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絮凝-超滤去除包膜和非包膜病毒(英文)

通过絮凝-超滤去除包膜和非包膜病毒(英文)

一、絮凝-超滤法清除包膜与不包膜病毒(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明红霞[1](2012)在《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的病原性检测及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胃肠道感染病毒是除细菌之外的引起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通过接触娱乐用水或食用被污染的贝类感染人体。这类病毒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等排泄物污染的生活污水,在各种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并且存活时间长,感染剂量低,可以通过娱乐用水或食用海产品感染人类。因此,建立其快速、高效的检测技术,对于水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迫切需要的。然而目前尚没有一种同时确定其感染性和快速定量的方法,给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本论文从这一点出发,开展了以下相关的工作。选取具有指示作用的胃肠道感染病毒—肠道病毒(EV)和感染性最强的胃肠道感染病毒—轮状病毒(RV)为指示微生物,实现以下目标:1.建立快速定量水环境中具有感染性病毒浓度的方法,同时探讨不可培养病毒的病原性检测方法;2.将此方法在渤海湾天津海域进行了应用与可行性分析;3.通过探讨病毒在海洋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和灭活机理,对病毒感染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实际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建立了肠道病毒代表种脊髓灰质炎病毒(PV)和RV的细胞培养结合实时定量PCR(ICC-qPCR)检测方法,克服了细胞培养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单独作用时的缺点,将细胞培养时间从7天缩短到了2天,并且灵敏度在real-timePCR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1个数量级,为细胞病变不明显或水环境中低污染浓度病毒的感染性检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2.在比较超滤和吸附-洗脱这两种水环境中常用病毒浓缩方法的基础上,就不同的浓缩体积、不同孔径滤膜对超滤法浓缩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超滤浓缩法操作简单、耗时短、对病毒感染性损伤小;在超滤法中,相对于在10L海水中用超滤浓缩装置对病毒进行回收来讲,病毒分别经0.8μm和0.45μm孔径的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过滤后,再用超滤管直接对500mL海水中病毒浓缩效果最好。3.于2010年12月到2011年9月应用ICC-qPCR方法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EV和RV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在28个样品中,PV的阳性检出率为57%(16/28),EV71和Coxsackievirus A16为4%(1/28),RV为32%(9/28)。在该海域中,PV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2~196PFU/L;RV为2~244PFU/L。通过电镜和测序分析鉴定出PV均为Ⅰ型污染,而RV主要是Human rotavirus A的G1血清型污染,其次为G3型。4.建立了PV和RV的ELISA和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并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应用到渤海湾表层海水的检测中,试图建立不可培养病毒的病原性检测方法。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克服两种手段单独作用时造成的假阳性弊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ICC-qPCR检测结果一致,适合较高浓度污染的病毒检测,但是由于其灵敏度有限,检测微量病毒污染时可能会造成结果的低估。5.采取实验室加标PV1疫苗株的方法,选取ICC-qPCR、大片段逐步步移PCR和核酸转染技术,探讨了病毒在自然海水中的存活时间和降解机理。结果显示在实验室不控温、不同盐度条件下,5.0×104PFU/mL浓度的PV1在秋冬季最长存活时间为13周,最短为10周。温度和抗病毒微生物是其灭活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盐度影响不显着。PV1的3’NCR受到损伤会造成病毒毒力下降,而5’NCR才是决定核酸感染性是否消失的关键。6.应用评价模型对主要胃肠道感染病毒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该研究海域RV相对于PV是主要致病病原体。当游泳者暴露体积为10mL/d时,在该海域感染PV的年风险范围为1.82×10-5(在最低浓度暴露1d)~1.63×10-1(在最高浓度暴露10d),低于可接受年风险(7.0×10-3)的概率为62.5%(暴露1d)~31.25%(暴露10d);暴露于RV的感染年风险范围为1.17×10-2(在最低浓度暴露1d)~9.93×10-1(在最高浓度暴露10d),远远超过了可接受的年风险。结论:本论文以PV和RV为试验对象,建立了ICC-qPCR病原性检测方法,为细胞病变不明显或病变时间长的病毒提供了新的检测和分离手段。结合ELISA和特异性RT-PCR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应不可培养病毒的病原性污染状况,适用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水体。在本研究设定的条件下,渤海湾表层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浓度,尤其是轮状病毒已经对娱乐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研究所建立胃肠道感染病毒的浓缩、检测方法可实现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快速检测和风险评价。

S.Ranil Wickramsinghe,Binbing Han[2](2004)在《絮凝-超滤法清除包膜与不包膜病毒(英文)》文中研究指明病毒的有效清除是生物技术中首先关注的问题。由于净化设备上只是简单地附加新单元操作的做法带来的是产品低效回收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因而在现存的操作中有效清除病毒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研究了由絮凝和超滤法从鼠科白血病毒(murineleukemiavirus ,MLV)和老鼠微小病毒 (minutevirusofmice ,MVM )中清除中国鼠卵巢病毒 (CHO)悬浮物。这些病毒是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部推荐清除的。MLV是包膜病毒 ,MVM是非包膜病毒。MLV的粒径在 80~ 1 3 0nm ,MVM的粒经在 1 8~ 2 4nm。超滤中 ,进料流中含有这些病毒的CHO细胞成份。先采用两种阳离子絮凝剂来絮凝进料悬浮物 ,然后进行中空纤维膜过滤。渗滤物病毒清除水平由TCID5 0分析法确定。用孔径为 0 .1 μm的膜研究病毒清理。 1 0 5倍过量的MVM病毒的清理由絮凝法完成 ,而 1 0 0倍过量的低量清理由非絮凝法完成。同时获得大约 1 0 0 0倍过量的MLV的清理。然而絮凝剂的加入引起过量的渗滤流。

时国庆[3](2004)在《葡萄籽中原花色素的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花色素为多羟基酚类化合物,衍生于黄烷类化合物,属生物类黄酮。它具有独特的化学和药理活性,可在许多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工作主要分4个方面:(1) 比较70%乙醇、70%甲醇和70%丙酮的原花色素提取率,比较60%乙醇、70%乙醇、80%乙醇的原花色素提取率,对温度、酸碱性、提取时间、料液比对原花色素提取率的影响进行研究;(2) 采用冷却沉淀、盐析结合溶剂分级法对原花色素进行初级分离,对产品进行高压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并测定原花色素含量,考查加盐量、pH值对低聚原花色素获得率的影响,研究溶剂直接分级法低聚原花色素的获得率;(3) 对大孔吸附树脂AB-8和葡聚糖凝胶LH-20进行原花色素的静态吸附试验、静态解吸试验、动态解吸试验,对大孔吸附树脂AB-8进行原花色素的动态吸附试验;(4) 试验对葡萄籽原花色素的还原能力、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作用进行测定,并与VC,BHT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1) 原花色素溶剂提取采用1:4的料液比,粉碎10目左右,70%的乙醇或丙酮室温酸性环境下浸提8~10 h的条件较为适宜。此路线具有提取率高,易过滤等特点。 (2) 冷却沉淀、盐析结合溶剂分级法对原花色素进行初级分离可得四种产品。产品1和产品2为高聚原花色素,产品3和产品4为寡聚和低聚原花色素的混合物,产品3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对于本方法,每100ml液体加入6.0gNaCl进行盐析是较为适宜的。pH=3.5较有利于乙酸乙酯对低聚原花色素的萃取。有机溶剂直接分级法由于叶绿素的影响效果不如冷却沉淀、盐析结合溶剂分级法。冷却沉淀、盐析结合溶剂分级法具有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原花色素获得率较高,产品无毒无害,低聚原花色素产品纯度高,水溶性好等特点。 (3) SephadexLH-20和AB-8对原花色素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1小时内均快速吸附水溶液中的原花色素,1小时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其中LH-20无论吸附量还是吸附速率均优于AB-8。较低的流速有利于原花色素的充分吸附和解吸,但太低的流速不利于生产,对于本试验所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柱,1.5ml/min的上样和洗脱速率是较适宜的。产品3可能主要为原花色素二聚体和三聚体的混合物。AB-8对原花色素的分离效果不如SephadexLH-20。 (4) 一定浓度范围内,葡萄籽提取物的还原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浓度低于lm岁ml时,葡萄籽提取物对亚油酸的过氧化表现出一定的诱发效应,随着浓度的增加,葡萄籽原花色素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葡萄籽原花色素对轻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浓度为600mg/L时,对轻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8%。在低浓度条件下,葡萄籽原花色素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作用较弱,在高浓度条件下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光照核黄素体系中,不同浓度的葡萄籽原花色素对超氧阴离子均具有显着的清除作用。明显优于同浓度的V。。在低浓度条件下,葡萄籽原花色素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作用较弱,但随着浓度的增大,葡萄籽原花色素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作用也明显增强。原花色素抗氧化性能优于vc和BHT,是一种优良的纯天然抗氧化剂。

二、絮凝-超滤法清除包膜与不包膜病毒(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絮凝-超滤法清除包膜与不包膜病毒(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的病原性检测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的种类及其危害
        1.1.1 胃肠道感染病毒的种类
        1.1.2 胃肠道感染病毒的主要危害
        1.1.3 胃肠道感染病毒的来源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存活迁移
    第二节 水环境中胃肠道感染病毒的检测
        1.2.1 水环境中病毒的浓缩方法
        1.2.2 水环境中病毒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价
        1.3.1 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价概述
        1.3.2 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价步骤
    第四节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 ICC-qPCR 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肠道病毒 ICC-qPCR 技术的建立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2.3 主要试剂配制
        2.2.4 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培养
        2.2.5 PV 探针法 real-time PCR 方法的建立
        2.2.6 肠道病毒 ICC-qPCR 技术方法学评价
    第三节 轮状病毒 ICC-qPCR 方法的建立
        2.3.1 试验材料
        2.3.2 主要试剂
        2.3.3 主要试剂配制
        2.3.4 轮状病毒(SA11、Wa)细胞培养
        2.3.5 RV 探针法 real-time PCR 方法的建立
        2.3.6 轮状病毒 ICC-qPCR 技术方法学评价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 ELISA 和特异性 RT-PCR 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研究方法的建立
        3.2.1 参考病毒株
        3.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3.2.3 主要试剂配制
        3.2.4 双抗夹心法 ELISA 方法的建立
        3.2.5 PV 特异性 RT-PCR 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轮状病毒研究方法的建立
        3.3.1 参考病毒株
        3.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3.3.3 RV 检测的 ELISA 法建立
        3.3.4 RV 的特异性 RT-PCR 方法的建立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浓缩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4.2.3 主要试剂配制
        4.2.4 超滤浓缩法的建立
        4.2.5 膜吸附-洗脱法的建立
        4.2.6 病毒回收率的计算
        4.2.7 浓缩过程对病毒感染性的损伤检测
    第三节 试验结果
        4.3.1 病毒回收率
        4.3.2 组织培养结果
    第四节 轮状病毒回收率的测定
        4.4.1 试验材料
        4.4.2 RV 回收率测定
        4.4.3 RV 回收率的计算
    第五节 讨论
        4.5.1 回收方法的选择
        4.5.2 前处理对病毒回收率的影响
        4.5.3 浓缩体积的选择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方法实例—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的检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ICC-qPCR 方法在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检测的应用
        5.2.1 参考病毒株
        5.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5.2.3 水样采集
        5.2.4 病毒浓缩
        5.2.5 ICC-qPCR 方法的影响因素条件优化
        5.2.6 海水中感染性肠道病毒的 ICC-qPCR 方法检测
        5.2.7 海水中感染性轮状病毒的 ICC-qPCR 方法检测
    第三节 ELISA 和特异性 PCR 方法的联合对海水的检测
        5.3.1 参考病毒株
        5.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5.3.3 海水中 PV 的 ELISA 和特异性 RT-PCR 方法检测
        5.3.4 海水中 RV 的 ELISA 和特异性 RT-PCR 方法检测
    第四节 个例研究-未知病毒的鉴定
        5.4.1 电镜检测
        5.4.2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5.4.3 个例验证结果
    第五节 讨论
        5.5.1 病毒滴度的影响因素
        5.5.2 ICC-qPCR 方法对渤海湾表层海水中 EV 和 RV 的污染分析
        5.5.3 主要胃肠道感染病毒在渤海湾海水中的流行趋势
        5.5.4 渤海湾海水 ELISA 结合特异性 PCR 技术与 ICC-qPCR 检测结果的对比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肠道病毒在自然海水中的存活规律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病毒的存活规律初探
        6.2.1 参考病菌株
        6.2.2 试验试剂及耗材
        6.2.3 主要试剂配制
        6.2.4 PV 核酸转染方法的建立
        6.2.5 PV 大片段逐步步移 PCR 方法的建立
        6.2.6 存活试验设计
        6.2.7 试验结果
        6.2.8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水环境中胃肠道感染病毒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水样中病毒阳性样品的验证
        7.2.1 水样中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样品的验证
        7.2.2 水样中轮状病毒阳性样品的验证
    第三节 胃肠道感染病毒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7.3.1 常用的风险评价模型
        7.3.2 常用风险评价模型参数的确定
        7.3.3 脊髓灰质炎病毒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
        7.3.4 轮状病毒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
        7.3.5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综合分析与总结
    第一节 综合分析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建议与展望
        8.3.1 海洋环境中肠道病毒存活机理的探讨
        8.3.2 胃肠道感染病毒人体健康安全建议值的提出
        8.3.3 两种病毒在同一细胞系中增殖的可能性
        8.3.4 ELISA 和特异性 RT-PCR 联合定性反映不可培养病毒的感染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附录 A
附录 B

(2)絮凝-超滤法清除包膜与不包膜病毒(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CHO cells
    1.2 MVM
    1.3 MLV
    1.4 TCID50 Assay for MVM
    1.5 TCID50 Assay for MLV
    1.6 Flocculation and Microfiltration
2 Results
    2.1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2.2 MVM Clearance Results
    2.3 MLV Clearance Results
3 Discussion
    3.1 Effect of Flocculants
    3.2 Comparison of Clearance Between MVM and MLV
4 Conclusions
5 Acknowledgements

(3)葡萄籽中原花色素的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命名历史及原料来源
    2.3 结构与化学性质
    2.4 原花色素的生理活性
    2.5 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2.6 生产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3 试验
    3.1 试验原料及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内容
    3.3 试验方法
        3.3.1 原花色素的提取
        3.3.2 原花色素的初级分离
        3.3.3 原花色素的柱分离
        3.3.4 原花色素的抗氧化性研究
    3.4 产物表征
4 原花色素的提取
    4.1 不同溶剂浸提对原花色素提取收率的影响
    4.2 其它提取条件对原花色素提取收率的影响
5 原花色素的初级分离
    5.1 冷却沉淀、盐析结合溶剂分级法
    5.2 其它条件对产品的影响
    5.3 溶剂直接分级法
    5.4 冷却沉淀、盐析结合溶剂分级法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
6 原花色素的柱色谱分离
    6.1 静态吸附实验
    6.2 静态解吸实验
    6.3 动态吸附实验
    6.4 动态洗脱实验
7 原花色素的抗氧化性实验
    7.1 葡萄籽原花色素的还原能力
    7.2 葡萄籽原花色素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7.3 葡萄籽原花色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7.4 葡萄籽原花色素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7.5 葡萄籽原花色素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作用
8 结论
    8.1 试验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絮凝-超滤法清除包膜与不包膜病毒(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水中胃肠道感染病毒的病原性检测及风险评价[D]. 明红霞. 南开大学, 2012(06)
  • [2]絮凝-超滤法清除包膜与不包膜病毒(英文)[J]. S.Ranil Wickramsinghe,Binbing Han.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4(04)
  • [3]葡萄籽中原花色素的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性研究[D]. 时国庆. 郑州大学, 2004(04)

标签:;  ;  ;  ;  

通过絮凝-超滤去除包膜和非包膜病毒(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