学习与军旅生涯;中期即1958年前往北大荒至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转型;后期即1978年至2006年最后一幅版画创作完成。着重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艺术风格特点,在研究中结合史实立足作品本身的形式,包括访谈录、日记及文献资料,兼顾历史影像资料等。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是对晁楣版画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以及版画风格演变规律的整理,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传承的推动和理论支持。确立了晁楣在北大荒版画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代表者和组织者的重要地位,最终引领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版画而言,晁楣版画不应停留在风格和形式层面,他构建的北大荒的现实生活图像的价值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全文共分为五章,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提出了问题点与研究难点,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晁楣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分别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二章为晁楣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即通过早期的艺术学习和工作、生活经历促成的早期版画创作实践。第三章分析了晁楣版画中期的主导风格,以及这时期风格对其他人的影响。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晁楣晚期版画中城市题材、工业题材以及形式探索中形成的版画艺术风格,对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提出晁楣晚期版画风格由繁至简的简约性特点。第五章论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在演变中的规律,生活与环境的变化,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结论,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分期依据,以及各个时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点,探讨了个人艺术风格变化的客观规律,生活环境的改变艺术风格随之改变,个人艺术素养和观念的改变艺术追求随之改变,艺术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吸收,艺术风格不断变化。

张雷[2](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初阔林[4](2018)在《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文中提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同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我国新疆也进入了一个“军阀”掌权的特殊时期。在军阀割据的混乱时局下,如何以保持有限的武力来维持政局稳定,成为民国新疆主政者所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程度,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门户、边防国防任务艰巨的属性,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因此,军制建设,详细来说,包括军事组织编制、兵役制度、军事后勤体制、军事教育训练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成为新疆各位主政者所必须考量问题的重中之重。民国时期新疆之军制,系承接清末新政军事改革而来,同时也是世界军事近代化浪潮下对清代新疆军制之继承、革新与发展。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即:民国新疆的军事组织编制,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军事后勤与地方经济,军事训练和教育,军制、多民族社会与边疆安全。在本论文第一章中,首先在略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的基础上,回顾了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军事改革的情况,而后对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以及国民政府入主新疆后的四个阶段期间,不同军事建设思路下新疆军事组织编制的变迁情形,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对军事编制体制的考证研究,可以看出在当时情况下,主政者力图实现省部的军政统一与省内各地方的军政分离是其治军原则之一重点。第二章着重考察了民国新疆的兵役状况,对兵役制度的性质进行界定,重点着眼于兵源的民族、籍贯属性以及兵员服役状况等,更进一步从兵役的权利义务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当时中央和地方政治建设缺乏建树的话语体系下,其兵役体制依然很难走出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募兵的窠臼。从这一点来讲,在兵役制度方面,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具有传统募兵与强征相结合的特点。第三章从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组织、官兵薪饷制度、军械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着重探讨军费筹支与人口、地方经济之关系。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整理分析,表明民国时期新疆的军饷支出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这对地方经济、地方政治,乃至地方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了民国新疆军事教育和训练的组织体制,军事教育和训练的内容,以及军事教育训练所产生之影响。认为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训练体系具有从学习德日到仿苏效美的演变轨迹,体现了鲜明的受外来因素影响的特点。第五章首先分析民国新疆军制变迁之国际、国内背景,力图从风起云涌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中,探寻军制发展的规律。之后再从民族、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理解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民国新疆军制发展特征以及总结其对边疆安全的启示,认为政治稳定统一是边疆安全的根本,坚守文化传统对于安边固疆具有灵魂作用,并认为加强民族理论研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至关重要。新疆是中国西北边疆的门户,其政治、军事稳定直接关系到边疆安全,也关系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民国时期新疆军制建设内容颇为复杂,本文抽丝剥茧,从五个主要的方面,主要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的方法,并参用军事学、社会学理论,在分析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各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考述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新疆的军事建设,与当时政治、经济、民族、社会、宗教文化等各领域建设息息相关,在混乱复杂的时局下,虽历经各种艰难,但民国新疆的军事基本实现了向近代化的转变,维护了边疆的安全和国家的统一,其中经验对今天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冯正勇,宋阳,王东辉[5](2014)在《前进中的解放军第12医院》文中研究指明组建于1946年10月,经历过解放战争和中印边境作战炮火洗礼的解放军第12医院,是一所具有悠久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医院,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疏勒县,是南疆地区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拥有工作人员700余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0余名,博士、硕士20余名;拥有多排CT、四维彩超、数字X线摄影装置(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机、高压氧舱、直线加速器、后装精确放疗系统、血液透析机、各类内镜等先进医疗设备,价值总额4000余万元。

王荣华[6](2014)在《危机下的转机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时间为经,以西北五省和主要领域为纬,主要论述在战前与战时各省在交通、水利、移民垦殖及工业四个开发呼声最高,成效最为显着,对西北地区影响最巨的经济开发活动。本研究力图以危机的视角,通过文本来考察和分析经济开发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和特点,探究其未臻理想的原因。本研究所论述的危机包含西北地区内部危机与外部危机及其互相交织的各种危机。战前西北最严重的内部危机是1928-1933年大旱灾,但此一时期尤其是1931年以前,国民政府对西北的政策以救济旱灾为主,而少有实际举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外患日益严重,国家危机逐渐明朗化并日渐加深,为了应对此一危机,国民政府提出了“开发西北”的口号,出现了第一次开发热潮。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危机更加严峻。为了救亡图存,早日取得战争胜利,恢复统治区域,国民政府只能在战争状态对控制下的西南与西北予以有限度的开发建设。战争初期的工厂内迁为后方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进入相持阶段后,对外军事压力稍有纾缓,而此时国共合作出现裂痕,国民政府对中国共产党扎根的西北地区的注意力迅速上升。滇缅路被切断后,西北国际通道重要性增加,西北的政治地位再次被提升。在国民政府的努力下,新疆问题也得到解决,开发亦属必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忙于战后复员与接收,对于西北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内战风云急起,各项经济举措及计划只能让位于“更大的”政治,无形中大大放缓了建设的步伐或停顿下来。本文认为,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是一项国民政府主导下的时间较长、范围广阔、门类众多、成效较大、影响深远的活动。从目的性而言,并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而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对西北地区而言,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过度强调军事性掩盖了开发的经济性,亦折射出军事性对经济性的妨碍与消解。就时间而言,是近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这一过程未因战争而中断,成果更为显着。就开发领域来说,在传统模式中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虽然规模有限,但开创性不容忽视,并且这些领域都是步入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西北经济开发未能取得当时人们期许的更大成效,其原因有如下诸端:第一缺乏一个民主、高效的政府及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来保证开发活动有序、顺利地进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第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无交通区位优势,经济情势要想在短期内有根本改观殊不可能;第三,国民政府及西北各地方政府无力投巨资进行这一需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活动;第四,虽然制定了各种计划,但缺乏统一的领导机关和系统的机构来指导开发;第五,极强的军事性妨碍了经济开发的效果;第六,各级各类教育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第七,国民政府兼顾西南与西北开发,而开发西北与开发西南相比,并不占优。国民政府时期乃至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轨迹显示出,西北乃至后发展地区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及其背后各种各样的危机,危机在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危机越严重,西北地位的重要性上升越快,则越能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随之开发的力度也越大,取得的开发成果也越丰富。反之则越小,以至于无。交织在一起的重重危机促成了经济开发活动,即所谓“危机下的转机”。西北及后发展地区没有持续地被中央政府重视甚至被长期漠视,没有持续的政策支持,因此得不到持续的发展,这是导致西北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一旦被重视,则会极大地推动这一地区的快速发展。

刘宝吉[7](2010)在《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文中认为大刀会在鲁南的传播与扩散,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也是鲁南地方居民对1925年至1931年间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泛滥成灾的匪患上)的应激反应。大刀会这一社群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再造了地方社会结构,由此恢复了被土匪所破坏的地方社会生态。莒县、沂水大刀会是其中一个杰出的典型。鲁南旗会事件最终导致驻军对大刀会会众和当地居民的一次屠杀——黄石山惨案的发生,则最终终结了莒沂大刀会。鲁南旗会事件就发生在韩氏主鲁初年,一个全新的山东地方社会秩序正处于重建的过程中。这一事件本身也是其中一个内涵丰富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重建过程中几乎每一项具体措施紧密相关,还是由于山东地方政府藉此重建了鲁南的地方社会秩序,或者说通过清除莒沂大刀会改变了鲁南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群环境,从而加强了国家在地方社会的主导地位。更为深层的问题是,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权力网络,国家的归来对地方社会场域产生了微妙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地方士绅等诸多社群的影响上。从这个意义上,鲁南旗会事件是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刀会在鲁南的出现与消失,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事件,还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文化事件。这是由于鲁南大刀会的出现是地方性文化对地方社会生态的一种“修复”,而大刀会在鲁南的退隐与消失则是与国家这一巨大的文化系统个体在地方社会场域中冲突、斗争的结果。这是以地方社会中社群冲突的方式进行的,而文化系统正是通过对社群的塑造来构造地方社会结构,从而对地方社会场域发挥影响力。鲁南大刀会的遭遇不仅折射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地方民众一些共同的遭遇,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一些深层互动,更是地方性与现代性文化的纠缠与对话,这种对话一直持续至今。鲁南大刀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与各地出现的红枪会、小刀会等一样,它们是属于一种共同的文化系谱。

顾光海[8](200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文中指出论文以理论分析为起点,以实证研究为支撑,以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自然选择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以组织同构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成长机制以及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性组织,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有效载体。只要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没有终结,那么兵团的特殊体制就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当然,我们要对这种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总的来说,兵团体制的转型,还是要在保持兵团基本体制大框架不变的原则下进行,从宪政制度、功能重心、组织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兵团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造。论文最后阐明,特别建制地方政府模式可以成为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选择。本文论证的核心是:兵团在产生之初,受理性选择机制、合法性机制和模仿机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形式特殊的体制;然而兵团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受合法性影响机制和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机制的合力作用,向组织域内的其它组织进行同构,即向军事化组织同构、向市场域中的企业组织同构以及向政府组织同构。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这部分主要阐明了兵团体制转型的基本理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实证验证和分析,这部分运用组织同构理论,分析了兵团体制的转型,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在第一部分中,第一章为导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研究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思路,研究的方法与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第二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的应用。对体制、体制转型、兵团体制以及兵团体制转型进行概念界定,通过概念界定揭示文章将要分析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并评析现代组织理论视阈下的体制转型的模型,自然选择模型、资源依赖模型、交易成本模型、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为组织同构理论,运用组织同构理论来分析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成长机制和转型路径。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下组织同构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组织同构的影响机制,影响机制又包含两个方面,即理性选择机制与合法性机制(广泛认同或被采纳)。第二层面是组织同构的实现机制,实现机制也包含两种基本形式:竞争性同构和制度性同构。同时,本章阐明论文将以合法性影响性机制为考察重点,以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实现方式为重点应用,展开对兵团体制转型的论述。在第二部分中,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以“兵团体制的诞生——成长——困境——转型”为基本线索,运用组织同构理论分析兵团体制诞生中的同构、成长过程中的同构和转型中的同构。第三章阐释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兵团在诞生时期就表现出了对历史屯垦戍边模式的同构,同构的主要作用方式是模仿,当然这种被模仿后的体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理性选择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影响,兵团体制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新疆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使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实质上实行了两个相对独立主体的协同治理。本章对新疆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模式和兵团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兵团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兵团的组织结构、体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阐释兵团体制在成长过程的同构,同构的动力主要以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作用方式为推动力。本章从结构、功能与运行层面,分析兵团体制在同构中优势的发挥:从中央与地方层面分析制度互补中的同构(结构);从核心功能、边缘功能与派生功能三个方面,分析兵团在功能实现中的同构(功能);从兵团与地方在治理过程中的互动层面,分析治理主体互动中的同构(运行)。第五章以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为分析思路,从宪政层面、集体选择层面和操作层面角度,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障碍因素。宪政层面主要是相关法律的缺失和制度层面下职能的缺失;集体选择层面的困境主要是市场冲击下组织发展的困境、组织惯性的困境;操作层面的困境主要从组织内行动者的局限性和组织认同的弱化两个角度分析。第六章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组织目标的修正与结构的调整、组织认同的强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兵团体制转型中困境问题的解决予以分析,阐明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与路径,说明兵团体制不仅需要存在,而且需要再次发挥优势。在合法性机制的影响下,在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的合力作用下,兵团开始寻求与外部环境相对接的制度规则和组织结构,自身内部的混合结构向着各自组织域内的组织同构。在兵团体制转型过程中,原有的核心军事功能进行缩减,边缘生产功能进行转变,派生性社会管理功能逐步开始强化。本章提出了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选择是特别建制地方政府模式,但是目前,兵团体制的转型需要的是渐进式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在此情况下,本章第二节提出了制度同构性理论下兵团体制转型的三大路径选择:准军事化体制的延续、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准政府结构的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章通过对兵团部分地区,已有的试验性实践的阐述,佐证了这种转型路径和方向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最后,论文结语部分梳理了兵团体制的发生、成长和转型的逻辑,概括整个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说明论文核心假设的验证。本部分简要地剖析了论文的不足,并展望了下一步拟开展的研究。

闫文虎[9](2006)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民族对立、宗教对抗、武装冲突、恐怖暴力和政府危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对地区安全、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为理论基点,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进而从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对台军事斗争战略等高度,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全文除导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点。主要讨论了国家安全的概念及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及其特点,全球化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国家安全的几个方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和我国的新安全观,并引入全文。 第二章,全面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类型、成因、特点和趋势及对世界的影响。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产物,战争也刺激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的恐怖主义泛滥,教派冲突不断,笔者认为这也是战争刺激下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表现。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周边地区的影响,分析了东南来、南亚、中亚、俄罗斯车臣地区及其阿富汗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如社会动荡、跨国犯罪、伊斯兰语境下的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等。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主要特点和分布情况,其次,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条件下,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安稳定的伊斯兰因素,分析了东突恐怖组织是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提出东突恐怖组织是伊斯兰极端化语境下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最后,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北穆斯林地区发生的原因。重点指出了国际伊斯兰世界包括伊斯兰极端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慈善机构和有些国出于战略上需要对我国东恐怖主义的支持,对西北地区的宗教渗透。 第五章是前四章分析后得出综合结论,主要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催生下东突恐怖组织对我国西部安全稳定的影响,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对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影响,分析了东突组织与台湾“台独分裂势力”联系及其对未来国家对台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准备工作的战略牵制。此外,从全球化视角分析了周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对我国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打击制毒、贩毒和运毒等边境安全的影响,分析了美国以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为由全面进驻中亚地区、重返东南亚,全面渗透南亚,控制阿富汗对我国地缘政治产生的震荡。 第六章,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历史分析中得出了几点经验教训。发展西部经济,提高包括穆斯林群众在内的物质文化水平,因为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

覃伟,朱国军[10](2004)在《为兵服务 为民造福——南疆军区第12医院建设剪影》文中研究指明 南疆军区第12医院诞生于解放战争初期,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南疆少数民族地区。50多年来,一代一代医护人员继承和发扬了“喀喇昆仑精神”,艰苦奋斗,热爱本职,建功边疆,用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谱写了一曲为兵服务、为民造福的赞歌。该院先后被总部评为“白求恩

二、为兵服务 为民造福——南疆军区第12医院建设剪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兵服务 为民造福——南疆军区第12医院建设剪影(论文提纲范文)

(1)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意义
    二、问题点与难点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晁楣艺术风格形成背景
    一、晁楣版画艺术的时代背景
        (一)北大荒开发前概略
        (二)北大荒垦建与党的文艺方针
        (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军旅生活与艺术学习
        (二)第二阶段:生活历练与艺术创新
        (三)第三阶段:时代浪潮与艺术升华
    小结
第二章 晁楣早期版画风格(1950—1958 年)
    一、艺术学习与训练
    二、早期版画创作实践
        (一)军人形象与“斗争性”的延续
        (二)军人形象与新时代的接轨
    三、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
        (一)题材创新
        (二)艺术语言(构图、刀法、颜色)
        (三)套色木刻
        (四)早期风格特点
    小结
第三章 晁楣中期版画风格(1958-1978 年)
    一、开创北大荒版画主导风格
    二、中期版画风格案例分析
        (一)林业题材
        (二)工业题材
        (三)农业题材
    三、中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色
        (一)大景加小人创作模式
        (二)具有现实主义写实性
        (三)重色版和副版
        (四)崇高历史风格的凸显
    小结
第四章 晁楣后期版画风格(1978—2006 年)
    一、城市题材的版画风格
        (一)由农村到城市
        (二)由垦荒到城市
        (三)由叙事到抒情
    二、工业题材的版画风格
    三、形式探索的版画风格
        (一)雪松系列:《雪松》、《松谷》、《天柱》
        (二)大树系列:《冬晨》、《傲霜》、《大树》
        (三)几何系列:《春曲》、《新居》、《留君不住》
    四、晁楣后期版画风格的简约性
        (一)由繁至简的成因
        (二)后期风格简约性的特征
        (三)由繁至简的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晁楣版画风格演变中的规律探讨
    一、生活与环境的变化
    二、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
    三、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晁楣年表
    附录2 晁楣版画事记
    附录3 晁楣版画作品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组织编制
    第一节 清代新疆军制略述
        一、清代新疆军府制略述
        二、勇营制度的建立与裁撤
        三、“清末新政”之军事改革
    第二节 杨增新“弱兵思想”下的新疆军事组织编制
        一、“弱兵”的军事建设原则概述
        二、军队的组织编制
        三、“弱兵”思想之利弊
    第三节 从金树仁的“军事强化”到盛世才的“整军经武”
        一、从“弱兵思想”到“军事强化”转变的原因
        二、金树仁统治时期的军事组织编制
        三、盛世才的治军原则和特点
        四、盛世才时期的军事组织编制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新疆军事组织编制
        一、盛世才的离职与国民政府掌管新疆
        二、国民政府主政新疆时的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民政府时期新疆军队编制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
    第一节 关于民国新疆兵役制度性质的界定
        一、何为兵役制度
        二、兵役制度形式略述
        三、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形式和性质
    第二节 兵员的招募来源、服役形式及退伍管理
        一、不同时期兵员招募原则和来源的变化
        二、招募方式和服役状况
        三、兵籍和复原退伍管理
    第三节 新疆“回队”招募中的兵役权利和义务分析
        一、“回队”成军之缘由
        二、“回队”用命情形
        三、“回队”折射的兵役权利与义务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与地方经济
    第一节 军事后勤组织体制
        一、军事后勤的重要作用
        二、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组织体制
        三、后勤组织管理方式
    第二节 官兵薪饷制度
        一、军官饷制
        二、士兵薪饷制度
        三、“恩饷”等其他饷项
        四、军队“吃空饷”状况严重
    第三节 军械的来源、数量种类与管理
        一、民国新疆的军械装备情况
        二、军械来源
        三、民国新疆军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军饷来源与地方经济
        一、民国新疆的军费支出
        二、军费的筹措
        三、民国新疆的军费与地方经济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与教育
    第一节 军事训练与教育概述
        一、军事训练与教育在军事体系中的作用
        二、民国新疆军事教育与训练组织体制的变迁
        三、从法德日—仿苏—效美:军事教育训练体系的外来特征
        四、民国新疆军队教育训练体制发展的动因
    第二节 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
        一、民国新疆军事训练的理念
        二、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的内容
        三、军事训练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节 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
        一、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途径
        二、军事教育的内容
        三、民国新疆军事教育兴办的意义及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军制、多民族社会与边疆安全
    第一节 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
        一、沙俄衰落、苏俄建立契机成为杨增新弱兵可行性之一因素
        二、苏联与日本的对抗竞争促成苏盛军事合作—盛世才的整军经武
        三、内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与金树仁的军事强化
        四、英国、土耳其及双泛思想滥觞造成的军事压力
    第二节 军制改革与多民族社会
        一、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人口与分布格局述略
        二、民国新疆的民族关系与军制变迁
    第三节 民国新疆军制变迁的特征与启示
        一、民国新疆军制变迁的特征
        二、民国新疆军制嬗变对当今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危机下的转机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区域的界定
    二、资料状况与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之处
    四、本文研究路径
第一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北社会
    第一节 西北自然概况和资源蕴藏
        一、西北自然概况
        二、西北资源蕴藏
    第二节 民国以来纷乱扰攘的西北政局
        一、濒临战区、更替频繁的陕西政局
        二、民元后甘肃政局的变迁
        三、宁夏、青海独立设省
        四、政变阴影下的新疆政局
    第三节 西北经济社会概况
        一、自然条件较差,各种灾害频繁
        二、交通落后,工商业不发达
        三、苛捐杂税繁重,摊派严重,高利贷盛行
        四、鸦片的毒害
        五、教育落后,风气闭塞
    小结
第二章 危机袭来时的经济开发(1927.4-1937.7)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经济开发
    第二节 救济旱灾而非开发经济(1927.4-1931.9)
    第三节 “甜蜜的事业”:民间的主张、声势与活动
        一、开发主张
        二、浩大的声势
        三、毕竟是民间:软弱无力的活动
    第四节 一箭多雕: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经济的动机与姿态
        一、30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
        二、官方开发西北的言论、主张与举措
        三、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经济动因分析
    第五节 西北经济开发的主要成果
        一、交通
        二、农田水利
        三、移民垦殖
        四、工业
    小结
第三章 危机高涨下的战时经济开发(1937.7-1945.8)
    第一节 抗战全面爆发,危机空前高涨
        一、抗战经济损失概况
        二、危机再次催生经济开发热潮
    第二节 工厂内迁:西北工业的春天
    第三节 战时主要建设成就
        一、交通
        二、农田水利
        三、移民垦殖
        四、工业
    第四节 战后经济开发的余波
    小结
第四章 评价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是经济开发,还是政治开发?
    第二节 原因分析
    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着作
    三、报刊
    四、文史资料
    五、英文资料
表格索引
后记

(7)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缀语
导言 现身于地方视野的大刀会
    一、沂蒙往事:地方居民的生活史
        1、作为"劫"的惨案:往事之结
        2、追寻失落的世界:地方历史的横切面
        3、"个人生活的叙述":当事人的生活史
    二、大刀会:"空间·社群·文化"
        1、切入路径:"空间·社群·文化"
        2、"地方"之为"地方":作为一个文化空间
        3、聚焦对象:地方性社群
    三、地方社会场域:一个概念的引入
        1、特定文化空间里的实践策略:以大刀会为例
        2、个体、社群与文化网络
        3、影像描摹:"大象"魅影
第一编 地方·空间鲁南场景:蒙山沂水间的世界
    引子 黄世山惨案
    第一章 人与地:鲁南的地理人文环境
        第一节 地理四维:自然、政治、经济及聚落
        一、自然地理环境:山水怀抱
        1、鲁南地文:地形、地势和地貌
        2、山之脉:隆起的脊部,以及七十二崮
        3、水之络:放射状的地表水系
        4、气候、灾害特点
        二、沂属之地:齐鲁锁钥
        三、区域经济:腹地与外围
        四、聚落形态:村庄、集镇与城市
        1、村庄:基本的聚落及其起源
        2、集镇:市场网络的节点
        ▲集镇个案——界湖
        3、城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县城
        第二节 社群辨析:鲁南社会观察
        一、"敬宗收族":宗族与地方社会
        1、汀沟于氏:个案分析
        2、"颇迷信大家庭制度"
        二、地方大族的传说:以刘南宅为例
        1、社群印象:民谚俗语中的"地方感觉"
        2、神话中的家族与住宅:"刘南宅"
        三、"客家子"与"主家"(东家)
        1、"庄户人"、"财主"
        2、租佃制度概况:"吃地粮"、"拨房工"及其他
        四、"出家人":边缘社群的生活
        1、生存的选择:杨志明的回忆
        2、"恶僧"法云
        第三节 地方经济圈:隐现的生计脉络
        一、农业:生计之本
        1、"水旱无所备","一遇水旱则凶荒立至"
        2、各县农业概况:农产、牧畜、特别出产
        3、耕作情形
        4、家常便饭及其他:居民生活状况
        二、商业:地理外围的经济中心
        1、各县概况:商号、商业状况、出入货品、金融
        2、商业与地理、交通条件之关系
        三、"工业":"仅销售于本境而已"
        四、"一方之货":鲁南的蚕桑经济
        1、"民家无不养蚕"
        2、"东山柞茧下美洲"
        3、"昌邑绸,南山丝"
        第四节 日常场景与隐性结构:鲁南乡村生活
        一、隐性的结构:鲁南日常生活的若干剖面
        1、农事:四季、昼夜与节气的循环
        2、集会:时间与人际之网络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
        市场圈:"通工易事莫便于赶集"
        老集——刘庄集
        3、节庆:节日之链
        节庆的循环
        "二月二打囤":心灵的安顿
        二、鲁南居民的信仰世界
        1、"大多狃于祸福之说,谄事鬼神"
        2、"庙多神众"
        三、戏剧:袁家戏班以及其他
        1、弦子戏、笛梆戏、周姑子——地方戏举例
        2、戏班举例:界湖班及其他
        于家戏班及其他
        "长、春、富、贵":界湖袁家戏班
        3、城乡之间:唱戏的社会场景
        "万人坑":沂水城唱戏
        乡村唱戏:以庙为主
        4、颤抖的乡土:戏剧在地方
        四、乡村三景:祈雨、赌博与庙会
        1、灵公山祈雨
        灵公山上:第三代龙神"汤黄"的传说
        "搬龙王爷爷":祈雨的仪式
        2、赌博:一方风气
        五花八门:赌博种类
        洪凝一带一种特有的聚赌——出会
        3、浮来山庙会:李鼐先生的讲述
        浮来山庙的略述
        庙会的日期
        庙会现象种种
        真正民众的意见——耕作者的意见
        庙会:信仰、娱乐与经济——地方社会生态的载体
        小结 鲁南各县民情概观
    第二章 地方掠影:时局变动之下的鲁南,1850-1930
        引子 迟钝的村民
        第一节 王朝遗迹:枯骨冢、圩寨及僧王庙
        一、时局与地方:"幅匪"与"棍匪"
        二、枯骨冢与万骨坟:"只有神佛能弄清"
        三、从团练到圩寨:防卫策略的转变与日常生活
        四、形容模糊的神灵:从"僧忠亲王祠"到"僧王庙"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地方影像:诮歌中的纷纭乱象
        一、"三麟之乱"及刘南宅的没落
        二、周仁寿仕莒:一个地方官员的民国经历
        1、从问官到县知事
        2、忠烈祠里断香烟
        3、莅莒记略:"与莒人相习若一家然"
        4、万名伞、去思碑、大仙堂及其他
        三、讼棍与同盟会员张克缦——社会变动中的个人悲剧
        1、"肚子里有牙":讼棍张克缦
        2、"子在川上处":泉林脱囚
        3、回家之后:脱不了的囚狱
        四、张氏主鲁时期地方场景:以沂水为例
        1、一出贿选丑剧:参议员之争
        2、"新任县官不寻常":黄泽霈在沂水
        小结 周仁寿的"护官符"及其他
        第三节 民国以来:县衙、税收、警察与学校
        一、县衙之门:威风依旧
        1、"共和肇建,政体更新":县署机构变革
        2、动印仪式:县署一景
        二、税收细微:以沂水为例
        1、机构沿革与人事管理:"六柜"
        2、"完粮":章则管理、征收办法
        3、"进士及第,不如个税吏"
        三、警察:"开办数年不能推广"
        1、警察制度的设置
        2、"自谋保卫":莒县警备队
        四、学制之变:教育的变迁,1910-1930
        1、"劝学":学校建立与机构设置
        2、"其去普及尚远":晋升的阶梯——学校
        3、私塾:强劲的生存
        第四节 "国民干遭殃":鲁南百姓眼中的"北伐"
        一、"国民自治军"与"会匪":袁永平红枪会始末
        1、首领传略:袁永平、侯六合
        2、进出临沂城:"山东国民自治军第五路军"
        3、招降与被杀:临沂红枪会的结局
        二、动荡的场景:临沂、莒县
        1、一个城市的遭遇
        2、"万间民舍化灰烬,三千黎庶变冤魂":方永昌祸莒
        三、"都是土豪大头黄":刘黑七祸莒
        1、革命先遣军
        2、"刘黑七,从了‘良"
        3、刘杨之战
        四、莒民之难:高桂滋困城
        1、"冯阎反蒋他涉嫌":事件原因与经过
        2、"可怜莒民受牵连";回忆与民谣
        3、高桂滋莒城被困联文
    第三章 社会生态灾难:1925-1931年的天灾人祸
        蚂蚱市、土匪市及其他
        第一节 天道无亲:灾荒纪略
        一、鲁南灾荒大事记(1912-1935)
        二、"未有之奇灾":1925-1931的鲁南灾荒
        第二节 世道无情:官兵苛扰
        一、"山东百姓受了坑":苛捐杂税之害
        二、"大军何处来,狰狞若虓虎":内战与兵祸
        1、"怕的是兵来一扫清!"
        2、"一无饷、二无粮,当地筹给养"
        第三节 土匪世界:匪患成灾
        一、"闹土匪":十九年匪患横行录
        1、"不堪回首":民五以来的临沂匪患记录
        2、"匪患之烈,亦非自今日始也":匪患与时局
        二、"这晌的光棍成了窝":匪患成灾探微
        1、从蔓延到泛滥:社会生态灾难的爆发
        2、"十八家大人":官兵匪之间
        3、"出身捷径":"杀人放火做大官",临城劫车案——榜样的力量
        4、勾子手:"根儿里没贼贼不来"——青皮、地痞、恶绅
        三、亡命之徒:地方社会中的土匪
        1、作为社群的土匪:地方社会结构的突变
        2、土匪的构成:"偶尔为之"和"职业土匪"
        3、"不得已而为之":从匪首看土匪
        四、"咱光棍":混世魔王刘黑七
        1、"我以后管的人比这群羊还要多":羊倌刘堂
        2、闯土匪(闯马子):诨号、父亲和兄弟的死
        3、"要使钱,上刘团"
        4、"跟着师长到处串,给个县长也不换":新四师、北伐先遣军及改名
        第四节 从危机到灾难:鲁南社会生态面面观
        一、社会基础的破坏:经济摧残和人口流失
        二、社会结构失衡:土匪社群的猖獗
        三、匪患日常化: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紊乱
        四、匪患对聚落的不同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1、惨案种种:村庄的苦难
        2、集镇的劫难:界湖和悦庄的例子
        3、县城居民的遭遇
第二编 事件·日常乡土之蔓:鲁南乡村中的大刀会——以莒沂青旗会为脉络
    引子(上)老人们的回忆
    第四章 "借秧子":鲁南大刀会的兴起
        第一节 "被匪侵害的结果":鲁南大刀会概况
        一、日照大刀会:大古家沟的故事
        1、恐怖的条子:一个村庄的遭遇
        2、古宪升的建议以及老族长们的行动
        3、土帝庙前的杜梨子树:马耳山剿匪
        4、曹仲园以及日照大刀会概况
        二、"声势日炽":文献与报纸中的鲁南大刀会
        1、"自卫的机关":文献的记载
        2、"跋扈"与"横行":报纸上的浮光略影
        第二节 "蔓延甚速":莒县、沂水青旗会的兴盛
        一、老人的回忆:莒县、沂水青旗会的由来
        1、田五、田瑞与菖县青旗会
        2、田瑞和赵玉瑞在沂水办会:张恒远及其他
        二、"声势浩大":遍地而起的大刀会
        三、红旗会、五旗会、黄旗会的状况
        四、莒沂青旗会的兴盛:渊子河一役的威名
        1、渊子河一役: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合作
        2、"无一村无大刀会":威声大振
        第三节 暗河纵横:鲁南社会的另一面
        一、道会的丛林:鲁南秘密社会概况
        二、鲁南青帮:在家礼、三番子
        1、"义气千秋":鲁南青帮概况
        2、"四爷三龙":鲁南青帮人物
        3、"二把手"上的万教传:青帮传入沂水
        4、"土匪都不敢惹他们":青帮与社会生态
        三、沂水茹素团的由来:从吃斋道到茹素团
        1、夏家道的由来:夏半仙、《救世宝筏》以及神仙府
        2、"茹素团"与九大寨
        第四节 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大刀会与鲁南社会
        一、"结群":从社会生态来看道会的宗旨
        1、危机的表征:土匪加入青帮
        2、"御匪":共同的诉求
        二、大刀会的引入:乡村居民防卫策略的转变
        1、圩寨的不足与大刀会的优势
        2、防御性生存策略的演进:由被动到主动
        三、地方社会对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
        1、"因为切身的痛苦,表示非常信仰"
        2、为什么是"滕峄地方"?
    第五章 在乡土上滋蔓:旗会蔓延分析
        第一节 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
        一、文化个体考察:大刀会的源流支派、仪式话语与传承方式
        1、"装身":入会仪式以及信仰的身体话语
        2、"禁忌":信仰的边界、纪律的围墙
        3、练功:古秀林的讲述
        二、神灵与仪式:王永仁的讲述
        1、神灵、烧香跪拜、口诀
        2、兜肚、符
        3、"过场":请神、画符、吃符、排刀枪
        三、鲁南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
        1、大刀会的迁入与传播:以鲁南为个案
        2、渠道、媒介、网络:文化迁移的地方性
        四、大刀会与地方性的文化网络:以请老师、拜把子为例
        1、地方性文化扩散:防卫文化的分享
        2、请老师、拜把子:个案分析
        第二节 崛起的社群:旗会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再造
        一、"俨然有宗教之组织"的旗会:分工合作与社会动员的工具
        1、组织:成员、活动单位
        2、会规:禁忌、品行、纪律
        3、费用、武器、旗帜
        二、社群宗旨:双重结构以及会与团
        1、手段、目的、方式
        2、"兄弟同心土变金"
        三、旗会首领群像:地方"精英"与大刀会
        1、首领群体的构成
        2、会长(老师)的构成与差异
        3、旗会首领:地方"精英"?
        四、社会边缘群体与秘密会社
        1、旗会中的僧道群体
        2、浮来山游僧法真
        第三节 从白马到红马:"总老师"田瑞
        一、职业的意义:田瑞的经历与办会
        二、从白马到红马:礼物的意义
        三、"总老师":田瑞与莒沂青旗会的权力结构
        四、社群与个人之间:莒沂青旗会与田瑞
        第四节 神秘与熟识: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大刀会
        一、旗会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
        1、日常生活以及与农事、集会、节日的关系
        2、练功习武:夜晚的场景
        二、象征空间分析:神秘的香堂
        1、"供奉的是什么神明"?
        2、"……不然,是不允许你到香堂看的"
        三、唱戏:旗会与乡村日常生活
        1、唱戏的程序:搭台—厝神—表演—政府官员点戏—献愿
        2、马家拐头的庆祝:乡村生活的动人图景
        3、唱戏:青旗会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多个侧面
        四、潜滋暗长:旗会的"越界"行为
        1.、"小康"重现,矛盾初萌
        2、集会上的场景:"抗捐抗税"
        3、乌旗会续禅和尚的被杀
        引子(下) 水由村的故事
    第六章 莒沂青旗会的结局:从冲突到惨案(一)
        第一节 "恶因":杜绍曾之死
        一、"杜烧包":外号的由来
        二、"大刀会是邪教,不是顺民"
        三、"点他的火烧他的包":杜绍增被杀
        1、"大刀会是信神的"
        2、"杜绍增必须服输"
        四、"今后要安分守己":省政府的宣抚
        第二节 风波迭起:青旗会、五旗会与红旗会冲突
        一、因田地纠葛而起祸事:段氏案
        二、械斗血剧:莒沂边境满堂坡的青红冲突
        三、小薛庄冲突:军队介入及钟、刘被杀
        四、1933年夏:一场被避免的械斗
        第三节 北乡暴动:沙沟事件
        一、赵玉瑞与北乡青旗会
        1、赵玉瑞北乡办会
        2、打土匪、东莞推盐
        二、李景岗与青旗会的冲突
        1、"民团甲长"
        2、罢佃失败和佃户参加青旗会
        3、沂山剿匪
        三、沙沟暴动
        1、"告准了":李景岗的告发
        2、青旗会暴动
        四、事后的处理
        第四节 事起防务捐:盛家垛庄之祸
        一、"八块钱的防务捐"
        1、报纸、志书的记载
        2、具体的场景:调查与回忆
        二、黄沙沟:青旗会与军队交火
        三、"小题大做":当事人运其昌对事件的解释
        四、官方处理:李树春的第一次宣抚
    第七章 莒沂青旗会的结局:从冲突到惨案(二)
        第一节 骑虎难下:沂水青旗会与军队遭遇
        一、小杜家林冲突、刘荫第的调停
        二、"拉到沂水去闹":田瑞的愤怒与威胁
        三、"两全其美?":刘荫第的阴谋计
        四、"抚剿并用":李树春二次赴鲁南
        第二节 风雨欲来:麦熟时节的招安插曲
        一、恐慌中的谣言
        二、张善人招安
        三、谈判代表张之祥
        四、莒县青旗会的要求
        第三节 人间地狱:黄石山惨案的发生
        一、"黄石山上出黄牛,大劫来了起云头"
        1、黄石山寨
        2、谣言、习惯
        3、"神牛相助"
        二、突袭东营庄:驻军采取行动
        1、"没有钱是不能打仗的"
        2、"大举攻剿"
        三、"极惨极酷的恶果":亲历者的讲述
        1、西泉庄赵洪朴、刘立田
        2、胡家庄马玉太、刘祥熙
        3、西泉庄张熙鹤
        4、运其昌
        四、罹难人数与报纸报道
        1、"死了比溜了强!":张恒远的选择
        2、关于罹难人数的各种说法
        3、"完全肃清":报道中的惨案
        第四节 尾声:清乡、告民众书及其他
        一、"杀了大半,救其了遗":军队的善后
        1、大兵面目
        2、"第二日倾盆大雨"
        二、官方的初步处理
        1、消息封闭以及泄露
        2、被阻止的视察
        三"澈底清乡":官方的进一步行动
        1、清除"旗会遗民"
        2、"清乡团":沂水的例子
        四、首领的命运
        1、"异乡飘零"
        2、"法真乎?":法真之死
    第八章 惨案启示录:大刀会与鲁南地方社会
        第一节 藤蔓伸展:地方社会生态系统的大刀会
        一、"公事":大刀会与地方社会中的"公共领域"
        1、"公事":以灵公山祈雨为例
        2、作为公事的土匪防御:由修筑圩寨到"请老师办会"
        二、"他们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大刀会的多重角色
        1、庄家村:土匪的"绝地"
        2、"示威的意义":浮来山庙会上的大刀会
        3、抗官军、杀盐巡、灭"益泰":日照大刀会的行动
        4、山东过来了"大刀会":大古家沟在外地
        三、"木能克土":民间文化对地方社会生态的修复
        1、自救运动与文化修复
        2、社群的塑造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制衡
        四、社群栖身的文化网络:大刀会与地方社会场域
        1、"不可分离":地方社会文化网络中的大刀会
        2、隐性的地方"保护神"
        第二节 冲突的根源:以社群为视角
        一、地方社会场域的改变:大刀会崛起所带来的影响
        1、旗会林立:社群环境的现状
        2、"他们是自动来的":社群的扩张以及隐现的冲突
        二、红与黑的纠葛:旗会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1、红黑之间:旗帜的象征意义
        2、社群环境的紧张:由"联合战线"到"互相攻击"
        3、摩擦、纠葛的起因:"那些头头本身有问题"!
        三、失败的调解:政府、驻军的介入
        1、调解人:士绅、政府以及驻军
        2、"与他们彼此都结为好友":运其昌与红会
        四、冲突加剧:盛家垛庄之祸、沙沟事件的影响
        1、对象的转移:与政府、地方驻军冲突加剧
        2、"极下贱极小的事"?"细故"举例——合局聚赌背后
        第三节 "四老师":张恒远的命运
        一、"轴筋子小土地主":家庭、产业、学历和性情
        二、"四老师":与沂水青旗会的关系
        三、儿子之死:威望的巅峰
        四、不归路以及最后的话语
        第四节 血的句点:悲剧的反思
        一、血的句点:黄石山惨案的多个侧面
        二、地方社会场域中的个人与社群
        1、社群间的博弈:资源争夺
        2、地方"精英"间的冲突
        三、"多给我几张,俺将擦包糊窗户"
        1、"立刻归正!立刻归正!":告民众书、告民众歌及其他
        2、运其昌对事件的解释
        3、鲁南居民的回应
        四、重回水由村:一个历史的假设
        代结语 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
第三编 国家·在场巨灵起舞:地方社会场域中的国家幻影——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度解读
    引子 场,祭神道也
    第九章 "训政"下的地方社会:以山东为例
        第一节 地方社会的政治变迁:韩氏主鲁时期的时局
        一、时局转变与制度变更:北伐后的山东地方政府
        1、鲁南旗会事件中的"时代精神"
        2、"建国大纲"中的"训政"规划
        二、"省政大定":省政府的组织、人员与日常生活
        1、省政府的机构设置与人员任职
        2、日常生活:"政务会议"与出巡
        3、民政厅长李树春与建设厅长张鸿烈
        三、县政改革:从县公署到县政府
        1、"县公署之实行改组自此始"
        2、政定《县组织法》
        3、裁局设科
        四、武装力量与官办自卫
        1、驻军:第三路军
        2、民团军:变相的正规军
        3、公安局、民团、联庄会
        4、"军国民":联庄会的组织
        第二节 运作机制中的制度更新:以鲁南旗会事件为例
        一、地方政府的政治运作机制:事件的吸纳与消化
        1、山东地方政府的运作机制
        2、清乡:政治运作个案分析
        二、社会动员与处理策略
        1、政府、驻军与地方士绅
        2、政府处理策略的演变
        三、制度更新的若干侧面
        四、一个人侧影:范筑先在鲁南
        1、范筑先在沂水
        2、黄石山惨案前后
        3、以水为镜:临沂任上
        第三节 巨灵归来:从地方社会场域考察政治变迁
        一、地方社会秩序重建:以"肃清盗匪案"为例
        二、事件深层分析:遭遇巨灵
        1、国家与地方互动的个案
        2、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层原因
        三、分化和重组:社群环境的改变
        1、巨灵之手
        2、"不祥之器":地方驻军在事件中的角色
        四、青旗会加入新秩序的失败
        1、旗会加入新秩序的表示
        2、"令各县取缔各种邪会"
        第四节 恶霸甲长李五秃:官办自卫与地方社会
        一、沙沟李家:"香山堂"
        二、联庄会与地方社会:以沙沟事件为例
        三、李景岗告状:青旗会与政府发生冲突
        四、"轻微事件?""唐县长书联警乡霸"及其他
        1、"乡霸":不止李景岗一个
        2、"红枪会已解散,暗杀事已不有了"
    第十章 地方自治:地方社会场域的回响
        第一节 "国家良法美意":地方自治
        一、"总理遗教":地方自治实施的背景
        1、"名为自治,实官治耳":莒县地方自治简史
        2、"随之变易":南京国民政府的推行
        二、山东省地方自治的开展
        1、"筹办自治事项进行之经过"
        2、"推行自治之成绩"
        三、"立机关":区制细微
        1、"划分各县自治区":区划的变更
        2、"以本县人办本地方事":区长的选送、训练和任用
        3、区公所:地点、职能、编制与经费
        四、"密厥组织":请赈与报告
        1、请赈"精案"背后:区乡制的网络
        2、革命的对象:从暴动看政权
        第二节 "虐民扰民之具":区长流弊及被废
        一、"流弊百出":韩复榘的发现和应对
        1、"以利自治而臻完善":韩复榘的"应禁四条"
        2、"不惟有失自治本旨,亦且遗害地方":韩在出巡中的发现
        3、"从新选任":新的对策
        二、区长裁撤:从区长到乡长
        1、"改进地方自治":各县区长之裁撤
        2、乡镇长由无给职改为有给职
        三、规训"地方"的失败:以山东经验为主的反思
        1、理念的失语:地方自治的搁浅
        2、国家政权建设:自治在地方的实际形态
        3、新兴触手的造就:国家与地方
        4、"多一种组织,老百姓便多一些负担":"新土豪劣绅"的出现
        四、梁漱溟的批评:"如玩幻术的政治大业"
        1、"现在要举办地方自治,就是莫大的苛政"!
        2、"就没有土豪劣绅的地方,亦要造出土豪劣绅来"!
        3、"人民自卫","民众的武力":怎能逃于土豪劣绅之手?
        4、"新观念一次一次总归幻灭":地方自治之祸
        第三节 "杜烧包":巨灵烤制
        一、绰号的来源:"二县长"、"革命人物"及其他
        二、区长的名头及其对青旗会的指责
        三、"无一不是过去的学生":"国家陶甄"的"恶果"
        四、两种文化网络的对话:"会众与区公所冲突,事体甚小"?
        1、"某也不良":"新土豪劣绅"
        2、"无恶不作":河南省的例子——陈潜修
        3、杜案:历史的缩影
        第四节 不安分的张之祥:衙门内外
        一、"人之初":学徒经历
        二、从房科书吏到政务警察:"刷新县政之要务"
        1、"永绝旧日书役积弊":内政部通知改组书吏警察办法
        2、"从前班房旧制至此始为之清结"
        三、社群之间游移:张之祥投机中的身份转换
        1、"失而复得":从青旗会首领到区长
        2、"得而复失":狗头军师与招安代表
        四、"不肖者奔竞而进":区长的诱惑
        1、并非个案:由刀笔先生到区长
        2、"张先生,你就冤枉这一次吧!"
    第十一章 不光彩的角色:鲁南旗会事件中的士绅
        第一节 地方士绅与鲁南旗会事件
        一、从调解到收买刽子手:地方士绅的转变
        二、帝国沦落后的地方士绅:一种分析的尝试
        1、从"士绅"到"地方精英"?
        2、长野朗讲述的乡绅
        3、地方性的一个表征:作为社群与象征性文化资本的地方士绅
        4、帝国沦落后的地方士绅:风采黯淡
        5、吴荫曾捞"油水"
        三、齐华亭的士绅奋斗史
        1、谋充巡警、安赌起家:齐大滑前传
        2、侧身仕林:硝磺局长
        3、临沂城里数得着的财主:"大善人"、包税商
        4、跻足士绅:开设"惠商旅舍"以后
        5、齐华亭案:韩青天来后
        四、在青旗会与官府之间:地方士绅的抉择
        第二节 "拔爷"刘荫第:渐消的余荫
        一、刘荫第的简历、家族与交际圈
        二、"拔爷"的政治经历:时代的转变
        三、"有大事还请他出主意":与青旗会的复杂关系
        四、另一类型的乡绅:刘荫第栖身的权力文化网络
        第三节 "张善人":善人本色
        一、绰号的由来
        二、地方上的善人:以张熙恒为例
        三、首领、调解人:张熙恒与青旗会
        四、最后的善行
        第四节 "于四爷":幕后人物,以及万仙会
        一、家族、经历、产业
        二、从富商到跻身政界
        三、"于四爷跺跺脚":"土皇帝"的传说
        四、"不是一个官,也是一个绅"
        1、新士绅类型:从绅到官
        2、幕后人物、后台
        五、鬼子来了:于经武与万仙会
    第十二章 隐秘的在场:汽车路、电话和报纸
        第一节 "化外区域":国家版图中的鲁南映像
        一、"多匪之区":鲁南的"风气"与"民性"
        二、1927年前鲁南交通、通讯状况:"化外之区"
        三、"在国家建设上极关重要":交通、通讯建设的缘由
        1、"文明之母,财富之脉":地方自治的要求——"修道路"
        2、"以便交通而利行政":地方政府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转变的契机:鲁南交通、通讯的改善
        一、从"官道"到"汽车路":交通建设"成绩尤为良好"
        1、山东省政府对交通的管理
        2、空白的填充:鲁南建设概况
        二、电话网络的铺开:"传达政令,异常便捷"
        1、长途电话的的架设与管理
        2、建设成绩:实业厅长张鸿烈的介绍
        三、鲁南的建设:以莒县为例
        1、长途电话的架设与接线
        2、台潍汽车路的建设:"关系军运,至为重要"
        第三节 "道可道,非常道":国家意志在鲁南的渗透渠道
        一、巨灵的血管与神经:地方社会的控制网络
        1、网络的分布:雨天问答的启示
        2、织工面目:建设中的政治运作
        3、"维持治安之大道":政治交通的渠道
        二、隐蔽的在场:以鲁南旗会事件为视角
        1、李树春的行踪:政府的运作、动员与控制
        2、"促进政治"为大:控制与反控制的象征
        3、"朝发夕至":运其昌的警告
        第四节 巨灵的自言自语:报纸中的鲁南旗会事件
        一、巨灵的舞场:报纸与现代性社会构造
        二、聚光灯下的国家:媒体与政府
        1、政府与媒体之互动:叩、询与谈
        2、国家的焦虑:"至此始告完全解决"
        3、蒋介石的赞赏:呼应与交流
        三、话语之运作:报道中的大刀会
        1、话语的媾和:国家、文明与科学
        2、会众与首领:愚、良好、黠、狡猾
        3、他者的多重影像:国家话语网络中的大刀会
        四、失语与狂欢
        1、谁制造了"地方一般舆论"?
        2、李梦春之死
    第十三章 "渐入轨道":鲁南地方政治风景
        第一节 剿匪与清乡:社会控制与社会动员
        一、兜剿刘黑七:一个绝妙的案例
        1、老巢难回:被追剿的刘黑七
        2、剿匪场景:"军运之效可观矣"及其他
        二、"现本省并无股匪"
        1、从"土匪"看"会匪"
        2、"一切建筑工作才可以开始"
        三、驻军佚事一则:田海中嗜杀记
        1、"团部就是闫罗殿":剿匪"暴行"
        2、"夫人着魔,骂醒升官梦"
        第二节 "上了轨道":沂水政务概观
        一、区划与政权的演变:从区制到乡制,再到乡农学校
        二、裁局改科和合府办公:新政举例
        三、政务细微:以乡公所为中心
        四、"梁漱溟的办法好!";乡农学校
        1、梁漱溟与乡农学校
        2、校长、课程、"富户兵"
        第三节 "时代风烟,尽收纸上":财政记录的解读
        一、税收: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脐带"
        二、"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以县政府为例
        三、"安养生息"?国家建设的财政基础
        1、"地方财政如此突然膨胀"
        2、"政务日繁,不能不取给地方"
        四、作为背景的财政记录:鲁南旗会事件的另类解读
        1、"开支惟增赋税是赖":地方社会秩序重建的见证
        2、"官土匪","逼命的来啦","把脏官们劈开晾着"
        3、"连庄会捐":冲突的诱因
        第四节 收束与扩张:鲁南旗会事件的再阐释
        一、地方社会场域的三度突变:土匪、大刀会以及国家
        1、社会生存压力的释放:生态灾难中的土匪猖獗
        2、大刀会:乡村自卫策略的转变
        3、时局变动与地方社会
        二、地方社会秩序重建:大刀会的遭遇
        1、国家强势归来:秩序重建的主导者
        2、国家政权建设:以地方自治为例
        3、对话:大刀会与国家的冲突
        三、多重运作:巨灵起舞
        1、国家对事件的处理:策略的演变
        2、社会控制与社会动员:政府、驻军以及士绅
        四、"扑灭会匪及股匪":大刀会与土匪的共同归宿
        1、"一律枪决,以除后患"
        2、"切实取缔迷信邪教"
        3、再度滋蔓:1937年以后的事情
第四编 轨迹·历史规训与反抗:1910—1940年间的国家与地方——从秘密会社切入
    引子"社会久病已发的一个表征"?
    第十四章 潜流涌现:近代以来的乡村秘密会社
        第一节 "根株总未能绝":从清末到民国
        一、鲁西南大刀会:帝国晚期的个案
        1、"由来已久":"世乱"与"邪教"
        2、赵师爷、刘士瑞与大刀会
        曹仲园的"老乡":赵师爷影踪
        刘士瑞:"拉大旗"
        3、"多唱了一次":火神庙唱戏
        "红了半个天"
        "大刀会要造反了":毓贤的私访
        4、"打东湍":大刀会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
        二、变动时代下的地方社会:以秘密会社为例
        1、"几乎无处不在":从清末到民国以来的秘密会社现象
        2、普遍的危机与恒定的背景
        三、"未来的善后":一位学生调查者的方案
        1、"民国"的呼唤
        2、"教育不普及的结果":改造之途
        3、"致命伤":农村经济问题
        第二节 "红枪为王":河南红枪会
        一、"军匪压迫的结果":河南红枪会的发生
        1、"逐鹿下的中原":军阀混战下的河南
        2、"赤手空拳难自卫,家家户户演红枪!"
        "通行的组织,尤其以河南最为发达"
        组织与作战方法
        3、红枪会宣言:"只有咱们联合一致,有了力量,什么也不怕"
        二、"没有好的收场":河南红枪会的消亡
        1、"莠草不除,嘉禾不生":两份文献
        2、"民团化":改编民团的措施
        第三节 "党逼民反":江北小刀会暴动
        一、"昨日打倒党部,为它苦害民情"
        1、"迫于自卫起见":江北小刀会由来
        2、暴动对象:"所要摧毁的就是党部和学校二种"
        3、对破除迷信运动的回应
        二、参与、动员、要求:暴动的社群观察
        1、"三部分结合":参与者的社群分析
        2、"大家联合起来":社会动员
        "由极乐庵出发":极乐庵僧众的"授意"
        "土劣臧荫笃被捕":从示威到暴动
        "打倒小刀会之壁画":作为主力军的小刀会
        3、口号、旗帜与要求:心态、诉求的解读
        三、北伐声中的"杂音":鲁西南无极道暴动
        1、"会匪谋乱":无极道围城
        2、"疯魔道人"杨永朴与滕县无极道
        从"绪堂"到"疯魔道人"
        "二月二红枪会打滕县"
        杨永朴之死
        四、"取缔刀会办法":国家的善后处理
        1、"迄今仍未能绝迹":办法的出台
        2、办法解读:社会控制之网
        第四节 庙堂之争:巨灵一爪
        一、庙堂之争:作为冲突焦点的香堂
        1、杜绍增一案:"大刀会是信神的"
        2、"洒血祭神":盛家垛庄之祸中的香堂
        3、续禅之死:"教育当局请兵"
        二、"民国戊辰,砸了庙神":破除迷信运动
        1、破除迷信运动:鲁南的情形
        2、香火熄灭:僧王庙的终结
        3、"逐僧拆庙"的反应:一则训令的解读
        三、文明与民智:北伐后的地方教育
        1、"民族的健身剂":"教育兴则民智进"
        2、"均须增筹经费":教育费与地方社会
        3、"严厉取缔"与"限令改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四、研究的基本假设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体制转型的概念与过程
        一、概念界定
        二、体制转型的过程理论
    第二节 现代组织理论视阈下的体制转型
        一、自然选择模型
        二、资源依赖模型
        三、交易成本模型
        四、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模型
        五、简要的评析
    第三节 同构性理论下的体制转型
        一、组织同构的概念
        二、组织同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三、组织同构的实现机制分析
第三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新疆地区协同治理模式分析
        一、协同治理理论与新疆地区的协同治理模式
        二、新疆地区协同治理的成因分析
        三、两种模式协同治理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新疆屯垦治理模式探源——历史的延续
        一、西汉到清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屯垦治理
        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第三节 兵团的形成与发展——现实的需要
        一、兵团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梳理
        二、兵团体制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三、兵团体制的优势和劣势
第四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成长机制
    第一节 制度互补中的同构
        一、强制性同构的形式与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
        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同构——中央层面体制的外部嵌入
        三、自下而上的同构——兵团自身结构的内生推力
    第二节 功能实现中的同构
        一、核心功能——军事性功能的实现
        二、边缘功能——生产性功能的实现
        三、派生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的实现
    第三节 治理主体互动中的同构
        一、兵团与自治区政府机构对接
        二、兵团与地方组织间冲突中的同构
        三、兵团与地方融合发展中的同构
第五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障碍因素
    第一节 宪政层面的障碍
        一、宪政层面下法律的缺失
        二、制度层面下职能的缺失
        三、体制混合下核心功能与边缘功能的压力
    第二节 集体选择层面的困境
        一、市场冲击下组织发展的困境
        二、组织惯性的困境
    第三节 操作层面的困境
        一、行动者的局限性
        二、组织认同的困境
第六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转型路径
    第一节 困境的破局与劣势的调整
        一、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二、组织目标的修正与结构的调整
        三、组织认同的加强
    第二节 组织优势的发挥与体制的转型
        一、准军事化体制的延续——核心功能的缩减
        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边缘功能的转变
        三、准政府结构的发展——派生功能的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9)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
        二、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体系
        三、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四、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全球化运动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互动关系
        一、全球化运动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促进作用
        二、全球化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阻碍作用
    第三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伊斯兰极端主义破坏国家主权和和领土完整,威胁国家军事安全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为全球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诱发了世界性伊斯兰国际恐怖主义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的暴力恐怖活动,扰乱了所在国的经济利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秩序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宣传政教合一,煽动教派冲突和颠覆现政权,引发社会动荡,对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造成威胁
        五、伊斯兰极端主义对所在的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对环境安全的威胁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我国面临着的主要安全问题及我国的新国家安全观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二、我国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我国的安全问题
第二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国际形势
    第一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内涵及特点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主要特点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失败
        二、伊斯兰世界尚未从根本上做好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准备
        三、二战后超级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及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激发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特别是原教旨主义的兴起
        四、一些国家把宗教复兴作为进行团结人民,统一思想的有力武器
        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神权统治的建立把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推向高潮
        六、巨额石油收入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世界格局的力量平衡,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为伊斯兰复兴运动提供了国际空间
        八、伊斯兰教复兴与改革的历史传统,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内因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世界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传统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宗教势力不断扩大,社会的宗教气氛浓厚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导致了中东伊斯兰世界的重组分化,诱发了中东地区性冲突和战争,使一些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局动荡不稳、经济发展迟滞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加强了泛伊斯兰国际组织的影响,为国际社会多极化进程增添了力量
        四、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和势力迅猛发展到世界各地
        五、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世界性伊斯兰恐怖主义,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恐怖活动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和实行霸权政策提供了借口
        七、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还破坏了所在的历史文化,破坏了世界文明
第三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的中亚局势
        一、中亚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中亚兴起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三、中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四、当代伊斯兰教复兴对中亚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车臣—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下的民族分裂恐怖活动的“圣地”
        一、俄罗斯伊斯兰教信仰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对车臣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在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南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教派冲突和恐怖“天堂”
        一、南亚穆斯林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南亚的影响
        三、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东南亚各国影响
        一、东南亚各国的伊斯兰教情况
        二、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
        三、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五节 阿富汗—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世界恐怖主义的摇篮
        一、亲苏政权的建立和苏联的入侵催生了伊斯兰复兴,各种伊斯兰组织成为抵抗侵略的中坚力量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与阿富汗军阀混战相因相果,互相影响,催生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三、塔利班极端政权的建立使阿富汗成为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摇篮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基地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阿富汗的泛滥,使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世界级“毒源”地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穆斯林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特点
        一、信教民族多,分布广,居住集中
        二、教派多,影响大,地方特色浓厚
        三、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四、伊斯兰教对广大穆斯林影响深远
        五、伊斯兰教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广大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爱教爱国意识不断增强
        六、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
        一、宗教氛围异常浓厚
        二、恢复或变相恢复的宗教封建剥削制度在一些地方开始回潮和升温
        三、教派纷争时常不断
        四、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
        五、排挤和打击爱国宗教人士,争夺寺院讲经权
        六、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猖撅
    第三节 “东突”恐怖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
        一、东突恐怖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东突”恐怖组织活跃的四个阶段
        三、东突恐怖主义的活动特点
        四、“东突”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部发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的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兴起和国际泛伊斯兰组织的渗透刺激了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升温
        二、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煽风点火使西北地区的伊斯兰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复杂
        三、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是非法宗教势力猖撅的原因之一
        四、民族问题引发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五、从文化内质上讲,伊斯兰教传统信仰文化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成为非法宗教势力产生的原因之一
        六、伊斯兰教本身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政治参与性为极端主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第五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安全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地缘安全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使我国周边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从而加剧周边地区的动荡和不安,进而影响我国边疆安全
        二、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介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我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不利于我国的变化,也使上海合作组织地位和作用面临挑战
    第二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一、危害社会政治稳定
        二、影响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使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复杂化、国际化,也使已解决的边界问题前途不明朗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从我国内部环境讲,恶化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影响了外资引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从外部讲,极端伊斯兰宗教组织恐怖活动的泛滥,使得我国的能源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增大
        三、伊斯兰恐怖主义兴起和我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与美国等国家的合作,影响我国与周边地区的商品贸易、劳务输出、海外企业的正常运转及海外人员的安全
    第四节 东突恐怖势力的活动影响我国的对台做军事斗争的战略
        一、从地缘角度看,台湾与新疆位于中国薄弱边缘地带
        二、“东突”恐怖势力与“台独”势力开始联合,从战略上互相策应
        三、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挟新疆以制台海”的图谋日益显现
第六章 历史的沉思
    一、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最主要因素,也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途径
    二、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严防宗教干涉教育,杜绝伊斯兰极端思想对学校的渗透
    三、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以抵抗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
    五、加大管理,力争使我国的伊斯兰教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透明化
    六、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力度
    七、加强基层政权和党组织建设,增强对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打击力度
    八、加强军队打击、威慑恐怖主义的能力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为兵服务 为民造福——南疆军区第12医院建设剪影(论文参考文献)

  • [1]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 杨春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D]. 初阔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5]前进中的解放军第12医院[J]. 冯正勇,宋阳,王东辉. 人民军医, 2014(11)
  • [6]危机下的转机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研究[D]. 王荣华. 南京大学, 2014(03)
  • [7]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沂蒙往事剪影(1900-1940)[D]. 刘宝吉. 山东大学, 2010(10)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D]. 顾光海. 武汉大学, 2009(09)
  • [9]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闫文虎. 西北大学, 2006(11)
  • [10]为兵服务 为民造福——南疆军区第12医院建设剪影[J]. 覃伟,朱国军. 军事记者, 2004(01)

标签:;  ;  ;  ;  ;  

服务军人,造福人民——南疆军区第十二医院建设剪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