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理县贷款结构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大理县贷款结构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对大荔县贷款结构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军[1](2020)在《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近几年随着房地产成交量的不断推高,带动个人住房贷款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尽管相对于企业类贷款存在大金额违约情况的发生,个人住房贷款个体违约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普遍较小,但是由于个人住房贷款期限较长,风险往往会在贷款发放的三年后暴露,而且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暴露具有体量小、数量多、个体差异大等特征,往往会形成风险积累,给银行造成大规模的风险,进而影响银行的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所以,笔者认为研究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CA银行渭南分行为例,运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识别防范的研究成果,结合长期从事的CA银行渭南分行信贷工作经历,试图探索解决识别与防范案例行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这一实际问题。从分析案例银行发展概况、现有风险管理机制、风险架构以及风险控制策略入手,通过选取案例银行历史样本数据进行风险识别。对借款人、贷款、房屋、外部经济四个特征维度下的十六个相关变量,按标准进行量化处理和统计分析,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风险因子进一步测度,最后结合定性、定量的分析及典型案例分析,提出加大个人资信审查力度、完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严格开发商准入及担保、落实贷后管理责任等五个方面的针对性防范措施。上述措施的实施,可有效地降低案例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减少信贷资产损失。随着这一主题的深入细致研究,坚信不仅有利于加强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有利于促进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发展。

张健康[2](2020)在《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文中提出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度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错配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关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提出了各自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就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迟滞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国家力量为主导、以国有企业为依托、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工业化战略全面实施以后,中国金融系统便被赋予了为工业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为国有企业集中和输送廉价资金的政策性任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事实上逐渐成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但是以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系统仍然没能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职能,而造成此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迟迟未能培育起“自生能力”和融资模式过于单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尽快培育起“自生能力”,同时改革承担着国家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的国有企业的融资模式,从而使金融系统真正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政策性负担。本文的重点就是描述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金融系统是如何一步步被赋予为国有企业集中和提供廉价资金的职能的。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最高决策层进行金融发展模式选择时,面临哪些约束条件。缺资金、缺技术的条件下需要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考虑金融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尽可能集中国内有限的资金?如何才能保证集中起来的资金用到国家选定的优先发展的项目中去?由谁来执行?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最终促使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选择了一种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置的体制。第二章主要描述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政权对全国金融体系的整顿。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斗争的逐步胜利,新政权对新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分三大类分步骤进行了整顿:没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壮大充实国有金融机构;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私人金融机构集中和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取消外国驻华金融机构特权使之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坚决打击私营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经过三年左右的整顿,中国金融市场的秩序快速得以恢复且出现了繁荣的迹象,金融系统的本来功能亦得以初步回归,同时国家借机掌握了金融系统的主导权,事实上为新金融体制的建立创造了基本条件。第三章主要描述各类非公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向国有金融机构靠拢、金融机构决策权是如何一步步向中央集中、金融市场是如何一步步从中国大陆消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金融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所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被纳入财政系统从而成为财政系统的一个职能部门的。第四章主要描述金融机构被一步步纳入财政系统的同时,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是如何一步步被财政化的。金融系统职能的财政化主要表现为三各方面: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完全服从国家计划安排,成为国家财政的有效补充;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第五章主要是对1953年至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做出评估。总的来说,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给体制下的中国金融系统,表现出了很强的存款动员能力,有力支持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达成,具体而言就是集中了大量廉价的资金,遵照政府的意志进行配置,有力支持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但是该套金融体系和体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诸多问题: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贷款使用效率较低;滋生出新的风险,比如财政领域的风险与金融领域的风险相互传递、决策的外部成本提高;金融杠杆基本失去作用,不能发挥促进交易和推动企业改善治理的职能;决策权过度集中和金融系统缺乏起码的独立性,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甚至金融机构存在的连续性。

陈淑玲[3](2019)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效果及对供需主体行为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作为农业生产主要投入者的农户对金融方面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户的“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和农村金融机构的“难贷款”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归根到底缺少有效的抵押物是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研究,农地产权也迈入“市场”范围,在打破了原有规则的基础上,把农地经营权作为财产权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逐渐将农地抵押融资在全国开始试点并不断推进。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和惠农政策,其执行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实际执行操作程度如何?效果的实现受哪些因素制约?其又对供给者和需求者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需要我们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同时基于农户和金融机构维度来分析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供需主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提出的完善建议才能更加有效,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在“三农”中的作用,这也是本文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福利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利益相关者等相关理论,以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作为切入点,从三大核心利益主体出发,建立了农地抵押融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对供需主体行为影响的分析框架。本文采取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方法,选取我国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地区进行了调研,在微观数据和宏观数据了解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了农户维度、金融机构维度和政府维度三大核心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采用灰色关联测算出黑龙江省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意愿—响应—违约(违规)行为”分析框架实证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供需主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以期分析供需主体给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效果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提出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黑龙江省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总体效果评价结果显示:从2013—2017年的综合关联度Rp=(0.3518,0.4381,0.4492,0.4285,0.5057)来看,黑龙江省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总体效果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虽然综合效果得分不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来说,在农户方面,农户响应行为虽然持续提高但依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说明农户对政策认知和满意度不高;在金融机构方面,虽然供给意愿和组织实施能力有所提升,但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不高;在政府方面,社会保障发展和农业发展都呈现上升态势,同时,农地抵押融资发展指标中的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也呈上升趋势,但是融资覆盖率不高。(2)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需求主体行为影响的分析中,首先,通过Logit回归模型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意愿的实证得出:教育程度、生产规模、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贷款经历与否、业务设置合理与否、机构风险控制情况、农地抵押融资认知度和满意度对其具有显着影响。而且,农地抵押融资满意度和认知度是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其次,通过Probit模型对农户融资响应行为(生产决策行为)的实证得出: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满意度评价、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保障措施水平满意度评价、农户对农作物市场价格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农户扩大生产收入预期、农户农业劳动力人数等对农户响应行为(生产规模扩大)的影响比较显着;最后,通过Logit回归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引发的违约行为的实证得出:土地规模、参加农业保险、非农业收入储蓄水平、农业收入、贷款用途、土地流转市场发达程度等指标对农户违约行为具有显着影响。(3)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供给主体行为影响的分析中,首先,基于“动机—现实表现—实证”分析框架,通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金融机构供给意愿影响的实证得出:抵押土地估值难易、处置抵押权难易、业务前景、法律法规健全程度、担保体系健全程度等对金融机构供给意愿具有显着影响;其次,通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金融机构响应行为影响的分析,提出金融机构应设计差异化利率和分期偿还贷款方式来激发需求主体的多样需求;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金融机构经营数量、业务经营范围、放贷规模等方面随着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推进都有显着增加,而且,基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现实情况,得出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基于“机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框架,运用AHP分析法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可能引发的违规行为进行实证得出:经济利益诱惑、物质激励、信息不对称对违规行为的影响最显着;其次的影响来自信贷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管不力等问题;违规成本、信用意识、法律法规、外部监管的影响程度并不十分明显。(4)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效果提升的目标和基本的原则,以及改进的路径和具体对策建议。在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运行模式、主体合作、风险补偿、监督与约束机制四个方面进行路径设计,具体路径体现为构建主体合作模式、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优化融资运行模式、创建融资监督制度。并提出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效果提升的具体对策。首先,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地区层面应当尽快出台实施细则,为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大政府的农地抵押融资支持力度,具体包括政策、监管、财政、信息等方面。第三,激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有效需求,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第四,要从业务、服务等方面加强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设计,提升金融机构供给能力,规范经营行为。

周子栋[4](2017)在《西部地区县域金融资金流失与经济增长 ——基于陕西省79个县域样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超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作为衔接城乡发展的县域经济一直萎靡不振,这其中县域金融资金流失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县域金融资金的巨额流失,不但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扩大了城乡差距,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不论是从解决当前我国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出发,还是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都需要重视县域金融的深化和改革问题。本文结合中国国情,系统剖析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广泛收集陕西省县域金融及农村金融的历史数据,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具体来说,首先,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其中,直接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县域经济建设资金供给,抑制经济增长;对于间接影响机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分别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分析了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县域金融资金流失主要通过对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和技术进步存在相互恶化的“马太效应”,使得县域资本和劳动力持续流失、技术创新滞后,进而导致县域经济落后。通过访谈调研的方式获取陕西省79个县或县级市各金融机构资金流量数据,首次采用该数据对区域县域金融资金流失进行全面的测算、评估和特征分析,发现陕西省当前县域金融资金流失严重,主要来源于大型国有银行对县域资金的“虹吸”作用,但较为稳定,未出现恶化趋势。并利用面板模型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本文利用2011-2015年的陕西省79个县所辖金融机构的县域金融资金流失数据,使用门限面板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别实证了县域金融资金流失通过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对县域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三个间接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和区域工业化、城乡收入差距都存在相互恶化的“马太效应”,但促进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由于县域金融资金的流失符合市场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放任县域金融资金流失而不顾。随着资本收益率边际递减、规模效应的不断削弱,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持续扩大最终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抑制作用。根据前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从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服务范围、构建多元化县域金融结构、明确政府职能三个方面为县域经济资金流失与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提供政策建议与支持。主要的创新点有:第一,构建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路径的理论框架。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忽略在大规模发展县域金融的同时,有可能引发大量的县域金融资金流失,进而弱化了县域金融对县域资金优化配置的能力,对县域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将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引入县域经济增长的分析,分别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方面研究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为研究县域金融问题与县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第二,提出县域金融资金流失与县域经济增长要素存在相互作用机制。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要素,而县域金融资金流失通过这三要素分别与产业结构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全要素生产率落后形成相互作用的“马太效应”,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为解释县域金融资金流失与县域经济增长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第三,利用县域金融机构资金流量数据对县域金融资金流失进行测算,并实证分析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机制。由于缺乏相关资金流量数据,以往关于县域金融资金流失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界定、对策分析等定性研究,鲜有深入细致的实证检验。本文作者通过对陕西全省各县域11余种金融机构进行长期访谈调研,最终获取79个县2011-2015年的非公开资金流量数据,首次对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如何影响县域经济给出了一个经验证据。

宋华[5](2017)在《山东聊城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并且网点遍布农村,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更是我们国家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二,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包括贷款风险、贷款风险管理意义等;第三,对山东聊城润昌农商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及管理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当前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四,分析了山东聊城润昌农商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并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后给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李慧霞[6](2016)在《丽水市林权抵押贷款结构特征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林权抵押贷款是指以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林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借款。目前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研究的数据有九成以上通过调查问卷获得,数据量较少且不全面,样本数量大多集中在156-900个之间,所分析的因子水平受被调查者主观意愿影响较大,同时尚未考虑空间位置信息对林权抵押贷款行为的影响,难以准确地反映区域林权抵押贷款结构特征的整体面貌,不利于相关人员全面系统的决策。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化,运行多年的浙江省林权监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如何从海量林权数据中探索和挖掘出其中隐含的结构特征是目前林权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现实情况,对丽水市林权抵押贷款结构特征分析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基于浙江省林权监管平台自2007年至今积累的林权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首先选取合理的研究区域对林地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进行林权抵押贷款数据的探索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根据分析展现出的数据特点,选取相关定性因子和定量因子运用数量化理论方法进行建模、分析。由数量化理论I建模技术得到影响林权抵押贷款额度的关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抵押贷款类型对贷款金额的影响显着程度为0.834662。而后通过数量化理论III模型,得到主要影响因子为:自留山、用材林、经济林。(2)由于影响林权抵押贷款的绝大多数因子值在空间位置上呈小范围区域内的集聚,此特征预示着我们的分析结果可能与空间属性有关,实验数据拥有完整的林地地块矢量数据,论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索分析林权抵押贷款特征的图属关系,探查研究区内林权抵押贷款额度的空间非平稳性,得到地理加权局部回归模型,并对各解释变量进行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以遂昌县的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研究地理位置因子对林权抵押贷款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变异系数为37.41,莫兰指数等于0.093473,全县贷款金额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模式,证实了该地区可进行地理加权回归的必要性。地理加权回归的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平均调整R2为0.9685,各自变量的空间变异特征明显。本文构建的模型反映出了研究区林地结构和林权抵押贷款现状特征,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也可以为林农在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获得更多利益提供选择参考,针对浙江省林权监管平台,建议有关部门在基础数据采集中完善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增加农户信贷记录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现实中投入使用多年的浙江省林权监管平台中积累的大数据量进行探索性分析与研究,将能够处理定性数据的数量化理论创新性地引入了林权特征分析研究领域,得到了每个因子对林权抵押贷款金额的影响程度方程。在林权研究中首次采用具有空间数据处理能力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林权抵押贷款行为的空间特征和探索各个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谢亦文[7](2016)在《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由于体制的改变,对银行各方面业务发展也带来较大变化。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县级经济领域,对促进县级经济尤其是三农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的中坚力量,做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便显得尤为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在株洲银监局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分析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入手,期望找出该行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促进该行的健康发展。文中首先从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策略、风险容忍度管理等方面立体展示了其现行的风控做法,进而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查找和分析。接着,从贷前调查体系、贷中审查体系、贷后风险监控体系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体系等四个方面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内容。最后,针对其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必须从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水平以及信息化技术使用三个层面予以保障。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实际案例,对于其他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提出的优化方法能结合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促进该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牛荣[8](2013)在《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户需要外源融资来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陕西作为西部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从农户借贷需求角度出发,掌握农户借贷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农户借贷需求为导向提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对解决陕西省农户贷款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为切入点,在农户经济行为理论、农户借贷行为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的宏观因素,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农村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说明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对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的重要性。在深入农户调研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对陕西省农户的借贷行为进行分析,对农户的资金借入行为、农户资金借出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的借贷特征予以描述,接着运用Probit模式对影响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意愿、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具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陕西省千阳县农户农信社借贷行为的典型调查,分析影响农户从信用社借贷的不利因素,发现陕西省农户借贷存在供求失衡状况,提出实现农户借贷供求均衡的途径是选择政府适度介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村借贷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发挥市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应充分考虑并尊重农户的内生金融需求。最后建议以农户借贷需求为导向,构建符合农户借贷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政府有效干预,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合理化。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目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研究动态进行评述和总结。在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农户借贷行为基础理论。本章是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包括农村金融理论和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农户经济行为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农户借贷行为分析的影响。第三章,陕西农户借贷行为的宏观因素分析。首先介绍了陕西省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情况,运用农村金融深度和广度指标对陕西省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进行测算,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利用宏观金融数据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农村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关联度紧密,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起效慢,但长期内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可以从正面促进农户借贷,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第四章,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基本特征实证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目前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具有的特征,运用一般统计分析发现陕西省农户的借贷需求较为普遍,近一半农户有借款意愿。农户借款用途呈多样化特征,生活性借贷占比最大,农户借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借款期限较短。农村信用社是农户借贷的首选渠道,影响农户提出贷款申请的主要因素是成本问题,而农户获得贷款的决定因素是家庭还款能力,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不被大多数农户了解,大部分农户在借钱时首先考虑的是从亲戚朋友处借,农户超过一半的贷款是从亲朋好友处获得的,且大多数借款是无息的。陕西省农村地区存在民间借贷,但不普遍,正规金融机构是农户存款的首选。第五章,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性质将农户借贷因素划分为几个类别,然后运用农户数据和Probit模式对影响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的具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显着影响农户借贷需求意愿的正向显着因素有家庭常住人口数、是否知道小额信用贷款和是否被信用社评级并授信和农户耕地面积。负向显着因素是农户家庭储蓄余额。农户向非正规金融部门借贷受更多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非正式金融部门往往与农户处于同一区域,对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较为了解,从而对于农户的各种相关信息有着敏感反映。是否被授信和耕地面积对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借贷行为和非正规金融渠道借贷行为两个方面产生正向显着影响。第六章,陕西省千阳县农户借贷行为案例分析。非正规金融部门比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相关信息反映更为灵敏,说明正规金融部门应提高与农户之间的彼此了解,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和创新。为了进一步揭示农户借贷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本研究对陕西省千阳县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典型调查,发现该县农村信用社满足了60%以上农户的资金需求。通过对农户的收支状况,借贷资金来源方向,资金使用方向的调查,分析影响农户从农信社借贷与亲友借贷的因素,减少影响农户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利因素,使农村信用社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七章,陕西省农户借贷供求失衡分析。本章分析发现多数农户有信贷需求却没有向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而正规金融机构因为自身原因无法满足农户生产生活中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表明陕西省农户借贷供求不平衡。农户信贷供需失衡有金融机构和农户两方面的原因。实现陕西省农户借贷供求均衡的途径是选择政府适度介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村借贷市场混合成长模式,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考虑并尊重农户的内生借贷需求特征。第八章,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与对策。为了解决农户借贷难问题和促进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认为当前陕西省农村金融领域应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逐步完善政策性金融业务,同时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解除农村金融抑制,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必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创建和谐、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九章,结束语。对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结论及以后的研究展望进行了说明。

王磊玲[9](2012)在《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金融是大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金融运行和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中国是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特征显着的国家之一,经济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结构急剧变动,这种变动也体现在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上。对区域金融时空运动规律进行探讨,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农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即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农村金融作为区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将区域差异研究的视角转向农村金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位于欠发达地区的陕西,从北到南形成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陕西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三农”呈现的特征之一即是区域差异性,不仅区域农村经济特点鲜明,而且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特征也十分显着,以该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不仅能够丰富区域金融的研究内容,而且可以为如何从金融视角探求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实情况,研究选取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金融学、金融地理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涵盖数量和质量的农村金融发展指标体系,从区域间(各市间)和区域内(县域间)两个层面对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表现进行准确衡量,探索其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其长期变动趋势,对其现存差距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为推动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实现区域内金融均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运用按照这一逻辑关系,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已有研究的现状,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基于农村经济主体金融需求的视角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决定要素的理论框架,将农村金融发展视为系统内要素(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主体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创新能力)和外部动力要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农村金融系统不断升级发展的过程。基于这些要素衍生出决定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理论模型,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是外生机制(制度要素和区域固有要素等)和内生机制(农村经济水平和创新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的表现。建立包含数量和质量的农村正规金融发展衡量指标体系,从区域间(各市间)和区域内(县域间)两个层面对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陕北贷款规模近年远超过商洛和渭南地区,区域涉农贷款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呈现出农业银行脱农现象严重,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邮政储蓄以及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足的特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对差异分析认为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差异呈现“U”型特征,且区域内差异远远大于区域间差异。其中,榆林农村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1997-2009年呈递增态势,渭南和商洛呈“U”型特征。对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判断,结果显示短期内存在单向促进关系,长期存在阻碍现象。陕西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的差异比较中,渭南地区最高,商洛次之,榆林最低。第四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解释。基于协整检验和夏普里值回归分解方法,对陕西整体和样本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虽然在不同区域影响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要素有所差异,但区域固有要素(耕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影响最为重要,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能力以及体制要素对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性因地区不同而出现差异。第五章,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变动趋势分析。陕西整体、榆林和商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呈现异化现象,而渭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未来会呈现缩小趋势。随着区域经济、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以及政策干预等决定区域农村金融的要素不断收敛,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会趋向收敛。σ收敛检验结果显示各地区σ收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2003年之前不论整体还是县域间都具有σ收敛,之后仅渭南地区有σ收敛,绝对β收敛结果显示榆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一直呈现扩散状态,其他地区检验结果与σ收敛基本一致。第六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性判断。陕西整体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较长的时期内会持续存在,不同区域内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基于对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满足度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度视角对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趋势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拉大是农村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合理的,个别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收敛是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低水平均衡的体现,长期可能不利于经济发展。第七章,实现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对策建议。针对陕西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和区域差异长期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以及调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冯湘勇[10](2011)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决定了对经济有重要推动力的县域金融的重要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作为县域内主要的金融中介体,对县域经济增长中资本的积聚、配置等都能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从县域经济这一平台上,研究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一方面,在县域经济层面上把握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的实质,找到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根本方向;另一方面,探寻提升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能力的途径。通过分析国内外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特征,以及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得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点:第一,资本的形成、聚集和流动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县域增长极的带动,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是县域增长极的有力支撑;第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有利于优化县域金融结构;第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的资金需求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明确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即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尽力满足县域中小客户、微型客户的需要,走小型化、地方性、区域性的发展模式。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对县域金融提出了新的需求,县域金融在量和质上都存在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即存在县域金融供给抑制。充分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有利于改善县域金融供给抑制,表现为:其一,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增加县域资金的供给总量;其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能适应县域经济中低层次的资金需求;其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能改善县域金融的供给机制,从而提高县域资金的供给效率。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也要求进一步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以改善县域金融供给抑制。为进一步理清我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以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本文选择了湖南省88个县(市)作为样本,实证检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发展对湖南省县域第一产业、县域第二产业和县域第三产业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机理,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望城县为样本,作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农村信用社对该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支持作用都十分明显,对该县第三产业的支持作用不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对该县第三产业的支持作用明显,对该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支持作用不明显。而且农村信用社对该县GDP增长的贡献要远大于该县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证结果说明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县域金融供给抑制的存在同样表明,县域中小金融机构还没有满足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其功能的发挥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从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剖析影响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发挥的内部、外部因素。认为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匀、未能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产权不清晰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未与其他类金融机构形成联动效应等,是其内部影响因素;县域法治保障不完善、部分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县域的不合理行政干预程度较高等,是其外部影响因素。为增强上述分析结论的说服力,本文还以湖南省县域金融生态作为案例,运用相当详尽的数据加以论述和佐证。运用湖南省88县(市)的相关数据从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实证研究各因素对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关键因素。实证结果显示,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市场占有率对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成为其在当地发挥作用的自身关键因素;借贷诚信水平和法制环境对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成为其在当地发挥作用的外部关键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挥作用的能力。本文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建立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特征相适应的资本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合理的功能定位、放宽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以及完善县域信用体系和加强县域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对大荔县贷款结构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荔县贷款结构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个人住房贷款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个人住房贷款的概念
        2.1.1 个人住房贷款定义
        2.1.2 个人住房贷款特点
        2.1.3 个人住房贷款一般受理流程
    2.2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相关理论
        2.2.1 风险的含义
        2.2.2 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
        2.2.3 市场风险的相关理论
        2.2.4 操作风险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3.1 CA银行渭南分行简介
    3.2 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发展现状
    3.3 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及架构
    3.4 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策略
        3.4.1 授信管理政策
        3.4.2 业务运行机制
第四章 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识别
    4.1 宏观因素影响分析
    4.2 银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4.3 定量分析
        4.3.1 变量的选取和量化
        4.3.2 变量的表述性分析
        4.3.3 AHP层次分析法
        4.3.4 AHP层次分析法结论
    4.4 CA银行渭南分行典型案例分析
        4.4.1 案例背景
        4.4.2 案例过程
        4.4.3 案例结果
        4.4.4 案例评述
第五章 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5.1 加大审查力度
        5.1.1 加强借款人偿债能力审查
        5.1.2 加强首付资金来源审查
        5.1.3 掌握审查侧重点
        5.1.4 加强对借款人的征信状况调查
        5.1.5 合理确定住房按揭贷款的期限和成数
    5.2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5.2.1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5.2.2 完善组织结构
        5.2.3 优化信贷管理系统
        5.2.4 持续、深入开展合规文化活动
    5.3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5.4 严格开发商准入及担保
        5.4.1 关注项目的整体规划及总投资金构成情况
        5.4.2 关注土地的取得是否存在纠纷
        5.4.3 严格按照总行审批制度执行,禁止违规准入
        5.4.4 落实开发商连带责任担保
    5.5 落实贷后管理责任
        5.5.1 做好对借款人的贷后管理
        5.5.2 做好对准入楼盘的贷后管理
        5.5.3 关注抵押物变化,及时更换权证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之初选择金融发展模式时面临的约束条件
    第一节 单纯依靠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遗产:国家垄断金融体制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实践:政府严格控制金融系统
第二章 从市场金融体制到计划金融体制
    第一节 新政权对金融业的整理
    第二节 有管理的金融市场的短暂繁荣
    第三节 金融系统功能的初步回归
    第四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基本确立
第三章 金融机构财政机关化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率先纳入财政部体系
    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务边缘化与机构被纳入财政部体系
第四章 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财政化
    第一节 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
    第二节 银行存贷款业务成为财政预算的有效补充
    第三节 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
第五章 对1953-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估
    第一节 存款动员能力评估
    第二节 资金配置效果评估
    第三节 风险管理能力评估
    第四节 产品流通促进能力评估
    第五节 企业治理能力促进价值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效果及对供需主体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地经营权
        2.1.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
        2.1.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主体及行为
        2.1.4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效果
    2.2 相关理论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行为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现状
    3.1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发展历程
        3.1.1 探索期(1988-2007年)
        3.1.2 确立期(2008-2012年)
        3.1.3 发展期(2013年-至今)
    3.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基本现状
        3.2.1 供给主体
        3.2.2 需求主体
        3.2.3 实施原则
        3.2.4 融资运行模式
        3.2.5 融资期限和利率
        3.2.6 风险补偿机制
    3.3 小结
4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评价
    4.1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4.2.1 数据来源和指标说明
        4.2.2 模型构建
    4.3 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
        4.3.1 评价过程
        4.3.2 评价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需求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5.1 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认知
    5.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农户融资意愿的影响
        5.2.1 机理分析
        5.2.2 农户融资意愿的统计分析
        5.2.3 农户融资意愿的实证分析
    5.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农户响应行为的影响—基于生产决策行为实证
        5.3.1 机理分析
        5.3.2 农户响应行为的统计分析
        5.3.3 农户响应行为的实证分析
    5.4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引发的农户违约行为分析
        5.4.1 机理分析
        5.4.2 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3 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
    5.5 小结
6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供给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6.1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的影响
        6.1.1 动机分析
        6.1.2 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的统计分析
        6.1.3 金融机构供给意愿的实证分析
    6.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金融机构响应行为的影响
        6.2.1 机理分析
        6.2.2 对金融机构产品设计的影响
        6.2.3 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影响
    6.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引发的信贷员违规行为分析
        6.3.1 机理分析
        6.3.2 信贷员违规行为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
        6.3.3 信贷员违规行为的实证分析
    6.4 小结
7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施效果提升的策略
    7.1 目标与基本原则
        7.1.1 目标
        7.1.2 基本原则
    7.2 改进路径
        7.2.1 构建主体合作模式
        7.2.2 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7.2.3 优化融资运行模式
        7.2.4 创建融资监督制度
    7.3 具体措施
        7.3.1 促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立法与地区实施细则出台
        7.3.2 加大政府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支持力度
        7.3.3 激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有效需求
        7.3.4 提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供给能力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西部地区县域金融资金流失与经济增长 ——基于陕西省79个县域样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县域经济
        1.2.2 县域金融
        1.2.3 金融资金流失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2.1.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
    2.2 县域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2.1 县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2 县域中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2.3 县域中的农村金融抑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2.4 县域中的农村金融排斥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中国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3.1 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途径及成因研究
        2.3.3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3.1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的直接影响和互动作用
        3.1.1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抑制县域经济增长
        3.1.2 县域经济增长抑制县域金融资金流失
    3.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1:产业结构视角
        3.2.1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
        3.2.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3.3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2:城乡收入差距视角
        3.3.1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模型
        3.3.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恶性互动影响
    3.4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3:技术创新视角
        3.4.1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
        3.4.2 技术创新对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抑制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测度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县域金融流失的测度方法
        4.1.1 研究样本选取及说明
        4.1.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测度方法
    4.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测度结果
        4.2.1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描述性统计
        4.2.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非参数估计
        4.2.3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的空间效应分析
    4.3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规模与县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作用分析
        4.3.1 散点图分析
        4.3.3 面板模型回归分析
        4.3.4 典型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资金流失、产业结构与县域经济增长:间接机制1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研究方法
        5.1.2 变量的选取
        5.1.3 模型设计
    5.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区域工业化的门限效应分析
        5.2.1 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
        5.2.2 门限值检验
        5.2.3 内生分组结果
        5.2.4 门限回归结果
    5.3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区域工业化的马太效应分析
        5.3.1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总规模对区域工业化的马太效应回归结果
        5.3.2 分金融机构类型的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区域工业化的马太效应回归结果
    5.4 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1的进一步分析
        5.4.1 金融资金流失总规模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1的进一步分析
        5.4.2 分金融机构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1的进一步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资金流失、城乡收入差距与县域经济增长:间接机制2
    6.1 实证研究设计
        6.1.1 变量的选取
        6.1.2 模型设计
    6.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门限效应分析
        6.2.1 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
        6.2.2 门限值检验
        6.2.3 内生分组结果
        6.2.4 门限回归结果
    6.3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分析
        6.3.1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总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回归结果
        6.3.2 分金融机构类型的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回归结果
    6.4 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2的进一步分析
        6.4.1 金融资金流失总规模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2的进一步分析
        6.4.2 分金融机构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2的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融资金流失、技术创新与县域经济增长:间接机制3
    7.1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FA)的样本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7.1.1 基于技术选择差异的县域前沿生产函数设定
        7.1.2 资本存量估算
        7.1.3 全要素生产率估算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变量的选取
        7.2.2 模型设计
    7.3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门限效应分析
        7.3.1 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
        7.3.2 门限值检验
        7.3.3 内生分组结果
        7.3.4 门限回归结果
    7.4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马太效应分析
        7.4.1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总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马太效应回归结果
        7.4.2 分金融机构类型的县域金融资金流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马太效应回归结果
    7.5 金融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3的进一步分析
        7.5.1 金融资金流失总规模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3的进一步分析
        7.5.2 分金融机构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机制3的进一步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以遏制县域金融资金流失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扩大县域金融服务覆盖程度
        8.1.1 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
        8.1.2 优化县域金融市场开放政策
    8.2 构建多元化县域金融机构体系
        8.2.1 规范县域民间金融,区别对待不同形式的民间金融类型
        8.2.2 提高县域小微金融机构竞争力,完善县域金融体系
        8.2.3 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服务定位,强化金融创新力度
    8.3 明确政府职责
        8.3.1 因地制宜实施有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
        8.3.2 加强相关立法促进县域金融协调发展
        8.3.3 积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山东聊城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续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润昌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贷款风险
    2.2 贷款风险管理意义
        2.2.1 目标
        2.2.2 原则
        2.2.3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风险管理理论
        2.4.1 风险管理的含义
        2.4.2 风险管理的目标
        2.4.3 风险管理程序
第3章 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润昌农村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情况
    3.2 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情况
    3.3 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3.3.1 不良贷款占比偏高,新形成不良贷款多
        3.3.2 贷款业务流程形式化
        3.3.3 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
        3.3.4 贷款风险识别管控机制不完善
        3.3.5 贷款集中度偏大
        3.3.6 贷款风险处置控制方式单一
    3.4 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3.4.1 贷款队伍建设滞后
        3.4.2 奖惩机制不健全
        3.4.3 风险处置不到位
        3.4.4 稽查部门权威性不足
        3.4.5 信用体系不健全
        3.4.6 社会环境影响
第4章 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实证分析
    4.1 不良贷款分析模型建立
        4.1.1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4.1.2 参数估计及检验
    4.2 润昌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分析模型的实证
        4.2.1 过度负债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
        4.2.2 贷款过于集中,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4.2.3 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影响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5章 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优化对策
    5.1 提升业务人员素质
    5.2 健全奖惩机制
        5.2.1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5.2.2 建立贷款约束机制
    5.3 构建科学的贷款风险识别体系
        5.3.1 完善的风险识别制度
        5.3.2 构建完善的贷款风险识别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5.3.3 优化授信评级系统
        5.3.4 确保贷款分类的真实性
    5.4 转变贷款管理观念
    5.5 健全贷款风险控制架构
        5.5.1 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
        5.5.2 进一步完善贷款业务操作流程
    5.6 深入调整贷款组织机构
        5.6.1 实行精细化管理,再造管理制度
        5.6.2 创新贷款的担保制度
        5.6.3 科学审慎发放贷款,加大贷款结构调整力度
    5.7 构建贷款管理文化体系
        5.7.1 以客户为中心,增强贷款的竞争力
        5.7.2 以价值为导向,培育银行贷款文化理念
        5.7.3 营造良好的贷款环境
        5.7.4 提升贷款风险管理人员的诚信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丽水市林权抵押贷款结构特征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方法综述
        1.3.1 林权特征统计分析综述
        1.3.2 定性数据分析综述
        1.3.3 地理加权回归综述
        1.3.4 小结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林权数据探索描述性统计分析
    2.1 研究区与数据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数据来源
        2.1.3 数据预处理及清洗
    2.2 林权数据相关概念
        2.2.1 林地概念
        2.2.2 林地分类
        2.2.3 林权概念
        2.2.4 林地权属类型分类
        2.2.5 林种分类
        2.2.6 抵押贷款概念
        2.2.7 林权抵押贷款概念
    2.3 林权数据探索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结果
        2.3.1 丽水市林地结构分布特征
        2.3.1.1 丽水市林地面积结构分布特征
        2.3.1.2 丽水市林地资源权属结构分布特征
        2.3.2 庆元县、遂昌县林权抵押贷款探索描述性统计分析
        2.3.2.1 林权抵押贷款研究范围及因子选取
        2.3.2.2 林权抵押贷款类型分布特征
        2.3.2.3 历年林权抵押贷款面积分布特征
        2.3.2.4 林权抵押贷款权属结构分布特征
        2.3.3 庆元县、遂昌县林权抵押贷款现状分析
        2.3.3.1 历年林权抵押贷款额度结构分析
        2.3.3.2 历年林权抵押贷款金额规模分析
        2.3.3.3 历年林权抵押贷款用途及资金流向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混合变量对林权抵押贷款金额影响的建模分析
    3.1 数量化理论Ⅰ建模分析
        3.1.1 数量化理论Ⅰ模型概述
        3.1.2 数量化理论Ⅰ在贷款影响因素模型中的应用
    3.2 数量化理论Ⅲ建模分析
        3.2.1 数量化理论Ⅲ模型概述
        3.2.2 数量化理论Ⅲ在贷款影响因素模型中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4 地理加权回归建模分析
    4.1 林权抵押贷款的空间性探查——以遂昌县为例
        4.1.1 数据描述与分级
        4.1.2 空间非平稳性验证
    4.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估计
    4.3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解释与分析
        4.3.1 总体结果分析
        4.3.2 各自变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4.3.2.1 贷款人平均年龄对贷款金额分布影响的空间变异特征
        4.3.2.2 村内自留山个数对贷款金额分布影响的空间变异特征
        4.3.2.3 村内统管山个数对贷款金额分布影响的空间变异特征
        4.3.2.4 村内责任山个数对贷款金额分布影响的空间变异特征
        4.3.2.5 村内经济林个数对贷款金额分布影响的空间变异特征
        4.3.2.6 村内用材林个数对贷款金额分布影响的空间变异特征
        4.3.2.7 模型截距对贷款金额分布影响的空间变异特征
        4.3.2.8 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总结
    5.2 创新点
    5.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地理加权回归局部模型和决定系数
个人简介
致谢

(7)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2.1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2.1.1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2.1.2 运行的基本态势
        2.1.3 信贷业务发展历程
    2.2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况
        2.2.1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
        2.2.2 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2.2.3 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2.2.4 风险容忍度管理
    2.3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内控制度未落实
        2.3.2 信贷三查工作不到位
        2.3.3 信贷风控基础工作不扎实
    2.4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2.4.1 现代法人治理流于形式
        2.4.2 内控制度未严格执行
        2.4.3 未建立良好的信贷文化
        2.4.4 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第3章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3.1 优化思路
        3.1.1 指导思想及原则
        3.1.2 具体思路
    3.2 贷前调查体系优化
        3.2.1 贷前调查流程
        3.2.2 调查人员派遣方式
        3.2.3 贷前调查方式
    3.3 贷中审查体系优化
        3.3.1 授权管理制度
        3.3.2 贷审会工作
        3.3.3 非现场稽核
    3.4 贷后风险监控体系优化
        3.4.1 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3.4.2 集中风险及大额授信监控体系
        3.4.3 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3.5 信息技术支持体系优化
        3.5.1 信贷风险预警数据库
        3.5.2 智能辅助决策模块
        3.5.3 大数据模式下客户评级
第4章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与保障
    4.1 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1.1 上级机构推动改革力度可能不大
        4.1.2 内部员工适应性时间可能拉长
        4.1.3 信息化技术创新难度较大
    4.2 主要保障措施
        4.2.1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4.2.2 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4.2.3 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发展
    4.3 预期效果
        4.3.1 贷前调查业务质量将有效提高
        4.3.2 贷后风控能力将明显增强
        4.3.3 工作效率及决策水平进一步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得到了以下课题的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假设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户借贷行为基础理论
    2.1 农户经济行为及借贷行为理论
        2.1.1 行为经济学理论
        2.1.2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2.1.3 农户借贷行为基础理论
    2.2 农村信贷市场与农户借贷
        2.2.1 农村信贷市场理论
        2.2.2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理论
    2.3 我国农户经济行为及借贷行为分析
        2.3.1 我国农户经济行为特征
        2.3.2 我国农户借贷需求特征
第三章 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宏观因素分析
    3.1 陕西省农民收入和金融支农基本面分析
    3.2 陕西省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分析
        3.2.1 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指标说明
        3.2.2 陕西省农村金融区域发展指标的合成与实证分析
    3.3 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联度分析
        3.3.1 研究方法和指标设计
        3.3.2 灰色关联分析
    3.4 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分析
        3.4.1 指标设计、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3.4.2 实证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基本特征实证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查问卷说明
        4.1.2 调查农户总体情况分析
    4.2 农户借入资金行为特征
        4.2.1 农户借贷需求和借贷来源的选择意愿
        4.2.2 农户贷款覆盖率和借贷申请成功率
        4.2.3 农户借贷的用途、季节性、期限
        4.2.4 农户民间借贷的广泛性
    4.3 农户资金借出行为特征
        4.3.1 农户储蓄行为
        4.3.2 农户资金民间借出行为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农户借贷需求因素说明
        5.1.1 影响因素
        5.1.2 农户个体行为因素
        5.1.3 金融环境影响因素
    5.2 农户借贷需求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
        5.2.1 变量定义
        5.2.2 计量模型与计量方法说明
    5.3 模型估计结果
        5.3.1 农户借贷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2 正规金融渠道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3 非正规金融渠道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千阳县农户借贷行为案例分析
    6.1 千阳县农户借贷基本状况
        6.1.1 信用社开展农户贷款的总体情况
        6.1.2 农户借贷的基本特征
    6.2 农信社借贷与亲友借贷对比分析
    6.3 影响农户从信用社贷款的因素分析
        6.3.1 农户从信用社贷款情况的统计分析
        6.3.2 影响农户从信用社贷款的不利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陕西省农户借贷供求失衡分析
    7.1 陕西省农户借贷供需现状
        7.1.1 农户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7.1.2 相对单一的金融供给
    7.2 农户信贷供需失衡的原因
        7.2.1 金融机构原因
        7.2.2 农户方面原因
    7.3 陕西省农户借贷供求均衡的途径选择
        7.3.1 选择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村借贷市场混合成长模式
        7.3.2 加强合作制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7.3.3 以农户借贷需求为导向改善农村金融供给
    7.4 小结
第八章 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8.1 加速机构多元化进程,构建符合农户借贷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
        8.1.1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户融资主力军的作用
        8.1.2 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领域
        8.1.3 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优势作用
        8.1.4 促使邮政储蓄银行农村资金回流
        8.1.5 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8.2 建立农户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8.2.1 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
        8.2.2 发展农业保险市场
        8.2.3 扩大农户借贷抵押品范围
        8.2.4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8.2.5 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8.2.6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8.3 以农户借贷需求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
        8.3.1 创新金融产品
        8.3.2 创新农村信贷管理机制
    8.4 以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合理化为目标,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干预
        8.4.1 对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实施优惠政策
        8.4.2 政府应设法让农户提高收入和积累财富
        8.4.3 培养农户金融意识,增加农户信货可得能力
        8.4.4 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再投资制度
        8.4.5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第九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农村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分析
        2.1.1 供给主体分析
        2.1.2 需求主体分析
    2.2 决定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要素分析
        2.2.1 农村金融需求对金融发展具有导向性影响
        2.2.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2.2.3 农村金融供需主体的创新能力
        2.2.4 政府行为
        2.2.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2.6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3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形成机理分析
        2.3.1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决定的理论模型
        2.3.2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形成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表现
    3.1 指标体系、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
        3.1.2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3.1.3 样本地区基本概况
    3.2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总体差异
        3.2.1 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区域差异
        3.2.2 营业网点和员工人数区域差异
        3.2.3 深化指标的区域差异
        3.2.4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综合水平的区域差异
    3.3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分析
        3.3.1 榆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县域差异
        3.3.2 渭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县域差异
        3.3.3 商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县域差异
    3.4 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的区域差异
        3.4.1 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分析
        3.4.2 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的区域差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解释
    4.1 模型确定、指标选择和方法解释
        4.1.1 模型确定和指标选择
        4.1.2 方法解释
    4.2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分解及解释
        4.2.1 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4.2.2 农村正规金融决定方程的确定
        4.2.3 差异分解结果及原因解释
    4.3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的分解及原因解释
        4.3.1 榆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分解及原因解释
        4.3.2 渭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分解及原因解释
        4.3.3 商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分解及原因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变动趋势分析
    5.1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波动:1997-2009
        5.1.1 时间序列分解与 Hodrick-Prescott 滤波方法
        5.1.2 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时间序列分解
        5.1.3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的时间序列分解
        5.1.4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U”型特征的解释
    5.2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收敛机理分析
        5.2.1 固有要素的影响机理
        5.2.2 经济促进机理
        5.2.3 教育促进机理
        5.2.4 创新能力促进机理
        5.2.5 国家政策干预机制
    5.3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收敛性实证检验
        5.3.1 实证检验方法
        5.3.2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性判断
    6.1 区域差异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6.2 区域差异合理性的判断
        6.2.1 农村正规金融的满足度判断
        6.2.2 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格兰杰因果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现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均衡的政策建议
    7.1 提高农村金融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
        7.1.1 重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7.1.2 提升农村金融创新能力
        7.1.3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7.1.4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2 调控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决定要素
        7.2.1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固有要素条件的差异
        7.2.2 加快农村经济的区域均衡
        7.2.3 加快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均衡
        7.2.4 实现农村商品和金融交易效率的区域均衡
    7.3 促进陕西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县域经济发展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县域经济
        1.2.2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1.3.2 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3.3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2.1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2.1.1 经济增长与资本的关系
        2.1.2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2.1.3 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的动态优化
    2.2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2.2.1 信息成本优势
        2.2.2 代理成本优势
        2.2.3 营业成本优势
    2.3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基点
        2.3.1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3.2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是县域增长极的有力支撑
        2.3.3 发展县域金融是实现金融发展量与质统一的必然要求
        2.3.4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满足县域资金需求上具有比较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县域金融供给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
    3.1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需求不断扩张
        3.1.1 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3.1.2 农户金融需求
        3.1.3 县域政府融资需求
        3.1.4 县域金融需求的基本特征
    3.2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供给抑制
        3.2.1 县域金融体系运行不佳与县域资金外流
        3.2.2 县域金融产品单一与金融创新不足
    3.3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与改善县域金融供给抑制
        3.3.1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增加县域资金的供给总量
        3.3.2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适应县域经济中低层次的资金需求
        3.3.3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改善县域金融的供给机制
        3.3.4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提高县域资金的供给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作用于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4.1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湖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4.1.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1.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4.1.3 协整检验
        4.1.4 格兰杰因果检验
    4.2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对望城县经济支持作用的实证分析
        4.2.1 望城县经济与金融发展状况
        4.2.2 数据选取
        4.2.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2.4 协整检验
        4.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4.3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望城县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4.3.1 金融要素的乘数作用
        4.3.2 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拓展
        4.3.3 拓展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与检验
        4.3.4 确定金融机构信贷融资水平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
        4.3.5 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4.3.6 对实证结果的补充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1 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人员与机构分布状况
        5.1.2 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款结构分析
        5.1.3 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现状分析
    5.2 影响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的自身问题
        5.2.1 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匀
        5.2.2 未能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5.2.3 产权不清晰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5.2.4 存在风险隐患
        5.2.5 非银行类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小且未形成联动效应
    5.3 影响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的外部环境问题
        5.3.1 法治保障不完善
        5.3.2 信用环境不佳
        5.3.3 不合理行政干预程度较高
    5.4 案例分析:湖南省县域金融生态剖析
        5.4.1 欠发达县域金融资源相当缺乏
        5.4.2 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效率较低
        5.4.3 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5.4.4 县域金融案件执结率较低
        5.4.5 县域违约现象较为严重
        5.4.6 县域行政对地方金融的政策支持不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响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6.1 影响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6.1.1 自身因素
        6.1.2 外部因素
    6.2 实证过程
        6.2.1 样本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6.2.2 样本数据的统计描述
        6.2.3 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6.2.4 面板数据模型及其实证结果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自身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6.3.2 外部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强化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的对策建议
    7.1 提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性的途径及政策建议
        7.1.1 积极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县域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
        7.1.2 增强县域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以增加税后盈余
        7.1.3 建立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特征相适应的资本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
    7.2 提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程度的途径及政策建议
        7.2.1 提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程度的途径
        7.2.2 提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程度的政策建议
    7.3 加强县域信用体系建设
        7.3.1 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
        7.3.2 加快信用市场培育步伐
        7.3.3 强化相关法律制度保障
        7.3.4 多手段强化市场主体信用观念
    7.4 打造有利于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的法制环境
        7.4.1 加快制定促进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基本法
        7.4.2 加快制度体系建设
        7.4.3 提高制度执行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情况

四、对大荔县贷款结构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CA银行渭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研究[D]. 孔令军. 长安大学, 2020(06)
  • [2]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D]. 张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效果及对供需主体行为影响研究[D]. 陈淑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0)
  • [4]西部地区县域金融资金流失与经济增长 ——基于陕西省79个县域样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周子栋. 西北大学, 2017(06)
  • [5]山东聊城润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宋华.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2)
  • [6]丽水市林权抵押贷款结构特征分析与研究[D]. 李慧霞.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7]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谢亦文. 湖南大学, 2016(02)
  • [8]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研究[D]. 牛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
  • [9]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D]. 王磊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10]县域经济发展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研究[D]. 冯湘勇. 湖南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对大理县贷款结构存在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