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炎热干旱地区的土地恢复“全面”

对炎热干旱地区的土地恢复“全面”

一、Getting 'holistic' about land rehabilitation in hot arid regions(论文文献综述)

黄雅君[1](2018)在《近30年(1989-2016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驱动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水蚀荒漠化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的湿润地区、亚湿润和季节性干旱地区,针对以上地区的水蚀荒漠化提取的研究仍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季节性干旱的生态脆弱地区,境内水蚀荒漠化情况严重,因此针对云贵高原的大尺度水蚀荒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分级专题信息,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并利用相关的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社会数据,分析水蚀荒漠化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驱动因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Landsat数据和GEODEM数据,综合考虑影响水蚀荒漠化发育的各个因素,构建植被覆盖度、劣地覆盖度、坡度、沟谷密度四个指标,采用决策树方法进行了该区域水蚀荒漠化分级遥感制图,并与三个指标、两个指标、单一指标和使用SVM方法得到的水蚀荒漠化分级信息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四个指标的方法的精度最高,其总体精度达90.61%,Kappa系数达0.8685;(2)采用四个指标决策树提取了1989-2016年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分级(重度、中度、轻度和无水蚀荒漠化)专题图。对近三十年云贵高原地区的水蚀荒漠化进行进行时空分析,形成以下结论:云贵高原的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可以分为滇桂黔片区,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红河沿岸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蚀荒漠化成因各不相同;1989-2016年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总体呈扩张趋势,但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水蚀荒漠化面积变化不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至2013年,云南省各地州的水蚀荒漠化覆盖比例明显上升,在滇中地区尤为明显;(3)近三十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在时间尺度上,综合分析所有9个驱动因子,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受气候因子的降水量,土地覆被因子的植被面积、耕地面积和裸土面积,人类活动因子的GDP和人口数量的影响。在空间尺度上,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计算影响因子对水蚀荒漠化的相关性得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加入的空间要素,克服了传统统计模型条件假设的缺陷,拟合效果明显提高。共线检测所筛选出来的三个主要影响因子是气候因子的年降水量,土地覆被因子的植被覆盖面积,人类活动因子的GDP。这三个影响因子对水蚀荒漠化的地理加权回归回归系数正负区间皆有分布,主要集中在[-1,1]之间,并呈正态分布。三个影响因子中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因子绝对值最大的是降水,其次是GDP,再次是植被面积,说明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且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植被面积和GDP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主要呈负相关关系,降水与水蚀荒漠化主要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黔中地区、黔西南地区、滇西地区,植被面积与水蚀荒漠化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滇西南地区、滇中地区、滇桂黔片区,GDP与水蚀荒漠化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滇西地区、滇桂黔片区;(4)综上所述,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的提取方法,使用指标体系配合决策树方法,使用四个指标提取的水蚀荒漠化分级结果优于使用三个指标、两个指标、单一指标的方法,且优于SVM方法。得到的水蚀荒漠化分级结果,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滇桂黔片区,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红河沿岸地区。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角度分析水蚀荒漠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证明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龚文杰[2](2012)在《我国草原荒漠化法律问题研究及对策》文中认为我国草原的总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位居世界第二位,草原面积占我国国土的五分之二,天然草原几乎覆盖了五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草原资源作为我国较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它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领域,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意义。为此保护好我们人类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促进草原生态功能的逐渐恢复和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对维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对草原地区各种资源依赖程度的增加,草原地区的各项管理措施不健全,草原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草原的发展前景着实令人担忧。往日广袤的草原、水清草绿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了。目前我国草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草原的而积逐渐在缩小、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草原破坏不断加剧,草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由此导致的草原荒漠化问题就会被社会各领域所关注,草原荒漠化的法律防治就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我国草原荒漠化严峻的形势下,介绍了草原荒漠化的定义、类型、现状、危害等,并进一步分析影响草原荒漠化的诸多因素,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我国草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草原的人为破坏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通过对原因的深入分析是为了从法律上找到更合适地解决办法。目前我国有比较健全的保护草原的法律体系,但是随着破坏草原行为新种类的不断出现,草原荒漠化的法律防治措施不能有效的与之相适应,通过归纳分析可知,我国草原法律体系中立法、执法和草原法律制度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即《防沙治沙法》存在局限性、相关立法存在冲突、破坏草原的法律责任不明晰、地方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草原监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对草原保护力度不足、草原荒漠化防治专项资金匮乏、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草原资源行政管理协调机制不合理、草原管理主体单一、草原资源权属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防治草原荒漠化的立法、执法、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借鉴了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三个典型国家的防治经验,进行一些适合我国国情法律上的思考,总结出目前我国在防治草原荒漠化问题上的立法、执法和法律制度上需要完善的方面,即建立健全相关的草原立法、加强草原管理的行政执法以及完善有关的草原管理法律制度。

张曦沐[3](2011)在《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煤沉陷区的地质环境稳定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沉陷区土地利用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本文根据采煤沉陷区地表稳定性和工程地质条件,将采煤沉陷区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和非稳定区三类,并结合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三种区域在空间发展、建筑设计和景观重建的适宜性。论文提出了基于稳定性区划的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原则、不同区划空间发展的定位、空间功能重塑的途径、建筑设计的策略和思路以及生态景观重建的模式。该研究对改善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矿区具有重要意义。

唐志燕[4](2009)在《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研究》文中认为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目前全球有110多个国家、10亿多人受到荒漠化威胁,其中1.35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如何治理荒漠化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威胁,成为了世界关注的共同话题。本文针对荒漠化地区治理工作开展了与之相关的技术研究。1.选择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研究对象,以Hadnet流域为例,详细调查研究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得出该地区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是由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人为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农业耕作制度以及滥樵滥牧等因素导致的结论。其中恶劣的气候条件是致使该区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近代人为活动加速了生态破坏的过程。2.对台式整地、半月型整地、倒直角形整地及船壕整地4种林业生态恢复集雨整地技术措施进行了旱季土壤含水量变化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船壕整地法在整个旱季阶段内能保持较高的土壤水份。在干旱最严重的2、3月份,通过船壕整地法40公分深处土壤的水份含量,比对照分别高出9%和7.2%,是最适合该流域造林整地的方法。3.对谷访、侵蚀沟头防护等水土保持工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均对流域水土流失现象起到了抑制作用,为荒漠化区的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蓄水塘等水土保持工程进行了试验研究,对蓄水塘水保工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均能储存一定的水量以满足该流域的旱季各种用水需求。试验结果表明该区植被可以得到恢复,荒漠化趋势可以得以扭转,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建立,农、林、畜牧业产值可以提高,粮食不安全局面可以克服,当地农民可以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

程勇[5](2006)在《江苏省露采矿山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江苏省内采用不同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生态恢复的露采矿山为研究对象,比较矿山岩质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变化、土壤性状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植物对干旱逆境的生态适应性;以及景观效益评价等,探讨不同生态恢复技术措施的恢复效果,筛选出抗逆性强的矿山边坡适生植物。研究结果表明: (1)合理的人工生态恢复技术可以加速岩质边坡的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同时植被的选择及配置直接影响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大小。比较不同的人工生态恢复技术措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以盱眙北大山平台种植法最高。 (2)各人工生态恢复岩质边坡植物群落结构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灌木(常绿、落叶)+草本(一年生、多年生);第二种是乔木(常绿)+灌木(落叶)+藤本(常绿);第三种是灌木(常绿)+藤本(常绿)。 (3)就矿山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而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小与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度。研究各人工生态恢复技术措施发现,植物种类的选择及配置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4)结合坐标综合评定法、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得出:栀子在所选九种植物中抗旱性能最强,其次是青枫、竹子、三角枫,海桐、红枫的抗旱性最弱。 (5)各矿山生态恢复技术类型的景观评价结果为:盱眙北大山平台种植类型的景观评价综合指数最高,达到一级景观评价标准。表明合理的人工生态恢复技术措施可以获得良好的矿山生态恢复综合效益。

张映翠[6](2005)在《乡土草本植物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退化通过降低土壤质量破坏资源库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污染天然水体,并在C、N、S和其它元素循环中改变水和能量平衡,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从而动摇全球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退化土壤修复成为21世纪农业与环境发展的严峻挑战以及生态学和土壤学的研究热点。土壤退化修复研究在国外重视和开展较早,但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系统,针对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土壤的修复研究为数不多。已有关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多集中在人为改善土壤环境来加速期望植被的恢复,以期实现退化的逆转,而至于如何利用退化土壤自身养分、水分、植物、光能等资源以及土壤-植物系统的自修复能力来改善土壤现状,促进永久、持续生态系统建立的研究与实践很少受到重视。干热河谷是世界极端环境的一种类型,区域内的土壤退化更具严峻性和危险性,并成为近年来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受地形等气候环境条件对局地气候和水热平衡状况的剧烈影响,形成极不协调的水热组合。降雨时间短,旱季时间长,降雨与蒸发配比失调,气候十分干旱,加之地形破碎,大部分土地经历着频繁水土流失、不稳定气象水文以及强度人为干扰三大因素的长期迭加,形成集干旱炎热、易于侵蚀和养分贫瘠为一体的特殊土壤生态环境,成为国内植被恢复极端困难的地区之一。数十年来,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技术途径上过分强调人工林建设,忽略草灌植被自然恢复;盲目依靠外来物种、忽略乡土资源;因而,人工植被系统持续性低、维持成本高。在理论上缺乏对限制植被恢复的土壤因子及受损土壤重要功能修复的研究,更缺乏土壤修复及其生态效应的长期定位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典型干热河谷区元谋干热河谷1992年实施的封禁保护植被之朴素生态学实践基础上,逐步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加以完善,开展封禁恢复乡土草本植物对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研究采用野外调查、长期定位研究、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统一,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金沙江干热河谷海拔1000-1350m低丘山地退化土壤为对象,在查明不同退化土壤植物群落特征及乡土草本植物的群落学作用基础上,确定该区不同退化土壤的优势草本植物;针对研究区退化土壤影响该区植被恢复的主导限制因子——干旱和养分贫瘠,在上述长期自然封禁保护区内,选择典型的退化土壤,以10年封禁恢复乡土草本植物过程中的土壤养分环境动态,恢复10年后土壤水分环境和微生物环境特征的变化,对乡土草本修复燥红土和变性土两类退化土壤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探讨,并用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动态变化进一步验证这些效应;最后通过优势草本植物在退化土壤中实现种群增长的策略、草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优势草本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以及草本植物根系改善土壤结构的定量、定性研究,初步揭示乡土草本植物修复干热河谷退化土壤的机制,在理论上深化了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基础理论,在实践上提供了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的新途

张建平[7](2000)在《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类型 ,通过分析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的面积(海拔 1 3 50 m以下 ,荒漠化土地面积 1 0 0 6.0 2 km2 ,占该区总面积的 70 .1 5% ) ,表现特征 (地形破碎 ,劣地广布 ,以肉质常绿灌丛为代表的类似荒漠植被 ,地表水分条件恶化 ,土壤贫瘠 )及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地质基础稳定性差 ,地貌类型多样 ,气候炎热干燥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增加环境压力 ,垦荒 ,乱砍滥伐 ,过度放牧 ) ,提出了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制定正确的政策 ,依法防治土地荒漠化 ;控制人口增长 ,减轻人口对荒漠化土地的压力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保护现有森林 ,加强植树造林 ,建立多层次的防护林体系 ;巩固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

二、Getting 'holistic' about land rehabilitation in hot arid reg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tting 'holistic' about land rehabilitation in hot arid regions(论文提纲范文)

(1)近30年(1989-2016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驱动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查监测方法研究
        1.2.2. 驱动因子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环境概述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植被
    2.3. 社会环境概述
第3章 基于遥感数据的近三十年云贵高原荒漠化信息提取及时空变化分析
    3.1. 近三十年云贵高原地区荒漠化信息提取
        3.1.1. 遥感数据预处理
        3.1.1.1. 遥感数据的辐射校正
        3.1.1.2. 遥感数据的几何处理
        3.1.1.3. 遥感数据的数据镶嵌与裁剪
        3.1.1.4. 地表真实样本
        3.1.2. 荒漠化信息提取
        3.1.2.1. 地表分类
        3.1.2.2. 植被覆盖度
        3.1.2.3. 劣地覆盖度
        3.1.2.4. 坡度
        3.1.2.5. 沟谷密度
        3.1.2.6. 基于决策树的荒漠化分级信息提取及其对比实验
        3.1.2.7. 精度评价
    3.2. 近三十年云贵高原地区荒漠化时空分析
        3.2.1. 云贵高原土地荒漠化分布特征
        3.2.2. 云贵高原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3.2.2.1. 实验区总体时空变化分析
        3.2.2.2. 实验区各地州时空变化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三十年云贵高原地区荒漠化驱动因子时空分析
    4.1. 驱动因子分析
        4.1.1. 气候因子
        4.1.2. 土地覆被因子
        4.1.3. 社会因子
    4.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荒漠化变化驱动因子时间序列分析
        4.2.1.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4.2.2. 云贵高原荒漠化变化影响因子时序分析
    4.3.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荒漠化空间差异分析
        4.3.1.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
        4.3.2. 云贵高原荒漠化变化驱动因子空间差异分析
        4.3.2.1. 变量筛选和共线检测
        4.3.2.2. 残差空间分析
        4.3.2.3. GWR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我国草原荒漠化法律问题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草原荒漠化的概述
    2.1 草原荒漠化的定义
    2.2 我国草原荒漠化的类型及特点
        2.2.1 草原荒漠化的类型
        2.2.2 草原荒漠化的特点
    2.3 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
        2.3.1 草原荒漠化的现状
        2.3.2 草原荒漠化的危害
    2.4 草原荒漠化的成因
        2.4.1 自然因素是草原荒漠化形成的客观原因
        2.4.2 人为因素是草原荒漠化形成的主观原因
        2.4.3 导致草原荒漠化的其它原因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现状及问题
        3.1.1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现状
        3.1.2 我国防治草原荒漠化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执法现状及问题
        3.2.1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执法现状
        3.2.2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执法上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3.3.1 草原荒漠化防治缺乏专项资金保障
        3.3.2 生态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不完善
        3.3.3 草原资源行政管理协调机制不合理
        3.3.4 草原管理主体单一、非政府主体参与不多
        3.3.5 草原资源权属制度有待完善
    3.4 本章小结
4 国外草原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国外草原荒漠化防治的相关立法及对策
        4.1.1 以色列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及对策
        4.1.2 美国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及对策
        4.1.3 澳大利亚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及对策
    4.2 国外草原荒漠化防治对我国的启示
    4.3 本章小结
5 防治草原荒漠化法律对策
    5.1 防治草原荒漠化立法对策
        5.1.1 修改《防沙治沙法》提升实际操作性
        5.1.2 整合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
        5.1.3 明确草原法律责任
        5.1.4 完善草原荒漠化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5.2 防治草原荒漠化执法对策
    5.3 防治草原荒漠化法律制度对策
        5.3.1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
        5.3.2 建立健全综合协调的草原管理机制
        5.3.3 实施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5.3.4 建立合理的草原资源权属制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矿区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矿区的土地资源
        1.1.2 矿区的生态环境
        1.1.3 矿区的社会经济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本概念
        1.2.2 相关学科的研究
        1.2.3 国内外的实践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分析及其人居环境适宜性
    2.1 采煤沉陷的形成机理
        2.1.1 采煤沉陷区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
        2.1.2 采煤沉陷区沉陷稳定过程
        2.1.3 采煤沉陷区地表沉陷的形式与特征
    2.2 影响采煤沉陷区地表稳定性的因素
        2.2.1 地质构造与覆岩力学因素
        2.2.2 采矿技术因素的影响
        2.2.3 其他因素
    2.3 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
        2.3.1 采煤沉陷区的分类与稳定性区划
        2.3.2 稳定区的特点
        2.3.3 次稳定区的特点
        2.3.4 非稳定区的特点
    2.4 基于区划的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及城镇建设模式
        2.4.1 基于区划的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原则
        2.4.2 基于区划的沉陷区城镇开发模式
    2.5 沉陷区土地稳定性区划实例分析
        2.5.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区划——以北京门头沟东龙门为例
        2.5.2 一般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区划——以兖州北宿煤矿为例
    2.6 本章小结
3 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
    3.1 稳定区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3.1.1 稳定区分类的必要性
        3.1.2 影响稳定区分类的主要因素
        3.1.3 稳定区的分类及其特点
    3.2 稳定区的空间发展适宜性
        3.2.1 空间发展
        3.2.2 采煤沉陷区的空间发展特殊性
        3.2.3 国外煤炭地区人居环境更新改造的探索
        3.2.4 稳定区空间发展对策
    3.3 稳定区建筑设计适宜性
        3.3.1 引起沉陷区建筑破坏的因素
        3.3.2 沉陷区建筑物损坏的等级和类型
        3.3.3 稳定区的建筑实践
        3.3.4 稳定区的建筑设计对策
    3.4 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实例分析
        3.4.1 门头沟东龙门煤矿沉陷区社会环境概况
        3.4.2 东龙门沉陷区地质稳定性区划的空间特征
        3.4.3 东龙门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
        3.4.4 东龙门人居环境规划设想
    3.5 本章小结
4 次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
    4.1 次稳定区的空间发展适宜性
        4.1.1 次稳定区土地特点与价值
        4.1.2 次稳定区的空间发展实践
        4.1.3 次稳定区的空间发展前景
    4.2 次稳定区建筑设计思路
        4.2.1 适应性
        4.2.2 建筑的适应性
        4.2.3 采煤沉陷区适应性建筑设计
        4.2.4 建筑结构选型的适应性
        4.2.5 建筑材料的适应性
    4.3 本章小结
5 非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
    5.1 对采煤沉陷区景观价值的再认识
        5.1.1 景观与景观设计
        5.1.2 景观的种类及构成要素
        5.1.3 采煤沉陷对景观的影响
        5.1.4 采煤沉陷区景观价值的再认识
    5.2 沉陷区景观重建的思想背景与技术
        5.2.1 沉陷区景观重建的思想背景
        5.2.2 沉陷区景观重建的技术措施
    5.3 非稳定区景观重建的对策与模式
        5.3.1 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思想
        5.3.2 建设生态湿地的模式
        5.3.3 大地艺术的模式
        5.3.4 构建场所精神的模式
        5.3.5 地质公园或地质旅游的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4)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荒漠化概念
    1.2 荒漠化现状
    1.3 荒漠化研究现状
    1.4 撒哈拉沙漠相关情况
        1.4.1 概况
        1.4.2 自然特征
        1.4.3 形成原因
        1.4.4 地貌类型
        1.4.5 组成部分
        1.4.6 居民和经济
        1.4.7 探索和研究
    1.5 课题来源
    1.6 目的和意义
    1.7 仪器与方法
2 研究区基本情况调查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行政隶属关系
        2.2.2 地形与水文
        2.2.3 土地使用现状
        2.2.4 土壤、气候、水资源情况
    2.3 社会经济条件
        2.3.1 社区组织与管理机构
        2.3.2 人口及劳动力资源情况
        2.3.3 农业状况
        2.3.4 林业状况
        2.3.5 畜牧业状况
        2.3.6 其他情况
3 Hadnet流域荒漠化成因分析
    3.1 气象因素
        3.1.1 降水
        3.1.2 温度
        3.1.3 蒸发量
        3.1.4 干燥度
        3.1.5 大气湿度
        3.1.6 光照
        3.1.7 风力
    3.2 土壤因素
        3.2.1 地质、母质
        3.2.2 成土过程
        3.2.3 土壤分类
        3.2.4 土壤属性
    3.3 人为活动因素
        3.3.1 植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3.2 草地超载及不合理放牧
        3.3.3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3.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3.5 不合理土地耕作及粗放管理
    3.4 Hadnet流域荒漠化成因
4 Hadnet流域荒漠化防治措施研究
    4.1 林业集雨整地技术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结论
    4.2 侵蚀沟沟头防护工程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结论
    4.3 蓄水塘的应用
        4.3.1 仪器
        4.3.2 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结论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致谢

(5)江苏省露采矿山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态恢复的概念与相关生态学理论
        1.1.1 生态恢复的有关概念
        1.1.2 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
    1.2 国内外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的研究进展
        1.2.1 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的指导理论
        1.2.2 岩质边坡人工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1.2.3 边坡生态恢复的植被特性研究
    1.3 小结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与采样
        2.2.2 样品处理及分析
        2.2.3 数据统计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态恢复技术措施的土壤性状比较
        3.1.1 土壤机械组成
        3.1.2 土壤pH值
        3.1.3 土壤有机质
        3.1.4 土壤全氮
        3.1.5 土壤有效磷、速效钾
    3.2 不同生态恢复技术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3.2.1 群落植物种类组成
        3.2.2 群落外貌组成
        3.2.3 群落结构、物种种类组成
        3.2.4 植物物种多样性
        3.2.5 小结
    3.3 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4 植物抗旱性研究
        3.4.1 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相对水分亏缺(RWD)
        3.4.2 叶片质膜透性
        3.4.3 叶绿素含量
        3.4.4 游离脯氨酸含量
        3.4.5 丙二醛含量
        3.4.6 可溶性糖含量
        3.4.7 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
        3.4.8 各抗旱性指标的相关分析
        3.4.9 小结
    3.5 矿山岩质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技术的景观评价
        3.5.1 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2 露采矿山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景观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6)乡土草本植物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极端环境退化土壤修复研究动态
    1.1 土壤退化及退化土壤修复概述
        1.1.1 土壤退化
        1.1.2 退化土壤修复的主要技术途径
    1.2 我国干热河谷土壤退化及修复研究
        1.2.1 干热河谷土壤退化的生态背景
        1.2.2 干热河谷土壤退化研究
        1.2.3 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
    1.3 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存在的问题
        1.3.1 退化土壤修复研究不足
        1.3.2 适宜于景观尺度上的植被恢复技术缺乏
        1.3.3 植被恢复演替的长期定位研究宜加强
        1.3.4 退化土壤修复的难点与前景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2.2.1 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经济背景
        2.2.2 研究范围
        2.2.3 研究区土壤退化现状
        2.2.4 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
第3章 干热河谷退化土壤生态系统草本植物的群落学特征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调查研究区土壤退化现状
        3.1.2 调查时间和样地设置
        3.1.3 植物群落特征调查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退化土壤的植物群落特征
        3.2.2 不同退化土壤草本植物的科属种组成
        3.2.3 不同退化土壤草本植物的生物量
        3.2.4 草本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性质及植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2.5 不同退化土壤的主要草本植物
        3.2.6 燥红土和变性土的优势草本植物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草本植物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研究区概况及试验地选择
        4.1.2 研究样地土壤退化现状
        4.1.3 研究方法与试验总体设计
        4.1.4 观测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恢复草本植物群落后的土壤水分动态
        4.2.2 乡土草本植物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肥力变化
        4.2.3 恢复乡土草本植物对退化土壤主要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4.2.4 不同退化土壤草本植物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群落特征变化
        4.2.5 草本植物修复退化土壤生态效应的综合评价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草本植物修复干热河谷退化土壤的机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优势物种适应退化土壤环境策略的定位观测
        5.1.2 草本植物对径流的阻滞效应
        5.1.3 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枯落物动态及分解速率
        5.1.4 草本植物群落根系特征
        5.1.5 土壤结构性指标测定方法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乡土草本植物适应退化土壤的策略分析
        5.2.2 乡土草本植物的水文作用
        5.2.3 优势物种枯落物的分解与有机质积累的关系
        5.2.4 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几点讨论
    6.3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6.3.1 主要创新点
        6.3.2 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6.4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版图
附录Ⅱ 致谢
附录Ⅲ 在学期间科技成果

(7)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环境概况
2 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状况及表现特征
    2.1 土地荒漠化状况
    2.2 土地荒漠化表现特征
        2.2.1 地形破碎、劣地广布
        2.2.2 以肉质常绿灌丛为代表的类似荒漠植被
        2.2.3 地表水分条件恶化
        2.2.4 土壤贫瘠
3 土地荒漠化原因分析
    3.1 自然原因
        3.1.1 地质基础稳定性差、地貌类型多样
        3.1.2 气候炎热干旱
    3.2 人为原因
        3.2.1 人口激增, 环境压力增加
        3.2.2 垦荒
        3.2.3 乱砍滥伐
        3.2.4 过度放牧
4 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
    4.1 制定正确的政策, 依法防治土地荒漠化
    4.2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减轻人口对荒漠化土地的压力
    4.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
    4.4 保护现有森林, 加强植树造林, 建立多层次的防护林体系
    4.5 巩固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四、Getting 'holistic' about land rehabilitation in hot arid reg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近30年(1989-2016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驱动因子分析[D]. 黄雅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2]我国草原荒漠化法律问题研究及对策[D]. 龚文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3]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 张曦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4]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研究[D]. 唐志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5]江苏省露采矿山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 程勇. 南京林业大学, 2006(04)
  • [6]乡土草本植物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D]. 张映翠.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 [7]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研究[J]. 张建平.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0(01)

标签:;  ;  ;  ;  ;  

对炎热干旱地区的土地恢复“全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