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菌丝体生长温度的研究

冬虫夏草菌丝体生长温度的研究

一、冬虫夏草菌丝生长温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玲[1](2021)在《虫草菌发酵与干燥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抗氧化、免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的发展,发酵虫草菌粉作为最主要的天然冬虫夏草替代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发酵虫草菌粉是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的虫草菌株经液体深层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干燥粉末。目前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已偏向于成熟,运用此技术可以将虫草菌规模生产,更符合现代工业化的生产要求。在野生虫草资源越来越匮乏,而市场需求愈来愈高的背景下,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大大降低了虫草菌粉生产成本,扩大虫草菌粉原料的产出而满足市场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虫草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放大发酵工艺研究本文使用的虫草菌是分离自青海野生冬虫夏草中的菌株,前期进行了菌种平板活化、液体培养、活性成分等相关基础研究。本研究考察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虫草菌高产能力,在小试摇瓶培养基中对镁盐种类筛选、镁盐用量、转速、培养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优化,运用100 L发酵罐放大培养对虫草菌优化后培养条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镁盐对虫草菌生长情况及风味均有一定影响,选择磷酸氢镁进行镁盐替换,镁盐用量为0.4 g/L、培养温度26℃、发酵转速130 rpm、接种量2%、培养时间8天,摇瓶菌种生长状态最好。通过发酵罐调试生产后对比优化前后虫草菌发酵工艺,发酵时间缩短了7天,菌粉产量从200 g/50L最高可增产至584.21 g/50 L,且在重复发酵过程中工艺较为稳定。2.发酵虫草菌干燥加工工艺研究干燥作为原料药在储存和制备中保证质量优劣的关键技术之一,使用电加热鼓风烘箱以加热方式在干燥的同时激发虫草菌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产生,有利于呈现给消费者好的感观感受。以干燥时效及虫草菌粉色度为评价标准,通过对同一批次虫草菌丝体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的确定。结果表明,在55℃下干燥时效最佳,色度情况最好。但现今干燥技术及设备的更新较快,由于实验时间及条件限制,后续研究应深入探讨不同干燥技术对发酵虫草菌粉主要活性成分及风味物质的影响。3.虫草多糖体外抗氧化及免疫活性研究通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虫草多糖热水浸提法提取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提取时间为1.5 h、提取温度65℃、料液比1:95提取条件下多糖含量最高。取自液体深层发酵获得的虫草菌丝体及发酵液采用水提醇沉法、sevege法和活性炭法进行处理得到四种多糖样品。对虫草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可知,多糖样品均以吡喃糖环为主,其单糖可能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组成。四种多糖样品抗氧化结果显示,在与阳性对照相比均呈现出较好的抗氧化及免疫活性。免疫活性检测中两种粗多糖样品均能显着性促进RAW 264.7巨噬细胞增值,在促细胞产NO活性中,发酵液多糖优于胞内多糖,且与LPS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4.发酵虫草菌粉质量评价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发酵虫草菌粉性状观察、薄层鉴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等项对发酵虫草菌粉内在质量进行研究,为发酵虫草菌粉的质量评价提供数据参考。薄层色谱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生产的发酵虫草菌粉富多种活性物质,通过对部分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发现在发酵虫草菌粉中以多糖和核苷类成分含量居多,多糖含量达到73.10%、核苷类成分中尿苷含量高达2.6766 mg/g、腺苷含量1.6383 mg/g。在冬虫夏草及相关制剂已有的质量标准中,发酵虫草菌粉总灰分百分含量在5.21-5.86%之间、水分含量在1.5-1.8%之间、腺苷含量1.6383 mg/g达到药典标准。

苏强军[2](2021)在《光照对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虫夏草是一种菌虫复合体形式的名贵中草药,对它的基础研究是实现其人工栽培的基础。光照与真菌生长的关系密切,就目前研究来看,并没有关于光照对冬虫夏草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光斑分离法得到了冬虫夏草单孢菌株TZ8-1,并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为中国被毛孢后,通过试验设计培养得到了黑暗处理组(D)、光照3天处理组(L3)、光照10天处理组(L10)和光照30天处理组(L30)的中国被毛孢菌株。观察记录了光照对菌落形态、色素沉积、菌落鲜重、菌落干重、菌丝形态及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测定了光照对多糖、甘露醇、尿素、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不同光照时期中国被毛孢基因表达的差异;并通过qRT-PCR对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旨在填补光照对冬虫夏草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空白,为中国被毛孢的培育提供初步的光照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得到了冬虫夏草单孢菌株,并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为中国被毛孢。2.光照处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被毛孢生物学特征有显着差异,菌落表面布满绒毛状气生菌丝,并有黄褐色的环状气生菌丝带出现,色素沉积明显加深,菌落鲜重显着下降,菌丝明显变细,分生孢子数量显着增多;3.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无明显变化,多糖、尿素含量显着降低,腺苷与虫草素含量显着增加。4.转录组测序发现光照处理3天时中国被毛孢基因表达开始出现差异,光照10天时差异达到峰值,光照30天时差异趋于稳定。5.光照处理后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数约是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数的5倍之多。不同处理组间两两相比结果显示,L10-vs-D组间基因表达差异最大,共有3250条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L30-vs-L3组间基因表达差异最小,共有647条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6.通过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得出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的细胞结构与催化代谢影响最大,并找到了影响多糖、尿素、腺苷和虫草素等合成代谢通路的关键基因。7.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并验证了感光基因CRYD、WC-1和FRQ的存在,证明了中国被毛孢具有感光系统。

努尔买买提[3](2020)在《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虫草”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真菌的总称。我国的虫草产业主要涉及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militaris)等真菌。其中,蛹虫草的成分、药理作用与冬虫夏草相似,尤其是CMPs-4多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蛹虫草能够人工培育,是解决野生虫草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新疆丰富的水稻、小麦资源,为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菌种退化是制约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本文对蛹虫草的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和培养液配方优化开展了研究,旨在为蛹虫草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本文还对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工食道癌细胞Eca109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Eca109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揭示CMPs-4的抗癌机制。本论文首先从野生蛹虫草子实体中筛选了亲本菌株,在此基础上,培育子实体;利用单孢子分离技术分离单子囊孢子,并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从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中分离菌种,筛选出子实体产量较高的F1代杂交菌株。其次,结合新疆地区蛹虫草人工培育实际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培养基质分别进行了处理,以分析不同培养基质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长度、鲜干重、生物转化率以及产量、产值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筛选适宜本地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基质。最后,运用MTT法检测了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食道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凋亡细胞的形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Hoechst33258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Bcl-2、Bax、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亲本子实体中共获得10个菌株。10菌株通过人工培育形成子实体后,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60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中37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可以成功扩增出鉴定交配型的目的产物。根据PCR分析结果显示,22株为MAT 1-1交配型,15株为MAT 1-2交配型。37单子囊孢子菌株只能扩增MAT1-2或MAT1-1中的一个,说明MAT1-1和MAT1-2不能共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二极异配体系。相同交配型组合培养,其原基生长发育较慢,但亲和性较高。而MAT1-2和MAT1-1不同交配型杂交组合培养,原基发育较好,但亲和比较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亲和良好的不同交配型蛹虫草菌株更容易形成子实体。(2)筛选出15个不同交配型(MAT1-1和MAT1-2单孢子菌株)组合的菌株,即A2×B4、A2×B1、A2×A9、A2×A1、A5×B1、A5×A1、B3×B8、B3×B4、B3×B1、B9×B4、B9×A9、B9×A1、B11×B8、B11×B4、B11×B1,可为后续人工栽培提供优良的菌株组合。(3)通过对培育于不同基质的蛹虫草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各组间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100%大米培养基中的子实体产量更高(鲜重最高可达12.77g、干重可达2.05 g),生物转化率达到最高(可达60.54%),产投比最大(4.45),产值最高(2.05元/瓶),净利润最好(1.59元/瓶),其子实体生物产量比原来的栽培培养基所种植的提高33.7%。(4)蛹虫草多糖CMPs-4能够抑制人食道癌Eca 109细胞的增殖,诱导人食道癌Eca109细胞凋亡,其抑瘤效果对剂量和作用时间存在显着依赖。CMPs-4显着抑制了Eca-109细胞的生长增殖,当药物浓度从100μg/m L增加至1000μg/m L时,其生长抑制率从11.70%增加到66.54%,培养24 h的IC50值为532.9μg/m L。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位于S期的Eca109细胞的比例逐渐从32.23%增加到49.27%(P<0.05),即Eca109细胞在经过CMPs-4处理,被阻滞在S期,不能转化至G2/M期的细胞增多;同时,G0/G1期的细胞也无法进入到S期。受CMPs-4的抑制作用影响,Eca109的细胞凋亡率从3.12%上升到14.44%(P<0.05),电子显微镜下也能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CMPs-4处理Eca109细胞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明显下调,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上调。本研究筛选了优质蛹虫草菌株和适宜新疆地区的人工栽培基质,优化了蛹虫草培养体系,为在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条件下、充分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小麦和水稻资源,规模化发展蛹虫草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还对蛹虫草CMPs-4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开展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蛹虫草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徐哲文[4](2020)在《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文中认为冬虫夏草是虫草真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而生成的子座与虫体的虫菌复合体,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公认的冬虫夏草无性型真菌,其功能和成分与冬虫夏草高度相似,已成为野生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核苷作为中国被毛孢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国被毛孢首次研究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建立了原生质体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技术,获得核苷高产菌株,并探究了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差异。本文首先对中国被毛孢菌株Hirsutella sinensis ZJB18002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方法进行优化,考察了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裂解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获得了最适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将培养7 d的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悬浮于5 m L含0.6 mol/L KCl和3mg/m L破壁酶、4 mg/m L溶壁酶和3 mg/m L崩溃酶的0.1 mol/L磷酸钾缓冲液(p H=5.5)中,于18℃,120 rpm酶解0.5 h,原生质体产量达4.37×107/g湿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原生质体再生条件,包括再生培养基成分、酶解条件和涂布浓度,结果表明:将浓度为5×104/m L的原生质体涂布于再生培养基上,于16℃黑暗培养21 d,得到成熟的中国被毛孢单菌落,再生率为12.89%。其次,对原生质体诱变条件进行了筛选,建立了ARTP与EMS复合诱变中国被毛孢原生质体的条件:最佳ARTP处理时间为80 s,最佳EMS诱变剂量为40μL/m L,选取ARTP诱变的正突变菌株进行EMS诱变,最终筛选出突变菌株Hirsutella sinensis ZJB19050,其腺苷含量为3.36 mg/g、鸟苷含量为2.7 mg/g和尿苷含量为6.46 mg/g,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160.2%、67.4%和113.5%。论文最后对核苷代谢途径中涉及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预测和构建了中国被毛孢腺苷、鸟苷和尿苷的生物代谢途径,对代谢途径中涉及的8个关键酶及其对应的功能基因序列进行验证,并成功克隆表达。根据2-ΔΔCt相对定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核苷代谢途径中的4个表达上调和3个表达下调的关键酶基因;其中5’-核苷酸酶与转甲酰基酶的活性分别比原来提高了658.8%和222.5%,而腺苷脱氢酶的表达量仅为原始菌株的31.2%;鸟苷代谢途径中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和GMP合成酶均为表达上调基因,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95.6%和179.6%;尿苷代谢途径中尿苷激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的表达量为原始菌株的36.1%和23.5%。

杨心如[5](2019)在《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通过观察和测定各试验组菌丝生长状况、转色性能、子实体生长状况,探索蛹虫草菌种制备的最佳途径。选择不同种类的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氮源(硫酸铵、蛋白胨、酵母粉、尿素),设计不同碳、氮源浓度制作液体培养基培养蛹虫草液体菌,并将液体菌接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蛹虫草的出草实验,通过测定液体菌菌丝干重、蛹虫草子实体鲜重以及子实体和菌糠的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及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0 d和15 d时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菌丝体时其生长速度快、转色快;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5 d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更细密、粘稠,质量好;在蛹虫草子实体培养40 d时组织分离获得菌种的后代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5),平均虫草产量达22.34 g。2、蛹虫草生长45 d时孢子分离获得的菌种,在PD(Potato Dextrose)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液体菌球小而细密,菌液浓稠;栽培的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平均鲜重为20.15 g,且子实体长势好、密度大,粗壮。所以生长45 d的蛹虫草更适合进行孢子分离。3、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对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蛹虫草液体菌菌丝干重有显着影响。当碳源为30 g/L蔗糖和氮源为6 g/L酵母粉时菌丝干重最大,分别为1.01 g/100ml和1.11 g/100ml。PD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栽培蛹虫草,蛹虫草产量存在显着差异。添加20 g/L蔗糖作为碳源和10 g/L硫酸铵作为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出的虫草产量最高,平均鲜重分别为24.46 g 和 25.6 g。4、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对栽培获得的子实体及菌糠中的虫草多糖及虫草酸含量有显着影响。以10 g/L葡萄糖,12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源和氮源,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81 g/100g和1.91 g/100g;菌糠中多糖含量较高的是30 g/L蔗糖和12 g/L硫酸铵,分别为0.07 g/100g和0.04 g/100g。以25 g/L麦芽糖和6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氮源,栽培得到的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71%和5.48%;菌糠中虫草酸含量较高的是30g/L的葡萄糖和8 g/L的蛋白胨,分别为2.09%和2.29%。

韩日畴,吴华,陶海平,丘雪红,刘桂清,饶中臣,曹莉[6](2019)在《中国冬虫夏草研发70年》文中研究指明冬虫夏草是具有食药用价值的传统名贵生物资源,其研发历史贯穿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全过程。低海拔人工培植成功开创了传统资源现代化的壮举,对科学和产业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从冬虫夏草菌、蝙蝠蛾寄主昆虫、冬虫夏草活性成分和药理药效作用、安全性等方面综述我国冬虫夏草70年研发进展、现存问题和未来展望。

杨宗渠,李长看,雷志华,曲金柱[7](2019)在《以粮食为基质的虫草固体发酵条件研究》文中指出为给虫草固体发酵提供依据,以2个虫草菌株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温度、酸碱度、光照、氮源和不同配方的基质,观察菌丝生长情况。结果表明:2个虫草菌株的菌丝在以牛肉膏为氮源、pH4.5~6.0的PDA培养基上,在25℃黑暗条件生长速度最快。不同虫草菌株在不同的固体培养基质上,菌丝生长速度不同,ZNB2.1在小麦50%、燕麦30%、糙米10%、谷子10%的培养基质上生长最快,ZNB2.2在小麦培养基质上长势最好。

吴丽娟[8](2019)在《冬虫夏草人工繁育技术优化及其侵染菌株的重测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等功效,因而备受我国消费者的推崇。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野生虫草资源的疯狂攫取,加之缺乏对其生境进行保护,导致天然虫草资源日渐匮乏,市场上的虫草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研究表明,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不仅形态上与野生虫草相似,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非常相近,因而可作为天然虫草的理想替代品,可降低对野生虫草资源的生态压力。本研究对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的寄主幼虫饲养环节和菌种鉴定环节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小金蝠蛾幼虫的饲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其最佳饲养密度为50条/箱(36 cm×28.5 cm×12.5 cm),最佳养虫基质含水量为40%,最佳饲料投放量在400-500 g。对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调查,显示在0-90 d间的生长较慢,在90-150d间的增速最快,在180-210 d间的生长渐趋平稳,到210-240 d间幼虫开始老化。(2)对采自康定的野生冬虫夏草中的菌种进行了分离,获得3个菌株KD2B201、KD2B202和KD2B203,并对其进行培养条件优化研究;侵染幼虫后显示菌株KD2B201的侵染能力最强。对KD2B201进行了形态学鉴定,表明其为中国被毛孢。聚类分析显示KD2B201的ITS序列以100%的自展支持率与NCBI数据库中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ITS聚在一起,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菌株KD2B201确为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3)比较了喷淋、喂食和针刺三种方法对菌株KD2B201侵染寄主幼虫的效果,显示喷淋方法不能侵染小金蝠蛾幼虫,而针刺方法的僵虫产率和出草率(分别为29.2%和14.6%)都高于喂食方法(分别为24.2%和13.8%)。(4)对菌株KD2B201进行了重测序,获得Raw data 11.886 Gb,过滤后得Clean data11.862 Gb,占总数的99.80%,测序质量较高。将测序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组,显示比对率为98.67%,平均深度为92.72X。对基因组序列多态性进行了分析,鉴定出607339个SNP、43322个InDel、7326个SV和4084个CNV。对G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鉴定,共得109个基因,其中编码Gα(4个)和Gγ(1个)的基因没有发生拷贝数变异(CNV);其余104个为编码Gβ的WD-40重复结构域的基因,其中2个未发生CNV变异,3个的CNV变异发生在基因间区,其余99个则在外显子区存在不同程度的CNV变异,且其中10个存在CNV缺失变异。

薛丹[9](2019)在《基质对蛹虫草菌株子实体性状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蛹虫草作为一种可食药用真菌,随着人们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蛹虫草的人工栽培及活性物质方面的研究受到了众多科研者的关注。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了野生蛹虫草菌株的分离纯化,蛹虫草在大米、小麦、柞蚕蛹三种基质上的人工栽培以及虫草多糖、虫草酸、虫草素、腺苷这四种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测定,比较分析了不同栽培基质对蛹虫草不同菌株子实体生长状况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从采集到的58株野生蛹虫草菌株中分离筛选出12株进行本次实验,发现菌株CM9、CM10、CM11菌丝生长速率较快,气生菌丝较多,菌落边缘整齐。2、将分离纯化后的12株蛹虫草在大米、小麦、柞蚕三种基质上进行人工栽培,菌株CM3、CM4在大米和小麦两种基质上的长势较好,在柞蚕上长势一般,菌株CM6在大米和小麦上的长势均较差,菌株CM9在大米、小麦、柞蚕三种基质上长势均较好,在柞蚕上长势最好,菌株CM11在三种基质上长势均较差。由此可见,不同基质和不同菌株之间子实体生长状况存在显着差异,且每个菌株都有适于生长的最优培养基。3、分析比较了蛹虫草不同菌株子实体在三种不同基质上的四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虫草多糖、虫草酸、虫草素和腺苷)。大米培育的子实体,菌株CM8虫草多糖含量最高,为26.73mg/g;CM11虫草酸和腺苷含量最高,分别为17.21mg/g和2.96mg/g;CM10虫草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菌株,为13.94mg/g。小麦培育的子实体,菌株CM12虫草多糖和虫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6.80mg/g和17.55mg/g;CM10虫草素最高,为5.92mg/g;CM8腺苷含量最高,为2.41mg/g。柞蚕培育的蛹虫草子实体,菌株CM2虫草多糖含量最高,为25.29mg/g;CM12虫草酸含量最高,为17.47mg/g;CM3虫草素最高,为3.04mg/g;CM9腺苷含量最高,为2.62mg/g。由此可见,蛹虫草不同菌株之间活性成分的含量存在显着的差异。比较分析基质对活性物质的影响,发现菌株CM1在不同基质之间的虫草酸和虫草素含量呈显着性差异,CM8基质之间虫草多糖和腺苷含量呈显着性差异,CM9基质之间虫草酸和腺苷含量无显着差异,CM3基质之间虫草多糖含量无显着差异,CM7大米和小麦虫草素含量显着高于柞蚕。由此可见,基质对蛹虫草的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着影响。市面购买的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低于本实验室分离培育的所有蛹虫草;虫草素含量低于本实验室分离培育的除CM7外的大米和小麦蛹虫草;腺苷含量低于本实验室分离培育的除CM12外的大米蛹虫草。白化菌株CM7的虫草多糖、虫草酸及虫草素含量低于绝大多数非白化菌株,腺苷含量高于除CM8外的其他小麦蛹虫草。

陈晨[10](2019)在《分离自冬虫夏草子实体菌株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对冬虫夏草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然后从冬虫夏草菌的生物学特性、无性型的研究以及冬虫夏草相关菌的研究进行了重点综述。针对冬虫夏草菌一直未实现科赫氏法则的完整验证而存在争议,本实验希望通过对冬虫夏草上菌株的特性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探索。以新鲜冬虫夏草子实体部分为实验材料,进行组织分离和子囊孢子分离,获取冬虫夏草上的真菌菌株,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对新发现的菌株进行了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其与中国被毛孢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寄主蝙蝠蛾幼虫的侵染率进行了研究,本实验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发明了一种简单高效实用的冬虫夏草子囊孢子分离方法—光斑标记法。2.组织分离得到了中国被毛孢菌株若干株,子囊孢子单孢分离菌株115株。3.分离鉴定了5株中国被毛孢以外的新菌株,其中TB-1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TB-3和TB-4为枝孢菌Cladosporium sp.、FD为镰刀菌Fusarium sp.、MR-1可能是一未知新种。4.对5株真菌进行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确定了其最适温度、pH、碳源、氮源。5.确定了5株真菌与中国被毛孢的相关关系,5株供试菌株均能通过空间以及营养竞争的方式对中国被毛孢产生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会随中国被毛孢接种时间的提前而减弱。6.对这5株真菌进行了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回接侵染实验,侵染结果显示,5株供试菌株均能侵染蝙蝠蛾幼虫,侵染力依次为MR-1(73.3%)、TB-3(60%)、TB-4(65%)、TB-1(64%)、FD(70%)。7.MR-1、TB-3、TB-4、TB-1、FD属于冬虫夏草相关菌

二、冬虫夏草菌丝生长温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虫夏草菌丝生长温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虫草菌发酵与干燥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抗氧化、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发酵虫草菌粉的人工培育
        1.1.1 人工培育历程
        1.1.2 培养方式
        1.1.3 液体培养条件优化
        1.1.4 放大培养
    1.2 发酵虫草菌粉干燥加工工艺
    1.3 发酵虫草菌粉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3.1 冬虫夏草药理功效记载
        1.3.2 发酵虫草菌粉化学成分及临床药理研究
    1.4 发酵虫草菌粉产品概况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虫草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放大发酵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菌种
    2.4 培养基配方
    2.5 实验方法
        2.5.1 菌株活化
        2.5.2 斜面培养
        2.5.3 种子液的制备
        2.5.4 镁盐筛选
        2.5.5 发酵条件优化
        2.5.6 稳定高产发酵放大工艺实验研究
    2.6 结果与讨论
        2.6.1 虫草菌生长形态特征
        2.6.2 镁盐种类筛选
        2.6.3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2.6.4 稳定高产发酵放大工艺实验研究结果
        2.6.5 发酵工艺稳定性实验各发酵批次取样情况
    2.7 小结
第三章 发酵虫草菌干燥加工工艺研究
    3.1 实验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干燥时效测定
        3.2.2 干燥菌粉色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酵虫草菌丝体样品干燥情况
        3.3.2 发酵虫草菌粉色度测定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虫草多糖体外抗氧化及免疫活性研究
    4.1 实验仪器
    4.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多糖提取
        4.3.2 热水浸提法多糖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
        4.3.3 提取方法正交优化
        4.3.4 蒽酮硫酸比色法实验步骤
        4.3.5 多糖样品制备
        4.3.6 红外光谱扫描
        4.3.7 抗氧化实验
        4.3.8 虫草多糖免疫活性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蒽酮-硫酸法测总糖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4.4.2 虫草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4.4.3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结果
        4.4.4 虫草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4.4.5 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4.4.6 细胞存活率测定结果
        4.4.7 NO产生量测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酵虫草菌粉质量评价研究
    5.1 实验仪器
    5.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发酵虫草菌粉外观性状检查
        5.3.2 发酵虫草菌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5.3.3 发酵虫草菌粉总灰分检查
        5.3.4 发酵虫草菌粉酸不溶性成分检查
        5.3.5 发酵虫草菌粉水溶性浸出物检查
        5.3.6 发酵虫草菌粉水分检查
        5.3.7 发酵虫草菌粉薄层色谱实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发酵虫草菌粉外观性状观察结果
        5.4.2 发酵虫草菌粉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5.4.3 发酵虫草菌粉灰分、水分含量测定
        5.4.4 发酵虫草菌粉薄层色谱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光照对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冬虫夏草的生长发育过程
    1.2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
    1.3 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
        1.3.1 冬虫夏草人工子实体的培育
        1.3.2 冬虫夏草菌丝体的制备
        1.3.3 蝙蝠蛾幼虫的人工饲养
    1.4 冬虫夏草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1.4.1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研究
        1.4.2 冬虫夏草基因组的研究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功能基因
        1.5.2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合成代谢途径
    1.6 光照对丝状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1.6.1 光照对丝状真菌生物学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1.6.2 丝状真菌感光基因的研究进展
        1.6.3 光照对虫草属真菌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药品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相关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1.4 实验试剂
    2.2 单孢菌株的分离与验证
        2.2.1 单孢菌株的分离
        2.2.2 单孢菌株的验证
    2.3 光照处理
    2.4 菌落与菌丝形态的观察
    2.5 分生孢子数量的统计
    2.6 菌落鲜重与干重的秤量
    2.7 多糖、甘露醇、尿素、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测量
    2.8 转录组测序流程
        2.8.1 总RNA提取及质检
        2.8.2 文库构建与测序
    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2.9.1 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与组装
        2.9.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2.9.3 Unigene定量、差异Unigene筛选、功能富集及聚类分析
    2.10 差异基因的Real-time PCR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孢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3.1.1 单孢菌株的分离
        3.1.2 单孢菌株的鉴定
    3.2 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3.2.1 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的变化
        3.2.2 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色素沉积的影响
        3.2.3 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丝形态的变化
        3.2.4 光照处理后菌落干重、鲜重、菌落直径及分生孢子数的测量结果
    3.3 代谢物含量的测定结果
        3.3.1 甘露醇、多糖和尿素含量的测定
        3.3.2 腺苷与虫草素含量的变化
    3.4 总RNA检测
    3.5 下机数据质量控制
    3.6 转录本拼接组装及长度分布
    3.7 常见功能数据库注释
        3.7.1 NR注释结果
        3.7.2 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
        3.7.3 GO注释结果
        3.7.4 eggNOG数据库注释
    3.8 Unigene表达水平分析
        3.8.1 Reads与 Unigene的比对率
        3.8.2 基因表达水平箱线图和密度分布图
        3.8.3 样本间相关性检验
    3.9 差异表达分析
    3.10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3.10.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与功能分析
        3.10.2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11 代谢通路差异表达分析
        3.11.1 糖酵解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3.11.2 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3.11.3 嘌呤代谢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3.12 通过qRT-PCR进行感光基因及转录组测序表达模式的验证
4 讨论
    4.1 光照处理后菌落鲜重下降问题
    4.2 不同光质与光强对中国被毛孢生长代谢影响的不确定性
    4.3 单孢菌株扩繁中出现多种形态的现象
    4.4 对于中国被毛孢是否能产生虫草素的探讨
    4.5 转录组测序分析光照处理后所生成的色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调差异基因和下调差异基因在GO Level2 水平分布比较图
附录2 KEGG富集top20气泡图
附录3 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及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KEGG Level2 水平分布图
附录4 GO Level2 水平差异基因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蛹虫草概况
        1.1.1 蛹虫草的分类地位
        1.1.2 蛹虫草的分布
        1.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2 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2.1 蛹虫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蛹虫草的药理活性应用
    1.3 多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1.3.2 蛹虫草多糖提取工艺
        1.3.3 蛹虫草多糖的结构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蛹虫草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分离及培养
        2.2.2 单子囊孢子的分离与菌株培养
        2.2.3 单子囊孢子交配型鉴定
        2.2.4 交配型分离
        2.2.5 营养亲和性试验
        2.2.6 单子囊孢子菌株菌落特征和实体产生情况的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及培养结果
        2.3.2 单子囊孢子菌株分离结果及交配型鉴定
        2.3.3 蛹虫草单孢子菌株交配型分离
        2.3.4 营养亲和性
        2.3.5 单孢子菌株群落特征
        2.3.6 单孢子菌株产生子实体形态特征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人工栽培培养基对新疆蛹虫草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蛹虫草菌丝生长分析
        3.2.2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分析
        3.2.3 蛹虫草子实体经济效益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多糖提取、纯化和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4.2.2 多糖含量测定
        4.2.3 多糖分子量分布
        4.2.4 比旋光度测定
        4.2.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2.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7 刚果红实验
        4.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
        4.3.2 粗多糖分子量分布
        4.3.3 比旋光度测定
        4.3.4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3.5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4.3.6 FT-IR结果分析
        4.3.7 SEM结果分析
第五章 蛹虫草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5.2.2 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2.3 CMPs-4对Eca109 细胞凋亡的影响
        5.2.4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周期的影响
        5.2.5 CMPs-4对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5.2.6 Western blot 法检测 CMPs-4 对 Eca109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3.3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凋亡作用
        5.3.4 流式细胞仪检测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周期的变化
        5.3.5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5.3.6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研究进展
    1.3 原生质体技术研究进展
    1.4 菌株选育
        1.4.1 ARTP诱变
        1.4.2 EMS诱变
        1.4.3 复合诱变
    1.5 中国被毛孢代谢途径
        1.5.1 中国被毛孢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1.5.2 核苷代谢途径
    1.6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6.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被毛孢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2.2.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中国被毛孢ZJB18002的培养
        2.3.2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制备
        2.3.3 原生质体形成过程及活力检测
        2.3.4 原生质体再生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制备影响因素
        2.4.2 原生质体形成过程及活力的检测
        2.4.3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再生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被毛孢Hirsrtella sinensis ZJB18002 原生质体的诱变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出发菌株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分析方法
        3.3.2 原生质体的制备
        3.3.3 ARTP诱变
        3.3.4 EMS诱变
        3.3.6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3.3.7 突变株的遗传学鉴定
        3.3.8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中国被毛孢 Hirsrtella sinensis ZJB18002 深层发酵曲线
        3.4.2 ARTP诱变
        3.4.3 EMS诱变
        3.4.4 复合诱变突变株稳定性实验
        3.4.5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学鉴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变菌株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差异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4.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总RNA提取
        4.3.2 RNA质量检测
        4.3.3 RNA反转录获得c DNA
        4.3.4 关键酶基因验证
        4.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6 实验数据分析
        4.3.7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结果
        4.4.2 关键酶基因的挖掘
        4.4.3 关键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4.4.4 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蛹虫草概述
        1.1.1 蛹虫草形态特征
        1.1.2 蛹虫草生活史
        1.1.3 蛹虫草生长环境
    1.2 蛹虫草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
        1.2.1 虫草多糖
        1.2.2 虫草酸
        1.2.3 蛹虫草其他活性成分
    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
        1.3.1 蚕蛹栽培
        1.3.2 固体培养基栽培
        1.3.3 液体菌种培养
    1.4 蛹虫草的菌种选育
        1.4.1 人工选择育种
        1.4.2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蛹虫草子实体栽培
        2.2.3 蛹虫草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2.2.4 蛹虫草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2.2.5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
        2.2.6 蛹虫草液体菌种生物量测定
        2.2.7 蛹虫草子实体产量测定
        2.2.8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2.2.9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虫草酸的测定与提取
        2.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期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3.1.1 PDA菌丝生长情况
        3.1.2 液体菌培养情况
        3.1.3 出草情况
    3.2 不同生长期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3.2.1 PDA菌丝生长情况
        3.2.2 液体菌种培养情况
        3.2.3 出草情况
    3.3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蛹虫草的生长状况
        3.3.1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生长状况
        3.3.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试验结果
    3.4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蛹虫草多糖含量及虫草酸含量
        3.4.1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多糖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的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蛹虫草的菌种分离方法
        4.1.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4.1.2 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4.1.3 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的比较
    4.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及栽培试验
        4.2.1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培养
        4.2.2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子实体栽培
        4.2.3 碳氮源的添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4.2.4 碳氮源的添加对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中国冬虫夏草研发7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冬虫夏草分布
    1.1 分布特点
    1.2 关键影响因子
2 冬虫夏草真伪鉴定
3 冬虫夏草菌
    3.1 培养和产业化
    3.2 群体遗传
    3.3 分子操作
4 冬虫夏草菌寄主昆虫
    4.1 蝙蝠蛾昆虫分类
    4.2 生物学和人工培育
    4.3 肠道微生物
    4.4 分子操作
5 冬虫夏草
    5.1 菌群多样性
    5.2 人工培育
    5.3 生物化学与分子操作
6 冬虫夏草成分
7 冬虫夏草药效作用
    7.1 抗氧化、抗衰老和抗疲劳
    7.2 抑菌和抗病毒
    7.3 抗炎和抗肿瘤
    7.4 免疫调节
    7.5 动物模型和临床应用
8 安全性
9 问题与展望
    9.1 冬虫夏草菌的遗传操作
    9.2 蝙蝠蛾昆虫的生殖调控
    9.3 冬虫夏草菌与蝙蝠蛾昆虫的交互作用
    9.4 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的智能化
    9.5 冬虫夏草活性成分
    9.6 冬虫夏草与环境的作用
    9.7 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7)以粮食为基质的虫草固体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冬虫夏草母种的制备
        1.3.2 冬虫夏草培养基质的制备
        1.3.3 温度试验
        1.3.4 酸碱度试验
        1.3.5 氮源试验
        1.3.6 光照试验
        1.3.7 固体培养基质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不同培养基质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 结论

(8)冬虫夏草人工繁育技术优化及其侵染菌株的重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冬虫夏草概述
    1.2 冬虫夏草的价值
    1.3 冬虫夏草的产业概况
    1.4 冬虫夏草的研究概况
        1.4.1 蝙蝠蛾幼虫的研究概况
        1.4.2 冬虫夏草子实体的研究概况
        1.4.3 冬虫夏草及其他物种的测序研究概况
        1.4.4 冬虫夏草的侵染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培养基、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蝙蝠蛾幼虫饲养条件优化
        2.3.1.1 饲养密度优化
        2.3.1.2 饲养基质湿度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3.1.3 饲料投放量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3.1.4 小金蝙蝠蛾幼虫阶段的生长情况调查
        2.3.2 菌种的培养
        2.3.2.1 冬虫夏草菌种的分离及其纯培养
        2.3.2.2 分离菌株的培养条件优化
        2.3.2.3 菌种的鉴定
        2.3.3 菌株对寄主幼虫的侵染条件优化
        2.3.4 浸染菌株的重测序研究
        2.3.4.1 菌株KD2B201 的全基因组重测序
        2.3.4.2 候选基因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蝙蝠蛾幼虫饲养条件优化实验
        3.1.1 养虫饲养密度实验
        3.1.2 养虫基质湿度实验
        3.1.3 养虫饲料投放量实验
        3.1.4 生长发育情况调查
    3.2 菌种培养的结果
        3.2.1 菌种的分离与纯培养
        3.2.2 分离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情况
        3.2.3 菌种的鉴定情况
        3.2.3.1 侵染后的形态鉴定
        3.2.3.2 菌种的遗传学鉴定
    3.3 寄主幼虫的侵染条件优化
        3.3.1 不同菌株的侵染
        3.3.2 不同侵染方法的侵染
    3.4 侵染菌株的重测序研究
        3.4.1 菌株KD2B201 重测序
        3.4.1.1 原始数据处理
        3.4.1.2 比对到参考基因组
        3.4.1.3 基因组序列多态性分析
        3.4.2 G蛋白相关基因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饲养幼虫
    4.2 菌种鉴定与培养
    4.3 侵染研究
    4.4 KD2B201 的重测序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基质对蛹虫草菌株子实体性状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蛹虫草的生物学性状
        1.1 蛹虫草的形态特征
        1.2 蛹虫草的生活史
    第二章 蛹虫草的栽培研究
        2.1 蛹虫草人工栽培的研究进展
        2.2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条件
        2.2.1 营养条件
        2.2.2 温度
        2.2.3 水分
        2.2.4 空气
        2.2.5 光照和酸碱度
    第三章 蛹虫草活性成分及功效
        3.1 虫草多糖
        3.1.1 调节免疫系统作用
        3.1.2 抗肿瘤作用
        3.1.3 降血糖作用
        3.2 虫草素和腺苷
        3.2.1 抗肿瘤作用
        3.2.2 调节免疫系统作用
        3.2.3 抑菌、抗炎作用
        3.2.4 其他作用
        3.3 虫草酸
        3.4 其他物质及作用
        3.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蛹虫草野生菌株的分离纯化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蛹虫草野生菌株的形态及寄主
        1.2.2 供分离野生菌株子实体性状的比较
        1.2.3 野生蛹虫草菌落的形态比较
        1.2.4 蛹虫草菌丝生长速率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蛹虫草在大米培养基上子实体形态及性状的比较
        2.2.2 蛹虫草小麦培养基上子实体形态及性状的比较
        2.2.3 蛹虫草在柞蚕蛹上子实体形态及性状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多糖含量的比较
        3.2.2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的比较
        3.2.3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比较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分离自冬虫夏草子实体菌株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冬虫夏草的概述
        1.1.1 形态特征与生活史
        1.1.2 资源与分布
        1.1.3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1.1.4 人工开发与应用
    1.2 冬虫夏草菌的生物学特性
        1.2.1 菌落培养特征
        1.2.2 菌丝显微特征
        1.2.3 分离方法
    1.3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研究
        1.3.1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确证
        1.3.2 冬虫夏草菌无性型的争议
    1.4 冬虫夏草相关菌的研究
        1.4.1 相关菌的提出
        1.4.2 相关菌与中国被毛孢的关系
        1.4.3 ITS序列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2.1.2 供试蝙蝠蛾幼虫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试剂
        2.1.5 相关培养基和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冬虫夏草子实体的组织分离、纯化与培养
        2.2.2 冬虫夏草子囊孢子单孢菌株的光斑法分离
        2.2.3 DNA的提取和检测
        2.2.4 ITS序列扩增反应及DNA测序
        2.2.5 生物学特性研究
        2.2.6 分离菌株与中国被毛孢相互作用研究
        2.2.7 分离菌株侵染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试验
        2.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分离
        3.1.1 中国被毛孢的组织分离、纯化和培育
        3.1.2子囊孢子的萌发培养实验
        3.1.3 中国被毛孢形态子囊孢子单孢菌株的光斑法分离
        3.1.4 中国被毛孢形态以外真菌菌株的分离
    3.2 分离菌株的形态学描述
    3.3 分子鉴定
        3.3.1 分离菌株基因组DNA的电泳检测
        3.3.2 分离菌株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3.3.3 序列比对结果
        3.3.4 系统发育树分析
    3.4 生物学特性
        3.4.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4.2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4.3 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4.4 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5 供试菌株与中国被毛孢相关关系研究
        3.5.1 对峙培养实验
        3.5.2 供试菌株与供试中国被毛孢ITS序列相似度比较分析
    3.6 蝙蝠蛾幼虫回接侵染实验
        3.6.1 MR-1 侵染蝙蝠蛾幼虫
        3.6.2 TB-3 侵染蝙蝠蛾幼虫
        3.6.3 TB-4 菌株侵染蝙蝠蛾幼虫
        3.6.4 TB-1 菌株侵染蝙蝠蛾幼虫
        3.6.5 FD菌株侵染蝙蝠蛾幼虫
4 讨论
    4.1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DNA提取和ITS片段扩增中的问题
    4.2 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多样性的问题
    4.3 温度实验中温度范围的选择问题
    4.4 对峙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4.5 侵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测序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冬虫夏草菌丝生长温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虫草菌发酵与干燥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抗氧化、免疫活性研究[D]. 姜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光照对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生长发育的影响[D]. 苏强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努尔买买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3)
  • [4]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D]. 徐哲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D]. 杨心如.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6]中国冬虫夏草研发70年[J]. 韩日畴,吴华,陶海平,丘雪红,刘桂清,饶中臣,曹莉. 应用昆虫学报, 2019(05)
  • [7]以粮食为基质的虫草固体发酵条件研究[J]. 杨宗渠,李长看,雷志华,曲金柱. 粮食与油脂, 2019(07)
  • [8]冬虫夏草人工繁育技术优化及其侵染菌株的重测序研究[D]. 吴丽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基质对蛹虫草菌株子实体性状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D]. 薛丹.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分离自冬虫夏草子实体菌株的特性研究[D]. 陈晨.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冬虫夏草菌丝体生长温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