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在边境集结

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在边境集结

一、印巴大军云集边境(论文文献综述)

徐成[1](2020)在《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壬辰战争(1592—1598)是一场开始于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涉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战争,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对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争中,来自中国宣大地区的宣大将士积极地参与了援朝抗倭,尤其是日军第二次侵朝之时,宣大将士的表现尤为亮眼。既往对其东征援朝事迹的研究相对匮乏,存在可以突破之处。除此以外,宣大将士本身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深度参与了 16世纪后期的这场东亚大战争,研究宣大北兵援朝不仅是中国史的问题,也是东亚史的问题。本文利用正史、金石、谱牒、档案、方志、政书、文集、笔记等材料,佐以田野调查,梳理了两次入援的宣大北兵将领的概况,重点分析了主要参战将领的生平行历,将其历史形象修复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并且,重点研究了宣大将士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具体参与过的战争事迹,如平壤开城之捷、碧蹄馆战役、稷山之战、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之战,以往针对这些战史,学界已有不少成果积累,但是以往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各方偏重不一,中国学者未尝仔细利用日方史料,日韩学者对明朝史料使用又不尽然充分,对于许多问题莫衷一是。本文综合利用明朝、朝鲜、日本方面的各类史料,尤其是回归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s),尝试厘清这些战争以及宣大将士的作战情况的相关问题。宣大将士驻扎朝鲜期间,与朝鲜当地的中央与地方官员、部队、民众也有着交往互动,对朝鲜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后世朝鲜官方对其亦有一定程度的纪念,并且宣大将士的后裔中有一部分在明清易代后迁居朝鲜,本文尝试分析其后裔在朝鲜的境遇,并与辽东将领李氏后代或其他籍贯将领东迁朝鲜的后代进行对比,分析其待遇差异与成因。而且,宣大北兵将领后裔在国内亦有存留,在其原乡亦繁衍绵瓞,但其与朝鲜的同宗血脉在针对东援祖先的文化与记忆上已发生截然相异的变化。本文比较中朝两国宣大将士后裔之不同,并分析了其成因。由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并发现宣大将士的形象在战后的朝鲜半岛和中国都逐渐归于落寞。在朝鲜半岛而言,这固然与辽兵、南兵第一次来援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有关系,但更与朝鲜王朝官方在战后对战争文化的回溯与建构的过程中对辽兵和南兵相对更加重视有关。而在中国的宣大将士子孙,由于明清易代,清朝官方对于万历抗倭援朝一事整体持否定态度,卫所的裁撤罢改与卫所制度的逐渐解体也使宣大将门失去了赖以维存的根本土壤,其抗倭援朝之功绩亦逐渐泯灭。最终造成了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都逐渐遗忘其援朝的来龙去脉。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全博[3](2020)在《清至民国喀什城市景观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什地处中亚内陆腹地,居于西北边陲,自古以来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和交通枢纽,也是“新疆西南一大门户”。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喀什设立了“总理南八城事宜”参赞大臣驻地,逐渐成为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代以来,喀什成为中外政治、经贸往来的主要通道。民国以来,西北地区尤其新疆省进一步的开发,为喀什工业循序渐进地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喀什城市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边城喀什城市景观变迁的研究,探析其景观变迁特征及主导因素,以期为研究喀什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及城市功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自然景观为城市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景观为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及城市区域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作用下,为喀什城市景观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基础。清至民国喀什城市景观的变迁,清朝初期为“形式单一”的城市景观,乾嘉时期的“气象沉雄,繁盛奢华”,道咸时期的“屡遭兵燹,单调凄凉”,阿古柏时期“经济凋敝,破败萧瑟”的景观变化过程。新疆建省后,全疆政治军事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喀什的行政地位有所下降,城市社会、经济功能有所增强,丰富了其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城市形态与城市规模变化较为突出。进入民国以来,喀什成为南疆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喀什从一个以军事功能为主的边城,逐步向以经济、社会功能为主的城市转变,商贸、社会景观元素特征明显。总体来说,多元文化为主是喀什城市景观变迁的特征,自然、人口、文化和主体需求主导了喀什城市景观的变迁,而景观的变化塑造了城市空间形态。统治政策与外部势力的介入,是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布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外因,在此前提下,战争推动了城市空间布局的改变,而城市空间布局的改变又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变迁。通过对清至民国喀什城市景观变迁的研究,揭示了喀什城市景观变迁的特征,以及主导其城市景观变迁的内外因素,深入分析了城市景观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城市功能与城市近代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作此研究,对边城喀什未来的城市定位、城市发展规化与城市区域功能,具有借鉴参考意义。

彭东辉[4](2019)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注“不可思议的印度”,关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坚持“有声有色大国”的诉求下,国家安全战略完成了由传统安全战略向综合安全战略的转变。一是由以往的国防建设为中心,向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为中心转变。二是谋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成为“有声有色大国”。三是视核武器为大国“标配”,奉行“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慑”战略。四是重视印度洋安全,实施“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五是缓和与邻国关系,整合南亚力量。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确立、国家安全威胁的判断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谋划而布局的。从英属印度时期的“三个缓冲区”战略,到印度独立后的“两个同心圆”战略及冷战结束后的综合国家安全战略,在“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指引下,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威胁和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不尽一致,但总体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利用印度半岛“北背雪山、三垂大海”的地缘优势,印度在“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中“一超”地位突出。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印度,信仰非暴力的宗教和频发的教派主义冲突是印度安全最大的挑战之一,印度社会的世俗主义转型还远未结束。印度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印巴冲突及中印关系几大战略问题密切相关。印度要在放权和自治间做出选择,以应对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完成国家整合。克什米尔问题是南亚的顽疾,70余年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了“三场半”战争。战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剧了印巴对抗。印巴虽有缓和迹象,但不具备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条件。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边境线2000余公里,有争议的领土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对推进中印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对全球格局来说,印度认同多极格局,通过“入常”和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加速了多极化趋势,推动了全球治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地区一体化进程来说,印巴安全困境造成南亚一体化进程缓慢。印度在大力推进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同时,同东盟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中印关系来说,中印在南中国海、印度洋等主要海洋通道亟须通过战略对话,培育战略互信。对跨境水资源分配,沿江水文观测、水利建设等敏感问题要及时沟通,消除分歧。这些问题不仅是印度,也是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邹念琴[5](2019)在《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泰—傣族群是滇藏缅印交角区的重要族群之一,它历经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逐渐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中与周围的族群进行交流和融合,渐次分化和演化,最终形成了跨居中缅印三国,且在该区分布最为广泛的民族群体。历史上泰—傣族群曾一度在该区域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或独立的王国,对该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由于中缅印王朝国家的角逐与经营,原本一体的族群逐渐向“汉化”、“缅化”和“印度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当今意义上同源异流的跨境民族群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在印度东北部、缅甸和中国的殖民入侵与统治,泰—傣族群住居区从经济结构到政治体制,从族群关系到社会文化均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族际关系表现出分化、涵化与聚合的特征。本文力图将该地区泰—傣族群纳入长时段和小尺度的地域空间进行考察,对泰—傣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迁徙流动和分化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和探讨。全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中心内容进行研究:第一,以傣—掸族群的本土文献、民间传说和史志资料为基础,对公元6世纪至18世纪间傣—掸族群在滇缅交角区的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古代历史上中缅王朝国家和地方势力在傣—掸族群聚居区的治乱兴衰,傣—掸族群由同属中国地方势力或中央王朝控制的同源族群,逐渐分化演变为分属于中缅两国中央王朝管控下的跨境民族群体。第二,从长时段和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多方位角度入手,对阿洪姆人于13世纪从中国云南德宏地区辗转西迁至印度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流域,并建立阿洪姆王国的历史进程进行具体阐述。通过对相关史实和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阿洪姆人在与周围族群历经长时段的交流互动中,与滇缅交角区傣—掸族群渐而疏远、分异的历史大变局。第三,阐述在近代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驱动下,泰—傣族群民族意识觉醒对其族群聚合的影响;探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边界形成和外来族群强势涌入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族群渐而分化与涵化,最终形成跨居中缅印三国的跨境民族衍生演化形态。在此基础上,又在滇藏缅印交角区联动视域下,对交角地区泰—傣族群互动关系的整体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其历经长时段的交流互动中所积淀下的共同文化基因对当今中缅印“亲诚互惠”关系建构的推动力量和阻碍因素。

刘锦前[6](2019)在《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环喜马拉雅区域所处位置战略地位特殊,自19世纪以来长期成为包括麦金德在内的陆权论学者热议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也关乎中国边疆稳定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程度。而从地区整合的长远角度讲,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亚洲繁荣做出更大贡献,还将为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有序推进,当地居民能否安居乐业,不仅对域内国家来讲显得极其重要,更是对当前“逆全球化”现象抬头之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跨地区经济合作来实现社会稳定并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考验。本文主要就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态势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可行路径、合作模式与机制建设以及外溢效应等重要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论文在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地缘功能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梳理思考的基础上,在对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相关问题考察研究的同时,结合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与研判地区发展的新合作模式、可行方案等,以期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剖析论证,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研判建言。本文写作宗旨在于,通过围绕上述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考察论证,希冀在理论层面能在总结学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实践上把握好中国对外战略特别是针对周边跨区域合作推进方向,为我国周边战略特别是南亚战略制定与调整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和决策参考。在为中国陆疆安全建设提供思路的同时,尝试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区层面的实践路径,以及探求如何通过功能性合作来带动高政治领域问题的解决,期望最终能够给国际社会不同国家间就战略互信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妥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借鉴。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绪论部分在阐述本文研究选题的由来背景、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以及重要概念说明之后,主要就这一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交待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正文部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重点就研究的相关理论、概念等进行阐释,特别对区域经济学的增长三角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地缘功能主义等进行梳理与分析界定,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述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本文研究的方向和探讨的空间。第二章,展开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与合作挑战问题的考察分析。主要从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最新情况、各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等角度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态势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竞合关系、经济权力空间等交互因素,并就贸易保护主义问题,腐败问题等进行解析。第三章,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与发展态势进行归纳探讨。从发展态势看,环喜马拉雅区域国家间跨界经贸联系加强是该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正在呈现出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贸易的不平衡性日渐加剧、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等缺陷也需要引起关注。值得强调的是,域内大国之间特别是中印围绕经济权力博弈力度加大。本章认为,中长期时空环境下域内国家应积极通过完善与构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来对冲外来力量活动对该区域带来的冲击。第四章,研究可能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如中国与印度战略上互信不足,脆弱的印巴关系,域内国家间长期存在的零和博弈思维与负面情绪等。此外,本章还就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立场、观点等进行概述分析,研判当前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等主要作用角色,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如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在此问题上的最新立场与作为。本章还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情感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着力分析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本章重点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可行性方案,主要从合作空间布局、合作主导力量、合作具体领域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作为本章重点部分,论证孟中印缅、中尼印、中巴阿、中斯巴马四线成片的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布局。在此前后还对世界经济轴心东移的积极效应以及香客之路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联动进行评述。第六章,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进行建言。主要基于价值链视角提出跨国次区域产业项目合作模式,并分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价值效应;针对域内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提出强化感情纽带建设和重视共情环境构建思路;在对区域合作既有机制作用进行归类分析基础上,探讨功能性新合作平台的建设,强调中印战略对话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的关键意义。第七章,作为案例分析部分主要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水环境治理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情况展开论述,并对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各类难题进行深度剖析。该地区水资源争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与国间关系,甚至成为当前地区关系紧张的催化剂。当前,域内国家在水环境治理合作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该地区特殊的“历史记忆”导致彼此间命运共生理念认同难度大,“战略互信”的缺失又制约着国家层面友好关系的拓展。笔者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域内各方应以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为契机,推动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向地区利益整合的方向发展,保护域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域内其它领域合作提供经验。第八章作为本文论述的理论落脚点和现实意义所在,重点聚焦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研判。具体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深度开展进程中经济秩序的重构空间、安全合作进展和低频度军备竞赛问题等进行评估。研判功能性经济合作基础上的新规范形成及其反作用,并探高政治领域合作可能的进展方向等。论文最后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重要观点进行概述提炼,并指出论文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杜军[7](2018)在《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的阿富汗国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拉克查伊王朝是继杜兰尼王朝之后近代阿富汗的第二个君主制王朝。曾在前王朝政府机构中担任要职的巴拉克查伊部落的穆罕默德查伊家族在内讧中异军突起,逐渐在形式上再次完成了阿富汗版图的统一。新政权建立后阿富汗的内外环境比前王朝更加严峻与复杂。君主需要在内部以恩威并施的手段维护政权的稳定。作为最高统治者在国内不得不应对代表地方的部落、前王朝残余政治势力的复辟以及宗教势力带来的挑战,并且在几方势力中周旋以防止大权旁落。19世纪的阿富汗最终沦为英俄大博弈的产物。在内外交困的一百多年时间内,阿富汗的民族国家构建包含了制度建设、现代化改革以及对外交往的各种尝试,集中涌现出了诸如道斯特·穆罕默德、希尔·阿里、阿卜杜尔·拉赫曼以及阿马努拉几位代表性的君主,特别是拉赫曼与阿马努拉时期的改革在阿富汗近代史上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历史遗产。本文在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坚持按历史演进逻辑观察传统的阿富汗部落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并注重对现今阿富汗国家的长久影响的解析。运用整体史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辅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全面考察巴拉克查伊王朝国家的部落与国家、国家的变革措施、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态、对外关系,以及国家构建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阿富汗国家建设现状全面深入地认识阿富汗国家发展的困境和症结。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以阿富汗前现代国家的地区面貌与早期历史文化的演变轨迹作为开端,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历史变迁与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即杜兰尼王朝有机的联系起来。国运短暂的杜兰尼王朝初创了阿富汗国家治理机构与官僚体系的基础,巴拉克查伊王朝在其基础之上正式开启了阿富汗近代国家的发展历程与轨迹。阿富汗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历史特别是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生根发芽对于后续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二章以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阿富汗部落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将阿富汗部落社会的宏观与微观结构以及外部特征予以剖析。部落社会经过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已深深嵌入阿富汗政治文化机理之中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格局与运行机制。部落体制在阿富汗国家创立后又成为近代君主国家权力文化即“君主—宗教势力—部落”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部落体制与君主制的结合以及伊斯兰教三者的互动决定了阿富汗君主权力及其政府权威始终受到诸多限制而显得脆弱不堪。第三章以巴拉克查伊王朝的现代化改造为主线并按照国家实际发展状况分阶段展示不同的君主在不断变化的主客观条件下对阿富汗国家进行的深浅不一的现代化改革,其中拉赫曼和阿马努拉国王发起的改革对于阿富汗国家的影响最为深刻。作为一个封闭保守的伊斯兰国家,阿富汗能在19世纪末期兴起一股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并与政府的改革达成相当程度的契合。这一状况成为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引人注目的时代亮点。然而这一时期各君主发起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因自身认知的不足以及英俄干涉等主客观因素局限而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而阿富汗终究难以改变被大国主宰的悲剧。第四章着力探讨19世纪阿富汗主权国家的发展与外部交往。英俄大博弈以及阿富汗与英俄互动背后反映出的国家实力的非对称性使阿富汗遭遇国家主权的空前破坏。在主权遭遇严重挑战的同时,阿富汗以其作为利益交换获得了英国提供的现金、技术及人员援助。正是这些外在的援助才确保了前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的成绩。一方面,19世纪对阿富汗而言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同时正是在外部势力的客观影响下落后的阿富汗发生了一些较为显着的积极正向的改变。第五章多角度综合归纳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阿富汗国家构建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研究理论均展示出阿富汗近代国家治理展现出的不同的轮廓。阿富汗自身的自然环境与内在的政治文化是影响近代国家构建成效的最关键因素。近代阿富汗国家构建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也极为突出,其中包括民族主义范式在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中的独特地位、历任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决策失误以及阿富汗自身面临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困境三个层面。第六章聚焦于近代阿富汗国家构建历程中的民族问题与主权变迁及其对于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与治理的合理启示与经验借鉴。时至今日阿富汗在国家构建中遭遇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于地区邻国及中国的西部边疆安全产生关联性的影响。根据客观环境与紧迫的形势制定中国的阿富汗战略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并能服务于中国地区安全战略。总而言之,本文以近代民族国家构建为主线串接起阿富汗巴拉克查伊王朝君主制国家的发展状况,同时希冀该主题能够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即将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这一主题与当下的阿富汗局势关联起来,并且能够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与治理有所裨益。

初阔林[8](2018)在《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辛亥革命爆发后,同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我国新疆也进入了一个“军阀”掌权的特殊时期。在军阀割据的混乱时局下,如何以保持有限的武力来维持政局稳定,成为民国新疆主政者所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程度,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门户、边防国防任务艰巨的属性,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因此,军制建设,详细来说,包括军事组织编制、兵役制度、军事后勤体制、军事教育训练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成为新疆各位主政者所必须考量问题的重中之重。民国时期新疆之军制,系承接清末新政军事改革而来,同时也是世界军事近代化浪潮下对清代新疆军制之继承、革新与发展。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即:民国新疆的军事组织编制,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军事后勤与地方经济,军事训练和教育,军制、多民族社会与边疆安全。在本论文第一章中,首先在略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的基础上,回顾了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军事改革的情况,而后对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以及国民政府入主新疆后的四个阶段期间,不同军事建设思路下新疆军事组织编制的变迁情形,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对军事编制体制的考证研究,可以看出在当时情况下,主政者力图实现省部的军政统一与省内各地方的军政分离是其治军原则之一重点。第二章着重考察了民国新疆的兵役状况,对兵役制度的性质进行界定,重点着眼于兵源的民族、籍贯属性以及兵员服役状况等,更进一步从兵役的权利义务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当时中央和地方政治建设缺乏建树的话语体系下,其兵役体制依然很难走出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募兵的窠臼。从这一点来讲,在兵役制度方面,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具有传统募兵与强征相结合的特点。第三章从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组织、官兵薪饷制度、军械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着重探讨军费筹支与人口、地方经济之关系。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整理分析,表明民国时期新疆的军饷支出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这对地方经济、地方政治,乃至地方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了民国新疆军事教育和训练的组织体制,军事教育和训练的内容,以及军事教育训练所产生之影响。认为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训练体系具有从学习德日到仿苏效美的演变轨迹,体现了鲜明的受外来因素影响的特点。第五章首先分析民国新疆军制变迁之国际、国内背景,力图从风起云涌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中,探寻军制发展的规律。之后再从民族、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理解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民国新疆军制发展特征以及总结其对边疆安全的启示,认为政治稳定统一是边疆安全的根本,坚守文化传统对于安边固疆具有灵魂作用,并认为加强民族理论研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至关重要。新疆是中国西北边疆的门户,其政治、军事稳定直接关系到边疆安全,也关系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民国时期新疆军制建设内容颇为复杂,本文抽丝剥茧,从五个主要的方面,主要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的方法,并参用军事学、社会学理论,在分析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各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考述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新疆的军事建设,与当时政治、经济、民族、社会、宗教文化等各领域建设息息相关,在混乱复杂的时局下,虽历经各种艰难,但民国新疆的军事基本实现了向近代化的转变,维护了边疆的安全和国家的统一,其中经验对今天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黄诚[9](2018)在《大理国与两宋边境经济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理国与两宋的政治局面一直以来比较稳定,两国上百年间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争,西南边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躲避了宋、辽、金数十年的战火连绵。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环境,以及大理国历代王室体恤百姓的对外和平方针。大理国的农耕、畜牧与手工艺等产业,已经远远超越了之前的南诏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两宋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

徐磊[10](2016)在《晚清治疆研究(1864-1884)》文中提出自同治三年(1864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的二十年间,是晚清新疆历史演变的重要时段。南疆变乱、阿古柏入侵、沙俄窃据伊犁等诸多重大事件,使得新疆这段历史,纷繁复杂。由于人文、地理之不同,南疆、乌鲁木齐以及伊犁地区发生的乱局,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新疆动乱的背后,大国博弈的影子,十分明显。英国、俄国、土耳其、中国之间,纵横阖闾,瞬息万变。清政府克服重重困难,战迪化,平南疆,收伊犁,建行省,稳边陲,为后世经营西北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对这段历史做了大致梳理和阐述。首先,简要考察了 19世纪中后期国际及国内局势。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的欧洲革命,打破了传统的欧洲均势格局,由此造成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在中东局势的演变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分崩离析,波斯亦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得以出现,瓦哈比派在阿拉伯半岛逐渐发展壮大。中亚成为英俄两国的角力场。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归入俄国;英国以印度为基地,极力向中亚扩张势力。而清廷无力西顾,新疆危机四伏。在国内,太平天国影响最大。捻军起义、陕甘回民起义、云南回民起义,严重消耗了清廷实力。在内忧外患中,士大夫阶层开始谋求自强之策,洋务运动随之兴起,此时兴办的各类军工及民用工业,为清廷平定西北乱局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大致梳理了南疆乱局的发生及演变进程。因内地协饷供应不足,南疆军政系统运转渐趋失灵,种种社会危机随之显现。陕甘回民起义是同治年间南疆动乱的诱因。官府的公信力下降以及社会控制能力不足,是南疆动乱的内因。因与浩罕毗连,南疆乱局深受中亚局势影响。库车、喀什、叶尔羌、和田等地纷纷形成了绿洲割据势力。阿古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为南疆的统治者,但由于清廷自乾隆朝开始的苦心经营,民心并未完全丧失。尤其是与阿古柏统治下的苛政相比,清廷的治理仍让当地人产生怀念。这也是后来清廷顺利平叛的潜在资本。其三,基本廓清了乌鲁木齐乱局背后的汉、回关系及其演变进程。新疆动乱之前,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已推行郡县制。当地民众以内地移民为主,其中以汉民、回民居多。妥得璘集团是清廷的反叛者,也是阿古柏征剿的对象。其建立的“清真国”,是新疆回民群体力量的集中显现。与此同时,边疆汉民被迫组织起民团武装,诸如徐学功、赵兴体、孔才、张和等人组织的民团,是新疆汉族群体力量的集中代表。在新疆这段历史中,他们抵抗阿古柏,抗击沙俄,辅助清军收复新疆,扮演了极其特殊的角色。其四,大体分析了伊犁乱局背后的民族关系以及中俄博弈的大致情景。伊犁为清廷经营新疆的重心所在,官军抵抗时间最久。在清廷的长期经营过程中,伊犁地区的民族关系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差序格局。在内地协饷不济的情况下,这种特有的差序格局无法维系。同时,官府公信力下降,也是伊犁出现动乱的主因。伊犁动乱后,俄国得以介入。其五,主要阐述了清军进疆的准备及其过程。阿古柏无法将南疆绿洲整合成“哲德沙尔”共同体。1877年(清光绪三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中东局势骤然紧张。俄国、英国、奥斯曼土耳其卷入其中,三大国在中亚的注意力瞬间西移,阿古柏苦心营造的外交保护网失去作用。同时,国内朝野上下,就海防与塞防如何平衡,逐渐达成共识。于是,在清军强大攻势下,南疆平定。第十次俄土战争,不仅加速了阿古柏的灭亡,也为清廷收复伊犁创造了良机。新疆善后工作头绪较多。伊犁收复后,建省筹划提上日程。其六,大致总结了清廷治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代的启示。大臣的频繁议政,为清廷治疆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决策参考。此外,清廷收复新疆,得益于协饷制度的勉力维系以及军功保举制度的切实推行。对新疆来说,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政策、屯垦戍边都不是横空出现的新问题,晚清这段历史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标本,给今人以许多启发。

二、印巴大军云集边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巴大军云集边境(论文提纲范文)

(1)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两次入援的宣大将士
    第一节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周弘谟、任自强、高策、宋大斌诸将考
        附: 史儒考
    第二节 “丁酉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一 统帅与诸将领简况
        二 闻名疆场“四鞑将”:解生、颇贵、摆赛、杨登山
        附: 牛伯英、柴登科考
    第三节 宣大将领的来源与族属探赜——兼谈明代的“蕃将”现象与特色
第二章 宣大将士援朝战史考析
    第一节 宣大将士在壬辰战争中的表现与评价
        一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二 “丁酉再乱”中的宣大将士
    第二节 宣大将士作战的特点与成因简析
第三章 壬辰战后宣大将士后裔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战后留在朝鲜的宣大将士后裔及其文化传承问题
    第二节 留居雁北与塞上的宣大将领家族个案分析
    第三节 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清至民国喀什城市景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喀什的城市景观基础
    第一节 喀什的地理区位
    第二节 喀什的自然景观基础
    第三节 喀什的人文景观基础
第二章 清代新疆建省前的喀什城市景观
    第一节 乾嘉时期“繁盛奢华”的城市景观
    第二节 道咸时期“单调凄凉”的城市景观
    第三节 阿古柏统治时期“破败萧瑟”的城市景观
第三章 清代新疆建省后的喀什城市景观
    第一节 区域政治功能强化的城市景观
    第二节 区域商贸功能彰显的城市景观
    第三节 宗教文化功能鲜明的城市景观
    第四节 中西杂糅的城市建筑景观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喀什城市景观
    第一节 城区空间规模日益扩大的城市景观
    第二节 衢路纵横的街巷景观
    第三节 四方辐辏的商贸景观
    第四节 西式建筑影响下的城市景观
    第五节 近代化转型下的城市景观
第五章 喀什城市景观变迁特征及主导因素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为主的城市景观变迁特征
    第二节 自然、人口、文化主导的城市景观变迁
    第三节 统治政策与外部势力介入主导的城市空间布局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
        一 关于南亚地区的研究
        二 关于印度安全战略的研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结构
        三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安全的相关界定
        一 安全的内涵
        二 安全观的流变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
        一 安全战略研究的兴起
        二 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 战略文化及其内涵
        二 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件
    第一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文化渊源
        一 现实主义:考底利耶《政事论》思想
        二 理想主义:阿育王“达摩”思想
        三 等级秩序:印度教的秩序观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塑造
        一 全球诉求:“有声有色大国”的地位
        二 地区诉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三 双边关系:中国是主要竞争对手
    第三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
        一 奉行经济实力优先的政策
        二 “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胁
        三 “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
        四 提升与世界性大国的关系
    第四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体系
        一 国家安全决策的机构设置
        二 国家安全决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突出特点
    第一节 半封闭的地缘政治为依托
        一 相对隔绝的次大陆
        二 “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
        三 日趋重要的战略要冲
    第二节 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一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
        二 印度教主要的教派组织
        三 频发的教派冲突
        四 尚未完成的世俗主义转型
    第三节 “东向政策”到“东向行动”
        一 “东向政策”:向东盟主动出击
        二 “东向行动”:经济与安全并举
        三 “东向行动政策”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变量
    第一节 东北部分离运动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东北部与中央关系长期紧张
        二 东北部主要的分离运动
        三 以国家统一整合分离运动
    第二节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二 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三 克什米尔问题走势
    第三节 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
        二 中印边界问题的交涉
        三 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事件
        四 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印太”战略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美日印澳战略利益的再塑
        二 “印太”战略的战略意图
        三 印度对“印太”战略的认知
        四 “印太”战略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巩固了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
        一 以实力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 申请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
    第二节 对南亚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一 战略互信缺失,区域合作进展缓慢
        二 印巴安全困境,次区域合作异常顺利
        三 整合南亚邻国,缓和地区安全局势
    第三节 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 国际海洋通道问题
        二 跨境水资源治理问题
        三 中印高层交流机制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档案
    英文档案
    中文着作(含译着)
    英文着作
    中文论文(含译文)
    中文学位论文
    访问网站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5)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述评
        (一)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起源研究
        (二)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迁徙流动研究
        (三)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几点认识
    三、论文涉及的时空范围及研究范畴
        (一)时间
        (二)空间
        (三)泰—傣族群及族际关系研究范畴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意义
        (一)创新点
        (二)意义
第一章 公元6世纪—18世纪傣—掸族群的交错互动
    第一节 公元6世纪—12世纪傣—掸族群的发展与交融
        一、南诏时期傣—掸族群的迁徙流动与族际关系
        二、部落联盟统治下傣—掸族群的族际关系
    第二节 公元13 世纪—18 世纪王朝国家统治下傣—掸族群的族际互动
        一、元朝的经营与傣—掸族群族际关系的整合
        二、王朝国家统治下傣—掸族群的分化与变迁
第二章 公元13世纪—18世纪阿洪姆人的西迁及其在阿萨姆地区的流变
    第一节 傣—掸族群西迁与邻近部族的关系
        一、阿洪姆人的西迁与阿洪姆王国的建立
        二、阿洪姆人与邻近部族的关系
    第二节 阿洪姆人与傣—掸族群的交流互动及其分化流变
        一、阿洪姆人与傣—掸族群的交流互动
        二、阿洪姆人的印度化特征
        三、阿洪姆人与傣—掸族群同源异流的结局走向
第三章 19世纪—20世纪中叶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分化、聚合与涵化
    第一节 从“边地”到“国界”: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跨境民族的形成
        一、中缅边界的形成
        二、中印东段边界
        三、印缅边界的形成
    第二节 泰—傣族群的族群分化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国民政府对傣族地区的经营
        二、英国殖民者对掸族的间接统治
        三、英国殖民者对阿洪姆人的直接统治
        四、泰—傣族群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外来移民与泰—傣族群的涵化及迁徙流动
        一、近代边疆危机驱动下的云南移民与傣族的涵化
        二、缅甸掸邦地区的移民与掸族的涵化
        三、英属阿萨姆地区的移民与阿洪姆人的涵化
        四、泰—傣族群与本土族群的涵化及迁徙流动
第四章 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的特点及对中缅印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的特征
        一、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民间经济往来是泰—傣族群交错互动的助推器
        三、对抗、联合和融合并存的族际政治关系
        四、同源异流是泰—傣族群族际关系的主流
    第二节 泰—傣族群的交流互动对现代中缅印关系的启示
        一、泰—傣族群的信仰互动是构建中缅印“和谐周边”的文化纽带
        二、以泰—傣族群的交流互动促进中缅印的国际合作
        三、泰—傣族群的交流互动对中缅印关系的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主要概念的说明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面临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二、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实施模式及机制相关研究
        三、环喜马拉雅区域资源、科技、金融等合作领域研究
        四、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
        一、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本论文研究的局限之处
第一章 地缘功能主义与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增长三角”理论与“生长轴”理论
        二、相互依存理论
        三、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地缘功能主义合作的逻辑缘起与学理分析
        一、重新认识地缘政治
        二、地缘功能主义:演进脉络、概念及内涵
        三、地缘功能主义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
    第三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从历史到现实
        一、共通的文化渊源与相互依存的地理空间
        二、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地区整合
        三、基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国家间安全诉求
    第四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必要性
        一、产业升级与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应对需要
        三、顺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实施需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合作挑战
    第一节 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最新状况
        一、经济强劲发展的印度
        二、内陆国家尼泊尔和不丹
        三、发展潜力巨大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四、长期受政局不稳困扰的阿富汗和缅甸
        五、海洋资源丰富的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
    第二节 域内经济发展整体概况及其与中国经贸关系
        一、跨国经济合作的各类项目日渐增多
        二、域内经贸往来与彼此互动频度提升
        三、域内各国与中国人文合作密度增强
    第三节 域内各方竞合博弈下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中印围绕地区经济影响力竞争加速
        二、域内各方急需经贸合作打开局面
        三、保护主义无法解决贸易失衡问题
        四、竞合博弈下派系利益与反腐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特征与态势走向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特征
        一、产业同构性与商品同质化并存
        二、贸易不平衡特征明显
        三、新科技领域竞争加强
        四、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
    第二节 域内中印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
        一、中印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测算:指标与公式
        二、竞争态势下中印经济权力的互动和反馈
        三、中印经济权力博弈及其扩展效应
    第三节 域内各方经济合作前景
        一、友好交往的历史传承
        二、当前战略机遇期判断
        三、技术进步推动国家间互融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深度合作影响因素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中的大国博弈
        一、世界经济通缩预期下行为体博弈逻辑
        二、域内各方不同利益诉求带来的难题
        三、域外大国战略竞争的冲击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效应
        二、南盟框架下地区发展挑战
        三、目标各异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三节 地区秩序构建进程中的情感因素
        一、情感因素对地区政治发展的影响
        二、中印关系中情感意识与历史记忆
        三、传统政治遗产下的印度大国情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
    第一节 世界经济轴心东移的积极效应
        一、亚洲内部联动性持续增强
        二、经济轴心东移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三、经济轴心东移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
    第二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布局
        一、中尼通道建设及与印的对接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三、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四、中斯巴马海上通道建设
    第三节 香客之路与文化产业发展
        一、香客之路的宗教文化内涵
        二、香客经济带动域内文化产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
    第一节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项目合作模式
        一、保持经济增长须投资“下一代价值链”
        二、“CH+P+X”产业项目合作模式的内涵
        三、“CH+P+X”产业项目合作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产业园区项目合作开展基础上的共情环境构建
        一、尊重彼此文化的传承
        二、脱贫援助与文遗保护
        三、重视感情纽带的打造
    第三节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言
        一、现有主要经济合作机制的改进和功能提升
        二、新经济合作机制构建主要思路和努力方向
        三、机制深化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印战略对话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研究:环喜马拉雅区域水环境治理困局及其化解路径
    第一节 域内水环境治理困境及其原由
        一、治理合作困难重重
        二、历史记忆的负资产
        三、治理细则难达共识
    第二节 水环境治理与域内经济合作关系
        一、水资源纷争冲击域内国家间关系
        二、推进水环境治理有助于“共有观念”的形成
        三、避免被外力博弈利用
    第三节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环境治理思路
        一、通过对话消弭域内国家战略疑虑
        二、实现水环境综合整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外溢收益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秩序的重构空间
        一、区域制度建设与社会公平
        二、网络空间“实质安全”与“名义自由”
        三、跨境支付系统的升级与电商改变生活
    第二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安全环境的改善
        一、域内传统安全的治理与成就
        二、域内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展
        三、低频度军备竞赛与地区和平
    第三节 功能性平台建设与“扩大的邻国关系”理念
        一、民族主义情结变化与“邻国优先”政策
        二、尊重彼此关切与管控分歧
        三、更加重视差别化合作方式
    第四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规范重构的区域性特点和时代价值
        二、建构新规范塑造地区行为
        三、结伴而不结盟与相向而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的阿富汗国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巴拉克查伊王朝的建立
    第一节 阿富汗前现代国家的历史回顾
        一、阿富汗独特的地缘政治与地理面貌
        二、阿富汗的地理状况与早期地区及国家历史文化轨迹
    第二节 阿富汗杜兰尼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一、阿富汗首个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条件与背景
        二、杜兰尼王朝的建立及其短暂发展
        三、杜兰尼王国的国家结构与特征
    第三节 巴拉克查伊王朝的建立
        一、杜兰尼王朝的终结
        二、巴拉克查伊王朝的建立及其时代特征
第二章 巴拉克查伊王朝与阿富汗部落社会
    第一节 阿富汗的部落社会与构成
        一、阿富汗的部落格局属性
        二、普什图部落社会结构解析
        三、普什图部落体制的特征
    第二节 阿富汗部落社会与政治文化特征
        一、普什图部落体系的运行机制
        二、地域与行政区划结构视野下的阿富汗部落格局
        三、阿富汗文化生态与部落体制
    第三节 阿富汗部落社会内部关系解析
        一、阿富汗部落的权力文化
        二、阿富汗的部落社会中的权力模式
第三章 巴拉克查伊王朝的君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巴拉克查伊王朝建立初期的改革
        一、道斯特·穆罕默德时期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
        二、希尔·阿里的现代化初步尝试
        三、巴拉克查伊王朝初期改革的时代效应
    第二节 阿富汗君主改革的开启
        一、阿富汗国家性质的转变
        二、拉赫曼时期的系统性改革
        三、拉赫曼改革与治理的时代遗产
    第三节 阿富汗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一、阿富汗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阿富汗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阿富汗民族主义的困境
    第四节 阿富汗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正式开启
        一、哈比布拉的短暂执政与改革
        二、阿马努拉时期的全面改革
        三、哈比布拉与阿马努拉改革的时代效应
第四章 阿富汗主权国家的发展与外部交往
    第一节 19世纪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环境与英俄大博弈
        一、19世纪阿富汗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及其影响
        二、英俄大博弈与阿富汗的边疆危机
    第二节 英阿关系与阿富汗的主权国家的发展
        一、英国对阿富汗政策的提出
        二、巴拉克查伊王朝初期的英阿关系
        三、19世纪中后期的英阿关系
        四、阿富汗的独立与外交新思路的实施
    第三节 阿富汗的国家建设与外部交往
        一、英国与阿富汗关系中的资助金因素
        二、英国资助金与英阿双边互动关系的建立
        三、英国资助金的历史效应解析
第五章 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阿富汗国家构建的解析
    第一节 阿富汗近代国家的治理模式解析
        一、分离与聚合交替论视角下的阿富汗君主国家治理
        二、内部殖民主义视野下的阿富汗君主国家治理
        三、妥协平衡论视野下的阿富汗君主国家治理
    第二节 巴拉克查伊王朝国家构建的影响因素解析
        一、阿富汗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解析
        二、阿富汗社会中的政治文化解析
    第三节 阿富汗近代国家构建失败的经验教训
        一、民族主义范式与阿富汗近代国家构建
        二、阿富汗君主治理角色中的失误与教训
        三、阿富汗近代国家建构中的地理与民族文化困境
第六章 阿富汗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经验与中国西部边疆安全问题
    第一节 近代阿富汗主权与边疆的发展与演变
        一、近代阿富汗国家边疆的形成与发展
        二、近代阿富汗国家的边疆与民族问题的治理
    第二节 近代阿富汗的发展转型及其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治理
        一、阿富汗近代国家边疆与民族问题对中国西部边疆治理启示
        二、阿富汗近代国家转型及其对中国国家发展与治理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阿富汗新战略
        一、中国阿富汗战略的实施背景
        二、中国阿富汗新战略的必要性
        三、阿富汗新战略的实施路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8)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组织编制
    第一节 清代新疆军制略述
        一、清代新疆军府制略述
        二、勇营制度的建立与裁撤
        三、“清末新政”之军事改革
    第二节 杨增新“弱兵思想”下的新疆军事组织编制
        一、“弱兵”的军事建设原则概述
        二、军队的组织编制
        三、“弱兵”思想之利弊
    第三节 从金树仁的“军事强化”到盛世才的“整军经武”
        一、从“弱兵思想”到“军事强化”转变的原因
        二、金树仁统治时期的军事组织编制
        三、盛世才的治军原则和特点
        四、盛世才时期的军事组织编制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新疆军事组织编制
        一、盛世才的离职与国民政府掌管新疆
        二、国民政府主政新疆时的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民政府时期新疆军队编制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
    第一节 关于民国新疆兵役制度性质的界定
        一、何为兵役制度
        二、兵役制度形式略述
        三、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形式和性质
    第二节 兵员的招募来源、服役形式及退伍管理
        一、不同时期兵员招募原则和来源的变化
        二、招募方式和服役状况
        三、兵籍和复原退伍管理
    第三节 新疆“回队”招募中的兵役权利和义务分析
        一、“回队”成军之缘由
        二、“回队”用命情形
        三、“回队”折射的兵役权利与义务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与地方经济
    第一节 军事后勤组织体制
        一、军事后勤的重要作用
        二、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组织体制
        三、后勤组织管理方式
    第二节 官兵薪饷制度
        一、军官饷制
        二、士兵薪饷制度
        三、“恩饷”等其他饷项
        四、军队“吃空饷”状况严重
    第三节 军械的来源、数量种类与管理
        一、民国新疆的军械装备情况
        二、军械来源
        三、民国新疆军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军饷来源与地方经济
        一、民国新疆的军费支出
        二、军费的筹措
        三、民国新疆的军费与地方经济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与教育
    第一节 军事训练与教育概述
        一、军事训练与教育在军事体系中的作用
        二、民国新疆军事教育与训练组织体制的变迁
        三、从法德日—仿苏—效美:军事教育训练体系的外来特征
        四、民国新疆军队教育训练体制发展的动因
    第二节 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
        一、民国新疆军事训练的理念
        二、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的内容
        三、军事训练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节 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
        一、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途径
        二、军事教育的内容
        三、民国新疆军事教育兴办的意义及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军制、多民族社会与边疆安全
    第一节 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
        一、沙俄衰落、苏俄建立契机成为杨增新弱兵可行性之一因素
        二、苏联与日本的对抗竞争促成苏盛军事合作—盛世才的整军经武
        三、内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与金树仁的军事强化
        四、英国、土耳其及双泛思想滥觞造成的军事压力
    第二节 军制改革与多民族社会
        一、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人口与分布格局述略
        二、民国新疆的民族关系与军制变迁
    第三节 民国新疆军制变迁的特征与启示
        一、民国新疆军制变迁的特征
        二、民国新疆军制嬗变对当今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大理国与两宋边境经济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理国经济概况
二、贸易交通路线
三、边境马匹贸易

(10)晚清治疆研究(1864-188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国际与国内形势
    一、国际形势
        (一) 欧洲局势
        (二) 中东局势
        (三) 中亚局势
    二、国内形势
        (一) 国内农民起义频发
        (二) 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变法图强意识增强
        (三) 西部地区社会形势不断恶化
第二章 南疆乱局
    一、南疆主要的绿洲城镇概况
    二、库车动乱前南疆治理面临的危机
        (一) 伯克制度存在先天性缺陷
        (二) 清廷的南疆治理系统趋于紊乱
        (三) 道光帝力图守成丧失了改革时机
        (四) 陕甘回民起义的信息已传入南疆
        (五) 南疆军政衙门协饷供给严重不足
        (六) 与浩罕的边务问题交涉乏力
    三、以清军为打击对象的动乱
        (一) 以反抗官方压迫为主的库车动乱
        (二) 以自保图存为主的叶尔羌、和田动乱
        (三) 为趁火打劫而起的喀什动乱
        (四) 南疆发生动乱后清廷的反应
    四、清廷势力逐渐退出后的南疆局势
        (一) 南疆原生的两大和卓系统
        (二) 库车热西丁汗和卓掌控南疆的努力
        (三) 喀什布素鲁克汗恢复祖业的尝试
        (四) 阿古柏势力窃据南疆
    五、南疆地方武装集团起事的历史评述
    六、阿古柏入侵的历史评述
第三章 乌鲁木齐乱局
    一、乌鲁木齐周边及东西交通沿线的绿洲城镇概况
        (一) 乌鲁木齐周边的绿洲城镇
        (二) 乌鲁木齐至伊犁交通沿线的绿洲城镇
        (三) 乌鲁木齐至南疆交通沿线的绿洲城镇
    二、乌鲁木齐动乱前清廷地方治理面临的危机
        (一) 乌鲁木齐处于防范陕甘回民起义扩散的最前沿
        (二) 乌鲁木齐及周边地方的官府治理能力下降
        (三) 新疆回民虎非耶门宦得以勃兴
    三、以清军为打击目标的乌鲁木齐乱象
        (一) 妥得璘集团起事的原因分析
        (三) 妥得璘集团对官军的打击
    四、清廷势力逐渐弱化之后的乌鲁木齐乱象
        (一) 汉族民团武装的兴起
        (二) 妥得璘集团与汉族民团武装的争斗
        (三) 清廷对妥得璘集团的策略
    五、阿古柏东进时期的乌鲁木齐乱象
        (一) 阿古柏东进的缘起
        (二) 阿古柏东进引发的局势变动
        (三) 阿古柏对徐学功民团的利用
        (四) 民间回汉武装从对抗走向联合
        (五) 妥得璘的自救措施
        (六) 清廷对变局的认识
        (七) 妥得璘之死
    六、妥得璘集团的历史评述
        (一) 妥得璘集团起事的历史评述
        (二) 妥得璘集团败亡的历史评述
    七、徐学功评述
第四章 伊犁乱局
    一、清廷在伊犁的经营
    二、伊犁动乱前清廷地方治理面临的危机
        (一) 英俄势力逐渐介入新疆
        (二) 伊犁地方当局的公信力下降
        (三) 地方官府调节民族关系的能力减弱
    三、伊犁动乱的起因与经过
        (一) 伊犁回民变乱的诱因
        (二) 伊犁地方当局的应对措施
        (三) 伊犁乱局的持续演绎
    四、沙俄势力侵占伊犁
        (一) 清廷对俄外交失去了军事筹码
        (二) 俄国在中亚地区需要继续保持南下扩张的势头
        (三) 伊犁苏丹政权影响沙俄势力对中亚地区的渗透
        (四) 沙俄对伊犁地区的掠夺
    五、清廷的应变措施
        (一) 防守待援
        (二) 外交斡旋
    六、伊犁动乱的历史评述
        (一) 反抗剥削是塔兰奇人起事的主因
        (二) 塔兰奇起事冲击了民族关系原有的的差序格局
        (三) 伊犁局势恶化与清廷长期以来防俄意识淡薄不无关联
第五章 清军入疆勘乱与新疆的善后重建
    一、新疆乱局的新变化
        (一) 南疆形势的演变
        (二) 北疆形势的演变
    二、清廷的治乱策略
        (一) 选将用人
        (二) 后勤补给
        (三) 整编营兵
    三、阿古柏势力的覆亡
        (一) 新疆地方民团武装力量的积极发挥
        (二) 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的战事
        (三) 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平定后清廷的态度
        (四) 收复南疆的战事
        (五) 清廷平定阿古柏的历史评述
    四、清廷收复伊犁的外交谈判
        (一) 南疆平定后的中亚格局
        (二) 对俄交涉
    五、新疆建省刍议
        (一) 建省动议的提出
        (二) 新疆建省的筹划及施行
        (三) 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 晚清治疆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一、历史经验
        (一) 重臣议政机制的有效发挥
        (二) 协饷供给机制的竭力维系
        (三) 军功保举机制的切实推行
    二、当代启示
        (一) 民族团结的启示
        (二) 民族平等的启示
        (三) 民族政策的启示
        (四) 新疆屯垦的启示
        (五) 新疆问题的启示
        (六) 涉疆外交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印巴大军云集边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D]. 徐成. 山东大学, 2020(09)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清至民国喀什城市景观变迁研究[D]. 全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 彭东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D]. 邹念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D]. 刘锦前.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7]巴拉克查伊王朝时期的阿富汗国家构建研究[D]. 杜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8]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D]. 初阔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9]大理国与两宋边境经济贸易研究[J]. 黄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7)
  • [10]晚清治疆研究(1864-1884)[D]. 徐磊.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

标签:;  ;  ;  ;  

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在边境集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