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对藏族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自我意识对藏族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藏族中学生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攸[1](2021)在《甘孜藏区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子产业的推陈出新。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为主导产业的时代,手机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帮助人们获取信息,从而成为最便捷的信息载体之一。但是,随着人们广泛地使用手机,手机成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中生群体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此类现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为研究工具,探究高中生的自尊与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下与手机成瘾之关系:(1)在人口学变量上,手机成瘾与各维度差异明显:从年级上看,高二手机成瘾情况最甚,其次依次为高三,高一;从性别上看,低效性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即男生的平均值低于女生;从户口所在地上看,戒断性维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农村的平均值低于城市。(2)在人口学变量上,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上,高一年级在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上的得分高于高二;城市学生在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上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在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上的得分皆高于非独生子女;住校生在父亲情感温暖上的得分显着高于不住校的学生。(3)在人口学变量上,自我控制及各维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级自我控制差异显着,高一大于高二;农村学生在自我控制和冲动控制、健康习惯、节制娱乐上的得分高于城市学生;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控制和冲动控制、节制娱乐上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住校生在节制娱乐上的得分高于不住校的学生。(4)自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5)父母教养方式、自尊、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之间紧密关联:手机成瘾与自尊、自我控制显着负相关,与父亲/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母亲拒绝显着正相关;自尊与父亲/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母亲拒绝明显负相关,与自我控制、父亲/母亲情感温暖明显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父亲情感温暖明显正相关,与父亲/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母亲拒绝明显负相关。(6)自我控制在父/母过度保护、父/母拒绝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着,且自尊调节了父亲过度保护和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

朱肖楠[2](2021)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取河南省、江苏省两所中学653名初中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青少年感知父母教养投入问卷》、《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长处和困难》3个问卷,对其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初中生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投入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SPSS26.0、Amos26.0软件对653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初中生母亲教养投入在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初一感知到的母亲教养投入显着大于初三;父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感知到的母亲教养投入显着低于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学历;母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感知到的母亲教养投入显着低于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2)初中生父亲教养投入在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感知到的父亲教养投入显着高于女生;初一、初二感知到的父亲教养投入显着高于初三,大专及以上显着高于小学或小学以下学历;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感知到的父亲教养投入显着高于小学或小学以下、初中;母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感知到的父亲教养投入显着低于初中学历。(3)初中生自我控制在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显着高于女生;初一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显着高于初二、初三;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的学生自我控制水平显着高于小学或小学以下、初中学历;母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学历的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显着低于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4)初中生问题行为在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三学生的问题行为显着高于初一、初二;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学生的问题行为显着低于小学或小学以下、初中学历;母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学生的问题行为显着高于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5)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自我控制、问题行为两两相关。初中生父亲教养投入、母亲教养投入正向预测自我控制,负向预测问题行为;自我控制负向预测问题行为。(6)初中生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投入和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母亲教养投入受到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的影响;父亲教养投入受到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的影响。(2)初中生自我控制受到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的影响。(3)初中生问题行为受到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的影响。(4)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自我控制显着正相关,与问题行为显着负相关;父母教养投入提高时自我控制水平随之提高,问题行为减少。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显着负相关,自我控制水平提高时,问题行为减少。(5)父母教养投入既可以直接影响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影响问题行为。

张雪[3](2020)在《基于行为特征的背包客个人发展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意义的背包旅游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发展至今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出现背包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助游形式,以其低预算、高自主、活动多样性、体验深度化和富有挑战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并衍生出我国本土化的背包客群体——驴友。背包旅游市场的异军突起和迅速发展,为我国背包旅游目的地,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带来了重要影响,研究背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和个人发展对促进背包旅游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背包旅游被学界视为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背包旅游者通过旅游经历能够实现自我的学习与发展,关注背包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和旅游后的个人发展及其差异影响因素,对于丰富背包旅游现有研究视角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着名的背包旅游胜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作为实地调研地展开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SPSS25.0、AMOS22.0统计分析软件以及访谈资料,对我国背包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行为偏好、旅游动机)和个人发展维度(能力、情绪、技能、世界观、自我意识)进行剖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行为特征下的背包旅游者个人发展差异,由此提出背包旅游优化策略。本研究在理论上对背包旅游者的定义进行合理界定,丰富背包旅游者个人发展研究视角的同时,在实践中也为我国背包旅游者的个人发展以及背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研究发现:(1)背包旅游者主要是一群学历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他们喜欢独自一人出游,旅游持续时间较长,旅游消费偏低但比较灵活,习惯入住青年旅舍,爱好徒步、登山和露营等旅游活动,偏好自然山水型和未被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背包旅游动机主要为放松探索和自我发展,而自尊需要被背包旅游者视为最不重要的动机;(2)研究证明背包旅游者通过旅游经历能够实现自我在能力、情绪、世界观、技能和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相较于在技能和自我意识上的提升,背包旅游者在能力、情绪和世界观三个维度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发展水平;(3)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行为偏好和不同旅游动机的背包旅游者在个人发展各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连蕾[4](2020)在《藏族中学生追星现象及其引导对策 ——以西宁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追星文化也在逐步发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藏族中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生长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在追星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凡事都有两面性,理智追星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盲目追星却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看待问题不全面,所崇拜的明星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本文以藏族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藏族中学生在追星上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进行调查,针对性的分析他们在追星中所出现的问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引导藏族中学生理智追星的策略,促进藏族中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中学生追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特色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以及藏族中学生追星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藏族中学生追星的原因以及特点。通过调查问卷,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家庭四个方面系统分析藏族中学追星的原因;结合藏族区域环境、传统文化以及自身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主要分析藏族中学生追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五部分在分析藏族中学生追星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的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导藏族中学生正确追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廖云会[5](2019)在《小组工作提升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我意识水平息息相关。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陪伴情况、学习成绩以及个体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等原因,农村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其心理健康面临挑战。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积极的自我意识干预,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是当今维护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永仁县Y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苏林雁等学者修订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测量得出:120名学生中有38名学生的自我意识总分低于51分,在中国城市儿童常模水平之下。再结合对这些学生及其同学、班主任的访谈所得资料,笔者最终筛选了其中9名同学作为本次的服务对象。他们的总体自我意识水平偏低,且问题重点表现在“躯体外貌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这两个方面。基于此,笔者在镜中我理论和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指导下,力图通过“小组+班级”的双重介入方法,以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识作为切入点,从“躯体外貌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两个方面开展服务。研究结果表明,“小组+班级”的双重介入方法有利于改善农村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状况;对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识进行干预,能促进个体的整体自我意识水平提升;镜中我理论视角下熟悉度较高的服务对象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反馈。此外,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需要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长效机制;需要构建多元支持系统,不仅家庭、学校有所作为,政府层面也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支持力度。

邹倩[6](2019)在《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质性研究的方式,探讨了藏族青少年的宗教取向。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采取强度抽样的方法,使用开放型访谈方式深入访谈了37名藏族青少年,按照扎根理论的流程,使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编码。本研究产生了441个开放式编码和4个关联式编码:外在宗教取向、内在宗教取向、发展性、互动性;形成了1个核心式编码:宗教取向结构及其因素关系特点。最后建构了两个理论:(1)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由外在宗教取向和内在宗教取向构成,其中外在宗教取向包括:现实性取向和精神性取向;内在宗教取向包括自发性取向和自觉性取向。(2)宗教取向内部因素具有发展性和互动性的关系特点。其中,发展性包括认同表达因素的发展性和精神性取向的发展性;互动性包括:现实性取向与精神性取向互动、现实性取向与自发性取向互动、现实性取向与自觉性取向互动、精神性取向与自发性取向互动、精神性取向与自觉性取向互动、自发性取向与自觉性取向互动。本研究对宗教取向整体以及各因素内部之间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的整体以及各因素在性别、学历和区域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从侧面反映出,性别的差异、受科学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对藏族青少年的宗教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使得藏族青少年的宗教取向充满着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黄玲[7](2019)在《藏族青少年宗教成熟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探索藏族青少年宗教成熟的理论结构及其发展的特点。共选取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青少年学生共37名(中学生11名,大学生26名;女14名,男23名)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包括自小一直生活在藏族地区的藏族青少年学生27名,后期前往内地上学的藏族青少年学生10名。根据扎根理论,使用Nvivo 11.0(简称N11)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初步产生897个开放式编码和4个关联式编码:宗教认同、宗教动机、宗教投入和情感体验;形成1个核心式编码:宗教成熟的层次性。构建了两个理论:1)宗教成熟由宗教认同、宗教动机、宗教投入和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构成;2)宗教成熟的层次性。本研究还通过比较不同地域(藏汉两地)、性别和年级藏族青少年学生编码的资料来源和参考点百分比来分析藏族青少年宗教成熟的差异。发现:1)藏族青少年的宗教成熟存在着地域(藏汉两地)、性别和年级的差异;2)藏族青少年的宗教成熟发展阶段较为分散,且他们的宗教成熟发展受到地域、性别和年级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原始资料检验法和专家评价法检验该研究的效度,通过比较4名人员的独立分析同一资料的结果是否一致来验证本研究的信度,结果表明该研究具有比较好的信效度。

俞先茹[8](2018)在《社会地位信息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意识情绪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情绪,相较基本情绪而言,其社会功能更为繁复。一方面,自我意识情绪能够及时给予个体道德反馈,促使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要求;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情绪对个体人际交往的调节功能亦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若个体能够有效读懂其他人的表情,将有效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社会情绪的自我意识情绪,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它的识别呢?根据Tracy等人提出的自我意识情绪加工模型,在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过程中自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当个体具有稳定的自我表征,才能进一步开展自我评价及自我归因最终产生自我意识情绪。社会地位作为自我表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会地位信息是否会影响个体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识别?社会地位信息又可以通过职业声望,家庭收入,学历来分别反映个体的社会地位。不同类别的社会地位信息对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作用一致吗?其次,文化塑造自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识别是否也会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同文化塑造了各民族迥然不同的行为方式,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互动交往,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识别十分重要。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尚缺乏对藏族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探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面孔识别的研究中普遍存在异族效应现象,那么在识别自我意识情绪时,是否也会因为异族效应的出现而使其识别受到面孔民族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去探讨不同类型社会地位信息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分别考察职业声望,家庭收入,学历背景三类社会地位背景信息对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采用发展研究同时探讨在社会地位信息影响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过程中,是否还会受到其它因素,如学生年龄,图片面孔民族等的影响。结果发现:职业声望,家庭收入,学历背景三类社会地位信息均会对藏族学生识别自我意识情绪产生影响,但每类社会地位信息对自我意识情绪识别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1)高职业声望背景促进藏族面孔自豪的识别。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在判断自豪时,汉族面孔的自豪程度高于藏族面孔的自豪,八年级判断羞愧时,汉族面孔的羞愧程度高于藏族面孔的羞愧。(2)藏族学生在判断藏族羞愧表情时,高家庭收入背景下的羞愧情绪强度显着高于低家庭收入背景下的羞愧。五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学生识别自豪时,高家庭收入背景下的自豪程度高于低家庭收入背景下的自豪。(3)高学历背景减弱了羞愧面孔的情绪强度。八年级学生识别羞愧时,高学历背景下的羞愧程度小于低学历背景下的羞愧,识别自豪时,高低学历背景下自豪程度差异不显着。(4)藏族学生在不同社会地位背景下识别自我意识情绪受到了面孔民族的影响,出现异族效应现象。

郑蓉[9](2017)在《汉藏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文中认为欺负行为是同学之间的一种伤害行为,这种行为的特征是倚强凌弱、并且由欺负者一方主动故意发起的力量不对等的伤害行为。从1980年起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就对这一问题开始进行关注和研究。校园欺负的方式有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并且多发生在中小学。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所处的时期正是人生中“暴风骤雨”的时期,情绪和行为都极其不稳定,这就导致了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常产生行为问题,攻击性行为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校园中攻击行为比较容易转化为同学之间的欺负行为。欺负行为这一现象无论是对于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的个人成长、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来说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在本次研究中将被试群体设定为中学生是因为中学生群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进行初步的社会化和人生探索,此时他们不再依赖父母独立性增强,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成熟,所以在遇到困难和人际冲突时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考虑到长远的后果,可能会选择凭着一腔热血使用快速、暴力的手段去解决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急需得到关注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本研究中研究群体选择了来自不同的两个民族的中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着巨大差异的。本研究能为干预中学生校园欺负行为提供一些思考,同时对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做出欺负行为的特征及其原因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对于学校对不同民族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对点探测实验研究和线索靶子实验研究来了解汉藏不同民族欺负者这一群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差异,以及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同时通过研究后对欺负行为者的访谈了解起原因为学校对欺负者这一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发现:1、点探测实验中,藏族和汉族欺负者,都呈现出对威胁刺激图片显的注意偏向;2、藏族欺负者对威胁信息的加工速度更快快于汉族被试,这说明藏族被试相对于汉族被试来说更容易探测到威胁相关的信息。在威胁程度这一变量上藏族被试对高威胁刺激图片注意偏向更加明显。3、当SOA为500ms时,采用线索靶子范式探究不同民族被试群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机制,出现了线索提示效应;不同民族欺负者对威胁刺激的反应时差异显着,藏族欺负者和汉族欺负者都表现出对威胁刺激明显的注意偏向。4、当SOA为100ms时,结果同样出现了线索提示效应;藏族欺负者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是注意警觉,表现为在一致性条件下藏族被试对威胁威胁刺激图片快于汉族被试,汉族被试对中、低威胁刺激表现出了注意维持。

张云霞[10](2016)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生自尊、归因方式对羞耻感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临夏、甘南两地民族中学生为例》文中指出为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肃省中学生自尊、归因方式对羞耻感的影响,对912名来自甘肃临夏、甘南4所多民族混合学校的中学生施测自尊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羞耻情境模拟量表。研究结果显示:多民族混合中学女生的羞耻感显着高于男生,藏族显着高于东乡族;藏族、东乡族自尊、归因方式对羞耻感的影响具有跨民族的共通性与特异性;东乡族自尊、归因方式交互作用显着,在外归因时低自尊者羞耻感显着高于高自尊者。在德育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民族亚文化背景下羞耻感、自尊、归因方式的特点并积极引导,以提高德育建设的实效。

二、藏族中学生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族中学生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甘孜藏区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文献综述
    2.1 手机成瘾
        2.1.1 手机成瘾的概念
        2.1.2 手机成瘾的测量
        2.1.3 国外对高中生手机成瘾的研究
        2.1.4 国内对高中生手机成瘾的研究
    2.2 父母教养方式
        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2.2.2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2.2.3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3 自尊
        2.3.1 自尊的概念
        2.3.2 自尊的测量
        2.3.3 自尊的相关研究
    2.4 自我控制
        2.4.1 自我控制的概念
        2.4.2 自我控制的测量
        2.4.3 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5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自我控制、手机成瘾四者间的关系
        2.5.1 父母教养方式和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
        2.5.2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2.5.3 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手机成瘾间的调节作用
        2.5.4 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控制间的调节作用
3.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3.4.1 理论意义
        3.4.2 实践意义
    3.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人口学变量调查表
        4.2.2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4.2.3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4.2.4 自尊量表
        4.2.5 自我控制量表
    4.3 研究内容
    4.4 研究程序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共同方法偏差
    5.2 问卷完成情况
    5.3 描述性统计及人口学差异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
        5.3.3 各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
        5.3.4 各变量在户口所在地上的差异
        5.3.5 各变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5.3.6 各变量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
    5.4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5.5 有调节的的中介效应分析
        5.5.1 自尊、自我控制对父亲教养方式和手机成瘾的效应分析
        5.5.2 自尊、自我控制对母亲教养方式和手机成瘾的效应分析
6.分析与讨论
    6.1 高中生手机使用及手机成瘾特点分析
    6.2 高中生自我控制特点分析
    6.3 高中生自尊特点分析
    6.4 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分析
    6.5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
    6.6 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手机成瘾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6.7 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手机成瘾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7.教育建议
8.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自我控制量表
    自尊量表
致谢

(2)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父母教养投入的研究综述
        2.1.1 父母教养投入的概念界定
        2.1.2 教养投入的理论基础
        2.1.3 父母教养投入的测量
        2.1.4 父母教养投入的影响因素
    2.2 自我控制的研究综述
        2.2.1 自我控制的概念界定
        2.2.2 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
        2.2.3 自我控制的测量
        2.2.4 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
    2.3 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
        2.3.1 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2.3.2 问题行为的理论基础
        2.3.3 问题行为的测量
        2.3.4 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2.4 教养投入、问题行为和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2.4.1 教养投入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
        2.4.2 教养投入和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2.4.3 问题行为和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程序
    3.3 研究工具
        3.3.1 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行为量表
        3.3.2 自我控制量表
        3.3.3 长处和困难问卷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
    4.2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现状
        4.2.1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总体情况
        4.2.2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 初中生自我控制的现状
        4.3.1 初中生自我控制的总体情况
        4.3.2 初中生自我控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4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现状
        4.4.1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总体情况
        4.4.2 初中生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5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4.6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4.6.1 初中生母亲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4.6.2 初中生父亲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现状分析
        5.1.1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总体情况分析
        5.1.2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 自我控制现状分析
        5.2.1 初中生自我控制总体情况分析
        5.2.2 初中生自我控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 问题行为现状分析
        5.3.1 初中生问题行为总体情况分析
        5.3.2 初中生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4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5.4.1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分析
        5.4.2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5.4.3 初中生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5.4.4 自我控制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5.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5.1 研究创新
        5.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6章 建议
    6.1 提高父母教养投入
    6.2 培养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
    6.3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
    1.《青少年感知父母教养投入问卷》
    2.《长处和困难问卷》
    3.《自我控制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基于行为特征的背包客个人发展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背包旅游——作为后现代旅游方式日益兴盛
        2.背包旅游研究——理论明显滞后于实践
        3.个人兴趣动因——源于生活实践的思考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背包旅游的起源与演变
        2.背包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内外背包旅游研究
        2.国内外个人发展研究
        3.研究评述
    (三)理论基础
        1.旅行生涯模式理论
        2.体验式学习理论
        3.身份认同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定量研究
        1.问卷设计
        2.问卷调查过程
        3.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二)定性研究
        1.参与观察
        2.深度访谈
三、实证分析
    (一)背包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二)背包旅游者行为特征
        1.行为偏好
        2.旅游动机
    (三)背包旅游者个人发展的维度
        1.信度分析
        2.验证性因子分析
        3.个人发展维度分析
    (四)背包旅游者个人发展的差异
        1.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影响
        2.行为偏好的差异影响
        3.旅游动机的差异影响
        4.发现与讨论
四、背包旅游优化策略
    (一)定制资讯平台与旅行指南,实现背包客高度自助
    (二)加强青年旅舍的建设,促进背包客世界观发展
    (三)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提升背包客的影响价值
    (四)建立有效的背包旅游安全体系,保障背包客安全
    (五)发挥背包旅游的教育功能,促进背包客全面发展
结语
    (一)研究结论
        1.背包旅游者的定义与特征
        2.背包旅游者个人发展的维度
        3.不同特征的背包客个人发展差异
        4.背包旅游的优化策略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藏族中学生追星现象及其引导对策 ——以西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特色与方法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藏族中学生追星现象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主要概念及其内涵
        一、“星”
        二、追星
    第二节 藏族中学生追星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法
第二章 藏族中学生追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藏族中学生追星的分布情况
        二、藏族中学生追星的特点
    第三节 藏族中学生追星的原因
        一、自身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家庭方面
        四、社会方面
第三章 藏族中学生追星带来的影响
    第一节 理智追星及其影响
        一、有利于扩大藏族中学生视野,丰富生活
        二、有利于激励藏族中学生进步,树立奋斗目标
        三、有利于藏族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第二节 盲目追星及其影响
        一、不利于藏族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不利于藏族中学生的人格健全
第四章 引导藏族中学生正确追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藏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坚持科学方向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在政治课堂中利用偶像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运用多种教学资源
        二、运用情感教育
        三、运用“名人效应”
        四、运用榜样教育
    第三节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引导学生摒弃狭隘心态,不盲目追星
        二、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经验
        三、引导学生在相应领域发展
    第四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主题讨论
        二、开发校本资源,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家长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父母和老师应尊重学生的“追星”
        三、改善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藏族中学生追星情况调查问卷
    中学政治教师访谈调查表
个人简历

(5)小组工作提升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 自我意识是判断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3. 社会工作介入自我意识领域的优势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四)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 核心概念界定
        2. 文献综述
    (五) 理论依据
        1. 镜中我理论
        2.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六) 研究方法
        1. 实践研究
        2. 资料收集方法
一、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提升的需求评估
    (一) 永仁县Y小学情况简介
    (二) 研究对象介绍
        1. 永仁县Y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情况
        2. 服务对象的选择
    (三) 服务对象的自我意识状况及需求分析
        1. 自我认识有偏差,自我评价过低
        2. 自我内在情绪体验较消极且隐秘
        3. 自我情绪、行为的调控能力较弱
        4. 需求评估小结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实务过程
    (一) 活动介入方案简介
        1. 活动目的和目标
        2. 活动方案设计
    (二) 活动介入过程及分析
        1. 躯体外貌属性方面的介入过程分析
        2. 智力与学校情况方面的介入过程分析
        3. 班级介入的过程分析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活动效果评估
    (一) 量表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二) 对访谈资料的分析
        1. 对自我生理特征:认识加深,学会欣赏
        2. 对智力和学业表现:评价积极,态度转变
        3. 班级同学之间互动增强,开始接纳彼此
    (三) 小组组员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四) 效果评估小结
四、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1. “小组+班级”的双重介入方法有利于改善农村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状况
        2. 对自我认识进行介入能促进个体的整体自我意识水平提升
        3. 镜中我理论视角下熟悉度较高的服务对象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反馈
    (二) 研究反思
        1. 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
        2. 服务效果需要持续跟进
        3. 周围同学的参与是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重要因素
        4. 整个服务过程要严格遵循接纳原则
        5. 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提升的介入路径仍需扩展
    (三) 研究建议
        1. 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长效机制
        2. 家庭、学校共同助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3. 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支持力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宗教取向
    2.2 藏传佛教
    2.3 宗教取向理论建构及操作性定义
3 研究意义与目的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取向与范式
    4.2 访谈对象
    4.3 研究程序
5 结果与分析
    5.1 宗教取向的结构
    5.2 宗教取向内部因素关系特点
    5.3 宗教取向的整体差异
    5.4 宗教取向两因素的差异
    5.5 内外在宗教取向各因素的内部差异
    5.6 研究结果的检验
6 综合讨论
    6.1 宗教取向的结构理论
    6.2 宗教取向各因素关系特点
    6.3 宗教取向整体和内部的差异
    6.4 关于宗教取向研究的相关教育启示
    6.5 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7 研究结论
8 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藏族青少年宗教成熟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2 文献回顾
    2.1 宗教信仰
    2.2 宗教成熟
    2.3 藏传佛教
3 研究意义及目标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目标
4 理论架构
5 研究方法
    5.1 抽样及样本来源
    5.2 研究工具
    5.3 研究过程
6 研究结果和分析
    6.1 宗教成熟的结构
    6.2 宗教成熟的层次性
    6.3 宗教成熟的差异
    6.4 研究结果检验
7 讨论
    7.1 藏族青少年宗教成熟的理论结构
    7.2 藏族青少年宗教成熟的地域(藏汉两地)、性别和年级差异
    7.3 藏族青少年宗教成熟发展的特点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社会地位信息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自我意识情绪概述
        1.1.1 自我意识情绪概念
        1.1.2 自我意识情绪与基本情绪
        1.1.3 自我意识情绪心理加工模型
    1.2 自我意识情绪研究现状
        1.2.1 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与发展
        1.2.2 自我意识情绪的功能
        1.2.3 自我意识情绪的识别
    1.3 情绪识别之争
    1.4 社会地位与自我意识情绪
        1.4.1 社会地位
        1.4.2 自豪、羞愧与社会地位
    1.5 文化与自我意识情绪
    1.6 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
    1.7 异族效应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第3章 实验一职业声望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
    3.1 被试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流程
    3.4 数据分析和结果
        3.4.1 不同年级学生判断不同背景条件下自豪、羞愧的情绪强度
        3.4.2 不同年级学生对不同条件下中性面孔迫选判断
第4章 实验二家庭收入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
    4.1 被试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流程
    4.4 数据分析和结果
        4.4.1 不同年级学生判断不同背景条件下自豪、羞愧的情绪强度
        4.4.2 不同年级学生对不同条件下中性面孔迫选判断
第5章 实验三学历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
    5.1 被试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流程
    5.4 数据分析和结果
        5.4.1 不同年级学生判断不同背景条件下自豪、羞愧的情绪强度
        5.4.2 不同年级学生对不同条件下中性面孔迫选判断
第6章 讨论
    6.1 职业声望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
    6.2 家庭收入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
    6.3 学历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汉藏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 欺负行为研究概述
        1.1.1 欺负行为定义
        1.1.2 欺负行为的特征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 欺负者的研究
    1.2 注意偏向
        1.2.1 注意偏向的定义
        1.2.2 注意偏向的成分
        1.2.3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1.2.4 注意偏向的原因
    1.3 威胁刺激和注意偏向
        1.3.1 威胁刺激和注意偏向的关系
        1.3.2 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的机制
2 研究构想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思路及流程
3 研究一:实验材料筛选和被试筛选
    3.1 实验材料筛选
        3.1.1 实验材料威胁度评定
        3.1.2 被试
        3.1.3 实验工具
        3.1.4 实验过程
        3.1.5 统计分析
        3.1.6 结果
        3.1.7 结论
    3.2 中学汉、藏欺负者筛选
        3.2.1 测量工具
        3.2.2 被试
        3.2.3 被试选取
        3.2.4 结果
4 研究二:不同民族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被试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设计
        4.1.4 实验程序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藏、汉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图片位置上探测点的反应时分析
        4.2.2 藏、汉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图片位置上探测点反应时方差分析
5 研究三:汉、藏被试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被试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设计
        5.1.4 实验程序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SOA=500ms时,汉族和藏族在不同线索和不同威胁程度的刺激图片上的反应时分析;
        5.2.2 SOA=500ms时,藏、汉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图片位置上探测点反应时方差分析及事后比较;
        5.2.3 SOA=100ms,汉族和藏族在不同线索和不同威胁程度的刺激图片上的反应时分析;
        5.2.4 SOA=100ms,藏、汉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图片位置上探测点反应时方差分析及事后比较
        5.2.5 藏、汉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图片位置上探测点反应时简单效应分析
6 研究四:汉、藏被试欺负行为文化特征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工具
    6.4 被试
    6.5 访谈过程
    6.6 访谈结果与分析
        6.6.1 对欺负行为的理解
        6.6.2 欺负行为的态度
        6.6.3 欺负行为之后的情感体验
        6.6.4 本族文化对行为的影响
        6.6.5 不同程度威胁刺激和欺负行为关系认知
7 小结与讨论
    7.1 讨论
        7.1.1 汉族和藏族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7.1.2 汉、藏被试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
        7.1.3 汉、藏被试欺负行为文化特征研究
    7.2 结论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10)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生自尊、归因方式对羞耻感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临夏、甘南两地民族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道德情绪
    ( 二) 自尊
    ( 三) 归因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工具
        1. 自尊水平的评定
        2. 归因方式的评定
        3. 羞耻感的评定
    ( 三)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 多民族混合中学学生羞耻感在背景变量上的比较
    ( 二) 藏族、东乡族中学生高、低自尊及内、外归因方式对羞耻感的影响
        1. 藏族、东乡族中学生高、低自尊及内、外归因方式在羞耻感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 藏族、东乡族中学生高、低自尊及内、外归因方式对羞耻感影响的效应分析
        3. 东乡族中学生高、低自尊对内、外归因方式、羞耻感的影响
四、结语

四、藏族中学生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孜藏区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杨攸.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D]. 朱肖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行为特征的背包客个人发展差异研究[D]. 张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藏族中学生追星现象及其引导对策 ——以西宁市为例[D]. 连蕾.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小组工作提升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实践研究[D]. 廖云会. 云南大学, 2019(03)
  • [6]藏族青少年宗教取向的质性研究[D]. 邹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藏族青少年宗教成熟的质性研究[D]. 黄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社会地位信息对藏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识别的影响[D]. 俞先茹.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汉藏欺负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D]. 郑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10]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生自尊、归因方式对羞耻感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临夏、甘南两地民族中学生为例[J]. 张云霞.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标签:;  ;  ;  ;  ;  

自我意识对藏族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